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7 16:13: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生物在设计教案时,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发现要真正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需要有一个载体,这就是教案,只有把传统的“教案” 逐步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我们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案,在教学中采取了教案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生物教案编写原则。
教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新型案例。“教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
因此,在设计和编写教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运用教案要坚持“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教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减轻生物课课业负担的原则。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就是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新知识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解决什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复习和新知结合起来,把教案和笔记结合起来,把预习、听课和复习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研究和设计改变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在设计教案时,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知识复习、学习新知、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等内容,编写了环节完整、详略得当、方法适宜的填充式生物教案。
“教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目标。
三、生物教案的作用。
1.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教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通过设计填充式教案的详略,来体现生物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2.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案的全程设计,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学习习惯。点拨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各种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会转变为现在的主动会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逐步实现由指导――仿效――升华的飞跃,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生物学科教学成绩的提高。
关键字:高中生物 科目 教学 兴趣 激发 经验 心得
一、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班级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二、其次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巧用比喻: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口诀谐音: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利用科幻。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5、用比较法:课本中有2个“基本”、 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6、用趣闻轶事: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再次教师要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
“亲其师则重其道”,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同时也会提高教学效果。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我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四、教学中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
在教学中,我常常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这也是高中生物课改教学的一大教学指导理念,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比如在《细胞增殖》这一节教学中,我用硬胶片,小磁铁,针线,做成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让学生把自己的课桌当成细胞,就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中,边学习分裂过程中每个时期的主要变化,边动手摆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难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学生能真正的掌握细胞增殖的过程变化,再比如用染色体模型去解决细胞增殖过程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变化的一些习题也不适为一种好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尽可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注重研究讲课的方法、艺术和技巧,因为这的确很有必要。漂亮的板书、标准的语音语调、优雅的手势仪表,无疑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新型案例。“学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
因此,在设计和编写学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运用学案要坚持“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学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减轻生物课课业负担的原则。
二、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教师在编写学案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就是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新知识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解决什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复习和新知结合起来,把学案和笔记结合起来,把预习、听课和复习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研究和设计改变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生物学案,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目标。
三、学案的使用方法
使用学案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学案在上课前1~2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学生通过学案练习巩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案的使用,使学生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主体,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复习进行巩固和练习检测,以检查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效果。
四、使用学案的作用
(一)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学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二)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谈实施素质教育,还是提倡搞创新教育,其宗旨都是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密不可分的。然而,如何来调动学生,使其自主地、成功地去开展学习活动,我们认为,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源泉。
一、关于“问题情境”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盖泽尔斯把问题情境大致分为三类:一.呈现型问题情境,即教师通过语言、教材或其他教学手段将一个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去考虑。这是学校中典型的问题情境,它是教师传授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但它所提供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是极其有限的。二.发现型问题情境,即问题是自己发现的,而不是由他人提供的。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有关现象、事例、实验或其他学习材料的感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智力探险”三.创造型问题情境,即问题在人们发明、创造它之前是不存在的,它是科学家、艺术家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很显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和创设“发现型(探究型)的问题情境”(以下简称“问题情境”),它应该具备“实践性、新异性、启发诱导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与策略
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给定),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进而提出问题。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它实际上是“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演示、实物观察和实践操作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具体策略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学组织过程:“熟悉教材标准与要求―确定授课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从策略上讲,是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的规定;从顺序上讲,是先有教材,然后才有学生,教师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由于教师“包办”,使学生没能够尝到学习过程的“艰辛”以及学习成功后的愉悦,这种封闭式的学习,学生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
我们说,课堂教学注重的不应当是看教师教了多少,不应当只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应当是看学生学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不应当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更应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没有养成,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没有得到发挥,教师是不是只起到“导”的作用。
要改变课堂教学这一现状,首要问题应当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将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简单说即把备教案转变成备学案。
以学生如何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组织的过程:“学生背景,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基本策略,是为实现学习目的提供信息、手段、时间和空间,设计学习形式和内容,让每个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通过实际操作和交互的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2、具体的实施
2.1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生物课本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很多生物及生物现象都能在生活中见到,只是学生没有注意,没有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设计好一个导言,把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首先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启发,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例如,在高中生物绪论课教学中,为弄清楚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提问:什么是生物?仅仅会动的就是生物吗?为什么我们遇到迎面飞来的石头会躲避?为什么我们能从小长大,而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人的后代是人,猫的后代总是猫?为什么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总存在差异?为什么我们总要吃,而且吃的多长的少,吃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要提出“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的口号?等等。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展开,在交流中使学生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
有时还可以用提问、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得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寻求答案。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一节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我们所有的体细胞都是有丝分裂而来的,而有丝分裂的结果是形成一样的细胞,而实际上我们体内的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都是有很大差异的,那么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怎么来的呢?这样学生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而积极讨论,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2课中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深入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间阶段,要以例题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一些生命现象的理解,受问题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引向深处,学生的学习就会推向。
如在高中生物选修本“血糖调节”一节中,提出问题:血糖高一定是高血糖吗?高血糖一定会出现糖尿吗?出现糖尿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吗?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正是很多同学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血糖持续高于130mg/dl才是高血糖;高于160--180mg/dl,超过肾糖阈,才会出现糖尿;正常人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糖,就可能出现糖尿,肾小管病变的人也有可能出现糖尿。所以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一定。在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下,教师又可以抛出问题:“那么,如果你是名医生,怎么样来确定一名糖尿病患者呢?”在表扬学生提出诊断方法―验血、验尿的同时,再追问:“尿液中含什么糖?用什么试剂来鉴定、会有什么实验现象?”这样,在轻松而又热烈的学习氛围中,重点难点一一化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又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因为站在终点上对过程的反顾,代替不了从起点开始对过程的经历。课前准备新鲜的黄瓜,清水,糖等,提出问题:植物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又会吸水,怎样判断植物的吸失水现象?你怎样用给定的实验材料(黄瓜、清水、糖等)来证明你的猜想?这里让学生放手去体验,让枯燥的已知原理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吸水和失水前后的不同变化,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教师可引领学生腌制黄瓜,学生通过手的触觉,体验黄瓜质感的变化;通过眼的视觉,体验到黄瓜外形的前后变化;通过品尝,体验到因为水分的丧失而引起的口感的前后变化。在学生获得对知识的初步感悟和认知的基础上,再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进一步体验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吸水和失水过程,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推出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论。
2.3课尾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总结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要以课后小实验、练习题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把课堂内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延伸到课外,对所学内容有个回顾、有个总结、有个新认识。
例如:在讲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后,设置问题情境:小丽的卧室内放了许多盆花,真的很好吗?小强早起锻炼,在林中好吗?甘薯、白菜堆放久了,为什么会发热?贮存甘薯、白菜的地窖,为什么必须留有通风孔?学过“新陈代谢类型”后,设疑:农村酿酒时有哪些注意点,你怎么解释酿酒师傅的做法?通过这种知识的补充和设疑,把课堂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解决实际生活的实用材料,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表面上教师的活动少了,看似简单易行,其实不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求我们课前要认真准备,既备好学生,又备好教材;同时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讨论有时是比较难以驾驭的,组织好课堂讨论是一项教学艺术,教师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实际,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及时、恰当地随机处理讨论中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性,使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