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8 14:59: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谈谈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引言
高中历史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了各个方面,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关于责任意识培养的资源。所以,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以及掌握历史这方面,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各种历史事件看到丰富的内涵,领悟到历史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2、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责任意识的主要内容
历史作为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它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来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历史教育的本身就应该是关于社会责任的教育。总的来说,责任意识的教育一般分为忧患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自强意识以及协作意识这几个方面。
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责任意识的策略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责任意识
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最终所获得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他就会勇于面对困难,并且战胜困难,具有强烈的自信心,无比坚信自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学习兴趣是一个学生心里甘愿去做、去完成他认为有价值或者是重要的工作,并且努力追求完美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学习兴趣会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当中建立自勉、自立、自尊、自强的良好品质。因此,如果激发了学生对与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能够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目的。
3.2传授历史知识,培养责任意识
3.2.1合理充分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
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例如,当讲这个部分的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北大校徽作引导,以此来提示学生将这个设计像想象为一张充满悲愤的脸,一张哭泣的脸,一张哀伤的脸,这样,就可以达到提醒每一个在深重的灾难中生长的中国知识分子,永远都不应该失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3.2.2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关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当讲到这个部分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国共两党在当时没有相互合作 ,那么最终中国的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呢?”这一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们热烈积极的讨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以及协作意识。
3.2.3通过具体的历史情景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
比如,当讲到这个部分的历史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抓住时机,让学生们分析在当时各个群体他们所处的情境,同时,要求内容要与课本内容相符合,学生可以以群众、林则徐的身份,也可以是以侵略者的身份,甚至还可以是以当时的道光皇帝的身份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过程当中,他们不仅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加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3.3开展实践活动课,培养责任意识
3.3.1开展历史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即基于某一事件或者某一专题,开展专门的课堂讨论又或者是其他的教学形式。像这一种围绕着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主题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能起到直接、有效、灵活的作用。开展历史专题活动,不但能够加强历史知识和现实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加强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方面能够起到独到的作用,因而,在历史课堂上应该大力运用历史专题活动。
3.3.2编演历史课本剧
在历史教材中,有特别多的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程当中,安排组织学生进行编演历史课本剧,对历史中的角色进行扮演。这样,能够使学生们在探究中感悟以及体验到社会时代变迁所带来的种种变革,从而能够达到培养学生们作为未来时代社会主人翁责任意识的目的。
3.3.3举办分组辩论会
举办分组辩论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起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例如,当讲到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的时候,对于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一个小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失,另一个小组则是得。通过辩论,学生不仅分析了历史问题,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4、结语
总之,应该认识到对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力度,必须全面落实历史课程标准,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当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途径可以加强对学生们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学生们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乌当中学)
参考文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养生、疾病的预防、治疗疾病用药的副作用愈来愈重视。而祖国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在这些方面有独到之处,从古到今重视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治未病的思想,许多中药经研究能调节人体免疫系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有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例如中医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耳穴等护理具有现代护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目前社区护理正在蓬勃发展,众多老年人迫切要求了解传统的中医护理知识。许多传染性疾病正在危害人类健康,例如甲流、手足口等疾病,这些传染性疾病重在预防,而中药在这些方面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及护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课程设置的体会
一般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能在各级医院、基层、农村医疗单位从事临床护理及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等工作。而中医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护理人才,应该在掌握现代护理观的基础上,掌握最基本的中医护理知识,更好地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以满足社会对中医的渴望,适应当前社会医学的形势。然而目前很多医学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将中医护理学设置为考查课、选修课、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那么培养出的护理专业的学生连最基本的中国传统医学知识都不懂,或者了解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该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的缺乏或缺陷,就很难适应目前社会医学的形势。建议医学院校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本专业师资状况水平,逐步开设这门课程,并逐步将中医护理学列为选修课、考查课、考试课课程体系。
3.中医护理学教学体会
3.1 加强中医传统治疗与护理方法的教学与实践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预防保健及社区护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的一方面,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知识领域。然而在预防保健及社区护理方面,中医传统治疗及护理方法例如针灸、推拿、刮痧等,疗效较好,较西医预防及治疗无明显的副作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社区的喜欢,已经成为康复保健治疗的重要部分。鉴于此医疗护理人员就需要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知识理论体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中就应突出对中医传统治疗与护理方法的学习,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且加大针灸、推拿、刮痧等方法的实践力度,可以到实习医院进行见习观摩。
3.2 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即PBL教学,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基于本科生思维能力较好,反应较为敏捷,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将中医内科疾病的护理采取此方法的教学。具体是提前选出病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病案及讨论的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收集资料。几天之后进行病案分析与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患者病因病性、辨证分型、邪正盛衰、治疗的原则,从而提出该病人护理对策、健康指导等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对问题进行补充或纠正。
中医是中国国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来,中医在医疗活动中形成了大量档案。中医档案是中医智慧的精华,在中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仅以作者有限的视野,谈谈档案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不当之处,还请方家包涵。
1.中医历史与档案
从中医发展的历史看,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生存中,创造了原始医学。据考古发现,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成书于汉之前的《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时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唐朝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宋代设立的“太医局”,不仅是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而且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上述医学著作,都是以文字形式流传于世,成为不可替代的档案材料,自形成以来,一直被当做经典利用。
2.中医活动与档案
唐朝的孙思邈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和“医神”,他勤于著书,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合称《千金方》,还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由于一代代人对上述文献的保管、整理和继承,使这些珍贵的中医档案得以传承下来,历久弥新,造福后世。
3.中医档案的特殊性与缺失
中医和西医,其实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对疾病的认知,就是认识和治疗方法上。从诊断上和现代西医的先进的检查手段相比,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已经显得有点落后。西医借助X光、B超、CT和核磁共振及化验能快速地查找出问题的所在部位和病情的轻重程度,同时,在治疗上外科手术在先进设备的配合下,医生对外伤的处理更好、更快、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挽救更多的病人的生命。
中医的治疗是辨证施治 ,一个人一个医案一个药方,药理和药性同西医比较缺少确定性,与西医相比,在发展和继承上有很大的不同,档案的管理上也有不同。
据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介绍,中医流派很多,大多是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如历史上著名的岭南医学、新安医学、少林医派、平乐正骨流派、陈氏儿科流派等。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据课题组初步调查,目前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面临断层甚至消失。流派的流失应该就是流派主流医治主旨的流失。
如果说,一个武术流派的流失和发展往往就在于祖师爷的一本“秘籍”,至多失去一个流派,那么,一个中医流派的流失,或许就是一方百姓受苦。
多年来一直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目前统一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排斥个性化学术流派,现代医院管理以及科研方法存在诸多限制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因素,名师带徒等。因为没有规范的制度,所以老一代的中医人才的遗产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医疗文献和方剂。学术论文和临床病例没有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完善 保存,这也是阻碍中医发展的因素之一。
4.中医档案管理的特点
中医特色决定了中医档案管理的特点,必须建立独立的收集、整理、管理中医档案的部门或设专职人员管理。
作为医学的组成部分的中国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疾病防治、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中国医学与西方近现代医学是有许多差异的,它的发展与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根据中医“把脉”诊断,辨证施治的医案,中医药方的唯一性和可变性,专科专病的治疗特点,档案工作应当选择有针对性的对象,进行跟踪立档。
尽管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还在发展中,还缺乏些规范的科学数据证明,但是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最有发言权。在中医医疗活动中,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验方显得非常重要,及时的收集、 整理档案材料,形成文献记载下来也就十分重要。
5.基层中医档案工作不容乐观
业务副主任既是决策层又是执行层,工作中要充分领会主任和上级文件精神,全面落实院长办公会决定的事项,并对各科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及时发现业务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找出解决办法。收集和整理业务信息,在院长办公会上提出业务管理建议。要了解国家卫生政策,把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发展方向,创新地开展业务活动。
一、正确认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的必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六位一体”功能体现的是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充分履行民生的管理责任。社区卫生改革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强化政府主导、机制创新、功能完善,使得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实现“三个回归”,即: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回归、居民就医的回归、公益性质的回归。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防治并重,重视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不断探索适合社区卫生的服务模式;要重视人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要健全服务网络,优化服务流程 ,完善服务功能;要完善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把居民健康、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
二、 稳步推进“六位一体”功能转换,探索适合居民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 推进“镇村一体化”建设,保证医院触角延伸到各个居委、村委,同时把乡村医生的业务管理纳入中心业务管理内容。目前各镇存在两支医疗队伍,即乡村卫生室(或卫生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的人事、待遇、业务管理等分属不同。乡村医生人缘熟,贴近居民,工作方便,工作时间弹性好;但业务水平低,知识更新慢,后继乏人。把两支队伍的业务统一管理、有机结合,建立适合社区卫生工作的服务团队,保证医院触角延伸到各个居委、村委,有利于“六位一体”功能的真正落实。
2、 利用中心的医疗业务优势,建立并培养一支公共卫生员队伍,使之成为居民健康的宣传员,中心与居民的联络员。在取得政府和居委、村委的大力支持下,从社区选拔一批年纪轻、有文化、沟通能力强、贴近居民的公共卫生员进行系统公共卫生知识培训,使之成为中心同居民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居民对中心工作的理解和“六位一体”功能的深入开展。
3、 临床医生深入社区,并组建集医疗、护理、康复、预防等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探索适合居民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根据“六位一体”功能的要求确定团队的人员结构和组成形式,探索精简高效、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全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
4、 在居民中推广“首席医生”制,给“首席医生”相对固定的村和居委,在居民中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管理、康复指导、电话咨询、约定或上门服务等,把提高居民卫生知识和健康体魄作为工作目标,让“首席医生”做好医疗卫生的“守门人”。
三、 加强中层干部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中层干部的选拔培养是一个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1、把中层干部建设成具有战斗力的核心团队。要制订干部例会制度,创造沟通平台,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
2、对中层干部要合理分工,明确目标,并制订中层干部考核细则,科学合理的分工能有效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磨擦,有利于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原来的防保、业务、后勤等概念已发生变化,条线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随之也在改变,现今的业务和防保交集增多,业务的概念大范围外延,相互间工作协作有利于克服原有的先天缺陷。
3、建立中层干部选拔考核机制,加强中层干部培养。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直接影响中心业务工作的成功与否,重视中层干部培养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面。建立医护人员考核制度,引进竞争机制,择优录用。全面签订质量、安全、绩效目标管理责任状,把质量、安全、绩效、政策执行效率、科室凝聚力列为干部考核的重点内容,把中层干部队伍锻炼成一支懂政治、会专业、能管理、清新高效、执行力强的队伍。
四、 制订并完善适合业务工作开展的各项制度,把制度的落实放
到重要位置。
建立职称、职务评聘制度、劳动管理制度、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工作制度、各项奖惩制度等,适时淘汰和修订不适合社区卫生工作的制度;切实抓好制度落实,做到制度管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职工工作有方向,操作有流程、行为有规范,奖惩有依据。培养职工对制度的认同意识,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形成促进社区卫生工作开展的制度文化。
五、 重视科教工作,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人才成长机制。
人才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创新的原动力和不可缺少的资源。重视人才培养,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建立人才成长的机制是社区卫生中心的责任。
1、 抓好职工继续教育工作,多种形式培养人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以及多种形式的业务活动、业务考核提高职工专业能力;重视学历教育和学分教育,鼓励职工参加与专业相近的其它专业学习,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把继续教育作为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2、 以科教工作为抓手,不断提高职工专业素养。重视科教工作,成立科教管理组织,切实制订科教工作计划、科教管理制度、科教奖励办法,加大科教经费投入,保障科教工作顺利开展。提倡职工书写工作总结和撰写论文,鼓励开展科研项目,以教促学,以科研促质量。
3、 建立职工业务档案,把职工的继续教育情况、论文、科研、获奖、业务考核成绩、医疗安全、业务活动参加情况等信息记录其中,并把业务工作情况同评优和职称评聘、干部选拔相联系,促使职工自觉学习,不断进取。
六、正确认识医疗业务发展同“六位一体”的关系,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服务,它要求医护人员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对医护人员的社会经验、居民文化、沟通技巧、以及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调整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抓好医疗业务管理,正确认识医疗业务发展同“六位一体”的关系, 把抓好医疗业务、医疗安全管理继续放到管理的重要位置。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建立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制订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把医保、农保、以及是否过度医疗列入质量管理内容。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业务知识考核,积极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重视质量、安全目标管理,为居民健康保障培养合格“守门人”。
七、 重视中医工作,广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在治疗疾病、养生、康复等方面有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加强中医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要在社区建立独立的中医区域,大力宣传中医名人,向居民介绍中草药等,要形成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让中医文化进社区、进家庭,帮助居民了解中医,自觉地应用中医治疗和中医养生保健。
2、 重视中医人才培养,采取进修培训、人才引进、名师传承等多种方式培养中医人才,让中医科室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
3、 大力开展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火罐、牵引等中医适宜技术,每年选派1—2名年轻人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适宜技术培训,不断增加新的适宜技术项目。将适宜项目逐步向乡村卫生室、卫生站点推广。
4、 重视中医“治未病”工作,将中医技术广泛应用到疾病的预防保健领域,使中医在慢性病的管理和慢性病的防治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八、在全院树立公共责任意识,保证重大公共安全和应急事件中
反应迅速、措施有力。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得到了有效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国家三级卫生网络的网底,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加强职工公共安全教育,让职工牢固树立公共安全责任意识。重视卫生法律、法规培训和相关传染病知识培训,不断增加职工卫生法律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公共卫生责任意识。
2、 制订突发公共应急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含各项子预案),对中心职工进行全员培训。建立强有力的应急组织体系和各项保障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好应急演练,保证应急事件中处置有序、措施得当。
3、 通过宣传栏、画报、多媒体讲座、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居民卫生安全意识。
九、 依托和利用好医疗联合体平台,提高医疗质量,缓解居民看病贵、 看病难问题。
大部分社区医生毕业后一直工作在社区,专业很少得到深造,知识更新慢,业务水平偏低,很难获得居民信任。充分依托医疗联合体平台,同上级医院建立紧密的业务协作关系,利用上级医院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加强社区医生的业务培训,并在其指导下开展科教活动,提升社区医生服务能力。
1、 根据居民医疗需要,邀请上级医院各科专家定期来社区坐诊,中心医生遇到疑难病时请会诊,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医疗专家服务。
2、 中心与联合体的上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工作,让急重病人向上级转诊过程简便、快捷,切实缓解居民看病难问题。
3、 定期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下社区讲课,中心医生到上级医院各科轮训,提高社区医生医疗水平,加快全科医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74-02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医药学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珍宝,曾极大的造福世界人民。其中中药材的应用更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我国,人们在选择药品时,往往对于西药特别的偏爱,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在治病之余养生保健方面的关注也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反而是以前不那么受欢迎的中药材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中。但此时在患者在食用中药材的过程中也相继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有的患者在使用中药材后不仅病患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加重的趋势,而有的患者在旧病没有祛除的情况下又添新病。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医药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来谈谈中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药材的来源不稳定。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遍地都可以找到丰富的中药材,各种人们培养的品种也林岚满目。对于药材的多样性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对于药源的稳定性来说,这种情况却恰好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同药不同地,同科不同属的现象极为普遍,给药材上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由于药源多产自于大自然的土壤中。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加强,环境问题也愈发的突出,土壤中频繁检测出的有毒元素不得不让人们为药材的质量捏一把汗。另外中药材的安全性也受到农药,水体,含有重金属化学气体以及昆虫类的影响,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现象发生。常言道蜂蜜本无毒,但是如果蜂源源于自雷公藤,钩吻等有毒植物,则人体使用后会使得肾脏衰竭。新闻中也曾报道过误食毒蜂蜜的事件。
1.2 中药材的搭配问题。在临床医师给患者开处方时,中药材的配药禁忌常遭到医师的忽视。但配药这个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古人常说的“十八反”,“十八畏”则是对于配药问题的高度总结。不当的中药材搭配会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比如人参恶莱菔子和莱菔子能够消除人参自身的补气作用抵消掉。两种药物如果同时作用于人体将会产生毒副作用。
1.3 超剂量使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在临床使用时若超剂量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报道1次服用红参40g而使得身体各器官衰竭;长时间大量服用甘草就引起水钠潴留,水肿,高血压,头痛,痉挛麻木、四肢无力,低血钾等不良反应等。特别是含有毒成分的中药超量使用。因为毒性中药的治疗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更易引起中毒和药源性疾病。如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可致惊厥、意识不清等语言障碍。
1.4 滋补药材的滥用。由于人们养生观念的提高,采用药材进行滋补成为人们所谈论的话题。在滋补中,人们有专业知识的匮乏只得向临床的医师求助。由于只是涉及到滋补,并没有真正的病况存在,医生也不能够准确的揣摩出滋补的真正用途,开出的滋补药材常常会适得其反。其次,商业广告铺天盖地的宣传也助长了这种滋补的邪恶之风,从而导致一些医生滥用滋补性中成药。
2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问题的相应对策
2.1 加强重要的临床试验。中药的研究绝不可以脱离临床试验而单独发展,从目前的现状,我们在中药研究上存在着许多未知的区域,并没有对于中药的整个药理过程形成一个规律性的认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数据并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而加大临床试验研究则是突破这一现状的唯一出路。相关工作者应该克服困难,冲破难关,想方设法的加大中药材试验的力度,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在试验中对于其作用机理进行准确的判断,以便寻找到药物作用最佳的疗程。
2.2 加强药材源头的监管和规范。我们要在中药材上建立一定的规范管理措施。对于中药材的划分要树立起一定的行业标准,分门别类。细化分类的原则。绝对不允许同药不同地,同科不同属的现象再次出现。对于药材的种植上,要加大监管的力度。绝对不允许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进行中药材的种植。在种植前对于当地的土壤进行有效的监测,如发现当地的有毒元素含量超标,则应该立即叫停或采取措施进行制止。对于已经上市的中药材,也要建立向蔬菜瓜果一样的抽检制度,检查中药材的农药残留。对于那些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中药材产品,我们要严厉的打击,防治大众受到误导。
2.3 辨证施治、合理使用。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治病投药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异,辨证处方,选药配伍,随证加减。临床应用中成药需弄清药性,明确功效,对证用药。临床医生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了解其效用特点,令其迅速凑效,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同时,应严把用药关,避免滥用、超量使用及随意延长疗程,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用药应注意选用合理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尽量的较少联合用药,在没有充分用药安全证据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中、西药物注射剂联合用药。
3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中药在临床应用,我们一定要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笔者相信在加强自我的完善,互相监督,互相学习的基础之上,我们定能够使得中药材在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