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8 14:59: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关于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发展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
由于农业的特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的差距,关键是减少农民的数量,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农村非农产业。
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最大的就业机会。而且,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加入WTO以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由于没有合适的金融安排,现在城市和农村的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缺乏金融服务而难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减少了吸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潜力。尤其在农村,合法的金融安排只有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然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合作社呆坏账比例非常高,已经很难发挥正常的功能。最近国务院提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是促进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个完善的、能够有效率地给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应该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金融安排。除了现有的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外,还应该有民营的社区中小银行、农村小额信贷等,并允许正常的民间借贷,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务院尽早制定有关法规,选择一些地区进行试点。
二、建立全国统一农产品大市场
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有了灵活有效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各地就能够按照比较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然后通过统一的产品市场,进行地区间的产品交换,这样农民从务农得到的收入就可以较好提高。
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还能造就东部的经济发展成为拉动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机制,这一点对中部传统粮食产区和西部以资源密集产品为主的农民尤其重要。
当前,我国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地区人多地少,工资水平高,因此,粮食这种土地相对密集的农作物在东部地区不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有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当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土地和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粮食生产就会越来越不合算,东部地区自然会缩小粮食生产的比重,增加向生产粮食有比较优势的中部地区的购买。粮食市场的价格将会相应上升,中部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也就能从粮食增产中得到增收的好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会成为中部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力。同时,只要粮食价格上升,粮食主产区农民产粮的积极性提高,中部增产的粮食将能够弥补比较利益,东部地区减少的产量。同样道理,东部越发展,就会从西部进口越多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成为西部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力。
我国现在已经正式加入WTO,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更具有急迫性。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东部发达地区有可能抛开中西部地区,利用高度开放的新形势与国外开展分工合作,比如从国外进口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以及资源密集型矿产品,这样,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比较优势发生变动而让出的市场就很有可能落到了境外,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就无法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获得拉动力,中西部农民收入增长的愿望就更难实现。
就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来说,政府有几方面工作要做:
首先,跨地区的农产商品交易必须有对市场价格差异敏感、有强烈利益动机的中间商来推动,市场才会灵活有效。政府应该改革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流通体制,积极开放、鼓励、支持民营的粮商和各种农产品的中间商的进入,开展市场竞争。
其次,需要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市场交易的硬件,如农产品集散市场、交通、通讯、金融等体系建立和完善,是跨地区的商品和要素流通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些体系建设的一次性投资、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都很大。近几年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已经很大,但是为了避免市场发育因这些硬件设施的欠缺而受阻,在必要时也可以开放、鼓励民间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
第三,商品交易的本质是所有权的交换,所以只有在所有权界定清楚、交易的合同得到法律的保障的情况下商品交易才能顺利进行。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流通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所有权的直接侵犯,不仅使农产品在地区之间调剂余缺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使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比较优势的发挥遇到很大的障碍。以法律的方式界定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所有权,以法律的方式来保障所有权和交易合同,也是政府在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流通方面无可旁贷的责任。
第四,市场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的盲目性造成的。信息越充分,生产决策就越准确,市场的风险就越小。而且,消费和需求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准确预测的。但收集和处理这方面信息的外部效应很大,即一方面它的一次性投资很大,另一方面所得信息又可以以供给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让众多农民分享。这些信息由各个分散的农户自己来处理,显然缺乏经济合理性,所以政府在这方面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透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定期或不定期地商情预报,指导农业生产,以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风险。
今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实际上反映的正是上述统一大市场结构下,粮食生产布局随着东部经济发展所作的调整的结果,非常有利于中部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以,对于有些粮商乘机投机、哄抬粮食价格的行为,可以通过调整政府的粮食储备以及鼓励更有效的跨地区粮食运销来平抑。但是,绝对不要又强调粮食的省长负责制,要求东部主销区多生产粮食,以及妨碍民营粮商跨地区的正常经营,这样将会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我国的经济在未来二三十年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在农村就业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增加国家粮食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在耕地增加的余地很小的情况下,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在于单产的不断提高。
提高单产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另一是技术进步。但是如果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增加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会下降,这一途径潜力有限。所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主要必须依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实,二十世纪初以来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单产提高,我国从1960年代以来粮食增产也同样是有赖于此。
在1991~1993年间,我曾经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就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提高的潜力在全国各地、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根据调查,我国现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大田最高单产和大田实际平均单产的差额约为实际单产水平的..5~3.5倍,这个差距代表在作物品种现有光合作用的水平下可以挖掘的潜力。
这项调查又发现,如果我国政府对粮食科研给予足够支持,有一半的潜力可以用育种的方法改进作物品种来实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自1959~1961年以后,我国政府就特别重视粮食科研,而且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1966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发出半矮杆水稻品种,标志着绿色革命的开始,而我国在1964年就开发并推广了同类品种,并且于1976年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直到1990年代初我国仍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只要政府给予粮食科研足够的支持,我国一定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自己。
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国即使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每年的实际生产仍然会受到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有波动,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供给余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目前仍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过大,地区配置不合理,成本过高;国家粮食储备暴露出了明显的效率低、时效性差、缺乏透明度等弊端。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的政策目标主要有粮食安全、稳定粮农收入、稳定粮食价格和储备本身的经济效益。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目标应该以国家粮食安全为主,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为辅。从这一目标出发,要合理确定国家储备粮规模,改善粮食储备的地区布局和吞吐的办法。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经验,常年的粮食产量波动仅在3%之内,而且很少连续两年减产,所以专项储备顶多只要5%就够,国际上通行的安全储备量也只是5%。按全国总消费量的5%计,500亿斤的国家专项储备规模即可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准。目前中央储备粮的规模已达到1200亿斤,规模过大,成本太高,要逐步降低。
二是随着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的建立,粮食储备尤其是专项储备,应该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各个主销区只保留必要的周转储备,这样可以减少粮食储备管理单位和储备粮的总量、增加透明度、提高调剂的时效,降低管理成本。
三是以往粮食储备的吞吐由粮食行政部门层层分解计划指标,不通过市场进行,不能主动地、预防性地影响市场和引导价格,价格调控效果很差。应该改为中央储备粮通过市场吞吐的调控模式,以提高效率。
五、改革政府行政职能,减轻农民负担
在农民的收入有限的情况下,税费负担越重,农民自我保障的能力就越低。近些年来农民负担的问题引起了各界高度的重视,今年中央政府全面推行了税费改革,以期减轻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税费主要用来支付乡、镇、村等基层干部的工资,如果干部的数量不减,农民从税费改革中得到的好处,地方干部必然会再以其他变相的名目收回。今年两会结束时记者招待会上,总理把基层机构和干部的精简作为农民减负的必要条件,认为农民税费改革的成败在此一举。现在许多省都在推行并镇、并村、并学校等一系列工作,对精简地方政府机构和干部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我国目前基层政府的机构大多数还是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职能来安排的,不少地方这几年虽然把七站八所合并成几个中心,并且减少了干部编制,但是职能照旧,为了完成工作,这些机构就又雇用了许多编外的人员,结果,有些县乡干部的实际数量并未减少多少。要真正减少基层政府的干部数量,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政府的功能限定在市场无法负担的公共职能,让那些执行在市场中可以商业化经营职能的机构和政府脱钩,并打破政府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这些领域,开展市场竞争。这样既可以减少干部数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又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县域农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六、深化县乡财税、人事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 0180-01
1市政工程质量管理
1.1强化监管以保证市政工程施工质量
施工单位以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实施质量自控,保证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建设单位要按照工程建设程序实施建设管理,推进市政工程市场行为的进一步规范;监理单位按照监理管理规定,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实施质量监控,保障市政工程建设市场的有序性;质量监督机构要不断完善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不定期地实施监督抽查,加强过程控制,强化见证取样和检测制度,以科学数据为依据,确保市政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的质量。
1.2开展市政工程质量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
开展市政建设市场行为的检查,针对查出的违法违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通过检查使受检单位受到教育,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要受到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均要得到整改和纠正,建设市场各方主体依法建设的责任意识都要得到增强。把日常抽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把市政工程的质量通病防治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把发现有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责令改正与要求监理单位督促其整改相结合。结合对受监项目的监督检查,开展对项目监理的质量行为检查,督促其跟踪旁站和平行检验,做到及时发现隐患,督促整改到位。
1.3精心组织施工提高市政工程建设水平
质量是施工企业赢得市场的法宝。为保证质量,工程施工时要严格执行现行的标准规范,施工企业要有较强的创优意识和精品意识,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制度要健全,在对主体工程实施过程质量控制的同时,也要重视附属工程质量的提高,从而推进整个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从人员的主观性来讲,市政职工始终要把握质量这个主旋律,努力打造市政精品工程,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行业管理水平上都要有所提高。
2市政工程安全生产
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加大施工现场管理力度,确保市政工程的施工安全。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相关法规规定,安全生产监督机构要在对参建各方主体安全管理行为实施监督的同时,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市政工程各参建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单位设立专职安全生产机构,人员到位,施工单位要任务明确,安全责任到人,监理单位要将安全生产纳入监控范围,承担安全生产监理责任。
开展专项检查和安全生产月活动,提高施工企业安全防范意识。组织开展市政工程中容易发生事故的工序、重要环节进行专项检查,对已暴露的带有普遍性的安全隐患,在施工现场及时组织建设、施工、监理单位有针对性地召开安全事故分析会,召开案例分析和座谈会,让项目参建各方从以往发生的事故案例中受到启示和震撼,引以为戒。
开展安全施工达标现场整治或竞赛等活动,推行安全生产公示制度。全市市政行业要开展安全施工达标现场活动,对施工企业申请争创安全施工达标现场的工程,经建设、监理单位审查同意,安全监督机构审核挂牌后,施工企业要严格按照安全施工达标现场的要求管理,施工现场颁发安全施工达标现场监督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结合市政工程实际,召开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情况通报会,使大家从通报的案例中受到教育,提高对市政工程安全生产的防范意识。
3市政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项目的隐蔽工程和附属工程的质量不高。软土地基和回填土处理不到位,致使地面出现纵向裂缝以及混凝土路面施工养护不到位,路面成型后出现起砂和脱皮,甚至出现断板现象。另外,人行道基础处理不到位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对市政工程的附属工程不够重视,致使人行道道砖铺砌块出现松动塌陷。
同步建设子项目的施工质量差。位于人行道或慢车道上的同步设施,各类管线检查井标高与路面标高不同程度存在差异,致使路面平整度差。尤其是部分管线基础未按道路设计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回填和处理,使地基基础留下质量隐患,造成路面沉陷。
施工现场对地下管线设施的保护不到位。一是建设单位提供的管线资料不完整、不准确;二是管线单位提供的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使施工现场对地下管线的保护措施难以有效落实;三是施工企业对现场未做详细调查或全段面探坑施工。
施工机械和施工用电存在安全隐患。少数处在城郊结合部的小型施工场地,施工用电极不规范,仍然存在使用木质配电箱、不安装闸刀保险盒的情况。施工机械带病作业现象较为普遍,检修不及时或违规操作,以致酿成安全事故。
综上所述,要提高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必须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并且要重视工程建设中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工程质量。
4提高市政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措施
4.1市政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目标
加强执法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市政工程市场行为和建设行为;确保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合格率;确保市政工程地基、主体结构和主要原材料及构配件质量和施工安全;努力推广和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提高市政建设工程水平和精细化施工水平,打造一批市政精品工程;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从业人员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市政工程不发生二级以上死亡事故和重大火灾事故。
4.2实现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应采取的措施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人是质保体系最基本的要素,是形成工程最终产品的直接因素。市政工程各参建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质保体系,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从业人员,同时做到自控落实、监管到位,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加强对市政附属工程的精细化施工。附属工程是主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市政精品工程,就要着重于精细化施工。针对质量通病和容易忽视的质量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技术处理措施,提高附属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以达到市政工程整体性、实用性和协调性的目标。
严格实行旁站监理制定。在施工企业自控的基础上,现场监理机构除了按有关法规要求和监理规划进行巡视和平行检验外,要切实做到跟踪旁站监督,对重要部位、关键工序进行严格的工序验收,确保市政工程工序质量和最终产品质量。
强化市政工程检测手段。必须对市政工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检测,不仅要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项目的数量和批次进行自检,而且监理单位要严格要求进行见证取样,确保市政工程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和市政工程的使用安全。因为,市政工程的原材料抽检、半成品检测及技术鉴定是实施市政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的重要手段。
管涵沟槽等施工要作为安全生产自控的重点。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通道工程施工,施工条件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企业应以高空安全作业和吊、安装运输安全,以及机械操作和桩基础施工安全为自控重点。对涉及高压电线和煤气管线的地段,施工企业要会同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施工措施和安全应急方案,确保沟槽和基坑施工安全。对于结构工程,施工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施工方案,保证构筑物结构安全,确保桥梁和通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5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必须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并且要重视工程建设中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论证分析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一、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安全和质量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1)施工过程中工艺粗糙造成的现象,如水管连接处渗水、设备安装尺寸不精确造成的噪音过大等:建材质量不过关造成的现象,如材料进场不按规定验收,造成使用时水管开裂,水嘴、阀门关闭不严:设计考虑不周造成的现象。如阀门数量不足、泵房内未考虑排水等:在建筑设计时,对管道及设备的设计安装缺乏精确的计算,致使在实际安装操作时接口不准,设备位置不准,坡度、标高、位置发生偏差,有的对管道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缺乏必要的说明,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标准等,有些单位为降低工程造价,忽视工程质量,片面压低造价,导致施工单位购买劣质产品。
(2)施工程序不规范。管道安装施工与其它建筑施工一样,有着内在的规律性,这就要求施工时严格按科学的程序进行,防止随意性和盲目性,如管道的安装,如果前后顺序颠倒,就会使管道无法进^预定的位置。
2.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1)施工期间到各施工单位没有到或很少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造成很多违章作业;
(2)总承包单位没有统一规划埋设临时施工用水管网,管线没有埋设在冰冻线以下,在施工用水主管网内设置消火栓数最不能确定;
(3)各施工单位开挖管沟断路时,没有提前上报总承包单位,所以承包单位不能根据施工道路布置条件。统一安排时间和在同条道路上,同时施工挖管沟,导致不能限期完成施工并恢复道路交通;
(4)监督检查各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机构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施工前安全教育以及施工中各项安全措施并没有具体落实。
(5)凉水塔安装施工不以防火工作为重点,施工顺序混乱,使用电动工具时,对导线绝缘性和工具安全性没有进行检查,有时导致电火花引起火灾;
二、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安全和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1.给排水、湿式喷淋消防工程监控管理
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协助施工单位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开工前需组织专业图纸会审,核查与土建、电器等有无故障;审核进场材料的质检报告,主要设备、配件、产品应有出厂日期和质量合格证;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组织施工单位办理移交建设单位使用。
2.管道附件及卫生器具给水配件的安装施工质量管理
管道附件安装要注重质量选材,自动喷洒和水幕消防装置的喷头位置、间距和方向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自动喷洒和水幕消防装置头安装应在管道系统完成试压和冲洗后进行,以防止堵塞和不能正常投入使用,同时应注意与土建吊顶和装饰施工的配合。
3.室内给水管道安装施工质量管理
隐蔽管道和给水、消防系统的水压试验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并办理验收手续,符合标准方才接收,以杜绝隐患;管道及管道支座(墩)严禁铺设在未经处理的松土上,这会由于地势高低不一导致设备安装高低不一,导致断开,破损。给水系统竣工后或交付使用前,必须进行吹洗。保证管道清洁投入使用和用水安全。
4.管道安装材料的质量和尺寸标准要统一
5.保障措施
(1)建筑给排水施工图审查要点
施工图会审是施工管理工作中施工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技术工作。是建设的基本要求。目的是减少施工图的差错。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顺利进行。降低建设资金。有关各专业技术人员在接到施工图以后。应认真学习图纸。熟悉图纸的内容、要点和特点,弄清设计意图。掌握工程情况。了解建筑结构。以便采取有效的施工方法和可行的技术措施。在审核图纸时。尽量全面地发现图纸中的问题。以便设计人员对审图时所提出问题做出修改和补充。
(2)加强原材料的质量的控制
为保证工程质量,每批材料进场时施工单位材料员、质检员必须对进场材料的品种、规格、外观等进行验收。要求包装完好,表面无划痕及外力冲击破损,整根管的外观应光滑,无色泽不均现象,检查管道的壁厚和圆度。查验生产厂商出具的产品合格证、质量验收报告及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使用许可证等质量证。
(3)实行跟踪监理,加强过程控制
具体措施如下所示:①要求管理人员对每道工序均进行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进行跟踪监控督促承包商坚持实行工序施工活动前的操作技术交底制度,向所有参与者明确施工质量要求,由全员自觉维护工程质量,提高质量水平;密切注意承包方在施工准备前各阶段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各方面的因素和是否发生了不利于保证工程质量的变化,以及工艺与操作情况是否始终符合要求等。②总监和总监代表要督促专业工程师、监理员认真执行质量安全巡视检查制度,质量控制部门至少每周进行一次大型巡查活动,要求专业工程师每天至少有6O%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现场巡查,发现和纠正承包商的错误做法,对使用不当材质、使用有缺陷的机械,要责令及时纠正,以免殃及工程质量。③若发现承包方有违反合同、施工规范的行为,如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工艺或操作不符合要求,现场上岗的操作工人、技术人员不符合要求等,监理人员有权且应该予以处理。确保制定的各种制度得到实施,质量保证体系得到落实。同时由于环境也对质量产生影响,监理工程师要加强对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监理力度。
三、总结
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安全和质量管理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才能确保施工的质量。
车辆安全管理工作是医院后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疗一线工作的效率和医疗质量及安全,是医院做好医疗工作不可缺失的后勤保障,而车辆安全管理工作是医院车辆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认真做好医院车辆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提高车队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的医疗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现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医院的车辆安全管理工作一些初浅论述。
一、医院车队的基本状况
我院车队现有车辆19部。其中丰田面包车4辆、救护车5辆、别克商务车2辆、轿车8辆。现有兼职管理人员4人,专职驾驶员15人,半数以上为党、团员,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车队一贯重视思想教育与业务的提升.多人获得汽车驾驶员技师职称、汽车高级工职称等。在实际工作中,车队上下认真学习驾驶安全知识,定期开展汽车检查、维修和保养工作。车队成立至今已安全行驶1200多万公里,未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连续多年被扬州市评为安全合格车队,车队队长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车管干部,两名同志在汶川大地震中参加了救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省卫生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通过多年实践,车队总结和完善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车队队长岗位职责》《驾驶员岗位职责》《车队考核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值班考核制度》等,在人性化管理的同时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二、医院车辆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车辆运行年代长。随着医院的发展,车辆的更新也在不断的完善,但医院的现有部分车辆已经陈旧,这些陈旧的车辆带来的是高额的维修费用,并且十分耗油,在安全性能上也在日渐下降,带来了安全隐患。
2.部分驾驶员安全意识淡漠。个别驾驶员心理素质差,驾驶经验不足,出车前不认真检查车辆,对所驾驶车辆的技术状况心中无数,平时检查保养车辆不够认真,开着这样的病车上路,是非常危险的。
3.管理手段需要进一步创新。我院车队成立至今,在车辆安全管理上经历了不少的变更和创新,但与社会的发展,形势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目前,最迫切的是要在车辆安全管理工作引进信息化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减少无效劳动,以提高车辆安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消除安全隐患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搞好车辆安全生产工作,首要任务是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把“安全第一、谨慎操作”的职业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宣传教育上多下力气,多动脑筋,采取多样化宣传教育方法。(1)灌输法。通过举办各种安全教育培训班、轮训班,组织驾驶员系统学习安全生产技术知识,不断提高驾驶员的安全生产意识。(2)启发引导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发挥组织、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使之树立“高高兴兴出车。平平安安回家”的思想,从各个方位角度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3)形象教育法。把安全驾驶理论变成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具体形象的内容,充分利用录像等形式播放一些交通事故的场面,起到震慑作用。(4)正反对比法。积极宣传安全驾驶的先进典型,又要批评“三违”的思想和言行,使正反两方面形成明显的对照。(5)提示教育法。要及时提醒驾驶员杜绝各种侥幸心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转贴于
2.加强安全知识学习。要教育驾驶员认真学习交通法规和单位制定的《汽车行车安全管理规定》,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和安全制度,力争做到:(1)熟知法规内容,掌握精神实质。交通法规是机动车驾驶员安全行车的行为规则,必须掌握它、熟悉它。(2)严格要求,遵章守纪,逐步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使每一名驾驶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要认真执行法规,一丝不苟。(3)杜绝侥幸心理。车辆安全管理要做到寓教于乐,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经常开展安全活动,通过竞赛和活动,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增加安全行车知识。出黑板报、办宣传栏,使职工在趣味活动中受到安全教育。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争当驾驶技术能手,及时奖励和宣传先进典型,以点带面。营造驾驶员学技术、练本领的氛围。也可以采用小型化、随时随地的培训方式。如在车队门口悬挂小黑板,书写驾驶员培训内容,做到一日一题。遇到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时,书写有针对性的安全注意事项及行车技术要求。“记驾驶日记”可以促使驾驶员思考.领悟车辆驾驶的内涵。积累驾车经验,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驶本领。结合复杂道路.特别是边远农村行驶不便的实际,利用开展演练之机,让业务娴熟驾驶员带新驾驶员,通过开展实地操作。培养新驾驶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水平。
3.切实落实安全措施,防范安全事故风险。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尤其是在重大节日时,要进行重点检查,把好驾乘人员上岗关、车辆技术关,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要加强车辆维修管理,提高维修质量,确保车辆技术状况完好。在严格落实检查、保养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进行车辆安全大检查,加大对车辆的检修和维护力度,确保车辆技术性能良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立即进行修理,做到小病不过夜,大病及时修,隐患未排除的车辆一律不得上路行驶,把事故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安全警钟常鸣。凡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由检查小组视情况通知驾驶员限期整改,对每次车辆安全检查情况,进行检查情况通报。采用先进技术,加强车辆和驾驶员动态管理,结合推广安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平台,对车辆超速、超载等违章行为进行监控,确保行车安全和驾驶人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