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9 17:32: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乡村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概述
可持续发展成本是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环境遭到破坏而产生的环境成本,包括人为破坏资源而付出的代价;或因环境差异而产生的差异成本,包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差异损失;或因制度、观念差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成本。通过对这些方面成本的研究,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成本是由自然生态成本、人文生态成本等组成。
二、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影响因素
影响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和社会和谐因素,前两个因素影响自然生态成本,后两个因素影响人文生态成本。
1、自然资源因素。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基础,这就必须解决好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既要保证当代人的合理需求,又要为后代人留下较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2、生态环境因素。据《中国生态问题报告》称:“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十分严重。从总体上看,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构成了以自然生态成本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成本。
3、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再生资源(劳动力的再生产),如果充分利用、发挥它的替代作用,就能够节约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自然资源的投入。同时,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社会和谐因素。地区差异的加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会使社会发展的总体均衡丧失,短期内会降低经济的效率,长期内则会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长远和全面发展。
三、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概况
自1994年我国政府颁布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来, 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 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广泛的领域, 涉及面非常广, 而且内容复杂、系统庞大。
整体而言, 我国乡村经济欠发达, 乡村人口增长快, 人均耕地少, 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农业剩余劳动力多。虽然乡镇企业对乡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但乡镇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乡村经济发展条件和土地制度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我国乡村居民点布局分散, 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弱, 生活环境质量差, 农民的总体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四、降低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成本的改进措施
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涵盖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对于可持续发展成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降低乡村可持续发展成本,使得乡村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土地利用与村镇规划建设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村镇规划建设应以村镇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为契机, 强化土地的集约利用, 以适宜当地的资源和技术进行集中的乡村居民点建设, 集中配套村镇必需的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提高和完善乡村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及居住水平。同时,通过乡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调整和置换等措施, 完善布局乡村产业结构的布局空间。
2、新能源利用
目前, 我国乡村越来越多地使用商品能源来替代直接燃烧生物质, 不仅污染环境, 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同时, 新的能源利用还由于使用成本等原因而未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因此, 研究如何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乡村生物质资源, 并转换为高品位的能源( 生物燃气、生物油、沼气和电力等) ,以满足人民生活、生产对能源的需求,将是乡村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废弃物管理和利用
乡村废弃物的管理, 应注重维持和改善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质量, 并使乡村的废弃物转化提供部分乡村发展的资源。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的利用, 可使乡村废弃物在作为可再生能源和植物养分来源的同时, 以农业生态为载体实现废弃物的循环, 既可维持乡村可持续的环境质量, 又可减少乡村发展对外界化石能源和化学肥料的需求, 实现乡村发展的可持续化。
4、乡村产业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乡村发展和建设, 其乡镇工业项目的选择和发展应遵循可循环和可逆转的准则, 通过对其项目和产品的循环链的设计, 实现工业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如从产业发展链中上下游生产环节的整体协调角度, 合理规划确定养牛场、屠宰场、酿酒厂、养鱼场和种植业、果林业以及其它农业的规模。
5、乡村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乡村旅游应着重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乡村旅游;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近几年来是一个新有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是一种高效应、低消耗、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有益活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活动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而且被旅游局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可以说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浅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乡村旅游还是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问题多发生在管理方面,因为管理不当会造成宣传力度不足,限制开发,没有新意等诸多问题,只利用旅游资源和强调经济效应,导致旅游资源的消亡,影响可持续发展。要使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依赖与传统文化。所以,当地居民也依赖于传统文化,主要矛盾还是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之间的冲突。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问题原因,下面进行论述。
1.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环节,应该重点保护资源环境。只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为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不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看重经济效应,从而利用资源过度。还有就是当地的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意破坏一些传统的文物。最后就是游客的素质问题,一些游客生态意识不足,不负责的旅游,非生态化的旅游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2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特色应该是本土性,乡村性。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乡村旅游在物质、精神方面与游客的生活水平具有差异,一些农民因为都市文明的诱惑力和影响力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特点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的本土性和乡村性上下功夫,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难点。
1.3利益分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有当地居民做基础。当地居民的贡献不可磨灭。居民不仅造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应该保护居民收益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新的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一条产业链,涉及了政府、农村集体、经营商、开发商、农民等众多环节,这使得当地居民成为产业链的最底层,可能无法享受成果。如何调节这些环节,达到利益分配最大化,这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1.4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根本是致富,经济问题与生态问题不统一就会造成旅游周边毫无新意,宣传跟不上等问题,导致无法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走上小康富强之路。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正确预测资源成本,不能只一味的强调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导致本末倒置,外部性大于获得的效应。长久以往会使乡村旅游走向消亡。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一味的发展经济不顾生态,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上面对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保护和改善方面下手。要考虑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从乡村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问题下手,解决在建设乡村旅游途中遇到的这几个问题,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根据以上信息以及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效应应该是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经济目标不断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应避免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要以保护为主,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粗放经营,要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一系列管理、规划等有效举动,使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如何实现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护自己特有的乡村特色,不能一切都效仿城市文化,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大力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应该合理开发人文资源,恢复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找准自己的特色。乡村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的神秘性、特殊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保持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活动,有自己特色的乡村风格。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当地的风俗民风、风土人情,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居民应该大力抓住自己的地方文化,以自然统一为原则,使游客了解当地的乡村民族文化,达到可持续发展。
2.3如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急于求成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该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生态系统的开发中不能超过自身的恢复阈值,否则就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造成客流量的威胁。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要思考怎么做到生态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措施,减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断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整,达到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要发展乡村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充分保护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制定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生态系统和经济效应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应该让居民参与乡村活动中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有不同的类型,形成原因也有各种差异,但主要总结来说是保护和改善两大方面,要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从这两大方面入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生活质量,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特有的风俗民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管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春志.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6):238.
1.1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与其他的旅游形式不相同,它是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等,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观光、度假、健身以及购物的旅游活动。它可以使游客在休闲、游乐中学习到一些乡村生活方式及民俗,村民亦能从这种旅游中获得经济收益,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1.2乡村旅游对游客的供需关系
为什么乡村旅游大受欢迎?它与风光的独特魅力,生活方式有关的休闲,这也体现了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要。最吸引游客的就是乡野农村的美丽风光,悠闲地生活方式,宁静的生活空间,清新的生活空气,朴素的生活活动。这些乡村特点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需要。在大都市这座“钢铁丛林”中生活久了,就会对复杂的、商业化的、高强度的都市生活方式产生厌烦,而有别于都市生活方式的小型乡村的独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就会对这些都市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人类都有怀旧情结,特别是具有历史气息的古旧乡村更是城市居民旅游的首选。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行为动机,人们往往会选择保持了乡野气息的乡村来放松。同时,对于长期居住在都市的儿童少年来说,到乡村旅游,可以达到扩大知识视野,了解大自然,了解农村,了解农事,陶冶情操的目的。
1.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开始热衷于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乐趣,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政治保障。1995年实行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制度,自此,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越来越快,已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三个旅游黄金假期,全国城市居民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在不断上升之中。
1.4我国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自国家旅游局在1998年开始提倡“华夏城乡游”之后,我国乡村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发展速度加快,其势已不可挡。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满足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新的商机。现在的乡村,农业资源丰富却得不到有效利用,常常造成浪费。发展乡村旅游业则可以高效利用这些过剩的农业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缓解了农村经济中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产品各种各样,都是土生土长的原材料制成,可直接进入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绿色产品越来越受欢迎,虽然价格可能过高,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乡村旅游发展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技艺,生产原汁原味的农产品,实行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产业结构的调整,先进设备的引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了一大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乡村开展“农家乐”项目,农民竞相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管理知识。这样农民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青壮年劳动力参加到“农家乐”项目中,加快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吸纳了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终日生活在拥挤、吵闹的环境中,精神的不到放松,心理压力大。为了缓解压力,多数人选择外出旅游,回归大自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挤额的情况,也开阔了旅游空间。另外,发展乡村旅游,还有利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乡村文化形象。
1.5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还很微弱。乡村旅游的重点特色是在乡村中体会乡情、乡曲、乡趣,可是一些乡村旅游却有城市化的倾向,建立大型城市化的娱乐设备,人们似乎只是从一个城市走到了另一个城市,完全失去了乡村旅游原有的乡土气息,古朴的生活乐趣和本色。开发经营者只重视了乡村旅游的旅游功能,未能带动本地的农业收入,还有本地农民思想认识上不足,认为旅游可有可无,无法与旅游业相融合,导致旅游业的特色发展不起来。有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忽略了农业资源和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发展的项目单一化,缺乏特色,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另外,大部分的乡村旅游都是一个模式,重复建设,不注重对一些有深度的民俗文化的开发或无序开发,形成民俗资源的浪费。受我国农村地域的限制,我国乡村旅游布局分散,项目类型多,规模却很小,未形成产业体系。在贫困地区,农民自发组织的旅资金少,交通不便利,乡村旅游很难发展起来。乡村旅游还受季节影响,这就造成了旺季时,游乐设施容量不够,环境压力大,管理跟不上;淡季时,游乐设施闲置,经济收益下降。投资者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空间,往往雇佣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以自家亲属来管理,用人制度及其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政府的法律亦是空白处,对乡村旅游投资,没有一个严格的法律划分,致使一些投资商钻法律空子,造成乡村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乡村环境具有其脆弱性,如果对环境不妥善管理和保护,势必会造成“在哪里旅游,破坏哪里环境”的情况发生。比如有些游客乱扔垃圾,随意在树木上刻画,任意采摘花木做标本,捕捉野生小动物等等,这些都是对环境造成损害。还有的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目标,在生产上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小溪中,造成水体污染;任意开发土地与森林资源,缺乏合理的计划,将资源开发到最大限度,破坏生物多样性,使环境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
2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资源开发的战略,它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多,有经济、文化、环境等。需要达到适度的经济增长;保护民俗文化及古物建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目标。
2.2什么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应该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无公害旅游活动。杜绝为了短期利益目标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做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旅游可以相协调,统一发展;发扬人文资源,维护乡村特有的乡情、乡曲、乡趣。最主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2.3为什么要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休闲、娱乐的目的后,留下了一些问题,比如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破坏,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冲击等问题,多方面困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乡村旅游长久、健康、科学地发展。
3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乡村旅游与社区建设
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上,社区的参与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建立适合乡村旅游的社区模式。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胀的综合因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调动乡村居民参与建设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当做发展乡村经济的头等大事,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手续上做到简化、精准、及时,降低门槛。同时,在管理上建立经济、法律、行政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制度。加大旅游地区的检查、监督,扶持旅游地区的规划建设,保证治安,建立群众组织,加快立法进程,推动整体发展。
3.3提高思想建设,搞好农游结合
由于个人的价值观取向不同,一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目标而肆意开发资源,完全不计后果,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乡村资源造成了不可计量的损失。同时,农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有误,认为这只是开发商的事,与己无关,造成农游分离,农民经济得不到带动。当地关部门要搞好思想建设,积极宣传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做到农游结合,提高本地经济的发展进程。
3.4科学规划,开发以农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
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权益。鼓励并扶持农民果园、菜园、垂钓园、农家乐等建设。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游人即可以观赏,也可以品尝,还可以带走的一些列农产品,如花卉、水果、蔬菜等。
3.5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乡村旅游的一大依赖就是乡村无污染、原生态的环境,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那如何谈发展乡村旅游?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捕捉野生动物,禁止采摘野生花草,鼓励农民制造生态农产品,具有艺术气息的小物件等等来作为纪念品销售。营造较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实现朴实的乡村环境氛围,突出特色,拉大与城市环境的反差,让游人获得真切的乡土环境感受。处处为游人着想,方便游人观光、购物,保证食物的卫生管理,使游人在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时,有意识地进行环境保护。
3.6保护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1.1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与其他的旅游形式不相同,它是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等,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观光、度假、健身以及购物的旅游活动。它可以使游客在休闲、游乐中学习到一些乡村生活方式及民俗,村民亦能从这种旅游中获得经济收益,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1.2乡村旅游对游客的供需关系
为什么乡村旅游大受欢迎?它与风光的独特魅力,生活方式有关的休闲,这也体现了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要。最吸引游客的就是乡野农村的美丽风光,悠闲地生活方式,宁静的生活空间,清新的生活空气,朴素的生活活动。这些乡村特点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需要。在大都市这座“钢铁丛林”中生活久了,就会对复杂的、商业化的、高强度的都市生活方式产生厌烦,而有别于都市生活方式的小型乡村的独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就会对这些都市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人类都有怀旧情结,特别是具有历史气息的古旧乡村更是城市居民旅游的首选。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行为动机,人们往往会选择保持了乡野气息的乡村来放松。同时,对于长期居住在都市的儿童少年来说,到乡村旅游,可以达到扩大知识视野,了解大自然,了解农村,了解农事,陶冶情操的目的。
1.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开始热衷于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乐趣,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政治保障。1995年实行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制度,自此,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越来越快,已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三个旅游黄金假期,全国城市居民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在不断上升之中。
1.4我国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自国家旅游局在1998年开始提倡“华夏城乡游”之后,我国乡村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发展速度加快,其势已不可挡。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满足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新的商机。现在的乡村,农业资源丰富却得不到有效利用,常常造成浪费。发展乡村旅游业则可以高效利用这些过剩的农业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缓解了农村经济中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产品各种各样,都是土生土长的原材料制成,可直接进入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绿色产品越来越受欢迎,虽然价格可能过高,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乡村旅游发展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技艺,生产原汁原味的农产品,实行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产业结构的调整,先进设备的引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了一大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乡村开展“农家乐”项目,农民竞相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管理知识。这样农民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青壮年劳动力参加到“农家乐”项目中,加快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吸纳了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终日生活在拥挤、吵闹的环境中,精神的不到放松,心理压力大。为了缓解压力,多数人选择外出旅游,回归大自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挤额的情况,也开阔了旅游空间。另外,发展乡村旅游,还有利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乡村文化形象。
1.5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还很微弱。乡村旅游的重点特色是在乡村中体会乡情、乡曲、乡趣,可是一些乡村旅游却有城市化的倾向,建立大型城市化的娱乐设备,人们似乎只是从一个城市走到了另一个城市,完全失去了乡村旅游原有的乡土气息,古朴的生活乐趣和本色。开发经营者只重视了乡村旅游的旅游功能,未能带动本地的农业收入,还有本地农民思想认识上不足,认为旅游可有可无,无法与旅游业相融合,导致旅游业的特色发展不起来。有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忽略了农业资源和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发展的项目单一化,缺乏特色,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另外,大部分的乡村旅游都是一个模式,重复建设,不注重对一些有深度的民俗文化的开发或无序开发,形成民俗资源的浪费。受我国农村地域的限制,我国乡村旅游布局分散,项目类型多,规模却很小,未形成产业体系。在贫困地区,农民自发组织的旅资金少,交通不便利,乡村旅游很难发展起来。乡村旅游还受季节影响,这就造成了旺季时,游乐设施容量不够,环境压力大,管理跟不上;淡季时,游乐设施闲置,经济收益下降。投资者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空间,往往雇佣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以自家亲属来管理,用人制度及其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政府的法律亦是空白处,对乡村旅游投资,没有一个严格的法律划分,致使一些投资商钻法律空子,造成乡村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乡村环境具有其脆弱性,如果对环境不妥善管理和保护,势必会造成“在哪里旅游,破坏哪里环境”的情况发生。比如有些游客乱扔垃圾,随意在树木上刻画,任意采摘花木做标本,捕捉野生小动物等等,这些都是对环境造成损害。还有的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目标,在生产上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小溪中,造成水体污染;任意开发土地与森林资源,缺乏合理的计划,将资源开发到最大限度,破坏生物多样性,使环境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
2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资源开发的战略,它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多,有经济、文化、环境等。需要达到适度的经济增长;保护民俗文化及古物建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目标。
2.2什么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应该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无公害旅游活动。杜绝为了短期利益目标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做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旅游可以相协调,统一发展;发扬人文资源,维护乡村特有的乡情、乡曲、乡趣。最主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2.3为什么要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休闲、娱乐的目的后,留下了一些问题,比如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破坏,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冲击等问题,多方面困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乡村旅游长久、健康、科学地发展。
3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乡村旅游与社区建设
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上,社区的参与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建立适合乡村旅游的社区模式。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胀的综合因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调动乡村居民参与建设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当做发展乡村经济的头等大事,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手续上做到简化、精准、及时,降低门槛。同时,在管理上建立经济、法律、行政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制度。加大旅游地区的检查、监督,扶持旅游地区的规划建设,保证治安,建立群众组织,加快立法进程,推动整体发展。
3.3提高思想建设,搞好农游结合
由于个人的价值观取向不同,一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目标而肆意开发资源,完全不计后果,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乡村资源造成了不可计量的损失。同时,农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有误,认为这只是开发商的事,与己无关,造成农游分离,农民经济得不到带动。当地关部门要搞好思想建设,积极宣传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做到农游结合,提高本地经济的发展进程。
3.4科学规划,开发以农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
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权益。鼓励并扶持农民果园、菜园、垂钓园、农家乐等建设。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游人即可以观赏,也可以品尝,还可以带走的一些列农产品,如花卉、水果、蔬菜等。
3.5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乡村旅游的一大依赖就是乡村无污染、原生态的环境,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那如何谈发展乡村旅游?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捕捉野生动物,禁止采摘野生花草,鼓励农民制造生态农产品,具有艺术气息的小物件等等来作为纪念品销售。营造较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实现朴实的乡村环境氛围,突出特色,拉大与城市环境的反差,让游人获得真切的乡土环境感受。处处为游人着想,方便游人观光、购物,保证食物的卫生管理,使游人在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时,有意识地进行环境保护。
3.6保护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目前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从地方的角度分析,经济破费很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建设指导思想模式、规划观念盲目仿效大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求高、求快,结果不但是城镇绿化无法形成其独特个性优势,而且花费了很多不必要的资金。
配套设施不完善,建设中环境意识落后,给、排水等设施不充分,使后期的管护难度加大。
环抱城镇的乡村景现、自然山水的价值.在城镇环境中的重要价值被忽视,造成资源的破坏。
植物群落景观单调,不顾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冷漠乡土树种,盲目引进外地观赏植物、人工草坪等。
重建不重养,管理水平落后,城镇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等现象时有发生却无人问津,小城镇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这不但造成小城镇园林绿化工作的被动,而且使小城镇景观风貌裹足不前。
二 解决小城镇绿化建设中存在的弊端.达到生态与经济的统一
首先,以建设生态城市为主导思想,认识小城镇的生态优势及地方特色
小城镇的生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地方性强,小城镇是一个基本上由当地人构成的空间实体,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在环境建设上容易获得高度认同;尺度小,小城镇具有人们生活和工作步行可达的小尺度,可以减少大城市中机动车交通流量带来的空气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城外是乡村,小城镇的周围通常被乡村田野和自然山水景观所包围,是天然的“田园城市”;城乡环境一体,通过河流、残遗的农田林网等将城市与周围的乡村自然景观连为一体,可以减少建设开放绿地土地的占用,低消费.小城镇在物质生活方面较大城市简单,可以减少过度的物质消费带来的对社会财富的浪费。低能耗,建设合理的小城镇不会有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可以节约大量的调温用能,同时具有很好的使用太阳能的条件。
其次,坚持经济原则,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在小城镇绿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小城镇绿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关键。
经济原则也可说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垒球普遍关注的大事,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在园林建设中,也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园林管理部门,建成的绿地,今后大部分要由其管理,除了建设费用,养护管理费用也相当大。一方面是直接的管理费用,另一方面是种下去的树木今后的发展和利用问题。在当前的园林建设工作中,存在许多的不合理的做法,尤其是在中、小城镇园林绿化中,存在很多资金浪费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毫无疑问,政府部门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政府工作人员应该进一步更新观念、高瞻远瞩,运用生态学知识,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城市建设。
最后,寻找建立生态城镇的解决途径、具体实施方法,实现生态与景观、经济的统一
(一)小城镇生态建设的途径
进行生态规划,如前所述小城镇具有最好的体现生态学思想的天然条件。由于小,小城镇规划相对于大城市要简单得多,因此也更加有可能将小城镇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
开展生态城市或者可持续城市建设,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是使小城镇朝着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城市环境方向发展,而开展可持续城市建设目的是要使得任何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活动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都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实施生态工程,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通过将规划、建设和工程融为一体,将小城镇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持久特点的生态系统。
(二)在绿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经济原则。
片植。要增加绿量,使初植景观好,片植是最佳方法,但从生态、经济及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这样做不仅严重违背了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限制了植物的生长空间,使植物寿命缩短,而且还需要经常修剪,加大了养护成本。所以,要尽量少用片植,实际工作中可以用球灌木增加绿量,设计得当,可以造出很多经典的植物配置小品。球灌木长大了挖出来还可以再用,既不浪费资源,又能获取经济效益。
草花。城市需要彩色,需要生命的色彩,用草花来点缀城市绿地,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但在城市中大量运用草花来装扮景观,其运营费用相当高,不但不利于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会更加重绿化养护经费不足的压力。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在一般的地块多用宿根花卉或是地产的可自播的花卉,如、凤仙,一串红、鸡冠花、鸢尾、萱草、牵牛花等等。
树种。要纠正外来树种比本地树种好的偏见。只要是活的植物。都有生态效益,至于效果好坏,主要在于种植和养护,因此要提倡多用本地树种,本地植物,少用或者不用外来植物。
土壤(施肥)。城市绿地建设中,种植土的来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根本所在,没有好的土壤,就长不出好的植物。但在实际工作中,绿化用土大量使用的是建筑垃圾、建筑废土,极不利于今后树木的生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建设绿地时,一方面要争取使用符合《园林树木建植技术规程》要求的种植土,另一方面就要靠在养护管理时对绿地土壤进行改良,对植物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施肥,施肥最好用有机肥,值得提倡的是把修剪下的植物残体粉碎后返还干绿地,此举不仅可以节省管护费用,增加环保性,而且植物更容易吸收。
在发达国家村镇规划中,判断可持续发展有2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以生态为中心;一个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中心论”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如决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限度:“人本论”以满足当前人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两个不同的立足点的差异之一是尺度不同:“生态中心论”的尺度是区域的或全球的,而“人本论”的尺度是地方的,一个村、一个镇和一个城市。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时大都采取“人本论”的立场。
英国的《21世纪地方发展纲要》从4个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设计:
(1)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重新研究社区与它的背景的关系,如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水和能源等。
(2)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的独立的和综合的功能。一个地方对汽车的依赖会产生环境污染、交通设施使用不平等、过量使用土地和能源等问题,因此,避免地方社区的区域功能衰退,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的重要内容。
(3)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
(4)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使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
按照这些准则设计的社区有如下理想特征:有适当的住宅、工作机会、当地生产的农产品、稳定的能源和水源;不同年龄和收入的人们形成一个和谐的社区;人们在那里生活、工作、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大部分人在那里工作,不需要每天为了工作而长途奔波;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自己属于那里。这些描述可以归纳为6大设计原则:
(1)独立性:无论从技术上、社会上还是环境上讲,村镇居民的日常需要应尽可能在当地得到满足。例如,居民在村镇里能够得到就业或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减少出行,从而减少在交通上的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混合性:在设计上给村镇里不同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年龄特征的人们以选择的机会,包括出行方式、住宅、工作、服务和开放空间等,尽量采取居住混合,功能混合,适宜步行等基本设计手法。
(3)地方性:村镇规划与设计应顺其自然,如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水系、生态系统、小气候的条件,不仅增加了每个社区的个性,也保护了环境。
(4)综合性:充分考虑人们在地方社区内的各种各样的空间联系,如公共场所使用的多样性,道路使用的多功能性。
(5)开放性:村镇规划与设计应尽可能对未来开放,如公共建筑用途的变更,住宅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增容,多功能的开放空间。
(6)自我管理:村镇规划的决策应放到尽可
二、村镇规划建设要注意乡村的特点
(1)非农业使用的土地叠加在多倍于它的自然开放空间上;
(2)人的尺度与乡村自然尺度的巨大反差;
(3)乡村空间基本保存着原有自然地理形态和多样性的相互联系;
(4)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会对生态循环链发生影响;
(5)开放空间与其他使用在土地分配上的比例和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特殊规律;
(6)村镇居民的资源供应能力和废物吸收能力是确定的;
(7)农用地的保护与对农用地调整的生态约
(8)居民点自然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混城市规划并不涉及这8大特征,而村镇规划设计如果忽略它们,后果就是失去农业生产空间,失去自然的开放空间,失去良性的生态循环链,失去村镇居民点的各种自然特征,失去地方文化特征。但是,反对套用城市规划的方式、去指导村镇规划,并不意味着拒绝采用城市规划的技术和手段。相反,它仅仅意味着在规划村镇居住区的形体时应用城市规划和设计手段,同时,还必须再加上对乡村自然开放空间、乡村自然尺度、乡村自然地理形态及其联系、乡村生态循环链、乡村生活与生产的混合等因素的考虑。
三、按照乡村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村镇布局
1.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不同地区乡村的变化前景是不同的。比如,都市区的乡村(郊区)与一般农业地区的人口变动会有不同趋势,乡村居民点的生命力也会有不同情况。美国有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的统计定义。都市区(也译为“大城市统计区”),由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和在其影响下的城市和乡村组成。在80~90年代,美国有268个都市区,人口1.98亿人,占总人口78%,面积占15%。在都市区中,郊区人口占一多半。非都市区包含其他中小城市和大部分乡村。乡村指居住人口在2500人以下、不属于城市区的居民点。非都市区的村镇,1980年有2443个,1992年有2304个。镇有多种形式,比如农业镇、工业镇、矿业镇、退休人员镇、官员镇等。
在法国,位于城市附近或位于工业和城市人口聚集区(ZPIU,类似于中国所谓城乡结合部地区)内的乡村人口,以及部分边远乡村的人口也有增加的趋势;也有1/3的村镇人口在减少,比如在科西嘉中部、南阿尔卑斯和布列塔尼中部,主要是一些人口密度很低(20-30人/km2)的地区,一直存在着荒芜化、人口外流和老龄化。
在发达国家村镇规划中,判断可持续发展有2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以生态为中心;一个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中心论”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如决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限度:“人本论”以满足当前人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两个不同的立足点的差异之一是尺度不同:“生态中心论”的尺度是区域的或全球的,而“人本论”的尺度是地方的,一个村、一个镇和一个城市。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时大都采取“人本论”的立场。
英国的《21世纪地方发展纲要》从4个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设计:
(1)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重新研究社区与它的背景的关系,如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水和能源等。
(2)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的独立的和综合的功能。一个地方对汽车的依赖会产生环境污染、交通设施使用不平等、过量使用土地和能源等问题,因此,避免地方社区的区域功能衰退,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的重要内容。
(3)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
(4)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使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
按照这些准则设计的社区有如下理想特征:有适当的住宅、工作机会、当地生产的农产品、稳定的能源和水源;不同年龄和收入的人们形成一个和谐的社区;人们在那里生活、工作、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大部分人在那里工作,不需要每天为了工作而长途奔波;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自己属于那里。这些描述可以归纳为6大设计原则:
(1)独立性:无论从技术上、社会上还是环境上讲,村镇居民的日常需要应尽可能在当地得到满足。例如,居民在村镇里能够得到就业或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减少出行,从而减少在交通上的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混合性:在设计上给村镇里不同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年龄特征的人们以选择的机会,包括出行方式、住宅、工作、服务和开放空间等,尽量采取居住混合,功能混合,适宜步行等基本设计手法。
(3)地方性:村镇规划与设计应顺其自然,如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水系、生态系统、小气候的条件,不仅增加了每个社区的个性,也保护了环境。
(4)综合性:充分考虑人们在地方社区内的各种各样的空间联系,如公共场所使用的多样性,道路使用的多功能性。
(5)开放性:村镇规划与设计应尽可能对未来开放,如公共建筑用途的变更,住宅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增容,多功能的开放空间。
(6)自我管理:村镇规划的决策应放到尽可
二、村镇规划建设要注意乡村的特点
(1)非农业使用的土地叠加在多倍于它的自然开放空间上;
(2)人的尺度与乡村自然尺度的巨大反差;
(3)乡村空间基本保存着原有自然地理形态和多样性的相互联系;
(4)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会对生态循环链发生影响;
(5)开放空间与其他使用在土地分配上的比例和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特殊规律;
(6)村镇居民的资源供应能力和废物吸收能力是确定的;
(7)农用地的保护与对农用地调整的生态约
(8)居民点自然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混城市规划并不涉及这8大特征,而村镇规划设计如果忽略它们,后果就是失去农业生产空间,失去自然的开放空间,失去良性的生态循环链,失去村镇居民点的各种自然特征,失去地方文化特征。但是,反对套用城市规划的方式、去指导村镇规划,并不意味着拒绝采用城市规划的技术和手段。相反,它仅仅意味着在规划村镇居住区的形体时应用城市规划和设计手段,同时,还必须再加上对乡村自然开放空间、乡村自然尺度、乡村自然地理形态及其联系、乡村生态循环链、乡村生活与生产的混合等因素的考虑。
三、按照乡村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村镇布局
1.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不同地区乡村的变化前景是不同的。比如,都市区的乡村(郊区)与一般农业地区的人口变动会有不同趋势,乡村居民点的生命力也会有不同情况。美国有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的统计定义。都市区(也译为“大城市统计区”),由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和在其影响下的城市和乡村组成。在80~90年代,美国有268个都市区,人口1.98亿人,占总人口78%,面积占15%。在都市区中,郊区人口占一多半。非都市区包含其他中小城市和大部分乡村。乡村指居住人口在2500人以下、不属于城市区的居民点。非都市区的村镇,1980年有2443个,1992年有2304个。镇有多种形式,比如农业镇、工业镇、矿业镇、退休人员镇、官员镇等。
在法国,位于城市附近或位于工业和城市人口聚集区(ZPIU,类似于中国所谓城乡结合部地区)内的乡村人口,以及部分边远乡村的人口也有增加的趋势;也有1/3的村镇人口在减少,比如在科西嘉中部、南阿尔卑斯和布列塔尼中部,主要是一些人口密度很低(20-30人/km2)的地区,一直存在着荒芜化、人口外流和老龄化。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民休闲度假、娱乐、放松身心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提升。
(二)遵义乡村旅游现状
根据遵义市旅游局数据到2015年8月,全市已有近1000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开门迎客,共接待游客600来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60亿元;解决农民就业2万多人,就业农民收入近6000万元,受益农户4万多户。“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是遵义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遵义市按照“小青瓦、坡面屋、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的七要素建设黔北民居,目前全市已新建和改造黔北民居38.46万栋,覆盖农户57.7万户230.8万人。其中开展创业经营的1.43万栋。今年,遵义市将完成以黔北民居为主要标志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两个省级整县推进示范县、19个整乡推进示范乡镇及122个整村推进示范村的建设。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虽然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其发展还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没有将乡村旅游的开发和保护做到位,对遵义乡村旅游盲目开发及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明晰使得现在的遵义乡村旅游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政府尚无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力度差,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在利益方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诿,经营者的利益、游客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从而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顺利发展。比如在遵义的乡村旅游管理中政府监管应该做到,让旅游者放心旅游、放心消费、放心享受服务。比如乡村旅游的旅游纪念品包括农副产品及部分农副产品的加工或深加工,安全性、绿色环保性是旅游者是否放心购买的最重要考虑因素,但是这些旅游纪念品的安全性还不能完全得到旅游者的认可。但是目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完成相关工作
(二)经营模式单一“乡村性”气息缺失
乡村旅游主要是围绕乡村而开展的,这就导致当地村民成了乡村旅游接待地的主要经营者或接待者。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甚至简单的培训,因此它们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大部分经营者是通过模仿别人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在进行经营,而这种短见的经营形式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另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原本正常的乡村生活方式、生产形式在发生改变,“乡村性”气息逐渐消失。受利益及效率的驱使多数经营者将“城市性”的物品或者娱乐形式照搬到乡村旅游接待地,让其具有所谓的“乡村性”的性质渐渐改变。
(三)旅游三大效益没有获得平衡发展
旅游业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如何将三者之间的利益统筹协调发展使其旅游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是旅游业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还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虽然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但那只是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下产生的。作为现展的乡村旅游应该是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服务业。从产品本身出发通过其开发方式的转变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了当前遵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问题。
遵义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乡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对已经开发的乡村旅游接待地进行生态保护、让生态环境已被破坏的乡村旅游接待地得以恢复,这都是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应该解决且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遵义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强
目前遵义地区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多数只有少量的参与性活动,如麻将、垂钓、果蔬采摘,有个别接待点有乒乓球、羽毛球、桌球等体育项目,而这些并没有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色。真正的乡村旅游应该是以乡村田园风光、农事生产、农家生活及民俗文化等为主要特色并加入多种参与性元素在内,让旅游者充分体验“享在农家”。也只有这样所获得的效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效益,否则一切偏离于这一主旨的乡村旅游即使是发展起来,显然也是不成熟、不健康的。乡村旅游的特有性质决定其必须是参与性强的,只有参与性强的旅游地才能在广大的乡村旅游市场上获得一个长远的发展。由此深入挖掘富有乡村特色旅游参与活动、开展具有主题文化的乡村旅游接待示范区、加强相邻旅游接待点之间的合作,从而开发出参与性强、吸引力大、“乡村性”氛围浓郁的现代乡村旅游接待地成了遵义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
三、遵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旅游的类型之一,也是乡村旅游发展最终目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活动行为模式优化,以避免对乡村旅游地生态和文化造成破坏,从而保证乡村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它强调旅游发展与乡村环境的协调、旅游者与居民利益的协调、资源的当代与后代需要的协调,从而保证乡村旅游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遵义市乡村旅游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呢?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1、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及信息平台
高效管理团队是高收益及有序运营的保证,是乡村旅游发展规范化的基础。可以由政府牵头,在广大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管理者及游客中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予一定奖励,促进其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旅游的关注度。对其个别有思想的个体可适当进行资金扶持使其先发展起来,通过其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周边发展;在乡村旅游接待点与政府及旅游者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让问题及时反馈,并通过一定的程序解决,始终贯彻执行,最终形成高效良性可持续循环的信息管理系统。
2、多方合作建立乡村旅游培训层次系统,增强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层次
应该对乡村旅游的一切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引导,提升其乡村旅游综合知识,让当地经营者与人民群众有意识并为之不断向真正的乡村旅游氛围而努力。根据当地旅游接待点的具体情况,定制两层或两层以上层次进行分层培训,通过分等级培训,形成服务质量的差异化,同时强化可持续观念的培训,最终达到服务形式及消费档次的多样化,从而完善旅游消费层次,实现各接待点交叉竞争,提升可持续发展力。这些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进行乡村旅游宣传、乡村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及乡村旅游深入开发不断给当地群众带来实惠等得以实现。
(二)多形式多手段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各地视自身条件,根据实地考查为依据。政府进行差异化政策支持,实现各乡村旅游地的合理可持续发展。
1、政府应加大旅游财政投入
通过财政扶持不断完善旅游接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环境、公路、住宿、公共区域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不断挖掘乡村原生性文化,重现原始乡村农事活动、生活方式来提高乡村旅游的真正内涵,从而改善其乡村旅游氛围,增强地方乡村旅游吸引力;并结合地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接待地。
2、加强遵义乡村旅游理念宣传、提高市场影响力
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对乡村旅游“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展乡村农事活动竞赛、参与乡村旅游产品等形式引导旅游者去了解真正的乡村;通过对乡村旅游接待地居民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使旅游者感受浓郁的乡村旅游文化氛围;开发者正确的开发理念、经营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严格控制与执行及旅游者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与良好的监督,四者之间的真正有机结合才是乡村旅游开发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3、各地联合开发形成规模
将乡村旅游接待地通过有效的交通设施链接起来,进行统一的策划、宣传、营销等,建立共同的管理机构,如某乡村旅游综合管理处或某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所有该线路上的接待点必须全部参与其中以保证其组织的有效管理,该线路上的一切乡村旅游相关事宜均由此部门统一处理或决定。以此让乡村旅游发展走向规范化,实现乡村旅游多部门、不统一的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也让遵义乡村旅游对外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的乡村旅游
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差异竞争,通过合理的竞争才能真正使乡村旅游得到一个健康的发展,并最终创建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接待地,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开展地区旅游特色吸引物,力求将每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地打造成具有高知名度、强吸引力、富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具有区域知名度及以服务等形式上的差异化将乡村旅游地进行分类建设。打造突出地方特色、拥有自身深厚文化内涵,富有地区资源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如:可以依托附近环境的优美打造以自然观光为主的旅游接待点;附近有河流、湖泊(人工湖)亦可打造以垂钓、水上活动为主的“渔庄”;亦可将土地、农事、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发掘,形成综合性乡村旅游接待地。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市场上,都应该是有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旅游对外更有竞争力。
(四)开发参与性、可持续性强的旅游项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薪阶层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到乡村旅游地更希望回归到真正的乡村生活层面上,让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让旅游者“食在农家”、“住在农家”、“行在农家”、“游在农家”、“购在农家”、“娱在农家”等形式全面深入地开发乡村农事参与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多数农耕土地无人耕种的契机大力开发与耕地相关的乡村旅游项目。如,将土地租给旅游者或者利用农用工具结合传统的耕种方式让旅游者真正的参与到旅游中去,其参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旅游者之间、家庭之间、团队之间等。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将乡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利用起来,带动旅游者使其深刻感受乡村旅游文化为其带来的享受,让其产生回游的潜在可能。“统计表明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
Abstract: The Village Living environment faces a huge threa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soil erosion, the uncontrolled spread of land for construc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smart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elaborated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of the village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imed to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eople,natural,social”.
Key Words: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Life-support system;Planning content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9年第46届IFLA大会主题为“绿色基础设施:高性能景观”,定义了风景园林的生态意义。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农村进入了快速城市化进程。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乡村却进入了生态恶化的尴尬境地。基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态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本文研究村庄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着重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绿色基础设施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全新的认识和尊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概念辨析: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
相对与“灰色基础设施”(Gary Infrastructure,常规工程规划的道路、机场、桥梁)而言,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的定义为: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它的核心是由自然开放空间来控制城市形态,创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凸显了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价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不断的“大拆大建”,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使得水土流失,乡野和自然开放空间不断减少。任其发展下去,将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乡村是快速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而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恰恰是破坏了乡村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真正基质。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它包含土壤、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及自然区、绿色廊道、森林以及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它空地等。在我们进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应该宏观的进行更具建设弹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变被动建设为主动保护。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框架
2.1乡村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对耕地、水体、乡村建设用地、林地等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土地利用的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2010年底,国务院47号文件为促进乡村土地整治提出“以耕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目标,规范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我国乡村的土地整治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土地整治不仅包括田地,更包括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①保护:保护具有景观生态意义的生态斑块,如林地、湿地、动植物栖息地、自然水体等。保护乡村人文景观,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和村庄特色的保护和管理的意义,对有景观价值的住宅和村庄风貌予以更新。②改造:通过生产性活动目的性的进行生态性建设,如河流堤岸的生态化改造,乡村垃圾的一体化处理、地表灌溉等。③塑造:塑造新的生态景观,如建立生态绿色廊道的道路廊道、建造防护林、建设分散的生态斑块等。
2.2乡村水环境治理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公路等不透水区域的迅速蔓延,加上乡村绿色植被的减少,导致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乡村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村庄建设之后已经将乡村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上,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辅以人工措施来保护乡村本底的自然景观,为我们提供了案例借鉴。如韩国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城市设计,日本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
乡村水环境治理包括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和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利用自然环境并应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方式,通过生态技术手段,治理乡村水环境,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实现乡村水体的良性循环。如雨水收集净化装置,渗透性道路铺装,植被浅沟等措施。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则主要是针对乡村现有的河道景观,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滨水生态景观带,滨水绿道,对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等,在较大范围层面上则可以采取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区域性生态走廊等方式。
2.3乡村绿色空间网络建设
乡村绿色空间网络是由“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廊道”(links)组成的自然开放空间系统,包含了各种尺度的生态和景观要素,如绿道,国家森林,公园,农场,森林,湿地,岸线等。网络中心为动植物提供源地,链接廊道用来连接网络中心,使得整个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网络化,恢复生态的连续性和网络性,并且为乡村建设提供空间框架。通过对规划区内景观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价,确定土地整理需要达到的景观生态目标,构建集生态、景观、游憩、风貌和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绿色基础网络。
3、结语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天然和改善再造的生态景观要素,它将乡村生境保护和城市化进程有机融合,是乡村未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快速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大背景之下,一旦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它所产生理论和实践意义都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张秋明.绿色基础设施[J],2004(7):35-3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走过的30年快速经济发展历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城市发展速度惊人,城市边缘区出现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边缘区特征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环境向乡村环境转化的过渡地带,是城乡建设中最复杂、最富变化的地区。它的范围由城市自身特征而决定,是随着城市规模、环境以及城乡演化而变化的模糊区域。它具有动态性和过度性的人口与用地特征;空间经济呈现“圈层式”结构特征;城乡用地出现犬齿交错,功能多样特征;以自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的景观构成特征以及“多问题”性等特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用地粗放消费,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城市边缘区建设容积率、建筑密度偏低是其普遍现象,甚至大面积圈地,大量吞噬农田,使城市建设用地粗放消费,城市农田迅速减少,具体原因有:
1、传统农宅占地过大。我国长期实施城乡二元管理模式,农村基本上处于无规划状态,村民民宅大多是由父辈传承,民宅基地占地过大,没有标准。
2、盲目圈地,恶意竞争,浪费土地资源。盲目圈地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盲目圈地,另一方面是政府的盲目圈地。企业的盲目圈地主要是城市中心企业外迁,给政府提条件,致使实施圈地;其次就是在招商引资的压力下,政府为了引进企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做出优惠,使工业企业达到圈地目的。政府圈地目前表现最明显的全国利用“产业(工业)集聚区”圈地,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建设过大产业集聚区,使大部分农田被“圈禁”。
3、随意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城市边缘区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出现众多随意建设、建筑布局散乱现象,占用大量土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边缘区管理设施及管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城市边缘区长期处于管理松懈甚至“无法”的状态,酿成随意建设、建筑布局散乱的现象;“中国面子”生命旺盛。使规划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失去原则,滋生随意建设现象,导致土地大量浪费。
(二)人口混杂,违法犯罪猖獗
城市边缘区人口主要由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两部分构成,而流动人口的复杂性就为城市管理带来很多不便,往往是非法分子的藏身之所。由于城市边缘区人口密度低,设施不齐全,尤其是照明设施缺乏,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环境。
(三)违法建设现象严重
违法建设一般包含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两大类。其中违法用地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土地,包括非法转让、非法审批、非法占用的土地。违法建筑,包括违法用地上的建筑和部分合法用地上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建筑。例如城市边缘区出现的“接吻式”建筑。
1、城市规划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空间发展结构,使城市与乡村建设脱节。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管理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城市和农村长期处在完全割裂的状态,农村长期处于疏于管理的阶段,导致城市边缘区粗质简易违法建筑横生。
2、城乡快速发展,城市总体规划不适应目前快速的发展形势。随着全球经济转移,城市空间发展和城市建设受到很大冲击,用地形式出现多样化,用地需求量大,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受到严重的冲击。传统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容易使工业包围城市,给城市造城“铁桶效应”,使城市失去可持续发展空间,造成违法建设现象频繁。
3、城市规划管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逐渐偏离正规轨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投入与回报是每个开发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然而这种平衡在某些时候使城市规划与管理也出现“左右为难”,规划管理人员收受开发商的贿赂,使城市规划出现“尴尬”局面,更有甚者是 “先建设,后规划,甘愿受罚”。
4、我国传统思想观念,造成大量违法建设现象。在传统的“地能生财”思想观念支配下,在城市经济的辐射下城市边缘区的农民或单位,利用土地建设简易厂房、仓库后出租集体分红,或大量建设民宅对外出租,收取租金;城乡建设征用土地对农民补偿等,这些都是最直接、最快速的“生财”手段,因此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加之规划管理的不到位,就产生大量的违法建设。
(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城市边缘区的建设往往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备方面滞后。由于城市边缘区用地存在犬齿交错特征,连绵性较差,投资者在利益的权衡下,往往不愿意在城市边缘投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致使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三、对策
(一)认真研究国民经济发展规律,革新规划理论,确保编制科学、可靠、可行的城乡规划
经济是社会发展衡量标准,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正确把握经济动向,科学合理地预测经济走势,总结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律,才有助于编制科学、可行的城乡规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趋于复杂,以至于出现个别地方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式,再加之规划理论的陈旧,仍然使用城乡二元的规划模式,编制的城市规划就不能指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不能引导城市边缘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关系
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一对无休止的矛盾,只有这对矛盾不断“出现-解决-再出现-再被解决”的循环,城市才不断的进步。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能源、安全、教育、科技创新、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关系,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贯彻“五个统筹”规划思想,构建城乡一体化,建立合适的城乡发展模式
认真贯彻“五个统筹”规划思想,打破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市-乡村有一个统一的规划,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实施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乡村规划)模式,然而各层次规划严重脱节,尤其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严重脱节。只有将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构建城市-乡村-居民点的纵向体系(见图1),使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城乡总体规划区就是整个市域,并规范编制内容和深度,才能有效的贯彻“五个统筹”的规划思想,防止出现“上下规划脱节”现象。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同时,研究城市发展方向,构建合理的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白地带(城市边缘区)一并考虑,统一规划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边缘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有人可治”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例如西安市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见图2),将城市周边乡村进行整合,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并考虑,很好地引导城市边缘区的建设发展。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时序,变被动为主动,防止城市盲目扩张
城市的发展时序是城市有条不紊的向前发展的前提,也是城市边缘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当然,这种时序不是计划,而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前提下,政府积极主动地创造项目,或寻找项目,并有计划地推出项目,进行招商,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落实到指定的空间上,变被动规划为主动规划,能有效地防止城市边缘区盲目扩张。
(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是城乡规划科学合理实施的有利保障,使管理城乡建设活动的法律准绳。只有全国城镇体系-省域城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环环科学、环环合理,并且具有主动、科学、合理、可操作,才能使城市边缘区不断趋于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加强城市工业区对城市的影响
全球化经济转移,我国工业得到飞速发展,全国上下出现“工业集聚区”建设浪潮,在这个面临机遇与挑战的时刻,如果对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当,就会出现工业包围城市或城市包围工业的“铁桶式”城市发展形态,就会使城市边缘区趋于恶性发展态势。因此,要处理好区域内产业形态和工业用地总量,加强对各级、各类工业区的管理,引导其科学合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市边缘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繁荣与代价(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展的解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定用书《城市规划相关知识》[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周锐波,周素红.城乡结合地区违法建设产生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7(5).
二、分析比较的框架
为了便于对教材中选取的城市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六大主题,每一主题又包含一些具体知识点,如表1所示。拟从这六大方面对所选取国家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地理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主 题\&所包含的知识点\&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城镇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模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城市化\&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等\&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城镇体系、城市等级、城市的影响范围、聚落区位的选择、聚落的功能、聚落的分类、城乡联系等\&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乡产业布局、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城乡建设、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城市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社会问题、内城问题、城市蔓延等\&城乡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等\&][表1][教材中城市地理内容分析的主题]
三、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选取的比较
通过对中国大陆、英国及日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的分析,可得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城市问题、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是这三个国家教材中均选取的城市地理主题,如表2所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方面:在所分析的教材中,都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尤其是英国用大量篇幅,分专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详述,中国大陆也对其给予较多重视。然而,在该主题内部还是存在知识点选取的差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英国高中地理课程中受到较多重视。中国大陆对城市形态讲述较详细,英国、日本仅在讲述乡村聚落时,简单提到乡村聚落因位置选取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态。共同点是都对城市土地利用或功能分区以及城市结构模型给予重视。不同点是英国、日本经济发达国家讲述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尤其是英国对其进行详细讲述,而发展中国家较详细讲述的则是城市或乡村形态。
“城市化”方面:中国大陆、日本、英国都对城市或乡村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详细讲述,并都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国际比较。不同的是中国大陆详细讲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英国、日本对城市化进程的国际比较讲述都很简略,并且日本讲述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在城市化产生的问题方面,中国大陆、英国、日本讲述都较详细,不同的是英国、日本讲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此外,中国大陆还讲述了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对该主题讲述详细,其所选知识之多和讲述详细程度都是英国和日本教材所不能比拟的。而英国、日本教材中城市化方面的知识已不占重要地位,且所讲内容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城市问题”方面:所选国家都对其进行了讲述。其中,英国、日本都详细讲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问题,二者都以某两个典型城市为案例,并用较大篇幅对其加以叙述。此外,还专门讲述了城市的居住或生活问题,并涉及到内城衰落问题。可看出城市问题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方面:中国大陆、英国、日本的教材都涉及城市功能方面的知识,并对城镇等级进行讲述。其中,中国大陆、英国侧重讲述不同等级(或规模)城镇提供的服务功能是有差异的,日本侧重讲述不同等级的城镇通过政治或经济等机能相互关联形成城镇系统。城镇体系在中国大陆和日本的教材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日本更侧重讲述世界规模的都市系统。而城市区位的选择是英国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此外,中国大陆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讲述,日本讲述了城市或乡村的分类。可看出城镇体系与中心地理论在英国的教材中很少涉及。
“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大陆对其进行了详细讲述。英国在城市规划中提到公众参与,虽说教材没有明确讲述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但在其它一些内容中却隐含有如何布置某种事物的方法与原则,如“快餐:区位”一节,实际上即城乡规划中项目选址方面的内容。日本提到了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如对市中心的再建设、节约资源、循坏利用等,倡导建设生态城市理念,注重给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此外,中国大陆和英国都讲述了城市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内容。
“城乡景观”方面:中国大陆对该主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涉及到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日本介绍了特殊环境中具有典型特色的民居。
四、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选取差异的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因素
这里主要讨论城市的发展情况。英国和日本城市化的高峰已经过去,我国大陆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所以我国大陆高中重视选取城市化方面的知识,而英国和日本对其讲述很简略,且英国、日本都是以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的城市化为讲述对象。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导致原有城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促使城市数目增多。为实现城镇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城镇进行合理规划。为促进一定区域内不同等级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需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中国大陆高中重视讲述城乡规划和城镇体系方面的知识,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的国家,大都经历过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阶段,所以高中地理课程中选取了内城区衰落和内城更新方面的知识。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所以各国的城市发展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大都市圈或大都市带是发达国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日本东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和世界特大城市之一,拥有较强的中枢管理功能,并有东京大都市圈之称号,这可能是日本高中地理课程选取城市中枢管理功能、世界规模的都市系统、大都市圈的成长等方面知识的原因之一。可看出高中地理课程中城市地理知识的选取是与本国或本地区社会发展的现状或趋势相匹配的。
2.学科发展因素
主流城市地理学仍由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占主导。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社会问题以及新领域与新方法的研究是目前西方国家城市地理研究的最主要领域。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社会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地理一直研究的热点。而城市化、城市职能的研究已经不是重点。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成为西方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城市地理已经从对经济的关注扩大到对社会文化的理解。
许学强、周素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在研究领域方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化以及城镇体系与城市带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体系、数字城市等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有的学者对生态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中西方城市地理研究进展的共同点是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有着同样的浓厚兴趣,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同样受到重视。区域城镇体系研究热度都在下降,只不过西方这种趋势来得更早,我国这20年来是先上升后下降。不同点是,我国城市化过程正处于加速时期,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已过,研究兴趣已开始变淡。我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地理研究才刚刚开始,有些领域亟待加强和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旅游是由国外引进的(即从“可持续发展”派生出来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观,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也就是指: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民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即可以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决定了我们一定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研究。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各级政府和老百姓都缺乏实践的经验,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一定的经验,但是仍然在认识上、规划上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对农村的内涵认识不够,简单的理解新农村就是新道路、新房子、新村庄,造成重视村容整洁,忽视生产发展。在空间尺度上,既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又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既要维护本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又要同周边区域和谐统一,真正实现旅游资源的和谐发展。在开发广度上,既要协调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乡村“独特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乡村资源、民风、经济等方面的协调发展[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准是:延续历史文化,保护乡村资源;延长生命周期,保障经济利益。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保持这样的环境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效益是乡村旅游开发者、经营者、普通老百姓最主要的目标之一。
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待农村生态建设问题切不可不顾农村社会的现实。农村如果得不到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很难保住。农村建设如果不顾现实,盲目追求“面子工程”,可能会损害到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可以看出农村的生态建设问题对于农村社会的影响有多深。处理好这些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提倡一种新的文化,将对农村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第一,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必定会造成开发和保护不一致的情况。从长远角度来分析,乡村旅游确实能在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事实上目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开发”与“保护”脱节的情况。有的地方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注重保护,盲目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破坏。一方面破坏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对农村文化的吸引力造成了影响。第二,很多地方的旅游产品比较的单一,种类比较少,从而造成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这样游客来了第一次就不来第二次,留不住客人。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是观光游,这样造成乡村旅游没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仅仅体现在乡村旅游的简单开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乡村旅游的整体开发还不够深入,没有能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挖掘乡村自身的特色。此外,还有乡村旅游的规模比较小,仅仅体现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参与型、体验型的旅游产品比较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持续增长。第三,目前乡村旅游有的地方还不是很规范,市场缺乏统一地管理。同时,由于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时间较短,我国的乡村旅游存在管理规范上的缺失。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乡村旅游的分配利益不均,缺乏有效的政策来规范市场。乡村旅游中宰客、降低服务标准以及服务态度恶劣等情况较普遍,此类情况造成了游客的流失,游客流失了必然会给农村旅游造成非常大的损失[4]。
4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以总结为:“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统一规划、产业协同”。也就是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思想及其系统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坚持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协调发展,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增收,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调动政府、企业、行业、农户、游客等多方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资源和社会的效益均衡发展[5]。根据以上的总体思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做到以农为本、农旅和谐发展,注重保护、注重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不影响乡村旅游的正常运作。②做好乡村旅游长期、中期、短期的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③按照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市场潜力,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发挥乡村旅游在本地区的功能。④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的合理规划,调动多方参与主体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