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29 17:32: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麻醉学的作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麻醉学的作用

篇1

传统医学教育强调基础与临床各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过于死板地遵循传统老三段教学模式(基础、临床、实习)。基础理论和临床课涉及到众多学科,而且每个学科都十分强调各自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学生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基础课的学习,从基础课到临床课中间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进入临床课教学时学生们所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已经淡忘。比如,麻醉系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参与胸科肺叶手术麻醉时,基础阶段所学习的肺的组织学如气血屏障结构、呼吸生理学、呼吸病理生理学如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知识很多都已淡忘,在面临如“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的处理”这些具体临床问题的时候,常常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而限制了临床分析能力的提高。传统的老三段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体现在:①理论课的学习以大课讲授为主,仍延续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②理论课与临床见习、实习存在时间差,课程衔接不连续,容易遗忘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③由于需要全脱产带教,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④长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式教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2]。

系统整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实行系统整合教学是改变上述状况和实现基础与临床教学一体化贯通的重大改革举措。它的特点是应用系统论的观点重组、整合教学内容,遵循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以器官系统重组课程内容,以知识点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社科、基础医学知识的衔接与渗透。它所强调的是系统模块内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基础学科之间及基础与临床学科之间的双向渗透与重组[3]。

我院在麻醉学实习教学中以临床麻醉亚专业为基础,设立了7个模块:①麻醉学总论;②泌尿外科麻醉;③骨科麻醉;④神经外科麻醉;⑤胸科及心脏麻醉;⑥产科麻醉;⑦小儿麻醉。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相应的7个系统整合课程小组。为达到课程纵向整合,加强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按照整合课程的要求,各个课题组重新编写了整个课程体系全部7个大模块的课程教学大纲,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各相关板块的有机融合。课时分布为临床操作及技能培训45%,学生理论自学20%,专题讲座15%,PBL训练5%,病案讨论15%。将实习学生分为7个小组,在每个课程小组进行1个月的学习培训。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04月~2011年0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妇科手术患者,患者具有I~II期高血压病史,年龄35.1~63.74岁。将患者随机分两组,单纯全麻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每组各20例。术前所有患者均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1.2麻醉方法

[3]患者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剂量为2mg/kg)和阿托品(剂量为0.01mg/kg)。单纯全麻组患者,给予咪唑安定(剂量为0.1mg/kg)、芬太尼(剂量为3g/kg)、依托咪酯(剂量为0.3mg/kg)和阿曲库铵(剂量为0.8mg/kg)进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将潮气量调整至大约10mL/kg,呼吸频率调整至12bpm12次/min,呼吸比维持在1∶2,呼吸末期CO2分压维持在35~45mmHg。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调节需要的麻醉深度,全麻吸入1.0%异氟醚,间断追加芬太尼和阿曲库铵,微泵静脉输注异丙酚(剂量速度维持在3mg/(kg•h)),手术关腹时候停用异氟醚,手术缝皮时候停用异丙酚,手术结束时,待患者神志清醒时,拔除气管导管。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实施硬膜外穿刺,外导管注入3mL的2%利多卡因,测定阻滞平面,阻滞平面出现后,开始全麻诱导,诱导用药同单纯全麻组,每60分钟硬膜外推注4mL的2%利多卡因,间断吸入1.0%异氟醚。以微泵静脉注射异丙酚(,剂量速度维持在3mg/(kg•h)),间断追加阿曲库铵,手术结束时,待患者神志清醒时,拔除气管导管。

1.3监测指标

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测中心静脉压,右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用Detex-Ohmeda多功能生理监护仪连续有创监测桡动脉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手术结束时,记录手术结束至清醒时间和至拔管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结束至清醒时间和至拔管时间的对比结果与单纯全麻组相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手术结束至清醒时间和至拔管时间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篇3

七氟烷( Sevoflurane )于1968年由Regan合成,七氟烷的血/气分配系数仅 0.63,MAC 1.7,吸收和清除迅速,吸入后很快达到肺泡有效浓度,故其诱导、苏醒过程迅速,适用于门诊麻醉。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其他吸入性麻醉药相比,易为患者接受 [1],特别适用于儿童。但随着七氟烷的应用,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也越来越多。近期我们以麻醉助手(护士担当)对全凭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下行根管治疗的110位学龄前儿童,开展护理干预对患儿进行术前专人有效心理干预,术中及时有效吸唾,术后严密观察与对症处理。对七氟烷术后躁动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8月―10月在我科全凭七氟烷吸入麻醉下行根管治疗的学龄前患儿。纳入标准:a.无七氟烷全麻禁忌症;b.年龄在2―6岁;c.进行根管治疗的患儿;d.获得患儿家长同意。排除标准:a.有先天性疾病患儿;b.有哮喘史;c.前期感冒;d.血常规异常。将110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实验组(T组)56例,对照组(C组)54例;T组的年龄3.86±1.26岁、C组的年龄3.96±1.06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34男、22女,C组30男、24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的体重16.88±3.38?、C组的体重17.03±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手术方式均为根管治疗。

1.2 方法 两组患儿采用干预对照法进行研究。T组采用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四手护士、麻醉助手对患儿进行术前专人有效心理干预,术中及时有效吸唾,术后严密观察与对症处理开展治疗。C组采用常规的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四手护士对患儿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PAED量表的评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苏醒期躁动的持续时间。两组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采用Sikich和Lerman制定的手术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量表(PAED量表)见表1进行评分,PAED量表得分?12分者比?10分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判定上更具灵敏性和特异性[2]。同时用统计学方法将情况汇总进行对比 见表2。

1.2.1 T组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助手,将配合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四手护士对患儿开展全程护理干预。对患儿进行术前专人有效心理干预,术中及时有效吸唾,术后苏醒期严密观察与对症处理。(麻醉助手需接受相关的培训,包括儿童护理、儿童心理辅导、手术配合、麻醉配合、相关急救护理配合等技术。)

1.2.1.1 术前专人有效的心理干预减少患儿的焦虑 在预约手术时,麻醉助手配合麻醉医生评估患儿全身情况,做好常规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3]麻醉助手尽量与患儿多一些交流,做到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有研究表明,针对病人主要的心理问题所制订的心理护理措施恰当与否, 是影响心理护理质量的关键[4]。在诊室摆放一些玩具,告知患儿只是做雾化或者只是睡一觉。避免在患儿面前提到打针、手术等敏感词汇。以减轻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术前让家长将患儿带入全麻手术室。

1.2.1.2 术中有效的吸唾减少咽喉刺激 患儿入室后麻醉助手配合麻醉医生对患儿进行麻醉。选择合适的喉罩,并在喉罩上涂抹适当的麻醉凝胶。在插入喉罩时动作轻柔。做好患儿安全护理。有研究表明术后的疼痛与不良刺激会诱发术后的躁动不安[5]。在术中麻醉助手应处于椅位的2―4点的位置,一方面协助麻醉医生固定喉罩保持气道通畅,严密观察患儿的全身状况和生命体征。另一方面配合手术医生,暴露术野,及时有效的吸唾,避免口内液体(唾液、血液、冷却水)顺喉罩流入气道、食道内,引起恶心、呕吐、躁动不安,甚至是窒息的危险。

1.2.1.3 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对症处理 术后苏醒期是开展护理干预控制躁动的关键时期。手术完成后做好安全护理,并协助麻醉医生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做好应急准备。早期及时有效的清除患儿口内分泌物,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遵医嘱用药和处理。有研究表明,术后疼痛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 血中儿茶酚胺升高, 血压急剧升高, 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 甚至心跳骤停, 呼吸浅速, 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出汗等[6]。针对患儿不同的情况,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待患儿平稳后让家长进入全麻手术室陪同患儿苏醒。

1.2.2 C组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采用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四手护士对患儿开展常规治疗和护理。术前让家长将患儿带入全麻手术室,术后待患儿平稳后让家长进入全麻手术室陪同患儿苏醒。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两组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AED评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当P

2 结果

2.1 患儿的术后躁动PAED量表评分 利用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PAED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得出T组为13±10、C组为15±7.25(P

2.2 患儿苏醒期情况比较 统计患儿苏醒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得出T组苏醒期躁动发生30例占53.6%,C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40例占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恶心、呕吐2例占3.6%,C组恶心、呕吐4例占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躁动10例占17.8%,未发生躁动4例占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T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C组。具体详见表2。

2.3 患儿苏醒期躁动的持续时间比较 统计患儿苏醒期躁动的持续时间,采用t检验得出术后躁动持续时间T组比C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控制门诊儿童在七氟烷全麻术后躁动的紧迫性 儿童口腔疾病的治疗历来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往往采用恐吓以及暴力的手段强迫其治疗[7]。而今七氟烷全麻下行口腔治疗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欢迎。全麻苏醒期躁动( emergence agitation,EA) 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 表现为并存的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患者出现一些不适当行为, 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挣扎、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妄想思维等[8]。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躁动原因的不单一性和不明确性,使得EA控制相对较难。全凭七氟烷吸入EA的高发性和危害性较大,因此门诊儿童EA亟待控制。

篇4

腰硬联合麻醉(CSEA)因为其起效迅速、效果确切已广泛地用于剖宫产术,但术中经常出现低血压,甚至危及产妇及胎儿的安全。我科自2011年8月开始应用小剂量盐酸甲氧明防治腰硬联合麻醉中低血压,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产科患者100例,ASA I~ Ⅱ级,年龄20~33岁,体重50~70 kg,孕37~40w。排除合并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病例。

1.2 方法 术前常规准备,不用术前药。产妇入室后,隔5min测量两次其心率、血压,取平均值作为基础值。产妇取左侧卧位,选取L2~3间隙进行CSEA穿刺,腰麻注入0.4%Bupivacaine 2~2.5ml(8~10mg含4%GS),30S注射完毕。置入硬膜外导管,产妇转为平卧,调整麻醉平面达T6-8。入室至麻醉后0. 5h内输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不超过500 ml。

1.3试验分组10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患者在腰麻药注入的即刻从静脉给予甲氧明2mg,B组不预注任何药物,所有患者经上述处理后仍出现低血压, 心率低于70次者,静注阿托品0.3~0.5mg后静注甲氧明1~2mg,心率高于70次者,给予氧明,反射性一过性心动过缓可用阿托品提升之。

1.4观测指标 记录腰麻前,腰麻后1、3、5、15、30min 的血压、心率。血压低于基础值的20%定义为低血压,记录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阿托品的用量。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腰麻前BP、HR、麻醉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血压观察情况 与腰麻前相比:两组患者在5、15、30 min均出现不同程度血压下降(P

2.2心率观察情况 A组腰麻后1、3、5、15、30 min的心率明显降低(P

2.3低血压发生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 A组比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见表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