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7 14:42: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我看完电影,把电影分为3个部分,一个是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体谅,第二个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教,第三个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和网络游戏。
第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体谅。电影中一个画面让我记忆犹新,当向大伟拿着密码是父亲生日的存折走到取款机前,听到请输入密码时却忘记了密码时候,我的心为之一震,想到现在有多少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或者进一步说有多少人关心父母的生日呢?我认为为数很少,至少我都不太清楚。再反过来说,你的生日有多少父母不知道呢,我想这个数字为零。我们总是在说我们之间有代沟,无法沟通,但是排除时间(年代)上的观点上的不同之外,最重要的是缺少了了解,人们说:话是开心锁,有什么就说什么,互相多交流多沟通,那么代沟从何说起呢?
说到交流与沟通,无疑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如果排除孩子单方面的影响时,就只剩下大人那一边的影响了,所以也就引出了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了。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及其父母的观念。在电影中有很多地方突出体现了父母的观点。开家长会时,家长面对孩子们成绩的下降全部“归功”于学校的管理,似乎自己没有一点责任,当老师和家长谈话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时候,家长根本不知道,当得知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时候,家长“反咬一口”却说给学校钱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成绩下降了是学校的责任,反之还要怪学校,孩子拿早饭钱去网吧,吃不到早饭,家长知道后却说是活该!
看到这些我们都很心寒,这叫什么家长?再想一想,中国这样的家长少吗?他们一味的说“我们在外边赚钱不都是为了你们吗?你的衣食住行哪点不是我给的?”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家长是有教养的义务的,教养教养要教要养,而你们只看重了养,却不知道还有教的义务。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儿之错”可见先是父之过才是儿之错。所以想对口口声声说一切为了孩子的那些家长,我们更需要的精神上的慰藉,而不单单是物质上的!
第三点便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和网络游戏。自从网络来到千家万户,这个问题便出现了,网络是个新的世界,我们必须好好处理好它与现实社会的界限,怎么样利用它,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更好的思考。石学海坦言:孩子们的快乐其实是一笔大人们很难体会到的财富。在这个时刻都充斥着虚拟信息的网络世界的真实空间里,我们其实很需要有人陪我们一块儿去体验成长的快乐。其实很少有大人真正试图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大人将孩子的某些问题单纯地归咎于网络游戏。当然,非法的网络游戏肯定是要严厉打击的,但是网络作为新生代们赖以为乐的工具,一味地隔离犹如片面的筑坝拦水一样不合理。每个人的青春都充满了叛逆与躁动,大人们更应该做的是像朋友般地与我们相处,直到我们学会客观地正确地看待网络,学会如何在我们生命里最可宝贵的这一段时间里对待这个精彩的世界以及如何规划我们的未来。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18-03
1 我国房产网络营销主要宏观环境的认识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现状,但下半年政府出台救市政策,使集中的刚性需求在2009年得到集中释放[1],房市于是回暖,出现供不应求的房产热现象,到2010年,房价持续走高,政府为了保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出“国八条”一系列稳定房价的措施,在2011年“新国八条”下,房价实现平稳过渡, 2012年实现稳中有增。2013年针对房市回暖,国家出台了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国五条”,坚决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总之,在欧债危机出现反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国际背景下,政府在国内力图通过区域性“稳增长”政策连发来实现房市的稳定发展。但宏观政策在打击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同时,也减少了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并且当前实际需求远低于供给数量[2],部分高房价背后是开发商苦撑下的高空置率、高存货、高负债率的外在表现。购房者在平稳发展预期下,投资需求下降。各类房市信息泛滥,购房者开始主动搜寻所需信息,购房变得更加理性。传统的报纸、电视、杂志等推式(push)营销媒介的单向信息传播难以满足购房者需求,传统媒介广告功效大为降低。在此背景下,房地产营销迫切需要一个拉式(pull)营销渠道,同时建立起一个突破地域限制的跨区域的营销网络,进行跨区域营销,实现以价换量,快速销售,回笼资金,同时提升品牌知名度。
2 从我国网络发展状况认识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必要性(据CNNIC数据[3])
2.1 网民规模庞大,增长迅速
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 564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509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42.1%,在2005年,网民仅为1.11亿,普及率为85%,网民几乎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 276%,规模达到 1.56 亿,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化带来需求的增长。具有现实和潜在需求购房者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的普及。
2.2 网络基础设施水平继续推进
国家针对阻碍我国网络基础状况进行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仅在2012年2月确定了IPv6 发展路线和时间表;3月提出“宽带中国”战略;5月通过《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确定我国将实施“宽带中国”工程,网络提速成为国家意志。
2.3 网络应用日趋成熟,不抢占高地恐失时机
2012年年底,我国域名总数达到了 1341 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751万个,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785%,固定宽带普及率为 710%,传统的一般商品网络营销已经成熟,而地产网络营销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时候比较容易占领高地,为后期遏制竞争者的进入打下基础。
2.4 网民属性有利于地产网络营销,受众有保障
网民年龄结构中,20~49岁的占了681%,他们是购房主力军[4],这部分人一般事业有成,处于成家立业阶段,需求巨大。高学历人数持续上升,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了21.1%,网络接纳度高。收入结构中3000 元以上的人群占比继续提升,达 288%,具有购买力。上网地点上,在家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达 917%,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 205 小时,固定的地点利于信息定向投放、研究购房者特点,另外,城市化进程中具有购买力的农村人口占比例大,需求旺盛。
2.5 电商行业走向成熟,提供交易支持
据i Research咨询公司的调研报告,2012年后中国电商将步入成熟阶段。2012年中小企业开展在线销售比例达 25.3%,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 230%,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3]。另外,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2网购交易额超过1.2万亿元,网购成为了大众的一种购物习惯。
3 房地产网络营销独特的优势
3.1 个性化营销方式
购房者在线选房时,通过填写自己购房信息得到一定的优惠,企业根据数据库收集到的购房者信息进行市场细分、定位,并组织市场开发设计。在销售上,企业根据定位的人群,选择合适的广告语,在网络上信息,购房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上选择符合自己的类型。近年来,房地产企业设计的小户型,通过网络宣传,很好地满足了工薪阶层购房者的需求。
3.2 打破地域限制,跨时空实现便捷交易
网络将全世界互联,购房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直接在购房网站上选择全世界的房源,跨地域货比三家,实现以更低价格购买到心仪的房产,便捷办理手续,为处在激烈竞争中的人们节省下精力和体力,同时满足了购房者为降低风险而需要广泛搜集信息的需要。在传统购物模式下,购房者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房产,从决定买到最后签约,平均到售楼处、现场看房3~5次左右,耗费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房企利用网络营销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据常州市一家房地产统计网站数据显示,2012年该地的楼市成交量中,外地人购房约占60%,显示出房地产网络营销能够突破区域性的障碍。
3.3 即时、直接互动,减少反馈失真,与社会化的买方观念连接起来
在普通地产营销渠道中,由地产商、中介机构和购房者组成,房企不能直接了解购房者的需求,购房者也不能直接向房企表达自己的消费需求和建议,这种间接沟通导致信息的衰减、失真,同时沟通成本较高。网络环境下,企业可通过各种网络工具,以极低的成本在营销全过程中与购房者即时互动,购房者有机会对产品从设计开发到售后服务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便于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提高购房者的满意度。现代营销强调4C(顾客、成本、便捷、沟通,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的营销理念,地产网络营销使购房者参与到营销过程中,及时互动,“面对面对话”,充分发挥该理念,从而减少购房者慎买的心理。
3.4 多媒体平台满足购房者的体验式购房需求
房产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生的心血,容不得马虎,没有体验一番是很难作出最后的决定的。地产网络广告可以利用VR技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在地产前期销售进行VR360效果图展示,后期进行VR360实景展示,购房者只需在移动鼠标就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房子的空间布置、室内设计、周围环境,获得逼真的看房体验,唤起购买欲望。
3.5 高效率,低成本地销售广告与信息
当今地产市场竞争激烈,传统营销信息平台费用高昂,营销效果日益下降,新项目不断上市,企业为了谋得发展,不得不想尽办法来降低成本、吸引顾客,网络让这变得可能。如2012年,重庆新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左岸陈桥项目,利用套内约41平方米,价值约25万的房子一套,通过网上“一元秒杀一套房”活动,吸引全国各地64万网友参加,引起《重庆商报》、腾讯网、网易、搜狐网、凤凰网等地方、全国媒体的争相报道,专题累计浏览量过7000万次,这个项目因此为更多的人了解。
4 房地产网络环境下购房者呈现出的行为特性
4.1 购房选择的理性化
计算机有巨大的信息传送和处理能力,购房者利用网络轻易地到丰富的信息对商品进行多角度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房子是一家人的大事,介入度很高[5],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处理问题更加理性化。网络用户高中以上学历占了53.4%[3],他们有足够的分析能力和见解,传统的投资投机、冲动型、情感型购买者在网络环境下转向理性购买。
4.2 个性化层次性消费
时代造就需求,房产在买方市场时代,产品供不应求,单一化的产品满足了购房者基本需求,随经济的发展,不同阶层由于支付能力不一而产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资金有限的中低收入购买者以经济适用房、安居商品房等为购买目标,讲究经济适用,另外,尽量降低费用;另一部分购房者则相对收入水平高,经济稳定或者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讲究人居环境的档次、艺术感等,通过房子来寻找到地位感、荣誉感。网络购房者遍布各地,因本土传统、文化程度、购买动机、习惯爱好不同,也会产生明显的层次化需求。
4.3 主动搜集信息,降低知觉风险
房地产企业市场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竞争到了白热化程度,开始进入一个购房者主导的营销时代。购房者主动性增强,他们不喜欢不请自来的广告。购房者在网络中涉足未知领域、对购买信息掌握不足,其感知的风险感会上升[5],购房是人们生活中重要性系数较高的事物,尤其地产这种大额消费,购房者往往会主动搜索各种内部信息、外部信息,进行反复的分析和比较购房者根据这种分析、比较以降低风险,增加购买的自信度和心理上的满足感。网络是虚拟的,人们感知到的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物质风险、功能风险较高,通过搜集信息,主动规避这些风险,同时缩短了购房者的决策时间。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当搜集活动的边际收益等于成本时,消费者将会停止信息的搜集活动。网络很容易使购房者收集活动的边际收益大于成本,购房者会进一步进行信息搜集的活动。
5 我国房地产网络营销现状的认识
地产网络营销开始被重视。根据艾瑞 i Video Tracker 网络广告2011年 Q2数据投放监测数据显示,房产类网络广告费用在总体网络广告费用的占比为 11.4%,为第三大网络广告投放主体[6]。部分地产商涉足网络营销,一些专业的房地产网站开始兴起,比如新浪乐居、搜房网、腾讯房产、网易房产等。2011年,新浪乐居正式开通国内首个专业房产电子商务频道,尝试将价格高端、交易过程复杂的房产交易电商化发展,随后搜房、搜狐焦点以及部分区域性房产媒体也陆续开通了房产电商。
现阶段房地产网络营销的不足。一些房企对房地产网络营销认识不足,将网络只是当做平面媒体使用,网页制作单一,内容冗杂,挖掘不深,营销针对性不高,大量楼盘仍然把资金、精力投放到纸质媒体上,随读者分流和细化,覆盖面和影响力难以得到保障[7]。我国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的阶段,区域限制影响降低,地产很少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增加网络营销平台的建设与挖掘。
6 结 论
基于上述认识,房地产要想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市场环境下扩大市场份额,需要采用符合时代趋势的房地产网络营销,同时营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充分认识到我国房地产宏观环境变化趋稳的走向,采取具有理性诉求的网络营销方式提高销售额。②我国网络发展给予地产网络营销的空间越来越大,进行房地产网络营销条件日益成熟,房地产企业应抓住时机,进行营销渠道战略的转向。③对网络购房者行为进行单独认识,而不是用一般商品网购行为来认识网络购房行为,针对其独特的行为特点建立网站,提高网站黏性。④增加房地产网络营销建设投入,挖掘网络优势,趁房地产网络营销没有饱和前进军该市场,推进网络营销方式向专业化发展,取得好的收益。这样,凭借现代营销手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房地产环境下吸引顾客,获得顾客,保留顾客,降低商品房的空置率和库存量,加快资本流通,在宏观与微观环境下获得理想的销售业绩。
参考文献:
[1]CRIC.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市场篇.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R].上海:CRIC.2009:2-17.
[2]北京中房研协.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月报[J].2012,9(2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CNNIC.2013:11-53.
[4]樊华.购房者介入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7):22-23.
第二天下午,在少年宫,我再次见到了玫儿探助。再次见面,两人都很高兴。作为昨天节目的延伸,我们一起来这里与听众面对面交流关于儿童上网的话题。开会前,我见她忙得不可开交,就赶紧帮助她散发红泥巴网站的宣传广告。其实我也不知道散发这些材料的意义,只是觉得能帮她做得事情,我就很高兴。大会上,我与她并排坐在主席台上。台下黑压压地坐了一片人,有爷爷带着孙子来的,有父母带着孩子来的。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台下的人不断地向我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要是我回答不上来,玫儿探助就会在一边提醒我,让我几次摆脱了窘境。在其它专家讲话的时候,我们俩就趁机悄悄聊天,我告诉她我们班里的一些趣闻,而她则教我一些电脑的知识。三个小时很快过去了,玫儿探助要和我分手了,当我们扬起手说“再见”的时候,我竟有些惘然若失、恋恋不舍,不知好朋友还有没有再见面的机会。
第二天下午,在少年宫,我再次见到了玫儿探助。再次见面,两人都很高兴。作为昨天节目的延伸,我们一起来这里与听众面对面交流关于儿童上网的话题。开会前,我见她忙得不可开交,就赶紧帮助她散发红泥巴网站的宣传广告。其实我也不知道散发这些材料的意义,只是觉得能帮她做得事情,我就很高兴。大会上,我与她并排坐在主席台上。台下黑压压地坐了一片人,有爷爷带着孙子来的,有父母带着孩子来的。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台下的人不断地向我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要是我回答不上来,玫儿探助就会在一边提醒我,让我几次摆脱了窘境。在其它专家讲话的时候,我们俩就趁机悄悄聊天,我告诉她我们班里的一些趣闻,而她则教我一些电脑的知识。三个小时很快过去了,玫儿探助要和我分手了,当我们扬起手说“再见”的时候,我竟有些惘然若失、恋恋不舍,不知好朋友还有没有再见面的机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的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单纯依靠手工检索,不能满足为经济建设服务,适应发展要求的时代,档案工作者必须加强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变静态档案信息为动态档案信息,搞好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电子文献信息将构成档案信息的主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利用档案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做好档案信息的交流、扩散和利用工作。
一、正确认识档案的地位和价值
1.档案是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信息是信息资源的主体,开发和建设好文献信息资源,将对社会信息化起到巨大作用。已纳入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在管理上必须建立科学的信息接收、加工、存储、输出、反馈系统。档案工作者必须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变静态档案信息为动态档案信息,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许多电子文献信息已收入数据片中(包括以纸质、磁盘、光盘为载体的文献档案),并已加工上网。信息化档案,一方面担负信息资源的建设重任,另一方面要为网上信息服务。档案的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是高校档案管理进入高层次的表现形式。档案自动化经过网络化改造,打通了信息与外界进出口通道,能增强计算机的存储与处理能力。
高校档案管理的大量工作由计算机来完成,综合管理能力、信息服务质量与业务人员素质大大提高,使档案信息管理趋于现代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最终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社会化。
2.增强经济效益观念。保存档案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档案既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应用于社会实践,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能够为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服务。所以,以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为突破口,开展有偿服务,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要从开发利用上突破,就要利用多种办法、形式和手段,实现档案的价值,尽快地把档案信息转化为生产力。
3.加速观念更新步伐。高新技术推动下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有高尚的情操志趣,对国家社会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又要有坚实的档案理论基础,掌握多专业、多学科的科学知识,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强烈欲望,以及朴实的工作作风,还要有创新思维、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要量与日俱增,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将信息工作引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去,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促使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广泛交流、扩散和利用,这是时代赋予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
1.利用科学手段,快速获取档案信息。随着档案信息量的剧增和电子文献等新载体的大量出现,人们需要采取先进技术,实现档案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化管理。应用计算机,引入多媒体技术,使档案信息存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即传统的纸质载体的高校档案管理可以进行全文、全图、全声的光盘储存,实现了细微保存及全屏幕自动检索,打破了传统档案利用时空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及远程传递。档案信息的快速获取,有赖于选用一套先进的、符合国情的、标准统一的应用软件,用来完成档案的综合管理,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展,延续开发,使系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先进性和稳定性,提高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2.尽快介入电子文献的收集和管理。电子文献的特性:(1)依赖性和不可识别性;(2)技术更新快,寿命短,体积小;(3)载体稳定性;(4)载体形式多样性;(5)信息易控制、可变性与易丢性;(6)信息共享性与无原件概念;(7)动态与虚拟文件特征。由于电子文献的上述特点,传统的保存和管理文件方法不再有效。我们应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从它的产生之初就开始业务监督,以确保信息的持久性。此外,还要有一套鉴定、跟踪、检索、接受、保管的具体办法和规章制度,同时要对现有的档案保存部分或全部文件进行保存,以免档案流失。
三、强化对档案的信息管理
1.建立集成系统,丰富档案储藏,增加信息的储存量。增强综合开发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收集档案信息,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档案信息管理网络,以保证档案的完整。
2.注重档案信息的质量,努力使各门类档案齐全、结构合理、完整精炼,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打好质量基础。
3.对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实现档案实体分类、编号、排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做好档案业务基础工作,为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奠定检索基础。
4.档案部门要把大量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开发出来,保证传递、输出的档案信息的及时、准确性,因而必须建立计算机检索系统,建立数据库,以满足科学管理的需要。
四、档案的电子文献化管理
1.电子文献档案的利用。对档案部门来说,电子文献档案可供利用的方法有三种:(1)提供拷贝,通讯传递,直接利用,为用户提供打印件或缩微品;(2)可通过对点转播数据通信或联结网络来实现;(3)可以直接利用方式为使用者提供技术支援,根据档案信息系统中可从直接利用的信息资源解决使用者所需的档案信息。
2.电子文献档案的管理。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主要是对使用者的管理,对提供利用载体的管理及使用中保密措施等管理。一是使用权限的审核:在使用中,由系统自动判定使用者身份的合法性及所使用的范围,并由系统自动对其操作的路径进行跟踪与记录。二是拷贝的提供与收回:原则上应避免把载体上的电子文献档案全部拷贝给使用者,并通过技术手段防止所提供的拷贝再复制。同时应对回收的拷贝作消除处理。三是加强使用的安全管理:不能无原则地向使用者提供全部的使用方式,对提供的拷贝的制作,必须在有效监督下进行,对加密级的信息要进行加密处理,应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控。
参考文献:
[1]陈传华,刘学应.对高校基建档案管理的认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0):236-237.
[2]刘金存.论高校基建档案建设与管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9):54-55.
[3]傅毅.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应与工程建设进程同步[J].经验交流,2005,(7):66-70.转贴.
在网络媒体产生以前,大众传媒一直因为其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广受诟病。其信息传播缺少反馈,受众参与意识不强,这主要是因为这种单向性传播模式忽视了受众的参与意识,将受众当成被动的接受器。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把握舆论喉舌的局面。它给每一个人发表言论的可能。新媒体传播特点是完全平等的、点对点地交流,每一个使用新媒体的人都有可能既是采编人员(、传播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受众),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海量信息生产流程中,人们已经很难分清谁的身份是专职记者,谁的身份是受众;哪些信息出自新闻工作者之手,哪些信息来自网民笔端。
在网络时代的传播链中,媒介与受众的地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此间,媒介并不再占主导地位,受众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具体而言,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
这表明,史无前例的网络传播以其互动性、参与性吸引广大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深度开发。网络传播中,网络视频的传播者更为大众化,不像传统电视媒体,需要各种专业设备器械和场地演播室等,网络视频只要有台电脑,有个可摄像的设备(家用DV、数码相机、手机、摄像头等),只要会操作,即使是三岁的小孩子也可以成为视频的者。
二、“主动”受众所呈现出的特征
1.受众主体意识不断加强。
一是受众的选择更加突出。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受众只能从有限的信息中进行被动的选择。而网络给人们提供的则是以“比特”计算的海量信息,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受众的选择以高频率发生着,他们只会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点击或浏览。“海量的阅读对象与自主的阅读方式使得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实践成为网络新闻受众的普遍行为,也决定了受众点击方向的多变性与网站忠诚度的下降。”
二是受众传播信息的主动性加强。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媒体牢牢地把握着生产和信息的特权,大众传媒具有魔禅一样的功能,我怎么传,你就怎么接受,受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剥夺了传统媒体的这种垄断权。它不仅使受众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信息,而且进一步使之成为信息者。“受众”可以在网络上随时与媒介工作者进行面对面的视频、音频对话,并可以通过BBS 、新闻组、聊天室等随时传递信息,甚至可以在网络上组织“电子空间”会议或新闻会,每个网络用户都充分享有着前所未有的话语自由,“网络强调的是传播的权利,而不是传播的权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网络受众拥有传播信息的权利,逐渐具有主持人、编辑人的特点,但他与传统主持人、编辑人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即匿名性。网络提供给大家的是一个虚拟的社会,每个用户的身份都具有不确定性,“在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匿名性的特征满足了人们的表演欲望,使人们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扮演自己钟情的角色,戴上或撕毁自己虚假的面具。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无人知道我是谁”的心理支配下,作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因此,网络中充斥着大量不真实的甚至是不健康的信息。
2.受众成长为独立的理性个体。
网络中的受众开始思考了。传统媒体以组织或单位的形式出现在受众的面前,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权威感觉,受众在接受他们所传播的信息同时,也被信息背后的观点所影响,从而使媒体完成引导舆论的职责。而在网络中,平民化色彩被大大突出,组织权威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组织和机构,不复存在。网民重视的是那些有价值的信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这样在充斥着不同声音和观点的网络中,受众在接受海量信息同时,逐渐学会了思考,作为一个理性个体来判断每条信息的真伪和价值的大小,从而确定自己的意见并之,而不再像传统大众传播中的受众那样,做孤立无缘的、听之任之的“靶子”, 被动地接受媒体安排好的“议程设置”。受众参与性增强,形成网络“原生”力量。现在的网络用户中一大部分都是有知识、有想法、有观点的个体,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3.受众本位意识的崛起。
影响网络传媒导向的市场经济可以说是消费经济,而受众就是新闻消费、网络消费的主体。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的特点:工业化生产、商业化运作、快餐化消费,市场规律的严酷性迫使传统传媒与网络传媒纷纷展开争战,把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受众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重视他们的需求,迎合他们的心理,可谓投其所需,投其所好。受众在选择媒体,媒体也想方设法以其特色和价值追求有选择地吸引受众,这种选择就是媒体的市场定位,它吸引大量受众,满足受众基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网络的普及将媒体置于大众化、平民化时代,但有些媒体、特别是网络为了迎合受众,不惜媚俗,不惜制造大量的文化垃圾,用超文本的链接方式让信息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使受众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往往不知所措,过多的信息破坏了受众思考力和判断力。日益膨胀的虚假信息、垃圾信息,使精品文化、主流文化、优秀文化、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对此,受众在享受网络的同时,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品质,纯洁文化网络,以自己健康、向上的本位意识来影响网络的传媒者,使网络传媒向高雅、健康轨道发展。
三、受众主动化对媒体发展的推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新媒介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等工具,媒体的触角几乎无所不能及,受众在传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占有主动优势。具体而言,受众主动化对媒体的助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媒体平台化。
媒体在近代以来,一度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力,它指导人们生活与工作,更试图控制人们的思想。可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由于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技术的突飞猛进,大众媒体试图将受众同时作为自己的消费市场和产品从而加以控制的理想最终破灭了。媒体仅仅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和传播平台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中,这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的社群关系的保持。受众作为消费者而存在的无意识推进加剧了新旧媒体的竞争与抢夺。
2.受众扩散化。
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个体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则决定了媒体如果要依附于受众而存活,就必须针对不同的受众细分自己的生产和市场。这一趋势的结果是,受众的个体受到极大的尊重,得到更为良好的服务,受众主动化的无声权力有效地制约了媒体自身的膨胀。在当下,无论是传统纸质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积极地细化自己的受众,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在技术上解决了信息传播的障碍,使得受众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得以自由的生活在主体范围内。
3.内容多样化。
网上视频直播是依托宽带网络资源,利用流媒体视频压缩技术手段,将拍摄、录制的音视频信号进行一系列的编码、压缩处理,在互联网上实时播放出去,只要登陆网站就可以看到现场直播的节目。网上直播还可以采用双向互动的在线交流形式,受众在网上通过文字提交问题,现场主持人和嘉宾通过视频画面解答,实现文字、语音、视频同步传输。同时还可以将直播的内容同期随录下来,因此,用户不仅可以在网上像看电视一样收看到实时的视频直播节目,还可以随时点播那些已播出的精彩视频片段,随时再现现场盛况,真正享受个性化、周到的宽带视频服务。
网上视频直播既保持了传统广播电视灵活生动的表现形式,又具有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特性,同时因其快速、开放、共享、自由、可存储的特性将沟通和应用变得更加方便。
1.2 网络直播方式特点:
a.与电视直播相比具有成本低,可直播的内容广泛没有局限性,不受播出时间限制的优势,并融合了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特点,可以在直播后进行点播收看,更有效更立体地完成客户的宣传需求。
b.区别于传统网络文字、图片直播,服务基于先进的流媒体技术、平台和视频专业队伍的支持,实时生动呈现直播现场的视频全貌,在完全包容传统文字、图片直播的特性外,一改文字、图片直播的单调和局限,同时通过参与活动使收看直播的用户身临其境。
网上视频直播适用于周年庆典、新闻会、开幕式、文娱演出、竞技比赛、教育培训、展览展示、商业贸易、公关活动、研讨会、开学开业典礼、校友聚会等活动。
1.3 网络直播的分类
从直播方式可分为:
图文直播:利用直播平台将现场各种发言、表述、介绍等内容通过图片、文字形式现场实时地直播,现场感强,内容表达充分。
音频直播:利用直播平台将现场传播活动的声音,并可以同时配合图片和文字的直播形式。
视讯直播:利用互联网技术 ,将会议与活动通过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组合形成网上现场直播平台。
1.4 网络直播的优势
1.4.1 大大增强参展商会议会务活动的影响力,以及企业和组织会议会务活动的参与者及传播宣传面。
1.4.2 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会议会务,全球展现。使企业和组织的会展会议会务资源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1.4.3 使网上目标受众犹如身临其境般地真实感受到企业和组织现场会议的实时气氛。
1.4.4 企业和组织由此可以向更多无法实地与会的现有客户及潜在客户,通过网络直播充分完整地传播企业和组织会议会务内容的精彩及其价值。
1.4.5 直播网页可以在网站上长久显示,以备目标受众及企业和组织自已随时回放重播。
2网络直播的先进技术
现在许多网络视频直播系统基于Windows Media/Helix system等先进流媒体技术完全自主开发而成的,支持高质量的视频节目,支持大规模并发流的网络直播、录播上传、虚拟直播、混合直播、轮播等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扩展性、可移植性和易用性等。网络视频直播系统一般采用微软公司的Windows Media 系列,包括编码器端、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网络视频直播系统系统软件组成主要有:视频编码计算机:Windows Media Encoder9,视频、音频输入设备驱动程序,直播系统软件(下面需要开发的);视频服务器:Windows Server 2003, Windows Media Service;客户机:嵌入Windows Media Player 9或以上版本的网页程序。
网络视频直播系统的实现 :使用一台机器作为服务器和编码器。装好Windows 2003 Server,Windows Media Encoder9,VB 6.0,安装好USB摄像头,声卡。
2.1 服务器设置
启动Windows Server 2003管理工具中的Windows Media Service,设置机器IP地址为192.168.0.238,按照“新建”向导配置点,关键有两点:
(1)Windows media服务器属性设置“WMS HTTP控制协议启用”,WMS 点 ACL 授权添加Everyone的写入权限。也可启用“WMS IP 地址授权授权”,加入编码器机器IP的权限。
(2)按照“添加点(高级)”向导,源位置里输入“Push:*”,编码器(推)方式建立两个点例如:station0和station1。启用“WMS 多播数据写入器”。点配置完成后,必须生成两个配置文件:station0.nsc 和station0.asx文件。其中.nsc文件是点配置文件,可用于多播,.asx是视频流文件,这两个文件应保存于服务器的www根目录下,便于客户端访问。注意在生成.nsc需要视频编码格式样本文件,可以通过Windows Media Encoder9录制一段作为样本。
2.2客户端设置
客户端是嵌入Windows Media Player 9的网页文件,在IE浏览器中,Windows Media Player的ActiveX控件是通过Object标签嵌入的,其主要程序代码如下: CLASSID=”CLSID:6BF52A52-394A-11D3-B153-00C04F79FAA6”>其中url可以是mms:// 192.168.0.238/station0, mms:// 192.168.0.238/station1,执行单播访问。192.168.0.238/station0.nsc执行多播访问。远程教育系统一般需要同时传输视频和屏幕,所以需要在同一个页面中显示两个视频源。网页中同时嵌入多个Windows Media Player的ActiveX控件则可以同时显示多个视频源信息。其参数url连接到不同的点。
1 调研情况分析
调研时间 2011年6月。
数据的收集 设计调查问卷,一方面将调查问卷在“问卷星”网站上,收集来自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在“问卷星”近500份的问卷中,回收有效问卷31份。另一方面利用暑期走访了4所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的学生,并在街头进行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近500份。
调查对象的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12.206岁。其中,四年级的学生占47%,五年级的学生占38%,六年级的学生占15%;男生占51%,女生占49%。
调查问卷的设计 此次调查问卷包括14个问题,涵盖学校、家长、学生对网络的认识的若干个方面问题,具体设计如下:
1)你所在的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吗?( )
A.有 B.没有 C.近期内会开设
2)学校有多媒体教室吗?( )
A.有 B.有,可是没怎么用 C.没有
3)你通过什么方式上网?( )
A.手机 B.电脑 C.没有上过网
4)你一般是在哪里上网?( )
A.家里或学校 B.网吧 C.其他
5)你上网的目的是( )
A.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B.学习需要,收集资料
C.交友,聊天,玩游戏
6)你每次上网的时间大概多长?( )
A.4小时以上 B.3~4小时
C.1~2小时 D.其他
7)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获取的信息有多少是来源于网络的?( )
A.大部分是 B.只有少数是 C.基本上没有
8)你的家人对你上网的态度是( )
A.极力反对 B.学习需要可以适量上网
C.课余或假期可以适量上网
9)你认为上网和你的学习有冲突吗?( )
A.没有 B.有,但我会合理安排
C.有,但不给予理会
10)假如你的家长反对你上网,那么他们反对的理由是( )
A.浪费时间,影响学习
B.容易上当受骗,错交不良网友
C.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误导,影响身心健康
11)你认为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是( )
A.利大于弊 B.弊大于利
C.利弊相当 D.其他
12)请问上网需要遵守与网络相关的法律吗?( )
A.需要 B.不需要 C.不知道
13)你有没有浏览过一些学习网站?( )
注:如果有,请列出你浏览过的学习站点。
A.有 B.没有 浏览过的站点:
14)你有没有浏览过论坛?( )
注:如果有,请列出你浏览过的论坛?
A.有 B.没有 浏览过的论坛:
2 调研结果分析
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并使用Excel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从学校方面来看,在学校是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上,90%的学生回答学校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2%的学生相信学校近期内会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只有6%左右的学生回答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多达75%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而11%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多媒体教室,但他们没有使用过,只有13%的学生回答学校有多媒体教室。从上网的方式上看,有9%的小学生通过手机上过网,利用电脑上网的小学生人数占29%,从未上过网的小学生多达59%。在上网地点上,31%的学生在网吧上网,而在家或学校上网的小学生只有7%左右,选择在其他地方上网的小学生人数多达49%。
从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态度调查上看,学生认为家长持极力反对态度的占较高比例为49%,学习需要可以适量上网的占29%,假期适量上网的有14%,其余占8%。而学生认为家长反对他们上网的理由中,认为上网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的占64%;认为在网络环境中容易受骗,错交不良网友的占14%;认为影响身心健康的占18%。
从小学生自身的角度看,在上网目的上,有26%的小学生认为上网是为了交友、聊天、玩游戏,47%的小学生认为是学习需要和收集资料,用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有13%,其余占14%。从每次上网时间的长度上看,30%的小学生每次上网的时间保持在1~2个小时,2%左右的小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超过4个小时,7%左右的小学生每次上网时间维持在3~4个小时,48%的小学生上网时间长度不确定。在学习、生活信息的来源方面,58%的小学生基本上没有从网络上获取任何信息,26%的小学生从网络上获取少量信息,回答从网络获取大部分资源的有9%。认为上网对学习不造成影响的小学生比例占32%,认为上网对学习造成影响的小学生中有38%左右的学生认为虽然会造成影响,但他们会合理安排。在上网是否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高达57%的小学生不知道上网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28%的学生认为上网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11%左右的学生甚至认为上网不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14%的学生认为网络对他们的影响是利大于弊,12%的学生认为是弊大于利,16%的学生认为利弊相当,高达53%的学生回答其他选项。在浏览学习网站和论坛方面,93%左右的学生从未浏览过学习网站,91%的学生从未浏览过任何论坛。
3 结论
本次调查是为了配合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小学(学前)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项目课题“小学生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项目号:2010JJG04)所作的一项调查。从调查结果分析上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区域性的小学生对电脑表现依然很陌生;
2)小学生缺乏对网络的认识,并不能正确地利用和使用网络;
3)学校在网络教育上的投入不够;
4)家长对小学生上网的态度不够明朗,对网络的认识不到位。
在这种情况下,在小学开展网络教学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合理规划电视节目,拓展知识视野,发挥校园网络电视作用
要把校园网络电视建设成为重要的知识文化教育基地。可以在互联网中搜索收集大量的科教节目,这些节目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历史、道德、法治、军事、科学、感恩等,利用平时课余时间轮换播出。另外在一些特殊时间,可以组织一些专场影片的播放,如5月、6月分别有母亲节和父亲节,可以开设感恩专场,选择一些国内外优秀的感恩影片,加强学生感恩教育;9月是新生入学时间,可以播放一些校园安全方面的影片,教导学生如何适应新学校生活,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学会一些危机处理方法;10月是国庆专场,可以播放一些革命战争、和国家建设方面的优秀影片,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等,这些特色影片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既增进学生知识视野,也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道德情操。
要组建以学生为主的校园网络电视台
校园网络电视台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的原则,让学生参与网络电视台的运作和管理。例如,每年新生入学可以通过选拔方式补充新成员,让老成员帮带新成员,保证团队可持续发展,学生团队可以分设主持人、编辑采访、摄像摄影和后期制作等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摄、录、编、播等技能的培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视频制作技能,然后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如每周的升旗活动都由学生团队安排组员进行拍摄,制作成短片,然后大家观看并进行讲评,从而促进大家技能的提升。经过短期培训,学生电视台可很快就掌握演控中心的运作,能够播放电视节目、能够制作校园电视新闻,能够应对学校各类文体活动的电视制作需要,成为校园网络电视台的主人。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电视台的运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广泛基础。
(一)对教育内容的冲击
网络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可以自由地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换,这必然会带来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观念信仰等对我国网民的冲击,面临着西方的政治、文化等方面强有力的渗透。近年来,我国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上网人数正以几何速度增长,其中大学生网民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接触过网络。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信念等的影响非常明显,正成为威胁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网络交流的无界限性,使不同种族、地域、民族、国家和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之间相互批判、相互影响,这极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意识淡薄、无政府主义滋生。一旦这种消极影响和行为折射或浸透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极易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削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二)对教育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采取的是通过课堂教育进行单向灌输。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也可以与不同的人进行讨论交流,这使学生从传统途径接受信息、知识的概率大为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模式被打破。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网络呈现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对传统的以课堂灌输式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三)对教育过程的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可以自主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转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意识。然而,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收到广泛庞杂的信息,这些信息极可能与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会对他们的思想造成强烈的冲击。另外,以往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通过观察比较容易掌握,教育者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教育引导、化解问题。但是,当学生习惯通过网络表达思想时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由于网络上的匿名性,使教育者无法知道教育对象的真实身份,这必然使教育的针对性大打折扣。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越来越复杂。
(四)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挑战
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化、数字化的生活、工作、娱乐、休闲的网络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网上信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同时也导致了认知冲突、情感冲突、人格冲突,网络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网络强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大学生都将其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选择,并习惯通过网络解决问题、表达思想。这造成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疏远。过分地依赖网络,容易使人们减少人际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个人与社会的接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2009年感觉到互联网减少了其与家人相处时间的网民比2008年攀升5.4个百分点,由于使用互联网感觉更孤单的网民比2008年增加2.1个百分点。有人因迷恋网络而患上了“孤僻症”。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此外,长期上网容易造成失眠、易怒、易躁等精神方面的症状。最现实的心理影响,是过分的依赖网络减少了人脑对于问题的直接思考,尤其是搜索引擎的出现,更是让大学生纷纷将自己的智慧奉献给如何操纵网络,而不是用于如何思考问题。一些人从“知识分子”逐渐走向“知道分子”。
二、网络传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在网络传播时代,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日益削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出现衰减,甚至会遭到学生抵触,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思路。
(一)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自觉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提高教育者的网络素养和运用网络的能力,充分认识网络传播互动性特点,要重视信息的传播,更要注重信息的反馈,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观点的宽松氛围。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需求、兴趣、理解水平、接受能力等,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新颖、形式更多样。
(二)注重思想教育引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加速发展阶段,社会失范、矛盾凸显,文化观念多元化,人际关系异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单向传播的灌输方式,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结果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研究网络传播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由注重信息控制转变为注重思想引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既要深入阐释基本原理,又要深入剖析典型案例,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肯定成绩,又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矛盾。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有意识地添加媒介道德教育等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这是高校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益补充。媒介素养教育是围绕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载体———媒介的相关内容开展的培养人们如何驾驭信息的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利用媒介及其所传递的信息作为教育的素材,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批判性地选择、分析、辨别、吸收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的人,从而成为能通过媒介更准确地传递信息的人,形成排斥不健康的媒体信息的自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求知欲旺。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纳入“媒介素养教育”,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网络传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中一个着力点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远离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网站,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文化自省、甄别、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信息及传播方式的判断能力。
网络虚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哲学研究的视角上看计算机网络产生的虚拟世界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有着重大影响。网络就其本身技术属性而言,无非是数字化的构成方式,是一种"结构实在"的反映,但其表征的内容却是与现实性的感受具有相同效果的东西。"虚拟世界是一类在本体论上存有疑问的复合体,却具有产生实际效果的内在力量或者能力,能产生一种实际生活的革命性过程,而在认识论视角下,网络虚拟不仅引起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认识主体状况的改善,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一、哲学视域下网络虚拟的界定
网络虚拟又称虚拟现实、虚拟世界,它的发生和发展是高科技的结果,是网络主体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以电子为载体,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的一种超越现实性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结果。网络虚拟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虚拟性,即超越现实性。它既含有物质和意识,又不是纯物质和纯意识,它本身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体,但却以虚拟的形式存在着,只不过需要借助于信息工具才能感知到。美国网络空间专家迈克尔・海姆认为:"虚拟实在是实际上而不是事实上为真实的事件或实体。"你感觉到的虚拟实在,当你说它是真的时候,它却不同于自然现实;但是,当你说它是假的时候,它又可以和你交互作用,是存在的。
网络虚拟与虚拟现实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一种人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可自然交互的人机接口技术。虚拟现实是相对于物理现实而言的一种新型现实,它是人类运用技术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营造的,人是虚拟现实的主宰。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和虚拟的现实性等特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转换成人-机互动或人-机-人互动,从而使网络生活具有了明显的虚拟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们既可以以自己的仿真形象又可以以自己设计的虚拟形象参与网络社会的交往活动,并且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交往行为既可以是仿真性的又可以是虚拟性的。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它只是人类自然身体的延长,人类可以使用它,但并不以其为生理生活的载体;它根本不是对真实世界的"虚拟",而是一种真实世界的运行手段。思维本质上是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必须从实践运动的深层结构来考察思维。计算机的运行程序是思维的结果,电脑网络是思维的创造,各式各样的虚拟空间都是依据主体化的人通过思维而构建的。电脑、网络、虚拟等只不过是主体化的人借以达到目的的工具与手段而已[1] 。
二、人的认识对网络虚拟的主观作用
网络虚拟的产生就是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首先,虚拟实在是一个人机互动的能动过程,人把自己的思维传给计算机,计算机接受人的指令后又经过自己的"思路"显示给人,这样一个相互能动过程把事物推向了深入。传统物质范畴只关注客观性的一面,在信息世界里,人机相互的能动性是非常明显的,作为物质观应该反映事物的本来属性,吸收能动性于物质观之中。物质除了客观性的一面,还有主动性,正是由于事物的主动性,事物之间才碰出了火花,才有矛盾的相遇和发展。能动性是事物自身的能动性,是具体的能动性,即物质的能动性。因此,除了意识范畴中有能动性问题外,物质也具有能动性、主动性。
其次,人是认识的主体,网络虚拟给人的"真实"刺激终究不过是一种"感觉",而刺激上的以假乱真并不是虚拟实在出现后才有的。在传统的认识论中,人们总是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并描述为一个主-客二元模式认识客体,并以"刺激--反应"模式来解释认识的本质并以"刺激--反应"模式来解释认识的本质[2]。近些年来,哲学界开始注重把"主体间"的关系引进认识论模式,力图以"主-主"模式来解释认识的本质,但这种"主-主"模式是外在于"主-客"模式中的,它只不过强调在主体认识客体的认识活动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也不可能把"客体"本身"主体化"。人所处地位的局限性决定了人对客观世界信息的把握只能是主观的。因此,在虚拟世界中,人所要模拟的自然是夹杂了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世界"。
第三,网络虚拟是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装备下对人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运算的过程,是相伴着虚拟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扩展了认识对象,对人类的认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虽然现实认识需要虚拟认识参与,需要有虚拟认识来强化和延伸,但虚拟认识不能支配现实认识,更不能取代现实认识 [3]。
三、网络虚拟对认识论的意义
网络虚拟的认识论意义恰恰在于实现了"客体"本身的"主体化",即认识活动双方都是有主体性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虚拟使人类认识的客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即它使人类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系统的认识由可能变为现实,成为复杂性科学认识的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网络虚拟对现实空间的模拟,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实践机会和扩展了实践的自主程度[4]。由于其所具有的种种物理属性以及可操作与交互的性质,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来模拟现实,或者在虚拟的世界中从事种种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进行或是具有较大危险性的工作,进而丰富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展。
其次,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网络使人的思维运动能够借助于虚拟和数字化来表达事物,并在虚拟空间构造出了新的事物,出现了在自然空间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由此形成了虚拟现实和虚拟世界。人类从现实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进入到虚拟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人类理解现实与可能的途径提供了新的途径。引导人们对世界的构成从求知性认识进入到求解性认识,开拓了思维发展的空间。
第三,网络虚拟极大的改善了认识主体的状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网络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的本质力量,增长了人的知识创新能力,促进了人的思想观念乃至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拓宽了人的交往范围和拓展了人的交往能力,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强化与提高。同时,也必然可以加强人与社会的联系,使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整体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由于网络是交互性的活动空间,提高了人们最大限度参加社会事务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的发展了人的主体性,促进了社会整体认识的提高。
四、结语
网络虚拟既实又虚,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智慧与高科技物质手段相结合的产物,人的实践和思维的结果。各式各样的网络虚拟都是依据主体化的人借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从实践的动态性和个体认识的能动性角度考察,信息网络时代的创新实践必然带来个体认知模式的变革。 人的主观作用促进了网络虚拟的发展,反过来,网络虚拟不仅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也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认识论中主客体的内容,提高了人的主体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迟维东.研究网络,虚拟:当代哲学走出贫困的出路[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4):7-8.
中图分类号: TN7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21-2
引言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启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充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缓解就业压力,社会与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创业。网络创业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提供网络服务与开展创业,有网站运营、网店经营、网络金融等形式。网络创业与传统的创业模式相比,具有低风险、低门槛、易入手等特点,成为当前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途径。
1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研究背景
1.1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性难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我国毕业生总量呈跳跃式增长,2016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65万人,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30万人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1]在社会就业岗位增加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相关数据显示,就业和经济增长是高度相关的,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拉动150万人就业,近年来我国经济整体处下滑周期中,经济发展速度变缓,2016年第一季度放缓至6.7%,经济下行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进而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经济增速趋缓,更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持平稳状况,不能够吸纳大量的大学生就业,再加上大学生高期望值与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大学生长时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1.2 网络创业的蓬勃发展
1999年,四川大学学生王汝聪独立创办我国第一家大学生网络公司,即成都亚虎,开创了我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先河,也由此拉开了我国大W生网络创业的序幕。[2]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网络创业的队伍,寻找自己的成功之路。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下,社会成就了一大批时代的精英,有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等,他们是当前网络行业的领导者,也为网络创业者树立了成功的榜样。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经济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潜力,必将带动以网络为载体的相关行业的发展。网络创业作为电子商务经济的一种新兴创业模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成为新时期经济的朝阳产业,也将成为大势所趋,时代所需。
1.3 “互联网+”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
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创业平台。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3]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更是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升级,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4]。在我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背景下,国家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网络创业,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更是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由此可见,网络创业可以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方面充分发挥出巨大优势和潜能,是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途径。
2 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网络创业意识和理性思维
虽然电子商务经济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很多大学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择业中更倾向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希望求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而过于夸大了网络创业存在的风险,缺乏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敢于创业的魄力。其次,在创业的初期,普遍大学生都存在积极热情、急于求成的现象,盲目加入网络创业的浪潮,抱着一夜暴富的错误想法,而缺少全面理性的认识和长远的目标规划。还有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存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缺乏持之以恒、不断坚持的精神,在遇到一些困难和压力时,常常消极对待,选择逃避,最终导致自己事业的失败。
2.2 缺乏网络创业技能和创新理念
大学生作为网络创业的主力军,由于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严重束缚了自己事业的发展,导致创业的成功率较低。当前,网络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仅仅局限于狭隘的课本知识,缺少了系统的创业项目的选择以及对创业潜在市场、客户、资金运转等问题的思考,更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导致网络创业成功率较低。大学生网络创业形式单一,主要以电商网店为主,其经营商品主要集中在服装服饰、化妆品等少数几类商品,商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对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等新型网络创业模式了解甚少,导致大学生网络创业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2.3 缺乏系统的网络创业教育
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时间较短,还没形成系统完备的网络创业教育体系。很多高校在网络创业教育方面缺少系统的教育,学校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多以选修课程为主,学校相关部门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网络创业课程体系。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培养人才方面缺少对学生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培育,在网络创业实践方面长期忽视,对校企合作、网络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网络创业平台。由于多重原因导致大学毕业生对网络创业知识的掌握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所学的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阻碍大学生顺利开展网络创业。
2.4 缺乏健全保障机制和法律法规
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网络创业优惠政策,但仍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缺陷。首先,在创业初期,存在经济基础薄弱,启动资金短缺的现象,政府没有建立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对贷款、创业补助缺乏相应的认证标准;在经营手续办理中,行政审批烦琐复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业的效率与效益。其次,在网络创业的经营中,法律体系不健全,存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商业垄断行为等,大学生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犯,使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信心受到严重影响。
2.5 缺乏良好的网络创业环境
在当前,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和择业方面时,很多父母常常持有“创业不如就业”的观念,担心创业失败,不鼓励孩子去开展网络创业,甚至持反对意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网络创业。还有由于网络创业环境的监管不力,导致出现了网络诈骗、网络产品质量等问题,使得人们对网店认同度较低,不利于网络创业的长期发展。此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安全性,互联网中还存在着个人信息被窃、网银账号被盗等安全隐患问题,例如,很多淘宝网存在出售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造成了个人信息的泄露,造成了消费者个人利益的损害。没有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网络创业很难顺利开展和长远发展。
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路径探讨
3.1 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在网络创业中,不仅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还需不断地提升充实自己,坚持不懈开展自己的事业。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创业态度,要明白网络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网络创业的艰辛和风险有充分的认知,要具有坚定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制定科学长远的目标规划。其次,要注重创业素质的培养,在创业中要敢于吃苦,勇于挑战,认真分析市场的形势,积极理性地面对困难,寻找最佳的解决策略,在不断地探索中取得事业的成功。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要抓住互联网经济带来的机遇,摒除自己传统的就业观念,懂得“行行出状元”的道理,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能创业”的新型观念。创业者针对“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应用,进行全面认识和了解,有效发现和利用互联网领域的商机和信息,并且要敢于创业,勇于创新,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地实现就业。
3.2 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应加强系统的网络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创业技能。第一,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强对网络创业运营、销售、发展等各个环节的了解,帮助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网络创业知识。第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推进教师师资力量的建设,拓展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便更好地培育和指导大学生的网络创业。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作为高校,要积极启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拓展大学生网络创业知识的广度,增强学生对网络创业的兴趣。通过网络创业竞赛促进网络创业的发展,推动成果转化、产教结合,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3.3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优化互联网发展环境,需以政策为引导,以法律为保障。营造低成本、低门槛、公平有序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环境,激发互联网创业者激情,让互联网企业快速成长。[5]首先,政府要多项举措共同推进,建立完善的网络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完善创业保障机制,完善创业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为大学毕业生网络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其次,政府要在一些行政审批方面,更多地简政放权,优化程序,为大学毕业生网络创业者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务,为他们搭建良好的支付平台、物流平台、融资平台等,以能使大学生借助相应的平台,进一步完善、落实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扶持政策。
3.4 加强社会的支持和网络环境的监管
网络创业作为新兴的创业方式,需要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舆论环境、网络信息环境、物流服栈肪车取R环矫妫社会要营造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积极弘扬网络创业精神,增强社会对网络创业方式的认同,引导全社会尊重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在物质方面,设立社会创业支持基金,鼓励民间私人资本更多地投资大学生网络创业活动,邀请众筹平台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助力,拓宽网络创业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要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提升网络企业经营的诚信度,只有做到诚信为本、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才能够提高信用度与知名度,才能促进自己事业长久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就业形势[N].光明日报,2016-03-01(08).
[2] 胡桂兰,毛翠云,等.高校应对大学生网络创业问题的一些理性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5):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