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4-02-08 15:54: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文学常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文学常识

篇1

二年级上册杜甫《绝句》写“黄鹂”,江畔寻花“花满蹊”。居易“弄石”《遗爱寺》,“爆竹声中”安石吟《元日》。“草长”《村居》清高鼎,《丑小鸭》丹麦安徒生。芬奇画蛋,功到自然成。

二年级下册 神话开天地,精卫填海、后羿能射日。《忆江南》唐代白居易,杜甫《春夜喜雨》因“好雨”。王维“红豆生”《相思》,《观书有感》宋朱熹。范成大《……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去,范仲淹《江上渔者》“风波里”。张乐平《雨后(画)春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一年以后》卜劳恩。

三年级上册 汉乐府诗有《江南》,《白梅》“冰雪林中”元王冕。《江雪》唐代柳宗元,《鹿柴》王维对“空山”。“寻隐者”贾岛“松下问”小童,晚唐杜牧吟《清明》。“谁道群生”在说《鸟》,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秋词》“自古”,刘禹锡“九曲”《浪淘沙》,《小儿垂钓》“稚子”遥见胡令能。《闲居初夏……》宋代杨万里,《画眉鸟》欧阳“随意移”。“大雪”写《青松》,“乡村花园”见萧红。

三年级下册 《蜂》唐罗隐“不论(那)平地”,贺知章《咏柳》比“碧玉”。韩愈“天街”正《早春》,《江南春》杜牧想“千里”。《春日》“寻芳”宋朱熹,王令“三月”《送春》去。“泉眼无声”《小池》映照杨万里,翁卷《乡村四月》绿。“茅檐低小”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汪曾祺与《荷花》,《花儿学校》泰戈尔也写花。

四年级上册 “远上”《 凉州……》王之涣,“登鹳雀”“白日依山”。“向晚”商隐《乐游原》,昌龄《出塞》“汉时关”。卢纶“月黑”《塞下曲》,《凉州……》“葡萄美酒”催王翰。李贺《马诗》行大漠,《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看吹雁。李白《早发白帝……》,“朝辞白帝彩云间”。韦应物《调笑令·胡马》,罗贯中赞马“奔腾千里”下九天。《捞铁牛》宋朝之怀丙,美国马克吐温坐“小艇”。《哈尔威船长》法国雨果记,英笛福《荒岛日记》选自《鲁宾逊漂流记》。

四年级下册 陈子昂“不见古人”《登幽州……》,贺知章《回乡偶书》曾《咏柳》。李送故人《黄鹤楼……》,《望天门……》中断水东流。《宿建德……》浩然“移舟泊烟渚”,《送元二……》“渭城”王维“独在异乡”《九月九……》。“寒雨”昌龄《芙蓉楼……》,“青山”杜牧《寄扬州……》。刘禹锡“湖光秋月”《望洞庭》,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北朝民歌“敕勒川”,《……秋思》“枯藤”马致远。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小说乃长篇。戌林“渡河”,《命若琴师》史铁生,《梅雨潭》《背影》朱自清。陈然狱中写“自白”,《囚歌》“为人进出”是。

五年级上册 汉乐府诗《长歌行》,昌龄“青海”从军行。《荔枝图序》白居易,《春望》“国破”杜甫称诗圣。苏轼《……湖上……》“水光(方)潋滟” ,《六月……望湖……》“黑云……未遮山”。明代文嘉《明日歌》,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万里河东”陆游《秋夜将……有感》,《月光启蒙》孙友田。振铎《燕子》正翩翩,《野草》顽强原。臧克家写了《有的人》,《林海》老舍望《草原》。矛盾在《黄昏》,《窃读记》海音。《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匆匆》而去朱自清。《朝三暮四》出庄子,《聊斋志异》蒲松龄。

五年级下册 板桥“三绝”诗书画,删繁就简……领异标新二月花。王勃送友“城阙”下,高适“千里”《别董大》。《望庐山……》“日(出)照香炉”,《峨眉山月……》映“平芜”。王维渭城《送元二……》,居易《大林……桃花》始盛开。韦应物《滁州……》叹“独怜”。安石《泊船……》“一水间”,《浣溪沙》晏殊“一曲”不简单。苏轼“竹外”《惠崇春江(写)晚景》,《题西林壁》横看成了岭。苏舜钦《淮中……》春阴看草青,《游园不值》叶绍翁。法国顾拜旦《体育颂》,丰子恺写了《黄山松》。《天上街市》郭沫若,《快乐王子》英国王尔德。《史记》有《田忌赛马》《西门豹》,《一只贝》自贾平凹。《鸟的天堂》与巴金,冰心和鸟最相亲。

六年级上册 西汉《苏武(曾)牧羊》,杜甫《蜀相》写“丞相”。《从军行》王昌龄到“烽火城”,《送李判官……》“万里辞家”刘长卿。《悯农》“春种”是李绅,《逢入京使》“故园东望”乃岑参。《贾岛推敲》逢韩愈,安石“到、过、入、满”改成“绿”,《书江西……》“郁孤台下”辛弃疾。陆游《示儿》《诉衷情》,文天祥“辛苦遭逢”《过零丁……》。《西游……》吴承恩,《三国……》罗贯中。《水浒……》施耐庵,雪芹《红楼梦》。清朝郑燮《竹石》说“咬定”,“望门投止”《狱中题诗》谭嗣同。《自题小像》是鲁迅,《卖火柴……》丹麦安徒生。《凡卡》俄国契诃夫,现代冰心《忆读书》。

篇2

如果让小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怎样才能够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学科,推进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加强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呢?

一、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对于我们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学生由于本身的知识积淀很少,课堂时间也非常有限,他们对于语文的了解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不可能很明白自身怎样去开展语文学习,特别是课外阅读的知识拓展。那么,语文到底应该学习些什么,该去怎样去学,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指导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手中的课本,我们的教学也并不只限定在课堂,我们要从课堂这一语文学习的一点出发,用点连线甚至是连成一个语文学习的整个知识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不断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要“授之以渔”。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了解到了语文的重要,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往往是处于一个比较感性的阶段,也就是单纯的兴趣阶段。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就是善于在平时利用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从课堂知道课外生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精心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好习惯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往往是开始阶段信心百倍,但随着时间、阅读内容的增长,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最终是课外阅读活动的慢慢缺失。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学习不断的延续、发展呢?其实习惯是最为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能够把课外阅读培养成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那么学习的效果会是很明显的。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课外阅读的拓展也是这样的。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拓展,仅仅让学生作为一种任务去完成的话,那么长久下去势必成为一种学习的负担,最终也会慢慢失去。其实能够把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进行下去的原动力了就是兴趣,怎样激发兴趣甚至使之保持成为一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们经过努力,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又在课外通过阅读获得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去拓展而不运用,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会受到挫伤,他们甚至会怀疑学习的作用,这样的情况长久的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引到知识这个宽阔的海洋之中,我们还要能够把学生从茫茫的海洋之中引领出来,让他们能够在其中有一个方向,有一种冲浪般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及时、有效的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知识竞赛等等形式的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这种习惯。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激发这种学习兴趣,学生不但会喜欢上阅读,那么最终也会使之成为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的。

三、帮助小学生制定阅读的自查方案

    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那些课外知识丰富、文章又写的好的学生其语文成绩却并不是太好,这一现象从一定的侧面也反映我们的现行语文课程评价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科考查内容过于呆板,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对于课外拓展知识的考查很少,可以说是一种“画地为牢”,我们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一方面,我们强调学生要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来拓展语文知识;可另一方面,我们却极力的为自己在画圈,把对语文知识的考查放在一个圈内进行,我们不可否认现行这种方式确实也有它的合理性,但其也在极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知识拓展的一种漠视。因此,小学阶段要巩固好语文知识的课堂到课外的拓展,考查、评价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做好课外知识拓展,也才能最终达到语文学习所要求的结果。

四、 阶段性、有步骤的推动课外阅读。

篇3

立足于生活,感知生活,从生活中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通过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作文的教授上,要更多地联系学生平时的生活,让学生写身边发生的事和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加强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想要表达的欲望。因此,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抒发自己的见闻感受。比如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家庭中一件有趣的小事,或者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一处景物,让其对此进行简单的描述等。这样通过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到学生的作文中,让学生在表达上能够更加随意、自然,同时也使得学生有更好的方式去了解自然和生活。

玩基本上是所有孩子的共性,而简单的游戏就可以激起小孩子的兴趣。所以应从学生的想法出发,在学习或生活中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吸引他们的兴趣,并把学习写作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到游戏中。例如: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折飞机比赛、藏猫猫、老鹰捉小鸡等趣味游戏。通过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玩性,而且在游戏结束的快乐之余,可以让他们写写日记,或者在课堂上说说游戏的过程和乐趣,如此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还行之有效。游戏是孩子写作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器,也是日后写作的材料,学生在游戏中不仅收获了快乐,而且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堂知事趣,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是孩子成长的舞台,而舞台决定了学生的高度。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对于很多东西都会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和感受。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是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指导手段,通过对课文生动的讲评,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了解的同时,也于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作文模式的形成。而被录入课本的范文,无论是文章的内容还是作者的思想,或是文章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素材。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可以自发地模仿写作,通过模仿学习,让学生感知作文的真谛。并且在讲解时,应当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勤于思考、想象,学生之间或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多交流和讨论。老师通过此过程,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写作的知识,为学生的写作指明方向。

同时对于有趣味性的课文,老师应抓住机会,从基础出发,衍生出更多有趣的东西,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借此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比如在讲授《掩耳盗铃》一课时,盗者掩着自己的耳朵盗铃,最后的结果却被发现了。在这里就可以问学生被发现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要悄无声息地取下铃铛可以用什么办法?从故事中引发出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去体会课文中人物当时的情况,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准备课前小故事,很多很好的童话故事也可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间接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书中贵有方法路,勤于读书善其身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真正要提高写作能力,看书才是最可行的方法,读书使人深刻,亦能陶怡情操。多读书,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知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模仿读物学习写作,而且在读书的同时遇到好词好句可以摘抄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从而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的情况。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在写作中得心应手,随着学生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才能在写作中做到下笔如有神。而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必要开展一些记读书笔记的活动,促进学生在读书方面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养成爱看书、多看书的好习惯。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24-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各种教辅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尝试,下面我谈一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创造情景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特定的情境,从简单的、表面的开始,过渡到比较丰富的、深入的训练,做到循序渐进;再次要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互动交流。那么,我们也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在与人和社会的交往中去观察、倾听、思考并有所感悟,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情感,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学生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我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一来,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纳入美的神奇力量中,启发他们由具体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

二、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和收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我认为,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间接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这个活动坚持了两年,已形成了一种习惯。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

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学生的个别指导

作文指导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作前收集、积累、整理资料的指导,作中分析材料、处理材料、语言表达的指导,作后修改、评讲的指导。现有的作文教学往往仅重视作中指导,忽视作前、作后的指导,导致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因此,我在作文教改过程中,在注重作中指导的基础上,既注重作前的指导,又重视作后指导,努力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作文指导要做到课堂与课后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注重学生参与和学生的个别指导。对基础较差或富有创见的学生,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经作后指导,再次修改或重写全文或重写一段,有明显进步的同学,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总结其中的习作经验,以巩固作文教学的成果。当然,作文指导应当避免程式化,不能僵化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在作文指导时选取典型作文,还要注意多样性,即使选用同一内容,应从表达方法等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指导。每次作文指导后,要尽可能留一些让学生当堂自己修改,修改后与原文比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得到鼓励,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四、注重学生作文的批阅与讲评

学生的劳动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每当拿到作业本最想看到的是老师给自己写了什么,因此在批阅作文时不能总是“句子通顺,内容丰富,中心明确”,这样反而弄得学生很不明确。老师要从学生的字、词、句、段、篇再到内容,认真批点,指出精华所在,以及不足之处。好的词、句、段要重点划出,最后再从写作方法上给以总结,给以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作文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