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

时间:2024-01-23 15:40: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

篇1

1煤矿环境成本核算内容

从空间的范围出发,可以把煤矿环境的成本预算划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预算。其中内部环境的成本主要指在进行煤矿生产等一系列活动中所花费的直接经费,这些的责任都是确认的,并由煤矿部门负责,所以从中可以准确地计算损耗的成本,例如排污费等。而外部环境的成本主要是在煤矿的生产以及经营过程中,其中的责任关系并不确定,并且也很难做到精确的计算,也不由煤矿来担负相关的成本,例如由于矸石的堆积而自燃并且携带了许多有害的气体,这些气体蔓延的地区都是无法估测的以及危险性也无法衡量,而它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和经费的开展就交由社会共同负担。

2煤矿环境成本会计的核算原则

(1)与财务会计的兼容并相对独立原则。我国的财务会计核算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机制,并且已经能运用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同时为相关的环境以及会计人员提供较为完整的信息资料。独立性主要集中表现在外部成本转向内部化、计量的单位也富有多种形式等。

(2)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有关环境法规已经规定的经济费用,就要环境成本会计进行强制地把这些经费入账。但因为环境成本会计本身具有滞后性的特征,往往要过了一段时期才能得以显现,而在其中为了进一步地防止在后续的支付中避免归于集中,所以煤矿可以通过环境或者是准备金的形式来支付将要发生的经费。企业也可以自主地选择不同的数额或者是任意一种预提方式。

(3)循序渐进原则。要真正地实现把环境成本植入到财务会计成本中,这需要一个渐变的长期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4)煤矿环境成本核算范围统一性原则。煤矿环境成本核算的范围是要以立法的形式来实现的,并使这些核算的数量要施行全国的统一性原则,于是就促使会计信息能相互的比较。

煤矿环境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1煤矿环境成本的确认

(1)按会计政策变更确认

所谓的根据会计的政策变更来确立就是指根据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会计法规等作为理论上的依据来做到确认。所以当相关的法规发生改变时,环境成本的确认也应该做适当的变换。

(2)对过去年度或当期环境污染而发生的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的支出也应按照先前的年度以及当期产生的环境成本作为划分的凭据。而当期支出主要是用于补充以往年度中环境成本的缺失,并且还应进一步地确认在其中是否存在会计法规的变化或者是存在的一些会计纰漏,主要的步骤为:①要详细地分析和确认相关的会计法规中是否产生变化,并且是不是存在会计上的失误。但是,如果新的会计法规出现时,就会要求企业也要依据会计法规来进行,或者是当煤矿环境发生改变时,如果仍然采用原先的会计政策就不能有效地反映和说明煤矿的财务情况,所以此时就会积极地采用新的会计政策;②企业要把新的会计政策放在产生环境事项的起始阶段,并根据这种新的政策来估量,并对企业往年带来的亏损做适当的整理。

(3)成本效益将在未来体现的环境成本的确认

在煤矿带来的一种环境成本中,如果它能在未来带来有效的经济收益,应要把这些进行资本化,并在产生利益之前把这些成本纳入到当期的损益中。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因为安全或者是环境自身的原因产生的环境成本,以及在为了缩减潜在的环境污染而投入的成本,如果它在未来不能给企业实现经济上的利益,但是能一定程度上缩减未来经济上的消耗,也应该把它进行资本化。

2环境成本资本化和费用化的账务处理

(1)环境成本资本化处理

企业中为了进行环境的预防工作、治理措施而置办或者是使用的资产,要特别地标明借记以及贷记等科目。当计提折旧时,要把借记中环境成本科目具体地标明环境支付的成本等科目。企业为了减少给未来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可以采用递延资产或者是分期报销的形式来支出,环境成本科目中从属于环境预防成本等科目。

(2)环境成本费用化处理

如果有一些支出的费用不能给企业收获利益,那么在产生支出后,就要借记在“环境成本”的账目中,并且标明为损耗的成本、管理的支出或者赔偿等科目。

3煤矿环境成本的计量

(1)计量单位的拓展

计量单位要进一步的扩展就是因为环境成本自身具有特殊性,如果只通过货币作为计量的基本单位,则不能完整、准确地说明环境的中心内涵,所以就应该采用实物或者是技术性的计量单位作为环境成本的辅助计量手段。例如要计量矸石堆积的使用吨数,就要采用COD等技术上的计量来完成。

(2)非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运用

企业计量在未来阶段中可能对投放在环境中的经济支出或者是准备金,就乐意采用如下的成本计量方法:①防护费用法,这一种方法就是为了使有些经济上的活动中很难对环境带来的危害进行计量;②恢复费用法,主要按照恢复被破坏的资产;③政府认定法,这一方法用于环境污染已经达到某一种危害程度时,相关的政府部门就要求企业出资,并交由政府来综合治理,此时产生的经费就要以政府规定的计量方法为准;④法院裁决法,这是因为企业的有些活动给其他单位或者是个人带来了身心的伤害,并发起了讼诉,这时就按照法院的裁决来计量。

(3)某些特定计量方法的运用

在煤矿的生产活动中,时常会出现生产的成本与环境的成本同属于一种资金支出的来源,这时就可以采用以下3种方法进行计量:①差额计量法,把所有的支出数量减去没有投放在环境保护中的金额;②全额计量法,这一计量方法更适合应用在环境的专项支出中,例如环保技术的研发等;③按比例分配计量,例如在矿业公司中,它的污水处理服务同属于若干个矿井中,那么这个成本的支出就根据每一个矿产量中所占的比例进行经费的预算。

煤炭环境成本会计核心机制的保证措施

1加强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工作

环境保护是国家规定的一项政策,但是我国的公民严重地缺乏生态保护的意识,但随着环境会计的进一步推行,促使人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要真正地促使人们对煤炭的保护意识就要进行大力的宣传环境会计以及给人们灌输环保的知识,这样才会促使更多的人研究环境会计,所以在实际的行动中,应该积极地宣传环境会计的相关知识和思想的教育。

2加强环境会计相关信息的披露

篇2

1确认与计量

从成本视角出发,依托会计的“社会受托责任”观,为追求社会成本和企业成本的“帕累托最优”,有理由要求把碳排放权单独设立为一项会计的资产要素,作为会计一级科目进行核算。对于企业碳排放权可按持有动机进一步细分为生产性持有和为交易性持有两大类。生产性持有,是指持有以备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需要而持有碳排放权,交易性持有是指为了近期出售获利而持有的碳排放权。两种持有动机允许企业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后按最优效益进行转换,生产性持有的碳排放权在有更低成本的碳汇来代替时可以转换成交易性持有,交易性持有的碳排放权在出现交易出售价格低于企业将要购入生产性持有的碳排放权价格时可以转换为生产性持有,但是,对二者的转换必须提供经过鉴证的效益评估报告,以防止企业借此操作利润(见下图)。

碳排放权根据持有目的不同,在对其进行计量时,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生产性持有的碳排放权,它的属性更接近于生产用原材料,所以,它的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有后续核算中则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计量;交易性持有的碳排放权,它的属性更接近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所以,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公允价值计量条件不成熟的地区或者阶段,可以用历史成本计量过度)。

2核算

2.1生产性持有的核算

(1)初始核算。企业取得生产性碳排放权一般有企业自创碳汇转入、企业外购和政府配额三种方式。企业自创碳汇转入的按碳汇账面成本借记“碳排放权――生产性碳排放权”,贷记“碳汇”相关科目;企业外购的按取得日公允价值,借记“碳排放权――生产性碳排放权”,贷记相关资产或者负债项目;政府配额用的按配给日的公允价值,借记“碳排放权――生产性碳排放权”,贷记“递延收益”。

(2)后续核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碳排放权的消耗量,分期进行碳排放权的摊销时,借记成本费用类科目,贷记“碳排放权――生产性碳排放权”,如果是政府配额的,则同时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处收入”。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碳排放权进行减值测试,根据“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有迹象表明有减值的要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碳排放权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后续计量中不得转回,同时,在后续的消耗中要按比例冲销“碳排放权减值准备”。

2.2交易性持有的核算

交易性持有一般只有企业外购这种情况,借记“碳排放权――交易性碳排放权”,贷记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科目。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碳排放权按公允价值调账,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时,借记“碳排放权――交易性碳排放权”,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之,则做相反分录。出售交易性碳排放权时,将该碳排放权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借记资产类科目,贷记“碳排放权――交易性碳排放权”,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同时冲销与之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

2.3转换的核算

(1)生产性持有转换为交易性持有的核算。生产性持有转换成交易性持有时,按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碳排放权――交易性碳排放权”,贷记“碳排放权――生产性碳排放权”,如果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则还要借记 “碳排放权减值准备”,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或者贷记“营业外收入”。如果是政府配额的,同时还要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

(2)交易性持有转换为生产性持有的核算。交易性持有转换为生产性持有时,按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碳排放权――生产性碳排放权”,贷记“碳排放权――交易性碳排放权”,同时,将该碳排放权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同时冲销与之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

3信息披露

篇3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 一体化体系

财务预算作为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是采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科学系统、协调统一的核算,它是社会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和决策的基础与核心。市场经济环境下,构建科学的会计、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间的联系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采用专业会计方法,针对国民经济组织的生产运行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分析,定期编制并形成财务会计报告,为实现经济科学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依据的会计活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1.会计核算是统计核算的基础

统计核算中的很多指标数据均来自于会计核算资料,统计核算所运用的复式计账方式也遵循了会计核算的借贷原理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2.统计核算是会计核算的衍化

财务核算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形式,能够反映社会经济成本投入与利润分配、流通资金等构成形式的运行状况、统计核算的基础信息是根据会计核算资料的宏观观察、分析和推断,统计核算来源于会计核算。

3.会计、统计核算互为渗透和借鉴

相对于核算指标来说,时期指标是统计核算的最基本指标,是统计核算的起点,被会计核算所反映。在核算方法上,会计成本核算中的移动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均来自于统计平均数理论。二者互为渗透和利用。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性

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计量手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核算目标及原则的差异

会计核算目标主要是向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帮助决策层进行科学决策;统计核算则是运用系列统计指标,针对国民经济的相关财务进行全面、集中、综合地反映,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2.核算机制与方法的差异

会计与统计核算的管理机制不尽相同,会计核算资料往往属于分级管理,统计核算管理体制是为适应经济管理的平衡需求,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掌握全部核算资料,形成总体核算。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方式对每项业务加以分类记录、汇总核算。统计核算则是运用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等来把握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3.核算配比与分类的差异

配比在统计核算中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的,它强调要保持中间消耗和总产出相结合,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与成果。会计核算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包括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

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进行行业分类,统计核算则主要依照产业或产品类型进行分类。

4.核算计价和指标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往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以实际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金额,采用实际成本计价,使核算具有客观性。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前以市场价格作为估价基础。会计核算以经济利润作为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三、构建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经济的计量手段,在经济管理中,会计、统计核算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二者存在的内在联系为其协调统一提供了可能性,构建会计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体系,是推动现代社会经济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首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一体化,是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核算强调相关信息的及时概括性,会计核算强调信息的真实精确性,要实现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准确、及时、完整地获得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必须强化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

其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一体化,可以提高统计与会计信息的管理效能,实现经济信息标准规范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作为相对独立的体系,造成核算信息的浪费和矛盾,淡化了经济核算的整体功能。为提高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实现经济管理的科学决策,必须加强会计、统计核算的统一。

四、实现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途径措施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建构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体系,必须以国民经济核算为主导,以综合平衡和宏观调控为杠杆,提高信息资料的共享程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管理体制

当前形势下,要实现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必须根据实际需求,针对社会经济组织的运行状况和经济构成信息,制定和完善满足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运用相关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作为依靠和保障,推动社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2.加强会计、统计核算信息一体化管理

现代经济管理的重点在于经营和决策。经济组织经营目标的规划决策是否科学准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统计核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决策者对与相关财务信息的会计统计核算资料的了解程度,加强会计、统计核算信息一体化管理,既能满足国民经济管理的需要,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的指标原则和行为

会计、统计核算的指标和原则是国民经济核算科学性的重要保障。构建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体系,要在核算过程中保持核算指标,计算方法、核算原则的一致性,便于标准接轨。

4.培养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会计 理论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 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 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 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 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 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 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 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 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 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篇5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 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 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 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 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 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 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 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 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 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 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 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 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费用可在“治理费用一环境治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 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 并在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成本、环境受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

为了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等。[]

篇6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也变得日渐激烈,因此企业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企业的会计核算既是开展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财务风险中的重要防范措施,所以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那么只有加强对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才能确保企业能稳步进行发展。

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来看,它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体系在界限上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普遍都存在着个人财产与企业产权的界限不够明确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这些企业当中,投资者就是该企业的经营者,那么个人的财产往往和企业的财产是相互共用的,并且也不具备相关的正规单据,导致账目显得异常的混乱和复杂,必然会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这对于企业构建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体系是非常不利的。

(二)会计核算工作缺乏坚实的基础

首先,企业内部对会计机构的设置显得不够合理。如今所有企业都拥有一个独立的会计机构,但是多数企业内部设置的会计机构或者是会计部门,它们的机制都不够健全,多少都会存在一些诸如层次不清晰或者是分工不明确的问题,这让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老是重复的做着一些无效的工作,从而不能全面地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准确的核算。

其次,会计核算人员在专业素质上还有待加强。在当今的现代企业里边,专业会计的比例显然要比兼职会计的比例低很多,所以造成很多会计核算人员,学历和专业能力都不高的情况出现。这将严重影响到会计核算队伍的质量,从而导致会计核算工作满足不了企业的会计核算需求。

另外,企业内编制的财务报表太少。除了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之外,很多企业独自进行编制的报表是少之又少的,并且有的企业甚至是在年终时才对报表进行编制,这些都是有违会计核算体系规范的。

还有就是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着违规操作,及账目不够规范的问题。在企业进行内部的会计核算时,会计核算人员出于能简化工作程序等等的原因,往往就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去建账,以致在其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

三、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重要性

只有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体系实现了规范化,才能促使企业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会计核算体系它对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有效整合,它能为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保驾护航。可是我国很多企业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对于影响企业长远利益及创造利益的相关因素却毫不在意。所以想要企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必须把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不重视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就容易让企业出现内部信息不够完整的情况,这对以后的其他工作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

四、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会计规范管理制度

企业在会计规范化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安排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并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第二,对企业中会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从业资格进行认真的审核;第三,认真组织好每次相关的会计人员培训工作;第四,企业中如出现会计人员流动的情况,必须要督促其做好交接工作。

此外,对于一些拥有较高行业专业特征的企业,还可以统一制定出会计管理规范的政策,往往这些企业在全集团的内部,也只有几种或者是一种行业,例如:电信行业或者是供电行业等等。

(二)规范损益预算

会计预算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它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的损益预算基础之上的,它主要由五方面的内容构成:第一,它是对企业成本及消耗的所有费用进行确认的政策;第二,它是对企业利润及收入进行确认的政策;第三,它是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在折旧计算时的政策;第四,它是对企业的货物储存及投资行为进行确认的政策;第五,它是企业全部资产在贬值时的计算政策。

(三)实施定期的会计周期性报告制度

在实施了会计管理的企业中,就务必要对每个管理中心的相关会计工作,进行定期的报告和分析,并对出现在会计工作中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仔细的要素分析,同时要上报给相关的管理部门。定期召开的管理会计报告会,是企业在进行预算控制和预算分析时的重要凭据,还应该要制定出报告的时限和周期。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工作,将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对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做出科学有效的统筹规划,制定出合理且有效的可行性措施,促进企业早日实现内部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浅谈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J].中国经贸,2011(22)

篇7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篇8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篇9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篇10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篇11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1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wu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1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1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1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1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1账簿数据1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wu。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1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11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1、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1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1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2、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wu能为力的。如工资1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1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wu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1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1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篇12

一、引言

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是靠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的,它可以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同时对我国资金的使用进行规范与监督,并且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加强并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发生着重大改变。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涵

(一)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含义

事业单位是我国非营利性且为民众服务的组织,其中涉及的会计运算是以企业会计运算为基础,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的一套适用于我国事业单位发展需求的会计核算体制,其目标是为了事业单位各方面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科学的运用,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征

1、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办法有其特殊性,在相关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办法中规定了事业单位中应按相关规定来确定设置与使用会计科目,用不着的会计科目可以舍弃;2、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构成要素与公司中会计核算的要素大不相同,即使名字一样,其经济内容或者是相关规定都是有所区别的,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主要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所构成的简单的经济业务来往;而在公司企业中会计核算还要有利润这一重要要素,因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而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质的;3、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这两者的会计核算公式也是有所区别的,事业单位中因为不需要投资者的参与,自然就没有所有者权益,其只是简单的资产等于负债加上净资产就完成了,而企业需要投资者的资金,需要加入所有者权益这一概念,其公式就是资产等于负债加上所有者权益。4、事业单位与企业两者的会计核算基础也不是相同的,在财政预算会计的概念中,收付实现制是财务总预算会计与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的会计核算中最基本的制度规则,企业会计为了企业的合理运营,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这样才能保证职工不会在财务方面做什么手脚;而事业单位为非盈利单位,只是根据单位的实际状况采用收付实现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不够牢固

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与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息息相关。目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事业单位仍采取的是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没有重视原始凭证的填写或者是原始凭证的填写并不规范;而由于没有实行责任制,相关责任人也并没有重视相关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其甚至将那些缺损、错误的凭证保存到档案之中;另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问题,这也是由于缺乏会计基础造成的,致使固定资产管理混乱不堪;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在关于会计资料的保存、修改、销毁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极易造成极大的风险。

(二)会计核算机制不完善

在会计核算机制缺乏系统时,我国在其会计核算方式上,仍然选择的是收付实现制的记账方法,尽管这种方法便捷简易,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经济往来业务的增加;另外这种记账方法也是存在自身的弊端的,例如在资产与负债方面并不能得到真实且及时的反映与监督,另外也无法核算单位成本量,无法帮助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系统的并未完善,计提折旧的计量方法虽然在新准则中得到肯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不考虑折旧的计量方式,这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极为不妥的,容易造成事业单位固定成本的增加,而即使相关会计核算办法出台后也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

(三)事业单位会计编制预算没有落实

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方面往往缺乏重视,管理层认为他们并不是盈利组织,并不需要预算进行财务分配,自然该制度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尽管某些事业单位进行了预算编制,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出现技术失误,造成编制预算的错误,这样容易对管理层决策失误,最后自然引起了事业单位会计混乱的状况;同时事业单位在对资金利用方面也是缺乏足够的重视,资金的混乱使用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使得原有的预算编制实施发生困难,而且在某些层面上存在支出控制不力的情况,则容易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

(四)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没有与会计核算进行匹配

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是相当重要的管理板块,倘若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国家财产流失,严重损害了国家的资本。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在对物资进行管理时,并没有针对这些物资进行相关的会计账簿设立,自然也就没有相关的核算机制,只是简单的进行登记;这种现象是极为可怕的,这种现象极易造成事业单位的腐败现象滋生。物资如果缺乏管理,自然会被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消化,或者是相关人员利用这些物资为自己谋求利益,这就是许多腐败现象滋生的源头。

四、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完善对策与建议

(一)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机制完善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种制度的完善,这其中尤其是对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但是并没有具体到事业单位这一领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将重点放在实用可操作性、以及严谨上制定相关制度,同时应保证该会计核算机制不影响其他事业单位制度,避免制度之间出现混乱,造成管理混乱的情况发生。

(二)增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重视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应向上级或者其他预算管理制度做的优秀的单位学习,以此为基础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预算管理的制度,同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下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同时将预算管理思想渗透到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以此保障预算管理能快速在事业单位中开展起来。同时在进行预算管理时,要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同时聘请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高效运行。

(三)加强会计核算与物资调配的充分协调与管理

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将其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充分的结合,争取做到会计核算与物资管理的有机结合。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与物资管理部门应针对物资建立相关的会计科目,对进出事业单位的资产就行科学、及时、准确的登记工作,从而以此全面掌握事业单位的全部资产状况,也有利于国家统筹规划事业单位的所有国家财产;国家财政部门应定期对事业单位进行定期的抽查、清点,避免下属事业单位利用职权便利进行贪污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应充分与物资管理部门进行配合,这两个部门应一起保障物资的安全与会计核算。

五、结束语

我国市场经济已经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逐渐增多,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我国经济的需要,所以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侧面凸显出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仍然有许多单位不能有直接搬用,迫切的需要完善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事业单位也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自身的会计核算体系,以此来促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快速发展。笔者在本文中只是就目前现象做出了简单的分析与对策建议,希望笔者拙见对相关单位人员有所帮助。(作者单位:沈阳市防汛物资储备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 俞源.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若干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07).

[2] 王景朋.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1(10).

[3] 刘晓丽,韩广章.关于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财经界,2011(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