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16:54: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学技术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3、面临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转折点,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4、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
(一)综合性、横向性
语文数学在人类学科之林中是两门特殊的学科:语文数学都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具有综合性、横断性的学科。
事实上,语文是包括了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以及各门学科都需要语言文字及其表述,所以语文也有横断性[1]。数学区别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数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因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和逻辑可能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科学[2]。
(二)文化性、全息性
再从语文数学学科内涵属性上看,语文数学不仅具有知识属性、科学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即语文数学都是一种文化,并且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数学代表着科学文化,以及这种代表具有相当的全息性[3]。
由于语文是对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等众多人文学科的综合,因而可以说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
正如著名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4]。数学文化代表科学文化。主要因为,首先,数学精神代表着科学精神,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特点充分显示出了求实(逻辑性、理性)、求异、求新(怀疑、找问题、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精神;其次,数学思维代表着科学思维,这就是程序化、逻辑性、严密性、创造性;再次,数学思想丰富发展着科学思想,甚至会引领科学思想革命[5]。
(三)科学性、艺术性
从语文数学的学科科内容特质上看,语文数学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
不用赘言,语文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艺术性、是美,但语文也有科学性,也必须是真。因为文学、艺术等其创作、创造及其结果必须符合生活逻辑(生活实际)和科学逻辑(逻辑性)。所以说,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要求作家必须要有生活和合基本逻辑。
同样,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科学性、是真,但数学也有艺术性,也是美。因为数学研究区别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其从现实可能到逻辑可能,逻辑可能就是无边无际,即数学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用著名数学家康托的话说是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6],这种思维的自由创造就带来可塑性和个体风格。具体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是包括直观直觉、想象灵感和数学美的感受,其研究结果也有广泛存在的数学美。
二、语文数学相同的教育特点及其价值
(一)语文数学课程的共同教育特点
语文和数学的文化性、素质性具有共同教育特点。语文数学是两门特殊的学科,也是两门特殊的课程:语文数学不仅是知识性、工具性课程,而且主要是素质教育课程。
语文数学课程都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工具性教育,如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等,但语文数学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对人的素质培养教育。正如著名数学家李大潜所说:数学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7]。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更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因为由前述语文数学的文化(甚至是大文化)特点,决定了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性质和作用特点:即由语文的人文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人文素质,由数学的科学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科学素质,以及由语文的科学性也能培养人的科学素质,数学中的文化性,数学也能培养人的人文素质,因而语文数学都能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二)语文数学课程素质教育的特殊价值
语文数学课程能有效地培养人的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因而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具体来看,小学阶段,语文数学教育还有对人脑的开发培养作用。科学揭示人脑左右半脑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长于分析性和逻辑性,右半球长于综合性和直观性。它们正好对应数学语文的学科特性,即数学教育中的数学符号、分析性、逻辑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左脑;语文早期教育中的语言艺术、综合性、形象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右脑。
数学语文对人脑早期的激发培养,有类似于计算机安装软件被称为头脑编程[8],这也说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原因。
在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价值):培养人的智慧。其中数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智,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慧,这就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慧丰心很多很多的心爱心、雄心、信心、诚心、孝心、耐心、细心。这里有一个重要理念是,知识就是力量,但现代社会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9]。
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其素质教育就应上升到重点是培养人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文化素质、全面素质。如前述大学语文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人文素质文化、大学数学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科学素质。由此也回答了,为什么现代大学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开设微积分等大学数学,如大学文科各专业为什么也要学习微积分?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乃至人的全面素质。
三、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语文数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包括理念、模式和案例开发:
1.理念: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的学科素质,更是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例如,着眼于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那么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微积分的文化比学习微积分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解数学题和语文题的一般意义:解题就是解决问题,解法就是做事情、做工作的做法。
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要从潜在到显化、被动到主动、学科到全面、低效到高效,使教书育人、素质教育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心中。
1.有利于巩固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潜能
我们对学生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时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明确评价是美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它不是美术课程的外加装饰,而是美术学习持续的过程。贯穿在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评价因目标而生,美术中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为了检验美术新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或学习目标相对于学生的适应性。以发展性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是以教学内容、目标和作业要求为基础为依据进行的。评价过程必定涉及所学甚至概述所学,可起到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是显然的。
另外,通过积极评价,会让每个学生深信不疑:自己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优秀的潜能:只要积极努力就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
2.有利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获得成功感和了解自己尚需改进之处,促进学习兴趣。
发展性教学评价提供和反馈给学生的是强有力的信息和指导,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另外,发展性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其别关注对于弱势群体的教学评价。所谓弱势群体,包括学习上的落伍者、智能上的滞后者、家庭条件上的困难者,一般表现为自信心较弱甚至缺乏自信心。教师采用发展性教学评价,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有利于学生理解美术,认识和理解形式风格的多样性。
利用发展性评价评价学生作业时,学生面对黑板(或展板)上琳琅满目的不同面貌的作业,经过师生对其正确的甄别与评价,可以加深对作品形式风格多样性和美的多样性的认识与理解,加深对美术表现性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
4.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品格的形式
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和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如果能结合学生动态学习过程的表现,如认真的态度,克服困难的情况,合作的精神予以肯定和表扬,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同样在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中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也可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品格。
二、美术学科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美术发展性教学评价与许多学科不同的是大量采用质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而且评价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它不应局限于某一层面或某一向度。有些人认为,美术教学评价随意性很大,不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这是对评价的一种偏见。美术教学本来是充满情感色彩的艺术活动,采用数理方式的量化评价难以实现,而已描述为主的质性评价是基本的方法。美术教学针对不同基础和不同个性的学生确定评价的层次和向度,以发展性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体现面向每位学生的自主发展,这些美术教学评价的因素使这项工作看上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美术教学评价“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结果,是面向“未来”、注重发展的评价。所以,发展性教学评价也应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美术发展性教学评价不应只是局限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上。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比如对学习习惯的评价,审美情趣的评价,兴趣爱好的评价,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的评价,实践能力的评价,创新意识的评价等等。使评价的范围更广一些)。在实际教学中,有的美术教师将其结合得非常好,一次评价的结果也许就是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
三、美术学科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不同个体不同层面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灵活性。
例如:在执教《大家都来做》一课中因为此课是让学生在校园的操场上进行,又是一年级学生入学的第二节课,天气比较热,所以,课前我请学生每人戴一顶小帽子。在评价分组完成的作品中,“你们认为哪件作品最好?”这是评价时教师经常问出的问题。学生口头回答显得纷乱而被动。这时,我发现一个学生把他的小帽子丢到他们组的作品旁边,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孩子天真的回答:“因为我喜欢这件作品。一句简单的回答,引起了孩子们的快速反应,他们纷纷把自己的小帽子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旁边。我看到后,灵机一动,顺应了孩子们的做法,接着说:“看看我们哪个小组得到的帽子最多,我们就先去哪一组,看看他们组的作品为什么得到这么多的小帽子。”孩子们都很开心,主动给大家讲述自己为什么选这件作品,小组的作者也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组的作品。得到帽子少的组也接受了大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当我们走到最后一组的时候,发现这一组的作品一个帽子也没有得到。我和学生们交谈,原来是这件作品的色彩和造型没有吸引大家。经过小作者们的介绍,我们发现作品的构思独特,寓意也很深刻。于是学生们纷纷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起动手再加工。作业效果大不一样。只是小作者们仍然闷闷不乐,因为他们的作品没有获得小帽子的奖赏。这时,我摘下自己的帽子,对他们说:“老师认为你们的想法很好,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它变成了一件美观而且有感情的作品。老师最喜欢你们组的这件作品。我决定把我的小帽子放在你们组的旁边。”几个孩子破涕为笑。评价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着,不再是单调的老师和学生的对话,而是投票和对话结合的评价。这样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气氛,正是我在教学中所追求的。
四、美术学科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情感性
1.美术发展性评价中体现学生作品的情感。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语言及情感。对于学生心中所经历的情感体验,我们同样不可忽视。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每个人的情感、兴趣、爱好、性格等都可以在发展性评价中获得一个自由的空间,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作品与他人交流。
例如:我在执教《彩点连彩线》一课中,学生们踊跃举手展示自己的作品,我发现有个学生在作业中画了一个大人和一群孩子,由于年纪小,她表现的人物都很稚拙。我询问后才知道,这是我和学生们。我正疑惑这和我们学习内容有何关系时,这个学生将她要表达的情感说了出来,我把它总结为一首儿歌:“老师像根根彩线,学生像颗颗彩珠。根根彩线串起颗颗彩珠,串起的是我们的心,串起的是我们的师生情。”孩子的话深深触动了我的心。一根线和一颗珠竟然被孩子注入了如此温馨的情感,可见情感价值观的体现在美术发展性评价中不可忽视。
2.美术发展性评价中加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在发展性评价中起到增进情感的作用。多用大拇指赞许,不用食指指责;多用肯定的目光,不用无所谓的眼神;多与学生打成一片,不和学生“楚河汉界”……。
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在学生作业本上简单写几句相应的肯定性的评语,或者在看不明白学生创作的意图和内容时,与他们耐心地交流,加盖小印章或者在学生表现及发挥出色的同时拥抱一下他们,都极大地增进了师生间的情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也让他们在彼此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加深了友谊。
五、美术学科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个体性与自主性
美国心理学家、“多元智能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通过研究证实,每个人都同时具有七种以上的智能,只是这几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色。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每位学生抱以热切、积极的期望,并从各个角度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发现和寻找学生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力。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这种乐观的“学生观”使我们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方式更为积极。
老师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儿童的作品到底由谁来评价比较好呢?孩子们的作品,要由教师去解释和评价吗?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美术教育应避免把成人的标准强加于儿童。学生自己可以理解他们同龄人的想法和作品。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应主动开展学习活动,还应拥有对学习成果的自我评价的权利。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评价的权利也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错误通常是由教师发现和指出的,学生的优点也需以得到教师首肯为前提。其实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去,既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用评价的手段发现知识、技能及学习态度上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调整和矫正,这比“勒令改正”要有效的多。因为学习的有效性不光来自成功的操作,更来自于对操作本身的反省和总结,学生通过自主评价来“领略成功”、“领悟错误”,在下一次实践中,主体往往会以上次对成功或错误的认识监控新的操作过程,形成自我调节、自我监控。
六、美术学科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艺术性
1.发展性教学评价中鼓励与表扬的艺术性
鼓励和表扬都是对学生言行的肯定,但自己考究起来,它们之间却有很大区别。本着多鼓励少表扬的原则,这也是美术发展性教学评价艺术性的—种体现。
(1)鼓励与表扬所针对的评价对象不同。
被鼓励的学生包括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包括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而被表扬的则往往是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所谓表扬先进就是这个意思。
(2)鼓励与表扬的评价目的不同,因而做法也不相同。
鼓励者往往是站在被鼓励者的角度,从促进其自身的进步出发,其做法是对学生的言行做出肯定性的评价,以促其继续进步。而表扬者往往是站在表扬者自己的角度,不但对学生言行本身做出评价,而且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以便让学生按照表扬者所示意的“标准”与“好恶”去行动。
如:有位同学设计的贺卡很美观。鼓励者的言语往往是:“你做的贺卡真漂亮,证明你是个很有美术天赋的孩子,希望你可以制作出更新颖美观的贺卡。”而表扬者的言语是:“贺卡做的很漂亮,我很喜欢。祝贺你!”
(3)鼓励与表扬所产生的评价效果不同
受鼓励的学生,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弱势群体,他们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是继续学习的信心,是前进的动力。受到表扬的好学生,则可能会从此骄傲起来,变的好恶是从;而弱势群体,是难以得到表扬的。
因此,发展性评价要求广大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表扬。这里的“多”,既指对每一个学生鼓励的次数,又指被鼓励的应该是每一个孩子。但这并不表明教师应一味的鼓励表扬。对于作品完成效果不佳的同学,或者课堂中的“违规事件”,教师也应该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改正。
2.美术学科发展性评价中批评的艺术性
对于课堂中有“违规”行为的学生,评价中不能忽视他们,更不能伤害他们。教师的“无意伤害”常常会推倒学生心灵中的全部美丽,抵消学生所受教育的总和。因此,美术学科发展性评价中批评的艺术尤为重要。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20192-01
1 数控技术学科的特点
马克思曾经说过1 数控技术学科的特点
数控技术的问世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机械学、控制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四大基础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是用数字化指令控制机床动作的技术,它包括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编程技术;PLC机电接口技术。其中控制系统技术是核心;伺服驱动技术是关键;精密机械技术是基础。数控技术是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推广应用数控技术,用数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恶劣及危险环境的作业等,都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各工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控技术国外发展趋势
纵观数控技术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数控技术的发展是逐步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1956年至今,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956年-1974年,专用硬件NC的时代;1975年-1989年,专用计算机数控时代,即微处理器NC的时代(μ PC);1990年-1995年,BASIC PC的CNC时代;1996年至今,开始全PC开放式智能化数控新阶段。
近几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组织优势力量进行新一代开放式体系结构和具有智能型功能的数控技术开发与研究,包括美国的NGC和OMAC计划、欧共体的OSACA计划、日本的OSEC计划等。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更趋向于“开放式”,为满足现代机械加工的多样化需求,新一代的数控机床具有以下特点:
1)机床结构按模块化、系列化原则进行设计与制造,以便缩短供货周期,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工艺需求。2)由于数控机床的很多部件的质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品种规格的逐渐增加、机电一体化内容更加丰富、功能参数日趋庞杂,因此专门为数控机床配套的各种功能部件已完全商品化,为建立具有竞争能力的机床厂创造了条件。3)为向用户开放,各发达国家的数控机床厂都积极建立完全开放式的产品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开放式的零件试验室,建立自助式数控机床操作、维修培训中心。4)采用信息网络技术,把社会上各种制造资源根据加工任务进行合理组合与调用,是21世纪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5)人工智能化技术在数控技术中的推广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不断渗透和发展,数控系统向智能化发展。在新一代的数控系统和伺服装置中,由于采用“进化计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模糊系统”(Fuzzy System)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等三个方面新的控制机理,性能大大提高。这种高性能的智能化的数控系统不但具有自动编程、前馈控制、自适应切削,工艺参数自生成、运动参数动态补偿等功能,更具特色的是考虑到操作使用的因素而呈现的极为友好的人机界面。当前采用模糊控制原理的电加工数控系统和具有自学习、自建立数学模型、自调整参数的高性能数控机床伺服驱动装置已有产品并在市场中具有强的竞争能力。
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3 我国数控技术开发现状与差距
我国的数控技术,在“八五”攻关中,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以自主版权为目标,以平台为基础的发展战略,而且在攻关过程中,瞄准或调整到以PC机为基础的发展路线上,并以此形成了两种平台,开发出了四个基本系统,其中华中I型和中华I型是将数控专用模板嵌入通用PC机构成的单机数控系统,航天I型和兰天I型是将PC机嵌入到数控之中构成的多机数控系统,形成典型的前后台型结构,国内其它单位也都先后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系统。然而就总体而论,还仅仅处于开始阶段,虽然各个系统都向PC平台方向发展,但在具体的实施开发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即是开放性不够、开发环境和支持手段不足,要作为用户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的开放程度还远未达到,只是具有相当技术力量的开发单位才能使用,而作为能够普及到一般用户的程度则还远远不够。利用PC机设计数控系统使得CNC的重点由硬件转向软件,为我国的数控发展消除了硬件上的“瓶颈”制约,从而可能加快生产出实用产品。而且PC-NC毕竟使CNC向开放性体系结构迈出了一大步。在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中,我国已开始采用模块化技术,对数控切削加工中的工艺参数、工具系统的优化、智能适应控制都进行过研究,它为对智能化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但上述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仍需在“十五”期间进行一系列开发研究工作,跟踪世界数控技术,推动我国数控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夏建国、郭扬,职教课程模式开发[N].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朱国文、熊清平,数控技术教育改革的创新,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7]刘启中、蔡德福,现代数控技术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一、要把握学科特征
要把握学科特征,但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了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姊妹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要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二、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像”和“不像”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它们之间更是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
三、要具体欣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作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但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而是“不会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生活中如此尚有可原,但作为美术欣赏教学,万不可以此为搪塞之词。应该说,只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具体的意会,都可言传,只是意会不清或语言贫乏,才会出现“不可言传”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唯有教师自身苦下功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
四、要尊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
2微型课的基本要求
要上好课,首先就得备好课。要上好一节微型课,就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即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关键难点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在执教者的课堂表现上下功夫。经长期实践,我认为数学微型课应体现以下基本要求:
2.1教学过程要精炼
2.1.1切入课题要迅速到位
由于微型课所用时间短,所以切入课题一定要迅速到位,尤其在切入课题的方法上要多动脑筋。比如,可从已学的旧知识点上引入课题,可从现实生活的某一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可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可设置一个疑问、悬念进入课题,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题,等等。切入课题的方法是灵活的、途径是多样的,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哪种途径,都要做到新颖有趣、引人注意。在力求新颖的同时,更要做到与课题的关系密切、简捷到位,这是切入课题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因为,我们要把较多的时间分配在新知识的讲授上。
2.1.2教学过程要清晰明确
尽管说所有的课都要求讲授线索的清晰明目,但在微型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使用一条线索。在这条线索上,要突出重点内容和疑难点的突破,凸显出的应是教学内容的主干和精髓,剪掉的是那些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等有关侧枝旁叶。而且教学过程要清晰,不累赘,不走弯路,争取一次过去就有效果,甚至是高效。为了讲清疑难点,往往需要罗列一些论据,但在罗列论据时要做到精而简。因此,备课时要力求在较多的论据中进行精选,而且所选的论据要切中要害,有很强的说服力,更不会引发新的疑问。当然,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更要恰到好处,甚至是妙不可言、拍手叫绝。
2.1.3课堂收尾要干净利落
一节课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节课内容要点的概括与强调,目的是让所学内容进一步凸现。好的小结可以对学习内容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好的小结往往能给一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使一节课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给人一种完美舒坦的感觉。好的小结能让人回味无穷,课后记忆犹新。在微型课的小结中,由于前面重点内容的教学占用了较多时间,所以这一环节必须在小结内容要点的同时,尽量做到收尾快捷、干净利落。
2.2执教表现要干练
2.2.1口头语要精炼准确
语言的精炼准确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微型课中,由于时间上的限制,语言的精准显得尤为重要。但它并不是语速的快捷,相反就如盛夏美丽的涧泉,流淌中有舒缓和急,表现为抑扬顿挫、口齿清晰、谈吐利落。给学生一次赞美要激励,给学生一次批评要善意,给学生一次点拨要到位。尽管这在于平时的磨课训练,但在备课当中就应把要讲的内容结合要表达的话语,特别是要注意的那些关键字、关键词等,都能在自己的大脑里过上一遍,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在语言的表述上要做到清晰、严密、富有逻辑性。该说一遍的不说两遍,该说一句的不说两句。
2.2.2体态语要自然大方
教师的体态语主要指表情语、手势语和身势语三个方面。就表情而言,喜怒哀乐要自然,给学生一个微笑要温暖,给学生一个眼神要鼓励,给学生一个暗示要易懂;就手势而言,伸手指名要诺诺大方,指示板书(或屏幕)要迅速到位,表达意向要直接明了,展示数据要形象直观。就身势而言,穿着要整洁大方、有朝气,显得有修养、有职业感,站立讲台时精神百佳,教学对话时有礼有节,板书写字时迅速规范,弯腰点拨时平易近人。无论是表情、手势、身势,都要在课堂中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力求做到适时、适度、适人,最终为教学效果服务。
开讲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的导言,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之间情感共鸣的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如果教师一上课就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或用目光扫视教室、或叫学生朗读、或温故而知新、或创设情景诱发思维、或设疑布障,引起悬念、或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或动手试验,巧设铺垫、或精心设计一段引人入胜导语、就可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当学生情绪热烈, 兴趣深厚时再转入正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我结合初中数学新课标的特点总结一些引入新课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入新课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如新课标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保证新课质量。
二、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 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三、提问,质疑引入新课
例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像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差多少才够减?差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差2”,并指出:除0以外正数前添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得引入新课方法。但需要提出得是:所提得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要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四、通过练习,讨论,归纳引入新课
通过练习,讨论,然后再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引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使用多媒体,有时会省时,省力,同时能增加课堂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的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
(1) (x+1) (x-1) =
(2) (y+3) (y-3) =
(3) (a+2) (a-2) =
(4) (3a+b) (3a-b) =
(5) (4+a) (4-a) =
可以让学生先做,然后点击答案并用不同色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通过练习,归纳,猜想的方式引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往往是应用于有关公式的新课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但选取的例子不要太难。只要能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结论即可。
五、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引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万事贵乎始”就像听故事,如果开头很精彩,你肯定会希望一听到底.因此精彩新课引入,不但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将学生从“要我学”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 。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著《开讲艺术》
[2]何百通,崔益红《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研究》
[3]盛建武《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数学)》
绪论
随着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涉及到包括生产、生活等方面。包括建筑、航天、商业及机械等方方面面,也包括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从而进行教学任务。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的特点与优势,直观、生动、形象,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进行灵活运用,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对其进行掌握。其所包含的多种教学形式已经在学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及习惯的挑战,并体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主要叙述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概述
1.1特点研究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过程中,体现了诸多的特点,从而决定其不同于其它的教学形式与方法[1]。
首先是具有居大容量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在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时代,通过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很好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对其进行补充,从而满足现代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其次,通过计算机视频或者音频、图像等方式,使本来枯燥的课堂更加活跃和灵活,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和直观具体。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课堂教学,尤其注重教与学的结合,这也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主张,并敦促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最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多样性,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不但支持游戏教学,还能够实现模拟教学过程,并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模式研究
1.2.1常规模式
一般来说,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多体现的首先是常规教学模式,即老师作为引导者或者主持者,通过主机与学生进行交流,实现问答和对话的过程,从而实现了知识的传授和接受[1]。
1.2.2练习模式
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其他的教学模式。练习模式是指通过计算机向学生输入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回答,最后通过系统的智能性特点进行答卷批阅,从而代替人脑,使批阅行为更加精确和高效。这种练习模式为课堂知识巩固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和准确的渠道[1]。
1.2.3模拟模式
这种模式也成为仿真模式,主要指通过计算机的虚拟环境对现实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或者人文现象进行模仿,从而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近似真实的训练及练习,并提供了人机交互的机会[1]。
1.2.4探究模式
计算机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探究模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会自主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接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进行探究,并使其更加巩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在计算机或者网络环境中进行查阅、检索等行为,从而提升了自身的思维灵敏度[2]。
1.2.5协作模式
一般来说,现代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是一人一力所能完成的,这就决定了需要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要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与确认。而计算机技术正可以提供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能够通过集体的力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也能够培养师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应用
2.1因素分析
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同时还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综合因素的决定,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影响着这些方面[2]。
2.1.1学校因素
在学校因素中,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主要有设备提供与维护、师生评价体系和网络教育资源提供等方面,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现起到了主要作用。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保证学校的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充实,并对提高学校的名誉、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等,具有积极性的作用。
2.1.2教师因素
教师属于课堂的重要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规划中,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和配合着,在知识的传授和计算机设备操作中不可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了课堂上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效果,其技能的高低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在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对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操作技能以及教学观念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1.3学生因素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观念已经被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在课堂中,这些国家及社会未来的人才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程度直接影响了其使用范围和知识的接受。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80%以上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通过计算机渠道进行知识学习和资料的查阅,因此这也决定了计算机技术在课堂的使用,同时通过计算机,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宽广,也更加能够与世界接轨。
2.2应用类型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中,除了提供诸多的教学模式,其能够体现的教学应用类型也应该着重考虑[1]。
2.2.1智能化教育应用
智能化教育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及功能应用范畴。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的智能化特点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互相补充并且完善。不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或者知识储备不完善的问题,同时能够通过学生自学或者模仿来进行实践活动;同时还具有评价和审核的作用,因此是课堂上主要的应用类型。
2.2.2仿真教育应用
仿真教育应用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仿真特点所进行和应用的。在这里,计算机以二位或者三维的模式,对实际环境进行模仿,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集视、听、读、写等方面为一体的虚拟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学习,对知识进行接受教育。这种仿真教育体系的应用适应于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学生进行学习。
2.2.3远程教育应用
远程教育是基于计算机技术成功应用于教育方面的背景下提出并实现的,它的主要主要特征是摆脱了课堂教育的束缚,在不同的地域和空间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同时教育,并实时解答。从而大大减少了成本以及提高了教育的高效性。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叙述,可得出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的诸多特点、因素、模式等,并且说明了其实际应用的诸多类型,以此说明了计算机技术不但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还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本文基于上述介绍,以此对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界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借鉴。(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一、提出问题
在积极倡导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校本教研为契机,笔者开展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历时6个月,对XX市35名乡镇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一次模底调研听课,然后进行分析,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如何让数学课契合学生“味口”。这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需要。
作为数学教师大家都深有体会,现在的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浓,从每次课外作业学生一般都是先做语文作业后做数学作业就可以看出来。这与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息息相关的。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理由是:数学很抽象,学习数学很枯燥,“没味道”,数学难记,要计算,要动脑等等。作为数学教师,要想真正把学生领进数学殿堂,就必须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能够把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探究课堂教学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数学课成为学生“可口”的知识食粮。
二、学生的认知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任何一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都会对新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也就是认知起点、学习起点。
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逻辑严密,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都存在一定的前沿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在上大部分数学课前都有一定的相关认知基础[2]。
现实起点,所谓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2]。数学学习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有着广泛联系的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生活中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现象,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课外书籍、电视、电脑等的影响;父母的教育;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等等,都让学生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时时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才能在课堂上自始至终维护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小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味口”的原因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以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数学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现实发展。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不喜欢数学课,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通过随堂听课,对学生的访谈调查得出以下原因。
1、学习思路不明确
原因有以下5点:
(1)学习计划性不强,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2)学习方法不当,听课时精力不集中,懒于思考;
(3)不理解题意,或者理解错误;
(4)对解题的题目不明确,不会从题目入手,寻找关键要素和突破口;
(5)练习少,不能掌握知识要点。
2、学习习惯不好
原因有以下5点:
(1)没有预习的习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一无所知,只能被动地听课;
(2)不会巩固复习,对学过的知识消化不良,造成基础不牢固;
(3)不重视平时的作业和练习,导致学习基础越来越差;
(4)不会运用学习工具、学习方式生硬、呆板,导致掌握知识零散;
(5)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思路和基本方法,不会举一反三。
3、学习方法机械
原因有4点: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用心去记忆知识;
(2)不会有效记忆,像“狗熊掰棒子”一样,背一个忘一个;
(3)学习方法不灵活,生搬硬套,过于死记硬背;
(4)兴趣不足,存在抵触心理,没有联想的进行记忆。
4、学习持久性不够
原因有以下3点:
(1)无法同时书写和思考,很难达到手脑并用;
(2)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所看到的材料;
(3)手和眼协调能力差。
四、打造契合小学生“味口”的数学课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知特点这一矛盾日渐突出,以前教师较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然而学生真正喜欢的数学课才是教师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究的。探究课堂教学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数学成为学生“可口”的知识食粮。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操作上需更加灵活、更有趣味性、更加吸引学生,更有效。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爱上数学课,契合学生的“味口”,让他们能在数学课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充实与愉悦。
1、 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打开学生对数学课的“味蕾”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美妙的语言可以让孩子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尤其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教师除了要做到口头语言的直观形象外,还可结合各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和描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之成为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时,W老师首先让孩子搜集各种各样的钟表,让他们来介绍自己的钟表,孩子们说得兴高采烈,有的学生还从网上搜集到许多有关钟表的图片和资料,争先恐后介绍自己的钟表和自己的小发现,接着W老师就顺势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在已有的知识中更进一步了解了整时和半时,在整节课中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快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用欣赏的语言增强学生对数学课的“食欲”
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开始,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师欣赏,鼓励的语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做到:一是要细心发现每一位孩子的点滴进步,多说一句:“你真棒”,“有进步了”,“太好了”,“向你学习”或拍拍孩子的肩膀,孩子竖竖大拇指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设想,教师都应认真对待,积极引导。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促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之中。如,教师对回答?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孩子,给予“讲得好”,“说得不错”,“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还孩子”“这道题解答得真棒!”等赞扬的评价方式。对于讲得不好的同学也不能一概否定,相反更应该给予鼓励,耐心开导。如“你的想法是对的,能不能讲得更完整些?”,“能不能换个想法,试一试呢?”
二是要明确具体的指出孩子的进步和优点或值得表扬和学习的地方,如:在课堂教学“认识左右”时,孩子们观察的非常认真,找到了自己身边的左右物体和朋友,并且说出什么在什么的左边,什么在什么的右边,李梓行小朋友就在情景活动中认识到“左右”位置的相对性,Y老师积极地调动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同桌两个人握握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最后再来总结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最后他们发现李梓行说的非常对,同样李梓行小朋友也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他在后面的学习中更自信更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中,全班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同样,教师在运用欣赏鼓励的指导语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和时机,把握分寸与“火候”,而不是无原则地滥用表扬语,否则只能滋长孩子骄傲自满或默然,无所谓的心理。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感受数学课的“味道”
小学生学习数学,从实物到抽象出概念存在着一道鸿沟,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得清的数学事实?许多成功的案列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是理解数学的有效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可行的操作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健康发展。例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Z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观察与对比,首先通过动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描一描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特点。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还体验了数学的多样化,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这也符合了新课标指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Z老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使课堂气氛“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4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可口”数学课的源泉
学生都爱听故事,如果教师把一些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在美妙动听的故事中也会得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例如“学数学,用数学”这节课,L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餐厅开业了,小动物都来参加,总共要来17只动物,动物餐厅的主人说现在已经来了8只小动物,还有几只没来呢?他向小朋友求教:“聪明的小朋友快来帮帮我吧!”此时,学生们展开了讨论,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出该怎样计算。本节课通过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创新的源泉也被打开。
又如教学“0―10的认识”时,为了帮助一年级的孩子记住这些数,老师们编了有趣的歌谣:1像铅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左边飘,5像秤勾能买菜,6像哨子肚子大,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拧,9像勺子能盛饭,10像鸡蛋加筷子。学生记住了歌谣,也记住了这10个数的特征,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本来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从事数学学习。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接近生活的内容为题材,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教育,让每一位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数学课,每上一节数学课,就是在享用一顿“可口”的数学大餐。
低年级的小学生认知发展仍处于运营阶段,对性质的学习依赖于具体经验,由于年龄小,自身的知识积累也相当有限,这就造成了接受知识的局限性,学习上比较依赖于家长和教师。
1.年龄小,依赖性比较强
对老师有特殊的依赖和尊敬,对于老师的指导几乎全盘信任不质疑,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2.小学生约束力、自制力差
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易分散,一般注意力在20~30分钟。
3.表现欲,模仿力比较强
上课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没说完,就急于回答,欠缺思考。
4.爱说、爱动,比较自我,管理起来难度大
二、结合心理特征,携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冰心曾经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要心中有爱,平易近人,与学生建立爱的沟通桥梁,通过交流,言行感化,真正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与学生做到相互启发、相互理解,进而让学生乐学、爱学、好学。
1.明确学生需求,用爱感染学生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与学生相处时,多接触、多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不仅需要我们的鼓励和信任,关心和爱护,而且还要教师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甚至,更深层次地从外在表现,去发现他们的内在需求,尽可能多地接触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家庭背景,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低年级学生对安全感的需要特别强烈,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敞开心扉用爱去鼓励温暖他们。比如,在课间自由活动期间,不小心滑倒,或是遇到困难的事情,难过而伤心的时候,我们要用爱的行动表达出来,走到他们中间去,去搀扶、去鼓励,多与学生沟通,拉进师生关系,准确洞察学生的心理世界,因势利导,在授课中有的放矢地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懂得欣赏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一般在20~30分钟,注意力较易分散,这也造就了他们的纯真宽容和富有爱心。可以回想我们的学生,当上课时偶尔走神换来老师一个严厉的眼神,害怕的立马认真听课,课下见面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仍然对我们主动问好;课下打闹争得面红耳赤,课上还是互帮互助,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宽容和纯真,教师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去关注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这些优良品行闪光点,为我们的教学增添色彩。
3.注重言行,引导学生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爱说爱动而且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表现在学生的眼里记在他们的心里。记得有次上课前,我来到教室,发现讲台处有垃圾,顺便就捡起放垃圾桶里,没留意的一个小动作,竟然让后排的一名学生看到,没想到,他也看看周边的卫生,把桌子底下的纸碎片捡起,放到自己的课桌里,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必须首先做到。
三、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1.诱发学习兴趣,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授课讲授法
低年级的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还不完善。授课方式宜采用直观授课讲授法。鲜明的多媒体画面、新颖的图片、卡片等教信息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教具,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紧跟教师教学思路,对教师讲解中提出的问题要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应对。针对认真听课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相反,对于没有认真听课或急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做出正确及时的纠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鲜明的动画,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抓住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授课,同时注意恰当的提问,让学生参与教学,学生从“说”“动”中轻松获取知识,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讲授“角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小火车拉货动画结合图形声音,每一节车厢装载一个图形,有三角形、梯形、正方形、菱形等不同的图形,火车通过后暂停播放。然后让学生参与课堂,数一数共多少个车厢,每个车厢都有什么图形,老师汇总然后将这些图形遮盖藏起,只暴露出一小部分,猜猜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引出角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播放,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声音与动画的结合充分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身心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授课学生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特别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由于注意力时间短暂,一会儿就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老师再拉回来,课堂气氛比较热闹,往往复复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太牢固,教师边授课讲解、边引导学生忙得不可开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挖掘培养。老师可针对这一学生的特点,备课时多准备一些感兴趣的教案。比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讲解时间、语音语调节奏、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等的控制。还要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爱动、注意力等心理特点设计安排小组学习竞赛。把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看一看班上哪一组的学生最快、最好、最准确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间的合作关系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儿童游戏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2.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贯穿课堂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是比较强烈的,有时候问题往往还没有表达完,小手已经举得高高的,针对这样高昂积极的学生,也是特别“高兴”的,因为这样的学生会起表率带头作用。针对这种负面的“积极配合”,我作为教师是引导,提问问题前,首先,要求学生把手“藏起来”,也就是全部手背后;其次,控制问题的语言提出速度,提醒学生仔细听问题;最后,问题讲述完毕,知道的学生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爱打岔的学生,可强调“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的手在哪里?”等词语进行提醒。让学生充分都参与到课堂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注意正确答案的引导,纠正错误,学生小小的进步也要发自内心的鼓励表扬,幼小的心灵对于老师给予的肯定、表扬和支持就会特别喜悦,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进而达到高效优质的课堂效果。
3.规范课堂常规,形成课堂气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气氛是由老师主导,学生做主体,比如:开始上课时,学生要起立向教师问好,教师要还礼;教师提问,学生应先举手,不抢答;别的孩子回答问题时要学会倾听,倾听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的倾听,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倾听;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准擅自离开座位;计数器、卡片等一些数学教具要管理得当,每次使用完的教具都应该要求学生放到指定位置,否则,它们就成了造成课堂不安定因素的“罪魁祸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体态语言的优势,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默契,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些课堂中的常规,就可以将孩子们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情境教学奠定基础。
四、运用课堂练习,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要对本次的教学活动或内容进行适当总结、归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加深课程学习的印象,对于重难点要再次重申和强调,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1.设计个性化的课堂练习
每一节课程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教材的教学情感目标,突出重难点,结合实际情况,集中性练习。对简单的问题,简而言之带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可针对课堂的拓展训练进行详细讲解,把教材的重难点再度强调,进行专项练习。
2.及时反馈结果,当场诊断
课堂练习结束后,很多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时可带领学生进一步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能当场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正确的方法第一时间留在大脑中,当然当场巩固消化吸收,印象深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服务于生活,也能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作为小学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打造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并且善于因势利导,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从小培养他们获取知识、思考知识的能力,更为进入高年级奠定良好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梁靖.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99-02
党的十明确提出“国际化”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国际化课程的设置与优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1]。近年来,为提升办学水平,优化培养模式,国内各高校纷纷探索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在课程设置、授课组织、学生准备等环节出现一些问题[2]。在总结前期暑期国际化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首次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全英文国际化专业课程《金属科学与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开设背景及特点
为有效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自2013年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聘请国外知名大学的外籍教师,集中在7―8月开设暑期国际化课程。2013年暑期,来校教授国际化课程的外籍教师19人,分别来自7个国家,开设19门国际化课程。2014年暑期,来校授课的外教包括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47位教师,开设48门课程。通过暑期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学校在制订管理办法、聘请外籍教师、组织学生选课和课程教学、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实施和管理办法,积累了办学经验。然而,由于暑期天气炎热,课程时间紧,学习强度高,教学效果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为此,2015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聘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外籍教授为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单独开设《金属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课程。汲取暑期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经验,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具有以下特点。
1.授课对象选取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三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暑期课程的实施中,国际化课程采取了全英文教学和考核,对授课学生未做区分。一些学生的基础过于薄弱,影响了授课效果。此次国际化授课,选择已完成专业基础课《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的本科三年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同时,在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例如,针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固态相变原理”和“晶体缺陷运动特点”增加了授课学时;对一些难于理解的机制、机理,制作了三维演示动画。
2.考核形式多样化,保证公平性,体现挑战性。为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采取了“Quiz+Assignment+Final Examination”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在保证公平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授课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该课程的参考书目(Additional Readings)和课后作业(Assignment)。Assignment侧重材料工程专业实践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占总成绩的30%。授课过程中,每完成一定章节后,课上随即开展测验(Quiz)。Quiz可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主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形式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占总成绩的20%。授课结束2周后,组织课程的闭卷考试(Final Examination)。Final Examination除涵盖课程的重点外,一部分试题难度较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创造性地予以回答,占总成绩的50%。该考核形式兼具公平性和挑战性,保证了课程的通过率,同时,有利于启迪优秀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3.降低授课强度,教学进程与实验课程互为辅助,提升教学效果。由于暑期授课时间紧,国际化课程的授课频率较高,学生反映学习强度高。为保证教学效果,《金属科学与工程》每周三、周五授课,每次授课2学时,给予学生更多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时间,课程总学时增加至32学时。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将《金属科学与工程》与《材料试验》实验课程的教学进程统筹交叉进行。实践证明,这一组织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程出勤率较暑期国际化课程明显提高。
二、《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建设经验和启示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更好地、切实地尊重和理解学生。《金属科学与工程》教学过程中,外教对学生的尊重和课堂的包容性令人印象深刻。课前除将课件、参考资料和习题等学习资料及时分发给学生外,对于学生的电子邮件,均能够在24小时内及时予以答复。即使是一些不属于课程范畴的问题,也能够中肯回答,并未敷衍。授课中,对于每位应答问题的学生都首先给予感谢,师生互动频繁,气氛和谐融洽。面对学生的课后提问,外教能够不厌其烦,坚持在教室解答完毕。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师生间建立了尊重、理解和信任,极大促进了教学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是检验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之一[3]。现在校的本科生大多为90后,个性突出,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在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应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更好地、切实地尊重和理解学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2.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应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借鉴”而非“照搬”国外教学方案。前期暑期国际化课程的教学中,部分外教直接照搬本国教学大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开课前,我们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外教提供的教学方案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同时,在课程的组织上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将该课程类别订为专业选修课,学生可自主选择是否将该课程成绩计入其平均学分绩点。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允许中途退选。另外,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多样化。Quiz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Assignment侧重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Final Examination难度较大,侧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些措施既消除了部分学生对国际化课程的“恐惧”,减轻了学习压力,又有利于一些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建设经验表明,开课前应与外教充分沟通,结合“国情、校情、学情”修订教学大纲,“借鉴”而非“照搬”国外教学方案。
3.尊重认知规律,在开设专业国际化课程前应首先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由于选取了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三年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效果较暑期国际化课程有了明显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英语词汇的匮乏是学习的主要障碍。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也表明,一些选修过材料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未修过该课程的学生。因此,应当大力推进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建议在培养方案中将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专业国际化课程开设之前,大力推广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4.提供充分的师资配备,关怀外籍教师。前期暑期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中,一些外教是首次来中国,语言不通,饮食起居难以适应,影响了教学效果。国外大学开设国际化课程时普遍为教授配备助教。此次开设《金属科学与工程》全英文国家化课程,学院特别为《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成立了教学指导小组,并为外教配备了1名助教,2名研究生助手。实践表明,由于采取了“Quiz+Assignment+Final Examination”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工作量非常大,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此外,学校为外籍教师提供了公寓,并配备生活秘书1名,生活的保障也使外籍教师能够潜心教学。
参考文献: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仍然沿袭“自导自演”的课堂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氛围稍显沉闷、死板,未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很难达成.若教师能够很好地融合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则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呈现出一堂精彩的生成课.
一、生成性课堂有哪些特点
生成性课堂是相对于预设性课堂而言的,一般来说,生成性课堂更尊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注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更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此,生成性课堂具有如下特点.
1.参与性特点
生成性课堂重在生成知识、培养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它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即所谓学习知识不是单纯地获得现成的结论,而是要让学习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构建知识,进一步获得意义,促进个体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2.互动性特点
生成性课堂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即小组内、小组间的交流、互助与合作,通过这种互动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和情感,有利于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即教师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启发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习中的经验,教师的经验既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见解又能启迪教师.
3.创造性特点
在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过程的推进是由师生对话、启发、质疑、讨论、探究和反思等共同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绝不会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师也不能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预料到所有的情形,很多都具有不可预设性,而这种不可预设性,往往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如学生的一些回答也许会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十分具有创新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结果.
二、构建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的方法
1.灵活应对学生的反应,促进课堂的生成
由于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加上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往往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变数,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从而对正常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干扰,此时,教师要灵活应对课堂上的新情况,防止课堂教学陷入僵化状态,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地照搬以前的教学方法,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掌握,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动态地调整,促进精彩课堂的生成.如在讲完“直线方程”后,笔者在黑板上写出:把直线l的方程x-2y+6=0化成斜截式,求出直线l的斜率及它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题目刚写完,就有学生回答:“直线l的斜率是k=12,在横纵轴的截距分别为-6、3.”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回答是我始料未及的,但笔者通过快速思考与判断,觉得这种情形的出现虽然超出了预料范围,但并非不可利用,于是,笔者引导学生道:“刚才这名学生回答得很快,思维很敏捷,但是他的答案是否正确呢?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你们自己先解答出来,然后再验证和讨论一下.”结果,学生们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在交流与讨论中形成了一致的答案.由此可以说明,教师是无法也不能完全掌控学生的,当学生的突发灵感超出教师预设时,教师要结合实际灵活应对,机智地处理突发状况,从而形成精彩的课堂.
2.注重角色转换,促进课堂的生成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数学知识,从而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收获发现知识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如果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可给学生适当提醒,从而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如笔者在讲授“函数与方程”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基本概念、表达式等内容,然后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及函数图像中x、y轴坐标关系作为教学切入点,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让学生能够构建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接着在课堂内容教学活动结束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人员4~6人,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在旁边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并在适当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或指导,让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师生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有利于营造课堂中的和谐氛围,促进课堂的生成.
三、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课堂预设而又不拘泥于预设,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应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使知识能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生成,而不是教师直接将结论告诉给学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算是一节好的生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