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2 17:12: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危机应对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认清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不仅能够更好的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而且有利于中国寿险公司在剧烈变化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重创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将触角伸向了保险行业。尽管中国寿险公司在国家政策壁垒的保护下,没有出现由于直接投资金融衍生品而带来的财务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相对较小,但这对于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中国保险业来说,依然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当前,中国保险公司受到了以下四方面影响。
1.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投资市场疲软造成中国各寿险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上市公司2009年一季度季报披露,中国人寿实现净利润53.8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4.74亿元增长了55%;中国平安实现净利润15.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66.4%;中国太平洋实现净利润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88.88%.
2.营业收入稳步提升
寿险公司积极调整了业务结构,使保险业务收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人寿原保险合同保费达到2955.91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50.34%。中国平安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1.78亿元,同比增长27.79%。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达660.92亿元,较上年增加30.39%。
3.大多数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依然充足
收到中国资产市场的负面影响,中国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是均高于保监会的相关规定。截至2008年末,中国人数寿险业合计偿付能力溢额1141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310%。平安保险公司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08%,较2007年的486.7%出现明显下滑,其寿险偿付能力在180%以上。太保人寿保险业务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较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
4.调整资产结构,加强实现风险管理
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调整,中国保险业迅速做出反应,在风险控制和资产管理方面取得较好成效。面对不利的投资环境,大多数寿险公司一致的举措都是积极进行投资结构调整,如进一步加大债券类投资占比和固定存款投资占比,并缩减了投资风险较大的权益类投资占比,如下表所示。
二、中国寿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由于政策壁垒等原因是中国寿险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直接受损情况不大,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势必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寿险公司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寿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缺乏足够认识,超范围、超比例投资时有发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寿险公司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是一次难得的风险教育机会。中国寿险公司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强调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注重承保和投资的共同盈利。
2.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提前进行风险防范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为确保寿险业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健性,中国寿险公司需要关注宏观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加强对经济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关注对保险业产生突出影响的领域,有准备地化解因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可能给寿险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3.加强银行合作
2008年以来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震荡,不断走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因此发生了变化。银行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适当减少贷款业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中间业务。中国寿险公司应该抓住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机会,发挥银行的品牌优势和寿险的保障与投资功能,有利于扩大寿险产品的销售份额。
4.发展保障型产品
近年来,寿险行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保障功能发挥不足、业务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型产品占比过高等问题。在现今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背景下,保障型保险产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应加大保障型产品的发展力度。
5.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寿险产品对销售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具备基本的保险知识和营销技巧,还要有法律、金融等相关知识。要根据当前实际,探索营销员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寿险销售资格制度,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后果就是:实际生产部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对银行领域的“波及效应”被网络大大放大了。另外一个因素:电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复杂的资本流动形式和更大的市场波动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更多的资金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导致市场波动性不断增加。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发生债务危机时,如果人们对当时全球各个分割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chainreaction)还有惊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如果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某一个市场发生问题而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危机,估计大家不会再惊诧了。因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市场会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而再独善其身。
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的放松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造成的直接效应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我国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转贴于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2当前金融危机的特点
(1)在世界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全球性特点。由于世界市场经济的特点,世界经济逐步形成一体化趋势。不仅是与美国联系紧密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受到牵连。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危机的形成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点。(2)资本主义向金融市场逐步转变,社会上大量募集资金,商业银行业务转向投资银行业务,逃避监管、到处投机,导致实体经济和投机经济严重脱节。(3)金融市场虚拟资本不断膨胀,最终脱离于实体资本,导致虚拟资本出现信用危机。各种衍生工具的应运而生满足了利润最大化需求,它将多种金融工具紧密关联在一起,虚拟资本的信用链条于是越来越大,一旦恶化,便会引发信用危机,延伸成金融危机。(4)金融危机具有超周期性,也具有超前性的特点,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表现特别明显。正如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中指出,经济周期性引发的金融危机是伴随着经济周期出现长波谷底、长波浪顶、高原的稳定几个阶段。当前金融危机所表现出的超周期性和超前性,看似已经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而是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导致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得当前金融危机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性。(5)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加快。二战以前波及较广的金融危机仅有1929年的“大萧条”,据Lind-gren、Garcia和Saal统计,自1980年到1996年,共有133个相关成员国发生过银行部门的严重问题和危机。20世纪后期至今发生金融危机的频度和规模,还属先例。
3当前持续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连锁反应
3.1持续性金融危机概念界定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缓和到激化、再趋向缓和的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一般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隔大约为10年,必将经历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经济复苏、经济高涨这四个阶段。1925年康德拉季耶夫发表《经济生活中的长波》,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长波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历时140年,不仅存在着像马克思所说的那种10年为一个长度的短周期,更存在着平均长度约为50-60年的经济长周期波动,每个周期又分为长波谷底、长波浪顶、高原的稳定几个阶段。经济长周期波动的根本原因不是生产技术的变革、战争和革命、新市场的开发这些因素所造成,而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所固有的因素,特别和资本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持续性金融危机,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并无缓和趋势,甚至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或者形成一种周期性现象,简而言之就是金融危机的蔓延。金融危机爆发后历经大萧条、发展、持续稳定,形成持续循环,不可预测其未来延续时间。
3.2当前对我国的连锁反应
在当前大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各行各业仍表现出极其严峻的形势。大量企业由于亏损、倒闭,不得不裁员、减薪。贸易行业特别明显,出口率急剧下降,外需下降带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急剧下滑压力。多种现象导致我国就业岗位急剧下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尤其凸显,供过于求,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超过所需的就业岗位数量多。通货膨胀现象依然存在,全年物价上涨,人民币汇率不稳,人们的购买力下降等等都体现了当前我国的经济趋势,这正是凸显出持续性金融危机持续性、超周期性。
4应对策略
(1)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减税。投资用于基础建设一方面保证了增长,另一方面又增加就业。同时大幅度减免税费,使企业恢复活力。2008年底政府有过4万亿元投资计划,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事业方面、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对缓解持续性金融危机具有实际性效果。(2)保民生,大范围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民生继续稳定和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加大对保障房的投入,稳定物价,加大对人民社会福利的保障,以扩大内需,稳定当前环境。(3)保出口,调整各行业关税,稳定汇率预期,吸取亚洲金融风暴经验与教训,保持对外汇的管制。(4)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振兴规划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银行放宽投资性贷款限制,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保障中小企业渡过持续性金融危机,使企业恢复活力,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我国就业难题,稳定发展。(5)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持续性金融危机,统筹兼顾,坚持不懈抓好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保障人民最基本生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用实际方法抓住金融危机的机遇以及应对其挑战。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等诸多国际场合,贸易保护主义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但另一方面,一些国家施行的贸易保护措施却日甚一日。中国正成为这些措施的受害者。我国必须认清国际形势,找出问题所在,合理运用WTO规则,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范贸易摩擦,以合理的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经贸权益和经济安全,减少甚至消除贸易摩擦给我国贸易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风暴,也将全世界拖进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由于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救市热潮。这样大规模的政府干预行动,政府干预行动很快引发了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不少国家纷纷筑起贸易壁垒。随着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日渐高涨,众议院通过“购物要买美国货”,“裁员要裁外国人”的条款;南亚的印度提高部分种类豆油进口关税之后,又宣布对我国进口的玩具实行长达6个月的禁令等。金融危机引爆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潮,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尤其在西方发达经济体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新特点
1.是形式多样,领域广泛。除了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当前保护主义还表现为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等,保护对象由商品扩展到资金、就业职位、技术及支柱企业。美、欧多国要求银行优先向国内放贷,跨国金融活动受限也给国际投资和贸易造成障碍。美国国会提出对外劳动限制雇佣、优先辞退的议案,且限制给予向国外转移就业的美公司减免税收,英国计划收紧技术移民政策并对欧盟以外来英工作和学习征收“移民税”,马来西亚已立例禁止某些行业聘请外劳,这一趋势也将波及外包职位。法国准备设立国家基金严防国内重要企业遭外企并购,一些发达国家对涉及高新技术和能源资源的投资活动进行严格政治审查。
2.是全球蔓延,手段隐蔽。保护主义遍及各大洲,且在各种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都有体现。美、欧打压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 2008年年底以来通过一系列针对中国产品的惩罚性关税, 欧盟不顾中方反对,于今年年初决定对中国紧固件征收最高87%的正式反倾销税,为期五年。这对遭遇全球贸易萎缩之苦的中国紧固件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亚洲国家之间的保护主义也在上升,印度2009年以来对中国发起多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马来西亚计划2009年年内遣返10万名印尼劳工(主要是华人)。对这些保护措施的“跟风”和报复形成恶性循环,将导致保护主义浪潮席卷全球。
三、全球保护主义升温的主要原因
保护主义并非国际关系中的新现象。历史上,经济形势恶化一向是滋生保护主义的温床。近20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总体稳定发展和全球化不断深入,保护主义得到一定抑制。但在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保护主义出现新浪潮有其必然性。
1.是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由2007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4.5%左右,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至2~2.5%。2009年国际贸易的增速,发达国家将降至-0.1%,发展中国家将降至5~5.5%,其中新兴市场也将降至7%左右。全球FDI,2008年下半年出现了急剧下降,2009年可能降至1.2万亿美元之内,FDI流动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2.是全球市场萎缩促使各国保护国内市场。世界银行估计2009年全球贸易将出现1982年以来首次收缩。各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以来世界贸易陷入急剧衰退,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出口都出现10%以上的负增长,而且这种情况有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各国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收效甚微,且受财政状况制约。有关国家为摆脱困境,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在所难免。
3.是失业大增引发经济民族主义。金融风暴冲击的不仅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失业的也不仅仅是农民工,随着大型企业业务萎缩、世界500强企业区域中心、IT企业的关闭,大批白领卷入失业,企业中高层精英也未能幸免,影响层面之广前所未有。预测到2009年底,金融危机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从2007年的1.9亿上升到2.1亿,创出近十年的新高。
4.是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力不从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信贷紧缩和流动性匮乏。为了修补资产负债表、降低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只能选择出售海外非核心资产,退回到最熟悉的本土核心业务。同时,各国经济遭受外资撤出的冲击,政府要求注资或国有化后的本国银行扩大对内贷款弥补资金缺口。保护主义虽然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批判,但往往是拯救经济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其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各国政府具有一定“吸引力”;对于一些欠发达国家还成为解决贫困、稳定政局的无奈选择。
5.是世贸组织作用存在局限性。WTO针对贸易保护的申诉机制冗长、繁复,而在金融、投资、就业等领域则根本没有多边规则,没有保护主义仲裁机构,防范和遏制保护主义的有效机制严重缺失。7月份多哈多回合谈判破裂后,尽管许多成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希望重启谈判,但是一些根本分歧短期内很难弥合。目前看,各国均有可能迫于国内压力而采取救济措施以求自保,有可能还将掀起一波又一波全球保护主义的浪潮,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干扰全球化及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四、我国贸易的应对策略
随着各国贸易保护不断升级,据统计,去年10月至今年5月中国已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9起,涉案金额91.56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全球新增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调查案同比上升18.8%,其中超过三分之二涉及中国产品。6月下旬,美国在10天内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三项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其中油井管案涉案金额达32亿美元;欧盟上半年新发起两项反倾销调查均针对中国,正式采取的三项反倾销措施也都指向中国,并对中国线材、铝箔和无缝钢管作出了反倾销初裁。我国应在宏观上把握策略的制定,加强对微观主体的指导和服务。
1.积极扩大内需,降低贸易顺差
金融危机影响下,各国经济增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购买力和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使国际市场需求不振。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近60%,明年,美欧日等主要市场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一部分企业因海外订单锐减陷入经营困难。在“出口马车”速度放慢的背景下,政府加大公共投资拉动“消费马车”前行,成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内容。自去年四季度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中央加大了政府公共投资力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数据显示,4万亿元投资中,15000亿元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4000亿元投向保障性住房、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巨额的贸易顺差问题已经成为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频频发难的一个根本原因。从长远来看,贸易顺差过大既不利于对外经贸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一方面容易引起贸易伙伴国的不满,对我国参加双边或多边的贸易谈判很不利,导致贸易条件恶化。所以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2.发展循环经济,跨越绿色壁垒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如欧盟就明确要求包装物的95%必须是能够回收利用的物质。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面对日益严峻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3.推广质量认证、采用国际标准
从长远看,推广和使用国际标准,是减少国际摩擦、突破技术壁垒、扩大商品出口的有效途径。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条件和处理国际纠纷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在产品质量管理上存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且这些标准绝大多数低于国际通用标准或与国际通用标准不接轨;大多数企业对1509000、15014000知之甚少,对欧盟、美国等地的区域性标准就更不得而知了。从整体上看,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状况还很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发达国家使用最多的新贸易壁垒也将是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所以我们要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标准化项目的合作,不仅能让我们跟踪国际标准动态,而且还能使国际标准准确地反映我们的利益和要求。
4.加强国际沟通,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
我国政府要加大对外交涉力度,加强与贸易伙伴国的沟通协调,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争取更多的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努力建立和谐的双边、多边经济关系,为我国企业制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国家环境,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在经贸关系上,中国政府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应着眼双边经贸关系大局和长远,提出建设性主张,要求自己的发言权。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我国政府应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利益。
5.完善国际贸易预警机制
需要不断的完善国际贸易预警机制,其主要的作用就是预先采取措施,所以保持良好畅通的信息系统是有效预警的必要条件,否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2003年11月28日,中国质检总局紧急预警,称欧盟将于12月31日起正式禁止320种农药在欧盟销售,其中涉及中国正在生产、使用及出口的农药达60多个品种。按照欧盟的相关规定使用违禁农药的农产品也将不允许进入欧盟市场,这一禁令使许多出口的中国企业措手不及。其实欧盟早在2002年7月就已经了相关禁令,生效期自2003年7月开始,但允许各成员国有半年的过渡期。这一事关中国农药企业及农产品出口的重要信息整整晚了一年多才,对相关产业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弥补的。
6.发挥我国作为WTO成员的作用,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
一方面,作为WTO成员,我国应积极参与WTO的多边贸易谈判,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订,善于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特殊措施和补救措施,公平、客观、合理地解决成员之间的经贸摩擦,努力争取和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要用好用足WTO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件”。世贸组织各协定对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具体表现在较长的过渡期安排;技术和资料援助;免除特定义务;放宽有关标准;予以特别考虑或注意的规定等。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区别待遇作为我国在与发达国家成员举行贸易谈判或解决贸易冲突时援引的法律条款和可借用的有力武器,那对避免或减少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后果就是:实际生产部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对银行领域的“波及效应”被网络大大放大了。另外一个因素:电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复杂的资本流动形式和更大的市场波动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更多的资金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导致市场波动性不断增加。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发生债务危机时,如果人们对当时全球各个分割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chainreaction)还有惊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如果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某一个市场发生问题而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危机,估计大家不会再惊诧了。因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市场会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而再独善其身。
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的放松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造成的直接效应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我国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2走高效节能之路,高效节能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1提高生产效率
香港港的港区面积虽然小,但由于它的装卸、流通效率高,其集装箱吞吐量十几年保持世界第一。面对金融危机,青岛港更是开启了“读秒时代”,争分夺秒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吞吐量增长率的下降或者吞吐量本身的下降,企业可能会出现生产间隙,企业应利用好这个间隙,合理排班,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对一方面对职工进行分批培训,增强业务技能,熟悉新设备的操作、保养和维修;另一方面,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适机增添、更换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2打造节约型港口
现在中央大力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在节约这个问题上我们企业也不能落后。企业应合理规划场地使用、科学选择装卸设备,不断优化装卸工艺。港口能源消耗中55%以上是直接用在了装卸生产中,因而要重视装卸过程的能源节约,重件放置尽量靠近岸边,从重到轻逐步远离岸边,待装货放前减少操作环节,增大船放货的机率,不断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在装卸生产中不断优化装卸工艺,提高装卸效率,合理配置装卸设备,避免“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发生。在设备选型上也要不断应用节能型技术,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水平。
3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企业管理
在当下金融危机发生之时,加强企业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要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政企分离,坚持“一城一港一政”的原则。推进企业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逐步建成高标准、高效率的行政管理系统。对于已经实行政企分离的企业,要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通过搭建中介平台,依法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
在内部管理上,主要做好人才、设备、场地资源与财务的管理。在人才管理上,一方面要引进优秀人才,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企业现有员工的培训。同时,企业还要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使整个企业团结起来,树立信心,大家一起共度难关。对于设备的管理,出了吐故纳新之外,也要注意设备的保养与维修,以提高生产效率,增长生产时间。场地资源也要利用得当,做好规划,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财务管理可能是当前企业应该赶紧做并且会收效最快的一项工作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明确企业的财务制度,从基层抓起,做到进出有账;(2)做好财务规划,对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做出理智全面的判断,谨防资金链的断裂;(3)做好债务的追讨工作,对于恶意欠款,必要时应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重新测定,掌握其风险防范能力,缩短欠款期限,确保资金安全。
4抓住政策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港口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纷纷加大港口建设的投入。这些政策无疑对企业是有很大好处的。同时,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价格也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非常设适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定要抓好这个机遇。另外,现在国家与相关部门机构也积极欢迎广大企业建言献策,我们企业也要利用这个机会来提出有利于自己抵御金融危机与今后发展的建议。如鉴于港口企业主要使用的耗油设备如港口装卸机械、港作船舶等均不涉及养路费,燃油税费改革后,只有多负担税费,而没有可冲消的养路费用,从而多增加支出状况,企业可建议有关部门从燃油税收中提取专项资金,给予企业相应补贴。
但要注意,无论怎样,企业都要严格按照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办事,切不可借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着应对金融危机的旗号,违反国家的规定。中央已经披露了个别地方擅自作出要求港口免征2009年港口设施保安费,调整货物港务费的使用范围,将原先用于港口航道及公共设施建设的费用调整到规定范围外使用的决定的事。对这种严重违反国家规定,将可能导致港航市场恶性竞争的行为,我们要坚决予以谴责与抵制,同时要警惕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5抓住市场机遇
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而拉美与非洲地区国家受影响小,从我国进口商品的潜力依然很大,企业应注意相关航线的建设与开辟。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的事实,企业应该把眼光放到国内来,这也是内河港口的发展机遇。面对金融危机,国内的生产企业也在积极地调整着自己的生产结构,我国的进出口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与变化之中,企业也应及时调整港口结构,积极满足国内外承运人的要求。这是提升我国港口竞争能力的大好时机。
有能力的企业,还可以趁这国外相关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时,及时进驻,或进行参股,或可承接、参与建设,以抢占国外市场,扩大自身实力,待经济复苏后扩大经营,还有利于开辟新航线,打造自己的海运运输运输线,甚至运输网。
6加强多式联运
要维持港口码头的吞吐量,保持企业的生产量,就要与承运人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努力满足广大承运人的要求,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门对门”的运输能力。在这一点上,加强多式联运是关键。积极开展多式联运,一方面可以吸引承运人来港进行货物的转运,另一方面可以扩展本港腹地,突破港口的传统腹地概念。为此,我们企业同时也要与当地物流企业保持好合作。对于沿海城市的大型港口,在此这种困难局面下,港口也应致力于以自身为核心的港口物流产业簇群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加强多式联运,企业还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无水港。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建立无水港,可以扩大港口腹地,重新优化货物结构,为多式联运提供保障。
根据国内外大型港口的多式联运的发展的经验与趋势来看,现在“海海联运”的发展潜力已十分有限,而且海海联运本身就存在着运输浪费的问题,而海河联运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海港与河港的联系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陆联运体系以海公联运为主,也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7开发新货种与新的服务项目
船舶靠近港口不仅会装卸货物,最好还能接受补给,企业可开辟为船上工作人员提供饮水、食物与娱乐休闲用品的服务,可以为船舶加注淡水,对于需要进行修理的船舶,可提供简单的修理与停靠服务,这些都是增加企业收入的方法。
随着外贸量急剧下滑,原来装载货物的集装箱出现了大范围的空置。企业完全可以做起“空箱生意”。在空箱生意中,港口除了赚取空箱服务费,缓解船公司对空箱堆存场地的需求并与之绑定过“冬”,“冲量”港口吞吐量外,关键是一旦航运市场开始走高,这些空箱就可以发挥其巨大作用。它将可能影响船公司未来的航线布局,吸引船公司到“空箱集散点”开辟新航线。这也正是空箱生意的玄机所在。
另外,发展港口旅游业也是增加企业收入的一项可行方法。港口旅游作为旅游家庭的新生一员,当然港口旅游与传统的休闲、娱乐、度假旅游有所区别,从港口游客的目的看,应该属于商务、专业访问类。港口旅游业融娱乐性、知识性、科学性、经济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旅游市场的潮流,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连云港,就早早开始发展当地的港口旅游业,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过,开展港口旅游业一定要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保证生产效率。
8加强合作共赢意识
始于2007年2月份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美国又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因此金融危机除了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外,还引发国内中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及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种间接损失是巨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发展,及时遏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中小企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家底最薄弱、生命力最脆弱的群体——中小企业身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其他受到较大影响的行业包括电子、玩具、五金、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房地产业等。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吸纳的劳动力较多,而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的举步维艰,甚至大量倒闭,这就造成了失业人口尤其是失业农民工数量激增。据农业部对安徽、广东等11个劳务输出、输入大省120个村的典型调查显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约减少6.5%务工人员,其中多数为外来农民工。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受损的区域将进一步扩大,涉及的行业进一步增多,而中小企业的大量倒闭和失业人口的继续增加也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进一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探寻:
(一)企业自身存在的障碍
我国的中小企业经历过市场严酷的考验。普遍具有开拓、创新、坚韧、灵活的特点,但是其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与大企业相比。在技术、资金、人才、管理、营销渠道、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资源都处于劣势。
1.企业专业化程度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却“小而全”,将大量资本重复投资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项目上,很少有企业具备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优势。生产能力不仅过剩,而且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又造成行业内部过度竞争。
2.中小企业主缺乏长远的战略。中小企业主在创业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对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从管理才能上看。中小企业主大多数是靠个人的悟性和某些机遇取得成功的,很多人知识结构不完全,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这些企业走向快速发展之后。企业主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中小企业在膨胀之后,出现了严重的混乱、腐败、分裂和失控。
3.经营管理不规范,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中小企业大多实行家长制管理,没有合理的组织体系,没有正常的沟通渠道,没有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甚至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结果是缺乏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和把握,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据测算,我国大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为291%,中型企业为163%,小型企业只有128%。
4.缺乏技术、知识和人才。对我国而言。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靠离开土地的农民发展起来的,职工素质低,技术人员与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而且,员工对学习普遍比较淡漠,企业和员工积累、更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差。
(二)外部环境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障碍
1.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创办资金主要是个人积累资金和借贷资金,这种投资结构决定中小企业的启动资金是极其有限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而且信用不足、贷款规模小,难以从银行得到信贷支持;同时,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开放度不能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因此,与大型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获取营运资金等非战略性资产的难度很大,企业外生性扩张阻力太大。
2.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需求减少。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美国、欧洲等与我国外贸联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因此造成出口型企业的国外市场需求量急剧减少。同时由于国内失业人口的增多、居民收入的降低和面对金融危机时消费的进一步锐减。中小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也进一步压缩。
3.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型企业带来困扰。首先,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出口初中级产品,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我国商品价格上升,直接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汇率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经营风险。特别是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对那些已出了货但还未收货款,或已签了订单的企业,更是形成了直接的汇兑损失,也给那些应收汇账款较多的中小企业造成了更大压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抵抗金融危机的威胁,不仅需要企业自身顽强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给予中小企业广泛而深入的政策支持。
(一)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1.积极改变观念,提高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改造产品和服务。优秀的品牌、顾客的信任。是企业极其宝贵的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其次,要强化自主意识,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多数的中小企业在完整的运营系统里只参与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不能自主的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新的策略和应对方式。因此,中小企业应强化自主意识,将产品的设计、管理、物流、生产、营销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环节进行经营,特别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
2.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首先,加大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中小企业要改变以往对技术创新不重视的观念,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精益制造能力;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次,进行管理创新。通过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的管理创新主要环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加强企业对信息的管理;建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等几个方面。
3.压缩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首先,可以通过加强学习、留住人才来降低成本。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留住机制。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高、精、尖人才和技术熟练的工人享有不菲的工资,但是他们往往可以独当一面,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可以通过流程改造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要认真分析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寻找降低成本的可能,必要时,还应重新组合价值创造的流程。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节约研发、制造、流通等环节中产生的各种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4.开拓国内外新市场
首先,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作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外部环境变化的最新资讯,及时调整策略,以最大限度的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危险和挑战。其次,要开辟国际新市场。要避开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的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转而开辟其它国际市场。同时要改变产品结构,多提供高产品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另外,还要进一步开辟国内新市场。我国的国内市场巨大,居民一直保持着“高储蓄、低消费”的消费结构,企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鉴于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政策导向,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条件和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要向中西部转移。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也应针对国内市场开发新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拓展市场空间。
(二)政府的应对策略
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瓶颈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作为,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立法、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地引导和支持。
1.加快立法步伐,扩大立法范围。对中小企业的各项发展促进措施都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只是一个开始,从横向看,围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等各方面的法律应该迅速落实到位:从纵向看,从中央到地方的立法工作应全面铺开。立法的重点应该放在承认、保护、扶持和反垄断上。
2.建立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在创业阶段,对中小企业创业实施税收减免和适当的财政支持。政府可牵头联手商业银行成立非营利性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在发展阶段,以间接融资为主,成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并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引导扶持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范围。发展企业间的互助合作担保贷款制度。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改造提供税收减免。在成熟阶段,鼓励中小企业以市场化融资为主,尤其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主,包括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
3.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经费支持、信贷和税收扶持政策。政府要鼓励中小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机构,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建立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协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向中小企业的转化。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立良好的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保障体系。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大幅度缩水的财富,急剧收缩的信用规模,使得美国居民在消费方面的支出迅速减少。而对于美国来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居民的个人消费。个人消费的迅速减少就推动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减速,由此而引起的个人消费、企业的开支以及产出的下降使得美国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外市场进口的消费品、农矿产品、资本货物以及其他原材料等各种产品减少。金融危机还影响到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使他们减少当前消费,对国际国内产品的购买减少。针对我国这样一个对外依存度较大的国家来说,对向美国这样的大国的出口和美国经济的依赖性都很大。从2001到2007年的七年间,我国对美出口贸易的依存度平均为6.72%,即我国已经逐步形成对美国这个大国市场的依赖。危机的爆发必然导致美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从而较大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出口,金融危机使我国在2009年的出口额从2008年的14307亿美元下滑到12017亿美元,同比下降达到了16%。
(二)间接影响
1.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力度加大。金融危机已经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也使得失业率迅速上升。美国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贸易逆差,且经济复苏乏力,这也使得中美之间出现了更加频繁激烈的贸易摩擦。美国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这样各种名义的技术性更加严格的贸易壁垒纷纷出笼。美国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推动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针对我国商品的各种贸易壁垒可能因此而层出不穷。在美国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出口路途艰险。
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为尽快缓解金融危机对其国家产生的负面影响,美国政府采取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使得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美元也因此不断走软。美联储的出台的降息政策使得人民币和美元利率出现倒挂,导致人民币和美元利息差距进一步拉大,美元资本持续并大量地流入到我国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严重制约着我国商品的出口,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对外出口的商品按美元计算,价格会上升,从而降低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导致我国出口的下降。
二、我国的应对策略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而有影响力的举措,其中包括稳定我国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协调及配合。与此同时,中国还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趋势,调整本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降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的利率、缓解企业在税负方面的压力等举措,这些举措都产生了积极有力的作用。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发挥财政作用,增加投资了4万亿元人民币,用于推动民生方面工程、国内基础设施、生态资源环境的建设和灾后相关重建工作,同时提高居民特别是针对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刺激消费。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该继续毫不松懈地采取各项措施来进一步缓解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深入开拓多元化的国外市场,从而推动市场结构的优化。
我们必须要加快对出口市场的调整,加快出口市场结构的优化步伐,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注重市场的多元化开拓,且针对目前的情况来说,这也是最主要且最可行的办法,同时,调整的步伐要在稳健中尽量加快。
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开拓新的市场。如图,从2008年和200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增长比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如日本韩国等国家所消化了。
2007年和2008年货物对部分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比较(单位:亿美元)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二)针对出口的产品而言,应下大力气提高其质量和档次。我国的出口产品必须围绕世界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淘汰落后产品,加速产品的升级和换代,紧紧跟随当今国际上新兴的并有长效发展优势的产业发展潮流,力争在外贸增长方式上实现新的跨越和突破,努力摆脱资源以及技术方面的约束,使产品的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坚持不懈地推动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的投入与力度,从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加工环节转向高端环节发展,向服务、设计、品牌、研发、营销等各环节延伸,提高整个行业的赢利空间、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效健康发展。
(三)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步伐,积极应对绿色壁垒。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一个根本性变革。例如,欧盟的规定之一就是明确地要求产品包装物中95%的比例必须是能够进行回收利用的物质。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当务之急。面对日益严峻苛刻的非关税的贸易壁垒,我们应该要高度重视,同时积极地应对,尤其是要大范围地推动清洁性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使我国产品逐步符合在资源、环保等各方面的国际化标准。
(四)进一步加强在国际上的沟通,改善并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在对外交涉方面的力度,加强同各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使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争取更多的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努力建立健康和谐的双边、多边经济关系,为我国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要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各方面的正当权益。在经贸关系上,中国政府要努力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应着眼双边经贸关系的长远及大局发展,提出各种建设性的、可实施性的主张,维护自己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争取并创造更多利益。
参考文献
随着九十年代国家放开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权,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中小企业在我国产品年出口中的地位日趋明显,其数量更是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中小型外贸企业已成为我国出口及外向型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在对外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国际经济大环境恶化等诸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的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缓解当前的压力,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并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已经成为中小型外贸企业亟待解决的生存之道。
一、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陈旧理念阻碍管理精细化
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营者缺乏企业管理经历,短视眼前利益,忽视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在企业经营中,任人唯亲,优秀管理人才无法发挥管理作用,制约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样的用人机制容易导致人才流失,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另外,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单纯地把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在产品研发、精细化生产、品牌推广和售后服务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上投入甚少,长期的低价销售使企业处于低水平经营管理状态。
(二)高通胀率引发资金链断裂
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资金是其运营的生命力,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可能带来致命打击。随着金融危机的大面积蔓延,再加上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不断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进一步提升了融资成本。加上危机到来之时,国外买家拖欠货款、拒收货物、破产等外来风险造成企业经营“透支”,进一步束缚了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
(三)出口成本急增导致破产潮
劳动力成本增加及原材料价格飙升,给原本依赖价格优势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带来严重打击,让企业无法掌控态势,亏损面大。加上欧美市场消费信心遭受重挫,致使大量的单子无法消化,产能过剩直接引发价格战,导致很多中小型企业不堪重负,纷纷破产或倒闭。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重心正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印度、墨西哥、东南亚、南美等新兴经济体,因其拥有劳动力年轻、低廉且供给充足,文化地缘优势,加上近20年来实施的经济改革释放的商业活力等优势,导致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进一步降低。
(四)国际贸易壁垒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有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反倾销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有愈演愈烈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大幅度增长,加上我国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使其成为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性关税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者,这与我们的外贸市场过于集中,国际认证体系不健全,外贸结构也不太合理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国际贸易壁垒提高了国际市场准入障碍,严重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了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纠纷。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应采取的对策
(一)注重复合型人才储备
随着产业调整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人才供给不足和相对滞后条件下,具有高智商、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更加难得,对特定人才的需求增加使人才的稀缺程度增加。
企业要有长远眼光、全局意识,从人才储备角度出发吸引各类人才,特别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工作轮换,使员工在不同工种中获取多种技能,同时也挖掘了各职位最合适的人才;要注重培养具有对业务工作全面了解能力和对全局性问题高度分析判断能力的管理队伍。要学习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积极利用国家扶持政策,规避贸易壁垒,摊薄企业出口风险,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通过提高市场竞争力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积极寻求融资渠道
由于中小企业需适应更高的发展速度,对外部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可以加强与大型外贸企业的专业合作与横向联合,依附其强大的资本优势,通过加强业务往来以获取效益。其次,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加强银企沟通,充分利用贸易融资业务,灵活运用贸易融资手段,缩短流转周期,解决短期资金问题。再次,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通过产权交易中心进行股权质押融资和权益融资。最后,在其外部融资环境欠佳,融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充分运用内源融资方式,缓解资金需求。通过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优化自身内外部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创新,充分发挥内源融资的优势,为将来开展外源融资奠定基础。
(三)改变产品结构、创造竞争优势
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多是,此类产品不能成为带动企业发展的领头产业。由于近几年国内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致使我国产品发达国家的外包产品也多转向此类国家。所以,我国企业应自主创新、改变追求市场占有率的思想,而以产品质量和服务及创新为企业灵魂,努力开发技术含量高且实用价值高的制成品替代技术含量低的制成品出口。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并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四)通过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来推进产业升级
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很难与印度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竞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人民币的升值也导致了进口原料的成本降低,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借助于目前有利的时机,把那些低效率以及高成本、高污染的产品淘汰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研发力度、加快产品升级、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逐步完成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转化。
通过培育自主品牌和专利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以产品的品牌和技术含量来增强企业议价能力,加快培育以技术、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建立产品、技术、资本输出结合的外贸新体系。
(五)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更加盛行,单一的销售市场使我国中小企业特别容易受到销售市场所在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将出口市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削弱发达国家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中小外贸企业应积极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改变以往出口过于依赖美欧市场的局面,增加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运作空间和层次,积极开拓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地的市场渠道,利用当地的丰富、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积极争取企业的最佳效益。
当然,开拓国际市场归根结底靠的是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作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主体,同时也是应对贸易摩擦的主体,更要放眼未来,从提升产品质量、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创建出口品牌、加强创新、优化服务等方面着手,努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宇航.外贸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J].今日财富,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