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24 14:57: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卫生学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环境卫生学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R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35-01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涵盖领域广,具有理论基础广泛和社会实践性强的特点,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二级学科和主干课程之一。传统的授课方式追求概念和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我们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引入到环境卫生学的日常教学当中来,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1 PBL教学法及其意义

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1969年在加拿大的McMarster 大学创立[1]。著名学者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该教学模式强调把学生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讨论形式为主的模式,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的学习过程, 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在深层次上既教会了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及自学的能力,变枯燥学习为兴趣学习,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2 PBL教学法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初步运用

环境卫生学课程内容和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病、传染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等对人类生命健康已经造成严重的威胁,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环境污染的案例,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露,可以让学生从氯气的危害、检测相关方法及自身防护等方面开展学习和讨论。又如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作为奔赴震区的防疫工作者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该问题的设计可以包括:①出发前应该做何种准备?②前往震区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突发状况?③到达灾区后可能面临哪些困难?通过综合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学生将环境卫生学的知识进行整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PBL教学法这种从实际问题入手,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途径,为学生将学科知识服务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 运用PBL教学法的体会

3.1 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只是机械的将老师的知识照搬,不会动脑筋去思考为什么。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课堂收获不大。进行PBL教学改革以后,使上述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极大地提高了环境卫生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开始对环境卫生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理解、归纳和总结,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大大地提高了。

3.2 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PBL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留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多层次、宽领域的思考问题和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间成员相互协作,每位小组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或运用所学的知识,借助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或负责书面成稿,或代表小组发言汇报讨论成果。每位同学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和看法都会深入到问题的讨论中去,团队成员的互助共进,互利共赢,会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得到更大的开发,整个讨论问题的过程还会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3.3 有利于各学科的融会贯通:环境卫生学是一门与基础学科和其他临床学科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融环境学与医学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通过PBL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在讨论和分析问题的同时,可融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对问题作出全面的解释。如“介水传染病”一节中,在讨论问题的同时,学生将所学的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的相关知识与之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使各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全面的深刻。

篇2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07年3月—2007年7月进我市某所医院护理专业实习的护生共200例。

1.2方法依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及省卫生厅有关文件要求,设计调查表。内容:对手消毒的态度;卫生手的概念;医院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卫生手的洗手指证和方法;是否希望得到相关知识培训等内容。由护生以无记名填表的方法独立完成,并要求其真实填写在工作中的洗手状况和认识。本次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结果

经调查显示,护生掌握相关知识及洗手现状中未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学习的占66.59%;熟悉卫生手概念的占知晓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的占26.92%;掌握卫生手洗手指证和方法的占43.51%;工作环境安置流动水洗手装置的占75.1%、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的占使用公用毛巾擦手的占76.68%;希望接受相关知识学习的占对手消毒持赞成态度的占90.11%,持不赞成的占持反对的占1.75%。

三、讨论

从调查得知护生洗手概念较差,洗手不使用肥皂,只用流动水冲洗3s~5s,操作前只洗1次;洗手方法不规范,洗手频率也较低。70%~80%的护生在护理过程中自始至终未曾洗手,有~30%在护理特殊或可疑病人后才洗手,只有20%~能按规定洗手;洗手范围合格的为34.75%,步骤合格的仅占。做不到在对2例病人操作之间用消毒液擦手,甚至有人还用自身工作衣擦手,造成再次污染。而实习护生在下班前却能作到较认真的洗手,洗手持续时间长,揉搓频率高。只有通过学习培训才能使广大护生认识到必须按照洗手指征、保证洗手持续时间、频度和范围、使用清洁干燥的擦手用具,才能有效去除手上的暂居菌。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护生忽略洗手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根源:①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洗手设施不尽完善,使用不方便;③医院内常用的洗手方法是流动水肥皂洗手法,以往报道此法可使手上的细菌减少60%~90%。在目前基层条件还不可能达到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的条件下,首选的仍然是肥皂流动水洗手法,但不宜使用公用毛巾,一定要用洁净干燥的个人专用毛巾。建议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制订更科学、适用、经济、快速、高效的手清洗消毒方法。医院感染不仅影响原发病治疗与康复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形成一定威胁。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许多医院安装了高效、方便、价格合理的护手快速消毒剂,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说明只是单纯培训教育而不重视洗手设施的安装是远远不够的。

尽管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病人免受感染,但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如不及时更换,仍可形成感染的途径,所以要按要求更换和洗手。当手污染严重时,使用普通肥皂洗手并不能完全清除手上的暂住菌、而消毒剂对细菌、病毒的杀灭率远远高于洗手。但消毒剂并不是完全可以替代洗手,因为它不能清除碎屑和污物,所以当手上有明显泥土或有机物污染时,仍需通过洗手达到手卫生。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培训班,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知识更新的机会各接受进修护生的单位也要加强岗前培训,从规范洗手抓起,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所有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2]邢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

篇3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评价是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和经济损失。2006年开始,我院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健全医院感染护理的组织管理、加强培训和落实院感控制的各项措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具体做法

1.1 建立护理感染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护理感染管理体系是做好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前提。因此,护理部成立了护理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 。三级组织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相互制约。

一级管理:由科室的护士长和1名兼职监控员组成。主要负责对本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灭菌液、医护人员手等进行检测。督促本病区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防护有关规章制度。特别加强手术室、供应室、新生儿科、产房等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工作。

二级管理:由护理部1名专职人员和2名重点科室护士长组成的护理消毒隔离质量监控小组。每月1次对各护理单元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无菌物品的管理、消毒隔离、现用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医疗废物等方面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分析和反馈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追踪整改效果。

三级管理:由医院感染专职护士、护理部主任及质控员组成。主要是通过日常监督、行政查房、护士长夜巡房的方式随时抽查各护理单元的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和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把好护理感染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1.2 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制度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保证。

护理部在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和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并规范操作规程,量化考核细则,完善了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使用、消毒处理制度、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制度、职业防护制度、手卫生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工作指引的制订,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1.3 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卫生员预防医院感染意识

1.3.1 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规意识及安全意识,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提高其参与医院感染控制的责任感,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3.2 医院的保洁人员文化程度低,未受过专业培训,缺乏科学的清洁卫生理念。因此,对保洁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培训,从基本的消毒液配制、使用、消毒灭菌概念、物体表面的清洁,处理排泄物、分泌物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如何洗手、医院废物的收集处理等,使他们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对个人、家庭、医院及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对清洁、消毒制度执行的依从 。

1.3.3 临床中发现,护生的预防医院感染、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医院感染的危害皆认识不足。因此,我们重视对刚毕业的护士、进修人员、实习生的培训和管理,在上岗前进行院感相关知识培训并考核,增强他们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意识。

1.4 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1.4.1 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1)每天按时打开空气消毒机、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湿式清扫地面,病室通风3次/d。每周清洗空调机过滤网1次。(2)重视操作台、婴儿磅秤、培养箱、光疗箱、治疗车、床头桌、门把手的清洁和消毒,每日用500mg/L~氯消毒液擦拭2次。(3)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等)进行擦拭消毒。(4)感染病人专室放置,所用的物品专室使用。(5)新生儿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奶瓶奶嘴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1.4.2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手是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做好护理人员的洗手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我院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在每个护理单元的洗手池上安装感应水龙头和洗手液感应器,张贴了洗手流程标识图;在全院护理治疗室的每辆治疗车上配备了速干手消毒剂,要求护士在给每一个患者做治疗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通过采取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以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目的。

1.4.3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1.5 认真做好环境卫生、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每月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的强度等。加强管理,实行三级监控(一级:科室自行监测;二级:护理部协同院感科随机抽查;三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查),及时发现在不同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保证医疗安全。

1.6 严格抓好供应室的消毒灭菌工作 供应室负责医院所有医疗产品的供应,供应室的消毒灭菌工作是否合格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率的高低和整体治疗质量的好坏,所以应该严把供应这一关。(1)供应室流程布局合理,明确划分清洁区、无菌区、污染区。(2)强化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对各种医疗器械从清洗、包装、灭菌到无菌物品的保管发放的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3)按规范要求做好灭菌炉的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以确保供应室的灭菌质量。

1.7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护理人员每日都有可能接触感染性体液、分泌物和进行各项高危的护理操作,处于被病原菌感染和发生针刺伤的危险之中。因此,开展普遍预防知识教育,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坚持做到标准预防,正确掌握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和血液追踪的有关规定,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提供指导,配备防护用品,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和伤害,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2 效果

2008年开始加强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明显提高,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合格率逐年上升、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和医院感染发生情况逐年下降。

篇4

我校医学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英语均非他们的第一官方语言。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中东国家的学生英语发音地方口音重,与中国教师所学的美式英语发音出入较大,对部分学生的问题不能理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流存在的障碍,对教师的英语水平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留学生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大多数在本国接受的教育方式与中国式教育差别很大。教学中发现,医学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比中国学生更为积极,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会积极思考并回答,同时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提出问题。这种随机的提问与交流对教师而言要求更高,而语言能力与专业水平的不匹配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年资高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掌握较强,但大多受限于英语听力及口语表达。我校医学留学生的卫生学授课教师主要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语言能力较强,但教学经验尚浅,往往不能做到自如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融会贯通。如何促进留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效果,有以下几个建议:(1)提高教师英语水平:有留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学校可每年选送外出参加培训或进修来提高他们的全英语教学能力;(2)积极做好课前准备:英语课均应提前预讲,通过教师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把握好每节课应讲授的知识点、授课方式及注意事项。(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设立评价与奖励机制,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留学生教学。

二、提高医学留学生对卫生学的重视

篇5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以单纯验证学科基本理论为主要目的,忽略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往预防医学实验内容中环境与健康部分属验证性实验,教师讲解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学生只要按部就班的进行就可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影响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甚至使部分学生对实验课失去了兴趣。同时预防医学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大部分与实际生活脱节,造成学生感觉学无所用。因此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对预防医学实验课不重视,不提前预习实验的内容,对实验前的准备,学生很少参与,各种仪器的操作、试剂的配制完全不了解,导致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没有结果。②学生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只注重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出现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分析,甚至有的学生不进行实验,最后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③团队协作能力差,许多学生只知道自己做实验,不与其他同学协作,不会的不懂得去询问,应付了事。④实验报告不规范,课后忽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一律照教材上的内容分析,没有创新意识。

因此,为了培养、造就一批集医疗、预防、保健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我们要加强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创新思维。所以要改变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明确教学目标

预防医学实验主要是针对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等开设的一些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是促进学生动手与动脑,动手即是训练学生亲自或独立进行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动脑即是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和对结果的正确分析。为了利于课堂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我们提出实验教学的条主线:一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验前期准备工作的全过程,从玻璃器皿的清洗、药品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等,并对每步进行详细记录。二是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正确记录与有效分析,尤是注重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去创新。

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3.1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

我院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和学时数,具体安排见表1。表1医学本科生预防医学实验项目与教学目标实验项目学时教学目标饮用水消毒3掌握饮用水消毒的原理、方法和余氯的估计膳食调查3掌握膳食调查的方法和食物成分表的应用食物中毒案例讨论3熟悉食物中毒分类和调查处理的原则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3熟悉原卟啉测定的方法胆碱酯酶活性测定3熟悉胆碱酯酶测定的原理、方法和结果分析尘肺片阅读3掌握尘肺X线片特点和尘肺的防治措施环境汞污染3了解汞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气象条件的测定3熟悉气象条件测定的方法数值变量资料的描述5掌握数值变量资料的描述指标,统计软件的应用t检验2掌握t检验的适用条件和步骤方差分析2掌握方差分析的适用条件和公式分类变量资料的u检验等2熟悉u检验的适用的条件和资料的类型χ2检验2掌握χ2检验的公式的应用秩和检验2熟悉秩和检验的步骤直线相关与回归2掌握直线相关与回归的概念和分析步骤样本含量估计、统计图表2掌握在科研设计中n估计,统计图表的特定。

3.2预防医学实验内容的特点

上述实验内容注重从实际工作出发,打破学科间壁垒、改变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克服学科间实验内容低水平重复、综合性实验及创新设计性实验开设不足等缺点,将实验内容分类整合、优化体系,并增加近年来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等内容组织教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中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及社会实践等课程内容的系统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思维方法及基本科研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宏观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预防医学实验内容是根据预防医学专业主要内容有机整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其内容包括预防医学领域的主要实验方法和实践技能,涉及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毒理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中相关实验方法,按照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社区与网络健康教育实践等分层次组合,其基本理论源于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学生必须先修完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系统掌握,让后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该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保特学科发展的连续性、教学秩序的稳定性、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实验教学中,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自已操作、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和课程实验设计,在注重传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实验的目的和基本原理、实验涉及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的操作方法,提高对实验相关内容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与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及运用知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实际工作能力[2]。

4实验教学改革办法

4.1实验教学的改进

篇6

2.构建公共卫生实践平台。制定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按照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新增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覆盖卫生防疫、疾病防控、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的9个公共卫生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编写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指导,在第四学年临床见习阶段安排为期2周的社区医疗实践必修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身到实践中进行体验,融“教学”于“实践”,促进了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这种以现场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预防医学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增强了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合理配置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学效果,在选拔公共卫生师资的过程中,走出校门,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行业接近,既有一定的理论和研究能力,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公共卫生教学工作。目前,我校聘请的校外教师涵盖卫生管理、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律师、医疗保险等多个部门,参与卫生经济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等课程的带教。外聘教师接受我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试讲通过后,方能正式授课。这样即丰富了课堂讲授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打破过去传统的封闭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进PBL教学,将典型公共卫生问题,如社区慢病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等,以案例的形式提出,供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学和讨论。通过教学互动,师生讨论,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与公共卫生思维能力。

5.完善评价体系。公共卫生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在必修课的考核中,加大实验(践)成绩比例,其中理论成绩占60%,实践成绩占40%。在学生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实践总成绩由学生社区卫生服务实践鉴定(60%)及学生调研报告评价(40%)两部分组成,鉴定由基地带教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作出,调研报告评价由预防医学教研室教师完成。

二、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举措评价

篇7

目前,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医院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维护医护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依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健全和落实了医院感染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强化医院感染意识。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而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护士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1.1护士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认识不足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医院感染的一项任务,部分护士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观念淡薄,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对管理制度不能长期坚持执行,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范围模糊不清等。

1.2护士违反护理技术操作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为病人治疗、护理过程中,任何一次操作都是一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对消毒灭菌知识缺乏,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处理成本核算与院内感染的关系,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应该由供应室统一的灭菌物品而自行消毒处理。同时,职业防护意识欠缺,在无任何防护条件、防护设施下对严重污染的物品进行洗涤处理。可以重复使用的物品处理不规范,大多数由各使用科室自行洗涤,清洗物品无规范的清洗池、消毒池,无洗涤质量标准,质量意识欠缺。有些科室准备的消毒包包装质量不符合灭菌要求,包布反复多次使用不洗涤、甚至有破损。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混放在一起,导致无菌物品被再次污染。不能按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安全操作。

1.3护士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知识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现行的护士在校教育对医院感染的知识学习较少,没有把新上岗护士、实习护士学习院感知识作为岗前培训的必修课。没有加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培训,存在着相关理论知识不扎实,概念不清,消毒技术不熟练。部分护士不能坚持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法及卫生学标准不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

2护士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2.1护士管理人员职责

将医院感染作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督促护理人员认真执行相关工作制度。负责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检查落实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消毒灭菌与隔离,管理好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正确处置医疗废物以及职业卫生防护等工作。对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透析室、重症监护室、产房和新生儿监护室等感染预防措施执行进行监督,对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2医院感染科人员职责

积极开展医院管理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和落实

2.3医院感染控制护士职责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体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本科室相关制度,并落实到位。掌握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及时送检,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负责监督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按规定进行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有关标准要求,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积极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3充分发挥护士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3.1提高护士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易感人群、医院感染链的存在、侵袭性操作、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医院感染已成为影响医院效果和医院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医院感染的管理主要在预防,医院的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护理工作贯穿预防院内感染的每个环节,护理人员、个人素质、工作量,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等都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很大部分与护理工作有关,在实施各种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消毒灭菌,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

3.2提高护士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业务技术水平

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知识培训,并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制定相应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做到月有计划,周有安排,季有考核,考核的结果与奖惩挂钩。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监控相关的技能,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篇8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75-01

目前,院外感染中细菌的耐药突变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而院内感染几乎均由耐药菌导致,并且常为多重耐药菌株。近年来ICU病房中,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

1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患者因素 急症 重症 衰竭 或年龄大长期卧床院外非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1.2 医源性因素

1.2.1 大量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给人类防治感染性疾病带来了很大的益处,但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合理使用和滥用,造成微生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促进了耐药菌株的出现,而且还促使了内源性感染的发生。

1.2.2 医务人员的概念缺乏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加之诊治过程中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部分医务人员对新技术的使用及操作尚未熟练掌握,环境设施的滞后。

1.2.3 管理因素 各项制度滞后仅停留在纸面上,监督.监控不力,管理人员水平不专业。环境及设施不配套或缺项,工作服和部分器械更换不及时等。

2 预防与控制

2.1 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严格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相关法规。建立药师会诊制度,依从病源微生物报告,在药师指导下应用抗菌药物。

2.2 强化医务人员的培训 增强防护.隔离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2.3 定期监测.监测每月对ICU病房进行一次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 物体表面. 医务人员手. 使用中消毒剂. 消毒及灭菌物品等)必要时可增加监测项目,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利做出相应的制度调整。

2.4 保持病区清洁卫生ICU病房应每日开窗通风,实施湿式清扫,诊治过程中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各项操作在严格实施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接触隔离,坚决杜绝带一副手套做多项操作现象。

要想控制多重耐药医院感染的发生,应充分认识到抗菌药物治疗的两面性,使用过程中必须把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会减至最小。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因素.流行病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的培训,确保医务人员能正确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及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从而真正确保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9

1.1病区环境病房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未执行探视和陪护人员管理制度,基层医院探视人员多,随时出入频繁,陪护人员多而且个人卫生差,特别是危重患者,有的多达5~6人,容易造成病室内严重污染。

1.2脑卒中的患者居首位卒中患者,病情危重,病程长,由于吞咽,咳嗽等正常生理反射不同程度地减弱或消失,排痰功能下降,易造成误吸,长期卧床患者痰液坠积肺部不易咳出,另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留置尿管或胃管,

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时,由于黏膜损伤,屏障功能减低,易致肺部,泌尿道,皮肤和胃肠道感染。

1.3个别护理人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淡薄,无菌观念不强:未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侵入性操作时,如留置尿管,胃管,静脉置管等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或因操作不当至黏膜损伤。

1.4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这与临床上不根据抗生素的应用原则用药,大量长期的应用广谱抗生素,多联应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菌群失调,继发二重感染等有关。

1.5住院时间长神经内科患者多,病情重,需长期治疗,全身营养情况、器官功能、免疫抵抗力低下,产生多种并发症的机率增高,因此,获得医院感染的机率增高。2010年我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例次率平均6.1%,远远超过了全院平均医院感染例次率(3.29%),是平均医院感染例次率的1.84倍,居医院第一位,与容冰等[1]报道的相一致,说明神经内科高于医院其他病区,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2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

2.1加强病房管理治疗室,办公室及病房,卫生间的拖把标识清晰,不能混用,用后用消毒液浸泡,晾干备用。病床湿式清扫,做到一床一巾,加强保洁人员控感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清洁,消毒,隔离,医疗废物,标准预防等概念,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严格执行保洁制度,地面湿式清扫,床头保持清洁,做到一桌一巾,加强环境管理,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一日两次以上,做好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做好患者出院后终末消毒处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接触隔离治疗,湿化瓶及通气管每日更换,由供应室统一处理,湿化液每日更换,使用无菌用水,按要求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确保消毒效果。

2.2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和院感控制知识培训要求护理人员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己有关,是护理质量的组成部分,明确自己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力。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原则做到直接接触每一个患者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之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应严格规范洗手。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61(2016)01-0073-03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倡导并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然而,长期形成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严重分离,导致一些临床医学生不重视预防医学,对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1-3],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整体的医学观念,重治轻防倾向严重[4]。为适应新医学模式对人才要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同时具备现代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和有预防整体概念的复合型人才[5],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理念和相关实践能力[6],以适应新医改大环境未来发展的需要。

1培养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理念

1.1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临床医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重视不够。有调查表明,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从事临床相关工作,相当比例的人认为预防医学对其没多大帮助,因而缺乏兴趣[7]。尤其在专科医学生中,重治轻防的倾向更为严重。有调查表明,有58.2%的学生对预防医学不感兴趣,有39.6%的学生认为其不重要,33.8%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8]。医学界自古以来就倡导预防为主。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就曾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就当今而言,预防为主的观念对保障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有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学者李立明[9]指出预防为主是最符合国情的最为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是医改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让人民群众受益,少得病、晚得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负担的最佳途径。因此,提高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摆正“防”与“治”的关系,才有利于培养为广大人群服务防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1.2培养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的人才是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一般教师只注重疾病临床治疗,学生难以建立人群及群体防控的思维。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也从临床个体的治疗向群体、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主动服务方向转变[10]。李立明[9]在谈及公共卫生和临床的区别时强调,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群体,重点在公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预防,而医疗服务的对象则是个体的病人,要解决问题是疾病的治疗和减轻病痛。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其最佳结合点体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上,如乡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等。从作者本校情况看,我们培养正是同时承担着人群防治和个体疾病治疗的工作基层医疗人员。在社区和农村广大地区,像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慢性病都是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防与治的有机结合,还有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和传染病有效预防,都可以在基层医疗及预防保健机构进行。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11]。非洲“埃博拉”疫情,以及我国的SARS、人感染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给医学界及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警示,如果基层医生没有足够的预防医学和传染病防治观念和技术,极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误诊、漏诊,以及其在人群,甚至在医疗机构中传播。因此,个体的救治也关系到人群的健康,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是实现防治结合,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手段。

2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2.1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

杨晓蕾[12]等分析了目前临床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些主要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学校虽然设置《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等课程,但多为讲授式教学,而这些课程对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不算重点学科,而学生热情不高。与临床课程相比,临床课程讲授的内容可以结合临床实习等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防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如统计学、流行病学及环境卫生学等,不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际练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对于缺少实践的预防医学教学,学生没有深刻感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李君[5]等采用案例讨论、参与式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以及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案例讨论和参与式教学,可有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对SARS的大流行的讨论,要求各小组写出调查分析及处理方案,并组织点评和总结,锻炼其预防医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赵申武[13]灵活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提高了学生得学习热情。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模拟法和实验法等方法。讨论法即是以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形式开展讨论,目的是训练学生创造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形式多样的模式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单一的课堂讲解。模拟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定某些特定角色或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学生们既学到了有关知识,又与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相联系,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实验法以营养与膳食的评价为内容,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运用所学营养学,结合临床专业课,开展自身膳食评价,为临床病人的膳食评价工作打下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开展社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宋丽萍[14]等将桂林医学院两个年级四个班级临床专业本科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社区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经实践证明,采取社区实践教学的学生在理论及技能方面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如:现场调查、解决问题、综合分析、合作、人际沟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文献检索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充分证明社区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预防医学理论、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周勇[15]等人报道了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将该学院本专科医学生700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预防医学的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提高,较好地掌握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的调查技能,证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此外,有人报道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有益的探索[17],如在环境保护日、红十字日开展有益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都可以调动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的热情,增加学生实践能力。预防医学实践性较强,应避免一味讲授理论课,要结合公共卫生领域新的事件和我们身边的公共卫生问题,如环境污染、饮食饮水卫生以及雾霾等现实问题开展教学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作者在妇产科教学中也在教授某疾病的临床治疗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强调人群防治的整体观念,学生不仅学到临床知识,还够用预防医学的宏观思维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2.3与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广西右江民族医的邓树嵩[17]等报道该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方式,与当地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聘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深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又结合当地位于广西西部典型的老、少、边、山、穷百色的实际情况,如艾滋病高发、结核病疫情严重等情况,强调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学生将可能来面对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如参与艾滋病、结核病及其他法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管理工作等。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自己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调查(实验)方案等,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调查(实验)、整理与分析调查(实验)数据、撰写论文。让学生了解预防医学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作用和内涵,逐步建立起疫情的群防群控观念,培养能为今后当地服务的实用性人才。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疾控中心,在重要的职能科室安排专家讲解和现场演示,如结核病防制科,艾滋病慢性病防制科,环境、职业与放射卫生科,食品与学校卫生科,健康教育促进科,疾病控制科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向萍[18]等组织重庆大学临床学生到当地疾控中心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到疾控中心的业务科室实习,通过“听”、“看”、“走”、“论”四个过程,———听介绍预防控制体系、法律法规介绍,看资料,了解实际案例处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情况,走到社区了解参加计划免疫、疫情报告、流调及环境卫生检测等工作,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析讨论。这种直接与预防医学机构的联合,可使学生感受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以人群为中心防治观念,建立群防群治的预防医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刘立亚,杨渊,胡昌军.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203-205.

[2]曹莹.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J].吉林医学,2010,31(17):2763-2764.

[3]陆春城,夏彦恺,王心如.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医学下旬刊10(6):93-94.

[4]向萍,李革,杨德海,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47-948.

[5]李君,孙维权.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2):82-86.

[6]唐娟.临床医学大专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卷2月上旬刊:184-185.

[7]汤艳,罗彬,贾红,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与社区实践探索[J].教学理论论坛,2014,21:188.

[8]章志红,上官致洋,林少龙,等.临床专科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97.

[9]网址

[10]肖焕波,赵玉玲,鲁杨,等.以社区为导向的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16-717.

[11]瓮学清,刘静,唐玉平,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61.

[12]杨晓蕾,钱学艳,万思源,等.以培养临床学生“预防观念”为目的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128.

[13]赵申武.医学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293-294.

[14]宋丽萍,耿文奎,李胜联,等.社区实践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华夏医学,2012,25(2):233-236.

[15]周勇,刘庆武,吴伟贞,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教学的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17(3):75-78.

[16]凌艺辉,雷毅雄,宾晓农,等.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热带医学,2006,6(3):565-566.

篇11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1],涉及医院管理的诸多方面,关系到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落实好预防措施始终贯穿于医疗、护理的全过程,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切实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对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1.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1.1健全医院和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加大管理力度。我院成立了医院感染办公室,由一名院长、主要部门科主任、护士长组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为了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明确委员会管理办公室职责,我科采取定期与随机相结合方式对全院感染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遇到问题及时提交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讨论,解决的问题形成决议后执行。

    1.2提高认识加强基本功训练,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长期不懈努力,修订完善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制度。

    1.3多层次组织医护人员不断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随机督查。督导落实措施流程。定期对重点科室进行监测,严格实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科室配备感染控制监控员。充分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每月科室结合临床实际学习预防感染知识,发生感染后在及时阻断传染源的同时,召开科室院感监控小组会详细查明原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讨论制定落实整改措施,使院内感染发生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我院医院感染多数为呼吸道感染。06年感染率3.60%呼吸道感染构成比75.2%、07年感染率3.14%呼吸道感染构成比80.12%、08年感染率3.10%呼吸道感染构成比75%、09年感染率2.60%呼吸道感染构成比75.32%。2010年感染率2.12%呼吸道感染构成比75%,出院人数逐年上升,感染率逐年下降。

    2.医院感染控制重在实施全员教育

    2.1普及院感知识,不断更新观念,医院工作人员由于分工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对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差异较大,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和最大限度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根据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人员采取举办讲座、参加学习班、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新知识、新概念以及与院内感染相关的法律、法规再学习,通过不断学习使全体医务人员掌握院内感染知识,增强预防与控制感染的自觉性,提高对医院感染预防为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程度。特别对新分配的职工,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预防医院感染相关法规知识,制度的培训列为岗前常规教育,长抓不懈。

   2.2 落实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不断强化手卫生培训,为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提高预防医院感染及职业防护意识,把洗手当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重视无菌操作前后必须按规范洗手。对手术科室医务人员手菌落超标,采取停止上手术办法,在完善医院手卫生设施的同时,采取明查暗访,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并进行必要的整改和处罚。手卫生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由于经手接触传播是导致病原微生物在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严格手卫生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正确洗手是最价廉、最简单的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之一[2]所以手卫生已成为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和最重要的措施。强化手卫生管理,保持洗手的习惯,良好的依从性可使各种微生物的感染率降低。

    2.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及科室负责人必须经常强化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随机深入科室现场督导,掌握科室结合实际学习医院感染知识、了解相关制度的落实、实地查看规范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等现状,让医务人员从被动的执行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变为主动地执行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科室院感监控小组要经常进行现场督促、检查和指导。

    3.强化医院感染的检测工作

    3.1 建全了医院感染网络检测工作,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明确工作重点,落实监控要求,每天利用医院网络及时了解科室发生院内感染实际情况,并亲临科室核对,每月统计上报感染分析数据,真对不同感染途经督促落实不同的预防隔离措施,同时在病历夹上标明规范要求的不同颜色隔离标识,警示所有医务人员和其他进入病区的其他人员遵守必要的隔离措施。做好相应的标准预防,防止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如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院内获得性肺炎多见于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反复住院治疗、人工机器通气、糖尿病及血液透析患者 。回路管道上清理时避免倒流入气道、呼吸机上的雾化器使用后需彻底消毒,对高危人群采用保护性隔离技术。

    3.2 对重点部门严格进行环境卫生学等检测,对每次监测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将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协调管理。

    4.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

    4.1对患者有增加感染风险的基础疾病,多部位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入住icu,诸多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长期并存的危重患者,特别是病情危重的术后患者、接受多项侵入性操作的、高龄患者各脏器功能衰退、整体抗感染能力下降等给病原体的入侵造成可乘之机,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回了生命的同时,又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无严格指征的预防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不适,给药途径、次数及疗程不合理、院外反复、多次、多种联合、超剂量使用抗生素而产生多重耐药或泛耐药。

    4.2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环节管理很重要,对于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例易造成医院感染的爆发和流行,应及时进行干预,根据不同耐药菌采取分室隔离,没条件的科室同种病原床边隔离,严格落实医患接触防护隔离措施,降低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风险。防止导致泛耐药而漫延,多重耐药菌对常规性的措施敏感,对收治耐药菌感染或定值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对某些医疗用品如温度计、听诊器、血压计等均应单独使用。

    4.3对于合理用药医院采取每月随机抽样点评,科室药品应用比例限制等措施。对不合理用药进行经济处罚。

篇12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five star doctor)的概念,在医学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该概念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大众的需要,亦为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所谓“五星级医生”,即指未来医生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卫生保健提供者(Care Provider):即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卫生服务;

(2)医疗决策者(Decision Maker):即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

(3)健康教育者(Health Educator):即医生不只是诊疗疾病,更应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主动、有效地增强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

(4)社区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即能参与社区保健决策,平衡与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

(5)服务管理者(Service Manager):即协同卫生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卫生保健,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2目前的社会背景和改革的必要性

夏真芳(海南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传统的医学教育观以医学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唯一标准,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与2l世纪人才要求不相适应。在培养模式上不注意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强调共性,忽略个性,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扶持不够。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很少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时间和机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抑制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医学生的评价体系不适应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管理模式不适应时代需要。

马金凤(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费用猛涨,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首先是资源的浪费,很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顾患者经济上是否能够承受,无节制地滥用医疗资源,开大方、用贵药、让患者做昂贵的检查或检验,这些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造成医药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是滥用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极易形成耐药菌株, 使得细菌性感染越来越难对付。再者,在当前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把医院推向市场,这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很多人“小病拖,大病抗,重病等着见阎王”。这种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非患者身心的康复行为与现象的泛滥,无疑把这些不良现象与行为推向了极致。这是一种医学价值观的扭曲, 是医学教育的悲哀。

正是在这种现状下,首先第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百姓对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信任的危机,医患关系中的合作性与和谐性被弱化了,医疗纠纷与诉讼层出不穷。第二个后果,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很多不健康的风气也在盲目滋生,很多人在选择医生这个行业时,不再是所谓的“救死扶伤”,而是盲目追求高昂的经济收益。

谢娟(天津医科大学):

进入2l世纪以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营养不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再燃及新发现的传染病等世界疾病流行模式均在我国有所体现,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软肋”。特别是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爆发和肆虐,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SARS危机突显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我国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的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疾病人群意识淡漠以及发病早期的高感染率,迫使我们对过去的预防医学教育特别是针对临床医学生开展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全面的反思。面向21世纪,我们究竟以培养什么样的医学人才为宗旨,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瞬息万变的公共卫生形势呢?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正日益变成一个复杂的、依赖器械设备、按患病器官划分的专业性科学。医师所关心的是病人的某个器官的病理过程,即疾病而不是患病的人。临床分科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先进,但医疗的过程被“物化”,整体的预防医学观念被逐步淡化。基于提高临床服务质量的良好愿望和理念,确立适合我国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王任群(沈阳医学院):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近年来,“以人为本”、“医乃仁术”的呼声渐高。在国外,医学被看成是最高尚、最美好的技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医乃仁术”是一种人道的技术。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这种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将彻底走出学科和服务高度分化的“象牙塔”,向多样化、社会化、个性化、终身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我国的医学教育要顺应卫生服务发展的特点以及未来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可参照“五星级医生”的要求,培养未来的医生。

3“五星级医生”的特点

周少平(湘南学院):

我们所倡导的“五星级”服务标准是,以医生为首的医疗服务人员,都应当是人们的“健康保护士、健康管理员、健康指导师、健康理财人、健康协调者”,给所有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高水平、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除了治病救人,还要通过自己的宣教和服务,让健康者永葆健康,生命之树常青;使亚健康者重返健康,再铸生命辉煌。同时还要考虑到客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可以借鉴汽车4S店的理念为客户提供终身全方位的立体服务。所以作为医生还应该是人们的健康管理员,为每位到访的客户建立永久健康档案,随时与客户联系,如随访征询、提醒提示、资讯传递等,为客户(甚至其亲友)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任何一位负责任的医生,对前来就诊的患者都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除了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外,特别要了解其与体质和健康相关的信息。除病史外还要了解既往病史、婚育史、家族史等。这些费时耗财得到的重要信息,我们医院和医生为什么不能给予记录整理而保管保存呢?近来经常谈到“资源共享”,如此记录保存在案,不但复诊时本医院的首诊医生方便, 同时也为其他接诊医生提供了方便。现代社会中, 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许多国家人们的死因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像目前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都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如何保健,如何养生,特别是如何看病等问题,作为医生都要经常不断地给前来求助者以耐心的讲解,所以医生还应该成为人们的健康指导师。

李嗣生(安徽省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培养的医师能全面系统地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认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并能根据病人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求,提供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

社会的发展要求医师培养必须向广度与深度拓展。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医师具备有创造能力、专业能手的深度,更要求医师具备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基础(包括数、理、化、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外语知识和电脑化情报信息知识)。

“五星级医生”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五星级医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广度与深度并重,知识、素质、能力并重,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精于医术,同时应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的,承担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综合服务的职责。

吴磊(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健康的心理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合理的认知、良好的情绪和适应的行为。其中交谈是主要形式,而交谈又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必备条件。病人对医生是否满意往往并不根据医生所给予治疗的优劣,而是取决于医生是否具有同情心、良好的服务态度和高尚的医德。良好的沟通可使病人感到受到重视、亲切、有信任感。

许珊丹(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

对学生的评价要打破传统的“分数挂帅”做法,将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一要考试方式多样化,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综合评定课程成绩。二可试行自主选择考试,即学有余力者可免修直接参加考试,打破课程结束统一考试模式。三要大力推行非考评价,即通过写专题报告、创新思维测评、撰写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要使考试测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教学评价成为创新教育的外在着力点。根据学习态度、思想品德和操行表现对学生综合素质所起的巨大作用,探索一套科学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体系,以正确的导向来指导学生学习和综合发展。新的评价体系不能把“一切量化”当成绝对原则,因为有些方面是不能靠量化来说明的,如学习态度等,尤其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彻底消除的情况下,它易引起误导,不利于学生素质评价观念的更新。

马金凤(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02年初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出台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7 个领域的60 项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在承认各国家、地区和医学院校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强调了全球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目前,我们在总结初级卫生保健的经验和引进全科医学的观念基础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人们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高效、经济、方便的基层服务体系。加快培养和建设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队伍,这是社区服务持久、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认为“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对“五星级医生”的培养要求的形象化。

向兵(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

要遵循全科医疗的原则,全科医疗是根据初级卫生保健的需求和社区可能利用的卫生资源,开展以个人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基层医疗服务,是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是持续性的、协调性的第一线医疗服务。要遵循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原则。

刘婷婕(杭州师范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