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6 10:12: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想政治的目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人性化服务 医院思想政治 工作创新
一、推进人性化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的要素
(一)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适应性要素
医院在经营管理期间,要充分的融合市场竞争环境,将激励的市场竞争体系引入到医院的内部管理体系中,这样在开展医疗服务时各个岗位工作人员会严格要求自己,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并通过技术性方法来促进管理计划在基层中全面开展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各个岗位所进行的管理,但却是能够提升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市场竞争能够使医疗服务人员了解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观察现场所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入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更理想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在要求
医学发展要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观察基层中是否存在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并结合技术性方法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引导,帮助消除思想中存在的波动因素,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形式才能够促进医疗服务质量不断的发展进步,并达到理想化的经营管理目标。人文管理是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形式,能够帮助实现建设期间的经营管理目标。医护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对患者进行细心的照顾,需要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引入人性化理念。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举措
医疗人员与患者和谐共处是医疗事业发展所追求的,也是维持社会平衡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基层中充分的引入管理理念,并达到理想化的经营管理目标,使工作任务开展形式可以得到更稳定的提升,通过这种经营管理理念,能够促进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端正自己的态度,更高质量的完成医疗服务,服务水平在此过程中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为患者营造和谐的康复环境,开展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将服务性充分的引入其中,是实现和谐医护关系构建不可缺少的。
二、推进人性化服务为目标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形式
(一)抓好新时期医德医风教育
首先要针对医院的医德风气进行整顿,严格处置一些违规操作的医生,并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期间加强医德方面的构建,帮助医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在岗位中实现个人价值。对于工作期间医疗服务优秀的医护人员,要予以表扬,在基层岗位中树立这种优秀的学习榜样,这样医护人员才拥有工作开展的参照标准,接下来所进行的医疗服务也能够拥有努力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在医德整顿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这种思想引导是长期进行的,需要与管理计划充分结合并形成一体。
(二)抓好优秀医院文化创建
在医院开展优秀的文化建设,观察医院发展期间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定向分析,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管理人员的探讨配合,使得上述问题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期间,将医疗服务质量放在首要位置,逐渐的渗透到基层中去,最终所形成的沟通体系中更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医生养成正确的沟通习惯,能够帮助解决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疑问与心理压力,这样医患关系也能更和谐的相处,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合一流服务理念,按照这一发展路线进行下去,医生对患者的影响干预才能够达到理想化的标准,并为管理计划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优秀的文化理念是将思想政治工作做为载体来进行的,对各部门之间的影响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三)抓好医务人员价值观塑造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养成医护人员的健康价值观,使医护人员在岗位中能够感受到个人价值的体现,达到更理想化的经营管理效果,开展医疗服务时医护人员也能严格的自我约束,这样就不会产生个人能力下降,或者经营管理水平不足的现象,对实现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很大帮助,也是现阶段所需要的。对于一些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危险思想因素,要及时的探讨解决措施,以医护人员内心的沟通,避免此类问题继续深入恶化,并排除这种危险隐患。责任感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重点培养的,要思想工作中设立长期目标来实现。
如果只有自我,一切从自我出发,个人和私欲的无限度膨胀必然导致其行为违背社会公德和践踏法律,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只有那些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和更大限度地为社会作贡献。我们一直努力培养医务人员的群体意识,帮助医务人员自觉地将个人追求与医院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形成医院共同价值取向,增强医院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坚持从思想政治的课程教育和课堂教育向文化认同的方向逐渐转换,并逐渐呈现一种趋势性。从实践的角度来说,需要更加重视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途径。当前,多种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发展迅猛,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别是在文化认同程度方面承担着更重的任务,并且始终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贯穿于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在这其中,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重点围绕文化认同理念的传输、文化认同价值体系的构建、文化认同方法原则的坚持等关键环节展开。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国际著名的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原理,当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组织等角度组织和开展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逐步挖掘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研究转换的重要意义。坚持创新思维方式,积极拓展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二是,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研究是满足在校学生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当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被教育对象的思维更加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开放,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问题不断出现,严峻形势要求必须坚持目标视野方面的研究,积极作出合理的回应,确保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符合时代要求。
二、积极探索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视野从课程教育向文化认同转换的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33-02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在预期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根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性与服务性统一的体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述评
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界定。目前,学界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目的关系界定上。张耀灿等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目的等同;孙其昂先生将目标与目的进行了区分,他划分出价值追求的目的和预期结果的目标,直接和内在的意愿目的和行动的目标,存在规范的目的和实现规范的目标,以及可以重叠的目的与目标。[1]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学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目标指向时间长短不同,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和培养目标;根据范围大小不同,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根据目标的重要性不同,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体现了其具体内容的不同,张耀灿等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陈万柏先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新时期,我们更应依据对象差异,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从而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上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表明,学界普遍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探索和研究也在逐步发展成熟,这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同时更应该看到,目前的研究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其一,基本概念界定不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研究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观点。例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及其与任务、目的的关系,学界仍有分歧。其二,研究表层化、宏观化,缺少深入分析和挖掘。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途径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论述,实现途径也较为空洞,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的解读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目标,也称基础目标,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传播的思想、观念如果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思想政治思想目标实现了。同时,这一阶段的另一个目标是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其他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投身于经济建设工作中,为经济发展做贡献;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参与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自身的民主参与的权利,为政府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并做好监督工作;在文化工作中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是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有不同内容的素质目标。未成年主体,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确定为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学生主体在知识结构、社会角色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素质目标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政治思想素质,这是大学生人格健全与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更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状况;普通公民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坚持指导思想,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做到诚信、友善。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围绕“人―人”关系展开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承担者,在实践活动中处于指导、支配地位,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这是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进行选择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的价值
1.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计划经济体制强调社会关系,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社会需要论”范式强调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联系,忽视微观层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由“社会需要论”到“宏观社会需要与微观个人需求的统一论”范式的转变,这种变化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考虑得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心理需求,紧贴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兼顾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因此,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目标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2.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研究大都是表层化、宏观化的,缺少深入分析和挖掘。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迫在眉睫,首先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目标。目标体系的系统建设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目标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理论、主客体理论、内容理论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目标理论这一系统子要素的内容影响着其他理论要素的发展。
3.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发挥其激励作用。激励理论普遍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励理论中的目标层次理论帮助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不同层次的目标又反过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应该是可行的,当人们觉得目标对自己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实现,人们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去奋斗,去尽力实现这个目标。
4.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者制定并接受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从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避免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认识不清而导致盲目行动。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确立层次性目标之后,受教育者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反馈等有了更为客观的评价要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的确立及最终实现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156.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7.
Hierarchy of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 Xin-rong,ZHU Zhi-mei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期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和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通过启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力、解放人的思想、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素质,从而提升人的存在、完善人的本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其出发点是人,最终归宿点也是人,其促进人对本质的占有、促进人之发展,促进人之解放,即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人的发展的远期阶段,它是人的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必然引向的结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和旨归。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所需要、由人所创生、为人所推动,其本身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必然要逐步走向自由自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道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其价值理想和终极皈依。把追求“现实的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自由个性”、对全面的人的引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是“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本来面目”。它通过疏导的方法、激励的方法、自我教育等方法促进思想、观念、思维、精神等的解放,并促进人的解放,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拓展可能性空间,全面地展开人的内在丰富性,全面地解放人,“把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也就是使人摆脱自然束缚,摆脱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束缚,摆脱旧传统、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方向以及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根据;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及其有效渠道。但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是一个仅仅具有终极关怀意蕴的理想目标,而同时是一个逐步实现的现实发展过程,它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质变与量变的统一,是终极化的精神皈依与具体化的现实标准的统一。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然是一个可以逐步实现但也只能无穷地趋于完美的过程。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远期目标
任何社会发展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和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和满足一定社会的发展需要,不仅要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最基本的是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需要最基本的体现为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一定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服务,最终是为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都要受到一定的思想意识支配,而思想意识又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那么要促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就必须破除落后的思想意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协调的思想意识,针对性的发挥思想意识的反作用力。只有先进思想意识为人所学习、掌握与运用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扫除障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造良好氛围、促使先进思想意识为人民所掌握,并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全面、辩证、客观和科学地看待社会的问题,分析社会形势,促使人用新思想武装头脑、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提供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起到导向和调节作用。“经济发展需要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否则经济建设搞不好。经济工作其他各项业务工作中都要有政治。”
思想政治教育使人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使人投入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中去,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马克思讲:“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具有坚定的思想信念,掌握先进的思想文化,完成先进思想理论的准备,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达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99-03
在法国虽然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提法,也很难用一种我们通常的尺度来比较、衡量,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社会价值,主要在于培养政治情感、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和谐政治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个体价值,主要在于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调控品德行为。”[1]我们如果以这种价值存在来进行反推,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法国不仅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而且“以分散化的课程,多角度、全方位地传递社会道德观、伦理观和政治观”[2],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一、法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法国是公民教育的首创国,有着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许多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不同的教育阶段呈现出差异性。
1.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纲化
法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是培养责任公民,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方针和计划,对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授课进度和课时安排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法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建立在学生不同道德认知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内容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主要讲社会民主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生活规俗和道德行为、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责任、法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学阶段以公民教育(éducation Civique)为核心,主要以合科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在初中阶段是“历史、地理和公民教育”(Histoire、Géographie、éducation Civique)合科,简称GECH,高中阶段是“公民教育、法律和社会”(éducation Civique、Juridique et Sociale)合科,简称ECJS。
2.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自由化
法国在高等教育阶段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公民教育的结束,而是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目的和宗旨也反映了整个公民教育的最高追求。
法国高校有自治的传统并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护,“1896年7月10日几乎不公开然而很重要的一项法令。该法令给大学命名,赋予大学以世俗性质和某些财政自,还赋予大学以教学自由,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的独立性。没有这些独立和自由,法国可能比其他国家更难有真正的科学和研究得以生存。”[3]1968年11月,政府颁布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即富尔法案),确定了改革高等教育的“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和学科相通”的三大原则,“开辟了法国国民教育的未来,把教育置于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之中,开始了一种新的大学观念。”[4]1984年1月,密特朗政府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根据相关条款规定,大学内设置校务委员会、科学审议会和教学与大学生活委员会等3个部门。大学的管理,通过校长的决定,校务委员会的决议,科学审议会和教学与大学生活委员会的建议和意见得以实现。在高等教育阶段,没有全国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纲和要求,而是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由大学内部的管理机构自行制定实施,不同院校之间的课程设置显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法国没有严格的教科书审定制度,高校也没有材,教学用的讲义由教师编印,在课堂上散发以利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备考,教师拥有较大的自由酌定权。
二、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
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以及核心目标。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深度关联性,既相互依赖、又彼此制约,有机渗透融合。
1.课程的基本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政策围绕的三个主要目标是:提高法国全体青年男女的普通教育水准;使职业技术教育符合国家的需要;学校应当培养公民。因为“现代法兰西共和国同我们前辈所处的共和国一样,不能没有热爱共和国的原则和法律的公民,这就是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5]1989年《教育指导法》规定,高等学校是“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明天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场所。适应性、创造性、教学内容的迅速变化及职业化与普通文化之间的平衡,应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准则。”同时,高校应“通过继续教育促进人民的培训与就业资格水平的提高……促进地方、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培养责任公民,使之具备共和国推崇的平等、博爱、自由、人权等基本价值信条,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准,具备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青年人顺利融入到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中,消除和缓解社会冲突和矛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目标。
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法国社会各界与政府达成的共识,他们普遍认为“教育乃是道德和哲学的教育”。[6]1968年《大学方向指导法案》还明确规定:各政治派别可以进入中学和大学讨论政治问题,但不得进行一面倒的宣传,不得张贴标语,不得妨碍教学和科研。故此,高等学府从未远离政治,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是法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与使命。
2.课程的具体目标
近年来,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实质性发展,其发起者和参与国希望到2010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作出贡献。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为适应高等教育和科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提出了《调整计划》,即《le projet Tuning》,针对大学生的基本能力提出了三类要求:[7]
一是工具能力。包括分析和概括能力、组织和计划能力、熟练掌握基础知识、重点掌握相关职业领域知识、母语写作交流能力、掌握第二外语、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发现和分析不同来源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跨学科团队工作能力、与其他领域专家交流能力、对多样性与多元文化价值的认知能力、在国际化背景下工作的能力以及责任感。
三是系统能力。包括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对异国文化习俗的包容力、自主工作能力、设置方案能力、具有首创和企业精神、重视质量、追求成功。
3.课程的核心目标
法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责任公民。在西方的语境中,公民是历史、逻辑、现实三位一体的概念。[8]
“公民”一词从古希腊形成之初直到近代,都是有资格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自然人的特定指代,它直接反映着与国家的关系。现代公民概念的确立并深入人心是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以宪法的形式巩固其成果紧密相联的,“定义公民概念,界定公民资格,是现代公法所要完成的第一项重要使命”。[9]“在近代史上,公民比任何社会人物都更有活力”。[10]宪法超越了身份的束缚,赋予公民自由、平等、独立的公民资格,这种资格是通过国家与公民达成契约并由宪法认定和保障的。从这种意义上说,西方法治“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过程与公民内涵的演变是完全契合的。公民这一概念的内涵标志着种种宪法、政治和道德关系,公民是权利与义务的载体,权利与义务这一对基本矛盾在公民主体性中得到统一与发展,离开独立的公民个体,权利、义务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没有权利的公民也就丧失了公民的本质属性;公民概念承载着人权、平等、自由等现代政治文明最基本的价值诉求;公民概念还蕴含着社会共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勇敢、勤奋;公民还应该具备应对社会事务所需的参与技能、知识态度以及合作精神。故此,“造就责任公民”是法国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始终围绕的目标,它以提高公民素质为核心,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人文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其社会归属感。
三、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模式
要了解法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就必须首先了解法国高等教育体制。法国以其独特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制为依托,逐步形成了“二元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模式。
1.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双轨制”
法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大学(Universités)和大学校( Grandes écoles) ,前者是以传统的综合大学为主体的方向指导体系,学生在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后,只要申请就可以入学,这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容纳了近70%的学生,是法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标志,开放性是其显著特点;后者则是以大学校(在我国也翻译为“专门院校”或“专业学院”)为主体的择优录取体系,招生极为严格,需要参加特殊的入学考试,对候选人近乎苛刻的筛选机制是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保证,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两者在投资经费、学习条件、教育和管理模式、学习年限、学位文凭、就业前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另外,法国还有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等短期高等教育体系。
大学校与大学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其教育机构规模相对较小,通常只相当于大学的一个院或系,每年至多有400名毕业生;有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入学考试是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择优,考试淘汰率极高,这保证了大学校可以挑选到最优秀的人才,是教育水准和质量的有效保证;学制较长(4~6年),非常注重核心领域的基础理论教学、传授多学科的研究内容,采用整合、灵活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工作方法;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强,除了永久性教师职位,还有由专家以及来自企业和咨询公司的客座教授和外国访问学者,建立起开放、流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大学校与企业界建立紧密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加快了科研成果转换周期;研究活动活跃、国际交流频繁,通常要求学生掌握两门外语,学习期间必须有一年在国外的大学学习或实践,强调培养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力的专业人才。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二元制”模式
大学校与大学之间的显著区别决定了他们在课程设置上采纳“二元制”模式,即结合自身的教育任务、教学特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政治理论课程安排。下面分别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院校进行介绍。位于布列塔尼大区的法国高等电力学院SUPéLEC(l'école Supérieure d'électricité),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以基础课程为主,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结合将来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大一的课程分五大类,数学和信息学、能量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沟通和个人发展(Communication et Développement Personnel),“沟通和个人发展”包括的具体科目有跨文化交流、认识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疑惑及个人发展、工程师伦理学、21世纪地平线上的欧洲、影像与现实、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艺术讲座、科技哲学、心理学、伦理责任与现代科技、合同谈判技巧、哲学、逻辑学、竞争与规章的政治、工业政策,等等。大二的课程有物质学、数学和信息学、能源科学,最后一类称为“工程师和企业”,具体科目包括职业设计咨询、环境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空间法和电信法、欧洲经济、国际贸易法、内部管理和沟通、社会管理与人等。马赛ESIL工程师学院除了科技方面的专业课外,开设了一类称为“企业外部环境”(Environnement de l'entreprise)的课程,科目有沟通与交流、外语、法律、经济、艺术、社会学等。
波尔多第三大学开设了“职业生涯前景”(Perspectives de Professionnalisation)课程,具体的科目包括书面与口头交流、应用人文科学、外国语言。马赛第一大学“通识文化”(Culture Générale)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科目:通识文化与艺术、法律基础知识、科学认识论及其历史、多样性的世界。巴黎第三大学开设了人与动物的交流、哲学常识、人类与地球之共同历史、舞蹈艺术、职业生涯启蒙等课程。巴黎第一大学的专业设置包括经济和管理、艺术和人文、法律和政治学三个方面,下属近30个院系和研究机构。在这所以文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中,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院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选修课的列表中出现了通识文化和表达、心理学、当代社会和政治问题等课程。各院校除了专业或选修课程设置,通常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四、反思与启示
全球化视野下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蔓延以及各国对道德教育的反思,逐步凸显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采取显性或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是各国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取向。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逐渐走向科学化、体系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中法两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目标与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及课程间的关联性,使两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具有某些共性。借鉴国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经验,拓展课程建设的国际视野,对建设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拥有较为完备的目标体系,为保证不同层级目标的一致性,离不开综合协调与管理组织。1989年法国颁布《教育指导法案》,成立了全国性的社会参与管理机构“教育高级委员会”,取代了之前的“国民教育高级委员会”和“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工作和社会参与工作,强调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在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过程中的参与和配合,并且用法律使这种“齐抓共管”体系固定下来。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这种尊重法律和程序的精神,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值得我们借鉴。此外,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实质性环节,是完成课程内容的手段与方式的总和。能否达到预期课程目标最终都要取决于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是在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下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实现的。
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二元制”模式,根植于历史和社会原因造就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模式显示出“法兰西例外”,即符合自身独特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而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存在于特定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是特定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个人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安排,否则其有效性值得怀疑。“二元制”模式以学校办学宗旨为出发点,密切结合学校实际,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客观需求为尺度,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同时应该看到,“精英教育”在当今法国社会也引起颇多争议,例如关于教育的公平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由于大学校自身设置的特殊性与封闭性,使其在融入欧洲高教体系并与世界接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逐步使大学和大学校靠拢,实现两者资源优势的互补与整合,提高法国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近30年来法国高教改革的主旋律,“二元制”模式也必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获得适应性生长。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9,201.
[2]上官莉娜,李黎.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72.
[3][5][6]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法国教育改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4,667-668,387.
[4]邢克超.战后法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85.
[7]Ministre délégué à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à la recherche .L'évaluation des étudiants à l'Université :point aveugle ou point d'appui?[R]. Paris :Rapport - n° 2007-07-02,juillet 2007.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大部分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的,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通过大量课堂活动引导,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在情境感悟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为此,我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注重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一、注重情境,以情激学
如果没有必要的氛围渲染和情感铺垫,学生往往不原主动地与同学老师交流,导致课堂活动无法开展。如讲“让爱驻我家”这一课时,我列举大量事例,利用朗诵赞美亲情的诗歌文章,播放相关主题的歌曲,又挂出的诗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各方面对自已的关心。我又问:“怎样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不要口头而是要行动,一星期后向我报告。”结果没过三天,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父母做生日卡。所以在这课教学中我避开了苍白的说教,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情境的创设上,案例材料的选取上都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二、故事渗透吸引学生
课本的事例大多比较简单,学生一看就懂。所以我在课前尽量收集一些感染力、说服力更强的故事,课上与学生分享。如在讲“竟争不忘合作”时,我讲了“天堂与地狱”的故事,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的讲述了天堂的人懂合作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而地狱则相反。从而启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团结精神,养成团队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在讲“心中有他人”的内容时,给大家讲述了“苏珊的帽子”苏珊是一个七岁的漂亮的小姑娘,不幸的是她小小的身体里长了一个肿瘤。经过几个疗程的化疗,她一头金色的头发全掉光了。就在苏珊返校上课前,她的班主任要求全班的同学在下周一到校时必须戴一顶帽子来,越新奇越好。当苏珊到校上课时,看到同学们都戴着五花八门的帽子,而自己的帽子显得很普通,竟没引起同学的注意,她那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放下了。讲完故事,学生纷纷议论,这位教师好感动、好伟大、真有爱心。我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濮存晰做的公益广告一样,也许我们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份耐心的等待、一句朴素的关心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盏灯、一扇窗。”这节课水到渠成的让学生产生共鸣,在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做到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能够与人为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情感目标。
三、情境模拟,以境启思
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走上讲台,根据自己的创意再现生活情境,展示自已的表演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组织良好有序的情境模拟表演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有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文明交往礼为先”中,我让二组学生分别表演到书店买书的不同情境(无礼和有礼)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表演完后让学生对比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在交往中成为受欢迎的人,形成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自然而然生发“知、情、意、行”的转变。
在讲“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学习中,先模拟表演出“母亲拆了我的信”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表明学生有了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权,增强尊重别人隐私权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高中 实现策略 三维目标
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采用三维目标教学方式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的掌握目标的所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中教育在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导致学生自身缺失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随着新课改深入实施,我国教育部门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将三维目标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对过去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使学生都能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引言:从理论意义上来看,对于实际的教学目标而言,做好三维目标的探究工作,能够使学生对三维目标重新认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三维目标的概念范围,以及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有效促使学生自身对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的了解与认知。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出发,三维目标就是理解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目标;从认知领域角度去了解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实际目标;从以人为本的领域角度去了解情感上的状态和价值目标,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度了解三维目标。思想政治课是把理论知识、对于社会的认知以及对公民思想教育的构建有效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学科。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思想政治课不仅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并且自身具有的德育功能更加重要。
1.探究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以教师的视角来看,其一,三维目标是教学资源进行选择的重要理论依据;其二,教学方式方法的主要依据也是根据三维目标来进行选择的;其三,对于实际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深度理解,也是把三维目标作为实际依据来实现的。根据学生发展对三维目标进行探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三维目标的实现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健康的发展,促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改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从而使实际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1.2实际意义:
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断下,把高中思想教育和三维目标进行有机相结合,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贯穿到整个思想政治教学中,充分意识到“教师”、“课本”、“多媒体”、“计算机”都是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资源。三维目标教学可以有效的转变过去传统教育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好思想政治这门学科,还可以进一步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
2.三维目标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策略:
2.1创新的教育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将灵活的三维目标课堂构建出来,根据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三维目标对课堂教学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整合,做到在适当时机采取放手政策,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提高高中生的整体水平。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就应该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了解,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让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难点重点进行深入解读和掌握。其次,还好根据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高低,结合实际情况对思想政治课本进行删减和扩展。最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和教师的情感产生互通、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教学要结合新课改的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三维目标教学。
2.2灵活运用三维目标思维教学:
使用三维目标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有效的丰富教师的思想,还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实行。利用三维目标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就一定要构建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主导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从前被动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找寻、构建适合自身学习发展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预期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体来说,想要改变教学环境和社会整体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应试教育的现状只关注成绩的重要性,也不能单纯的用成绩衡量学生是否优秀,面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工作者就要做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每一个能够进一步实现三维目标的时机,使三维目标可以协调稳定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就要不断加强三维目标的实际构建,让思想政治课变得灵活、生动真正走进教学、生活中去,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型人才。
先秦儒家思想为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奠定重要基础。儒家思想中提出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及实现这个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君子”与“圣人”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要求,结合现实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①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动力和方向保证,决定着某一个阶级在教育目标上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反映着该阶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家们始终把培养和塑造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想人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所谓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现一定学说、团体以至社会系统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的理想的、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典范的行为倾向和模式。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所有。②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这个理想人格是一个分层目标的体系,如圣人、贤人、善人、士人、君子等等。由于人的发展不仅受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条件影响,还深受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主观条件的制约,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同。因此,不可能期望全体社会成员达到同一目标。先秦儒家思想家们提出将人先培养成“君子”再到“圣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
“君子”人格是理想人格中让普通人在受教育后最易达到的人格。“圣人” 是知行完备、至善之人,能将“仁”的精神弘扬极致的理想人格,是先秦儒家学派追求的最终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孔子认为,圣人是极为崇高的,是至高至大至神的理想人格,这种境界的人格连尧舜也难以做到。而“君子”在品德表现为“仁”,行为表现为“孝”,方法上表现为“忠恕”;孟子认为圣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③又是百师代表,民众的学习榜样,更善于最完美的发挥人伦价值。而君子首先表现为重气节,其次是“明人伦”,还应该具备“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荀子认为“圣人”是全知全能的超人,诚是“君子”必须恪守的德行,是处理政事的根本。
2 先秦儒家学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方式
为统治阶级培养出本阶级利益的代表人物“君子”、“圣人”的重要实践方式就是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等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传授。
2.1 培养“君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率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不仅打破了奴隶主和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更重要的是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为培养“君子”提供了广泛的人才资源。
“修身为本、德育至上”是儒家治国和治学的核心精神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成为是儒家思想教育的灵魂。孔子认为,智、仁、勇,是君子应具备的三种贤德,只有那些在德性修养方面抵达仁、智、勇三重境界, 真正做到德行高尚、恪守道义、坚守操行的人才堪称君子。《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④提出君子要注重自身德行与素养的修为,以发扬光明美好的道德感化众民。
2.2 培养“君子”的教育方法
先秦儒家学派在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以人为本、主体自觉、道德实践为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1)因材施教方法。因材施教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教育方法,即根据教育对象的性格、能力、兴趣、志向等特性以及不同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特征的异同,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可能采用同一施教方法将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培养成为“君子”和“圣人”。这就意味着施教者需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特点,采用不同的施教方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启发诱导方法。孔子是我国首创启发式教育的伟大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⑤即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诱导教育对象主动思考,只有当教育对象在经过深入思考和努力探求却未达到目的时,再进行启发和引导。施教过程中,务必达到教育对象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要以教育对象为主体,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动追求自身“君子”道德品行的修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源于此,新课程更加注重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国家教育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把学科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本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深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系关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如何设定与描述教学目标,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更加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摆在每一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把握方向,整合资源,有效设定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高中学生的发展潜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恰当地释疑解惑、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发展的具体指标和依据,对教学活动具有规范、制约和导向作用。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制订并实施一定教学活动,引导高中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理性思维判断能力,培养相对成熟的法治思想,增强公共参与的素质。
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需综合考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间既有的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三个维度的要求不同,具有层次性。掌握一定的知识属于基础性目标,提高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导目标,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另一方面,三个维度的目标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把知识基础、能力主导和价值观培养贯穿于一体,促进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提高。
二、v究策略,融会贯通,精准描述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预期结果,对课堂教学具有激励和调控功能。探讨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在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即能更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基于学科素养,笔者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12课第3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描述。
1.创设情境,导思激趣,引发政治认同目标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中,政治认同目标可描述为以下内容:
水平1:列举在中国,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成功事例;
水平2: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回顾,证实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水平3:通过各种劳动观的比较,阐明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水平4:明辨各种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不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思想,表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
为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引入一个现实生活情境:大家有什么人生目标?学生回答:“我读好书―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儿子―儿子读好书―考上好大学”。进而设置一个严肃的人生问题:人应追求怎样的人生?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辨人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2.层层递进,升华情感,推进理性精神目标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学习,应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水平1:运用价值观,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水平2: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面对的各种价值创造方式的分析,学会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水平3:坚定社会价值信念,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对他人、对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
在实现本课的理性精神目标方面,通过观看“马云成功访谈”的视频,引导学生从“怎样的生活才是快乐充实的”的角度进行探究。为此,教师设置了三个递进的问题:(1)马云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成功的?(2)马云的成功是他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吗?为什么?(3)结合马云成功后的做法和现实生活的实例谈谈应如何处理与教师、父母、同学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三个方面:第一,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第二,从马云成功的例子中进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通过学生自身(或他人)的事例和感受,让他们进一步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领悟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升华。
3.注重体验,强化认知,突显法治意识目标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法治意识目标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的教学中是个隐性目标,也就是说它并不是那么明显地与课本知识联结在一起。但是,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行动中,不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甚至是自身主观精神与客观实践的关系,都不可避免地会与法律观、权利义务观等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本课可以设定以下目标:
水平1: 理解法治是当今世界普遍遵从的人类劳动与价值追求的国家治理方式;
水平2:通过生活体验与课堂学习,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维权的习惯;
水平3: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4.合作探究,贴近实际,内化公共参与目标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劳动中实现,它既需要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同时也要求自我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公共参与目标设定为如下内容:
水平1:了解有序参与社会劳动的途径、方式和规则;
水平2:积累参与社会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实践经验;
水平3:提高合作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人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30-01
我国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为适应现代政治生活需要以及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古代严格来说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又事实地存在于古代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成这项任务主要是通过人格教育和道德培养来实现。但是我们为了方便叙述,便笼统地将古代的这项活动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然而,古代和现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本区别: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被深深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它划定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一种等级教育。而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中国,已经消除了阶级的界限,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拥有责任意识的现代人,是一种成才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明确,在奴隶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认识世界能力有限,无知导致畏惧,畏惧产生盲从。于是统治者利用人们的盲从,借助神灵的力量将人们的敬畏由虚无的神转向现实的人,即对天子的崇拜和对天命的毋庸置疑。他们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通过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奴隶主阶级被定格在了权力的顶峰,而奴隶与生俱来就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加深,教育活动仅仅停留在依靠神灵驱使人们盲从显然已经过时了,奴隶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因奴隶制度的瓦解而随之殉葬。封建社会酝酿时期,思想百花齐放,为我国漫长历史奠定了文化基础。
其中儒家学派,以培养君子、圣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其深层次的目的在于为政治服务。孔子注重把人的自身修养与治国安邦联系起来,是一种内圣外王的教育。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在《大学》篇中,孔子更是以一系列的论证,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在孔子看来,只有圣人、贤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而治理国家也必须"远小人,亲贤能",并做到"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才能如《为政》之开篇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那么儒家思想是怎样实现它的教育目标的呢?也就是怎样把人塑造成"君子""圣贤",怎样出色地完成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呢?
1.寓教于民
孔子思想一部分来自于对夏商周文化的尊尊亲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另一部分是孔子在游历各国的途中所见所闻所思的总结概括。其著作是一种源自于生活感悟的对白书,孔子自己也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其思想的本色。因此儒家著作直白易懂,利于传播,大众容易学习和接受。再者,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的阶级,包括士、农、工、商,他的弟子又将这些思想以游学、开讲授教的方式传播到更广阔的人群中去,使得儒家思想能够深入到社会的不同阶层。这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践,客观上扩大了其思想的群众基础。这是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能够长久进行的必备条件。
2.不使民知
看似儒学通篇都在教化个人如何成为圣贤,孟子也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然而"可以"仅是逻辑上的可以。在孔子看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他把道德修养看作是本,并无时无刻不把政治寓于道德教育之中,"教者,政之本也。"他假设每个人都是君子,而君子就要"慎独""素其位而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孔子并没有期许达到。他反对刑法,把道德教化放在首位,呼吁统治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把民众仅仅作为教化的对象,而把道德教化寓于圣人的形象中,言传身教。他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儒家的教化不是让人民成为圣贤,而是要人民仰望圣贤。他的教化是要让人们安分守己,不行违逆之事,成为社会的"良民"。这正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为必要,也论证了其学说存在的必要。
3.推己及人
孔子一生宣传自己的思想,却未见到儒家思想在政治舞台上浓墨重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也是对待一种学说的宽容态度。继董仲舒之后,儒学却引导君子之风盛行。还引领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落脚点--精英教育,即塑造完美人格。孔子的思想以及其讲学的实践,正是将这种教育思想推己及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是底线,最终目标则是兼济天下。这种思想的推己及人,就好比一场思想界的互相监督,人人身边皆可能有"尧舜",这便无时无刻不在督促激励人们向着道德教化的目标靠近。推己及人,不仅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也外化为对他人的监督教导,使得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道德捆绑,这便使得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此深得人心,乃至化民成俗。
4.笼络人心
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在于它迎合了普通大众的心理。它不像法家那样强硬,让人感到裸的恐惧;也不像道家那样对宇宙世界的追根问底,让人不知所云;更不像后来的墨家那样,造就一批居无定所的游侠。它关心政治,却又不在庙堂之高;它关心人民,也不在江湖之远。儒学重视个人修养,从言、行、举止,到学、思、论辩都为人们提供了参考。重视家庭和睦,朋友亲善。强调"君臣父子之礼,夫妻长幼之别"。将忠君与等级的思想融入到家庭教育的细微之处,迎合了统治者的心理。还强调治国安邦,爱民亲贤。这为社会上有才之士施展才华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反对酷刑,把德教放在首位,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它强调君主贤德,在文人演变为忠君情结,在普通民众则是生存的最终保障。而其"有教无类"思想更是第一次拉近了高高在上的统治学说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总之,儒学从个人,从家庭,从国家,甚至是政治理想角度,都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从内心彻底笼络了人心,也难怪一场思想的解放不得不从儒学开始。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解构社会和重建新社会的能力。对儒学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思索。在长达两千年的古代社会里,服从,成了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不可以说完全是被迫的。每一个现代的人都可以说是儒家的传承者,忠、孝、义、仁、爱、善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将以什么来填补思想的空白,又将以何自诩为一个中国人。然而它对文化和社会造成的侵害亦不可忽视,这成为了它本身解决不了的历史难题和承担不了的历史责任,只能由我们带着对学术的敬畏和对理性的思索去继续专研。
参考文献:
[1] 《论语》[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2] 《中庸 大学》[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3] 《道德经》[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4] 《墨子》[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5] 陈德述 孔子思想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出来的 [N]光明日报2000-07-18
[6] 孙晓春 教化哲学与愚民政治 [J] 天津社会科学 1994年第2期
[7] 王惠英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24卷第2期
[8] 谭凤娥 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1月第17卷第1期
[15] 总体布局统筹各方面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01).
[16]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7] 邱柏生.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9):17-21.
[18]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9] 胡凯等.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4(22):37-40.
[20] 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门知识的丰富及本科生培养问题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17-21.
[21] 孙其昂.论知识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命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8):33-37(转56).
1.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认知目标的制定流于形式
长久以来,教师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规定好了教学目标,教师就直接引用,但是这些都是笼统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需要、教学对象的差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复制、照搬、抄袭别人的教学目标,那么他上课的教学目标就不能适应学生。因此,流于形式的、盲目的教学认知目标的设计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2.把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认知目标混为一谈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学内容是课堂上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它是编制教学目标的依据,它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它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策略的预见,它主要解决的是学到了什么的问题。然而,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忽视了两者的区别,把他们混在了一起,致使教学的严密性不强,定义不够准确,很多内容讲不清楚,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率低下。
3.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认知目标的主体指向错位
教学认知目标设计的主体指向错位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例如:通过……使学生……培养学生……这个句子就是个不规范的句子,这个句子把目标指向了教师,是教师应该怎么做,强调的是教师的行为,然而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这样说是不合适的,应该改为:学生通过……培养……掌握……这样主体就放到了学生身上。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4.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认知目标的用语抽象笼统
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认知目标的时候经常使用一些抽象意义的词汇。例如,理解、掌握、知道、差不多了解、基本上等等,这些词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含糊不清的,它们的使用缺乏质和量的严格区分,只能从学生自我的认知上对其理解。如果教师以这种形式把认知目标传达给学生,学生就会因为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对其传达的认知目标产生曲解,致使学生对认知目标认识不清。教师传达认知目标的不确定性,致使学生的评估很难进行,也缺乏必要的现实依据,学生搞不清自己到底达没达到目标。因此,用这些含混笼统的词语表达认知目标,使目标的测量缺乏操作性,无法实现教学应得的价值。
5.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认知目标的制定脱离学生实际
目前,很多政治老师制定教学认知目标的时候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整个年级的同学都制定了同样的目标,这样做会使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吃不饱,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达不到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这样统一目标、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的思维和态度去看待问题,要依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有规律、有针对性的教学认知目标。
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认知目标设计的方法
1.课时教学任务分析
课时任务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教材分析,第二是学情分析,第三是教学媒介的分析。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案编写、教学计划制定的基础,是备课、上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关键,对教学任务完成有重要作用。教材分析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好坏直接体现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教学水平。所以,教材分析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和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有着必然的联系。学情分析是各种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不进行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就像空中楼阁,不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就不能确定不同知识对学生的影响,就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学媒介的分析,主要是教师上课时利用的多媒体软硬件、投影仪等等媒介条件的分析。
2.确定课堂教学认知目标的内容
课堂教学认知目标不是随意制定的,它的制定是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分析学生学情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上与其建立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同时将他们的认知目标进行分类、分层,便于目标的达成。明确教学认知目标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3.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认知目标的表述
课堂教学认知目标的内容确定之后,还要把制定的目标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明确认知目标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认知目标设计进行恰当的表述。课堂教学认知目标表述,也叫做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叙述、叙写。其根本内容就是教师把已经制定好的课堂教学认知目标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具体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
对于教学认知目标的表述,近年来很多学者专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运用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模式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认知目标进行表述。这种表述方法把课堂教学认知目标划分为两个层级;第一级是总目标,主要是表述学生的认知目标,也就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结果,它反映教师在教学中的意图。第二级目标是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规定学生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学生的情感目标、价值观目标等等,这些目标是总目标的细化,也是衡量总目标的依据。课堂教学认知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表述:第一,认知主体。在这里认知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教学目标是为学生而设定的,所以教学预期的目标就是教学要使学生所达到的学习成果。因此,目标的陈述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第二,外显行为。外显行为是谓语,它是学生所要达成的可测量、可观察的具体任务,这些都是用行为动词来表达的,这类的动词有,创造、分析、评价、运用等等。第三,行为条件。它是认知目标陈述句的状语,它是说外显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第四,行为标准。它是认知目标陈述句的宾语,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应该达到的标准。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并不是把四个要素都放进去进行表述,但在目标表述中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表述内容,即行为表现和行为标准,这是目标表述的关键,缺少了这个部分就称不上目标表述。
良好课堂教学认知目标的表述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学生的学习结果才是课堂教学认知目标表述的对象,因而表述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学到了什么。其次,在表述的过程中,教师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尽量使表述的内容具体、明确,而不应该用笼统、含糊、不着边际的陈述语言。最后,课堂教学认知目标应该反映记忆、理解和运用等基本层次。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认知目标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地运用行为动词表明学生要达到的知识要求并根据外显行为预测学生的真实水平和他们的意向,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但是,教学认知目标的设计能反应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业务知识水平的提升,是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的业务技术。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周家亮.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与设计.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