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10-29 23:12: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水质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水质管理论文

篇1

在对样品进行采集之前,应对采样的方法、步骤以及应急的措施等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依据水质分析的指标,将具体的采样方法步骤等进行设计与细化,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就各种采样方法进行选取。比如,由于各河道的污水汇集后相互反应对设施的处理性能以及成分等会产生相当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对几条污水河渠进行水质分析时,从各个河道取单样分析就不如综合性取样更为科学。看似很小的区别,却对水质分析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些特定指标和具体条件的采样,还可以通过自行的设计采集样本的方法,但是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对设计的方法是否会影响到分析结果进行检验。

1.2水质样品的保存与运输

各种水质的水样,从采集样本到分析,由于化学的、物理的以及生物的作用,会导致水质的成分产生不同的改变。这些改变对于水质质量的分析就会产生影响,因此,为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就需要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保护。有关水样的保存方法有:其一是冷藏或冷冻。通过制冷,可以对微生物的活动起到抑制作用,以减缓水质样品的化学反应速度;其二是通过加入化学保存剂,所加保存剂的种类由所需要分析的指标决定。尽管对水样采取了保存的方法,但是水样采集之后还是应尽快的送回实验室,并根据采样点的位置以及每个项目分析前的最长保存时间,选用合适的运输方式。

2构建完善的水质分析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水质分析质量管理基础

为保证水质分析结果的准确有效,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是十分必须的。完善的水质分析质量保证体系不仅包含了人员素质、环境条件,同时对于仪器设备、检测方法依据标准、标准物质、一般化学试剂以及检测过程的质量管理等都有所涉及。

2.1人员素质——水质分析质量保证体系的首要因素

虽然水质分析是由一定的仪器设备完成的,但是水质样品的采集、保存与运输以及仪器的操作等,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因此,要实现分析质量的有效控制,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的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知识以及实时操作的技术骨干,还应具备不断学习、积极充实自己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与提高,从而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有效的加强。

2.2仪器设备

在水质分析中,除了人员以外,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仪器设备就成为另外一个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因素。只有确保仪器设备以及标准物质溯源的准确,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检测结果的稳定与有效。其一,水质分析实验室中所采用的常用剂量仪器设备如玻璃量器等,都必须经过检定或者校准,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均符合计量法制的相关规定;其二是对标准物质的控制。只有保证标准物质的溯源性,才能对水质分析的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有效的保证。同时,由于用基准配置好的标准物质,随着时间的变化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因此还应对标准物质进行必要的期间核查,以保证标准物质在水质分析中所具有的可信度。其三是对于经常使用的仪器设备等,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未能检定或校准的仪器设备,可以通过比对、能力验证或使用有证标准物质等方式提供仪器性能稳定的证据。

2.3环境条件与检测方法

有了具有较强实力的检测人员、仪器设备以及标准物质的保证,对于检测所需环境的条件以及检测方法进行控制,以保证水质分析的质量。其一,有关水质分析的环境条件,一定要符合检测的要求,比如对于微生物要设置缓冲间、无菌操作室等,并经一些可能会产生干扰的试剂采取分别存放以免对水质分析的准确性产生不必要的干扰等。对于检测方法,一般来讲主要是依据标准,只有先将检测的方法确定,对于检测过程以及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2.4检测过程的质量管理

样品的收集阶段,样品的质量是保证水质分析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保证,因此,通过制定抽样的作业指导书,队抽样的人员以及样品验收人员进行有关水质分析的专业培训,专业培训之后进行测试,只有测试合格的人员才能够担任抽样的任务以及验收工作等,同时对样品进行唯一性标识,以避免在水质分析的过程中出现因标示有误而产生质量失效等问题。样品的收集过程,在此过程中,质量监督员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检测人员的检测质量进行监督,确保操作的规范性。样品的分析过程,经唯一性标识后的样品,随同检测任务单分发至检测人员,检测人员按指定的检测方法标准进行分析。样品的分析与处理阶段,按要求于分析现场当时予以记录,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不得对原始数据任意更改。

3选取有效的水质分析质量管理方法

有了水质分析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于水质分析的基本工作质量就有了基本的保障。但是由于水质分析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就质量管理的方法还应进行有效的选择,已实现有效的控制,确保水质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在实际的水质分析过程中,常用的水质分析质量管理方法主要有:

3.1平行样分析法

如果样品较少,为保证水质分析的质量,就可以增加平行样的测定法。但是,对于能够促进水质分析质量管理的平行样测定结果所允许的相对标准偏差限值,则需要依据抽样的水质的情况以及分析结果的范围来确定。对于均匀性和稳定性较好的水样,就应设置较为严格的标准偏差限值;反之,当样品的均匀性以及稳定性较差时,就应设置较为宽松些的偏差限值。

3.2加标回收试验

加标回收试验作为检验水质分析准确度的一种方式,可以用来对测定过程中是否存在干扰的因素进行了解。但是由于加标回收试验中涉及的标准量对测定结果产生的结果影响比较大,因此,在真正使用该方法时,需要对标准量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加标后的测定值在方法的最佳测定范围内。

3.3保存副样本

篇2

传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也是基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但是管理成效很低,出了不少弊端,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发展。

2.水利工程在管理上定位不明确

在传统水利工程设置下,工程“指挥部”是临时的,需要的时候就进行组建,不需要的就解散。这样的结果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危害极大,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因为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现场监督人员,在建设或者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任何纰漏都找不到原因,甚至连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找不到,还要花掉大把的时间去找,由于水利工程规模较大,就犹如大海捞针[2]。对政府拨付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不足。因为资金得不到相应的监督,这样会导致一些官员会中饱私囊,危害社会。对已经建造完毕的工程,由于管理水平不足,领导们对这些问题也没有充分的认识,这样做不利于水利工程的合理管理。忽视工程的运作。没有明确水利工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水利工程没有合理的管理,工程运作的效率下降。

3.水利工程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对出现的问题也无能为力。不进行管理会导致水利工程出现老化,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二.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善措施

一项巨大工程,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会影响工程质量和后期的管理,使建造后的水利工程就无法发挥的优势,抵御灾害和造福人类也不可能,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很重要,这样做使之能提高工作质量,也能提高效率。

1.建立工程总指挥

要有一个项目总指挥,员工在总指挥的指导下,明确分工。一般需要:工程建造的成本预算工作,材料准备工作,工程施工中的管理工作和监督工作等[3]。施工结束以后不要进行就地解散,工程总指挥还有带领员工对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工作,如果出现了问题能够给与解决。

2.实行项目责任制度

实行项目责任制,因此要将建设水利工程的每一步都归结到每一个人,如果出现了任何纰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施工人员具有一定的责任心,不能马虎了事,使水利工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能够相互制约。

3.建立资金管理制度

建立资金管理制度能够弥补水利工程资金上的不足,一方面除了政府拨入一定的资金外还要向相关的企业收取赋税并告知收取赋税的原因,对资源实行出租,并把这些资金交给财务部进行统一管理,需要使用时必须出示相关的证明文件,防止资金无故挪用。利用公司内部预算人才要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要进行一定的成本控制预算,做到量入为出。

4培养专业人才

在公司内部培养高素质的施工人才和建设人才,增强员工实力。最好是持证上岗,还要定期对他们进行项目考核,完善工资分配制度,对于工作优秀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鼓舞其他的工作人员,对与不合格的进行淘汰[4]。

5.建立风险分析制度

篇3

首先,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水利建设资金重点投向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投入相对减少。大部分小型水利工程已运行多年,老化、退化、失修严重,地方财政困难,无力拿出足够资金维修,传统的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式发展,使水利建设和管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表现在:一是权责不明,二是利益分配不均,三是没有树立起水是商品的概念。因此,只有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管护工程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其次,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潮流中,市场意识逐渐渗透到水利行业中来,为民营水利的萌芽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部分群众先富起来,完成了原始积累,使民营水利的发展在客观上具备了社会经济基础。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国家有关政策中明文规定,“鼓励和提倡社会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联户、个人,经水利部门批准,投资兴办水利工程。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从而极大的刺激了民间资本深入到水利建设中来,极大地促进了民营水利的发展。

二、民营水利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民营水利有利于积聚社会资本,缓解国家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了水利发展的步伐。如邵阳县吸收民间资本办水利,成效明显。到去年底,该县共引入合同民营资本5120万元,真正形成了“社会办水利”的良好局面。

民营水利也有利于完善水利配套设施,解决水利死角,增加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并提高水利建设投入效益。民间资本投入水利往往结合基地开发、养殖、生态等综合开发,经济效益明显。如北京邵成公司老板胡松山以50万元买断邵阳县岩口铺镇联合水库经营期50年。该水库在当地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利用拍卖资金投入38.2万元对大坝做了彻底的防汛除险处理,整修了大坝内外坡,翻砌了卧管,维修了管理所,硬化渠道3.1公里,维修渠道1.7公里,渠道清淤8.2公里。目前业主已投入5.8万元资金用于放置鱼苗5.2万尾、鸭子580只、生猪270头。并计划投入1600万元租赁水库周边土地1200亩,建成一个集生态农业、生物农药、肉牛养殖、生态旅游水面开发等于一体的宝庆生态农庄。

民营水利还有利于降低农民用水成本,激发群众修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一些地方过去灌溉水费没有统一标准,往往由干部说了算。现在私人修建了水塘水库,用水价格可以协商,水价普遍降低。民营水利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水利工程产权清晰,权责利统一,农民“一事一议”参与的水利工程真正能体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这对于建立农村水利建设的长效投资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民营水利的发展,盘活了水利资产,促进了资产保值增值。工程拍卖后,国家或集体水利资产由物质形态变为货币形态,在盘活存量的同时,为新建工程提供了增量资金。以卖促建,以建促管,以管促用,循环往复,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据调查,该县国有、集体小型水利工程已改制2.83万处,占100%,

盘活资金1650万元。

三、民营水利在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实践看,民营水利的发展方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平衡。水利工程建设在确定了规划之后,还受认识水平和经济基础两种因素的制约。当前由于群众认识程度和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在投入建设的力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一些地区民营水利业主业务技术素质不高,在工程维护建设当中缺乏科学,导致水利工程技术质量不高,存在安全隐患。三是有些地区在没有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胡乱进行开发造成工程低标准重复建设,极大的浪费了水资源。四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民营水利经营者在工程管理上尽管尽心尽责,但是由于文化层次不同,特别是缺乏专业的水利工程管理意识,管理水平低而不齐,工程的综合效益不能很好地发挥。五是国家及当地政府没有比较完善的推进民营水利发展的政策法规,致使民营水利业主的权益未能得到相应的保护。

四、发展民营水利的机制与政策

民营水利运作是一项极其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方面诸如投资激励政策、扶持政策、资本市场运作规范、投资者权益保障等都没有比较完整的政策法规,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民营水利的机制与政策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篇4

1.1体现设计意图。满足设计要求是做好样板的前提。

1.2选用合格的材料。合格的建材是“样板”质量的保证,“样板”选用的材料,不仅要材性合格,而且还要注意规格、色泽及形体完整洁净等要求,尤其是装饰材料。

1.3选择合适的技术工人施工,这是样板成败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选用技术水平中上的技术工人操作,容易把样板做好,在面上推广时也容易做到。若用一般技术工人操作,做出的“样板”水平低,无推广价值;但是用技术水平上等的技术工人,虽能做出高水平的样板,但在面上推广困难,无现实意义。

1.4在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技术、质量交底。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详细的技术、质量交底,是做好样板的重要环节,包括样板的名称、部位、使用的材料、技术、质量标准、操作要领等,使操作者做到情况明,要求清。

1.5组织质量专检人员评定质量等级。“样板”施工完毕后,现场施工项目部须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质量进行评定,一般在操作者自检合格后分别由项目部、项经部、公司质量科等有关质量员,项目经理或工程师鉴定通过,有些外饰面、油漆、装饰工程或由设计方或甲方指定的项目,应请设计方及甲方参加鉴定,特殊项目还要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参加,样板一经鉴定通过,就应指导面上施工。

2.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

2.1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作用与目的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力的质量监控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降低工程成本。

2.2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较广,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熟悉和掌握监控的范围及重点,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为:

(1)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了解设计意图,因为一个不符合设计的产品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然而,按图施工是建立在学习与会审的基础上,要把学习与会审结合起来。会审不是简单地审查图纸差错,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施工。在有些场合下,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由于施工较困难,为保证施工质量,需对设计进行适当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2)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监控是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而要对它进行监控。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还要根据规定做复试。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易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过程等环节亦要进行监。

(3)抓分部、分项工程按规定规程施工是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而质量监控工作应把它作为主要环节来抓。

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前提下,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抓规范、规程、规定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工序进行控制,出现问题应立即纠正,把事故苗头消灭在施工过程中。监控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交工前的产品保护,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监控目标。

(4)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是质量监控的重点。单位工程的关键部位与薄弱环节是根据工程对象和队伍素质决定的,如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是关键部位,混合结构中的砌体和预制楼板安装是个关键部位,在装饰工程中,如大面积水磨石地坪,外墙大面积贴面砖,或内墙大面积贴墙纸等都可作为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有2种含义,一是新技术、新工艺,因是第1次施工,质量无把握,因此要重点控制;二是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如轴线位移、钢筋位移、梁柱不归中、混凝土施工缝位置不正且有灰碴、砌体粘结率差、预制板轧缝,以及渗、漏、沙、壳、堵等质量通病。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重点控制,只要方法对头、措施得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

质量监控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有事前监控、施工中监控和分项完成的监控。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注意保护,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直到交工为此,如地面面层、油漆、表糊等等,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

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列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在实践中应抓好下列几项工作:

3.1技术复核。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

3.2隐蔽工程验收。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地下砖墙、防水层、平顶吊筋、保温层、暗埋、管线、电缆、下水道等。隐蔽工程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

3.3材料试验。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砖可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其它一般材料检查出厂合格证。

3.4抽检。随机检查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提检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3.5试水、通球检验。此项检验直接关系到使用功能,必须认真按规程操作严格把关3.6班组自检。班组自检是保证质量的根本,只有每个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自检,认真把关,质量才有扎实基础,因此要牢牢抓住,不应忽视。

3.7设置质量管理点质量管理点可用于多种环节,如推广新技术、质量难点、薄弱环节,要求达到高质量的分项等等,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看来是个薄弱环节,但由于事前采取了措施,设置了质量管理点,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设置质量管理点是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手。

4.质量验评管理

4.1查要细、面要广是正确评定质量的基础在质量评定中检查要细致,覆盖面要广,这是作出正确评定的基础。“细”就是要逐项对照检查,不能走马观花,不求深入;“面要广”就是不能见一当十,检查覆盖面要大。在班组操作时必须全数检查,质量部门检查时抽查面要大,不应低于评定办法的规定,否则评定的结果会缺乏代表性。例如在检查室内抹灰时,只查大间不查小间,只看大间阴阳角,不看小间管道后面阴阳角是否顺直;只查墙面平整,不查空鼓等是不细的表现;在多单元工房检查时,在一个单元的少数楼层检查几间内抹灰后就对整个工程的内墙抹灰评定质量等级,这样显然检查面不广,评定质量等级依据不足。

4.2分项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是分部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而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又是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所以分项质量不能认为是个局部,不碍大局,应看到它能牵动全局,所以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

5.结论

一个优质的水利建设工程,是实施严格且先进的质量管理的结果。一般来说它是通过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因此,切实抓好水利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是创造优良工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宇轼.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10.

篇5

一、学生因素

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强有弱,学习动力弱的学生,经不起挫折,如果在教学上不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就有可能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对于不会学习的学生,如果教师不注意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指导,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可能成为差生。

二、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教育思想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升学有希望的少数学生身上,教师喜欢好学生,讨厌差学生的自然感情控制不好,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来,这是产生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法因素

目前教法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老办法,过于单一和死板,只能让学生的学法适应于教法,而不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法改进教法,使有些学生厌倦学习而成为差生。

促进差生的转化,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二阶段学生的两极分化,对于重新唤起差生的认知,点燃差生的希望之火,激起差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是教师的责任。

把语文学科中两极分化的因素集中起来,有四个突出方面。

(一)、阅读能力上的分化。

差生只会单纯地为阅读而阅读,不知道在阅读过程中去为完成必要的任务而进行积极思维,只是怀着依赖心理去等老师讲解,其结果,仍是无所适从,始终不能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的境地,脑子里依旧是死水一潭,最后导致学习上的分化。

(二)、思维方法上的梗阻。

差生只会墨守陈规,习惯于单项接受型思维,在思维方法上,始终处于凝滞状态,等着老师喂着吃。这样思维不能展开,势必会导致他们不能通过一事物认识其他事物,认识此事物与波事物间的联系,造成思维方法上的恶性循环。

(三)、记忆策略上的悬殊。

差生在记忆广度、记忆速度、记忆精确度、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等各方面的成绩均低于优等生,时间一长,心理和精神上的负效应导致他们认定“积重难返”,因而学习成绩显著下降。

(四)、写作水平的差异。

反应在写作上,差生缺少扎实的写作功底,缺少教师科学系统的指导和讲评,所以在写作上他们很难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甚至连语句通顺,书写清晰,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也很难做到,这也是造成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怎样防止两极分化问题呢?

一要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成绩竞赛、智力抢答、笑话幽默等,以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转化的环境,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以表扬为主,对好作文给奖励分,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展览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对差生进行恰切的评价,施以必要的鼓励,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等,激发差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要坚持对差生的学习辅导。

对差生的辅导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知识的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差生的学习个性,对差生辅导的形式主要是课前辅导和预习方法、预习内容、自学习惯、使用工具书、参考书能力的辅导以及课堂巡视辅导,及时收集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信息的输出以及为学生排忧解难,课后跟踪辅导,每次跟踪都有重点,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并从中归结出差生转化的规律。

三要培养差生的学习习惯

为了使差生养成习惯,每次计划不订则已,订了就要坚决执行。指导对写作有畏难情绪的差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和生活日记,指导差生自觉地搜集报刊杂志上的名言警句,随感录,汇编成册,指导他们仔细揣摩这些短小精悍的随感录的意味和表现技巧,让他们掌握写作入门的途径。

四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语文课,对差生练习设计要多层次性,即设计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不同台阶难度的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都有向高程度奋斗的希望。练习设计要多形式性,即灵活多样地设计出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多种练习,使差生在认真的训练中敏干观察、强于记忆、勤于思考、富于想象。练习设计要多角度性,即设计出目的在于巩固基储锻炼胆量、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训练技能、引导发现、鼓励刨新等各种练习,用来训练差生能力。

五要注意对差生的作文教学。

篇6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法律体系不断加强,特别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的颁布实施,为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法律位阶较低,因而其法律规制作用有限,直接导致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不够到位,缺乏有效性和执行力,因而必须对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要想抓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就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作保障,但目前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由于很多水运工程施工企业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因而自身对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不够重视;个别建设单位为了节约建设费用,水运工程项目监督管理机构力量十分薄弱,同时也没有配强、配足、配齐监督管理人员,特别是很多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因而无法对水运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督管理。

(三)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必须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机制,否则无法更好的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尽管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水运工程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监督管理机构能够更好的发挥水运工程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很多水运工程都没有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构、企业“联席会议制度”,而且监督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无法保证水运工程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完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

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于提升水运工程质量至关重视,我国应当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将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中,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国家尽快研究制定《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条例》,提高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的法律位阶。在此基础上,要从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水运工程质量建设的规范化标准,特别是要对旧规范、旧标准、旧流程以及旧行业规章进行清理、整顿、修改和完善,使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优化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重要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良好运行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取得良好的成效。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加大水运工程监督管理的执法力度,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对于水运工程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处理,给予经济、行政乃至法律制裁。进一步明确监督机制与施工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大力推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竣工备案制度”,通过划清施工企业和监督管理机构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能够使施工企业更加重视水运工程施工质量。

(三)健全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篇7

水源热泵定义

水源热泵是以水为介质来提取能量实现制热和制冷的一个或一组系统。针对水源热泵机组,就是通过消耗少量高品位能量,将地表水中不可直接利用的低品位热量提取出来,变成可以直接利用的高品位能源的装置。水源热泵是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来制冷、供热,应该说其属热泵中“地源热泵”的一种。经过严格测试及不同地区热泵的应用实例测算,水源热泵制热的性能系数在3.1—4.7之间,制冷的性能系数在3.5—6.7之间。

水源热泵工作原理

篇8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势所趋。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为了使水稻生产由机械代替人工,有人提出了水稻直播的理念并进行了大量尝试。水稻直播免去了育秧、拔身、栽秧等环节,播种后无缓苗期,表现为分蘖发生早,节位低,抗逆性强,具有省工、省力、省本等许多优点。

气候条件是制约水稻生产全过程的重要因子之一,对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具体某一品种的每年产量和品质的生成都是由其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的气候因素决定的,每一项栽培技术措施的改进都会涉及不同生育阶段的气候条件改变,因此,必须进行气候风险论证。

1中晚熟粳稻品种抽穗扬花和灌浆成熟要求的气象条件

1.1抽穗扬花中晚熟粳稻品种抽穗扬花适宜温度为25~28℃,当日平均气温连续3d以上低于20℃就会影响正常抽穗扬花,造成“孕而不莠,莠而不实”现象。

1.2灌浆成熟灌浆结实期适宜温度为20~23℃,需要40d左右气温≥15℃的天数,只有满足这样的温度条件,才能使水稻安全成熟。

2滨海县水稻直播栽培的现状

2.1水稻品种滨海县种植的主要水稻品种为徐稻3号、4号和华粳6号等中晚熟粳稻,以徐稻4号为主。

2.2种植方式种植方式为一年两熟制,水稻接麦茬,麦类种植以小麦为主,约占总面积的70%,大麦为辅,约占30%。大麦正常成熟期为5月20日左右,小麦为6月15日左右。所以,一般水稻直播安排在5月25日到6月20日期间播种,9月上中旬抽穗扬花,10月底前后收获,单产在9000kg/hm2左右。

2.3发展速度滨海县直播水稻从2001年开始,2003年前零星种植,2004年全县只有333.33hm2,2005年为1000hm2,2006年增到1.04万hm2,2007年猛增到2.1万hm2。

2.4分布特点滨海县直播水稻主要分布在灌溉总渠南4个乡镇,约占55%,渠北沿渠5个乡镇,约占30%;废黄河沿2线6个乡镇,约占15%。其中五汛镇约6666.67hm2水稻,2006年直播水稻种植已达2866.67hm2,占全镇水稻面积40%单产水平也最高,90%的面积产量达9000kg/hm2以上。2007年面积6333.33hm2,占95%以上。

2.5茬口布局滨海县直播水稻既有大麦茬、小麦茬、油菜茬,还有新平整的土地。其中以大麦茬、油菜茬为主,2007年全县1.33万hm2,主要分布在五汛、蔡桥、八滩、陈涛等乡镇,这类茬口较早,6月5~8日播种;小麦茬2007年约6666.67hm2,主要分布在其他各乡镇,这类茬口安排直播稻季节偏紧,在6月10~20日播种。

3栽培风险分析

2005~2007年属异常年份,气温偏高,9月中旬日平均气温分别为23.9℃、21.0℃和22.5℃,稳定通过15℃的日期分别为11月18日、11月20日和11月1日。即使如此,2007年9月18~22日受13号台风(韦帕)的影响(这5d日平均温度分别为19.5℃、20.0℃、22.0℃、21.7℃和21.6℃),仍造成部分田块减产。

滨海县常年9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分别为23.8℃和21.8℃,稳定通过20℃的终日日期80%年份在9月19日,稳定通过15℃的终日日期80%年份在10月19日。按照中晚熟粳稻品种抽穗扬花到成熟需要15℃以上日数40d推算,安全抽穗期应在9月上旬之前,常年9月上旬的气温有利于抽穗扬花,也是当地传统栽培方式(育苗移栽)的抽穗扬花期。所以,从安全气候条件来看,该地粳稻齐穗期80%年份应当安排在9月上旬,不能超过这一界限。水稻直播栽培主要接的是小麦茬口,根据前几年种植实际情况来看,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小麦茬口直播稻要到9月中旬才能抽穗扬花,如果气候正常,9月中旬之后才能抽穗扬花,仅有20%的年份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即成功的气候概率为20%。6月中旬起江苏淮北地区随着江南梅雨带的北移,将进入淮北雨季,连续阴雨对原始种植方式,从秧田向本田移栽的活棵非常有利,但对直播,尤其机械作业非常不利,不利于田间作业和出苗。

3结语

在当前的技术栽培水平下,水稻直播栽培在江苏淮北地区具有一定的气候风险性,大面积推广要慎重。

参考文献

[1]赵辉,刘庆伟.信阳水稻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农业气候指标确定[J].河南气象,2006(2):59-60.

[2]马晓群,徐敏.合肥市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气候风险评[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2):182-184.

[3]李秀芬,韩勇,黄元财,等.辽宁省水稻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733-4735.

[4]刘桃菊,殷新佑,戚昌瀚,等.气候变化与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关系的模拟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3):486-490.

篇9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对产权理论深入研究孕育而生的产权经济学,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支柱理论之一。产权制度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中对稀缺资源争夺的冲突所确立的竞争规则,这些规则可以是法律、规制、习惯或等级地位。完整的产权是一组权利,包括:①使用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财产,包括有权在物质形态上改变乃至毁坏财产;②收益权,即直接从财产本身或经由协约关系从别人那里(在财产转让的条件下)获取收益;③转让权,通过出租或出售把与财产有关的权利让渡给他人。产权具有可分解性,将产权区分为使用、收益、转让诸权只是初步分解,其中每一种权利都可能得到更为具体和细致的分解,这就使得产权结构复杂化。产权结构存在各种不同的形式,私有产权(PrivateProperty)和共有产权(Commonproperty)是产权安排形式的两个极端,大多数产权安排处于这两者之间。产权经济学强调产权结构和人类行为激励的内在联系,认为不同产权制度和产权结构的差异对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排他性(Excludability)是产权的决定性特征,它不仅意味着不让他人从一项权利中受益,而且意味着权利所有者要对该项权利使用中的各项成本负责。产权界定的含义是指提高共有产权的排他性。产权的界定需要付出成本,可以划分为排他性成本(Exclusioncost)与内部管理成本(Internalgovernancecost)。排他性成本包括界定成本和维护成本,这里的界定指在物理与价值形态上给出产权的边界,并使之能够被有关交易者乃至社会识别和承认。产权的内部管理成本,是指不具有排他性,共同拥有产权的所有者做出决策、采取行动时所耗费的成本

由于共有产权使内部成员的努力程度普遍降低,共有产权的有效行使往往有赖于很高的内部管理费用,降低共有产权的内部管理费用依赖于产权的排他程度的加强,但相应要付出排他性成本,只有当新增的排他成本低于所减少的内部管理成本时,排他性程度的加强才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产权界定的收益大于产权界定的成本时,人们才有动力去制订规则和界定产权,因此产权总是没有被完全界定的。没有被完全界定的产权就会产生外部性,即产权行使效率下降带来的损失。理论上来讲,产权没有完全界定带来的成本节约等于产权没有完全界定而带来的损失。因此人们会不断地界定产权,直至两者在边际上达到相等,形成暂时的制度均衡。产权制度的演变实际上就是产权不断被界定、外部性不断内部化、产权行使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产权制度均衡不断被打破,产权制度创新不断涌现、产权制度不断变迁的过程。从西方国家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来看,大体上经历了共有产权、排他性共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三个阶段。但需要指出的是,各种形式的共有产权在当代西方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任何国家从未建立起纯粹的私有产权制度。

二、我国水资源的共有产权制度安排

从人类历史上看,资源稀缺的出现和加剧以及相伴随的相对价格提高,是产权制度出现的基本原因。在自然资源相对充裕时,对这些资源设置产权的成本超过了潜在的收益,自然资源往往被当作公共财产使用。当人口相对于稳定的资源数量增长时,人们之间的竞争趋于尖锐,一旦资源稀缺达到导致人们相互对抗的水平,产权制度的出现便不可避免。当水资源相对并不稀缺之时,设置水权的收益不高,水资源处于开放利用状态,这反过来助长了水资源的粗放利用,加速了水资源稀缺的出现,而资源稀缺的日益显现,又客观上提出了设置水权制度的需求,以遏制资源利用的快速增长,优化配置稀缺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复杂的自然和经济属性,界定水权的排他性成本很高,共有产权是成本相对节约的产权制度安排。共有水权的含义是水资源被某一特定群体共同拥有,但区别于开放利用的公共财产,群体内存在某种资源利用的规则,并设立公共管理机构对资源实施权属管理。节约排他性成本的相应代价是要付出较高的内部管理成本。依据处于支配地位的水权行使主体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将共有水权的产权结构划分为四种形式。全民所有、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水权称为国有水权(Civilpropertyrights),流域各地区共同拥有、委托流域管理机构管理的水权称为流域水权(Basinpropertyrights),流域内各地区分别拥有、地方政府管理的水权称为区域水权(RegionalPropertyrights),区域内组织或社团拥有的水权称为集体水权(CollectivePropertyrights),当然和国有水权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私有水权。显然私有水权的排他性最强,而国有水权的排他性最弱。

在计划经济时代,总体来看,由于水资源相对不稀缺,水资源的利用处于开放状态,主要受开发能力和取用成本制约,基本上不存在用水竞争和经济配给问题,是一种“开放可获取资源”(Open-accessresource),可以认为不存在正式的产权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水资源的利用是计划经济的延续,水资源利用基本上仍处于开放状态,排他性很弱,用水呈现粗放增长,水资源开始成为稀缺性的经济资源,用水竞争性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区域间水事冲突日益增多。这一时期,水资源产权制度因资源稀缺而成为必要。一系列水资源管理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1988年《水法》颁布之后开始付诸实施。这些制度包括水长期供求计划制度、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事纠纷协调制度等,实际上可以视为一整套产权制度安排。

从这套产权制度安排来看水资源的产权结构,我国水资源产权安排整体上属于国有水权制度,这成为中央政府在流域间调配水资源的依据。由于大多数流域不涉及跨区域调水问题,流域内水资源的国有水权等同于流域水权,为流域上下游全体人口共同拥有,在大的江河流域一般设有专门的流域管理机构来管理。由于上下游对流域水权的争夺日益激烈,对流域各地区用水权利做出界定在很多流域成为必要,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将流域水权分割为区域水权。在地方行政区域内,由于地方政府不仅是水权权属的管理者,而且也是区域内水公共事务的提供者,地方政府直接行使一部分区域水权,提供城市供水和乡村灌溉,另一部分用水权则通过发放许可证的形式赋予取水户,这就是取水许可制度,实质上是把一部分区域水权分割为集体水权。

这里所说的流域水权、区域水权和集体水权,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产权,排他性较弱,只具有一定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且不具有转让权。这些不同形式的共有水权,其界定、维护和转移都是基于行政手段的,比如区域水权常得不到尊重,流域上下游水事冲突仍主要依赖于上级行政协调;取水许可制度赋予的集体水权,被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其使用不具有长期稳定性;而水权的转移都是通过行政命令被指令划拨。

以上考察显示,经过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20年来的水管理制度演变,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基于行政手段的共有水权制度,虽然十几年来实施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使水权的排他性有所提高,但是水权的外部性还较高,水权行使效率还较低,也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水权模糊”现象还很严重。水权模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合理的经济现象,主要是由于清晰界定水权的成本较高,采用模糊水权的方法可以节约排他性成本。行政手段正是宏观环境下成本节约的现实制度选择,而产权模糊是行政配水制度的基础。当前的水权制度安排是水权模糊带来的内部管理费用和用水效率损失与行政配水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之间的均衡。

三、水权制度变迁的动因

前不久发生的国内首例跨城市水权交易—东阳—义乌水权交易事件,在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我们研究认为,这个事件打破了行政手段垄断水权分配的传统,标志着我国水权市场的正式诞生,实际上也是水权制度变革的先声。通过对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的进一步考察,可以揭示制度变革的深层动因。

东阳市和义乌市处在一条江的上下游,义乌江的水权理论上为流域水权,为河流上下游各地区共享,但实际上由于模锦水库位于东阳境内,横锦水库中水资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事实上为东阳占有,或者说横锦水库的水资源产权性质是不完全排他的区域水权。义乌若要获取这部分水资源的使用权,在目前基于行政手段的共有水权制度安排下,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要求东阳向下游放水。事实上,在过去的干旱季节里,东阳也曾多次开闸放水,无偿支援义乌用水。但是一次次的紧急求水,使义乌深刻认识到,这种靠上级行政协调方法阶段性、无偿性的调水,既不可靠,也不长久。加之河道污染,河道提水主要供农业灌溉,而义乌主要是亟待扩大城市供水,于是跨区域调用横锦水库的优质水成为首选。于是义乌还可以选择第二种方式,就是请求上级安排横锦水库到义乌的调水工程。

传统的跨区域调水方式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调水工程由中央财政或者上级财政投钱,地方几乎是无条件受益。但这种依靠行政协调的方式往往耗时耗力,周期较长,特别是由于对调出方缺少利益补偿,调水各方较难达成一致。而在水权交易发生的浙江省,国家财政投资的前提并不具备。浙江省地方的水利工程以地方投入为主,省级和国家补贴非常少。义乌市的水利工程基本上靠自筹自建,1997年投入使用的八都水库就是利用“五自”办法兴建,总投资1.8亿元,上级财政补贴只占10%。义乌市自身拥有很强财政能力和投资能力,具有购买水权的能力。按照转让协议规定,2亿元水权转让费分5年付清,平均每年4千万元,仅占1999年财政总收入的4.5%,整个供水工程耗资7亿元,平均年投资1.4亿元,仅占1999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6%。义乌如果选择伸手向上级一等二靠三要的话,一来资时,协调周期很长,义乌城市供水等不及,二来费力,上级补贴的钱很少,得不偿失。于是义乌“明智”地选择了自主解决,主动与东阳平等协商。

由此可见,在东阳—义乌水权交易事件中,义乌之所以没有选择向上级要水,而是选择了购买水权,乃是买水的收益远大于要水的成本。义乌买水的成本是失去上级微不足道的财政补贴,而且获得补贴的机会成本还很高,而收益则是及时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对于东阳来说,指令划拨境内水资源对自身几乎没有收益,而卖水则可以盘活水利资产,收益丰厚。由于交易双方选择新规则都有利可图,故而制度变迁不可避免。

从一种制度转向另一种制度,这说明新制度的运行成本小于旧制度的运行成本,或者说,从旧制度转向新制度有利可图。通过考察水权交易发生的外部环境,我们发现水权交易之所以率先在浙江发生,乃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利用行政手段转移水权的成本较高,而利用市场手段的成本却较低,东阳和义乌的特殊伙伴关系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这是制度变迁得以发生的重要条件。

四、水权制度变迁的路径

东阳—义乌水权交易作为新生事物,具体做法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其模式也并非其他地方可以照搬照抄,但这个事件无疑代表了一个方向,就是引入水权、水市场优化水资源配置大有可为。作为水权市场初露端倪的标志,这个事件揭示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是,随着缺水的日益加剧,水权模糊的代价越来越大,基于行政手段的共有水权制度的运行成本越来越高。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利益主体地位日益强化,上级监督地方政府的难度越来越大,行政命令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即所谓的“体制失效”,其实是现有产权制度的失效;其二,政府显然没有能力处理繁杂的资产有用性信息,利用行政手段配置水权已经“力不从心”,制度运行的机会成本不断增高;其三,水权界定和维护的成本在降低,建立产权排他性的收益在提高,加之市场化改革在不断降低产权交易的成本,引入市场机制的预期收益在不断增大。

篇10

论文摘要: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订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

洪水资源利用是指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建设和完善滞、蓄、调、引、灌等工程设施,综合采用规划、预报、调度、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实施洪水风险管理,对特定规模洪水的公益性增值利用,具有综合、风险、公益、增值等特征。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洪水风险管理、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河湖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地下水回灌等多种行为.需要调整多重利益关系,亟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一、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洪水资源利用趋势的内在需要

我阚水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日益增加,缺水威胁将进一步加剧,适度利用洪水资源将成为解决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洪水资源利用在规模和总量上都将呈现日益增长趋势存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包括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洪水风险管理、江河湖泊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及其补偿、回灌地下水等,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支持。这些制度的确立和运作,单纯依靠政策难以完全奏效,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化、法制化.

2.协调洪水资源利用复杂利益关系的迫切要求

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各级防总、各级政府部门、水工程管理单位、社会公众等多重主体,各主体利益关系复杂而多元。在我国.虽然这些主体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个别时候针对具体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这就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法律制度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有效地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活动

3.解决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的关键举措

尽管目前我同已确立了“保障安全、充分利用”的洪水资源利用基本政策,要求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然而前我同存洪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却处于缺位状态:除了《天津市防洪抗旱条例》等部分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鼓励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外.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以及各种涉水部门规章均未规定洪水资源利用问题。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法律瓶颈,严重制约着洪水资源利用的有效开展。为此.在推进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二、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

1.确立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洪水资源利用具有利害两重性.其“利”体现在洪水一旦资源化,就可以像其他水资源一样进行兴利:其“害”体现在,除了洪水本身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之外,还可能因为洪水资源化措施的实施带来各种附加风险.如洪水预报误差风险、调度操作误差风险等。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需要适度承受洪水风险,并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而这首先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安全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必须结合实时的工情、雨情、汛情,科学决策、审慎操作.保证度汛安全。

二是统一规划原则,即通过合理的规划,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时需要注意结合各个流域的工情、雨情、水情,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采取适宜的利用措施,实现洪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综合利用原则.即从全流域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河库洪水错峰调度以发挥防洪减灾效益.还要考虑如何通过科学调度增加水库容纳水量及调蓄滞洪水量来提高水能水量利用率,综合增加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

2.确立政府主导的洪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洪水资源利用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赋予洪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较强的行政权力,以满足应急管理决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主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追究者的法律责任.以避免无序利用、不合理利用引发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与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同,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与驱动机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编制专业规划,结合具体的雨情、汛情、工情.科学决策,相机实施。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编制主体、决策程序、法律地位和有关机构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机制.规定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执行与监督等。

4.结合洪水资源利用方式设计不同的法律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主要有四种方式:水库调度.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以及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通过工程措施主动回灌地下水。不同的洪水资源利用方式,其法律制度建设重点存在很大区别:

①对于水库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调度及风险责任承担。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等工程的调蓄水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需要改变传统的水库调度模式。建立动态的汛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动态的汛限水位、调整具体的水库汛期调度方案。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洪水风险的增加,需要确立相应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和承担方式。

②对于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在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配置、调度以及不同区域、流域之间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利益平衡。为了尽可能滞留洪水,可以利用联网的河系或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将本流域、本区域的汛期“弃水”调度到其他流域或区域加以储存或利用,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并进行相关的水量调度制度建设。由于洪水往往夹杂着各种污染物.因此,在洪水资源调度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与管理污染物。限制污染灾害在地区间转移,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3)对于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蓄滞洪区的功能调整和受损者的利益补偿为了合理利用洪水资源.有必要将蓄滞洪区的运用从单一的被动防洪调度转变为主动的蓄洪兴利和错峰防洪等多种形式.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制定和实施适宜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蓄滞洪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区内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当根据各流域防洪规划、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要求.结合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以不同淹没水深及淹没时间为参数.划分蓄滞洪区的启用级别.确定相应级别的启用决策机构。实现蓄滞洪区分级运用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立法.依法界定有关区域地方政府作为补偿主体,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规定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健全补偿基金的征收、分配和管理运作、资金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规范补偿金的发放、使用和监督等。

(4)对于主动回灌地下水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以及洪水水质的管理问题。有效回灌地下水往往需要修建地下截坝、拦水闸,开挖深井、渗沟等工程.为此需要对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专门的法规标准。此外,洪水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水质难以控制,因此在回灌地下水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监督控制措施,保证水质不被污染,以免污染了地下水源,造成新的自然灾害。需要明确可回灌地下的洪水水体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洪水水质检测、报告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大利用决策的信息支持力度,完善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的决策机制。对无视洪水水质,强行决策致使地下水体污染的,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5.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为控制或减轻洪水资源利用过程巾可能遇到的突发性水灾损失.必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应急预案的演练、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各级应急响应中的责任义务与协同机制、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的措施、应急决策后的评估制度以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

6.其他制度

除了建立、完善或落实上述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建立洪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跨区纠纷解决机制、水质监测与控制制度等各种制度措施。

三、政策建议

1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在今后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在法律层面.可通过修订防洪法,增加有关洪水资源利用的条款。如将防洪规划扩展为洪水管理规划,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地位;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地方和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洪水资源利用行动中的沟通与协调,扩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职能;将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由洪泛区、蓄滞洪区向整个防洪区推广.由建设项目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推广;在保障措施中,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资金的来源,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洪水资源利用投人原则,明确洪水资源利用基金在洪水管理基金中的比例等。在行政法规层面,需要及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合理确定蓄滞洪区的规划管理制度、科学利用制度和损害补偿制度,以促进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需要在将来出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建立地下水回灌制度,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缓解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在部门规章层面,为了具体指导我国洪水资源利用实践,可以在有关水部门规章的制定、修改时加入洪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制度。比如,在已纳入水利部立法工作安排的“雨洪影响评价分级管理规定”“雨洪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丹江口水库管理办法”“尼尔基水利枢纽库区管理办法”“东平湖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中规定与洪水资源利用相关的制度。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及相关地方立法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结合本地区洪水资源利用的实际需要,将国家确定的洪水资源利用制度予以具体化。

2.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一方面,洪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汀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通过地方性立法先行.不仅可以满足缺水地区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的立法需求,而且可以因地制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从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上看.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层面引进洪水管理理念并对防洪法进行修改,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之后.才能表明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真正建立。

3.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篇11

一、引言

自从德国学者G.Zeuner于1860年提出射流理论以来,水喷射泵的应用与研究已得到了广泛发展,世界上一些集中供热比较发达的国家如前苏联,热用户与室外供热管网的连接,采用热水喷射泵连接方式者占85%[1],而用混水泵连接的只占9%。在我国热水喷射泵的应用,五、六十年代较为普遍。虽然喷射泵这种连接方式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经济等优点,但在我国不但没有进一步推广应用,反而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几乎已经淘汰。究其原因,主要是喷射泵的喷嘴直径固定不变,不能适应供热系统供热规模不断变化的需要。在供热系统运行初期,因水喷射泵的喷嘴直径(或混合比--进入喷射泵的回水流量与一次网的供水流量之比)与供热规模比较适应,供热效果一般都比较理想,但随着供热系统供热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喷射泵本身的混合比也随之变化,以满足喷射泵前的一次网设计流量变化的情况下,二次网的流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喷射泵的喷嘴是固定不变的,上述要求无法实现,结果导致供热效果逐渐变坏,喷射泵以至致到了被淘汰的境地。

近几年来,随着供热规模的多层次发展,从技术上希望有更多类型的供热系统连接方式被应用,可调式水喷射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研制的。

二、可调式水喷射泵的结构设计

可调式水喷射泵的结构原理如下(图1)。其工作原理为:按照某一供热规模运行的喷嘴直径固定。当供热系统的供热规模增加时,假设原来二次网的供热面积不变,热力站的数目将增加。为了保证供热效果,一次网的供水温度得提高,此时调节喷针向内移动,使得喷嘴的流通截面减小,通过喷嘴的外网供水流量减小,而混合比增大,二次网的流量和供水温度基本保护不变,从而保证了二次网的供热量不变。当供热规模减小时,调节喷针向相反方向运动,即可适应变化后的供热要求。

图1可调式水喷射泵结构原理图

1.引射水入口2.调节喷针3.引水室4.被引射水口5.混合室6.扩散段7.混合水出口

前苏联的可调式水喷射泵[2](如图2),它的外网水流入方向与喷嘴调节方向成90度角,而图1的结构是同一方向,因此阻力较小。此外,图2中的喷嘴出口与混合室入口间的距离是固定的,而图1中的是变化的,变化的间距可以提高水喷射泵的效率。

图2带有可调节工作喷嘴出口截面的水喷射泵结构图

1.调节装置2.喷口3.引水泵4.混合室5.扩散段

三、可调式水喷射泵的性能

水喷射泵的性能方程采用索科洛夫方程[2]:

(1)

上式中:

Pg扩压管出口混合水压力,Pa;

Po工作水流体流经喷嘴时的压力,Pa;

Ph被引射消耗引水室时的压力,Pa;

ΔPg=Pg-Ph水喷射泵所提供的扬程,等于克服供暖用户系统的压力损失值;

ΔPp=Po-Ph工作水流经喷嘴时的压降,亦即热网供回水管的资用压差,Pa;

μ混合比,μ=Gh/G0

Gh被引射水流体流量,kg/s;

G0工作水流体流量,kg/s;

Gg扩压管出口混合水流体流量,kg/s;

φ1、φ2、φ3、φ4分别为喷嘴出口、混合室、扩压管入口、混合室入口速度系数;

fp喷嘴出口截面积m2;

f3圆筒形混合室截面积m2;

f2被引射流体在混合室人口截面上所占的面积m2;

vp、vh、vg工作水、被引射水和混合水流体比容,m3/kg

笔者据此设计制造了两台可调式水喷射泵样机,其规格分别为Dg100和Dg80。实验台设在赤峰市热力公司的某一热力站,一次网所提供的供、回水资用压差Pp=PO-Ph=0.8MPa,供水温度t0=60℃,二次网的供热面积为22000m2;实验装置图如图3。

图3可调式水喷射泵实验装置图

1.压力表2.温度计3.截止阀4.除污器5.调节阀6.可调式喷射泵

可调式水喷射泵基本性能实验的目的是截面比f3/fp,压降比ΔPg/ΔPp和混合比μ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如图4。

为了分析可调式水喷射泵的性能,先了解固定喷嘴的水喷射泵性能(如图5)。图5中下方的两条线分别表示在固定截面比3.75和5.86下,压降比与混合比之间的关系曲线,上方的一条线分别与下方的两条线相切的点为该截面比所对应的混合比下,水喷射泵在该截面比下的最高效率点。因此,上方的一条线为在任意截面比和混合比下,水喷射泵所能达到的最高效率点的包络线。

图4中曲线是由某一喷嘴出口速度系数φ1下,某一截面比所对应的混合比下水喷射泵的最高效率点组成,从图4中可以得出,可调式水喷射泵在改变喷嘴截面时是沿着喷嘴出口速度系数φ1为0.60~0.75间的水喷射泵最高效率点运行。从实验结果看,在喷嘴直径的调节过程中,混合比可在0.4~1.7之间变化(混合比还可以减小),亦即说明,在一定的供热规模下,二次网设计供、回水温度为95℃和70℃,当供热规模扩大时,二次网的流量不变,一次网的供水温度提高。如上设计的混合比可以使得一次网的供水温度在110~130℃之间变化,完全能满足供热要求。

图4可调式水喷射泵基本性能实验曲线

图5水喷射泵特性曲线图

笔者在实验中发现:影响可调式水喷射泵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喷嘴出口速度系数φ1,而喷嘴出口速度系数φ1主要与喷嘴出口的阻力有关。因此,为了提高可调节水喷射泵的效率,在研制过程中,特别对喷嘴的形状、调节结构、加工精度等进行了重点设计。

四、供热系统中水喷射泵连接方式的适用范围

在技术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热水喷射泵在供热系统中连接较混水泵连接和间接连接有很大的优越性。除了水喷射泵结构简单、无转动部件、使用和维护都比较方便,以及低成本、低运行费用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消耗供暖用户的"富余"压头,提高供热外网的水力稳定性,提高供暖末端用户的资用压差。笔者曾对板式换热器、混水泵和喷射泵三种连接方式进行了经济性比较,以总年费用(初投资折算到每一年报费用)为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对不同的供热面积进行热力站数目的寻优(具体算法另文介绍)。其结果如表1,从表中可以得到:在技术许可的范围内,当总的供热规模小于70万平方米时,采用喷射泵连接比采用混水泵连接或间接连接的供热系统总年费用要小;喷射泵连接的供热系统,热力站最佳供热面积为2~3万平方米。

三种连接方式经济比较结果

供热规模板式换热器连接方式混水泵连接方式喷射泵连接方式

万M2最优热力站数目年费用(万元)最优热力站数目年费用(万元)最优热力站数目年费用(万元)

51124.2180.3252.7

101210.81183.74120.3

202395.72313.47255.9

402817.63687.518526.7

6021176.24932.627883.4

7031394.861089.1341121.6

8031527.961201.7391335.7

10031894.881497.5

15052534.6102167.3

20063107.4162745.9

25083754.7213356.0

30094312.0293870.6

400134895.6364301.1

由于可调式水喷射泵的研制成功,供热系统中采用水喷射泵连接方式的因有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经分析计算,在供热面积70万平方米的供热规模范围内,采用水喷射泵连接方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篇12

1.2施工工艺不完善施工工艺中的问题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通病。施工工艺是工程建设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完善工程中、后期施工的主要措施。纵观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在堤身填筑施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施工作业不标准、碾压不到位等现象,造成堤身存在空隙,容易导致后期出现裂缝,甚至下陷;堤基的压实度不达标,且没有彻底清理堤基,导致堤基表面不平整,凹凸不齐。在技术方面,机具的钻头直径太小,难以符合工程要求;搅拌桩桩体垂直度存在很大的误差,无法保障桩与桩之间的衔接质量。

1.3业内欠缺法律意识,人员素质较低随着水利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对于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内部状况而言,普遍存在无证上岗、专业不符和素质偏低的现象,很多职位的管理者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且责任心不强,无法开展有效的现场质量管理活动。此外,施工人员的仍然只掌握着传统技术,没有及时更新、学习新形势下的新技能,进而导致各种不良问题的出现;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等现象普遍,且工程建设部门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这严重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提高。

2应对措施

2.1严格控制原材料的选用对于施工建设的原材料选用,要在施工前期严把原材料的来源,细致审查原材料的各项指标、数据和资料,并要求供货方出示相关的质量检测证明,确保无质量问题后,再应用于施工建设,管理者不能只考虑施工工期,而忽视了施工质量。此外,还要改善施工建设中机械设备的性能,定期维修、检查,及时更换陈旧的机器,确保施工机器的完整、性能良好,从而保证施工进度。对于新引进的机械,要进行专业化的性能测试,保证其符合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技术部门的认定后投入使用。

2.2加强技术监管,提高施工质量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需要质量较好的原材料,更需要娴熟的技术支撑。因此,要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施工工艺设施,严把施工后期堤基、堤身和堤面的质量关,彻底清理堤基,保持堤面平整。此外,还应加大对堤身的碾压力度和压实度,确保堤身不出现空隙、不松散。对于相关技术设备,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及时更新机器,避免因设备或技术不足而影响工期,并保证施工工艺和技术设备的完整性。

2.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在水利水电工程完工时,相关监督、监管部门要全面检查工程的整个过程,对于质量不达标的项目,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整改,从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人员在工程监管中,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质量管理模式中自觉遵循法律法规和规范程序,从而规范化、标准化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要坚决抵制不符合施工质量要求的行为,强化监督执法力度,从源头上防范风险,从而提高工程质量。

3加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

水利水电工程事业是我国其他事业发展的基础。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甚至关乎着社会稳定。水利水电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总体实力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紧密相关,良好的工程质量是水利水电企业实力和形象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益繁荣,技术越来越先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提高整个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真正发挥水利水电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