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8 14:59: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06-02
摘 要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农业
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
1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面对机遇和挑战,探索农机化发展的途径
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实用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我国在农业产业结构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适当增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出现了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里仅就农机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过去关于机械化种植蔬菜、水果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适应新形势,建议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公主岭的蔬菜生产,如大白菜、萝卜、豆角、西瓜、大蒜保护地蔬菜等,已形成许多自然村、自然屯,具有一定规模,扣棚配套使用一些机械化技术,将会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学习,又要不断开发探索,适时为农业生产户研制出亟需的新产品、新技术,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二是建议农机、农艺推广部门紧密结合,定期为农民开办技术培训班,通过发放书籍、录音、录像等技术资料,或采取技术研讨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农机工作人员经常下到田间、地头,实行走访,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服务,并不断取长补短,促进生产的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精准农业”,开发研制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农机化的作用,在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使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有明显下降,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put forwar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modern agriculture; counter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比如韩国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达到了日本战后用40年时间达到的机械化程度。而我国目前农机耕、种、收3项作业水平仅为35%。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利用效率很低,作业效率也不高。我国1台拖拉机所能承担的作业项目平均不到1.5种,而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式作业,1台拖拉机一次进地能同时高质量完成几项作业。我国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三大粮食作物中,除小麦的机播和机收水平相对较高外,水稻栽植和收获及玉米机收水平还很低。 2.农机产品质量差。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除少数机种外,普遍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产品的评价是“能用、爱坏、常修”。我国农机企业多而散、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农机产品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使用的牧草种植收获机械、饲草饲料青贮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特色农产品采摘和加工包装机械等新型适用的高性能、多功能、高价值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3.农机使用成本效益比不高。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相比,农机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三是农机户税费负担较重。四是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服务站也不稳定,信息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购机户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仍是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4.农机化投入不足。2009—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30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与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农民的几十分之一。同时,农村机耕道路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滞后,农机化推广示范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难以大面积示范推广。
三、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1.利用土地制度的创新,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
从我国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以及动因作用机理来看,耕地规模化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较为关键的指标之一,可以说,耕地规模化水平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联度最高。
1.1多种形式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
我国地域广阔,在推进农地流转的进程中,应当依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土地资源条件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流转方式。例在低产田或者三荒面积的的区域,可以将次地、远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而在土地市场较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市场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1.2多主体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农民家庭仍是基本单位,同时也欢迎其他经营主体的参与。可以吸收资金或技术雄厚的经营组织参与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同时,土地可以实现在农户之间的流转,也可以实现农户与经营组织之间的流转,但是需要保证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经营组织可以是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村合作社、村办经济组织以及家庭农场等。
1.3分阶段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由于各地区在经济水平和自然条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分阶段,逐步的推进土地流转。生产力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说明了土地规模经营也不能一蹴而就,也需分阶段逐步推进耕地规模化经营。比如,可以从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
2.加速劳动力转移,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契机
2.1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应当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强化对发展教育的认识,增强支援农村的意识。由于城乡发展的极不均衡,国家在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方面,应当有意识的向农村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否足额、及时到位是教育政策是否落地的关键,也关系到教育基础设施配套的供给。各级农村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再教育,促进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保证教育质量。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农民工培训。面对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政策激励不充分以及培训资金不足、培训手段缺乏等问题,国家和企业均应当予以关注。
2.2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化发展速度
第三产业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现代化经济的显著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小城镇是置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环节,是连接农村与某些中心城市的重要枢纽,加速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就业。小城镇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互相促进。深度开发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与其相关的产品加工、营销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更好地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促进小城镇的建设。
3.强化农机金融服务,为农机化提供资金保证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那么农机化水平也会有一定的正向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从业者收入普遍偏低,扣除基本生产资料外,剩余资金不足以购置农业机械。也就是说尽管有购买动力,但是没有资金条件。这种现象就会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因此,以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扶持为引导,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一是国家可以出台鼓励政策,对于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发放农机贷款;二是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奖励办法,对于支持农机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三是各金融机构要打破行业界限,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大局出发,多渠道、多元化为农业机械化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二是深入研究、创新与农机贷款相配套的贷款新品种,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如场库棚贷款、农机作业费用贷款品种以及大型农机合作社的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贷款品种,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推进金融机构的农机小额信贷业务。应从国家层面重新界定小额信贷的范围,对其额度、利率应当适当放宽。 四是建立健全农机行业贷款担保机制可以由政府牵头,在农机主管部门和农机销售协会的监督指导下,借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雄厚的农机销售企业和种粮大户,通过各乡镇农机合作社这一渠道筹集资金,成立各乡镇的农业机械担保服务公司,承担农机销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担保业务等,鼓励专业农机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农机受众群体制定不同的金融产品,让农机购买者享受到更好的金融资源。
4.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保障
由于农业机械化经济效应滞后,前期投入大,仅仅依靠农机户或者农机合作社,那么困难较大。因此,还应当从国家层面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在政策上给予充分的空间。
4.1强化农机法律法规建设,转变发展理念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履行国家各项法律及法规,应当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制定符合地方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法规,转变发展理念,强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完善。
4.2扩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农业机械化发展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当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那么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投入、财政支持、农机补贴等方面加大支扶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保证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能力。完善农机购买者的补贴政策。
4.3促进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农业机械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就是其基础配套措施要能够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包括标准良田的建设、机耕道路的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等。
4.4加强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力度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是科技的创新,而科技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农业机械化科研的持续投入。
4.5加强农机装备的科研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资源恶化现象显现较为明显,农业机械化可以为节水抗旱、保护环境提供支撑,这是对传统农业的重大变革,也自然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有必要充分利用适合的农机装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机化水平。
此外,强化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首先,加强省际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合作,如加强区域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区域内的农机具制造和开发能力等。其次,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线。最后,推进区域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科研创新,我国地域广泛,但是可以根据气候、地貌等特征划分若干个农机区域,加强区域内的农机制造与科研合作,强化省与省合作,区域与区域合作,在农机生产、科研方面以及协作作业等方面实行互补。
2.引导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素质和效益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为高效的外向型和城郊型现代化农业提供先进的农机技术,抓好主要农产品加工生产,提高小麦、水稻、玉米、薯类等机械化水平。在西部配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配套农具比,重点鼓励大中型农机具和复式作业机具发展,提高农机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急需的农机具,要大力开发引进和推广,引导和开发各作业环节的主要机型,逐步实现大中型农机具结合,以进口机械为先导国产机械为主导,各种作业机型均衡发展。在大力发展种植机械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禽、水利、林业等机械化。
3.实行区域化生产和规模经营,为机器化连片作业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以规模经营为基础的,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农民在一定区域从事某种产业开发,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政府及有关涉农部门应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通过合作经营和租凭经营等契约形式对土地资源实行市场配置,让一部分农民的土地先“规模经营”起来。
4.加强农机科教工作,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要进一步深化农机科技体制改革,逐步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要通过农机鉴定、推广引导农民选购。加强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玉米收获及育苗移栽机械化、机械化旱作节水作业、秸秆机械化还田、设施农业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同时做好“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程”。
5.搞好农机监督管理,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产品质量检验,强化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保护农民利益,促使企业增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意识。宣传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机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配合立法机关做好有关农机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使农机化发展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6.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机化、市场化服务是把分散的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农机管理部门要做好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加强管理、规范行为、完善机制、搞好服务,使农机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和山区,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等服务实体、龙头企业,带领农户进入市场,形成产业化经营规模。
7.搞好农业机械化信息体系建设。信息化是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的需求,积极宣传新阶段农机化作用和地位,让社会了解、支持农机化,促进农机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8.加大政府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扶持。首先加大政府对农机专业服务、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机专业大户的扶持,如减免税收、货代倾斜、农机设备购置补贴。再者加大政府对大型农业机械购置及农业作业用油的扶持。第三对农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给予更有利的财政支持。
1.2农机装备结构有待改善目前,农机装备存在机具结构单一,利用率低;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常规机具多,新型复式作业机具少;单一性能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耕作机具多,种植收获机具少;老式机具多,新式机具少;小型机引农具多,大型机引农具少等特点,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
1.3农机服务市场的运行机制有待改革政府部门的引导和规范市场的行为大多集中在农机作业市场管理上,主要针对目标市场和服务对象的信息搜集、农机设备和资源的组织、合同及作业的管理,而对农机资源的投资的引导则不够到位。农机资源投资更多是来自农机组织的自发行为,导致投入方向、种类单一,容易导致恶性竞争,不能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出现农业机械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情况。
1.4农机人员业务技术素质有待提高现有农机手大多数只会操作结构简单的小四轮拖拉机驾驶及其配套农具,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而现代农机已大量采用了先进的液压技术、光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需要大批高层次农机使用、维修和相应的管理人才提供支撑。
2对策建议
2.1明确发展目标,合理规化布局政府部门在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时要针对本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和发展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出阶段性发展计划,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突出阶段性发展重点,制定落实措施。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线,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突出“兴机富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开发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
2.2促进技术进步、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农机化,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农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不断满足农民对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需求。加大农机装备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提高农机产品质量、性能和安全可靠性。紧跟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重点抓好农机科技入户工程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绿色环保农机技术的使用普及。
2.3整合农机资源,加强农机培训按照农机培训的办学条件和要求,通过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资质认证工作,推进农机培训的软硬件建设,提高培训质量,使农业的增长方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农机职业技能获证奖补为契机,以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为依托,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及农机修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强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水平。
前言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民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使得农民受益明显增多,其中农业机械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农业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台农业机械化发展指导政策,进而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我国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
1.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科学技术是农业节本增效的关键,其中机械化作业占据重要地位,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投入型增长转变为效益型增长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实现长效发展;②推动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产业化作橹匾的经营模式,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具体内涵。而农业机械化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可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与档次,最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农业机械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2.1合理规划农业规模,适度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规模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农业规模确定过程中,必须参考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此为依据科学探究农村土地流转情况,以此制定并完善土地经营规模的有效机制,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实现市场化发展。例如在我国北方某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合理规划农业规模,并以此为依据实施农机跨区域作业模式,农业相关部门联合农机用户成立了农机联合发展协会,有效获取各地农机用户与非农机用户信息,并将区域内全部农机使用进行联合规划,实现跨区域作业发展。以收割机为例,该区域在实施农机跨区域发展后,农机使用效率明显提高,详见表1。
2.2合理使用农业机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土地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出情况,其中土地利用率高低由已使用土地和区域内全部土地两个指标决定,在土地总面积固定的情况下,土地利用率取决于土地的使用面积,基于此相关部门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农业机械,以此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益。例如在我国北方某地区,农业部门结合当地土地使用情况,采取了土地流转措施。乡镇政府联合当地某烟草公司,将农户手中的土地流转到公司,公司将早稻改为烤烟,同时晚稻从种植到收获均由公司负责,不收取农户任何费用,以此作为土地流转费,农户足不出户便可收获晚稻产品。在这样的模式下,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并且节省下的剩余劳动力可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收入。
2.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开展有效的新技术示范工作
政府扶持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政府必须结合各地农机发展实际情况,加大扶持力度,针对新技术和新机具开展有效的示范工作,以此引导农户了解农机使用的优势,进而提高农机使用率。例如在我国北方某地区,政府对农机发展进行大力扶持,通过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等工作,建立起以企业为主导,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并且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当地政府选取重点乡镇建立“新技术、新机具示范园区”,为农机户提供公益性的推广和培训服务,切实解决农机户的实际问题。经过两年发展,当地示范园区发展规模如表2所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水平决定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在各地农业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必须结合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提高农机使用效率,以此促进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渡阶段。依靠消耗水资源、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药化肥等物质来发展农业已经难以为继,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日渐耗竭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可行。2012 年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农业机械是先进科技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新时期,中国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农业社会化组织化的实现过程中,农业机械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美国、法国、英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在 20 世纪 40年代后先后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从农业机械类型来看,大型农业机械是以美国为代表,中型农业机械是以法国为代表,小型农业机械是以日本为代表。本文通过考察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一些做法,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及经验。
1.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美国自 20 世纪 40 年代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农业机械化。20 世纪 70 年代完成经济作物的全程机械化。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农业机械市场日趋饱和,销量大幅下降,主要是更新、换代、开发新品种,当前主要是以出口为主。目前,电子计算机、卫星通信、遥感技术等高端技术正被美国农业机械的制造、科研部门应用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上,从而实现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农业发展模式向精准农业发展。同时,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高度重视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械的推广和使用。其农业机械化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农业机械化链条分工明确。 目前,美国农业机械从设计、制造、销售到培训、使用、维修服务等,均在市场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1]。农业机械化链条主要有 3 方: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农业机械销售服务公司或商、农场主。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开发、改进和制造农业机械。在研发方面,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可以联合美国农业部和州立大学的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开发新产品;有实力的企业也可自己研发。一般大型农业机械公司,如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其科研和技术推广在农业机械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些公司都设有向农场主培训农业机械使用和保养技术的相关部门,各大公司还都办有技术培训学校,辅导本公司出产产品的使用与修理技术。有些制造公司还设有田野服务工程师,分赴各地农场手把手讲授机械技术,以便最及时、最直接地把新技术传递给农民。
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主要是通过在各个地区委托经销商销售农业机械,其本身是不零售农机具的。各个经销商除销售产品外,其业务还包括农业机械零配件销售和维修保养;同时,还要示范和推广新式农机具,培训机手,租赁农业机械,建立耕地、播种或其他专业服务公司。
农场主作为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整个的耕种收过程,可以自己购买农业机械自己完成,也可以请农业服务公司。
(2)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政策。 美国政府重视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自 1958 年以来,美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以 8%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另外,美国政府对农场主农业机械使用的扶持力度也尤为重要。美国对农用柴油、汽油实行免税。除此之外,许多州还制定了各自的免税政策, 如明尼苏达州的农业机械减免税法令、科罗拉多州农用设备的销售及消费税的免税政策、加利福尼亚州农用设备与农用运输车辆税法案等[2]。
(3) 严格的产品责任制度。 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 美国政府通过一些法律法规来确定产品制造者、销售者的赔偿责任。农业机械制造商要为每台主机购买产品责任险,农场主或农业机械服务公司要为机手购买保险。农场主或农业机械服务公司、机手、保险公司三方需要签订合同,如果发生安全事故,法院裁判的依据就是三方签订的合同。如果发生农业机械质量事故,农业机械质量委员会要对事故进行鉴定,并提交报告,交由法院裁定。另外,还制定了较完善的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产品责任法和安全技术标准两者相互配套,这样促进了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大幅提高。
(4) 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体系完善。 美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比较多,包括农业机械合作社、农业机械协会、农业机械制造商相关服务部门、农业机械经销商等。为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基于对一些大型而又昂贵的农机具的需求,农场主一般都会加入农业机械合作社。农业机械合作社向社员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些合作社的收入主要用于设施的更新和维护。
2.法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1950 年前后,法国实现工业化,从而有力地带动农业机械工业的大起步和大发展。政府通过改造小农经济的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土地集中政策,推动农场经营规模扩大,以及出台向农场主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农业机械价格补贴、减免税收等法令和政策,这些措施大大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到 1970 年,法国农业实现全面机械化。法国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具体有以下几点。
(1) 对农业机械实施补贴和减税政策。 在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初期,国家对农场主 (农户) 给予补贴、优惠贷款等扶持政策,以鼓励高效低耗、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化配套机具的推广。如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法国政府一直对农用燃料实行减税15%的优惠政策,有些年份该项减免达到了法国整个农业预算的 23%。20 世纪 60 年代,政府又规定,给予购买拖拉机的农场主 20%~30%的补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和稳定发展,目前,这些补贴、优惠贷款政策已比较少用。
(2) 推 动共 同 使 用农业 机械 的 合 作 社 的发 展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并解决购买高价格农业机械所面临的资金约束,法国政府鼓励农户建立集体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专门合作社, 这是一种世界著名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被称为“居马”,在法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组织的主要经费来源是社员交纳的会费和农业机械作业服务费。法国政府在资金上给予这种合作以支持,如通过“居马”购买新农业机械设备,可获得 20%~40%的支持。
(3) 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 法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随着农业机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研发成本也就不断增高。这些企业技术研发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最大限度保护机手的安全。另外,制造企业都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控制,每个车间均有质量检测室,严把每道生产工序的质量关。
3.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以水稻机械化为重点,逐渐实现全面机械化。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要目标,坚持实行农艺和农业机械相结合、国外引进与本国研制相结合的方针,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从恢复走向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面机械化,其水稻生产机械化处于世界最高水平。
(1) 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进入恢复阶段,劳动力开始从农村大量涌入工业领域。同时,食物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日本政府于 1953 年颁布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主要采用有计划地引进高性能、高质量农业机械进行试验、示范研究、促进适用性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建立农机具的检验检查制度,健全农机具试验研究体制并确保研究经费等措施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了推动农业机械的采用,建立农业机械化试点。政府直接指定几个村子,让他们租用一些高效农业机械,诸如大中型拖拉机等(全部为进口机器,因那时尚没有国产品)。从那时开始,用机械化方法从事农业生产达 7 年。每年对机械化生产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总结出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另外,为了使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与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实践相适应,还多次进行修订,并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职责:①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 包括购机贷款优惠和无偿援助计划。②引进、试验、推广高性能、高适应性的农业机械。③对农机具性能和质量进行检验检查。
(2) 对农户购买高效农业机械补贴力度大。 日本从 1960 年颁布 《农业基本法》 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购买高效机械和设备实行补贴。农户如果购买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机械,政府给予 50%的购机补贴,除此之外,政府还给予农户长期低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利率一般比市场利率低 30%~60%。这一政策一直延续了 40 年,直到2004 年终止。
(3) 建立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和研究机构。 日本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设立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农林水产省于 1960 年在茨城县新设立了一个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作为直属的机关。此后各道府县逐渐都开始设立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中央政府对地方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的各种建设活动经费给予 50%的补贴,这些机构主要的培训对象是农民,尤其是新生代的农民,主要提供驾驶技术、操作方法、农业机械保养检查等培训。1962 年,日本成立了农业机械研究所,这是一个半官办的合作组织,其经费由政府和私营企业共同提供,主要从事农业机械研究、改进和试验工作,是一个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为目的的权威性机构。
(4)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健全。 为日本农业机械化提供服务保障的主要是日本农协和农业机械企业。农业机械企业在产品质量改进、机具维护和机手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日本的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各大农业机械制造公司一般都专门设有技术研发部门。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设计人员经常深入到农户的田间地头,听取农民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和升级技术。同时,在制造过程中还通过建立严格的产品检验制度来保障产品的质量。除工厂自检外,农协也对出售给农民的农业机械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其检验机构主要是自己的农业技术中心。
农业机械各个生产单位都把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各制造企业都会举办技术培训班,以便农户有效率地操作农业机械。农协经常对其农业机械技术指导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这些技术指导员再对农户进行指导。另外,各县也有其他各类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农协还负责办理农业机械购机政府补贴的相关事宜。
二、对新时期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1.政府的大力扶持 从国外经验看,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化实现过程中,政府的助推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是都注重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制定。各国无一例外地都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此作为政府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依据。并且,在内容设置上,从援助资金到安全管理等,事无巨细。同时还制定了配套的法律法规,如日本的 《农业现代化资金补助法》 等;为了与发展实践相一致,还不断地对《农业机械促进法》 进行修订。其次,政府农业机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等政策。国外对农户购买农业机械都给予比例比较大的补贴,尤其是高效农业机械。中国 2004 年才颁布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时间尚短,个别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财政补贴也才刚实行不久,补贴的额度和范围还比较小,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2.大力发展和建设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主要以农业机械企业 (制造企业和销售企业)、农业合作社 (或农协) 和政府培训机构等为主体,尤其是前两者,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保障。农业机械企业通常都设置有培训、技术指导等部门。这些服务组织沟通农民和企业,以及政府三者之间联系。中国农业机械企业一般重生产 (或销售) 而轻服务,尤其是与农户的沟通和对农户培训更少。中国 2007 年才颁布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较晚,农业机械合作社在法律规范和管理上都存在经验不足、水平低、规模小等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是中国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3.加强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能力 国外的农业机械科技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不仅科研机构参与其中,农业机械企业更是有自己的科研部门,尤其是大的企业。另外,因地制宜的设计制造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也是中国值得借鉴的地方。美国是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法国是以中型农业机械为主,以葡萄种植设备著称;日本是以小型为主,尤其是以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著称。中国也应该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特色以及农业生产的需要,生产科技含量高、性能先进、坚固耐用、质量好、操作方便的生产工具。
参考文献。
(2)机械化配套设备十分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例如旱作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及灌溉机械的大力推广,能够大大减少病虫害、农作物霉变、水土流失、冰雪雹灾等自然灾害。
(3)重视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绿色农机大多采用高新技术设计及精良的工艺设备制造而成,因此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高。
(4)生态性、和谐性好。绿色农业机械化在发展推广的过程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承载能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2绿色农机化发展现状及机遇
(1)发展现状。我国绿色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可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作业水平。随着发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0%,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的机械化快速推进,畜牧业、林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也已取得初步成效。二是装备水平。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快速增长,绿色农机的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制造水平。我国绿色农机从无到有,规模以上绿色农机生产企业发展到2000多家,科技创新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四是服务水平。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的发展壮大,农机服务领域不断的拓宽,绿色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绿色农机的销售、作业、维修三大服务市场蓬勃发展。
(2)发展机遇。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绿色农业机械化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高度重视,农业、农机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绿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也越来越优化。其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要求体面地工作,高效、安全、舒适地进行农业劳动,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等,加速绿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更显紧迫。再次,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为国产农业机械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国际平台,并且我国也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农机研发、制造等体系,这些条件为绿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农机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1)农机售后重管理轻服务。国家农机管理部门不仅仅是负责农机证件的发放、换证以及对人员的培训,还担负着绿色农机技术的推广、产品质量监测、安全技术检测、农机作业指导、维修服务等责任。
(2)研发推广配套系统建设落后。①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慢,农机推广人员专业技能不强、年龄逐渐老龄化、接替人员供应不足;②绿色农机的科研设计手段、技术人才培养与使用、信息化建设等落后;③农民对于新的农机接受程度低,并且只有在有效益的情况下使用;④国家投入的财力、人力等不足,导致科技含量低、科研成果不理想,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⑤对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发展趋势掌握不够准确,农机的设计不够完善,进而在节能、绿色环保等方面无法达到先进水准。
(3)新型农机装备种类不全。我国当前农机数量和种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无法适应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农业机械化在不同农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中有着巨大的差别。
(4)绿色农机作业效益不高。主要是由于我国绿色农机的适应性不强,不能满足不同地形的需要。另外,我国绿色农机的市场不够规范,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盛行,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也损害了农民对绿色农机的信任和购买热情。
4绿色农机化发展对策
(1)积极自主创新农机装备技术。现代中国农机的发展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创新是农机发展的核心。现代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农机操作技术要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加快农机开发,力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等领域的农机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坚持自主研制开发的同时不闭门造车,放眼世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革传统的设计,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自2007年以来,新疆地区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平均每年增长9%;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每年增长20%左右,总动力平均每年增长17%左右,大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平均每年增加了5.47万套;而小型拖拉机的数量则从2007年的36.4万台减少到2012年的33.5万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每年平均增加了2.03万套,总动力也同时下降,这是由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使农业机械同步升级导致,也是农业机械化进步的一方面的标志。
综上所述,07年以来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着很高的的增长速度。小型农用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增长速度小于大中型的农用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的增速。其中,小型拖拉机数量增长速度比其配套农具数量要增长的比较缓慢,不过,这样也可以使得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设施能够得到较好的合理配置。因此,现如今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长的速度很快,农业机械已经成为了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
2、应用分析
通过对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参考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结合统计回归分析法,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结合SPSS软件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2.1 研究方法
回归分析是通过观测来探寻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它的理论非常成熟,已经应用于社会中各种现象的研究上。回归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内容包括:探索和确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建立回归分析模型,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用回归分析模型对现象进行估计和预测等。多元回归的基本模型是:y=α+βixi+ε(其中i=1,2,3,…,n,表示因变量的个数)。其中,回归分析模型中有一种多元线性模型,这种模型就是本文下列所需应用的模型。
2.2 建立模型
参考新疆地区农业发展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文献,根据可不到隔离生产函数,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特点建立模型:y=α+βixi+ε,i=1,2,…。在本文,建立的模型需要用到三个变量,分别为:农业生产总值为y,农业机械的总动力x1,乡村劳动力x2以及化肥的施用量x3。建立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为细化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以及劳动力人数、化肥施用量这两个因素对新疆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2]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8――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
a. 因变量: 农业生产总值
根据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多元线性模型为:Y=6550.99+1.60x1-5.52x2-5.79x3。其中,模型的R2=0.982,显示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这个模型能够充分的反映出新疆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人数、化肥施用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模型,我们能够得知,三个自变量对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因素对农业产值的促进作用比较大,其次是劳动力,随着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反而会减少新疆地区的农业产值。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高,农业生产依赖人力的作用越来越小,农业机械将会逐步代替传统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力量。[4]
3.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相关建议
通过建模分析后,能够得出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建议[3]: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054-01
1 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业机械化,必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不管是人均耕地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还是土地规模适中的欧洲国家,抑或是小规模经营的日本、韩国,它们所走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先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进而步入了现代农业,从而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目前,机械化技术、资金密集型经营已成为其主要的经营方式。20世纪末,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这一评价主要在于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保障了世界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力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大规模生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2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一个农业强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影响一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例如农产品的价格、质量、信誉等,而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产品成本高、价格高。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构成中,人工费用占到35%一55%,平均为45%,而发达国家人工费用不到10%。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高低是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最主要的区别。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把农业建设成为高度商品化的基础产业。所以,提高我国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约农业资源来实现。
3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提高
农业机械突出的特点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力,更重要的是直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2007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美国的1/84,高收入国家的1/47,中等收入国家的1/16,世界水平的1/24。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更多的农民还无法脱离农业。所以,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更多的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从播种到收割全过程服务实行之后,彻底解决了以往外出务工农民农忙季节返乡务农的后顾之忧,既节约了期间的路费支出,增加了相应的收入,更主要的是,对农民外出就业的促进意义重大。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从事农机服务的人员,如农机手、农机经纪人,还有农机修理人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给一部分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在粮食生产方面,农业机械化通过应用小麦机收、化肥深施等技术和抢农时、抗灾害,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农业丰产丰收,增加农民收入。另外,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服务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催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专业户,在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获得了较高的收入。据统计,2005年末,我国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专业户、农机户总数达到3300万个,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2273亿元,人均所得达到5578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机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要比一般家庭人均纯收入高出40%左右。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农业机械增多、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过程,促使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民收入,使得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4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水平
农业机械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近几年来,随着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几年都在大幅度增长。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同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较,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仍然不能满足需求,例如大量的大豆和棉花还需要通过进口才能满足生产生活所需。粮食生产和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缺口,粮食安全问题是我们今后较长时期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农业机械主要是围绕粮食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作为先进的生产手段在抢农时、抗灾害、保丰收中有着特别的优势。据专家测算,使用先进的农机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1979――1998年,是我国粮食生产迅速提高阶段。全国粮食产量先后突破了7000亿、8000亿、9000亿、10000亿斤四个台阶,人均占有量达到800斤,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粮食长期短缺的局面。1999年之后,粮食出现徘徊回落。2003年粮食总产量只有861.4亿斤,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由于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2004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扭转了粮食种植面积连续5年下滑的局面。2004年之后这几年,我国粮食产量每年都在增加,据有关专家估算,如果再不出现重大自然灾害,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将会创出新高。这几年粮食的增产,除了国家的好政策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之外,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功不可没。我国是发展中农业大国,耕地不到世界的10%,解决占世界22%的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国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使用了占世界40%的农业劳动力才得到的。反观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化,取得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不足5%的农业人口,供养了95%的社会人口。所以,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现代农业水平。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basic poin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mprove agricultural quality, benefit and farmers incom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thesis,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s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h
中图分类号:S23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 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1 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1.2 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1.3 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4 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1.5 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2.1 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3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入。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使用量却分别为世界的30%和26%,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4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3 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