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基础范文

时间:2024-01-23 15:40: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医临床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临床基础

篇1

本系列连载文章都是经方中的重点方、基础方、常用方。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些经方,能为基层中医师提供一些处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经方及其运用技巧,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运用经方提供基础。

为方便基层使用并避免歧义,文章内容避开了传统中医方剂理论或病机病因等解释性的学说,重点在“是什么”“如何用”两个問题上,其目的是希望读者能较快上手,提高临床可操作性。

经方不是中医的全部,但却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推广经方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医疗服务,而且有利中医开展经验总结、临床科研和学术传承,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医的大好事。

经方医学简介

经方安全、有效、简练、价廉,是比较适合在我国基层推广的中医适宜技术。但《伤寒杂病论》原文中许多方证内容较为简略,常为不完全性表述,实为冰山一角。

经方的主治称之为方证。方证主要由疾病与体质状态综合而成。对病用方,是取效的前提。但许多经方并不是对某一种病有效,而是适用于一类疾病,这种经方主治的疾病种类,也称之为主治疾病谱。疾病名有中医历代相传的,也有现代医学的诊断。其中,现代医学疾病诊断明确规范,疾病的转变预后清晰,对于有效地使用经方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体质状态由患者的体型体貌(解剖结构特点)、心理行为特征(精神心理类型)、好发病证(生理病理倾向)等内容构成。明确经方的适用体质对于安全地使用经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用经方力求方证相应,所谓“有是证用是方”。

篇2

“证”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反应状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视为实现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乃至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建勋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团队以冠心病作为切入点,采用多因素、多靶点的方法干预模型动物的生理过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利用模型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分析疾病证候的现代机制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治疗相关病证中药新药的研究与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刊连续5期相继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得到了广泛的反响。以下是中医药学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别表述个人观点:

王庆国(教育部“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疾病病机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传统中医病机的认识逐渐向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病机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在微观上、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生物活动特点,更加准确的揭示病机演化的本质,促进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3期发表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拟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将高脂饮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二者有机的结合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并进行病机规律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通过对血脂代谢、炎症反应、血液功能动态变化的分析提示,单纯的痰证、瘀证或毒证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机发展规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结,损伤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扩展了中医胸痹的病机认识。此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机制,并结合对中医传统致病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应与临床相关病证密切相关,否则对病机的微观分析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实现“基础-临床”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简称为“B-to-B”。B-to-B模式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机制研究中,同样也运用于新药研发过程。在转化医学过程中要求基础实验动物模型是有多个方面与临床相关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相似度越高则由实验室转化临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2篇论文,实验不仅采用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作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以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方法为中心,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观察实验动物冠心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同时也使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的数据和结论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缩小实验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距离。因此模拟临床的动物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处理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将疾病证候的变化特征以更客观的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来阐述,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通过建立与临床相关疾病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并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候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将有助于证候本质的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基于证候分类的疾病治疗疗效。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一文中,实验的设计和思路比较新颖、独特,实验采用模型临床四诊辨证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致病因素的认识,从体重指数、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和心电图改变等对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进行证候评价,并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基本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的特点。因此以临床病证特点为参照,根据实验动物病理、生理情况,将临床病证的表现通过适当的转变以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价,将有助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因此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促进此方面的研究,而该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疾病过程中证候变化本质的研究。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病证结合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接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备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和中医证侯学模型两方面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多采用西医疾病,或者单纯中医证侯的模式进行。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2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2篇论著中,则克服了以上中医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荐。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球囊损伤双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前评价。在评价方法中,一方面围绕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因素如血脂代谢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过程为中心,评价中药复方干预对心肌缺血过程的影响。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密切结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同时也与当前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发展一致,更加密切联系临床。不失为一项高起点、高标准的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

篇3

所谓病案,即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中医医案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可追溯到周代。《周礼》中已有关于疾病名称及治疗结果的记录。此外,《左传》及先秦诸子著作中,也有散在的关于医家诊治疾病的记载,均可视为医案之雏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淳于意的诊籍被视为中医医案之先导。后世医家有将自己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者,经历代不断发展,中医医案的数量和内容都逐渐齐备,渐成规模[1]。

医案的出现,对中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它内容丰富,语言凝练,对深奥的中医理论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作用做了精确和生动的诠释。许多大医家更是将一生的医学体悟与精粹留在了日常医案的字里行间,为后世所推崇研习,如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李用粹的《旧德堂医案》等。一些医家还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诠释标注在医案里,形成了评注和解读,利于后世医者理解前人的医学思想[2]。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医案将晦涩和枯燥的理论转化为便于理解的医学实例,对于充分调动初学者的学习热情,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2 医案教学对现代中医教育意义深远

2.1 现代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 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是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中医教育离不开临证和实践。“师带徒”和“口口相授”一直是中医继承和延续的重要方式[3]。医家们在医疗实践中向学生传授辨证立法和遣方用药的精髓,学生们也在医疗活动中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实用化,然后经过不断摸索运用,对理论进一步深化理解、完成升华。然而,现代中医教育的特点,却不允许我们再按传统模式培养学生。随着中医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中医高等教育的弱点也日趋显现。目前,在课程体系的确立、师资力量、课堂及临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4]。如原本应该占据重要地位的四大经典的教学,在中西医课程比例失调、中医课程紧缩的前提下,正日渐淡化;中医师资数量和质量上的匮乏也令人忧虑:许多年轻教师本身的中医思维不牢固,中医基础不扎实,实践经验不足,授课常拘泥于课本或中西混杂,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们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影响他们对中医临床效果的信心[5];在临床实习方面,由于实习基地的建设跟不上招生数量的增幅,实习人数的密度过大,带教老师应接不暇,自然也很难深入的向每一个实习学生讲授辨证论治的思路,处方用药的化裁。本该是学生们由理论走向临床的最好机会,却常常沦为单一的抄方,失去了实践的意义。

现代学生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其学习中医的困难。他们习惯的现代思维方式和从未体验过的传统医学思维方式之间存在强烈反差,难以适应中医学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难以理解中医学的知识内涵[6]。同时,由于中医学的知识大多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文献形式传承表达的,很多经典条文、方剂歌诀等需要熟读、背诵,在接触临床实践之前,这种显得单调而枯燥的学习方式,对于已习惯充分享受多维视觉效果的学生来说,常常显得异常艰涩和难以接受[7]。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得他们在中医入门的关口裹足不前。

若长此以往,中医教育的教与学将逐渐脱节,中医教学将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探讨如何通过改革教育以改善目前的中医教学现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2.2 医案教学对现代中医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 医案是医家临证活动的真实记录,具体而形象。通过接触医案,学生们如同直接与名家对话,耳闻目睹他们面对患者时如何做到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首先能使学生们直观的见证中医药疗效,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8]。在中医饱受现代医学冲击的今天,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学习的最终的目的,是围绕患者展开医疗活动。如何接触患者,了解患者,诊疗患者,仅凭抽象的知识难以完成。作为承载着医家们医疗活动记录和医疗经验总结使命的医案,如同一位无形的老师,手把手的教导学生们如何接诊患者,增加认证能力和用药技巧,较快的提升辨证能力,最终形成中医的思维体系。这对于弥补中医教学基础与临床日渐扩大的鸿沟,是一个最有效的捷径[9]。

大量学习医案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前人医疗精粹的过程。医案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诊治记录和诊治体会的完美结合,医家们对实例背后根本病因、病机、处置原则等的阐述,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发挥,以及对医疗谬误的勘正,使初学者能够执简驭繁,从繁杂的症状中找到规律,逐渐培养出中医的思维习惯和辩证能力,因此医案教学是衔接中医教学和临床最好的桥梁[10]。中医医案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载体,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料,是中医临床工作者进行经验交流、学术探讨的重要途径[11]。而且,历代医家在创作医案的时候,将个人在用药、配伍、用量等方面的体会融入其中,使医案有了鲜明的个人特色,甚至形成不同的流派,这对于帮助学生们在后期形成个人辨证用药风格也十分重要。

3 如何推进医案教学,架构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3.1 教师必须明确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医案教学在中医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师必须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将其视为弥补现代中医教育不足的重要途径,这对提升中医教育,增强辨证水平十分必要。在临床课程中,更应加强对医案教学的重视程度,如果忽视医案教学,往往使临床课程变得或呆板无趣,或曲高和寡,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法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未来在临床实习中,学习阶段的薄弱点就会很容易显现出来,造成接诊和处置的难度,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3.2 教师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现代教学当中,很多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喜欢把教学课件作为上课的必备条件。诚然,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结合扩展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但也有利有弊。过分依赖课件,妨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由于课件包含信息量往往较大,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和学生常把精力耗费在传递和接收课件信息上,削弱了问答和交流环节。所以,教师必须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医案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灌输信息,要通过提出问题-指导思考方向-接收学生的反馈-讲解等环节,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知识中摸索出应用知识的途径。

3.3 学生要做好接受案例教学前的准备 医案是一个医者综合能力的体现,贯穿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学生们要想很好的学习中医医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中医基础理论、诊断、中药、方剂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案例学习,一方面对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将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12]。如果旧知识不牢固,在教师教授临床知识的时候就难以产生相应的共鸣,难以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点相联系,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时,学生们还应注意在案例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写好发言提纲,勇于发言和争论等,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通过和授课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最大化的吸收教学精华。

3.4 医案的选取要分层次、有侧重点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进度不同,知识储备也有差别,所以医案的选取要分层次,有侧重点。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尚未学习临床课,故选取的医案不要过于复杂,可以针对中基、中诊、中药等不同课程,有针对性的选取一些锻炼相关能力的医案。内容宜简洁些,语言宜浅显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中内、中外、妇科、儿科等临床课,已经具备了中医的基础知识,选取医案的时候可适当综合些、复杂些,重点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建议他们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有选择的推荐一些历代颇具影响力的医案名著进行深入研读,教师给予适当辅导,助其拓宽眼界,开阔思路,汲取各家之长[13]。

3.5 医案教学的手段要灵活,方法宜多样 医案教学的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辩论、课堂演讲、自学、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单纯“填鸭式”的授课模式,营造课堂严肃活泼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通过自学-讨论-总结-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学、沟通交流、创新思维等能力。要注意将单“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中自由徜徉,也才能在未来临证时触类旁通,知常达变,形成自我独特的辨证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姜德友.案例式教学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582-1583.

[2]丛丽.对中医案例教学模式的再认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274-275.

[3]黄学武.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1272-1273.

[4]杨发泉.中医教学质量评估在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1):45-46.

[5]廉春雨.中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医药教育,2010,17(2):101.

[6]唐玲.中医内科教学方法应用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32):105.

[7]赵振霞,刘小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措施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170-171.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79-02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