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1 16:34: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基本阅读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避免发声,学会默读。出声阅读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实验统计表明,朗读的速度最快每分钟只能达到200字,而默读每分钟可达800字左右,是朗读的4倍。因此,提高阅读首先要学会默读。默读的关键在于避免出声,有的人在读时虽然听不到有明显的出声现象,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唇或舌在动,说明其阅读仍有不易觉察的潜在发声现象,这仍会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在实际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克服唇动、舌动的现象。
2、减少注视点。阅读过程中,眼睛是以快速眼跳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其中眼跳运动的时间只占10%,而眼睛停留在各个注视点上停顿的时间占到总时间的90%。可见,眼睛主要不是靠眼跳的运动,而是通过眼跳中的注视停顿来获取信息。这样,减少一行乃至一页文字中的注视点,也就相应使得视觉幅度扩大,每次眼停获得的信息增多,从而可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
3、缩短眼停时间。眼停时间是指眼睛在每个注视点上停留的时间。减少停留的时间,也会相应提高整体阅读的速度。
4、避免回视。回视是指眼跳经过某一注视点后又重新返回。回视的次数越多,阅读的速度就会越慢。因此,必须努力克服回视的毛病。一般来说,回视的出现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缺乏自信,总担心没有完全看清楚。要避免回视,就应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二、快速阅读的主要方法
1、浏览法。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浏览阅读主要是重点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位置:一是篇名,包括文章的题目和书名,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集中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论点、主要论题或是主要内容等。通过研究题目,可以对文章或书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二是目录、序言、提要、索引等,这些将会帮助读者对文章或书籍大体框架、基本思路有所了解。三是正文,这一部分浏览的关键主要是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落起首的中心句。将这些关键部分浏览完毕后,会对文章或书籍形成总的印象,如果经回忆有不够完整的地方,或有值得深究之处,可再作必要的重点补阅。
2、扫读法。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扫读法不像传统阅读方法那样逐字逐句地来读,而是将眼停的视域尽可能扩大,将几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在快速扫视中获得对文章或书籍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由于摆脱了个别字句上的语意纠缠,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并不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会影响理解程度,很多时候甚至比逐字逐句阅读更能够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利用舒尔特数字表等进行专门的视力扩展训练,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3、跳读法。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页扫视,而跳读则是有所取舍地跳跃式前进,只停留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上阅读,其他次要内容则大段大段甚至整页整页地略过。所以,善于运用跳读法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跳读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可以抓住标题、小标题、黑体字等关键处跳读,这些往往都是文中主要内容、中心题旨所在;可以沿着情节发展线索跳读,如在记叙文体中情节之外的纯景物、人物的大段静态描写可直接略过;可以根据语法结构的提示跳读,通过结构词语的帮助来把握书中的思路,如"由此看来"、"总之"等就可提示读者很快找到关键性的总结句。
4、寻读法。寻读法是指为得到急需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相关书籍资料中搜寻查找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寻读法是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我们在辞典中查阅某个字词的意义或读音;在报纸上查看当天的重要新闻;在电视报上了解想看的电视节目;在产品说明书中查讯某个故障的排除方法;在某本书中通过目录提要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写作中搜集需要引用的有关资料等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到寻读法。
5、猜读法。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想,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
猜读法使读者角度转换为作者,为作者设身处地地考虑作品内容的安排,这就使阅读活动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积极思维状态,有助于锻炼提高读者的认识判断能力、创造能力。猜读法最常见于情节类的作品阅读中,如《老人与海》中在读到桑提亚哥刚遇到鲨鱼之时,读者便可以猜想作者会怎样写他与鲨鱼的较量?最后结局会是如何?其他类型的作品,也可用猜读法阅读。读议论性文体时,可以先由题目设想作者怎样提出论点,采用哪些论据,用什么方法来具体论证。
三、快速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会失去读的兴趣,将读书看作一种负担,这样老师就要好好引导他们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魅力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课外及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熏陶。
2.设疑激趣――激发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最后我说:第一次乌龟输了,他心里很难过,他又约了小兔子进行第二次赛跑,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地说,想要知道答案,《龟兔第二次赛跑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及品质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地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5.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室)
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
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进入情感交融的境界。
四、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
事实证明,优秀学生的语文能力大都得益于课外,许多专家学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的。教师必须大胆改革阅读教学的面貌,想方设法将学生领到快乐、自由的精神王国。因此,教师在原有阅读课的基础上,可以定期开设以下类型的阅读课:
1.阅读鉴赏课
课堂上,教师朗读一些文学名著的精彩部分、报刊杂志中搜集到的精彩文章、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等,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用情节曲折的故事吸引学生,让学生领略到课外读物的乐趣,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2.读书交流课
学生是读书交流课的主角,教师是组织者。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一周来的读书情况。学生可以朗读课外书中的精彩片段,可以谈自己读完某本书后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一本书谈各自不同的见解,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读书交流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读书谈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首先,要清楚阅读理解考什么?以2011年考试说明为例:要求考生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其次,要明白阅读理解怎么考?2011年考试说明考纲要求考察考生六个方面的能力:
(1) 理解语篇主旨要义;
(2) 获取文中具体信息;
(3) 根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推测生词的词义;
(4) 根据文中事实和线索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5)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文脉逻辑关系;
(6) 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7) 根据所读,用恰当的词语补全文章提纲、概括关键内容或作关键词词语转换。
最后,要掌握阅读理解如何做?这是教师和学生必须把握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科分数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作者根据近年来的基本经验联系2011年考试说明重点做一分析。
从做题的顺序来讲,一般有两种最为直接的方式:
一是先读文章再做题,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表示观点的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人关系为主题”的说明性文章。
二是先看问题再阅读,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以叙事、描述、说明、新闻报道为主题的文章。
在确认做题顺序后,下面的方法对于解题应有一定的帮助:
一是把握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运用“画图列表法”,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
二是整体领会意思。比如阅读时,把句子划分为若干个意群,通过眼球转动扫视各个意群,整体领会意思。要通过关键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不必过多注意语法结构方面的词,如冠词、介词等,同时以连接词作为突破口,把握作者在叙述、说明或议论中的思路,反映段落组织的不同方法,还能反映句与句、各层次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时间、条件、因果、让步等。
三是推断加推理。这主要针对于生词而言,阅读中常常会遇到生词,考试时我们也不可能去查词典,平常的练习中为了不影响阅读速度和思维,也不宜当时查词典,那么擅于猜测词义就显得尤为必要。一般有以下几种猜测词义的方法:
1. 构词法(前缀、后缀、复合、派生等)
如: The pamin his knee was bearable so he was able to continue torun hear. 在中学我们学过它的两个意思,作为名词是“熊”的意思,还有作为动词是“忍受”的意思,因为后缀able是表示“有能力、能够”的涵义,这里bearable很容易判断是“能够忍受的”的意思。
2. 定义法
如: There was an abundance of food, thatis to say, everyone had lots to eat. 单单看abundance这个词,很难理解,但是通过that is to say后面解释的: everyone had lots to eat, 就不难猜出abundance是“大量,很多”的意思。
3. 对比法
当文章中有两个意义相对的词,只要把握其中一个词,就不难推出另一个词的含义。例如: When a bright woman marries a dim man, she will eventually sink to his level. And if a stupid woman marries a smart man, she will become as sharp as he is, according to a scientist. 句中有两对意义相对的词: bright-dim, stupid-smart。 (同时还有一组近义词bright-smart-sharp, 这种情况也可根据词义的类比来猜测词义。)
4. 情景法
英语中词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仔细阅读文章之后,利用上下文提供的情景和线索,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分析进而推测词义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阅读过程中的一大关键,也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
阅读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初中阶段,是儿童向青年过渡时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替出现,学生具有青年和儿童的双重特点。这就需要采取按年龄编组,分组辅导,重点推荐的办法,一是可以以推荐书目(如编印活页书目单,出黑板报,广播宣传等)的方法,选择并提供各类型、各层次的推荐书目,便于学生找到阅读门径。二是在中学阶段有区别的设置阅读课,采用专人讲授、周期固定的授课方式,系统介绍图书情报利用与阅读知识。通过在课外阅读好书,帮助学生培养优良品德,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加强知识综合化,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以多样化原则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阅读课上,可以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记读书心得和体会,介绍读书知识,推荐名人读书方法,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阅读课下,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读书活动来占领师生的业余文化阵地,根据学校教育工作和师生兴趣、爱好的特点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把广大师生业余时间的活动兴趣和爱好引向读书方面来。还可以聘请老师搞文学讲座,也可通过读书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以前瞻性原则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选择意识和甄别眼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35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这个时代赋予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
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
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包含原因、影响或性质、特点、地位等。这是人类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而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这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另一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因此历史又带有阶级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为武装去解析历史现象,并能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导读时,必须把阐释历史现象的钥匙交给学生。
一、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A事件的结果是B事件的原因,B事件的结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形成了历史的基本线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双互相影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在阅读中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
所以,历史阅读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二、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式学习历史
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所谓“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是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我们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
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能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大大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三、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2.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 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 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 学习能力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 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导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 多,远胜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 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 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此外,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导读也是势在必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 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 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依靠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 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带着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 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 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 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 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二、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 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 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 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 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 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 ,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包含原因、影响或性质、特点、地位等。这是人类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 而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理论基础 和分析方法。这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 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另一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因此历史又带有阶级 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 为武装去解析历史现象,并能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导读时,必须把阐释历史现象的钥匙交给 学生。
2.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A事件的结果是B 事件的原因,B 事件的结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形成了历史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的 发展又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双互相影 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 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在阅读中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
所以,历史导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 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 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 。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式学习历史
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所谓 “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是 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 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我们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例如中国近代 后期时期的知识表解为:
附图{图}
(这样的阅读方法一般适用于期末复习或高三第二轮复习)
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 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能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大大提高学生 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四、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 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 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2.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 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 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 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讲授新课内容时,应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 ,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 表及里地阅读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精髓的同时,开拓思路,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由于教师的反 复示范,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阅读能力也就逐渐随之提高。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一年级时,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们都爱上了阅读。二年级时,如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经过大量查阅资料,我们认为,老师应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习得一些阅读策略来保持阅读兴趣,进而从书中汲取真、善、美的人文素养。
二 理论基础
1.哲学原理
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开始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爱上了读书,再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与指导下,学会运用一些阅读方法,就能达到“质的飞跃”,逐渐形成阅读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非一朝一夕之功,要从小打基础。教师需要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阅读积木,为孩子们能够顺利在日后的框架式的自主学习方式中学习。
3.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阅读理论
认知科学强调意义建构,强调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背景知识和教学阅读理解策略,特别强调教师专家式的引导作用。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阅读教育学、心理学、阅读理论,力求让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
2.调查分析法
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以便实时调整阅读教学。
3.行动研究法
全组老师针对学生面临的阅读问题——阅读的有效性,特别是阅读方法的形成进行探讨、实践、反思,从而让学生学会一些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保持阅读兴趣。
四 研究过程
1.精挑细选,确定阅读书目
《新课标》认为:“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他们不畏惧阅读长篇著作,而且逐步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让小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经典,得到各种文化的滋养,让他们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进而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发展奠基。因此,笔者选择《声律启蒙》、《国学经典》、“郑渊洁童话系列”、《小屁孩日记》列为年级必读书目,并且进行班级间的“漂书活动”;把《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格林童话》、《小木偶奇遇记》、《小猪唏哩呼噜》、《伊索寓言》等列为班级选读书目。
2.仔细求证,定准阅读目标
经过反复查阅资料,结合二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具体阅读状况,我们认为,二年级学生要达到的阅读目标是:(1)有自愿阅读的热情。(2)有在阅读中积累词、句的意识和习惯,并且能运用到写话中。(3)具有初步的“读—思—写”结合的意识。(4)初步学会运用一些阅读方法,如猜测法(推理和想象)、提问—问答法、摘抄法、读思结合法、读忆结合法(背诵和复述)、读写结合法等。
3.认真探索,尝试阅读模式
阅读是否有效,其落脚点在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开始我们采用读书单的形式来研究阅读课堂,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几次试验后发现,这种所谓的指导性测试对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的作用不大,毕竟学生年龄小,生活积累少,光靠学生读后去悟、答题是不行的,必须要有老师的指导、点拨和引导。
之后,我们又大量查阅文献,反思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就像小孩搭积木一样,任何一个模型都是由一块块积木搭建而成的。于是,我们尝试“积木式阅读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取“积木块”——特定素材(阅读材料和阅读方法),采用“支架式”教学(示范、讲解),帮助学生根据一定要求,或兴趣爱好,或能力基础,对所选素材进行各种形式的组合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实验准备:孩子阅读能力的形成是由几大模块组成的,老师教学课外阅读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搭建阅读能力形成的“积木块”——“基本积木块”(朗读、推理、摘抄)、“复合积木块”(读思结合法、读忆结合法、读写结合法)、“特殊积木块”(为适应考察阅读能力而形成的基本规则),并且慢慢地教会他们达到自如地运用这些“积木块”的能力。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只传授“基本积木块”,即猜测法(推理和想象)、朗读法、提问—问答法、摘抄法、复述法等。
实验步骤:虽然每次课的内容不一样,需要训练的阅读方法不一样,但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基本积木块”,给孩子一定的印象,我们强调“一课一得”,并且规定了“积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1)学生自读,了解内容。让学生根据阅读指导题或提纲,独立读书,了解内容。(2)教师示范,传授方法。全班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但是根据“差异教学”的原则,让“优秀生”先行一步,为后面的小组合作打基础。(3)小组合作,尝试运用“基本积木块”。教师引导巡视,可以适时引导“后进生”或学生学习有偏差的地方。(4)展评学习,共同提高。即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交流和评价中习得“基本积木块”。
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获得一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声律启蒙》的学习中强调读忆结合法的学习与运用;在《朱塔奇遇记》中让学生习得跳读法和摘抄法的阅读策略;利用《小屁孩日记》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写结合法等。这样,学生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习得一些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写作打基础。
4.组织各种活动,推动阅读
第一,班级朗读竞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良好的语感,搭建、巩固“朗读法积木块”。
第二,“好书推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尝试运用一些阅读方法,进而爱上阅读。
第三,“读书节活动”:“经典伴我行”的读书节活动让学生明白了古诗、童谣、声律启蒙、“郑渊洁童话系列”等不仅可以读、可以背,还可以唱、可以表演、可以做游戏。现在,学生的读书热情更高了,对读书更感兴趣了。
第四,“阅读明星”的评选活动:期末,评选“阅读明星”,把阅读活动推向。
五 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
第一,阅读量大增。从期末阅读调查表显示,两个学期,学生读书最多的阅读量超过100万字,最少的也已达到近40万字。
第二,朗读水平提高,语感增强,95%的学生能拿起一本无拼音的书,按照语意停顿读书,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很多“语汇积木块”。
第三,“真善美”的欣赏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善于表达的能力,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的同时陶冶高尚的情操,学会做人。
第四,很多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阅读方法,如利用《我爱读书》来运用“摘抄—积累法”、“读思结合法”等。
第五,学生的表达能力显著增强。学生运用了“摘抄—积累”法后,把文章写得具体、优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2.教师方面
一、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 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 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 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 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 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 ,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2.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二、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 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 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2.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
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 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 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了 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 文内容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 。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局限于课文结论,不简单灌输观点。而 是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 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3.利用复习课培养阅读能力 。
词是构成语言和句子的基本单位,而句子又是语言表达的基本方式,正是由词和句子作为基本构成形式构建了文章的完整性。语文教学课堂上对于词和句的掌握,特别重要。对于词和句的掌握是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品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学生多读、多说和多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品的方法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掌握,掌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内在含义。所以“品”的阅读方法是语言学习最基本的方式。语文阅读作为其他知识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品读能力,从字、词、句甚至是人体的肢体语言理解真正的含义,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生活的必备知识。
2.激励学生的感悟
好的阅读方法能够使学生不断递升阅读平台,实现一次次的提升。但阅读终究是项特殊的精神活动,它的内蕴是极其丰富的,它的外在是十分广阔的,因而对整个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的正当追求自然也应该是永无止境的。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励学生的感悟。小学生还是处于儿童时期,对于世界和未来充满了向往和好奇,所以也是一个寻求知识的阶段。激励学生的感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激励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学生的感悟,可以激励学生掌握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或相似类中的其他事物,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学习策略。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对于提升阅读能力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