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时间:2024-02-02 15:00: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

篇1

关键词 现代教育;药理学;实验教学;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在实际中,药理学的实践性很强,而对药理学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实验的方法,很多的药物作用原理和基本理论都来源于实验,而且这些原理和理论还要在实验中不断地被验证。所以,药理学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药理学实验教学,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而传统的教学由于长期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下进行学习,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对学生的创新人格有负面的影响。另外,过去的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探索能力发展,因此,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针对高职院校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1.高职院校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方法

1.1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实验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实验设计原则、模型制作、动物的选择、捉拿合格给药、编号、统计处理等,还要掌握一般的药物溶液配制方法、药物的剂量换算以及动物常用的给药方法等,另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有关动物的麻醉以及手术、取血和处死等常用仪器正确的使用方法。这个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好药理学的基础内容。

1.2综合性的药理学实验

在进行综合性药理学的实验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对药物的急性、毒性的测定,有机磷的农药中毒以及解救,相关的药物对兔血压产生的影响以及临床病例的用药讨论等,还需要强化相关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还要对实验的结果来着重分析,进行逻辑性推理,再实验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得出合适的结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综合性的实验中,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做好辅导工作,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而不是单单对学生做出指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源,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的提问,并且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的给出反馈意见,帮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对基本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知识脉络体系。例如在有机磷的中毒和解救以及药物对血压产生的影响实验操作结束后,可以再安排一节课针对实验进行讨论,强调学生针对实验说出自己的看法,不用顾忌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而在讨论中就可以具体的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探讨分析了,此时在对学生的观点正误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1.3探索创新性的实验阶段

在这个实验阶段,首先要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来确定实验。其次,是要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让学生理解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做实验的意义。其中,实验用到的材料主要有实验动物、器械、仪器、药物、生理溶液以及实验的步骤。实验的结果包含预期的结果与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还要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而在对实验进行安排时,要考虑到创新性和科学性以及方法的可行性,做好对照组设置以及使用的统计方法。第三,要对实验设计做出小结,在经过教师审核后开启实验室进行实验,并且对实验的数据及时统计。之后要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实验论文。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论成绩以及在平时的表现,和学生的表现出来的创新性精神和自主探索能力,进行总成绩的评定。

2.学生针对药理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反馈意见

在高职院校进行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探索模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在开放性的实验中,学生有了较多的动手机会,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且也在实验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而通过成绩也证明,在高职院校中进行探索性实验教学效果更好,学生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

3.高职院校进行药理学实验教学教师的体会

教师要做好教学,并且在药理学的开始阶段就要对实验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学生自选题,教师就更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的学习。并且在实验时还要把教学和科研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例如学生在研究芒果苷药效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在实验时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数据,再根据研究得出结论。而也有一些实验研究是为了进一步的研究来提供依据与思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样,就可以既节约科研时间和经费,又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经过实验,教师也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客观地成绩评价体系,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论成绩、探索性的实验成绩以及平时对药理知识的学习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药理学实验教学更好的发展。

4.总结

经过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药理学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药理学的实验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好的为教学来服务。

参考文献

[1]吕俊华,钟玲,叶春玲.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暨南学报.2009,31(16):35-37.

[2]王丽芹.医学创新教育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0,32(41):25-26.

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576-02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地说明了学习的概念,这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标志,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其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这些特点在《药理学》教学中表现的较为突出。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基本学科之一,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为指导临床各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药理学一方面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它与主要研究药物本身的药学科学,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制药学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药理学的教学既要求清晰明确的讲述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药理学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药理学的内容与临床用药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药理学》教学中合理应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方法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笔者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促进教学、提高效果的一些体会。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很多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如果能够合理应用,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要充分启发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不能将书本上的内容与结论教条化。例如,在讲授《抗心绞痛药物》这一章节时,除了要讲授药物可通过舒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或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而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药物也可通过舒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舒张外周小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后负荷;降低室壁肌张力;减慢心率及降低收缩性等作用而降低心肌对氧的需求等作用机理以及具体的硝酸酯类及亚硝酸酯类,肾上腺素B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等药物以外,为开拓学生视野,最好还能够提到除了外源性的药物,机体自身也会产生诸如sP、CGRP等许多内源性的心肌缺血保护物质。而且其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开发的研究热点。这样就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书本之外,强调新的思维方向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浓厚的求知欲。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原有的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教学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即注重“先行组织者”的重要学习意义。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涉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在《药理学》教学中,内容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甚至还会涉及一些临床学科的内容,这就要特别重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利尿药》这一章节时,涉及一对辩证的矛盾关系:即使用利尿药时,一方面可以使肾的稀释功能降低;另一方面可以使肾的浓缩功能也降低,从而排出大量渗透压较正常尿为低的尿液,表现为强大的利尿作用。肾脏既有浓缩尿液的功能也有稀释尿液的功能,是理解利尿药药理作用的关键,但如果直接讲授这一部分内容则比较抽象并具有一定的“自相矛盾”性,因而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充分讲授清楚肾脏泌尿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理解利尿药具体作用部位和作用机理的“先行组织者”内容,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在《药理学》的实验教学中,经常需要应用各种给药技术,在讲解“皮内注射”这一方法时,语言描述是不能让学生直观地明确进针的手法与进针深度的。但如果告诉学生“皮内注射”其实就是医院门诊中护士给就诊患者作皮肤试敏的注射方法,那些有此经历的学生往往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一给药技术。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历更多更好地结合,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也就是知识为学生所“建构”。

2 教育心理学感知规律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特点,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感知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强度律 是指教学刺激信号的相对强度要恰到好处。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上课前例行检测调整多媒体语音系统的

音量,讲课的音量要适中,太高太低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PPT字迹、背景色彩都要细心设计。《药理学》的内容涉及解剖、组肝、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学生的普遍感觉是“内容较杂”,因此,更应注意多媒体课件主色调对人的情绪影响,一般来讲,由于蓝色是一种冷色调,具有使人的情绪稳定,思维集中的心理作用特点。因此《药理学》课件的背景色彩多以淡蓝等冷色调为主。

2.2 差异律 即对象与背景之间差别的知觉规律,差别越大,越易使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从而使得感知对象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应力求使讲述的重点与难点,在颜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与其它的内容具备明显的差异,以利于学生感知。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一章中,与很多药物不同,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中,要将该部分内容以特殊的字体或颜色标出,以示差别。

2.3 活动律 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活动教具、活动模型及现代化的视听传媒,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这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章中,关于冲动传导障碍与折返激动的形成这一部分的内容,如果单纯用语言来描述,往往不宜理解,但使用十几秒钟的Flas,则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全面、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很容易理解。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41-02

Teaching Reform and Experience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Courses//XU Lipeng, ZHOU Sigui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it can make students better grasp the basic theory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capacity,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curiosity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It provides a good future, soli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for them to carry out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molecular pharmacology; course construction; graduate education

1 前言

分子药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角度去阐明药物作用及其机制,它属于“药理学”范畴,是现代药理学的根本或基石[1]。分子药理学是医学、药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重要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由于药理学的药物作用机制是研究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分子药理学可以渗透到药理学的各个领域。为了更好地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除了具备药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扎实的分子药理学知识。

分子药理学课程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分子药理学课程是切实关系到每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对分子药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和改进,以期有所侧重并突出专业特色。然而,分子药理学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经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提高和完善,以便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素质。

2 分子药理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在分子药理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紧密结合国外的优秀原版教材内容,遵循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研究生自主型、创造性学习的模式,培养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获取前沿信息和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使其思维活跃、创新开拓、知识面广,并具有自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有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他们将成为为我国或人类医药学发展做出贡献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生的特点是专业理论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强以及思维活跃[2]。因此,充分考虑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对“分子药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分子药理学教材的组织 在分子药理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中,分子药理学教材的组织也是必不可少的。分子药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药理学有所区别,它主要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分子药理学》其学科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达到了“分子水平”,且又属于“药理学”范畴,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贯穿其中;编排上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教学内容覆盖到分子药理学的各个主要分支;同时还适合于作为教材,即概念清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具有教学的实用性。

课堂讲授与PBL讨论式教学相辅 本着以培养研究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研究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采用PBL讨论式授课方式、发现研究热点的文献报告式的授课方法,介绍课程内容中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引导并启发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在课程讲授时,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板书,合理应用CAI课件,将重要内容制作成形象的Flas或引入相应的视频资料,将药物作用分子机制的抽象理论内容展示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授课质量。

授课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指定一些讨论主题让学生去选取。鼓励学生针对自己选定的问题,进行广泛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认真思考后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相互讨论,减少学生的距离感,使学生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遇到分析问题有偏差时,不能马上否定,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使课堂的讨论向纵深发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归纳和总结,理清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让他们从内心认真对待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主题讲座拓宽视野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分子药理学课程安排了专题讲座:

1)药物受体讲座,从受体概念到受体的发展,展示人类通过各种实验揭示药物从受体向分子水平的作用历程,并介绍其相关技术,如放射受体结合实验和环化酶活性测定实验,使学生掌握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技术;

2)膜片钳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在分子药理学中的应用讲座;

3)通过分子药理学进展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分子药理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让学生展望最新的分子药理学发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重点促进学生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4]。分子药理学课程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全面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分子药理学的实验课程,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认真和严谨,培养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

为了让更多学生参加分子药理学的实验技术训练,准备成立分子药理学课程兴趣小组。课程小组成员可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进行实验药品准备、实验操作等环节,并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实践课程,不仅能使研究生熟练掌握本学科领域先进的实验技术方法,提高所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将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实验准备、实验技术操作到实验结果分析,都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独立的科研思维和研究能力,为今后进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建立合理考核,报告和论文相结合 考核方式是涉及到课程质量的重要内容,应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考核指标来确定不同形式的考核。分子药理学课程成绩可以从课堂表现、文献讨论及课程论文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其中,研究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和质量都计入成绩(占总成绩的25%),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科研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专题讨论和课程论文分别占总成绩的25%和50%。专题讨论的考核是通过学生对文献的理解程度及核心内容的掌握来进行;同时,把学生进行的专题汇报纳入成绩考核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撰写本专业相关综述。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我,促进学生能力的持续发展。

4 结语

分子药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单纯在于讲授其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灵活运用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荫昌.现代分子药理学及其实际意义[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7,3(4):193-196.

[2]张红胜,吴同超,桑伟伟,等.研究生分子药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0):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20-02

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带来较大的效益,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促使教育的发展。学分制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方面人才的需求。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已成为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此文为探讨和实践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兽医药理学实验课的改进并给予客观评价。

兽医药理学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具有以生理―病理生理―药理作用为主线,以基本技能实验为基础,系统综合实验为核心,设计性实验为创新的特点。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兽医药理学实验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侧重于实验教学环节的学时增加、设备更新、内容改革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学生应完成哪些能力培养的研究,即重视实验教学的“硬件”建设,但忽视了实验教学的“软件”开发,使实验教学应达到的能力培养缺乏统一和具体的目标要求;二是学生掌握知识比较被动,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思想,实验指导教材中实验步骤过于详尽,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创新性学习少;三是课堂内容以灌输式传授为主,多媒体实验教学内容很少,实验成绩考核的精确度差等。在由学年制向学分制的逐步过渡中教师和学生均应明确学分制的教学目标。教师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创造条件,完善教学方法,充实内容,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敢于创新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保证教学目标完成的同时,课程组老师们经过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了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和成绩考核方式的改进方案。(1)实验教学模式改进。将目前实验内容再细化分为基础性必掌握的,学生完成经考核即可给予及格学分;另一部分为提高和综合性内容,在机能系列实验课中的设计围绕系统、器官的机能变化特点将相对独立的有关知识彼此衔接、融会贯通,增加1~2个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学生完成经考核即可给予良好或优秀学分。(2)实验教学手段更新。改变以往实验课机械学习的现象,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实验指导方式,增加独立操作机会,引进多媒体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如用生物采集系统进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的药理实验影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3)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探索。根据教学大纲将实验课考核内容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预习情况、实际操作、实验报告)和应用能力(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操作及报告)为目标,确定合理的分值。改革方案试运行2届学生。

一、调研情况简述

为了解我院学生对学分制模式下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相关问题的看法,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本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对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看法,对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改进的看法,就采取哪种考核方式可真实评价学生上实验课的学习效果及对于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的药理学实验课有何想法征求了同学们的意见。现结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进一步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1.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调查对象分3个专业(兽医;动物检疫;制药),2个学时(16;24)层次,11级和12级的本科蒙、汉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共20道题目,其中18道客观单项选择题,2道开放式问答题。采用无记名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269份,回收率96.07%,其中有效问卷267份,有效率95.36%。

2.调查内容。为了更好贯彻、执行学分制,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我院学生对学分制模式下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看法,主要内容包括学分、学时、实验指导教材、实验条件、分组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考核方式等。通过调查老师们可以总结过往的教学经验,找出自己可以保留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的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有61.78%基本了解学分制并认为学分制优于非学分制。学校应该再加大学分制的管理力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有54.28%认为其专业的药理学实验课学时合理,16学时的学生对现有学时满意度高于24学时的学生。而总课时多的学生希望增加实验课学时,认为现在实验课学时太少,理论课与实验课各占50%比较合理。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保证基本实验开出率,但综合性实验的学时就不够,有待进一步整合。40.35%认为实验指导教材对学习该课程有帮助,24学时的学生(53.9%)上课时更需要参考实验指导教材。57.14%认为目前药理实验课的学分构成比例很好,只有25.35%对学分构成比例不关心。47.5%对目前的上课形式满意。16学时的学生(59.39%)更喜欢目前的上课形式,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指点迷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66.79%认为实验可引导理论知识的理解,对进一步掌握课程基本理论非常有必要。60.71%认为再增加约20%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可以学习更全面的知识。11.78%认为没有时间完成再增加的实验内容。55.71%认为实验课分组人数合理,14.28%认为不合理。68.21%希望通过实验课了解更多药理学知识,并且能够与老师和同学们有较多学术讨论、交流。47.5%认为目前实验课的基础设施不够全面,需要全面升级。更新实验仪器设备,用一些先进的仪器。改善实验条件。55%认为实验课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66.78%认为每节实验课后由老师总结结果、理论要点的形式好,便于学生学习。48.21%认为2学时的实验课其实验报告需30分钟可以完成。近50%在回答采取哪种考核方式可真实评价学生上实验课的学习效果时表示应加大实验课成绩的比例,每节课随堂抽查考试评分,实验考试应该加笔试,增加综合实验和实验设计,学生独立完成,采用卷面加实际操作,能比较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成绩。多开设实验,学生有选择实验内容的余地。目前实验报告要求太高,不易完成,应降低难度,保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一部分的学生在问卷中表达了对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的药理学实验课的其他想法和意见,主要有应多采用病例式实验,尽量与临床实践结合,加强学生动手实践。实验课的步骤在细节上应详细讲解,有利于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多提问学生,多采用互动式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主动学习,避免被动接受。每组的实验人员少一点,增加实验内容和学时。单独开设实验课,另计学分。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步进行效果可能更好,竞赛式考核可促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平时实验能严格要求自己,扎扎实实地学习,认真独立地完成实验。

篇5

1、实验方法

1.1实验对象

采用对比实验法选择2011级临床专业的本科班作为实验对象。

将班级分成两组,即案例教学组(实验组)和传统教学组(对照组)。本次共选择了8个班级共290人,每个教师所教的班级在两个组中均有分布;案例教学组总人数为149人,传统教学组人数为141人。每个案例教学组再随机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教材

案例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均采用同一统编教材,同一授课计划,同一教师进行讲授。

1.3教学方案

1.3.1实验组 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

(1)案例导入

课前针对所讲药物,教师口述或课件介绍一小段案例,根据案例向学生提问。

(2)学生讨论案例

围绕案例以及提出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随后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回答不完全的由其他小组补充,进行课堂大讨论,得出初步结论。推理出药物作用的规律,并开拓思维,归纳药物分类 [1]。

(3)课堂总结

老师对同学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教师以案例为主线进行知识讲解,对一些重点及难点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学生讨论的初步结论进行总体评价,给予鼓励,指明不足,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及看法,提出今后的改进意见。

(4)课后作业

课程结束后,教师布置课后案例作业,给予练习,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及其他途径查阅资料找出问题答案。

1.3.2对照组 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1.4教学效果的评价

1.4.1考试评价

两组均采取闭卷考试。考场及考试时间、监考等均由教务科统一安排。题库出题与自主命题结合,题型及内容是:客观性试题(选择,填空,词解)占40%,主要考核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理解;记忆主观性试题(简答,论述)占50%,考核学生的理解、分析及综合判断和应用的能力;附加题10分,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及知识结合能力。出题后并做出标准答案送教务科打印备案。考试结束后由教务科及考务人员封订试卷装订线后,交付阅卷教师流水阅卷,评分标准一致。两组考试成绩采用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见表1)。

1.4.2学生评价

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并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采用不记名的问卷方式,对问卷的信息数据, 用计算机作分析处理(见表2)。

2、结果

2.1两个年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见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考试成绩的t检验,数据表明结果为P

2.2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

3、实验结果

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70份,回收170份,回收率100%。通过上述表格数据显示,赞成采用案例教学的同学占75.9%,认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主动学习及自学能力、提高分析记忆能力、增强团队精神及协作能力、增强了表达能力、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加深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理解,教学相长;但也有21.8%的同学认为采用案例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法更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状态。

4、讨论

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试验中,运用“案例讨论”教学模式应注意到几个问题:

(1)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案例,有针对性,有一定代表性,有足够的信息量,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

纲对药理学相关知识的要求,有目的地从所选择的典型案例中提出若干有关药理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注意提出学生需要掌握的药理学知识,和对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问题,以强化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思想。

(2)案例选择应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案例在广、深、难易程度的选择上要恰到好处,达到易于理解的目的。授课初期,选择简单案例;中、后期,学生已具备较完整的理论基础,选择反映疾病发生、发展衍变过程的案例。教学案例素材的筛选[2]我们针对基础药理学教学的需要, 以现行药理学教材上重点药物为导向,以药物的临床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为重点,从文献材料、附属医院的病例中筛选出一些适宜药理学教学用的典型案例,并根据具体情况编撰一些信息量大、深度适宜、切合药理学重点知识点、符合教学目标的“案例”。这些案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完整病例,而是针对药理学教学特点和特定知识点而摘抄或设计的一些病例片断,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成为一部方便教学双方的实用辅助资料,并在教学试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篇6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其与药学、基础兽医学及临床兽医学都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整个动物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为将来进一步进行临床药理研究、开发新兽药创造条件。

一、目前国内兽医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兽医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其涉及学科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点多、难理解、难记忆,难以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畜牧兽医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逐渐失去对兽医药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较差。

1.一问一答式

课堂提问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既方便教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适当的调节课堂节奏,因此也是得到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然而经实践检验,一问一答方式,只是调动了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些也只是应付,草草回答完了事,并没有真正记住知识点。因此使用提问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足以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态度。

2.举例教学

为活跃课堂气氛,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举例教学手段,笔者所在学校也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运用病例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互动式的病例教学其实也属于交互式教学;而非互动式的案例教学与讲授法无明显区别,对增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不明显。

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近些年提出的教学方法,称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由药理学常识和相关案例设计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思考。此种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也有所运用,但效果一般。分析原因,启发式的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虽然是精心设计,但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者,所以本质上还是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真正能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程度尚存在局限。

二、交互式教学法

交互式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最先是被应用在语言教育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会学”、“学会”的转变,从而达到有意义的学习。

交互式教学法通过实现课堂教学要素全方位的最有效的有机设置,形成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主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统一体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求做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这一教学方法密切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因此可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适应和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真正做到教法、学法、想法融为一体,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增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交互式教学在兽医药理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1.目前大学课堂的条件

现在大部分的大学教学条件都较过往有了显著提高,大学教学方式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有些学校还开设了网络教学模式,这些为交互式课堂授课提供了良好的开展平台。

2.兽医药理学课程的特点

兽医药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用于讨论的病例也比较多,病例中蕴含的药理学知识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横向联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些都有利于交互式教学中启发和引导过程的实现。

3.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

我校兽医药理学在大二下学期开课,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解剖学等基础理论和知识,做过一些基本的动物实验,基本形成了兽医学的知识框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基础框架,就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通过交互的方式对自己所吸收的知识进行对比、类比、归纳、演绎,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兽医药理学教学中实施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注意点

双向交互性是交互式教学法的最突出特点,因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需强调的两方面。然而,互动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目的,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通过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

1.点拨、指导原则

兽医药理学主要从兽药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使用原则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很多需要通过病例导入。但要注意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对病例的疑惑和思考,调动其主动寻求答案的积极性,再互动地探究问题的特点和难点,寻求有效的治疗药物,同时结合病例讲解其药理作用和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对关键步骤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而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2.开放性原则

采用公开、公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平等合作、共同促进的和谐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能充分地发挥想象、大胆地提出问题和看法,取得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效果。

3.实践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事先在电子课件中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问题情景,也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掌握程度来灵活提出问题,让学生沉浸于目标情境之中,积极地跟随教师的引导对问题进行推断、演绎或比较,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五、结束语

交互式教学模式确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学习关系。它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人到学习中来,做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创新,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使他们在这门课程的领域中积极探索与发现,从而真正领悟。

参考文献:

[1]胡功政.《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袁志良,金红,叶永忠.植物学理论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01(2009)20-147-02

药理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药理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实验室是培养全面药理人才的最好场所。这意味着药理实验是药理的基础,是药理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药理知识的源泉。药理学实验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心理,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药理概念、理解和巩固药理知识。通过药理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下面就我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以上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只有使学生在观察时明确目的,知道观察什么,才能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目的有关的事物上,认真地进行观察。药理学实验观察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倘若目的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感兴趣的东西,而忽视了主要的东西。这就达不到实验的目的,也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每一个实验之前,让学生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要观察哪些现象,比如“普鲁卡因和丁卡因毒性比较”的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小白鼠的兴奋、惊厥反应,兴奋是小白鼠竖尾、躁动、跳跃,惊厥反应是以小白鼠后肢强直为标准。

另外,在药理学实验中有些现象往往一瞬即逝,或不易被发现,所以应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全面观察,分清主次的同时,及时抓住那些容易消失或不易发现的现象,这样才能获得较全面而准确的感知。这些通常不被学生注意。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必须一丝不苟,养成认真、仔细、有始有终地观察的良好习惯。目前学生对药理学实验的观察不认真、不仔细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既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药理概念、理论知识的形成和巩固。例如:在“哌替啶的镇痛作用”这一实验中,要求观察小白鼠的扭体反应,并根据扭体反应动物数来计算药物的镇痛百分率。这样要求学生会准确地观察小白鼠的扭体反应数。扭体反应表现有四种,分别是腹部收缩一侧内凹,后腿伸展,躯体扭曲,臀部抬高。有些小白鼠的扭体反应不明显,只出现其中的二种或三种表现,或小白鼠的扭体反应只出现2―3秒钟。如果学生不注意观察,没有如实记录,得不到准确的小白鼠扭体反应数,导致实验结果有偏差。因此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确这些,在观察过程中心中有数,保持高度注意力。

由于一般药理反应进行得很快,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的方法,迅速进行全面的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记录好。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是整理观察的收获,可要求学生:①当场记录;②如实记录客观事实;③现象描述正确。最后通过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实验报告。这样学生能灵活运用自己的感官对现象进行正确的观察,反复两三次的指导、示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开课时,先由教师交待实验目的,并将实验需要的药品、仪器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做实验,最后,再根据结果以本组为单位,由学生讨论其方案的可行性、存在问题、如何改进。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创新之本,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结论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药理现象,要研讨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白看不如一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从示教实验和学生实验人手。在讲解示范示教实验时,教师要一丝不苟地讲清实验用品的性能和作用、使用的要领,操作的原理,并严格按操作规程示范。例如:“小白鼠的捉拿和给药方法”,因学生第一次接触注射器和小白鼠,要求的操作项目多且复杂,单纯由老师示教,学生操作,学生不易掌握。所以老师应重点讲解和示范如何用注射器吸药、进针角度、穿刺深度;捉拿小白鼠的手法及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三种注射方法。另外,还可以让部分学生在台上操作,教师从旁指导,因为是学生示教,台上同学做得认真谨慎,台下同学看得认真细致,学生兴趣倍增,操作印象深刻。

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实验。在学生实验时,利用学生做每一个实验的时机进行操作能力的再培养。如:“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这一实验,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小白鼠捉拿及给药方法。在学生实验时巡回指导,有助于查漏补缺,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4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的职业比较特殊,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很强的合作能力。这种能力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应该培养,在药理学实验课中我是通过分组实验教学,注意学生间的分组搭配,动手能力强与弱的,理论知识好与弱的,男生与女生,通过有意识的分组,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而增强实验探究的效果,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示教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操作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为了打破这种传统的示教实验模式,我尝试了用以下方法,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从实验的全过程合作探究中尝到了实验的成功喜悦。部分示教实验,教师以动手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同时上讲台,共同完成操作,教师作评委,对正确无误的操作作出积极的评价,对不规范的操作提出委婉的批评,同时提供建设性意见。如在“尼可刹米对呼吸抑制的解救”实验中,本人先让动手能力差的同学完成家兔呼吸描记装置,让动手能力好的同学完成吗啡和尼可刹米的兔耳静脉注射。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静脉注射吗啡速度一般开始时宜快,以后稍慢?为什么尼可刹米静注不宜过快?静注尼可刹米后出现惊厥应如何处理?提问前先说明:两位合作者可相互讨论,回答不出或不完整由下面的同学回答或补充。试验下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们在讲台上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学生面前做实验,特别注意规范操作和互相配合,收效特别好。部分示教实验,教师可邀请部分平时不敢动手的学生上讲台,教师与他们共同合作,以消除他们的害怕心理。如在“利尿药对家兔尿量的影响”中,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可邀请两位学生上讲台,交待简单的任务,一位兔耳静脉注射药物,另一位记录尿量。教师有意识把两个最重要又最简单的环节交给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实验操作原来这么“简单”,这么有趣,这么“轻易”成功。达到了师生互动、学生互助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的一些尝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药学专业教学的关键点及和核心目标就是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观察及分析问题时,以最快的速度精准掌控解决方案,因此也可以说药学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以临床医学人才及药学专业人才为基准。药理学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将理论性的药理知识运用到临床医学中的过渡性学科,虽然同一类型的医学教学框架存在一定的多样化特点,但是其涵盖内容却呈现较大差异现象,不仅内容更加宽泛,涉及范围更是有所延伸,药物种类也较为多样,因此,这就增加了药学专业的学习难度,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普遍认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过于枯燥难懂,仅凭记忆进行理解难度较大。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的药学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为主体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下,虽然也会通过相关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加深性教学,并通过考核等形式检验学生学习能效,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往往是难以相符的,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积极性也普遍不高。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以现代认知学习为理论基础框架,在结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及溝通,不仅自主思考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有所提升。

2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1)药学教学分析。在药学中的药理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应该增加相关药理概念的课堂讲解,积极融合精讲和略讲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药学理论知识传授改变为药学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探究过程,所以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设定,来开发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扩大学生的学习思考信息吸收量。通过分析相关的临床药理知识来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消费者向知识探究者方向发展,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

(2)教学模式分类。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教学模式。

第一,情景创设,探究式教学模式以药学教学中的固定药理学习知识点为核心展开,但是与问题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差异在于,药学理论知识点在现实中应用较少,主要是配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来确定,在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可以通过常见药物使用危险性情景创建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

第二,启发思考,在药学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认后,应该将学习的药物来源、作用、分析以及生产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研究,启发学生探究如何进行药物质量有效提高,如何保证用药安全,将药物对病患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通过效益最大化方式来治愈疾病。

第三,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融合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内容,在实施小组合作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好药学专业授课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药学专业授课教师主要发挥了专业学习引导、专业学习支持的作用。学生也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重要工具。

第四,协作交流,与小组学习模式相配合的是协作交流学习模式,学生在药学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进行认真思考,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之后才能进入更加高质量的合作学习与交流学习环节。从另一方面分析,协作交流应该以自主学习和探究思考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交流思路和交流观点支持,实现学习成果共享。教师也应该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专业课程活动组织、活动协调与教学引导的作用。

(3)激情引题。疑问是发散思维,积极探索的根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发现,要想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需要始终保持良好的问题意识,乐于探究,在进行问题探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大脑会持续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敏感和紧张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药学专业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引导学生在问题观察、问题分析和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储备知识。

(4)合作探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下节课的讨论题目,让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资料查阅,划分小组来进行讨论题目的PPT制作,在课堂上进行课题谈论和研究,让学生成为问题分析和问题研究的主导者,教师仅仅作为活动引导和活动辅助的作用。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研究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程实验研究评价和自我评价,最后,应该对讨论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掌握,教师应该对提出的观点进行概括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要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总体提高,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探究式学习在药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供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与表达的过程中,相关信息资源的应用效果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协同分析能力也明显上升。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该类型的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特点,问题设置独特,实现了知识理解和知识分析的灵活性提高,实现了过程角色分析与研究的认知水平提高,还可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得到很好弥补。

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分析来活跃思维,感受问题探究过程的生动性,提高对知识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使本来晦涩繁琐的药理学理论知识更加通俗易懂,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小组问题讨论形式还可以实现课堂氛围的活跃与学习兴趣的激发。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药理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表达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学生的药理知识学习和教学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楚楚,颜继忠.“探究式”教学法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4).

篇9

《药品应用基础》课程是本校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课程,是学校将《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和《常见病防治》三门课程综合改革的结果,是学校项目化、模块化的教学试点。

《药品应用基础》教材改革源于学校一直以来都在开展的课程改革活动:从原先各门专业课程内部的“小打小闹”,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一直发展到现如今相关课程的“联手”改革:在《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和《常见病防治》三门课程自身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将这三门课程内容融合,弃去繁复,以解剖―生理―疾病―治疗(药理)为主线,按学生认识疾病、实施医疗的过程设计。课程实施后,有一些经验可以积累,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在将来的工作中弥补。

一、教材改革的缘由

在使用该教材之前,学校安排三个学期分别为学生教授《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和《常见病防治》,学生普遍对自己能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抱有极浓厚 的兴趣,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课程难度加大,记忆量增加,学生对于后续的两门课程越学越觉得困难,越来越不感兴趣,考试成绩亦是每况愈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门独立的科目课程内部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门课程的课改目的几乎都是一样的,一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呼应其他学科,不断复习巩固常见疾病的用药指导。这三门课程内容上相关,在课改环节上也相似,于是萌发了将三门课程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想法,这样也许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整理和理解。

二、《药品应用基础》教材改革

基于上述情况,本教材在编撰过程中积极融合了三门课程,合理地安排三门课程的内容及分布。

1.融合《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和《常见病防治》三门课程,以学生认识疾病―选择治疗的认知过程编排内容。

本校药学类专业学生所需学习的专业课程较多,其中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有关的不外乎这样三门课。这三门课程内容上有关联,依照课程改革模块化教学的思路,将所有内容按照不同的系统编排模块;每个模块里又按照正常人体解剖―正常生理过程―“异常的解剖或者病理”(即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至正常”(即药物治疗及其他)这样的思路展开。对于每一个系统来说,可以自成体系:在学习时,每一部分都是先学习最直观的解剖和生理,逐步向需要思考、难度较深的疾病和药物过渡,这样就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删去繁复,突出主线。

由于是三门课程的综合,其中重复的内容不少,因此在进行新教材编纂时,将前后重复的内容进行删改。此外,为了适应学生将来的工作情况,我们改变了原先对学生掌握知识要求“多而全”的看法,转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能足够用的“少而精”的思路,突出用药指导。因此,在教材编撰中将一些学生将来工作不会涉及,内容相对庞杂的部分进行删除或改写,务必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将其中的原理告知学生。

3.贴近生活,贴近工作。

职业类学校药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药房、药店的药品营销工作,学习诊断和治疗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了解药品的正确使用才是关键,学生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何进行合适的药学服务和用药指导是笔者较关心的内容。面对病人进行“药学服务”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帮助病人缓解病痛,同时也需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况是需要要求病人立即就医,而非药师指导或者自行购药能解决的。因此,教材在编撰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整个系统的总体把握,了解生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学生对药物类别及应用的记忆,并且加入大量生活中常见的药物商品名、常用名,甚至是别名、俗名的介绍。这样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不会对常用药物使用的商品名称感到陌生,更不会对许多老年顾客提出的俗名感到无所适从。

《药品应用基础》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生借此获得书本知识或者获取文凭,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将来的职业(或执业)过程中会以此知识影响(甚至是左右)患者的身体健康。可以说,病人性命相托的事业,需要学生以深厚的知识底蕴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待。虽然学生从目前的情况说,“深厚的知识底蕴”是有差距的,但是笔者仍然希望通过努力使学生获得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篇10

(一)提高学习趣味性

传统的药学教学中,老师更多注重让学生记忆背诵课本上的定义,比如药物的作用、成分、作用机理、不良反应等,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作用机制,久而久之会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而老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生活中的具体病例内容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

(二)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课时,需要提前做好备课准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且安排学生对案例的了解和讨论。这就要求有关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帮助学生学习。

(三)提高老师综合素质

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和引导者。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并且及时了解掌握药理学最新科研动态和应用市场方面的内容,然后及时正确的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发展。还有就是对课程教学的设计。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应该有一定了解,给与正确引导和批判。所以在药理学教学中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事业发展。

(四)有利于师生互动

教学是双向的,需要有关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药学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师生互动,讨论和分析药学问题,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交流沟通中二者共同进步。

二、药学教学现状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药物的研究,注重各个学校的药学教学。当前,药学教育面临着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药学人才和具有合理用药专长的高级人才的挑战,高等药学教育应当因势利导改革传统药学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关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督促学生记忆和背诵课本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往往觉得内容比较枯燥难懂,逐渐缺乏学习兴趣,并且理论知识无法真正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最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未来发展。所以需要有关学校老师注重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理念,科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沟通,最终获得双赢。

三、提出有效政策促进案例教学法在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选择要根据专业学习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比如护理专业注重学生对药物的应用、药物的检测反应的学习。所以在选择案例时根据专业学习特点进行选择,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方面知识。

(二)案例选择要与教学目的一致

选取的案例是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案例的选择应该与教学目标一致。不同的课程章节具有不同的教学目的,选用合适的案例能够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自身真正解决病例的能力。

(三)教学形式应该灵活多样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时教学形式应该灵活多样,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比如为了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关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提供一定的实践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多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1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医学职业教育也逐渐转变为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模式[1],既要求有牢固的基础科学理论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求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职业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单元教学时间里融为一体。我们提出了独特精深的病理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想。早在20世纪2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模式,课程能力目标是突出“先会做”这一实践能力培养,然后才是“后懂理”理论知识跟进[2]。

1研究对象

以学校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1~10班的53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来源于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入学,随机分班。学生年龄、性别及成绩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设计实验组为:临床医学1~5班,共计26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临床医学6~10班,共计271名学生。

2研究方法

学生学习病理学基础内容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模式,联系临床紧密的内容以问题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problem based leaning,PBL教学法)等多手段联合教学。预先对学生进行课前动员,向他们介绍联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意义以及如何在病理学中应用。主要教学过程包括:①教师采集典型临床病例进行整理,病例中包括患者主诉、症状、体征、临床检查、病理变化及尸体解剖等内容,并有针对性提出思考题,将整理好的临床资料精制成PPT;同时在每一个教学班培养个别学生成为简易标准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SSP)。②教师导课,在前次课程活动结束或利用自习时间,并将导课内容分配到每一个学生,也可通过学校网络教学中的病理学讨论专区进行导课,督促学生积极和自主地进行学习和交流。③学生自学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带着问题去图书馆和上网查阅资料等预习、准备,也可请教学校教师和校外专家,并整理好个人发言讨论稿。④小组讨论与学习,学生原则上以寝室为一个小组(6-8人/组),组长主持小组讨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在讨论会上发言,围绕问题提出进一步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小组讨论结束时,提交一份小组讨论意见与结果。⑤全班集中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将学生SSP引入到简易模拟病房,教师组织CPC教学。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结果,其它小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行辩论,每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⑥教师辅导学生总结[4],并对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及下一步学习要求。⑦学生问卷调查,对本次课程单元教学的满意情况,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其内容包括:开展知识竞赛、建立“生命科学馆”课外教学基地、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学习、图书馆提供相关知识的书籍学习。对于在教学过程当中实验组学生对有关内容表现出来的兴趣。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引导实验组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创造一种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更有利于学生禀赋和潜能充分发展的宽松环境。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学生成绩评定具体操作:①平时成绩,教师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不辞辛苦地进行随堂抽查,并记录好每次的考核结果,包括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课堂测验、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等,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状况;②实践成绩,有大体标本的观察、病理组织切片的诊断以及难度适宜的病例讨论等,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教研室统一组织的全年级实验技能考核;③期末成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期末理论考试,采用与山东医专交叉命题和双盲法集体流水作业阅卷;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等记忆型试题和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性分析题等。学生成绩满分为100分:理论闭卷笔试占50%、实验综合考核成绩占40%、平时成核占10%。

3研究结果

学校病理教研室教师完成了基础医学部下达的本学期全部课程教学任务。其中实验组267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情况(见图1)。

图1实验组267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符合正态分布

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总评成绩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统计,经过SBSS13.0软件进行的秩和检验,结果两样本比较(见表-1)。

表-1 2012级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成绩分析( ±s)

组别 例数(N) 成绩组成 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

10% 实践成绩

40% 期末成绩

50%

实验组 267 88.55±6.75 90.26±6.70 80.25±7.21 85.08±6.95

对照组 271 85.26±5.01 85.20±10.01 76.01±13.28 80.61±11.15

P 值 P>0.05 P

学生之间的实验技能考核、期末考试及总评成绩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

4 讨论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政府强势推进阶段,在这个特定时期,任何政府管理的缺失或弱化,都会使职业教育受到很大

影响[4]。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病理学“教、学、做”的过程中,作者首次提出“五个场景”教学模式:①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药理学实验;②把设计性实验引入药理学实验教学中;③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改良PBL教学方法;④将双盲法引入药理学实验课教学中;⑤优化药理学实验考核方式和内容。这是一套重自

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模式,每一模块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走进“生命科学馆”。这么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人体疾病认识,记得更准确、深刻、长久。也可以让学生就自己想了解的疾病跟周边教师和同学直接探讨。“生命科学馆”作为医学生的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医学学子的第二课堂;同时是学生深切体会人体奥秘、领略生命之光和向往医学未来的窗口。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解决讲授内容丰富的困境,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成为医学院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计算机辅助技术丰富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改变了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面貌[5]。传统的PBL模式适合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学能力较弱,若完全照搬传统PBL教学模式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将在传统的PBL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改良。将SSP贯穿PBL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其对枯燥的病理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6]。

“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教学以“双证书”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宗旨,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执业证和职业能力,而教、学、做的一体化模式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执业考试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不仅依赖于临床专业课程,而且对专业基础课也有同样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罗玉琳,张乐星,封玉玲等,医学高职院校病理学教学中引入CPC的实践探索[J].重庆医学,2011,34(24):2476-24773.

[2]Schneider S,Bazarian J,Spillane L,el a1.Educational PrescriptiOILS:Prd,i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D[J].Acad K-nerg Med,2002,9(10):1053.

[3]韩仪,以多元化教学形式引导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06,4:98-100.

篇12

医学机能学实验是研究和发展机能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属实验科学,其理论知识来自实验。开设机能学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基本机能学实验和实验研究性训练,学会通用仪器的正确使用,初步掌握机能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建立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逐步掌握获得机能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通过机能学实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以上能力,谈几点看法:1 精心备课,加强示教及指导

机能学实验课也需精心备课,将药理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课前应要求学生主动预习实验课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上课时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资料为主,文字资料为辅,合理组织多媒体课件中的知识流程与结构,向学生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观察项目、相关理论知识,严格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且动作规范,从而使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比如在不同剂量药物对小鼠的影响实验中,通过PPT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了小鼠的捉拿及给药方式,使学生对于动物捉拿有了初步的概念,再结合教师的示教,学生能很快掌握规范的动物捉拿及给药方式,顺利完成实验相关操作,提高实验成功率。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机能学实验课与其他基础实验课不同,动物手术过程较为复杂,实验过程中使用的仪器、手术器械、实验药品、实验用品较多,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学生的团队合作,使实验进行顺利,并大大提高地了实验成功率。我们通常以4-5人为一组,分工协作,要想提高机能学实验效率,除了要求学生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指导,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必须强调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和互相沟通交流。以综合性实验动物血压变化及心率影响为例,实验操作涉及到了电脑,多道生理记录系统,手术器械,心电图,这就需要学生有合理的分工,良好的沟协作能力,有的同学进行手术,有的记录动物血压状况,有的进行心电图观察,有的负责静脉输液管道的通畅,学生的团队合作,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并大大提高地了实验成功率。3 优化组合实验内容,培养具有科研思维的综合性人才

3.1 加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利用机能学经典验证性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掌握各项仪器的使用方法。如pA2值的测定,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掌握了离体器官实验的操作技术,并更深刻的从理论上理解了pA2值的概念,学会了如何计算pA2值,同时学会了离体器官(动脉条)的取材技术,能够学会如何使用多道生理记录系统及数据的分析、计算、打印。

3.2 开展综合性实验 在开展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生理状态下观察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在病理生理状态下观察如何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及药物的治疗作用,如药物对家兔血压及心律失常的影响,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质。

3.3 设计性实验 所谓设计性实验又称探索性实验,系指采用科学的逻辑思维配合实验方法和技术,对拟定研究的目的(或问题)进行的一种有明确目的的探索性研究。对于培养医学本科生建立科学研究意识和如何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①在基础性实验课上简要的进行设计性实验及论文撰写的基础知识的讲授,布置学生课余收集各项资料。②学生确定实验项目名称和实验方案。③分组讨论自己拟定的实验项目及实验步骤,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持,确定实验方案的可行性。④开始进行实验,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运用的理论知识能否用于实践,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中要分析实验的各项结果,成功及失败的原因。

药理设计性实验对于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建立科学研究意识和如何进行科学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掌握,同时锻炼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