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5 15:27: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理教学经验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乡镇成人学校是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基本完成了农村扫盲任务和通过两基验收以后,成校的主要教育任务是实用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教育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教育面不宽,成人教育缺乏活力。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和群众的需求,不断改革成校的办学模式,赋予新的教育内容,提高办学水平,成了成校共同探索的新课题。近十年来,我校以举办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为工作切入点,立足本地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以培养农村既有学历,又有技术的人才为目的,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我校于====年第一次举办脱产全日制成人高中班以来,学历教育从不间断过,先后举办过一届业余工业企业管理中专班,二届中专财会班,三届《经济管理》专业班,二届业余《幼师》班,《旅游花卉专业》全日制职业高中班,全日制《机电专业》职业中专班和《行政管理》专业业余大专班,毕业学生近===名。目前,在校学生==名,其中全日制职高班==人(正在__*镇实习),全日制职业中专班==名,业余大专班==名。
我校远离县城,地处偏僻。多年来,能在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的同时,从本地实际出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坚持开展学历教育,不断更新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群众需求为办学宗旨,以服务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人办学目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回顾十多年来的办学过程,我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更新办学理念,探索办学新路
刚开始举办学历教育班时,我们思想上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想法,考虑到办学条件,师资聘任,学生来源等困难和问题,也曾有过犹豫和退缩,但我们不得不正视成校教育的现实状况,零打碎敲的短期培训根本解决不了农村人才需求的问题。随着农村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失地农民的增多,广大农村青年面临重新就业,需要一定的学历和技术成了他们的迫切要求,,同时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因其基础较差,升不上普高,但他们同样需要高一级的学历或学好一、二门技术,这就为成校开展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中等学历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宽了成校的办学思路。而且通过多年来成校的自身建设,许多成校已经具备开展学历教育的能力。我们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分析新形势、新情况,认真调查研究,寻找和把握成校办学的主攻方向,找准切入,使成校办学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举办带有专业知识的学历教育,带动了各类技术培训的开展,过去是一天培训,二天关门,现在有了学历教育班,成校人气兴旺,充满生机活力,提高了成校办学的知名度。
二、立足本地需求,培养实用人才
多年来,我校在举办学历教育过程中,紧紧把握办学的目的和方向,把提高学历和学有专长结合起来,突出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根据本地人才需求,服务经济发展,办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年,脱产成人高中班毕业以后,我们根据企业厂长、经理缺乏管理知识,举办了《企业管理》业余中专班,招收学员==名,又根据缺乏财会人员和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在县电大分校的支持下,办起业余中专《财会专业》班和《幼师》班,两个班近===名学生。==年,根据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和企业法人缺乏经济管理知识的情况,先后举办了三届业余中专《经济管理》专业。====年,根据我镇汾湖旅游开发的启动,在县成教办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支持配合下,开办了《旅游花卉》专业全日制职业高中班,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了==名学生。全日制职高班的开办,开创了全县成校办学的先例,同时也体现了乡镇成校的办学功能和办学优势。今年,我们又与嘉兴市技工学校合作,开办了全日制职业中专《机电》班,重点是为本地企业培养初中级电工和机械操作工,招收初中毕业生==名,去年,根据部门单位中层干部和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迫切要求提高学历的情况,我们及时与县电大分校联系,通过宣传发动和报名入学考试,《行政管理》业余大专班录取了==名,目前已学完一半课程。
由于我们在学历教育中,注重设置专业与人才需求挂构,提高学历与学习技能结合,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欢迎,学员反映有三大特点:一是快。一般不到二年,就能学完基础课和文化课;二是实。专业知识联系实际,而且实用;三是省。业余学习,就近上学既省钱又省时间,既不妨碍工作,又不耽误学习。由此可见,成人学校举办学历教育加职业技术教育不失为一种符合 农村特点的教育形式,既弥补了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滞后,又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
三、依托大专院校,实行上挂下靠
乡镇成校举办学历教育,毕竟会遇到如教学设施,师资、生源等各种困难,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在社会上的可信度还不高。因此,要办好学历班,办出质量,办出效益,办出信誉。根据我们的经验,必须依托大专院校的办学优势,师资条件,实行上下挂靠或联合办学,在拿出办学的可行性方案后,积极取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根据所开专业寻求有关院校的合作。在以往的办学中,我们一是认真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二是与联挂学校积极沟通,互相协作,按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决定师资聘任;三是严格办学标准,不因为是乡镇成校而降低教学要求,力求做到规范办学,自觉接受检查指导,加强交流合作,确保教学质量。在与挂靠院校的交流合作中,使成校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完善,教育信息更加畅通。
四、注重设施建设,营造育人环境
要高标准高质量办好学历教育,必须注重成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为此历年来,我们量力而行,逐年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造了学生用厕,搭建了停车棚,建立了门卫室,购置了篮球架、乒乓台、风琴,添置了必要的文体用品,开辟了学生图书室,基础设施的改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优化了学习环境,为今后办学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五、建立教育常规,完善内部管理
从技术培训到学历教育,从业余办班到全日制办学,学校管理发生了根本变化,必须建立教育常规制度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对全日制职高班,职中班来说,他们年轻好动,思维活跃,敢作敢为,基础较差,少数学生在初中时就是有名的顽皮生,管理工作确有一定的难度,对向社会招收的业余中专班来说,既要考虑到工学矛盾,又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们从建立各项制度着手,做到学校象所学校,学生象个学生。对于全日制教育班,我们按照各科教学计划安排好课时,制定了日课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轮流表,制定了请假制度和每天点名制度,制定了课堂纪律,建立了班委会。同时还建立了学校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
对业余学历班来说,管理方法有所不同,我们要求学生做到面授必到,作业必做,考试必去。同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制定好面授辅导日程表,学生人手一份,使学生面授时间早知道,本职工作早安排,面授前,还要电话通知一遍,确保面授率。做到每次面授辅导点名,作业及时收交,由于业余学历班学生大都是在职人员面授时间都安排在周六或周日进行,所以,作为成校教师来说,要做好准备工作,要都牺牲一点休息时间,带头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也是我们工作中的经验,就是选聘教师要慎重,不但业务上要胜任,工作上要认真负责,授课时间要商量,一旦定下,必须按计划执行,成校要关心每一位兼职老师,在生活上、交通上给予照顾。目前,我校已初形成了一支业务过硬,工作负责的兼职教师队伍。
六、注重实际实效,社会效益明显
地理新课程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技能。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重在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必须得到地理教学课时的充分保障。
现今的高中教学“以语数外为主,以六小科为副”,课时安排偏重语数外,教师普遍反映学业水平测试科目课时紧张,尤其是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混淆不清、一做就错,阻碍了小高考的有效复习。
一、地理教学课时紧张1地理教学课时安排少
目前很多学校挤压六小科课时,全力保障语、数、外的教学时间。江苏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范围包括“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大模块,必修一至少安排36个课时,必修二需34个课时,必修三也要30课时。而学校只安排地理一周2节课,远远满足不了考试说明对教学时间的要求,势必造成课时紧张。课堂刻意缩短教学过程,该省的省,不该省的一带而过。
2地理初高中衔接断链
目前中考虽考地理,但分值比较小,有的地区满分只有10分。这一指挥棒无疑让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学习重心偏移,突出语数外,地理成了名副其实的副科。初中地理课的开设并不理想,初一开设,初二中考。一周只有2节课,教师多半是非本专业教师兼职,短时间内依靠高强度死记硬背的方式强制应付地理中考。地理初高中衔接断链,学生缺少必备的地理知识储备。脱节的相关内容交由高中课堂补充,课时明显不够。教学内容的扩充必然增加教学时间,使原本课时不多的高中地理教学“雪上加霜”。
3考试说明把握不准确
新课程推行“一纲多本”的模式,一改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局面,提倡教师灵活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考试说明的要求是宏观的,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具体的,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理解上有偏差。受多年教学经验的影响,加之备课不充分,无意识地提高教学要求,无形当中增加教学时间。具体概括为:没充分备学生,高要求高标准,教材版本差异。
4探究活动过于学术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对各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学科价值的认识”。新课程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重视地理探究活动。鲁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三,探究活动冗而繁多,有些过于学术化,学生无法理解。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只能依赖教师。教师课堂上引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又得占据大量教学时间。
二、高效教学掌控课时备课不充分、教材版本多、课时安排少等诸多原因造成了课时紧张,“解铃还须系铃人”。积极探讨缓解课时紧张的应对策略,以期在小高考中争创佳绩。
首先,重在“备学生”,切实精心备课。其次,依据考试说明,合理实施教学。具体化为:深入钻研,抓住核心。研究真题,统筹复习。整合教材,灵活取舍。再次,整合多种方法,机灵驾驭课堂。高中地理小高考牵涉面广,内容多而且分散,整合多种方法,或图解法、或比较法、或图文综合法……灵活驾驭课堂。如图形串联讲解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和成因、洋流分布、自然带的分布等,探讨逻辑性强的地理规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比较法分析气旋与反气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锋面系统、地球自转和公转等知识的异同。最后,关注时事热点,突出地理应用。从历年地理小高考试题看,许多题目都关注时事热点,突出应用地理,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地理复习应注重以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引出相关地理问题,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做到学以致用。平常注意收集相关热点素材,编制地理应用试题,印发给学生训练,考前再做一个热点时事专题,尽量节省教学时间,打有准备之仗。课时紧张已是地理小高考不争的事实,但只要教师肯从多方面去努力,诸如充实备课,整合教材,灵活取舍,研究真题等,节省教学时间,就能从容应对课时紧张。
【关键词】地理教学;高中教育;探究式学习
【作者简介】李建霞(1974- ),女,籍贯:江苏省泰州市,学校: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专业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职称:中教一级,学历:本科。
课改与升学的双重压力给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锻炼他们的基本思维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处处运用到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注重实际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自由选取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经纬定位知识时,可以用4步引导学生,第1步:生成问题——如果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第2步:理解问题的知识点——教学生如何确定自己在地球的某一个点位置;第3步:联系生活实际——确定教室的位置;第4步:解决问题:一般学生这时候已经想到用画“十字”的方法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出经纬定位的知识,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仪,精读课本。这样的4步下来,基本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最多、最实用的工具,地图运用的号,能够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地理能力。在考试中对知识点的考察往往也是依附在地图上的,地图可以将很多空洞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也能够快速的理解、熟记知识点。首先要明确地图的主要信息,主要是三个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看清楚这三个要素后才能保证读图的正确性。其次就要引导学生读图,弄清图中的展示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读图,如在教授“ 热力环流的成因”时,就要让学生比较课本图例的区别,总结出规律,利用图像让知识点具体化,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
读图时教师要制定由易到难的读图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出了读图析图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图例,例如将完整的世界洋流画出来,在上面标注好必要信息如物产、寒流、暖流等。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制图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自觉地将地图作为自己的学习工具,通过绘制地图来解决地理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利用图例在记忆知识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加强专业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但要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要创新,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对于地理教学的要求。只要教师时刻保持思维的灵活性才能保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契机,启迪学生的智慧。
创新思维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意识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具备了创新的意识,才能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注意创新。对于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创新的方式主要有很多种例如:小组讨论法,发散思维法,成果共享法等,在教学如果想运用好这些方式,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并且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强调的研究性学习也属于创新教学法的一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多留出课堂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述厄尔尼诺现象给秘鲁渔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时,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感兴趣,教师就让学生课下去搜集材料,然后专门留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学生讲授不全面或错误的信息的由教师补充或纠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授中改变了教师从前是课堂主导的模式,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有了合适的土壤。
四、创造条件开展课外活动
虽然高中课程比较紧张,但是还应该留出相应的课时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特别是在高一、高二课程负担相对轻松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定时开展一些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帮助学生讲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和兴趣。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组织学生阅读与地理相关的情况或者收看《经典人文地理》等 电视节目,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使学生在丰富自己地理知识和才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探索自然奥秘、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的兴趣。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经过理论验证和实践检验,只有通过课上和课下的多种实践活动,学生才能达到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洪华.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J].考试周刊,2011,(09).
[2]程守忠.创设趣味地理课堂的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0,(08).
一、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加入法制教育的元素,不是仅仅要求学生知道几部法律的名称,记住几条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把教学内容与法律法规恰当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信息流的传递中把知识的传授与现实法律法规以适切的形式链结起来,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法制渗透,逐步提升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在思想上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确我们生活所及的任何环境都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任何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都离不开法制规范的约束。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的,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直观的价值判断体验,逐步将法律的价值判断内化为自身言行的道德诉求。
二、地理教学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
地理课程内容,不少可以与相应的法律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精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现状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地理课程内容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寻找恰当的法制教育主题,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促进地理教育德育功能的拓展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新课程重视媒体信息的应用,地理配套光盘中的图片、视频等都可以改善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同样,这类媒介也蕴涵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价值导引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掘这些材料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与地理教学整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社会的发展环境。
【课例】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展现各种环境污染的视频,或是各种环境污染的图片:工厂巨大的烟囱冒出滚滚的黑烟,发黑发臭的河水日夜流淌,被污染的土地寸草不生,干涸龟裂。
提问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在我们的校园里,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呢?危害是什么?
提问2:结合社会上的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事例,你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提问3:破坏环境程度比较轻的,可以采用教育的方法;如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则需要罚款;那么你有没有听说过有人因破坏环境而被判刑的?
提问4:有哪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小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且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罚款和判刑是对严重破坏环境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处理方式。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必须约束人类自己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珍惜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节水、节电、节约用纸这些小事上面做起!在教学中将地理知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如由交通运输联系到公路法、交通法规;由气候联系到连续高温以及全球的气候异常事例,从气候异常——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一人类活动地理问题中渗透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制教育资源也可以来源于调查、参观等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学习“地图”后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借助图例和注记标注消防设施和应急通道,渗透《消防法》;参观地震馆渗透《防震减灾法》;参观博物馆渗透《文物法》……
三、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着眼教学内容,关注案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似是而非,必须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顺势而为。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可渗透点,结合热点案例,找准切人点,联系法制资源的适切点,最终达到三点和谐共振,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无缝集成,相得益彰。
(二)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时机。教学过程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交流的活动中,蕴含着法制教育的良好时机。课堂教学中,选择好渗透的时机,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法制渗透内容的理解,并考虑到课堂教学进程以及课堂可能出突发状况,有备而为,信手捻来,适时渗透。
(三)选择合适的法制渗透方式。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涉及到法制渗透方式的选择问题。讲解、启发联想、案例剖析、讨论交流、游戏互动、情景再现等,各种渗透方式各有利弊。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法制渗透教育中体现在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渗透方式,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润物无声,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达到法制渗透教育的目的。
(四)把握法制渗透的量与度
地理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法制渗透时要把握好渗透的量与度,即:渗透多少、渗透多深。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与法制资源的关联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法制内容的认知程度,确定合适的量与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