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8 15:54: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德育概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成为少先队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件很骄傲的事,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开展一些简单可行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关于道德的情景和一些具体的范例,以帮助队员更好地理解道德的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每得到一枚奖章都会产生莫大的喜悦,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来设置一些具体的活动,例如,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三、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借助课堂这一主战场,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引申,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明确导行目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建立起多维的课堂交往结构。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也能满足他们与人交往的欲望,这种自我教育和同学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方法能够让小学生很容易地掌握应有的德育知识,也能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总而言之,小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即概括水平差,对德育的理解还是比较表面的、肤浅的。因此,教师要设置道德情境,在课堂上把一些课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活动。例如,体育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能使学生通过拼搏树立起信心与勇气,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进而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自觉、刻苦、坚持与勇敢的学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75-01
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程度。社会文化素质品德素质――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具有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敢于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审美素质――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数学知识。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会制做一些数学模型、学具、测量数据等。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具体数学教学中,突出各个侧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二、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进行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认为最少可以抓如下几个方面:①如何预习;②如何听课;③如何作业;④如何复习;⑤如何课外学习等等。
三、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四、重视示范教学和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小学生是在具体的事物当中进行思考的,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示范教学和电化教学,同时,要注意示范教学的内容要和课题吻合。利用电化教学,能是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生动具体,学生能初步掌握情感教育,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热亲,可以将初步的情感教育转化为知识教育。
五、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情境、问题和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六、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过程的激励性评价
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重视教学活动中的个性化的表现,又要注重“因人施教”,对学生特别是个性表现不太积极的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激励性评价。评价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鼓励语言,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算法。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有的尽管很“笨”,但方法是可行的),有时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习惯的更好的方法。
七、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12-01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各科目的教学都在积极的进行转变和创新,为了让小学数学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其改革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对这一相关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改革的内容
1、教学内容的更新。随着现在社会向经济化和数字科技化的转变,数学对人们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小学数学只要内容为数和计算,是构建庞大的数据系统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计算机等计算工具的普及和应用,弱化了纸和笔的作用,计算内容和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教材保留了最基本的计算要求,还降低了大数目计算的难度。增加了统计、函数、计算机的初步知识,部分代数和几何的加入让数学更加系统性化[1]。另外,为了对计算工具所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出正确的评估,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估算能力,因此,新教材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2、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复习题、准备题、启发题等多种练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摒弃传统教育中纯理论止水的灌输,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的探索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身活动理解和研究所学知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通过对一些内容进行举例揭示,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
3、教材结构和编排的改进。教材结构的改革主要是对一些内容适当的增加了循环,重要知识点有规律的重复出现,便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分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其由浅入深的掌握数学体系的构成和发展[2]。
4、认识数学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再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对数学方法进行抽象概括。培养学生认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二、小学数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操之过急。经过改革后,虽然教材的内容跟上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知识的覆盖面变得更广,学生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难度也有所增加,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有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3]。这种操之过急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基础的学习和巩固的。
2、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关系着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改革后的数学比较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明显,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这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产生惧怕数学的心理。
3、没有与时俱进。对于新的科技产品的出现,并不能充分的使用和掌握,导致学生与时代脱节[4],对于新科技带来的后遗症,老师也要充分重视。
4、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方式没有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改变,不适用新教材的传统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吸收。
三、教好小学数学的要点
1、基础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小学主要是处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给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所以,小学数学的学习必须要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不用死板的灌输知识,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的形成。通过对概念产生的了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掌握。与此同时,要加强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实际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强调发展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增强学习态度。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可以通过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己主动观察,寻找规律。接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多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形和数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有利于之后几何的学习。另外,还可以通过小活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思维的活力。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创新在生产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人的创造力是无法想象的,关键在于怎么开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比赛怎样将一个平面的纸搭建成指定的立体几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转换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现在科技的发展,科学产品的出现,对学生进行有选择的教导,掌握电子产品的相关用途,如学习机、计算机等,要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将创新扎根在现实的基础上。
4、要坚持数学教育现代化。小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其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不能对其进行纯概念的灌输,要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例如图形、色彩、教具、多媒体等。通过现代化的工具进行辅助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数学是几乎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的学科,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小学数学作为整个数学体系的基石,对整个数学体系有深远影响。因此,提高数学教学水平,让数学的教育模式紧跟时代的潮流,在进行改革实施时,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要贪图求快。要知道任何改革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应调整的,要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结合改革的内容,创建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例如教学例题“绿化祖国种树活动,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种20棵,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种25棵。两个年级一种树种多少棵?”我就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他们做到爱护校园内外、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植树护林活动。有的同学还懂得了自己过去对绿化祖国、植树护林的意义认识不足,有的还检讨了自己损坏花草树木的不良行为,纷纷表示要做一个植树护林、爱惜公物的小卫士。
3 在教学适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扬刚认真学习。一位天真稚气的孩子曾毫不掩饰地说出心里话:“老师,您知道我上课时为什么爱举手发言吗?我就是想得到您的奖品。”这一个孩子的心声,却道出了同龄人的共同点。这种推动学习的动机,也是无可非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愈来愈占支配地位,并逐渐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动机,而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近景性动机也越来越深刻而稳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从学生入学起,就要重视学习动机的培养。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生动的方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教育联系起来,可以成功地培养学习动机。如通过讲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讲当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去攻克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做出重大贡献,鼓励学生长大攀登科学高峰,必须从现在做起;通过讲我国成功地发射人造卫星、神州5号、6号7号,使学生了解学习与祖国建设事业的直接联系,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总之,要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祖国四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与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把今天的学习和长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使学习成为他们的内部需要。
4 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关键词 特教学校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体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紧锣密鼓的实施,特殊教育学校也应紧跟改革的步伐,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合各残疾类型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实现残疾身体和功能的恢复,走出封闭自我,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一、体育硬件设施经费投入要增加,突出特教特色
特殊教育学生需要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比普通学生上体育课要求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更加苛刻、更加严格。例如,国家规定:“盲校体育场地设置在适宜视力障碍使用的环形跑道或直道,除少部分留做硬地外,宜铺设草坪。”可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心)的体育场地都是水泥地或沙土地,本来就很少的室外体育设施,基本是竞技项目的器材,不适合特殊教育学生使用。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没有专门配备适用于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育器材,尤其是智力障碍学生需要的体育器材价格昂贵,造价比较高,都没有专门配置。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应该增加投入,减少“常人化”因素,保证的体育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改变特殊教育体育教学根据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这个主要的因素确定教学的内容,通过我们的努力转变为根据体育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二、体育教学的实施要与时俱进
(一)开展融合教育,促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应大力开展融合教育,更好的为特殊教育学生融入社会,更好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融合教育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美国教育界所提倡的回归主流运动,其目的是要让特殊儿童不要被隔离在传统的启智学校、启聪学校、启明学校以及现在的特殊学校。而是让特殊儿童回归到正常的主流学习环境——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主要的涵义有:
1.教育机会均等:强调一般儿童与身心障碍儿童在教育上的师资、设备、教材、权益是相同的;
2.回归现实正常生活环境:教育即生活,但传统的隔离教育却把学生隔离在特殊学校内,这毕竟不是一般的社会;
3.最少限制的学习环境:学生在特殊学校的学习环境限制较大,例如他们无法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实施融合教育以后就可以取消这个限制。
(二)加强健康知识的教学、增进体育教学的个性化
当代体育教学倡导的是,多样化的快乐体育将替代“模式化”体育教学,各种有氧健身活动取代体能训练等等,精选重视体育健身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削减繁、难的陈旧的内容。每个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内容后,可根据需要在拓展新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可根据自身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学校传统等)选择拓展性的内容进行教学,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这种富有灵活性的内容安排,改变了所谓“吃不饱”、“吃不了”或“吃得无知无味”的状况,能让特教学生精力充沛、劲头十足的进行练习,达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境界,充分满足特殊教育学生的个体需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三)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跟踪学生成长
积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每一个学生建立二个不同的文件,分别记录成长与学习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长期跟踪特教学生的成长。这二个跟踪文件是:儿童期基本情况、入学前基本情况、每学期的成长足迹。应当把这个经验扩大到每个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学校针对学生建立完善的长期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效的实施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固定的,选择面很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与以探究活动为主,在这方面应当予以加强,扩大情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在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智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以语言传递为主、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使用较多,原因在于智力障碍学生入学前有大医院开据的智商鉴定证明,入学之后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根据医院开具的智商鉴定结果并结合学生年龄进行分班教学。低年级智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交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基本的精细动作的活动能力,教学方法是示范法与一对一的指点,讲解法较少,体育教师直接发出指令,学生完成动作。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智力障碍学生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并注意发现学生某些兴趣爱好进行重点的培养,条件突出的学生可以进入校运动队进行训练。
(二)视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视力障碍学生对外界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片面的认识,在分析、推理和判断上出错。视力障碍学生没有空间定位能力,体育教师不会对视力障碍学生进行示范教学。视力障碍学生的听力没有损坏,仍然能够比较好接收到体育教师的大量的语言讲解,针对视力障碍学生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使用较多。
(三)听力与语言障碍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听力与语言障碍学生无法接受到体育教师的讲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手语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示范动作,直观的教给学生相应的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因此,直接感知的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的达到了,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使用较多,这是由于语言与听力障碍学生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加大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从体育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体育教学的实施、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等几方面进行,争取体育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下面就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在教学中的感受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现行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和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填鸭式教学法、就题讲题法等。尽管有一部分地区被定为课程改革的实验区,起着领头雁的作用。但大部分地区或者说实际的课堂仍旧是传统教学占统治地位。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和各种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农村,绝大多数教师把授完课业看做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一部分管理组织进行评价则以偏题、难题、怪题来标榜自己,导致一线教师就题讲题,出现一类题型,就讲一类题型,把课本上、资料上,或者凡是可以遇见的题型,把它们的特点、解题技巧、可能出现的问题统统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解题速度之快令人吃惊,测试成绩揭晓师生皆大欢喜。学生真正的能力如何?只有教师知道,学生知道,而别人就无从知晓了。⑵现在的教育形式在大面上已突飞猛进,但在某些系统的内部如何操作就不言而喻了。小学数学课则成了讲题、做题、再讲题、再做题,成绩好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做题速度快,准确率极高。可是,我认为学生不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而是在题海中挣扎。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能长盛不衰了。现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完后仿照例题做练习,一遍不行再来一遍。讨论没有目标,不讲求方法,课堂成为一盘散沙,从中只能增长学生的自由性和散慢性。而且只注重了个别而忽视了整体,有些课堂从表面上看是体现出了研究性,但显得简单、肤浅、流于形式,没有价值,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出来,学习兴趣也激不起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板的复制、机械的记忆,不是人才而是一台复印机。在当今的世界,只会复制不会创造的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他人,还有什么条件谈发展?
2小学数学现行教育方法产生的原因
小学数学现行教育方法产生的原因在于诸多因素,概括地说,教师素质低,责任心差,对培养人才的目标认识不到位,对自身的知识很满足,急于求名,迫于形势和学生因素等。
3对策
3.1教师应该认识到:
⑴提高认识。把教育真正看成无止境的工作,专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边工作边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向“专家型”教师迈进。当然这离不开给教师减负,适当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工作,给教师充沛的时间,适当进行培训调控,给教师学习进修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教师从自身提高认识。⑵努力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是全民族的工作,通过职能部门开通资源共享的通道,让好的成果得到应有的应用和推广,有利于迅速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使国家向世界强国挺进。⑶面向生活,从生活中取向素材。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让学生量一量、称一称、问一问、算一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探索中产生兴趣。
一、多种方法,灵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观引入、从旧概念中引入、从计算中引入等几种方法。无论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二要适合儿童的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并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1、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引入概念。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逐一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飞机、三叶草、蝴蝶、蜜蜂等图案),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思考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动手对折这些图形(直观操作),思考又有什么发现?它和你通过观察发现的特点有什么关系。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图形的一部分沿直线对折后与另一部分能完全重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逼近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
2、以旧引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较为密切,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申,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概念,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智力的不断发展,应指导他们借助已有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复习已学的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认识。如学习“质数和合数”,可先从复习因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1,5,9,11,12等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看看它们各有多少个因数,可以分成几类,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比较分类中,突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又如,教学梯形,可以从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突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一梯形的本质属性,促进了概念的同化。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寻求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计算引入。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的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出示3× , ×7, × , × ……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口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其它如循环小数、比例、约分、通分、最简分数、圆周率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抓住本质属性,理解基础上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学习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中,要紧紧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1、适时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从感性到理性,促使学生认识产生飞跃:(1)让学生通过拿铅笔活动,知道11支铅笔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1捆带1支地拿,初步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2)举出生活中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计数单位“十”;(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计数单位“十”,抽象概括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直观感知建立计数单位“十”以后,引导学生及时摆脱直观感知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抽象出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最终形成概念。
2、利用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其中掌握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 。概念性变式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变换所提供事例或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真正掌握概念。如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其中呈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是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呈现类似三角形的图形是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这一本质属性,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准确理解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建立得更准确、更牢靠。
3、抓住关键词语,在深入剖析中理解概念。小学数学中,一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立正确的概念。如上例中,我们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应用中及时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主要是在应用中得到巩固的,通过概念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巩固,又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通过概念的应用,可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小学数学概念的应用形式大致有: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应用概念分析推理;应用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指导计算;概念的综合应用。
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或计算,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有助于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厘清易混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拓展应用范围,加深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它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练习。
总之,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实现了不断地改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越来越普遍地实行了生活化教学模式。数学知识源自生活,同时也为生活提供服务。基于对小学数学教学对象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与年龄限制的考虑,教师应当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深入地贴近实际生活,通过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激发和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于拘泥生活原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属于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对其难以进行准确的把握。尽管根据教育学理论,将小学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力。然而,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将生活化的教学理论付诸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拘泥生活的原型。一些教师为了设计出有新意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往往不考虑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联系生活,反而对学生造成了误导。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非每堂数学课都适合联系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2.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一些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只能将实际生活和教学知识简单地联系起来,这种教学只属于浅层次。例如,一些教师在进行“一定能摸到红球吗”的教学时,只是拿出一些球让学生来摸,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种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生活化教学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使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以实现的有效方法
1.对与教学相符合的生活情境加以构建
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还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了让小学生更容易地对数学知识加以理解,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知识来代替相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文字知识。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合理的生活情境加以构建,实现将所教的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节内容的过程中,老师应当指引学生将它与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刚植不久的树木经常需要使用一些粗木与其成角度地支撑起来,以避免其倾斜;或者人们往往会将一根木条斜着钉于栅栏门上,还有家里吸尘器的脚等实际案例,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可以真实地体会到利用数学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的乐趣,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2.对生活化的教学原型加以运用
教师通过对一些小学生熟悉且喜欢的现实生活原型加以探寻,同时从探寻到的现实生活原型中合理地提取符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知识信息,并把它引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然后和学生一起对其进行交流与共享,使之产生共鸣,这就是对生活化教学原型的运用。例如,在学习了毫升与升的基础知识之后,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带有刻度的水瓶或水杯,并让他们观察上面的计量符号,同时解释其代表的意思。随后,教师再通过提问让学生倒出相应的水进行计量,譬如需要在一个杯子里加入100 mL的水,再准备一个已经加入了1L水的瓶子,让学生考虑需加入多少次100 mL的水,才会与装有1L水的瓶子中的水相同。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很快就可以了解到升与毫升的概念了,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3.对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利用和创新
仅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还不够,教师还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转化和创新,通过巧妙地设计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以及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运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上来,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行领会。例如,笔者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情境:某超市正在举行促销活动,在超市出口设置了一个转盘,转盘分为20份,共有7种颜色,当指针停留在蓝色区域时顾客可以获得20元购物券,停留在黄色区域时顾客可以获得50元购物券,停留在红色区域时顾客可以获得100元购物券。凡购物满100元的顾客,就有机会转动一次转盘,如果顾客不愿意转动转盘,也可以直接获得10元购物券。此时让学生以顾客的身份进行思考,讨论如何选择更加划算。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还能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整体提高,这对小学生日后的学习也是有益而无害的。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求,也必须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进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实现真正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也急需要适应新课改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以便减轻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许多教师都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和试验,只有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有效地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以便促进教学。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大多数人对数学总是打不起精神,认为它空洞和乏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小学时期没有对数学产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内容不断加深,兴趣更是消失殆尽。因此在小学时期就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对于小学来说,游戏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学者们普遍认为,游戏不仅能为小学生带来自身的满足和充实,使他们感到快乐,而且还能给他们带来创造性学习的机会,激发其想象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只是传统的你教我学,即使进行活动也会显得枯燥乏味,也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但如果将活动变成一个游戏,让小学生以某个角色参与其中的话,那么必然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很快便会融入这一角色当中,在给小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同时,也让他们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最重要的是燃起了对数学的热情,这将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每个小学生都充满积极性,他们的感情力量得到充分调动,积极思考,并且亲自动手将想法转化为现实。他们已经从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索者。
二、努力创新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师生之前应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解惑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只有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才能身心放松,有问题敢和老师积极进行交流,独立的表达自己观点并在出现分歧时敢于与老师进行探究,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忱,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精神。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水平,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更有效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已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同时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我教你学的这种师生传授方式,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自己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使学生摆脱对自己和课本的依赖,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指导和培养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十分必要。学生在自我确定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了解,并确保学生的学习目标未偏离教学活动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设置些问题或任务,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和学习,鼓励学生应用数学去交流,并对此进行监督和指导,这样既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同时又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的学习符合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由于自身发展还不成熟,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于小学生的进步及时地进行表扬和激励,以便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数学的学习,达到熟练应用语言的目的。同时,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和认知水平仍然不高,犯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一定不要因此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打击,以免给学生心里造成阴影,产生自卑感,影响其今后的学习效果。另外,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惑或瓶颈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开导,帮助学生克服内心对数学学习的障碍和恐惧,使学生能够正视挫折,继续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马小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宏观走向.科技创新导报,2011(4).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高智商优秀人才的关键。不断探求创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把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作为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本文就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作阐述。
1.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1教学方法传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教师和学生是灌输者与被灌输者的关系,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学习,无法有效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
1.2教学内容较固定。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多年不变,通常采用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学到固定的技能和知识,无法从本质上理解小学数学知识,更不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及时了解小学数学理论中存在的争议及最新的问题解决方法。
1.3教学手段较单一和传统。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通过黑板及一些简单的计算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无法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率,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数学人才。
1.4没有宽广的知识面。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的小学数学课,在其知识内容的划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数、读数、写数,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应用题教学,不能让学生形成较灵活的学习方法及较宽广的知识面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无法与其他学科开展综合性学习,使得小学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孤立起来,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就必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开设校本课程,开展综合性学习。
2.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实施对策
2.1创新型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
2.1.1设定目标,让学生学会设定目标。通过学习目标的设定能够充分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应当能够明确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综合发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进而为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引导。
2.1.2努力发现,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认知冲突的设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最后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总结这些发展的问题,对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
2.1.3深入探究,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习。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在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够有目的地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探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又要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模式进行引导。
2.1.4多元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在学生之间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又需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采用定时评价的方法对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1.5积极内化,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教师应当采用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法保证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与发生过程相符合。教师应当以旧知识的增长点为基础找到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应用这种新的认知结构,可以采用迁移重组的方法对学生新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深化,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内化。
2.2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对策。
2.2.1以小学数学的课程特点为基础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第一,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认识到小学数学的学习目的,认识到如何有效地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小学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小学数学有新的认识。第二,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难懂的知识和数学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几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查阅选择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第三,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将社会实践与校内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而加深对小学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五,采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综合测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能够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应当弥补现有考试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平衡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
2.2.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应当以完善的小学数学教学设施为基础进行现代化教学,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2.2.3拓宽、加深现有的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采用积极灵活的方法对现有的数据资料进行筛选和分析,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应当对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学生在学完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当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2]杨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入,我们真切地感受着新课程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的课堂被没有预设而生成的精彩所充盈;被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主宰;被张洋法、李果法等以名字命名的多样解题策略所惊讶;跳绳比赛进了数学课堂,DV进了数学课堂,抽奖现场也搬进了数学课堂;数学课堂上怎么也打起了电话?购物超市怎么也在课堂上模拟?数学课怎么讲起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数学课怎么搞起了“一亿有多大”的课题研究……新鲜事儿,新亮点,我们和学生一样感受着幸福与快乐:我们的课堂是多彩的,我们的数学是斑斓的。
这些课堂现状都给我们一种感觉:课改是大势所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当前,我们处在传统数学向现代数学的转型期,教学目标从 “三维” 到“四基”;教学内容从较为明确定型的知识走向开放的学习活动;教学手段从教师单项教转为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及网络化;教学的基本任务从把已有的东西给学生转为提供条件、支持人的自主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公开课成了表演课——作秀
观摩课、公开课、优质课评得多了,渐渐演成了习惯:一节课反复讲、听、改,这本来是教师研读文本的最佳时机,可有的教师用这一班学生反复排练,课堂上发言有份量的问题也往往定了名排练好的。这些课的内容选择,也常常是“自古”名课:诸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或活动课,或者象认识图形、统计、可能性之类的受宠课,而计算课、练习课却很少有人问津。细细思量活动课对于学生来说喜欢上,课堂上既能开展活动,又能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课堂气氛活跃,能较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而计算课、练习课一般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翻不出什么新“花样 ”,课堂气氛较沉闷。所以一般这类内容作课的几率低。其实这些所谓似乎很难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或推荐的新的教学方法相协调的课,却在学生的小学学习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事实上也就应当被看成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另外,多次排练的公开课是否也给学生一种学习可造假的不好印象?这是否很值得我们思考?
策略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成名观,不要因为有了一节区、县、市、省级课,就觉得有了资本,成了名旦、名角,而更应该成为推动自己成为学校骨干、区、县、市、省级骨干的起点,向课改能手、课改先锋迈进,敢于向难、重点挑战,引领、探讨一条课改新路:“普通人上普通课”,而不是刻意地去制造样板课。观摩课更要有意识地围绕一些对于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策略二: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数学课堂教学。“好课应当首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不能以“新”“旧”取代了“好”“坏”,在实践中易导致对于形式的片面追求。
实践:例如,“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例:第一层,运动运动说一说。请学生课前一分钟做热身运动,建议两人搞比赛。但比赛的结果要求用比或者分数的形式告诉大家。学生的比赛开始了,有跳绳比赛的,有拍球比赛的,有玩游戏的,有口算比赛的……接下来是汇报比赛结果,我有选择的摘录了几个结果:
拍球比赛,宝宝拍球的个数比喃喃多1/2
踢毽子比赛,王申踢的个数比金明少1/4
李林的口算速度是张强的4/5
小花和小丽跳绳速度的比是3∶2
第二层:添添算算,议议比比。(请学生针对①②补充条件和问题,成为4道应用题)
拍球比赛,宝宝拍球的个数比喃喃多1/2
a 宝宝拍了30个,喃喃拍了多少个?
b 喃喃拍了15个,宝宝拍了多少个?
踢毽子比赛,王申踢的个数比金明少1/4
a 金明踢了16个,王申踢了多少个?
b王申踢了28个,金明踢了多少个
之后让学生想一想,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明辨是非后,学生做起来很顺手。
课后评课过程中,老师们普遍认为结合学生的实际上出了新意,对计算课、应用题的讲解提供了借鉴。
2 “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法宝吗?——忽略实效
有公开课就有多媒体课件,少了多媒体,好象少了靓丽的包装,出不了门,见不得人。传统的教具:小黑板、幻灯片、卡片等被渐渐丢弃。常常看到,数学课上为了精美的画面、生动的动画,把一些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做在课件上,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眼花缭乱,教学就会本末倒置,被信息技术牵着鼻子走。其实,教学中每一次活动策略的采纳,都要对其所关涉的正负面影响做出权衡。必须全盘考虑在学习结果上的质性差异和潜在利弊,要把握好“目的——工具”的关系。高花费、高技术不一定带来学习的高效益,传统的教具也并非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是个好帮手,但不能无原则、无节制的用得过频过滥,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否则,具有数学特征的活动少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就会成为虚幻的“海市蜃楼”。
例如,《图形的旋转》一课,旋转是一个动词:旋动、转动。学生只有在动态中感知和探索,才能深刻认识旋转的特征。课件动态的展示正好能产生旋转的效果。用课件比不用的好。
盘点“课改现象”,是为了剖析教学中的暗伤;质疑“课改现象”,是为了反思教学中的得失;清扫打理“课改现象”,是为了打造教学中的亮点。有针对性的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提供案例警醒,提升理论和实践运用价值,提高课堂实效性,为学生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参考文献
[1]黄丽娟、杨庆余[J].小学数学教师,2005,11:55-62
[2]郑毓信.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实践与理论思考[J].2005,5(175):80-88
1 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任何改革必需先进行观念革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有行为的转变。没有观念的变革,即使是行为转变,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
1.1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壹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1.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1.3 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2 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3 课程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1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