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创新范文

时间:2024-02-05 14:40: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改革创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改革创新

篇1

正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和群众反映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急”。对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工作上操之过急,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二是“偏”。对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认识不够,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偏重于新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对发展生产、农民增收、深化改革等任务重视不够。三是“冒”。脱离当地实际,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盲目攀比发达地区,把标准定得过高。四是“同”。不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区分轻重缓急,一种模式,一个步调。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

抓住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抓好农业生产,切实让农民得实惠。重点抓好生产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多下功夫。为此,应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二是突破资金投入瓶颈制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四是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向和物资运用都应让农民知情,接受农民监督。五是搞好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注重实效。进一步细分地域类型、工作措施,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要求。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基于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稳定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模式。

拓宽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开发农业在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方面新的产业形态,构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基础建设好、发展好、巩固好、维护好;立足产业特色和地域条件,发挥产业优势,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推进规模扩张,形成产业群;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集团,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体系,不断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的有效对接;用现代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武装农民,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篇2

关键词:

吉林省;金融;改革;创新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导向及调整下,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一直致力于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农村金融是保障农村经济增长发展的关键,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1]。如何应对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以及如何在金融改革与创新过程中不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都是全面推进吉林省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改革与管理创新所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不完善

在我国未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时,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在乡镇设立了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而其他诸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均未设立,也很少提供农村金融服务业务。随着我国加大“三农”建设的推广及发展力度以后,这些银行便积极的参与到农村经济大开发过程中来,逐步的从城市走向农村,在乡镇网点机构的布设、农村金融业务的增设上都有所增加,但受制于银行的获利和风险问题,这些网点和业务范围都极其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金融建设的实际需求。我国虽然在不断加强农村金融建设,很多金融机构都开通了农村金融业务,而其发展时限有限,组织机构、网点分布和业务数量、服务质量等方面难以符合广大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2]。

1.2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受阻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保障农村金融发展,抵抗自然灾害带来损失的一项重要举措。自然灾害往往会对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收入损失,而农业保险可以将这一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吉林省近年来一直在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但收效甚微,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保险补贴费用低。国家保赔补贴损失的25%,省级保赔补贴损失的25%,县级至少要承担30%,这样将会造成县级组织投保的积极性降低,无法有效的大面积的推广农业保险制度[3];其次,当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发生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不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农民来说都难以承担。加之农民的投保意识薄弱,农业保险知识匮乏也是阻碍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3农村金融机构收益偏低

由于有国家政策的规定及农民收入水平的限制,从事农业信用贷款的机构给农民发放贷款时定制的利率比较低,同时贷款的期限也比较短,难以有较高收入的贷款收益。农民的信用度不高且可抵押担保贷款的物质也比较少,获取的农贷数额比较有限,这些因素会造成金融机构不乐于为农民办理农业贷款,这种恶性循坏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机构所能获取的利益,使得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发展缓慢。

2解决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1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

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和职责权限。对此可以全方位实行理事长、主任、监事长的“三长”分设制,实现所有权力、监督权力、经营权力“三权”分离,并以此为基础梳理产权关系,健全信用合作社的法人管理结构,继而把信用社建设成一个经营独立、约束力强、盈亏自负、风险自控的市场主体,从而全面提升信用社的支农能力和发展潜力。

2.2继续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

吉林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想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不断发展,就要继续推进金融组织的建设工作。对此,吉林省政府可出台相关的政策进一步开放吉林省农村金融市场,保证所需的农村金融发展资金的有效流入。在资金满足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的分析及预测,努力让多种经济主体为“三农”服务,成立形式多样的、不同所有制的金融机构。乡镇银行金融组织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门户,乡镇银行自设立之日起就受到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支持。乡镇银行可以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资金,同时能保证这些积累的资源能有效的流入到广大农村中去,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资本留置的问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发展的节奏。

2.3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健全完善的农业金融保险体系是进行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想要发展农村经济首先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吉林省现阶段存在的与农业发展、农民息息相关的险种主要有:农业保险、失地保险、农民人生财产保险等。除此之外,为保障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还应健全互助合作保险与商保等业务。在险种齐全的情况下要考虑提高风险补贴比例或风险补贴费用。这些风险补贴资金可由中央财政部门承担,减少乡镇、县级政府所承担的财政压力。中央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农业风险的特性设立专项风险补偿金,应急于发生的巨大自然灾害。如此不仅提高了降低巨灾损失的能力,也大大加快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进步伐。再保险是可以有效抵御风险的防范机制,而在我国此类保险机制还未建立健全。据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再保险机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制定和设立,这样可以降低当巨大自然风险来临时保险公司承担的压力,有利于推广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姜仙女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经过国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有效的发展,不仅完成了用7%的世界农耕用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数量的壮举,还使得我国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可以大力发展农产品经济,有效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减少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我国农业也开始了向机械化、现代化方向的发展。然而,当年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很多其他的问题,如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浪费、农村人口结构失调、农村贫富差距较大、农村的医疗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等,这些都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改善。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当前农村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1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1农产品供需关系不协调

农产品的供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基础民生,但是经过多年的经济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受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市场过于关注特定经济从产品的供给,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很容易导致农产品结构单一并使之产能过剩或是不足,使得农产品市场产生巨大的经济波动,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另外,近些年我国因为农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与农产品自身的供需关系、农产品生产技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应该主动的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优胜劣汰来淘汰质量不过关的农产品,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有效措施加速净化农产品市场,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

1.2农民收入两极分化严重

经过多年的市场分析调查,农产品供需问题需要国家减少对其宏观调控的干涉程度,但是提高农民收入则应该加大宏观调控的干预力度。当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原有农业经济发展所占有的人口比例以及各种资源投入比例,使得我国农业经济长久发展受限。另外,落后地区农民收入低下是多方面综合因素长久影响下产生的问题,单一的扶贫政策和项目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贫困农民收入问题,所以国家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政策,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

1.3农村经济呈现区域不均衡发展状况

我国地大物博,城市之间受到地理环境和政策的制约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市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例如东部沿海周边的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得到省市内一定的经济扶持和政策倾斜,极大地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而我国东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广大东村因为地理环境限制,想要进行农业发展和农业转型难上加难,再比如山区地区散落的小村镇,想要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更是无望。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硬伤,国家应该重视其现有的实际情况,研究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

1.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生活设施直接关系到国民生活质量,其设施是否完备也间接的显示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国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高速发展,但是在农村地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滞后,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其中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常住人口结构失衡,基础设施的经济和公共效益低下,缺少有效的资金注入,使得基础设施的质量不过关。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后续的维护和保养,但是因为资金不到位,相关的维护工作不能有效实施,而缺少人员的正常维护,农村的基础建设自然显得破旧和落后。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后期的使用和运维比前期的建设还要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对现有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损耗和浪费。

2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新模式的可行性措施

2.1重视研究农业市场化经济规律,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国家民生的重要问题是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国家应该重视研究农业市场化经济规律,重视对农产品的供应调控,注重把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但是在上文中提到过我国农业供给存在过剩和不足的问题,并且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过剩的产能直接对农民的收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仅造成农业资源极大的浪费,还使得那些真生需要的地区不能得到充足的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则需要通过市场自由竞争,逐渐淘汰不合格的农产品,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国家应该通过物资的调度平衡地区之间的价格差距,让更多的贫困地区人民受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2重视经济宏观调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这其中国家应该重视经济的宏观调控,保证农民收入和生产的积极性。首先,良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有活力的人口结构,现有经济发展环境让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中,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遇到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政府部门应该设立农业补贴,引用各项优惠的经济项目来吸引农村人口的回流,为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力基础,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限制。其次,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还是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应该进一步的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形成产业化、集群化和现代化,让农民专心生产,减少农民思想负担,更高效的集中进行产能调控,促使农民可以更容易使用到农业高科技产品,提高相关资源的利用率,扩大现代农业技术的发挥空间,增加地区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2.3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合理转型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受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挤压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将来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例如,在我国西南地区,政府将退耕还林与扶贫旅游政策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原本滞后的农业经济向旅游产业转型,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回流速度,使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且良性的发展起来。

2.4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篇4

二、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融资的有效探索,遵循“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市场运作、条件宽松、政府服务、防范风险”的原则,通过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机具、办公场所、仓储库、水域滩涂使用权、农作物预期收益权的开发利用,逐步完善农村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抵押担保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加强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

三、工作任务

(一)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根据国家政策统一部署,在金融监管机构指导下,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农业担保公司,探索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做优县内金融机构。

(二)积极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各乡镇、各部门及金融机构以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为着力点,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作为农村金融创新的重点工作,认真抓好落实。县信用联社要在进行两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规范运作,发挥主渠道作用,在我县全面开展此项工作。

(三)拓宽抵押范围,创新其他担保方式。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开拓新的服务渠道,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探索将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农村财产(住房、农机具、办公场所、仓储库、运输工具)、承包土地预期收益权纳入贷款抵押范围;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保、龙头企业担保作为新型贷款担保方式。力争2015年出台新的管理办法,让农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抵押贷款方式。

(四)健全金融工作网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鼓励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乡镇设立营业网点,布设ATM机、存取款一体机等自助机具,简化工作程序和手续,强化银行对农户存取款、转账、汇款、结算、余额查询等基础性金融业务服务功能,实现金融服务不出乡镇。健全规范信息、信用管理系统,收集、登记、汇总农户的资产、土地、收入、债务、诚信等全面详尽的信息资料,努力满足农户有效贷款需求。

(五)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服务中心建设。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认真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搭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在县级层面建立服务中心,在乡(镇)层面建立服务站,在村级层面建立服务室,为农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财产抵押、贷款融资、农业保险、土地经营权流转做好服务,保障经营权有序流转和不良债权变现。同时,重点做好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市场评估和仲裁工作,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要给予资金支持。

(六)加快农业保险创新。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将涉农保险投保情况作为银行授信要素,鼓励借款人对贷款抵押物进行投保,不断提升农业保险的渗透度。积极发展农民小额信用贷款保证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鼓励引导申请贷款的农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险,支持保险机构开展农民互助合作保险、粮食目标价格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农民人身意外保险。支持保险机构建立再保险机制,有效化解农业巨灾风险。

四、组织机构

为确保我县顺利开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服务“三农”发展工作,成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责:负责统筹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服务“三农”发展总体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各种抵押贷款操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和检查各阶段涉农抵押贷款和有关制度措施的落实情况。

2.各乡镇职责:在村委会的配合下,做好贷款户筛选推荐工作,并加强对贷款农户的监督管理,确保安全使用货款资金。

3.农村土地(财产)经营管理部门职责:林业、国土、水产、畜牧、农机、乡建、县乡经管站等单位作为经营权抵押登记部门和监管部门,负责做好各种抵押物的确权、评估、登记、变更、注销等日常工作,负责出具《抵押登记证》或《他项权利证》,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管理制度体系。

4.各金融机构职责:以本《意见》为基础,制定和完善各相关抵押物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相关内控制度,积极了解涉农抵押贷款对象资金需求和其他金融服务需求,落实信贷政策,提供快捷便民惠民的金融服务。

篇5

1.在金融市场中农村家庭的参与率低、贷款意识不足

根据2015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发现,2015年我们国家农村只有45%的家庭有存款的账户活动,这数据和前几年相比,未有明显变化。有定期存款的家庭只有11%,相比2014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参加股票的有1%,这一比例有所上升,可能是受到全民参股的影响。在金融资产配置方面金融资产占到农村家庭总资产的比例的5%,与城镇家庭相比低了3个百分点。而且农村金融资产一般是以定期存在为主,占到金融资产总净额的56%。我们国家的农村家庭金融知识非常不足,且金融知识指数与城镇家庭的51相比,低了19个点,只有30左右。

同时,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63.4%的农村家庭未向银行申请信贷,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贷款需求是通过民间借贷来实现的。事实上,向银行提供贷款需求的家庭当中,至少有10%的家庭会被拒绝。所以我们国家向银行的贷款意识不足,还是以自筹资金为主来解决问题。

2.农村信贷与三农问题有所偏离

发展农村信贷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根据调查,我们国家的贷款内容如下 :

从2010年到2015年,农村的贷款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五年内增长了近3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农户的贷款余额增长3倍,年均增长率超21%。但是,涉及到农贷款在农村的贷款占比例仍低于50%以下。从这里可以看出,不管是农户贷款或是农业贷款其占比均不高。

所以我们国家大部分农村信贷都转向了非农业人员以及非农民产业。根据相关统计显示,2014年的农户贷款占比为27.3%,农业贷款占27%。与前一年的数据相比,2015年的农户、农业贷款数据比例有上升但比较仍不足。所以我们国家金融机构的信贷有一大部分投入了非农产业或是非农民的贷款人的手中。

二、新时代下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策略

1.大胆创新贷款担保新方法

信贷在创新方面需要跟上新时期的不乏,在产品、业务方式方面要不断创新。加大信贷产品的开发勇,一步一步构建起包含城乡、优惠大众的信贷产品的机制,积极、创新开发“适合型”的新型品种以及有关服务。重点开展服务方式的创新、抵押担保制度等等。探究开展林权、农户宅基地、仓储等使用权,农民土地、养殖户水域等等以抵押贷款有效法。同时,也可以适当开办留守妇女、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创业贷款以及受到表彰的先进人物、信用示范户等信誉担保贷款直通服务,推出联合贷款、社团贷款、农民专业的合作社侍、专业大户贷款、农场贷款、林业贷款、渔业贷款、茶叶种植贷款等等特色的支农产品。同时,还要拓展保险、代收、理财咨询等中间业务,最大限度帮助农民优化理财观念,同时还要更新他们的消费观念。

2.创新优化三农生态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市场可以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的立法同时出台保护农村金融有关法律以及法规,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执法力。

篇6

农村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的普及率一直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在当前普惠金融政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必须朝着普惠的方向,有效落实好各项便民、富民措施,以金融发展来提高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动比率、降低农村群众获得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成本,真正为“三农”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金融支持。

广东省作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实现建设金融强省、赶超长三角金融发展步伐,制定了《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其中,以梅州市为农村金融改革示范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实现金融普惠是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

实际上,目前对普惠金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较为被广泛认同的说法是:以合理的价格为有真实金融需求的人提供平等、方便、全面、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的提出本来就是为了着重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服务确实问题,众所周知,金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于是普惠金融也就更多地与增加发展迟滞地区信贷投入和网点建设联系起来。实际上,农村群众不仅有发展生产的贷款资金需求,也需要涉及存取款、汇兑、缴费、保险、养老、获得财政补贴等多个维度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只有满足了他们的这些基本的需求,才能够算得上是达到了普惠的要求。

二、梅州金融改革的实践

根据普惠金融目标和农村金融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梅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市金融工作局、市人民银行、市银监局,以及梅州市各银行机构、保险机构联合推进金融改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梅州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使支付结算更加便利,使获取贷款更加容易,使金融体系更加稳健,走出了梅州路子,创造了梅州经验。

总的说来,梅州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推进助农取款点和金融服务站建设

由于梅州是一个“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山区市,农村地区居民分散,道路不便,而金融网点主要是镇上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所,往来取个钱都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如果想要贷款的话,就要来来回回地跑,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非常大。为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由农信社、邮储牵头,农业银行、客家村镇银行配合,推进助农取款点和金融服务站建设。具体做法是,在全市范围内,每一个行政村均设立助农取款点,以银联POS机、转账电话为载体,为农户提供小额取现、查询、转账、汇款和缴交电话费、电费、领取低保和财政补贴等服务,使农民在村里就能够获取基本的支付结算服务。同时,还在各村办公场所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为各家银行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各家银行则负责到各挂点村进行征信、反洗钱、发假货币和其他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对金融经济的认知程度,同时,服务站还可以接受农民的信贷业务咨询,经咨询登记后,相应的银行机构会派信贷人员到村里进行调查、评估,直至最终签约放款才需要农户到银行网点办理,大大提高了农户获取贷款的便利性。

(二)推进农户信用体系建设

由市人民银行牵头设立农户诚信信息服务系统,由各级政府落实各村委会负责分阶段采集村内每一户农户的信用信息,包括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不良嗜好、违法违规记录等,并对农户信用进行评级,各银行机构可以按照评级结果给予农户10万元以下的无抵押信用贷款。这一系统是为农户服务的征信系统,覆盖了市内全部农户,各银行机构可以随时查询任意农户的信用信息和信用评级,大大节省银行机构信贷调查成本的同时,也解决了农户由于无抵押而难于获得贷款支持的难题。

(三)推进贷款专营中心建设

为向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贷款产品,也为进一步支持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设立了“三农”贷款中心和小微企业贷款中心,推出了多个系列40多个品种的信贷产品,涉及林权抵押、青年创业、农村妇女创业、种植养殖和设备抵押、担保融资、信用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的客户设定不同的贷款条件,提供不同的信贷服务,使不同群体、不同类型的客户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得信贷支持。

(四)设立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和信贷奖励机制

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农户的有效抵押物少、生产经营受外界影响大,所以信贷资金存在较大的风险,同时,农村信贷多为小额信贷,银行机构的贷款收益低而信贷成本高,故而设立相应的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十分必要。梅州市政府发文要求由各县财政资金设立不低于500万元的小额信贷专项补偿金,负责补偿银行机构因不良小额信贷而产生的本息损失,并对小额贷款、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大的银行机构进行现金奖励和税收返还。同时,梅州还设立了专业农业贷款保险基金,为自然灾害造成的房屋、农产、牲畜、人身等提供保险,提高农户和银行机构抗风险能力。

三、结束语

农村金融改革涉及财税、金融和地区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是金融改革领域一贯的重点和难点,在普惠金融背景下,梅州农村金融改革实践有了许多创新之处,其模式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但各项改革措施尚处于启动阶段,还需要市场、社会等多个层面的考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之路依旧人则道远。

参考文献:

篇7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对于一节课来说,精彩的开端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就应该设置一段扣人心弦、构思巧妙的导课内容,以此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并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兴趣与求知欲.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时,我就创设了话题导入的形式,组织学生探讨并思考“说谎对不对”.很多同学都义正词严地说:“老师,说谎肯定是不对的,您不是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吗?”我笑着点点头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欺骗,同时很多时候谎言确实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有些谎言确是善良的,能给人带来真诚和温暖.”看着学生似懂非懂的样子,我趁机说道:“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谎言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那我们翻到课本第44页,一同去感受那份温暖吧!”通过这样的课前导入,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了探究欲,在课堂学习中也更加有效率.

二、问题导学,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的方式有很多,如何谈得上具有艺术性就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深思.我认为提问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那么问题才有价值,再加之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对老师传授知识接纳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考虑整体性,所提问题要有层次,以便所有学生都能够通过问题掌握所学知识.例如,依旧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为例,在学生掌握全文主旨大意后,我设计了如下思考题:1.结合上下文找出每段中心句;2.整体阅读全文,叙述故事大意;3.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4.“我”在看到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时,会有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他又会怎么做?这几个问题难度依次提升,是专门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所设计的,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分层次的提问,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思考逐渐掌握课本内容.

三、小组合作,探究重点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往往无法及时感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知识忽略现象,尤其是对一些重点知识讲解不够深入,但是如果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就能够有效解决.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时,我就先将学生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对文中的生字难词进行内部消化,然后由学生对自己认为文章中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美景的词句分享给其他学生,同时组内探讨作者采用了何种描法(先概括后具体),以此来激发学生感受索溪峪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四、点评展示,鼓励参与

“六环教学”崇尚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和谐融洽的课堂文化,旨在培养和塑造学生广博吸纳的优良品质,行为展示作为“六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适当形式的表演去探寻问题的本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鲁滨逊漂流记教学后,在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后,我将学生均衡划分为三个小组,提取出课文中鲁滨逊和“星期五”勇救船长的故事进行即兴表演.为了能够演好学生势必要融入角色之中,去分析和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模仿人物的语气行为,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从中体会到鲁滨逊面对厄运,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助力学生更好地突破学习重难点.

五、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65-02

引言

在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中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三农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但农村金融产品不足,金融知识薄弱,惯有“两高一低”(交易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率低)的突出问题,农村金融覆盖面很低,大量的农户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贷款资金得不到保障,无论从信贷约束还是总市场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存在的缺口问题相当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其重要原因是农村地区在资金上的严重“贫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概括成“钱、粮、人、地、权”五个字,但解决这五个方面的矛盾依赖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资金又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资金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业税收、农村存款上存等形式大量投入城市,为中国工业化初期的建设输送了宝贵“血液”,同时绝大部分农民工投身于城市建设和发展,商业银行又相继收缩在农村的网点和业务。近年来,国家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反哺要求,加大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引导金融资金用于农村,金融部门努力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涉农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比如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则旨在改变其作为农村资金外流“抽水机”的角色。尽管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一点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近期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为建立多种形式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进行了有益探索。对于城市、工业和商业银行的反哺责任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都成为当下的热点和焦点。

一、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从1979年2月,农业银行成为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国家专业银行,标志着农村金融体制的初步成立,1984年后,农村信用社建立了县级信用联社,调整农业银行与信用合作社的关系;同时多种农村金融组织、金融形式应运而生。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11月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自此农村金融陷入一个僵局,出现存款难、贷款难、支现难、转账难的局面,形成了农村信用社“独户挑重担”、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但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

当前农村金融需求的主要特征: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研发、农产品流通渠道及设施投入的季节化。根据数据统计,目前在部分地区新建立起来的村镇银行,全国2 860个县,3万多个镇,仅有150余家村镇银行,而且基本锁定县域资金,存在明显的“汤水效应”。村镇银行在绩效方面表现为:总体盈利水平偏低,经营风险状况良好,资产规模对绩效有积极作用;绩效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而且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对村镇银行盈利能力有负面影响,而对经营风险影响并不明显;发起机构对村镇银行盈利也有影响,有其他法人参股的更利于提高盈利能力和降低风险。

但是村镇银行目前处于一系列的两难境况:服务三农,还是放弃三农(仅有47%的贷款涉农林渔牧);定位为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目前无法建立两者的通道);是独立机构还是分支机构;股权分散还是一股独上;是村镇银行或是县域银行等。

二、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农村金融改革存在主要的问题可概括为几个不平衡:其一,改革进度不平衡,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后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先于城市;其二,服务网点覆盖不平衡,全国银行业机构网点约17.2万个,平均每万人1.3个,而农村银行网点约2.7万个,平均每万人0.35个,而且农村人口分散;其三,资金投入不平衡,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为46%,而全国平均存贷款比约为60%;农村人均贷款余额不足城市人均贷款余额的十分之一;其四,业务发展不平衡,城市金融创新快,品种丰富;农村金融创新不足,品种少,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

造成当前局面的原因为:首先,改革仅偏重于机构调整,忽略了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机构网点分布,近年来各大金融机构为了集约化经营出现撤销农村网点、现金库和工作人员,使农村出现存款难、贷款难、支现难、转账难的局面;其次,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和经营策略导致农村信贷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商业银行远离反哺责任;再次,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和审批程序与农村借款主体的现实状况不相适应;最后,农村的信用担保能力低,方式少,农村保险公司发展落后。

三、农村金融改革方向与银行业反哺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属于供给抑制型,体系为选择合作制与商业化共存模式。农村金融改革首要问题是确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控、激活三农金融业。

目前金融改革的几个重点方向:一是由城市金融改革向农村金融改革推进;二是弥补农村金融监督机构的空白;三是由大型企业金融向微小企业金融;四是利率和汇率的价格机制深化改革;五是强化反哺责任。农村金融改革应是一种新型的“普惠型”的模式,满足农村多元化、多层次、大覆盖面的和可持续化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些具体措施落实包括:强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反哺责任,由商业银行发起或控股成立村镇银行;建立和规范新型的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多元化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和信征体系,规范的安全运营环境和监管措施。

四、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1.加强有效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为建立多样化、有序分层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监管模式,实施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监管,赋予地方政府部分监管权,适当放松金融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通过立法使民间借贷法制化,并将其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2.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首先是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探索完善金融服务三农的区域合作模式;拓展服务手段,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咨询等业务。其次是金融产品创新,设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贷款、农田水利改造专项贷款、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及租赁业务;探索发展订单农业,农业生产资料购买贷款、科技兴农推广贷款等品种;开发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电子化信息网络市场的贷款,以仓储、配送、分销等为内容的物流服务贷款品种。最后是推广农户联保,达到信用增级和风险控制的目的,完善担保机制、拓宽质押范围,加强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3.进一步理清农村金融格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逐步建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构,向农户提供小额农户贷款、种养业贷款等形式的农业产业化贷款,增加农村助学和消费信贷的投入;加快政策性银行改革,完善政策性银行运行机制,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专项贷款职能。改造农发行,突出政策性金融业务,增加财政投入,处理农发行的不良资产;实行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集中,实行独立核算和分账管理。

4.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增加可运用资金,提高信贷支农投放力度;改善支农再贷款政策,发挥支农再贷款作用,同时择机改革农村利率价格机制。

5.发挥财税政策作用。鉴于农业贷款的“两高一低”特点,通过对发放农业贷款、农村保险的机构或贷款(投保)对象,提供财政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合理补偿,调整部分税收起征点;提高风险覆盖能力,逐步使农村成为商业可持续领域。充分运用农村金融机构优惠税收政策消化历史包袱,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

6.发挥监管政策作用,完善保险体制。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时适度放宽资金、机构和业务准入门槛,吸引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构筑城市资金流向农村的渠道。建立信用保障体系和政策性农村保险体系,实行多户联保机制和信用积分机制,建立合理的信用积分与授信度、利率价格挂钩机制,实行相互担保,风险分担。

参考文献:

[1] 吕秀萍,杨兆廷.农村保险拓展农村信贷抵押物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6).

[2] 潘林.村镇银行发展的九个两难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11,(11).

[3] 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缺陷分布与优化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12).

篇9

为了更好地确保农村教育的水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政府的责任以及行为进行一定的强化,比如,利用法律来明确政府的教育支出责任,以便能够发挥其主导作用;(2)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以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3)对区域间和城乡间教育的水准进行一定的规划;(4)可以平衡各地之间的教育条件,保证学生可以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等。

1.2实现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为了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以及配置失衡,应该着手于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并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力度。就如何实现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落实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比如,在学校基础建设、老师配置等方面尽可能地向农村学校倾斜;(2)加大校园资金的投入力度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3)加强各各学校之间的教育交流,做到好的资源大家一起分享;(4)实施人事制度改革。

1.3建立严格的督导评估机制

严格的督导评估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明确区域之间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便于准确地规划每个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培养计划;(2)建立健全的农村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制度;(3)不断地完善农村教育的问责机制,确保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能够取得实效。

1.4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

实施远程教育工程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仅能够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益。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做到:(1)给学校具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教室;(2)建立具备卫星教学的收视点;(3)学校应该具备一定数量的光盘播放设备以及教学光盘。值得注意的是:实施该工程时,应以地方为主,规划好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建设。

2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农村教育的创新

2.1在制度方面的创新

制度对于人与社会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即正向的激励功能和负向的制约功能,一旦旧的制度不再适用时,便需要我们对现有的制度进行适当的创新。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农村教育的制度创新如下:(1)消除农村教育融合中的制度障碍,对现有的不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进行改进与创新;(2)着手于能够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在学校办学条件、人员编排、课程设计、办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一定的城乡统一标准,用于确保新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3)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农村教育制度的创新,应该对新的制度进行及时调整,以便能够让其发挥更好的效果。

2.2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农村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确保学生能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教学方法的创新具体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良好的心境,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在正式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通过提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表扬、暗示以及鼓励等手段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科学知识;(3)采用讨论、抢答等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在一种愉快的体验中轻松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10

教学点多,这是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的一大特点。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省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农村教学点有所减少。但由于我省境内山高坡陡,河流纵横,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广大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为确保边远山区的孩子都能依法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一些农村教学点不能撤并,还须长期保存。

教学点虽不能全部撤并,但教学点的存在又对农村教育带来一定影响。首先是地处边远、条件艰苦,教师派不进,留不住,在教学点任教的多为当地“民转公”教师或代课人员,往往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教学水平不高。其次是学生不多,公用经费总量小,教学点资金紧缺,教学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差。第三是教师少,有些是一人一校,教学点课程难以开齐,教学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教学质量偏低。第四是山水阻隔,交通不便,教学点多为农村教育管理的盲区,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加强教学点管理,克服当前教学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教学点管理,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就必须进一步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在坚持“以县为主”,加强县级统筹的同时,要切实落实乡级人民政府管理教育的工作职责,发挥乡镇中心学校的指导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实行教学点挂靠村完小,作为村完小的延伸教学班,人、财、物由村完小统一管理。乡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乡镇教育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教育工作的职责。乡镇中心学校要加强对辖区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指导,成为本乡镇师资培训中心、教研教改中心、信息传递中心、图书资料中心。对乡镇中心学校的评估,要抽查辖区内村完小,看其是否发挥“中心”的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村完小的评估,应当包含其延伸班级,即所挂靠的教学点。

实行教学点挂靠村完小,成为村完小的延伸教学班,是办好农村教学点的重要举措。具在方法为:一是教学点任课教师由村完小统一安置,同培养培训、同考核、同奖惩,从而有效解决教师派不进、留不住问题,有利于师资水平的提高;二是教学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研教改、质量监测等由村完小统筹安排,这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三是教学点办公经费由村完小统一核算,教学设备、设施统一由村完小配备,这能有效克服资金不足,办学条件差的困难,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为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广大农村孩子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我们应当加快改革、创新,加农村教学点管理,努力办好农村教育。

作者:廖锦工作单位: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篇11

改革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改革主要是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生产者运行机制的改革。目前对公共服务机构实际上是按照所有制分类,把政府举办的都定为非营利性,把社会办的都定为营利性。2005年湖北省推出的《加强农村公益的试行意见》中,就将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政府保障公益性事业的财政投入,放开经营事业;尝试对公益性事业采取“政府采购”、“花钱买服务”,即“以钱养事”的办法,彻底改变传统的用人制度。

对农村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一方面要加大投入、严格管理、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明确政策,真正办成为群众提供优质、低价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改革治理结构,探索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强化劳动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优化专业人员队伍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具体来说,一是增加事业单位聘用员工的灵活性。改革并逐渐取消现有的事业编制体系,推行全员合同聘用制,防止机构冗员。在财政补贴保障下,系统解决公共服务部门改革过程中退休人员养老金等问题。二是加强对公共服务收费和相关收支的财务管理,严禁事业单位利用服务收费为员工发放工资。三是加强地方政府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能力建设。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设计管理工具、增加管理知识、为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提供资金等方式,提高地方公务员和公共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能力。四是在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如购买服务的方式,以提高服务效率。五是加强对试点项目的督导和评估,以保证与公共服务改革的核心目标相一致。

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拓宽社会资源多元化参与的途径,充分利用非政府资金为农村生产提供更多的混合型公共服务。对于部分混合型公共服务,政府可以直接投资举办一部分,如在市场发育不足的贫困地区直接举办,也可以采用政府与市场混合的方式来提供,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按照“谁引进、谁收费”,“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可以向社会投资者公开招标项目法人,通过财政补贴、PPP模式(公私合营)、特许经营、贷款贴息、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服务。有些混合型公共服务是可以进行排他性消费的,且排他成本并不高,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收取较低的费用来弥补排他成本,这类混合型公共服务可以包括基本医疗、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等。考虑到不少基层政府无力提供更多的混合型公共服务,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收和鼓励私人资本在农村地区投入生产和提供这类混合型公共服务。政府可根据生产成本和排他成本再加上一定的利润率限制这类服务的价格。

同时,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应探索采用竞争性的公共资源使用方式,使更多的非政府组织成为有政府资助的公共服务项目的操作者。应探索改变政府包揽社会公共服务运营的做法,采取委托服务、管理承包等市场化方式,鼓励社会专业化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运营。此外,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实施代建制管理,也可推进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场化。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资过程是资源由强势地区向弱势地区流动的过程。政府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办法,引导强势地区与单位的资源向弱势地区与单位流动,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加强建立与完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机构与企业机构、先进单位与后进单位这些关联主体的共建机制。

建立健全资源整合机制

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建立健全资源整合机制十分重要。

目前由于取消农业税和乡镇体制改革,致使乡镇出现了一些闲置的公共资产。还有一些村小学的校舍、乡镇的办公室以及乡办企业由于撤并而房屋闲置,这些都可以作为政府通盘考虑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资产整合使用的因素。

要“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新增项目投入要推进三个层次的整合:

篇12

基金项目: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推进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研究(B370)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实现农业高效,毫无疑问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原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面临难以为继的现状。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农村科技投入的重要载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村科技的有效投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一、河南农业科技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要转化为农业经济,必需经过技术成果产生、成果推广和成果商品化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又必须由相应的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和产后服务三个部门来完成,这样才能顺利转化,产生效益。然而,河南目前农业应用技术科研体系尚不健全,在税费改革后,问题尤其突出。基层技术推广部门人员、资金都得不到落实,工作陷入半瘫痪状态。相应的,农业技术设施也十分落后,基本上停留在依靠传统经验上。

(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中,第一学历农业专业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4.1%,多数推广人员没有受过农业院校的正规教育,加之50岁以上有工作能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全部退居二线,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年纪轻、经验少,学历高、素质低的不良现象,难以承担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任务。

(三)运行机制不活。一是缺乏激励机制,农业科技推广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与农技推广部门的自身效益不协调。由于受现行制度局限,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和广大农技推广人员送科技到广大乡村田间,致富了千家万户,获得的效益回报却很低微,除成果在获奖时有少量奖金外,几乎得不到什么奖励和其他任何形式的回报,推广效益与自身效益基本脱节,影响了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缺乏动力机制,“喂入式”的纯政府推广行为与市场机制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内在要求不协调,现行推广服务体系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模式,推广行为基本上是纯政府行为,是一种“喂入式”的推广方式,而现行农业经营体系又是分户经营,规模小且效益不明显。再加上农业本身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缺乏学科技、用科技的原动力,普及新技术难以成为农民的自身要求和自觉行动,没有产生拉力,形成了一种推而不拉、喂而不吃的尴尬局面;三是缺乏市场机制,由于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市场意识不强,也没有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科研与推广,推广与生产之间也就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行政计划还占有较大比重,导致成果与生产脱节,生产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低,难以产生高效。

(四)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现有培训机构都在推广体系内,各级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的形式也是以短期为主,这样的培训体系不利于整个农技队伍的专业培训和全员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农业科技投入效益分析理论综述

农业科技投入的效益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农业科技投入的效益直接关系到是否进行农业科技投入以及农业科技投入量的大小,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效益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国外学者Griliches(1958),Akino,Masakatsu and Yujiro Hayami(1975)的研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公共农业科研的回报及其在生产者的分配问题上。Griliches(1958)发现,美国的杂交玉米技术具有很高的社会回报率;Akino,Masakatsu and YujiroHayami(1975)发现即使在发达国家,例如日本和美国,品种改良研究(比如水稻育种、家禽育种等)的社会回报率相当高,更不用说在发展中国家了。从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的国际比较来看,学者Evenson(1997)对全世界375项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的研究结果的考察,得出农业科研投入的回报率高达49%。尽管这种结果存在高估或低估的可能,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业科研投入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是世界上各国存在的普遍现象。此外,有些研究意识到了市场扭曲对农业科研回报的作用。Alston,Edwards and Freebairn(1988)注意到政府干预对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的数量和利益分配的影响,他们认为,既然生产者从农业科研中得到的剩余会因政府的干预而改变,生产者也可能直接投资于农业科研或积极游说对政府农业科研提供资助,也就是说政府用于农业科研的财政支出受到生产者利益的影响。国内学者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对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的研究上,樊胜根(1997)分别采用可变系数模型和固定系数模型对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益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年收益率很高,为 44%~169%。黄季、胡瑞法(2000)采用 CAPSIM模型对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率进行模拟推算得出: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达到59.6%,而在市场不开放的条件下,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也达到55.8%。赵芝俊、张社梅(2005)采用CD生产函数计算了农业科研投入的总收益、边际收益和长期边际收益,计算表明,中国农业科研投入带来的总收益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边际收益和长期的边际收益在1998年达到最高值之后,一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在1994~2003年间,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内部边际利润率为76.22%。以上研究由于研究方法和统计口径的不同,其研究结论有所差异,但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益远远高于其他投资领域的预期收益是不争的事实。在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效益方面,高启杰(2002)对19年来政府财政农技推广支出同农业产出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时期推广支出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农业推广活动与投入的影响在总体上是比较显著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农业科技推广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同时,不同时期政府农技推广投入增长率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密切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效益进行了分析,朱晶(2003)提出了一种优化公共投资配置的方法,她认为,根据边际收益相等的原理配置公共科研投入可以使总收益极大化,优化公共投入不仅可以提高有限的公共资源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私人投入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朱亮(2006)认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是保障农业科研投入高效的关键,将政府计划指导为主的农业科研资源分配模式同市场发展目标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效益。刘艳(2004)指出,要使农业科研投入产生经济效率,必须完善农业科研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经费的运作效率。

三、税费改革后河南农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

(一)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共同推进。一方面要通过深化农业科技制度改革,科学设置各方面的科技机构,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优化结构;同时,加快科技机构内部的机制转变,改革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扩大知识、劳动、资本等科技资源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建立现代、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

(二)国办科技与民办科技多元化发展。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回报率低,归属于公益类事业。一方面需要由国家建立一个精干稳定的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制定科技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民办科研,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民营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的科技作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主体。

(三)拓宽农技推广经费筹措渠道。现阶段,农技推广要继续坚持以政府支持的无偿服务为主,并适当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推进花钱买服务的市场化改革由管理转向服务,并通过服务提高农技系统的服务能力。政府通过实行转移支付,重点用于弥补地方财政因税费改革造成的缺口,强化对农技推广一线人员的经费补贴,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正常运转所需之人头事业经费。要保证推广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逐步实行共担费用的农技推广方式,使农技推广经费在各受益者之间合理分摊,除了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力度外,可以通过建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对农民采用无偿与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入网的农民可以免费参加各种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无偿使用网络提供的技术资料和技术信息,优惠享受网络提供的生产资料,对一些经济效益大、技术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实行有偿服务,根据各地生产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制定公开、合理的收费标准,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通过村镇政府中介组织、专业生产组织等收取有偿服务费用。

(四)将农技推广经费编列政府财政预算。针对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公共财政应该将农技推广经费列入政府预算,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技系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从政策法律上明确规定,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经费由财政保障,主要包括人员工资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由推广机构统筹使用。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推广体系,但政府投入不足,经费不能保障,由此造成农技推广体系的萎缩和农技人员的流失,与目前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应将农技推广经费列入各级地方政府预算,以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正常运转。

(五)不断推进农技推广方式创新。在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方法上可以采取向农民发放农技推广培训券等做法吸引农民参加培训,克服行政性推广模式的弊端。农技推广是经济问题,其实也是教育问题,推广有没有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是否真正了解和接受推广培训。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论述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时,提出了学券制,建议把竞争引入公立学校体系,在学券的流动中实现优胜劣汰,医治公立学校的集权过度症,适当遏制教育的滋长。税费改革后,许多对农业生产有较高积极性的农民却苦于培训费用高、培训效果差。我国政府如果能向农民发放数额不等的农技推广培训券,持培训券人员就可自主选择农技推广站点培训项目,并接受培训,根据培训券面值抵扣培训费用;同时,政府拨出与所发放的培训券总额大致相当的经费用于支付农民参加农技培训的优惠。具有资质的各类农技推广站点,都可到当地政府提出申请,为持培训优惠券的农民提供培训,并从政府手中领取到与培训券所等值的费用,农民的自主选择将促使农技推广站点努力完善自身的教育培训功能,办成农民所喜爱的培训技术实用见效的机构。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先红,杨华.税改后农村治理危机酝酿深层次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调研世界,2009.3.

[2]张立冬,姜长云.农业科技投入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中国农村观察,2007.6.

[3]柏振忠,王红玲.新阶段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

[4]吕洪霞,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