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标准化范文

时间:2024-02-08 15:54: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统计学标准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关键词:

中医证候;证候分型;标准化;统计学方法

中医基于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及治疗的特色。建国以来关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诊断学领域最为瞩目的焦点,但缘于中医各家学说、经验、理论等等纷繁复杂,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主观、模糊与随意性[1],因此逐渐形成了多种证候分类标准同时并存的现象,所谓的标准并不具有权威性,临床大多以推荐治疗指南存在。然而标准是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要素,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标准是各国竞争的焦点。随着传统中医药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日益被挖掘,中医药标准化的国际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东亚地区的日韩甚至欧美等国家纷纷开展了传统中医药各种标准的研究与制订,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争取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导权。中医药标准化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做标准将失去主导权,因此开展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制定并具有权威性的中医各病种的证候分型标准是抢占中医药国际话语权的有力切入点。以下就适合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化研究的方法以及目前常用于证候分型研究的几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对比选择作一综述。

1适合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化的统计学方法

中医疾病证候分型的标准化、客观化是临床辨证施治规范化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大批研究者在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方面做了不少有借鉴意义的尝试,涉及病种广泛,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在思路和方法的实践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1聚类分析[6]、因子分析[7]、主成分分析[8]结合何丽清等[9]对北京市三家医院共586例年龄介于50至74岁之间的符合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作者采取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整理四诊信息,以聚类分析中系统聚类Ward’s法将该病分为三个证型,即肾气亏虚型(386例)、风寒湿痹型(141例)和痰瘀互阻型(59例)。唐伟等[10]收集了张炳秀教授2004—2010年间收治的644例共计755诊次胃脘痛病案,记录下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临床资料,并进行聚类及因子分析。其结果显示胃脘痛的临床证候可分为以下六类: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气虚、痰湿内蕴、瘀血停胃,每一类证候对应一组贡献率不同的具有高相关性的四诊信息。王春晓等[11]根据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脉体征等设计调查表,采集575例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表中98个常见症状进行分析得出8类证候:痰湿阻络,寒湿痹阻,气血两虚,湿热侵袭,肝肾亏虚,脾肾阳虚,血瘀气滞,肝脾两虚。根据分析结果可知,颈椎病病机复杂,虚实并见,其基本的病机是以“邪实”为主,主要表现为气滞、湿热、寒湿、痰湿,并见血瘀之邪;而正虚主要表现为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这提示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用于中医证型的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科学性。

1.2人工神经网络相关研究边沁等[13]用一种基于MFB_P算法的神经网络模型,以742例乙肝临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对乙肝的中医证型进行了规则的提取与研究,并根据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网络的性能作出评价。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神经网络运算模型有较强的获取数据规则的能力,决定该网络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是如何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有效地表示知识以及控制输入的信息。该方法用于证的标准化研究具有方法学上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孙贵香[14]在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构建冠心病对应的中医证候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回顾性及前瞻性检验的方法,客观地检测该网络模型的性能。结果可见,对已采集的496例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回顾性检验处理后,该模型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0.5%,且具体证型判别的准确率与样本例数呈正相关性。新采集的132例病例进行前瞻性检验显示,模型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1.36%[12]。

1.3结构方程的应用申春悌和张华强[16]采用DME(designmeasurementevaluation)流调方法,以盲法处理和分析了400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资料,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本病的证候分布及各证所包含四诊信息及实验室检测指标,以探讨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李国春等[17]采用临床流行病学/DME的方法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的中医宏观四诊信息和胃镜病理特征资料,根据病例特征的多维指标和中医先验理论建立合适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拟合模型考核其合理性,从202个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的22个辨证相关指标中,随机抽取了四个潜在因变量,分别与中医的四个常见证型相对应: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和胃阴不足证,并与相应显性症状相关,四个潜在的因变量都受同一个潜在的自变量影响,而潜在的自变量则反映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共性[15]。

1.4关联分析章浩伟将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应用于中医肝病的诊断中,给出了症状程度表达的解决方案,并建立了结合专家系统和灰色理论方法的推理诊断模型,实现了一种新型智能化中医肝病诊断方法,通过实际病例检验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根据上述方法构造了中医肝病七个主要证候的中医专家诊断系统,该系统依靠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组成的模糊推理技术来实现。目前通过60例肝病临床病例的检验得出诊断正确率约为78.3%,进一步证明该系统的推理方案是比较成功且可行的[18]。

1.5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任占利等[2]通过翻阅大量的古今文献进行调研,且经大量临床实践,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计算机学、数学、国际量表学等有关规则,研制出较客观、可计量、能重复的《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常用于证候分型研究的几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比选择

总结目前运用于证候研究的多种数理方法,虽然不乏有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神经网络、结构方程模型、关联分析等先进方法的运用,但这些方法在证候标准化研究中仍处于尝试阶段。较多应用于中医证型标准化研究中的数理统计方法,仍然是传统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目前常用以下几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证候分型的研究。

2.1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目前中医药领域在对证型的研究中所采用的聚类方法,多数以统计软件将收集到的四诊资料进行基于距离的聚类,统计分析软件根据各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分层逐步聚而成类,最后结合中医理论和名中医临床经验确定为几类,从而形成对病例观察的全部变量分型分析。由于是基于距离的聚类,必然导致使用者定义聚类对象之间的距离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此外,采用聚类分析时如果两个强相关的变量同时进行分析,易造成聚类结果的区分度不强或者意义不大,并且容易舍弃低频高相关的变量,而中医症状、体征包括舌脉表现之间存在大量的多重共线性关系。针对这种共线性问题,需要对变量进行预处理,如删除频数过低的变量,合并意义相近的变量,或者组成变量群集合,再进行下一步聚类分析,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变量的损失,保留更多有意义的变量。

2.2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二者皆为用于将多个相关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集合作为新的变量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统计方法可以在尽可能保留变量信息的基础上降低变量维数,减少信息的丢失且能得出有效结果。中医证候的要素纷繁复杂,因此有不少学者尝试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找出辨证的主要症状因子,并进行证型分布研究,即所谓的“抓主症”———满足主要症状条件即可判断为某一证型。但这种统计分析的前提是假设各因子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中医理论认为证候与证候之间、证候与症状、症状与舌脉之间存在广泛联系,相互之间并非能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单纯独立,并且存在及其复杂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所以他们的统计思路不完全符合中医证候理论,也意味着方法学选择上的错误。

2.3回归分析和判别分析不少学者通过此类分析方法建立证候诊断标准,该方法特点首先需要依据专家的经验,确定所研究的证候类型归属,然后通过对新观测病例四诊信息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一个所谓的最佳判别函数和回归方程。虽然判别函数和回归方程是对数据的数学层面的总结,但是它们的建立是以专家主观判断为前提,因此根据此类方法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其实就是根据专家经验建立标准,有循环论证之嫌,因而其客观性较差。

3证候标准化研究现存问题与展望

迄今为止,关于中医“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已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未取得实际意义上的重大突破。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证候名称及其概念的规范并没有完全统一。由于历史原因,对于同一种证候名词的理解因人而异,而证候名及其概念的规范恰恰是制定证候诊断标准的先决条件;②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制定的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目前尚无公认的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证候研究的方法学。现采取多学科交叉联合,以证型标准化方法学为基础,结合不同病种之间的差异,来制定中医常见病种证候标准;③目前中医证候分型标准的研究仍停留在证候的静态研究上。“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一疾病个动态发展过程的表述。因此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化研究,应建立在动态临床病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证候的内涵与特质。

总之,利用符合中医辨证规律的数理方法,对无法与西医相对应的常见疾病的中医证候进行多中心合作、大基数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证候要素,是目前建立证候标准化研究方法的可行之路。除此之外,如何科学、合理的将建立在临床病例信息采集基础上的,使用符合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的结果所建立的证候分析标准转化成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证候诊断标准,来满足临床工作中实际的需求,也是目前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需要将撰写好的标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进行多中心的验证,同时结合专家咨询与论证,不断修改直至完善可行。尽管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数理方法应用到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当中,但随着多领域、多学科交叉探索的深入,未来会发现更合适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的统计模型与计算方法,相信合乎中医主流思想的证候研究的方法学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吴秀艳,王天芳.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思路[J].新中医,2007,39(3):1-3.

[2]任占利,等.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49-50.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188.

[4]GB/T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5]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6]黄宏兴,黄红,陈希.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3):180-187.

[7]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8]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9]何丽清,闫立,杨涛.586例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聚类分析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52-55.

[10]唐伟,张炳秀,张文东.胃脘痛证候的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6):35-37.

[11]王春晓,谢兴文,李宁.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在颈椎病中医证型规范化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3):8083-8088.

[12]李建生,胡金亮,余学庆,等.基于聚类分析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用于证候诊断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685-687.

[13]边沁,何裕民,施小成.基于MFB-P算法的中医证型的神经网络模型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5):66-69.

[14]孙贵香,姚欣艳,袁肇凯.基于MATLAB的冠心病中医证候BP神经网络实现[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8):1774-1776.

[15]陈启光,申春梯,张华强.结构方程模型在中医证候规范标准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2-4.

[16]申春悌,张华强,朱雄华.400例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证候辨证标准现场调查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6):517-520.

篇2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留置长期透析导管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分别為对照组、低国际标准化比值组和高国际标准化比值组。三组患者各15例。纳入标准:患者均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并留置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知情同意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文件。排除标准:①年龄70岁者;②凝血功能出现异常者;③严重性消化道出血和消化溃疡者;④肝硬化和肝功能损伤者;⑤脑出血史、精神疾病者等。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年龄20~68岁,平均(42.6±1.4)岁;高国际标准化比值组男9例,女6例,年龄20~69岁,平均(42.5±1.3)岁;低国际标准化比值组男8例,女7例,年龄20~70岁,平均(43.8±1.2)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核。

1.2 方法

1.2.1 三组导管留置与封管方法  使用泰科导管,自带涤纶套双腔透析功能(40 cm长度)。通过B超定位辅助下全部置于右颈内静脉,使用Seldinger方法撕脱型扩导管置管方法,手术后经胸部X线片拍摄检查均显示导管尖端在第7到第8胸椎水平位置,导管当天和每次血液透析完毕之后两组患者均使用5 mg/mL肝素液进行正压封管,封管液量导管红端为1.4 mL,蓝端为1.5 mL[5-6]。

1.2.2 对照组抗凝治疗方法  患者口服使用阿司匹林(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47),每天1次,每次100 mg阿司匹林片[4]。

1.2.3 低国际标准化比值组与高国际标准化比值组抗凝治疗方法  在导管留置的第3天检查患者凝血功能之后进行抗凝治疗,华法林(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314)初始剂量为2.5 mg,然后根据华法林抗凝不同的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使用剂量。低国际标准化比值组,国际比值维持在1.5~2.0,高国际标准化比值组,国际比值维持在2.1~3.0[7-8]。国际标准化比值如果低于区间值则将其每天剂量加至0.625 mg,高于区间值则将其剂量减至每天0.625 mg,直至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如果发生导管不畅通或者栓塞情况时,给予其使用尿激酶(开封康诺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707)溶栓。20万 U尿激酶在浓度0.9%的氯化钠注射液20 mL中溶解,而后经过导管动脉和静脉端使用微量泵进行注射,注射速度为10 mL/h,每天1次[9-10],干预15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干预后出现局部血肿的例数,干预18个月后,对比三组患者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导管功能不良评价标准:血液透析前患者动脉端或静脉端无法回抽或回抽不畅;血液透析时平均血流量每分钟在200 mL以内,反接时血流量每分钟在200 mL以上[11-1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导管留置手术和导管使用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均采用右颈内静脉入路,全部置管成功(P>0.05),手术后胸摄片显示导管位置符合相关要求。对照组出现4例局部血肿情况,高国际标准化比值组出现1例局部血肿情况,低国际标准化比值组未出现局部血肿情况(P

2.2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低国际标准化比值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高国际标准化比值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患者血管通路功能正常且持久是血液透析治疗的基础保证,最近几年血液透析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中已被广泛应用在高血压、糖尿病、体重超标和年龄较高无法建立动脉和静脉内瘘的透析患者治疗中,而纤维鞘和导管血栓形成则是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且多发的并发症之一,不单纯是对导管使用时间和透析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并且缺乏相应有效治疗方法,而使用尿激酶进行封管处理或者是通过导管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处理的远期临床效果并不理想[13-14]。

篇3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医学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而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从学校到医院实际工作的快速转变。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发现在医院工作与学校学习的知识有较大差异,知识运用也较为困难[1]。为此,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医学生进步的关键。我校在医学生教学中,使用医学模拟教育和标准化患者联合,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明显提高,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校2007届临床专业本科生128名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组。其中男116名,女12名,学生年龄在20~22岁之间,平均(20.75±1.32)岁。

将2006届临床专业本科生130名作为本次实验的对照组,其中男118名,女12名,学生年龄在20~22岁之间,平均(20.62±1.41)岁。

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无明显差异,经SPSS软件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2006届临床专业学生,外科学的教学采用常规方法,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理论教学中穿插课间实习。

2007届临床专业学生,在2006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医学模拟教育联合标准化患者。具体方法如下:

(1)医学模拟教育:利用模拟技术,创建出仿真的临床场景和患者,以代替真实的临床情景。教师在制定教学软件时,除了以往的文字图片外,还需要加入声音、生理、病理、心电图和CT等,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正常机体和病理条件下的差异。教师在授课中,结合此模拟教育手段,分步、直观和具体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并教会学生如何处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反复操作和练习,直到完全掌握为止。

(2)标准化患者:对临床常见疾病,利用标准化患者。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独立完成对患者的问诊(病史采集)、查体、诊断、救治,并处理紧急情况和突发状况。在标准化患者培训中,注意兼顾多种情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除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每次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此次课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叮嘱学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1.3 实验方法 对两组学生在外科学课程结束后,给予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和课间实习考核,满分各100分。理论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病例分析能力。课间实习考核考察学生的问诊、查体、诊断、临床决策和急危重症应变能力。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实验所得数据准确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数据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2007届学生外科学的期末考试成绩高于2006届学生,两组学生各成绩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医疗行业的日趋重视,培养出具有高职业素质的医学生是医学教学的关键[2]。其不但要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学生,还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快速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也可看出,2007届学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理论知识和问诊、查体、诊断、临床决策和急危重症应变能力等均有明显的提高,与2006届学生比较,差异明显,p<0.05。

但是,实施此教学模式尚处于应用初期,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标准化患者少,培训困难,且逼真度不足,标准化患者往往仅能够描述出临床常见的疾病和症状,且仅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客观表现等模拟较为困难;而真实的患者往往临床表现复杂,患者文化程度不同,临床问诊、查体等更加困难,与标准化患者有较大差异。模拟教学所需费用较大等。因此还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需要学校、教师、医院等不断努力,将多种教学模式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综合素质。

篇4

随着高龄孕产妇的逐渐增多,胎儿窘迫、产程迟滞、胎位不正及骨盆狭窄的几率也会增多。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1],由于孕期腹腔压力升高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及术后卧床致血流缓慢等多种因素共存,容易诱发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继而影响产妇康复甚至危及生命。踝泵运动能够经济有效地预防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3]。但因文化及理解接受能力差异致其对踝泵运动的掌握及操作仍存在不足,因此,需通过科学的健康教育方式指导产妇进行踝泵运动。本研究对剖宫产产妇应用踝泵运动的标准化健康教育,收到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6月在本科行剖宫产的单活胎300例初产妇,经术前检查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27.33±3.24)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42人,大学专科及以上108人;孕周37+1~40+5周,平均(37.62±2.54)周;体质量指数(BMI)26.1~28.8kg/m2,平均(27.36±0.46)kg/m2。观察组年龄20~41岁,平均(28.14±3.51)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9人,大学专科及以上111人;孕周37~41+1周,平均(37.53±2.72)周;BMI26.2~28.8kg/m2,平均(27.52±0.37)kg/m2。两组对象年龄、文化程度、孕周、平均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产妇均签署知情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模式,由责任护士讲解并发放宣传册进行指导踝泵运动。观察组实施标准化踝泵运动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1.2.1建立健康教育小组成员由护士长及护理组长组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经验,小组讨论设计踝泵运动标准化健康教育单并对责任护士进行培训。1.2.2制作踝泵运动标准化视频、宣传册将踝泵运动的作用、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项,由经过培训的护士进行讲解和示范,结合图片、文字制作成视频、宣传册。1.2.3健康教育方式孕妇学校将踝泵运动作为产前保健知识必修课;将宣传册与母乳喂养手册一同发放;制作宣传栏内宣教资料;入院后由主管护士结合视频讲解具体运动方法,对操作不足之处立即指出并持续督导,直至其正确掌握。1.2.4实施踝泵运动具体方法:剖宫产术后,躺或坐在床上,大腿放松,在无痛感或微微疼痛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向上勾脚尖,让脚尖朝向自己,保持10s,再最大限度向下绷脚尖,保持10s,每次练习5min,每天5~6次,反复伸屈踝关节,让肌肉持续收缩,并逐渐增加训练频次。在体力允许、无痛感的前提下,可将踝关节的跖屈、内翻、背伸、外翻组合在一起进行环绕运动练习。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症状和体征;如肿胀小腿周径大于正常侧3cm、存在沿深静脉走行的局限性压痛等,及时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定是否发生LEDVT;以及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术后LEDVT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LEDVT发生率为2.67%,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9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踝泵运动的标准化健康教育明显降低了LEDVT的发生

由于妊娠期间雌激素分泌增加,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LEDVT已成为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剖宫产术后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措施,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4]。踝泵运动是主动屈伸踝关节,属于主动运动,在进行踝关节运动时,小腿的肌肉会收缩和放松。通过跖屈和背伸,小腿三头肌和胫骨前肌收缩时能够挤压血液回流,舒张时新鲜血液重新流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LEDVT形成。踝泵运动的标准化健康教育能够让产妇认识到踝泵运动的重要性,认真理解,接受正确的指导,主动练习,有助于降低剖宫产术后LEDVT的发生。本研究显示,观察组LEDVT发生率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4例LEDVT,2例患者有下肢疼痛症状,2例患者有下肢肿胀症状,住院费用及时间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增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针对产妇血栓形成的机制,采取不同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有效预防LEDVT的发生,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3.2踝泵运动的标准化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