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弊端范文

时间:2024-02-03 16:10: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消费主义的弊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消费主义的弊端

篇1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60-0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各国无一不受到战争的摧残。同时,战争又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战后各国都投入到了战后恢复建设当中,美国作为战争中受害较小的国家,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带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发展,为消费主义的起飞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美国工业设计自诞生以来,就充满了商业气息。销售额的上升是企业家、设计师追逐的唯一目标,美国工业设计师雷蒙德·罗维就提出:“销售上涨的曲线是最美的曲线。

“有计划的废止”的提出是与美国商业性设计密不可分的。所谓商业性设计就是把设计完全看做一种纯商业竞争的武器,设计改型不考虑产品的功能因素和内部结构,只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刺激。商业性设计的本质是追求形式的新颖,崇尚“设计追随销售”、“形式第一,功能第二”,丢弃了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功能主义主张。“有计划废止”是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核心内容,即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有计划废止制度”是美国消费主义盛行的畸形产物,最早出现在汽车领域。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和设计师厄尔为了不断促进汽车销售,在其汽车设计中有意识的推进一种制度:在设计新的汽车样式时,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间不断更换部分设计,使汽车最少每两年有一次小的变化,每三到四年有一次打的变化,造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即“计划废止制”。这一兴起于汽车行业的制度,后来发展于设计的各个领域,废止的也不仅仅是样式这一方面。发展起来的商品的废止有三种形式:一是功能型废止,也就是使新产品具有更多、更完善的功能,从而让先前的产品“老化”。例如,手机最初的功能是通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拍照、音乐、视频通话等功能;二是合意型废止,由于经常性地推出新的流行款式,使原来的产品过时,即由不合消费者的意趣而废弃。美国苹果公司出品的苹果手机则是这一废止制度的代表,苹果三代和四代功能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仅仅在外观上稍作改动,就会引起消费者的追捧;三是质量型废止,即预先限定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其在一段时间后便不能使用。

设计应该是真实的、仁义的,而不应该是涂脂抹粉的,并不是单纯的形式美观就是优良的设计。衡量一部设计作品的价值应该看作品给人类带来了些什么、给社会传达了些什么、是否具有文化价值等等。设计的目的是让大众消费,但是并不是毫无节制的浪费。

篇2

市场调节:无形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

国家宏观调控:有形手(三个手段)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实施严格的市场规则(准入、竞争、交易)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后果: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6、我国的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3)载体:跨国公司

10、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篇3

政治高三答题模板1专题一:民生问题

经济生活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2 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

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3 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

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4 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

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5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物价变动影响消费,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要重视教育事业的政治生活依据

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③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④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科观等。

做好文化领域民生工作的文化生活措施

①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②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正确引导,提供优秀文化作品。③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首要途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政治高三答题模板2专题二: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文化生活角度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1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的原因

高分必备:

①文化的作用。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金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③社义荣辱观是社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④社义荣辱观给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价值取向。

角度2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生活措施

高分必备:

①大力发展现金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③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义荣辱观。④建设社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业。⑤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⑥重在实践,脚踏实地。

角度3 国家重视道德模范表彰的文化生活依据

高分必备: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文化的作用,对社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对个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

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政治生活理由应该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职能、执政方式和理念等去作答

政治高三答题模板3专题三:从食品安全问题看诚信危机

经济生活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1 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经济生活原因

高分必备: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生产者盲目追求利润。②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③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④社义经济体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未真正建立。

角度2 重视产品质量的经济生活原因

高分必备:

①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卖出商品,实现其价值。②企业只有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③消费者重视质量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价值,维护合法权益。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国际声誉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

角度3 运用经济生活分析“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和道德经济。”

高分必备:

①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定,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技术,改进管理,提高个体劳动率,有利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推动科技管理进步。②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其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来规范引导。③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角度4 推进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的原因

高分必备:

①城市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拉动经济增长。③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的环境,切实保证讲诚信的企业获得更多商机。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政治原因

①政府未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未切实履行经济职能,市场监管不力。③未切实履行文化职能,社会诚信意识缺乏。④未坚持依法行政,未正确行使权力。

篇4

在现今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的思想理念已经度过躁动、狂热的时期,正趋于理性,在产品包装设计上更愿意突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设计,同时更加注重产品包装实用性和人性化设计。奢侈、不利于环保的包装已经越来越被消费者排斥。在许多包装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开始展现。同时包装设计更加注重功能化,遵循“去复求简”原则,减少过度包装呈现的臃肿、复杂状态。

篇5

过去,“青年”往往代表了先锋、先进、批判和未来;功利主义主导下的今日中国“青年”,丧失了文化上的领先地位,成为大众文化背景中的时尚消费和伪装个性的代表。

在“五四”90周年之际,有人认为应重新唤起五四精神,这种提法本身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五四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叙事,其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其次,“五四青年”、“新青年”事实上也是一种历史叙事塑造的文化形象。所以,在纪念90周年的时候,我们要明确,今天中国的历史语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今天的青年,延续五四精神,未免勉强。

相对而言,,是中国政治生活由传统的、帝王主导的政治生活,向现代的、大众主导(青年)的政治生活转型的标志。发生的时候,参与的青年人,只是当时中国年轻人中极少的一个部分(当时京津两地的大学生数量很少),但是,他们创造了一种不甘于明哲保身、保守自持的价值观,而是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改造社会和现实。所以,,以一种青年政治的方式,创生了中国的理想主义。在之后的革命激情与启蒙运动中,这种理想主义主导了现代中国文化思潮。也塑造了革命时代中国社会的核心道德。

篇6

摘 要:重商主义始于15世纪末的西欧,并在实践中被不断补充完善,用于指导解决各国在经济起步阶段的发展问题。重商主义在经济发展初期、中期阶段有积极影响,到了后期则会出现一些问题,我国当前在有些方面就陷入了新重商主义模式下的负面效应中。

关键词 :重商主义;经济发展;国家干预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61-02

一、重商主义的历史沿革

(一)重商主义在春秋战国的表现

中国重商主义思想大概在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但是此前,我国历史上已经有重商主义的观点。“富国强兵”的提法人们耳熟能详,完整表述是“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作为历史上首位提出重商主义政策国家,齐国鼓励出口,鼓励人们经商来积累金属货币,即所谓“利出一孔”,以达到强国的目的。在这之前,西周末的《商君书·外内》就有“农之用力最苦而盈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社会各阶层的人纷纷投入商业经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看到“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史记·货殖列传》)的社会现实,不同阶层的人们由此事于商贾,其中最著名的商人范蠡就富甲一方。春秋末年孔子的弟子子贡也是一名出色的商人,史载子贡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史记·孔尼弟子列传》),成为孔门72贤中最富有的一个。周人白圭、女商人“巴寡妇清”等也都是著名的经商将才。

(二)重商主义在历史上的非主流地位

自公元前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至近代前,“重本抑末”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思想领域的主流,这和贵义贱利、黜奢崇俭同为传统儒家思想的三大教条,而且和重商主义提倡的追逐财富、追求金银、利益至上的观点是相违背的。从中国历史上的士、农、工、商排位来看,商一直以来都是未位,而且还受到诸侯、贵族的压榨和剥削,有史以来未从改变。此外,商人还在法律上受到种种限制。《商君书》有《弱民》,极力主张欲强国必须先弱其民,而弱民的前提就是打击工商业。这种重农抑商的思想,延续到西方列强打开过门之后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二、重商主义之争

辨证地看,广义的重商主义其实是一整套发展策略的集合,其中包括政府干预经济、贸易保护、扶持幼稚产业、鼓励出口、促进就业、重视生产等一些列的治国之略。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根基。李斯特、凯恩斯等著名经济学家早就看到其正面的历史意义,并趋于认为,正是重商主义这一系列的发展策略,才使欧美国家迅速崛起。由此观之,国外理论界对重商主义进行批判陷入双重标准:对从狭义的角度对中国重商主义进行抨击,而对本国的重商主义则从广义的角度看待。中国重商主义屡遭国外诟病的同时,出口商品又频繁遭受双反调查和隐蔽苛刻的非关税壁垒,恰好是这种双重标准的体现。西方国家抨击我国用重商主义攫取了别国利益,这只能是“贼喊捉贼”,“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需要我国有理有据的斗争。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否定重商主义,应当看到,除掉其血腥味后,它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还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从理论上为重商主义正名实属必要,完全抛弃重商主义,等于让一块无骨的肥肉任人宰割[1]。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强大的竞争压力,在各种制度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行政的力量实施一些宏观政策调控,以便在高效率的统筹规划中配合市场经济发挥最优作用。

三、中国的重商主义道路困境

(一)大国贫困化增长导致福利损失

所谓的贫困化增长,是指一国虽然由于产出增加带来出口增加,但是本国的贸易条件却可能以更大的幅度下降,这反而造成了本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下降。大国的贫困化增长需要三个前提条件,即该国产品需求弹性低,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偏向出口的国民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大致都具备这三个条件,因此,贫困化增长成为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应该注重的首要问题。如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增长快,但是出口单价一直在下降,而且纺织业的劳动工资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德国是我国的34.65倍,日本为33.39倍,韩国5.85倍)。为了获取国际市场利润,国内企业展开了激烈的恶性竞争,最大限度地压低出口价格,最终只会导致国际市场上充斥着数量多、利润率极低的“中国制造”。

(二)频频遭受“双反调查”,贸易摩擦加剧

2014年6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又展开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轿车及轻型卡车轮胎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下称”双反调查),这是继2009年美国轮胎特保案之后对中国轮胎行业的又一调查。2009年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导致中国2011年对美国汽车轮胎出口额只有9.68亿美元,下降了一半多。另外,我国的光伏产业也一直是双反的主要对象,关于太阳能补贴贸易大战的争议似乎从没停歇过。美国商务部在2014年6月宣布对中国光伏企业征18%-35%的反补贴税,欧洲太阳能厂商紧跟着就发难,控告我国国内光伏企业违反协议。我国的贸易环境加速恶化,减少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当下必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巨额外汇储备

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自90年代以来就出现双顺差,并且增速迅猛,激增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使贸易摩擦加剧,也增加了外汇管理成本和风险。诚然,在用于国际结算和应对汇率波动风险以及预防投机方面,适量的外汇储备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国外汇储备在2014年已突破4万亿大关,远远超出预警界限。拥有这样庞大的外汇储备的弊端是:第一,我国管理外汇储备的成本和风险增加。外汇储备投资方向十分有限,一般只能用于购买外国国债、进口和投资等。但投资于美国国债收益率很低,资金并未得到有效利用。中国出售产品给美国,换取外汇之后又将赚取的外汇投放给收益率极低的美国国债,形成“中国付钱,美国消费”的奇怪现象。第二,面对如此庞大的外债,美国若开足马力印钞来偿还外债,就等于让美元迅速贬值,人民的劳动血汗和资本投入瞬间化为乌有。和重商主义思想相比,我们换回的不是真金白银,而是随时可能会贬值的外汇储备。另外,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是由出口顺差带来的,企业所赚取的外汇需要通过中国银行换回人民币才能流通,因此央行投放人民币(外汇占款)激增,货币供给增加,国内也面临通货膨胀和本币贬值的压力。

(四)外循环和内循环孰轻孰重

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贡献率并不高,但要调整结构,并非一蹴而就。我国国内整体劳动力报酬并不高,人们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国民购买力不高,不去消费,自然无法带动再生产,这样就会形成“低收入低消费内销生产不足低收入”的内部恶性循环。这样的经济循环方式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将会使我国的消费继续处于疲软阶段,不足以支撑经济从外向型出口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型增长方式。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外部经济循环良好,这与西方重消费、轻储蓄有关。从重商主义的观点来看,生产确实可以提高出口,但是隐含其中的却是对消费的轻视,甚至是忽略消费的扭曲的、盲目的生产,致使出现一方面生产过剩、一方面消费不足的现象,这都是重生产轻消费、重外部生产轻内部消费的结果。

四、中国经济的再平衡

(一)重视“出口代价论”和“外汇成本论”,合理利用外汇资源

外汇和出口确实重要,但是,不应该把外汇和出口当成衡量一切的标准。大国崛起的众多因素中,外汇储备只占了一小部分,2014年我国外汇储备逼近4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已经成为我国沉重的负担。况且,出口赚取外汇也是以我国宝贵的资源最为代价的,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自然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等都是一国宝贵财富,所以,应该克服重伤主义对于财富狭隘的理解,深刻全面地认识社会财富。另外,要合理管理外汇和利用外汇,降低外汇持有风险。比如,可以允许民间持有外汇,放开强制结售汇制度,充分利用已有外汇储备,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进口稀缺资源,设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对国内的一些基础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研发等进行战略性投资。

(二)调整进出口政策

我国政府现在应该适当调整出口结构和方向,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恢复市场经济的价格调节机制,以使中国的出口企业能够真正适应开放的市场竞争。另外,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2013对非洲出口已达2000亿美元,称谓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标志我国除重视美欧市场外,也注重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贸易关系。对于进口方面,适当鼓励进口,缩小进出口之间的差额,实现进出口的相对平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际对中国的抨击和贸易摩擦。

(三)加快从“中国制造”向“中国人创造”转变

为什么要提“中国人创造”而不是“中国创造”?我国部分制造业之所以还处在“微笑曲线”利润最低的阶段,一部分是因为我国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也直接造成这种局面的出现。跨国公司充分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在中国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有很多仅负责生产环节,根本没有创新可言,即使有,也被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或合资企业的外方所掌握。在中国本土上利用中方一切优秀资源开发的高新技术,依旧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被中国人掌握。创造水平提高不了,就会永远处于不利和被动的地位。所以,政府如减免税率,提供平台支持,支持技术创新,实现引进技术的快速消化和运用,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中国人创造”能从更深层次阐释中国经济发展的落脚点。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应当随着环境的变化对进出口政策做出调整,使我国尽快完成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合理均衡发展,尽快引导我国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Lars Magnus son,Mercantilism:The Shaping of an Eco-nomic Language,London and New York:Rout ledge,1994.25.

〔2〕梅俊杰.应当如何回应克鲁格曼[N].联合早报,2010-01-22;梅俊杰.随克鲁格曼反思中国发展战略[J].载社会观察,2010,(3):62-64.

〔3〕孔欣.走出重商主义的泥潭——对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6).

〔4〕肖明名.重商主义的弊端与我国贸易政策的调整[J].经济师,2009,(4).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篇7

法国吕克・博尔坦斯基和夏娃・希亚佩洛的《资本主义的新精神》为解读这个阶层的困局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角度。我们知道,整个20世纪直至21世纪初,资本主义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它既充满各种矛盾、危机和困境,也在不断修复、发展中寻求合法性。它在危机中没有被革命力量瓦解,也没有在富有效率的发展中从根本上促进人的自由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正是资本主义演进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其对人类造成的或显性或隐性的灾难,促发了一批批具有人类关怀价值取向的思想家著书立说以批判资本主义,试图通过对的重新解释和对现实的分析批判达到对资本主义的干预或超越,由此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批判理论。

在这里讨论新中间阶层,而务必插入和联系资本主义,是因为孕育这一阶层的土壤,最强力的催化在于社会职业结构的变革,而这一变革的发生,又根植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新需求,这些需求指向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根本上和资本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换言之,资本导向下的社会催生了新中间阶层的崛起,而他们又不得不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卷入资本带来的新的矛盾和困境之中。而《资本主义的新精神》的价值在于这是一本“批判的批判”之书,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种不易被人发觉的“骗术”。对于资本主义前期的相关批评,作者进行了新的补充,非常典型的趋势在于凸显了西方理论家共同具有的从经济层面的批判转向上层建筑批判的跃升路径,特别是对消费的批评,显示出洞明的眼光,也很好地呈现了新中间阶层陷落于资本社会的一个方面。

在本书“艺术批判的检验”一章中,关于“真实性商品化”的描述,作者概括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生产和社会环境的原因,造成的人们对于社会不真实性的焦虑以及资本主义自身对于这些焦虑的解决策略。资本主义给人造成不真实性的原因,在于生产的大规模化、欲望的同质化、借由媒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的强加等。基于此,资本主义做出的内部调整包括生产周期短、品类多样的商品,以消解大规模生产的印象,另外着重将商品以外的内容――比如人际关系、服务、文化活动等商品化,以给予人们消费生活中“稀有”的错觉。

早先,对于消费的批判,大多是基于人本主义的对于“消费异化”的批判。消费,在本来的意义上是人对有用物的使用过程,它与生产、分配、交换相交织,作为经济现象的一个环节与人的生活不可分离。然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又是一个与人的生活相对立的异化现象。弗洛姆指出:“消费主要是一种人为激发的幻想的满足,一种与我们具体的、实在的自我相离异的幻想行为。”异化的消费,主要体现在我们对于物质的无所遏制的占有和对于其实际功能和意义的无限忽视。一方面,“我们产生了愈来愈多的需要,需要更多的东西,更大的消费”,并且人需要更多的消费从我们普通人的逻辑上看也是合理合法的;另一方面,我们对消费的欲望,已经与我们真实的需求完全失去了联系,并开始欲壑难填,往往给自己一个“剁手”的赌咒,再悄悄说服自己破解,以满足消费给我们带来的需求之外的满足感。

然而当资本主义精神本身意识到了自身问题,并试图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掩盖此种矛盾之时,所采取的策略就是在生活中制造更多的“消费自由感”,让人们从消费中体验自由选择的经历,从而将消费变成一种“个体政治”。“个体自由首先作为消费者的自由,这种自由以高效的市场存在为基础,而反过来它又是确保市场存在的条件”。消费社会中的市场所带给我们的诱惑,并不仅仅限于目类繁多的商品、花哨诱人的包装,而是在我们消费的过程中制造一种自由的想象,以此为突破社会规约的虚假诱惑,无限放大这种个体政治给我们带来的私人化体验及其乐趣。

而在当下,消费的有力践行者正是“新中间阶层”,他们似乎很有见识,有可观的收入,具备消费的条件,也在繁忙的工作中丧失着消费所带来的自由感。因此,他们“自甘”陷落于消费政治的圈套中,将金钱换成欲望,为自己贴上某种标榜身价的标签。我曾问过一个白领为什么热衷于消费奢侈品,特别是在逢年过节亲朋聚会之前总要买入一两件名包美衣,她给我的回答是:这是对我努力工作的一种“报复”,我的工作让我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时间和机会,它唯一给我的就是金钱,当我用它们来换取面子的时候,我的一切劳碌都有了解答。

这个回答相信代表了很多“新中间”的消费诉求,在财富累积之中所丧失的自由,要从消费之中获得,虽然购物的时机依然透露出“炫耀性消费”的嫌疑,但是我们不妨向更深处延伸,一种虚荣的满足可以有很多种借口,而对于不愿意承认炫富的新中间阶层来说,“自由”成了他们最愿意取代“炫耀”的说辞。他们在消费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支配的乐趣,这种支配感是丧失于先前的求学经历和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的。这种在特定的空间和行为之内行使的以“个体政治”为支撑的支配行为,是新中间阶层给予自己的一种暂时性想象。可是他们――也许也包括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私人化的自由行为,如果没有归纳于集体环境,它的很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的个性需要见证,我们的品位需要认同,我们的自由要在一种相对同质化的公共空间里才有它的表演性和展示性,这就是消费政治给人带来自由的悖论。

人们获得了消费自由,却失去了保障稳定生活的规范秩序,个体从政治公民转变为市场消费者,成为个体的、疏离的、孤单的原子。个体化意味着“人们身份从‘承受者’到‘责任者’的转型”,在消费社会,每个人仍然面临着“我是谁”“我要怎样生活”“我将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无限消费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是消费者个人所能够解决的,在这个流动的时代,消费者个人也无法解决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与安全等问题。我们看似得到了消费自由,却无法看清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个人,终究不能应对更为宏观的社会问题。

因此,消费的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虚假的幻象,我们仍然被规训在强大的政治体系中,个体政治的表面自由是被生产出来的。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在《文化批评的政治想象力》一文中指出:文化批评应具有政治的想象力――不是简单的政治批评,不是不得要领的道德谴责,它克服生活焦虑,是建构未来的关于危机的寓言,是一种想象未来的能力。譬如,新中间阶层比较热衷的奢侈品消费,很多人批判它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这仅仅是道德层面;那么也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被生产出的欲望,为自己贴标签的“潘烤济学”,这仍属消费异化;而我们更应有能力想到,这种消费是处于资本顶端的资本家和当权者进行钱权交媾的身份证明,而普通人的购买欲亦被吸入这种权力模式的体系当中,个体政治和私人化的消费体验变成了掩盖这种政治痈疽的工具,其直接后果就是制造出了一批“社会新穷人”。

如果要诠释“社会新穷人”的话,中国的商业街就是展示“消费政治”塑造“新中间阶层”成果的最好舞台。俨然奢侈品柜台的大街小巷,“活体展柜”们摆出一副“一览众山小”的桀骜表情,在显眼的Logo之间,撑起可怜巴巴的消费自尊心。刚挣得第一桶金的中国青年视LV为新“国教”,白领们因为无力偿还购买奢侈品而透支的信用卡跳楼自尽……印度作家拉哈・查哈在他的《名牌至上》里讲述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故事。这本书读来就像一个个滑稽笑话的串联,起初我也确实只把它当作一本闲聊式的散记论述,直到我不断地在地铁里、公交中、街道上邂逅着书里的食色男女,一个个拥有一只名包就傲慢得像个面瘫一样的人――我才真的相信,原来一个商标明显的“奢侈品”当真有书中写的那样的魔力:就好像是帝王的加冕,时尚的权杖。

奢侈品消费的最初吸引力先在于它的广告,也是使有一些购买力的新中间阶层陷落的第一剂“鸦片”。爱马仕2014年春夏的广告大片选在碧海蓝天之间拍摄,冲浪、水上旅行、海岸沙滩、起航,这些引人入胜的意象描绘着休闲精致的生活状态,俊朗的男模演绎着挺括的休闲度假服,舒适的蓝共海天一色,任谁看了这样的广告都愿意亲自一尝海水潇洒的咸味。爱马仕,此刻似乎成了一种陪衬,这种陪衬的感觉仿佛失散了昂贵的价格带给“新中间”们的惊悚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自由和野性美的向往,是一种仿若挣脱传统贵奢品给人带来的束缚感的错觉――奢侈品更完美、舒适了,似乎也更亲民了,让人们一闪之间有一种幻象――我也消费得起爱马仕的时装,买下之后我就拥有了无尽的蓝天海洋、潇洒的风度气质。

篇8

国民收入向财政集中将导致消费的萎靡和内需的不足。消费动能的长期不振,最主要因素就是劳动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过低。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主要依赖投资,特别是依靠政府投资而拉动前行,这种“凯恩斯主义”的投资模式尽管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高歌猛进,但也形成了对民间资本的强大“挤出效应”,私人企业承接社会就业的力量受到压抑和削弱。

从98个中央部门近期已经公开的“三公”经费中,虽然如同国税系统高达21亿元的支出并不普遍,但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开销也多如牛毛。更重要的是,由于可以支配的财政资源向政府部门集中,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那些掌握财力分配话语权的政府官员完全可以通过权力交易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结果自然非常残酷: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模式很容易成为腐败丛生的重要温床。

国民收入向财政集中可能诱致“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隐忧。由于国有企业利润的财政化和部门化,加之垄断企业的巨额利润,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正日益扩大。

显然,实现真正意义的从“国富”到“民富”,已经不仅体现为国民收入的增长,而且关乎到中国经济的未来命运,为此必须从制度和机制创新层面确保“民富”工程的到位。笔者认为:

第一,出口拉动和投资拉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最主要路径,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已日渐凸显出来。对此,政府在最大程度地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应当切实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主流经济领域;同时通过无息贷款、税收返还和关税折扣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由出口依赖型转为消费依赖型。

第二,未来政府公共财政开支应当最大程度地突出以社会保障为重点,切实补齐公共服务与社会救助短板,力争到2015年使社会保障投入占到财政总量支出之比达到40%甚至更高,同时提高公共服务与社会救助水平,使更多的社会群体能够享受和消费到优质的公共产品。

篇9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当中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施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典型国家――中国。提到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得不想到与之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应着相应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公有制为主体和私有制为主体的财产所属制度,以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主要的经济运行方式。

有人说,社会主义也有改革开放,有之后的市场经济。同样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间也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手段。因此,不能把这两种经济制度的区别作为区分两种政治制度的依据。在我看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确不是完全对立的,但二者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占分量的高低可以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从而决定国家的政治制度。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市场经济的分量不可能高于计划经济,公有制也终将不会被私有制取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能够确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既然经济制度是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为何资本主义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且危机的深度和广度能涉及到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更是一直持续至今。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营模式致使其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

对于08年的经济危机,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次贷危机。这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产出过剩,供需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危机是不同的。所谓“次贷”,是指“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很多人的收入并不稳定,甚至一些根本没有收入的人,都能贷款买房。购房者在前几年可以单单支付一定的低利率的利息,而在大约五年只有便要支付高额的还款金额。

虽然这次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危机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由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导致的。市场根据当前消费者的需要出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政策,本着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大肆地攫取金钱,只顾眼前利益,不为长远的发展考虑。同时,在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将财富玩弄于指掌,即使在最萧条的时期银行家们仍能赚取高额的利润。而政府对此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管制作用,这只“有形的手”的力量与市场的需求和巨大的经济泡沫比起来太薄弱,只是在危机出现后,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拨款救济即将倒闭的银行。

与之相对应的,在社会国家中,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力度比较强,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我国为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有制占据了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等行业中,国有经济起到控制作用。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力量。在这一点上,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不同,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也会相对较弱。

第二,在分配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与经济制度相适应,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社会主义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并且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比如,对于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次贷问题,也就是房地产问题上,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不会发生诸如银行为了赚取一时的金钱利益而劝诱消费者盲目借贷购房的事情,这也是中国暂时没有爆发跟美国一样的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比如,政府出台的限购令,以及银行的加息政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房价,给市场降温。

市场是由买卖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持有而自发形成的交易体系,不是某个集团或政府强行制造出来的。既然这样,为何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市场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度过危机?事实上,市场本身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市场本身有一定的缺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试想,如果美国施行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许经济危机不会那么快地爆发,影响不会如此之巨大。也许是美国人骨子里的自由思想作祟,他们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也被视为拥有良好信用的标志,再加上美国有比较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的危机意识较弱,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如果能有效地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对盲目过分借贷进行限制,也许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

篇10

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原则、内容

(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及对象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法就是调整国家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把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即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称为宏观调控关系。关于宏观调控的调整对象,有的学者认为是宏观调控关系,宏观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在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与受控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宏观调控主体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也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主体为一方的经济关系。宏观调控主体一方依法定职权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是宏观调控关系产生的根本动因。宏观调控关系管理与被管理、调控与被调控的行政隶属性质,实际上不全是平等和协商关系。

(二)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学术界有很多论述,有三原则说、四原则说、五原则说等。以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原则作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比较合适的。首先,宏观调控法本身就是经济法中最重要具有普遍共识的一部分。鉴于理论体现的一致性,以尊重个体权益为基础维护社会整体为己任的社会本位原则是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其次,从宏观调控法的立法目的看,它的出发点也在于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再次,从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来看,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最终目的也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犯。

(三)宏观调控法的内容构成

现代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形成以“国家计划―经济政策―调节手段”为轴线的系统工程。所以,“宏观调控法的内容应该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和关于各种调节手段运用的法律。”

“计划法是调整在制定和实施国家计划的过程中发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计划具有的弥补市场缺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何对计划进行约束,对计划主体进行约束,保证计划的合理、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则需要计划法的规制。

经济政策是连接国家计划和各种调节手段的中介。“经济政策法主要包括产业政策法、投资政策法,财政税收政策法、货币金融政策法等。”这些法律主要体现国家各项基本经济政策的实体性内容。经济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出现,可使其内容更规范,以保障更好的实施。各种调控手段的法制化是保证宏观调控依法进行的必然要求。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调控权力的范围,行使程序及方法,可以防止宏观调控权力的滥用,做到依法调控。

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目标

(一)必要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继而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公有制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二)重要性

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三、我国的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业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投资增幅仍然偏高,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明显;基本建设贷款继续增加,贷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煤电油运供求关系依然相当紧张,电力迎峰度的形势严峻;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依然较大;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粮食库存下降较快。

四、宏观调控实施的具体可行方法

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要处理好进出口、利用外资与扩大境外投资的关系。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要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要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结束语

中国市场化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内涵之一。应该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不失时机地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去决定项目的生死,让行政审批制这只有形之手淡出经济活动。只有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市场和政府的角色和地位在经济运行中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宏观调控也只有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真正为经济发展引航指路。

篇11

二、后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消费趋势分析

西方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社会的现代性影响,主要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所形成的产物。其鼎盛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受这一思潮影响,在西方当代文学中又形成了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投射诗、具体诗、语言诗等在内的不同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最早兴起于法国,其后扩展到整个欧美;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最早也是始于法国,继而漫延到整个西方文学界;“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源于美国;魔幻现实主义则由拉丁美洲开始,继而影响到整个世界文学;具体诗产生于德语国家和拉美国家,而语言诗则兴于美国;元小说的兴起地域要广得多,包括英国、法国、美国以及阿根廷等欧美国家。借助于全球化的力量,这些形成于欧美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创作思潮很快就影响到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学,并在东西方文学之间形成了相互碰撞、影响和渗透。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将消费对象逐渐锁定于文学的附加值上面。这种消费模式虽然并没有改变文学作品的使用价值,但却经过包装加工,大大改变了其内在的价值。人们就是借着此种消费方式,来提升自我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强调自我或社会地位的确认和证明。当今社会,所有的社会消费或者说经济消费,特别是文学的消费,都有一种欲望性消费的趋势,追求的是没有内涵的,肤浅的快餐文化,更强调的是一种身体或精神上的暂时性的获得和压力释放。

三、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消费现状的反思

文学对于人类自身来讲何以如此重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是,无论有多少种解释,文学所具有的基本意识形态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意义都是无法被抹杀的。文学的后现代性是当代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共同特征,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属于文学共生与发展的产物。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欧美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趋势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是整个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产生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转性。首先,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后现代文学创作方法的多元性,使世界文学呈现出各个流派多元发展的态势,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与各国文化的交流。其次,受高科技发展的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必定是利大于弊。虽然网络文学是对精英文学的化解,但网络文学的快捷性和娱乐性可以加快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速度,在当代人快速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中,网络文学对后现代文学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第三,电子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是对纸质图书市场和印刷业的极大冲击,但是,图像式和网络式的文学作品对于人们的视觉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冲击力并以更加快捷的传递方式传递给读者和观众。因此,以图像和网络形式出现的后现代文学,新颖的表现形式无疑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欧美后现代文学消费的产生和发展,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唯有消费才有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二定理。消费将原本高处不胜寒的,只属于贵族阶层欣赏的文化,向社会底层的文化素养不高的民众展开了双臂。在这里,无论高深还是肤浅,无论庸俗还是高雅,所有的文化、文学内容都被打碎打乱,并重新柔和形成了一种可以被所有阶层都欣赏和喜欢的文化形式。同时,欧美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欧美后现代文学的消费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的影响。首先、人们对于文学的创作,需要浓厚的文化积累和创作灵感的碰撞,同样,文学的修养也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累加和积淀。但是随着消费趋势的大行其道,直接就导致了文学作品的程式化生产,追求的是快速,以满足消费者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以迎合大众,追求庸俗肤浅的商业化过程,对于文学的价值提炼和积淀是非常不利的,偏离了健康、积极的方向。欧美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趋势对于人们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学读者来讲,进行了消费至上,甚至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输出,从而攫取了大量社会财富。

篇12

大家知道,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量的概念,就是追求经济总量。为了追求经济总量,国家和企业可以不择手段动用一切国内的资源,不管资源消耗了多少,生态环境破坏了多少,只要把GDP总量做出来,就是最大的政绩。结果,许多地区为了打造GDP而搞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民的生活没提高,反而额外消耗了环境资源。

从国家整体角度看,如果是一味追求GDP,那就要借助国际市场来做大“蛋糕”,于是追逐出口贸易成了国内的重要经济目标。为了出口,我国这些年里制定了各种压低国内价格的经济政策,其中就包括劳动力工资水平。在这种政策驱使下,我国的劳动工资在几十年里成为增长最缓慢的一种生产成本,由此严重影响了国内消费能力的增强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重商主义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千方百计降低国内资源要素的价格,以利于国际市场购买和外资进入。为了招商引资,各地不遗余力地压低税收、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环保成本。而外资也看中这一机会,大量进入中国,廉价地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生态环境和财政资源。不仅如此,外资利用人民币低估这一机会,大量涌入中国收购国内廉价资产。购买中国,已成为当前的一个国际潮流。

外资大量涌进中国,必然导致中国国内的流动性过剩,这种状况又必然引起国内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今年以来通货膨胀加剧主要是这些因素导致的。而通货膨胀对于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这种通胀也必然加剧财富的集中,使社会问题凸显。

GDP目标不强调均衡发展,不注重公平和平等,不注重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下,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以至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反过来又对资源和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因为这是一个高消费甚至奢侈消费的群体,他们过分的高消费无疑过度地消耗了我国稀缺的发展资源。与此同时,国内严重的贫富分化又产生了社会群体分化的政治分歧。社会的分裂无疑构成对和谐社会目标的重大威胁。

因此,无论从发展战略、经济、资源环境、思想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看,GDP目标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GDP目标本来是改革开放之初为了矫正的阶级斗争目标而诞生的新口号,但30年过后,这一目标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必须尽快予以纠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