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5 14:40: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化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以网络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发展
传统媒体向着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此消亡,而是一种新旧媒介之间的共生,传统传媒可以以网络为基础,在出版纸质文件的同时,在配合网络上的内容较为丰富的网站,两者进行配合,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这样不仅使得传播媒介多样化了,也可以让他们完成互补,传统传媒数字化发展可以完善传统传媒的实效性,而传统传媒又可以提高传统传媒数字化发展的公信力。传统传媒数字化发展趋势并不是单单将纸质媒体上所记载的信息内容直接搬到网站上,而是友开辟出了可以供受众发表自由言论的空间,为受众交流看法和思想提供了平台,这时候发挥的效果就是1+1>2。
二、完善收费阅读的经营模式
传统传媒大都是收费阅读的经营模式,而传统传媒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正是将这一收费模式应用到实际中去。有的人认为收费阅读的经营模式并不适合于规模较小、信息较为普通的发行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取消收费阅读的经营模式并不能够使传统传媒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在传统传媒向着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信息数字化内容与电子阅读器相结合,通过对电子阅读器的下载收费,来实现信息数字化内容收费的目的,还可以在信息数字化内容之间穿插着广告,利用广告收费来填补信息数字化造成的资金空缺,来充分发挥它们的商业价值。
三、积极发展新媒体传播的平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需求是广告、信息存在的意义所在,有需求,才会有存在的意义。在传统传媒发展的初级阶段,受众只是机械性的接受传统传媒所要传播的信息,没有可选择性。但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信息内容的传播途径也发生了改变,传统传媒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信息数字化内容充分反应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供求双方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传统传媒的数字化发展趋势既可以满足受众对信息内容的渴求度,又可以满足受众听觉上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64-01
一、插图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插图是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运用图形来表现形象的世界通用语言。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消费文化的到来,以书籍插图为主流的插图艺术,向商业的各个领域拓展,其概念、内涵、手段更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地各个领域。插图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萌芽之初,古人就以“图”和“书”进行记事,传达信息。后来随佛教文化的传入,为宣传教义在经书中用“变相”图解经文而出现的版画形式的插图。不管是画于墙上的壁画,还是刻于竹筒及画在纸和绢上的图像,或者是用雕版印于书中的图形,统称为“图”或“像”。在欧洲,“插图”有“举例说明、例证、图解、注释”的含义。现代意义上地插图不只是简单地把书籍中地文字或信息传达的内容进行视觉形象的阐述,还要将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准确、直接地通过画面传达给读者。因此,现代插图地意义已不仅仅是附属于书籍或文字,而是主动地、独立地以个性化的方式把信息传达出来。几乎所有当代的视觉传达方式都被用于插图艺术设计和表现中。从传统纸媒介到现代网络新媒介,任何领域、任何样式、任何内容、任何形式、任何内涵的信息元素,以视觉艺术符号加以表现,并与文字互为补充,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视觉传达形式的图形设计都可称为“插图”。
插图,在传统概念中通常是二维的画作。现在的状况是,传播媒介由原来的报纸、书籍、杂志、电视发展为以网络互动多媒体为新兴代表的多元传播渠道。而传播终端的人,即受众,他们的接受习惯由原来单纯的看、读,逐渐向集感官、体验于一身的复合接受形式转变。插图艺术的表现形态与应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二维空间,则是将三维、四维空间和综合感观形式引入插图艺术领域。 现代设计领域,插图与数字艺术的结合,使得插图具有更加强的表现力, 广泛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涉及到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影视文化等。
二、电脑技术为插图艺术提供强大平台
数字插图是插图艺术的数字化的体现 ,作为设计艺术领域 新的学术分支,数字插图是建立在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利用包括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数字化设备进行创作的插图艺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数字特效能够在电脑里轻松模拟手绘效果,商业美术插画在设计领域又开始复苏。明快艳丽的电脑插画风格成了最流行的时尚,受到青少年的推崇和喜爱,运用电脑进行插画设计的新锐不断涌现出来。国内开始形成专业从事商业美术插画制作的工作室和公司,与出版社和大广告公司合作,为其提供专业插画图像设计方面的服务。目前,国内主要流行杂志的插画,有很多已是数字化产品。可以说,我国的商业美术插画艺术经历了多年的低谷之后,在数码技术的推动下,在繁荣市场的刺激下,已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活力。各种计算机硬件及绘图 软件的开发及运用所建立的数字化平台 ,使数字插图的产生和 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插图的应用软件包括二维、三维的图形、图像设计软件,例如:Photoshop、Freehand、Coreldraw、 Painter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便捷的操作技巧 。在硬件方面 ,对数字插图影响最大的是压感笔、 扫描仪和数位板 ,它们代替了传统插图的笔和纸,改变了插图师的工作模式。正如插图画家尼克-辛吉斯访问彭塔格莱娜设计有限公司时提到“在我的潜意识里,用鼠标画画,早已和用一只笔或一根油画棒作画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一媒介使作起电脑来更快、更好,而且更便宜。”
如今我们会发现很多插图设计师完全投入了电脑设计领域, 对软件的熟练掌握使得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出各种插图, 电脑具有强大的数据传输、处理能力,提供了许多手工无法达到的效果和功能。对于设计人员来说, 电脑软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方便与快捷,同时,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发挥空间。数字插图艺术借助数字技术以及设计软件的帮助,使这一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具生命力,丰富了样式,为图解艺术迎合了商业奠定丰厚的基础。
三、数码摄影技术带来的全新理念
20世纪80年代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传统手绘制图技术也受到摄影的挑战,摄影技术方便快捷,在真实再现上有无可比拟的效率和优势。数码摄影技术的插图更加真实、可信,与人们再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最为接近,因此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便利、快捷、高效,是数码摄影的另一大优点,照片一拍, 输入电脑, 就可以打印输出, 而且还可以根据各种自我需要加以后期处理, 达到十分满意的效果。
数码摄影技术的产生对插图艺术来说,是插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数码艺术和新媒体时代,影像图形在信息传播中呈现出一种强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流行的沟通手段。从艺术角度来说,数码技术的出现,增加了艺术的风格样式,拓宽了插图创作的范围,更加适合现代“信息社会”的大众审美情趣。完善的数码技术不仅可以模仿制作几乎所有风格的插图,为其带来新的活力――全新的另类“数码”风格。同时,结合摄影、摄像和电影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图像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造空间。
四、网络和多媒体的交互性使插图艺术走向多元化
进入 21 世纪,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崭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出现在 我们生活中, 以网络为平台的数字媒体技术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来对声音、文字、图像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 。在网络中, 插图可以说是文字以外最早引入到网 络中的视觉传达对象, 而网络中的插图的应用也具有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由于网络和多媒体的介入, 使网络中的插图由原来的静态发展到动态, 而且还可以和文字、声音等因素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表现空间, 网络插图设计以鼠标代替笔、纸、色,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将语言、图像、动画、影视、三维空间、虚拟现实等试听语言综合于一体,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地域广、传播快等优势,扩大了受众面。 虽然网络被称为第四大媒体,但实际上 ,它已经在发展速度、传播强度、覆盖率等方面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并驾齐驱。甚至,因为它自身实时性、交互性、无地域性等优势特点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其它传统媒体。
网络为插图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空间,自然也就给数字插图带来了新的发展趋势。插图的数字化将逐渐摆脱单一的传统平面媒体,更多的被运用到网页、电子出版物、游戏、网络广告等领域。插图艺术在网络和多媒体这个广大的平台会越来越绽放自己的光彩,插图的表现形式、表现技法会更加的多元化。
媒介环境的改变、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变化,带来了插图表现的语言变化, 颠覆了人们对插图的审美习惯。插图不仅具有为读者服务的功能,更要求不断创造出读者喜爱的富有时代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插图艺术的数字化应用赋予插图艺术新的内涵,也是未来插图艺术发展的趋势所在。
参考文献:
一、博物馆数字化的含义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博物馆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把博物馆的各类收藏、研究、展示、娱乐及教育等用数字化的方式展示出来,服务于人类社会。
博物馆数字化是以博物馆物理实体为基础的,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和补充。具体地讲,就是采用互联网技术与机构内部的信息,将传统的博物馆的日常活动和管理内容等与计算机网络紧密的结合,构筑博物馆大环境,创建博物馆的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新形象。
二、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博物馆数字化包括藏品陈列、考古挖掘活动、文物保护及管理、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人事和物流等。例如文物的整理盘点、出入库记录、色彩的修复及分析、文物碎片的拼接和演示、陈列品的安全措施等。
1、博物馆数字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及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行业互联网普及和应用,博物馆顺应科技潮流,摆脱传统的束缚,进行数字化革命,使得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进一步交叉融合,使文化传播结合高科技创造出崭新的领域,从博物馆功能和组织管理上实现再定位,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求。随着国际机构对文化遗产概念的近一步探讨,除了对文物实体的静态结果的研究之外,人们开始关注文物研究的动态过程,研究文物的技术和形成过程,可见,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也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必然结果。
2、博物馆数字化是组织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使用网络化办公,办公人员通过网络处理电子邮件、异地事件、展品信息网络化传输、简约的数据存储等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网络进行文化交流、社会调查、方案征集研讨等,扩大了交流面积,带动了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网络实现了高速、高效的办公业态,节省了物力、人力、时间和空间,不仅节省成本还大大优化了工作组织系统,促进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博物馆数字化在对外信息展示上的优点
博物馆数字化在对外信息展示方面的优点包含两方面,一是互联网的信息展示优点,另一方面是现场参观群众的信息展示优点。
(1)、博物馆数字化通过互联网信息形式的展示优点
博物馆数字化使物理空间减小,手续简化,且方便群众参阅。博物馆数字化是虚拟和现实的结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存储在磁盘的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一个联机系统,节省了物理空间;利用博物馆的数字虚拟化,参观人员可以不用直接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见面,通过网络在线咨询,网络办理相关手续,便可以参观浏览博物馆的各种藏品和其相关介绍,提前得知博物馆最近展览活动等节省了时间,实现了文化与休闲,技术与研究的双相结合。
(2)博物馆数字化对现场观众的信息展示优点。根据现场观众的喜好等因素,运用多媒体现场导读和视频点播介绍,以便现场观众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展览区块,方便快捷的到展室选看自己喜欢的展品。
4、博物馆数字化的各种形式信息的运用,提高了文物的展出率和展出效果。数字化的展览客服了现实文物与藏品的陈列受资金和展室的限制,藏品展出的比例较小,而通过数字化,可以利用虚拟的空间、图像及声音等多媒体技术进行网上陈列和精品介绍,满足了参观者的多种需求。
5、博物馆数字化有利于文化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交流,也是保持和延续文化遗产的最佳手段。
一方面,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各件藏品的数据、图片、描述、视频影像、三维模拟展示等详细信息,比较直观,通过3D动态过程强化了感性体验,弥补了传统展览形式的单调。另一方面,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的收藏地,博物馆数字化对藏品的管理,建立数字档案和无形资产的收藏,减少藏品实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耗,减少丢失窃风险,同时借助数字化的加工和资源共享,使学术研究更深入和广泛。
6、博物馆数字化,业内人士把其优势总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1)、博物馆的数字化使其管理更加智能化。以自动化技术为主,楼宇自动化及消防系统等建立起的文物环境监控系统,以及为文物保护而专门研制的装置系统等科学而简约的完成了文物的智能化管理。
(2)、博物馆数字化使信息化优势增强。由信息的快速交流而实施伴随的博物馆工作体系结构的调整和相关制度的提高,办公系统自动化、文物藏品数据库的科学化和文物修复工作的专业化等均是其体现。
(3)、博物馆数字化使文物知识工程更加标准化。使分类、定名、术语、方法、标记、环境、鉴定、语言处理等更加完善和贴切。
三、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新策略
1、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技术是其关键
采用高科技支持系统,诸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各种数字资源整合,不仅对展品的科学管理,又给博物馆的参观者创造了逼真的境界。高科技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基础和保证,数字技术的资源整合则是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2、人才引进与培养是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能动因素
提高现有博物馆工作人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定期培训科学技术和管理内容,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保证博物馆数字化的顺利进行,同时引进行业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借助社会公共资源的专业力量,做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促进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始终贯穿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全过程。
四、结论
总之,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博物馆数字化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程。无论是博物馆在组织机构办公上,还是参观者对文物的文化交流上,亦或者是文物考古研究上博物馆数字化的应用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好处,我们坚信,随着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会有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VI设计是当前平面设计领域的一个热点和焦点,也是广大企业争相追逐的目标,因其与企业的形象系统、市场营销等内容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融合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平面设计的发展,这其中以VI系统设计表现的最为明显。具体到VI设计的内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参与直接带动了数字化设计的趋向,为设计的内容、形式和方向的变革提供了全新的路径,也值得深入的研讨和解析。
1信息化浪潮推动VI设计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VI可以直译为视觉识别系统,即透过视觉设计作品的呈现,为企业的形象打造和展示提供更便捷的途径,帮助企业建立市场形象和美誉度。从VI设计的本质来研判,其根本目的是围绕具体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诉求,建立企业完整的形象系统,即视觉识别系统。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传统的手工设计、纸媒设计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化的需求,也很难取得竞争的优势。因此,现代VI设计的主体是计算机,深层次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信息化的VI设计”。也就是说,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辅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先进技术的优势,可以展现出VI系统的功能性优势,进而得到更多企业的亲睐。对于专业从事VI设计的公司、人员来说,借助信息化的浪潮和技术特点来提升设计的品质,不仅是当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的大趋势。
在现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数字化更加引人关注,即数字化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构成了数字计算机的基本样式。以我们重点谈到的VI设计为例,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计算机自动整合错综复杂的设计信息,将其转化为可以度量的数字和数据,再以数字和数据为基础建立对的数学模型,主要是设计模型和模板,进而实现设计的快速、高效率和高质量。因此,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现代VI设计已经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并且在未来必然可以取得更大的发展。VI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应用系统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的转换,都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这其实体现了二者的完美嫁接和融合。
2数字计算机技术的演变将引领VI设计的进一步变革
其实,现代计算机已经可以具备多样的设计功能和处理效果,比如基本的图像识别能力、数码设计技术等,这些都为平面设计尤其是VI设计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值得一提的是,就VI系统的两大主要分支来说,基本要素的设计和应用系统的设计,现在都已经全面“数码化、计算机化”,归根结底就是“数字化”。当今的计算机可以完成全部的VI系统设计步骤和内容,这在计算机刚刚引入到设计领域的时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例如,VI应用系统的设计需要大量的基础设计素材,也需要诸如颜色、字体、肌理、形象等多种元素,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同时调动这些元素,建立完善的素材库,为设计者提供极大的帮助。因此,一个独立的VI设计师可以借助一台计算机完成一系列VI系统的设计,这体现了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VI设计的巨大推动力。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必然更加综合化,更具实践性,可以为VI设计提供更快捷、更有力的帮助。未来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变革式发展也必然推动平面设计的飞跃,进而带动VI设计走向科技化、数字化的道路。再有,网络的发达和新型数字技术的成熟将引领平面设计更稳步的前进,以VI系统设计为代表的形象设计将融合多样行业、企业和技术的优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例如,现代数字技术可以自动检查VI设计稿的文字错误、图像编排、区域组合等内容,为设计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正体现了数字化对VI设计的巨大推动作用,而这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会在未来走向更加纵深的方向。
3数字化引领VI设计走向科技化、艺术化、实用化的未来
VI系统设计需要借助数字化的技术优势,需要完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在未来比较引领VI设计迈向科技化、艺术化、实用化的道路。具体来说,未来的VI设计必然借助计算机完成,其设计方式和处理路径都是数字化的形态,这其实就是设计科技化的基本趋向,即科学技术的应用为设计打开了一扇窗户。其次,VI设计是基于基本元素和企业应用系统开展的一项设计工作,其植根于平面设计,同时融合了现代设计的多重理念和要素,其优劣衡量标准就是设计作品必须符合艺术化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只有艺术化水平较高的VI系统,才能获得企业的亲睐,才能在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另外,未来的数字化VI设计必然更加实用,更加贴合企业发展和形象推广的需求。简言之,企业的形象系统关乎企业的市场形象和营销外延,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而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展的企业VI系统设计,必须符合企业的诉求,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总之,VI设计在未来必然更加数字化,更加贴近设计的本质和企业形象推广的需要,而这也恰恰是VI设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静静.论VI视觉识别设计中的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2] 张莉雅.VI设计教学中对情报收集过程的引导[J].美与时代(上),2012(04).
[3] 李小舟,董海斌,苍楠.企业品牌战略中的VI设计[J].美术大观,2012(08).
在第66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很多代表驻足在演示大屏幕和大幅展板前,聚集在福州国际会展中心的的解决方案体验区,就各自关心的问题与一康智顾问深度交流。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及相关产品、服务展览会,CMEF汇聚了全球顶尖医疗行业精英和医疗设备、服务品牌,产品覆盖整个医疗器械产业链,为众多设备厂商、专业买家提供了全方位的行业平台体验方案。本届医博会推出“基础医疗解决方案”这一展会主题。众多知名参展企业纷纷响应,顺应市场与政策导向,推出一系列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系统解决方案,以“经济”“适用”为特色,重点提升基础医疗设备配置与服务水平,将优质医疗服务延伸到基层,从而为更多老百姓造福。CMEF医博会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医疗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综合“云”平台。展会集贸易、学习、创新、交流四大功能为一体,服务广大业内同仁。“云”平台理念致力于汇集医疗行业内每一个参与者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展会平台的沟通与分享,为广大专业观众提供维度广泛、便捷易得的优质商务服务。
在蚌埠市卫生局“关于医院建设、规划、发展及医疗信息化应用讲座”上,深圳市一康智科技有限公司胡云总经理和工程师曾云锋先生关于海云工程展望的演说,更好的指导各医院进行医院的建设、规划、发展及医疗信息化应用,使大家对医疗信息化有更加全面及长远的认识。
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一个方面提供了新的契机。它将有效地整合社会医疗和服务资源,对于转变卫生发展模式,推动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重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在本世纪初引入我国,特别2003年SARS以后,数字化医院成了医疗界的流行词。各医院也不管自身信息化做到什么程度,都在谈数字化医院。可是大部分医院并没有让患者品尝到数字化医院所带来的好处,虽有些改变,但是长时间的排队、信息不透明等现象还是让诸多人一提到医院就头疼。不但患者头疼,医院也头疼,因为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不是件容易的事。
数字化医院的主要特征为:医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方式网络化、医院管理信息化、医疗服务数字化、辅助决策智能化、支持社区与家庭保健常态化。
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宏观层面的问题是认识不全面,专业队伍不足,经费投入不足。这些问题导致了重建设、轻管理,重功能、轻规划,重系统、轻人员的现象。另外,医疗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具体的微观层面的问题,包括:筹建规划不明确;在没有明确需求的情况下开发信息系统,造成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流程和操作规范,或落实不到位;信息中心人员岗位确定不明;日常系统维护、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以及操作不规范等。
安防行业数字化应用
目前安防数字化主要是内容和服务的信息化,包括图像的传输和存储,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等。就数字家园领域来讲,一个完整的安防系统主要包含门禁、报警和监控三大部分;从产品层面讲,包括防盗(劫)报警子系统、电视监视报警子系统、出入口控制报警子系统、保安人员巡更报警子系统、访客报警子系统、汽车库综合管理系统、与110报警中心联网的报警信号传输系统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可以单独设置、独立运行,也可以由中央控制室进行集中监控,还可以与其它综合系统进行集成和集中监控。 防盗(劫)报警子系统,一般分为周界防护、建筑物内区域/空间防护和对实物目标的防护。系统的前端设备为各种类型的报警探测器(传感器);系统的终端是显示/控制/通信设备,可采用独立的报警控制器,也可以采用报警中心控制台。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要求实现对设防区域的非法入侵进行实时、可靠和正确无误的报警和复核。漏报警是绝对不允许的,误报警应降低到可以接受的限度。为预防抢劫(或人员受到威胁),系统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留有与110接警中心联网的接口。
闭路电视监视报警系统,一般用于对建筑物内的主要公共场所和重要部位进行实时监视、录像和报警时的图像复核。系统的前端设备是各种类型的摄像机(或视频报警器)及其附属设备;系统的终端设备是显示/记录/控制设备,一般采用独立的视频监控中心控制台或监控报警中心控制台。安全防范用的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一般应与防盗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联动,由中央控制室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独立运行的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画面显示能任意编程、自动或手动切换,画面上应有摄像机的编号、地址、时间、日期等信息显示,并能将现场画面自动切换到指定的监视器上显示,对重要监视部位应能进行长时间录像。这种系统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留有与110接警中心联网的通信接口。
出入口控制报警子系统,是指采用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在建筑物内外的出入口对人(或物)的进、出,实施放行、拒绝、记录和报警等操作的一种电子自动化系统。它一般由出入口目标识别子系统、出入口信息管理子系统、出入口控制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系统的前端设备为各种出入口目标的识别装置和门锁启闭装置(执行机构);传输方式一般采用专线或网络传输;系统的终端为显示/控制/通信设备,可采用独立的门禁控制器,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各门禁控制器实施集中监控。出入口控制系统一般要与防盗(劫)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消防系统联动,才能有效地实现安全防范。出入口目标识别子系统可分为对人的识别和对物的识别。以对人的识别为例,可分为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和编码识别系统两类。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子系统外,一个完整的安全防范系统,通常还包括保安人员巡更报警子系统,访客报警子系统以及其它安防子系统。巡更报警子系统通过预先编制的保安巡逻软件,应用通行卡读出器对保安人员巡逻的运动状态(是否准时、遵守顺序等)进行监督,做出记录,并对意外情况及时报警。访客报警子系统是使楼内居住的人员与访客可双向通话或可视通话,楼内居住人员可对楼内入口门或单元门实施遥控开启或关闭,并在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向保安中心报警。
其它安防子系统是根据安全防范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如汽车库综合管理系统,要对车库(场)内车辆通行道口实施出入控制、监视、行车信号的指示以及停车计费等综合管理;重要仓储库安防系统,要对建筑物内的重要仓储库,实施有效的出入口控制、防盗、监视控制和管理等。
安防数字化面临发展新契机
随着家庭和个人需求的凸现,安防数字化当前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鼓励。由于安防行业的特殊性,国家对安防产业的发展一直都给予政策上的鼓励。近几年,为了解决民用住宅的安全防范问题,建设部、公安部两部的各位领导十分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曾联名签署文件,要求加强民用住宅的安全防范设施。2000年起,我们国家开始实施“科技创安”工程,而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使百姓“居有所安”,以科技手段加强居民住宅小区的安防建设。在北京,2001年起就加大了居民住宅小区、农村地区的安防普及力度,制定了居民住宅科技创安小区达标率10%、力争12%的目标,以及“科技创安小区达标基本条件”的考核标准;在楼房小区中推广楼宇对讲系统;平房区推广既经济又能发挥防范实效的防盗产品;有条件的地区和住户推广联网报警服务系统,开始了安防数字化的普及推广工作。
“9.11”事件成为促进安防数字化应用的重大推动力和转折点。
“9.11”之后,绝大多数美国城市都重新评估了它们的安全防卫体系,而美国政府更是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安全防卫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袭击中国,一时间人心惶惶。为减少因接触而感染的概率,政府号召人们尽量少出门,无形之中,却帮了信息化的大忙。躲在家里的人们忙着上网看新闻,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甚至网上开会、办公。而不少社区则在原来的安防设施的基础上,建起了防御“非典”的社区安防网络;这些安防网络在发现疫情时,基本上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报警。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SARS疫情,人们对社区安防信息化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对安防数字化的发展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北京市政府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科技”是一个重要的内涵。在运动场馆和居住环境的智能化方面,安防数字化当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数字家园”是未来社区的必然趋势,而目前“数字家园”的产品大部分都集中于智能安防领域。可见,安防数字化在“社区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现在,许多买房人都把“安防”系统作为评价房子好坏的一个必备标准,所以在新开发的楼盘中,“智能安防”已经成为基本配置。对于新开发的楼盘,由于没有历史负担,其“安防”系统越来越先进、实用。
可以预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日益临近,数字家园的梦想逐步成真,未来人们的居住环境会更加舒适、安全,安防数字化有着无限广阔的市场前景。
安防数字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虽然安防数字化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但是现阶段,安防数字化还是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目前,影响安防数字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用户在安防数字化领域的投入还不是很多,这个问题随着用户对安防数字化认识的深入会逐步得到解决;另一个是技术上的局限,主要是远程数字视频处理技术的局限。
现在,数字视频处理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本地视频处理的效果已经达到相当不错的效果。但是,由于三大网络发展的限制,数字视频的远程传输和处理还难以令人满意。
其次,由于较早前的一些产品和系统采用的是分立的解决方案,所以在为一些老的社区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会出现比较多的兼容性问题。而对于新社区来说,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传统的档案信息存储通常是以纸质文档进行分类、存储,再经过人工进行检索和进行维护。且进行档案备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工处理的过程中还需进行必要的纠错。档案信息化通过对传统纸质文档进行扫描再录入到计算机存储系统中,使得人事档案管理更容易进行实时的同步备份,使得人事档案管理的存储空间更小,维护更加快捷、方便和安全[1]。
一、当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致使弃档、死档等现象已成为档案管理中普遍的一个难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才流动壁垒的减少。我国人事档案实施社会化管理成为最终的必然方向。当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人档分离”[2]、“死档弃档、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一些“自持档案”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事档案本身的严肃性、准确性以及唯一性,逐渐已经被很多人视同为“鸡肋”。
(一)“人档分离”。由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弊端丛生。随着人才流动的特征,“人档分离”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人事档案,已经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当事人的状态,久而久之,人事档案就会随着其分离的状态从根本上达不到其应承担的固有使命,从一定程度而言。这样的人事档案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档案”的价值。人事档案应能够首先反映出当事人客观真实的历史记录,而当前我国的“人档分离”状态本身也成为了我国当前人事档案中的一种真实状况的描述和反映。
(二)“弃档死档”。在我国各类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单位网络上,已经长期开始定期公示 “长期失去联系超过5年的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名单”。每年我国在各类社会保障网及人力资源网站将很多这样失去联系超过5年且被公示又无人认领的档案最后都被入库封存,成为“死档”。当前我国面临的该类弃档现象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人才档案管理部门的普遍遭遇。2002年我国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就做过一项不完全统计,当年在全国范围内就至少有超过60万的“弃档族”[3]。我国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新的用工制度建立,加剧了我国人员流动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也逐渐开始与企业分离,很多曾经的“单位公职人员”随着档案管理逐渐与原单位的分离。逐渐显现出其向“社会人”角色的一种转变。加之,我国自九七年开始在全国逐步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办理退休以及养老保险也逐渐开始与人事档案脱钩。
随着我国各地人才服务机构的托管档案的增多,每年和档案主人长期失去联系的“死档”数量不断增加。交费率低且持续不缴费致使成为的“死档”令人才中介机构头痛不已,因为谁都不敢随便销毁或者故意丢弃这些人事档案,就算这些当事人不来办理相关手续,其档案也不能随意丢弃。各地的档案部门将人事档案视为“弃档” 封存起来。而在封存期内,由于无任何当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下,这些原本已经丧失“价值”的人事档案,其余威仍在,由于我国特殊的人事制度背景下,特别是在国企、事业单位以及想进入国企或事业单位的人员而言,人事档案将成为其入职前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之一。
二、我国人事档案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展望
(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方向。由于现有人事档案中的很多当事人的个人经历的记录方式仍是纸张的保存,其档案案卷具有唯一性,一旦遗失和损毁都将难以弥补,另外进行查询和流转效率低下已成为共识的普遍问题。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职能的相关机构几乎在每年的统筹和总结大会中都会提及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进程,然而我国在人事档案利用和服务方面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方面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较为明显的进展。但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体系绝非易事,尽管由于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档案人员管理的问题以及人事档案信息化软件发展的制约不足,但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实施的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已初现成效,并在全国各地逐步开展各类“社会人才人事档案电子化服务”项目,这些项目将分类整理的纸质档案进行电子扫描等信息化处理,形成与实物档案内容相对应和一致的“人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可以轻易通过进入到“数字档案库”中查询当事人的档案,并显著提升了日常的办公效率,如可以及时为当事人或查询单位开设证明。
(二)我国人事档案进行电子化、信息化以及数字化成为必然方向。随着我国全国开展得一轮信息化档案工作使得我国很多地区人事档案已经实现了电子化,但与档案研究领域的学者们的设想仍有一段显著地差距,随着我国人才流动的特征,当前很多单位和企业的人才其实际上过去的历史行为以及个人信用记录很难真正被现单位了解,而构建起一个“数字化”的人事档案将有助与每一个用人单位都能够及时客观的了解到当事人的公共行为以及诚信记录。“数字化”管理也已经成为了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总结
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好处使得用户进行档案检索更加快捷和方便,在当今信息化网络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高效的人事档案目录公布、开放,同时让用户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交互应用已成为档案管理人员所关心的最核心的问题。而传统人事档案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日常管理以及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和质量已成为了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我从报告中提炼出了一些有趣的新名词和观点,简要解读:
1)“Internet+”。中文翻译为“互联网+”,“+”后面是什么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华为提出,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成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互联网的革命会像电力革命一样伟大。电力革命几乎奠定了整个现代工业和人类现代生活的基础。那么互联网的革命呢?可能其影响真的不会次于电力革命。
2)互联网正在由改变价值传递环节进入价值创造环节。以往我们谈及互联网,就会狭隘的默认为,互联网就是社交、电子商务、游戏,尤其是电子商务,它用互联网的方式大同了传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但今天不一样了,互联网正在直接进入价值创造(更为直接的是产品创造)的过程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的众包模式,以汽车制造为例,我曾经写过的《汽车制造颠覆者》中德国StreetScooter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让所有供应商都利用互联网平台,参与到了最后产品的设计流程中来,这对传统汽车制造商是怎样的打击啊?以往都是这些汽车品牌商们说了算的,供应商只有按要求供货的份。
3)经营信息和数据对于企业发展无比重要。这是对大数据力量的充分支持。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方面获取信息变得无比容易,但另一方面,你可能获得的数据可能永远只是沧海一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对于企业来说,掌握足够大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将直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信息化的另一面是“信息垄断”,也就是更高规格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你还没有把自己掌握的各种信息数据当回事,或者还没有开始注重数据积累,那就要小心了,直觉能帮你做出多少正确的判断?真的很难说。
4)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这与华为倡导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似乎不谋而合。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围绕客户需求做创新的思维要求更高——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要的是全程参与、全程互动。拥有开放式创新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重要,这个时代不相信“一个诸葛亮”,更相信“三个臭皮匠”。感觉跟不上节拍了吗?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5)未来,如果你不是一家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观点很明确,未来必须全民“高科技”,否则就是死路一条。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今天你可以不用电吗?如果不行,那么明天,你就不可以不用互联网。
互联网对于我们的经济和生活的颠覆性改变不言自明。但是以我个人比较保守的观点认为,互联网的作用无须被过于放大——它是一个工具,一个基础设施,它该改变什么,让它改变好了。再给你一个选择,空气、面包和互联网,你选择什么?答案就像寓言故事里一样简单:你愿意守住一座金山,还是一块农田?对于企业,敞开胸怀拥抱网络时代,但同时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和生存之本。
以下是该趋势报告的全文:
用趋势赢未来,数字化重构新商业
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精彩纷呈的ICT技术,汇聚成了波澜壮阔的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带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但,这仅仅是一个起点,我们正在迎来信息社会的下一波浪潮。信息社会不可阻挡。
“Internet+”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引领下一波信息化浪潮
今天,我们已经处在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中,也处于各种各样信息的包围中,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基本上还是平行的,或者说耦合得还不够紧密。信息时代,对任何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Internet+”都会成为创新焦点,或者说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要借助Internet来实现重构,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成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但是,互联网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更大的变革和深远影响来自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变革,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核心是以“全连接和零距离”来重构我们的思维模式,人和人之间、企业和客户之间、商业伙伴之间,都是全连接和零距离的。
因此,企业的思维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等,都必须以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为出发点进行重构,不是仅仅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叠加在传统模式之上,其中,思维模式的重构是第一位的,因为思维模式是行动的指南。
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互联网将深度改造传统产业。
商业过程纷繁复杂,概括起来包括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两大环节。在价值传递环节,主要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则打通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并改造了价值传递环节,实现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减少甚至消灭了中间环节,重构了商业链条。
当前,互联网开始向价值创造环节进行渗透,特别是向产品研发和制造等领域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是全方位的,包括技术的渗透,如特斯拉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定义汽车;也包括研发模式的改变,如用户参与的研发、众包模式的研发等等。制造领域也在发生同样的事情,继蒸汽机、电力、IT技术之后,互联网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互联网正在引领工业4.0的发展,实现大规模制造的高效率和手工作坊个性化的融合,这将是又一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和ICT技术向价值创造领域的渗透,就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才刚刚开始。
信息和数据经营成为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将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垄断和不对称。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非常便捷,打破了传统企业垄断知识和信息的局面,靠垄断信息获得高价值的企业和产业,将难以为继。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又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了新的垄断和不对称,互联网巨头通过汇集海量的用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充分发掘用户的行为信息,形成了新的信息垄断,对其他的企业和服务商形成新的不对称,从而形成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垄断。信息社会,信息成为比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和数据的经营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更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权力向用户转移,用户的全流程参与,汇集用户的智慧构建新的制高点。
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用户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新的形势下,要求企业在更高层面上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不是简单地听取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客户参与到商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汇集用户的智慧,企业才能和用户共同赢得未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产品设计、极致用户体验和口碑传播等,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但用户参与并不是简单的建设社区和论坛,而需要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研发模式、技术架构等都适应这种新的模式。
借助ICT技术实现颠覆性创新,重新定义市场,ICT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时代,企业ICT系统已经不仅仅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支撑系统,更是面向客户的业务系统、生产系统,从“管理数字化、IT资产化”向“产品数字化、数据资产化”的方向发展。借助ICT系统实现颠覆性创新,从而重新定义市场,ICT正在成为企业业务发展的引擎和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到汽车制造,小到路边快餐店,都可以借助ICT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定义市场。未来的企业,无论从事的什么行业,也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首先是一个“高科技企业”,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升华和改造的企业,在信息时代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同今天用马车和高铁来竞争一样。
数字社会将迎来新一波发展浪潮,这个浪潮的标志是互联网从商业的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数字社会和物理社会走向更加深入的融合,“Internet+”成为传统行业创新的焦点,也是传统产业数字化重构的起点。
数字化重构,用趋势建立优势,赢得信息时代的未来
面对不可阻挡的信息社会,顺应行业的大势,以互联网思维,借助先进的ICT技术,以“Internet+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重构,用未来的趋势建立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且,这种重构是全面的、深刻的变革,并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作为工具使用。
思维重构:以互联网时代的全连接、零距离等为出发点,建立新的商业思维。
当互联网随处可得时,互联网化就成为了最根本的商业思维。因此,互联网必须是一种内生的商业思维,以互联网的全连接和零距离的基本特征为起点,重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等外在形态,并以此驱动管理模式、研发模式、运作模式等内在形态的重构,从而重构整个企业的观念、组织和流程。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处在新旧时代转换过程中的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是极其痛苦的,但恐怕别无选择,因为当新时代来临时,生存状况与生存质量往往不取决于是否转变,而是取决于转变得有多快。
业务重构:没有云服务就没有未来,云服务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基本经营模式;借助云计算商业模式的变革,抓住ICT走向云服务的战略机遇,再造一个电信业。
云服务首先是一种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不同企业的业务范围不同,云服务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是提品销售,有的提供售后服务,有的提供在线的信息服务,有的提供在线游戏,有的提供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但是,云服务的根本是超越产品经营本身,在更高层面上经营用户以及用户的数据,这是云服务的本质。没有云服务,就失去了经营用户的基础,无论是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云服务都是未来的基础,耐克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趋势,给电信业带来了巨大战略机遇,因为企业云服务所需要的ICT基础设施,也自然就成为了最基础的云服务。回顾100年前,1900-1930年是企业拆除自己发电机、购买电厂的电力的30年,同时,企业开始建立打孔机和制表机等IT系统的前身。我们判断,未来的30年,是企业拆除自己数据中心、购买ICT云服务的30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借助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变革,企业ICT走向公有云,给电信业带来了数以万亿美元的战略机遇,是再造一个电信业的基础。
运营重构:互联网化运营,实现All Online,On-Demand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内部管控模式转变成外部用户服务的模式。
互联网的全连接和零距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信息不对称,使权力向用户转移,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的运营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互联网化的运营。首先是给用户以自由,让用户基于On-Demand的方式获得服务,自由是用户最高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其次,支撑用户On-Demand的基础是企业走向Online模式,但是,Online不仅仅只是客户界面的Online,更重要的是以面向客户的Online牵引企业内部运作的所有环节走向All Online,以及建立在All Online基础上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因此,面向互联网时代的运营重构,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在线客服和在线销售,而是面向用户On-Demand需求的整个流程再造,其根本的变革是从内部管控的流程模式转变成外部用户服务的流程模式。
ICT基础设施重构:建立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ICT基础架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发掘“数字石油”的价值。
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其他企业,ICT基础设施都是支撑业务转型和数字化重构的基础。在信息时代,信息和数据的经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分析能力成为关键,为企业带来新的智能和智慧。基于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做到深入的洞察客户、精确的产品研发、精准的市场营销、精确的企业管理、科学的管理决策、节能环保等等。企业数据成为新时期的石油,即数字石油,而数据挖掘和数据治理能力则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所有商业活动都将数字化,而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交换,业务的处理和商业的交易等都是发生在数据中心内,因此,数据中心成为ICT基础设施的核心,成为“数字时代的电话交换机”。构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架构和ICT基础架构,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技术重构:软件定义和Scale Out计算模式,重新定义IT和网络的架构,引领下一波技术变革的潮流。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2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Our Hospital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Zhang Lili
(Coll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110032,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the hospital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urgent development needs and inevitable trend for medical management.In this article,discus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digitalization hospital construction in fu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 on the hospital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in China,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e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KeyWords:Hospital;Digitalization;Trend
在人类社会全面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医院数字化建设无疑是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运行高效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医疗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医院数字化建设就是通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集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应用于一体的医院信息系统,从而进一步优化医院的日常管理,就医流程,诊疗活动等,最终实现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服务。
一、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现状
我国医院的数字化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大部分三级医院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和临床信息系统(CIS),如挂号、收费、物资管理系统、医院办公系统(OA)、电子病历(EP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与经济核算系统、护理信息系统、临床医生工作站、临床试验检查报告系统、临床用药咨询与控制、图像存档及通信系统(PACS)等等。这些系统的应用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简化了患者的就医流程,为医护人员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工作平台。与此同时,我国基层医院的数字化建设也在加速发展中。
虽然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医院信息系统相比,在人性化、精细化和标准化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国内医院对数字化建设的认知程度不够。多数医院侧重于硬件方面建设,认为上了计算机软件就等于建成了数字化医院,而忽视人、流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相互配合和补充,直接导致了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应用质量偏低。
(二)信息标准化程度低。虽然国内许多大中型医院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医院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软件标准不统一,在医学信息表达、医院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模式等方面都是存在差异,各种申请单、检查单、报告单,从格式到项目很少有医院是一致的,患者在各个医院之间的就诊信息不能互认。这给医院间的信息汇总、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带来极大的不便,也为患者就诊带来了额外支出。
(三)医院信息系统深度不够。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信息系统都能提供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查询等系统,但临床知识库系统、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还比较弱,医院的各种医疗信息、药品信息、医疗质量信息等无法及时提供给医院管理层。
(四)医院信息系统设计缺少对患者的服务意识。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往往是从管理角度或医护人员角度出发,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医院科室布局、工作流程、信息流程不是以病人为中心,方便病人就医,结果造成患者楼上楼下的跑,缺少人性化设计。
(五)医院数字化建设的集成度不够。有些医院对数字化建设也比较重视,购买了不少价格昂贵的设备,但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个系统不能有效的融合和集成,造成各个系统各自运行,医院内部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和利用,系统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发展趋势
现阶段,随着我国新一轮医改的实施、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国内外竞争的加剧,我国医疗机构正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如医疗服务提供方市场变得原来越复杂;新医改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医疗技术和手段不断出现;医院社区化、区域化进程加速等。针对我国医疗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面临的形式,展望医院数字化建设将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信息系统设计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医院数字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而实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最终目标。因此,数字化建设最终是为患者服务的,只有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真正帮助解决患者及业务人员的实际问题,系统才有生命力。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将是未来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二)信息标准将趋于统一。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部门已经认识到,信息标准化是信息集成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医院与国内外接轨的重要保证。因此,国内医院医疗信息实现标准化,甚至会与国外标准趋于统一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现阶段,已被国际上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标准主要有:医院电子信息交换标准HL7、医学数字化影像和通讯标准DICOM、国际疾病及健康相关问题统计分类ICD-10、统一的医学语言系统UMLS、人类与兽医学系统学术语等。与此同时,中国卫生部也正在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以保证我国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建立。
(三)医院数字化涵盖的范围将扩大。从国外发达国家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目前仍处在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信息系统涉及的领域只局限在临床和日常管理,没有覆盖患者诊前、诊后服务、区域协同医疗,以及对疾病的预防、保健等环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有病之后就医,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未病先治”上。因此,社会对医院的要求除了要承担治疗的职责之外,还要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由此可以预见,未来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覆盖面将逐步扩大,最终建成能同时为管理者、医务人员、患者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决策、诊疗、教学、科研、医前、医中、医后等全程服务的信息系统。
(四)智能化决策系统将迅速发展。智能化决策系统是通过对医院业务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分析,将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使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促使他们做出更有利的决策。信息时代,医院的生存环境不稳定性增强,管理者需要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所以,未来单纯的存储信息的系统必将被智能化的决策系统所取代。
(五)区域卫生信息化将逐步形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使一定区域内各种卫生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交换、存储和共享。长期以来,我国的各大医院由于受到体制、人才和观念等影响,在推进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都单独建网,在资源共享方面常常遇到问题,即使是同一家医院,各种信息系统也会出现彼此不兼容的现象。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国家明确提出“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关卫生服务体系”,并相继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等规范文件,将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列为首要任务之一,为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迈向“共享”之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全网络(多系统网络联通)、全方位(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诸方面)、全关联(连接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等)为特征的区域医疗信息化体系必将形成。
三、结语
医院数字化建设为医院的管理模式、方法、手段和观念带来了重大变革,它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同时,如果建设不成功也有可能成为医院发展的枷锁。因此,医院管理者要洞察医院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目标和计划,为医院提升竞争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金雄.构建智能型数字化医院[J].医疗卫生装备,2010,2:1-4
[2]李迎新.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商业智能系统研究[J].现代计算机,2008,6:117
[3]汪鹏,李刚荣.新医改环境下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思考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2010,2:10-12
[4]曲保丽,汪火明.数字化环境下医院信息中心建设[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4:21-24
【关键词】住宅小区;楼宇;对讲;数字化
在住宅小区的智能化系统中,楼宇对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楼宇对讲产品是1989年进入社区和居民家中的。最初的楼宇对讲产品是不联网非可视产品,即多线制不联网非可视系统(纯模拟系统)。后来随单片机的技术的发展,楼宇对讲产品出现总线制(控制信号为数字,音视频还是模拟)。1989-1995年期间,只有很少的几个厂家在生产对讲产品。从1995-2000年,由于CMOS 和CCD?摄像头的商用化,黑白可视系统进入社区、居民的生活中。黑白可视系统与非可视系统相比,增加了视频系统,使用的仍是模拟通信技术。2000年-2004年开始向彩色可视对讲系统发展,彩色可视系统与黑白可视系统基本类同。主要处理的是音频信号、动作信号和视频信号,在这些信号的处理过程中,模拟传输技术更经济和方便。在2004年之前,都是使用的模拟信号传输技术。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小区智能化要求的提高,模拟信号传输技术将逐步被数字传输技术所取代,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现分述如下:
一、在模拟系统中,信号传递的缺点是有损耗、易受干扰
而楼宇对讲系统往往与电梯操控系统相伴,有时系统周围还会有工频传输线路、变压器、电焊机等,这些外界因数有时会干扰楼宇对讲的模拟信号,使之失真,最后影响信号的正常传递。为了防止干扰,确保信号的正确传递,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信号的发生器进行屏蔽,采用带屏蔽层线缆,等等。为了防止信号传输损耗,增设信号放大的设备,使用较大规格的线缆。可视对讲产品的层间隔离分支器、总线分配器、联网中继器等设备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信号进行放大。而带屏蔽层的导线,如:垂直主线使用的SYV75-5视频线缆,入户使用的SYV75-3视频线缆,联网使用的SYV75-9、SYV75-7、SYV75-5视频线缆和传递音频的RVVP2*0.75双绞屏蔽线缆、传递数据的RVVSP2*0.75双芯屏蔽线缆都是为了防止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失真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在可视对讲系统功能不多、住宅小区规模不大情况下所增加的费用和成本还不明显,数字技术和模拟技术差别不大。
二、随着小区规模的扩大和联网、报警功能的出现,需要使用较长距离的联网线
在模拟系统中,对于距离较长的联网线,不仅要使用屏蔽线,增加中继放大器,还必须按照总线要求的规则布设。这势必会增加导线的长度和成本。在数字系统中,基本的工作信号是两进制的数字信号,它们在时间上和数值上是离散的,是不连续渐变的,信号的传递是通过传递数据实现的,数据传送损耗为0,且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影响,所以在数字系统中,很少使用放大设备,也不需要使用带隔离保护的传送线缆,使用价格相对较低的网络线或者光导纤维。由于光导纤维的不易扰和“零损耗”的特性,1000米甚至数千米长距离的线缆铺设都不需中继放大,而光缆的价格又十分低廉,这就大大节约了导线成本,降低了铺设成本。在大型或智能化要求高的社区中数字技术的优势明显体现出来。
三、现在的物业中心的管理机都需要使用计算机和单片机技术
现在的楼宇对讲产品中的数字式编码门口主机,出入口围墙管理主机,物业中心的管理机都需要使用计算机和单片机技术,特别是小区报警设备的设防、撤防和报警记录等功能的进入使得这些设备的正常运作已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同时现在都要求计算机管理,需要把模拟系统和计算机系统整合起来,就必须采用转接设备。例如,增加了RS232?接口和相应的管理软件。既有中心管理机,又有PC机,既提高了系统的复杂性,又增加了成本。
四、在模拟系统中,信号传递多数采用RS485*接口或者定制的CAN**总线通讯协议的方式实现的
RS485传递的缺点是传输距离短(理论传输距离小于1200米)、带宽窄(带宽最多10MB/S),多对多传输一般支持32-128个节点,无法实现环型或星型网络拓扑。同时,CAN总线主要局限于厂家根据自己定制的协议绑定相应的设备,不仅造成了各厂家之间的设备无法互相兼容,更谈不上和其它的系统兼容。在模拟系统中,对讲的报警采用的是报警优先技术,系统增设了切换功能。一旦发生了告警信号,系统通过切换功能保证报警先行,这虽然保证了报警信号的正常通行,但影响了正在进行的对讲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楼宇对讲产品的报警含量越来越多,从开初的无报警系统到单防区报警系统到多防区报警系统,这些报警系统的信号与视频、音频信号的传递打架的几率会增多。同时,在智能化小区中,有楼宇对讲系统,电梯联动系统,道路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停车场收费管理系统,道闸管理系统,等等。为了防止报警时线路忙而影响报警的情况,要求将对讲和报警分开,采用的是对讲和报警分立的技术。各系统不能互容,浪费了资源。在数字技术中,目前多数厂家主流的方式是采用ARM?架构处理器的硬件技术与LINUX@平台的开源操作系统相结合的设备,同时基于TCP/IP?网络协议来传输数据,这样的架构更易于提高系统的集成度,实现资源的共享。
五、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对住宅的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
从2004年以后,随着彩色可视对讲的快速发展,现在更多的是向外观优美、造型奇特、信息、图像抓拍、图像存储、远程抄表、家电控制、触摸屏等等功能研发。信息技术、手机短信息技术、留影留言技术、IP电话技术、电梯联动技术(统称为智能家居或数字对讲)也在新兴的联网对讲系统中的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发展趋势:不断丰富的功能、日益智能化的操作模式使得可视对讲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逐渐演变成为家庭智能终端。将来的产品将会整合更多的技术,除了现有的信息、防盗报警、门禁、三表抄送等等功能,可能还会不断推出许多我们现在意想不到的新功能。实际上,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结合图像识别、指纹识别、广告播放、远程控制等技术的新产品以及数字式可视对讲产品,这些产品的出现验证了可视对讲功能多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而这个发展趋势所要求的功能用模拟技术来实现,将会大幅度的增加处理成本和增加系统的复杂性,数字处理技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住宅小区将会完完全全地走进数字化时代!
1.高校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在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开展建设了多年,但仍然处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但也已经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完成了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建设。其绝大多数的问题存在于无法在数字校园上进行创新。但我国仍然在数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深,最为集中的体现是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的普及和使用。马云开创淘宝和支付宝,极大便利了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中国银联开设网络平台支付,使得缴费收账不用再到处奔波;腾讯公司开创财付通,将网络聊天工具,游戏娱乐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相连接,纸质充值卡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微信平台的建立更是让生活变得简单快捷。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网络平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保障了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生活质量。
着眼于大学生活,与大学生的日常息息相关的要数校园一卡通为最。高校校园数字化一个很好的实例就是校园一卡通,其用于学校内部的各类消费场所或者身份验证之用,“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因此,以下论文将着眼于支付宝校园一卡通的发展,探究支付宝校园一卡通项目是如何丰富高校数字化进程的。
2.支付宝校园一卡通的概念
所谓支付宝,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第三方支付平台,致力于提供“简单、安全、快速”的支付解决方案。支付宝主要提供支付及理财服务。包括网购担保交易、网络支付、转账、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水电煤缴费、个人理财等多个领域。在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后,为零售百货、电影院线、连锁商超和出租车等多个行业提供服务。还推出了余额宝等理财服务。所谓一卡通,就是在同一张卡上实现多种不同功能的智能管理。本质上是一套由卡片、器具和上位管理软件所构成的特殊信息管理系统。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卡片这种特定的物理媒介,实现从业务数据的生成、采集、传输到汇总分析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同时企业一卡通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和企业的ERP系统、财务系统以及HR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支付宝校园一卡通,即将校园一卡通与网络支付平台――支付宝相结合,实现随时随手充值的效果。当一卡通内金额少于设置金额时,将自动从支付宝账户进行代扣充值,并有短信回复验证。现也支持主动充值,输入想要充值的数额后支付宝自动将卡里或支付宝里的钱转移进校园卡,在自身设置的支付限额以下可直接转账无需密码,方便快捷。
3.支付宝校园一卡通发展状况
3.1一卡通使用状况
校园一卡通系统可通过校园卡实现不同形式的各种智能化管理。校园一卡通可以在校内各种数字化设备上实现不同的功能,如钱财交付,学生可以在校内报考各类等级考试时可以用一卡通直接扣款,免去了连接银行卡等诸多事宜。还比如学生们的校内出行,校园饮食、澡堂沐浴、购买生活用品等等,都可以用一卡通账款进行交易。除此之外,一卡通还具有身份认证的功能,学校安保系统的认证、考试认证等都需要一卡通。可以说一卡通与大学生每日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校园内一卡通的功能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区域,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对学生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61.17%的学生表示自己遇到过一卡通充值、查询等方面的麻烦和问题。这类学生大多出现在还没有普及支付宝校园一卡通的学校和地区,他们遇到充值的问题主要分为两部分,人工充值问题和圈存机充值问题。人工服务台即一卡通挂失补办点,存在以下问题:1.人工充值点远离宿舍区和教学区,距离太远充值不便。2.人工充值点工作人员少,时常出现排队的情况,造成了学生的时间浪费。3.人工充值点不可能24小时服务,服务时间大致在上午9:00―11:00,下午2:00―5:00,周末休息。这样的时间段大多数同学都在上课,更导致了人工服务点对于一卡通充值的极大不便。圈存机即自动办理一卡通充值业务的机器,分布在校内各食堂及教学楼附近,其问题在于1.圈存机少,一卡通充值总是面临排队困扰,尤其是刚开学和每月月初月末的时间段,充值的人多队长很是麻烦。2.圈存机毕竟是机器,容易出故障,有时会导致卡里的钱财出现误差等问题。
解决以上校园一卡通存在的问题是推进校园数字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3.2支付宝使用状况
支付宝的普及程度很高,如今校园中随处可见支付宝付款的商品,在本次研究中走访的江苏省、上海市几所高校均可用支付宝结算超市、水果店、复印店等地的物品。在校外,支付宝更是一举成为各大超市商场的支付平台,KFC、必胜客、星巴克等名店均陆续开通了支付宝付款。学生之间日常活动的转账业务等也都习惯用支付宝。支付宝已经成为校园数字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3.3支付宝校园一卡通现状
在上述分析中,校园一卡通和支付宝共同的特点表现为:1.普及程度高。2.用户粉丝多。3.涉及面广,深入学生生活。4.符合时代主题和数字化发展。以上这些共同特点注定了支付宝与校园一卡通的结合会成为广受欢迎的数字化新模式。然而,如今支付宝校园一卡通的普及程度并不是很高,问卷数据显示,仅54.3%的学生表示对支付宝校园一卡通有一定了解,这部分了解的学生中真正接触过支付宝校园一卡通的更少。全国近2200所高校中仅376所左右开设了支付宝校园一卡通项目,支付宝校园一卡通普及率仅16.8%左右。支付宝校园一卡通从13年开设至今从最初的几十所学校加盟到如今的近五分之一的高校加盟,其发展十分迅速,也着实解决了学生在校生活中一卡通充值查询的困扰。为了更好的研究学生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对一卡通进行充值查询等业务后的变化及广大师生对支付宝校园一卡通的期望和评价,以下分别针对已经使用支付宝校园一卡通的学校与还未使用的学校进行调研分析并进行数据比较。
3.4支付宝校园一卡通的开设对学生及学校的影响
在被调查的近500名在校大学生中,高达70%的人认为支付宝校园一卡通会方便校园生活,这些大学生校园内已开设支付宝校园一卡通服务,分别是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以下均以这几所学校为典型案例分析支付宝校园一卡通在高校内的使用及影响。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支付宝校园一卡通服务极大的便利了他们的校园生活,关于其具体的优势,从学生角度分析可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支付宝校园一卡通免去了排队的烦恼,“以前为一卡通充值需要去圈存机上排队,节假日前后队伍很长,要排上十几分钟。”有学生在回复中如是说道。诚然,现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一体化和极小化,圈存机作为转账的机器已经慢慢脱离了时代的舞台,其无法移动,容易损坏,充值速度慢,反应不灵敏等不良特点阻碍了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也为学生的生活带来不便和时间的浪费。其次,很多学生在回复中提到,支付宝校园一卡通在充值之外可以查询余额,这也省去了他们很多麻烦。有些学生平时使用校园一卡通时没有查看余额的习惯,经常要到使用一卡通时显示余额不足才能有所反应该充值了,逢年过节放个暑假寒假的就更容易忘记余额。以往查询余额都要登陆校园信息门户,输入登入许可凭证,很是繁琐,而有了支付宝校园一卡通,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支付宝校园一卡通可记忆性的登陆方式,便捷的查询方式,都使得其成为数字化校园发展的一大亮点。还有学生提到,现在想要充值时随时随地拿出手机,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解决,从宿舍走到食堂的距离,一边玩手机一边充值,到了食堂钱也到账了。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没有人离得开手机了,大学生更是如此,什么都能掉手机不能掉,什么都会忘手机不会忘,如果手机不止是通讯娱乐等功能,还可以自由连接校园卡,随时随地充值和查询,对于学生来说必然是有利的。
对于已经开设支付宝校园一卡通的学校,学生们大力支持,在没有开设该项目的学校,学生们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在问受访学生是否希望自己的学校开通支付宝校园一卡通项目时,也有高达70%的学生希望学校开通校园支付宝一卡通。
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支付宝校园一卡通的开设有着迫切的希望,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普及并被广大学生使用的今天,支付宝校园一卡通已经成为民心所向的校园一卡通充值完善途径。以江苏大学为典型案例,对江苏大学各年级学生及校内一卡通充值设备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卡的遗失和挂失。教学楼保安反应,每日都会收到遗失的一卡通数张,但每日前来领取的人却不多,很多遗失卡因此报废。对同学的访问中我们得知,很多一卡通都是在拿出来充值过程中丢失的,充值时排队拥挤,充值完后赶时间吃饭,一卡通不知不觉就没了。这些同学更是迫切的希望支付宝校园一卡通项目的开设。表示无所谓的部分同学大多由于现阶段学校推出的微信支付平台,下面我们将重点讲述该问题。
4.支付宝校园一卡通存在问题
尽管支付宝校园一卡通已成功引起社会关注且快速发展,它作为一种数字化新型支付方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对已使用支付宝校园一卡通的学校学生进行调查时受访者提到,支付宝校园一卡通仍需完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1)支付宝在为校园一卡通充值过程中会出现资金到账延迟问题。
如同支付宝和银联卡之间的实时转账一样,在特定时间段内支付宝转入银行卡的资金到账时间是依据各银行的电商服务时间来定的,例如中行的服务时间是04:00―21:00,在该时间段内资金2小时内到账,一般仅需几分钟,但在该时间段外的时间,资金到账发生延迟,一般为次日23:59之前到账。支付宝与校园一卡通之间的资金往来虽然由数据处理不存在特定的服务时间,但数据间的运行会导致一些时间的延迟或暂停,使得资金到账发生延误或发生资金冻结状况。这使得以便捷校园充值方便学生生活为目的的支付宝校园一卡通项目背离了原本的轨道,一旦发生延迟,资金到账的时间变得不明确,学生更是无从查询;在资金冻结的情况下,学生不得不去人工办理处重置校园卡。这无疑是支付宝一卡通发展的漏洞,据调查显示,此类情况发生率并不很高却有着相当大的普遍率,很多同学都遇到过类此烦恼。
2)支付宝充值校园一卡通的安全性问题。
目前而言,一卡通系统通常采用多级秘钥管理体制,在其与支付宝进行连接后,校园一卡通可看做银行的一个特殊营业网点,而支付宝则在其中担任了第三方充值查询的中介作用。因此,将支付宝与校园卡连接是否有一定安全隐患成为使用者关注焦点。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运用校园一卡通对支付宝进行反操作而导致支付宝或银行卡资金遗失的类似问题。由于支付宝对校园一卡通的充值和查询在人工上属于单方面操作,也就是说资金可从支付宝可转入校园卡,但不可从校园卡重新转入支付宝。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资金安全保障,但同时,也有许多同学提出建议,希望支付宝与一卡通之间可以实现双向操作,控制资金双向流动,真正实现支付宝校园一卡通实时转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解决技术与安全问题之后,这些期望都会成为现实。
3)第三方支付平台选择众多,支付宝何以竞争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第三方支付平台越来越多,在南京几所学校的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不仅开通了支付宝校园一卡通项目,同时也推出了微信支付平台。上面提到,部分对支付宝校园一卡通项目的开设持无所谓态度的同学是由于他们习惯了微信支付,认为微信平台的充值与查询完全可以代替支付宝。然而我们了解到,目前而言,在资金运转上支付宝的使用人数远大于微信平台,同时,支付宝所涉及的功能涵盖了生活几乎所有方面,银行卡只需绑定支付宝就相当于绑定了所有生活所需,购物、付款、转账、借贷等等。而微信平台尽管发展迅速,也不断的加入新功能,但它需要单独绑定银行卡,也存在网络诈骗等一系列安全隐患。同时,微信平台充值一卡通并不能使资金直接到账,需至学校特定打卡器上激活才能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不便。微信支付平台或许会成为未来的新秀,但究其现阶段发展而言,其作用仍然不敌支付宝,在使用方便程度上也远不及支付宝。而对于支付宝本身而言,想要在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中占牢一席之地,需要其技术和使用上的不断创新,给消费者提供更方便快捷多元化一体化的生活方式。
5.支付宝校园一卡通展望
支付宝校园一卡通发展至今,短短几年内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并成为目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发展趋势之一,这与其不断完善和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完善需知客户体验,创新需知客户需求,对于高校广大师生而言,最大的需求是便捷,是高效,是优惠,而客户体验又建立在现有的支付宝校园一卡通使用情况上,在上文中已经做过具体分析。展望未来,在全面深化校园数字化的浪潮下,支付宝应当做到更安全,更便捷,更优惠,更有效。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付宝开通校园一卡通挂失项目是其发展的新趋势。在丢失一卡通后,可在支付宝上点击挂失,将卡中的钱转移进支付宝以防止资金流失。这就必须建立在支付宝与一卡通双向互通,实时链接的状态下,同时,也需要学校开放对支付宝的权限管理,使得支付宝真正与一卡通系统联系起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我国已持续了近20年,然而现在还只是个开始。我国将不断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开拓创新,也将为支付宝校园一卡通项目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布拉戈韦斯特.森多夫.迈向数字化和通讯时代的全球智慧.教育展望,1998
[2]修进玲,樊铁成.基于一卡通的校园电子商务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7(04)
1研究背景
当代数字化环境设计方法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从构思的一开始就把设计的结果建构成可修改的、灵活的,能够满足各种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的计算机数字化形式。数字化手段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素质提升、动手能力的强化以及空间能力的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师能够通过模拟检验微观单元模式在设计和实施中的运行状况和合理性,使设计途径得到极大的拓展,对于增强设计师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设计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筑模型制作教学改革特色与模块
2.1数字化建筑模型教学改革特色
我们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建筑模型课程进行改革研究,研究重点关注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在建筑模型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及公选课中融入数字化方式,最终强化动手能力,拓展创造性思维。(1)案例式数字化教学。将模型制作知识进行重新整编,强调了学生对于模型材料、数字化建模、数字化加工的掌握及特殊工艺的使用。重点在于通过计算机知识的传授和国内外先进案例的分析,能更直观地了解模型制作的基础知识,更好地掌握模型材料和制作方法及工艺。(2)数字化工具与材料的匹配。数字化同现实材料的对应是数字化设计最重要的特点,因此我们的数字化设计材料的选择不但要符合建筑模型的内在特点,也要适合数字化工具的高效运用,将不同类型的模型根据比例和内容特点匹配建筑数字化的方法,使学生做模型的同时熟悉材料是建筑组成的重要部分。(3)完善数字化制作流程。课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包括构思草模、数字化建模、实体模型、数字化修改、实体模型再制作、研究模型、最终模型数字化制作与设计流程,并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让学生们进一步体验和掌握,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字化设计相适配的建筑模型制作设计方法。
2.2数字化建筑模型制作模块设计
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研究式教学,从学生专业特点、学习阶段和能力出发,引导他们通过对数字化概念的理解,掌握数字化相关软件,让学生们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将课程大纲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设置不同的数字化模块,每个模块8~12学时,分别有自己的模块目标,最后要求综合成一个总体的作业。(1)“数字化入门”。本阶段的任务是通过在Trimble…Sketchup中进行制作,研究如何展开然后粘连成几何体等人工造物形状的立体造型。这些造型通过自由组合布置的方式安排。利用各种方法在数字化世界中进行立体构成训练。这一阶段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三维构成”的数字化延伸,从简单、快速、高效的数字化方式引导人们进入模型设计的程序中。(2)“从数字到实体”。首先通过Sketchup建模,要求学生了解各种结构性能,比如将模块一中的模型变成结构性的模块,通过在墙面上挖出窗户,打门洞,支撑屋顶的变化等设计。这一阶段,这个模块促使学生开始思考并研究材料与材料的连接和支撑,但是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必须把数字化的设计同实体模型的制作联系起来。(3)“数字化表皮”。这一阶段,我们引入Rhino…3D进行表皮的建模,Robert…McNeel…&…Assoc公司的Rhino…3D是非常强大的数字化建模专业工具,处理造型、结构、表皮的能力非常强大,让学生专注于模型的空间与外表协同进行分析研究,这一阶段的主题更加具体,是更为精细的模型制作阶段的一部分,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建筑的外表表达设计的特殊意向。(4)“经典与当代”。该课题是从历史及当代的建筑中汲取灵感。选择在建筑史和设计历史上最经典和最优秀的建筑,对之进行数字化探究性和创造性的还原,这一阶段的设计造型工具包括Sketchup、Rhino和3DsMax综合运用,能够接触到大师的脉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让学生对建筑的结构、材料、空间以及建构有所了解,对环境设计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清晰。(5)“设计拓展”。在更高年级设计拓展阶段,建筑模型数字化的内容已经内化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因此同其他专业课程进行协调,旨在培养解决综合性复杂环境设计能力,结合“室内设计”“景观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通过解决某一专项知识或者技能的问题为主,这一阶段的数字化工作可以在设计工作营和技术课程中开展。
2.3课程阶段性成果
通过课程改革,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建筑数字化思维的方法,并为他们进行高效设计提供支撑和帮助。通过数字化方式的不断强化训练,对于本专业的设计表现能力、专业素养和严谨务实的精神都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总结经验,本课程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办学理念和方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各项成果能为设计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有助于促进空间类设计教学在多学科层面延展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数字化融入建筑模型制作课程的进一步改善
支撑数字化设计的发展要依靠逻辑思维,作为传统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其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比较薄弱,因此要想让数字化设计真正与国际接轨,需要培养和提高综合素养。环境艺术专业的特长在于空间设计的可视化和表达方面,但只有把强大的造型能力和数字化的设计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为环境艺术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设计的软硬件建设
国内一流建筑和环境设计院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湖南大学等已经普及KUKA五轴机器人进行数字化建造,但一般院校在实验硬件上限制了方案设计自由度和完成度。当然,在有限的设备和经费限制条件下,学生往往更加愿意发掘更多的设计潜力以实现创新。
3.2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融合
数字化设计作为工具手段,核心在于设计思路的颠覆性思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设计资源,如果与数字化的设计手段结合,能够在传承民族文化以及促进民族文化在现代空间的价值增值创造平台。
3.3增加学生在思考水平方面的训练
数字化的思维方式要求严谨、理性、客观,要求运用明确单纯的公式解释复杂的数学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协同专业教师,适量加大数字思路的启发、数字制造的实现等专门性培养,力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陈一.民族文化意象融入环境设计教学——基于数字化背景下的实践反思[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05):40-43.
[2]…侯飞.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高校建筑学实验室的教学与建设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
[3]…刘骜,冯静,丁蔓琪.模型启发设计思考——对高校建筑模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2(11):167-169.
[4]…刘熹熹.城乡规划专业《模型制作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2014(08):45-46.
[5]…宾,李焰.浅谈如何通过建筑模型制作培养建筑学专业新生的设计思维[J].大学教育,2015(06):121-122+131.
[6]….古建筑保护中参数化设计应用[J].建筑技术,2016(10):941-942.
[7]…夏东亮.参数化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5(11).
[8]…肖平,蔡丽蓉.材料与空间——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