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6 15:54: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要求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保留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具备时代性和科学性的。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改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使得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实践并探索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方式,达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目标,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真正创新与探索。
二、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尝试应用是有益处的。
1、运用的前提: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大前提。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在合理的时机发挥多元化学科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做到这点,必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深化课程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要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将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成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喜欢画画,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寻找美术与数学的结合点,极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幻想和展示的舞台。美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美术的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水果这样新鲜直观的图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很好的激发后,对于后面的探索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由于数学课的内容大多较为枯燥,容易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从而自主的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美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与数学相结合后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多元化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图形学、建筑学等等,与数学都是紧密联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认真地去思考,深入地联系实际,大胆地尝试和实践,找到多元化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就能够不断地探寻出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是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不仅代表了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五、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程序,一般包括:用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次课学习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最后是小结,练习巩固。在知识传授上,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的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容易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地体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指导思想对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而下面的学生听的是“一头雾水”的情况比比皆是,然而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怎样吸引他们,怎样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接受,吸收,并很好的应用,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要在孩子一开始接触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让他们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对症下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其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1.可以以情引趣,激活思维。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地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完7的乘法口诀后,我出了这样一题:
枫桥夜泊(七言律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提问:这首诗有几个字?你是怎么想的?……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应用数学的教学中,要时时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在于技能和专业,对于属基础学科的数学的学习,他们由于基础差,对数学持一种漠视态度,缺少信心与兴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立足于课堂,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学习环境与学习方法,才能让数学教学有所突破。
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1. 转变教学理念
作为职教学生,由于他们大多数学基础薄弱,课堂上教师所带给他们的是单一的讲授型学习模式。我们需要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教师要对课堂起引导作用,在调控课堂的同时,作为学生的点拨引导者,要变灌输式教学为交流式教学,与学生一起平等交流,共同探讨、观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总结归纳。同时,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对于数学课堂上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一定加分鼓励,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与倾听的意识。又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初中已经学过,有一部分学生比较熟练。因此,在做函数图像时,教师可以将示范作图交与台下的学生进行示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进行指导。学生自己进行示范,不仅让示范的同学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同时学生之间的语言更易明白,更易接受。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本身数学基础较差,他们对于初中数学知识,甚至较复杂的整式运算都已经遗忘,作为教师应根据他们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的难度,在课堂设计中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知识进行合理的铺垫,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简。对于学生遗忘的知识,教师应当放慢教学进度,及时地将学生所缺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而不应该盲目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新知识,让大多数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找到自信,有信心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同时课堂教学用语要应避免出现打击学习兴趣的词语。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双眼与耐心多去寻找学生的优点与点滴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与表扬,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变得直观具体,尤其在数学的立体几何学习中,通过多媒体进行空间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能化抽象为直观,化无形为有形。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化静为动之后效果非常好。如在研究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用课件做成动画的形式,让图形动起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再如在学习导数的概念时,对于割线和切线的概念和关系,利用多媒体动画将展开的过程进行演示,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数学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二、转变课堂管理模式
中职的数学课堂,由于学生对于数学的自卑与不感兴趣,所以大部分学生会出现说话以及睡觉或是不听讲。传统的管理模式一般是训导式教学,利用教师的威严进行教育,或是个别谈话和找家长的形式,或是交给班主任解决。但由于这些中职生往往比较自我,不能比较平静地接受,从而造成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对立,使教学工作更难开展。
(1)首先,在数学课堂上,经常出现某些学生由于不爱学习数学,对数学一点兴趣都没有,课堂上对教师的教学几乎毫无反应,有的看课外书籍、玩手机,有的干脆就睡觉。对于不利于学习的消极倾向必须得制止,否则容易形成消极厌学的课堂环境。当然,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犯常识性错误是常有的事,应心平气和地去处理,不能怒目相向。
(2)课堂教育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要多进行交流,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并在课堂上严格要求,生活上给予关心。
(3)开展课堂捆绑式评价模式,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让他们形成合力,为了集体的荣誉而自我约束。这样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小组作为一个单位,每个小组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组成一个小组,每组中一定要有一名自我管理能力较强且威望较高的学生作为组长。构建小组评价机制,对于在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只要有进步或是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觉性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
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
作为评价的主要途径试卷考察,对学生学业评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小学数学试卷命题通常有填空、判断、选择、作图、计算、解决问题等类别,考查学生的“四基”.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考查要求,但显得中规中矩,过度侧重“双基”的考察,正由于题型限制,命题就时常显得单一、枯燥、缺乏生命力. 笔者在平时试卷命题时,在命题方式与试题内容上作了一些简单尝试,以期在命题的综合性、灵活性、趣味性、创新性上有所丰富,让试题变得具有生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尝试一:与古代文化相联系,丰富命题内涵
案例: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称为“天圆地方”. 如古代的铜钱造成了“天圆地方”的样子. 铜钱简略图的一半(略). (1)请你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作出它的另一半.
(2)量出必要的数据,然后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 )厘米.
分析:通常为了考察轴对称图形知识,只会让学生直接画出图形另一半,考察圆的知识,也只要量一量,算一算,综合性、趣味性不强. 在这里,命题的时候,将圆的相关知识与轴对称图形相结合,融入了古代哲学“天圆地方”的思想,这样就显得考察题目内容丰满,且略有文化意识. 实际上,“天圆地方”的思想,不仅仅是铜钱应用体现了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园林院门样式、窗棂上雕花、四合院等古典建筑和现代装潢上应用尤其广泛. 在练习中加入这些古代文化的元素,无疑会让学生在枯燥解题之余既丰富了知识,又增添了趣味.
尝试二:与健康常识相联系,建立健康意识
案例:据统计,我国每年约1000万死亡人数中,有75%死于吸烟所致疾病. 每吸一支烟,人的平均寿命就缩短5分钟. 中国烟民已经高达3.6亿,占世界烟民数25%,其中青少年烟民高达500万,且第一次吸烟平均年龄在13~15岁之间. (1)我国每年约多少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
(2)我国青少年烟民人数约占世界烟民人数的百分之几?
(3)解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感想?
分析:在这里考察了学生一般百分数应用题解题能力. 通常,为了考察百分数应用题相关知识,只会出些已知具体条件求问题的应用题,缺乏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 此题没有局限于百分数应用题,而是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将百分数应用题知识放在一个大数据环境中,使学生在尝试解决过程中,得到强烈的暗示:吸烟有害健康. 这样,不仅考察了百分数应用题相关知识,又从统计的层面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健康教育. 从小在孩子脑海中树立“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是很重要的,在考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情况下,试题与健康知识联系在一起,对促进学生建立健康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目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知识的本身.
尝试三:与自然科学相联系,树立科学观念
案例:无偿献血一件光荣有益的事. 按规定献血,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使其始终保持青春时期一样旺盛的造血状态,收到延年益寿效果,并能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献血年龄为18-55周岁,两次献血间隔为六个月以上,每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 如果一名符合献血标准的健康人按每六个月献血一次,每次献血400毫升计算,那么,一个人一生大约可献血多少升?
分析:通常,在考察升与毫升的知识时,只会出一些如“一个可乐瓶可装500 ml可乐,4个可乐瓶可以装多少升可乐?”这样的题目,缺乏新意,缺少内涵. 在这里,脱离了旧的窠臼. 将无偿献血内容引入进来,学生在解题的同时,又作了一次免费的科普宣传. 其实,像无偿献血、献造血干细胞等这样的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从小普及教育,后期更有效果.
尝试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渗透应用意识
案例:购物问题:春节来临,新世纪商城进行促销活动,“满200减100”,张叔叔买了一件标价250元的衬衫,那么这件衬衫打了几折?
在课堂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某种目标,学生必须参加,没有自由和选择的余地。而学生在图书馆(室)借书学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根据自己文化水平的高低,自由选择阅读内容和学习时间。因此,学生经过这一渠道的学习,完全处于对知识的渴求状态,学生渴望了解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所以,学生的知识掌握与积累,是课堂做几道练习题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图书是成才者能力的源泉,是成功者不可缺少的伴侣和导师,是推动有志者驶向理想成功彼岸的风和帆,也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丰富资源。
二、知识更新更快
由于学校各种教具和学具具有周期性长和较稳定等特点,教科书在内容和范围上总与新科技、新知识、新经济动态等有一定的时间差。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及时学到既新又广泛的知识,只有图书馆(室)能担此重任。因为图书馆(室)中的图书内容不受教学计划和课时的束缚,既有加深教材上各种知识技能的书,又有新知识新技术等内容的书,还有从学生未来深造和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安排教材以外的各种图书资料,所以内容非常丰富:思想类、科普类、文学类、艺术类、学科类,这些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学生的精神食粮,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代诗人臧克家说过,读一本好书,像交一个益友。阅读思想类书,如,《英雄人物》《科学家的故事》《伟人传记》《中华传统道德楷模》《中华爱国主义名著文库》《中华魂百篇故事》等,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获得精神洗礼和陶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做人;阅读学科类书,如,《作文指导》《精彩开头900例》《体育锻炼注意事项》《劳动技术操作规程》等,除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外,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和劳动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使学生更加勇敢坚毅、不畏艰险。
中职学校图书馆是中职学校主要构件之一,是中职学校学习资源的聚集地,更是体现一所中职学校教学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场所,其功能作用与建设水平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验、科研和创新,以及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图书的管理作为有效发挥图书馆功能的手段,如何为师生提供更好、更快、更加人性化的优质服务,让图书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激情和学习效率,为学校更好地教书育人发挥作用,为促进学校师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撑,是图书管理工作的一个课题。下面,就中职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进行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中职学校目前图书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馆藏的图书资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要么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要么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要么图书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等等,使得学校的图书资源的利用不是很好,要么数量和种类不多,要么图书质量不高,要么不能很好地与师生的需求相结合,要么片面地追求“大而全”,要么只重视收藏而不重视利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大部分藏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逐渐失去了使用和参考的价值,不能很好地满足学校全体师生的需求。
2.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跟不上时代步伐。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节奏随着信息化潮流不断加快,对此,要求各个领域及时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加以管理和协调,当前图书馆的发展倒逼管理层必须引进信息化技术手段。根据对当前中职学校图书管的综合调查考察,发现很多中职学校的图书馆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依然存在不少图书室不具备计算机管理条件,管理手段仍然比较传统,对图书的管理仍然停留在人工操作管理的基础之上,而且对图书的收藏管理还不很规范,对图书的文献分类不科学,对图书的编目也不够清晰。此外,对学校师生服务的专业性还不够强,服务的重点不突出,提供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还比较单一,甚至有些学校的图书管理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从而导致不但不能很好地达到“个性化”服务要求,反而可能影响各专业学生和老师利用好现有图书资源的心境。
3.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还满足不了师生的需求。根据对当前中职学校图书管理员这一群体人员调研,发现大部分中职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员大多是通过学校其他工作岗位上流转过来的教职员工、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工勤人员,不少人员是学校领导的家属等属于照顾性安排工作的人员,这导致图书管理人员结构和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图书管理人员不但缺乏专业的图书管理技术和手段,而且在为学校师生的服务意识上比较淡薄,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每天得过且过地过日子,甚至在做一些家务私活,这必然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出图书馆的应有作用,很难为师生提供比较优质的专业。
二、中职图书管理创新与实践的对策
我是岔河乡中心学校教师xx,男、汉族、大专文凭、采矿技术专业,xxxx年xx月xx日生,20xx年参加工作(社招考试)由于我专业不对口,自身经验的不足,近期的工作让我觉得力不从心。为此,我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我想我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会发挥我的专业优势。为了不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而影响单位的的正常工作,经过深思之后我决定辞去这份工作。我知道这个过程会给您们管理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便,对此我深表抱歉。
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与普通高中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可现实是职业高中的学生大都数学基础差,数学学习能力低,且对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他们只重专业课,忽视数学课。甚至一些学生认为数学课可有可无,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数学学习,更谈不上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学习专业知识,结果是虽然学生喜欢专业课,但成绩不理想。因此,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走一条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的路,这样既可以提高数学课堂质量,又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很好地解决了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学得烦,
教师教得苦的问题。以下就是笔者关于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学习有效结合的几点思考:
一、清醒认识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职业高中的生源主要是中考分流而来的学生,从数学来看,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对数学学习不重视甚至完全放弃。而现行职业高中数学教材更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能很好地与学校开设的专业教学相配套。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下的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大众数学的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够用为原则,可何为够用?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很难操作。况且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大幅缩减数学教学课时,教师任务重、时间少。面对现状,使得长期从事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师都感觉到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越教越难了。
二、数学教师应该做好三方面的改变
1.数学教师应改变学生,使其树立科学的数学学习观
学生的许多社会认知包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大多依靠长辈告知、网络以及影视作品等的学习,亲身实践极少。他们错误地认为所学数学知识对自己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生活没有任何作用。针对这些阻碍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学习的现象,数学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课上、课下的交流,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存在于专业学习中。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如果专业课是刀,那么数学课就是磨刀石,“磨刀不误砍柴工”,要
想专业这把刀快,磨刀石就得好。由“要我学数学”的数学学习观,改变为“我要学数学”的数学学习观。
2.数学教师专业观念要改变
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和束缚,打破常规,求新求变,坚定改革的信心,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其次,要认识到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要做到与专业知识学习真正有效结合,数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不能只拥有单纯的数学知识。但数学教师大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匮乏,为了适应教学改革,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社会培训学校、网络、相关图书资料的阅读学习等形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使自己不仅精通数学知识,而且对不同专业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具备既能教授数学知识也能很好地把握专业学习中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自然和谐地与专业学习零距离结合,从而让学生养成自觉应用数学作为工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否则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学习有效结合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3.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我们从教学内容上选择了适合学生持续发展、成长的知识,当然这还不够,它还需要教师用科学、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毕竟学生是经过中考分流成绩较低的学生,他们厌学情绪严重,学习能力低且兴趣不浓,长期以来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他们多是失败的学习经历,学生更需要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原有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单纯地“教”学生,而应该是“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去思考、发现、讨论、总结,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做到把数学问题专业化,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实验法、讨论法,去重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未来工作、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在实施数学教学与专业学习有效结合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为专业背景下的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教师在主动思考专业需要的同时,还要注意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区别。例
如,财会专业需要强化概率的学习,计算机则需要强化二进制的学习,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目标的制订,要根据专业特点,不能搞一
刀切。
2.注意全面了解各专业的专业学习所需数学知识与数学教学顺序的矛盾,及时进行调整,一定要让学生先掌握好相应的数学工具,不能滞后于专业学习。当然同时还要关注职业高中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差的原因很多,但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是重
要的原因之一,数学教师在改变自己的同时,应该帮助学生改变,让其学会学习,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 、学校贯彻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禁止学生吃零食的规定,要求学生不带零食,不买零食,不吃零食。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过期以及“三无"食品,坚决杜绝饮食安全事故发生,保持教室及集体场所的卫生,避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
二、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准随便出校门,因故非外出的,必须要有班主任亲笔所批的假条,严禁学生在中午、课外活动、晚饭期间、晚上就寝、课间等时间段外出购买零食。
三、要求学生文明就餐。三餐期间必须排队有序打饭,严禁下课铃响后快速飞跑、排队拥挤,甚至插队,防止烫伤事故的发生。
四 、自本责任书签订之日起,有关本班学生吃零食和就餐等方面的所有安全责任归本班班主任负责,与学校无关。
五、本责任书一式三份,学校存档一份,班主任保存一份,教室内张贴学习一份。本责任书自签定之日起,长期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15-02
一
创办一所大学首先需要建设的一项最关键最基础的工程是教师工程。著名化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至亟也。”[1]的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等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因此,“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没有一流的大学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是学校上水平、上台阶的决定性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2]然而,打造一支出类拔萃的教师队伍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不成熟到成熟,教师的成长也有一个过程。那么,判断一名高校教师成熟与否的标志是什么?
一个人的修养可以从“德、才、学、识”几个方面加以概括和把握,但只有“识”是判断一个人成熟的关键因素。“识”表现为看法、观点、见解和思想,甚至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从宏观层面看,“识”体现为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人类个体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它不仅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个性品质,而且是个体行为的最高调节器。世界观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必然具化为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科技观、伦理观、审美观和教育观等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世界观的重心最终落实在教育观上。也就是说,判断一名高校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应看有无科学、先进的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现象以及它与其他社会现象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教育观属于教育哲学的研究范畴,它在人类个体的教育心理结构中居于最高层次,是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二
教育观的具体构成是怎样的?教育观主要是人对教育现象的理解,解析教育观,需要从解析教育的构成开始。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教育目的观反映人们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教育观中,教育目的观具有统率作用,其他观念要素的性质和方向均可从教育目的观中找到依据。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识可以狭义化为教师观和学生观。教育内容观,主要表达应该向学生传授什么知识的看法,在高等教育范畴中主要体现为学科观、专业观和课程观问题。教育方式,指的是人类完成教育活动所使用的最基本行为方式。
从简析中可以看出,教育观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观念系统,它由一系列子观念按照一定的原则共同构成:教育观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必然具化为人才观、学科观、专业观、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等,并与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等紧密相联。人才观是指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它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学科观是对学科的含义、地位、价值以及学科建设诸问题的认识,学科是一所大学的核心,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的主要标志。专业观是对专业基本涵义、专业思想、专业选择、专业学习、专业价值、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等的理解和态度,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在专业上的反映。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教师观是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等等问题。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人生观的核心,是实现人生目的的内在动力。职业观是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和职业道德规范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自然,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人才观、学科观、专业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职业观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有机融合为整一的教育观。
什么是科学、先进的教育观?科学、先进的教育观是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根源于正确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的教育观念。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和教育已成为经济腾飞的强劲的双翼。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学为人师的科学文化素养,行为世范的思想道德素养,点石成金的教育创新素养和春风化雨的个性心理素养,而且要求高校教师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在高校教师的教育观这一整体中,学科观、专业观和职业观是其核心,高校教师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观重点要理解和处理好学科、专业和职业三者的关系。学科是学术的分类,是科学学术语;专业是高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是教育学术语;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是社会学术语。可以说,高校的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高校教师要搞好专业建设,绝不能闭门造车,不仅要把握科学发展的前沿,而且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状况。
当然,每一类教师都有其特殊性,不同类别不同层面的高校教师,其教育观的具体内容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高职教师,其教育观主要落实为高职教育观。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大体而言,高职教育主要体现为就业导向、高端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学生实训的职业情境和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等。如果没有长期的教育实践,不深入高职教育第一线,则永远也理解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精髓。
三
高校教师如何才能形成科学、先进的教育观?笔者以为,这需要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勤于学习、精于思考和勇于实践。
当今社会,高校教师要做创新型、研究型教师,形成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必须将爱学习、善学习、勤学习有机统一起来,着力在教育教学理论上不断加强学习。一方面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始终关注教育学科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一方面要从教育发展史中汲取养分:悠悠历史长河,古今中外涌现出无数教育大师,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王夫之、颜元、、陶行知,外国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拉伯雷、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苏霍姆林斯基,他们勤奋严谨的作风、渊博扎实的学识、丰富深邃的教育思想、精湛绝妙的教学艺术、光耀千秋的高风亮节和富于创造的教育实践,都成为历代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光辉典范。可以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是形成科学、先进的教育观的前提。
巴尔扎克曾指出,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教育工作极具创造性,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教学环境千变万化,教师要在这复杂多变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正是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精于思考。高校教师要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带着研究意识进行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静止的东西动态化,把无形的东西实在化,不断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创新和超越,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可以说,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刻反思是形成科学、先进的教育观的基础。
实践的伟力是无穷的,它不仅能使人练就才干和本领,而且能使人创造业绩和财富,尤能使人产生真知灼见。高校教师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变革、实践教学和考试改革方面,能否对现代教育观念、热点和趋势有所研究,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等等,都需要高校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可以说,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关注和热情投入是形成科学、先进的教育观的关键。
中国古代儒家一贯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朱熹说:“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3]“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4]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总之,“行”必须以“思”为指导,“行成于思,毁于随”[4];“思”必须以“行”来落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5]。高校教师应当弘扬这一优良传统。要之,学、思、行的有机结合,是一位高校教师快速成长的不二法门;三者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了,一位成熟、优秀的高校教师才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2]郑永扣.大学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技巧。传统的普通班级管理尚且如此,新时期新职业技术学校的班级管理更会给班主任工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经几轮筛选后落选的90后优生优育的行为表现差、学习成绩差、心理素质差、社会反映差的“四差”学生,且依赖性强,逆反心理较大。迟到、旷课是她们的家常便饭,不爱护寝室卫生、夜不归宿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班主任如果没有相应的班级管理技巧,是难以管理好学生的。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者要讲究管理艺术,除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即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尊老爱幼的道德情操和自食其力的技术技能的正常人的管理。为此,我认为“人性化”班级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在对学生的“爱”
爱是师生心理沟通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要对他们予以无微不至关爱。要真情付出,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呵护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怀他们,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他们,用爱的行动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悟爱,理解爱,觉得班主任是知心人,可以依赖的人。但爱学生,不等于要我们去做“保姆式”的班主任,而是要用“心”去关照他们,理解他们,使他们敢于在我们面前讲真话,道真情。有些老师认为关爱学生就是只要与学生打成一片,能讨得学生的喜欢。于是,在学生的举止行为方面往往采取无原则的纵容、认同态度。我认为关爱学生,就需要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用“心”去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去营造爱的氛围,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如我班吴某某,二年级刚开学不到一个月,她忽然对我说要退学。我找她谈了几次话,又与其家长进行电话家访,了解到她的家庭状况:她之所以要求退学,是因为家庭贫困,母亲又卧病在床,父亲年老体弱,尚有一个弟弟正在念初中的缘故。掌握了这一情况后,我向学校分管理领导反映,一边在校内开展献爱心活动,一边在网上发帖。几周过后,她不仅拿到本校师生的爱心资助金,还得到社会上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业并在对口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内一所高职院校。
二、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在对学生要求的“严”
爱与严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谈不上对学生的真爱。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以此类推,学校要有校规校纪,班级也得有自己的班规。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关心、爱护、了解、体贴学生。一个班级中无论是男是女,不管是优还是劣,班主任都应从生活、学习、思想意识方面去关注他们,平时多走近他们,多与他们谈心交流,了解人们的思想。特别是贫困学生要多给予一些帮助,差生更是如此,要给予一些鼓励。另一方面,又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既合理又严格的要求。制度应该对全班都具约束力,班主任也不能例外。班主任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己首先做到。比如在班级的一些大型活动中,班主任要热情投入其中,想方设法努力去与同学一道共创佳绩。班级受损,班主任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一味地责备学生,相反还应鼓励或正确引导。 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比如优生犯了错误,性质严重的毫不手软,坚决处理。但处理要留有余地,切忌 “一棍子把人打死”,还必须留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因为处理只是一种手段,只能治标。启发教育才是这种手段的本意,才能治本。犯小错误的,班主任要暗示,或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让其知道错误就行了,不宜揪着不放或将小事弄大。而对差生来说,由于差生心理脆弱,本身又有自卑感,又最易犯错,因而在处理过程中,切忌伤他们自尊,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要有耐心去正确引导他们。如果大小错误都一顿严厉的批评教育,久而久之,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对班级的人性化管理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要更加严格要求,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得法。
三、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智慧的“赏识”
班级管理的人性化,就是要求我们将学生当成能言语、会思维、有感情、善交际的活生生的人来进行管理。人际间的交往,最基本的条件是互相尊重。作为班主任绝对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任意地挖苦讽刺、谩骂亵渎。要尊重学生人格,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整的人,要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要承认学生个性的特殊性,个性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开展学习。从这些方面来看,班主任更要认识到学生具有不可侵犯、不可伤害的自尊心。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等等。不要强迫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应把学生置于同自己平等的地位。同时,班主任还要学会对学生智慧的赏识。赏识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特别是赏识他们的小发明,以及在学习上所取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赏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等。
四、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在对每一位学生的“平等”对待
一个个性相当特殊的群体,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管理好的,而是靠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一分子的共同努力。在管理中要尽可能地调动每分子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形成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愉快的集体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优生,淡漠差生,特别是贫困生和后进生更要平等对待,让他们觉得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的老师,但在人格上和学生是平等的,所以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自己做主的体验中强化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