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14:42: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居家养老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市政协十二届十一次主席会议确定对我市城市居家养老作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从2013年7月下旬至8月期间,市政协副主席任书文带领政协社法委、民政局、政协委员调研组先后视察了杏花岭区锦绣苑社区、迎泽区五龙口三社区、海边街社区、太原市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情况,听取市民政局对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发展建设情况,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就我市城市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对策进行调查研究。
一、基本状况
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__年开始启动居家养老试点,市民政局作为政府总牵头部门,制定实施办法,创新工作理念,探索为老服务新机制,构建居家养老新体系,逐步把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市543个社区,到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全市。20__年9月和2013年7月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来太原市考察,充分肯定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做法,并向全省推广。综合归纳有六个方面的亮点。
(一)紧跟社会形势,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设。我市现有60岁及以上老人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8%,其中空巢老人约13万户,人口结构向老龄化、空巢化的趋势发展。为应对老龄化现实,目前全市建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15个,安设老年床位1380余张,招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500余家,设立养老服务点2461个,建立社区服务队760支(约20__人),招募志愿服务者10.2万人,建立老年人“爱心一键通”服务系统,为空巢老人发放2.4万部“爱心一键通”,开通8181890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建成现代化的求助呼叫网络平台,受理老年人求助呼叫225862人次,为民排忧解难70629人次,全天候(24小时)为老年人服务。
(二)创新养老模式,敢于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路径。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区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导向,把研究解决养老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养老服务工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前进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即“以家庭为基础、社区服务为纽带、居家照护服务为宗旨”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健全完善为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优质服务的运行机制,即“无偿服务针对80岁以上高龄、空巢、困难、伤残以及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低偿服务针对老人与服务机构签订协议,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服务;有偿服务针对以市场运作,为老人提供预约上门实惠服务”。
(三)制定扶持政策,构建居家养老事业新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养老政策的贯彻落实,为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规划和服务业扶持范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意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支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全市基本形成了“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
(四)树立全新理念,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机制。全市建立了各级党政部门、社区居委会、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广大居民“五力合一”的联动运行机制和分类服务、分级帮扶、助老服务、网格管理、亲切关怀、社会联动“六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创新为老服务机制,制定出台了《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评估管理办法》,为孤寡、失独、独居、空巢、困难、优抚、残疾和高龄等八类老人提供享受分级优惠服务,评估计分确定“abcd”四种类型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卷,即每年每人发给a类85岁以上空巢“三无”老人2400元、b类80岁以上空巢困难老人600元、c类70岁以上空巢伤残老人150元、d类60岁以上空巢特困老人享受亲情志愿者服务;今年为近五万名老人提供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其中a类128人、b类2585人、c类17194人、d类30000余人。
(五)扩大服务领域,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生活需求。根据老年人不同服务需求,在全市各个社区开展生活照料、医疗保健、防病治病、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志愿服务、老年餐桌、家政服务、配餐送餐、康复护理、心理咨询、亲情服务等40项社会化服务,在每个社区都配备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管员,及时为老人提供服务指南、服务项目、服务人员,解决老年人精神生活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问题和护理需求,基本做到“养老在社区、服务进家庭”。
(六)经费基本保障,投入养老公共资金逐年增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工作建设经费逐年增加,从20__年开始社区办公经费根据辖区范围和居民户数增加至5万元、6万元、7万元。2013年,为每个社区安排惠民项目资金2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建设与服务,市民政局按照管理原则,对资金使用投向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居家养老公共事业作为惠民项目资金重点使用领域之一,重点打造了社区“老年餐桌”试点,得到了社区老人的普遍欢迎。
总体上讲,我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早、发展快、有创新、见成效,服务和管理水平优先全国同类城市。
二、主要问题
在我市居家养老事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居家养老
公共经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虽然公共资金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数量不大,有的基层社区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吃大锅饭”、“撒胡椒面”的现象,用于发展居家养老公共事业经费不够明确,专项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对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磨合。社区居家养老管理工作涉及牵头单位民政、教育、老龄、人计、人社、发改、建管、卫生、财政、地税等10多个部门,有些部门对居家养老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工作方面配合不够主动、缺乏大局意识,应该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
(三)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还需进一步扩大。从全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关服务产业化发展不平衡,能够落地的养老服务产业为数不多,扶持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与形势发展还有差距,服务业力量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标准的需求。
(四)老年服务队伍还需进一步壮大。招募从业人员和老年志愿者有一定难度,专业型人员匮乏,志愿者队伍不够壮大,部分服务功能缺失,服务队伍的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家政人员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特护人员供需不平衡,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个短板。
(五)宣传引导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工作不够深入广泛,社会认知度还有偏差,从我市老年人民调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因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缺乏“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意识,不太愿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家庭、单位加强宣传引导、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市城市居家养老情况调研,市政协调研组认为:资金保障、管理体制、政策支持、队伍建设、宣传引导是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以人为本、服务满意、合理收费、管理精细、老有所养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发挥“驱动器”作用,是促进居家养老事业顺利前行的基本保证。为此,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供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参考。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社会广泛参与,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1、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从我市近几年看,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养老公共服务经费相对也在较大幅度的增加。根据市财政局报告,2013年预算安排城乡社区事务资金17.77亿元,比上年度增加9.24亿元,增长幅度108.4%。为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居家养老事业的公共经费安排,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经费投入要明确标准、细化项目、专款专用,一事一表列入财政预算计划,按照全市养老事业的发展规划,专门立项年度居家养老事业经费,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养老事业经费的幅度,根据老龄人口的增加,保障居家养老投入的公共经费足额到位。
2、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建设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各个环节上,提供有利条件,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民营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力量要支持养老事业发展,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多元化、社会化、长效化的投入机制。
3、管好用好居家养老公共资金。政府投入的居家养老专项资金,相关职能部门要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制定有效的管理使用办法,定期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资金用于发展居家养老事业的各项建设。
(二)加大政府效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健全完善科学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监管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民政部门对居家养老工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借鉴全国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我市《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大局考虑,进一步完善市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联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强化民政部门“总牵头、总指导、负总责”的责任意识,增强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全局意识,树立街道社区敬老助老的服务意识,齐心合力推动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充分开放为老年人活动的公共设施。各级政府对涉及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情况监督指导,积极协调社会各方,推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充分为服务老年人开放,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参加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依法保护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权利,构建完备的社区为老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促进全市为老服务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估机制更加完善。
3、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总理在2013年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落实中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在服务居家养老事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打开政策大门,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使广大老年人安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市场动力,积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
1、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各级政府要对各类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产业自用房产、土地房产、城镇土地使用等,完善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为社会资本减税清费,吸引更多的养老服务产业扎根落地;积极培育养老服务业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高度重视城市新建、改建、扩建中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力求规划建设同步落实到位;按照国家规定,对居家养老用地、税收、信贷、水电、床位、营运等方面,政府应大力扶持、给予“补贴补助”,坚持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的原则,提供优质的政策保障。
2、建设社区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各级政府要继续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开办小型养老院或敬老院,力争全市80%的社区各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化服务功能;按照国家相关 政策,优先为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年人提供集中住养场所。
3、推进社区“老年餐桌”惠民工程建设。政府花钱买服务,社区老人得实惠。市民政局组织牵头在我市锦绣苑社区、海边街社区开办“老年餐桌”试点服务项目,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老年人生活的关爱关心关照,解决了老年人中午就餐问题,很受社会欢迎。建议逐步向全市社区推广“老年餐桌”服务项目,并作为街道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把“老年餐桌”办成具有特色的品牌“窗口”。
(四)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有爱心、素质高、服务好”的居家养老专业化队伍。
1、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强化居家养老专业队伍建设,为招募专业服务人员创条件,办理签订合同制手续,享受同城化社会待遇,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市场化运作、社区化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平衡,促进相关产业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就业落实;各街道社区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工作,立足社区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社区现有人力资源,扩大网格化专业服务队伍,为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各级政府要指导委托相关培训机构,为从业人员免费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发给“职业资格证”,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服务明星,更好地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2、逐步完善招募老年志愿者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实现老年志愿者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0%的目标,对照我市还有差距。为此,各级政府要制定实施方案,负责动员指导,相关部门牵头,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逐步完善老年志愿者招募社会化、管理正规化、服务常态化“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老年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全市共青团、妇联、工会、教育、公安、人社、文明办、驻地部队等相关部门应带头响应,形成共建单位,签订《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协议书》,并纳入精神文明和谐单位考核。
3、建立街道社区联系从业人员制度和激励机制。各街道社区居委会要建立联系从业人员的制度,正确处理辖区社区干部、从业人员、居家老人三方人际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的理念,全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要建立激励机制,关心从业人员的政治待遇,尊重从业人员的劳动成果,健全完善从业人员档案信息,积极开展评选优秀服务明星的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以人为本、文明礼仪、热情服务、行为规范作为一项考核目标,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更加人性化。
(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流的幸福家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养老机构软硬件的改善及养老观念的改变,老年人选择到机构养老的人数也会相应增加。但总体来说,居家养老由于其经济性、自由性及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生活环境的特点,仍是广大老年人的首选。在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都超过90%,日本则高达96.9%。再考虑到养老机构相对高昂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基于我国国情,坚持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方针仍不可动摇。过去,在传统的大家庭模式下,我国居家养老的老人的照料主要依赖于家庭成员。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家庭特别是空巢老年人家庭日益增多,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也不可避免日趋弱化。传统的、单一的居家养老照料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省城区中,空巢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的30%以上,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0%左右。因此,应对新的形势,探索一条既坚持居家养老又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服务机制已刻不容缓。大力开展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目前破解这个难题的最经济、最可行的途径之一。但如何实施,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几无现成经验可借鉴。目前,全国也只有上海、大连等少数几个地方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摸索和试点,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需进一步的探索。
所谓“社会化居家养老”,它既不同于专业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和简单的社区居家养老。其基本含义: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社会化居家养老除了拥有家庭照料外,还提供社会化保障。社会化居家养老强调人群全覆盖,享受低价位,服务规范化,突出人情化。简而言之,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在政府统筹指导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模式。
二、 国情、省情对居家养老的需求
2000年民政部等11部委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其中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这一概念,河北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对社会福利社会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认知度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为河北省加速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提供了可能。
1.人口多,底子薄,老年人口增长快
目前,中国正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均增加800万人。
据统计,河北省是全国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省份之一,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934万,占总人口的13%。而且,老年人口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递增,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人口老龄化,将对全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老年人在养老、医疗、救助等方面的压力也会逐年增长。并且,我国老龄人口有自己的特点,即老龄人口绝对基数大,根据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养老基础底子薄,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834元,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多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越发凸显且复杂,甚至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2.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养老服务社会化提供了充足保障
河北省委、省政府对养老服务社会化建设高度重视,2009年河北省民政厅起草了《关于资助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暂行办法》,提出了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激励补贴意见。2010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对扶持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做出了明确阐述。提出“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通过税费优惠、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保险公司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到“十二五”末,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可以看出河北省政府对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态度和决心,为进一步推动河北养老服务社会化铺平了道路。
3.中华民族传统习惯居家养老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约束,老龄人主要是家庭养老,通过子女的供养来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而不是像国外发达国家那样依靠社会保障。但是,随着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愈加凸显,特别是 “421”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形成,社会生活节奏的高速化,许多子女缺少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有的子女与父母两地分居更是无法照顾,导致现在“空巢老人”大量出现。据统计,2010年底河北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8.24%,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人总数25%以上,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增加迅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养老已经成了许多老年人唯一的选择,“养儿防老”等传统的观念也不断的淡化。人们思想的转变,为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社会环境。因此,单纯依靠家庭养老不仅难以为继,而且越来越凸显不现实。
4.现代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迫切
全国老龄委一项关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的调查显示,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自我照料。如今,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要有“三老”――老友、老窝(住房)、老底(存款)。就今后一定阶段养老来讲,物质保障已不再是主要问题,而亲情关爱、子女呵护上升为主要问题。即使独生子女能够生活在老人身边,但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老人颐养天年的需求,而社会化居家养老,可以在家庭氛围中享受到周到、优质、专业的养老服务,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的需求,既经济又温馨。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今后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社会化居家养老的基本思路
1..积极适应社会化养老需求,加快在高职院校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化养老需求不断攀升的形势, 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化养老发展进程,加快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针对河北省养老服务人才缺少的现状,应该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过科学设置相关专业,合理制定培养计划,适时培养既懂护理保健、家政服务专业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推动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顺应当代老龄人需求和选择,抓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据统计,老年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1.3亿,现在超过了1.4亿。中国的养老问题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因此,要未雨绸缪,需要做长远打算。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种必然趋势。要让老年人自愿选择社会化居家养老,我们建设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必须突出满足养老需求,既能继承和体现家庭养老优势,让老人享受到家的温暖,又能提供专业的人性化服务,让老人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养老的家庭化和社会化的完美结合。
3.广泛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应用现代人文科学理念指导实践探索
欧洲、美国和日本在上世纪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在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上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应该重视和开展好人的本性和社会属性研究,正如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说的,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退休后有一定的经济做后盾,因此急需采用社会化居家养老的新模式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社会化养老建设过程中,必须研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人文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指导社会化居家养老发展。
一、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一)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定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由政府购买和公共服务两个部分组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定义,即政府以财政资金转移为形式,通过平等地订立合同契约等方式,向其他组织或者个人购买公共服务的活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二)关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依托社会力量,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模块: 1、生活照料,是指为老人提供购物、配餐等家政服务和一般照料或是特殊照料。 2、康复保健,是指为老人提供疾病预防、护理康复、卫生健康教育等。 3、法律维权,包括为维护老年人的赡养、财产等合法权利提供法律的咨询及援助。 4、文化教育,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和图书阅览等服务。 5.体育健身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服务。 6.精神慰藉服务。指邻里结对、相互关爱等志愿服务。
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及价值意义
(一)老龄化问题的促进作用
在之前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人口结构有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的特点,比例失衡的人口结构带来的问题和缺陷性尤为明显: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王德文、蔡P、张学辉认为劳动力供给数量缩减将削弱劳动分工效应,总产出和人均收入水平随之下降;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较小, 则会降低储蓄率,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社会保障问题。姜向群运用2000-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变化的预测值来测算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驱使下,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将难以为继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越严重,现行制度中的退休人口养老金没有基金积累,导致在职人员实际的养老负担加重。
(二)传统文化、家庭结构、社会问题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诉求
对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因机制,可以从老人心理状态、家庭功能结构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来探究其社会根源。
1.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大部分老年人更倾向于在家中养老,熊必俊认为,居家养老并没有将老人的社会交往阻断,在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老人仍然可以得到家人和邻居的关心,使老人在社会生活的被关照的心理状态得到满足;
2.家庭结构的变迁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动因,目前大多数家庭规模越趋小型化,子女就业地点离家远、女性越趋职业化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受到了冲击,增大了老年人养老的成本以及风险;
3.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推进职能转变的现实需要,万军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变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这也有益于公共财政使用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公民社会形成。
4.在购买和监督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能达到政府与市场的良好合作关系,程伟认为,政府以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对困难老人给予了关怀,这样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来关注老年人养老、参与养老服务,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间接地促进了下岗职工再就业,使社会就业形势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
“政府购买”作为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打破政府既作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又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的传统治理理念,开创政府、市场、社会攻击公共服务的合作创新机制、新模式。
以上海长宁区为例,长宁区社会组织以创新实践园为平台,发挥公益品牌的辐射效应;以枢纽式组织建设为抓手,扩大社区治理与参与;以规范发展为目标,提升政府购买服务实效;以诚信建设为契机,完善综合监管和信用体系制度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明确以下三点:界定出 “向谁购买”,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要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以及接受服务的老人的经济状况来实施不同的公共服务流程;确定 “购买内容”,坚持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原则,适当在原有的公共服漳谌萆侠笱瘢谎细窆芾 “怎么买”,应当对购买服务的每一个程序系统了解,比如服务对象、内容、经费等进行详细评估与分析,实现有效监督。
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风险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基础薄弱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政府在此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关键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里,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依赖和受制于政府的管辖,所以在和政府共同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合作过程中,难以从独立的地位与政府平等谈判。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的过程中,合作基础较为薄弱。一方面,政府对社会组织了解不全面,不能完全信任社会组织去提供养老服务;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足,不利于养老服务的推进。
(二)购买效果合作绩效不足
在购买养老服务领域,由于养老服务供给的评估标准较难界定,在购买过程中,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项目的成本、人工费用、以及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难以确定,购买过程中价格难以确定。购买价格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可能会导致政府在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增加购买成本,加重政府的负担。
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存在风险。政府和社会组织签订合同时,由于合同的不健全可能导致赔付,如果违约责任、双方涉及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服务的水平及数量等在合同条款中界定模糊,产生合同歧义和灰色地带,容易引发合同执行争议和冲突,为后期评价、监管留下隐患。
(三)政府权力会导致服务随意性
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一些政府在进行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随意对社会组织和市场进行分配任务,导致服务的随意性。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地方政府承担着委托和主导的作用,实际提供者是社会组织以及市场。政府权力过大会不利于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和真实性的表达,这样也会导致社会组织和市场不能清楚的明白政府任务的导向和实际目的。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对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运行的各项过程并没有做明确的指示和规定,相关决策者和执行者拥有较大的主观意愿,不利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五、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改进建议
(一)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的服务满意度指标体系,让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行满意度与需求层次的调查,了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种类数量和品质等方面的需求。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需要的、符合老年人本身特点的服务。其次,政府作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加强福利资金的投入,让更多老人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确保购买的养老服务的质量、老年人的满意度和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逐步参与到提供政府改革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进程中,一方面缓解了政府的行政压力,另一方面对于扩展政府的政治影响力有积极的影响。对于社会组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要实行科学、全方位的监管机制,政府对社会组织提供的资金支持要进行明确的规定及使用l例,对于社会组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法和模式的监管也是保证政府决策得到合理实施配置的保障。应加强政府部门的整合,完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过程的监控和服务满意度及结果的评估管理。
(三)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购买公平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是保证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有效性的保障。在服务的购买方式上,应该采用分类购买以及形式多样的购买方式共同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购买服务力度,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成为提供服务的重要并有效的方式。
政府应该大力培育和鼓励有能力承担政府委托服务的社会组织,利用市场和社会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形成政府购买、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合同签订条例和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购买程序和惩戒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凡,方大春,《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2015.
[2]冯俏彬,郭佩霞.《政府购买服务 该怎么买》,中国政府采购报,2010年9月.
[3]吕普生.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J]科学决策,2009,(12):1-23.
[4]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2010.
[5]朱冬梅.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3(4):48-51
[6]吕普生.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J]科学决策,2009(12):1-23.
[7]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2010.
[8]朱冬梅.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3(4):48-51.
随着我国日趋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4+2+1”结构的家庭数量日益增多,社会对养老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机构养老已无法满足我国剧增的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把推行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放在了重要位置。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
所谓居家养老服务,即在适合的环境中养老,自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推行以来得到了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的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事宜的社会化服务。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结合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可以在家庭这个熟悉的环境中享受由政府购买、社区负责提供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生活照料,如为老年人采购日常生活用品、为老年人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洗头、洗澡、陪老年人看病就医、游玩等;其二,技术护理,包括为老年人做心理疏导,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为老年人提供集体的休闲娱乐场所,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帮助老年人重新树立生活目标等。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情况
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社会机构有偿提供和政府购买无偿提供,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等,社区居家养老只是众多养老方式中的一种。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传统家庭养老已不再是老年人养老的首选方式。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根植和养老成本的居高不下导致机构养老也逐渐失去市场主导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发展以家庭为核心的居家养老就成为必然选择。综合全国各地近年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普遍方式是由政府出资购买、社区负责招募人员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即家庭养老加社区服务于一体。社区居家养老提取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二者的优点,是未来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
政府于2001年实施的“星光计划”,我国开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探索工作。2005年在全国开展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思路和目标。2008年全国老龄委联合多个部委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养老服务的相关要求,全国各地纷纷参与养老行业的实践。比较各地的发展情况,苏州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比较成熟,为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更快发展,苏州市提出了机构运作、虚拟养老、集中居住、应急服务、志愿服务等五大养老体系,推动了苏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尚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作支撑。首先,除了1953年颁布的《劳动保障条例》可作为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外,我国没有明确的社会保障法律。相关的制度条款缺乏法律权威,致使大多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有效实施。其次,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没有有效带动市场和非盈利机构的积极参与,缺乏市场力量,阻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模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养老服务多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另外,养老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致使企业提供养老服务数量不足;再次,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处于发展初期,规模不大,缺乏统一的运作标准,社会影响力不足。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薄弱,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阻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发展。
(三)基金筹集渠道单一,覆盖范围小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财政补贴、慈善捐助、福利彩票等,养老行业缺乏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时期,大量的财政预算将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于养老行业,福利彩票和慈善捐赠波动性大、缺乏稳定性也不能充分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只能小范围开展,先满足生活极度困难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能大范围开展,形成规模效应。所以,为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扩大服务范围。
(四)服务内容单一,优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处于发展初期,服务内容相对单一,缺乏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养老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多为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老年人料理家务、陪老年人看病就医等。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关注较少,陪老人聊天解闷、社区集体休闲娱乐这样的服务却少之又少。这样的服务内容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优质、全方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养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管理经验不足,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在加速发展,但仍处于发展初期。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标准,管理水平低下,基本无经验可循,无法充分整合社区原有资源,如充分利用社区休闲场地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集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充分利用社区闲置的人力资源,保障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者的高素质和专业化。在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社区无法充分发挥管理优势,充分整合资源,无法提供优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六)缺乏专业化的服务提供者
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培训,专业化程度低。从事居家服务行业的人员物质报酬较低,甚至不如一般家政服务人员待遇好,导致许多专业人士不愿进入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多为下岗职工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不具备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素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和专业化素质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和约束,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居家养老的重要保障。为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法规,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范畴,充分利用法律的稳定性和强制性,调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力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制化建设。当前应积极筹建国家养老保障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规政策进一步明确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的权利、财力保障机制、社会参与、服务准入、服务资源分配、服务模式等内容。
(二)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治理水平
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家庭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积极强化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坚持政府为主导、社区委依托、家庭为主体的服务模式。政府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供给渠道和运作机制。采取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种投资渠道,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提高社区服务资源利用率。社会群体加大监督评估力度,建立标准化的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建立高水平的服务指标体系。服务过程中采取统一的计量和考评标准,建立操作性强、适应性强的规则体系,实现居家养老的规范管理和规范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平治理,保障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三)参照市场化标准,强化服务的多元化和针对性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为主体的新型养老模式。把传统的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在提供养老服务时,要参照市场化标准,强化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与针对性。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家务料理、医疗服务、聊天解闷、集体娱乐在内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个体差异化,对不同年龄阶段和生活层次的不同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可以提供居家上门服务、社区集体服务等多样化服务。通过实现服务过程的社会化,服务对象的个性化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发展。
(四)强化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
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是保障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专业化素质较低的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建立一支专业化素质高的居家养老服务团队。首先,建立一系列人员培训和考核标准,对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实现养老服务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吸引专业化程度高的专业服务人员,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鼓励年轻人在空闲时间加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行列,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弥补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的缺憾,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 邹欣雨.社会发展视角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3.
[2] 宋言奇,杨.居家养老“五大体系”的发展探索――以苏州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3] Kiyomi Asahara,Yumiko Momose,Sachiyo Murashima.Long-Term Care Insurance inJapan[J].Disease Management and Health Outcomes.2003.11(12):769-777.
[4] 徐寒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问题研究――以北京市R社区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5] 任炽越.居家养老是全球趋势――推进杭州居家养老[N].杭州日报,2010(4).
关键词:老小区,养老,对策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挑战。早在1999年,我国即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一、老小区的概念界定
经过调查与分析,“老小区”的概念特征应该界定为:一个是“老”;一个是“小区”。“老”主要体现在:一是坐落老城区;二是建成时间比较早(一般应是在2001年以前建造的);三是老年居民比例较高。“老小区”的概念比较模糊,为便于分析比较,即把在2001年以前建造的一个社区居委会管辖的范围认定为一个“老小区”。
目前,我市市区的老小区中,老年人占总人口的平均比例达16.83%,相当于六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有近90%的老小区没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二、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
目前没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小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为老服务:
1、对于特别困难的老人,各社区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财政出资雇佣人员(主要为公益性岗位)或委托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派员工进行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和日常起居。
2、对那些独居、高龄但又没有列入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重点老人对象,各社区大多通过志愿者(义工)实施帮扶服务。如通过认亲养老、邻里守望、义工结对等方式,对空巢(独居)或病残的高龄老人进行结对帮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巡视、健康保健、权益维护等服务。这些助老志愿者队伍(义工)组织已经成为为老年人服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某些社区依托社区和周边的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量血压、健康讲座、心理疏导等方面服务。一些办得较好且已形成长效服务机制的社区效果很好,定期服务日大多门庭若市,业已成为社区老年人的老年之家。媒体对此也时有报道。
4、有些社区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向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5、少数社区依托小区内外邻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公司、爱心企业等资源,通过委托或认养的方式向老人们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
6、少数社区借用邻近社区居家B老服务中心的幅射功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送餐。
调查显示,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 我市市区的各社区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给予了重视与关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落到实处。各区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内容和方式上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
三、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紧缺。可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十分匮乏,甚至是几乎没有。主要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以及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等。有些老小区甚至连休息的座椅或能让老年人休憩的凉亭等必要设施都无法提供。
2、资金短缺。目前建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社区,市、区两级财政根据他们上报的项目或多或少都在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对这些没有任何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因为没有项目和平台,其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反而得不到资金上的支持。
3、力量不足。老小区的建筑年份久远,配套基础设施滞后破旧、老年居民相对集中,这是往往只能依赖社区从软件服务建设上下功夫。而社区承担的工作范围宽泛具体、任务琐碎繁重、人手相对紧缺,仅靠社区工作人员直接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之中,虽然倾注热情,最终服务质量和效果都未能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
四、对策建议
本着“巩固深化、全面惠及、”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理念,为加快、推进我市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特别是市区目前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政府要逐步解决老小区基础设施差的问题
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硬件平台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最现实的基础。确实,老小区的为老服务硬件设施差的现状是有很多因素的,短时间很难解决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硬件设施已经成为老小区开展为老服务最迫切的要求和最基础的前提。对此,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加快老小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比如,将资源空置的小学、闲置的土地或厂房等改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此,建议各区政府或各街道组织力量,摸清各辖区特别是老小区范围内的公共土地或房产资源的底数及目前用途,通过挖潜改造,争取将部分原利用效率较低,甚至是空置的公建设施,通过资源优化和置换,让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有场所可服务、有设施可服务”,以逐步改善和提高老小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条件与质量。
2、市、区两级财政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予以必要的投入与倾斜
在考虑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安排时,争取列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出。根据大多数老小区就是有钱也没场地改善硬件的现状,建议目前财政投入主要在软件建设上予以倾斜,特别是加大对老小区为老服务志愿者(义工)队伍的培育与激励力度,不断巩固壮大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义工)队伍,并通过志愿者(义工)队伍的服务,去弥补现阶段硬件设施没法改善所带来的服务真空与不足。
3、老小区社区居委会要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
针对老小区一时难以解决场地、资金短缺的现状,各老小区社区居委会要特别重视社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尤其是做好那些可以利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资源的协调工作,使社会资源尽可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起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渠道。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来,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功能,尽可能地逐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使这些老小区的居家老人也能享受到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规范化服务。
4、街道要组织协调有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相邻的老小区开展覆射服务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综合与分析调研情况,对我市市区老小区的概念与范围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同时基本摸清了市区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老小区的概念界定
理论上对“老小区”的界定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各地对老小区的认定也各不相同。经过调查与分析,结合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老小区”的概念特征应该界定为:一个是“老”;一个是“小区”。“老”主要体现在:一是坐落老城区;二是建成时间比较早(一般应是在1997年以前建造的);三是老年居民比例较高。“小区”的概念比较模糊,为便于分析比较,本次调研把小区界定为社区,即把一个社区居委会管辖的范围认定为一个小区。据此标准,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本次调研把“老小区”的概念界定为:大约在1997年以前建造,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且比例较高,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短缺甚至没有的城区社区。市区老小区及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情况
区 街道 社区
总数 老小区
(加的表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备 注
海曙区 鼓楼 5 孝闻、文昌、苍水、中山、秀水 为鼓楼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江厦 3 新街、郡庙、天封 为江厦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月湖 7 梅园、太阳、县学、平桥、桂井、天一、迎凤
南门 11 澄浪、郎官、万安、尹江岸、朝阳、东站、红起、柳锦、马园、周江岸、迎春
西门 13 胜丰、翠南、翠中、钱东、汪弄、柳庄、文化、新芝、永丰、新高、芝红
白云 10 南雅、云乐、联南、白云庄、安泰、牡丹、安丰、宝善、联北、云丰
江东区 白鹤 11 紫鹃、黄鹂、白鹤、王隘、丹顶鹤、丹凤
百丈
10 划船、七塔、潜龙、舟孟、宁舟、朱雀、演武(辐射邻近老小区)
东胜 9 史家、庆安、曙光、王家、戎家、张斌
明楼 10 徐戎、明东、明北、徐家、明南、东海
东柳 11 东柳坊、太古城
江
北
区 文教 7 育才、双东坊、大闸、翠东、范江岸
白沙 5 正大、白沙、桃源、北站、大庆
中马 5 盐仓、新马、槐树、外滩、浮石
孔浦 8 红梅、绿梅、孔浦一村、孔浦二村、怡江、文竹 、白杨、百合 说明:海曙区社区总数73个,江东区社区总数71个、江北区社区总数42个,合计186个。
二、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
通过调查归纳,目前没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小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为老服务:
1、对特别困难的老人(即具备高龄、独居、行动不便、子女又无法有效照顾等条件),各社区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财政出资雇佣人员(主要为公益性岗位)或委托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派员工进行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和日常起居。
2、对那些独居、高龄但又没能列入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重点老人对象,各社区大多通过志愿者(义工)实施帮扶服务。如通过认亲养老、邻里守望、义工结对等方式,对空巢(独居)或病残的高龄老人进行结对帮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巡视、健康保健、权益维护等服务。这些助老志愿者队伍(义工)组织已经成为为老服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一些社区依托社区和周边的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量血压、健康讲座、心理疏导等方面服务。一些办得较好且已形成长效服务机制的社区效果很好,定期服务日大多门庭若市,业已成为社区老年人的老年之家。媒体对此也时有报道。
4、一些社区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向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5、少数社区依托小区内外邻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公司、爱心企业等资源,通过委托或认养的方式向老人们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
6、少数社区借用邻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幅射功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送餐。
总之,调查显示,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 我市市区各区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关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并没有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各区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内容和方式上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
三、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这些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根源,其一,老年人口基数大。根据中国统计局相关资料并参照国际通用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老年人数量占据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仍在加快;其三,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不合理。中国家庭典型421结构和不匹配的养老模式给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何妥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选择并完善养老模式,将成为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和保障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社保专家指出,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生在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单纯依靠适度普惠的社会化养老方式来解决数以亿计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并不现实。倡导和发展家庭养老也就成为进一步破解养老难题的不二选择。
二、居家养老现状研究
我国政府逐渐开始重视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采取法律、财政手段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如下:
(一)法律保障。为了应对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政部加快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201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我国家庭小型化和养老功能相对弱化的角度增加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等内容,同时也强调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作为子女赡养人有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抚慰、照顾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义务。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七条更是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并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二)社会保障。国务院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十二五”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目标和要求。规划要求,到2015年“十二五”末,养老床位要达到每千名老人30张。而去年底,全国养老床位是390万张,每千名老人20.6张。同时,社区为老服务的覆盖率,城市要达到百分之百,农村要达到50%。
但是基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和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我国居家养老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讲,
其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较严重,而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如新疆、、青海、宁夏等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小。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预示着未来人口流动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明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将减小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但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二,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居家养老模式的是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当地居民收入。但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低、社会保障发展滞后、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窄、城乡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的现状尚未改善,这也加大建立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难度。
三、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
针对居家养老模式现在存有的弊端,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改进,
(一)国家层面。中央政府应顶层设计,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省级依据本省实际需求,补充相应的基础建设。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福利”和“市场福利”,防止“政府干预过多”和“市场调节走偏”两大弊端。
(二)企业层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企业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尽量降低担保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大、前景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补助;另一方面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等措施,对养老服务业予以大力发展和扶持,落实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向养老机构进行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家庭层面。鼓励421型家庭多生一胎和倡导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并在家庭成员的早期教育上形成孝道的思想观念,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协作,减轻个人的养老负担。同时,通过家庭财富的共同积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四)个人层面。物质上,鼓励个人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提倡全民参与养老、医疗等保险,并倡导部分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的再就业;精神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
参考文献:
[1]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J].理论月刊,2010,09:70-72.
[2]胡钟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2:204.
[3]王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2,04:52-55.
一、前言
中国已经慢慢步入到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居家养老服务隶属于公共服务中,在社区的大背景下,有政府与社会双方合力开展的。主要是为在家养老的人提供精神上、生活上、医疗上的帮助与服务。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养老院那样的机构比较而言,有很大的优势。
二、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要素有5个:购买者、生产者、消费者、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服务的购买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三者围绕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核心,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为了使居家养老服务更好的开展,这三者缺一不可。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属于一种新型的针对福利政策上的手段,这一服务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成熟,但是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h。政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更好的为本地老人提供服务,在社会福利经费方面也可以大大节约成本,使剩余下来的经费可以更多的投入转移到其他福利事业方面。所以这种带有改革创新意味的方式在我国多个城市已开始尝试。自“星光计划”以来,国内各地方政府分别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行动,以社区社会服务为背景,将养老服务做的尽可能全面和完善。使在家养老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到政府的政策帮助。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这个层面,我国还处于部分地区试点的特例,没有特别典型的成功案例出现。
三、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内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不高,质量也较低。其中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经费来源单一。现在的国内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提供者还是仅有政府,社会的参与度不高。这就给政府的福利经费带来很大压力。第二,专业化水平不够。因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均较低。为老人提供服务的大多属于失业人士和公益人员,专业的服务人员不多,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对相关人员系统式培训,缺乏专业性。第三,精神服务较为匮乏。居家养老服务虽然是以社区为依托为老人提供服务,但是服务主要还是与物质和医疗相关的,对于精神方面的服务则不多。第四,供求信息不平衡不透明,使得政府提供的服务往往并不是老人们所真正需要的。第五,政府对于提供服务的企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门槛,使得无论何种的企业都有可能作为服务的提供对象。政府没有严格把关,最后可能会导致目的不纯的企业纯粹为了利益而去竞标而非真正为老人服务的情况出现。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进行研究,对现存问题进行了提出与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借鉴经验,构建平台
政府购买服务在西方是比较成熟的,所以国内要做好这一方面势必应该向西方学习和借鉴。比如应该在进行购买前,先将预算的总细则公布出来。对于提供的社会服务也不能光投入资金就不管不顾了,应从源头进行把控,对于提供服务的机构要像政府采购那样采取招标的形式,择优选择。并在确定最终的服务提供者之前,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估和鉴定。
构建比较系统的机构与平台,尤其是专业人员的培训平台。对于人员的选取可以是公益人士和下岗人员,但是若这些人员想真正的投入为老人的公共服务中时,应该事先接受系统化的培训。所以培训别人的人员选取则十分重要,就一定要选择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2.拓宽资金渠道,完善监督机制
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一般仅仅只有政府自己。所以应当扩大资金的渠道,使政府的财政压力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减轻政府自身压力。
建立合理的评估与监督机制,评估机制是应当是为了选取合适的、符合规定的企业而建立的。监督机制则是为了养老服务工作后续更好的开展,而对相关提供服务的企业和社区进行监督,应该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来从事这一工作。
3.关注老人精神需求,力求供需信息透明
由于服务的消费者与服务的提供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完善,导致提供社区服务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真正的满足广大老年群体的需求。所以应当由政府这个购买者介入,派专员进行收集信息,沟通联系企业与个人,力求使需求传达到服务的提供者那里。使提供者可以更好的为老人们提供服务。
同时对于现存的,物质和医疗服务较好,精神服务上较匮乏的问题来说。加强对老人的精神服务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老人心理上主要遇到的问题就是孤独以及面对衰老的问题,应该找相关专业的心理学人事介入来对老人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闫芳.徐州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2]庄琦.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出路[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4):13-15.
摘 要 2004年社区养老服务首次被列为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社区各项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都得到了不断地扩大和充实。发展社
>>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建议 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状况与完善路径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推进乌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思考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思考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探索与思考常州市社区居家养老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河北省老旧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建议 关于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 新加坡国会. 赡养父母法令[EB/OL]. (2009-3-31)[2016-12-15]. http://statutes.agc.gov.sg/aol/search/display/view. w3p;query=Status%3Acurinforce%20Type%3Aact,sl%20Co ntent%3A%22parents%22;rec=0;resUrl=http%3A%2F%2Fst atutes.agc.gov.sg%2Faol%2Fsearch%2Fsummary%2Fresults. w3p%3Bquery%3DStatus%253Acurinforce%2520Type%25 3Aact,sl%2520Content%253A%2522parents%2522;whole= no.
[11] 任福荣.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28): 1-10.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老年型国家日益增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型国家纷纷开始探索符合国情的养老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在美国,主要的养老方式有老年公寓“半托制”机构养老和社区互助的居家养老。在瑞典,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年公寓养老。在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因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一方面汲取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让老人回归家庭。由此看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
而我国政府,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1995 年,在上海浦东新区开始探索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模式;2003 年以来,北京、无锡、南京、杭州、宁波、长沙等各地方政府探索向民间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到2011年9 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就此,我国多个城市展开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然而由于城乡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城乡养老水平差距过大,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城市普遍实施的同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却未被覆盖,只有少数地区零星试点实施,受惠人极其有限。
为缩短我国城乡养老差距,探索出符合我国农村的居家养老模式,我国政府印发了一系列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通知。就浙江省而言,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民政厅印发了《浙江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年推进计划》通知,要求把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局,实现重点倾向和同步发展。那么,在政府鼓励政策的基础上,农村该如何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构建怎样的管理体系来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缺乏理论指导与支撑。因而,本文就以浙江省临安市平山新村为例,探索出符合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二、临安市及平山新村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据调查显示,截止2011年,临安市60岁以上老人共8.17万人,占总人口的15.5%;80岁以上的老人共1.2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面临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临安市政府立足市域实际,整合优化养老服务资源,加大公办养老机构投入,探索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在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时,临安市政府主要实施“机构进家庭,居家机构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引进企业参加居家养老服务。在2011年,已成功引进1家家政服务公司,成立了民办非企业单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集中对城镇11个社区的老年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第二,丰富了居家养老服务形式。目前,临安市基本形成了三种服务模式:第一类是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站、照料中心、老年食堂、托老所,推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向社会开放,建设村级老年公寓。据调查统计,截止2012年临安市政府累计建造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182家、创办老年食堂81家。第二类是组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助老队,对高龄、孤寡、失能、空巢老人等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对有条件有需求的老年人开展低偿、有偿服务,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据调查统计,2012年临安市政府为2484名老年人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第三类是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档案,开通养老服务专线,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利、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
第三,推动群众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发挥两只队伍的作用:一支是包括社区义工、党员干部在内的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党员进社区、“银龄互助”、结对帮扶等活动,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另一支是村级老年协会队伍,老年协会通过村集体房出租、酒席餐具出租、集体山林开发等形式,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资金支撑。
第四,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向农村连锁经营。目前,以於潜镇、昌化镇两个副中心城市为试点,开展“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连锁经营试点工作,探索养老服务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努力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规范、更专业、更广泛的居家养老服务。
综上得出,临安市政府正在努力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就规划、组织、监督三个方面,政府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而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临安市政府也在不断明确服务内容、完善各类制度。
就此环境下,深入展开对临安市平山新村的养老调查。调查发现,临安市平山新村养老体系仍未健全、养老模式单一。该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为家庭养老结合村集体补贴。村集体补贴具体内容为:第一,村内60岁以上村民可获补助100元/月。第二,平山新村为村民交纳医疗保险150元/年。第三,对于村内孤寡老人,村集体每年赠予物资慰问。第四,由于平山新村为股份制经济,所以该村村民每年可获得分红2500-3000元。就老年人而言,所得分红作为养老资金使用。
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平山新村的养老模式单一,养老水平远低于临安市整体水平?调查得出,平山新村的经济体制为股份制经济,村民以入股形式,将自己的土地交至村集体统一管理。村集体以出租、开发等方式统一经营村内所有公用土地,每年将所获利润按股份分给村民。为获取更多的利益,村集体充分利用每一分土地,而村民作为利益既得者,基本不会反对村集体的做法。与此同时,村民的养老观念相比城市人而言较为落后,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较为缺乏。因而,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平山新村里,村集体即使未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土地支持,致使村内无法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村内老年人仍可延续农村原始的养老方式继续养老生存。
然而,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以及临安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村内的养老矛盾会不断增加,该村的发展水平也会与临安市整体水平相脱节。为应对日益加大的养老矛盾,为追赶上甚至引领临安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平山新村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三、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的对策
通过充分认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明确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以浙江省临安市平山新村为例,构建符合我国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为3W1H,即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在哪里实施(where)、由谁来实施(who)、主要做什么(what)以及如何做(how)。根据这一内容框架并结合法约尔划分的管理五大职能,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分为规划体系、组织体系、监督体系三个部分。
1.规划体系的构建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规划体系的构建,主要划分为:建设目标规划,服务资金规划,服务机构、设施及服务内容规划,服务人员的规划四种。
建设目标的规划。首先应该从政府出发。由政府根据老年人养老需求,合理制定政府养老工作的总体目标,并将目标层层划分,落实到不同层级部门。
服务资金的规划。第一,应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老年人不同经济、身体等情况给予相应补贴。第二,服务资金来源的规划,除政府拨款支持外,应该拓宽服务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捐赠,争取企业、机构、团体、个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资金帮助,以补给服务资金。积极开展资金自筹,如出租村内部分公共设施或公共用地以获取利益来支持居家养老服务。
服务机构、设施及服务内容的规划。首先,服务机构的规划,是要明确服务机构位置、用地规模。以保证合理用地、满足服务规模及方便老年人来往。服务设施的规划,应该注重人性化,反映出对老年人的关怀,体贴和尊重。服务内容的规划,要将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权益保障服务、文体娱乐服务五方面整合一体。在生活照料服务方面,可以做到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如定时探望、日托、助餐、保洁、洗浴、洗衣、理发、陪护或代购、代卖、代办等服务。在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可以通过村卫生室,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心理卫生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在精神慰藉服务方面,可以为老年人陪聊、陪医和陪读等服务。在权益保障服务方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在文娱服务方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场所,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文娱活动。
服务人员的规划。首先是服务队伍的建设,包括专职服务人员、志愿者和老人互助。其次是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性进行规划,如对专业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护理培训,根据不同护理水平颁发等级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制。对于志愿者实行老人回访制,在志愿者为老人服务完之后,询问老人对其满意度,以衡量志愿者服务水平及确定志愿者是否有再次服务资格。
就临安市平山村而言,规划体系的构建方式如下:
第一,平山新村要在临安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建设目标中,提炼出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如临安市政府在2012年提出统筹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总体目标:到2015年,建成农村托老所(日托所)20家,30%的村(社区)建有老年食堂,100%的村(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银龄互助”活动,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数达到老年总人口的6%。平山新村应根据这一整体目标并结合村内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本村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目标,为后续建设发展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起到宏观指导作用。
第二,在资金方面的规划。平山新村应结合村内股份制经济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村集体资金。例如成立村居家养老服务小组,由村委会及村民共同讨论分配适宜股份给该小组,每年小组所得分红将作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资金。其次,平山新村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建设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等。与此同时,平山新村可以根据村老年人的失能和经济困难程度帮助他们申请政府发放的“居家养老服务券”。除去政府扶持以及村内自主资金支持外,平山新村还可以争取社会、市场投资,以保证资金多元化筹集,满足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
第三,服务机构建设的规划。首先平山新村应该合理规划村内公共用地,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及老年食堂的建设规划出一片土地。村公共土地是为村民服务,不管是用以经营获利还是用以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对于村民来说,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面临村内养老压力的日益增大,平山新村的发展不可只顾经济利益,更应协调发展,以防止短板效应出现,阻碍发展。
第四,平山新村对于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规划。首先,要成立村老年协会,将村内老年人组织到一起。以起到“银龄互助”、结伴帮助的作用。其次,可以召集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最重要的,是聘请专业服务人员为老年协会成员、志愿者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2.组织体系的构建
第一,明确政府角色。政府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是一个管理者、监督者、推动者,而不是具体执行者。所以,应该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总体思路来组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第二,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在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第三,成立老年协会,实现老年人自制。
就临安市平山村而言,组织体系的构建方式如下:第一,建立起临安市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村集体参与,市场推动的组织框架。第二,在市场方面,平山新村可以与临安市在2011年引进的家政服务公司“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联网合作,使村内老年人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的养老服务。第三,平山新村应成立专门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晰管理职责,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与此同时,组织村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例如建立村级老年协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
最终形成组织体系:临安市政府——市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山新村——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村级老年协会——志愿者,贯穿平山新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3.监督体系的构建
要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质量,首当其冲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而实现有效的监督、量化监督标准,则需要由完善的制度来保障。第一,要制定养老机构资格认定制度和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第二,要制定服务标准和服务评价制度。第三,建立奖惩机制。最终形成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的监督制度,保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全程监督。
就临安市平山村而言,监督体系的构建方式如下:第一,平山新村要配合民政部门对村内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机构认证、评级、年检,监督养老服务机构落实设置标准、服务规范、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第二,平山新村应对本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对服务人员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如成立村服务监督小组、发挥老年协会作用,回访老年人对服务的满意度等。对服务管理部门及服务人员制定相符的奖惩机制,将服务质量与工资薪酬相结合,激励服务人员敬职敬业,确保服务质量。
伴随着居家养老服务成为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认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并以浙江省临安市平山新村为例,从规划、组织、监督三个方面构建与农村相符的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一方面为发展平山新村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理论建议,另一方面为我国学者研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提供基础的参考价值,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淑君,刘芳.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
[2]熊炜.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李若琳.试论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
[4]孙慧峰.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责任定位研究[J].兰州学报,2010(4)
[3] 宋卫东,赵巍.北京西城社会养老服务现状需求分析[N].中国社会报,2015-5-4.
[4]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N].北京日报,2015-2-25.
[5] 徐晓玲.北京市养老机构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6] 苏群,彭斌霞.我国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需求与供给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4(5):19.
[7] 肖建伶,杨艳旭,钟源,等.北京市养老院发展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的探讨――附50家养老院的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5(22):3351-3353.
[8] 窦玉沛.建设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力推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J].社会福利,2012(6):35.
[9] 王莉莉.基于“服务链”理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与利用研究[J].人口学刊,2013(2):50-51.
[10] 谢春玲,赵雪伶,谷月.我国养老护理发展的困境与改进意见[J].商情,2013(41):171.
[11] 武萍,付颖光.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法律保障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6(11):108-110.
[12] 徐娟芳.可穿戴设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设计策略[J].包装工程,2016,37(12):126.
[13] 唐钧,赵玉峰.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政策思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4):56-57.
[14] 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52-54.
[15] 彭艳芹.国内城市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2010(3):11-13.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征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基本要求》等三项标准意见建议的公告[EB/OL].2014-10-14.http:///article/zwgk/tzl/201507/20150700852073.shtml.
[17] 杨继瑞,薛晓.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协同机制探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6):106.
[18] 祁峰.完善我国居家养老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4(1):37.
[19] 马光川.居家养老服务的双重困境及其突破[J].山东社会科学,2016(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