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7 11:27: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021-0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到各门学科知识中,使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的教育过程。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强调:“不应该把德育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1、善于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外,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德育典型:在黑暗中疾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鲁迅。教材内容亦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从《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身上学会怎样爱国;可以在《散步》中学会尊老爱幼,培养道德责任感,等等。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想感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沿着课文所指引的正确方向慢慢形成。因此,语文课本可以成为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教材,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2、善于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在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教育往往是枯燥的、机械的,教育也会蜕化为空泛的说教或空洞的口号,教育的效果也就几乎近于零。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界。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编话剧体验文章中的角色,体悟“我”“妻子”承担着的道德责任。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揣摩韩麦尔先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从人情的冷暖中让学生产生对社会的热爱,让学生产生爱心,关爱身边的人。
3、善于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针对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生命当儿戏,做出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等事,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仅有的一次生命。针对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收藏起来的现象。
二、创设有利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有语文,所以处处也就有德育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作为德育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做学生的道德楷模。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在学生中树立积极健康的道德舆论导向,树立典型的道德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会在同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基地。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专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每周话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舆论导向,“我身边的雷锋”可以激励学生继承助人为乐的传统风尚,整洁的班级环境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大方得体的服饰可以形成朴素的生活作风。
校园文化建设也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良好的校风、学风可以提醒学生向上、向善,名人格言、警句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身,温馨的提示语可以时时提醒学生爱护花草、爱护公物、节约用水、注意安全等。
三、语文教学应与学校德育相融合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1.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的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之中,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尤其落在语文工作者的肩上,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2.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探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当然语文教学应以语文教育为主,不能因为强调德育教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教育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艺术。
2.1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2.1.1阅读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明白文意,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感情,新的语文教材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有情景交融的诗歌,有诗意盎然的散文,有引人入睡的小说,有催人泪下的剧作,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朗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使学生了解志愿军战士,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使他们深切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1.2分析教师,进行德育教育。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现在有些学生迷恋电脑游戏,而心浮气躁,面对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难以辨别真伪。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3.美德教育
3.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3.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
4.人生观教育
作为高中教师如果想在教学中不留痕迹地自然灌输德育教育,一定要建立全新的教学观,要下工夫挖掘语文教学中各个环节存在的可用于德育教育的素材。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素材,教师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将其在讲课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笔者认为相较于直白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会事半功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前提就是语文教师能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而不是一味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更新教学观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语文课程德育教育效果首推爱国主义教育。建议高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完成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现在的高中生而言,很多课文内容如果平铺直叙地讲给他们听,他们并不会往心里去。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使图片和视频有机地结合,则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些和爱国有关的现代诗歌,可以用诗朗诵配合图片展示,给予学生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沁园春・长沙》在展示豪迈情怀时很好地陶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当多媒体展示故居、展示橘子洲头、展示鹰击长空时,学生会为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同时对祖国充满感情。
三、教学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
教师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将语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适时地与现实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语文课文中关于思想道德的语句并不少,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深入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指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课文中适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远远超过直接的思想道德教育。笔者在和一名故意旷课的学生沟通时,直接对话总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讲到的《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四字时,笔者发现这位学生突然很有精神,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多媒体,笔者乘机引导:若想鹰击长空必须有鹰击长空的能力,必须像飞鹰一样具备魄力和勇气。这位学生之后再未旷过课,并且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灵魂”四个字让很多学生诧异和不解。笔者就“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了艾青人格上的伟大进而思考自己的作为,这样也达到了德育的功效。对于课文的现实意义,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深入社会实践进行探索,很多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体会到了课文对德育教育的意义。
四、于故事中发现德育价值,并适当引导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政治课程,德育教育要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收获,而不是过于直接地给予道理的讲授。笔者认为一些课文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作为高中教师只要有目的地引导一下就能很好地实效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更能吸引他们探寻内在的启示,所以对于一些故事性的课文,高中教师应该多在德育方面用点心思。像《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使学生收获一些东西。《荆轲刺秦王》一文有很多视频资料,笔者经常会在课上选放一些片段,对于荆轲的行为,学生的看法不尽相同。教师要给予很好的引导,有的学生认为荆轲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历史,是不现实的,所以最终以悲剧告终;有的学生认为虽然荆轲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他的勇气和魄力值得中国人学习和敬仰,甚至有的学生直呼荆轲为英雄。对于这些看法教师要都给予肯定,对于不同的看法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最后统一到一个切入点。越是能呼应学生思维或者想法的课程越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通过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虽然任务重时间紧,但是作为教师还是应该安排一些情景教学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比如诗歌朗诵、主题演讲、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实质上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为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诗歌朗诵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体会祖国语言之美,并且能增强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主题演讲不论爱国题目或者理想题目都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过程得到感情上的强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40
张北县选用的初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其中,不少文章不仅体现了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如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秀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助人为乐、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以文传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以情育人
1.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单纯说教和那些枯燥的概念,它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情怀。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用下面几首歌的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这些文章通过对祖国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的描绘,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重亲情、重友谊的情感
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课不是干瘪的说教课,而是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结合课堂氛围对学生动之以情,最后达到晓之以理之目的。《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的感人力量;《散步》描述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有一些学生还把这篇文章带回家读给家人听,听后家里的气氛更加和谐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看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使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居住条件的改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造成学生孤僻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压抑。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以德感人
1. 助人为乐和宽以待人的教育
宽以待人、助人为乐,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学生在品味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2.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渐渐淡化。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更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将一事无成,也不会成为祖国建设所需要的栋梁。在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有很多。
3. 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也就体现在道德美上。《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塑造人生观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
首先是“大爱”的教育。德育教育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使政治和语文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给学生展示时期的视频、图片,带领学生一起去痛恨日本的惨无人道,去感悟“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赤子之心,在这个基础上,结合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的较量,鼓舞学生要不懈奋斗,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为自己为祖国的将来添砖加瓦。
其次是亲情、友情的良好维护。它们贯穿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一个人情商高的体现,更为自己人生的顺利发展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这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做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拿史铁生的《合欢树》为例,他向我们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不要像他那样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无法弥补的遗憾。作为老师,时刻牢记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把德育教育处处渗透,结合身边实际事例,增强说服力。比如现今的养老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
值观。
第三,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例如《洛阳诗韵》、《南州六月荔枝丹》等可以培养学生扩大视野,去发现、感悟生活中的美和乐趣,用一种欣赏和向往去追求未来的人生。从而培养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为以后走入社会顺利与社会接轨,学会用乐观的处事态度来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
责任是一种使命,是一种做人态度。
首先,教育学生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只有尊重爱惜它,才有机会回报父母回报社会,这是对父母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合欢树》一文中的史铁生在刚遭受截肢的惨痛打击时,他只想“死了算了!”拒绝治疗,绝食,不理解母亲的苦心,最终母亲因操劳早逝他却后悔莫及。进而结合实际中诸多青少年自杀、犯罪等事例来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其次,教育学生时刻有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如今,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从个人做起,抑制恶化的速度,相信总有一天会还原绿树青山美丽面貌。通过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引导学生加强环保意识,结合新闻、视频来跟学生分享环保的重要性,并留实践作业让学生完成,养成时刻环保的好习惯,并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为我们的生存创造美好家园。
第三,引导学生珍惜时间,为自己的青春负责。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古诗《春望》、《泊秦淮》、《过零丁洋》时,让我们倾听已届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领悟仁人志士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忧愤,让学生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可进行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进行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庄子的《秋水》,要求教师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来,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思考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1.感悟亲情――认识生命的不易。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受着几代长辈的宠爱。可是过多的呵护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回报亲人,逐渐丧失了一颗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在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描写亲情的,如《背影》一课通过父亲对儿子无声的关爱让学生感受父爱如山,这样的课文都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
2.感悟友情――体会生命快乐。一个人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是现在常听一些老师说,现在的孩子难管、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间为了一点小事争个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所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体会友情带来的快乐也很有必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刚踏入青春的门槛,他们热情敏感,拥有丰富的情感,反感那些机械呆板的生活,听不进正面乏味的说教,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他们自身认识水平的不足,形成较为强烈的反差。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能方面,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教会他们学会做人。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好语文学科知识,更应该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育人点,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第一,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的优势在于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保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包含着赤子之心、男女之情、手足之谊等。学生学习这些文章,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美,而且可以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感悟到做人的道理。
爱国主义是永恒的教育主题,是高于一切的最伟大的情感。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在学习《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课时,中国留学生在面对教授咄咄逼人、刁钻古怪的问题时,机智坦然,应答自如,维护了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通过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世间真情。《好雪片片》一文中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怀善意的流浪老人的形象,借此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境况如何都要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的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学会体察别人善意的同时也要善意的对待他人。《一碗清汤荞麦面》通过以店主夫妇为代表的社会成员对母子三人的同情、尊重和关爱,充分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同时使职高学生从店主夫妇身上领悟到什么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使学生从中找到了做人的道理与原则。
第二,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真善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有了他们,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文明与进步,也产生了新的腐朽与堕落。职高生们往往被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所迷惑。他们中的一些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步入了道德认识的误区。而职高语文教学内容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
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优势,在教学中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对于进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质,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一座建于山顶的普通小屋,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却具有玲珑剔透的通灵之美,让人心生无限向往?学生有的说因为作者喜欢小屋,有的说小屋建在山顶本身就美,有的说小屋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所以写得很美……此时我暂撇开课文,举了一个例子:有两位少女,一位是清水出芙蓉,不施粉黛。另一位则浓装艳抹,难识真面目,请问你们会喜欢哪一位?答:前者。因为其“真”。山顶上的小屋和大自然的美丽让作者如此深爱,也是流于一个“真”字。凡是真的、善的,则必是美的。要善于发现并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去追求,才能是一个达观自信,充满爱心的人。
第三,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真正的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因此,教育应具有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精选的优秀课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教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善待他人。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
二、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而在作文讲评时,不能光找优秀作文,还须找一些后进生的作文,发掘其闪光点,通过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如布置《我的家乡》这一题目,学生在看题目后自然会想到家乡的美丽、富饶……在内心深处思考家乡的变化原因,继而明白这是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在审题时自然会想到助人为乐、好人好事等,立意时会想到歌颂赞美这种助人为乐、好人好事等其他有意义的事,这样也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总之,教师可通过作文的讲解、训练与讲评,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训练。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要关注人文性。就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重视语文的德育教育,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本文中,笔者结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分析相应的渗透对策。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从根本上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学生的能力建设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德育教育,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
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3.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则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呢?
1.立足课本,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拥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如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析法,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热莸幕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促进小学语文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
2.开展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从根本上讲,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3.紧密结合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知识和视野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阅读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促进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就要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促进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的实现。
自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重点就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并不是仅限于基础的字词句的教学。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求穿插入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说德育教育,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的内容。自新课改以后,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频繁,许多语文班主任教师甚至还将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之所以现今的教学目标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因为德育教育渗透入语文教学的方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改善目前小学生教育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问题。目前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对文化课程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更是重点教学项目。但与此同时,很多学校却忽视了专项的德育教学,使得许多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另外,在目前小学的几门基础教学课程中,语文相对来说最为灵活,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其他学科的内容,这也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非常多样,包括了常规的课堂讲学、课堂活动、语文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以后,语文教学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因此,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进行渗透,几乎贯穿语文教学的全程,可以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方面也受到良好的教育。
1.从课堂讲学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课堂讲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一项内容,占据了语文课程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通过课堂讲学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从课文的内容与中心思想入手,传达课文所具有的教育意义,通过口头表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相应品德的重要性。比如说人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学奕》讲述的是两个人学习下棋的故事,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学习一定要专心认真才能够取得一定成就。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良好礼仪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
2.从课堂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更加注重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让课堂的气氛能够充分活跃起来。因此,课堂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从情景教学的角度,向学生宣传德育知识。比如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军神》所表现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屹立不倒的气概,在进行课堂活动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影片,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时期先辈们应用战斗的事迹,并将坚忍不拔的精神传承下来。一般在课堂活动中,所要进行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采取一定的改变措施,有些课文内容并不适合开展课堂活动,所以也就难以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3.从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掌握水平。一般较为常见的语文实践教学包括了作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以及读书活动等等,通过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诸如辩论比赛或者读书活动等实践教学工作都非常容易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实践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训练,更可以加深其对相应德育知识的理解,对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多个方面,全方位地让学生在接受文化课程教学的同时德育素质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工作和文化课程的教育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德育教育与文化课程教育同步的目的,需要将德育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从课堂讲学、课堂活动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渗透,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提高。
总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新课改环境下的必要措施,是实现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顺德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24-02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语文新课改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新课标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语文教学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 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情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芦花荡》中,可以看到孤胆英雄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动人场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展现了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三峡》、《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长江三峡、杭州西湖、滁州琅琊、湖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我的母亲》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体会到做作母亲在教育子女上良苦用心,更易与自己母亲沟通,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老王》中老王身处社会下层,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阿长与<山海经>》中保姆阿长质朴、善良、热心,对乳儿怀有深厚的感情。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再塑生命》告诉学生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创造人间奇迹,人生有不幸生活有得失,灾难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台阶》让学生了解山区人们生活的艰难,我们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则讲述自己走过迢迢人生征途,饱尝世间甘苦,回首往事,仍挥不去儿时那段苦艰经历。《送东阳马生序》明白贫困不是成材的障碍,反而是成材的动力,只要有恒心,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止不了求知的脚步。
2、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雪》、《雷电颂》、《短文两篇(巴金)》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海燕》中海燕的象征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学,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