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智能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4-02-04 14:45: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业智能化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业智能化管理

篇1

1.1生产管理服务平台

在分布式智能管理技术、均衡化混流生产技术和MES/ERP管理等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更广泛的行业应用的生产管理相关技术的研究服务平台,能够将相关技术快速应用于其他行业的类似应用。

(1)分布式智能管理技术

智能化生产线一般选用分布式控制方案,分布模式不像集中式那样对主数控装置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其结构模块相对比较独立,具有分段实时性,而且系统各模块之间界面分明,可并行开发,方面维护。如图2所示为机器人柔性生产线控制方案,这种控制结构可分为3层:控制管理层、单元控制层和设备控制层。控制管理层即柔性生产线的主数控装置,按照作业计划,分解作业计划和工艺规划,生成命令,下载到单元机,并接受单元机的反馈信息,协调整个系统的运行。单元管理层对一个根据工艺要求组建的生产单元进行控制,每个单元可能包括机床、机器人等设备。单元数控装置常采用PLC设备,PLC通讯通常采用实时性、稳定性较好的总线方式。设备控制层对单个设备的控制,包括机床数控装置CNC、机器人数控装置、输送带位置数控装置、传感器(图象识别器、代码识别器)等。

(2)均衡化混流生产关键技术

一般制造业企业都存在库存量和在制品储备量高,企业库存积压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3],均衡化混流生产要求将工艺流程、生产作业方法基本相同的若干个产品品种,在一条流水线上科学地均衡地编排投产顺序,实行有节奏、按比例地混合连续流水生产,并以品种、产量、工时、设备负荷全面均衡为前提的生产模式。基于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和均衡化混流生产的理念相结合,既可满足市场大批量的需要,又能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但如何布置生产设备,快速调换工、模、夹具,组织多品种均衡化混流生产,依然是企业安排生产的难点。

(3)MES/ERP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制造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深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作为一种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管理思想和工具,逐步成为提高车间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4]。MES系统是在MRP所产生的加工制造订单的基础上,按照交货期的前后和生产优先级原则,以及车间的生产资源情况(如设备、人员、物料的可用性及加工能力的大小等),将零部件的生产计划以订单形式的下达给车间,在车间内部,根据零部件的工艺路线等信息制定车间的日计划、组织日常的生产。同时,在订单的生产过程中,实时地采集车间生产的动态信息,了解生产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2过程控制服务平台

过程控制服务平台主要对生产管理服务平台和过程检测服务平台的工件加工的加工过程进行参数优化控制。加工参数优化技术主要解决数控加工中切削参数的选择对加工效率、加工质量和生产成本的影响问题。应主要从建立合适的加工数学模型、制定变量约束规则、构思参数优化方法、设计合适的试验方法,建立优化的工艺参数库等几方面考虑。

1.3过程检测服务平台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少不了过程检测,通过对三维信息在线识别与位姿检测技术、数字化物流跟踪技术的研究,通过对加工过程中的工件的特征、位置和姿态进行检测和跟踪,得到工件的信息参数。

(1)基于三维信息的在线工件识别与位姿检测

对在线工件的三维信息检测及匹配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三维形貌的检测,并通过标准工件和实际检测数据的三维匹配,实现对工件的识别并获取其位置和姿态信息。应从工件三维信息检测系统研究、工件信息的三维匹配技术研究、工件的轨迹规划等几方面考虑。

(2)数字化物流跟踪技术

基于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能获取相关数据,且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的识别技术[5],是数字化物流的基础。应剖析当前物流跟踪管理的主要识别技术的特点和优缺点,研究和分析制造业物流管理框架体系,对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传统的标签设别技术的对比和分析,找出适合企业物流管理的数字化物流跟踪应用体系。

篇2

供电智能化管理是现代企业供电管理的最新手段,通过将现代先进技术与供电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对供电系统进行高效监管,以达到改变供电质量、优化供电服务、减少供电成本的目的。本文就供电智能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与经济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供电智能化管理的概念

供电智能化管理是指: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对供电网在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计量和供电部门的工作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供电质量、与用户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合理的价格满足用户要求的多样性,力求供电经济性最好、企业供电管理更为有效。

企业供电智能化管理包含了企业与供电系统有联系的所有功能数据集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1.10KV和低压馈线自动化

馈线自动化可以用来完成线路的监测、故障诊断、控制、故障隔离和网络重置,其功能主要包括:在线运行监测、远程控制、现场控制、事故区封闭、负荷转移、恢复供电、无功补偿和调整电压等。

2.供电站自动化

供电站自动化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降低运行费用,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供电站自动化以信号自动化等现代技术为特点,替代传统的供电站二次设备领域,利用其先进性优势,取得了显著效益。供电自动化的功能有:①控制、监视功能;②自动控制功能;③测量表计功能;④继电保护功能;⑤与继电保护有关功能;⑥接口功能;⑦系统功能。

二、供电智能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办公设备全面电器程度不断提高,在工矿、企事业单位及楼宇大厦中,电力的供应对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电气控制,主要通过各种中低压电器、仪表组合成中低压开关控制柜来实现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等功能。但是这种电气控制以手动操作为主,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且效率低下。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对电气设备控制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全新的配用电智能化管理必将在今后配用电管理领域成为主流,而供电自动化管理这种方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成熟、可靠、安全、高效,由于其强大的监控、显示、信息分析与处理、预警和统计功能,必然为电器化时代带来更高效、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

所以,将先进的供电智能化管理方式引进工矿企业企业中,是非常必要的,也一定会给企业的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供电智能化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意义

1.直接经济意义

(1)优化供电质量

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设备的普遍应用要求有不间断的供电服务,停电或限电都将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有的电器设备会因电压不足或经常断电而被损坏,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对电力的不间断需求,要求供电系统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电质量,才能满足城乡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需求。经过深入研究和多次试验,发现供电自动化,可以减少故障率,缩短事故诊断与维修时间,其强大的功能,为恢复正常供电、诊断事故原因、提供快速且精准的依据。比如,某电视配件厂在没有引进供电自动化之前,平均每月出一次电路故障,每次维修时间为2小时,按每小时生产配件的价值为6000元来算,每年造成的损失为2*1*6000*12=144000元。引进供电自动化设配后,电路事故率大幅降低,自动化的检修功能能提前检测到隐患,在不用断电停工的状态下就可维修,避免了停电检修的几率,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十多万元。

(2)降低网损率

电能在传输过程中,消耗在电网中的能量也是不可忽视的数字。而供电自动化可以通过电压和武功优化控制,有计划地、合理地提升电压等措施有效降低电能在传输过程的各种消耗,据有关统计表明,通过供电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可降低3%的网损率。比如,一个矿企一年要消耗3000万KWh电能,那么通过电压和无功优化控制,可节约的电量是3000*3%=90万KWh,节约费用按0.42元每千瓦时来算可节约37.8万元。

(3)节约了设备管理支出

传统的供电管理,定期要对设备进行检修,由于工作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供电管理系统的使用,可以将设备检修简单化,供电自动化系统可以使设备检修更有针对性,以便快捷地检查到故障原因,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维护人员的劳动量。

通过对各个区域用电负荷的监控,可以自动化合理分配负荷,还能更科学地保护供电设备,避免了过高或过低电压对设备的损坏。按照对电量的需求,合理配备适合需要的供电设备,不仅节约了购买不恰当设备的费用,也可有效保障用电的需求。例如,某个企业每年因损坏电力设备、动力设备造成的经济损失为8万元(一台一般的变电设备价格在10万元以上,一台10KV开关柜价值在5到8万元之间,电动机的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不等)。引进供电自动化之后,就可以有效避免烧坏变电设备等事故的发生,每年节约不少设备维护费。

(4)提高用电管理

传统的用电管理人员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工,电工对用电管理的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经验、职业道德、技能水平甚至情绪等。在厂矿制造行业中,电工师傅的作用尤为重要,一旦电路出现了故障,全部厂区机器都无法运行,需要电工师傅的检查与维修后才能正常工作,所以在这类公司中,甚至公司的一些管理制度到了“电工大佬”这都要开绿灯,因为老板深知“电工大佬”的心情就可以影响公司的效益。但是电工最多也是对工厂起保证用电的作用,根本谈不上安全、可靠(质量)、高效的用电管理层面,有些电工技术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有些技术故障还无法解决,拖延了维修时间,给厂矿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不可估量。

与传统的电工管理相比,自动供电管理系统是为现代化工矿企业提供的一套适合信息化时代使用的供电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准确、快捷地提供厂矿实时的用电数据和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监控对全厂内任何地方、任何设备的运行情况一览无余,科学地制定停电、供电计划,实现全局把控。为企业准确把握自己用电的高峰与低谷,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与此同时,值班电工在监控室对各个供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已经全部掌握;维修人员也可以根据电脑画面的自动提示,有针对性地对设备进行检修;电气工程师通过报表参数分析,精确制定或整改计划;管理者可依据详尽的用电情况核算、调整运营方案;为企业ERP提供充足完整的数据信息。如此一来,企业供电管理在不增加人员成本的基础上,也可大大提升管理水平。

(5)减少用人成本

传统的供电站需要检修电路、供电设备,出现故障后要多方查找原因并尽力维修,一个中等规模的供电站至少需要十个工作人员,但自动化供电系统所具备的强大功能,使电工的工作量减小、分工更明确。因其对设备运行的监控更为清晰、全面,可见减少运行及维修人员的数量。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一个35KV的变电站,引进自动供电系统后可节约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

2.间接经济利益

(1)减缓供电设备的损坏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电磁波等对供电设备产生了干扰,使用寿命有所降低。自动化供电系统可精准诊断出产品合格率低、电脑与功控设备寿命短等疑难为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精准的数据参考。

(2)降低电工人员职业病的发病率

自动化供电系统的监控主机一般安装在远离电气设备的办公区值班室,与高压设备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可降低电磁波对工作人员身体的危害,减少他们职业病的发生,从而减轻了企业的医疗负担。

总之,供电智能化管理凭借其强大功能,从提高供电质量、降低网损率、节约设备管理支出、提高用电管理、节约用人成本等方面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又从减缓设备损耗和降低电工的职业病发病率为企业带来了间接的经济效益,也切实体现了“强调人权、关爱生命健康”的人文理念。可见,在现代工厂供电管理中,采用智能化工供电管理系统,其效益是巨大和多方面的,确实值得企业了解并采用。

参考文献:

篇3

2.利用技术使培训更行之有效

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某一个遥远偏僻的会议室进行的培训,早已过时了,技术的进步也使培训变得更吸引人、更有趣、更自然——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电脑,通过员工工作站的在线项目来展开培训。技术的进步还使我们以创新的手段——如游戏和商业模拟——创造出不同学习风格的培训模式,更加适合伴随着电脑、科技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一代人。比如中国首个3D虚拟培训游戏《安利人生90天》,它集合了百位优秀营销人员工作时经历的种种境况,将困难、挫折、收获、成长等,转变为一个个有趣的游戏关卡。玩家在游戏世界中,会遇到各种典型顾客,与这些顾客交往、相处,提供个性化服务,过渡到销售流程,便可以迅速积累从业经验,还可以与同时在线的游戏伙伴们沟通交流,这样就能以高速而低成本的方式掌握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确立从业信心,并有助提升现实世界中的销售业绩。这种企业游戏化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中国,也被罗氏制药、默沙东等走在人才管理前端的企业重点关注并尝试实践。而对受训者来说,这种模式既灵活又节约时间,又能让他们觉得与自己日常工作更为息息相关,因为他们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工作环境,这就使培训信息更有可能得到共鸣和运用。

3.利用技术对员工采取“一对一”培训方式

技术的关键优势之一就是,它可以被个人化——例如,技术可以创建一个在线培训项目的列表,员工可以从中选择最贴近自己工作的;技术还可以创建个性化的应用,来监控员工的进步和发展。当员工自身得到了发展,他们通常能实现更好的效果。在惠普这一领先企业的项目实践中,已经采用了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建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管理:一方面,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与业务相关性较高的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习管理者根据学员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及组织学习活动,随时了解员工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跟踪调整。

4.充分利用具体技术优化生产力

4.1视讯会议随着虚拟员工的数量稳步增长,企业利用视讯会议的优势来培训它们的员工,并保证员工的参与。员工也会相应更为满意,更有效率,企业也节省了差旅费用和办公场地的租赁费用。

4.2移动的个人平台和应用个人移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更容易获取潜在人才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技术,作为招聘和吸引人才、促进协作、提高生产效率的有力工具。

4.2.1对于课堂培训,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学员可以方便的实现二维码签到、查阅电子版教材及辅助资料、查看培训项目安排及教师介绍、完成课前作业和课后调查,以及在课堂上进行互动、问答、投票、选举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4.2.2移动学习与网络学习系统进行集成,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自主学习、信息推送、绩效支持、知识问答、调研测试、全文搜索等众多功能使得移动学习成为员工手边最为便捷有效的工具。

4.3大数据大数据不仅可以加强对市场的理解,帮助企业发展更好的管理战略,大数据产品和服务还能帮助人资专员了解成功地选择、提拔和奖励人才的主要驱动力。通过有效地利用大数据,能帮助企业发现技术短板,迅速了解人才缺口,并准确挑选出能够胜任相应工作的人才。亦可通过略微的业务调整,或发现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留住员工。

4.4社交网络LinkedIn、大街网等社交网络渠道,对企业来说,也是极大的便利:通过这些渠道,企业能在决定招聘之前就与潜在的职位候选人保持联系,加强对他们职业生涯、个人特征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公司职员的人脉发动企业内外的人员来解决具体的问题。技术在进步,人资专员同样需要认识新方法的发展脚步,才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与潜在员工保持联系。

4.4.1使用技术促进弹性工作制,留住员工。皆因有了技术的有力支持,今天人们的工作有很多都是在办公室、家里或者街边的咖啡馆里完成的,半自由职业者正成为一种高效而高自由度的工作趋势。这样的弹性工作制,也被许多企业和HR专员作为一个吸引和留住员工的有力工具,但是这种急切的留人措施恰恰证明了人才的短缺。而这又使得企业急需的员工在争取自己理想的工作模式时更有话语权。因此,人力资源经理或总监应该在造福企业的前提下,采取灵活而公平的工作制度,为员工提供他们理想的,又与自己工作能力相平衡的工作选择,以完成一场完美的博弈。

4.4.2利用便捷渠道获取信息,但要权衡好如何使用信息。过去无法获得的信息,现在掏出手机,轻松搜索,即刻获得。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关于企业和它们现有以及潜在的员工是如何运作管理的信息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这淡化了个人和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我们需要仔细权衡如何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个人数据来鉴别和发掘人才,而且需要了解员工、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是如何描绘企业形象的。

篇4

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太仓市委对化工企业采取的政策为:积极支持高新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两高两低”先进产业;尽量控制科技含量低、产业拉动不明显,重复投资的项目;坚决制止环境污染严重、生产能力落后、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

目前,太仓的化工企业约180家,产值约24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9%。化工产品分布广泛,已逐步形成以石油化工为基础、以高分子合成纤维、树酯材料及精细化学品为终端产品的化工产业链,并且向新材料方向转型。根据太仓市对化工企业整顿的要求,大部分园区以外的化工企业已进园、进区,在搬迁的同时,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逐步向化工新材料方向升级转型。

1.2 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从表1得知,化工行业的典型企业数量为180家左右,从业人数约11万人,化工相关岗位职工数为16200人,占?工总数14.75%;化工操作岗位职工数13160人,占职工总数12%,占化工相关岗位职工数81.23%。数据分析显示化工企业中化工操作岗位用工量最大,岗位技能要求与化工总控工相适应。数据中,职工总数与化工岗位职工数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是太仓有很多大型的化纤厂、材料成型企业,这些企业只有一道或两道工序涉及化学品生产过程,其他工序更类似于加工、成型过程,因此需要大量的高中以下程度的劳动力。

1.3 相关职业岗位基本情况分析

在企业调研过程中,企业人事部门明确管理岗位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录,只从岗位上提拔,因此,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生无一另外地在入职时被安排在一线岗位上,对于有机化工专业毕业生则绝大部分是被安排在操作岗位上。有机化工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初始岗位为操作岗位、DCS操作岗位,像琪优势,上DCS岗位要求有8年的外操经验。而班长、大班长、车间主管这些岗位是毕业生职业成长的主要过程,工艺员、工程师、技术主管则是毕业生职业成长的另一主要过程。

2 专业人才需求

2.1 近年相关职业岗位招聘员工情况

表1 太仓地区化工行业企业数量、从业人数、分布结构一览表

说明:后面表格中的企业排序不变,用简称代替, 数据推算数值为小计值乘以20得出,180/9=20,以下表格类同。

表2 近年来太仓市化工企业职业岗位招聘员工情况表

说明:调研中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等企业无法描述,只是说有技术及资格证书优先考虑,并列为唯一条件。

表2数据说明,近年来企业招聘员工数量比较大,可能是产能扩大的原因,也有部分职工(下转第97页)(上接第36页)跳槽率较高的原因,招聘岗位最多的是操作岗位,招聘人数最多的是大专层次人才。

2.2 行业企业未来发展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化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平衡,与前几年招聘数量相差不大。不少企业表示,调研表上未来五年的人才需求设计时间有点长,因为企业发展受整个经济形势大环境影响,还受企业职工流失情况影响。

2.3 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篇5

前言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物业管理部门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树立物业管理部门的良好形象,并能够不断的提高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立足的资本,需要不断的改进技术,加快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

一、智能化办公楼设计

21世纪,我国建筑行业等各行各业正在稳健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前进,也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可以说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其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不断的创新与改进。那么,将高科技应用到物业管理这一措施,将被更多的企业公司所使用。所以说,如果能设计一个信息化、智能化、高科技的办公楼管理模式,将能为物业管理部门解决问题带来一定的便捷,使业主更加满意物业管理部门的服务。智能化办公楼的设计,将进一步提高物业公司的管理效率。

智能化办公楼的总体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通信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卫星电视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闭路电视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一卡通”系统、同声传译系统、视讯服务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机房工程、程控交换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二、智能化物业管理

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物业管理,一般的管理内容包括对一般建筑物、对一些设备的维修、环保方面问题及对每一位用户档案的管理。这些管理,对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居民住宅来说,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弊端的。但是,我们推崇的智能化物业管理,是应用高科技、信息化、智能化的物业管理系统,这种物业管理不但能够提高物业公司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缩短时间,降低管理成本,更主要的是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周到、更满意的服务,同时,也能够树立物业管理公司的良好的形象,打造企业的知名品牌。

(一)传统的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物业管理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及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是在车辆的管理方面。这种管理大多数都是效率比较低,工作的失误也比较多,同时,又经常受到人为因素的一些难免影响,这些情况很容易引发业主对物业公司的不满,损害公司形象;在对车辆管理的费用方面,有时候多收了一点,有时候也可能少交了一点,资金总有流失的情况;一些人情车、霸王车也给物业公司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还有一些人假装来拜访朋友达到盗车的目的;针对一些临时停放的车辆,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无法进行科学又效率高的管理,使得每天的工作统计都非常复杂,错误也是在所难免。

2、是管理业主、暂住人、临时人员方面。有时候,一些人混进小区,还有各种的装修、施工团队,都对该区域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这种情况可以说管理上难度比较大;还有一些人表面说来访友,不断的骚扰业主的生活,都给物业公司管理的效果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一些保安人员多,管的多了,也容易监守自盗,无法完全杜绝。

3、是在收费管理的方面。物业管理的工作中,部分业主拖欠水电费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如果管理部分给业主停电停水了,那么,便会引发物业与业主的矛盾,这样影响业主对公司的服务是否满意的评价。

物业公司的任务是比较多的,有时候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所以说传统的物业管理面临很多的困难与不足,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措施来解决。这边要求物业管理采用智能化物业管理的方法。

(二)针对传统物业管理的不足与问题的解决方法

1、车辆管理

针对车辆管理方面,物业管理公司要建立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要具备语音报价、中文屏幕的功能。这样的系统可以使车辆在停放的时候有一定的顺序,这样也能够避免多收费或少收费的问题。同时,也要安装图像记录系统、安装自动车牌识别系统,这些系统有利于记录业主系统,这样也为管理人员分担了工作,提高物业管理的效率;

2、人员管理

针对是不是管理业主、暂住人、临时人员方面的问题,给每位业主发一个接触式的IC卡,可以利用系统识别的功能放行。给一些临时人员发放临时卡,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方这样便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杜绝外界人的叨扰;

3、收费管理

针对收费问题,要建立收费系统,在每个小区安装收费机,货币电子化,业主用自己的卡来结算,避免现金的流动;针对拖欠水电的问题,建立智能门禁管理系统、三表抄送系统,通过这样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与物业管理的工作人员直接的冲突。

4、智能管理

为了提高业主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满意度买药不断的提高物业管理的科技含量,即智能化与信息化采用只能的管理模式,加速物业管理的快速发展。那么,智能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两方面:其一,在管理方面要注意不断的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便要全方位地提高物业管理意识。在一个项目工程的建设中,管理公司要制定合理又详尽的计划,对施工质量加大监督,提高管理意识,保证工作质量;针对已经竣工的项目,物业管理公司要确立一些具有实效的管理方案,经常的检查,预防不良后果;针对物业管理的队伍也要改变结构,要逐渐的加入年轻的力量,提高知识及科学技术水平,以人为本;最后,针对收费也要合理化,有一定的规定,不断的为房产开发提供商机。其二,在技术方面要注意实现物业管理的智能化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技术可以是自行开发,也可以是委托开发,或者是购买商品化软件。

三、结语

如今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及技术的发展已经无法阻挡,在我们的生活里非常重要。针对物业管理的改进及提高,也需要用科技的方法来解决。物业管理方面的智能化表明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化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对我们的生活有巨大的影响,我们正逐步加快智能化管理的步伐,智能化管理不是一个梦,是一个会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与传统的建筑工程相比,建筑智能化工程涵盖了更多的科技手段,它以建筑作为科技施展平台,将通讯、电子、网络、传感、多媒体、自动控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自身的集成技术来实现建筑设备、通讯的自动化,为人类提供高质量、高舒适、高稳定性的建筑居住环境。目前我国建筑智能化专业承包企业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发展条件,而且按照企业的规模与建设能力将企业资质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资质的企业最具优势,几乎可以承担各类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项目。因此,各大中型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纷纷争取申请一级资质来提升自己企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资质实力的提升也相应地带动了建筑智能化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改革,就以项目成本的管理而言,也经历了不同层次的发展与深化,虽然部分企业在智能建筑的成本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能够代表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行业的全面发展。就整个行业而言,其项目管理仍普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待完善的地方,这与工程行业的进步有着必然的关系,因为传统管理的方法已逐渐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便无法良性地形成新型有效的管理方法,由此而影响了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具体分析

建筑智能化企业在成本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的落后,面对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的独特性,部分企业却无法从根本上意识到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重要性,一味的生搬硬套建筑行业的常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没有专门的成本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导致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不切合实际、滥用不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成本进行控制管理,无法做到良性的变通;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往往没有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规划,也没有阶段性的总结;方法上的落后从根本影响了成本的有效控制。其次体现在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方面的缺失,目前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中很少有企业意识到成本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无法进行针对性、特殊性、有目的性地管理,有些企业甚至连像样的管理制度都没有,更说不上项目成本管理与项目进度管理及项目的质量控制相结合起来的整套管理体系,因此而造成成本预测与规划方面的不足,无法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

另外,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属于粗放式管理。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淡漠、管理理念落后,造成了 “技术管理与成本管理相分离”的情况;许多管理人员根本不了解建筑智能化企业的行业特点,对整个预算、施工、竣工过程毫不知情,在成本管理方面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是依靠自己以往的管理经验去对建筑智能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管理,造成了整个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严重滞后。

三、浅谈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成熟、科学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以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为基础,结合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与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建立一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此体系以项目成本管理为主线,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求在成本管理中,整个项目开始前必须对建筑的施工环境进行实际考察,管理部门的工作要与设计部门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步;管理人员对整个施工的环境要有了解,才能做好成本管理,对其各项支出作出预测与估算;要紧密地将施工设计、施工过程、竣工验收与成本管理联系到一起,根据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性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保证最低成本的可行性;要制定可行性较高的优化方案去取代原有的传统管理方案,对实际值偏离目标值的情况在预先就应该列入考虑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本的目标进行相应调整。

(二)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

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完善相关的行政责任制度,首先项目经理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首要责任人,应当对各部门的工作做好全面的统筹安排,首先是在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方面,首先应当对成本管理事项具体的分工安排到个人,使每一管理环节都能够做到问责有人,杜绝出现相关的成本问题时,管理人员相互推诿的现象。另外还要就盈亏情况做好充分的分析和掌握,以便及时对出现的负亏问题进行整改,将损失降到最低;其次做好工程部门的工作协调,因为工程部门作为工程项目整体技术和进度的主要负责部门,要在保证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多在施工中应用先进的技术,用技术优化的手段来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再次,在合同管理与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工程款的进度款催款工作,及工程项目方面出现的赔偿事宜处理等工作,财务部门要切实加强合同的预算管理工作,以保障实际成本支出不超出预算,在财务上要对项目的具体财务收支仔细掌握,并对资金的调度做好合理安排。其他的部门和工程小组间应做好配合,为工程的创收节支目的尽到自身的职责。

(三)加强技术措施的改进优化

首先要进行制定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项目施工方案及成本控制方案,以便对工程工期及施工做到系统的指导安排,实现科学性的缩短工期,优化质量节约成本的目的,在建设方案中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施工工艺、施工进度、机具组织和资金安排,由此能看出建筑智能化施工方案的制定,对于项目的成本管理具有着关键的作用。其次在建筑智能化施工过程中,还应加强对新型工艺方法及新型材料等应用以优化成本结构和提升项目品质。最后要在质量上严格要求,最大化的杜绝出现项目工程的返工,并通过科学化的验收形式减少验收的时间,使工程的交工事宜提前完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工程的成本费用开支。

(四)经济措施的优化

在经济措施方面可进行四个层次的优化,首先是在人工费用的控制管理,改善劳动力组织的组织形式,最大化的减少工程施工人员的窝工现象,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对建设人员的技术培训及素质教育,以增强其职业素养及劳动的纪律性,做到非生产用工及辅助用工等方面的人员比例安排达到合理性,实现人力资源方面的合理化压缩。其次,就工程的材料方面也应加强控制管理,通过对材料在采购及运输和收发保管等环节的科学安排,进行应用成本的控制,减少在各环节不必要出现的损耗,以节约材料的采购损耗费用。说到损耗,必须要就现场材料的堆置做到科学安排,避免出现反复搬运,既浪费人力也容易出现材料损坏的情况,就材料的使用方面,要实施进场验收前的检查试验及施工的限额取料管理制度,最大化的杜绝材料使用的浪费,真正做到物尽其用。第三,就机械的费用也应进行良性的管理控制。其表现通常体现在机械的正确选配及设备的合理利用方面,并要对机械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做到定时定期的检查维护,以此来保障机械性能的完好率及利用率,增强施工使用的效能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机具窝工或机具维修等损失,提高机具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机械的使用费用。第四,对于管理费用和其他间接产生的费用也应做好控制。其方法通常是精简管理机构,以合理的管理梯度与层级等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的有效控制。对于间接费用的控制要通过加强合同管理,严格审批报销流程等方法进行规范。

结语:

纵观现今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的发展,如若能在项目成本的管理上采取适当措施,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与行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建筑智能化工程本身的独有特征去改进企业内部项目的成本管理方法,利用控制成本来提升利润和发展企业,那么将极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行业的利润空间,企业规模也可以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左强.完善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之我见[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28(7):44-47.

[2] 吉彩勤.谈制造型企业项目成本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9):53-54.

篇7

有医学专家指出[1],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联合方案治疗时,患者的认知功能会受到损害。为了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实施维持性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时辅以个性化护理对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本次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透析治疗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的慢性肾脏病患者28例作为常规组,其中17例为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60.71%,11例患者为女性,所占比例为39.29%,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为(53.4±11.5)岁;选取28例治疗期间采用个性化护理的慢性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有18例、10例,所占比例分别为64.29%、35.71%,年龄29~74岁,平均(54.2±11.3)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发现两组资料存在相似性,P>0.05,满足深入研究的条件。排除并发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视听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排除长期服用精神药物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常规组 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即观察病情变化、体监测临床体征、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等。

1.2.2实验组 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分析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因素,给予患者个体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①高血压是造成患者认知障碍的主要因素:高血压会改变脑血流量,降低代谢能力,进而使患者脑动脉出现硬化现象,认知功能就会大幅度下降。因此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透析治疗期g,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刻给予患者有效的降压措施。若患者存在高血压疾病,医护人员应该反复向患者强调合理用药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不恰当的用药容易造成脑供血不足,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生率。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得依从性得到提升。②贫血与认知功能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一般都伴有贫血症状,贫血会导致组织器官出现缺氧状态,患者精神、行为等方面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患者记忆水平明显衰退,执行功能较以前退化。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一旦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应该给予患者适量的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帮助患者纠正贫血状况,改善患者认知功能。③不良情绪会对患者认知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肾病患者发展至终末期,需要长期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反复静脉穿刺会损害患者身体,患者极有可能产生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恐惧等。患者在消极情绪作用下,会产生应激行为,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消极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患者记忆功能、言语功能、执行功能等,导致患者出现认知障碍。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社会背景、性格特征等,给予患者个体化心理指导,帮助患者排遣负面情绪。同时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及时疏导心理,缓解负面情绪。④认知功能还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存在一定的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对缓冲应激行为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其能使患者长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叮嘱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通过良好的家庭支持增强患者对生活事件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1.3观察指标 我院采用Folstein等编制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2]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分数在0~30分。27~30分表示患者认知功能正常;21~26分表示患者存在轻度认知障碍;10~20分表示患者存在中度认知障碍;0~9分表示患者存在重度认知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医护人员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本次为正态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为χ2检验,采用百分比表示,将整理的临床数据置入统计学软件SPSS 19.0中进行分析,为了提高录入过程的客观性、真实性,处理数据时将95%为可信区间,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认知障碍发生率为7.14%,将其与常规组患者32.14%比较,P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疗法在终末期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有文献报道显示[3],透析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认知障碍的概率较高。认知障碍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降低幸福感。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期间,应该重点分析影响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4]。

我院医护人员为了尽可能地降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在对58例透析患者实施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期间,给予护理措施辅助。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患者在治疗期间,32.14%患者发生认知障碍。我院医学专家分析发现,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有高血压、贫血、不良情绪、社会支持利用度,基于此,我院医护人员给予实验组患者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认知障碍发生率为7.14%。两组数据比较,P

参考文献:

[1]赵亚红,孔令新,王艳云,等.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及护理体会[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5,13(4):40-42.

[2]韩昕彤,马鸿雁,周莉,等.高通量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老年肾性骨病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76-3777.

篇8

一、课程考核改革背景

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以平时上级练习成绩、期末考试(笔试)和平时出勤情况来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重于理论;而笔试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当今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计算机专业人人员从事的工作确实跑业务,做销售员,或是跟计算机有一点搭边的文员,却不能胜任一个全职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因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理论与实际没法结合。在操作方面文字输入速度慢,不熟悉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熟练办公软件的应用。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尽限于校园内,为考试而考试,例如,有学生平时表现非常好,上课认真,期末考试笔试卷面成绩相当不错,但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却通不过,这说明了利用原先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进程,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达到较高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性人才的目的。为此,将采用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为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基本操作的使用;又要检测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OFFICE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本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一)教、学、评相互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上机实验是学生学习内容。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合理调配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完成实验的时间,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上机实验是以实际教学和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相结合,直接明了的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系,把学生的学与学生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外应用相对应。提高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及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平时的教材教学与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在平时实验联系中我们可以“一对一”的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操作实践,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动性,直到学生100%掌握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训练和提高,接近职业化教育的事实。

三、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历年来,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尤其是职业技校、中专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基础已相当不错,我们对这类学生最关键是在于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而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虽然没有中专、技校的学生基础好,但高中阶段该课程也是必修课,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的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有:信心社会概念、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组成、网络的相关概念,以及office软件的基础应用。

当然我们对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统一,要把原先先以教材为主的理论课堂教学,或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虚拟黑板式教学方式,改为实质动手操作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机房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更明确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信息教育的特色。

(二)我们对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但在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中我们的考核标准也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能够有所改变,能真正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前我们采用平时实践训练、平时的考勤情况以及期末理论总结性笔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自己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是模糊的,但近年了我们应该把学生是否能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否能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认证来作为实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实质的学到了东西,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总结性考核时临时发挥失误的影响,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体现了职业化。

(三)我们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报名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等级考试是在十一月中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参加考试,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并不影响学生通过率,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基础,只是进行对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把计算机一级考试放于大一的第二学期,也就是每年的四月中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要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差,在第一学期我们将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致,只是放慢教学的速度,教学过程中会更加详细的去演示每个操作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满意的,所以在第二学期,我们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辅导,整个辅导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辅导内容以一级考试的内容为重点,80%的以上的教学时间是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机房为教学场地,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练习,难题解答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会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已经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四大块分别为: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是符合现在社会需求进行培养人才,能完全充分体现职业化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当然,我们照样也对学生进行培训,此类的培训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每个班级的实训周里,我们会重点培训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法、基本外部设备的使用与一般调整方法、微型计算机文件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方法、计算机病毒的检查处理方法),而其他几点(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与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符由学生自己练习。在实训周里我们将进行实践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组织理论考试。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计算机职业化能力水平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篇9

ZHANG Ya-qin SHEN Yin-yue

(Library information center of Hang 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ies are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enter as well as a basement of education. Library can improve its service level from the literature,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raining for vocational skill test based on “college-enterprises community”, and a full information service wit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haracter can be provided after the library exploits the potentialities of the communit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easure will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for vocational skill test and make useful to the trai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lent and fin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llege-enterprises community”.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College-enterprises community; Full service; Vocational skill test; Information service

0 引言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信息中心,担负着高职学生考证考级资料的保存和提供信息咨询的服务的功能。随着工学结合和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的发展,新的服务质量要求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1 背景

目前,国内外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的手段和方式;如何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如何扫除在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的信息盲区,对考证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等。温树凡(2002)对我国考证信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图书馆对考证信息收集、管理、开发和利用的一些途径[1]。覃珍(2011)就高职图书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的现状,对高职图书馆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的收集、管理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探讨[9]。彭妍娥(2009)针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和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内容:考证信息服务,提出了考证信息的收集范围、收集措施,考证信息的管理以及怎样开发利用考证信息[5]。程晓丽(2009)就为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怎样加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工作,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施寿林(2011)结合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和影响数字资源建设的因素[11],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方法和策略。安洪杰(2012)提出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对知识信息的及时获取提出挑战[7],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当前高职图书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研究存在局限性,还没有提出一个高职图书馆如何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的机制。所以,关于如何运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优势,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如何应对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种类繁多,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的问题;如何构建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多角度、立体化的图书信息服务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高职图书馆“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现状

当前高职图书馆在考证考级方面,每年的工作主要是为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需要的考证考级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考证考级”信息服务方式还处于浅层的读者服务形式,对于纸质资源,仍是简单的文献“借还”,对于“考证考级”的数字资源,主要是网络服务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仍充当着“看门人”的角色,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的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但这样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职教育的要求。

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企共同体

目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校企共同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其核心在于:建立一种以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4]。其特征是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这就给原先的各个高职院校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各部门都作了大量改革工作,高职的现代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行动,校企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方能显出成效。在校企共同体机制下,企业人员在学校的时间多了,企业与学校共享的资源多了,学校面对实际情况的机会也多了。虽然高职图书馆在校企共同体中的角色仍是服务提供者,但是当企业学员加入后,服务对象范围扩大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和特征也愈发明显,同时改变了图书信息服务对象的许多特征。以下为了区别原来的服务对象――需考证考级的师生,本文将统称考证考级学员。如何提供考证考级学员最需要的服务,是关键任务。图书信息中心必须跟上校企共同体改革的步伐,才能将自身服务水平推上新的水平,才能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探索之路上走在前列。文献[3]中提到的“友嘉模式”以及“达利现象”、“普达海校中厂”等成功案例,足以说明要实现校企共同体的重要性,同时也启发图书馆与校企共同体充分融合,改变封闭的格局[10],将以前单一的资料借阅行为发展成多方合作,共享共赢、相互协同实现考证考级信息立体化服务链的新模式。

4 职业技能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模式

以 “校企共同体”建设为新契机,开展“考证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校企双赢的过程,将我校图书信息中心与市公共图书馆、杭州经济开发区内企业结成“共同体”,符合其“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所有特征,是“校企共同体”精神的集中体现。

针对“考证考级”,高职馆提供立体化信息服务,是指改变单一被动的资料采集、借阅模式,打破目前的条框,开放图书馆,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吸引企(事)业、行业协会及与考证考级相关的社会多方力量进入校园进行合作,共同开发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种类和内容,变被动为主动推送最新的实用考证考级信息服务。如图1所示:

图1 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

只有与企业联手共建,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内涵才能得以充实。这里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的服务:

1)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图书资料服务。

2)提供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咨询所需的场地资源服务。

3)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信息支持服务。

4)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服务。

5)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教育培训服务。

一旦高职图书馆的考证考级建设能凸显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为“考证考级”提供上述五方面的服务,将极大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对“考证考级”人员形成从自学、复习、培训、鉴定、获取相应技能的完整信息服务链,也就创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特色信息服务模式――全方位为师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图书信息服务。在图2中,从本体的视角作需求分析[6],构建一个动态的适应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图书资源收集体系,负责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及时收集、,企业将是这一体系的重要信息源;构建一个辅助职业技能培训、及实践操作考试的视频分享的学习环境,可以初步形成一个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解决方案框架。

图2 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的解决方案框架

此框架体现了立体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图书信息服务。其包括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收集,职业技能资料的加工和利用,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培养;职业技能鉴定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提高了考证考级学员对职业技能知识吸收和创新的效率;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拓展考证考级学员职业技能视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为考证考级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服务,注重图书馆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职能提升。实现对教育培训资源的组合利用,以发挥高职馆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信息服务保障作用。通过图书馆对考证考级立体化的服务接口,获得较全面的动态信息,用立体化的服务将相关实体对象联系成信息链上信息的提供者、加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最终让使用图书馆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学员受益。

为了实现上述系统框架,需要采用以下实施途径:为了实现上述系统框架,计划采用以下实施途径:

1)建立校企联合资料库,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图书资料。

(1)在校企共同体环境下,考证考级学员的需求更广了,考证的内容更切合实际了。校企共同体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由原来的师生扩充了社会企业的员工。他们更注重上岗培训和上岗资格证书的获得。企业注重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所以企业考核的项目更细,但更契合岗位要求。与企业合办的考证往往更有价值,对获得工作和更高的薪水的帮助更大。目前企业读者的考证考级需求是:特种岗位的专门上岗证书。如电梯维修证书等。这些内容对高职馆来说本来就是藏书的空白,所以在为考证考级准备资料的同时,就是图书资料种类的提升。企业需求的考证考级服务是实用,而学校有时面对社会上比较花哨的证书无法分辨,但企业如没有需求,这些证书的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样的考证资料也就没有必要大量购买。所以,引入企业考证考级的需求,也是对考证考级资源和资源投入的优化。通过图书馆的专业咨询,可以直接向资料的作者询问,获得较权威的解答。以往学生准备考证考级,都会来图书馆找参考书,作练习题。但目前对高职学生来说如想考职业技能考试,如电工证、网页设计师证等上岗证书,这些证书是新推出的,参考书种类相对有限,无法满足考证考级学员的需要。而大量实际考证资料只存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规范和技能要求中。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图书信息服务是多角度、立体化的,不仅包括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收集,职业技能资料的加工和利用,还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培养。与企业紧密合作中,这些信息面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容。不光是有形的图书信息,还有无形的师资,职业鉴定的师资可以从企业中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员工那里获得。

(2)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内容经常会有更新,种类也或有增减,跨专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亟需构建一个动态的适应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图书资源体系;原有的图书信息库从内容和数量上都不能赶上市场用人的需求了。但校企合作为此带来了转机:目前,在配合校企共同体建立一套能够涵盖各类电梯型号和品牌,覆盖初级到技师技能等级的电梯行业人员技能培训和认证体系的过程中,特种设备资料包括操作说明、维修手册,上岗考试内部资料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针对电梯设备维护需要考出上岗证,在学校购入相当的资料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企业的资料组建考证资料库,形成了“校企”通力合作办资料库的局面。同样,还有其他专业,如护理专业就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和养老机构参与技能鉴定。

2)向企业培训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场地服务。

(1)建立 “考证考级”人员使用的职业技能学习专区。考证考级需要较多的培训场地,比如授课场地。尤其受训人群不多,但品种繁多的情况,图书馆可以为“考证考级”人员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讲座,演示的场地,以及学习交流及自学复习场地等,在实施过程中,图书馆可以发挥场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内的封闭式场地资源开办讲座、辅导等活动。专用的讨论室,无论从场地舒适度、投影设备还是隔音效果方面考虑,供授课或是课后自修、辅导使用,效果会更好。图书馆计划将原有利用率较低的沙龙厅、讨论室和部分自习室向考证考级学员的小群体开放,为企业的上岗证培训创造有利的环境。

(2)高职图书馆的优势在于管理和场地:高职馆从高等学校的文献管理层面对考证考级进行分类管理,比较系统和全面,更加规范,便于读者查询和使用。文献存储也更为安全。而通常在企业中至多只有图书资料室,大多数中小企业就连资料室都没有,所以,校企共同体正好帮助企业填补了企业方的这一空白。

3)利用网络平台,吸引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信息支持服务。

(1)高职图书馆可以利用图书馆先进的信息设备和技术资源为校企共同体提供考证考级培训信息的宣传、咨询平台:通过校园网络,将关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信息资料、最新的职业技能鉴定动态信息加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异地的企业参与提供校园网上的“考证考级”种类、科目、时间、内容在线咨询服务;通过进行多形式的信息宣传活动,编制《职业技能鉴定信息速递》宣传资料,举办宣传栏、宣传简报等活动,介绍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动态,建立考证信息数据库,使考证考级学员尽快了解获取相关信息。最近的移动图书馆还可以将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报考的相关学习教材、参考复习书和辅导材料等信息资料通过手机APP推送到学员手机上,提高了学员获得考证考级的信息灵活度。

(2)以往学生到图书馆借书找资料,只能得到图书馆馆员的咨询,建立校企共同体后,则能够定期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来馆,提供学员更专业更时新的咨询。

4)联合各界共同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服务。

因为高职图书馆可以教育研究单位的身份经常与政府劳动政策制定部门、人力保障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沟通,所以能及时为考证考级学员提供:国家及地方相关管理部门颁发的有关各类证书报考的工作文件、报考条件和要求、规章制度;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等资料,使考证考级学员尽快了解获取职业技能鉴定的最新鉴定标准。

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体系是动态的。一定要符合当前社会需求,鉴定标准大多来自行业的专业指导,原先考证考级的考试大纲编写大多出自企业调研,行业标准。所以与企业合作,特别是某些专业领域的企业标准往往就是该考证考级的重要出题和评分的依据。

5)充分利用企业人才,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教育培训服务。

这里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包括:对培训教师的选择、安排;培训周期及场地、仪器设备的安排;教材的选择,参考资料的配备、电子资源(专题数据库)的配备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源分配等图书信息中心有关业务,还有场地及设备相关维护辅助人员的配备。有合格的培训师资是有效培训的保障,企业的资深员工来学校开展培训授课很受欢迎,但课堂的氛围相当来说,内容要求更系统、理论化,时间安排更严格。而企业人员适合更为宽松的时空环境,图书馆是很好的选择。目前,社会上职业技能鉴定的各类考试中,考证考级学员考前进行短期填鸭式复习,效果不佳。在立体化的考证考级信息服务中可以尝试:考生学员不出校园,就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去图书馆充分查找学习书籍资料及试题进行考前复习准备,甚至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辅导老师信息,这样利于提高后期集中复习的效果。在这一模式中,高职图书馆担负起主动联系各环节的任务,成为信息服务链各环节中的纽带。

此外,为了保障考证考级需求和信息来源的质量,还有做到以下几点:

(1)经常运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调研企业和学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对图书资源需求情况,以保障需求的实效性。调查对象包括:教师、考生、鉴定中心、职业院校鉴定站、出版社数据库供应商 。

(2)向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调查、收集各类“考证考级”信息。建立合作关系,获得稳定的信息源。

(3)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进行完整性、系统性和时效性的收集、加工、分类和利用。对职业技能鉴定图书资源进行比较,整合“考证考级”特藏资源,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资源特色数据库。

篇10

二、推进种子企业育种技术创新

加快构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企业主要开展农业、林业的商业化育种。支持种子企业建立育种中心,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种子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投入量所占年营业额比例作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推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重要条件。鼓励有研发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农业科研机构,建立股份制研发机构。新布局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种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和杂交育种专项资金,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

确定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2015年年底前实现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其他科研院所要逐步实行企业化改革。对实施脱钩和企业化改革后的企业国有资产,要按照政企分开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原则,交由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管理。鼓励种子企业与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建立育种科研平台,建立科企紧密合作、利益分享、互惠共赢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按规定落实种业领域相关政策,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加大资金投入,现有农业、林业、科技等专项资金向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倾斜,重点用于种业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育种等。良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作物育种,加快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及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突破性新品种。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进入,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鼓励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国际合作,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引进国际领军人才,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等高科技研发平台,推行人才加项目工作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

三、调动种业科研人员积极性

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利用财政拨款发明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可以申请品种权、专利等知识产权,可以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也可以上市公开交易。对种业科研成果及产生的效益,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文件规定合理确定机构与科研人员的权益分配比例。

支持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种子企业开展合作研究。鼓励育种课题组、育种单位等整体进入企业。支持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通过兼职、挂职、签订合同等方式,与企业开展人才合作。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鼓励在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育种的科研人才到种业企业工作,经单位同意,进入企业工作期间,工资和福利待遇由企业承担,其编制、人事、工资福利和退休待遇等按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执行。自愿进入企业工作的,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工作年限,视同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同时要与原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到企业后运用原职务掌握材料培育的新品种等科技成果的权益。种业体制改革期间,工龄满30年的育种科技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可先办理退休手续,再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今后如国家和省有新规定的,按新规定执行。

改变论文导向机制,加强种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商业化育种成果及推广面积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支持高等院校开展企业育种研发人员培训。完善种业人才出国培养机制。

四、加快种子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

鼓励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采取并购、参股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收益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支持种子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推动上市募集资本,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进入上市辅导期的种子企业。对完成股份制改造、与券商签约的种子企业,符合评审标准的,优先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优先申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证券、财务、法律等中介机构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种子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五、提高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科研服务水平

编制和完善全省农业、林业良种重大科研攻关规划,支持种业相关学科建设,稳定支持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新等基础性研究和常规作物品种选育等公益性研究。重点研究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创制突破性的抗逆、优质、高产的育种新材料,开展高效繁育、节本增效、加工流通等环节核心技术研究。支持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熟化和展示种业科技成果,加快提升我省种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完善育种科研公共创新平台,全省统筹规划建立种质资源保护与服务体系。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保护和应用性研究,启动我省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保存农作物和林木审定(认定)品种标准样品,建立品种实物档案及DNA(脱氧核糖核酸)指纹图谱信息库。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要按规定向社会开放。

财政科研经费要加大用于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的投入,从2015年开始,逐步减少用于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农作物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杂交油菜、杂交棉花和蔬菜等商业化育种的投入。

六、建设主要种子生产基地和品种权交易中心

在建成的高标准粮田区域建设不同生态类型的标准化小麦种子繁育基地,不断提高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增强种子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土地向繁种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支持种子企业与繁种大户、农民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落实中央财政制种保险政策,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担机制。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等单位要密切合作,创新机制,保证投入,加快海南育种基地建设,为我省种子企业提供科研育种、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检测技术服务。鼓励支持我省种子企业建设西北玉米制种基地。

篇11

1 工业自动化仪表 

1.1 概述 

工业自动化仪表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来进行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检验、显示、管控以及实施的仪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生产单位应当重视对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的检验工作,对其生产工艺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有效的确保生产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同时其本身具备的高效率和低损耗的特点也是其发展迅速的重要特点之一。 

1.2 分类 

工业仪表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在分类标准制定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分类。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指标类型划分可以分为检测压力的仪表、检测温度的仪表、检测流量的仪表、检测机械量值的仪表、检测物位的仪表;根据生产实践中工业仪表的性能来分类可以分为检验类仪表、调整类仪表、展示类仪表、计算类仪表、实施设备类仪表等类型。 

1.3 基本工作规律 

工业自动化仪表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在生产场地没有人员管理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自动检测、记录和管控的目的,并且来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系统化操作。其基本工作规律依靠平衡原理来实现,利用力、力矩和电方面的基本规律来最终确定整体的处理工作。工业自动化仪表的感知系统能够有效的将从设备本身获得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数据通过传送装置传输到处理位置,同时在获得过程中可以通过将测量值扩大的方式来进行传输,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数据的准确,这样能够更好的对设备进行数据的对比和处理,保证在处理数据的平衡性问题时精度在较高水平。 

2 自动化控制技术 

2.1 概述 

自动化控制技术是根据现代工业、农业和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和信息,通过机械设计和电气信息化设计来实现的对于设备的整体管理和控制。 

2.2 基本工作规律 

智能化控制在分类上可以分为全智能和半智能两种情况,全智能化指的是人员的作用只是对全智能管理系统进行操作即可,根据不同的生产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流程,不需要人员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过程中;半智能化指的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人的管理来指挥设备和机器才能使得生产过程正常开展的情况。智能化管控技术已经在农业、工业和制造行业成功的进行了运用。利用智能化管控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才能完成的工作程序,对于危险性系数比较高的程序也能在一定程度得到避免,有效的保证了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对于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作用,降低了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使公司的整体经营水平获得更大的提升。 

2.3 自动化控制的运用 

(1)过程智能化 

在石油提炼和加工过程中,通过智能化管控系统来完成对于流体和粉体的全面化学处理工作,该类型的管控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测量仪表、调节装置以及处理设备,通过这一系统能够准确的控制加热炉、精馏塔以及整体生产过程中的环节。 

(2)机械制造智能化 

通过将机械、电气以及智能化系统相结合形成机械制造智能化系统,能够准确高效的处理离散元件。在最初的阶段机械制造智能化的控制只是简单进行的进行生产线的操作,单纯利用机械手段以及电气原理来对其实现了单机化的智能化管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程度得到全面的神话,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高智能化装置逐渐形成,同时小规模的控制系统也越来越多在生产体系中出现。在智能化车间内,通过计算机和生产程序中的过程中进行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高智能化操作的管理体系,配合信息管控系统以及生产管理系统能够更好的实现在制造行业中的生产效率。 

(3)管理智能化 

篇12

一、智能化工厂

智能化机械工厂是以“智能化”为核心,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经营实体。智能化工厂将逐步分层次实现。智能工业机器人在智能自动化制造工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智能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化数控设备中,除了各种数控设备和相关数控配套设备以外,智能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制造系统和智能制造工厂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日本发那科开发的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安装了三维视觉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用于数控设备自动上下料和产品组装方面。视觉传感器能识别三维图像、能识别零件的位置和姿态,能抓取散放零件。发那科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在安装了用于生产的视觉传感器之外,还使用了力传感器用于产品组装作业。

最近几年,国内外的工业机器人专家都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视觉伺服”智能工业机器人的研究方面,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工业机器人的“视觉伺服”研究,包括从视觉信号处理到机器人控制的全过程。包括机器人运动学、控制理论;包括实时图像的识别与处理,以及三维信息的获取、处理和重构技术;包括实时计算技术等领域的融合;包括机器人本体标定和摄像机标定技术等。

“视觉伺服”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难点较多,较复杂,但是目前在数控技术领域已有较成熟的高速度、高灵敏度、高精度伺服控制技术和机器人方面的视觉传感技术作为基础和借鉴,相信是能够攻克“视觉伺服”工业机器人技术的。

(2)智能化自动化工厂在各种智能化自动化数控设备的基础上,智能化工厂将由工厂局部智能自动化、逐步分层次地发展到全工厂智能自动化和社会化智能制造。

第一层次:单机或单元智能自动化。单机或单元智能自动化,可以实现长时间无人值守。国内外都有用于生产的实例。比如日本发那科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智能数控加工中心上,加几个用于人工上下料托盘,可以实现24h 连续运转。20世纪90年代的第二代智能加工系统,以4 ~6 台加工中心和装有带加工夹具的立体托盘架,能摆放待加工的大量毛坯件,可实现60h 连续运转。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第三代智能加工系统,称作“智能机器人化加工单元”,该单元就是用智能化机器人为智能加工数控设备的夹具自动装卸工件。与第二代加工系统相比,由机器人代替了人工上下工件,解放了工人的繁重劳力,减少了夹具,减少 了设备投资,缩短了生产准备时间,加工质量更加稳定,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二个层次:生产制造系统智能自动化。

在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化单元”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网络控制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系统。包括毛坯仓储管理,再制品仓储管理,成品零件仓储管理及其搬运、装卸、装配作业和质量检验等。

第三个层次: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制造系统。在第二层次生产制造系统智能自动化的基础上,配置网络综合管理系统,来实现全工厂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制造。智能化工厂的实现主要是靠信息通信技术(ICT)和智能网络的可靠运行加以保证。具有实时资料搜集与传输功能、高效能计算机与分析预测功能、远程监控与诊断功能及模拟功能等。

智能化工厂最核心的部分是生产过程和全面经营运行的智能自动化,包括设计智能化,生产排序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测试检验自动化,仓储自动化,电力管理智能自动化等等,进一步发展到自动化无人化工厂(绝大多数设备可以无人值守)。除生产过程智能自动化外,还包括人力资源优化调度,物资资源(设备,工具,材料等)智能优化调配,并具有强化专案时程能力,时间弹性应用支配能力,完善调整生产周期,优化生产经营方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标。

目前,这种工业网络智能工厂基本形态在技术先进国家有实力的技术先进企业已率先实现。但是用于工业智能网络不同于一般ICT 通信网络,有不少难点需要克服。工业智能化网络必须具有防水、防尘、防磁、防爆以及抗高低温和抗腐蚀的能力。在可靠性、耐用性方面都比一般通信网络要求高得多。

例如:Tata汽车有限公司在印度Gujarat投资4亿1700万美元建造一座先进的具有智能化特征的工厂,每一个生产环节都采用“智能化”制造技术,对于来自经销商的订单,可以及时对客户的偏好加以调整,满足个性化需求。采用“智能化”制造技术,可以追踪每种零件的来源,可以快速确认及解决任何可能产生的质量缺陷和安全问题。此外,智能网络还可以与智能电网相连,以便在能源最为充沛或最便宜时段大量投入设备运行以降低成本。

智能化制造工厂,应该具有掌握整体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能力,适时调整生产经营的弹性灵活运行,协调生产线,推出最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发展智能化制造工厂,绝对势在必行。这取决于三大关键要素:人性化操作接口,高功能高速度计算机运算平台连接及跨网络的云端运算与信息集成分析与统计。

第四个层次:智能化社会化生产。智能化网络化社会化制造,将由企业内部局域网经因特网向企业外部传输。这就是所谓的Internet/Intranet。网络可使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跨地区协同设计、协同制造、信息共享、远程监控、远程诊断和服务等。网络能为制造提供完整的生产数据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将加工程序传给远方的设备进行加工,也可远程诊断并发出指令调整。网络使各地分散的数控机床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统一优化调整,使产品加工不局限于一个工厂内而实现社会化生产。智能化社会化制造能够借助Internet网实现跨行业、跨国际智能化制造,进入Internet/Intranet时代。云计算借助Internet网整合了计算机资源,为智能化制造开了先河。智能化网络化社会化制造将引领社会和全球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运用,同时将有效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逐步地减少人类的体力劳动而扩大脑力劳动的比重,进入知识社会,智能社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