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优点范文

时间:2024-02-04 14:45: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优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优点

篇1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营养、食品加工与贮藏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研究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以期培养出食品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

1.自我意识强,欠缺责任感,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从小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得到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逐渐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进入大学后更加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在待人处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或顾及他人的感受,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不强,极易出现人际交往危机,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念,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学生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明辨是非能力弱,自制力差,抵御不了消极文化的影响,进而贪图物质享受,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功利性倾向严重,且容易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2.专业了解不足,专业兴趣不浓厚

在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中,对待高考志愿填报,一部分学生缺乏经验,没有查询录取学校和专业相关信息就轻易填报,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己主见而是根据家长或老师的意见,填报的是家长或老师看好而自己不了解或不喜欢的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第一专业志愿没被录取而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受这些情况影响,许多学生对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了解不足,更谈不上能够产生浓厚的专业兴趣。

3.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不够主动,但课程多,学业压力大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大都在理工类本科第三批录取,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一本、二本低很多,以湖北为例,近五年来,三本理工类录取批次线比一本低150分以上。学生中有一小部分学习基础较好,但因高考发挥失常或心理素质不好,导致高考分数远远低于平时成绩,但大部分学生高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差,自觉性不够,文化基础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偏科严重或学习态度不端正。与此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学生大一学年就要接触《微积分》、《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这样难度较大的课程,大学期间需要学习40多门课程,学生毕业至少需修满170.5学分。学生本来文化基础就薄弱,再加上难度大且数量多的课程,导致许多学生很难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厌学、旷课、挂科等情况。

4.思维活跃易接受新生事物,实践动手能力弱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校学生多为“9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较为丰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快速增长和传播的时代,与“80后”学生相比,他们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为开阔,更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得到家人更多的关爱甚至是溺爱,成长道路较为一帆风顺,加之受高考指挥棒和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面向食品产业,实施工程师基本训练,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生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这一特点将严重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化解这一矛盾。

二、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1.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针对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自我意识强、欠缺责任感、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这一特点,必须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成为掌握丰富知识、扎实技能和拥有健全人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改变过去那种“强制性灌输”、“命令”或“填鸭”的方式,回到对象化的主导性灌输之中来,围绕学生现实的思想、困惑与对课程的问题展开教学内容,运用现代信息理论和网络技术,使得灌输更为通畅有效,不断引导和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建设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积极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文体、公益等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参与各类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深对国家、社会和学院、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再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应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的规章制度,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采取引导、咨询、指导和服务等方式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由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的作用发挥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要求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工作负责、掌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工作队伍。

2.因势利导,加深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便邀请专业首席教授做《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专题讲座,大一上学期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并组织学生赴武汉顶益食品有限公司、湖北银鹭食品有限公司、福娃集团监利福娃食品有限公司等有代表性的大型食品企业参观学习,并经常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食品企业的经理高管做报告,联系从事专业对口的往届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同时学院每年还将举行由启动仪式、产品展示、蛋糕我做主、食品知识竞赛、食堂明星窗口评选、闭幕式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食品文化节,让学生寓教于活动之中,通过这些举措促进学生对专业、食品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浓厚的专业兴趣。

3.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面对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觉性不够、学业压力大的现状,一方面需要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全体任课老师帮助学生正视现实,去掉思想上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要肯定他们的优点,鼓励进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考分数较低不等于素质低、文化基础薄弱不等于智力低,让他们放下“三本”的思想包袱,轻装前进,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情况的学生多措并举,对症下药,加强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对于大一新生,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入学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学籍管理、学院规章制度、熟悉大学环境等,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让学生认识自我,为自己量身定做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规划,同时对他们实施早操制度、早晚自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他年级学生,学院根据时间节点组织召开英语四级考试动员会、考研经验交流会等学风建设相关活动。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体学生,任课老师、辅导员、学生会学科部成员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各个课堂、班级考勤工作,对旷课、迟到、早退的学生每周通报并将迟到、早退、旷课情况记录在案,扣除相应综合测评分数,建立“考勤预警”和“学业预警”机制,组织召开学风建设先进班级经验交流会。成立学习兴趣小组,采取“抓两头带中间”、“一帮一”工作方法,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此外,期中考试前后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期中教学检查,研究总结教、学、管三方面的成绩和问题。在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前夕,对全体学生进行“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的诚信考试教育,对考试作弊行为“零容忍”,使考试作弊不再有其生存的土壤。

4.注重实习实践实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05-03

目前,全国高校中已有超过200所大学有食品院系。食品化学是食品院系中本科教学中的三大基础课程之一。任何与食品科学相关的高等教育平台均教授这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备受关注。

一、我国《食品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平台。在整个20世纪,食品科学的独立性逐步地、但是不容争辩地得到加强。世界各国参与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的人力资源也迅速膨胀。在过去100年中,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多次变更。到上世纪末,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食品科学的研究与教育也得到长足的进展,形成了四个主要的高等教育平台:①以医科大学和研究单位中预防医学方向为主的平台;②以原轻工部所属各轻工业院校和研究部门为主的平台;③以上世纪80年代后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的食品科学院系和机构为主的平台;④以综合性理工科大学的相关学科为基础组建的食品科学教学与研究平台。在这些平台上,食品化学课程均作为主要课程被教授。因此,我国的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平台具有多样性的显著特点。各平台的背景不同,培养计划不同,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亦有区别。

2.师资力量。目前,在许多高等院校,讲授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师都具有比较高的学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不在少数。其学历背景,除食品科学专业外,比较多的教师具有化学第一学位背景。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教学平台上,已经形成了具有梯次的教学团队。可以认为,我国目前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师资力量丰厚,学历背景充实。

3.学时。西南大学的赵国华等人曾经于2007年对全国19所教授食品化学课程大学进行了核定学时的调查[1],结果见图1。根据他的调查,采用课堂教学学时数在50~5时的院校居多。实际上,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食品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长度主要分长版和短版两种。长版的学时数一般在50~60学时,短版的学时数一般在30~40学时。每个教学平台在安排自己的课堂教学学时时,一般要考虑学生的培养计划、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因素。

4.教材。目前,在国内各大学和教育机构较为广泛地采用的食品化学教材包括:谢笔钧主编的《食品化学》(科学出版社)、夏延斌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璋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阚建全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刘临渭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其中,阚建全主编的《食品化学》被采用的频率较高。尽管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提出过一些建议,有些人甚至做了尝试,我国大部分教材的主要知识理论体系仍然沿用了Owen R. Fennema所著《食品化学》的体系。虽然该知识理论体系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但不适我国国情之处也明显,如:①对各营养组分的描述较多,对各种食材整体化学性质的描述不够。②所举的例子多为西方各国的传统和流行食品,东方食品、食材的例子很少。因此,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食品化学教材对于我国的食品化学教学人员依然是今后一个长期的、具有吸引力的任务之一。

5.课程内容。食品化学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绪论、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酶、色素、风味化学和食品添加剂等章节。由于食品营养学、生物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风味化学、食品酶学等课程的开设,一些院校为避免内容重复,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略去了酶和食品添加剂等章节。有些院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内容,以加强学生重点知识的掌握。此外,食材(如焙烤食品、乳品、蛋品等)化学和分散体系等章节也随各个教学平台的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因此形成了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稳定性。

6.授课对象。在我国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育平台上,食品化学课程的教授对象包括: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职业学校学生。可以说,课程的教授对象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食品科学系,鉴于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按照教育科学规律,食品化学知识的教学对象实际上被分成两个群组:①通识型教学对象,包括食品相关专业和非食品专业的本科生;②硕士研究生和毕业论文涉及食品化学相关内容的本科生。前者的教学目的为入门,后者的教学目的为深入掌握和运用知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做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鉴于这些经验,在评价我国现行的食品化学课程课堂教学对象时,多样性也应该是肯定的结论。

7.教学方法。根据已有的报道,我国各教学平台食品化学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可以被形容为多种多样,总结归纳为:①讲授式教学;②讨论式教学;③互动式教学;④实践式教学[2-4];⑤项目、任务、问题驱动(PBL)式教学[5-8];⑥案例教学;⑦分组学习教学;⑧精简内容、突出重点式教学;⑨双语教学;⑩CDIO教学等。其中,讲授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被采用的历史最久、最广泛;问题驱动(PBL)式教学和CDIO教学在近期被关注;采用双语教学的平台数量有上升的趋势。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食品科学系,分组学习法已经被实践6~8轮,效果显著。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显著的优点:课堂上知识的传输量大幅度增加。

8.考核方法。在考核方法上,各个教学平台均采用了多种形式,力求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考核方法呈多样化,包括:闭卷笔试、开卷笔试、课程论文、口试等。

二、《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设想

根据上述的归纳和总结和作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对《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设想。

1.课程内容与教材的改进。(1)课程理论体系的创新。准确地讲,目前我国的食品化学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论体系是根据食品中营养素的化学分类建立的。国外的课程教学情况亦如此。在对各种教材的调研中,可以看到建立三种不同于此的理论体系尝试:①突出在食品的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各类化学反应机理,以这些机理为核心展开讲授内容,详见Cornell University的Dominic W. S. Wong主编的Mechanism and theory in food chemistry一书。②将食品的功能引入食品化学领域内,尝试以食品的功能为核心展开讲授内容,如刘临渭主编的《食品化学》教程。③从食品的营养角度出发来阐述课程内容,如韩国翰林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系的课程安排。其中,作者认为第一种尝试应当得到重视。这种设想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对食品化学学科领域本质内容的充分理解之上的。如果细加整理,可能形成不同于目前的课程理论体系。当然,其效果尚需实践的检验。基于上述考虑,尽管国内已经出版了几十种食品化学教材,具有理论体系创新内容的教材编写还是应当继续受到鼓励的。(2)加强课程独立性的建设。众所周知,食品化学学科是多学科交叉构成的,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例如,在医疗卫生专业,食品化学课程的讲授内容很可能会增加不少食品营养学的内容;在原轻工业院校,课程的内容比较偏重工程内容;在农业院校,课程经常会从农产品加工的角度讲授。这些影响都可能会使食品化学课程的独立性丧失。因此,加强食品化学课程的独立性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列举如下:①突出水分一章的重要性。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中,恐怕没有哪一门课程能够比食品化学课程教授有关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和生物学功能更详细的了。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亮点,也是与其他课程的区别点。②在碳水化合物一章中,重点讲授淀粉和植物胶等多糖部分的内容,尤其是淀粉的物理性质和植物胶的化学性质。这也是其他课程不易涉及到的内容。③在蛋白质一章中,主要讲授蛋白质在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表现出的八个功能和蛋白质变性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内容。这也是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的亮点之一。④在脂肪一章中,讲授的重点应放在脂肪的物理性质上,同时,还应强调氢加成、水解和酯交换等反应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内容。⑤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章节中,应着重强调这些营养物质在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变化。(3)内容前沿性的保持。食品化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每年都可能有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其内容。因此,在食品化学课程的讲授内容中,在不影响其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完全有可能做到内容的前沿性,列举众多的新科研成果和发现。(4)坚持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是在浓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课程的内容具有中国特色是理所应当考虑的事情。虽然,就我国在现代食品化学发展中所作的贡献和积累而言,建立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还为时过早,但应用食品化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我国传统和现代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所遇到问题的实例甚多。这些实例均可在教学内容中提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食品化学课程的中国特色就能得到保障。(5)与相关实验课程配套。食品化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成长与其理论知识的应用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其应用性如何体现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理论上,食品化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十分重要的。在安排食品化学的配套实验课程时,其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在传统上,食品化学实验课主要由食品分析和食品加工内容组成。而在理论课中,食品分析的内容相对很少。这就需要在理论课的讲授内容上做相应的补充。另一方面,在我国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情况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师资素质差别上。理论教学一般安排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担任,而实验教学队伍的学历及职称与理论教学队伍相差甚远。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食品化学的应用性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其做法的要点是充分贯彻基础理论的应用性,多讲应用实例,着重训练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时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可以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完成。

2.教学方法的改进。①双语课程建设。在我国现有的教学平台上,已经有人提出将食品化学这门食品科学的基础课建设成双语课程。这种设想如果能够实现,食品化学课程会成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媒介课程。这样做会有许多正面收获,如:学生的能力训练水平与国际接轨和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等。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设想,如有可能,应推广尝试。②推广分组学习法。根据作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分组学习法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食品化学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非常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执行时,应注意需有教师参与分组名单制定。避免能力较强的学生集中于同组中,使每个组中好、中、差学生均匀分布,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3.授课对象的扩展。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食品化学课程可以针对多种授课对象,包括医学院校、农业院校和综合理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在学生级别上,食品化学的授课对象包括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食品化学课程实际上起到了食品科学基础知识普及的作用。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认识这门课的功能,可以尝试为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程,使其成为跨学科的选修课。

三、结语

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科学教育方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平台上可以说已经是比较普及了。但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门课程还存在着一定的改进和提升空间,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如果全国从事食品化学教学的教师能够在这些方向上做出持续努力,这门课程的发展会有一个飞跃。

参考文献:

[1]赵国华.全国食品化学课程运行情况调查[J].中国农业教育,2007,(6):36-38.

[2]邵秀芝,孙华,王存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化工,2015,(01):184-185.

[3]周丹.大学公选课《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亚太教育,2015,(28):72.

[4]杨文建,俞凌.食品化学课程的新型“四维”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10):86-88.

[5]王发祥,刘永乐,俞健,李向红,王建辉.任务驱动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初步实践[J].广东化工,2015,(04):122,129.

篇3

1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由于食品物性学课程数学公式多,涉及流变学、数理方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3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熟悉或经历过的物性应用案例讲述食品物性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前景。在实验室条件许可时,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例如,可以用牙膏来解释流变学的含义:使用牙膏时挤出要容易,挤出后要求挺括,在牙刷上不能下陷,刷牙时又要轻松,这就要求牙膏遇到剪切时黏度迅速下降,静止时又具有一定的屈服应力,以保持坚挺。学习液态食品的流动特性时,首先让同学回忆倒水和倒油的现象,油是稠的,流动慢;水是稀的,流动快。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现象?若不让它们流动还会出现这些现象吗|51?可以用薯片的脆感、果冻带弹性的滑软感来解释食品质构对食品风味的重要性;用水果可制成原电池引出食品的电学特性;用通过加热可使食品失去水分引出食品的热学特性等|41。在进行质构学部分讲述时,可以先提问:为什么市场上的面包,同样的重量,大小差别很大?除了菌株以及焙烤工艺的原因,还有哪些影响因素?然后再介绍要想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要了解原料的物性。在面包生产中,面粉的物性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如面粉颗粒度、面粉的成分、添加水分的多少等,直接影响着面团的流变特性,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质构。

2学生专题讲座

研究生有别于本科生,他们课程压力相对小,时间自由度大,研究积极性高,自信心更强。因此,学生专题讲座是研究生教学的有益补充|3]。对于研究生来说,单纯地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他们必须关注学科前沿,并具备查阅文献和总结报告的能力。尤其对于一年级的研究生,这种训练十分必要,不仅锻炼学生査阅文献、阅读文献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了解食品物性学究竟在食品科研和实际生产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通过査找文献和阅读最新研究论文,

关教学资料,特别是关于食品物性研究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方面的信息,丰富食品物性学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强大实用性留下深刻印象。

笔者采取的具体做法是:根据食品物性学各个章节的内容,布置各小组的专题讲座题目(表1),要求每组成员分工完成相应题目的课件制作、课堂演讲和提问解答(30min)。教师提问、点评,肯定其优点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综合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分析和讨论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科学型研究所需要的观察、思维、探索、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专题讲座题目举例见表1。

在食品物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时也进行着相关方向的科研工作,在课堂中可以将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穿插到各个知识点中,如在讲授食品的光学特性时,可讲述现代成像技术和现代光谱技术,如核磁共振、CT、超声、高光谱成像技术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品质检测中应用的最新科研动态。

3加强课程设计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食品物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课程总学时中分配一定量的实验学时配合理论教学。在实验项目类型设计中应包含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应覆盖理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如果实硬度计、黏度仪、物性仪、色差计、热分析仪等。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实验装置,如空隙率测试装置、黏弹性模拟实验装置等[11。笔者在讲述“食品质构学”时,组织同学们进行了感官评定实验,实验由二年级的研究生组织,由一年级的研究生处理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2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实验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并为以后进人食品加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篇4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食品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18-02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作风,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我们为食品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根据仪器分析实践课程的目标和实验的特点,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食品科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仪器分析课程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1]。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舞台,为其后续的科研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仪器分析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的科学,是集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可解决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关键问题[2,3]。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论文研究、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活动以及将来的科研和工作中都可能接触到很多仪器。另外,食品相关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食品相关人才对大型精密仪器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有必要为食品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是仪器分析课程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学生能够熟悉各种仪器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方法,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的能力[4,5],为将来从事与仪器分析专业有关的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目标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才能设计完善的教学程序。这门实践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大型仪器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突出该实践课程在食品科学专业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仪器分析实践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能力和创新的能力[6]。

三、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精选仪器分析实验内容是上好实验课的先决条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安排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是顺利完成实验课的关键环节,改革实验教学形式,增设科研型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独立思考、科学创新以及提高综合实验技能的平台。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我们根据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在实验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将来学生参加工作或科研项目的实际应用需求,提出与实际生活或与食品安全、生活实际以及科学研究关系密切并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7],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开设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一些代表性的仪器分析实验技术,设置了题为食用油中脂肪酸的构成、生活用水中钙镁等离子的检测、荞麦中芦丁含量的测定等实验项目。针对同一实验项目,还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样品,供其自主选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探索性,能使W生怀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心态投入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开展现代仪器分析专题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仪器分析理论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以前的实验中,实验教师会在实验前选择好测试体系和仪器测试条件,配置好标准溶液,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简单操作并得到实验数据,这会造成学生对实验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完全不了解。为克服这种实验教学的缺点,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现代仪器分析实践教学采取了分次专题研究的实验课程模式。在每次专题实践中,安排学生体验模拟科研实验研究设计的一系列科研活动,包括从实验原理讲解、实验设计、溶液的配置、样品的前处理、仪器设备的参观讲解以及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撰写实验报告等,并对同一专题实行连续化教学,让学生在每个专题中都能感受到一次小的科研培训机会,使学生不但参与了实验,而且通过实验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科研专题实验模式,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深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其优点在于:(1)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仪器分析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实际操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有连贯性,加强学习效果。(2)学生能在前处理过程中熟悉实验室常用仪器,如各种离心机、固相萃取装置、漩涡混合器、抽滤装置、旋转蒸发仪和冷凝水循环机等,增加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机会,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将现代仪器分析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增加各种仪器的使用

在仪器分析实践教学及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利用仪器分析的实验学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说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仪器分析的实践内容跟其他的一些实践课程联系起来,比如将仪器分析与我院的科研型食品理化检测综合大实验结合起来,在科研型食品理化检测综合大实验的实验题目中融入仪器分析的实验内容,比如我们在食品理化检测大实验中设置了实验题目,分别为食品中三聚氰胺检测、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以及食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这些实验中不但包括了取样、样品的预处理和样品中有害物质的提取等,还包括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的方法检测样品中有害物质等多个实验内容,将仪器分析的实验内容延伸到其他相关的实验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仪器分析的实验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各种仪器在不同课程和不同科研项目中的应用,适应不同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

六、小结

现代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充分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结合食品科学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特点,我们将食品安全等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关注和发展趋势与现代仪器分析实践课程内容相结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金成,王海洪,王声斌.生命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探讨[J].生物学杂志,2013,30(2):95-97,107.

[2]裴亚梅.食品检验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104-105.

[3]杜甫佑,阮贵华,李建平,等.以《仪器分析》食教学改革为契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广州化工,2011,39(3):177-178,189.

[4]于专妮,王强.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3,16(1):69-70,73.

[5]王强,于专妮,师进生.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3(3):56-58,75.

[6]王焕锋.高校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科教导刊,2014:65-67.

[7]李然家,余长春,史权等.仪器分析与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86-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