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03 16:10: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规划发展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土地资源的节约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我国大部分城市都面临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发展缺少大量土地等情形。[2 ]土地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在城市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今城市规划中节约土地资源的理念要贯穿于基础建设的每个环节。

1.1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 因此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形成布局密集和生态空间开放的结构形式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提升城镇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分散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人口,防止城市无序的扩大,节约市区的用地面积。

1.2 集约城市功能

城市布局要集中紧密,避免结构零乱的情形。城市开发要使每一寸士地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严防乱建经济开发区或占地不用等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在制定城市规划前要对用地做详细周密的调查、做好面积的预算,对仓储用地、旧区改造等用地要分别进行规划,为提高土地使用率提供可靠的保障。

1.3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综合开发

城市空间一般分为公共空间、私有空间和专属空间三类。城市公共空间要做到综合开发,以节约土地资源,如将城市道路、城市防灾和避难场所的建设相结合, 建设步行街与绿化带融合的现代绿色走廊,并与环城公园、中心广场等大型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集约型体系。大中城市应大力开发地下空间,通过详细设计,将地下基础设施及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减轻地上空间的压力,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

2、交通能源的节约

我国大部分车辆都集中在城市, 特别是近年来私人用车猛增,能源短缺现象更加突显。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用地、道路建设、交通设施等措施能有效节约大量的交通能源。

2.1 交通量的减少

城市合理规划对其交通的影响很大,公共交通优先考虑的理念应充分体现在城市建设布局中。所以城市建设应采用带状或近似带状的布局以适应快速交通的特征。因此用地要首先考虑土地的综合使用,把不同功能的用地结合在一起,如把办公、商业等用地结合居住区建设,建设复合型功能社区,这样才能大大减少交通量,节约交通能源。

2.2 提高路网密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道路宽敞但路网密度太小的现象。城市的主干道大多采用三块板模式,中间建隔离带,导致交叉通复杂成为瓶颈问题。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部分城市规定车辆只能右转不能左转,但密度过小路网反而增加了汽车行驶的距离。因此在路网建设中应合理规划道路宽度,加大路网密度,优化主次道路格局,形成小社区窄道路,把交通量合理分布在各个城市路网上,方便各种车辆出入,有利交叉口车辆行驶,也方便步行者出入。

2.3 优化发展公共交通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势在必行的措施。建设公共交通是节约资源的有效方法之一,城市规划要把公共交通作为主要通行方式。但现代的公共交通在舒适性和牢固性等方面有许多不足。因此城市规划应首先考虑公共交通与其它设施的结合用地,有经济条件的城市可建设公交专用路线。根据全球交通的发展规律,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时,轨道交通是最能节约资源的交通方式,因此部分大城市可建设轨道交通,其他城市也应该先做好交通预先规划,为将来建设轨道交通预留用地,提前做好地上、地下各设施建设的协调布局。

3、市政基础设施的节约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财富之首,它们的建造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巨额资金和各种建设所需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发展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拆建量也是世界第一,城市建筑寿命都比较短暂,尽管设计其寿命有七十多年,但实际平均只有二十多年。我国的城市建设一边在创造巨大的财富而另一边又在不断耗费着巨额财产,造成财富的巨大损失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行为。造成此现象的因素很多,但布局不合理是主要原因之一。

3.1 建筑布局的发展

建筑布局的定位应有前期预见性, 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基础建设条件,还要考虑当地及周边地区长期发展的影响。许多房屋建设或市政规划设施建成不久就被拆建,其主要就是缺乏预见性造成的,这种因布局不合理而造成大拆大建的现象在许多城市都存在此现象,不仅造成经济的巨大损失,建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对建筑布局的准确定位,特别是在重要地区和主要建筑布局时一定要结合各方面因素来考虑, 能满足城市长期发展的要求, 只有减少建筑的大拆大建才能积累巨大社会财富,减少城市资源的严重浪费。

3.2 延长建筑设施使用寿命

建筑设施被拆除导致其寿命短,其主要原因除了建筑布置的不当之外,还有就是建筑设施起初设计时的标准比较低,质量比较差。所以,所有建筑设施在建造初期都要采用高标准的设计方法,全面保证建筑本身的质量。使建筑设施的功能性、技术性、安全性等满足将来发展的要求。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设经济适用房,部分设计方案为了尽可能节省费用和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尤其是住宅小区的设计标准都比较低,建筑密度相对比较大,户型落后,绿地少等缺陷。时间一长,

这些小区就会成为拆迁对象。所以,经济适用房小区的建筑密度不能太过紧凑,建筑间距一定要满足相关要求,环境要优美,设施要齐全,这样才能为将来小区环境质量的提升预留空间,避免拆迁的厄运。

3.3 实现旧设施的改造利用

每年城市都投入巨大的资金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部分些城市不重视各专业工程管线的协调, 就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这种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大多数市政府只注重城市形象和建设的效果,往往忽视了建设中资金、资源的节约。最终导致建设资金不足,只能因陋就简对市政设施进行稍微的建设。但随着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这些简陋的、陈旧的基础设施就很难满足需求,只能拆除重建。最终造成市政设施缺乏永久性和改造性,所以,基

础设施的设计规划要适当超前,同时满足近期和远期发展的需要。

4、其他资源的节约

除了通过各种办法节约我们现有的城市资源外, 还要件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自然资源,如阳光、自然风和地热等。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朝向,使每幢建筑都有良好的朝向,以便获得获得足够的日照。当地的道路、山谷和河流等地形条件也要充分考虑到街区规划中去,通过自然风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区的微气候。城市的环保工作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强调各种不同资源的综合利用,如采用中水利用、工业垃圾循环、垃圾填埋减

量等方法循环、垃圾堆肥、集约利用各种废弃资源等。

5、结论

建设现代化节约型城市,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我国资源紧缺形势下的迫切要求。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对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可持续发展思路是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核心思路,在各个产业中,都需要以可持续发展思路为基础,才能够实现产业的健康成长。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样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当今的能源使用环境下,必须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才能够让城市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并带动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建设概述和现状

城市规划的本质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预见性,对阻碍城市健康发展潜在因素的预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是城市规划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动力。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城市规划的创新源于解决现实存在或将要产生的问题,只有尽早发现和预见城市可能面临的问题,才可能不断改革与创新,使城市的发展能够适应和应对新的挑战,并为其创造出更适合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环境。低碳城市规划是基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基础上,从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详细规划入手,提出土地利用、密度控制、城市交通与功能的综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并在低碳经济条件的控制之下提出城市规划的策略。

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提出并没有很久远的历史,低碳城市的概念也是近几年才被大众所知晓。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低碳城市还并没有完全普及。因此,目前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尚处于研究与摸索阶段,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经验。

1. 国外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就相继有许多组织以及相关政府开始关注起建设低碳城市的话题。目前,国外的低碳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中,或者在一些以生活居住为重心的城市中,比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利兹,日本的东京等等,都是国际上发展低碳城市的代表。这些城市中,从节约能源与减少排放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不仅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更使城市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国外这类典型低碳城市的建设,可以为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经验。

2. 国内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我国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基本理念,但一直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直到 2008 年,我国的上海、保定等城市才陆续地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初步构想与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将城市的发展目标从经济增长转变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到目前,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在一些试点城市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湖南省的长沙、岳阳等城市为例,本身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非常良好,但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另外,由于低碳城市的建设目前还在少数城市中进行试点,因此距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 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的理念框架

目前,建设低碳城市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城市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当今普遍存在的能源紧缺问题。因此,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时,主要从能源的角度进行考虑,将解决能源问题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考虑问题。在考虑能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低碳城市的相关规划,就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以岳阳市的城市布局现状为基础进行讨论,以低碳城市的规划理念来进行分析,该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用地布局上的节约理念

在用地布局上进行节约,是低碳城市规划的基础,决定了一座城市所能达到的低碳发展水平。首先,尽量减少城市管线的长度,删减掉不必要的管线,从而提高管线的输送效率;其次,降低交通流线的长度,减少通行效率太低的交通流线;最后,对城市道路进行统一的规划,最好能够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减少过多的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通过在用地布局上的合理规划,可以为建设低碳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从空间尺度上做好低碳城市规划文章, 第一个尺度是区域的尺度,城市区划在一些城镇化发展水平高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利用都市群、城市带、城市连绵区或者城市圈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合理减少碳排放。在区域规划时做好减碳建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第二个尺度是社区、城市的尺度。解决社区和城市尺度的节能减排,最关键还是从城市形态入手,当然也包括绿色生态安全格局的问题,发展“紧凑型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或者减少出行对汽车的依存程度,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2. 新能源的利用理念

对新能源的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核心思路,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不能被利用的能源也可以被很好地使用。目前,在建设低碳城市中所利用的新能源种类非常多,最为常见的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根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新型能源。随着新能源的使用,传统的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就会相应减少,对于平衡能源储备、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合理规划城市建筑朝向,也可以方便新能源的利用。

3. 降低能源需求量的理念

“节能减排”是建设低碳城市最为核心的思想,其中“节能”便是减少对能源的使用。在城市建设中,节约能源体现在工业生产、生活需求等多个方面。从工业生产方面来说,节约能源即是加大对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减少工业生产上对能源的需求,并且转变生产理念,将经济发展理念转变为环境保护理念。从生活需求方面来说,节约能源则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住、行上面。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在必须要使用空调的地方,尽量使用无氟空调。另外,鼓励人们步行出门或者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车辆对化石能源的需求。

4. 多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

多中心城市是在历年来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具有很高可行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在传统的城市中,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城市超负荷的情况,就是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利用多中心城市规划理念,可以在原本的主城区周围建立多个卫星城,每个卫星城具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将工业、旅游、餐饮等不同的产业分散到各个中心,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压力,让城市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并且多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也可以帮助城市进行能源利用安排,减少能源的浪费。

三、 结束语

通过上文所提到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基本理念,就可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让低碳城市的建设真正实现。就目前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而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对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只有总结建设经验,并做出改进,才能够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不仅是解决当今能源问题的方法,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达.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都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

[3]马亚君,任佳佳.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土地规划研究――以兰州为例[J].科技信息,2013.

篇3

1 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分析

1.1整合原则

(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2)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文化完整,又要科学的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3)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1.2 经济原则

(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

(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土地批租单元的改进、产权分割下成片开发的组织形式,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3安全原则

(1)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

(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3)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1.4 社会原则

社会原则指的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是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我国一直以来都是老人和残疾人较多的国家,在城市中推广无障碍设计,其意义尤为重要。

2 城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2.1规划理论

2.1.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1.3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他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我们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

2.1.4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的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

2.2规划实施

规划的实施指的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

2.2.1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2.2城市规划的管理要科学化

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2.2.3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

现代城市大多是经济和商业的附庸,抹杀个性、牺牲市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明天的城市应当服务于人,以人为核心和导向,把城市环境质量视为头等大事。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民意,切实关注民生,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发展多样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2.2.4搞好生态城市建设

由于世界工业的大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然环境减少了,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界遭到了破坏,于是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并注重环境的保护,他们提出,不能牺牲下代人的利益来维持今天的奢侈。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要注重借鉴并加以吸收,在城市建设中要节约保护水资源,加大环保力度,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结 语

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政策、科技和文化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将愈加强烈。因此,新世纪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加强其社会调控的功能,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

篇4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何谓生态城市?从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道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城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段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二、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约为29%,世界城市化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本世纪上半叶是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城市建设的速度还将加快。从世界范围来看,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加2050年将达到61%,21世纪可谓是真正的“城市化”世纪。但另一方面受资源、环境、人口等条件限制,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科院第一号国情报告指出:“中国未来必然受到三种基本态势的制约:第一,人口规模规定了中国现时代和未来的消费基础,人口增长规定了对资源及环境的压力程度,人口素质规定了资源平衡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第二,中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在其外延上已接近极限……;第三,中国生态环境的基础具有先天自危特征……”。为此,我国政府于l994年颁布了《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此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并在1996年3月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发展战略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纵观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应审慎地看待我国目前经常提及的所谓城市“超常规发展”的突进模式,决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一城一地局部的利益和发展,陷入短期突进,长期停滞的怪圈,而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城的路子。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有这些,都表达了我们祖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思想。从最终意义上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是“龙头”。所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规划开始。区域规划要根据发展需要和资源条件,给城市群或城市带中的每一座城市准确定位,确保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避免无序发展,各行其是,甚至恶性竞争,造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而每座城市自身的规划,尤其在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中,应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江、河、湖、海和山、园、林、树,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区开发应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均衡分布,相互衬托,天然一体,避免过度密集,见绿插房。必须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界景观,忌讳大挖大填或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以实现“人—建筑—自然”的融汇这种建筑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保护好自然地貌,强调自然景观。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乡土树种、花灌木等丰富资源建设“绿城”

四、生城市的发展策略

土地使用规划应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共生共荣,并应有相应的评估措施。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的日照、风场等物理环境关系。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景观整体性。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文脉连续性。交通运输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做到高效、合理、便捷,控制汽车数量。在制定交通规划的时候,必须将环境与经济要素纳入其综合评估范围,包括对城市与自然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估以及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评估。同时,应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建设,提高工作与办事效率。理配置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是城市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城市规划要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进行充分论证,慎密计算,统筹布局交通、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热力、环境、绿化、抗震、防灾等各项基础设施,使城市功能得到正常发挥。重新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立整体性、多层次、立体式城市绿化系统。具体可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绿地和道路绿化。并有效加以实施,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面积。

篇5

引言:

城市化的发展下,房地产行业一派繁荣。寸土寸金对当今的中国城市来说绝不夸张。大量的人口和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和谐社会,和谐城市”的口号下我们该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越来越迫切的问题。所以本文章将就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可协调性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1.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人口的空前增加和对城市面积不断扩充的需求,但是在城市面积的扩充中难免就将占用耕地以及对土地的重新利用。现今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少,且质量水平不高,后备资源十分不富裕。所以城市规划应该十分注意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是由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起步较晚还没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并且伴随着近几年房地产的繁荣发展,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性的现状十分不容乐观。所以若想分析研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可协调性发展的情况,我们首先就应该立足于当前,正视当今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的现状。

①城市布局不合理,标准难统一,土地利用率低

城市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城市布局是伴随着城市的出现而兴起的。城市规划主要讲究安全、经济、美学、社会。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飞速发展是十分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在如今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多出现新城区中夹杂老城区,工业区中夹杂居民区,居民区中又混合服务区。布局不仅不合理,而且难以形成规模体系,即混乱又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会对人民的生活造成很大不便,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单位土地上产生的经济价值也大大降低,对于城市的美学,安全,经济,社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②大量的新型楼盘,大量的空置房,土地资源明显浪费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经济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进一步提升。另外城市是经济,文化的中心,它的城市化脚步也不可避免的逐步加快,这就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房地产在中国可谓极盛一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较为深远。尤其记得近几年来每一次售楼中心开盘时的人山人海,还有那在公交车上随性一瞟就会看到新的房子正在兴建。高利益的驱逐下,每个城市都出现了大量的新房子。这些房子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以及一些其他的用地,而且建筑范围、建筑地点总是杂乱无章,有的在工业区、有的在郊区、有的在服务区等等。胡乱的规划和大量的兴建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的购买力,以至于产生了大量的空置房,这些乱建的房子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还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2.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的原因

①过度的追求发展,经济效益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对于房子购买力不断提高,对于住房质量与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增强,房地产商从中看到商机,一哄而上的想分享到城市发展进程中房地产业这块大蛋糕,片面追求发展、一昧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是天价楼房乏人问津、楼房的相对过剩和随处可见的缺乏后续资金续建的烂尾楼盘。对于这种利益间的交易,使的土地大量流入房产商手中,进而造成了城市规划中土地的利用率降低。城市规划是一种对于美学和经济的相互融合,离不开合理的布局和计划。而在房地产的利益面前不仅是政府还是开发商都忽略了城市规划问题。大量的购入大量的建设,不考虑总体布局,不分析土地的合理利用。而且房地产经营者为了进行高价销售一般都会对周围建筑进行一定改变,有时是在本该繁华的地区大建绿地,有时是在本该耕地的地方修筑基本无人问津的园林,不仅对城市规划不好,就是对土地利用规划也完全不利。据国土资源公报数据“2004年以来,我国城市、村镇建设每年占用耕地约30万公顷,相当于减少275万人口粮食生产能力。而这与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现状构成逆向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耕地面积在利益的驱使下的锐减以及城市规划中不合理土地利用的严重不协调性。

②监管部门的力度不严紧以及“”管理部门欠沟通

对于房地产近几年的快速不合理发展,不得不考虑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批力度不严,甚至是反过来想通过房地产来维护城市快速发展,从而在利益面前放弃了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视。不仅对房地产开发地皮的审批力度不严,而且还低价从农民手中收取耕地然后倒卖给开发商。城市规划监管部门本应该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与规划进行科学的预期与布局,并制定出相关严格的措施来进行房地产监管,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科学管理。但是不严格以及不全面的监管再配合上利益的交易,使的在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越来越不合理。另外一个监督不严的原因是中国城市规划和中国土地规划是分两个部门管理的,它们的自身利益上存在差别,而在使用上又存在统一。我国由建设部门负责城市规划、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土地利用规划。虽然国务院对这两个同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二者又存在着职能的交叉,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一时繁荣更增加两者之间的联系。建设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在用地功能布局、用地规模等关系重大的原则性问题上缺乏交流和支持。这直接导致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协调性。

3.如何实现可协调性发展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协调性,不仅对城市发展带来了限制,更加重了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负担。那么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改变。作者认为应该首先应该从规划和审批的环节上进行改革,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合理进行城市规划的未来建设。再者应该就已经存在的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划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用最小损失率的方法进行改善。

①紧抓规划和审批环节

首先,城市的健康发展不可能离开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城市的建设要有一个从总体上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策略。那么这个策略的首要监督者就是政府相关部门。所以要想改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就该加强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审批力度。

对于规划的合理性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城市规划的规范措施。修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政策。另外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统一性改革和管理,使得在利益冲突的时候,可以选择倾向更科学的部分。

城市规划更倾向于布局,所以在审批环节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进行考虑,尽量使得工业区,居民区和服务区分离的原则,让城市的布局呈现出美学,经济,安全和社会的根本特性。对于不符合布局的审批时必须一律驳回。只有紧抓规划与审批,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才会在中获得利益最大化以及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②推进老城区改革,坚守新城区

篇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在改变城市的风格风貌和定位城市的性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视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城市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城市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优美环境、便利交通及良好生活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各地区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规划设计原则,是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对城市进行建设开发的基本原则。

1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自我国城市发展过程来看,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我国城市发展规划起步晚。现代城市规划以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做出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起步较晚,起点较低。

1.2 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

1.2.1 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2.2 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

1.2.3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1.3 人才匮乏。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质量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1.4 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雄厚,各地可结合本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景物来进行规划设计。不能盲目追风,舍近求远,搞大而全的不符合当地经济条件的规划;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及局部的心态和目的,制定规划。我国很多地区没有结合自己的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等条件进行规划设计,造成很多工程的浪费。

2 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2.1 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城市规划设计是使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一种手段,其过程就必须要考虑利益要求和社会经济价值。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中,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因此,各部门和人员之间存在着对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不同价值观。

2.1.1 协调城市群体。城乡结合的特色是城市的区域特征,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这种特殊性。各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方式及规模效益、聚集效益的充分考虑,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实现城市外部效益最佳化的原则,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1.2 合理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不确定性要求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相对有限要求既注意可能多的便利性,又考虑规模效益和人口规模相同的城市与大城市的区别,着力于提高城市的辐射能力。

2.1.3 传达文化底蕴。城市发展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规划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延续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城市的良好面貌。

2.1.4 优化产业结构。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体现产业性质的特点,力图反映地方特色,使之明显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起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2.1.5 表达生活模式。城市设计应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2.2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与国家、地区及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内部关系等。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设计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2.2.1 整合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是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的基本思想,坚持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

2.2.1.1 我国城市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整体发展和局部建设的辩证关系。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保证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主次分明,互相衔接,职能明确;合理安排城市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2.2.1.2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作为重点处理。城市是历史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一个产物,其近期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要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达到协调统一。

2.2.1.3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要。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和城市绿化建设,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历史文化遗产;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定额指标、各项建设标准与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2.2.2 经济原则。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设计自始自终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

2.2.2.1 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各地区的城市发展应该科学合理的确定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量力而行。要结合实际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综合论证,特别在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的建设项目中,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2.2.2.2 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我国土地资源较为缺乏,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是城市发展中最基本的原则,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2.3 安全原则。安全是现代城市发展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

2.2.3.1 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防洪、防泥石流、抗震等要求。必须在可能发生严重洪水灾害和强烈地震的地区,规划相应的防洪、抗震措施。

2.2.3.2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人民防空、交通管理建设等问题更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2.2.4 社会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思想,贯彻有利生产、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的原则。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

2.2.4.1 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2.4.2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应该对老、弱、病、残、幼进行考虑,在街道商店、建筑出入口、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

3 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在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城市发展过程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以提供与人民需求相适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并依据相应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内涵来实现城市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陈志平.规划改变城市形态[N].北京现代商报,2009,(4).

[2] 邹德慈著.城市设计概论:理念、思考、方法、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中图分类号: U665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Coordinate analysi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network developing planning.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Twelfth Five-Year Network Development plan in Huaian,we discuss the coordinate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planning about the upper planning and the same layer planning. Emphatically analyzed coordinate analysis with the 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urban planning,land using planning, Twelfth Five-Yea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lan.Giving the adjustment or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for decision-making about network planning.

Key words:power network developing planning; coordinate analysis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3年8月11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简称“导则”),其中对“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的要求是指“按拟定的规划目标,逐项比较分析规划与所在区域/行业其他规划(包括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1]。城市电网规划不同于一般输变电建设项目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其与上层位和同层位规划的协调性。在城市电网规划中,上层位规划主要包括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同层位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2-3]。下文以《淮安市“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为案例,重点分析规划建设内容与环境保护目标和资源环境保护建设内容的协调性,规划建设时序安排与环境保护建设内容时序安排的协调性。

1 城市电网与政策、法规的协调性分析

国务院于2005年12月2日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主要明确了相当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原则、方向和重点,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鼓励、限值和淘汰类分类的原则和配套政策措施。其中,“500kV及以上交、直流输变电”、“电网改造与建设”、“输变电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均被列入鼓励类。

《淮安市“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为城市1000kV、500kV、220kV、110kV电网建设规划,属于“鼓励类”项目,因此与国家产业政策是相符的。

2 城市电网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性分析

淮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十二五”规划期间,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将淮安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具有绿水生态特色的宜居城市。

淮安市“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通过对符合密度空间分布进行预测。根据规划水平及远景发展规模,截至远期规划期末(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500kV变电站3座、220kV变电站37座、110kV变电站47座;建设500kV输电线路14km,220kV输电线路501.8km,110kV输电线路648.3km。“十二五”期间,淮安将进一步提高淮安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在规划阶段进行了全面的沟通,适时调整了电网规划目标,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奠定基础[4]。

由于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在规划阶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沟通,具备了较全面的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城市功能区、城镇体系的资料,因此电网规划能够依托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来预测负荷,充分利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城市规划用地资料,从最根本的层面上反映城市建设用地对电力需求发展的需求,因此,规划电力需求预测能全面反映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区布局的需求,与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充分考虑了电网规划的布局及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布局的供电可靠性、有效性,与之协调。因此,电网规划的变电站布局与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区分及相应的电力需求相协调,并具有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供电半径。

从上述分析可知,淮安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是相协调的。

3 城市电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性分析

土地规划的原则为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障科学发展用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大力保护生态环境。

淮安市土地利用原则之一是大力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本规划为电网发展规划,淮安市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走廊资源紧缺,因此,电网发展规划拟建的变电站根据所处功能区域,设计有利于科学用地和高效用地的变电站型式,如位于郊区、农村或土地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采用户外布置方式;位于中心城区或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采用户内型布置的变电站。

对于输电线路走廊规划,根据走廊资源情况,较多采用同塔多回架设,提高了走廊资源利用率;对位于城区的输电线路,为降低电网发展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节约土地资源,输电线路采用地下电缆,并尽量利用已有的城市地下通道。

因此,电网发展规划达到了科学用地、高效用地的目的,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是一致的。

4 城市电网与“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协调性分析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为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初步恢复,初步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淮安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见表1[4]。

表1 淮安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电网的规划及建设,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为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和噪声。对电网建设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和噪声等污染因素,规划将按照现行的有关输变电工程技术规划及环境保护要求,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将上述污染因子指标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根据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淮安共划分46个省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淮安市“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中变电站选址、输电线路走廊规划均本着尽量避让的原则,尽可能避让,将对其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因此,电网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是相协调的。

5 城市电网与淮安市生态建设规划协调性分析

生态规划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产业为导向,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以生态工程为支撑,以生态文化为保障。

淮安市生态建设规划提出: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传统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淮安市“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中变电站的选址、输电线路走廊规划大部分避让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对全市生态功能区中划定的重点保护区尽可能避让;对生态旅游区则尽量避开其主要景区、景点,以将对其的景观影响降低到最小。

此外,根据淮安市城市土地资源、走廊资源紧缺的特点,电网发展规划中在变电站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的选址和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优化布局、集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尽可能利用现有的高压架空走廊和生态绿地系统、美观等规划原则。

因此,电网发展规划达到了科学用地,高效用地的目的,与生态市建设规划保护生态重点保护区的目标是一致的。

6 结论

“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本着早期介入的原则,将城市电网与国家政策法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生态建设规划进行了协调性分析,对电网规划的具体实施提出了调整或完善的建议,真正发挥了电网规划从决策源头和决策过程影响规划、完善规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嘉佳,吴仁海.中国规划环评中协调性分析的作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1):191-192.

[2] 朱庚富,周静.城市电网规划环评中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0,26(3):36-38.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讲评.第一辑[G].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 淮安市”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Z].2012

篇8

    1、前言

    随着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消防部队已逐步成为城市主要的应急救援力量,广泛参与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中,并承担了部分非紧急的社会救助任务。消防通信是消防部队开展灭火救援行动的根本保障,是未来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中信息通信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警察和消防员未建立统一的通信手段而造成的惨痛教训凸现出城市消防通信规划的重要性,所以在城市消防规划编制过程中合理规划和部署消防通信的建设和发展,在规划方针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消防通信体系,是消防部队在执勤备战和灾害救助中全面发挥应急救援能力的根本保障。

    2、消防通信规划的现状

    消防通信规划的编制主要由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和消防部门共同完成。由于城市建设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地消防通信系统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升级,消防通信建设所依据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等规范文件的要求与目前的应用现状相差较大,内容滞后且不全面,对规划编制的指导意义不够充分,一些通信指挥系统虽已达到火灾报警、火警受理、灭火救援通信调度等应用的基本要求,实际中却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消防部队应急救援通信指挥的需求。并且由于消防通信规划的专业性较强、技术要求高、涉及的领域广泛繁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原因,使消防通信规划的编制工作难以有效和深入开展,造成部分城市消防通信规划的内容空泛、缺乏深度、可操作性较差,不能切实有效的指导城市消防通信建设和发展。此外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部分消防通信规划内容仅片面集中于火灾事故方面,缺乏城市应急救援总体发展的综合考虑,造成消防通信建设与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脱节。

    3、消防通信建设现状

    消防部队的信息通信建设按照公安部消防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具体要求展开,实施主要依靠当地政府财政拨款、当地公安部门和电信部门的通信网络建设以及消防部队自身的信息化装备建设来完成,目前各级消防部队均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消防信息通信体系。以下将从基础通信网、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等几个消防规划中涉及的重点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3.1 基础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网络是消防通信和城市应急通信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直接决定了消防部队的信息应用能力,所以基础通信网络的发展是消防通信规划的重点。目前消防部队依托公安信息网、公众电信网、无线超短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多种通信网络传输语音、图像和数据,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消防通信网络体系,以下归纳为计算机通信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网等几部分介绍。

    3.1.1 计算机通信网

    目前消防部队各级单位均已接入了以公安信息网为基础的计算机通信网,这一网络是消防部队数据通信的基础网络,承担灭火救援指挥调度、消防综合信息管理等大部分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并可实现IP语音电话和视频传输等多媒体应用。为保证调度指挥等重要信息的可靠传递,部分节点间还建立了指挥调度专线和备份网路。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按照当地公安信息网和消防部队自身信息通信的建设情况以及各级消防部队的信息通信需求,合理规划消防计算机通信网,确保网络的全面接入和可靠畅通。

    3.1.2 有线通信网

    有线通信网包括报警电话接入和报警信息查询专线、指挥调度专线、办公市话网和公安专线网等通信网络,是城市各级消防队站获知灾害事故发生和传递调度指挥命令的基础信息通信网络。其中报警电话接入专线是用于接受公用电话网的报警和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火警信号及相关信息的通信线路。报警信息查询专线是用于获取报警电话的位置、装机人身份等信息的数据专线。指挥调度专线是用于连接火警受理终端、各消防站以及各相关联动单位的通信专线。办公市话网和公安专线网是消防部队内部各级部门之间和与公安机关之间通信的办公电话网。有线通信网是传统的消防通信基础网络,目前各城市基本完成了消防有线通信网的建设,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以未来网络容量和性能的改进及发展等内容为主,确保消防有线通信网的完备可靠,保证消防部队对灾害事故快速响应和出动调集命令的有效传达。

    3.1.3 无线通信网

    无线通信是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展开和进行过程中用于灾害现场信息传递的主要通信方式。目前各级消防部队普遍配备了用于现场通信的350MHz超短波无线常规通信设备,并利用转信台扩展网络覆盖的范围。大部分城市还依托当地公安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建立了消防集群通信网,北京、上海等地还建设了具备网络容量大、通话质量高、应用功能多等特点的数字集群通信网。消防部队以超短波无线通信为基础构成了由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网、现场指挥网和灭火救援战斗网组成的三级无线通信网络,并且利用GPRS、CDMA、3G等公众移动通信技术以及超短波、微波数传设备等多种手段建立无线数据通信网,用于传输灭火救援现场的图像和数据信息。此外公众移动电话网也是消防部队重要的辅助通信手段。合理规划城市消防无线通信网,构建可靠的无线通信体系是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过程中战斗力有效发挥的根本保证。

    3.1.4 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

    在地震、泥石流等大型自然灾害救援或野外应急救援中,依赖中继站的常规无线通信网往往会受到传输距离和范围、电力供给、极端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局限,不能满足消防部队信息通信的需要,此时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等应急通信方式成为救援现场最有效的信息通信手段。目前公安部消防局已对消防卫星通信体系做出总体的规划和部署,并推进消防卫星通信网的建设,一些城市的消防部队先后配备了“动中通”卫星通信设备、便携卫星站、短波电台等应急通信装备,在玉树地震和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救助和部分大型跨区灭火应急救援中显现出极强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消防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是应急通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城市有效抵御极端灾害的基础保障设施。

    3.2 消防通信指挥中心

    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是消防部队信息通信和作战指挥的中枢,具有受理报警、灭火救援指挥调度、信息情报支持等功能,负责火灾及其它灾害事故的接处警受理和消防救援力量的调度指挥。按照公安部“三台合一”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均已设置了包括治安、交通、消防在内的接处警指挥中心,建立了统一的集中受理和多部门联动的接处警平台,一些城市还进一步将医疗救护、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相关的领域纳入其中,并形成城市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部分通信指挥中心还具备使用手机定位技术和GIS技术确定报警人的位置、使用短信平台受理报警、即时监控救援力量的行动状态、通过图像监控系统获取灾害发生区域的现场状况和交通状况等功能。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未来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确定消防通信指挥中心的建设发展方案。

    移动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是设置在专门的通信指挥车中并集成了消防通信指挥相关功能的移动指挥平台,通常包括调度指挥台、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多种无线通信系统、火场图像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现场广播、供电及照明等其他辅助设备,是众多救援力量参与的复杂灾害事故处置现场中通信指挥的关键因素。按照城市规模和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情况,配置不同功能组件和不同移动及通信能力的消防通信指挥车是消防通信规划中的重要问题。

    3.3 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

    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是包括了灭火救援指挥、消防监督管理、部队管理和消防公众服务等多种应用功能的信息系统集成,是消防通信中应用软件的主要部分。按照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部署,各级消防部队将逐步推广和应用包括消防基础数据平台、消防公共服务平台及各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等部分的一体化业务平台。目前各地统一按照公安部消防局部署方案的要求,逐步开展了消防监督管理、部队管理和公众服务等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而对于消防基础信息平台、灭火救援指挥系统等面向灭火救援指挥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因受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局限,各地的应用程度差异较大。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将建立和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火灾风险信息、危险源信息、水、电、生产、医疗救护信息等内容的城市应急救援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按照城市应急救援的具体需求开展消防指挥调度系统、消防指挥决策系统、重大危险源评估系统、模拟演练等系统的应用纳入到消防通信规划中重点建设。

    4、未来发展趋势

篇9

1 城市燃气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前提

1.1 前期科学调研的重要性

前期科学调研即可行性研究,对于城市燃气规划而言,可行性研究就是对所预期的工程项目从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综合论证,为拟建项目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所建项目在技术上先进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与其他建设配合得益,以实现最佳的组合效果。可行性研究要科学细致,其结果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这样不但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出现重大方案变动或返工的情况,保证工程建设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项目建成投产后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

1.2 安全第一

燃气作为一种新型资源,越来越得到用户的欢迎和认可,未来前景广泛,经济效益显著。但是由于燃气本身易燃、易爆、有毒等的物理性质,安全问题不能不引起注意和重视。在城市燃气规划的前期调研中,安全问题是主要组成部分,在后期建设及运行阶段,安全问题也必须一直予以强调,一旦燃气发生泄漏,极易发生火灾、爆炸及中毒事故,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无论是管道燃气还是瓶装燃气,其危害都不可小觑。

1.2.1 确保设计科学

在编制城市燃气规划时,气源、运输、储存及对市场的投放设计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监察机制。

1.2.2 确保工程质量

燃气规划固然要科学,但是严格遵守施工程序、检验标准,建设高质量的燃气工程才是确保安全的基础。如果工程质量不过关,就容易造成供气管道事故,直接威胁到广大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议采取对全部工程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从勘探、设计到施工管理直至竣工验收,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1.2.3 确保安全运行

确保安全运行,关键在于加强对从业人员和各类用户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一是以员工为主体,加强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二是配合城市宣传,燃气企业应加强对安全用气的宣传,使燃气用户既能正确使用燃气,又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能及时发现险情并能迅速报警,从而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我国城市燃气事故很多是由于从业人员和用户的安全意识及安全知识的匮乏造成的,多数惨剧是可以在人的行为上予以杜绝的。

2 城市燃气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不断采取有力措施重视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燃气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基本品,其规划设计能力不断提高,对社会发展贡献了显著成绩,但随着时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原有的规划设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一定不便。

2.1 输配管网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需要城市燃气的发展水平也较高,在当前社会发展时期,需要引入一定的竞争对手,使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发挥。而当前我国城市燃气市场由几家企业独立经营,燃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政、各成系统,难以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统一调度管理,这给生产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发展。在这种发展情况下,一旦有公司退出,就会造成地下管网的规划状况不明朗,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类矛盾与问题,使得一些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2 天然气利用不足

通过对城市燃料供给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煤炭在一次性消费能源中仍旧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而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规划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我国天然气占一次性能源比例过低,天然气资源没有得到高效合理的应用,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同时,天然气资源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导致其市场开发和应用较为困难,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2.3 气源

随着我国天然气输气管网的不断建设,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将会不断增加,天然气将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天然气的规划设计对于城市经济建设以及城市发展的意义将是非常重大的。在天然气用户不断扩张的前提下,如果对气源的操作和使用不便,就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3.1 规划原则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根据能源资源和能源政策,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优先发展利用天然气,以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优先发展居民用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用户。燃气管网统一规划,分期分步实施。

3.2 气源规划

随着政府大力推进天然气进程,天然气将替代液化气成为该市的主要气源,近期的燃气规划确定该市燃气发展方向为近期维持瓶装液化气以发展天然气为主,同时继续做好天然气输配设施的建设。中期远期以天然气为主要气源,采用分片分区启动逐步联网各燃气管网,逐步并形成统一的天然气管网。

3.3 管道及管件选材

在城市燃气设计中,城市燃气的管道和管件的选材很重要。燃气输配系统中管材、管件及设备的选择和制造非常关键。尽量选择成熟工艺和材料,如工艺需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要考虑新材料是否满足目前制管制造条件,需要对新型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工况环境的适应性作大量的模拟试验和深入研究,新材料的运用和新工艺的设计需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来审查和分析,以对其有正确的评价和定位。

3.4 提高天然气利用的效率

在天然气的利用过程中,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天然气的利用效率。要不断的加强天然气使用情况的监测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对天然气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维护,使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燃烧。此外,要定期对燃气管网进行检测,防止出现汇漏情况,提高燃气的使用效率。

3.5 提高管网设计的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根本的目的是保证系统的平稳运行,避免事故和损失。城市燃气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单纯的输配管网到具有调压,调峰功能的站场,燃气的易燃易爆和有毒,决定了其风险无处不在。尽管各种相关规范中对安全系数已有规定。但要把握一个合理的安全系数并不容易。系数过大投资增加太多,系数过小潜在风险增大。对于管道系统,增加额外的管壁厚厚度来提供防腐的保护及预防外部伤害的防护;对于场站系统,增加备用装置及可靠的防护方案来保证其稳定运行。无论是管线还是场站的泄漏或爆炸,都对生命财产及环境污染具有重大危害。因此城市燃气设计中应提高管网设计的安全系数,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生存环境。

4 结束语

天然气是一种高热值低污染的优质能源,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燃气规划确定天然气为主要气源将对降低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燃气供应是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燃气规划,合理地确定指标,对于指导行业的发展。控制投资规模。合理配置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规划的制定,为城市经济、燃气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10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照明规划的要求及要点

在建设城市照明工程时,要考虑到城市的总体布局,结合城市的发展水平,合理的进行照明工程的规划设计。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在以人为本、服务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环保、健康协调以及可持续的理念指导下,建设功能完善且展现城市风貌的照明体系。在进行具体的社会规划时,要考虑到以下的要求:

1.与城市整体工程的协调。 城市照明工程也是展现城市风貌的重要景观。 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根据城市自身的发展目标确定照明方案,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2.突出区功分区的作用。在设计规划时,要注意到灯光的不同效果,根据环境的不同,合理设计灯光。比如在政府区,要注意灯光的严肃性,而在休闲娱乐区,就要注意灯光的舒适温馨。灯光与环境和谐一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载体要在不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实现方法。

3.结合时展的要求,在照明规划设计时要注意城市照明的负面影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设计出时代特色的照明工程。

做好照明工程的规划设计,要求设计者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不同的设计目的,对以下几个要点部分进行设计:

(1)、建筑物照明设计:建筑物作为城市的主要载体,对其照明进行设计规划时,要在具体掌握建筑物特点和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灯光环境的整体效果进行设计,要与建筑风格相协调。

(2)、道路照明设计:

道路照明主要是为了保障驾驶者和行人在夜间行驶时的安全,是城市照明工程中的主要内容。随着照明环境意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道路照明的要求的提高,道路照明的系统性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在设计时要重点关注。

(3)、公园和绿地照明设计

公园和绿地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景观组成部分,在其照明设计时,要注意休闲性、趣味性、协调性,体现出休息时对柔和灯光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利用灯光作为景观的点缀成分,增强景观的欣赏效果。

城市照明规划的发展趋势——绿色照明规划与数字照明规划

城市照明规划作为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从城市的功能分区到具体的照明技术,从照明工具的选择到照明的艺术性, 以及时代性、与城市的协调性等诸多要求。近年来,随着城市照明建设规模的扩大,时念对照明的规划设计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照明工程要在工程的亮度、文化品位、建设与管理上加强技术改进,推动城市照明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照明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制定完善可行的、科学的城市照明规划成为照明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这些要求和相关技术的成熟,出现了数字照明规划和绿色照明规划方法。笔者对这两种规划方法进行了分析。

1.数字照明规划方法

在照明规划设计中,要想在方案完成后就能看到整体的照明效果,检验设计的合理性, 就要利用计算机的数字处理技术,通过模拟城市照明的光环境,完善设计的环节,是工程规划更为科学合理,使城市照明健康发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整体协调。数字照明规划方法通过将照明效果定量化、动态可视化,为提高城市照明总体水平,实现城市照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数字照明是城市照明设计的发展趋势

城市照明科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的关键是城市照明数字化,即在数字城市虚拟的光环境中,采用数字照明设计方法,进行数字城市照明规划和数字照明设计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城市照明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使城市照明达到节能要求,有利于城市照明可持续发展。

3.数字照明规划的优点

( 1)、在数字城市照明的虚拟环境中,根据城市空间的基础数据建成图形数据库和城市照明属性数据库,可以给出城市照明仿真场景,针对城市照明规划中光、色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提高城市照明整体和局部效果,从而使城市照明规划科学化、规范化目的。

( 2)、在城市照明虚拟环境中,还可以方便地根据城市照明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采用数字照明进行城市照明设计,根据城市照明规划和规范中光和色等规定,选择合适的光源和照明方式进行修改,通过身临其境观察和体验,以及定量显示出用电安全、电压降、泛光照明时单位面积功率,年运行电费和维修费等,同时根据建(构)筑物的饰面材料的光学性质和灯的布置方式等,显示出灯的上射光通量和给定观察点的干扰光值,以及亮度值等,较为客观全面地判断出夜景照明单体设计方案的优劣,并在整个城市照明统一协调前提下最终确定城市照明单体设计方案。

(3)利用数字照明设计方法就可以预先检验该城市照明设计方案是否能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最佳综合效果,使城市照明达到健康照明要求。

三、绿色照明规划方法

“绿色照明”源于上世纪 9 0 年代初的美国,主要是指在照明工程规划和设计中,要采用科学的照明设计和照明控制方法, 提高照明用电效率和照明质量, 从而节约电力、减少空气污染的行动计划。

1 、绿色照明的要求:照明节能、采光节能、管理节能和污染防止以及安全舒适照明,选择的光源、灯具要符合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的要求。 要求人们从更高层次去认识绿色照明工程,着眼于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满足对照明质量和视觉、环境条件的更高要求。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要有正确合理的照明工程设计。

2、绿色照明规划的要求

(1)重视绿色照明工程设计:从生产、使用实际需要出发, 合理贯彻国家标准, 要有利于保护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视力, 创造良好视觉条件, 快速、清晰地识别对象, 减少差错,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 在此基础上, 力求节能。重视照明质量、从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对象, 强调照明质标准, 如对于大城市主干道路照明, 应限制眩光, 减少光污染, 以保证车行畅通, 降低交通事故。合理选择照明方式在工业厂房, 合理运用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结合, 合适的灯具悬挂高度, 在商场展览场所等合理运用非均匀照明, 突出重点照明, 使用灵活照明方式, 达到节能与照明效果的统一。

(2)推广使用高光效照明光源和节能灯具。尽量减少白炽灯的使用量, 推广高光效、长寿命的金属卤化物灯和高压钠灯, 扩大发光二极管(LED)的应用。在灯具的选择上, 尽量选择高效率、控光合理、光通量维持率好、光利用系数高、不带附件的灯具。

结语

照明工程是为人类的发展和需要服务的。目前人类科学发展的要求,使得绿色照明和数字照明的发展成为必然。城市的照明设计,应在数字城市研究的成果上,利用数字城市照明的基础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VR)等更为真实地模拟实际的照明光环境,全面地定量评价照明设计方案,视看照明设计的效果,不断优化设计方案,达到绿色照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宋志强.浅谈绿色照明[J].科技资讯,2008.

[2]王松林.浅谈绿色照明与经济效益[J].灯与照明,2008,32.

篇11

一、网架规划的意义

网架规划是中小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架建设的最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电网规划并根据整个城市电力网络的负荷增长来规划和建设成最佳的网架结构,从而实现中小城市电网运输的安全可靠和经济环保。电力负荷预测和城市电网规划是电力系统实现计划用电和经济用电的重要基础工作,在电力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电力使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电网网架结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繁杂的需求,所以网架规划在电力系统改造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变电站布点

1、变电站选址要求。变电站在整个中小城市电网规划布局中的地址选择需满足一些基本要求。首先,在接近负荷中心的地址范围,选择变电站地址需要综合考查并清楚预测计算出本变电站所需负荷、供电负荷对象、负荷分布以及供电要求,变电站在远期的作用需和近期作用同等考虑,负荷中心是变电站选址的理想之地,所以选择与负荷中心较为接近的地址架设变电站能够有效的减少电网的投资和运行损耗。其次,从电源分配的角度出发考虑来看,变电站布点位置需要考虑到该地区原有电源的分布,还需考虑到远期新增电源规划。变电站选址需避免电源和变电站过度集中,是该地区电源和变电站分布分散或者偏集中,以减少二期投资和电能损耗。再次,变电站选址从自身进出线角度考虑,应使变电站各电压等级出线的走廊进出线方便,另外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地质条件等。最后,变电站选址需满足站区地形和面积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到长远计划,避免出现二次建设障碍。

2、变电站容量与地址的配合。中小城市电网通常是由送电线路、高压配电线路、中压配电线路、低压配电线路和联系各级配电线路的变压器组成。这些变电站的位置选择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电网线路的结构和布局,尤其是高压线路部分,高压变电站的布局要综合考虑附近以及整个地区电网的规划布局,高压变电站位置和容量的配合关系到该地区供电网络的结构是否合理以及无功电源的配置等问题。变电站的容量配置需要和变电站的地址选择相关,另外还需要和其所在地址的电源配置和规划有关,变电站的容量和地址要紧密结合,才能使选址和容量优化越来越科学化和系统化。

3、变电站最佳供电面积计算。

其中L为实际长度,Z是大于1的比例系数。从上面公式可以看出,当变压器容量确定后,它的供电半径和导线截面(H)、允许电压将(U)、负荷分配(LDF)、出线数(nf)、功率因数(PF)、负荷曲线形状(DF),以及所在区域的负荷密度(D)等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根据数据确定和调整好这些系数,变电站的最佳供电面积以及最佳位置即可计算出来。

三、线路路径的选择

1、线路路径的图上选线。在日常的电力施工中,电路路径选择一般可以分为线路路径的图上选择和线路路径的野外选择。图上线路选择是以图纸为基础媒介,在详细可靠的数据资料的佐证之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在确定一个合理的线路推荐方案之后,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审核批复,以确定最终的线路路径。图上选线通常采用大比例地图,地图的比例一般为万分之一,首先在地图上标出起止点,然后依据详细资料,分析一切可以走的线路,用不同的颜色将其标出,形成多个线路路径的初步方案。之后按照这些方案进行资料收集,对诸多方案进行取舍,最终留下2~4个方案,待野外选线勘探时最终确定。

2、线路路径的野外选线。在进行野外选线时,需要根据图上选线所确定的几个备选方案进行统一取材调查,然后对路径方案进行比较。在对方案进行比较时,应该从以下几个内容进行:

(1)线路的长短;

(2)线路所经过地方的地理情况,以及线路建设对周边设施和农作物的不良影响;

(3)施工过程中交通运输和施工运行维护的难以程度;

(4)对杆型选择技术上的难易程度、技术政策及有关方面的意见;

(5)线路的总投资及主要材料、设施消耗量的比较。

野外选线是将图纸选线的方案选择最佳线路进行实施落实,通过现场确定最终线路方案,所以在野外选线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对输电线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有充足的准备和良好的协调方案,对可能遇到的交通、矿藏、公益、军用已经群众设施等,要做好协商的前期准备,以便良好协商,签订协议。路径方案的选定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相关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谨慎对待,切实将实地考察和分析落实到实处,通过实地考察和项目专家组的数据分析研究,最终选定最优方案。

篇12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163-03

引言

高等教育规划是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决策、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科学、合理地对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进行定量预测并判定是否平衡,是制定适宜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事实上,国内学者对中国和省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定量预测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1],并一般利用时间系列分析和利用因果关系分析从两个方面展开[2~6]。尽管上述研究取得的成果已十分丰富,然而由于研究的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使得现有绝大多数研究主要是立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来展开,缺乏从供需平衡的角度来综合分析,更忽视了研究区城市化进程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基于这种视角,本文以江西省为例,在突出其城市化进程对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其供给能力进行了预测,并对二者平衡关系进行分析。

一、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需求和供给预测

(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需求预测

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一般是指社会对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7]。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需求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多个发展目标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这些因素的选取将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确定[5]。在所有影响因素研究中,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显著影响已成为学术界不争的结论,严全治(2003)[8]、孙绍荣等(2004)[9]、米红等(2006)[6]认为在影响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是最持久、最基本的要素;吕作琴等(1997)[10]认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不仅包括自身因素,还包括经济因素和其他因素,进一步通过主成分揭示目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因素则是在校生数和经济因素。由于世界正处于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化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也被受到重视,何志方(2001)[11]通过比较了世界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化的联动关系,证实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城市化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二者的相关系数在0.69以上;郭书君等(2005)[12]证实了中国与山东半岛城市化与高等教育的高度相关关系。可见,影响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最基本的来源还是经济增长、人口增长、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动等。

为了从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推动众多因素中找到影响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利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进行分析。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发现人均GDP与城市化率是直接推动该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于是选取它们作为控制变量来对该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进行预测。但是由文献[9] 知道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无论是与经济发展,还是与城市化发展之间都不是纯粹的线性关系。为了弥补这种线性回归的缺陷,我们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进行预测,其预测结果(见文献[13]和表1)。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江西省人均GDP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数呈现稳步持续的增长趋势,表明该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规模的需求是强劲的。

(二)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供给预测

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供给的主要因素有教师数量、高等教育经费总额、接受高等教育的利益比较等[7],尽管这些因素在一定时间段内具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特征,但其具体数值在未来时期都是难以确定的,而且其中还有一些因素的历史数据难以获得,所以合理的预测方法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过去几年的高等教育发展供给趋势进行综合反映。经研究发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三个发展阶段过程中符合Logistic增长曲线特征[9],因此,我们收集到了1996―2006年的在校大学生数,直接利用SPSS社会统计软件中的Logistic曲线进行拟合,该曲线方程为:

Y(t)=■(1)

式中,Y(t)是待预测变量,以在校大学生数表示;t代表所确定的自变量(年份,t=1,2,……,n)。式(1)中拟合的R2=0.945,F=138.49(P=0.000),表明该方程对原始数据拟合优度高,方程通过了统计检验。利用式(1)的Logistic曲线方程进行预测,得到2007―2015年江西省在校大学生的预测数(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江西省高校招生增长速度的放慢,其在校大学生的预测规模处于稳步增长阶段。

二、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供需平衡分析

(一)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供需失衡分析

根据上页表1、表2中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预测值,通过平衡分析发现,从2006―2015年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数量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6-2007年是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供不应求阶段,需求缺口达到了3.12万人;2008―2015年是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供大于求阶段,而且供需差距呈现将不断增大趋势,到2015年供给富余了10.52万人。该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总需求与总供给矛盾之所以产生并呈现如上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即在1999年以来的高校招生持续扩招的惯性下,江西省各高校进入了自身扩张的发展模式,在校大学生数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另一方面是受该省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得益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而高等教育发展却相对薄弱,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处于较高水平。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将会不断减少,所以按目前的该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供给变化的趋势发展和高等学校的自身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结果又是必然的。

(二)高等教育人才总供求的关系对高等教育增长方式选择的影响

高等教育规模自身扩张与社会对高等教育总需求的变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以E表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其自身供给的弹性,NE表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总需求规模,SE表示高等教育自身的总供给,那么有关系式:E=(NE / NE)/(SE/SE)。有学者从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弹性”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变化对高等教育规模增长方式选择的影响[14]:当E>1时,高等教育规模供不应求,应当采取“外延式”为主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当E1临界点之后,目前已进入了E1的扩展时期,据此目前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应走内涵式的道路,所以要适当控制其规模的过快扩张。

结论与讨论

利用定量建模的方法,从供需两个方面,对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了预测,并基于协调的发展思想,对该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并作出讨论:第一,选择模型是进行准确预测的关键。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既受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又受整个教育系统发展的影响,同时由于各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因此模型的正确选取是预测的关键。首先,利用因果关系分析方法,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的联合应用,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对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进行了合理预测;其次,利用时间系列分析方法,通过Logisitic曲线方程预测模型,对江西省高等教育自身规模扩张进行了有效预测。可见,预测方法的确定不仅要依据高等教育系统的自身运行特征,还必须依据现有资料而采取灵活处理方式。第二,通过对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需求与总供给预测量对比分析发现,江西省已经经过了1999年后的E>1临界点之后,目前正进入了E

参考文献:

[1]张子照,朱晟利.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预测的回顾与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9-82.

[2]高书国.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预测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0,(4):64-68.

[3]刘延梅.21世纪前二十年山东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规模的预测与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6-9.

[4]欧阳河.湖南省2006―2020年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趋势预测[J].现代大学教育,2006,(3):40-46.

[5]俞培果,杨晓芳,沈云,等.中国高等教育需求预测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确定[J].预测,2002,(3):9-17.

[6]米红,韩娟.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选择与仿真研究――基于福建的案例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6,(1):95-100.

[7]楼英伟,吴南海.高等教育人才供求总量的预测研究及政策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2004,(10):50-52.

[8]严全治.高等教育增长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13-15.

[9]孙绍荣,张文敏,黎丽.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关系的统计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4,(3):75-84.

[10]吕作琴,薛清波.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1):24-28.

[11]何志.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1,(9):29-31.

[12]郭书君,米红.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5,(5):45-48.

[13]刘耀彬.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预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13-16.

[14]楼英伟.高等教育人才供求结构预测研究――以某沿海省为分析对象[J].辽宁教育研究,2005,(9):29-31.

Forecasting on Equilibrium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for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HUA Qia,DENG De-shengb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