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4 14:57: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光伏产业的主要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光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化石能源、核能
集中式的大型发电站都存在一个问题,从发电厂将电能输送给用户的过程将会产生输电损耗,一般会超过电厂输出发电量的10%。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采用火力发电和核能,这种大型发电厂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1)化石能源
对于资源缺乏的国家和地区,需要从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口煤炭、石油,在运输的过程中将会增加成本,同时也将本国的命脉握在了别人手中。化石燃料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粉尘、硫化物等,特别是煤炭,虽然煤炭相比于石油、天然气储量最多,价格野相对便宜,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是最大的。随着大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的有限性,化石能源的使用会收到限制。虽然目前也采取“煤炭气化”提高燃烧值,“碳捕捉和封存”来降低燃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但无疑这样的做法也会增加发电成本。
(2)核能
核电站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高,核废料的产生不但增加处理成本还会给环境带来潜在的危险。核电站废弃以后还需要大笔的资金处理核电站,所需要的资金接近核电站的建设费用。在提炼核能反应堆原料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传统能源,也就是说核能发电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并不是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碳。另外,核发电的主要原料铀的储量约为475万吨,目前每年消耗约7万吨[1],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核能还能维持不到70年的时间。
2.其他可再生能源
风能与太阳能一样,存在发电量不可控、不稳定的缺点,另外风力发电机主要以大型为主,除了太阳能-风能路灯外,城市也不太可能建设大型的风力电机。
生物质能的利用主要通过生物质发电,乙醇燃料以及生物柴油[2]。生物质发电主要原料为农作物秸秆及农林废弃物,收集困难,产业化技术水平不高。乙醇燃料主要原料为粮食,就目前我国现状将粮食大量生产乙醇燃料不太现实。生物柴油原料为动物或植物油脂,加工技术还有待进步,另外含油作物种植也面临占用土地的矛盾。
水力发电也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2014年我国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9.2%。目前,我国水电开发容量已达到技术可开发量的52%左右,发电量占到技术可能量的40%左右。水力发电修建大坝会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水力发电储量也不能完成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因此,综合对比各种能源,未来的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而太阳能储量大、分布广泛,是未来必不可少的一种能源形式。
二、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式
1.分布式光伏电站将成为主要形式
著名的电器工程学家爱迪生就预言:未来的发电是分散式的,虽然光伏产业发展之初,大多数的光伏科学家也将发展的重心放在大型光伏电站及聚光式光伏电站。上世纪德国提出的“千家光伏屋顶”以及后来的“十万家光伏屋顶”,美国的“百万屋顶”计划,特别是日本的“阳光”计划,在2008年日本个人住房光伏发电量占日本总装机容量的80%以上,成为日本光伏发电的主体。光伏系统由于其独特性可以建设任意大小的发电站,那么未来更多的就是建设中小型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也就是将光伏电站与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结合,不另外占用土地面积,维护方便,当地发电当地使用没有输电损耗,可以将光伏组件部分替代建筑材料节省成本,同时光伏系统覆盖在建筑表面还能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降低建筑能耗。
2.行业、企业标准将进一步完善
建立完善且与产业发展适应的光伏产业标准体系是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光伏产业基础通用标准、光伏制造设备、光伏材料、光伏电池和组件、光伏电源并网电能质量等多方面。我国目前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标准,但与国际相比还不完善,另外还需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做一些相应的调整,以适合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3.光伏电池将趋于多样化
既然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为分布式的光伏电站,特别是与建筑结合在一起,为了满足发电及建材的双重要求,必然对光伏系统提出多样化的需求,包括太阳电池原材料多样化、形状多样化、颜色多样化以满足人们对于美观、安装维护方便等方面的要求。
三、我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人才的培养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比较晚,在2002年之前除了一些特殊领域,光伏还没有作为大规模应用的电源,到2002年底全国装机容量累积只有6兆瓦,因此更加没有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光伏产业大规模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包括改进生产工艺、改进太阳电池结构提高发电效率、寻找替代原材料、系统设计安装、系统维护都需要专业人才。同时由于各企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需要专业的质量检测人员对产品进行检测,让消费者能够买到合格的产品。
2.加大对相关知识的普及、培训
要大规模的普及,必须要让所有人对光伏产品有一定了解,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光伏发展比较好的几个地区以外,人们对于光伏完全不了解,这就需要政府以及光伏从业者提高宣传力度,让人人了解光伏。
3.成本进一步降低
光伏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昂贵”的代名词,虽然严格意义来讲,在2011年就已经实现了个别地区光伏发电成本与化石能源发电成本一致,但要大规模使用光伏电池还需要做进一步努力,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电池发电效率、提高使用寿命、降低辅助材料成本、光伏系统的合理设计与安装,从整个系统上实现成本降低,从而降低光伏发电成本。
4.相关基础设施完善
光伏材料、太阳电池、光伏组件质量是否合格需要相应的检测设备,光伏发电要及时并网需要完善的电网结构、电能质量检测以及电能合理调节,只有这些基础设施也能够得到完善,光伏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光伏发电才能随时发电随时上网,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安装光伏电池。
5.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协调
要满足全球所有的电力需求,需要安装300亿千瓦的光伏系统才能满足全球电力需求,而安装数亿光伏系统所需要的面积仅相当于半个法国[1],因此,寻找足够的安装面积并不是问题,真正的挑战是光伏系统发电的不稳定性。一直以来限制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价格以外就是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在冬季太阳辐射强度下降的情况下,发电量也会降低。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将太阳能发电与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起来,包括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水力发电等构成一个综合性混合能量系统,由于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这样的组合不仅会是最清洁的能源结构还是成本最低的能源结构。
四、总结
在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和生态环境形势压力下,太阳能光伏产业前景广阔,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呈现分布式以及多样化的发展方式,我国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要实现大规模的普及作为主要的能源利用形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光伏专业人士一起的努力。
随着第一、第二、第三次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完成,国际分工日趋完善,也因此促成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自由贸易的好处也日渐凸显,因此诸如WTO等与贸易相关的组织也相继出现,对于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得到了较好的限制,而关税壁垒的削弱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各国为了保护本民族企业的发展,各种非关税壁垒相继出现,常见的非关税壁垒也达3000多种,作为一个贸易大国,贸易壁垒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解决我国所面临的贸易壁垒问题,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光伏产业所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形势
据商务部资料显示,2002年到2012年的11年间,中国共应对842起国外贸易救济措施案,涉案金额达736亿美元,其中仅反倾销调查案就达521起,使得中国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近几年,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光伏产品正在遭受严重的反倾销调查,而我国光伏产业所面临的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主要是技术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壁垒。其中,以欧美国家为主的反倾销壁垒尤甚。2011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产品连续遭到美国和欧盟等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其间,欧盟对我国的光伏产业征收了高达46.7%的惩罚性关税,其结果是,我国的光伏产品对欧盟出口额在2011年还高达210亿欧元而到了2012年则降至111.9亿欧元,同比下降45.1%,但即便如此,欧盟地区仍旧是中国光伏产业的最大出口市场,占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46.1%(2013年数据),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也作为中国最大的光伏产品出口市场,欧盟如果最终裁定对中国征收高额的关税,中国的光伏产业无疑将遭受致命的打击。在对中国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期间,美国则对中国不同的光伏产品了从18.32%~249.96%不等水平的惩罚性关税,使得受到制裁的中国光伏电池几乎失去了美国市场。
二、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临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时,中国之所以如此被动,这与中国国内的光伏产业的畸形发展不无关系。首先,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自我国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扶持,使得行业技术进步迅速,规模空前壮大,最终导致我国国内的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仅我国国内的产量就足以满足全世界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光伏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企业间恶意竞价,导致价格下降,而这不仅使得企业的利益受损,还容易使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其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竞争力:2008年以来,我国的光伏产业的技术虽然取得突破性进展,且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但是,我国企业仍旧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中游,从事硅片、电池以及组建的生产与销售。最后,我国光伏产品的销售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由于光伏发电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的问题以及国内电网企业的既得利益团体的阻挠的原因,我国的光伏产品应用市场迟迟无法打开,国内仅消费约10%的光伏产品,约90%的光伏产成品出口海外,最终,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光伏产业市场,即使在反倾销调查期间,欧盟地区仍旧占据我国光伏产品出口46.1%的市场。
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面对国外的各类技术壁垒的问题时,有时候仅仅靠企业的力量是不足以应对的,很难在谈判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有时候仅仅靠市场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很容易出现市场失灵,这都需要政府的协调和干预。因此,首先,在面临摩擦时,政府应积极出面应对,与“制裁”方积极协商,使其尽量开放其市场,毕竟政府所拥有的有利筹码要多得多,在谈判中更易处于优势。其次是,政府应积极协调指导我国大力发展的行业的发展的问题,避免出现因为政府的支持而忽然使相关企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从而使得市场失衡的问题。再次,我国还应健全反倾销的法律法规,让国民以及企业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应对反倾销问题,虽然我国企业在遭受调查时所面临的法律隶属于其他国家,但是如果能从国内法律来规范企业行为,这也将对反倾销的应诉问题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从而有效减少我国企业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次数。在微观层面,作为相关利益的直接关系者,企业也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在面对调查时,各个企业最好的做法便是联合国内的同行业的企业一起应诉,扩大应诉团队规模,进而为自身争取话语权,其次应当开发技术降低成本,尽量避免受制于国外技术的供应。此外,将国内部分产业转至国外,在国外直接设厂生产是短期内解决反倾销调查问题最快的方法,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开办分公司,躲过进出口的限制,进而避免遭受反倾销调查,但考虑到产业转至国外对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一个长久的方案。最后,最终的解决方案仍旧是扩大内需,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任何产品的潜在需求都是巨大的,虽然在国内,普通的国民无力购买光伏产品,但是与之相关的企业却可以大量使用,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我国应鼓励各个电网企业积极使用光伏产品进行发电,对积极使用光伏产品的企业给予技术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扩大我国光伏产品的内需,降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072-02
一、光伏产业综述
根据光伏特效应原理,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的电能称为光伏太阳能,与之相关的产业称为光伏产业。在世界各国政府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视和支持下,受技术进步和法规政策逐步完善的强力驱动,光伏产业自9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2007年中国光伏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达到1088MWp,占世界总产量的27.2%,超过了日本和欧洲,成为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第一大生产国。
二、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市光伏产业起步于2003年,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市重点发展的四大千亿元产业之一――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光伏产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我市非常重视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出台了《能源产业规划纲要》,将其纳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了宏大的发展目标,给予全力支持,投资新能源产业除可享受正常优惠政策外,还可得到规模为1000万元的“专项基金”支持(2008年《关于扶持新能源及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产业潜力大、发展快
从2003年起步至今,我市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已形成多晶硅1.8万吨、太阳能电池80兆瓦、组件230兆瓦的产能,2008年实现产值53亿元,预计到2011年产能将达到:多晶硅2万吨,拉棒、切片1万吨,电池组1500兆瓦,总产值超500亿元,成为全球知名的光伏产业基地。
(三)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聚能力增强
我市光伏产业主要聚集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内的光伏产业园中,建成项目有:江苏中能硅业、江苏艾德太阳能和宁波麦克森,签约项目有:台湾强茂集团年产700吨单晶项目、中美硅晶投资1亿美元建设生产太阳能晶片及半导体晶片项目、中能投资2亿美元的铸锭/单晶项目等,逐步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电池板、电池组件到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产业链,以江苏中能为龙头的光伏企业都聚集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内,布局合理,初步形成企业集群。
(四)产业特色鲜明、原材料具备优势
我市光伏产业的突出优势是多晶硅材料制备,中能硅业的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现已被江苏省规划为省重点硅材料产业基地,预计2009年多晶硅产量能达到1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产业链下游的核心企业――台湾强茂集团综合实力强大,在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以及产业延伸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我市光伏产业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恶化,仍存在以下四个突出问题:
(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巨大,我市光伏企业面临困境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和深入,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我市光伏产业产品95%以上出口,因此受冲击很大。一是订单巨减,如江苏泰德太阳能产能闲置,被迫限产;二是产品价格大幅降低,企业效益快速下滑,多晶硅原料价格从最高时每公斤500美元下降到80美元以下,受此影响中能硅业的毛利率下降幅度很大;三是欧元汇率下降使出口企业遭受较大的汇率损失,江苏艾德太阳能2008年10月份对欧洲出口2亿多元,因欧元汇率变动减少毛利近3000万元;四是在建项目和规划项目压力增大,新投资和企业扩张趋于谨慎,普遍处于缓、停观望状态,中美矽晶晶片、强茂单晶硅、中能硅铸锭等签约项目均处于缓、停状态。
(二)上游多晶硅产能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不平衡
目前产业链结构不够合理,呈现上游大下游小的格局,从上到下依次薄弱,目前上游的多晶硅年产能已达1.8万吨,不论规模还是技术都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处于下游产业太阳能电池年产能80兆瓦,与上游原材料产能相比发展滞后,同发展目标年产能1500兆瓦有很大差距,而产业链中的硅铸锭、切片、光伏发电集成生产环节是空白,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三)国内区域竞争增强,企业风险加大
国内已有20多个省市都把光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其中江苏、江西、河北、四川、河南、浙江、青海等省分别拥有一批优势制造企业集群,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全国区域之间竞争发展的态势明显。经过几年高速发展,光伏产业现在已经有产能过剩的迹象,而且由于光伏产品市场严重依靠国际市场,产业风险正在逐渐增大。我市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相关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加。
(四)人才培养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我市光伏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技术力量不足。一是已成立的光伏产业科研机构少,目前全市只有“江苏中能”科技研发中心;二是没有充分利用我市的高等教育资源,目前我市各大中专院校无相关专业,而且高校与企业合作很少,仅有徐州工程学院与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于近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是对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重视不足,目前我市尚无针对吸引光伏产业人才和支持光伏企业研发的激励政策。
四、我市光伏产业面临的机遇
随着全球市场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国内光伏市场开始启动,我市光伏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光伏产业作为国家支持的朝阳产业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并且经过此轮国际金融危机,部分弱势企业被淘汰和整合,产业环境得以净化,给具有先发优势的地区和大型规模企业更好的发展环境。
五、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力以赴应对金融危机,降低不利影响
为消除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以企业为中心,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二是做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三是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光伏产业处于低潮期,投资机会少,但不能忽视招商引资工作,招商人员应该积极走出去,拜访符合我市光伏产业规划要求的企业,加强与客商的联系,积极参加和举办行业论坛,结识新的客商,宣传我市光伏产业,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上,为产业景气时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准备。
(二)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二是要加大落实扶持政策的力度;三是要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四是要加快太阳能示范应用步伐。积极与省政府协调,争取规划项目落户或项目资金支持,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一批示范性小区、示范性道路、示范性小型太阳能电站,引导鼓励全社会应用太阳能光伏电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和科普功效的应用工程,引导和推动光伏产品的普及应用。
(三)结合当前形势,完善现有产业链
一是提高多晶硅生产技术水平,扩大产业链上游优势。在上游原材料制备环节,国内多个大型多晶硅项目逐步达产,供需趋于平衡,近期不宜盲目扩大产能,应重点围绕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通过引进一批采用冶金法、流化床法、硅烷法、CP法等新技术制备多晶硅材料的企业,使生产更加多样化,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我市多晶硅产能优势;二是加大对中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争取获得突破。硅铸锭和切片环节位于产业链中端,在我市光伏产业链中尚属空白,随着上游原材料多晶硅产量的增加,以及国内新开发出性价比很高的大型硅铸锭设备,目前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争取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该环节取得突破,完善我市光伏产业链,与多晶硅一起形成更大的优势;三是适度超前规划,发展下游产业。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及其他光伏应用产品开发环节处于产业链下端,由于目前晶硅类电池产能总体过剩,近期投资机会不多,但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以及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及利用,不断扶持政策,光伏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四)针对光伏产业投资特点,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招商引资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徐州市光伏产业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负责人,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统一指挥产业发展和招商工作,统筹资源,加强组织、指导、协调、调研和规划工作,形成专业招商力量,适应专业化、精细化招商的要求。二是发展产业集聚功能,依托龙头企业以商招商。充分利用江苏中能多晶硅产能优势,使用行政手段,要求中能公司对来我市投资的中下游企业提供优惠优先的多晶硅供应,其中差价政府可以给与补贴,并且政府应支持江苏中能、强茂集团等龙头企业扩充产能、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优势和对上下游企业的辐射,通过政府行政行为引导企业经营活动,影响行业竞争格局,加快产业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与技术优势的光伏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重要资源和以商招商的主要依靠。三是举办光伏产业招商会,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定期在我市及光伏产业发达地区举办专题招商会,结合我市产业规划要求来邀请有实力客商参会。四是针对投资多元化特点,加强招商项目策划和包装。针对光伏产业特点建立规范性和专业性的策划和包装机制,提升招商项目策划和包装水平。
(五)企业主导与政府指导相结合,提升我市光伏产业技术水平
一是紧紧抓住龙头企业,由政府牵头,建立产学研、科工贸群体,将政府目标和企业利益结合在一起进行运作;二是在我市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及研发中心培养光伏行业的专门人才,并积极引入国内外发达地区专业人才,制定相关人才激励政策,提高光伏产业人才待遇,要做到“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缩小我市光伏产业人才缺口;三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自主确立研究开发项目的企业给予研发资金补贴;四是加强与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实力行业组织的合作,利用他们专业水平高和对外联络渠道广泛的特点,获取光伏产业市场行情和世界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关于扶持新能源及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面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减少,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对可再生能源的减少起到了缓解作用。但是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面临着开发难、投资大的情况,所以对这类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研究也需要加大力度。地球上的可开采能源如果按照现在的使用速度,很可能在未来会面临资源上严重的供不应求,而且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对自然造成的伤害非常大。面临着这样严峻的形式,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可再生性、免运输性、资源免费性、污染性小等各种优势掀起了一股资源利用新潮流。本文就太阳能产业在如何加入机械自动化技术提出一些建议和分析,希望对可再生能源的持续稳步发展利用作出贡献。
1.太阳能领域中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现状
虽然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被大家广泛认可的优势,但是在对此类能源的开发上还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中国在对太阳能资源的开发上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生产技术上不能和一些发达国家比较,在对一些太阳能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处理技术上也不成熟[1]。太阳能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用于太阳能资源开发的设备具有复杂性,各种设备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多样,这就奠定了太阳能技术开发产业的高科技地位,同时需要将机械自动化结合到太阳能领域中,提高太阳能开发的技术和效率。
2.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应用
2.1.晶硅技术对太阳能技术的影响
目前在用电方面的重点产业是光伏发电产业,这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根据我国关于可再生能源推出的法律和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全球性重视,我国的太阳能产业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相应的开发设备也日趋完善[2]。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太阳能产业的综合能力还远远不足。现在我国多数的晶硅提纯技术是采用改良版的西门子法,并不具备自有的晶硅提纯技术,在生产发展中大部分技术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居于被动地位,用于生产开发过程中消耗的成本过大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2.2.PECVD技术对太阳能技术的影响
PECVD设备是广泛用于太阳能产业的技术,PECVD沉积Si3N4的设备发展已经达到了领先的技术水平地位,因为这种设备的成本相对于国际先进设备的价格较低,所以在国内也受到了一致的欢迎。虽然这种设备在价格上与其他国家先进的开发设备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机械自动化方面与国际先进开发设备相比具有较大的距离,尤其表现在对设备装卸片的自动化上[3]。
2.3.硅片切片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太阳能硅片的线切割机理是通过钢线在机器导轮的旋转下被带动,通过钢线的高速运转发生摩擦产生的切割过程。在硅片切片技术中对生产的硅片有较大的要求,需要切片的表面光滑平整,允许有小于0.5mm的几何误差,对切片上任意一对弧线弦线长度也有明确标准要求。硅片切片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精准,对硅片切片的厚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硅片切片也越来越薄,已经发展到全球最薄硅晶片厚度只有180mm的程度。我国硅切片的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之间有很大差距,在未来的太阳能开发技术上还留有很大发展余地,在自动丝网印刷技术上也尚未掌握成熟的核心要领。
2.4.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简述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一种与自动化密切相关的发电系统,这种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太阳能产品进行智能化的跟踪,但是我国现在对逆变器等光伏发电系统的必要组件的设计开发技术上的资源很少,在生产规模和成本上尚未达到标准。由于我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上的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如何让开发过程更加智能化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其次是研究如何降低开发成本。这种形势要求我国科研人员必须在对太阳能产业的研发中加大力度,以最快的速度改善中国在开发中的现状,增加对太阳能产业的研究力度,解决我国在太阳能开发技术中关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问题。
2.5.自动化在光伏逆变器中的应用
在光伏逆变器中,需要考虑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利用率问题,光伏逆变器系统大都在较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需要对光伏逆变器系统进行合理精准的设计,尽量减少该系统设备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太阳能产业相关科研人员在对光伏逆变器的研究开发中具备的缜密思维,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进行开发与研究。
3.太阳能光热产业的发展应用
目前利用太阳能技术开发的产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比较典型的产品是太阳能热水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能科学技术也逐渐加入到了建筑工程中,开发出了太阳能建筑,将太阳能技术融入到了人们生产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中国的太阳能发展中,机械化和智能化尚具有明显的不足,而太阳能建筑正是对太阳能产业技术机械化和智能化高标准要求的体现。对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主要核心要求是机械自动化,现在研发人员研发出了一种先进的太阳能采暖装置,这种装置的主要特点是完全自动控制性,让整个设备的运行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调节。
总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虽然我国目前在太阳能产业领域上并不占有主导地位,很多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相信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创新,中国的太阳能产业一定会稳步前进。可再生资源被人类大量的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值得大家重视,在不断对资源的开采利用中,对大自然的破坏性也不容小觑,所以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形势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能源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传统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也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例明确规范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包括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优惠上网电价和全社会分摊费用,设立可再生能源财政专项资金等。
此外,国家第一次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中和“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中包含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规划目标,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规划出到2010年及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
近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扩大了35倍。2009年,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等旨在培养国内光伏需求市场的政策,而且还将加大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力度,现有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企业也还将继续扩产,不会停留在每年两三千兆瓦的水平上,因此对多晶硅的需求仍会上升。而自从2009年以来,束缚光伏行业发展的硅料紧缺问题不复存在,具备制造成本优势的中国光伏企业全球竞争力加强。
此外,我国政府在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的政策补贴力度以及实施范围已经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上网电价补贴、税收减免、示范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已进一步加强。2009年3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财政补助支持开展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解决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设计及施工能力不足、相关应用技术标准缺乏、与建筑实现构件化的太阳能光电组件生产能力薄弱等问题,从而启动太阳能光电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市场,带动太阳能光电产业发展。
太阳能光伏产业异军突起
光伏产业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中占据重要地位。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来世界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全球能源结构的10%,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5%,到2100年将达64%。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比2007年增加83%,达到13GW;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35%,达到4725MW;光伏安装量比上一年增长35%,达到3962MW。在过去15年中,全球光伏产业以25%的年均增长率迅速成长。
目前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光伏产业,并把其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2004年欧洲市场开始大幅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光伏市场。2008年世界完成装机容量超过4700 MWp,比上年增长约90%,其中欧洲占了约80%;2009年全球装机容量达到8000兆瓦,其中我国约占2%;2010年全球装机总容量约为13000兆瓦,我国约占3%左右,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如图1)
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迅猛,竞争力显著增强。我国76%的国土光照充沛,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每平米太阳能年辐射总量达3350~8400兆焦,平均为5860兆焦(相当于199kg标准煤),每年我国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2.4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相当于2008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28.5亿吨标准煤的842倍。
此外,我国光能资源分布较为均匀,与水电、风电、核电等相比,太阳能发电没有任何排放和噪声,应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除大规模并网发电和离网应用外,太阳能还可以通过抽水、超导、蓄电池、制氢等多种方式储存,太阳能可以满足中国未来稳定的能源需求。
2009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全年出口已达154.39亿美元,2010年出口320.25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107.36%,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平均单价3.61美元,同比增长110.39% 。其中,2010年太阳能电池出口201.92亿美元,占全部光伏产品出口约63.06%。
2008年中国成为亚洲吸引可持续能源投资最多的国家,总额达156亿美元,较2007年上涨18%,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基地。
首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40%。近10年来,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41.3%,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扩大了35倍。我国2008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2000MW,占全球产量的36.7%;2009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突破4000MW,占全球总产量的40%;2010年中国光伏太阳能电池产量约8000MW,占世界生产总量的50%,居世界首位。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9年已飞速增长到8000兆瓦,居世界第一,8年的时间增长了2000多倍,太阳能电池产量以10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连续3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利润的丰厚促使更多、更大的资金在近两年涌入光伏电池产业。
其次,投资规模快速扩大,外资占有相当比例。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实际投资额约570亿元,外资、合资企业实际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37%。
我国有35家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运用国际资本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前10家太阳能电池厂商中,我国占据4席。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有望占据国际领先水平的行业。
再次,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生产技术持续进步。我国太阳能电池产品质量逐年提升,骨干企业已经掌握了高性能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成套生产技术,在商业化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上也取得多项突破,光电转化效率已提高到16%~18%,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产业技术上与国际同步。产品质量稳定,得到各国认同。
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迅猛。200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年仅40吨,2007年产量增长到1130吨,2008年产量接近4500吨,比上年增长近300%,2009年我国多晶硅材料产量超过2万吨,比上年增长400%,形成约占世界市场20%的良好态势。2010年我国多晶硅产能为2.5-3万吨左右,40%-50%需要外供,产量并未过剩。(如图2)
目前全国有16个省仅多晶硅项目就有约4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以西门子改良法为技术路线的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超过10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其中一期规模超过4万吨,投资超过400亿。一期建设基本上都在2006~2010年期间开始,在2007~2010年期间建成投产。目前国内准备上马的多晶硅投资企业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类是以峨嵋半导体厂和洛阳中硅为代表的国内老牌多晶硅企业;第二类是原有金属硅生产厂家;第三类是光伏企业强强联手;而第四类则是其它有意涉足多晶硅行业的投资商以及以炒作为目的而得到土地、电价、股票等方面利益的投资者。
如果这些项目都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释放产能,中国的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4万吨,预计未来2年内,我国自主生产的多晶硅即可满足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需求,将对我国光伏产业保持全球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光伏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中暗藏三大隐忧。
一是没有完全摆脱“三头在外”的困扰。据介绍,光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来自国外,关键技术设备、市场需求、原料“三头在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高端设备仍需进口,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设备同国外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太阳能电池用配套材料仍未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同时,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光伏产业领域迅速提升技术和不断扩大规模。我国若在此关键时机稍有耽误,将会增大差距,面临更严峻的竞争。二是环保问题。光伏产业链主要涉及多晶硅原料、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发电工程四个相关的行业,目前受关键技术和工艺技术的限制,其中重点行业多晶硅生产过程中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三是光伏产业链结构还不够合理。光伏产业链呈现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格局,因此做强中游、做大上游,尤其是硅材料,将是光伏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次,对外依存度较高,市场
存在较大风险和竞争压力。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约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出口。一方面,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战略新能源产业的保护,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在目前多晶硅市场价格仍处于下滑状态的情况下,国内除个别企业外,其余多晶硅企业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仍难以与国外抗衡。同时,国外企业纷纷加大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技术持续进步,均对我产业后续发展形成较大竞争压力。
再次,亟待加快标准质量等体系建设。
随着当前全球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市场的不断升温,浦江县的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正呈现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初步形成等特点,在浙中城市群中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作为新能源、新光源领域的新兴产业,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加快发展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形势,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浦江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促进浦江县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通产业链,提升竞争力,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现就浦江县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1浦江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浦江县的新兴产业,从2006年首家企业尝试进入太阳能光伏产业以来,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下游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等特点。
1.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几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园区传统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原先从事传统水晶、制锁企业纷纷尝试转型转入高新技术产业。LED作为全球新兴产业之一,极具发展前景,因而迅速成为园区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县政府在2010年的工业科技发展扶持政策中突出了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支持幅度,欲将其培育为园区继绗缝、水晶、制锁、纺织、服装、化纤六大大产业后的第七大产业。截至目前,园区共有7家企业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另有2家正处在试生产和设备购买阶段。2008年园区LED企业累计完成产值约1.5亿元,2009年累计完成产值超3亿元,成功实现翻番,2010年1-6月累计完成产值将近2亿,呈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的良好局面。
1.2下游产业链初步形成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LED外延片生长、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和产品应用,限于技术和资金等诸多方面因素,目前园区尚未有外延片生长、芯片制造企业,但以星碧、中星、三思为龙头的企业已初步形成从封装应用的下游产业链,带动了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主要以显示屏、路灯、大功率室外灯、隧道灯、广告灯、特种工作照明等系列新兴节能照明产品,并在与外县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形成了一定的独特优势。
1.3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太阳能光伏产业要发展,技术水平是关键。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园区LED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了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中星公司、星碧公司、中鼎公司都致力于开发高亮度大功率LED集成应用技术,其开发的主干道路灯、LED日光灯已列入浙江省第四批、第五批节能产品推广名录。另外,中国最大的LED显示屏生产企业上海三思公司在园区投资的LED显示屏项目也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对进一步提升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浦江光伏产业发展所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发展LED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具有战略性的一个新兴产业,浦江县对其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LED照明作为照明领域的第三次革命势不可挡,在不远的将来必定会像互联网一样席卷全球,进入千家万户。这样一个新兴而庞大的产业,对浦江县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浙中新兴特色城市的建设以及节能降耗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开创性作用。全国已有许多城市把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一个难得的机遇和战略产业来抓,政企合力谋发展,对上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对下加大土地、金融等的扶持力度,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势头。而浦江县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总体上还处于企业自我发展的状态,政府的推动力度不够大,甚至某些企业有积极的投资意向却因土地等问题而搁浅。
2.2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像大多数电子产品一样,初期都有一个技术攻关和成本高昂的阶段,因此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和财力的扶持。为此,国家除安排巨额财政专项资金用于LED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以外,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意在大力引导扶持LED照明产业的发展,但具体落实到浦江县,没有及时跟进出台促进浦江县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在税负、能源、金融等优惠政策方面差距较大。
2.3产业链体系不完善,企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当前,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只是初步形成了“封装一应用产品”这一环节,产业链体系尚不健全,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基础薄弱,虽然在显示屏、路灯、矿用照明等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但真正具备特色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尚未成长起来,现有企业的产业带动性远远不够,致使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总体竞争力还比较弱,与国内重点发展区域相比,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不明显。从竞争力角度看,尚未形成较强的产业和产品优势:从企业的产品关联度看,企业之间的协作开发还不够,产业链紧密度不够高,集群效应尚未形成,与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相比,无论是研发力量、资金实力、还是生产规模等方面都难以望其项背。
2.4缺乏国内外龙头企业和品牌效应
园区LED应用产业缺乏规模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形成大规模的LED主导应用产品,配套体系不完善,缺乏国内外知名的产品品牌,宣传和示范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LED应用产业的发展速度,无法进入政府采购应用工程招投标体系。因此在实施政府采购、建设示范项目、加强产业宣传、开展科普活动、吸引社会关注等方面有待尽快加强,以加快市场形成,推动产业发展。
2.5专业人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由于浦江是个小县城,相对大城市而言,对LED中高层骨干人才、高级技工的吸引力严重不足,甚至企业自身培养出来的熟练工也因各种原因纷纷远走大城市,更不用说引进诸如国家重点科技领域带头人等高素质人才。另外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未搭建,资源配置效率低,产学研沟通效果不好,社会科技资源与企业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互动联系机制,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化支撑平台建设严重滞后。
3加快浦江县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1.1成立“浦江县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和领导,定期召开由成员单位及重点企业参加的产业发展联席会议,通报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工作计划,解决重大问题,协调相关工作。搭建企业融资平台,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LED和光伏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创造条件支持重点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
3.1.2尽快成立太阳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信息交流与咨询服务,制订产业发展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业分析报告和发展建议,协调联盟内外部关系,规范行业竞争秩序,促进产业融合。
3.1.3建立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专项发展基金。用于对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的引导。
3.1.4对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企业实行优惠的财税、土地与规费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推动科技创新和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促进该县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3.1.5加大政府采购与扶持力度。制定该县鼓励LED和太阳能光伏产品应用的实施意见,编制LED和太阳能光伏产品政府采购办法,大力推广使用LED和太阳能电池等节能产品,规划建设应用示范道路、广场和示范景区(绿地)及示范小区,鼓励开展屋顶或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并网发电应用。
3.2鼓励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对企业承担建设公共平台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3.3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思路,围绕扶优扶强,充分整合产业资源,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培育和扶持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主业突出的行业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鼓励优势骨干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实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战略重组,实现宽领域、深层次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促进各类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发挥重点企业在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和特长,实现做强做精做优的目标,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在大力鼓励光伏企业与国内外光伏大企业的配套协作或战略合作的同时,突出对区域内现有重点企业、核心企业的支持与整合,形成行业协作优势。
3.4围绕产业和技术瓶颈,强化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链条
继续强化欧、美、日重点企业的招商引资,抓住台湾光伏产业转移的契机,根据自身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现状,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研发实力强、生产规模大的世界知名企业,壮大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水平。重点引进LED外延片、大功率LED封装及半导体与光电关键零组件生产企业,大力培育光伏发电专业设计和施工企业,促进产业链拉长增粗。要在引进产业资本的同时,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和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积极鼓励企业在浦江县设立研发中心,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由生产制造向自主研发的方向转变。同时,发挥我市在技术和人力成本方面的优势,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集成LED和太阳能光伏技术,加快开发新一代终端应用产品,实现产品的差别化、多样化和风格化。
3.5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国际化步伐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28-01
最近这些年,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不得不去寻找一中新型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现在的太阳能发电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中光伏发电因其规模可大可小,建设时间短,维护简单,被各国争相研究。但是我国的光伏发电仍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光伏发电的发展也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光伏发电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该产业健康发展。
1 目前光伏发电的大趋势
环境问题在最近几年变得越来越突出,多以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越来越刻不容缓,全世界已经将低碳经济定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导航标,也越来越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在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里被提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中点也转向太阳能热里利用以及光伏光热发电、生物质能等。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收到各方面的的重视,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已经趋于完整。
随着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快速发展,多晶硅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及应用技术形成了较为成熟,从现有的生产工艺水平看,我国已可实现整个多晶硅生产产业链和系统内部的封闭运行,排放水平已接近零。各国的光伏发电规模不断的快速增长,但是我国光伏发电的增速必将将远高于其他各国的平均水平。
在光伏发电大国调控措施下,其成本下降迅速,光伏产能普遍过剩,而其市场面临的发展环境较为复杂。在这样情况下,世界及我国光伏发电规模仍会快速增长,且我国光伏发电的增速将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来看其持续增长不会改变。最近几年各个光伏发电的国家纷纷调整电价补贴政策。这些国家实行这些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由于其本下降太快而引发市场过热和行业暴利。最近的一次事件:在日本的福岛,其第一核电站核泄漏,这起事件引发了部分国家对核电前景的担忧,但是同时推高了政府对其发展的预期。
2011年12月18日,在召开的太阳能光伏市场与装备制造论坛上,我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讲话,呼吁光伏企业需要在根据市场情况,在适时的调整企业发展战略,预计2011年光伏产品可能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在2011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2年可以看作是光伏产业的调整年。
2 我国光伏发电的前景
近日国务院出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建立适应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发电的电网运行和管理机制,光伏发电系统在用户侧实现平价上网。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系统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
为了扩大内需,各企业纷纷投向国内市场。成本的降低,国家政策的推动,使得国内光伏发电产业,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规模化不断扩大,而且国家出台特许权招标、光电建筑补贴等多项激励性政策,这使得国内的光伏发电市场预计会出现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根据实际数据,我国光伏发电现在占据世界主导地位而且设备制造也不断的快速发展、增长,我国的光伏发电前景一片大好。
3 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制约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我国的技术标准不太完善。
我国进入光伏发电技术领域比较晚,目前并网电站现在都还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并网易产生谐波、三相电流不平衡,输出功率不确定性易造成电网电压波动、闪变,因此需要满足一定的并网技术标准。
在2005年的《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为指导性国家标准,且已超使用期限。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了《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试行),但该标准对光伏电站分类较为粗放,缺少有针对性的细化条款。千瓦级小型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可能是未来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但该标准并没有对接入220伏居民电压的技术要求作出相应规定。
(2)我国的管理办法不太统一。
国际市场上,国外的设备价格比较高,而且远高于国内。同时特许权招标项目业主为了压缩成本,也倾向于采购低价设备,所以国内市场上以次充好的问题屡见不鲜,没有好的设备,工程的质量就难以保障。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我国已经具备检测光伏产品和入网的能力,不过在检测认证管理办法上还是有所缺失。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没有出台强制性的办法。
4 光伏发电之我见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光伏发电产业,使其健康协调发展,所以需要电力系统和国家的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要完善其相关政策法规,光伏发电产业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其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稳定的市场预期和发展前景。特许权招标项目执行招标电价,价格竞争导致中标电价大幅低于实际成本,通过总结,应尽快确定光伏发电上网的分区标杆电价政策,并建立滚动调整机制。而且还应拓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资金来源,适当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价附加水平,确保财政支持到位。
其次要科学制定规划,规划以后必须严格执行。为了防止无序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政府能源主管部门应严把规划关,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光伏发电发展规划。以中长期规划指导年度规划,以年度规划指导项目核准。规范项目核准程序,避免“一哄而上”。
最后全力做好光伏并网服务工作电网企业应该以严格的要求和积极的姿态对待光伏发电并网的问题。一方面,要从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大局出发,积极推动光伏并网工作;另一方面,要以严格的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抓紧研究相关技术标准,填补标准与规定的空白,滚动修订完善现有标准。
5 结语
我国资源辽阔,但是人均资源占有的少,而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现如今全球进入能源危机,所以发展可持续、可再生能源尤为重要。根据国家政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看,太阳能光伏产业必将是我国能源的保证。是我国更好的建设低碳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53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7906
一、引言
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宁波和开封的两家工厂开始制造太阳能电池,这是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开端。1986年中国从丹麦进口了风电机组,随后不久进口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但直到21世纪初之前,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都处于低速发展阶段,技术和工艺水平虽然有一定提高,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巨大。2004年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开始起草,2005年开始颁布施行,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4年至今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增长了七十多倍,光伏装机规模增长了一百多倍。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上游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并逐渐具备一定的出口能力,成为世界新能源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不仅面临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市场、产业和政策等问题,而且还面临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经济合作受阻等瓶颈。提升中国新能源装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是破解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难题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
新能源装备主要包括太阳能装备、风能装备、核能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海洋能装备和地热能装备,中国具有出口能力的主要集中在太阳能装备和风能装备,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领域。2008年国际市场环境非常有利于太阳能光伏产品的生产,特别是美国新能源政策带动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大量中国企业快速进入这一行业,成为光伏产品的代工厂,还有一些企业在美国成立承包光伏发电项目的子公司。这一时期的国内研究多集中在采用何种商业模式来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刘仰焰和沈玉良[1]对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对光伏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上游多晶硅料件市场价格,而进口料件和出口光伏产品的模式更适合民营企业的发展。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势头良好,仍有很多研究注意到光伏产业的潜在危机,孙广彬[2] 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低价无序竞争和自主创新能力低等问题。顾列铭[3]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光伏产品约九成都依靠出口,过于外向的市场导向使中国光伏产业隐忧多多。
2012年7月德国光伏电池组件企业联合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从此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出口危机,2012年出口额同比下降三成,出口数量同比下降近一成,出口价格则同比下降三成。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分析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现状与问题,邢章萍[4]认为应正视光伏“双反”。陈晓梅和孙梦溪[5]认为高额惩罚性关税引发了光伏产业困境,提出应引导光伏产业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扩大内需,解决产能过剩。孟祥铭和隋欣[6]使用2008―2013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数据,基于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市场规模效应一直为正,说明世界光伏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出口市场结构效应存在波动性,主要是由于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也表明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下降。
中国风电装备的发展与太阳能光伏装备类似,十年前中国风电装备基本依赖进口,在风电装备发展早期,学者们多数在探讨如何实现进口替代。叶瑛莹和赵媛[7]认为中国风电机组国产化率太低,2003年国产化率为12%,风电机组的进口依赖过高导致发电成本和价格过高。刘家澄[8]认为中国不能长期依靠进口发电设备,必须走风电机国产化的道路,并对风电机国产化进程提出建议。这一时期也有学者担心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业是否会受到国外冲击,施鹏飞[9]认为国外风电市场空间较大,外国制造商对中国市场暂时还无暇顾及,应抓紧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对风电装备制造的持续扶持,以及大量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进入,2003年之后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开始逐渐有竞争力,并高速发展,2010年培育本土风电装备制造业和降低风电成本的目的已经达到。
2011年之后中国风电市场发展放缓,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减速,这一领域的企业不得不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不过此时世界风电产业也都进入低谷,风电装备制造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时Z丽[10]从风电的技术、装备和市场发展等角度总结了世界风电产业的进展,分析了2008年之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等风电大国政策的调整和支持风电发展的实际行动,认为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应及早准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周原冰等[11]对西班牙风电发展情况、电源结构和电网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在促进风电消纳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方面的举措,提出了推动中国风电与电力系统协调发展的启示和建议。2010年之后很多学者开始注意产能过剩问题,但对于“过剩”的概念仍存在分歧,王晓慧[12] 提出风电产业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产能过剩,如果说过剩,也是相对过剩,更准确地说,是在较低水平上的相对过剩。王立国等[13]认为只是低端的风电装备出现过剩,他们建议发挥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加大行业发展专项研发投入,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培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理性投资观念,打造国内企业的成本和质量优势。
三、新形势下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
国际能源有效需求不足、碳排放交易低迷和“双反”等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是否意味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堪忧?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如何,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国际市场地位如何?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路径的选择和产业升级的风险预测。
1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际需求不平衡
根据英国石油和天然气巨头BP的《2014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年世界发电量约为23 127太瓦时,同比增长22%。可再生能源消费(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从2002年的2409太瓦时增加到2013年的1 2343太瓦时,年均增长率达到15%,占全部电力消费的比重从17%提升到53%,远远超过了同期世界总发电量年均增长33%的速度。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与近年来各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密切相关。面对未来能源供应不足的危机和环境污染,为了寻求稳定充足清洁的能源来源,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列为本国能源政策和战略的重要内容。
2013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新能源消费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核能方面,欧盟和美国的核能消费量比较大,约达到200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核能消费量的687%,日本自2011年地震海啸核泄漏事件后的核能消费持续下滑,2013年仅为33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下降186%。水能方面,中国处于领先位置,占世界消费量的24%。风能方面,欧盟和美国消费量相对较大,中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比2012年增长378%。相对于其他能源而言,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消费量较小,欧盟表现尚佳,2013年其太阳能消费量为187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增长173%,占世界太阳能消费量的662%,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消费量为384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消费量的352%。其他经济体虽然基础薄弱,但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非OECD国家太阳能消费量比2012年增长846%,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消费量增长91%。整体来看,虽然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发展迅猛,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依然偏低,改善传统能源结构的作用尚未发挥。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尚无坚固的发展基础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可预测的外部冲击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并且这种影响不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另一方面,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不同消费水平也暴露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进程中新能源技术及其导致的成本收益差异的重要性。虽然新能源具有清洁和可持续的良好特性,但在技术条件限制下的高昂成本,迫使大部分国家仍然依赖化石能源发展国民经济,中国有80%的发电量来源于煤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世界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13年世界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总体呈下滑趋势,主要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包括多晶硅(含硅量不少于9999%)、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其他非电热的快速或贮备式热水器(主要为太阳能热水器)和风力发电设备等。2013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2012年分别下降22%、25%、21%、55%和4%。2013年日本进出口额达到1396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3%,增加额主要来自于进口额的大幅增加,从2012年的484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866亿美元,增加了80%,其中部分原因是日本核能产业停滞和后退,使其不得不转向其他能源发电,2013年太阳能消费量比2012年增加了754%。国际需求不足仍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引发的新能源产业贸易摩擦冲突将会越来越多。2013年世界出口国受到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有283件,比2012年增长354%,反补贴调查为33件,比2012年增长435%,也是1995年以来件数最多的一年。尽管世界经济复苏在望,但财政悬崖和新能源出口市场补贴削减等仍然存在,金融改革尚未完成,金融风险、新兴市场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等相互叠加的经济下行风险已然出现。出于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视和对市场脆弱性的担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对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国际市场地位
1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易受外部冲击
2009年中国风电装备出口额比2008年增长-284%,2010年继续大幅下降,年增长率为-626%,2011年转而上升5200%,2013年出口额几乎没有变化,增长率仅为01%。中国已经成为连续多年遭受“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外,与出口的新能源装备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和薄利多销的贸易政策也不无关系。制造优势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导致了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过多集中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易受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表现为出口额增长率上下波动幅度很大和国际竞争力弱。中国多晶硅、风力发电设备和非电热热水器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低于10%。随着新能源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并没有快速占有国际市场,暴露了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偏低的事实。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缺乏,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匮乏,难以获得多晶硅高端提纯、风机整机的研发与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先进技术,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在核心技术和有效行业规制欠缺的情况下,大量企业涌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形成了恶性的低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危害了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扶持环境一片向好,但财政补贴、政策扶持工具与方法有时过于简单化和流程化,不仅降低了政策效果,而且容易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
2结构性失衡严重,产能过剩和技术缺位并存,国内能源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
2013年中国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其他新能源产品则表现平平,徘徊不前。近些年,随着中国自主创新的增多,存在贸易逆差的产品逐渐减少,2009―2013年一些产品的净出口额从负转正。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仍然欠缺,在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上与国外先进技术有很大差距,需要大量进口。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中, 中国企业占据147席,但大都居于后列,前10名为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前50名中仅有3家中国企业。从商品结构来看,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失衡,新能源装备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加工成分大,附加值低,技术落后仍然是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发展瓶颈,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因而也难以撼动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从贸易区域结构来看,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出口区域结构在2012年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风力发电设备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12年的390%突降到2013年的05%,对德国从2010年的53%下降到2013年的02%,对南非从2009年的不到01%增加到2013年的215%。多晶硅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6%下降到2013年的09%,对法国从2009年的39%下降为2013年的02%。光敏半导体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对法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26%下降到2013年的04%,对德国从2009年的351%下降到2013年的31%,而对日本则从2009年的20%增加到2013年的200%,对南非从2009年的01%增加到2013年的31%。中国主要新能源装备出口在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全线下跌,出口额大幅度下降,有的产品转向亚洲市场和非洲市场。中国新能源装备出口结构的变化,固然有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的原因,但出口市场不平衡和对某一市场过于集中的特征,不仅增加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出口风险,在贸易条件改变的时候增大了企业面临破产和退出市场的概率,而且也增加了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从能源生产结构来看,目前中国仍以原煤为主要能源,2013年占能源生产总量的756%,相比2004年的771%,占比并没有大幅度变动。水电、核电和风电生产量在2013年达到37 06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109%,仅比2004年增长约3个百分点。中国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发展战略上相对偏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份额,忽视了新能源装备在国内的应用,有体制的原因,如上网电价实施步伐缓慢和电力价格体制改革滞后等,这不利于传统能源结构的改善,不仅国内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而且在输出清洁能源的同时把生产时所附带的污染和高碳排放量留在了国内。
五、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和产业升级风险
1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
产业升级存在风险并不是新能源产业安于现状的理由,只有升级到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阶段,才能保证产业长期快速健康发展。不同国家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不同,升级路径和政策也不同,但主要是通过推动企业创新技术、产品、生产过程和功能以及拓展产业链等路径来实现。就发展路径而言,附加值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同时提高是最佳选择。由于现实情况的存在,二者不能兼顾并且前者的难度更大,在过去十几年中,各个国家的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凸显了多种发展路径。
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比较优势,以在新能源装备中贡献较低附加值为代价,提高其国际市场占有率,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成长和市场力量的增加,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美国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领头羊,一度在产业链中占据关键环节并贡献了高附加值,但随着其他经济体的参与份额增大,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渐降低,这一特征也出现在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的其他国家身上。如日本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额从2003年占世界出口总额的36%降为2013年的12%。相反,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有可观的提高。
二是发达国家在新能源产业的领先地位没有实质性受损,并且获得了新能源产品的真正价值。新能源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是低碳减排、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和应对未来的能源危机,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链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得高附加值,而且在制造新能源产品过程中由于使用煤等高碳能源可能违背节能减排的初衷,存在高消耗本国能源为他国供给低价节能产品的负效应。
三是在致力于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链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即便获得了较高的生产能力和出口优势,也并不一定能进入到核心和高技术含量环节,通过继续加大投资和收购兼并进入相邻环节往往是该产业企业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或者复制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初期的路径,即进口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其他国家的中间产品和服务,提升其在新能源产业多个环节的主导地位。或者调整产业结构,更新产品目录,开辟国内市场,以扩大国内消费为目标,缓解国际市场上的产能过剩问题。
2新能源装备产业升级的潜在风险分析
提高生产率和附加值是摆脱粗加工、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式。在升级过程中,由于初始条件、外部环境、国际规则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风险。
一是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存在转让和自主创新双难困境。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掌握在美欧日等国家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承接了价值链上的中下游环节,能耗高、劳动力密集和“加工厂”是处于该环节的企业的共性。与其他产业相比,新能源装备还有用清洁可持续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目标。因此,发达国家为了长期获得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收益和新能源应用的环境收益,在技术创新、使用和转让方面设置诸多壁垒。然而,越不发达的国家在技术方面越处于弱势,研发能力有限,整体水平不高,需要更多帮助。另外,技术转让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在产业的初始阶段得到迅速发展,但在中后期阶段易受到牵制,成为技术的跟随者,不利于自主创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文献引证分析报告,国外新能源专利引用次数是国内新能源专利引用次数的2―3倍,其中美国专利被中国引用的次数最多。在原始创新层面,国外专利具有集成创新性质,即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进行跨领域创新,中国的创新模式则更接近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涉及领域较窄,局限于本领域创新。
二是路径依赖下发展模式转型存在生存风险。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中国新能源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在发展模式上走的是传统加工贸易老路子,利用制造环节的优势快速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行业地位。但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用长期效率换取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过于集中制造环节,市场开发、产品营销和应用等环节必然相对薄弱,高昂的转换成本和难以兑现的短期利益把新能源企业限制在低附加值的经济活动中,成为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现实困难。这种发展路径附带的产能过剩负效应更使得企业无暇顾及长远发展规划。
三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固有利益,而利益相关者将利用权利介入经济活动。在税收增长和政绩目标下,地方政府官员更为关注任期内地方经济整体发展、产业升级后的短期效益、当地就业、居民收入和社会影响,面对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有可能通过改变政策支持内容和方式影响新能源产业升级。与新能源企业依存度很大的供应商和销售商等上下游企业,将会考虑产业升级后订单大幅度变化对自身经营的影响,都有可能阻碍产业升级。
四是产品功能升级产生的影响给市场结构带来风险。产品质量和行业标准提高后,企业生存、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条件自然发生相应变化。企业面临兼并、重组、破产和倒闭的风险增大,新企业进入门槛提高,如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中国企业比去年减少24家。新能源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短期内也会出现下降,进出口贸易总额出现下行压力。另外,市场经济具有系统性,某一环节的技术水平提高,但其他相关环节的创新相对滞后,企业需要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和协调生产活动。
六、政策启示
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升级,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加国际市场上的进出口额可显著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对于中国而言,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市场份额扩大和发展战略内在统一,并促进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转型。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下的“加工厂”模式,迅速增加了中国新能源装备的进出口额,提升了国际市场地位。同时,中国也意识到低附加值和环境效应问题,积极通过出台政策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升级和延伸。但受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低附加值、产能过剩、贸易壁垒和体制约束等难以在短时期得到解决的客观问题,致使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成疑:积极扩大出口贸易规模的工业型发展战略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是否长期一致?是否存在其他占优发展路径?基于此,可归纳出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框架。
1创建和改善进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的前提条件和环境,避免产业升级风险
利用中国在新能源装备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优势、竞争优势、集聚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等,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搭建与新能源领域领先企业紧密合作的贸易平台,优先鼓励和支持技术和技能合作。改善技术投资的环境,为人才引进培育开辟绿色通道,完善专利政策,保护技术创新,搭建专利技术、投资渠道、技术团队和生产销售团队之间的对接平台,突破技术成长初期资金、营销、管理和品牌等企业运营方面的限制,缩短技术与市场应用之间的距离。对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从技术含量、复杂程度和价值创造等方面进行细化分类,就其在产业链中的层次地位和关键性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政策支持。将技术升级与新能源产业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对技术的强烈关注可能致使出口份额下降和发展速度缓慢,因而进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的发展规划应以中长期为主,将新能源装备出口贸易的评价标准界定为价值创造的绝对贡献和关键性突破。
2构建国内生产能力,打造产业升级空间
立足于产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促进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效益最大化,扩展其在促进产业发展、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以新能源装备领域的领先企业为龙头,建立产业集群,促使中间产品和服务出口在集群内转移,制定有效的行业标准,帮助集群内企业提升技术和工艺标准,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建设有助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支持和鼓励新能源装备技术领域的创业,适当放宽新能源装备领域的审批限制,设计全面系统的创业扶持政策框架。培育有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制定相关的价格操纵和垄断治理政策,分类制定资源税以提高稀缺资源利用效率。
3调整和协调进出口贸易和投资政策,提供法律和相关支持
新能源装备生产过程中进口瓶颈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潜在风险,借鉴历史经验,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和经济活动分别制定贸易投资政策,建立关键零部件贸易的预警机制和防范机制。增强国内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之间的议价能力,为其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的经济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支持和促成集体谈判,增加制衡谈判力量。加强政府和企业双方面协调合作,规避、预防和有效抗击“双反”等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设置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培训课程,加强政策领域、法律领域和相关制度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仰焰, 沈玉良 我国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之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7): 89-96
[2]孙广彬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竞争将日趋激烈 [J] 电器工业, 2009, (11): 20-24
[3]顾列铭 技术和价格: 国内光伏产业的隐忧 [J] 中国证券期货, 2010, (5): 76-77
[4]邢章萍 拯救中国光伏 正视光伏 “双反” [J] 经济, 2012, (9): 36-40
[5]陈晓梅, 孙梦溪 我国光伏产品对欧盟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23-28
[6]孟祥铭, 隋欣 基于 CMS 模型的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波动研究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38-42
[7]叶瑛莹, 赵媛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策略研究 [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 106-110
[8]刘家澄 加快风力发电机国产化进程的若干思考 [A] 加入 WTO 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
[9]施鹏飞 关于中国风电发展的思考 [J] 电力技术经济, 2006, (4): 4-6
[10]时Z丽 世界风电发展形势及我国风电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J] 可再生能源, 2009, (3): 1-3
此案是我国光伏产业遭遇的第一起美国337调查,引起了我国主要财经媒体的高度关注。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在设备和核心技术、产品制造,还是在市场开发、安装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甚至有些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光伏产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已有多家国内企业陆续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建立工厂,质优价廉的光伏产品为光伏产业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无疑这也加剧了产业内部竞争。
而我国光伏产业的市场主要在海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约占全球的40%,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光伏市场则仅占全球光伏市场的2%,即中国9成以上的光伏产口均出口至国外。其中,德国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的40%,整个欧盟约占80%,如再加上美国,则几乎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90%。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近期了4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9月16日,美国能源部已经担保了42个能源项目,吸引了逾40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并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太阳能已成为美国能源领域增长最快的部分,而到2014年,美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 由此可见,我光伏市场在外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贸易摩擦中首当其冲。
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屡屡被诉,在反倾销反补贴领域,美国对华光伏“双反”调查的大幕已经拉开;现在,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领域,中国光伏企业又受到美国337调查的威胁。目前,悲喜交加的中国光伏产业正在陷入集体困顿,限产、停产已成为许多企业的无奈选择,“生存问题”成为当前业界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就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而言,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美国337调查和美国专利侵权诉讼等海外诉讼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2008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产能过剩以及利用诉讼方式击退中国竞争对手均在诱发原因之列,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导致风险过高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光伏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就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光伏电池产业经久不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目前欧、美、日光伏产业正在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相继制定专利布局战略,同时极力推进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国际贸易通则的挂钩。中国光伏产业如再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跨国知识产权诉讼狼烟四起,短期是部分企业丢掉市场,长期则是整个产业失去竞争力,沦为国际产业布局的劳动力附庸。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应对海外专利诉讼
既然有危机就得应对,鸵鸟式逃避无法解决问题。以下以美国市场为例讨论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美国337调查和美国专利诉讼。中国光伏产业面对美国337调查及专利侵权诉讼,首先要做出的选择是应诉与否。在决定是否应诉时,中国企业需要综合考量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侵权可能性以及诉讼费用承受能力和应诉准备能力等因素。很多企业放弃应诉的首要原因是认为应诉的成本大于能从该市场获得的收益。许多企业对出口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对美国的出口量不大,与其花大力气应诉保住这块不起眼的蛋糕,还不如集中精力开拓主要市场或另辟蹊径,转售别国市场。建议这类企业完全可以采取和解或者其他方式结案,这样既可以节省费用,也是对于美国市场客户的一个体面的交代。
对于在美国市场有明显利益的中国光伏企业而言,应诉就不仅仅是体面结案的事情,而是如何在案件中掌握主动获取最大商业利益。当然,应诉并不一定胜诉,但应诉的企业毕竟能够掌握主动权,而不应诉的企业就基本上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实质应诉也不意味着血战到底,也有很多控制费用尽早结案的方式,简单总结起来如下:
寻求即决裁决(Summary Determination) 如果企业认为调查中的某些事实已经非常清楚明确且不存在争议,可以请求ITC就该问题先做出即决裁决。即决裁决一方面可以推进调查的进程,使得各方不必在无争议的事实上纠缠,另一方面ITC作出的某些裁决可以直接导致整个调查程序的终结。
迫使申请人撤诉(Withdraw) 为避免深陷337调查的囹圄之中,被申请人可以通过找出申请人破绽的方式促使申请人主动撤诉。根据《程序规则》,在337调查立案前,方可以自主决定撤回。 因此,作为被申请人的中国企业可以在应诉过程中找出申请人的破绽,迫使其向ITC提出撤诉请求。
达成符合我国光伏企业利益的和解(Settlement) 为避免两败俱伤,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被申请人与申请人以和解结案告终。《程序规则》第210.21(b)规定,一方可以基于一项特许协议或其他和解协议,提出动议申请终止对一个或多个被申请人进行调查。 这与前述纯为结案目的的和解不同,这种和解不以放弃美国市场为条件,我国企业以双方同意的其他条件继续保有美国市场。
确立中国光伏产业对外贸易知识产权策略
危机处理完毕,我国光伏企业更需从长计议。随着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重要,未来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337调查案件可能将不断增加,同时,中国目前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以及目前业界技术现状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光伏产业将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面对337调查和美国知识产权诉讼的威胁,中国光伏产业应对措施的重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完善自身的基本知识产权架构,稳扎稳打做好基础工作。比如,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近期、中期以及长期的知识产权战略和目标;加大知识产权投入,获得商标、专利等相应知识产权;建立完善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在确保不违反《反垄断法》的前提下与同行或者合作伙伴形成技术联盟;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国内国际影响力等。
伴随着国际上低碳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新能源产业近两年获得了快速的膨胀,但由于扩张的速度太快,使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陷入无序的状态,特别是近两年快速扩张的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明显的重复建设倾向,新能源产业这种“虚热”的状态,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①风电产业——失衡的产业链。中国风电产业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之后,连续4年实现新增装机容量翻番,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1221万kW,已占全球总装机的10%,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电大国,仅排在美国、德国、西班牙之后。但是,在竞相上马的风电项目背后,却是微不足道的经济效益,风电产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尴尬境遇。截至2008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只占到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13%,而发电量更是只占区区0.37%。同时,内蒙古约有三分之一的风电并网项目处于闲置状态;甘肃酒泉已经投运的46万kW风电装机最大发电出力只能达到65%左右。国内风电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成本过高、机组质量和电网模式制约等方面。
而从风电产业的产业链上来讲,严重失衡。今年上的风电项目都集中在风机制造一端,这是因为我国目前风电场建设的高歌猛进,催生了风电设备的巨大需求,使得风机制造项目一哄而上,造成了风电产业链的结构性失衡,所以我们说风电过热过剩其实指的是风电产业的这种结构性过剩。国内风电整机生产企业超70家,超过全球其他地区风电设备厂商总和。目前,不仅在整机市场上存在着过多企业涌入的状况,在叶片市场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尽管风电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生产企业走的却是清一色的引进路线。
②光伏产业——国外环保事业的打工仔。国际上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太阳能发电成本大大降低,美国工业体系大约在0.21美元左右,这一数值已经相当接近于火电价格的成本。而且成本还将进一步的下降,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光伏产业将会迎来一个爆发的增长期。我国光伏产的发展也是随着国外的需求而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最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其扩展主要在海外市场。按照国家制定的发展计划,至2010年,中国光伏发电的累计安装量将不会超过300MW,因此目前光伏产业的主要市场仍将在海外。
目前国内光伏产业上游多晶硅产业扩张迅猛,价格回落预期强烈,多晶硅行业的暴利时代将逐渐走结束。而且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了下游光伏需求,许多曾出台庞大扩产计划的多晶硅制造商必将推迟或取消其部分后期项目,近几年将发生无情的洗牌。下游太阳能电池制造业将摆脱多晶硅原料产能壁垒,行业毛利率将会有所回升。
但是,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最主要的原料晶体硅,我国矿产储存很少,因此不得不从欧洲和日本高价进口。加工制成太阳能电池后,再返销回当地,这种发展模式无疑等同于担任着国外环保事业“打工仔”的角色。
③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新能产业领域,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产品推广很快,目前国内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总量达到13284万m3,占全球安装总量的70%以上,产业形态也逐步走向成熟。在国际生物燃料产业化风潮的促进下,我国生物燃料产业近年发展很快,2008年中国燃料乙醇产量达到190万t,受粮食产量制约,我国近期不再扩大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为了扩大生物燃料来源,我国已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称为甜高梁乙醇),并开展了甜高梁的种植及燃料乙醇生产试点。另外,我国也在开展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的技术研究开发,如果农林废弃物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或合成柴油的技术实现突破,生物燃料年产量可达到上亿吨,从理论上讲,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产业化的进程还很缓慢。总体来讲部分新能源细分产业在国内市场仍未完全启动,虽然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还不错,但是如果不加快新能源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加强行业的规范与引导,新能源产业泡沫无疑将会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将来发展的又一隐患。
2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壁垒
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大多规模小,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主要靠引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有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技术的专利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资重点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新能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低下,从而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化转化的效率和能力。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壁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战略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大幅缩减了产业的利润空间。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产品的技术水平偏低,而且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光伏产业,目前太阳能的利用的效率主要依赖于电池的性能,而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上游产品最重要的专用原材料单晶硅基本都靠进口,由于前期生产过快的扩大,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使得我国这些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后期的发展不容乐观。
②设备与制造技术落后使得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这个问题在风电、核电等产业都很突出。风电机组制造技术是风电发展的核心,而目前我国风电整机总体设计和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仍是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壁垒。目前我国风电建设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加大力度依靠国内雄厚的机电制造业基础,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风电成套设备进行自主开发。随着世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水平提高,更大的单机容量已经是全球风能技术发展的趋势。据了解,国外风电机组目前已达到兆瓦级,如美国主流1.5MV,丹麦主流2.0~3.0MV,在2004年的汉诺威工业博会上4.5MV的风电机组也已面世。而迄今为止,我国在这一技术上处于落后位置,尚不具备自行开发制造大型风电机组的能力,且在机组总体设计技术,特别是桨叶和控制系统及总装等关键性技术上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且机组质量普遍不高,易出现故障,这就使国产设备的竞争力面临严峻的考验。
③新能源并网应用技术滞后形成了新能源的消费壁垒。我国风电、光伏电站一般处于偏远地带后,电网负荷小,不能满足大规模风电接人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大幅提升必然对电网提出更高的建设要求。典型的例子便是,西北、东北和华北本是我国风电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这些地区大部分处于电网产业的末梢,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因而难以对当地的风电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利用。就全国来看,如业内人士所言,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虽然在2008年底已突破1200万kW,但其中仅有800万kW的装机容量入网发电。将来新能源的发展迫切需要在电网的系统接入、并网技术标准、并网管理等方面开展突破性工作。
3对策思路
①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超前布局。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我们应该做好超前布局和规划,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该提前进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从战略上提前布局,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才能克服当前发展的核心技术不足的软肋,迎头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
②建立起行业标准,引导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品的标准体系,以及质量控制体系,选择有特色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基地,构建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积聚式发展。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而且,高纯多晶硅技术以及其他许多关键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工作也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但是,2007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也集中爆发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引起高度关注甚至激烈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绝大部分产品出口国外的市场格局、生产过程导致的国内高能耗和四氯化硅环境污染、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加剧下的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和时间表等。这些都是当前广受热议的焦点问题,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太阳能利用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外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国产化加快,许多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有部分出口。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9GWp和3.8GWp,当年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48%和138%,达到1.1GWp和1.7GWp,均占世界总产量的27%以上,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增加到1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
特别是多年持续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制造技术,在这两年内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等3个企业分别建成了千吨级高纯硅生产线,使得全年高纯硅产量大幅增加到1130吨。2008年,随着江苏中能二期和重庆大全的各自1500吨多晶硅工程的建成投产,预计国内超纯多晶硅的全年产量将超过4000吨。而且,重庆大全和江苏中能公司实现了还原尾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多晶硅还原炉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介绍,综合能耗已降到150-180kWh/kg(使得成本降低到约50美元/kg),显著低于其他国内同类企业的250-300kWh/kg,主要物料的综合回收率也超过98%。最近,江苏中能等一些国内企业还在积极准备开发引进流化床法、硅烷法等新型高纯硅生产技术,可望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综合电耗降至20-50kWh/kg,成本降至15-25美元/k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3家高纯硅生产企业的一期工程产能总计约为4.4万吨(规划总产能高达8.8万吨),如果这些项目能顺利建成投产,预计我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将超过3万吨,将从根本上缓解高纯硅材料的供需紧张的矛盾。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不少地方和企业近年来积极建设MWp级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建筑屋顶光伏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5月,全国已建和在建11个MWp级并网光伏系统,大部分预计在2009年建成。一些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还积极探寻建设更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的机会;江苏等省份还提出制定“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我国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的《常州宣言》提出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力争在2015年前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1.5元/kWh,在10年内使光伏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这意味着大约500亿kWh的年发电量和超过4000万kW的装机量。
(二)国际光伏产业的进展和发展前景
在国际上,光伏发电产业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持续政策扶持,光伏发电的成本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硅原料和组件供需形势逐步缓解而快速下降,使光伏发电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日本2008年恢复了中断两年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美国目前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美国联邦政府2008年又延长了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德国继续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
国内外光伏产业界已开始描绘以居民销售电价和峰谷电价为临界点的并网光伏发电商业化时间表。德意志银行预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电成本最低可降到$0.1/kWh以下(约合0.7元人民币,kWh),乐观估计大约在2015-2016年左右可降到$0.15/kWh(约合1元人民币/kWh),使得光伏发电将于2010-2013年期间首先在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实行较高平均零售电价的国家开始商业化发展。
在扶持政策和发展前景激励下,2002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07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62%,当年统计安装量为2.83GWp,累计总装机容量大约为12GWp。据有关预测或展望,未来数年全球光伏市场将以大约60%的速度增长,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200GWp,绝大部分为并网光伏发电。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乃至可能的经济危机,预计会减弱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长速度,并影响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普遍增加融资难度,而资金密集型的光伏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二是国际能源价格(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幅回落将扭转各国销售电价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而延迟光伏发电实现电网平价(gridparity)的时间点;三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和财政能力影响下,其今后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的障碍和挑战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风险;近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应用也面临成本高、上网难、缺乏经验等障碍。
(一)国内光伏技术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内在竞争力不强和短期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目前我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成为我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二)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节能减排
过去几年内,我国光伏产业界抓住欧美国家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的机遇,利用国内人力和资源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迅速起步与发展壮大。但业界普遍预测,由于近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迅速扩张以及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内世界光伏组件和高纯硅材料市场将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使光伏产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最近我国光伏企业已普遍停止扩产、削减产量。在这个洗牌过程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也将逐渐转向下游的光伏发电运营业,使得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具有更长远稳定的回报,这也是传统光伏产业界(光伏设备制造业)日益重视、极力呼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却滞后于国内光伏产业和国际光伏市场,2007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20MWp,仅为当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和全球总新增装机量的0.71%,其中并网光伏发电装机仅为2MWp。因此,目前这种产业和市场格局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市场风险。而广受争论的光伏产业的高能耗问题,其实质问题也在于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即取决于国内光伏产业链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的选择。相关研究已达成基本一致的结论,目前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过程所耗能量的回收期只有两到三年。但是,如果在国内生产高纯硅料及硅棒/锭和硅片(占光伏系统生产总能耗的70%-80%)、在国外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则光伏产业对我国而言即是高能耗的出口加工业。(三)光伏产业在近中期仍缺乏足够经济竞争力,有赖于政府政策扶持
并网光伏发电的初投资目前大约为5-6万元/kW,预期上网电价3-5元/kWh,离网光伏系统的投资和供电成本更高,需依赖优惠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扶持。最近数十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重心随着各国光伏市场政策的变化而先后从美国(1996年以前)转移到日本(1996-2002年)和欧盟(2002年以来),即充分反映了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由扶持政策推动的。目前我国还未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经济激励政策,全国已建成的100多个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在2008年6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准予享受4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有待于加快制定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扶持政策。
(四)有待于制定落实光伏发电上网的具体政策措施
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增加了不可调度的电力装机,目前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关于无功补偿以及电网调度等问题的相应标准和管理规程,使得电力部门不愿接受光伏发电上网。我国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都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10kV)反送电,只允许在低压侧(380V/220V)自发自用。因此,目前我国还缺乏真正的光伏发电上网项目和充分的经验。
四、关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道路的探讨
为应对根据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切实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我国需要正确处理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关系,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如何增强国内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驱动(竞争力增强)和市场拉动。虽然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立即启动国内规模化并网光伏发电市场以支撑我国光伏产业,但目前的高成本使得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目前仍难以承受。而且,如果我国在当前启动大规模光伏市场和补贴,必将立刻扭转光伏市场的回落趋势,推高光伏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国际光伏市场仍保持增长态势,仍为国内光伏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鉴于此,近期仍要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健全产业链、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国内示范项目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仍是应首要鼓励发展的环节。自主化生产高纯硅是中国光伏产业降低价格的必由条件,但必须重点支持清洁高效、低成本的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近中期国内光伏市场应确立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欧、美、日等国家早已实现电力普遍化服务,其太阳能光伏的推广应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瞄准了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并于近年来加快大规模应用,包括大规模地面并网光伏电站。而我国目前还有大约100万无电户需要在2020年以前采用光伏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用电问题,潜在市场容量为200-1000MWp(1GWp),应成为近中期首要考虑、予以扶持的光伏市场。虽然某些企业认为必须依靠并网光伏发电而非离网发电来支撑光伏产业发展,但其实质问题在于只有并网光伏发电才能使得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市场并实现稳定售电收入,故而光伏企业十分热衷于并网光伏发电。不过,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和有限财政资源来看,我国近期光伏发电的首要方向仍然是面向无电区的电力建设,同时可根据相关科技攻关和前期产业化工作要求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系统/电站,为启动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市场做好技术性准备。
(三)我国应制定光伏产业和国内市场应用扶持政策
按照前述的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和国内市场应用方向的相关思路,我国在当前和近期仍要坚持并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扶持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中游电池组件产业能力及国际市场份额。另外,根据国内无电区电力建设和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需求,予以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支持。鉴于我国还没有并网光伏发电的充分经验和可靠成本评估,也缺乏相近电价的支撑,而且地区差别较大,故而难以立即制定颁布统一的固定电价,而需要通过招标等途径探索相关经验,积累必要数据。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光伏产业通过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建立了基本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大国,为我国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初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光伏发电价格仍然高昂,我国光伏产业仍未完全摆脱“低水平扩张的出口依赖型产业”特征。为此,我国在近期宜制定实施以“提高技术和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提供国内电力普遍服务”为中心目标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近期应抓紧开展如下工作。
(一)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技术推动型”的光伏设备制造业
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近期重点支持企业逐步完善改良西门子法,开展流化床法、硅烷法、冶金法等新兴高纯硅生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应支持技术领先的企业扩大产能,建立国家光伏技术研发和产品检测中心。要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稳步开拓“离网和并网并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在近期(估计2015年前),应在难以延伸电网或建设水电站的无电地区加快建设光伏电站和推广户用光伏系统,另外根据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工作需要建设一批集中并网的大型建筑屋顶光伏系统、分散并网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及新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在中期(估计2015年左右),随着无电区电力建设接近尾声和光伏发电成本趋近销售电价,首先扩大建筑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市场,并稳步建设地面并网光伏系统。在长期(预计2020年以后),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接近常规发电成本,全面扩大各类并网光伏市场。
一、概述
2013年3月20日,无锡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裁定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破产重整,持续半年之久的尚德破产风波最终尘埃落定,中国光伏巨头轰然倒下。一份债权资料显示,在所有债权申报中,债权银行12家,申报金额为76.51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被欠款最多的是国家开发银行,申报债权金额折合人民币高达24亿元;其次是中国银行,申报债权金额为20.44亿元。此外,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光大金融租赁股份、渣打银行等申报了各自债权金额。根据破产重组法规定,“债权方只能从重组方拿到原有欠款的50%到60%。”这意味着银行贷款将缩水35-40亿元,而事实上,即使是缩水后的金额,以尚德当前的偿付能力而言也很难拿回,各家陷入这一风波的银行不良贷款都将大大增加。
这一事件无疑又把视线聚焦到了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上。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改变了多年的持续下降态势,出现了连续四个季度的增长。而2013年初,从钢贸企业信贷危机,到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再加上难以乐观的国际环境和极具挑战的国内经济,似乎预示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将会继续。
二、问题分析
(一)对新兴产业风险的重视不足
新兴产业在带来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在2007年,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之后的5年间其产量继续翻倍增长。2008年,我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至今已膨胀至500余家。现在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是50G瓦,而全球只需40G瓦。可以看到,光伏产业发展到这一阶段,已经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隐患。
对于高速扩张但是弊端明显的光伏产业,各银行仍选择高调支持。以2010年为例,国开行分别宣布了尚德5年500亿人民币贷款承诺、天合光能300亿贷款承诺、晶澳太阳能300亿元人民币贷款承诺、英利360亿元贷款承诺、赛维LDK600亿元战略合作授信,而中行也并未落后,中行为尚德提供一笔3.58亿元人民币长期授信用于购买固定资产,与保利协鑫签署了100亿元人民币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根据江西赛维LDK公布的报表,截至2011年3月,中行也是其最大授信和贷款行。这反映了银行决策层对光伏产业发展的良好预期。对于一个新兴产业而言,这样的预期有其合理性。但是无锡尚德破产重整事件的发生,也令人深思,对新兴产业扶持的力度应该控制在哪里?2012年,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整个光伏业负债率已超过70%。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银行不考虑产业的混乱发展状况和加剧的信用风险,仍不断地投入资金,借款人一旦像无锡尚德一样出现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行的不良贷款会剧增。因而对产业整体风险的忽视,是银行贷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对借款人经营状况的关注不足
早在2009年,整个行业亏损就已经出现端倪。因为光伏产业的全球性产能过剩和光伏组件出现的恶性价格战,光伏平均利润率从2009年下半年的30%一路下跌到全面亏损。而尚德也并未例外。及至2011年起,光伏行业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困境,各太阳能光伏应用国家大幅下调政策补贴力度,导致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企业间竞争加剧,价格暴跌,全行业呈现亏损局面。光伏组件价格从2010年1.4美元/瓦下降至0.7美元/瓦。行业大势裹挟下,尚德电力的运营也急转直下。2011年,出现光伏组件在欧洲集体遭拒以及支付2.12亿美元与MEMC以终止2006年签署的一份硅晶圆供应合约等事件,而2012年,受欧美印多国抡起了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大棒”,欧洲和印度反补贴反倾销等事件影响,尚德电力的二、三季度财报,总计亏损近3.8亿美元,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在面临出现经营危机,存在问题贷款的借款人时,银行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及时抽贷,以期拿回一部分贷款;另一个是继续放贷,支持企业渡过难关,避免不良贷款造成损失。很显然,中行和国开行等银行都选择了第二种做法。从2009年开始,他们就对尚德进行了大规模的贷款。2009年初,国开行江苏分行和中行无锡分行共同向尚德提供2亿美元的贷款。2010年,国开行提供一笔5年授信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共3.95亿美元,中行提供一笔3.58亿元人民币长期授信用于购买固定资产。2011年,国开行提供一笔3年期1.3亿美元的授信用于运营资本,中行提供了一笔1年半的总额为27.5亿元人民币的授信;2012年底,国开行提供一笔2.2亿美元(约合13.8亿元人民币)的1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可以说,尚德的经营困境,一直伴随着银行的贷款支持。
银行在尚德濒临破产的情况下,不抽贷反放贷的原因除了希望能支持它渡过难关,以免之前投入的资金打水漂外,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对这种政府大力扶持的大型企业的信任以及在“抓大放小”的放贷战略下对大型客户的重视。但在企业进行贷款管理时,应从贷款人的品质、能力、现金等政策原则出发管理贷款。同时在一笔贷款变成银行的真实损失前,通常会有一些财务信号,银行应及早从这些信号中发现问题。忽略贷款人的真实经营状况,在信用风险加剧的情况下继续放贷,最终很有可能造成贷款损失。尚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三)政府对银行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