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1 17:03: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涉及的学科和技术非常广泛,其技术发展迅速,水平越来越高。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覆盖面很广,在系统的构成上,有着不同的层次,但在系统设计方面有着相同的规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现代设计的方法构造产品结构、赋予产品性能并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
整个开发设计过程按步骤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 设计筹划阶段
1)在筹划阶段中要对设计目标进行机理分析,对客户的要求进行理论性抽象,以确定产品的性能、规格、参数。在这个阶段,因为用户需求往往是面向产品的使用目的,并不全是设计的技术参数,所以需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抽象,要在分析对象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澄清用户需求的目地、原因和具体内容,经过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用工程语言描述设计要求,最终形成产品的规格和参数。对于加工机械而言,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 运动参数:表征机器工作部件的运动轨迹和行程、速度和加速度。
② 动力参数:表征机器为完成加工动作应输出的力(或力矩)和功率。
③ 品质参数:表征机器工作的运动精度、动力精度、稳定性、灵敏度和可靠性。
④ 环境参数:表征机器工作的环境,如温度、湿度、输入电源。
⑤ 结构参数:表征机器空间几何尺寸、结构、外观造型。
⑥ 界面参数:表征机器的人机对话方式和功能。
2)在这个阶段中要根据设计参数的需求,开展技术性分析,制定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划分出构成系统的各功能要素和功能模块,然后对各类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比,核定最佳总体设计方案、各个模块设计的目标与相关人员的配备。系统设计方案文件的内容包括:
① 系统的主要功能、技术指标、原理图及文字说明。
② 控制策略及方案。
③ 各功能模块的性能要求,模块实现的初步方案及输出输入逻辑关系的参数指标。
④ 方案比较和选择的初步确定。
⑤ 为保证系统性能指标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⑥ 抗干扰及可靠性设计策略。
⑦ 外观造型方案及机械主体方案。
⑧ 经费和进度计划的安排。
2 理论设计阶段
首先,根据系统的主功能要求和构成系统的功能要素进行系统要素进行主功能分解,划分出功能模块,画出机器工作时序图和机器传动原理简图;对于有过程控制要求的系统应建立各要素的数学模型,确定控制算法;计算出各功能模块之间接口的输入、输出参数,确定接口设计的任务分配。应当说明的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接口设计是对接口输入输出参数或机械结构参数的设计,而功能模块设计中的接口设计则是遵照系统设计制定的接口参数进行细部设计,实现接口的技术物理效应,两者在设计内容和设计分工上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接口,其设计要求有所不同。传感器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感觉器官,它从待测对象那里获得反映待测对象特征与状态的信息,监视监测整个设备的工作过程,传感器接口要求传感器与被测对象机械量信号源应有直接关系,保证标度转换及数学建模快速、准确、可靠,传感器与机械本体之间联接简洁、牢固,灵敏度高、动态性能好,抗机械谐波干扰性强,正确反映待测对象的被测参数。变送接口要满足传感器模块的输出信号与微机前向通道电气参数的匹配及远距离信号传输的要求,接口信号的传输要精确,可靠性强,抗干扰能力强,噪音容限较低;传感器的输出阻抗要与接口的输入阻抗相配合;接口输出的电平要与微机的电平一致;为方便微机进行信号处理,接口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须是线性关系。驱动接口要能满足接口的输入端与微机系统的后向通道在电平上保持一致,接口的输出端与功率驱动模块的输入端之间电平匹配的同时,阻抗也要匹配。其次,为防止功率设备的强电回路反窜入微机系统,接口必须采取有效的抵抗干扰措施。传动接口是一个机械接口,要求它的联接结构紧凑、轻巧,具有较高的传动精度和定位精度,安装、维修、调整简单方便,传动效率高,刚度好,相应快。
其次,以功能模块为单元,依据以上接口设计参数的要求对信号检测与转换、机械传动与工作机构、控制微机、功率驱动及执行元件等进行各个功能模块的选型、组配、设计。在此阶段的设计工作量较大,既包括机械、电气、电子、控制与计算机软件等系统的设计,又包括总装图、零件图的具体模块选型、组配。一方面不仅要求在机械系统设计时选择的机械系统参数要与控制系统的电气参数相匹配,同时也要求在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时,要根据机械系统的固有结构参数来选择及确定相关电气参数,综合应用微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让两项技术互相结合、互相协调、互相补充,把机电一体化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为提高工效,应该尽量应用各种cad、PRO/E等辅助工具;整个设计应尽量采用通用的模块和接口,以利于整体匹配,利于后期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
最后,以技术文件的方式对完整的系统设计采取整体技术经济指标分析,设计目标考核与系统优化,择优选择出综合性能指标最优的方案。
其中,系统功能分解应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各自的优势,努力使系统构成简单化、模块化。经常用到的设计策略有如下几种:
① 用电子装置替代机械传动,缩减机械传动装置,简化机械结构,减小尺寸,减轻重量,增强系统运动精度和控制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 TH-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型腔的充填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在充填的第1阶段熔体形成了凸形弯月面。第2阶段熔体克服了弯月面的表面张力,力求充填空腔部分。从熔体流的前沿形成固体薄壳开始进入第3阶段,此时熔体流动速度剧烈降低,最终在型腔尚未充填充填前过早地停止了充填。第4阶段,由于直浇道中压力头的继续提高,或者在惯性力的作用下,熔体前沿已经形成的薄壳破裂,随之形成了狭小的、能量较小的二次熔体流。在浇铸大延续度的薄壁件时候可能看到完整的4个阶段,而在浇注金属液充分过热时,则在第2阶段就完成了充填过程。因此对于薄壁件,金属液应该有一定的浇注速度和过热度。
金属液的浇注温度和浇注时的型壳温度是保证充填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熔模铸造的型壳经过焙烧,而且在热型壳下浇注,但熔模铸件大多数都是小件,型壳较薄,型壳出炉后冷却很快。
对于薄壁件,为了保证充填性、不产生冷隔与浇不足,除了保证内浇道的面积、静压头及浇注过热度外,还应尽量使型壳出炉浇注迅速,尽量使薄壁部位的型壳冷却缓慢
铸件浇铸过程中憋气,增加了憋气部位的气体压力,降低了充填时候的相对静压头,减缓了金属液的充填速度,因此憋气部位往往是容易产生浇不足和冷隔的部位。比如两个内浇道,金属液从两个内浇道同时进入,夹在中部的气体无法排出而憋气,在铸件中部会形成浇不足类型气孔
浇注过程如果中途停顿,则停顿阶段金属液流前端极易氧化结膜和凝固而产生冷隔、浇不足缺陷,因此浇注过程中切忌中途停顿
金属液充填过程应平稳
金属液充填过程应尽可能平稳,以尽量减少卷入气体、夹杂和二次氧化的可能性。底注方案的金属液由下而上平稳注入,能有效防止型腔内卷入空气而产生的气孔和针孔。因此对于易产生气孔的铸件和易氧化的合金应尽量采用底注方案
在浇注易产生氧化膜的高合金钢铸件时,常常会因出现氧化膜而降低铸件的气密性。这些氧化膜有的是在浇包金属液表面形成一次氧化膜,也有的是进入型腔后形成的二次氧化膜。有研究表明:浇包中形成的一次氧化膜是经过下部内浇道进入型腔的,其氧化膜夹杂则出现在上部热节。二次氧化膜的形成取决于金属液在型腔中的上升速度,,当浇铸温度为1600℃、金属液上升速度小于8mm/s时,金属液的整个表面上将形成完整的氧化薄膜,而当金属液的上升速度提高到20mm/s以上时,氧化薄膜不再形成。容易氧化成膜的金属液,在由氧化物构成的型腔中流动时,金属液面将不断缩紧而紧贴铸型表面,氧气进入金属液的清洁表面,又重新形成氧化膜,使得氧化膜不断增厚。当金属液流的速度大于20mm/s时,氧化薄膜的增长速度被金属流的破坏速度所抵消。为消除薄膜缺陷,铸型中的金属液流的上升速度应处于16-60mm/s范围内。
金属液在型腔内的流动状态对浇不足、冷隔、气孔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铸造浇铸方案应保证补缩,避免产生缩孔(松)
缩孔(松)是金属液凝固时体积收缩的结果。金属凝固时的体收缩在重力作用和大气压力的推动下,将出现凝固收缩流动,使一部分金属液从铸件系统中冷却慢的部位流向冷却较快的部位,而在冷却慢的部位留下空洞,形成缩孔。
缩松则是铸件局部凝固时金属液补缩困难形成的。钢液凝固时体积收缩是一种自然规律,因此就包含浇注补缩系统在内的铸件系统而言,缩孔(松)是不可避免的,但仅就铸件而言是可以避免的。
英国伯明翰大学IRC中心的J.Campbell教授等人对浇注系统设计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他们发现底注平稳充型是保证铸件质量的基本条件,设计浇注系统的核心是控制内浇道的充型速度,应设法使临界值小于0.5m/s,该文证明底注式与金属液充型速度对铸造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浇注系统设计强调两个原则,一是尽可能采用底注式,二是在此基础上限制内浇道的充型速度尽量小于0.5m/s.
浇注过程人为因素起重要作用,从不同方向浇注,型壳角度不同、金属液从熔炼炉中倒出的速度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会不同
底注式浇注系统有一点应该注意,由于充型速度较慢,金属液将损失温度,在薄壁件中容易产生浇不足缺陷
.1、依靠人力作业而且安全性不高、效率低下。
2、人力成本的提高,总体成本也大幅度的提高
.3、工人在高温、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
4、.技术工人流失严重
好处:
稳定性高、操作简单
注开始后,当铁水包质量变化时,仍然能达到很好的平衡状态。
安全性高
率高、浇注周期短
随着改革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机电一体化的工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发达国家成熟的工业产品目前在国内也一应俱全,但很多产品都是在仿照他国的成熟产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能将新兴的机电一体化工业技术与传统精铸工艺生产相结合,必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由于精铸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因此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不再允许生产,其采购地也转向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精铸产业经过短暂的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迎来了精铸业的春天,由于之前大力借鉴国外先进成熟技术,目前已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发达国家由于已经不再本国对精铸产业进行发展和支持,因此该行业技术在国外也鲜有发展,技术理论和水平发展较慢。
国外对精铸业的限制致使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上不再封锁,甚至提供技术援助,我国因为相较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精铸业起步较早,因此相对于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我们在技术上有优势,但目前面对国内生产原料与生产力成本的不断提升,越南、印度、缅甸等国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客户目前进行全球采购,保住技术优势成了中国精铸业的当务之急!
在熔炼环节上,因为有较多的人为操作因素,因此对于产品最后的成型有着较大的变数,即使现场有着严格的操作工艺,但是从型壳从焙烧窑中取出后,操作工会挑壳到炉前,每次浇注时候型壳的角度和浇注的金属液以及浇注时间都会有所差异, 操作工在长时间操作后疲劳因素,尤其夜班工人更会导致操作产生偏差,其后果是浇注效果不能达到浇注设想效果,前面一系列的工艺控制在最后一环上发生偏差导致产品轻则出现一系列各式各样的铸造缺陷,重则不能修补只能直接报废。
产品出现铸造缺陷较轻时,在后清理阶段大都可以通过修补进行挽救,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人工和事件的浪费,耗时耗力;而产品一旦在浇铸时直接报废则会产生较大影响,客户的订单量不能保证,重新投产会耽误交期影响工厂的信誉以及客户的信任。
综上原因依靠我国现有机电技术依托,已可以在浇铸阶段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达到对浇铸阶段的较为精确控制,减少人力损耗和认为干扰提高产品浇铸的稳定性以及对人力的节省,下图为笔者设计的浇铸系统示意图,希望可以对广大从业人员起到启示作用:
该系统分为主动系统和从动系统两部分:
一、主动浇注系统:
系统可针对浇铸型壳需要通过重力传感器辅助操作者确定钢料加入量,在钢水熔炼过程通过红外测温器对金属液实时监控,达到浇铸温度时操作者通过PLC控制器控制浇包支架倾斜,使浇包内钢水按照工艺设定流出,而在此期间温控器可以继续对金属液进行实时的监控,确保浇铸温度在工艺控制范围内
二、从动浇注系统:
关键词:公路线形 设计理念 灵活性设计
0 引言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尤显突出。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包括人(驾驶员、行人)、车(机动车、非机动车)、路(道路状况、几何条件)、环境(气候条件、道路环境)等。从交通事故的统计和分析来看,虽然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线形设计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公路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
公路交通事故与公路条件,路线线形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优美流畅的线形组合、清晰醒目的行车方向、充分的视距保证和符合驾驶期望的路线是车辆行驶安全的基本保障。公路线形指标的均衡性、一致性、线形的连续性以及线形和环境景观的协调性才是满足汽车高速及安全行驶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在充分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引入国外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用以弥补我国传统公路设计方法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1 线形设计的理念
道路线形的连续性是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连续的道路设计应确保驾驶员能够沿着路线以他们期望的速度行驶。但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中虽已提出线形连续性,但对连续性的标准没有明确提出。目前国内外对于线形连续性的研究很多主要分为:基于速度的研究、基于安全的研究、基于驾驶员操作难易的研究。
其中,基于速度的研究比较成熟,因为道路线形连续与否对车辆产生的影响首要表现在车速上。利用运行车速评价路段的连续性好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一致性评价方法,一种是运行速度之间的一致性评价方法。
(1)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一致性。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一致性评价是根据在某个单独路段上运行车速V85与设计速度VD之间速度差的绝对值|V85 -VD| 进行评价,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确保设计速度与驾驶员实际行驶速度保持一致,使得线形几何设计能够较好地满足驾驶员实际的操作,对于单一路段路线几何元素的安全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
(2)运行速度之间的一致性。对于整个路线来讲,分析其整体的连续性同样是相当重要的。运行速度之间的一致性评价是根据两个连续路段上运行车速 V85之间速度差的绝对值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提供了整个道路上连续路段的连续性评价,相比较与上面单一路段评价方法,保证了各连续路段之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这种方法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评价方法,在大部分北美地区,这种方法已经成为道路线形连续性评价的基本法则运用于设计之中。
2 线形设计的灵活性
公路设计的灵活性,它是在原有设计标准基础上,通过激发设计师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性和灵活性,以目前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用前瞻性的交通设施设计新理念,将灵活设计作为一种手段,结合公众参与和多学科设计方法,在满足使用功能与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维护公众的重要利益,将公路设计融于公路周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之中。因此,在公路设计中要灵活考虑各种因素,如物理特点,安全性,通行能力,造价,环境质量等。
公路线形灵活性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连续性。公路线形是优美的三维空间结构,要求线条流畅,具有韵律感。(2)融合性。公路路线要与环境融为一体。(3)原始性。公路路线选线时应充分利用风景资源,视野要多样性,尽量保持现有环境,减少施工对环境的破坏,施工痕迹要注意恢复其自然外观。
根据美国的《公路灵活性设计指南》,在进行路线的灵活性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质、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可以要求不同地区的具体标准的取值范围具有灵活性。
2、当道路建设项目受到环境条件的严格约束时,应进行特殊性设计。
3、即使在设计阶段还可以对规划阶段的决策进行再核查评估。
4、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相应的降低设计车速,但必须在附属设计里提前进行标志标记,或在此路段必须有使速度减缓的措施。
5、项目中有现有道路的,可以维持现有道路的平、纵、横断面,仅仅进行重新罩面、修复、和更换标志。
6、认真的考虑可选择的指标,特别是对于景观道路。
7、检查各设计参数和指标在安全和运营中效果。特别对于超标设计必须对这十三项指标进行评估:设计速度、车道的宽度、路肩宽度、桥宽、构造物的通行能力、平曲线、纵断面、纵坡、停车视距、横坡 、超高、竖向净空、横向净距。
8、在勘测设计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方案设计阶段,应有不同专业的专家的参与,同时公众参与也十分重要
3 结语
目前,我国的公路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引入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检验的概念,并颁布了专门性的指南来指导公路建设的安全性评价,线形设计的合理性显得更加重要。但是,我国对公路线形的连续性、一致性与环境相协调的灵活性设计问题重视和研究不足,没有成熟的规范和管理机制。要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设计理念,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合到现有的设计程序中去。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新理念新方法的实施都合理、都具有可操作性,而要给予建设者一定时间逐渐来理解和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另外也要让新的理念和方法得到充分的实践验证,以确保其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公路灵活性设计指南[M].交通部规划研究院,译.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 JTC/T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评价指南[S].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与此同时,企业对各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起来,但是,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大。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职业技术院校,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如何将我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至关重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的逻辑起点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本途径是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操作方法是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经过对河北省主要企业的市场调查,河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岗位分布如图2所示。
(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
(2)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受学科内容的性质约束划分课程,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入手,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知识结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基本素质课程、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两大模块,并由此组成课程体系的主体(见图3) 。
基本素质课程可由思想品德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这类课程既与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联系,又与道德人格相关。文化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有所帮助。道德身心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铺垫和准备,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基本素质课程的实施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期成为学生创新思路的触发点。
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为此,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分为具有一定梯度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经验)得到逐步丰富和提高的同时,控制系统观念(策略)的形成和树立是其中的关键。
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涵盖的大多是某一专业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牢牢掌握,技能能力训练一定要求学生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是指那些必须落实在实际专业岗位能力应用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能力与技能,就必须根据岗位与岗位群必需的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这类课程大多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控制系统观念角度把握这些课程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将知识点和能力点统一到系统这一层面上,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靠这一层面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加以落实。此类课程突出应用,务求熟练,造就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是借助于实际生产过程或系统,将相对独立的职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控制系统观念在此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类别的典型系统作为教学对象。例如,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柔性加工生产线(MPS)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学生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能力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3343”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多种课程论之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对机电工业技能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1)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努力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2)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按照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要求整合课程。(3)按照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梯度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打破了学科系统性与“老三段”的束缚,以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具有以下特点:(1)提前介入专业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3)突出了成熟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跟踪与应用;(4)依靠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可实施“实习、科研、培训、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4.课程考核原则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能力进步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决心,还可以从考核中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2)实行开放式考核,即考核范围开放;考核方式开放;考试标准开放;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开放。
(3)鼓励多元性与开放性答案。
(4)实行基于过程的全程化跟踪考核,即根据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体现学习的进步。
(5)规范化、标准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考核要严格,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的要鼓励,体现学生能力提高的要肯定。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