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7 16:13: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建筑智能化概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as an independent division component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gradually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part in,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new industry trends. But because the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has i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ivil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organization have obvious difference, so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has caused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to construction project left much regret.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to desig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for everybody study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projec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investment
中图分类号:TU7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智能化作为独立的分部分项工程,越来越广泛地包含于建设项目中,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尽管在运用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筑智能化肯定将成为建设项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对智能化项目进行设计与施工组织,则须确立设计思想和设计内容,通过现代化手段严格进行施工管理。只有充分了解和利用建筑智能领域的专业化思维,在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才能取得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一、建筑智能化的研究背景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相对于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建筑智能化不能适用通用的工程设计、管理及监督等工作内容,这就造成了设计与施工方面不能很好的结合,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了建筑智能化系统不能发挥其独有的优势,不能体现出应有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已经发展了将近十几个年头,国家也颁布了推动建筑智能化发展的各项政策,了相关技术实施标准。国内企业也逐步开发了建筑智能产品,通过十几年的积累,我国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建筑智能化专业从业人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项目智能化需求不合理,片面追求高标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等问题。不良的工程质量及验收不规范使得智能化系统长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市场还不规范。现存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设计不到位。系统集成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大多来自专业设计院,对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技术比较了解,对设备产品也比较熟悉。但这部分人员走出校门后未经建筑设计培训,对建筑设计不够了解,施工图设计质量较差,经常出现设备位置与土建机电图不配套甚至冲突、点网与管线布置混乱等一系列问题。
招标不到位,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单位一般由招投标产生。由于招标公司大多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招投标的实践和经验,在招标文件的编制中套用土建机电施工招标格式,只要求投标单位描述施工组织、质量保证措施、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机械等内容,并按此作为技术标打分,未能体现智能化系统的专业特点。
施工不到位,总包单位往往将建筑智能化部分分包给专业施工单位,但由于工程进度、费用摊分、界面划分、施工配合等问题,导致工程质量不如人意。
监理不到位,建设项目工程监理受建设单位委托,对工程施工质量承担责任,现状是工程监理单位普遍缺乏专业的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人员,往往由机电监理人员兼任,造成工程质量把关不严。
检测不到位,主要原因是建设单位没有意识到检测的重要性;验收不到位,质检部门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建筑行业应继续研究探索项目设计及施工组织的合理化,只有项目设计及施工组织的统筹安排更加合理,才能保证建筑智能化更加顺利的开展,确保建设项目智能化工程部分的质量与进度满足要求。
二、建筑智能化对项目设计的基本要求
2.1、确立设计思想
中国老百姓喜欢买房子,而且喜欢一套接一套的买房子,开始的时候,房子面积增大了,空间增加了,但是最根本性的品质却没有任何变化,它仍然不能四季如春,不能恒温恒湿,不能在全封闭的环境下有新鲜的空气。根据目前我国住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住宅建设必将进入一个快速提高生活质量的阶段,必定会重视建筑智能化的进步。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智能化的概念,是设计高品质建筑的前提和基础。业主方,设计院,施工方是建筑行业的三大关联体。业主方因为对智能化建筑的概念理解不够充分,往往会忽略一些可以智能化的项目,而对于那些难以实现智能化的项目却做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目前很多设计单位则依靠以往的设计经验和理念,忽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或者由于对信息科技发展的前瞻性不足,将系统的功能设计设置的偏低。所以,在项目设计的安排上,首先要确立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在即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从业主的经济实用性考虑,在确保工程总体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提供比较高质量的建筑工程设计,打下智能化建筑的重要基础。
2.2、确定设计内容
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主要设计单位,无论是设计单位还是集成商,其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导致因设计的问题给建筑工程带来了质量隐患。对于一般的建筑设计单位,其优势专业主要集中于建筑专业、结构专业、给水排水专业、电气专业及暖通专业等五个专业,其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人员相对较少。设计单位要适应这样一个暂时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短缺的现实情况,利用现有的人才,开展专业拓展学习,增加专业知识面,并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智能化设计。
建筑智能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设备监控系统工程、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通信系统工程、灯光音响系统工程和智能卡系统工程等。建设项目在开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设计的内容,要突出建筑的智能化标准。比如:楼宇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空调监控系统、冷冻站监控系统、热力站监控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变配电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监控系统、消防灭火报警监控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和消防广播系统等,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重点考虑传感元件,如温度传感器、相对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流电压转换器、液位检测器、压差器及水流开关的规格参数等。
三、项目施工组织的概念及作用
施工组织是研究工程建设统筹安排与系统管理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它针对施工组织的复杂性分门别类,对如何组织、计划一项拟建工程的施工,寻求合理的组织和方法,也就是根据批准的建设计划、设计文件(施工图)和工程承包合同,对建筑安装工程任务从开工到竣工交付使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统称。建筑智能化的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建筑智能化产品的技术与经济特点,结合建筑智能化系统先进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工程设计要求及工程建设计划,以提供各个阶段的项目施工组织内容。我们通过对项目施工组织的编制工作,可以全面考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条件及影响因素,利用有利条件拟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确定合理的施工顺序、施工方法、劳动组织和技术经济等组织措施,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对人力,资金,材料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协调施工中各个单位、组织部门、各个工种的相互关系。可以把全过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和经济,施工企业的全部安排与具体工程的施工组织工作更紧密的联系起来。
在现今的建设项目中,我们一般利用网络图来进行施工管理。网络图可以反映出组成计划任务的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进行网络分析和计算求得工期,资源与成本的综合优化方案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进行监督和控制管理,可以保证预定计划目标的实现。网络图由活动、事项等内容组成,主要的过程有确定作业时间、工序时差、工序的最早开工时间、关键线路等,这样的施工管理方法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施工时间和施工成本的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来监督和控制施工管理,这是目前较为普及有效的施工管理办法。对于智能化专业施工,由于处在施工阶段的末端,则应在网络图管理中注意与其他专业环节的时间穿插,合理利用时差及自由时间,争取工作面,以便保证施工质量并压缩工期。
现代建筑物应有高效舒适的居住环境,智能建筑作为国际化的建筑形式,必须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在其发展的同时,作为建筑企业,其施工组织必须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优化施工管理,利用智能建筑集成化的理念,在施工和智能建筑的管理等方面取得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不尽如人意,存在较多的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单位、招标单位、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等。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是大家的共同责任,特别是行业企业、从业人员、专家等。只要各相关单位共同努力,为提高行业信誉,提高工程质量尽一份力,必将迎来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的美好春天。
【参考文献】[1]《建筑智能化概论》苗月季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TN39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1)17-0156-04
Dual-core Integration Design of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Based on Robustness Principle
LI Wei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shortcomings such as the firefighting system design in the Building Community caused by the building civil engineering design flaws, the protocols among a variety of smart products are not compatible, and the multiple intelligent subsystem needs integrate, linked and reliable operation, a design philosophy about the seamless and dual-core BISI is proposed. This design adopts the TECH-M32-8 video matrix switcher and TECH-K80 keyboard manipulation dual-core technology provided by Tongfang, which has good system integration effec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words: robustness;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system integration; dual-core integration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办公使用条件的较高追求,智能建筑、智能小区、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建设已经成为建筑经济领域方兴未艾的技术进步趋势。基于以太网、TCP/IP协议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成为未来智能建筑、智能化小区的发展方向[1-2]。
我国现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始终停留在理论研究和不彻底的智能化集成阶段,这种技术现状制约着行业的发展。本文提出的“建筑智能化双核系统集成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多种智能化系统产品集成中的通信协议无缝开放与集成问题,对有先天性设计缺陷的火灾自动报警消防系统实现了独立核心集成的手动、自动模式的联动运行;对于拥有多个不同参数属性子系统的建筑安防系统实现了安防独立核心集成联动。经过实际的运营测试表明,所设计的双核集成系统各项指标均监控正常,系统能够抑制不确定性因素及较大扰动的影响,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
1 鲁棒性
鲁棒性就是系统的健壮性。它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
鲁棒性定义中强调参数摄动的结构和大小,是因为在鲁棒性分析和设计中,必须考虑参数的摄动,参数的摄动表征了系统的不确定性。系统要维持的某些特性可以是稳定性,也可以是某些性能指标[3]。
2 建筑智能化双核集成系统组成
2.1 火灾自动报警消防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消防系统是智能化双核集成系统集成运行的第一个核心,主要功能是实现全辖区范围内的“无缝”联网、手/自动切换联动平稳集成运行。
本设计针对已建成建筑小区的各个自动消防系统独立运行、分散化管理的运行制式,根据现有的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联网联动的技术基础条件,利用TCP/IP网络将这些离散式报警设备进行联网,统一为整体联动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施智能化系统集成管理。
火灾自动报警消防系统需要在现有的建筑小区内设立一个消防智能化联网监控管理中心平台,依托小区内现有的局域网,通过划分一块安全性最高、最可靠的VPN虚拟专网构建数据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将小区内的火灾报警控制器通过信号采集设备,集中地采集到统一的系统监控平台上,进行实时监测、全局控制,集中管理,以保障小区内的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其集成设计方案包括网络平台建设、管理系统功能软件开发设计、联网用户传输设备设计等三项技术内容[4-8]。
2.1.1 网络平台建设
(1) 联网监控中心
在建筑小区内建设一处联网监控中心,通过干线光缆将消防监控中心信号与各个防火分区的楼宇内部区域火灾自动报警器联网。监控中心配置有一台用于值班人员操作的PC机。
(2) 各火灾报警控制器
各个火灾报警控制器通过TCP/IP网络接入小区管理中心。
(3) 消防视频监控子系统及接口设计
采用系统主机的RS 232或RS 485接口连接方式,通过串口服务器连接TCP/IP。图1为其接口界面图。
智能设备安防系统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程界面划分以图中虚线为界,虚线以左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部分,以右为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部分。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需提供空余的串行接口,并提供满足各接口功能的数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提供协议转换设备及数据转换服务。
(4) 视频监控系统接口网关设计
视频监控系统硬件接口要求模拟视频矩阵提供标准控制键盘口:RS 232或RJ-45;模拟视频矩阵提供标准视频输出口:复合视频RAC,BNC;硬盘录像机提供网络接口:RJ-45视频监控系统软件接口要求视频矩阵提供RS 232或TCP/IP协议的控制协议,硬盘录像机提供满足前述接口功能的SDK开发软件包,如有综合性视频管理平台软件也应提供满足前述接口功能的SDK开发软件包。其接口网关示意图如图2所示。
2.1.2 管理系统功能软件开发设计
设计中根据建筑小区的实际的需求,设计的集成系统管理软件主要包括12个功能模块: 分别为用户管理模块,日志管理模块,火警实时监控模块,报警信息管理模块,成灾火警管理模块,故障管理模块,电子平面模块,入网单位管理模块,联网网关ASE管理模块,在岗人员管理模块,报表模块,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模块。
2.1.3 联网用户传输设备的设计
建筑小区内所有入网用户或者单位都采用同方自主研发的传输设备,将各个不同消防生产厂家的报警系统设备中的火警、故障等信号传输到各区县消防监控中心,传输设备满足国标《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传输设备》GB16806-2006性能和功能的设计要求。其主要仪器设备配置如下:
(1) 在每栋楼的火灾报警主机旁边设消防远程监控传输设备一台,它可将不同火灾报警系统的报警、故障等信息通过解析后以网络的方式传送到消防报警监控中心。
(2) 消防报警监控中心设网络交换机一台,接受由消防远程监控传输设备传输的消防信息,并上传到监控中心工作站。
(3) 消防报警监控中心工作站由工控机、显示器、打印机、系统软件等组成。
(4) 消防报警监控中心同时设远程操作台,用于消防水泵起停控制,并有手/自转换功能;用于喷淋水泵起停控制,并有手/自转换功能。
2.2 建筑安防系统
建筑安防系统集成是除过自动消防系统之外的第二个集成运行核心。该集成核心实施包括楼宇可视对讲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周界防范报警子系统、出/入口自动门禁子系统、自动巡更子系统、背景音乐子系统等智能化弱电设备系统的集成研究设计,以实现多元“无缝”平稳集成运行[9-14]。
安防系统集成以搭建组织机构内的安全防范管理平台为目的,利用综合布线技术、通信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将相关设备、软件进行集成设计、安装调试、界面定制开发和应用支持。安防系统集成既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集成项目,也可作为一个子系统包含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中。
本设计系统主要实现综合安防系统集成中的自动报警、防偷拆、全天候自检、布防撤防及复位命令、报警响应分类、数据保持、记录及历史文档存储等软件功能。
由于目前建筑小区安装的安防设备众多、品牌分散、功能不一,系统无法实现联网管理及智能报警功能。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安防及智能报警功能,就必须将所有的楼宇和单元进行联网,本设计提出的集成方案是基于鲁棒性原理虚拟网络,将建筑小区内各楼宇、各单元、各住户的安防系统,按照不同主机设备品牌通过总线方式连结成独立运行的专用子网,同时配备相应的管理计算机设备及软件进行主网集成管理,楼宇单元主机即可实现与管理中心的通信,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小区的智能安防。
3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总体设计
3.1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总体设计框架
ezIBS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采用J2EE技术路线,包含一组部署在ezONE业务基础平台之上的应用组件,可通过J2EE/WebServices架构与同方ezONE业务基础平台融合成为一个独立于智能建筑系统厂商的平台,能够将小区内各种智能化子系统的信息资源汇集到一个平台之上,以统一的方式展现,所有的文件和信息都尽可能采用XML标准表达和描述,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分析、传递和处理,从而对整个建筑小区进行最优化的控制及决策支持,达到高效、节能、经济、协调的运行状态。整套系统可支持多种操作系统。本系统框架设计分为四层,如图3所示。
第一层:人机接口层,用于各级操作员对系统的监视和操作,包括一般用户和管理员用户,有线与无线(包括PDA、手机、POS)界面,本设计集成的用户界面层采用标准的浏览器,这一层次主要通过ezONE业务基础平台的实时门户实现,支持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并包括一系列通用组件如用户权限、内容管理、通用查询、报表等。监控组态由支持先进的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s)矢量图标准的ezHMI工具组件生成。
第二层:业务逻辑层,提供第一层的用户界面所需的经逻辑处理后的所有数据实现业务功能。业务逻辑层将被封装成很多业务组件。
业务逻辑层主要采用接口隔离的设计方法,保证组件的内部修改不影响应用系统的其他层次。同时业务组件还可以以Web Services的方式横向为第三方系统提供服务,以利于第三方软件的集成。
第三层:数据管理层,提供系统运行所需数据的存储管理、备份、迁移等支持。包括数据库和文件系统,数据库主要存储业务数据,文件系统主要存储系统配置数据。
第四层:数据通信层(接口层),专用于数据采集和与外部系统或设备的数据交换,执行必要的协议转换。
3.2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平台选型和技术实施
本设计方案中智能化集成系统从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为子系统纵向集成,目的在于各子系统具体功能的实现。对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综合安防系统首先实现本领域内的纵向集成;第二层次为横向集成,主要体现各子系统的联动和优化组合,在确立各子系统重要性的基础上,实现几个关键子系统的协调优化运行,报警联动控制等再生功能;第三层次为一体化集成,即在横向集成的基础上,实现中央集成管理系统(IBMS),即实现信息域层次的集成。主要体现在与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上。
设计采用子系统平等方式,选用基于J2EE/Applet与XML,Web Services技术的开放软件平台为基础实现,系统软件全部采用Web方式的三层软件架构,采用实时数据库技术,SVG矢量组态图形技术,与子系统接口采用统一规范的接口框架,支持主流的OPC,BACnet,LonWorks等工业标准,同时充分利用J2EE技术路线的开放源代码资源,确保系统今后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
建筑自动消防系统与安防系统集成设计共同采用基于清华同方提供的TECH-M32-8视频矩阵切换器及TECH-K80操纵键盘,开发、解密各厂家智能产品通信协议,重新设计基于军网网聚能力的密钥网关,共同实现“双核”无缝集成系统同级别并列运行。
4 系统鲁棒性分析
本文设计的智能化双核集成系统集成平台对话界面友好,数据维护密匙安全可靠,系统功能可扩展性强,并且各子系统网关独立,内部系统兼容性好,经过实际运行测试,本集成系统在输入错误、磁盘故障、网络过载、电网电压波动、高频电磁波干扰、有恶意攻击等情况下,能够保持正常运行,系统不死机、不崩溃,具有高度的鲁棒性。
5 结 语
本文设计的“双核”无缝集成的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多种智能化系统产品集成中的通信协议无缝开放与集成问题,对先天性设计缺陷的火灾自动报警消防系统实现了独立集成的手动、自动模式的联动运行,这种“双核”系统集成技术取得了良好的预期设计效果,从运行的效果来看,该系统运行稳定,各项指标监控正常,能对我国新建智能小区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作予以指导,并可用以指导改造原有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克服设计缺陷。
参 考 文 献
[1]王再英,韩养社,高虎贤.楼宇自动化系统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王娜,王俭.智能建筑概论[M].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胡寿松,王执铨,胡维礼.最优控制理论与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李惟.西安某干休所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D].西安:长安大学,2011.
[5]蒋中,孔令成.城市互联消防安全数字化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9,32(9):124-126.
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系统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近年来智能化行业的行为有所规范,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在本人多年的质量监管工作中,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智能建筑的质量,使得工程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智能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不能带给用户现代科技的生活便利, 还给用户造成投资建设的巨大浪费, 损坏行业的声誉, 从而制约和阻碍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智能化系统的认识不深, 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人看来, 智能建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其实质性的内容、作用并不十分清楚,认为可有可无。另外,少数工程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认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不会造成群死群伤,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故对其施工质量不予重视,认为好点差点无关紧要,可以大着胆子在验收记录中签字,质量控制也就形同虚设。存在着重视结构安全、轻视使用功能实现的现象。
1.2 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
目前建设单位智能专业人员缺乏,在项目立项报批时,建设目的仍不明确, 提不出具体的功能需求及标准,定位不清,对功能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缺乏规划设想。设计、图审机构缺乏建筑与智能化设计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图纸质量低劣,设计不到位,设计深度不够,图审走过场,设计图纸无法指导施工。施工单位缺乏建筑与智能化施工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总承包单位,绝大部分工程没有配备智能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中分建筑专业和安装专业,智能监理工作基本由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承担,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队伍中大多为给排水、暖通专业或强电专业,智能弱电专业人员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且愈来愈专业化,现有的专业配置已无法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智能专业监理队伍迫在眉睫。政府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未配备这一专业的监管人员,对建设、施工、监理、检测机构有失监管,尤其对检测机构,几乎处于空白。
1.3 功能需求不明确, 立项审批把关不严
除消防报警系统以外,其他智能化系统未能与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同步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未经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评审;施工图未经图审机构审查。图纸滞后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工程主体结构已验收合格, 智能化设计尚未完成,或者边设计边施工,更严重的是无图施工。 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施工依据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施工质量的控制。
由于智能化施工图的严重滞后,涉及监测与控制节能的相关要求也就不能及时明确,使得节能设计专篇中这部分内容缺失,直接影响节能工程的实施与验收。
1.4 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建筑市场上仍有少数无资质的企业扰乱市场秩序,造成恶性竞争,既影响正规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又直接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技术进步。不进行招投标的情况较为突出,如电话、电视系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存在不经过招投标承揽业务的现象。
智能建筑工程即使进行了招标,由于系统繁多,专业分包单位多,肢解发包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一个系统主干部分由一家单位施工,分支及末端由另一家单位施工,其中的衔接配合脱节, 缺乏系统的完整性,并给协调、管理增加了难度。市场的无序竞争,行为的不规范,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某些功能无法实现,智能建筑不“智能”,成为一个昂贵的摆设。
1.5 总承包、监理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
由于目前智能建筑分包工程大多数未纳入总承包管理,加上总包单位无智能方面的管理力量,不愿介入管理,对智能建筑分包工程的质量几乎不闻不问,各专业工种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部署,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阻碍、推诿扯皮;由于无智能专业监理,智能工程的质量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完全靠专业分包单位的自律, 从监管制度上即存在严重漏洞, 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人在历次优质工程的检查中发现,有的工程土建、水、电、暖通都精心施工, 但由于智能化工程未实施统一管理,观感质量明显差,存在桥架、管路安装不平直、无支架、不接地,线缆敷设混乱,接线不规范等严重缺陷,甚至某些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影响企业的信誉。
1.6 规范滞后不完善, 可操作性较差, 验收流于形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相继出台,对规范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规范、标准的更新速度与技术发展速度未能保持一致,标准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某些条款可操作性较差,使得规范的贯彻落实程度大打折扣,第三方检测大多数工程未能执行。又由于智能建筑的设备较精密昂贵, 一般在土建、水、电、暖各专业基本完成后才安装,调试工作相对滞后, 加上较长时间的试运行, 才进行系统检测。这势必延长建设周期,而建设单位往往急于投入使用,将智能建筑部分子系统甩项,致使部分工程智能系统未完工、未调试检测即举行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另外, 验收组成员中往往缺乏智能专业人才,无法发现、提出问题。电视、电话、网络等系统涉及不同的运营商,他们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其设计、施工、验收基本游离于整个工程管理体系之外。
1.7 维护管理跟不上, 影响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
据统计,在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建筑智能化系统没有发挥正常作用的约有三分之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系统交付使用后,维护管理跟不上。在一些智能建筑工程中,智能化系统竣工投入正常运行后移交物业公司,由于物业公司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加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复杂与高新,系统运行维护困难,有故障不会排除,不懂得调整优化运行模式以实现节能等控制功能。还有个别项目干脆将智能化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使智能化系统发挥不了作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建筑智能化产品、技术飞速发展,工程管理却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解决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认识, 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
智能建筑的定义为: 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 。通俗地讲, 就是通过IT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设法让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智商”, 能像人一样“感知”建筑物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2] 。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建设规模、投资在不断增长,比重增加,一些具有高水准的智能建筑如奥运场馆、世博工程不断涌现,展现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现代化的生活体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信息交互性、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6年发展至今,建筑智能化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与我们息息相关。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以前看似高端的需求将变为常态需求,智能化技术将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人们会像对普通的水、电安装工程一样来审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若仍停留在目前的水平,则相关的质量投诉会不断增加。行业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变化,未雨绸缪,重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正逐步得到贯彻落实。要使建筑设备节能运行, 除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外,还需通过对建筑设备的调节控制,使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来实现,并通过对其用能情况的精确记录、分析,制定科学的能效管理策略。上述这些,需要运用BA 和系统集成技术,而BA 与系统集成属智能建筑的两个子分部,故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建筑节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技术,建筑智能化的正常运行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技术保障。因此需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予以关注,以战略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建筑智能化系统所起的作用,让建设、设计、总包、监理都来重视这块工作,重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其真正运行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引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上有所作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了解熟悉建筑智能化产品的种类、功能、作用及安装调试技术,普及智能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认知程度。
2.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有几十个子系统,涉及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建筑设备及建筑结构等多门学科, 科技含量高,必须要由专业人才来实施才能确保其质量。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并培养了部分毕业生,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智能建筑技术培训班,人才缺乏的情况将逐步得到改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等各有关单位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 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这一行业中来。目前已设立机电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但专业划分还应细化;另外应设立智能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让具备智能建筑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来从事智能监理工作。或让目前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接受系统的建筑智能化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承担智能化工程的监理工作。若这一设想能得以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目前智能工程管理不到位的局面。
2.3 严格执行报批制度, 强化图审报批程序
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各专业、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需要统筹兼顾,协调配合。因此,建筑设计必须与智能化设计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报批建设项目的把关,在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建设单位应在立项报告中明确拟建项目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立项报告获批准后,方可委托设计;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评审中,应将建筑智能化的内容纳入评审范围,不应忽视;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经施工图审查机构的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力求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结构、水、电、暖同步设计,同步审批。使智能化设计质量通过制度、程序上得到控制。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设计变更,则应由原设计单位重新出图并由建设单位重新报审,同意后方可实施。
2.4 规范市场行为
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需招标的项目,均应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投标,在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方面做一些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设计、施工的发包必须考虑系统的完整性,不得肢解发包,对违规行为应严肃处理。只有先规范市场行为,质量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规范。建设、监理应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
2.5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应加强协调,明确总分包关系。智能等专业分包工程应纳入总包管理,签署总分包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总包单位应对整个单位工程质量负责,分包单位对分包合同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负责,总包对分包应实施有效的管理。总包、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配备具有智能专业建造师上岗资格的项目管理人员,并到岗履行检查、验收等职责。监理应加强对智能工程质量的监管,督促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监督检查验收程序的落实,即分包自查、总包核查、监理验收,合格并在相关验收记录中签字盖章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实现层层把关。
2.6 完善规范和标准体系, 加强监督, 使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第5.0.4条规定, 智能建筑作为单位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纳入了工程质量验收体系,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是单位工程判定合格的前提条件[3] 。因此,只有智能建筑工程完成安装、调试试运行和系统检测,智能建筑和其他各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才能组织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对竣工验收条件是否具备把关,不具备条件不应申报验收。智能专业设计人员应参加竣工验收的检查,建设单位还可邀请业内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以充实检查力量。
检测机构应客观公正,提高检测能力、检测水平,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合理收费,提高服务质量。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对智能系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施工图的报批审查情况,变更认可情况,施工、监理人员的到岗履责情况,工程实体质量及资料,竣工验收等内容进行监督;加强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督;加大处罚力度,对违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标准、规范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修订和补充,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地方标准, 完善规范体系,提高可操作性。改进评优办法,建议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检测结果作为评优的前置条件之一。加强优质工程评审中智能化内容的检查,智能化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评优。
2.7 加强物业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物业公司的人才引进,培养一支熟悉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制定系统操作规程、操作员责任界面、交接班制度等;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做好系统的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护,使系统设备的运行保持正常水平。
3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需要在提高认识、人才培养、优化设计、规范市场、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提高运行维护水平等方面下功夫,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使之在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系统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近年来智能化行业的行为有所规范,质量有所提高, 但是在本人多年的质量监管工作中, 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智能建筑的质量, 使得工程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智能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不能带给用户现代科技的生活便利, 还给用户造成投资建设的巨大浪费, 损坏行业的声誉, 从而制约和阻碍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智能化系统的认识不深, 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人看来, 智能建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对其实质性的内容、作用并不十分清楚, 认为可有可无。另外, 少数工程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认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不会造成群死群伤, 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 故对其施工质量不予重视, 认为好点差点无关紧要, 可以大着胆子在验收记录中签字, 质量控制也就形同虚设。存在着重视结构安全、轻视使用功能实现的现象。
1.2 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
目前建设单位智能专业人员缺乏, 在项目立项报批时, 建设目的仍不明确, 提不出具体的功能需求及标准, 定位不清, 对功能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缺乏规划设想。设计、图审机构缺乏建筑与智能化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部分图纸质量低劣, 设计不到位, 设计深度不够, 图审走过场, 设计图纸无法指导施工。施工单位缺乏建筑与智能化施工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总承包单位, 绝大部分工程没有配备智能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中分建筑专业和安装专业, 智能监理工作基本由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承担, 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队伍中大多为给排水、暖通专业或强电专业, 智能弱电专业人员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 且愈来愈专业化, 现有的专业配置已无法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智能专业监理队伍迫在眉睫。政府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未配备这一专业的监管人员, 对建设、施工、监理、检测机构有失监管, 尤其对检测机构, 几乎处于空白。
1.3 功能需求不明确, 立项审批把关不严
除消防报警系统以外, 其他智能化系统未能与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同步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未经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评审; 施工图未经图审机构审查。图纸滞后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工程主体结构已验收合格, 智能化设计尚未完成,或者边设计边施工,更严重的是无图施工。 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施工依据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 更谈不上施工质量的控制。
由于智能化施工图的严重滞后, 涉及监测与控制节能的相关要求也就不能及时明确, 使得节能设计专篇中这部分内容缺失, 直接影响节能工程的实施与验收。
1.4 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建筑市场上仍有少数无资质的企业扰乱市场秩序, 造成恶性竞争, 既影响正规企业获得合理利润, 又直接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技术进步。不进行招投标的情况较为突出, 如电话、电视系统, 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存在不经过招投标承揽业务的现象。
智能建筑工程即使进行了招标, 由于系统繁多,专业分包单位多, 肢解发包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一个系统主干部分由一家单位施工, 分支及末端由另一家单位施工, 其中的衔接配合脱节, 缺乏系统的完整性, 并给协调、管理增加了难度。市场的无序竞争, 行为的不规范, 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 某些功能无法实现,智能建筑不“智能”, 成为一个昂贵的摆设。
1.5 总承包、监理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
由于目前智能建筑分包工程大多数未纳入总承包管理, 加上总包单位无智能方面的管理力量, 不愿介入管理, 对智能建筑分包工程的质量几乎不闻不问, 各专业工种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部署, 各自为政, 甚至相互阻碍、推诿扯皮;由于无智能专业监理, 智能工程的质量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完全靠专业分包单位的自律, 从监管制度上即存在严重漏洞, 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人在历次优质工程的检查中发现, 有的工程土建、水、电、暖通都精心施工, 但由于智能化工程未实施统一管理, 观感质量明显差, 存在桥架、管路安装不平直、无支架、不接地,线缆敷设混乱, 接线不规范等严重缺陷, 甚至某些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 影响企业的信誉。
1.6 规范滞后不完善, 可操作性较差, 验收流于形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相继出台, 对规范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规范、标准的更新速度与技术发展速度未能保持一致,标准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某些条款可操作性较差, 使得规范的贯彻落实程度大打折扣, 第三方检测大多数工程未能执行。又由于智能建筑的设备较精密昂贵, 一般在土建、水、电、暖各专业基本完成后才安装, 调试工作相对滞后, 加上较长时间的试运行, 才进行系统检测。这势必延长建设周期, 而建设单位往往急于投入使用, 将智能建筑部分子系统甩项, 致使部分工程智能系统未完工、未调试检测即举行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另外, 验收组成员中往往缺乏智能专业人才, 无法发现、提出问题。电视、电话、网络等系统涉及不同的运营商, 他们相对独立, 各自为政, 其设计、施工、验收基本游离于整个工程管理体系之外。
1.7 维护管理跟不上, 影响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
据统计, 在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 建筑智能化系统没有发挥正常作用的约有三分之一,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系统交付使用后, 维护管理跟不上。在一些智能建筑工程中, 智能化系统竣工投入正常运行后移交物业公司, 由于物业公司技术力量薄弱, 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加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复杂与高新, 系统运行维护困难, 有故障不会排除, 不懂得调整优化运行模式以实现节能等控制功能。还有个别项目干脆将智能化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使智能化系统发挥不了作用, 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上述问题的存在, 导致了建筑智能化产品、技术飞速发展, 工程管理却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 解决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认识, 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
智能建筑的定义为: 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 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 。通俗地讲, 就是通过IT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 设法让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智商”, 能像人一样“感知”建筑物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2] 。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智能建设规模、投资在不断增长, 比重增加, 一些具有高水准的智能建筑如奥运场馆、世博工程不断涌现, 展现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 更是现代化的生活体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信息交互性、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6年发展至今, 建筑智能化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与我们息息相关。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以前看似高端的需求将变为常态需求, 智能化技术将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 人们会像对普通的水、电安装工程一样来审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 若仍停留在目前的水平, 则相关的质量投诉会不断增加。行业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变化, 未雨绸缪, 重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正逐步得到贯彻落实。要使建筑设备节能运行, 除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外, 还需通过对建筑设备的调节控制, 使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来实现, 并通过对其用能情况的精确记录、分析, 制定科学的能效管理策略。上述这些, 需要运用BA 和系统集成技术, 而BA 与系统集成属智能建筑的两个子分部, 故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建筑节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技术, 建筑智能化的正常运行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技术保障。因此需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予以关注, 以战略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建筑智能化系统所起的作用, 让建设、设计、总包、监理都来重视这块工作, 重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 使其真正运行起来,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引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上有所作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让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了解熟悉建筑智能化产品的种类、功能、作用及安装调试技术, 普及智能的相关知识, 提高人们的认知程度。
2.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 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有几十个子系统, 涉及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建筑设备及建筑结构等多门学科, 科技含量高, 必须要由专业人才来实施才能确保其质量。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并培养了部分毕业生, 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智能建筑技术培训班, 人才缺乏的情况将逐步得到改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等各有关单位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 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 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这一行业中来。目前已设立机电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 但专业划分还应细化; 另外应设立智能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让具备智能建筑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来从事智能监理工作。或让目前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接受系统的建筑智能化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培训, 考核合格, 方可承担智能化工程的监理工作。若这一设想能得以实施, 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目前智能工程管理不到位的局面。
2.3 严格执行报批制度, 强化图审报批程序
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各专业、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 需要统筹兼顾, 协调配合。因此, 建筑设计必须与智能化设计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报批建设项目的把关, 在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 建设单位应在立项报告中明确拟建项目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 立项报告获批准后,方可委托设计; 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评审中, 应将建筑智能化的内容纳入评审范围, 不应忽视;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经施工图审查机构的审查, 合格后方可实施。力求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结构、水、电、暖同步设计, 同步审批。使智能化设计质量通过制度、程序上得到控制。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设计变更, 则应由原设计单位重新出图并由建设单位重新报审, 同意后方可实施。
2.4 规范市场行为
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 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需招标的项目, 均应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投标, 在引进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方面做一些工作, 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设计、施工的发包必须考虑系统的完整性, 不得肢解发包, 对违规行为应严肃处理。只有先规范市场行为, 质量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规范。建设、监理应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
2.5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应加强协调, 明确总分包关系。智能等专业分包工程应纳入总包管理, 签署总分包管理协议,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总包单位应对整个单位工程质量负责, 分包单位对分包合同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负责, 总包对分包应实施有效的管理。总包、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 配备具有智能专业建造师上岗资格的项目管理人员, 并到岗履行检查、验收等职责。监理应加强对智能工程质量的监管, 督促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 监督检查验收程序的落实, 即分包自查、总包核查、监理验收, 合格并在相关验收记录中签字盖章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实现层层把关。
2.6 完善规范和标准体系, 加强监督, 使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第5.0.4条规定, 智能建筑作为单位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 纳入了工程质量验收体系, 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是单位工程判定合格的前提条件[3] 。因此, 只有智能建筑工程完成安装、调试试运行和系统检测, 智能建筑和其他各分部工程验收合格, 才能组织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对竣工验收条件是否具备把关, 不具备条件不应申报验收。智能专业设计人员应参加竣工验收的检查, 建设单位还可邀请业内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 以充实检查力量。
检测机构应客观公正, 提高检测能力、检测水平, 树立自己的权威性, 合理收费, 提高服务质量。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对智能系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 施工图的报批审查情况, 变更认可情况,施工、监理人员的到岗履责情况, 工程实体质量及资料, 竣工验收等内容进行监督;加强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对违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 并责令改正。标准、规范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修订和补充, 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地方标准, 完善规范体系, 提高可操作性。改进评优办法, 建议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检测结果作为评优的前置条件之一。加强优质工程评审中智能化内容的检查, 智能化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评优。
2.7 加强物业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物业公司的人才引进, 培养一支熟悉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制定系统操作规程、操作员责任界面、交接班制度等;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做好系统的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护, 使系统设备的运行保持正常水平。
3 结语
总之,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需要在提高认识、人才培养、优化设计、规范市场、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提高运行维护水平等方面下功夫, 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 多管齐下, 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使之在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