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6 14:44: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减少农药污染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我国农药的使用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农药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无机合成农药时代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2 农药的危害表现问题分析
2.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的健康。
2.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畏。(2)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且污染程度不同。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 基本结论与几点建议
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3.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也越来越重视,而现在的化学农药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也导致可持续发展策略造成威胁。化学农药虽然能较好地防治食品里的害虫,能较好地促进生产的增长,但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对人们的身体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也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现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对防止化学农药危害的研究对于我国可持续森林保护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化学农药污染的主要分类
1.1化学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危害
化学农药,是由人工研制合成,并由化学工业生产的一类农药,化学合成农药的分子结构复杂,品种繁多,生产量大,是现代农药中的主体,其应用范围广,很多品种的药效很高,而且由于它们的主要原料为石油化工产品,资源丰富,产量很大。在化学农药的使用过程中,最主要的化学农药是杀虫剂,一般常见的杀虫剂有敌敌畏、敌百虫等,但是杀虫剂在其产品成分中有着对人体也产生极大危害的产品成分,因此人们在对于杀虫剂等化学农药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对人体自身安全产生极大威胁。同时,在对于化学农药的使用过程中所吸收的有毒气体,也可能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等问题的产生。
1.2化学农药残留物质所带来的危害
在使用化学农药后,会导致土壤中残留着很大部分的化学农药成分。这些土壤中所残留的化学成分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动植物定的体内。例如奶牛在吃过带有残留农药的草后,会导致其受到污染,奶牛所产生的奶不仅会相应的减少,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使用化学农药后,会导致农药残留物质产生转移或者浓缩,其产生的危害也会更大,影响的方面也会更多。
2.化学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作为一个农药大国和农药强国,农药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的农药使用面积较大,农药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而且由于施药技术问题,较大成分的农药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渗透到土壤或者地下水中去,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药技术水平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还存在化学农药药用量过大等问题。目前,所使用的化学农药大都是有机磷农药,其产生的毒性也较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国内农药也逐渐进入我国市场。但是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不仅加大了土壤的危害,也导致投入增加及收益逐渐下降等问题。
3.限制化学农药污染的实施以实施可持续森林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我国森林保护也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可持续森林保护的难度。因此,必须要强调因地制宜,要加强各种防治技术的提高,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防治手段对农作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最好的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效益。
3.1必须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要想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不仅要考虑到防治的对比度,还要考虑到我国的林业防护体系,与此同时,还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多次利用。既要考虑到单一的森林保护体系,还要对现代人的生存环境加以了解和掌握,更不能影响下一代人的生存环境。因此,要梳理可持续的森林保护观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生态进行调控,,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与此同时,还要加大森林的生物防治以及林业技术等生产和防治技术的提高。
3.2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和推广无公害农药的使用
可持续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不仅需要人们对于森林环境的保护和重视,同时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对无公害新型农药的研发和使用。无公害新型农药主要包括植物源农药、昆虫农药及微生物农药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可持续森林的保护,也要更大程度地开发和推广无公害新型农药。最重要的是,在对于可持续森林的保护中,还要注重以保护生态和自然资源为前提,要对可持续森林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呼吁更多的人投入到可持续森林的保护中去。
3.3要注重可持续森林保护对策的制定
可持续森林保护不仅要体现在其理念和口号中,还要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因此,要制定一定的对策对这一理念进行实践和管理,要时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展经济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使用有害农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与此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森林可持续发展进行管理和规范。另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区气候条件,方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行成,要促进森林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以此适应林业的生产条件,建设绿色和谐的林业体系。
3.4林业体系有害生物的检测和预报也要加强
1 食物污染
造成食品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环境的恶化、家电的辐射、儿童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谱等。专家们尤其注意到食物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特别是亚硝酸盐、黄曲霉素、农药以及铅、汞类重金属等。分析发现:食物中的硝酸盐进入体内后可转化成致癌物亚硝酸盐;黄曲霉素是诱发肿瘤的一大“元凶"。
2 洋快餐
近几年来,洋快餐风靡国内。由于其良好的就餐环境、新颖的就餐方式以及诱人的风味,很受儿童的青睐。而一些家长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也不惜慷慨解囊满足孩子的要求,不少儿童因为体质量超标,成了“小胖墩儿”。而小儿肥胖又易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肥胖脑等多种“文明病”结缘,严重危害其身体与智力发育。
3 甜食
甜食口感好,加之包装精美、做工考究的糖类点心与零食比比皆是,这便成为儿童又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然而,长时间嗜吃甜食却可给儿童带来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使儿童情绪失常,表现为激动好哭、撕书毁物、爱好脾气、打架斗殴等,医学上谓之“嗜糖性精神烦躁症”。研究表明,由于糖分摄取过多,致使大量维生素B因帮助糖分代谢而消耗掉,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维生素B缺乏而产生上述症状。
4 酸性食物
酸性食物并非指食物的味道而是指其性质而言,如各种肉、蛋及糖类等。这类食物正是被人们所看重的“高营养食品”,往往被家长作为首选食品而列入儿童的食谱中。但是,它们进入人体后的最终代谢产物为酸性成分,可使血液呈酸性,改变血液正常的弱碱性状态,导致酸性体质。
5 精 食
现在有不少家庭追求“食不厌精”,将进米白面视为时尚。医学专家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长期吃过于精细的食物,不仅减少了B族维生素的摄入而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而且因损失过多的铬元素还会影响到视力。
6 建 议
中图分类号:S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209
1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世界上已经生产、应用的农药达千余种,而常用的也有200多种。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化学农药的大量应用,农药污染环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使用过程中,农药可通过挥发、扩散、迁移等各种途径转入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体内,造成污染问题。化学农药除了在生产过程中因“三废”的排放而污染环境外,尚在运输、贮藏、分装、零售过程中发生污染,但更主要的是在农田喷施化学农药时的污染。具体而言,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毒害益虫益鸟。化学农药不仅可以杀伤农作物的害虫,其对有害生物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也会起到毒害作用,一些捕食性、寄生性害虫的天敌受到影响,直接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化学农药本身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过入动植物及人体内会危害动植物及人体的健康;有些化学农药其化学性质稳定,降解困难,持续大剂量的应用会导致残留,累积起来不仅会污染土壤,还会通过污染农产品而损害人体健康等。
2 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对策
目前我国在化学农药污染控制方面还存在用药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在管控过程中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1 健全农药环境污染防治体系
国家相关部门要对农药的生产、经营、运输、存储、应用及废弃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进行严格管控,明确农业部、环保部、工信部等在农药污染治疗中的监管职责,根据职责范围再细化各部门的监管制度,以提高农药监管职能的效用。尤其是在农药应用环节,要明确监管主体及对象,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细化具体的农药使用环境安全监管细则及方案,重点跟踪、评估污染严重的农药产品,如果有监测数据某种农药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则要对其进行合理评价,明确危害后要采取禁用或限用措施。针对农药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境建立产品追溯体系,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提高管理效果。
2.2 将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修复技术的开发作为研究重点
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不仅体现出覆盖面积大、修复工程量大的特点,而且化学农药污染物复杂、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修复技术的开发,以保证农业清洁生产,从而为人们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保障。目前常用的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修复技术包括2种,直接在污染面源开展污染治理的原位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富集或降解、生物通风等;则是离位修复,即将污染土壤转移至生物反应器、修复滤塔中进行修复处理。然生物修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特定的农药种类、品种只能应用特定的生物进行修复,并且修复环境的营养物质、环境条件等均会对修复效果产生影响。后续要将重点放在单项修复技术应用瓶颈的突破,开发农药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提高农药面源污染环境治理的高效性、安全性。
2.3 其它措施
要提高病虫害发生的预测水平,及时、准确的病虫害发生预报,分析害虫的生育及生理特点,提高化学农药应用的针对性,提高防虫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普及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绿色农药高效、无毒或低毒,药剂量不仅应用少且见效快,仅对特定的有害生物起到防治作用而不会影响有害生物的天敌,降解速度快,并根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物理防治方法等;改进栽培种植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无害化治理原则,指导农户不断改进栽培技术,以高抗病品种为首选,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将化学农药防治作为辅助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增强其环保意识。基层农业部门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组织农民按乡镇集中定期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和环境保护及产品质量意识。告知其化学污染的危害,指导其合理应用化学农药。
3 结语
农业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门,土壤、空气、温度、水体是各类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化学农药的应用尽管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化学农药污染控制的重要意义,采取系统性、科学性的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专业知识缺乏,违规施药,导致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在多年的调查中发现,由于有许多农药经销商及农民对农药法律、法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某些农民喷施农药仍采用,别人打药我打药的方式,不自己地里有没有此病虫,别人打几次,自己也打几次;或防治一种病虫或几种病虫只使用一种药剂;有的农民不按说明书要求喷药,错误地认为,随便增加用药量、或施药次数增多,防效就会提高。还有的农民配制农药凭借经验,把药剂倒入瓶盖中,再倒入喷雾器内,不摇匀就直接喷雾,导致防治效果不佳。个别农民喷完药后,随意将农药瓶、农药塑料袋丢弃在路边、田间地头,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防治病虫不适时,导致农药残留污染农田
大多数农民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知识缺乏,因而不能掌握病虫害防治适期,如:在防病前,错误认为发病前用药、是对农药的一种浪费,往往农田病害发展到了盛发期,才喷施农药,即使喷了好多农药,病害也没防住,反而错过了防病最佳时期。再如:防治虫害也一样,错过了害虫幼虫低龄防治阶段,后期防治达不到好的效果,导致事倍功半。相反地在农田喷施了大量农药,造成农药残留,污染了农田,污染了果实,通过食物链,人们食入这些果实,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摧残。
3、施药机械质量差、导致大量农药污染环境
调查发现农村有80%以上农户,还在使用16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此种喷雾器,型号老,喷头单一,大雾滴喷雾,雾化性差,易造成大量农药流失。还有部分农户,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购买廉价的劣质器械,再加上缺乏器械的使用、维修及保养知识,常常是只用不修,这样很容易导致施药过程中出现“跑、冒、滴、漏” 现象,落后器械的使用不仅造成田间大量农药流失,而且还会造成人体中毒现象发生。
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
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科学使用农药的新知识,印制各种类型的农药宣传材料、小册子以及挂图,将其资料都发放到农民手中,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通过宣传,进一步加快全市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的步伐。
2、整合项目资源,多渠道增加投入
实施绿色植保防控是一项公益性措施,需要各级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还需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积极主动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充分整合项目资源,多渠道增加投入。积极争取将绿色植保防控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补偿等政策扶持的范围之内,千万百计创造条件,争取资金,全面推进绿色植保防控快速发展。
3、大力提倡使用沼液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沼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赤霉素、生长素、糖类、核酸以及抗生素等。它被誉为是一种广谱性的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其杀虫原理为:沼液中所含的乙酸、丁酸、丙酸、乳酸菌、芽胞杆菌、维生素B、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吲哚乙酸,以及较高含量的氨、铵盐和一些抗生素等成分是沼液抗病防虫的主要因素。据赵静等人,于2007年,在河北省临城县蓝天生态园, 对园内韭菜地进行了沼液灌根防治韭蛆的试验, 试验表明,在韭菜生长期间,在没有施用任何农药和化肥情况下,每一周使用沼液灌根韭菜田。发现韭菜生长叶宽色绿, 长势健壮, 没有发生韭蛆危害,产量、品质双提高。同时,沼液还对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赤霉病、枯萎病、炭疸病等几十种农作物经常发生的病害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因此,大力提倡使用沼液防治病虫害,对减少农药残留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十分必要。
4、加大病虫测报力度,指导农民适时喷药防治病虫害
要认真搞好测报工作, 提高测报准确率,充分运用植保信息平台,将病虫测报信息到农户手中,真正起到预测预报的作用,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农药污染环境。
5、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加强技术培训
由于我国现行的体制是农民一家一户的经营,种植规模小,施药人员多,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对农民的培训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首先采取先集中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农药经营人员,利用其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普及植保新技术;其次还可以让科技人员深入到村、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确保安全用药技术到位。培训内容应包括: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23种高毒农药品种,在蔬菜、果树上禁止和限制使用的19种农药名称;以及防治病虫害采取的生物、物理、农业等多种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先进的喷药器械,逐步引导农民科学选购农药和施药工具,按正确的方法来施药,选择合适的时间施药,交替轮换用药,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做到用药量适宜,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施药要注意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农药使用安全不再污染环境。
6、建立专业化机防队伍,大力推广植保实用新技术
在种植规模较大的区域内,要有序组建专业化机防队伍,开展统防统治示范工作,扩大统防统治规模,可起到有效提升病虫防控率、农药使用率及节省劳动力的作用。同时要加大对植保实用技术、新型药械的推广力度,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品质。
1、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无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后出现过许多相似的提法,诸如清洁蔬菜、健康蔬菜、无农药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尚未对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以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为衡量尺度,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毒物质的残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围以内的蔬菜产品,可统称为无公害蔬菜。[4]
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外就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其主要生产方式是无土栽培。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单用营养液膜法(NFT)栽培无公害蔬菜的国家就达76个。在新西兰,半数以上的番茄、黄瓜等果菜类蔬菜是无土栽培的。日本、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采用现代化的水培温室,常年生产无公害蔬菜。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其许多城市郊区的蔬菜良田被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所污染,良田耕作层内的镉、铜等重金属大量富集、积累,致使蔬菜产品内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消费者重金属慢性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曾拨给大量的专项资金,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攻关。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客土换层、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综合农艺措施。[1]
我国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产始于1982年,全国23个省、市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探索出一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1985年全国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60万亩。
2、无公害蔬菜研究与生产现状
(1)研制开发了一批高效、无毒生物农药,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所谓生物防治,笼统地讲,是指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防治或植物保护的生物学防治方法;确切地说,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危害程度的方法。我国广大的蔬菜科技工作者和蔬菜种植示范户在长期的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即:在加强农业防治的前提下,在蔬菜病虫害发生期使用高效、无毒生物农药,并设法保护天敌;万一上述措施不奏效时,科学合理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尽量减少施药次数和降低用药浓度。[2]
(2)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办法,蔬菜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获得有效的解决途径
蔬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早就引起我国蔬菜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同时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环境容量、迁移规律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状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增施有机肥,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还原能力,从而可以使铜、镉、铅等重金属在土壤中呈固定状态,蔬菜对这些重金属的吸收量相应地减少。另外,根据菜园土地的环境条件,利用排土工程法和就地表底土翻换工程法等工程措施,对各种重金属污染,均不失为良好的治理对策。[2]
(3)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从1979年开始,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科研人员就对蔬菜中硝酸盐的分布水平、累积规律和控制途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北京地区常见蔬菜品种中硝酸盐的大致含量,指出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除与蔬菜的种类、品种及蔬菜的生长部位有关外,还受外界光照、施肥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利用荫棚遮光栽培菠菜,与露地栽培相比,其产品中的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施用化肥,大白菜叶片中的NO3含量明显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蔬菜生产实践中,从蔬菜品种选择、施肥技术、栽培环境控制等多途径综合控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效果明显。[2]
3、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策
(1)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行政、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加上优质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是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两类机构,即无公害蔬菜领导机构和无公害蔬菜服务机构。强化科研投入,增加科研力量,加强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开发技术研究。建议设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专项研究基金,成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技术研究协作小组,从财力、人力上给予重点扶持。着重加强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薄膜、农药、垃圾等)的生物降解机理、高效无毒生物农药的研制、高抗病虫害蔬菜品种的选育等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3]
(2)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或规程)加以指导。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应把握以下三关:一是生产基地选址关。首先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调查,在对大气、水质、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检测的基础上,选择诸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地域作为试验基地。二是种植过程无害化关。采取控制农药、化肥、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技术病虫害的蔬菜优良品种;采取施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中又以氮、磷、钾平衡配方的施肥技术等等。三是蔬菜残留毒物检测关。在蔬菜上市前,由质量检测部门对蔬菜中重金属、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有毒物质残留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内(或参照国际)的食品卫生标准或相应地区的有关标准。 [5]
参考文献
[1] 闫晓波. 无公害蔬菜青翠碧绿.中国环境报,2007.06
[2] 无公害蔬菜标准的探讨. 《食品研究与开发》杂志,2007.11
一、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发展)情况
作为农业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我们市农委近年来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大力推广以沼气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全市已发展各种农村户用沼气池11万座,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十余处,高效低排生物质炉试点村5个,每年沼气农户以1~2万户的速度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大大改善了项目村和规模化养殖场周边的生态环境。初步测算,每年全市可节约农村生活用煤25万t,每年减排大量CO2和烟尘,生产优质有机肥1千万t,产生经济效益2.5~3亿元。
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肉牛存栏量296919头,奶牛存栏量134862头,马存栏量2869头,驴存栏量11180头,骡存栏量16018头,生猪存栏量1249011头,羊存栏量1265004只,鸡存栏量13873011只,年畜禽粪便排放达633万t,尿液排放860万t,无害化处理64.8万t。
在推广农村沼气同时,我们大力开发高效优良的沼气生态农业模式,培养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宣传引导农民从事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我们正在开发和推广的生态模式有:吉县“畜—沼—果”模式、曲沃“猪—沼—菜”模式、尧都区“牛—沼—菌”模式和各县“猪—沼—粮”等多种模式,随着沼气事业的发展,“沼气、沼液、沼渣”三沼综合利用范围和效益会逐年加大。
二、化肥使用情况
1、全市秸秆还田情况
近年来随着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秸秆还田机具的增加,我市秸秆还田面积逐步扩大,2010年全市小麦、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完成518.4万亩,其中小麦秸秆还田320.8万亩,玉米秸秆还田197.6万亩,其中秸杆直还田98万亩,其它作物直接还田和堆沤还田128.8万亩;2011年小麦秸秆还田估计将超过330万亩。
秸秆还田具有如下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机质,增肥地力。
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镁、钙及硫等元素,这些正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无素。据测定,秸秆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左右,如按每公顷还田秸秆15t计算,则可增加有机质2250kg/hm2。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秸秆6亿t,其中含氮300多万t,含磷70多万t,含钾700多万t,相当于我国目前化肥施用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2)改善土壤环境,改造中低产田。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还田后生物激增,土壤生物活性强度提高,接触酶活性可增加47%。随着微生物繁殖力的增强,生物固氮增加,碱性降低,促进了土壤的酸碱平衡,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此外,秸秆还田可使土壤容量降低,土质疏松,通气性提高,犁耕比阻减小,土壤结构明显改善。
(3)形成有机质覆盖,抗旱保墒。
秸秆还田可形成地面覆盖,具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储存降水和提高地温等诸多优点。据测定,连续六年秸秆直接还田,土壤的保水、透气和保温能力增强,吸水率提高10倍,地温提高1~2°。亩玉米秸秆还田后相当于增施硝氨35kg、磷肥375kg、磷酸钾307.5kg,若连续三年秸秆还田可使小麦、玉米平均增产10%~20%。
(4)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由于根茬粉碎疏松和搅动表土,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能,破坏玉米螟虫及其它地下害虫的寄生环境,故能大大减轻虫害,一般可使玉米螟虫的危害程度下降30%。
(5)省工增产、争抢农时。
一般情况下,机械化秸秆还田的作业成本仅为人工还田的四分之一,而工效可比人工还田得高40~120倍,还可增产增收。因此,机械化秸秆还田是大面积实现以地养地、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的有效途径。
(6)优化环境、防治污染。
机械化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了长期以来农民大量焚烧秸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农业和环保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作为环保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是目前国家重点推广实施的农业新技术之一。
2、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自2005年农业部启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洪洞首批试点以来,到2009年,我市17个县(市、区)实现全覆盖。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年度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重点环节,认真组织开展了野外调查、采样测试、田间试验、配方设计、校正试验、配肥加工、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数据库建设、效果评价、技术研发等11项工作。5年全市完成国家投资266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2176.7万亩。
测土配方施肥的作用:一是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比习惯施肥粮食作物平均增产8.2%,油、棉、果、菜等经济作物平均增产14.6%。
二是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亩均减少纯养分含量1kg左右,由最高产量施肥量向最佳经济施肥量转变。
三是减轻农作物病虫害,改善农产品品质。小麦纹枯病、氮多倒伏。苹果水心病、白菜烧心病(缺钙)。
四是缓解化肥供求矛盾,减轻资源与能源压力。化肥当季利用率比习惯施肥提高3~15个百分点。
五是防治化肥面源污染,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
3、全市化肥利用情况
全市目前全年化肥实物用量为55.16万t,折纯量15.13万t。其中氮肥实物用量26.7万t,折纯7.16万t;磷肥实物用量19.36万t,折纯3.08万t;钾肥实物用量1.53万t,折纯0.74万t;复合肥实物用量7.57万t,折纯4.15万t。按我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46万亩计,平均亩施用化肥实物量65.2kg,折纯17.88kg。
就当前我市肥料施用情况来看,有机肥用量较少,主要集中在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大面积以秸秆还田为主。化肥仍然是我市农作物生产最主要的投入品,化肥单位面积使用量较大的为蔬菜和果树等经济作物,我市化肥使用量比全国28.93kg/亩少38%,随着国家有机质提升项目的逐步实施,我市有机肥的使用将会有较大提高,化肥使用量将进一步减少,降低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三、农药使用情况
我市农药污染有以下几个来源:
第一,农药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由于植保机械较落后,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害时,喷洒到靶标作物上的农药只占30%~50%,其余遗漏到土壤、大气中,造成污染。
第二,在防治病虫草害的过程中,随意加大用药量,增加用药次数,也是加大农药污染的原因之一。
第三,农药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使用过的农药包装随意丢弃造成土壤、水流的污染。
第四,农药储存不妥造成的污染。如家庭储存时不按要求存放,造成粮食等的污染,农药经营存储不当,造成仓库环境污染等。
1、全市农药使用品种
多年来,我市农药品种以常规品种为主,每年不同程度的引进少量的新品种。
2、全市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
全年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3776.55万亩次,防治面积3413.27万亩次,其中,病害发生面积396.86万亩次,防治面积349.42万亩次;虫害发生面积2676.61万亩次,防治面积2478.07万亩次;草害发生面积548.50万亩次,防治面积476.15万亩次;鼠害发生面积154.58万亩次,防治面积109.63万亩次。
3、农药使用情况
全市农药使用总量为4440t,全市每亩次农药使用量0.12kg。
4、市场预测
我市种植结构调整不大,病虫害发生面积变化不大,用药量稳中有升。预计农药价格,大部分品种价格平稳,部分有所上涨,但涨幅不大。随着植保部门宣传力度的加大,品牌药械的需求量较今年有所上升,不同药械的需求量也有所上升,如烟雾机、机动喷雾器等。
为防止农药污染我们首先推广了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基本普及了抗病品种、抗虫棉防治技术,2012年推广620万亩次。
第二,推广了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2012年防治面积达到了530万亩次。
第三,推广了科学使用农药技术,减少了农药用量和污染,每年减少化学农药用量60余t,培训农民80万人次,在防治病虫草害的过程中,注意选用科技含量高的植保机械,杜绝使用跑、冒、滴、漏的不合格喷雾器,尽可能减少农药污染。
第四,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工作,并将结果及时给农民,让农民对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适时防治,避免盲目打保险药,随意加大用药次数。
第五,加强农药废弃物管理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及农药经营单位明确农药废弃物的危害及处置方式,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第六,注意妥善保存农药。
防治农药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人数多,地域广,单靠农业部门管理困难较大,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法规,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形成一个长效机制,综合治理农药污染,这样才能使农药污染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四、农膜、地膜情况
全市农膜的年均使用量5409t,高出全省平均使用水平43%。全市受地膜污染的农田面积达752599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0.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
五、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一是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二是政府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识及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三是缺乏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产量型”农业仍有市场,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四是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
五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
六是农业面源污染表现出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投入不足,目前尚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农业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使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
六、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对策建议
1、广泛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
一是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地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把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是要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2、加强法规建设,依法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一是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要做好宣传贯彻和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可依、有人执法和违法必究。
二是加快制定出台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三是大力促进土地使用权的集中,有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推行集中治污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四是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环境管理。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政策。
五是大胆吸收和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防止化肥、农药过量投入的成功经验,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安全追溯制度,培育绿色区场,倡导绿色消费。
3、建立完善体系,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
一是建立起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力度,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
二是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的强制性质量标准体系。切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
1、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无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后出现过许多相似的提法,诸如清洁蔬菜、健康蔬菜、无农药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尚未对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以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为衡量尺度,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毒物质的残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围以内的蔬菜产品,可统称为无公害蔬菜。[4]
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外就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其主要生产方式是无土栽培。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单用营养液膜法(NFT)栽培无公害蔬菜的国家就达76个。在新西兰,半数以上的番茄、黄瓜等果菜类蔬菜是无土栽培的。日本、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采用现代化的水培温室,常年生产无公害蔬菜。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其许多城市郊区的蔬菜良田被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所污染,良田耕作层内的镉、铜等重金属大量富集、积累,致使蔬菜产品内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消费者重金属慢性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曾拨给大量的专项资金,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攻关。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客土换层、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综合农艺措施。[1]
我国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产始于1982年,全国23个省、市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探索出一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1985年全国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60万亩。
2、无公害蔬菜研究与生产现状
(1)研制开发了一批高效、无毒生物农药,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所谓生物防治,笼统地讲,是指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防治或植物保护的生物学防治方法;确切地说,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危害程度的方法。我国广大的蔬菜科技工作者和蔬菜种植示范户在长期的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即:在加强农业防治的前提下,在蔬菜病虫害发生期使用高效、无毒生物农药,并设法保护天敌;万一上述措施不奏效时,科学合理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尽量减少施药次数和降低用药浓度。[2]
(2)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办法,蔬菜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获得有效的解决途径
蔬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早就引起我国蔬菜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同时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环境容量、迁移规律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状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增施有机肥,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还原能力,从而可以使铜、镉、铅等重金属在土壤中呈固定状态,蔬菜对这些重金属的吸收量相应地减少。另外,根据菜园土地的环境条件,利用排土工程法和就地表底土翻换工程法等工程措施,对各种重金属污染,均不失为良好的治理对策。[2]
(3)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从1979年开始,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科研人员就对蔬菜中硝酸盐的分布水平、累积规律和控制途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北京地区常见蔬菜品种中硝酸盐的大致含量,指出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除与蔬菜的种类、品种及蔬菜的生长部位有关外,还受外界光照、施肥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利用荫棚遮光栽培菠菜,与露地栽培相比,其产品中的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施用化肥,大白菜叶片中的NO3含量明显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蔬菜生产实践中,从蔬菜品种选择、施肥技术、栽培环境控制等多途径综合控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效果明显。[2]
3、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策
(1)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行政、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加上优质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是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两类机构,即无公害蔬菜领导机构和无公害蔬菜服务机构。强化科研投入,增加科研力量,加强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开发技术研究。建议设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专项研究基金,成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技术研究协作小组,从财力、人力上给予重点扶持。着重加强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薄膜、农药、垃圾等)的生物降解机理、高效无毒生物农药的研制、高抗病虫害蔬菜品种的选育等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3]
(2)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或规程)加以指导。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应把握以下三关:一是生产基地选址关。首先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调查,在对大气、水质、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检测的基础上,选择诸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地域作为试验基地。二是种植过程无害化关。采取控制农药、化肥、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技术病虫害的蔬菜优良品种;采取施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中又以氮、磷、钾平衡配方的施肥技术等等。三是蔬菜残留毒物检测关。在蔬菜上市前,由质量检测部门对蔬菜中重金属、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有毒物质残留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内(或参照国际)的食品卫生标准或相应地区的有关标准。 [5]
参考文献
[1] 闫晓波. 无公害蔬菜青翠碧绿.中国环境报,2007.06
[2] 无公害蔬菜标准的探讨. 《食品研究与开发》杂志,2007.11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郑州市自2003年以来,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被农业部称为“郑州模式”在全国推广。为了了解郑州市上市蔬菜中的农药残留情况,2012年本中心每季度对郑州市及辖县区蔬菜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进行抽样检测,为郑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来源于郑州市各县(市)区蔬菜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每季度采样,采取随机法,2012年总共抽取蔬菜样品478份。
1.2 样品种类
茄果类、 豆类、瓜类、绿叶菜类、甘蓝类、白菜类等蔬菜。
1.3 仪器与试剂
Varian GC3800气相色谱仪(ECD检测器);岛津GC2010气相色谱仪(FPD检测器);岛津GCMS2010气质联用色谱仪。
1.4 农药监测种类
1.4.1 有机磷类农药 甲胺磷、甲拌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毒死蜱、乐果、二嗪磷、甲基异柳磷、杀螟硫磷、三唑磷、水胺硫磷、丙溴磷、马拉硫磷、亚胺硫磷、伏杀硫磷、辛硫磷、敌敌畏、久效磷。
1.4.2 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三氯杀螨醇、联苯菊酯、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百菌清、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三唑酮、六六六、氟胺氰菊酯、氟氰戊菊酯、异菌脲、腐霉利、五氯硝基苯、乙烯菌核利。
1.5 检测方法
取蔬菜可食部分,按NY/T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由于所检测农药性质不稳定,残效期较短,采取分区分期采集样本,采集的样本尽快运回实验室,及时测定,对数量较多不能及时处理的样品粉碎后冷冻保存。有样品农药超标的,超标样品需复检,使用质谱定性和基质标样定量,每10个样品插做1个质控样。
1.6 结果判定
依据GB 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1]进行判定。
2 结果与分析
478份蔬菜样本中,检出农药残留样本121份,总检出率为 25.3%,农药超标样本12份,总超标率为2.5%。单独由有机磷引起的超标数量共 9 份,占总超标数量的75%,单独由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引起超标数量共1份,占总超标数量的8.3%。由有机磷和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共同引起的超标数量共2份,占总超标数量的16.7%。
监测的有机磷类农药中有5种农药检出,分别是甲拌磷、氧化乐果、毒死蜱、三唑磷、敌敌畏;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11 种农药检出,分别是百菌清、腐霉利、异菌脲、氯氰菊酯、硫丹、氟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其他19种农药种类均未有被检出或达超标值。在478份蔬菜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5个农药种类是:百菌清11.1%、腐霉利4.4%、三氯氰菊酯2.9%、硫丹2.7 %、氯氰菊酯2.1%。不同种类的蔬菜农药检出率不同,其中绿叶菜类农药使用率最高,其次是瓜类、茄果类、白菜类、豆类蔬菜等,16种检出农药在各类蔬菜中具体残留情况见表1。每季度样本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情况见表2。
引起超标的5种农药是毒死蜱、氧化乐果、三氟氯氰菊酯、三唑磷、氯氰菊酯。超标样本种类有叶菜类、瓜类、豆类等,具体是:芹菜、生菜、菠菜、油麦菜、上海青、茼蒿、豆角、西葫芦,其他如黄瓜、西红柿、韭菜等本地市场上常见蔬菜品种未见超标。478份样本农药超标情况见表3。
表2 每季度样本有机磷类和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情况
表3 478份样本农药超标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从监测结果来看,没有甲胺磷等禁用农药检出,说明生产者已经弃用国家禁止使用的5种高毒高残留有机磷类农药,有机磷类农药使用明显少于拟除虫菊酯[2],但生产者不按操作规程使用非禁用农药,使蔬菜存在农药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有机磷的超标率较高,其中以毒死蜱超标率1.0%、氧化乐果0.8% 最为突出;而拟除虫菊酯类检出率较高,拟除虫菊酯类高效低毒低残留,在环境中易分解,成为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替代品,其中百菌清检出率仍然最高[2],其残留量平均为0.000 6~0.708 7 mg·kg-1。不少样本检出有多种农药残留,检出2种农药的有22份,占4.6%,检出3种及3种以上的有9份,占1.9%,可见使用不合格农药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问题仍然需要引起重视[3]。
季节不同,农药检出率有明显不同。第1季度农药检出率最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冬季多为棚室蔬菜,而塑料大中棚、温室等保护地栽培的特殊生态环境,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蔬菜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数量及危害程度明显增加[4],菜农们使用农药来除虫防病,为了获得较高的产品利润,施药后未过安全间隔期便急于上市销售,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上升。夏季依然是病虫害高发季节,但由于环境通透,温度高,农药降解挥发较快,出现农药污染情况较少。
2012年郑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上市蔬菜质量监管,建立农产品检测信息平台,对郑州市各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日常检测实施监控,对其检测过程全程同步网络跟踪,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指导,由于检测结果反映了本地农药的使用和残留情况,对日常监测、食物中毒的预防和监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针对依然存在的农产品农药污染问题,建议加强农药使用基本知识和农药残留危害的宣传,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并进一步加强销售环节农药残留监管监测力度,尤其是加强对反季节蔬菜和农药污染率高的叶菜类、瓜类、豆类蔬菜的普查,保证市民吃上放心的安全农产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39-44.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210
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植保工作是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源不受污染,保护农作物生长不受有害生物的危害,逐渐消除农药污染,以绿色植保、科技植保、创新植保发展农业生产,安全可靠的提供绿色食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1]。
1 大理市植保工作面临的问题
大理市大力推广“绿色植保”防控技术,各项常规“绿色植保”技术取得新成效,但也出现了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宗作物播种面积相应减少,作物品种和作物种类增多,形成作物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立体化种植模式,为此作物病虫害发生和危害情况也千差f别,这对今后的植保工作带来新问题和挑战。
在保护大理市洱海面源不受污染,保护田园风光,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方面,对安全合理,科学使用农药,怎样做到低残留、低污染或无污染,是人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新问题。
随着物联网高速发展,外域有害生物的传入和传出对大理市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强化植物检疫工作是极为重要的。
2 对策与建议
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的预警机制,随着大理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情况也随之变化,从而在防治工作上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和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对病虫害的中、短期测报工作,能及时准确地做出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危害时期,指导大面积防治、特别是中心病区的防治工作,防止蔓延流行,将病虫害控制在萌芽期,减轻危害、降低损失,当好政府和群众参谋。
树立绿色植保、科技植保、创新植保的思想理念,近年来我市提出保护洱海面源污染和农业“一取消三提倡”的措施,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提高我市植保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改变历年来以药剂防治为主的措施以及农户见虫就打、见病就治的传统观念,以农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用稳健安全的栽培和防控措施,降低和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及用药量,提升大理市农业植保工作的总体水平,对策有以下3点:
选用和推广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全面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提倡控氮、减磷、增钾稳健栽培技术,合理密植,将作物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群体,提高植株通风透光能力,增强作物抗病性,减少作物用药次数,达到绿色植保的目的。
加强农药管理和宣传力度,净化农药市场,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大理市市场内销售,加强国法宣传工作,同时推荐、引进优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使大理市的农药市场逐渐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积极开发无公害绿色植保新技术,大力开发无公害植保新技术,要不断开发对环境影响小、低毒或无残留的植保新技术和新农药,摸清当地多种经济作物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试验和开发其防治技术,建设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制定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严格按无公害种植标准、规范、流程进行操作,同时建立和完善对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检测机制,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无公害绿色食品。
切实抓好植物检疫工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调运量不断增大,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传入和传出带来一定风险,近年来在大理市发生多起检疫性生物病虫害,对大理市农业生产构成一定威胁,并且在防治上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收效甚微,保护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安全的职能作用,加强机构建设和防治宣传力度,建立病虫害检测机制,严防疫情传播危害,做好全市范围内有害生物的普查工作,并整理好各乡镇有害生物数据库,对本地区现有的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危害程度进行监测,密切注视其发展动态,认真抓好疫情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采取防治措施,切实抓好综合防治,压低虫源基数,减少或减轻损失,搞好产地检疫工作,使疫区的种子不流入非疫区,控制疫情扩散,同时做好新物种福寿螺的疫情监测工作,制定防控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3 结语
主要有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工业三废污染和生物污染。据有关部门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因污染蔬菜中毒的人数大幅上升。长期食用被农药污染的蔬菜,可引起慢性中毒诱发各种疾病。另外,化肥对人们健康的危害也不可忽视,如过量施氮肥,可引发高铁红蛋白症。工业三废中含有二氧化硫、氟化物、氯、汞、镉、铅、铬、砷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中有的直接污染蔬菜瓜果,更多的则是首先污染土壤和江河湖泊。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较多,如通过施用人粪尿、厩肥和灌溉等方式污染蔬菜瓜果,也有食品在加工、运输中被污染。最多出现农药污染的蔬菜瓜果也是易于生虫,生虫后难于防治的品种。农药污染较重的蔬菜有白菜类(小白菜、青菜、鸡毛菜)、韭菜、黄瓜、甘蓝、花椰菜、菜豆、豇豆、苋菜、茼蒿、番茄、茭白等,其中韭菜、小白菜、油菜受到农药污染的比例最大。
如今,市场上许多商品外包装上都印有“纯天然”或“绝对天然” 的字样,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纯天然”的就一定是无污染的产品,是绝对安全可靠的。其实这是一种误导,专家指出,即使是野生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也可能吸收被现代文明污染了的大气和水,从而失去“纯洁” 。随着农药、化肥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甚至滥用,受污染的植物即使经过加工,也很难完全清除其残留的农药。所以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千万不要轻信什么“纯天然”。
滥用食品防腐剂
方便食品、饮料、酱油、蚝油等调味品中一般均程度不同的含有防腐剂。防腐剂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山梨酸、山梨酸钾、苯甲酸、植物杀菌素、亚硝酸盐等。其中亚硝酸盐侵入人体后会发生亚硝化反应,生成致癌物亚硝胺,使肝脏、食管等器官发生癌变。还有一类防腐剂目前已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如硼砂、甲醛、水杨酸、石炭酸、乙酯等。而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滥用、超标使用防腐剂的现象并不鲜见。
施毒使假食品
近些年,用病死变质禽畜加工成卤腊方便熟食,用福尔马林泡制水产品,用硫磺和工业增白剂熏制面食、生姜、白木耳,用非食用色素配制蛋糕、果冻、粉条,用色素、香精、自来水假冒名牌饮料,用滑石粉和工业原料仿制腐竹等施毒使假黑幕时有曝光。用病死变质禽畜加工的熟食,含有大量病毒、细菌和致癌物质;用福尔马林泡制水产品食用后,轻则出现消化不良、反胃、呕吐等反应,重者诱发肝炎、肾炎和酸中毒;用非食用色素制成的蛋糕、粉条、饮料、果冻,被人体摄入后会导致中毒和引起多种疾病。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加强查处,但各色各样被“整容”、“化妆”、“克隆”后的施毒使假食品仍不断的流入市场,成为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
激素类物质的应用
由于吃了用激素饲料喂养的禽肉,妇女更年期紊乱,孩子性早熟。在部分城市,我国女孩月经初潮已由20年前的平均14岁左右提前为现在的10岁左右。更有资料显示,中国人的生育能力已经降低,目前我国每8对夫妻就有一对不育。
贮存酿害食品
有一些食物是在冷藏、密封保存等贮存过程中酿害于人的。冰箱(柜)是以低温方式保存食物的,如果不经除菌(如洗净、加热等)就直接食用冰箱中暴露存放的食物是十分危险的。食物最好不要存放太久,如长时间保存的罐头、腊肉和发酵的豆制品上会寄生一种肉毒杆菌,它的芽胞对高温高压和强酸的耐力很强,极易通过胃肠粘膜进入人体,仅数小时或一两天就会引起中毒。又如过久盛放的食糖,不但容易结块、变色、窜味,而且在湿热的条件下被螨虫污染,螨虫进入人体损害肠粘膜而形成溃疡,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螨虫侵入泌尿道引起感染,会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
食品制作不当
腌制食品可使其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亚硝酸盐与胺类结合可形成致癌的亚硝胺类化合物;不少食物经过熏烤、煎炸后,形成热裂解产物,如致癌物苯并芘和环芳烃,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制作不当的油条、油饼、羊肉串等快食小吃也对人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如油条制作中常加入明矾,它在人体内积蓄会使骨骼变得疏松,并使记忆力减退,甚至痴呆。另外,人们由于缺乏食品卫生知识,食物搭配不当、误食、误用有害物质导致的食物中毒也不可小视。
自来水也不安全了
我们都知道氯气被注入自来水当中是为了杀死细菌,但氯气同时也可以与水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对人体有害的氯化物。这种有害物质在水中含量过高时可能导致怀孕妇女流产和增加产下有缺陷婴儿的几率。经有关专家调查结果显示,怀孕妇女因为她们居住地区提供的饮用水中氯化物含量过高而面临较大风险。我们可以使用碳过滤器来过滤掉饮用水当中的氯化物,或者将自来水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使用。
小贴士二
如何清除蔬菜上的残余农药
家庭中清除蔬菜瓜果上残留农药的简易方法有以下几种:
浸泡水洗法:蔬菜污染的农药品种主要为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难溶于水,此种方法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农药。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它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基础方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如菠菜、金针菜、韭菜花、生菜、小白菜等。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遍。
碱水浸泡法: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此方法能有效的去除农药污染,可用于各类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将表面物污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碱面5-10克)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去皮法:蔬菜瓜果表面农药量相对较多,所以削去皮是一种较好的去除残留农药的方法,可用于苹果、梨、猕猴桃、黄瓜、胡萝卜、冬瓜、南瓜、西葫芦、茄子、萝卜等。但处理时要防止去过皮的蔬菜瓜果混放,再次污染。
储存法:农药在环境中随时间能够缓慢的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所以对易于保存的瓜果蔬菜可通过一定时间的存放,减少农药残留量,适用于苹果、猕猴桃、冬瓜等不易腐烂的种类,同时建议不要立即食用新采摘的未削皮的水果。
加热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着温度升高,分解加快。所以对一些其它方法难以处理的蔬菜瓜果可通过加热去除部分农药。常用于芹菜、菠菜、小白菜、圆白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可先用清水将表面污物洗净,放入沸水中2-5分钟捞出,然后用清水冲洗1-2遍。
综合处理: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上几种方法联合使用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小贴士三
如何鉴别粮油食品优劣
可以通过眼观、鼻嗅、手摸等直接、简单易行的初步检测方法,从色泽、外观、气味、滋味上对粮油进行重点观察。
摘要:农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是确保粮食增产增收的重要科技手段,但是大规模的使用农药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还通过各种途径使畜产品受到农药残留的污染,并沿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使得人们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愈加的关注。?
关键词 :农药残留;畜产品;安全;控制措施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同时,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畜产品来源于各种畜禽,在畜禽饲养、屠宰、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本文简要介绍农药残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系,探讨农药残留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为提高畜产品安全质量提出建议。?
1 农药使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1],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提高粮食单产成了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大大减少了由于各类病虫害造成的粮食损失,成为提高粮食单产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在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同时,农药残留也造成了对饲养环境的污染,严重威胁着畜产品质量的安全,给人类的健康带来重大隐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使用的600余万吨农药,实际发挥效能的仅1%,其余99%都散逸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中国大陆是较大的残毒污染地[2]。?
2 农药对畜产品污染的主要途径?
农药除了直接污染畜产品原料和制成品外,还能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在畜产品中形成农药残毒的蓄积。 当给作物喷洒农药时,一部分农药附着作物表面,被作物体吸收,有些农药甚至在作物体内转化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另一部农药分散落于土壤中,有些蒸发散逸到空气中,有些随雨水排入河中,造成空气和水体污染。当畜禽采食了有农药残留植物性饲料和水时,残留的农药进入畜禽体内,这些有毒物质在畜禽体内不能被完全分解,经过食物链和富集作用,在畜禽体内形成高浓度的农药残留,这些高浓度的农药残毒危害畜禽健康的同时,由其产生的肉、蛋、奶等畜产品中亦残存着一定量的农药残留,造成对畜产品的污染。?
3 控制措施?
加大科研投入,培育抗病、抗虫的优良作物品种。培育和利用作物抗性品种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使种植业可以大大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加强农药管理,建立健全农药使用标准。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及无公害新型绿色农药。?
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使广大农民提高科学使用农药的意识,掌握科学施用方法,合理的施用剂量和浓度。注意环境卫生,施用后的农药包装,要集中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养殖区域无污染。加强畜产品产前监控,注意养殖区域的环境监控,保证畜禽饲用的粗饲料以及其他饲料的的原料质量,对已知农药污染的饲料,要进行脱毒处理以后,在用于饲喂畜禽或饲料生产。?
加强行政管理,促进饲料行业健康发展。相关饲料监督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药残留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将畜禽饲料专项监测工作的常态化,对饲料生产企业的原料来源进行定期跟踪检查。饲料生产企业要严把原料进货渠道,不购进不使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原料来加工饲料,从生产源头上保证饲料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