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育学范文

时间:2024-01-31 16:34: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数学教育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数学教育学

篇1

主管单位:辽宁北方报刊出版中心

主办单位:辽宁北方报刊出版中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8284

国内刊号:21-1548/G4

邮发代号:8-26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数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正式创刊于2003年1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辽宁北方报刊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会刊分为初中版和高中版,均为月刊,国际流行大16开本,48页,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学数学教师、教研员以及所有从事数学教育的研究者、专家。

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33-02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只专注于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的其他基本功能,如审美教育功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挖掘数学美,用数学美去感染学生,激荡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从而达到使学生愿学、乐学数学的教学最高境界。

一、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化在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审美教育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美术,而且从自然、社会、科学中也能感受到美。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中学各科的课堂教学都应当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不能忽略其中的某一方面。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未能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得到充分重视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学数学教师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数学中包含着理性思维和想象,是一门内容抽象而又枯燥的学科。许多中学生是由于考试的压力而不得不学数学。如何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这是我们每个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挖掘、展示数学美,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美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将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

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审美教育的内容

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说:“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同时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还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关系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可见,数学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但是,长期以来,中学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逻辑体系和逻辑推演,忽视数学美感、数学直觉的作用,使学生将数学与逻辑等同起来,一味注重数学的逻辑性而忽视数学本身的美,从而感到教学枯燥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让数学美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首先,从数学教学内容上挖掘美育的内容。长期以来,造成不少中学生感到数学的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从而缺乏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内在美。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所说:“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数学的概念、公式体系等都应挖掘其中的美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得到美的享受。

其次,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上挖掘美育的内容。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追求数学知识点的落实、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还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方法、思维的内在美,在美的体验中享受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中学数学的方法、思维的内在美主要体现在简约、类比、抽象、无限等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围绕这些方面,揭示美的本质,师生在共同享受美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授多面体顶点、棱数、面积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作这样的概括:“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种?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由她还可派生出许多同样美妙的东西,如平面图的点数V、边数E、区域数F满足V-E+F=2。这个公式成了近代数学两个重要分支――拓扑学与图论的基本公式。”

第三,从美学角度挖掘美育的内容。对称、和谐、奇异是常用的美学术语,也是人类对美的基本认识。世界上但凡包含这三个因素的事物都可以给人美的感受。所以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围绕这三个基本的要素去挖掘美育内容。比如对称,在中学数学中的例子数不胜数,只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往往没有从美学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单纯传授数学知识,而忽略美育的数学课堂,当然会显得枯燥乏味。如果在学习之前,先让学生感受舞蹈《千手观音》之美,然后再导入对称概念及讲授其内容,效果就会比单纯地讲授好得多。又如教学线段的比例关系时,向学生介绍在建筑设计、美术、音乐等方面应用黄金分割的原理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例子,学生就会感悟到美的存在。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注意挖掘,数学美无处不在。

三、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途径

科学和艺术一样,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能起到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通过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数学美,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结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板书,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审美观。将数学美直观地展示出来,能让学生直接通过感官感受到数学之美。教师应该结合 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注意板书的对 称、比例、图形位置等因素,使一堂课的板书成为一幅艺术品,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感受数学之美。

其次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展示数学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揭示数学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学生能直接感悟、享受数学美。例如对圆的认识,以前学生多数是通过平面的板书来感受圆,但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往平静的湖水水面上丢进一颗石子、满天晚霞中的夕阳、卢沟晓月和圆形罗马大教堂等。 如“往水中丢石子”,这是一个很平常、学生很熟悉的情景,这一情景的出现往往会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利用如此现实而又生动的情景引出学生所学的知识――圆,自然能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使抽象的数学可视化,发挥了数学内在审美因素的作用。

第三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让学生通过现实的事例去感受数学美,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传统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脱离了生活,没有顾及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没有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之美处处皆有。其实,只要留心,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数学美的存在。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比 ,即061803398…到处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建筑物窗口的宽与高的比一般为黄金分割比 ;一般人的膝盖是腿部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身高的黄金分割点;当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此时23∶37(体温)约为0618;名画的主题,大都位于画面尺度的0618处;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声音更甜美……建筑设计的精巧、人体科学的奥秘、美术作品的高雅、音乐节奏的优美交融于数学美之中。通过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的内在美,让数学更接近生活,更能发挥中学数学的教育功能。

篇3

中学数学实验是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人为地、有目的地、模拟地创设一些有利于观察的数学对象,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经过某种预先的组织、设计,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并在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数学、用数学或做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学科知识已渗透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方面,为确保我国科技发展的后续力量,必须尽早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思维。而数学实验对于中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一)培养观察力,加深对抽象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发展抽象思维;(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

1中学数学实验在广泛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其实,我国很多地区已开始注重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位置,但从目前来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数学实验仍困难重重。根据对部分中学的调查,广泛开展中学生数学如下:1.1时间少。数学实验因其本身的探究性质,相对传统的讲授来说,占用时间较多。然而中学课程较多,数学可是较少,为完成教学任务,或在短时间内应付中考、高考,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实验往往被冷落。1.2缺经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经在众多教师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于数学实验的推广,部分教师面临着各方面素质的挑战:一是熟练运用计算机开展教学。对于数学实验来说,许多实验的开展需要计算机知识,有事甚至运用到简单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二是数学实验的开展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数学数学知识储备及科研能力。这无疑是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硬件差。部分数学实验的开展需要电脑硬件的支持。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本教学设施的供应尚有困难,这对于数学实验的推广来说无疑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2针对中学数学实验在广泛实施中面临问题的建议

篇4

情感教育与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必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努力实现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的和谐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中提升教学效果。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情感教育在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帮助高中数学教师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强化其智力活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感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笔者选取XX中学、YY中学的高中三个年级500名学生作为样本,对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调查500份,收回476份,剔除不合要求的16份,回收率92%,随后对其数据进行了细致分析。

经过统计与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有91人“觉得上课轻松”,占19.8%;有153人“喜欢数学”,占33.2%。在喜欢数学的学生中调查他们喜欢数学的原因,主要有3个:“喜欢数学老师”占76%、“数学老师经常表扬我,老师对我很有信心”占17.4%、“做数学题有成就感”占65%。而在其他不喜欢数学的学生中进行调查,其原因主要也有三个:“不喜欢数学老师”占86%、“数学太难了”占78%、“老师很少表扬我,我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占68%。在对其学业成功感的调查中,“很好”占12.7%、“一般”及“不太好”占67%。有95.6%的同学认为,在得到老师表扬后感觉很开心。

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普遍觉得学习数学不轻松,甚至较为困难。导致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老师的原因,并非数学本身。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怕与老师交流、不敢问问题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深入了解。可见,情感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令人担忧。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育学的方式,科学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遵循新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的同时,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其学习动机,提升其学习与教学效果。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首先,情感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其所需要的接班人不再只是传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加需要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更高的责任感、更高尚的道德情操及积极进取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传统教育模式由于其自身存在的时滞性、僵硬性,被具有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特征的情感教育所代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快速、灵活、有效的特性能够很好发挥情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其次,教育忽视期待情感教育。当前,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认知”,而忽视“情感”。笔者调查发现,在很多中学,缺乏积极情感的传统教育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同时,对学生进行随意体罚、辱骂的情况也较普遍,使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仅存“威严”缺乏“情感”,长此以往,势必使得教学中的情感日益枯竭,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再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情感教育。当前,学生渴望获得老师的更多尊重与信任,而中学又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其在学习中往往带有比较强的情绪,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注重培养学生情感品质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调控力,促使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最后,数学学科的特点有助于推进情感教育。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深入思考,要耗费大量的脑力,通过情感教育的运用,创设情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进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可行性

首先,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面对实际问题之时,能够让学生主动从数学角度其思考并解决问题;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之时,能够让学生积极寻求其现实背景,探索其应用的价值。

其次,现代教学技术能够为情感教育的推广提供良好平台。当前,基于计算机、现代教学技术的挂图、数学模型、电化、幻灯等教学媒介,有助于强化数形结合,创设教学情景,使得学生在情感渲染的愉悦环境中学习。

再次,数学历史教育能够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在数学教学中,详实的数学历史能够丰富严谨而富有逻辑性的数学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时,可以将高斯十岁时候如何解答1+2+3+4+5+…+100的故事作为引子,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用借助多媒体生动演示历史上的大数学家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的有趣事件,使学生被数学家们的不断开拓、不断探索的进取精神所感染,培养其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奠定情感教育的基础。数学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引导并推动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在教学过程重要更多关注学生的体验、经验以及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尽可能采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教师要加强自身情感修养,创造情感教育的实施条件。如前文所述,学生喜欢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喜欢数学老师,因此要运用好情感教育,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情感修改,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第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寻找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因素的挖掘,有助于将原本枯燥的教材变得更加生动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加深其对数学的情感。

第四,激活课堂教学,进而实现情感的交融。通过运用各类先进的计算机、现代教学技术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具体化,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使其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自主积极学习,实现教与学情感上的共鸣。

第五,改善评价方式,进一步巩固情感效果。在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提高的同时,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变化。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应当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同时,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数学教与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生不断进行观察、思考、研究问题的动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创新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要善于设置悬念。课堂上若能巧妙设计悬念,则可“一石激起下层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火花。其次,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思维、潜心思考、积极探索,就会创造出奇迹。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提问、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关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畅通,就要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集体研究式教学模式,全面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特性、严密性。

2.1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加强解题速度的训练。就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某种速度进行。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转换机智。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元”的变换、形的变换和数形转换的好题材。

2.2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存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步掌握举一反三的本领。

篇6

1993年联合国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会议认为:世界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道德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如果将来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发达了,而领导权又掌握在没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人类的灾难了,因为他手中已经不是一把枪,而是原子弹。因此,当代世界各国都把国民德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探讨学科德育的特点、规律,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第三,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继承基础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第四,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1.隐蔽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

2.深刻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但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将不易被改变,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它又显现出长效性、深刻性。

3.整体性数学之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层次性德育内容本身是个层次的结构系统,一方面,教材的知识帅浅入深的,以教材为载体的数学德育,也是同步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层次性。

5.制约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教学内容的制约,途径和方法受教学过程的制约。教材是课堂德育的当然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脱离教学内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两张皮,油水两分离;找到了切入点,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融,双管齐下。

二、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1.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须善待人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培养理性精神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拓广方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

3.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养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是人生秘不可少的体验。还包括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中的奇异性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

4.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阴,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回。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有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学生听了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将百折不挠的磨炼,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5.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科技修养

由于在教学中,经常讨论最大值、最小值和最佳解题对策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事物发展的众多可能性中寻找最佳途径,培养优化意识。

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要结合适当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同时,让学生从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中,如三次数学危机,几何作图三大问题,五次方程不可解与群论,集合论与数学基础,“李约瑟难题”和“陈省身猜想”等等,懂得数学落后即科技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丧权辱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三、数学教学的德育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数学教学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数学需要正确的动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识论的规律。因此,德育渗透要符合的科学性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力度、结合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渗透性原则教学中要将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防止牵强附会,贴政治标签。要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道德的基本点,由此深入、辐射,才能收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将德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课堂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最高境界。

3.系统性原则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4.量力性原则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5.情感性原则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新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内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严肃,态度严厉,学生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约束感,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日积月累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时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无效。反之,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实施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1.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面向新世纪,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深远意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将每节课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和数学思想方的知识,能把握中学数学教学的脉络,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探索一些具体的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一代为已任,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准确把握学生所思、所求、所感、所爱,有的效矢地教育,才能收到实交效。

2.着眼课内,放眼课外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性活动是实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促进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深化德育效果。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又是德育的生动的大课堂。如组织数学美育讨论,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收集数学在社会经济动中的应用实例等,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在21世纪,数学将成为构筑当代文明的基石,数学已不再是作为一种学科了,而是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通技术,数学的思维与思想方法能够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数学创新教育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在现如今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已成为了数学改革道路当中的必要选择。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以及能力呢?现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目前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理念落后。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教师传授知识越多越好,学生练习题做得越多越好,搞题海战术、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等一系列陈旧的数学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与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脱节,难以适应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需要,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难以提高。2)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灵活多变,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凭着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便完成课堂45分钟的教学。同时,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你讲我听,你教我学这种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教学缺乏生动性、灵活性、形象性。究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难以达到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3)课堂提问频繁且低效。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频繁的提问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有些封闭性的提问适合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过多的封闭性提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应,而且还会使学生的思考浮于表层、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追求“量”的同时,更不能轻视提问的“质”,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4)主观性处理更改教材例题,使学生学习难度增大。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考虑到了共性和特殊性,从一个普遍适用的共性的角度编写教材,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状况、教学资源也许不是最适用的,已经给教师留下了创造和发挥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去处理教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去钻研和利用教材,而是出现了随意处理教材、更改例题讲解先后顺序的情况,导致例题梯度太大。很多学生上课听不懂,觉得数学难学,失去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的甚至感到所学的知识太难,产生害怕或抵触情绪。如此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以上现象反映了当今数学教学的现状。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忽视了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为此,必须对传统的数学教学进行创新改革。可见,中学数学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2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教育心态的创新。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有耳辱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思维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方式,也对学生有向导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注重角色变换,不卑不亢地参与社会生活 。教师必须能与学生形成一个整体,而不能脱离学生。因为他们面对的学生为青少年,青少年的个性比较活泼,开朗。这就要求老师具有比较年轻的心态,能够融入学生。此外还要保持随和的心,因为教学中所面临的学生性格各异,如果数学学不好,很多学生会认为数学很枯燥无味,从而产生逆反的心理或者和老师发生顶撞。这时,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必须能够学会教育学生,引导学生。2)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开展创新型课堂教学研究,关键看每节课学生得到什么,师生的聪明才智是否能得到发挥。评价数学学业成绩的卷面考试,要重视学生不同的标准答案的解法。除了卷面考试以外,可考虑数学实践活动占适当比例,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束缚。由于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因此评估学生成绩就不能看学生能否做对几道题,而应侧重的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灵活性较大的题,看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否有独创性、新颖性,视野是否开阔。同时,考试时应重点测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要改变以往那种单看学生成绩的评估方式,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体系,应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后对学生的指导、学生能力的高低进行评价。3)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挖掘、猜想、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例如教学中应该教学生提出以下的一些问题:初中数学课是怎样的一门课?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有什么联系?数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等等。就以上这些问题,即使学生学完整个初中的课程也无法回答好,但教师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引导学生来思考这些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要较多地启发、诱导、点拨学生。4)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使抽象变为具体,使呆板的定理、公式等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5)善于运用数学的美去感染、熏陶学生。教学中往往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忽视美誉的渗透。数学的美乃数学的魅力之所在,通过教学,展示数学的美,例如简洁的数学概念,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数学命题与模型,数学中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体现。再比如,几何中五角星的美、黄金分割的美、圆形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的美等等。例如要学生去判断12476518201和1234567654321两个数中哪个更美,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就是数学美育的潜意识作用。只要我们耐心引导,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美给学生,学生便会主动学、爱学。数学才能变得有趣、有味、有惑。

总之,面向新世纪的创新教育,教师要有进取、奉献精神以及崇高的职业道德,精深的文化科学知识。要有创造性教学方法,采取“授人以人以鱼,不如授人以”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很好的实施创新教育。

篇8

在数学的每一点进步、发展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现实的问题或者一个曲折的故事。如果我们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够适当介绍知识的产生背景,或者讲讲知识背后的故事,那么,数学学习将变得不再枯燥,学生学的知识会更加通透,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它所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想说的中学数学教育中的生活教育。

这里所说的生活教育,主要包括某个知识点的产生与发展,现状与前景,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与应用,数学历史人物(数学家、科学家等)与故事等。

简单的归纳一下,中学数学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有以下作用:

一、了解知识起源,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用处,应用知识,趣味记忆。

十九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论。数学家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可是,好景不长。

1903年,一个震惊数学界的消息传出:集合论是有漏洞的!这就是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的著名的罗素悖论:S是否属于S呢?根据排中律,一个元素或者属于某个集合,或者不属于某个集合。因此,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问是否属于它自己是有意义的。但对这个看似合理的问题的回答却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S属于S,根据S的定义,S就不属于S;反之,如果S不属于S,同样根据定义,S就属于S。无论如何都是矛盾的。它使得数学基础问题第一次以最迫切的需要的姿态摆到数学家面前,导致了数学家对数学基础的研究。又促进了数学的大发展等等。这样的故事,不仅使的学生认识到集合的起源,集合的重要性,也了解到集合论的问题所在,自己会迫使自己做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高科技的基础,产生学习兴趣。

2001年3月22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准确地坠毁在南太平洋指定海域。在这场举世瞩目的行动中,有两门数学起着关键的作用:1948年仙农建立的数学信息论,以及1946年维纳开创的数学控制论。首先,这需要由地面远距离传送指令信息,这肯定要受到噪声的干扰。如何保证“和平”号上接收的指令完全正确,这需要用抗干扰的通信理论和数学滤波设计。至于如何指挥空间站上计算机启动阀门,调整飞行姿态,控制进入大气层的地点和速度,都必须准确地运用控制论技术。时至今日,宇航专家对这门数学控制技术的运用已经驾轻就熟,因而这次坠毁可说无惊无险。

在“和平”号坠毁时,俄罗斯的地面指挥中心及其派往南太平洋的观测组,以及南太平洋周边地区的许多地面观测站都在工作。在这些观测活动中,离不开一项关键数学技术——卡尔曼滤波。众所周知,由于受各种干扰的影响,地面观察到的飞船位置和真实的飞船位置会出现误差。1960年,美国数学家卡尔曼(R.Kalman)提出了一种数学方法,可以把随机出现的干扰“滤”掉,使地面监测的数据和真实的位置达到最佳吻合。这便是著名的卡尔曼滤波。1968年,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地面上四座雷达监控飞船的位置,并发出指令使阿波罗飞船软着陆,如果地面观测误差太大,控制飞船计算机调节指令出现失误,登月计划就将前功尽弃。卡尔曼滤波技术于是在登月航行中大显身手,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时至今日,任何航行(包括每一架喷气客机)都离不开卡尔曼滤波,“和平”号的坠落自然也不例外。卡尔曼滤波技术现在已推广到地震监测和经济趋势的监控。虽然,我们常常看不见数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却无时无刻不在享受它的恩惠。作为数学学习者,要能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作用。

三、了解数学的前端应用,发展现状与前景,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志向,培养其科研使命感,发挥数学的德育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技术背后的就是数学。前美国总统科学顾问艾德华—大卫所说:“很少人认识到当今如此被广泛称颂的高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句话可能会招致某些争论。但是,它并不是否定各种硬件技术发展的意义,而是强调很少人认识到数学在高技术中的重要性这个事实,强调高技术中数学的不可或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见解是正确的,并且是富有远见的。

从医疗上的CT技术到中文印刷排版的自动化,从飞行器的模拟设计到指纹的识别,从石油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到信息安全技术等等,这些形形的技术的背后,数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关键。

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数学的研究,把优先发展数学看成是保持国家科技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鉴于数学在科技中的特殊地位和当今科技的数学化的进程,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要将对数学的支持强度翻两番。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国力要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杰出数学家。

给学生讲这些数学的重要性,可以将它们的兴趣化为学习数学的力量,从而学好数学,报效祖国,从另一方面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目前,不仅是社会上对数学科学缺乏了解,而且我们数学工作者或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数学存在着不完整的理解及认识.如果我们只强调数学的美,只强调数学逻辑的严谨,而不讲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这就容易使那些不以数学为职业的学生感到厌倦;使学生看不到数学与社会及时展的联系,看不到高科技与数学的联系,从而大面积的出现文章开始的一幕。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中一定要结合生活教育,用生活事实教育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6

社会的进步,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也普片意识到教育对于个人成长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好的教育不仅增长见识,更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向着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道德观等。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学会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更要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一.初中数学中包含的素质教育

每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知识结构和特点,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因此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性应体现在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因为中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这对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必须继续学习,不可否认,在我国初中到高中,能总体上大学的还不多。而大多数中学毕业的学生只能靠自我学习来提高未来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知识和能力,而这种继续学习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他们会不会学习,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适应信息化,数字高度发展的需要,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站在素质教育发展性的高度,努力教学生学会数学,这里应着重在学法上给予指导。例如,怎样教学生由因到果综合处理问题,怎样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怎样教学生通过个别实验归纳猜想,怎样教学生通过同类问题求解抽象概括出这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总之教会学生学习一般方法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增强学生未来自我发展的后劲。

二.数学能力的应用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收到吧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数学意识”。

作为为人生准备的数学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存,工作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技能和能力,具体的,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和社会,生产以及生活。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概括,抽象,弄清楚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他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和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意识大于裨益。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目的。

三.初中数学中素质教育的创新性

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他总在努力的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判现代教育体系的局限性和弊端的时候,往往批判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他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学教育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和加减数学家的思维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在明主开放的教学活动中,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值得提出的是,猜想是活的发现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牛顿所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引导和调控,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中,自由的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猜想,不断探索,真正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素质教育下中学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四.总结

素质教育之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演讲者而更应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导者,鉴赏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传授者,而应当是知识的积极探索着,发现者和创造者,中学数学教师应当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充分信任,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格身心都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篇10

作为数学教师, 首先要搞清楚数学究竟是什么呢?研究的是什么东西呢?怎样进行教学呢?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懂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数学研究的究竟是什么呢?有的科学家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既然数学是生活和生产中的科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所以,生活中也就缺不了数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明确给出了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首先要对数学的教学目的有个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就得要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要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全身心学习的积极性。第一,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第二,以历史作为诱导,让学生对我国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第三,以现实材料为题材,教育学生要学会学已至用。第四,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需要选用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其次: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

再次: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反复训练,让学生记忆深刻;教师要适当对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次来激励其他学生的学习。

二、狠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长期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因此,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转贴于

1:课前,认真构思,创设适当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课堂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求知欲,既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又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比如在进行轴对称的讲解时,我出示一张透明的白纸和一张简单的画,我问:你们能在这张白纸上给我画出和这幅一模一样的画来吗?学生马上回答:能。继续问:怎样画?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培养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习惯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篇11

其次,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并知下一句。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的父母离婚,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精力不能集中,课堂上老师对她的一个微笑便可以化去她心灵的伤痛,用这颗爱心去鼓舞她。可想而知;情感(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有多大的作用。

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来传递信息;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在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要具有感染力,教师必须对学生有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正如有一位学者所指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此外,教师必需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上课时所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最后,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有着执着追求,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而并不是仅仅当作职业来从事。此时此刻,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他(她)们就会乐意地多参与课堂教学中去。例如:我在教数学归纳法时,同学们对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很难理解。于是,我讲了一个春节放鞭炮的例子。假设鞭炮无限长,点燃第一个炮竹响过,接下来炮竹便一接一个响起来。通过实例增加同学们学习的趣味性。在鞭炮声中,教师和学生的情赶拉得更紧。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测试,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掌握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篇12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教师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数学教育的研究的迫切课题。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成效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我就两方面谈谈一些看法。

一、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兴趣是获取知识开发智力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动力,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启发眼、耳、鼻、口、手等器官的活动,促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心理活动,能够最佳地获得知识的信息,使智力得到显著地发展;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刻苦学习中克服疲倦和困难,并产生乐趣,使学习从被动服从权威到产生自发吸收知识营养,直接引向知识的纵横面。因此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知识基础较好,能力较强,智力较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提高。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兴趣是由认识的需要产生

兴趣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而教育的影响又居于主导的地位。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的发生和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未来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目的,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由理性发展到感性,从而好好学习,为将来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由好奇心、求知欲而产生直接兴趣。数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遵循认识规律进行教学。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理为基础,再上升为理论,然后用之于实践。这是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必须使学生逐步上升。教师应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再回到实践中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有趣有益。

(二)兴趣发展要逐步深化

兴趣发展并逐步深化,学生从对数学感兴趣,逐步深入到数学中去,而产生乐趣和志趣,才能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素质。促进兴趣深化,是“兴趣教育”的首要任务。

1.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启发学生,培养兴趣。

(1)培养自学能力。

(2)多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让学生享受发现的乐趣。

(3)开展多课型教学,如“渗透课”、“深化课”、“迁移课”、“结构课”、“系统思维课”、“思维分析课”、“解题方法创新课”,等等。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课型,对开发智力,引起兴趣是有效的好方法。

(4)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数学特点是习题多,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数学各章又有密切的联系,很多题常常不止一种解法。当学生想到一种解法,或简解、巧解,会激起对新问题的探索。

(5)学生自己写复习小结。每一单元讲完,教师要求学生逐步小结,根据教材特点和自己实际情况用图形或用表格,或用叙述的方法,不仅要小结知识内容,而且要对习题进行归纳类型、解法特点等,这样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且适合学生自己的口胃,使学生感到比被动看复习资料收获大,兴趣浓。

2.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除课堂教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课外活动,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1)开展各种数学竞赛。

(2)开办讲座,讲数学史、数学家小传、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趣题等。

(3)开办数学故事会、数学简报、数学游戏等活动。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反馈和兴趣的迁移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讲课的方法和内容的新奇,语调的调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如果能把其他兴趣迁移到数学学习上来,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新的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中了解学生的兴趣,想办法对他们进行兴趣迁移。

(四)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多媒体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和教学实际情况一致和类似的情景,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形下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