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7 16:13: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生物在设计教案时,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发现要真正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需要有一个载体,这就是教案,只有把传统的“教案” 逐步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我们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案,在教学中采取了教案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生物教案编写原则。
教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新型案例。“教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
因此,在设计和编写教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运用教案要坚持“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教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减轻生物课课业负担的原则。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就是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新知识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解决什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复习和新知结合起来,把教案和笔记结合起来,把预习、听课和复习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研究和设计改变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在设计教案时,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知识复习、学习新知、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等内容,编写了环节完整、详略得当、方法适宜的填充式生物教案。
“教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目标。
三、生物教案的作用。
1.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教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通过设计填充式教案的详略,来体现生物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2.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案的全程设计,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学习习惯。点拨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各种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会转变为现在的主动会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逐步实现由指导――仿效――升华的飞跃,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生物学科教学成绩的提高。
关键字:高中生物 科目 教学 兴趣 激发 经验 心得
一、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班级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二、其次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巧用比喻: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口诀谐音: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利用科幻。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5、用比较法:课本中有2个“基本”、 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6、用趣闻轶事: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再次教师要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
“亲其师则重其道”,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同时也会提高教学效果。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我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四、教学中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
在教学中,我常常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这也是高中生物课改教学的一大教学指导理念,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比如在《细胞增殖》这一节教学中,我用硬胶片,小磁铁,针线,做成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让学生把自己的课桌当成细胞,就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中,边学习分裂过程中每个时期的主要变化,边动手摆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难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学生能真正的掌握细胞增殖的过程变化,再比如用染色体模型去解决细胞增殖过程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变化的一些习题也不适为一种好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尽可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注重研究讲课的方法、艺术和技巧,因为这的确很有必要。漂亮的板书、标准的语音语调、优雅的手势仪表,无疑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新型案例。“学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
因此,在设计和编写学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运用学案要坚持“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学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减轻生物课课业负担的原则。
二、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教师在编写学案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就是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新知识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解决什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复习和新知结合起来,把学案和笔记结合起来,把预习、听课和复习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研究和设计改变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生物学案,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目标。
三、学案的使用方法
使用学案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学案在上课前1~2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学生通过学案练习巩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案的使用,使学生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主体,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复习进行巩固和练习检测,以检查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效果。
四、使用学案的作用
(一)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学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二)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谈实施素质教育,还是提倡搞创新教育,其宗旨都是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密不可分的。然而,如何来调动学生,使其自主地、成功地去开展学习活动,我们认为,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源泉。
一、关于“问题情境”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盖泽尔斯把问题情境大致分为三类:一.呈现型问题情境,即教师通过语言、教材或其他教学手段将一个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去考虑。这是学校中典型的问题情境,它是教师传授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但它所提供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是极其有限的。二.发现型问题情境,即问题是自己发现的,而不是由他人提供的。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有关现象、事例、实验或其他学习材料的感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智力探险”三.创造型问题情境,即问题在人们发明、创造它之前是不存在的,它是科学家、艺术家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很显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和创设“发现型(探究型)的问题情境”(以下简称“问题情境”),它应该具备“实践性、新异性、启发诱导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与策略
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给定),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进而提出问题。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它实际上是“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演示、实物观察和实践操作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具体策略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学组织过程:“熟悉教材标准与要求―确定授课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从策略上讲,是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的规定;从顺序上讲,是先有教材,然后才有学生,教师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由于教师“包办”,使学生没能够尝到学习过程的“艰辛”以及学习成功后的愉悦,这种封闭式的学习,学生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
我们说,课堂教学注重的不应当是看教师教了多少,不应当只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应当是看学生学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不应当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更应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没有养成,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没有得到发挥,教师是不是只起到“导”的作用。
要改变课堂教学这一现状,首要问题应当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将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简单说即把备教案转变成备学案。
以学生如何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组织的过程:“学生背景,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基本策略,是为实现学习目的提供信息、手段、时间和空间,设计学习形式和内容,让每个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通过实际操作和交互的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2、具体的实施
2.1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生物课本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很多生物及生物现象都能在生活中见到,只是学生没有注意,没有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设计好一个导言,把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首先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启发,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例如,在高中生物绪论课教学中,为弄清楚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提问:什么是生物?仅仅会动的就是生物吗?为什么我们遇到迎面飞来的石头会躲避?为什么我们能从小长大,而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人的后代是人,猫的后代总是猫?为什么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总存在差异?为什么我们总要吃,而且吃的多长的少,吃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要提出“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的口号?等等。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展开,在交流中使学生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
有时还可以用提问、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得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寻求答案。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一节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我们所有的体细胞都是有丝分裂而来的,而有丝分裂的结果是形成一样的细胞,而实际上我们体内的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都是有很大差异的,那么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怎么来的呢?这样学生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而积极讨论,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2课中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深入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间阶段,要以例题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一些生命现象的理解,受问题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引向深处,学生的学习就会推向。
如在高中生物选修本“血糖调节”一节中,提出问题:血糖高一定是高血糖吗?高血糖一定会出现糖尿吗?出现糖尿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吗?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正是很多同学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血糖持续高于130mg/dl才是高血糖;高于160--180mg/dl,超过肾糖阈,才会出现糖尿;正常人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糖,就可能出现糖尿,肾小管病变的人也有可能出现糖尿。所以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一定。在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下,教师又可以抛出问题:“那么,如果你是名医生,怎么样来确定一名糖尿病患者呢?”在表扬学生提出诊断方法―验血、验尿的同时,再追问:“尿液中含什么糖?用什么试剂来鉴定、会有什么实验现象?”这样,在轻松而又热烈的学习氛围中,重点难点一一化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又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因为站在终点上对过程的反顾,代替不了从起点开始对过程的经历。课前准备新鲜的黄瓜,清水,糖等,提出问题:植物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又会吸水,怎样判断植物的吸失水现象?你怎样用给定的实验材料(黄瓜、清水、糖等)来证明你的猜想?这里让学生放手去体验,让枯燥的已知原理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吸水和失水前后的不同变化,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教师可引领学生腌制黄瓜,学生通过手的触觉,体验黄瓜质感的变化;通过眼的视觉,体验到黄瓜外形的前后变化;通过品尝,体验到因为水分的丧失而引起的口感的前后变化。在学生获得对知识的初步感悟和认知的基础上,再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进一步体验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吸水和失水过程,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推出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论。
2.3课尾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总结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要以课后小实验、练习题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把课堂内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延伸到课外,对所学内容有个回顾、有个总结、有个新认识。
例如:在讲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后,设置问题情境:小丽的卧室内放了许多盆花,真的很好吗?小强早起锻炼,在林中好吗?甘薯、白菜堆放久了,为什么会发热?贮存甘薯、白菜的地窖,为什么必须留有通风孔?学过“新陈代谢类型”后,设疑:农村酿酒时有哪些注意点,你怎么解释酿酒师傅的做法?通过这种知识的补充和设疑,把课堂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解决实际生活的实用材料,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表面上教师的活动少了,看似简单易行,其实不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求我们课前要认真准备,既备好学生,又备好教材;同时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讨论有时是比较难以驾驭的,组织好课堂讨论是一项教学艺术,教师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实际,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及时、恰当地随机处理讨论中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性,使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资助: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5045221030
作者简介:高秀芝(1977-),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
通讯作者:王晓东(1965-),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师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质量与安全系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检测及控制、食品安全的标准与法规等方面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能在疾控、卫生、防疫等机构从事食品安全分析检验、动植物食品检疫、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管理等技术工作;能在食品企业、食品餐饮业从事食品原料及相关产品应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工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具有农产品和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安全控制与食品质量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生物学基础是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并且为后续专业课如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生物技术、免疫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近几年教学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讲授生物学基础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构建出适合生物学基础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1.生物学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上,教学重点不突出。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认识所有的生物种类,掌握全部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基础课程系统性强,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相互之间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其基本的组成都是相同的,遵守相同的遗传规律,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发展迅速,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生物学的发展一点也不过分。生物学基础作为食品系的专业基础课需要应该更好的与专业课相联系,把和专业知识关系远的内容删减,同时增加和专业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
(2)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每次上课均是老师讲理论或者实验知识,学生只需按要求去做,不用查资料、动脑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然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但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到讲授及讨论过程,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令学生更觉上课枯燥,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影响的课程的教学效果。
2.生物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1]。
(2)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立足于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将传统的实验课内容进行重组与优化,实施多形式的生物学基础教学体系。11级教学大纲将缩减的理论学时并入课程实验学时,总计12学时,实验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为宗旨,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教学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关系着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好坏[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得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改变了原来那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采用积极的启发式教学,做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例如,在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启发学生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的共性,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由学生自己总结的知识,要优于教师直接讲述、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效果。
(2)讨论式教学
生物学领域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于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有很多部确定性,对于新知识或者实验技术,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或者技术。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在学习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求学与治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把一些学生能自己看懂的,或者只需老师稍加引导、参考一些工具书就能自学的知识放给学生自学。
4.教学手段的改革
(1)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对于生物学基础课程来说,单纯抽象理论的讲授虽然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抽象的理论、概念更需要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的形式强化其在学生中的印象,因此需要引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以及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最大限度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可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感方面的不足,其本身就体现了教学手段上的优化,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知识的接收与强化[4]。
(2)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相结合
生物学基础课程自2010年开始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网络平台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参考书及视频资料等诸多内容提供给学生课下学习之用。同时课程论坛里可以和同学探讨交流及问题答疑,学生可以及时反馈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布置作业,及时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得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结合得更为紧密。并且教师对于学生在网络课程的登陆、浏览和作业完成等情况可以轻松掌握,进而可以更真实合理地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
5.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法主要是闭卷考试作为课程唯一的考核方式,虽然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课程的考核方式依据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要求,在考核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考核。课程总评成绩分为期末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其中期末笔试成绩占70%,考题注重对基础知识运用、思维方式及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考核;实验成绩占20%,通过平时实验课上的回答问题、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等方面给出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占10%,主要考评出勤、回答问题及作业完成的情况。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多种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上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以便进一步生物学基础的教学效果。
1.前后联系导入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具有全面的了解。有些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已经初步涉猎过,在高中生物教学新授内容教学时,可以进行前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例如,在开展“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回顾,以消除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时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联系生活导入
教师在教学生物时,要紧扣学科特点进行导入。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如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切入新课教学,就可以发挥出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当地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就会明显提升,这样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运用媒体导入
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高中生物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新课导入环节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倡导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是模拟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收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保持一致,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主动探索而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1.精心设计问题。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
2.讲究提问技巧。
首先,课堂提问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语言要准确,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否则不管课堂提问多么别致、精彩、吸引人,都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过于单调、严肃、呆板的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可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前提。最后,教师的提问,必须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出发,引人入胜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3.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有疑而问是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袒露心声的学习过程的表现。单纯的师问生答往往不是平等的对话。教师要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勇于提问,点拨提问技巧,培养学生善问。特别要注意的是老师不能主动把问题提出来,而是要诱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4.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全方位地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生物学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探究式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地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获得生物学知识,因而能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探究式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师生对话、生生讨论中,实现师生思维的有效碰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探究式教学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培养高中生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自主地、科学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实践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三、有效教学的策略
1.组织策略。
教师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要以各种适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生机盎然。在实验失败或讨论出错时,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并肯定其探索精神。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者。教师应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研究教学目标,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把老师对课堂的管理变成师生共同交往的过程,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的习惯。
2.备课策略。
课程标准明确强调生物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应着眼于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生物学学习活动。因此,备课要考虑怎样组织活动,要从重点考虑怎样讲过渡到更多地考虑怎样组织活动上。认真研究教案。备课时尽可能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自己。抓好“三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也是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的关键。
3.上课策略。
包括教师运用语言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策略,构建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策略,等等。教师运用语言的策略,主要包括教师怎样讲,另一个是怎样问,即讲授策略和提问策略。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新型案例。“学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
因此,在设计和编写学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运用学案要坚持“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学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减轻生物课课业负担的原则。
二、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教师在编写学案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就是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新知识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解决什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复习和新知结合起来,把学案和笔记结合起来,把预习、听课和复习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研究和设计改变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在设计学案时,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知识复习、学习新知、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等内容,编写了环节完整、详略得当、方法适宜的填充式生物学案。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生物学案,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目标。
三、学案的使用方法
使用学案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学案在上课前1~2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学生通过学案练习巩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案的使用,使学生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主体,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复习进行巩固和练习检测,以检查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效果。
四、使用学案的作用
1.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学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通过设计填充式学案的详略,来体现生物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转贴于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都能参与到生物学教学的全过程中,知道课前、课上、课后都要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等问题,真正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听课、复习和练习,体现了“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案的全程设计,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学习习惯。点拨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各种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会转变为现在的主动会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逐步实现由指导——仿效——升华的飞跃,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生物学科教学成绩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他们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这些起点资源是生物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可能教师在教案的预先设计中,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直接经验已经有所估计,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有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应该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调整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增强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传染病”这一节,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传染病的知识,于是,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传染病,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生物教学变成了学生间学习经验的汇报、交流。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的传染病有SARS、狂犬病、流行性感冒、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一位学生紧接着说:“我知道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有的学生说:“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如果仅和艾滋病人握手是不会传染上艾滋病的。”还有的学生说:“艾滋病病人很可怜,我们不能歧视他们,而要关心他们。”学生小小的脑袋中竟装有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提升和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的小舞台,展示了学生们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获得的知识。
2 研究疑点资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点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拨动思维之弦。由于疑点来自于学生,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所以学生会投入很大的热情进行研究,课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一次公开课教学“植物的呼吸作用”,当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情境: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哪些物质呢?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这样一来,预先精心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和问题全都泡了汤,学生都知道了,这节课还学什么呀?于是笔者就用咨询的口气问学生:“知道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同学请对老师点点头。”结果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点头了。“那么你们知道如何用实验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呢?”“不知道。”许多学生边摇头边回答。好一个“不知道”,这不正是本节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吗?于是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指出:这节课一起研究如何用实验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比一比哪个学生、哪个小组能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最先得到验证。由于在教学中抓住了“不知道如何证明”这个动态生成的问题,学生学得非常主动,有时独立操作,有时合作探究,有时讨论交流,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地超出了教师的预想。
3 利用错点资源
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们通常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因此,千方百计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处置不当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页的一道判断题,学生独立练习后,笔者发现有好多学生判断“只有动物才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一定的反应”是正确的,就启发学生:“向日葵向光生长,含羞草的叶子遇到刺激会合拢,这又如何解释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绿色植物对外界的刺激也能作出一定的反应,并认识到,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这样通过利用错点资源,不仅使学生订正了错误,深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增长了学生的智慧。
4 挖掘亮点资源
Abstract: From the all-round grasp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start with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o promot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of the basic strategie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ism; features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并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目前师资数量已基本能满足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从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 教师素质) 转变, 教师专业发展也引起了我国教育学术界和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小学校的重视。为此, 全面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深刻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 积极探讨基于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必将会对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总体提高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取向特征
1、专业发展自主是专业人员的必然要求
许多学者认为,自主是专业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专业发展自主是专业人员的必然要求[1]。教师专业自主是教学专业的一个基本特征, 它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 是教师专业自主特征的具体体现。
教师个人专业自主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依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工作, 自由选择不受他人干扰控制的内容, 而且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主—— 教师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订立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在此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了一种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并明确意识到教师应当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2、 教师专业发展尊重并重视教师个人已有经验
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教学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简单过程, 而是蕴涵了将一般理论个性化、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适应、并与个人的个性特征(情感、知识、观念、价值观等)相融合的过程。实践表明,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教学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简单过程, 这一事实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富有共性的“ 理论知识” 的学习, 更需要尊重并重视教师个人已有教育经验和观念, 并能把一般的教育教学“ 理论知识”与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加以整合,完善个人的教育观念,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教师自己。
3、教师的教学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的。一方面, 学校中实践性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 实践性问题的解决则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标志。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实践着的教师, 教师首先关注的主题是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教育情境的改善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 并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目的, “ 为了实践、关于实践、在实践中” 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教师发展与学校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教学和生动活泼的学生变化联系在一起, 与教育实践密切联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手段, 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事实也正是这样,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发展的同时, 也推动着教育教学实践向前超越和迈进。
4、学校真实教学情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土壤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其工作的学校环境密切相关,学校的组织文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实践性知识和个人化的教育观念正是教师依存于特定的背景, 以特定的教室、特定的教材、甚至特定的学生为对象, 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形成的, 是在充满情感、理想和特定的组织文化环境中逐步发展的。正是由于学校的特性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所以,欧洲各国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人员都一致强调, 教师的专业发展“ 必须与各中小学的学校改善及其全员发展一体化。”[2]
从相反的视角来看,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保障。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进步, 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将更加充满活力, 学校系统的组织有效性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
就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外在的影响, 指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 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 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 指教师的自我完善, 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专业发展自主意识和专业发展自主能力
教师的自我更新有两个核心因素:专业发展自主意识和专业发展自主能力, 只有具备专业发展自主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才能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按照时间维度划分为三方面内容: 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规划的意识。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它既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3], 又能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从而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
教师专业发展自主的能力是在教学专业活动中形成并得以发展的,它需要教师一定时间的专业生活的积累,也是教师进一步专业发展自主的现实基础。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活动尽管有多种形式,如与学校领导的互动交流、同事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学生家长的接触等,但从总体上看,教室才是教师在学校的基本活动场所,课堂教学才是教师的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因此,对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探寻也应该根基于教师课堂上的专业生活。
2、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教育教学实践中“关键事件”的支持
当把目光瞄向教师的课堂专业生活时, 我们发现: 教师的的确确要担负许多重复性的工作, 教师并非能从专业生活经历的时时事事中都能发现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意义, 只有课堂专业生活的某些特定事件(又称关键事件)以及特定时期和特定人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听课、研讨、说课、学生意见调查等,都更容易成为教学中的关键事件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
关键事件对教师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它给教师创造了一些选择和改变的机会, 集中体现了教师对自我已有的内在专业结构合理性、适应性的评价和最终决策, 也包含着教师对长期累积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体悟; 另一方面, 它又引发了教师的自我澄清过程、个人思维的清晰化过程,促进了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在内的教师专业结构的解构和重构。
当然,这里的关键事件具有宽泛的意义—— 尽管多数教师所体验到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不能否认肯定存在着对其专业发展曾有重大影响的一些经历、事件的事实。教师要从关键事件中得到发展,仅有关键事件本身还是不够的—— 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具有潜在的意义, 教师自身还必须要有一个自我澄清的过程—— 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 澄清教师自身的成长需要)和在目前情境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修改、调整或重新建构的决策, 只有这样才构成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循环。
此后,教师又会遭遇不同的情境冲突和新的关键事件, 进而开始新一轮的专业发展过程。如此循环往复, 最终实现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基于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在全面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深刻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 从具体操作的层面积极探讨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育教师明确自身专业地位,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自觉性)
在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得到大家的关注是近几年的事, 并主要在学术界展开讨论和在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进行实践探索。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 绝大部分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因此,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教师明确自身的专业地位、确立自身专业发展理念,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的也是更为根本的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 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教学
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知识一般包含三个方面: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4]。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为基础的层面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应用的技能、技巧, 这是教师所必须的, 也是教师随着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条件性知识)。其次, 具备一两门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二个层面, 这是教师胜任自己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的专业素养要求(本体性知识)。教师承担的工作和角色决定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三个层面—— 教育学科知识, 它突出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技巧、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 还体现在以上提及的三个层面的知识及教师的“ 个人实践知识” 的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上。此外,强调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专业素养和课堂智能进行整合, 这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抓教育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虽然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但鉴于旧有知识包含的价值规律与今天的认识不完全一致、教师的自我分析和反思必然受到自身“惯性”的影响, 教师成长如果完全依靠自我的努力而不借助于外在的培训或帮助是非常困难的。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外在的指导及外界所提供的更为正规、更为公开的专业发展活动, 更离不开良好的学校环境在时间、资源等方面的必要支持。
首先,教育管理构成了从外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力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针对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应当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例如, 当我们的教师成熟度、工作的自觉性还不是很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加大外部刺激的力度, 用种种制度来规范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对成熟的教育教学骨干, 则可以采用参与式或授权式的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以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发展方式。教师的晋级、职称评聘中的一些硬性规定等,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文化浸润[5]。比较起来,大学文化侧重于教师的普通文化和学科专业理论的掌握,侧重于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教育理论前沿的把握,而中小学文化更为宝贵,因为它直面学校教育的问题与实践,是广大师生学校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大学文化和中小学文化的融合是教师发展所必须的,而与大学教师结成伙伴一起探索、平等地交流与对话也有利于创造出新的教师教育文化,这些都需要学校和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此外,充分的学习和合作时间、丰富的学习和教学资源、友善的同事关系和教师团结、支持性的领导方式和管理行为、互动的师生交流和相互理解等,共同构成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提供更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
教师专业发展自主为教师成长注入了生命活力,教育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了良好氛围,教育教学专业活动中的“关键事件”及自我澄清过程则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契机。
教师从事教学,就其前提条件而言,除了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和有关教育科学知识以外, 还应该具备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风格、
教学智慧等教育实践性知识, 它需要教师不断的积累。相对于教师个人的长期摸索、总结而形成经验, 以听课为重要形式的“经验的移植和整合”——研究和借鉴具体而鲜活地存在于身边的他人( 专家) 经验—— 则显得更为便捷。
“移植”本来是一个生物学上的词汇,在此用来表示把别人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或借用别人的理论( 成功经验的抽象、概括和物化) 来分析、理解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过程, 这是教师专业行为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活动, 也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 经验移植的过程绝不是对别人思想、经验的生搬硬套, 它必须随教学情境的不同而做相应调整, 并通过与教师个人经验的整合而变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离开了自己的经验来研究别人是一种不合理的学习方式,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就必须通过借鉴他人思想以引发出或整合—— 对新信息进行加工使之与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对接的建构—— 成为自己的教学智慧,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以更为理性的目光审视以往的教学。
“经验移植”是教师专业行为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活动, 如听课、观摩授课的音像制品、阅读“ 教案选编”等也是基本的经验移植形式。必须强调的是,经验移植注重运用别人经验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但这种运用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移植的表面, 那种只是为了熟悉教材内容的听课行为也最多能达到“ 依样画瓢” 的程度。为了使经验移植概念下的听课行为取得理想效果, 教师还必须掌握科学且合理的听课方法: 听课前充分准备; 听课时实录评点; 听课后及时讨论、对比研究、总结积累。
与“经验的移植和整合”不同,“反思性探究和实践” 则从研究自身的专业活动出发—— 把自己的专业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为丰富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智慧展现了又一条更为可靠、更有价值的思路。“ 反思性探究和实践” 源于对“ 教案” 的进一步研究, 又称“ 教历” 研究。“ 教历” 研究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探究提供了原始资料和物质依托, 而反思性探究的行动模式则更加明确地揭示了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内在机制(如图1)。在这一模式中, 理想的教师对自己专业活动的反思包括五个环节:1行动: 教师上课、专家听课;2对行动反思: 教师反思、专家评课;3自我澄清: 教师意识关键所在、专家分析问题原因;4改进或创新: 教师提出其他方法、专家提供备选方案;5新的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 它实际上已成为新一轮循环的起点。其中,自我澄清环节是反思性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一般说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探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 指向教师专业活动本身的反思和指向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例如, 我的专业活动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有什么样的情境特征)?我想做什么?学生想做什么?我做了什么?学生做了什么?我意识到了什么不足?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我的感觉如何? 学生的感觉如何? 学生是否得到了现实的发展? 我从实践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实践性知识、又称小写的理论)?这些切身体验能否与一般的教学理论( 又称大写的理论) 联系起来? 我的专业任务完成得怎样……而正是指向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构成了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根本方面。
作为反思性探究的物质依托,“教历”中有关教学过程的记载可以有详、略两种不同的方法。详式可以通过微格教学系统录制, 然后整理成实录, 也可约请听课老师详录或通过回忆而加以整理。略式教历便捷, 着重记录实际教学过程与教案设计的差异和教学中的灵感、机智。课后反思则应是“教历”中的最关键部分, 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定和解释,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下一步行动的新的判断和构想, 因而它是反思性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精髓。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当是一种“ 造血机制”, 而不应该是一种“ 输血机制”。在“ 反思性探究和实践”中,对于刚刚接触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师而言,他们经过学习可能了解新的教育思想,但不知道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此时专家“捉虫”非常必要。但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
“反思性探究” 还需要完成从专家评课向自我评价、从外控教师专业发展向内控教师专业发展转变。
除了“经验的移植和整合”与“反思性探究和实践” 之外, 在教育专家和专业研究人员指导帮助下“开发教学案例”和“建设校本课程”,针对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育行动研究[6](在实际情境中确定研究目标、制定方案、实施计划、并将研究结果在同一情境中加以应用,从而将研究行为整合进教育背景,使研究能在实践的改善中起着直接而迅速的作用)等教育教学工作,都能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
展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实践平台。
4、设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目标, 使教师成长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
目前,关于中小学教师的努力目标有很多提法,诸如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 这些提法都含有从一般教师中脱颖而出的意思, 凸显了优秀教师在工作中的带头和引路作用以及社会和学校对他们工作能力的认可,但是缺少对理想教师、优秀教师的内在素质特征的揭示。事实上,理想教师、优秀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外,他们大多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学生有独特的发现、对普遍认可的教育存在能够进行卓有成效的突破,其创造性劳动成果不同程度地被同行借鉴、学习。从这一层面来说,“富有创造性” 应当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同时也是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期望。
人们对教师成长过程的认识因立足点不同而有所不同。以“ 关注” 为主题, 可将教师专业发展分成
“ 非关注阶段(大学前)、虚拟关注阶段(大学阶段)、生存关注(入职)、任务关注(具有一定教学
经验阶段)和自我更新关注(专业自主)”等阶段[7]。从就职学校角度一般可将教师的发展阶段按“3、6、9”来划分, 即3年内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阶段, 3年-6年具有一定教学风格阶段,6年-9年是一个分化期, 有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将不可能有更大进步,另一些教师则发展到我们常说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阶段。从教师创造的角度来分析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 则可把教师成长划分为“ 合格教师、教育教学能手、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等几个阶段[8],每一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条件
和要求。随着教师的创造力从沉睡、唤醒到发挥、提高, 教师的个体生命力得以焕发并指向、影响社会及整个教育, 教师本人也从普通教师逐渐走向事业成熟。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运动, 也不是通过一时的突击可以奏效的。由于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 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fw789.com。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地去了解, 而教学知识的主要源泉不是外部的技能, 而是教学本身活动的经验和基于这些经验的反省。因此, 教师的专业生活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 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教师日常专业行为的方方面面, 并伴随着教师的职业生涯走向成功。
长期以来,教师只是被动的实验者和被要求者,教师的创造性缺乏普遍的尊重。只有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 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使教师变成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 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轨道, 这是教师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境界。
注释
1 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专题报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博士。
2 张贵新:《欧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改善方向》,《教育研究》
3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
5 王长纯:《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教育研究》
顺应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与分科并行,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根据新课程计划,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高年级设置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的课程结构,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了学科界限,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方法的联系。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鲜明特色。
2001年秋季,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首次进入实验区实验,全国大约有20个地区进行综合课程实验。
前不久,一位中学生给出版社的编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们好,我是一名初中生,正赶上你们新编的教材《科学》和《历史与社会》,学了一年了,觉得非常好,它们不是传统的教材,而是让我们思维更宽,让我们把知识技能在实际中应用。但这次期末考试完,老师却说把《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这两科砍了,重新学以前的教材,我觉得很遗憾。我班同学也不希望再改回去。编辑们,你们编的书不错呀,为什么中途又变回去了呢?我只想提个小小的建议,希望你们能把教材改革进行到底。”
中学生的来信反映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综合课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据一位出版社的编辑介绍,今年暑期开学,某省原计划订5万册初中科学课教材,结果只订了1.9万册,还有的省原计划订1.3万册,结果全部退掉。
据记者调查,综合课在实验区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空前欢迎,教师听了教材介绍后,希望教综合课,但是领导有顾虑,家长也担忧,怕影响中考、高考成绩。内蒙乌海市海勃湾区对教了一年的科学课做教师调查,希望继续教综合课的教师占97%。湖南开福区的一项调查显示,100%的小学生喜欢综合课,96%的初中生喜欢综合课。家长反映,学生对综合课的兴趣特别浓厚,教师也越来越适应综合课的教学。
应当看到,开设综合课难度大,问题多,而且担风险。目前,在实验区,综合课实验遇到的阻力比较大,关键是宣传不够,许多人对综合课程不理解,特别是教育部门的领导对综合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缺乏信心。在种种顾虑面前,一些地方将实验了一年的综合课又改为分科课,使得综合课的实验范围缩小,实验人数锐减。这向我们提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综合课程的价值,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好综合课程的实验,实事求是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人才需求;教学方法;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1]。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在放射诊断学的基础上伴随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2-3]。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及新项目、新技术的迅速发展,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设备在国内不断普及、更新,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我院自1999年开办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本科医学影像专业二段式教学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5年7月,我院的二段式教学工作被甘肃中医药大学批准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和方法,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实践教学改革等[4],努力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
1医学影像专业社会需求分析
1.1医学整合性更趋明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死因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意外伤害,到2012年,已经变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患病率迅速上升,成为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健康的范畴也随之改变,不仅局限于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都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一种完好状态。在我国,引起疾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约占60%,已大大超过单纯的生物因素致病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一致。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医学的整合性基本特征表现为:医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合理耦合,学科研究领域相互交叉、融合。
1.2医学强调高度的人文关怀
医学的使命是救死扶伤,面对的对象是人,而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1]。医学不像其他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它强调“人学”。医学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这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所决定的。
2医学影像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为广大影像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契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影像学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以教师、教材和课程为中心的传统的影像学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因此,要建立“大影像学”概念,组建包括介入、超声和核医学在内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影像学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学科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将各分支学科融会贯通。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多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相同;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培养口径。
2.1.3采用“2.5+1.0+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阶段:两年半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一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在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4]。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2.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及实习教学模式,形成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2.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5],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2.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营造实训氛围,开辟学生的实习基地。
2.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教学中所有专业课程理论授课与课间见习课时分配为1∶1,理论授课与见习全部由富有经验的临床副高以上教师讲授并带教,毕业考试实行理论考试加实践技能考核的全方位考核模式,毕业专业课考试实行理论成绩与读片成绩分值分配为1∶1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岩波,段志光,程牛亮,等.结合专业认证开展内部评估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4.
[2]袁小平,任俊杰,谢榜昆,等.培养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本科生的实习教学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0(4):253-254.
[3]赵云.培养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60-562.
1生命意识与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涵义
生命意识是人对自身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发生、发展和完善机制的总体认识与把握.也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懂得生命成长和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生命意识就是人对自我存在的一种体验和感悟,对自我存在价值的终极审视,最终成为一种对人的生命尊重和关爱的自觉意识,并转化为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的自觉行为. 笔者认为具有生命意识就是要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就是开展珍惜生命的教育,让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启迪自我的精神世界. 专家冯建军指出: 我们的教育若不能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生命,而是用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作为代价,来培养学生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所以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唤醒学生生命意识,是我们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师大教授肖川的观点是: 生命教育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孩子如何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润泽生命.其核心是唤醒学生对美好生命的憧憬,从而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和劳动者.由此,本 人认 为 在 生 物课 堂教学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是在学生认识生命的基础上,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尊重、热爱生命,理解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是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生命的知识,并尊重他人的生命,从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与社会定位,能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
2 提升教师的生命意识,做学生积极的表率
生物教师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中起着积极的表率作用,生命意识能否得到唤醒关键在于教师. 提升教师的生命意识就是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老师在重视提升自己职业意识、反思自己职业行为的同时,应努力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 传统教育观中将教师比喻为红烛、园丁,赞颂教师燃烧自己崇高奉献精神. 但是这种奉献精神却忽视了教师对生命愉悦体验和感受. 一位没有生命意识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必然缺少情感交流. 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生命素养,对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感染力、人格魅力,才能对学生有正确和科学的生命观引导. 尤其是教师具有自觉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智慧,才能做到言传身教. 一位真正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以积极的正面影响,从而感化和引导学生. 教师既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也是自己精神生命的创造者. 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教师应该是和学生共同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 只有教师具备自觉的生命意识,才能培养出智商和智慧、知识和思想、个性和品行、理想和实践并存的热血青少年.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 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利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在生物课堂中创设友好的民主氛围,尊重学生,给学生适宜的发展空间,给自卑胆怯的学生以鼓励,给疑惑的学生以引导,给困难的学生以帮助,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关怀,体会成长的快乐. 二十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此观点感同身受.
3 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精神
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因为不懂得自身结构和生理,不懂得生命的奥妙,就不可能做到尊重生命.例如: 学生知道生命的新陈代谢,才会科学合理地调配营养,才不会挑食; 学生了解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及无机物的组成与结构,可让其感受生命的严谨与神奇. 学生从微观到宏观知道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了解生命的严谨结构与美好. 学生知道遗传和变异的规律才能初步理解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感受生命传承的奇妙,并初步对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学生学习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过程,才能了解到生命诞生的过程,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来之不易,让其学会欣赏并珍惜生命,认同自己的唯一,增强自己的自信. 学习了伴性遗传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理解遗传病的概率计算方法,了解患者是不幸的,才能提高优生意识. 通过对酶的发现史、生长素的发现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等科学史的学习,才能让学生体会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了解科学家通过探究发现真理的过程,使学生能明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作风去认真对待学习、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够成功的道理. 只有掌握这些生命科学知识,才会使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生命意识两个方面的都得到提高.
4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
地球的诞生和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几次物种大灭绝现象,但还是有很多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目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大约已有 46 亿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的生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形形的生物.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条件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 从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到具有伟大智慧人类的出现,这更体现了我们人类的生命的伟大. 在生物进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和漫长,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及生命的发展规律,从而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 同时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珍惜生命. 在动植物的进化史中体会生命演化的艰难历程,认识人类对大自然肩负着神圣使命,同时自然的其他的物种的力量也很伟大,我们应爱护其他物种,共同维持生物圈的和谐. 在学习生物的应激性时、给学生介绍蝙蝠和鲸的回声定位系统、动物的语言、动物复杂性后天学习行为,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向学生介绍种子萌发时的力量可以把石块撑开; 许多昆虫一生要蜕多次皮; 蝴蝶还需要作茧自缚; 残疾人的精彩人生生命成长经历种种磨历,但勇气和力量为我们开辟前进的道路. 例如: 在生殖和发育教学中,观看人的受精卵如何变成一个成人的视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亲的艰辛,让他们更加尊敬父母和长辈; 通过讨论幼儿时期的生理特点,感受到幼儿是需要成人的呵护的,让学生能够爱护年幼的人. 通过这些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让学生的心中种下了珍惜并尊重生命的种子.
5 挖掘生物课程中的美育内容,激发学生感受美好的生命
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不同层次的美学教育,激发学生感受美好的生命. 生物教学中蕴含许多美育内容: 从细胞到组织、器官,从个体到生物圈间存在的和谐美,生物多种多样的形态美,生物表现的形态各异的行为美,以及科学史展现的科学家的人格之美. 例如: 基因表达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到生命形成的和谐美、逻辑美和简约美,进而让学生欣赏生命. 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感受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等外在美,观察各种生物和谐生活在一起,能够发现生物界的和谐统一之美. 通过对孟德尔的简介及他所做的豌豆试验的相关情况的学习,让学生欣赏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格美.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通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发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内部和谐美. 细胞具备了和谐美、统一的整体之美,一个细胞如同一座精巧的工厂,细胞膜担负着防卫、控制物质出入的作用,线粒体是工厂的动力供应站,依靠叶绿体,细胞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细胞的各部分分工明确,有密切配合,使千头万绪的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细胞结构之完美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工厂所不能比拟的. 又如,DNA 双螺旋结构以及 DNA 在复制时采取的边解旋边复制同时严格地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这充分体现出生物的对称美和生物科学的严谨美. 通过不同层面美学教育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从而感觉生命的美好.
6 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
20世纪以前人们还沉浸在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中,沉浸在从大自然中摄取越来越多财富的激动心情中,一夜之间,人们忽然发现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仓库,它所贮藏的资源也是有限度的,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去不返的. 这让人们必须重新认识大自然,进而保护大自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人是自然界一部分,大自然既是养育人类的母体,也是人类发展的最后屏障. 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欣赏春天争奇斗艳的花朵,夏天枝繁叶茂的树木,秋天硕果累累的田野. 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学校、家庭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通过这些实地观察、欣赏和考察,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大自然中是最重要的生物,意识到绿色植物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与人类生活关系极其密切,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并使学生意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个有机的统一体,让学生懂得善待生物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物圈的平衡与和谐. 通过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学习,让学生明白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生存的基础,应该珍爱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再如,通过生物种内关系,种间的共生、共栖、寄生、腐生、竞争等关系,使学生领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明白人和其他生物一样只是大自然的一员,让学生学会做一个自然的人. 还可以结合世界地球日开展住在地球、美化地球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污染现状,思考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结合国际森林日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思考一次性木筷的使用情况; 让学生讨论干旱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在沙尘暴的形成和防治中的作用,又可结合世界动物日调查当地生物资源,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及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现状进行研究. 这些做法既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能培养学生热爱生命.
7 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每个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短暂的,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 比如在学习动物部分时,可以播放鱼类生殖的视频: 雌鱼每天能产卵几十万粒,一部分卵被水冲走,一部分卵被其他生物吃掉,只有极少部分能够孵化.孵化出的小鱼往往成为大鱼的美食,真正能生存下来的少之又少. 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类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 再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了解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过程,为学生播放了从和卵细胞的结合到婴儿分娩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清楚感知生命的起源、让学生感知生命的来之不易. 同时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生命过程是极其短暂的和宝贵的,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来之不易,学会欣赏、珍惜生命,认同自己的唯一,增强自己的自信. 讲述生物的个体发育,让学生明白每个生命包含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和宝贵的. 人生短暂,一个人要怎样发挥生命潜能,才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实现生命价值. 在学习细胞时,让学生了解细胞癌变的原因,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有损自身和他人健康,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殡仪馆体验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死而不能复生的道理,一个人的死亡给家人、亲友带来的巨大悲痛,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只有认识到生命是短暂的,才能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命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唤醒青少年生命意识的上存在显著优势,是唤醒生命意识主阵地之一. 国家颁发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及终身发展作为其基本理念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应该珍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生 物课 程的学 习,学生 可 以正确科学地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与精妙,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因此,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在生物教学中唤醒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就会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吴翠霞.生物课堂教学中生命意识培养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高春梅.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新视角[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4]江芸涵.关注生命,珍爱生命,生命教育登陆四川[N/OL].四川日报,[2006-05-09].
[5]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7]连中国.唤醒生命: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巨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关键词: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1加强信息技术使用,构建可靠的安全管理系统
在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该体系建立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使用,构建出可靠的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系统。具体表现为:①结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实验室工作 人 员 与 教 师 应 强 化 生 物 安 全 管 理 方 面 的 意识,并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支持下,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且在计算机网络的配合作用下,实现符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需要的安全管理系统;②在既有的安全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要素的作用下,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负责人应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意识,并结合当前的形势变化,构建出与之相关的安全管理系统,促使动物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处理,为其安全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提供科学保障;③对构建好的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系统的实践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使得该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满足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实际需要。
2创新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增强其实践应用效果
新形势下构建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时,需要实验室负责人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实验室既有的安全管理方式,以便增强其实践应用效果。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①结合当前的形势变化,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式建立及完善的过程中,增强这些管理方式实践应用中的适用性,实现动物医学实验室创新管理,降低其工作落实中的问题发生率;②在动物医学实验室日常的管理工作落实中,应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总结,从而为其安全管理方式的不断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3提高实验室布局合理性,做好防护设施建设
做好实验室的布置以及防护设施的建设,能够为实验教学安全提供最基本的保证,虽然当前教学实验室还无法满足科研实验室的要求以及标准,但是在通风和清洁方面必须要达标。为了避免因为人员的流动导致出现交叉感染情况,需要改变传统按专业划分方式,从生物安全角度出发,与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做好实验室的划分,包含有清洁区、半污染区以及污染区三个方面。在不同区之间做好隔离,张贴相关的安全标志。
同时,根据实验项目类型,针对显微观察类、动物解剖类等实验进行合理的安排,降低生物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除此之外,高校应根据当前动物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及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加大其投资力度,优化设备性能,将所有设施消毒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效果良好性。
4采取安全责任制度,杜绝安全隐患
制定安全责任制,能够为生物安全事故的出现提供最基本的保证,当前安全事故的出现与责任心缺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学校应健全安全责任制度,保证安全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可以按校长-院长-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员工-教师-学生顺序逐级落实,在校长方面,需要负责整个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在院长方面,需要做好整个学院的安全教育以及相关的培训管理;在实验室主任方面,需要做好安全事务的安排;在实验室人员方面,将实验室各项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教师方面,应要向学生详细的讲解实验室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学生方面,实际操作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确保自身的实际操作规范性,保持实验室中良好的安全防护水平,降低问题发生率。
5结束语
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其次要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还需要提高实验室布局合理性,做好防护设施建设,最后要采取安全责任制度,杜绝安全隐患,通过这些方式,使实验室安全得到保证,为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蒿彩菊,李勤凡.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305-307.
[2]陈省平,蓝 秀 健,彭 毅,等.实 验 室 生 物 安 全 管 理 体 系 的 文 件 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276-279.
[3]孔丽蕊.检验科二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8):527-528.
关键词:发散思维;生物教学;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教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尝试探讨发散思维能力在生物教学中的培养思路,对于促进今后该领域相关研究的深入与完善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发散思维能力内涵
发散思维在学术领域也称为求异思维或者说扩散性思维,它主要是指在日常的思维过程当中,通过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向和思维角度来探讨问题的思维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首先,注重个体主观想象力的发挥,在发散性思维能力体系中,个体的主观想象力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想象力水平高低在一定层面上直接影响着其发散性思维水平的程度;其次,打破思维定势,所谓的思维定势主要是指在长期的思维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固有思考模式,发散性思维要求个体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打破原有的知识圈,以问题为导向探讨多路径的解决方案。
二、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路径
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当前生物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探讨。首先,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生物教师应该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扩散列举、同解变形以及引申发挥等方式实施。例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之后,引导学生探讨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效地解决能源危机,通过列举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积极性。另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分析的基因分离规律,进行同解变形。例如,在基因分离中,围绕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进行分离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判断高茎DD和高茎Dd哪一个属于等位基因及其具体原因。基因型不同为什么表现型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是如何进行分离的?通过这种同解变形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训练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现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引申发挥,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中,教师可以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其次,重视联想训练。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进行联想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所谓的联想主要是指学生根据所感知的事物对相关事物进行感知的思维活动。虽然从某种角度来看联想并不能产生新的事物,但是却可以为相关新形象的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的联想训练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尝试探讨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等。例如,在生物教材中,会对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在细胞分裂后期会出现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体也会随着分开,这种联想其实就是一种接近联想。当然,学生在进行根的结构图的联想时,就会对植物的其他主干成分也进行接近联想。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联想,对比联想主要是指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当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基本公式进行应用的时候,也可以引起学生产生对比联想与光合作用相对应的呼吸作用。两者在公式层面的差别除了进行对比联想、接近联想之外,高中生物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因果联想,因果联想主要是利用事物之间存在的必然因果联系而进行相应的分析。在生物学界好多著名的生活实验在很大层面上都是借助于因果联想。
最后,重视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在日常的思维训练过程当中将通常的问题思考思路进行方向层面的反转,通过违背常规常理的方式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逆向思维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有着良好的助推作用。从宏观上来看,逆向思维主要包含逆向反转、被逆常规、重点转移等方面的应用方向。在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功能性反转、结构性反转来进行逆向思维水平的提高。例如,在生物学家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之后,就有学者尝试用RNA来进行DNA的合成,并且达到了理想的目标,这就是一种逆向反转作用的体现。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常规的背逆,在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当中,就是通过一种与常规相反的方式来进行思维训练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会涉及很多人体健康方面的内容,有研究者发现,长时间直立行走容易造成静脉曲张,所以,有的学者建议在日常的练习过程当中加入倒立,取得了一定的健身效果。另外,在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重点转移。所谓的重点转移就是把问题的重点从某一方面向另一方面进行转换,这种思维跳跃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有助于生物学说等新型知识的产生。例如,青霉素的发明在很大层面上就是一种重点转移的例子,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进行葡萄球菌人工培养的过程当中,由于青霉孢子的侵入而造成实验失败,可是他进行了实验对象的转移,最终发现了青霉素,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结语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主要从发散性思维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出发,对今后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科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拉本,苏旭。新课改背景下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1)。
[2]齐鑫。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途径
生物在以往的观点中被视为副科,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被教师以及学生所忽略,造成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学习难度突然加大,给学生造成实质性影响。如今,生物作为中考中重要的门科之一,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做好教学方案的探讨以及改进,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的价值,实现质量提高。
一、做好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第一步,对于整体课堂的氛围优化,提升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对于所授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把握教学脉搏,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氛围的优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列比,强化记忆等办法,让学生能够在尽快适应教学节奏,跟上教师思维,深入的理解教学基础,从而有利于教学逐层开展[1]。例如,在教学初中认识世界这一单元时,大多数的教师可能是认为内容太过简单,从而简略讲过,严重忽视了其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课本内容,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做到良好的启发作用。本文的重点是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师在进行引入的时候,可以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作为例子,如,家猫,虽然都是一种生物,但是因为遗传多样性的原因,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由此导出,其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而猫有生老病死,有繁殖,遇到刺激有反应,从而导出生物的基本特征,繁殖性,新陈代谢,生长以及应激性等[2]。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做好内容灌输
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是由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学重点,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在总结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做好教案优化。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把握教学节奏,注意技巧灌输,善于合理互动,从而利用有限有效时间,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疑点等[3]。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做到灵活应对,善于利用有效资源,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进行细胞这一章节教学时,因其涉及生物体内部结构,内容较多也较为复杂,相对于学生而言,也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时间的分配,把握教学重点内容,由此提升其有效性。本章中重点内容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的细胞结构,学会运用显微镜进行实验,了解并牢记各种生物细胞的差别,从而深入了解到细胞的功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生物实验的时间,在巩固基础上,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难点,与学生形成互动。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研究,进一步加深交流,提升实验技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性增加。
三、做好作业练习
合理选择课后练习内容是巩固学生基础,促进学生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但是面对如今的教学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点:(1)符合教学内容,并在其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少量拓展,以此达到巩固学生基础的作用。(2)应该注意学生能力以及技巧的培养,因此,设计的方向应该针对于当堂内容,进行技巧性的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3)注意学生思维及兴趣的培养,针对于学习内容以及相应的学习普遍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达到精细又不繁重的程度[4]。例如,在进行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学的内容涉及很多基础内容与实验,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具有较大难度。而其中种子的结构需要加强基础练习,从而让学生在了解其基本结构的同时,可以区分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时期的区别。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可以针对其不同进行设计,进一步巩固这一部分知识。其另一个重点为其生殖器官的内在结构和作用,对于绿色开花植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机针对某种植物进行其生殖器官的分析,并作以形象的图示,既巩固了知识,也培养了兴趣。
四、做好兴趣培养
不论是学习哪种课程,兴趣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在巩固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尽量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在组合中放大学生的优点,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正确的科学观,又能够最大可能地培养其动手实践技能。
(2)适当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结合授课内容,丰富课堂以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在改善教学环境的同时,发挥其优势,引导学生对于生物研究产生兴趣。
(3)利用实践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激发其研究潜力,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养成兴趣,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这一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展示我国辽阔疆域的各种植物资源,通过形象地刻画,学生能明确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联性。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物观念。
五、结语
初中生物具有启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世界奥秘的作用,对于学生未来养成科学的生物观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该通过生动的课堂引入,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后作业以及启发学生培养探究观念等方面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其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屠慧诗。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0):138。
[2]王帅。探讨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30):149。
关键词:高中 生物 教学方法
一、反思式教学
(一) 课前反思
课前的教学反思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生物教学也不例外。浅显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实现,二重难点则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不仅要反思教学内容及学生,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即不仅能够正确地分析问题,还要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方法等问题至关重要。首先,分析对象。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准确地分析学生能够促进教学科学合理地进行。在对教学对象有了正确认识的情况下再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够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其次,分析教材。对教材要有全局观,然后精读教材,把握重难点。最后,调整教学内容。例如: 讲解呼吸作用之前,我做了充分的教学反思,合理设计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储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但对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往往容易忽视。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注意以人的呼吸作用作为参照,进行一系列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础性知识,同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如为什么农业生产中对作物进行田间松土? 我们在种花时用粗糙的瓦盆还是光洁的瓷盆?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二) 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考察的是教师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且能够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和谐完美的统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课中的反思不仅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还有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高中生物教学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知识互动。有关呼吸作用的知识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有氧的过程等方面来进行互动交流。除此之外,也包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主,对存在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应对方案。课后反思主要目的在于完善教学,并且能够指导和改进以后的教学。一堂课最主要的是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光合作用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光合作用的色素与场所呢? 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 绿色植物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本节课没有做具体的实验操作,而是首先进行实验理论的学习以及光合作用场所的学习和认识。因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上传到教学平台,通过学生阅读同时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再通过教师的讲述,虽然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基本原理,但只是在知识层面有所发展,其他的就谈不上了。经过课后深刻的反思,我认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 课前准备工作是由教师完成的,学生没有参与进来。
(2) 处理教材过于死板,没有考虑本校学生实际而有所创新,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3) 没有发挥教学平台优势,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趣味性教学
趣味性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物教学也要注重趣味性。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科的趣味性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有激情、感兴趣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努力探索的重点。那么,增强生物学科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趣味性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趣味性教学方法,即用幽默的语言及方式把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性知识和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及思考和探讨的积极性。最终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恰当使用带有趣味性的案例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SARS到AIDS,再到天花、鼠疫等,甚至可以联想到21世纪杀伤力大的生物武器研究。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很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他们关注的热点。所以,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师教学设计都非常注重练习生活实际,并且结合社会实践。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恰当并且巧妙地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学生听得轻松,学得也轻松。
三、探究式教学
当前,教育学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只有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并且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地变化转变,还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才有望实现教育设想。探究式教学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首次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上的改革的重大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只注重课堂、学科和书本,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探究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并且伴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越来越要求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学习和亲身实践。再结合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由以往的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过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见,探究式学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与以往课程相比有了深刻的变革。高中的生物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结合不断优化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长期坚持以兴趣激发疑问,再结合恰当的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四、快乐式教学
古人尚且倡导寓教于乐,如今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情绪情感,在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中学,能够使学生身心愉悦,更容易掌握知识,解决疑难。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生态,我们要用我们的人格魅力来弥补学科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师快乐,可以带动学生快乐。学习一直被认为枯燥乏味,多数学生也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那么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使命就是: 尽量让学生学得快乐,玩得快乐,有快乐的童年,有快乐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