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2-08 14:59: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06-02

摘 要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农业

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

1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篇2

2面对机遇和挑战,探索农机化发展的途径

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实用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我国在农业产业结构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适当增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出现了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里仅就农机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过去关于机械化种植蔬菜、水果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适应新形势,建议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公主岭的蔬菜生产,如大白菜、萝卜、豆角、西瓜、大蒜保护地蔬菜等,已形成许多自然村、自然屯,具有一定规模,扣棚配套使用一些机械化技术,将会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学习,又要不断开发探索,适时为农业生产户研制出亟需的新产品、新技术,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二是建议农机、农艺推广部门紧密结合,定期为农民开办技术培训班,通过发放书籍、录音、录像等技术资料,或采取技术研讨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农机工作人员经常下到田间、地头,实行走访,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服务,并不断取长补短,促进生产的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精准农业”,开发研制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农机化的作用,在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使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有明显下降,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put forwar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modern agriculture; counter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比如韩国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达到了日本战后用40年时间达到的机械化程度。而我国目前农机耕、种、收3项作业水平仅为35%。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利用效率很低,作业效率也不高。我国1台拖拉机所能承担的作业项目平均不到1.5种,而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式作业,1台拖拉机一次进地能同时高质量完成几项作业。我国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三大粮食作物中,除小麦的机播和机收水平相对较高外,水稻栽植和收获及玉米机收水平还很低。 2.农机产品质量差。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除少数机种外,普遍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产品的评价是“能用、爱坏、常修”。我国农机企业多而散、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农机产品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使用的牧草种植收获机械、饲草饲料青贮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特色农产品采摘和加工包装机械等新型适用的高性能、多功能、高价值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3.农机使用成本效益比不高。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相比,农机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三是农机户税费负担较重。四是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服务站也不稳定,信息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购机户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仍是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4.农机化投入不足。2009—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30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与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农民的几十分之一。同时,农村机耕道路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滞后,农机化推广示范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难以大面积示范推广。

三、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篇4

1.利用土地制度的创新,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

从我国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以及动因作用机理来看,耕地规模化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较为关键的指标之一,可以说,耕地规模化水平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联度最高。

1.1多种形式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

我国地域广阔,在推进农地流转的进程中,应当依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土地资源条件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流转方式。例在低产田或者三荒面积的的区域,可以将次地、远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而在土地市场较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市场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1.2多主体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农民家庭仍是基本单位,同时也欢迎其他经营主体的参与。可以吸收资金或技术雄厚的经营组织参与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同时,土地可以实现在农户之间的流转,也可以实现农户与经营组织之间的流转,但是需要保证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经营组织可以是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村合作社、村办经济组织以及家庭农场等。

1.3分阶段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由于各地区在经济水平和自然条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分阶段,逐步的推进土地流转。生产力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说明了土地规模经营也不能一蹴而就,也需分阶段逐步推进耕地规模化经营。比如,可以从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

2.加速劳动力转移,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契机

2.1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应当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强化对发展教育的认识,增强支援农村的意识。由于城乡发展的极不均衡,国家在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方面,应当有意识的向农村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否足额、及时到位是教育政策是否落地的关键,也关系到教育基础设施配套的供给。各级农村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再教育,促进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保证教育质量。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农民工培训。面对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政策激励不充分以及培训资金不足、培训手段缺乏等问题,国家和企业均应当予以关注。

2.2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化发展速度

第三产业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现代化经济的显著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小城镇是置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环节,是连接农村与某些中心城市的重要枢纽,加速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就业。小城镇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互相促进。深度开发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与其相关的产品加工、营销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更好地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促进小城镇的建设。

3.强化农机金融服务,为农机化提供资金保证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那么农机化水平也会有一定的正向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从业者收入普遍偏低,扣除基本生产资料外,剩余资金不足以购置农业机械。也就是说尽管有购买动力,但是没有资金条件。这种现象就会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因此,以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扶持为引导,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一是国家可以出台鼓励政策,对于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发放农机贷款;二是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奖励办法,对于支持农机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三是各金融机构要打破行业界限,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大局出发,多渠道、多元化为农业机械化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二是深入研究、创新与农机贷款相配套的贷款新品种,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如场库棚贷款、农机作业费用贷款品种以及大型农机合作社的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贷款品种,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推进金融机构的农机小额信贷业务。应从国家层面重新界定小额信贷的范围,对其额度、利率应当适当放宽。 四是建立健全农机行业贷款担保机制可以由政府牵头,在农机主管部门和农机销售协会的监督指导下,借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雄厚的农机销售企业和种粮大户,通过各乡镇农机合作社这一渠道筹集资金,成立各乡镇的农业机械担保服务公司,承担农机销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担保业务等,鼓励专业农机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农机受众群体制定不同的金融产品,让农机购买者享受到更好的金融资源。

4.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保障

由于农业机械化经济效应滞后,前期投入大,仅仅依靠农机户或者农机合作社,那么困难较大。因此,还应当从国家层面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在政策上给予充分的空间。

4.1强化农机法律法规建设,转变发展理念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履行国家各项法律及法规,应当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制定符合地方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法规,转变发展理念,强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完善。

4.2扩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农业机械化发展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当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那么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投入、财政支持、农机补贴等方面加大支扶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保证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能力。完善农机购买者的补贴政策。

4.3促进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农业机械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就是其基础配套措施要能够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包括标准良田的建设、机耕道路的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等。

4.4加强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力度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是科技的创新,而科技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农业机械化科研的持续投入。

4.5加强农机装备的科研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资源恶化现象显现较为明显,农业机械化可以为节水抗旱、保护环境提供支撑,这是对传统农业的重大变革,也自然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有必要充分利用适合的农机装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机化水平。

此外,强化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首先,加强省际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合作,如加强区域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区域内的农机具制造和开发能力等。其次,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线。最后,推进区域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科研创新,我国地域广泛,但是可以根据气候、地貌等特征划分若干个农机区域,加强区域内的农机制造与科研合作,强化省与省合作,区域与区域合作,在农机生产、科研方面以及协作作业等方面实行互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