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调研范文

时间:2024-02-10 16:33: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药文化调研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药文化调研

篇1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出台扶持政策,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

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新时期促进中医药发展相关政策。2008年召开了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制定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意见》。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后,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为中医药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赵洪祝书记多次对加强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全省中医药工作的统筹指导;颁布《浙江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将中医药人员数和床位数作为卫生强省建设的重要指标,“中医药攀登工程”列为卫生强省建设的六大工程之一。

省有关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按照职责,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杭州、宁波两市政府重视规划布局和医疗资源配置,加大扶持力度,市本级中医院发展势头较好。部分市、县还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将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和中医药普及项目分别列入“省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和“省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予以重点推进;省人力社保厅不断加大中医药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医保政策鼓励中医药服务,推动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省编委办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强化省卫生厅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明确省中医药管理局正职领导高配副厅级,增加人员编制,同时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编工作,为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省经信委制定了《浙江省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培育和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中药产业监管和中药标准研究,保障全省公众的用药安全。

(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各级政府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和投入,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我省部分中医医院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省中医院等10家省、市级单位列入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长兴县中医院等9家县级中医院列入中央投资建设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13亿元,规划建设规模达48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7200万元用于支持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杭州市和余杭区将分别投入8亿元、5亿元按三级标准新建市中医院丁桥分院和余杭区中医院。宁波市积极研究中医药财政投入机制创新,按照中医服务量即由市县两级财政对同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按中医门诊人次8元、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标准进行财政补助,慈溪市将补助范围扩大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地激励了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截至2010年末,全省有公立中医医院93家,其中省级4家,地市级13家,县级76家,基本实现“县县有一家中医院”。全年总诊疗人次达3398万,住院61万人次,资产总额达136亿元,比2005年增长100%,建筑面积达207万平方米,增长40%;全省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62.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参与率达30%以上。

进一步强化中医名院、名科特色优势,加强社区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目前,全省共有中医名院35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32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7家,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0家,其中湖州、绍兴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全国只有15个市),建设数量与力度均处在全国前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建设和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不断加强,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特色诊疗区域覆盖率达到100%。

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挖掘中医药服务新优势。我省率先将高血压、哮喘病等慢病的中医药防治纳入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及卫生厅等相关厅局的医改责任状;各地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如杭州市拱墅区将每人每年25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的10元用于中医药项目,全省已有国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4家,成立了全省中医“治未病”研究中心,加强“治未病”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在甲流、手足口病等疫情的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科研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我省通过积极实施中医药人才素质提升项目,初步形成了由临床实用型人才、中医药专家和中青年骨干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9414名,约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的13%。目前,全省中医药系统有国医大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省特级专家2名。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继承指导老师69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8名,省级名中医128名,培养全省中青年名中医31名,基层名中医77名,农村中医骨干661名。我省率先将乡村医生中医大专学历教育纳入补助范围,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00%,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达100%以上。

中医药继承创新进程加快,全省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得以加强。目前,我省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5个,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13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20个,中医药防治血液病、肾病、风湿免疫等居全国领先。近五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课题70多项,获各级政府科技资助2.8亿元,配套投入近3亿元。

(四)中药现代化稳步推进,中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方针政策,省经信委先后出台了《浙江省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实施意见》等六个指导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为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厅安排4000万元,总计197个项目得到资金支持。中药材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合作化生产方式发展,产业合作组织和制药企业订单生产基地约占全省中药材面积的近50%;建立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医药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2010年全省中药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6.7亿元,比2006年增长68.1%,实现利润总额11.1亿元,比2006年增长126.5%。省内基本形成了“浙八味”、山茱萸、厚朴等道地药材和珍稀特色药材(铁皮石斛、灵芝、栝楼等)优势产区,其中杭白菊占全国总量的近70%,铁皮石斛占80%以上,浙贝母、元胡、白术占50%以上。

在中药产业较快发展的同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不断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截至2010年末,全省共有中药生产企业32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52家,医疗机构制剂室51家,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4家。近五年共批准中药新药45个,仿制药23个。加强中药标准研究,提高道地药材质量,负责或参与起草“浙八味”、铁皮石斛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材标准的增修订工作,负责起草“铁皮石斛”、“珍珠粉”保健食品原料国家标准,研究“蜂胶”保健食品原料标准,积极推动中药“无硫化”工作,严格控制中药硫磺熏蒸。近2年来,我省对41个中药标准进行了完善提高,承担了4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标准的制定。为加强医院内部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省中医药管理局专门成立了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心,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控制计划,完善中药饮片的质量考核和评估体系。

二、主要问题与原因

(一)投入不足情况仍然存在,同级中西医医疗机构差距进一步扩大。省发展中医条例规定,“中医事业费应当达到或者高于卫生事业费的百分之十”,根据省财政厅统计,2008―2010年全省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平均为9.98%,省本级已达14.95%,但从调研情况看,投入不足仍然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一是部分市县没有很好落实省条例规定要求。全省市县中医投入和中医发展还不平衡,发达地区中医投入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市本级投入明显高于县级。2010年杭州市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10.23%,台州市为7.47%,衢州市仅为5.13%;杭州市级14.86%,而其所属县市平均为7.29%。二是中西医投入不够均衡。中医院的固定资产总值与西医院相比差距较大,例如云和县人民医院为4307万元,而县中医院为627万元 。目前全省县级人民医院已普遍新建或扩建,很多医院占地面积已达100亩以上,而县级中医院多数占地面积仅10亩左右,并且房屋陈旧,基础设备设施落后,中西医的硬件设施差距在不断拉大。全省93家中医院中尚有16家未能达到二级乙等标准。

(二)政策措施还不够有力,特色和优势渐趋弱化。一是中医药服务收费项目少,收费价格低。和西医相比,中医药具有诊疗耗时长、劳动强度大、知识密度高、广泛使用传统制剂、手法操作多于仪器运用等特点,但目前中医药服务的价值不能得到很好体现,收费价格与现行的医疗机构补偿政策有着较大矛盾,加之财政补助不到位,2010年全省有50%的中医医院处于政策性亏损状态。二是医保相关政策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部分中医诊疗、中药品种及院内中药制剂、门诊煎药费等项目未能列入医保报销范畴,对在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中药饮片、院内中药制剂、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项目报销比例高于西医的倾斜政策未完全落实,限制了中医药服务的开展。三是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缺少有力抓手。中医中药在基层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基层群众有接受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服务的意愿,但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过少,如中医体质辨识等项目未列入服务内容,影响了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的发挥和中医药方法、技术在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运用。

(三)中药产业发展环境受限,行业出现滑坡现象。尽管我省中药产业多年来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作为医药大省,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我省中药产业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成药产业规模在全国排名已从2004年第8位退至2010年的第18位。政府对鼓励中药产业研发创新还缺乏强有力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广东省政府每年用于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达7000-8000万元,而我省“十一五”期间中药现代化专项投入累计只有4000万元;江苏、广东省明确规定本省开发的中药新产品及二次开发的名优中成药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并且在确定地方医保目录时对本省产品有一定倾斜,我省则缺少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从外因分析: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国家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中西医的定位还存在误区,对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任务这一原则认识还不够清晰,也看不到中医药在基层尤其是农村的重要作用;也有一些领导干部认识还停留在“一根针、一把草”的传统中医层面,忽视中医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或者存在有了综合医院就不再需要中医院的认识误区。二是对中医药发展规律研究不够深入,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中医药发展涉及发改、卫生、财政、经信、人力社保、药监、编委办等多个部门,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关部门对中医药行业的特殊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对中医药的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参照西医药执行,未能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变化及中医药自身规律作相应调整,给予特殊扶持政策,造成中医药在发展趋势上明显落后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内因看:主要是中医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特色优势未能很好体现。目前,中医药自身的继承与创新不足,特别是中医药学术、临床基础研究和特色流派发展缓慢,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三、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法规政策。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8 〕73号)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督查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事实证明设置专门的中医药事业管理机构有助于推进发展。

篇2

资料与方法

调研对象:根据调研课题实际要求在安徽省范围内选定7个专题调研城市:合肥市阜阳市滁州市淮北市芜湖市安庆市黄山市进行了具体细致的专题调研工作。

调研方法:①问卷调查:针对不同人员设计了种问卷。问卷1:针对社区卫生机构管理人员;问卷:针对医疗一线从业人员;问卷:针对社区群众研究他们对中医中药的认知情况。②现场访谈:对专题调研地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问式调查通过到政府相关部门走访并归纳整理总结出的调研结果。

统计学处理:调查表经过复核后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双重输入并按15的比例随机抽查核对。用P1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城市社区中医医疗机构开设率比较、群众对中医药的选择度情况比较等采用检验显著性水准设为5(双侧)。

结果

本次调研发放问卷5份收回有效问卷99份其中专题调研地15份抽样调研地68份有效率95。99份调查问卷中问卷1 份(1);问卷 156份(5);问卷 197份(5)。

城市社区中中医机构设置及设备配置情况:①中医医疗机构在城市社区中设置情况:通过对调研专题地的走访调查在仔细分析了调研资料后可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设了中医相关科室科普及率9以上平均97(/)。②中医设备在城市社区中配置情况调研资料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设备配置情况率不高配置种类较少常用设备配置率在5以上而肢体康复器、训练用扶梯、中药熏蒸仪、经络治疗仪等设备配置率较低。

中医药服务在城市社区的开展情况: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设了中医科或提供一定的中医药服务总体开展率较高;但超过6(17/85)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单位的中医药服务开展效率不高中医药机构西医化比较严重。①临床诊疗方式上中医诊疗开展率较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占到单纯用传统中医治疗的仅。这反映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西医“一家独重”中医西医化现象比较严重。②中医药服务人群覆盖面上服务对象覆盖面相对较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最近1周中医内门诊患者中老人、中年女性、儿童85其他人群仅15。③中医药参与社区“六位一体”服务体系上地区差异明显:通过对调研专题地的走访调查不同地区之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六位一体”服务开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建议与对策探讨:①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促进城市社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政策抢抓机遇促进城市中医药事业跨越发展。在今后的城市社区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卫生部、国家中医管理局《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安徽省在《“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中医科1达标”等文件精神。由此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医药进社区必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我国城市卫生体系的基础拥有综合、连续、经济、方便、可及性高这些不可替代的优势。构建完善的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卫生行政部门应严格社区中医药服务机构准入标准充分发挥辖区医疗卫生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在城市辖区公立卫生机构基础上鼓励企业、民营兴办中医诊所。加强内部管理实施中医药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有效规范化地管理是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保障。③突出中医药优势发挥中医药特色示范区作用:加强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特色疗法保证居民中医药需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完善社区中医药服务项目。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发展继续创建示范区活动以市为单位创建让一批确实具有示范作用的单位真正起到领头羊的作用。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城社区中医药队伍建设:中医院校-社区共建中医药发展基地保证中医药人才质量与数量。加快实施订单定向免费中医学生培养及落实不断加强城市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院校在校学生的社区卫生实践为医学生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础。加强中医药科研型社区卫生建设。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实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也是顺应当今世界医流必能孕育出新的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篇3

一、项目目标

(一)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加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识,维护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和科普文化需求。

(二)推动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队伍建设,拓展宣传普及渠道,探索构建宣传普及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能力。

(三)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普遍理解与认同,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二、项目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三、项目内容

(一)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

1、活动方式与内容

⑴ 采取科普讲座、中医健身方法演示、义诊、文化表演、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⑵ 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中医药方针政策及中医药发展成就;二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基本理念和知识;三是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与方法;四是中医药历史知识、名人故事等。

2、活动目标

⑴ 使群众了解中医药的有关方针政策,了解中医药的发展成就。

⑵ 使群众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念,掌握一些中医药科普知识,学会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

3、活动要求

⑴ 每个县(市)至少开展以上宣传方式中的三项。其中科普讲座至少五场;义诊至少五次;其他宣传方式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酌情选择开展。

⑵ 宣传活动要深入到社区、街道、乡镇、村庄、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每个县(市)直接受益人群至少五千人次,受益人群尽可能广。

⑶ 项目的组织开展注意发挥和利用当地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扩大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争取良好的宣传效果。

⑷ 每次活动结束要就活动形式、内容和效果进行小结,并留有活动的相关文字及影像资料。

在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中,各省要注意选拔和培养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培育和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二)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1、工作方式与内容

⑴ 采取组织编写、制作出版中医药科普作品(含音像制品)、在媒体上开设栏目等方式,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⑵ 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省组织编写出版中医药文化宣传及科普作品,印制发放中医药知识宣传品;二是协调当地主流媒体开设中医药知识和科普宣传栏目或专题介绍中医药知识;三是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

2、工作要求

将作品出版及宣传资料发放、所开设媒体宣传栏目的内容及效果等情况形成总结。

在开展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工作中,各省要对基层需求进行调研,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形成调研报告。此外,各省还要召开一次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研究探讨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项目组织实施

(一)我局负责项目实施的宏观管理与总体评估,组织专家对各地项目贯彻落实方案进行审核,并对实施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二)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项目贯彻落实方案,报我局审核同意后认真组织实施。

五、项目资金安排

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480万元(未含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620万元),重点用于组织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和加强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的经费补助。各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共同制定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具体补助内容及金额详见财社〔2008〕212号文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下达2008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附件三,已发)。

六、项目执行时间

本项目执行时间为2008年—2009年。各省(区、市)于2009年1月31日前编制完成项目贯彻落实方案;2009年12月31日前完成项目任务。

七、项目监督与评估

(一)我局负责审核各地的项目贯彻落实方案,对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篇4

0 引言

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互体验技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深得年轻人的喜爱。如今,数字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平台(简称VR)已成为继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之后人们学习、交流的新平台。VR技术可以运用3D影像和视音频结合的手段,从不同角度带给用户以全新的视听体验。在探索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研究团队接触到了江苏省内一些中医文化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项目,并对研究如何将VR应用于中医药文化研究产生了许多积极的想法。

医学也是中外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项目定位为“中华名医堂”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命感,结合了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实践所做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课题开始阶段组织了部分高校专家、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对项目进行了评估和调研,调研表明中医药虚拟技术平台的研发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中医古籍文献资料承载了大量的中华医药知识与文化,是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来源,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其次,在教学改革中借鉴英国高校的现代学徒制理念,是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实际项目的研发纳入虚拟现实技术教育中。这样的改革创新对于教学而言如同一剂强心针,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把项目分成了不同的模块,包括市场调研、数据采集、方案设计、程序编写、后期合成、创业实践等,知识点穿插在项目化的活动中,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中掌握不同的应用技术,并且更好地将创意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实验教学成果表明,引入现代学徒制和项目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1 项目研究背景

1.1 中医古籍亟待保护

历史遗存的写本、拓本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而且许多遗存中医古籍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然古籍修复本身要求几近苛刻,且再精湛的古籍修复技艺也难以修复海量的中医药古籍!据考究,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我国中医古籍品种就达13000多种。中医古籍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世间的流转聚散,不知经过了多少人手。如今,许多珍本、善本正不得不面临越来越临严重的虫蛀、磨损、算话、老化等问题!

1.2 中医药古籍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中医以人为研究对象。经过千年的积淀,中医理论融合了天文学、植物学、药物学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对未来中医研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然而,其中蕴含的许多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派生出的医学概念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比如腑脏之精(气)、藏象、腑脏阴阳、神脏等以及五脏系统之间相生相克、制化、乘侮等。中医药古籍的虚拟现实平台属于数字化保护技术的一种,主要是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手段将声音和图像、动画、视频等融为一体,对中医古籍的内容进行综合演绎、再现。这种技术的实现不仅有助于对中医概念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对掌握中医理论的“形神合一”本质也将有极大帮助。

1.3 中医药古籍数字化保护技术现状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数字博物馆”齐越博士曾说过,数字博物馆的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超越时空的限制,在文物的永久数字化保存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学者研究认为,目前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大多仍停留在对古籍显性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上,未深入开展古籍隐性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制约了数字化中医古籍的有效利用。还有学者建议,中医药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在未来应当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建设一些虚拟现实的展示平台,为更多的互联网用户提供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知识服务。

2 中医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平台的技术构成

2.1 VR数据采集

中医药VR数据采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将中医古籍中的文本、图片进行拍照扫描,然后将文本进行现代白话文的翻译和解释,并采集相关的中药材标本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包括药材的名称、产地、外形特征、入药部位、加工工艺、药用价值、辨别特征、服用须知等。另一方面,是通过不同的传感器组合,收集研究用户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医药VR应用平台设计管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研究小组还收了与中医药文化研究相关的一些材料,了解到西方许多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对中医药研究非常感兴趣,并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比如俄国人自17世纪便开启了对中国的医学理论、医疗体制、医学教育以及医疗方法的认识历程,撰写了一系列介绍文章和研究论著。

2.2 VR模型设计

中医药VR模型设计,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是对中医药文化的再现,同时借助虚拟漫游技术实现对重要内容的远程学习。研究了解到,中医药文化是指有关中医药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在此基础上,项目以“中华名医堂”为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实验。尤其在技术平台设计方面,最终用Unity3D作为项目研发的设计开发工具并展开应用研究。这个工具支持Mac和Windows的网页浏览具有容易学习和操作的特点,可实现虚拟漫游、互动、交流,也能实现协同教育和网络远程专业教学。

中医药VR模型设计初步规划为《中医师篇》《中医技篇》《中医药篇》《中医学应用实验》四个部分。其中,《医师篇》是对古籍中的医药名师资料进行整理和设计,包括医师三维模型、医师简介等;《医技篇》是一些典型中医理论模型、医方样本、病例的汇总和展示,分为静态和动态的部分,静态的包括D片、文字等,动态的主要以三维动画作为演示内容,分为诊断、开方、医疗等。《医药篇》根据分类习惯进行梳理,按诊疗器具、治疗器具、制药器具等进行分类展示。最后,在《中医学应用实验》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诊疗操作情景游戏,如针灸、拔罐、推拿。未来可实现对于数字人体的观察、实验,从而提高中医操作水平。

2.3 VR数据管理

中医药VR平台的建立是对传统的实体中医药保护的补充和丰富,通过设计制作的文字、图片、动画、音乐、视频和虚拟的环境共同构成核心。因此,对于该项目管理思路是:通过数据管理,实现更加高效、安全的中医药数据保存、查阅、应用。在管理方法方面,可以使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就是通过数据与处理、映射、绘制、显示等问题的解决,实现三维可视化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颠覆了传统的“人要适应计算机”的过程,转而实现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还有位置的变化、手势或者语言口令,使人充分参与到信息的处理中去,并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目前已知的如CT、MRI、PET、SPECT技术也属于数据可视化范围,对于平台内容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4 VR平台服务

当前,对于中医药文化VR平台“中华名医堂”的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开发、设计,可以通过局域网的管理实现单项目、单机预览的项目浏览。但受到人员、场地、经验以及时间、设备等方面的影响,项目在很多方面还亟待完善。比如在内容方面,许多珍本、善本的资料还没有来得及整理和制作,在一些交互的精细动作数据感应方面还有待修改。另外,由于在设备方面还比较欠缺,一些好的创意还没有落地完成。

3 项目研究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实验教学的启示

通过该项目地实验我们还发现,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创新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反思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项目研发地过程中所有教师必须全心全力地投入到项目地研发中,并充分调动一切资源,这对于教学团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该项目还会继续研究下去,并需要在影音融合技术、多机数控联合、云端数据共享、用户模型研究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收集整理更丰富的中医古籍资料。另外,可以多一些创新,如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扫码的方式进行项目预约、项目结束后即时获取实验数据等,真正实现中医药VR平台对于中医古籍数字化保护的智慧化服务与管理。

4 项目研究的意义

4.1 不断研究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医药文化研究方面还会不断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了千年的历史,并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医理论融合了天文学、植物学、药物学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中医古籍可以看作中医学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千年的中医、重要理论精髓,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对未来中医研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4.2 与科研院校共享,促进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创新

虚拟现实技术平台具有较好的综合性、交互性。而且,很久以前就有教育界的专家指出,虚拟现实技术将带给教育工作者全新的思维,帮助解决我们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相形之下,国内高校的中医药专业教育也必须思考如何与时俱进。随着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传统的小众化、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医药专业人才需求,作为中医药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中医药教育是否存在局限性?只有关注个体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引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在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方面取得突破。如果今后能与更多的科学家、中医药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必将为中医药教育和中医文化传播提供更加优质的技术研究成果c展示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 翟文敏,马传江.加强中医古籍保护 传承传统文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2):89-91.

[2] 程静,杨朝晖.关于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探讨――以天津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09):110-111.

[3] 张晗.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22-38.

[4] 顾培蒂.可视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D].北京师范大学,2008:11-12.

篇5

通过项目实施,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相对集中独立统一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提供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技术服务。在全市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齐能够开展中医药服务的诊疗设备,提供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项目范围及内容

(一)项目范围

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项目内容

1、加强基层中医药基础建设。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诊室、治疗室、中药房、煎药室等中医药科室集中设置,布局流程符合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形成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便于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装饰装修采用中式风格,门扇可挂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对联,走廊、诊室张贴中医药知识和方法的宣传栏、宣传图片等,突出传统文化特色,注重人文关怀,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集中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同时向群众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2、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配备火罐、刮痧、推拿、艾灸、熏洗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设备,在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上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的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在最基层开展中医基本诊疗和养生保健服务,向基层群众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3、提高基层中医药技术水平。基层单位要有计划的安排中医药人员到二、三级中医院参加培训和跟师学习,二、三级中医院要主动与基层单位对接,安排专家到基层坐诊、讲课和义诊,现场帮助、规范和指导基层中医药工作。

4、加强基层中医首诊工作。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发挥基层中医首诊作用,基层利用中医能够诊疗的病人应留在基层治疗,基层中医诊疗不了的,既可向二、三级中医院求援专家下基层诊疗,也可介绍到二、三级中医院诊疗,形成中医人才技术上下流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性机制,更好地用中医造福百姓健康。

三、项目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1季度,市卫计委制定下发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季度,各县(区)卫计委指导基层单位规范体系、设备、人才队伍、制度和业务建设。

第三阶段:3季度,市、县(区)卫计委组织调研,督查建设情况,推动工作开展。

第四阶段:4季度,组织专家检查验收项目建设情况。

四、项目要求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17-02

教育部对对外汉语专业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外汉语专业能够“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1]实际已经明确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定位,即培养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活跃,中医药高校也开始开办对外汉语专业。中医药高校由于其培养与中医药相关人才的基本出发点,结合对外汉语基本定位要求,在专业定位上有了自己的特点。

一、教学型的类型定位

中医药高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主要是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培养既懂对外交流合作知识,又懂中医药基本知识的实用型高级人才。在类型定位上,只能考虑“教学型”定位,即把学生培养成“教学型”的人才。如在课程安排上,既要考虑安排好对外汉语专业需要的四类课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教学法知识”,[2]也要安排体现中医药特色的课程,如“文化知识”部分增加“中医药文化”课程,“文学知识”增加“医古文”课程,仍然还在对外汉语专业的知识结构框架内,因而中医药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类型定位应该定位在教学型。

二、本科教育为主的层次定位

中医药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应坚持本科教育为主,重点发展留学生教育。

开办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医药高校,对外交流合作比较活跃,招收的留学生也以本科生为主。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往往委托综合性大学完成,中医、针灸等相关中医药学类课程采取双语教学完成。中医药高校开办对外汉语教学的出发点是独立完成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从高考生中招收本科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是开办专业的主渠道,适度在校攻读中医学学位的本科层次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辅修专业),既可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修养,也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对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宣传、交流与合作等有十分重要作用。

三、中医药与对外汉语融合的学科定位

在中医药高校调研开办对外汉语专业时,曾发现部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基本相同,在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模块”中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两门课程。[3]讨论中,也有专家提出中医药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应该是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英语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是教学通论和教学法)、中医药课程四大模块。汉语言文学与对外汉语作为两个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出发,而中医药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要重新思考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明确了中医药与对外汉语融合的学科定位。中医药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坚持以汉语教学为主体,重点结合中医、针灸、中药等优势学科,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医药相关学科的结合,展示中医药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

四、具有中医药知识对外汉语高级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是“对外汉语专门人才”或“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中医药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同时具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系统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中外文化交往以及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有较全面了解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中医药院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不纯粹是语言教学,更应该与中医药文化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语言教学和中医药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药院校培养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是在国际间进行中医药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培养方法、内容和途径才会有积极意义。

五、多渠道就业的服务方向定位

考虑到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教育部强调通才教育,我们应该拓宽视野不能把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简单定为对外汉语教师。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将服务方向定位为:国内外有关行政机构、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外交、外事、外贸、中外文化交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等需要兼具汉语和外语能力的工作。中医药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弘扬中医、针灸、中药等传统文化,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医药相关学科的结合,展示中医药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培养一群适应世界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学科定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计划、课程的设置和学科的发展规划,新形势下探讨中医药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希望提出更加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原新梅,孙小兵.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曲阜: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12).

篇7

1.1.1中医相关课程设置情况中医类相关课程分布于医学基础课、护理学基础课及护理学专业课中,其总课程学时介于36~477学时,平均为247学时,占总学时的11.02%。对各课程模块进行分类归纳,其中医学基础课总课程统计门数为12门,各校开课门数介于0~7门,平均2.44门,开课学校数在4所以上的课程仅为“中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课中,中医类课程为“中医护理学基础”,但有2所院校未开设。护理学专业课中,中医类课程共计8门,各校开设门数介于0~4门,平均1.67门,开课学校数在4所以上课程仅为“中医护理学”。4大课程模块开课学时分配情况见表1。

1.1.2专业课程开设英语教学情况涉及英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共计19门,其中5门为选修课,分别为:衰老生理学、NursingPhilosophy、CriticalThinking、英语国家概况、CultureandHealth。英语授课分为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其中全英语教学课程均为同一院校开设,其课程模式为中外大学合作授课;另外3所院校开设10门双语教学课程,分别开设有3门、4门和5门,专业课程开设英语授课情况表见表2。

1.1.3英语拓展类课程情况本研究将所有非专业类和非公共必修课的英语课程归纳为英语拓展类课程,包括护理英语/医学英语,英语视、听、说、阅读、写作、翻译、演讲以及高级英语。各校总学时介于36~896学时,平均300.33学时,占总课程学时的13.40%,1所院校未开设此类英语强化课程,见表1。

1.2课程设置的特征课程模式按照护理学在整体课程中的位置分类为:建筑式、平行时和渐进式。参与调研的9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模式均属于建筑式,即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独立开设,某一课程内容基本学完后再开始学习另一课程,前期课程为后期课程的基础。在课程门类上,部分院校结合地域医疗特色及其办学优势,开设特色医疗护理课程。在专业培养的目标方面,基本针对中西医护理学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以及专业英语应用与涉外护理能力设置培养目标,并通过其课程设置情况,体现不同的侧重点。

2讨论

在广大护理同仁的探索和推动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教育始办于2000年,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其教育规模也顺应社会需求不断扩大。而中医院校的涉外护理专业也顺应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我国中医药院校涉外教育办学的宗旨应具有双重属性: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前者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涉外就业所需的全面素质、知识和能力;后者要求根据院校办学特色,在培养掌握现代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又能掌握中医辨证施护及整体护理知识,推动中医特色护理的发展和全球实践。然而,国外研究表明,在国外寻求研究生教育的护生,其英语技能虽已达到准入大学的最低要求,但高级英语以及跨文化的临床英语沟通技能仍有待提高,以至于入学的研究生必须补充学习国外护理学学士课程,包括PBL(problem-basedlearning)学习方法、团队合作、图书馆与电子数据库运用、学习软件操作以及本土临床沟通与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英语技能强化学习,明确反映我国的涉外教育在与国际教育的接轨上有待完善。在中医特色护理实践上,目前中医药院校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国内西医医院为主,其中医护理技术实践领域和范围较为局限。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涉外培养目标定位尚待提高涉外护理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到国外医院、国内外资或合资医院涉外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国内涉外护理教育应该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然而,目前国内涉外护理人才培养分2个层次:(1)在现有教学大纲基础上增加语言学习力度和简单的护理能力拓展课程,只培养学生具备的初步涉外护理理念和能力;(2)按照国际护士标准、国际护理规范组织教学,从语言、能力、生活、文化等方面全面训练,要求通过相关的国际考核,能够全面参与国外医院护理岗位的竞争。从纳入研究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及英语拓展课程设置可见,尤其凸显涉外护理特色的专业课英语类课程中,仅4所院校开设双语或者全英课程,而部分院校英语类强化课程欠缺,故9所院校中,8所的办学层次均为前者,而国际护理界急需的却是第二种层次的人才。故高等中医药院校涉外护理办学应该以国际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层次,完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学生涉外护理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2课程模式创新不足国外的课程模式强调“以健康为中心”,并以护理诊断为主线设置课程模式,从而革新传统的以疾病的医疗诊断讲解护理措施的教学方法,通常以生命周期或者人的基本需要和功能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内容分析,参与调研的院校课程设置均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要依据,尽管强调整体护理理念,但其课程内容仍带有浓厚的医疗特征,尤其体现在医学基础课、护理学基础课及护理学专业课程门类和学时比重上。授课安排上,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三段式”安排,这种“建筑式”的课程模式,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在学生学习方面,强调在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接触护理专业知识较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脱离,专业认识不全面,专业思想欠稳定。

2.3课程设置差异性大参与本次调研的9所院校,8所院校学制为4年,总体课程门类及课时安排的差异性较大。在实际3学年的理论教学时间内,考虑到与理论教学同步的教学实践和集中见习,完成所有必修学时和学分,并体现涉外和中医护理办学特色,以及兼顾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效率,必须合理选择和配置中西医课程和英语拓展类课程。课程类型构成欠佳也是一大问题,参与调研的9所院校中,平均理论与实践比值为3.99∶1,远低于国外最低标准1∶1,其实践学时基本来源于最后的集中实习,实践和理论分离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课程整合不足,导致医学基础课比重过大,而针对各病种或者人群健康的课程内容在各课程模块中的重复教授,也导致了目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培养不足,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拓展。

2.4中医护理特色不突出中医护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的整体护理理念相吻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有着丰富的中医护理教学资源,对中西医专业课程的甄选,可以做到中西医护理知识与实践的优势互补,而利用广阔的国际平台弘扬中医护理特色,拓展中医护理内涵和外延,推广中医护理实践,对推动学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调查的课程设置研究中,分别有2所院校未开设中医类医学基础课和护理学基础课,1所院校未开设中医类护理学专业课;从中西医课程学时对比上,中医类课程开课比重仅占总学时的11.02%,课程内容随意性大。因中医学与中医护理基于共同的理论,在教授上也出现了知识内容的重复。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考虑总学时和课程门数的限制,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知识的适用性,合理安排和整合中医类课程,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强化中医护理能力的培养。

2.5涉外英语教学较为薄弱涉外护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与英语教学相关的课程为医学类课程和英语拓展类课程。参与调研的9所中医药院校,因1所院校办学层次与其他院校的差异,其9门专业课程为中外合作的全英文教学,其他院校仅有3所开设双语课程。在英语拓展类课程方面,其课程类别大相径庭,而学时安排波动之大介于36~896学时,部分院校在专业课双语教学薄弱的情况下,甚至未开设此类英语强化课程。足见,对英语相关教学的重视不够,而研究表明,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能力是影响成绩、自信、教学互动和临床实践的主要因素,英语技能的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国外的学业、环境适应、沟通技能和聘任,是学生在国外学习就业的最大障碍。

篇8

根据县委批转的《县政协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常委会组织调研专班,于2018年9月中旬对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协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巴东县中医药产业现状

(一)资源和种植情况

我县地处神龙架、武陵山、大巴山交汇地,属于“华中药库”、世界硒都主要地区,全县12个乡镇分别适宜不同品种的药材生长,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境内野生、半野生、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达1200多种,其中植物类1170多种,动物类30多种,国家保护收购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品种达352种。

我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总面积形成了较大规模,少数品种不仅形成了较大的单品规模,且品质优势独特,在全国中药材市场形成了较大影响力。据统计显示,全县常年种植中药材50多个品种,截止2017年总面积23.8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4亿元。

据调查,我县中药材种植区域广泛,每个乡镇均有种植。道地药材种植成为全国主产区,水布垭镇清江以南的蛇口山等高山村种植的巴东独活,野三关镇的耳乡湾等村种植的皱皮木瓜,绿葱坡祁家坪等村种植的巴东玄参,都形成了区域性规模。皱皮木瓜发展较快,特别是受退耕还林、产业扶贫的推动,全县实际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可采摘面积近1万亩。巴东独活因其独特的品质优势,市场一直看好,种植面积得到一定巩固和扩大,现已超过2万亩。巴东玄参面积虽然萎缩,但实际面积仍接近2万亩。三木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这几年市场疲软,但面积仍保持在9万亩左右。贝母,近几年种子炒作诱导种植面积较快扩张,实际已经超过2万亩左右,在清太坪等乡镇已经出现贝母专业村。药食两用的葛根在深加工的带动下得到很大发展,其他如大黄、云木香、天麻等品种也有一定规模。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取得了突破。今大药业、时珍堂药业、福硒康农业等部分企业、少数药材专业合作社在主产区办了规模不等的示范基地和试验基地,一定程度带动了药农的规范化种植。玄参GAP种植试验示范于2011年底通过国家认证。巴东独活、巴东玄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

中药材种植正在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企业和经营情况

我县中医药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药材购销到产品加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全县现有中药材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4家,其中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同时,中药材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共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40余家,其中县级示范社9家。药材专业种植大户达到260多户。

中药材市场营销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县特色优势产品特别是道地药材,不仅在全国几大知名中药材市场有很好的知名度,而且有少数产品已经获得国内大型制药企业青睐。巴东玄参、独活、皱皮木瓜等主要产品在亳州、安国、禹州等药材市场都有很好的声誉和稳定的销售客户,今大药业和南京金陵药业合作,在我县每年采购价值800多万元玄参,时珍堂药业借助对口支援在北京市场销售中药饮片3000多万元,福硒康农业借助本地皱皮木瓜在产量和品质上的优势,基本上掌握了市场主导权。

品牌打造和精深加工取得突破。巴东今大药业公司经营的巴东玄参已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时珍堂巴东药业公司2015年被认证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具备年加工中药饮片400多个品种、产量1500吨。药业企业从药材购销开始探索精深加工,今大药业已经研发出元参含片。福硒康公司在自己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专家的指导下开发皱皮木瓜功能食品,目前木瓜果脯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投入生产。晟美康药业中药材提取物加工项目已经完成企业重组,厂房和设备改造基本结束,多功能植物提取车间年可生产中药材中间提取物150吨,年产值过亿,年内有望投产。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规划指导不足。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中医药产业的认识不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巴东中药材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巨大前景,信心不足,力度不够。导致我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上,战略目标不明确,计划不具体,指导乏力,政策支持持续性不强,基本处于自发式发展状态。

专业队伍力量弱。我县虽然在农业局设有中药材产业办,但只有1人专职,专班力量与产业发展工作量明显不协同。面对农业局职能限制,相对于同设在农业局的茶叶办、柑橘办、蔬菜办,中药材办处于弱势。恩施州在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时,在州食药监局设生物医药办,只对口县食药监局,县食药监局没有明确相关职能,导致我县和州委州政府在发展中医药产业上不能有效对接。目前,我县中医药产业在发展规划、技术服务、市场信息预测、品质检测监控、品牌打造等方面指导和服务缺位。

项目扶持力度不足。这几年我县对中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谋划和争取过少,县级财政很少投入,项目储备不充分。目前仅省农业厅每年支持20至40万元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300万元产地初加工专项资金支持。相对于其他产业,财政投入明显较少。导致我县中医药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乏力。

(二)种植基地规模小标准化低

由于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和质量监控机构缺失,中药材种植总体上散、小、杂、自由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集约化生产比例不高。我县中药材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化程度低。中药材企业与种植基地关联程度不高,多是松散的购销关系。主产乡镇虽然有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但组织化程度还很低。产业缺乏龙头引领,中药材种植多数处于自由化状态。

栽培技术标准化程度低。中药材基本上以千家万户的传统种植为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标准化技术应用率低,加之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导致进入市场的中药材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目前生产基地达标的仅绿葱坡镇玄参基地获得GAP示范种植认证。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县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种植品质。

良种选育滞后。目前,药材种子种苗以农户自繁自育为主,没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基地,良种培育、选育和推广比较落后。多数药材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品种,特别是我县有着比较优势的道地药材,由于种子种苗退化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种植品种多,初步统计达50多个品种,除巴东玄参、巴东独活、皱皮木瓜等有一定规模外,其余单品种植没有规模,少数品种达不到基本收购量。而且优势品种滑坡严重,获得地理保护商标和GAP种植认证的巴东玄参由三年前3万多亩下滑到不足2万亩。多数品种种植零星分散,产量小,产品缺乏市场主导权。

(三)品牌缺位,交易平台缺失

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品牌战略目标、计划、措施。中医药产品目前就取得玄参、独活两个地理保护商标,一个湖北名牌产品称号,一个皱皮木瓜商标,商标注册少,著名、驰名商标为零。经营中没有品牌意识,已有的品牌没有发挥作用,就连获得地理保护商标的巴东玄参也贴其他产地品种销售。这个现象反映我县中药材经营的不是产品,基本停留在原材料购销层次。

专业中药材市场缺少。由于交易信息平台缺少,企业、药农和基地供需信息失真,处于产业链底端的种植农户和市场缺乏对接,中药材发展导向无法深入。农民销售以小商小贩收购为主,中间环节多,利润空间压缩,种植农户缺乏市场预测和抵御风险能力,药农利益难以保证。

主产地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中药材主产区现有少数专业合作社建了仓库,但标准不高,总体容量不足,仓储能力有限。仓储规模和经销企业调控能力弱,导致中药材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卖难问题存在,流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中药材宣传推介缺位。没有实体经营场所、专门网站和新闻媒体宣传推介巴东中药材产品,在众多各种规模的中医药展销等活动中缺席,中医药文化没有挖掘弘扬,中医药电子商务没有发展起来。

(四)市场主体发展不足

龙头企业少而小,市场主体发育不足。统计显示中药材企业虽然是8家,调查情况看,只有4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企业,1家因为多方原因一直没有生产,常年正常生产经营的3家企业规模不大,销售额达亿元的仅1家,而且主要以外购为主,过千万的企业2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有名无实,或者“僵尸”或者没有开展中药材生产经营。正常生产经营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仅20多家。其他中药材新型农民组织没有发育成熟。

中药材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产品。现有的中药材企业经营品种杂、小、粗,除福硒康农业皱皮木瓜单品药材形成了规模购销,其余在单品药材上都没有规模,没有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主打产品,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精深加工企业缺失,产品加工层次低,转化增值能力弱。目前中医药企业基本以代加工、仿加工、初加工、作坊式生产为主,产业层次低、工艺水平差、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企业时珍堂药业、今大药业、福硒康农业等,仅开展少量饮片加工,产量不大,对本县中药材消化量有限。产地少数专业合作社也能就地清洗切片,但是加工场所不达标,工艺落后,效率低下,不能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而且产品质量难控制,给市场销售埋下隐患。

三、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建议

国家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中医药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规模增长机遇和政策支持机遇。要抓住机遇,发挥我们的优势,把中医药产业发展成强县富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一)强化中医药产业在我县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按照恩施州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确立中医药产业在巴东县主导产业中的地位,提升信心,明确目标,追加措施,持之以恒抓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将中医药产业发展真正当做主导产业纳入议事日程,明确有人分管有人专抓,有发展目标,有具体措施,有经费保障有项目投入,有工作考核有成效奖惩。

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充分研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上级鼓励、扶持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借助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医药振兴、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大好环境和机遇,把我县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力争三至五年时间,形成强县富民的中医药产业集群。为此,建议县政府科学制定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加快巴东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决定》。

建立持续有效的投入机制。加大项目投入,整合各部门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资金,要把中医药产业纳入我县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同等地位进行立项支持。充实中医药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力度。加大金融支持,融合扶贫相关金融政策,把中医药产业纳入产业扶贫主导产业进行金融扶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保障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科研、技术服务、品牌创建、质量检测、营销宣传等各项工作和活动经费,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奖励基金。

建立绩效考评和奖励机制。把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县委政府年度综合考评内容,对发展成效大的乡镇给予奖励。对发展好的专业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等进行奖励。

开展中医药文化挖掘和弘扬,营造中医药产业发展氛围。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在挖掘弘扬中医药文化中的主导作用,支持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协会、中医药产业协会、中医药学会等社会组织,并指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活动。

(二)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完善县级工作机制。调整明确县中医药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导。由县相关领导挂帅,整合农业、林业、食药监、财政、发改、扶贫、卫生和医疗机构、宣传部门等部门力量,形成抓中医药产业的合力。

建强中医药产业办公室。提升我县中药材产业办的格局,增加力量,赋予与其对称的更多职能。建议改原中药材产业办,设中医药产业办,挂靠县政府办公室办公。选配精通或熟悉中医药业务方面的同志2至3名充实中医药产业办力量。明确中医药产业办在产业发展上的规划、指导、协调、工作督导考核,以及项目申报和实施、品牌创建、资源保护、信息等职能。

乡镇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专班,专抓中医药产业工作。

(三)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发展。重点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整合力量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和招商引资等策略,力争三到五年时间,培育出一到三家集“产学研”一体化,真正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有科技创新能力和终端产品的中药材骨干企业。

扶持适应市场需求、有生命力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帮助、政府服务等措施,在药材主产区扶持各类中医药产业市场主体、药材专业村村委会建设小型中药材仓库、冷冻和初加工等标准化设施。支持多种市场主体开展中药材基地种植、药材购销、初级加工。发挥他们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产业链上的中间作用。

强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在巴东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巴东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结合各主产区的卫星仓储和初加工基地,把专业市场建设成集交易、展示、仓储物流、质量检控、电子商务、行业交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中药材综合贸易基地。

扶持中药材营销电子商务,扶持中药材流通企业、经销大户及农民经纪人,多渠道拓展中药材及其精深加工产品的营销渠道。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抓住中医药健康养生正快速发展机遇,融合我县生态旅游,推进“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在观光、避暑、休闲度假等目的地,鼓励多元投融资主体建设中医药养生、疗养基地、中药材植物科普体验园等,发展中医药养生产业, 探索中医药文化休闲旅游。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发展质量

整合品牌资源,创建名优道地药材公用品牌。通过联合、兼并、收购、转让、有偿使用等经营手段,整合全县现有中药材优势资源,对取得地理保护商标的“巴东独活”、“巴东玄参”,统一使用地理保护商标,其他产量和品质优势的道地产品,可由县中药材协会等组织加大商标注册力度,统一有偿使用。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扩大市场影响力,逐步形成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强化生产经营的品牌意识。指导企业、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创自己品牌,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高巴东中药材产品的知名度。重点打响“巴东独活”、“巴东玄参”,巴东木瓜等道地中药材品牌。尽快淘汰我县中药材统装统货销售、贴牌销售等情况。

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名优产品。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尽快建立全县中药材标准体系,在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在推广巴东玄参GAP种植经验基础上,开展巴东独活GAP种植示范和认证工作,力争三年时间使巴东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普及率达90%以上,并带动其他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建立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大力推广普及有机无公害种植技术。建立健全中药材基地种植监控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严把产品质量关。

加大中医药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各类媒体,以新闻、专题、广告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巴东中药材,提升知名度。开辟专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在主流新闻网站开辟专题专栏,宣传推介巴东中医药产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销活动、经贸洽谈会等营销活动和专业论坛、学术交流等社会活动。积极宣传弘扬巴东中医药文化,巴东不仅是神农氏发现茶的地方,更是神农氏采药的地方,要用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

(五)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中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实行人才本地培养和人才引进“两条腿走路”,做到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政府有明白人指导,农民有行家服务,企业有科研人才攻关,实现从基地种植、企业生产到市场营销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才队伍。针对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各层次的不同需要,利用雨露计划、扶贫和移民培训等培训项目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度培训,更新提高从事中医药产业工作的各类人员的知识,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培养企业科研人才。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支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到我县种植基地、企业开展技术交流、科研和试验示范等科技活动。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构建队伍精干、分工明确、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中医药产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激活乡镇涉农服务部门活力,充分调动乡镇涉农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培养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发挥农民身边“土专家”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有效集成各方面中医药人才要素,逐步形成以各级农业技术员为保障,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基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为依托,上下贯通、左右联合的中医药技术服务推广网络。

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基地。采取项目投入引导、企业主办政府奖励、市场运作政府监控等形式,开展以道地药材品种为主的中药材种子种苗选育、引进培育、繁殖推广等工作。

建立标准化种植科技示范基地。采取专业合作社、药业企业等市场主体投资主办,政府奖励的形式,在各中药材主产地开展标准化种植示范工作,开展GAP示范种植认证工作。利用资源优势、创造政策环境,引进国内制药企业来巴东发展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多种形式引领示范,逐步提高我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支持和鼓励企业在中医药产品开发上开展攻关,力争三至五年时间取得专利20个以上,在中成药等精深产品生产上实现零的突破。

政策参考:

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速发展的若干政策》

《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9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a)-0125-04

The designment and development on tourism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He′nan

JI Baoyu PEI Lixin CHEN Suiqing DONG Chengming

School of Pharmacy,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 "The tourism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 new type of tourism, which ha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not on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To promote the unique and long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He′nan, change the resource advantage in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the tourist brand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is growing, go deep into digging the resourc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He′nan. Developing actively the tourism product was that the subject of Chinese medicineculture. Chinese medicine ecotourism tourism, Chinese medicine ndustrial tourism,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market tourism,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tourism and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urism promot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ith tourism organic confluence. Let the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expanded rapidly for building the central economic zones.

[Key words] Th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urism; Base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全人类医药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现实的疗效生存发展至今,且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有着深刻的内涵。中原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代名医辈出,中原文化浸润滋养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因河南地处中原,南北气候地理分界线从偏南部穿过,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众多中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东西南北药用植物均能在这里生长和种植,使河南成为中药资源大省。

同时河南也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2011年,全省旅游系统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旅游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53家,其中5A级10家、4A级74家、3A级113家、2A级56家;星级饭店共有503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76家,三星级263家,二星级149家,一星级4家;旅行社共有1101家,总资产7.72亿元,直接从业人员10430人,营业收入23.15亿元。

由此可见,河南的中医药文化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前景广阔。河南的中医药和旅游产业的潜力业非常巨大。应该大力挖掘潜力、激发潜能,通过整合优化、借鉴先进的经验,让中医药和旅游产业迅速崛起、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本研究能够给广大行内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从业者等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1 研究思路

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层面,全景式调研河南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2],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系统诊断,把河南中医药和旅游产业这个两个主题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梳理形成解决和加速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办法和途径,希望它能够成为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信息,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科学发展。相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起航的历史大背景下,使河南省能够早日跻身中医药文化旅游强省行列,为中医药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效能。

2 研究内容

为弘扬河南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依托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大力开发以中医药资源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积极推动中医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增添一抹亮色,助力实现中原梦。结合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养生资源,可提供游览、度假、休憩、疗养、科考、科普、文化娱乐等多层面的服务项目示范基地主要分为:中医药生态旅游基地、中医药工业旅游基地、中药材市场旅游基地、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等五大类。

2.1 中医药生态旅游

在河南中医学院的两个野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伏牛山龙峪湾森林公园、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和太行山万仙山旅游风景区)建立几条可感受登山旅游、采撷百草乐趣的专线,沿途对常见、常用、道地的中药挂牌,详细介绍其植物名、科属、中药名、入药部位、地理分布、功效、临床应用等,以达到全民科普的目的。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地方,主要因为此处中药物种丰富、蕴藏量大、人为干扰小、生态环境多样性、交通便利、食宿经济、安全有保障[3]。如西峡县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以老界岭为界与洛阳市栾川县、嵩县相邻,东与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接连。保护区建于1982年,是南阳市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又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长 23公里,南北宽16.7公里,总面积23万亩。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区森林面积为20.3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3.3%。在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积占92.9%。总计植物约2200种,其中维管束植物1600种以上,隶属125科516属,占河南省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胡桃、水青树、黄连、金钱槭、领春木、水曲柳、天麻、野大豆、青檀、华榛、秦岭冷杉、紫茎、天竺桂、红椿、猬实等20种;省级保护对象有红豆杉、辛夷、河南毛葡萄、棱椤树、大叶三七、金钗、七叶一枝花、贝母、河南海棠等。区内分布的中药材种类几乎涵盖了植物志中涉及到的科属,盛产黄芩、黄精、连翘、茯苓、辛夷、山楂、山茱萸、杜仲、丹参、党参、柴胡、栀子、银杏、天麻、瓜蒌等大宗中药材[4]。

根据规划,可在伏牛山和太行山旅游精品线路中,嵌入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产品,规划建设一个高标准的中医药文化养生中心,打造两条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线路,开创集文化体验、养生体验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新模式[5],并逐渐向周边辐射。使之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医药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同时,抓住中药材种植这一传统强项产业,以药材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药材基地旅游模式。如河南省的焦作市政府近些年不断加大对四大怀药的文化宣传和品牌打造力度,广泛利用网络、影视传媒、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开辟专栏,多管齐下,大力宣传。成功运行焦作中药网,全面介绍焦作怀药产业化工作,强力宣传怀药品牌,面向国际市场,逐步将“焦作中药网”建成四大怀药产业的大型网络平台;先后六次邀请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乡村大世界》、《走遍中国》、《健康之路》等栏目拍摄并播出四大怀药电视节目,在《河南日报·中药材版》开辟专栏介绍“四大怀药”,在《农民日报》、《中国财经报》、《大公报》、《健康时报》、《北京晚报》、《郑州晚报》、《焦作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大块通讯报道40余篇,利用报纸大力宣传四大怀药[6]。使怀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怀药也走上了百姓餐桌,被公众所熟知。基于此,可以组织游客到药材的种植基地参观,让游客在体验到“进山探宝”的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入园探宝”,切实体会什么是“四大怀药”。其他诸如西峡县的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封丘的金银花规范化种植基地、南召的辛夷种植基地、济源的冬凌草规范化种植基地等都可以体验药农采摘药材的乐趣,还能领悟“药材好,药才好”的深刻内涵。

2.2 中医药工业旅游

首先,可以建设一座以发展历史、药材标本、诊疗器具、中医古籍、名医名方介绍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赏、科普于一体的中医药展览馆[7],以展示河南省博大的中医药文化[8]。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使游客在参观、观赏、休闲之中认识、了解当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发展历程。

其次,与中医院、知名中药制药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建一座展示当地中草药的中药房,同时应用传统方法现场制作精优小包装的中药饮片,游客不仅能直视传统老药公的制药工艺,还可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宛西制药南阳总部的张仲景大药房展示店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再次,可在中医药工业企业、药市或商业场所等参观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膏方等的传统和现代制作过程。如在宛西制药的西峡生产车间,笔者亲眼看到了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的生产加工流程:在国内最先进的中药制剂生产线上,从原料搅拌到丸粒成型,从精准检测到灌瓶包装,一切都是那么的规范严谨。消费者感叹:这样的六味地黄丸看着放心,吃着安心。再如禹州的中药材加工、炮制始于明代,荟萃了历代技艺,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注重药效,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加工炮制的“云片鹿茸”“百刀槟榔”“制蒌仁霜”等百余种中药炮制精品驰名中外,在1911年的“万国医药博览会”上禹州的“九蒸熟地”引起轰动。许多加工炮制技艺被载入经典。除每年的药交会外,游客也可以到开放性的饮片加工企业参观。

2.3 中药材市场旅游

河南是中药材重要集散地之一。历史上有禹州、百泉两大全国性中药材交易会,河南依托良好的地理和历史优势可以开发药材市场作为旅游的新型基地。

禹州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中药材种植、采集和加工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轩辕黄帝、雷公隐居具茨山尝草寻药、教民治病;唐朝时,一代药王孙思邈长年在此采药行医、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去世后又葬在禹州,留下了“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之说。禹州药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延续200余年,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形成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吸引了全国以及西洋、南洋等地客商云集禹州,各地药商多在此建立药行、驿栈,自然形成了中药材、饮片、丸散、山货四大市场,药帮组织还建立了商务活动的诸多会馆,如名气较大的有山西会馆、怀帮会馆、江西会馆、十三帮会馆等,呈现出“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

2002年,禹州市恢复举办禹州药交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8届,中医药交易额从最初的6亿多元增长到20多亿元,吸引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商及医药界同行参展参会并进行学术交流。禹州市还与韩国山清郡结为友好城市,为禹州药业走向世界、扩大国际间的交往合作搭建了友谊的桥梁。2007年,“禹州药会”、“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禹州药会”还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禹州市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

百泉药会起源于隋大业四年卫源庙的河神祭祀活动,因太行山区盛产药材,药材交易渐成庙会上的一项重要内容。明洪武八年(1375年),药材交易日渐成为庙会之主,庙会也正式演变成药会。药会的鼎盛时期,会期长达一月有余,每日上会者多达上万人。素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美誉。

2.4 中医药养生旅游

以中医保健养生为支撑,大力打造养生保健服务区。充分发挥温泉、水库等自然资源,开发药浴、沙疗、泥浴、中药浴、名花汤、盐浴、名酒汤、名木汤、奶浴、石板浴、天体浴等特色系列项目。如河南省卢氏县的汤河温泉,俗称“汤池”。汤河温泉绿山碧水,俊峰峭立,环境青幽,温泉天然溢出,水温达49℃,日出水量240立方米,水中富含硫 、氟、钙、铁等多种元素,可治疗常见的一般性皮胜病。长期洗浴对慢性胃炎、肠道炎及失眠等症有辅助疗效。当地村民有露天裸浴的风俗,逢阴历单日为男性,逢双日为女性,毫不避人,足可见泉水之优、民风之淳朴。现已建成露天浴池、温泉疗养院、人工湖等设施,还组建了具备中药热敷、中药熏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九贴、推拿按摩等中医特色服务的国医馆。游客在登山劳累之余来此惬意小憩,身心怡爽,不胜美哉,确是澡身沐德、强身健体的新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

2.5 中医药文化旅游

通过建造一定规模或独特的中医药人文与自然景观,适宜开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活动,能充分体现出传统中医药厚重的文化内涵。

如伏牛山的中药文化旅游近两年热度持续增高,除了天然药库的自身吸引之外,医圣张仲景自然成为其至关重要的文化元素名片。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其所著《伤寒杂病论》更是被称为“众方之祖”,宛西制药的拳头产品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正是源于此书演化而来。进入南阳,才真正感受到医圣文化的浓厚氛围:南阳市内的医圣祠[9],西峡伏牛山上高达16 m的医圣像,宛西制药南阳总部的仲景之光紫铜文化浮雕强,都深刻记录了这位前世高人的风采。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曾经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众多的消费者在医圣像前合影留念,在医圣祠前的羊头旁流连忘返。

再如,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始建于北魏,唐代建成,历时200余年,洞内刻有100多个药方,涉及动物、植物、矿物等120多种药材,可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多种疾病。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洛阳药方洞见证了中原医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通过建立旅游通道,成立专门组织,培训导游解说人员,把中医药历史文化名人、传说故事、现代制药工艺工序、绿色环保药品来源等有机结合起来,使观者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恒久魅力。

3 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3.1 创新性

目前关于河南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还没有此类研究,特别是把中医、中药和旅游的综合研究更是空白。这也成为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不均衡的因素之一,当然也是本文需要提出并希望解决的众多问题之一。

3.2 应用价值

3.2.1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旅游资源 河南旅游与中医药文化的结合是资源共享的强强联合,是旅游市场的需求,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符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也将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医药文化[11],特别是在中医药科普方面所创造的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3.2.2 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前景广阔 “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是旅游多元化发展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旅游的特征。从国内发展看,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现实需求。从国际市场看,到中国旅游,体验“望闻问切”,必将为越来越多国外游客的最佳选择。

4 小结

通过笔者全面、多视角、回顾和前瞻兼具的系统研究,能摸清制约和影响发展的症结所在,辨证施治,提出解决问题的治疗方案。加强河南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与开发,既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也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12]。总之,本研究可作为有关部门的决策参考,也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借鉴,从而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5(6):372.

[2] 许东升,尹丽,张顺超,等.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医学报,2012,(7):18.

[3] 纪宝玉,陈随清,裴莉昕,等.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2(9):140.

[4] 杨春澍.药用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0.

[5] 李秀明,姚峥嵘,张洪雷.中医药文化传播之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1,10(24):15.

[6] 张晓州,白永平.焦作四大怀药区域比较优势及空间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30):140.

[7] 江海燕,李培春,宁小清,等.加强展馆内涵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及科普知识的推广[J].中外妇儿健康,2011, 19(6):503.

[8] 高婷婷.广东省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17(9):134.

[9] 叶立军.公益性与产业化有机结合的典范—评十大中医药文化基地[J].中医药导报,2012,2(18):5.

[10] 宋欣阳,王群.挖掘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服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26):101.

篇10

下半年工作设想

1、加快新中医院建设步伐。市中医院作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龙头”,承担着中医药科研攻关、中医药服务、建设特色专科和创造品牌带动整体工作的责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中医院现址位于会战中道,批准开放床位100张,属二级甲等中医院。现用综合楼为五层砖混建筑,建筑面积4186㎡,占地6.26亩。设有门诊及辅检科室12个,住院部3个。实际开放床位仅为60多张,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事业的需求,而且市中医院现址已经列入我市“三年大变样”城区改造二期工程;市委、市政府已连续两年将新建市中医院列为我市的大事实事之一。下半年,应在综合考虑城市医疗机构规划的前提下,尽快落实好新址用地。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聚集中医药人才。市中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远远低于国家二级以上中医院中医专业人才要达到60%以上的要求。为此,尽快建立中医药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我们计划对取得中医药专业硕士以上毕业生直接招录并签订用工合同,并列入事业编;每年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籍考生中,总成绩排在前5名的中医专业或中西医结合专业考生直接招录,并签订用工合同。三是打造“名科、名医”。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加强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补充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全力培育中医名科室和名中医师。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77-02

一 师承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师承教育的概念范围,在中医教育领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中医师承教育是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师承教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中医思维方式、注重基本功的培养、长期临床跟师、强调医德培养等鲜明特点,有利于培养中医人才。在传统文化大一统的古代,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国国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中医药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师承教育有着门户观念重、教育规模小等缺点。随着院校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反思不应当全盘否定中医师承教育,应当避开缺点,发展师承教育的优点,将其引入院校教育工作中,配合院校教育模式,共同担负起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责任。

二 中医药院校教育改善的主要方面

1.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素养有待提高

一方面,中医教育面临着被西医化的命运,中医课程所占比重偏低,不少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呈现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中医药院校学生由于长期接受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础的院校教育,因而缺乏学习中医知识应有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也缺乏中医传统素养。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学生学艺不精,对中医经典了解太少并且临床经验严重缺乏。面对严谨的医学,中医院校学生在就业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2.中医专才的培养需进一步发展

发展中医药,人才是根本。从1956年第一所中医药院校建立至今,50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了40余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但是近年来著名中医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2010年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表示现在全国著名中医不足500人。可见,中医专才的培养工作需要加强开展,中医药文化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传承和发展,老一代优秀中医的品格和经验也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

3.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亟待加强

当前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医德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而面对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的大学生和从业者,首先要加强医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转变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对于加强医学院校的建设和医院道德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三 中医院校引入师承教育的建议

1.培养中医思维方式,建立中医信仰

中医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的差异较大,人们接受现代科学的教育形成了以严密逻辑步骤推导,即以形式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中医强调以辩证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

在古代师承授受的方式有两种,即“亲炙”和“私淑”,“亲炙”是指耳提面授,得到老师的当面指教,“私淑”则是因为仰慕某人的医术,以其著作为师,在学术上继承该人的衣钵。这种师承教育方式有利于感召弟子迅速融入老师的学术思想里,形成学术信仰。因此,中医药院校适当运用师承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对学术的兴趣,并从中获取中医信仰。

2.培养系统的中医药知识,基本功扎实

传统师承教育重视学习者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师承教育因此有“以文为先、医文兼通”的特点。传统师承教育注重中医典籍研读与背诵,认为只有背诵与研读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才能达到活学活用。这种学习形式虽然枯燥,但对于医学人才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院校教育中应当借助师承教育对于中医典籍的重视,强化学生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修养,锻炼好基本功。

3.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鼓励医学流派的发展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认知方式有重体悟、重推理、重经验、重实践的特点。传统师承教育弟子跟随老师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与所学典籍反复印证,丰富经验,提高技能。这种形式老师能清楚掌握学生的特长、兴趣和基本素质,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易形成特点鲜明的医学流派,这对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中医类院校加强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并推动医学流派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强调德艺双馨,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古人认为,医乃小技,但技术性强,唯有被老师认定的具备“大慈恻隐之心”的人才有资格继承师业。唐代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并且有着立誓“普救含灵之苦”的高尚情操。明代医学家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提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古代师承教育中,名师遴选弟子首要注重其品格,再观其悟性,注重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挖掘师承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优秀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会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养料。

篇12

中医药也叫汉族医药,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1997年,以国家科技部牵头,成立了国家新药领导小组,启动实施了中药现代化工作。近年来,全国的中医药现代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地开发出一批中药新品种,中药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制定了一批重要的中药基础标准和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规范,中药产业标准规范建设初见成效。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我国的中草药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越来越少。目前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主要有西方缺少中医大夫、技术法规、人为排挤、东西方文化差异、贸易壁垒等障碍。本文对国际中医药销售市场状况进行分析。

1 中药医学的良机

化学药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生命质量和生存质量要求,回归自然越是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扶持优秀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中医药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境外营销网络。培育一批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中医药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中医药院校赴境外办学。鼓励援外项目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相结合。”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9个国家建立了中医中心。但中药产品在国外市场受到严重的挤压,必须主动出击,挺进国际药品市场。

2 国际中医药销售市场

东南亚国家华人较多,受中国文化影响,中成药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该市场最大且相对容易进入。非洲经济落后,制药工业几乎空白,对中医药不了解,严重制约中药进入非洲市场。日本、韩国受中国文化影响,热衷于中草药,日本是我国中药材第一大进口国,中药进入日本和韩国的难度较小。欧洲国家对中药进口要求较严,中药进入欧洲市场难度要大。随着对中药认识的转变,德、法、英、意、西、比、荷7国逐渐增加进口。中药进入美国市场必须先通过FDA认证,至今在美国未能取得合法地位,官方不承认中药是合法药物,因此进入难度最大。目前,美国政府正在放宽对中药进口的限制,近期专门出台了《植物药在美上市批准法》和《关于植物药品研究指南》。我国批准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已通过美国FDA的新药临床研究的预审,但尚未真正进入美国药物主流市场。

3 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障碍

由于面临着西方缺少中医大夫、技术法规、人为排挤、东西方文化差异、贸易壁垒等障碍,中药产业走出国门步履维艰。中医和中药的理论自成体系,但西方国家很少有中医大夫,药再有效,也一样卖不出去。中医药与西医药理论与思维方法不同,除千百年来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之外,西方国家很难接受中医药。西方国家评审药物的法规是针对合成药制成的,仅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中药成分复杂,不像西药容易鉴定。尽管美国放松了对植物药的管理,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合成药物标准的影响。西方医药公司绝不希望中医药去和他们竞争市场,因而操纵政府制订法律法规予以限制。国外对中药的进口都有严格的质检标准,有的甚至近乎苛刻。我国加工的中药制剂的生产装备也一直比较落后,质量标准也存在一定问题,制剂质量也不稳定。

4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策划

4.1 国家公关营销,发力海外推介

中药出口应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各国官方对中药产品的认可,加快中药产品市场准入谈判,使中药尽早进入国际医药产品产流市场。借助国家整体力量大力向海外推介中药,培育进入国际市场的目录产品和生产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鼓励中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中医药领域的人才流失。积极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加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应尽快使中医药翻译规范化,用现代语言阐释中医药理论,大力宣传中国的中医药文化。

4.2 加大资金和管理投入

中药国际化应在投入、研究水平上下工夫。目前,我们的研究接近国际水平但还有差距,符合国际上通用GLP标准的实验室几乎没有。可通过联合技术开发,展开中药药效和成分之间关系的量化研究,引进外国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工艺。

4.3 扩大中药出口策略

中药国际化应首先从最容易进入的东南亚市场突破,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研究开发的方式推动中药出口。在日韩市场,中药企业可加强与其合作研究开发,将中药大规模打入两国市场。中药企业可先以保健食品、非处方药的方式进入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逐步占领市场。我国应加快制定发展中医药的法律法规,规范出口秩序,打击走私,规范中药市场,建立良性的出口竞争机制。加强中药保护知识产权的研究、保护力度,要树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国家要对重点中药企业、科研机构给予税收政策上的倾斜,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参考文献

[1]张成文,李林涛,廉江,华君,陈振锋,周雯丽.植物提取物是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现实表达方式[J].世界科学技术,2001(1).

[2]王智民,肖诗鹰.从美国FDA植物药申请指南(草案)中对植物药的CMC要求来分析中草药走向美国的对策[J].中国中药杂志,199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