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理念范文

时间:2024-02-10 16:33: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发展理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发展理念

篇1

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的背景条件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逐渐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低碳的发展方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和能源危机的首要选择。

海岛地区发展旅游有着潜在的优势,一方面海岛是复杂地质、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海岛所处海洋包围之中,与大陆生态系统相比,海岛生态环境更具有多层次性,为多样性生态类型提供了生态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生态种群,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有的海洋与渔业文化,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与地质资源,使海岛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然而海岛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 海洋与大陆相分割这种隔离必然限制了海岛与大陆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我国近几十年来掀起了海岛旅游开发的热潮,先后有海南岛、厦门鼓浪屿、浙江普陀岛、山东长岛等海岛得到大力开发。与此同时,许多沿海一些小型岛屿也在积极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由于受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区的海岛往往在缺乏相应的旅游开发论证和开发规划的前提下,粗放式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这种盲目的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对海岛旅游资源的过度性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必然会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通过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对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海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循环,成为发展海岛旅游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 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自 18 世纪以来,以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的工业文明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进步,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成为衡量人类物质社会和财富的重要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以碳氢化合物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线性增长,并正在影响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性,低碳概念就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1]。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 1 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理念衍生出来的,“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 2009 年 5 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在我国最早以低碳旅游为题的文章,是 2009 年 5 月刘啸在《中国集体经济》上发表的《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一文,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2]。之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低碳旅游概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文胜在《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一文中,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 CO2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 尊重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 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3]。蔡萌与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4]。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观念与发展、消费模式,它实质上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它要求旅游过程中,在不降低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和减少 CO2的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涉及到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与旅游消费过程。

低碳旅游从经济的范畴进行解析,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对经济、对旅游的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 从全球发展形势来看,低碳旅游是旅游业为应对全球气候与能源危机所做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发展方式。

从低碳旅游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是指旅游企业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广泛的运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营造各种低碳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培育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达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 二是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 CO2的排放,并用实际行动来弥补旅游过程中所排放的碳。

1. 2 低碳旅游的实践。

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在旅游方面上的延伸,在节能减排,减少旅游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当前旅游发展进程中,低碳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出游理念,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在实践等各方面也初露端倪。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 CO2的排放。2008 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 CO2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 CO2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 世博会,大量低碳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低碳理念的宣传,使 7 300 万参观者切身感受低碳发展和低碳旅游的巨大效应和魅力。2010 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黑龙江大兴安岭等32 家旅游单位被授予“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称号”。2011 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 50 家旅游景区入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在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观光景区—坪林地区,结合台北县旅游低碳城市的愿景与坪林地区低度开发的环境优势,坪林推出了台湾第一个以“低碳”为情境的“坪林之旅”,并邀请在台北县坪林景区骑自行车体验低碳旅游,并应邀其担任坪林景区低碳旅游的代言人[3]等。

2 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的交换过程,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结构。

一方面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为环境带来各种副产品,各种旅游废弃物又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有些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Robert W. Wyllie 在 Tourism and Society 写到,维持一种高质量的自然环境是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就会丧失; 而旅游却日益明显的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要在旅游和环境之间做出取舍的话,将是一种两难的选择[5]。

伴随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旅游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特有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地理系统,通过广阔的海洋与大陆相隔,与陆地的交通受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渔业为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东部的西部”,而逐渐枯竭的渔业资源使得海岛渔民转产的压力进一步增加,海岛民生的问题亟需得到关注与解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海岛地区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旅游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其海洋、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发展低碳旅游,吸引旅游者。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不仅为海岛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海岛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而且成为协调海岛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式。

旅游不仅仅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要素,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6]。与内陆及沿海区域相比,海岛地域空间相对狭小、生态脆弱,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承载力差,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7]。在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部分海岛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或者改建工作,如不考虑海岛承受能力、游客规模的前提下盲目的进行海岛环岛道路的建设,扩大海岛饭店、渔家乐等旅游设施的规模,滥砍、滥伐、乱捕,围海造陆等自发的或者有意的行为都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加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和道德约束,在旅游中总是表现出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的行为特征[8],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能对海岛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如乱扔垃圾,乱写乱刻等破坏海岛旅游资源的行为,这对海岛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如表 1) ,而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海岛地区选择低碳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碳旅游所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而且还是解决海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重要举措。

3 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实现路径。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性的理念,而应该是一种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不同于内陆地区,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应有自己的特色。相比较于内陆地区,海岛面积比较狭小且比较封闭,与大陆的相隔离限制了海岛与内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后,将难以恢复,海岛地区旅游的开发必须持一种慎重的态度,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基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等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直接降低或者吸收海岛地区空气中排放的 CO2;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减少海岛地区 CO2的排放,推动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海岛地区旅游产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3. 1 政府部门。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要求海岛地区须营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设施和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引导海岛旅游者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而这些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岛地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初步阶段必须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政策上甚至是专项资金的支持。

作为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造者、开发方向上引导者,要使海岛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政府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引导、激励、调整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 1) 建立海岛地区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效果考核机制,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 ( 2) 在现有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相关的认证标准,开发适宜我国海岛低碳旅游切实可行的开发认证体系,严格按照低碳的标准规定行业标准,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供现实可行的指导和规范; ( 3)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海岛地区开展低碳旅游试点工作,提供政策、资金上的重点支持,并将其成熟发展经验推向其他海岛地区; ( 4) 提供专项科研资金支持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科研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旅游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为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 ( 5) 完善高素质人才培训机制,旅游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9],政府可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并积极引进关于旅游、低碳等发展方面的人才,提供专项资金,对当地社区与旅游企业进行海岛低碳旅游方面知识的培训。

3. 2 旅游目的地。

3. 2. 1 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

旅游体验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旅游体验环境对于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升旅游者审美、愉悦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旅游者旅游的过程就是追求旅游审美与愉悦的过程。一个好的旅游体验环境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与愉悦体验。海岛地区在发展低碳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该充分的利用海洋、森林和湿地等“高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吸收和中和大气的 CO2的含量,营造海岛地区低碳的自然旅游体验环境。海岛地区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与改造过程中,在保护海岛环境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打造低碳的人文旅游体验环境。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就是充分利用海岛各种自然碳汇机制,如海洋、森林、绿地、湿地等,同时利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者中和碳的排放量,最大程度的降低旅游过程中碳排放强度,达到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的目的。

3. 2. 2 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

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低碳的事物和因素,这些低碳的事物和因素可以是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低碳设施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低碳旅游产品。海岛地区在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时,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等高自然碳汇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旅游区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在充分挖掘自然低碳旅游景观的同时,在不破坏海岛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经过严格技术论证,海岛地区可以建设各类人工低碳旅游吸引物,如低碳的建筑设施、低碳的旅游社区与低碳的旅游港区等。在整合自然与人文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上,海岛地区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如海上冲浪、海钓、潜水等各种体育活动和以疗养为主的康体类旅游活动产品,吸引游客。

3. 2. 3 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指利用各种低碳的材料和低碳技术建造的用于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和专用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的建造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的运用; 二是,在使用过程中低碳的排放。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体现在低碳的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海岛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与低碳能源供应设施中。海岛地区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可从几方面考虑: ( 1) 使用电瓶车或者新能源车等交通工具替换传统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车辆,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 ( 2) 海岛地区应该严格规范各类宾馆的建设,或者建设时应经过严格的低碳技术论证,海岛旅游住宿设施应该以传统的渔家小院为主; ( 3) 渔家乐或者其他的食宿设施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注意废弃物品的回收工作; ( 4) 海岛地区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 ( 5) 发展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

3. 3 旅游者。

低碳旅游不仅仅应是一种理念,一个口号,更应该是旅游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出游过程中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 。所谓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可以理解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减少或者补偿个人旅游碳足迹。在旅游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个人碳足迹具有明显的差异。以旅游交通为例,在跨国旅游活动中,以距离衡量,航空旅游虽然只占 17% 的旅游行程,却占了 54% ~75% 的旅游碳排放量; 而相反,公共汽车交通和铁路虽然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 16% ,但却只占了 1% 的碳排放总量。在瑞典,1 000 km 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为 10 g,如果选择航空交通,碳排放量为 150 kg。

伴随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压力,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在全球兴起,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外出旅游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成为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在开发与保护的对立中,应该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主要包括:( 1) 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 ( 2) 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 在旅游景区,交通方式应优先选择徒步、租赁自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 ( 3) 由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内陆相比,海岛一般具有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呈现多层次的生态种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保护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抵制各种以野生动植物制成的纪念品; ( 4)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带有旅游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以当地的食品为主,节制欲望,力行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尽量减少制造太多的垃圾; ( 5) 在进行旅游活动的选择时,旅游者应优先考虑体育、运动、康体类等低碳的体育活动。

4 结 语。

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向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低碳旅游发展方式势必成为旅游业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谁能率先成功的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型,坐拥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话语权,谁就能在未来全球化旅游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海岛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其天然碳汇体的发展优势,倡导低碳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降低旅游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好海岛生态环境。低碳开发和发展模式应成为解决海岛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这对矛盾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海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2

1、不合理的开发和建设

旅游业是一个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禀赋、社会和文化遗产的行业,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过度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将破坏旅游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增加,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很多地方开始盲目开发与建设,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多但是过于雷同,降低了对市场的吸引力。乡村旅游项目定位不准,没有特色,加之旅游产品同质竞争严重,开发后客源不足,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不断增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第一,乡村生活垃圾随之增多,而且目前乡村一般不具备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主要采取深埋或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容易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笔者曾到武汉石榴红村、蔡甸沉湖湿地景区,发现景区的垃圾没有及时清理。第二,农村水污染状况增加。笔者曾到蔡甸沉湖湿地景区,景区正在开发与建设,虽然大部分湖水比较清澈,但也发现了受污染的湖水。第三,农田减少、乡村的环境城市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了无规划的道路、餐馆、娱乐场所建设,占据了农村大量的农田,致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为了吸引游客,很多乡村允许游客随意采摘与践踏,也使得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3、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

人们的行为受思想的约束与影响,目前,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我国比较淡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导致乡村旅游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比如部分旅游者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乱扔垃圾,为农村带来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此外,部分风景名胜区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经营者本身缺乏相关法规的制约,在进行景区开发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乡村旅游的特征要求要可持续性发展

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乡村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基础。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开发中要注意保护乡村的自然风貌和乡土文化,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乡村空间逐渐退缩、乡村资源不断消减、乡村环境不断城市化、乡村文化逐渐舞台化,这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着重大挑战。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人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将会越来越关注资源与环境保护。

二、以生态文明理念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1、加强政府调控,减少盲目性

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发展乡村旅游会产生外部性问题。乡村旅游景区在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的同时,要减少能源和资源的使用与消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积极治理污染,自觉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政府应适当介入,制定合理的政策,纠正外部性所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进行统筹安排、整体规划,防止经营者的盲目投资与开发。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出发,以打造统一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线路,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第二,政府还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例如对以生态文明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的景区给予低息信贷或税收减免或政府补贴等政策。第三,通过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等手段来鼓励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建设投入,完善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完成城乡清洁工程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整洁、美化的村庄环境。只有当乡村旅游改变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让其走上规模经营,最终形成规模效应时,才能更好地促进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完善。第四,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建立几个示范的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对其它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起到了带动、宣传、示范的作用。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消费者,将转变消费观念,在旅游的过程中注意环境的保护,爱护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经营者,将积极引导消费者的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价值观,大力倡导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健康旅游,并适度控制景区的游客接待量;旅游地居民,将自觉参与旅游开发与景区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之中。

培育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作为制度的建设者,应积极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与教育,使环保理念和厉行节约的行为深入公众内心,改变人们的价值观;第二,抓好学校的生态意识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建立起生态意识教育体系,把生态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第三,注重社会和媒体的引导。生态意识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社会和媒体的引导,引导人们树立起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3、合理规划

我国的乡村旅游存在旅游产品同质的现象,比如,看油菜花武汉周边有黄陂大余湾、蔡甸消泗乡、新洲旧街镇都有万亩以上的连片风光。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发挥当地的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找准乡村旅游产品定位,做好规划。不同地域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资源各不相同,有的以自然风光为依托、有的以当地特殊乡土人情为依托、有的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等。比如武汉的黄陂景区依托当地的资源,开发了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草原等景区,形成了区域品牌。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和展现乡村独特魅力,尤其是人们的旅游行为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今天,乡村旅游差异化的发展正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市场需求。

4、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纳入领导的考核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建设生态文明的长远目标与年度计划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客观、可行的阶段性、可量化指标评估体系,及时跟踪、监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纳入领导绩效考核内容。第二,对于新开发的乡村旅游景区,把好入口关,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坚持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不破坏当地的“乡土”文化,着力推进低碳的、健康的、绿色的、生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第三,地方政府应制定完备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旅游开发法规及管理办法,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四,加强旅游产业开发管理和监督。相关部门充当旅游产业开发的管理和监督者,严格按照已经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来监督经营者的开发行为。

5、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既要通过教育普及逐渐形成,更要通过物质设施的引导,提示人们实施生态文明的行为。比如很多景区设立的爱护花草、爱护文物、节约用水等指示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生态文明理念的传递,此事虽小,但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游客的生态文明的行为确实需要从小事做起,慢慢的转变成自觉的行为。在景区内,用以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的这些说明牌、指示牌、劝诫牌和讲解牌等一系列物质设施要和景区的整体环境相和谐。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各方包括政府、旅游业的经营者、旅游者、旅游景区的居民等各方的参与、推动。

篇3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各种健康理疗,中医药旅游便应运而生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中医药服务业的延伸和养生旅游的扩展,有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务院日前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的出台让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健康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总要契机。

伴随着中医药旅游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形成一定的成果:郭鲁芳等学者(2000年)[1]认为健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一切有益于现代人消解第三状态、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田广增(2005年)[2]认为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文菊、张念萍(2013年)[3]提出中医药自然旅游、生态型中医药旅游属于中医药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交集部分,是生态旅游中一种新的实践方式。综上内容来看,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主要还处于概念、现状分析;研究方法也多是描述性为主。因此,本文在“旅游+”理念指导下,对岭南地区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其发展做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丰富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四季常绿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中医药植物生长。巴马旅游、长寿养生和中医民族医药相结合,继承发扬民间壮药、瑶药的中医药疗法;玉林市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旅游资源;云浮市禅宗文化资源,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惠州葛洪鲍姑夫妇的养生文化与坡养生文化;鲍^和何仙姑相传留下了许多有关惠州的著名的中医药著作等使得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

(二)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立场昭告世人,中医药在展馆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意味着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巴马、玉林、云浮、惠州等岭南地区主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基地纷纷抓住机遇,积极开发自身蕴藏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并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条例措施。

二、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

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除巴马地区的养生旅游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大知名度外,大部分地区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的竞争优势弱,中医药产品价值低,品牌少,且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较小。

(二)中t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机构、硬件设施,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扩展度不够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需要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中医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促进中医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中医药知识又有旅游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将外语与旅游服务技能相结合的旅游业复合型人才。但当前掌握中医药知识、外语导游服务技能及拥有外语导游证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四)中医药旅游制度管理不完善

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作为产业融合新业态,其产业边界相对模糊,在产业管理、监控、引导等方面具有大的交叉性和复杂性,而具有规范性引导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当薄弱。缺乏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及行业服务标准,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模糊不清、把关不严、缺乏创新等问题不仅影响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服务的认识和评价,而且造成旅游市场更加混乱无序。

三、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一)中医药+乡村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中医药资源紧密结合,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实现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一体化。对农民加以引导,让农民参与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并从中获取相关的利益。

近年来,玉林市着力打造以“五彩玉林,都市田园”为口号的乡村旅游取得成效。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16年度四星级(含)以上名单中,玉林市7家乡村旅游区和5家农家乐上榜。同时玉林素有“南方药都”的美誉,中药材原材料丰富,市场交易活跃,是岭南特色中药材主产地。那么玉林可以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一方面,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将其纳入到乡村旅游线路规划中。另一方面,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时,完善中医药相关服务、人员及设施设备。对景区人员加强服务意识和素质的培训,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管理中药材种植园并投入建设中医药相关设施设备。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将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绿色、健康”等养生旅游要素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

对巴马、云浮的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如针刺、艾灸、香薰、推拿、拔罐、足底按摩、采耳、药寓药膳、药物外敷以及传统医疗体育如太极拳、太极剑等)整理挖掘与创新,形成养生药膳、中医药加工参观体验、中医药疗养服务等产品。再用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结合为主要旅游品牌,加大中医药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中医药旅游的科普宣传,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使群众更加了解中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从而了解中医药旅游这一新的概念,推进中医药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以提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主题的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将中医药与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和设施与地方古朴居民、民风、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并对名人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内涵传承发扬,形成地方独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有效的保护。

如惠州有中医药文化养生名人葛洪鲍姑夫妇和坡等,在中药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点要围绕着这些历史名人的中医药理念展开,打造惠州独具恃色的中医药人文旅游资源。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惠州已成型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未成形的打造成型,将其连片成块。

篇4

温室气体的高排放量不仅不同程度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在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世界各个国家都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尽量减少国内碳的排放量。中国也是如此,在政府政策的感召下,各行业都在尽量想办法降低生产中的碳排放量。但是为了降低碳的排放量而停止旅游行业也不现实。因此如何寻找一个能够继续旅游但同时也能尽可能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旅游方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低碳旅游即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落实低碳旅游不但能够满足人们旅游的需求,拉动旅游城市的经济同时也可以将对旅游城市的环境破坏降至最低。这种环保的旅游方式的推行对北部湾经济区这类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但同时本身生态系统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影响的旅游景点而言更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其更应当结合自身旅游特点和实际情况将低碳旅游落实到发展实处。

一.低碳旅游的出现和发展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这种新的旅游方式的产生为旅游行业实现永久发展这一目标提供了保证。目前针对低碳旅游已经有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邓琳琳和林喜庆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时,具有低碳的意识,把种种旅游消费方式的碳排放量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碳排放的旅游方式。其中有政府和旅游机构推出的有关环保旅游的路线和交通工具等。富筱琪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过程里计算二氧化碳,尽可能较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旅游,还要用自己的行为去补偿行动所排出的“碳”。蔡萌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时,经过利用低碳技术以及提倡低碳旅游消费形式,来获取较高的旅游体验质量与较大的旅游经济和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的一项永久发展形式。

(二)低碳旅游产生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人类为保护地球家园提出的口号,而低碳旅游则是低碳经济的衍生物。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人类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地球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仅仅百年的时间地球的平均气温就发生过两次大波动,且全球气温一直处于整体上升的趋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地球气温的上升趋势更是明显。不断上升的气温不仅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作息,同时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升高、红树林生态平衡的破坏无一不昭示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坏境正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境地。马尔代夫是很多人们都梦想去的旅游天堂,但是近年来全球气温的逐渐升高,已经让马尔代夫的海平面不断上升、海水不断被污染,若气候变暖一直不能缓解,这个人们心中向往的天堂最终只能成为回忆。

(三)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

外国施行低碳旅游的时间早,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世界自然资金会提倡假日碳足迹工具,并算出游者的碳足迹分数并通过分数引导和教育旅游者改变自己的旅游方式,向着低碳旅游看齐。从这也可出,旅游确实影响旅游景区的环境。而这种碳足迹的发明也正是让人们能够在旅游的同时给当地的环境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哥本哈根是一个低碳旅游建设较好的国家,在其酒店里都是可循环利用的东西,且人们日常旅游也都是以自行车为主。国家为鼓励市民和外来旅者用使用自行车出行,所有交通工具的变化频率都是根据自行车车道与停放位置进行设置的。可见国家本身对居民低碳生活和低碳旅游的支持与鼓励。

对我国而言,低碳旅游观念在旅游也刚刚有一点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民自己花钱进行的北极低碳旅行。广西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景点同时也是我国实施低碳城市建设中的重点规划目标。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要想发展成为一个低碳城市,城市领导者应当积极引导本地和外来游者落实低碳旅游,从而达到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也能够减少因旅游而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据笔者统计,当前针对低碳旅游这一领域的内容研究还是较少,在此笔者就低碳旅游的特点和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旅游特点对如何实现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低碳旅游和如何尽量让旅游者实施低碳旅游这一话题进行论述。

二.北部湾地区进行低碳旅游的必要性

广西北部湾地区中有三个海滨城市,一个近海城市,具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利用旅游业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充分应用。但是海滨旅游开发前期都是粗放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且随着后来交通的发达以及旅游可量的增加,更对当地的旅游环境造成了极严重的破坏,高交通排放量及高数量旅游者带来的高碳化旅游经济在带动了北部湾经济的同时也极大破坏了北部湾的生态环境。为了实现北部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尽量减少旅游给该地区造成的伤害,实行低碳化势在必行。

很多研究显示,旅游者旅游时通常都有挥霍倾向,这会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且有的旅游人员因道德意识不强,在旅游过程中随地乱扔垃圾,在石壁上刻字,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景区的美观程度更甚者会给景区环境带来无法恢复的影响。在以前一味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可持续生态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观念下,沙滩周围都是接送客车与家庭轿车。虽然交通工具的使用却是提高了人们生活的效率,但是长此以往的高效旅游也会给旅游区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三.北部湾低碳旅游的措施分析

(一)城市的低碳规划

1.旅游行业

旅行社是旅游行业中的一个重压部分,旅行社在低碳旅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行社可以研究开发一些低碳旅游产品,研究一些低碳旅游方案,设计旅游路线,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设计一些徒步旅游或者是自行车旅游的线路等等,知道旅游人员亲近自然和热爱自然,降低碳的排放量,进而保护海岛旅游可以持续发展。初次以外,旅行社还可以利用优秀的导游来引领旅游者的活动,使旅游人员的行为符合低碳旅游观念,导游可以向游客们介绍如何才能够实现低碳旅游,将低碳旅游始终与旅游活动相伴。

2.旅游景点

旅游景点是旅游活动中一个重要部分,为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在景点开发时,坚持做到提高利用率,尽量较少开发的原则,尽量开发一些低碳旅游资源。海滨景点从规划时,就将低碳的观念贯彻其中,实行低碳评价机制;景点的建筑用料言尽量地使用环保的材料,尽量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一些情节能源;景点的管理也要实行低碳的管理方式,尽可能地降低办公用纸的使用量等等;除此以外,旅游景点还可以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电子门票,环保垃圾桶等,实行低碳旅游卫生设施。

3.旅游交通工具

交通是旅游时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具有很大的减少碳的排放空间。发展与完善城市原有的交通用具,利用低设施污染设施,防止造成海滨周围水体资源的污染。旅游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当鼓励居民或外来游客能够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并在城市建设中提供免费自行车供应点以及固定自行车停车地点和相应的自行车道。让游客能够在旅游中通过这种低碳交通工具感受景区和景区所在城市的风光与特色,同时若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提倡旅游者徒步,这样不仅能够呼吸景区的新鲜空气同时也能够领略沿途美好风光。

(二)成立低碳组织推进低碳理念

从城市的低碳旅游构成来讲,政府部门对其有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不仅控制着碳排放的制造者,还影响碳排放的消费者。企业低碳生产产品设计以及产品宣传需要一定的成本,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旅游者不感兴趣的现象,于是,低碳环保的宣传工作就显得比较重要。需要政府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在制度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对于近海城市低碳旅游的发展,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努力,明确分工,制定可行的计划项目和实施内容等。低碳组织将依据各个部门的要求,对海滨旅游区的低碳发展进行监督与落实,并要加大对其的惩罚力度,采用科学的手段完善海滨旅游区的低碳旅游建设。

(三)城市旅游区餐饮低碳化

旅游者与城市居民的日常餐饮也是碳量排放的重要部分,因此城市要能够从低碳旅游这一观念出发,建设低碳餐饮,从用具、原料等各个环节实行低碳安排。第一用耗能比较低的烹饪设施。多多的使用节能减排的灶具,耗能比较低的锅具,感应的水龙头等等。第二,使用可循环利用的餐具。和可循环利用的餐具比较,易拉罐和塑料制品等碳排量就比较高。因此就可以用容易分解的物质来取代那些不容易分解的物资,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第三,饮食所需要的材料实行低碳采购。第四,用低碳的烹饪方式进行烹饪,比如将武火更改为文火,少一些爆炒菜,多食用一些拌菜等,降低碳的排放量。

四.总结

低碳旅游为低碳经济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种旅游形式,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状况下,提倡旅游者在旅游过程里降低碳的排放量,保护环境。北部湾是一个具有着丰富旅游自然但同时生态系统也相对薄弱的旅游发展区,而实行低碳旅游则是实现该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旅游对该地区环境破坏降至最低的最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德艳.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变革[J].旅游学刊.2010(03).

[2]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北京社会科学,2008.

[3]王立峰,陈洁,章昌平.低碳旅游理念与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18).

[4]张艳玲,李悦铮,曹威威.基于低碳视角的我国海岛旅游发展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06).

[5]李小明,张兆干,林超丽.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旅游社区的构建研究—以江苏省丹阳市飞达村为例[J].河南科学,2010(05).

[6]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

[7]黄玉斌,曾其龙.低碳旅游视野下的桂林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02).

篇5

一、某湿地发展概况

某湿地为淡水湖生态湿地,水域面积为57.2平方公里,水域需水量为6亿立方米,属于我国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湖区鸟类数十种,主要景观为水、荷花、芦苇、沼泽。该湿地在涵养水源、区域气候调节、维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自然功能,同时具备文化、历史与旅游等社会功能。然而在该湿地发展中,受人类活动影响,其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湿地景观逐渐弱化,其旅游特色逐渐丧失,因缺乏有效管理,湿地旅游带来了水体污染,导致湿地生物物种减少。为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提出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态理念与湿地旅游概述

(一)生态理念概述

从本质上来看,生态理念最为重要的是,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资源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生态理念将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认为生物圈中各种构件之间具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整体性与关联性特征突出。生态理念坚持以下法则:第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化法则,即自然界属于人类改造对象,也必须尊重其客体;第二,发展观念生态化法则,保证其生态潜力,保障生态环境基础良好;第三,科学技术生态化法则,要求正确认识科技发展对自然界带来的副作用;第四,生活方式生态化法则,体现在消费方式中,则为绿色消费、适度消费与循环消费。生态理念涉及自然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四个方面。

生态规划理论主要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湿地旅游,重视湿地生态保护与管理,保证湿地生态平衡的可持续状态。生态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切入点,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的一种科学,重视生态经济系统平衡与效益。

(二)湿地旅游

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湿生、中生及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要素构成,包括非生物与生物两大要素。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脆弱性、效益综合性、易变性等特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流量控制洪水、补充地下水、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观光旅游、教育科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湿地旅游则是将具备观赏性湿地作为旅游点,围绕湿地景观、生态环境、物种、历史文化等所开展的旅游活动,湿地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于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独特的文化内容,是具备湿地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开发模式,让游客在认识与了解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保护意识,协调湿地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湿地旅游综合效益。生态、景观、人文及交通等要素属于影响湿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态要素包括水质、水量、植物及驳岸,景观要素包括空间结构、视线通廊、游览设施、滨水界面,人文要素主要为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与建筑设施等。

三、湿地旅游的生态理念研究

当前,湿地旅游发展面临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湿地旅游缺乏合理规范,管理较为混乱,如营造过多人造设施,严重破坏自然景观;湿地旅游超容量超范围开发;湿地旅游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超出湿地自净能力;社区居民参与程度较低,利益分配不公平。为保护湿地生态,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复合生态理论,对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生态理念进行研究。

(一)自然生态理念

湿地旅游发展规划,应充分认识并强调湿地自然性,坚持湿地自然原生态,避免大面积开垦造成湿地破坏。湿地旅游发展规划应以自然资源为核心,应用天然材料,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现景观特性;湿地旅游发展规划应重视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按照物种保护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种群结构优化与组建技术,利用湿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生物种群相克性,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

(二)景观生态理念

在湿地旅游发展规划中,应保证景观生态整体性。景观生态理念在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指导作用体现为:功能分区及生态分区,通过分区避免旅游对湿地保护对象造成破坏,优化配置湿地资源,合理分流游客;提高湿地管理科学性,在景观生态理念指导下,合理规划景观格局,控制游客数量,在空间与时间上对游客进行划区引导;推动实现湿地生态保护与综合效益,协调旅游经营与景观生态系统维护效益,推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生态理念

经济生态理念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为核心,强调综合性与整体性,其内涵主要为:属于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经济增长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内,保证生态环境持续性,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四)人文生态理念

湿地旅游发展规划应坚持人文生态理念,应用文化生态学及社会生态学观念及方法,推动湿地旅游人文特色的延续与创新。

四、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的策略研究

湿地资源具有脆弱性特点,建立于生态理念基础上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应进行湿地景观功能分区、重视湿地生态恢复、进行湿地景观生态设计、强化湿地旅游生态管理,完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湿地生态环境教育。

(一)湿地景观功能分区

按照景观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进行景观功能分析,建立核心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区、缓冲区、户外游憩区、湿地旅游服务区。其中核心保护区应重点保护恢复湿地机能,严格控制开发规模与人为干扰,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区展示生物多样性及自然景观,开展教育活动,加强湿地生态恢复。

(二)湿地生态恢复

湿地生态恢复,其目的是再现自我维持的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其恢复内容为:湿地生境恢复,进行生态系统地表基地稳定性恢复、自然水系、土壤、生境多样性恢复;湿地生物恢复,应提高植被覆盖率,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三)湿地景观生态设计

其景观生态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完整性原则,其设计要素主要为湿地水体景观、植物景观、人文景观及小品设计。

(四)加强湿地旅游生态管理

通过生态管理提高生态安全性,维护湿地旅游区经济协调发展,保护湿地旅游居民与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还应加强湿地旅游产品开发,如建立旅游文化节,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健全管理机制,保护湿地资源,加强湿地生态环境教育等。

在该湿地发展中,面临着较多问题,为实现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理念,以生态理念指导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结合湿地实际情况,进行湿地景观功能分区、重视湿地生态恢复及景观生态设计,完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湿地生态环境教育,实现了湿地旅游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五、结语

湿地在气候调节、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在人口增长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坏,为加强湿地保护,提出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研究。在概述生态理念与湿地旅游的基础上,重点对湿地旅游的生态理念与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的策略进行研究。实践证明,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在实现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园园. 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篇6

面对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新要求、新机遇,我们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对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四个共识”。一是抓旅游就是“扩投资促消费”。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消费,重复性强、频率高,具有很强的消费关联性,对最终消费的刺激作用最直接,对繁荣市场的效果最明显,抓好旅游业就等于抓住了促进最终消费的关键环节。二是抓旅游就是“促发展调结构”。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低碳产业”。发展壮大旅游业,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绿色产业”比重,有利于增强产业的联合互动,提升工业、农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层次。三是抓旅游就是“树形象促开放”。旅游产业作为典型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是开放性特征十分突出的服务性行业,既是展示城市形象和魅力的重要名片,也是促进扩大开放的桥梁纽带和重要载体。抓旅游不仅仅是抓产业培育,实质上也是抓发展环境、抓招商引资、抓开放发展、抓城市品质。四是抓旅游就是“惠民生促和谐”。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就业容量,对就业拉动为1:9,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我们从保就业、保民生的高度,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旅游业,使之真正成为百姓产业、惠民产业、富民产业。

二、以战略谋划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我们围绕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对我市的旅游产业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规划、重新定位、重新布局,着力打造具有海林特点和人文特色的旅游品牌。确定今后旅游发展总体思路是:以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为契机,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旅游品牌为牵动,大力实施“2456工程”,即建设两个精品旅游名镇(横道镇和海林农场),提升四大精品旅游景区,开发五大精品旅游产品,开辟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打造中国北方影视基地、中国北方水上运动基地、中国北方最具魅力的森林生态养生基地,进一步放大“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中国虎乡”、“威虎山”品牌效应,叫响“放眼北国风光,尽在林海雪原”的形象概念,使海林成为全国著名的北国风光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2010年,旅游人数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到2012年,旅游人数突破3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突破6亿元。一是建设精品旅游景区。坚持“城即景、景即城”的理念,依托牡丹江城市副中心的区位优势,以海林主城区为中心(周围30~50公里),市民出行30~50分钟为半径的区域,依托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把市区建设成为以休闲娱乐度假为主的旅游区;以林海雪原红色旅游、百年历史文化名镇、影视拍摄基地等为主题,加快形成以横道镇核心旅游区、威虎山主峰景区为重点的自然山水与影视基地相融合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突出“冰雪休闲游、森林生态游、水域漂流”三大生态旅游特色,加快开发冬季赏雪、戏雪、滑雪,夏季漂流、登山、避暑和四季会议、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把中国雪乡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原生态休闲度假核心区;围绕东北三省最大的人工水体―莲花湖,以群力湾、月亮湾、锅盔湾、国家水上运动基地等景区为重点,突出滨水休闲、森林生态特色,做优做美莲花湖风景区。二是开辟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开展跨国、跨区域旅游合作和营销联动,依托绥芬河和东宁口岸,以俄罗斯为旅游目的地,推出中俄东北亚旅游线路;依托海南乡、新安镇两个朝鲜民族乡镇,以韩国为旅游目的地,推出中韩旅游线路;依托亿龙风情园、莲花湖、威虎山三大景区,推出山水游线路;依托“中国雪乡”品牌优势和亚布力滑雪场、中国雪乡滑雪场、横道滑雪场、牡丹江雪堡“三场一堡”,推出冰雪游线路;依托处于全国“红色经典旅游线”之一的区位优势,以杨子荣烈土陵园为重点,推出红色游线路;依托一本书――《林海雪原》、一部戏――《智取威虎山》,推出名著游线路。三是开发精品旅游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依托我市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做好以宁古塔文化为特色的“金色旅游产品”,以生态为特色的“绿色旅游产品”,以冰雪为特色的“白色旅游产品”,以剿匪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产品”,以莲花湖滨水开发、海浪河“龙江第一漂”为重点的“蓝色旅游产品”,加快形成让红色鼓舞人,让绿色留住人,让金色陶冶人,让白色吸引人,让蓝色怡情人的“五色旅游”新格局。

三、以战略突破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名镇

篇7

中图分类号:G124; F592.7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中国目前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得益于国际国内两种环境的宏观背景,旅游业的诸多优势以及对于中国社会及经济的总体影响已经自不待言,无须赘述。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旅游产业更是旅游业的灵魂,也可以说具备更多的附加价值可以进行创造和利用。而对于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全国通盘的战略考量,可以说是推进并确保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领先地位的必要的谋划。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显然不能再利用过去那种规模化,集约化的并且以项目的数量和利润的多少为唯一考核标的。这样的发展方式已经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选择并且坚持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应该和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及社会发展总的价值趋近,并且可以引导出正确得发展模式。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更具备体系化和人文关怀性质的“包容式”发展理念自然地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2007年亚洲发展银行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以后,国内学界对其进行工具性研究的成果不少,尤其是最近两三年,结合党的十提出的各项战略,关注此问题的成果较为丰硕。主要有以下:王超、郑向敏(2012)指出了包容式旅游发展同其他的旅游种类的关系;王超(2013)在借鉴印度扶贫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该建立五位一体的ITD旅游发展模式;王京传和李天元(2011)分别对旅游的内部增长和外部增长在包容式发展的理念下给出了一些政策的建议等等。纵览这些已有的成果,不难发现,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此种发展理念对应到的某种具体旅游形式的发展模式上面,这并不难理解,过去的旅游发展中经济属性远超社会属性的现实会为此做出很好的注脚。而将我国旅游业中的最具人为操作性的文化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用该理念进行观照的研究可谓付诸阙如。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此为题,关注在更为凸显价值与情感的“后旅游”时代下具备体系化和人文关怀性的包容式发展理念对于文化旅游业的多维度意义群,以为旅游实践决策谋定好方略与路线。

二、包容式旅游发展理念的内涵

2003 年12 月,世界银行出版的《全球化增长与贫困( 建设一个包容性的世界经济) 》政策报告提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包容性问题( 蔡荣鑫, 2010) 。2004 年5 月,亚洲开发银行的《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持续性减少贫困的包容性增长: 基础设施发展的强化角色》报告初步界定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提出要通过提高穷人的市场进入程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手段来引导穷人参与经济增长进程( Ifzal,Xianbin Yao, 2004)。 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先后提出并强化的“包容式增长”理念, 由于从词源和实践来看,其核心词“增长”只具有数字意义, 故国内大多数已有研究是把此种“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覆盖并移植到了发展的领域,而从实际内涵来看,也的确如此。就其本身概念来说,Ravi( 2010) 提出并阐释的。根据其观点,包容性增长是指参与机会平等的增长,既注重创造发展机会,又注重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得到这些机会。首先,经济增长是包容性增长实现的基础,但经济增长不能仅仅是单一GDP模式的增长。其次,包容性是包容性增长的目标,要让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并公平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就其经济维度而言,包容性增长要求收入分配的公平,重视就业机会的公平,尤其要求经济增长要给穷人等弱势群体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就其社会维度而言,包容性增长要求重视社会安全,支持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人类健康并加大政府扶贫力度。就其制度和政治维度而言,包容性增长追求社会包容和增权。(Ganesh,Ravi, 2010)

可以说,旅游业中所谈论到的包容式发展就是建基于包容式增长的理念,再附加考虑了旅游业的特点而形成的一个子观念。包容式旅游是在产业应用背景下的具体展现,核心举措是将赋予旅游业的众多参与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以平等的权利,使其能够全面深入地共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发展红利,以此促进社会的进一步的和谐发展,乃至创造和谐世界。

三、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当下的中国,适逢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产业发展已历三十多年,大众旅游已经全面占据市场,同时也孕育着未来旅游甚至未来社会发展的些许可能性。旅游产业因此也亟待转型升级以更好地适应及助力社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纯粹经济化到社会事业化性质的增加也见证了这个时代性的社会发展变迁。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其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和遗产旅游和休闲旅游有重合,也有其特点和个性。只要是以文化吸引物为旅游核心物,在其旅游地具有比较丰富和独特的文化氛围,都可以算作文化旅游。因此,今天的历史街区打造的休闲旅游地带,环城旅游游憩,文化遗产旅游,以及今天的创意文化旅游,都属于文化旅游产业的业界范畴。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呈现以下的特点:一,可选用的吸引物数量众多,门类丰富。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其他文化遗产,以及节庆事件。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化旅游本身的地方/ 场所感的维持和营造就不是那么容易,容易造成多城一面,多地一面的刻板印象记忆,不利于旅游的整体提高。二,在我国的旅游产业中占据的比例很高,在实际的效益上以及对于社会就业上都贡献良多。三,文化旅游相对于较为纯粹的非文化旅游而言,更加依赖于游客与东道主的交流,这就必然要求更好的旅游服务,另外,对于东道主文化的保护也更多地在文化旅游中提出了要求。

四、包容式理念对于文化产业的意义群

推行包容式旅游发展理念,以为着在发展旅游中药切实贯彻平等,多元,和谐等有益社会的核心要素。对于文化旅游的基石,文化产业来说,包容式旅游发展理念具有如下的几点重要意义,并且其互相着力,搭建成一体系,构建成一个意义群组。

第一,包容式旅游发展强调参与者的平对,共同协商,这为文化旅游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最稳定的政策基础。尤其是在社区旅游以及乡村旅游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经济利益的协调只能以平等协商来完成,过去的开发公司和村社干部的分包利益显然是对农村及城市社区基层人民利益的漠视,同时也为社会不稳定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第二,国家加强扶贫力度,乃是包容式旅游发展的又一属性。中国的较为偏远的民族地区及山区,社会发展程度低,自然条件差,发展第一,二产业具有不可跨越的障碍,而其本身的由于文化闭塞所保存的自身传统文化,可以被旅游市场所接受。那么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比如“红色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就是在这个政策下受益的。

第三,在中国现阶段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当口,要坚持城乡的各自特色,不是一味的农村模仿城市,就其本源而言,是要让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留在乡村。这就势必要减少或者一定程度地弥合城乡的经济差异。通过包容式旅游发展的推进,使得乡村的现代化得以在旅游为引导下进一步得实施。这样不光减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城乡双元能够以更为良性的方式在新时代中得以发展。

五、结论

包容式旅游发展是我国目前从外引进的一种发展理念,但由于它着眼深邃,心怀广大,并不是一味地关注经济发展的数字,而是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广泛助力。因此,该种理念与我国传统的“自利利他,入世经济”的观念不谋而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包容式旅游发展,也许不是一个经常被用到的词汇,但是其包含的意味和深意,将注定其实质上会被旅游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业界所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超、郑向敏,我国包容性旅游的发展 [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09期 34页

[2]王超、王志章,我国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印度旅游扶贫的启示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5期 54页

[3]王京传、李天元,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概念内涵、实现机制和政策建议[J] 旅游科学 2011年11期刊 11页

篇8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82-01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浙江、江西、广东交界,毗临港澳,靠近东南亚,与台湾隔海相望,海陆兼备,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空间环境。从旅游区位来看,福建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及台湾地区旅游网络的纽带,在开展闽台港澳、闽粤、闽江浙赣旅游合作方面具有得中独厚的优势。作为典型的沿海山区省份,福建的地质、水文、生物环境颇具特色。福建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融合资源优势,福建旅游不能孤立地发展,要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从全局角度来研究发展战略,因而福建旅游和动漫产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R(reafity现实)&V(virtuality虚拟)理念是现代企业之间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将传统现实企业与虚拟资源企业纳入到同一联盟中,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从而使联盟各方获得共赢的全新战略联盟模式。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消费需求的改变以及技术和企业管理的创新,两者逐步走向融合,并发展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动漫旅游景点业,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之一,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一、动漫主题公园式融合发展模式

这一融合发展模式是通过产业渗透的方式来实现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的,主要是动漫业的先行企业借助其动漫产品的文化内容优势以及广泛传播所获得的市场优势,突破其原有的产业活动边界,通过技术创新将其产业活动扩散到旅游业,打破了原来两大产业的技术边界,进而开发出具动漫主题的景点产品――动漫主题公园。动漫主题公园可以将科技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将动画片所常用的色彩、刺激、魔幻等表现手法与游乐园的功能相结合,借助游乐园式的地域空间载体将虚拟的动漫世界予以真实的再现。由于这一融合产业形态既突出了其旅游功效,又可以让旅游者暂时远离喧哗的现实,进人到梦幻般的虚拟世界,完成一次非同以往的旅游体验,因而较之于其他的主题公园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强的产业增值能力。

二、旅游景点动漫化融合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也是通过产业渗透的融合方式来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的。主要是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企业采用动漫的表现手法、制作手段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真实的景点产品尤其是自然风景和人文古迹类景观动漫化、虚拟化,在虚拟的世界里打造真实的景点,在真实的景点里营造虚拟的世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融合状态。景点业借助动漫产业的传播渠道来传递景点的真实内容,动漫产业以承载有自然或人文景观的地域空间作为动漫虚拟内容的展示载体,这样通过两者的相互交融,动漫业可能因为景点内容的注人而增加其真实体验性,也可借助福建著名景点的知名度而取得更好的市场效果;景点业则在借助动漫的传播渠道而受到更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可通过静态景点产品的动态化和动漫化,更加丰富景点产品的内容。

三、动漫产业园区景点化发展模式

这类模式是通过产业延伸的方式来实现两大产业融合的,主要是动漫产业将其产业价值链延伸到旅游景点业,赋予动漫产业园区以旅游功能,通过两大产业功能的互补来实现两者的融合。动漫产业园区是动漫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区。作为动漫产业的空间载体,动漫产业园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动漫游戏产品的研发、制作、交易、衍生产品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事实上,作为一个原创型的动漫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园区也是漫迷心目中的圣地,到这里可以观摩动漫产品的生产过程,了解到动漫人物的诞生过程,现场体验最新的动漫游戏,学习动漫游戏的制作,找到最新、做工最精细的原版动漫周边产品。因此,拓展其旅游功能,并以此作为动漫研发、教学及生产的重要配套和互动基础。

四、动漫节会式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是通过产业活动重组的方式来实现两者的融合,主要是借助以动漫为主题的各种节庆展会旅游平台,通过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相关产业活动的重组或集成来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法国的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加拿大的渥太华国际动画节以及日本东京的国际动漫博览会,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漫迷和游客参加,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几大动漫节会。在这一模式下,依托节庆或展会这一平台,借助福建省各种旅游景点资源,通过两大产业资源的整合、产业活动的重组,以各种互动式的动漫体验旅游活动或项目为融合产品的表现形式,打造出全新的动漫旅游产业形态,既可提升福建省的旅游形象吸引游客,又可有效地销售、传播动漫产品,推动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基金项目:2012年度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32号“基于R&V理念的福建省旅游和动漫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结题论文。课题指导老师:官平。郑清丹为课题主要负责人。

篇9

关键词:杭州 旅游纪念品 发展 品质感 杭州特色 品牌

1.杭州旅游业的发展 

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的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越来越吸引海内外游客的到来。2011年6月25日,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的西湖,也是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杭州的旅游业日益增长。 

随着一些国际化的会展在杭州的开展,如休博会、西湖博览会、国际动漫节等等,也都给杭州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鲜活的时尚元素、科技元素,给这座老城赋予了时代的新貌,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 

据杭州市假日办统计,今年10月1日至7日,杭州市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1490.01万人次,与上年“十一”黄金周相比增长了15.9%,其中西湖景区各景点累计接待游客385.05万人次。国庆7天,杭州市共实现旅游收入63.2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十一”黄金周相比增长19.6%。 

2.杭州旅游纪念品发展的必要性 

杭州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脚步却没有跟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2.1发展旅游纪念品,可以加大杭州旅游收入 

随着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需求也在大大增加。在发达国家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相当高,而我国还比较低。开发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可加大杭州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收入,从而增加杭州旅游的总收入。 

2.2发展杭州旅游纪念品,宣扬杭城文化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对于这个城市的纪念,也是这个城市给游客的名片。而杭州现有的旅游纪念品,多老旧缺新,且粗制滥造,更缺少了杭州特色。杭州旅游纪念品做为杭州的城市名片和无形的城市宣传单,可以宣扬杭城文化 

3.杭州旅游纪念品的现状 

对杭州旅游景点和旅游纪念品,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纪念品的调查发现,杭州旅游纪念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3.1样式陈旧,没有更新 

保守的传统工艺品,与几十年前的一样,没有随着时间而进行再设计,导致在游杭州的游客无从下手。如油纸伞,虽然极具杭州特色,赋有杭州古城的文化,记载了杭州爱情的千古绝唱,已经成为了杭州旅游纪念品中的经典,但几十年不变的造型与样式,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再设计,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生活。 

3.2品种单一,缺少创新 

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多在各个景点的服务站销售,不难发现在不同景区的旅游纪念品,没有根据景点特色而设计,全城统一。除了油纸伞,就是丝巾;不是茶叶,就是藕粉。为什么六和塔的旅游纪念品和雷峰塔的会是一样呢?为什么西湖新老十景的服务站,卖的都是一样的旅游纪念品呢?旅游景点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纪念品的开发并未跟上 ,面对一成不变的产品,游客在消费上也倦怠了。 

3.3做工粗糙,缺少品质感 

杭州现有的旅游纪念品,除像王星记、张小泉这样有品牌的产品,大部分产品本身做工缺乏精细度,包装也极其拙劣。这样的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但其与品质杭州的城市主题所不相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对于杭州的认识,以及游客在杭州旅游的愉悦度。 

篇10

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老年人在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了大半生后,退休时节他们最怕被社会所淡忘。许多老人对社会怀有极强的责任感,只要他们感到自己还能被社会所接纳就足够了。另一方面,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休闲和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人类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和自我肯定,把自己融于人类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形式。这样老年人选择旅游便成为一件自然的事了。

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1998年来我国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年龄结构来看,超过51岁的老年人的比例占全部来华旅游者的22.3%,仅次于商务旅游活动为主的中年组的46.5%。根据最近一次世界老人年旅游大会的资料,美国人口中约有1/5的人年龄超过55岁,他们当中有47%的人有过远程出游的经历。可见,老年人已构成了旅游人口中颇具规模的一支队伍。

从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来看,在旅游人群中,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并不低,而且消费潜力大,特别是发达国家。据预测,1990-2000年美国总人口将增长7%,而55岁以上的人口将增长11%,他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另外一方面,他们的开销却比年轻人少得多,子女已远离他们,社会保险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所以许多身体健康者往往选择昂贵的航空和游船来旅游,给旅游企业带来高额利润。

从我国自古有尊老爱老的习俗来看,据对北京几家大的旅行社办理中国公民出国旅游老人情况的调查,其中相当数量的人是子女出钱为老人实现“出国梦”。此外,我国许多高收入老年人依靠自身储蓄,也可出国旅游。

从对日益扩大的老年旅游队伍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老年旅游的旅行社和旅游服务组织。更有甚之,许多旅行社在推出热点路线时,还对年龄作了限制,使广大老年人望“景”兴叹。可见,开创老年旅游市场,为老年人旅游提供专门的服务,是旅游企业谋求发展的一种机遇。

二、老年旅游市场的特点

老年人由于其身体、阅历等情况与其他年龄组差异很大,所以其参与旅游活动有几个共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对旅游目的地选择性强,对出游活动的安排比较慎重。老年人已经失去了青年人所具有的对旅游活动中探险成分的好奇,因此,出发前会通过各种媒介,对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作尽可能详尽的了解,并力求提前安排。(2)以纯旅游活动为主,区别于青少年组的休闲旅游活动,更不同于中年组的带有特定商务目的的旅游活动。与此相对应,在旅游消费支出中,基本上全部用于旅程中的吃、住、行、游、娱,很少购物。相比之下,其他年龄组的购物支出往往占到整个旅程总消费的50%左右。(3)以团队旅行活动为主,往往老俩口结伴而行,对旅程中各种活动的安排,要求以舒适、休闲和旅游机构的高质量服务为标准。这之中,健全的医疗安全保障体系,是老年旅行团完成旅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老年旅行团不同于一般旅行团的一个显著特点。(4)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是对老年游客吸引力最大的两类旅游产品。(5)旅行距离受局限,通常是旅程长的目的地参游的老年人趋少。

三、当前开发国际国内老年客源市场的几个基本策略

(一)由于老年旅游市场有区别于其他市场的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在开发老年旅游市场时,要以这些特点为依据,有的放矢。

老年人对目的地选择性强,对出游活动安排慎重,这就要求我们在针对老年人作促销宣传时,尽量内容丰富详尽,并且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老年人旅游受身体状况及经济能力的限制,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旅游线路时本着“短而精”的原则,行程路线要短,旅游景点精炼而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鉴于老年人对旅游目的地文化意义情有独钟,应在这方面多花费些精力。老年旅行团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有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这就对我们旅游服务的硬件和软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配随团医护人员,及时与旅游途中和目的地的医院挂钩。对导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求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求在老年心理、老年保健等方面有所了解,如安排老年人用餐时,尽量安排香、脆、软和含糖少、营养高、易消化、易咀嚼的食物。安排活动时本着稳健的原则,强度要适当。

篇11

关键词:杭州 旅游纪念品 发展 品质感 杭州特色 品牌

1.杭州旅游业的发展 

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的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越来越吸引海内外游客的到来。2011年6月25日,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的西湖,也是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杭州的旅游业日益增长。 

随着一些国际化的会展在杭州的开展,如休博会、西湖博览会、国际动漫节等等,也都给杭州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鲜活的时尚元素、科技元素,给这座老城赋予了时代的新貌,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 

据杭州市假日办统计,今年10月1日至7日,杭州市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1490.01万人次,与上年“十一”黄金周相比增长了15.9%,其中西湖景区各景点累计接待游客385.05万人次。国庆7天,杭州市共实现旅游收入63.2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十一”黄金周相比增长19.6%。 

2.杭州旅游纪念品发展的必要性 

杭州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脚步却没有跟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2.1发展旅游纪念品,可以加大杭州旅游收入 

随着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需求也在大大增加。在发达国家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相当高,而我国还比较低。开发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可加大杭州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收入,从而增加杭州旅游的总收入。 

2.2发展杭州旅游纪念品,宣扬杭城文化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对于这个城市的纪念,也是这个城市给游客的名片。而杭州现有的旅游纪念品,多老旧缺新,且粗制滥造,更缺少了杭州特色。杭州旅游纪念品做为杭州的城市名片和无形的城市宣传单,可以宣扬杭城文化 

3.杭州旅游纪念品的现状 

对杭州旅游景点和旅游纪念品,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纪念品的调查发现,杭州旅游纪念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3.1样式陈旧,没有更新 

保守的传统工艺品,与几十年前的一样,没有随着时间而进行再设计,导致在游杭州的游客无从下手。如油纸伞,虽然极具杭州特色,赋有杭州古城的文化,记载了杭州爱情的千古绝唱,已经成为了杭州旅游纪念品中的经典,但几十年不变的造型与样式,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再设计,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生活。 

3.2品种单一,缺少创新 

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多在各个景点的服务站销售,不难发现在不同景区的旅游纪念品,没有根据景点特色而设计,全城统一。除了油纸伞,就是丝巾;不是茶叶,就是藕粉。为什么六和塔的旅游纪念品和雷峰塔的会是一样呢?为什么西湖新老十景的服务站,卖的都是一样的旅游纪念品呢?旅游景点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纪念品的开发并未跟上 ,面对一成不变的产品,游客在消费上也倦怠了。 

3.3做工粗糙,缺少品质感 

杭州现有的旅游纪念品,除像王星记、张小泉这样有品牌的产品,大部分产品本身做工缺乏精细度,包装也极其拙劣。这样的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但其与品质杭州的城市主题所不相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对于杭州的认识,以及游客在杭州旅游的愉悦度。 

篇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周庄、宏村和同里等一些传统村镇旅游的名声鹊起,目前中国传统村镇旅游发展已经走过二十年历程,相关研究也随着这一过程不断扩展加深。

1 概念界定与研究概况

1.1概念界定

(1)古村(镇)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镇)就是那些上朔源头在明清之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寨聚落。但学术界却对此存在异议研究历程,争议的焦点即是在如何定义“古”字上。刘沛林(1997)[1]认为古村(镇)是古代保存下来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镇);丁怀堂(2007)[2]认为只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的村(镇)即为村(镇):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村庄里面;二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个遗存包括物质的,还包括非物质的;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历史文化名村(镇)

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设置的一种保护制度,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提出了历史村镇的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别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又对此概念作了进一步完善,认为历史文化村镇是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论文提纲格式。

(3)传统村镇

刘沛林(1997)[1]将古村镇与传统村镇进行对比,他认为二者基本是等同的,只是提法不同而已。陆林(2006)[3] 认为传统村镇是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研究历程,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的村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古村镇、历史文化名村(镇)和传统村镇在概念上存在这样一种关系:传统村镇可以涵盖所有历史时期中保存完好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村镇。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从众多传统村镇中评选出来的被专家认定为具有重大保护和纪念意义的传统村(镇)。古村落在时间上有一个区间限制,即明清之前的传统村(镇)。如图1-1所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