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14:42: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媒介融合的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先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所提出的,原本的意义指的是各种类型的媒介表现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发展动向。它的概念包含着狭义与广义两层意义,狭义上指的是将各种类型的媒介形态“融合”起来,以实现“质变”,进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包括了:数字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就广义而言,“媒介融合”其范围更为广泛,当中包含了所有的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以及融合,其不但包含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同时更包含了媒介作用、传播方式、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不同要素之间的融合。
2媒介融合下的现状与问题
2.1虚假新闻泛滥新媒体的涌现,媒体形态的丰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飞跃。但是,在其拥有积极意义之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有部分媒体总喜欢从“网友曝”当中“找新闻”,这也是导致假新闻产生的一个原因,一样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14年出现的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等假新闻,便是某些网络媒体相互转发而发酵起来的。像上述的假新闻,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便已经被进行,容易导致严重的影响,更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繁荣。
2.2新闻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媒介的融合,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与空间,然而同样会存在着不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包括其侵害了一般人的私隐,直到最后不得不走司法途径的情况也经常出现。例如:“人肉搜索”便是典型的案例。如此不但需要受众拥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而且也要求政府有关机构必须要加强管治力度,例如实施上网实名制等工作。
2.3信息的同质化在媒介融合形势下,信息的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媒介融合使得信息量急剧提升、传播速度逐渐加快的同时,也让新闻原创性逐渐下降,致使新闻同质化问题不断提温。常常会发生相同的一条信息,于不同媒体上被报道其报道方式与形式均是相类似的,甚至有些报道更是从标题、内容乃至结构均是完全相同的,然而却来源于不一样的媒体以及记者,如此的同质化现状不但大大浪费了媒介资源,而且更使得媒体的公信力下降,钝化媒体工作者的创新能力以及深度加工能力。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3.1政府规范法制,防范虚假新闻、网络暴力的发生目前,虚假新闻泛滥,网络暴力事件经常有之,导致其出现的原因除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会各界具备了更多新闻传播的渠道、而且受众自身素质普遍较低等因素外,还因为现今我国政府法律法规存在空白以及漏洞所致的。只要政府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规范,并实施大力的宣传与普及,才可以让大众明判是非,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在当今,准则缺乏的形势下,常常让大众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只不过是无心的一个动作便有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所以,政府需要尽快地有针对性的明确法律法规的限制,避免虚假新闻、网络暴力事件的频发。
3.2对社会及受众实行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下,社会受众必须要具备正确的是非观以及判断能力,能够科学地判断信息是否有用,这便需要对社会及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各社区的宣传栏,政府官方网站,各大媒体等定期对于信息泛滥时代,公民应该培养的素质以及信息筛选方法,网络防毒等相关知识,以让大众能够对存在的不正当的信息实施科学的判断,并规范好个人行为,从本质上实现尽可能的降低虚假、垃圾信息泛滥、信息同质化等带来的负面作用。
3.3重视内容创新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避免新闻内容的同质化,应该要重视内容的创新。懂得依照目标受众的价值定位以及社会立场以决定媒体在信息采集、处理以及话语表达上面的差异性,在新闻策划、采访、产品制作以及广告营销等环节当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让采集到的信息资源于不同媒体上实现合理分配,以适应不同媒体特质的新闻产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63
1 媒介融合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微博、微信、博客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数字技术的日益精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界限也日渐模糊,这就是所谓的“媒介融合”。具体而言,媒介融合具有“五化”特征: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和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1]。
而今,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颠覆性地变革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均刻上了特有的时代烙印。
2 媒介融合趋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对前卫和开放的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影响。与此同时,高校的教育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以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构筑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2]。高校教师团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大量的资源,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并开展教育工作。例如,针对学生群体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群和QQ群等工具传递公开信息;针对学生个体,则可以利用QQ、邮件和短信等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数字技术的虚拟平台,师生可以畅所欲言,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
3 媒介融合趋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是指信息的无边界传播,媒介融合使得当代新闻传播涉及的知识领域愈加深入和广泛,在更为广阔的通识教育背景下展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3.1 海量信息的快速传播增加监管难度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速即时、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另一方面其开放性导致泥沙俱下,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增加了高校及时遏制不良信息传播的难度。一个错误的信息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网络媒体的热门话题,对缺乏独立自主判断力的学生将造成错误的引导。
3.2 媒介融合时代易造成学生对虚拟空间的过度依赖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所接受的信息是经过一定原则下控制的。但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后,大学生更倾向于进入新媒体的互动空间。新媒体丰富多彩的娱乐氛围,极易造成青年学生对媒体的虚拟空间的依赖。不少学生在上课时却忙于应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破坏了正常的学习风气;部分同学在虚拟空间中无所不能、妙语连珠,而在现实中却是情绪消沉、脱离实际。
3.3 媒介融合时代的“自媒体趋势”造成意识形态的整合受限
传统媒体需要借助中介的传播,而新媒体具有“自媒体趋势”,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中心。先进的技术设置容易滋长极端个人主义观念,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引发政治意识的淡化,使得高校难以对独立分散的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加大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引导难度。
4 媒介融合趋势下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对策
媒介融合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处于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发展不规范、不完善的阶段。高校应该采取积极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态度,需要与时俱进,利用特殊的时代背景,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入更系统和完善的新阶段。
4.1 革新思想观念,增强对新旧媒体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在进行中,但对于界限日渐模糊的新媒体的加入,高校应该重视教师团队的思想观念转变,用先进的大局观念顺应潮流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媒体技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灵活运用新旧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新旧媒体技术运用熟练的专业队伍,构建基于媒介融合技术的教育工作平台。
4.2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完善的传播、反馈和监督机制
首先,高校需要在原有的信息传播系统中,增加信息正能量,同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使用活泼生动的形式提高其接受程度。其次,利用新媒体的强互动性,不断拓宽反馈渠道,利用点对面的技术优势,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最后,加强对新旧媒体平台的监督工作,建设移动信息舆论监控平台,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增强教师团队对媒体传播突发时间的应对能力。
4.3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服务水平
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管理网络平台,建设融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结合学生群体活跃时尚、更接地气的特点,作为高校的信息传播和互动渠道的途径之一,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形成高校管理和学生自管理的均衡配合,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和引导正面的价值观念。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高校需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端,把握媒介融合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扬长避短地进行合理应用,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分析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各类院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必须优化自身培养理念,并以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来引导培养改革。高校要以实践应用理念、时展理念以及真实性理念为基础,不断整合和运用新媒体和新媒介,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下面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进行研究和分析。
1.1真实性培养理念
新闻传播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坚持真实的培养理念,让新闻媒体人才能够说实话、办实事,更好地传播正能量,为社会赋能。与此同时,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们社会责任感以及分析新闻、判断新闻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虚假新闻传播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1.2应用实践培养理念
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院校教师必须要重视引导学生多参与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新闻传播经验,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就业和从业,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工作的作用和价值。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还要积累实践经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学生们更好地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业务素质,使学生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发展的媒介融合时代。
1.3时展理念
近年来,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闻媒介应运而生。在这个多种新闻媒介相互融合的时代,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必须坚持贯彻时展理念,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与时俱进,学会捕捉时代热点和新事物。与此同时,高校课程设置也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将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形式和理念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新闻传播能力与素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时代新闻媒体人才。
2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培养理念和体系与实际培养方案和教学存在很大差异,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重视,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下面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有效分析。
2.1缺乏健全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
很多院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一些院校过分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新闻传播能力,而轻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这使得很多学生即使具有一定的专业新闻传播能力,却缺乏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涵养和分析能力,这使得很多新闻传播内容显得非常空洞,不易感染人,达不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2.2学校新闻传播教学缺乏时代性
在媒介融合时代,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社会上并存的多种媒介,只是单纯将社会上的媒介分别对待,没有将各种新闻媒介进行有效融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媒介融合思维和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很多教学工作和内容都与时代相脱节,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学校对于新媒体的教学意识和观念比较保守,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因而不利于新闻传播人才综合培养。
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学校为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充分结合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充分运用时展资源,丰富新闻传播教学内容,结合时展现状以及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路径,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媒介融合时代更好地整合媒介资源,充分发挥媒介资源的优势,有效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下面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展开探讨和研究。
3.1培养新闻传播人的新闻意识和理想
在进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前,必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新闻传播意识,只有具备新闻传播的意识,才能做好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工作和事情。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新闻传播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新闻传播理想,让学生能够正确认知新闻传播的作用和价值,建立积极、正向的新闻传播思想。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要向学生全部展现新闻传播的各类媒介,新闻传播的标准、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有效运用媒介来传播正能量,维护社会正义,遵守国家法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2创新多样化、丰富化的新闻传播培养体系
在媒介融合时代,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就要不断创新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新闻传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各项新闻传播技能和方法,推动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新闻传播能力和水平。而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国家和社会上的新闻媒介也在从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形式逐渐发展和演变成电子形式的新闻传播媒体,且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要完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媒体与网络的有效融合,增设信息媒体化课程,改善新闻传播课程结构,丰富新闻传播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新闻传播技巧,运用更多新闻媒介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能力和水平,从而有效实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3.3壮大新闻传播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83-01
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载体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各种变革,从纸介报纸、刊物到多媒体广播、电视,直至现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和手机。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信息传播的长足发展过去不相统属的各类媒介之间正在悄无声息的互相融合,即媒介融合。所谓的媒介融合,又叫媒体融合,媒介融合的设想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主要有两种形式: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此种传播途径是传播界新的实践形式,媒介融合伴随各种新兴媒体广泛应用而出现,是当前传播行业大势所趋的共有现象。从20世纪末开始,媒介融合成为信息传播媒介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本文拟就当前媒介融合现状的分析,来探讨媒介融合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为当下的媒介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当下媒介融合正处于现在进行时态,国内有学者这样解释媒介融合的概念: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等;以及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一、媒介融合现状
我国在这方面与西方国家尤其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虽处在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现实已然存在于传播业中,且逐步形成规模、步入正轨。在网络数字化大潮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方法多变,使各类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新闻的去中心化成为必然,在一直被打击的传统媒体试图以网络化转变发展新生存空间的状况下,为了延伸生命力,保住自身,传统媒体做了太多努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过去老的传统媒体的最大资源是是新闻生产能力,而转变成败也将主要取决于对内容的重新设计与生产能否对受众产生吸引力与凝聚力。国内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了报网之间将进行联动、互动、整合的发展轨迹。例如国内学者宋有震在《联动、互动、融合―试析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的三个渐进式》一文中提出从互动、转向、相融,重心是通过组织和制度的重构对新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开发以融合新闻别具一格的影响力去拓展市场赢得竞争。同时在新闻传播上突出报,即是网也是报理念,把两者之间的交汇点直接指向信息的提供者。报纸与网络在互动阶段实现的是双赢的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报网的发展决不止于互动最终还会走向组织结构的深度融合。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新闻从业者不可以再把新闻体裁的独立性作为唯一重点,而是更应该注重信息内容的优化组合,进而达到信息传播形态的多样化,对于相同事件报道,进行多种形态整合,使用各类新闻信息传播媒介轮番轰炸,如纸介和网络互动合作等,将新闻事件的传播呈现出多样性立体化效果,报道形态的多元化大大提升新闻信息传播效果,在受众当中延伸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新闻信息在传媒组织中一旦在不同载体上合理分配传播方式,媒介之间建构起相互依托的纽带并实现信息共享和传播方式优势互补,那么,数字化转型必将挽回传统媒体的颓势。
二、媒介融合发展
媒介融合给新闻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美国新闻学者德默认为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应包括交互推广,克隆,合作竞争,内容分享和完全融合五个阶段,五种不同的形式,交互推广。让新闻从业者担忧的是,融合媒介的发展在我国还面临着行业规划和制度阻碍。就拿网络电视兼容了电信网络和广电内容,其发展受来自电信、广电、文化部三部委的共同监管,稍不留神就会触碰相关政策。关键问题是各自由于短期利益和行业内部利益驱动,把原本的合作伙伴看作竞争对手。网络电视在我国不仅受到电信、广电两大行业之间的利益纷争,同时还要受到地方各利益集团的制约。此外,我国传媒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因行政区划、行业分割等因素而起的困扰。因此,要真正盘活我国媒介资源,推进融合媒介和融合新闻,做强做大我国的媒介集团,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迫在眉睫。
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高速网络的普及,融合新闻,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传统新闻媒介走向网络化生存是大势所趋。其实,在学界正式提出媒介融合之前,它早已在业界自发探索,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不断沿着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前进。从这一意义上说,媒介融合即是社会要求传播媒体多元化发展态势的表现。如今媒介的融合趋势,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已超越以往。相信媒介融合必将在曲折行进中成为一种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广告这种形式的文化传播类型在当今社会的发展预示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在广告形式越来越繁多的情况下对于广告传播途径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的有必要。这些媒介在广告进行变化的过程中也在发生着一些自身的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很多媒介的诞生,在这些新兴媒介的建设历程中广告的传播途径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本文就目前广告媒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广告传播应用中媒介的构建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广告媒介传播应用中媒介的构建现状
在广告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媒介的界定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广告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和全面化。从开始的口号形式到现在的各种各样形式的广告可以看出整个广告行业中有了更多的领域正在开疆拓土,对于新领域中媒介的构建也正在紧张的进行中,目前我国广告媒介建设过程中的现状主要由经济崛起和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媒介变化:
(一)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广告行业在这些巨大变化中也有自己的变化。由于各种文化产业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过程中的兴起,文化产品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这也就为广告行业中媒介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文化产品的增加过程中为广告行业提供了很多广告途径,这些途径都是在经济崛起后的文化事业繁荣过程中才会出现的。
另外就是互联无技术的发展对广告行业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才的不断增加让广告行业在广告内容上有了更多的制作空间。计算机软件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都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壮大的,这些技术的发展让广告的内容不再单一,广告形式可以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广告作品在新技术的制作中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表达效果。
(二)在经济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使得我国的很多行业进行了融合,这些产业的融合对于广告行业的媒介建设势必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例如:在电脑网络技术和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技术等产业的相互融合过程。互联网技术在各种行业之间的渗透。互联网的发展几乎把所有的行业都带动起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所有的行业都能够在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工作环境中去进行。广告行业也不例外,电影技术和网络视频技术的融合以及电影产业的发展等也都为广告行业新媒介的建设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
广告行业不仅在这些其他行业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建设,在自身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融合中也建立的很多新的媒介形式。广告公司和视频网站以及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广告产品更加的商业化的过程中很多新兴的媒介正在悄然诞生。
例如:在视频网站和广告行业的融合过程中,广告在视频网站这种媒介中的建设就大有作为。广告可以在视频网站的视频中出现,而视频网站的页面内容以及节目的制作过程都为广告传播应用中媒介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变革只是目前广告行业媒介建设现状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中作为广告的受体――公众,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过程中为广告传播应用中媒介的构建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各种新媒体和新的信息获取途径的出现,例如微信,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在无声无息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的阅读途径渐渐的被互联网的相关媒体所瓜分,更多的民众选在在网络中进行各种生活行为。这些变化让广告传播应用中媒介的构建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针对这些新媒体和民众生活方式变化的方向进行一定的研究将会更有实用价值。
(四)广告传播应用中媒介的构建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不同的受众会对广告内容有着不一样反馈。广告媒介在这种研究结果中正在进行另外一种途径的研究: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媒介形式的构建。广告传播应用中媒介的构建中还发现广告的媒介形式也可以进行一种细分,这种细分根据广告内容承载着的不同的行业领域针对这些行业领域中小众化的媒介形式也可以有很大的发展。这种思想在广告传播应用中媒介的构建研究中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衍生。从社会的不同阶层、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等都能够发展处各自广告传播应用中的媒介。
二、新广告媒介建立方式及实例
目前关注度高的新媒介有微信平台的媒介构建、电子菜谱的媒介构建、各种即时性质的广告媒介构建,公众账号自媒体形式的媒介构建。这些新形式的媒介构建都是基于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公众生活方式变化进行的,可见这些媒介的创新性。
在各种广告传播途径增多的同时新形式的广告媒介在构建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可能是在众多变化中适应力和生存力最强的。在广告媒介构建研究的过程中也将成为重要的阶段被记录下来,并为以后广告媒介构建产生更多的启示。新媒介在构建过程中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是因为在构建过程中有很多盲目性。只有那些根据广告内容和受众的变化对广告内容和媒介形式进行仔细选择的媒介构建才在众多的媒介构建中成长起来。
结语:广告传播应用中媒介形式的突然膨胀使得整个广告行业进行着一种跃进形式的变革,在这样快速迭代的媒介形式构建中很多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意义的新媒介正在诞生和成长,而更多的是在新时代下对于广告传播应用中媒介的尝试。这些具有生命力的新媒介则启示着广告行业在新媒介的构建中紧跟时代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雷建军.软化的“媒介”――整合过程中的媒介内涵演变[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1)
如今,媒介环境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境,它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不仅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也离不开它,可以说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也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如何积极利用媒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也是我们每一个为师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针对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媒介素养教育与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融合作出思考。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融合的现状
随着媒介素养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与渗透,我们教师也在有意识无意识地跟随时代潮流,做一些教育教学上的改变。虽然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领域里做过一些这方面的尝试与实践,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与某学科的某一项目融合还不多见,本人尝试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这一项目中融合媒介素养教育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二、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对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利条件
写作不仅仅是一个写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能力综合性整体性发展的一个过程,它要求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所以,写作教学就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互相促进,注重写作中的交流与沟通。鉴于写作教学这些特点,它对提升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两者融合的有效手段
笔者在写作教学中,探索出以下三点关于媒介素养教育与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融合的有效手段。
(一)利用媒介资源,搜罗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
各种媒介资源中,关于写作教学的素材可谓丰富多彩,我们就要利用好这些现成的教学素材。在确定一个写作主题之后,认真搜罗与写作主题相关的素材,借鉴这些素材中的有用成分,根据教学实际,渗透教学想法,使自己的教学素材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授以“亲情”为主题的写作中,我不仅在授课之前利用媒介资源查阅与亲情相关的各种素材,还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查阅这方面的资料。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各小组任务,让他们查阅有关亲情的诗歌、经典著作、经典段落等,甚至关于亲情的反面材料。这样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而是做到了信手拈来。
(二)利用媒介资源,营造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也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情感又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在写作教学中,利用各种媒介资源营造跟写作主题相关的写作情境,让学生生动直观形象地感受,使其如临其境,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写作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真实的写作情境,但是利用媒介资源,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教授一个写作主题之前,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加贴切更加逼真的写作情境,首先利用媒介资源查阅这方面的资料,从中选出最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直接感受到了写作的情境,创作也就有了灵感。
(三)利用媒介资源,整合写法指导,树立学生的信心
写作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对写作都有一种畏难的情绪。出现这种情形,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素材,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写作方法。针对上面所说的情况,在写作教学中我也利用媒介资源和多媒体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教学生以《生活是一本书》为题作文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让学生在写作中优化谋篇布局,我上网查阅了几十篇这方面的文章,几十个关于这方面的教学课件,最后整合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写法指导。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写作方法之后,写作时就信心满满了。
四、二者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利用媒介资源时一定要做到精挑细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那些适合自己教学适合自己学生的优秀成分,过多依赖媒介资源不但会使自己的教学失去个性,而且过多的内容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查阅资料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不浪费宝贵的时间。
(二)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媒介对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在利用媒介资源查阅资料时,一定要有一双慧眼,要有批判精神,不要被媒介资源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要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媒介资源。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现状 数字报业 动力
一、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报纸发展的现状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媒介融合的浪潮冲击下,传统纸媒的地位在继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再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发展再度陷入“瓶颈期”。
1、报纸读者数量的减少
在“报纸消亡论”的论调下,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报纸的消亡就是一代人的消亡,随着最后一位报纸读者的离世,纸质报刊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当前年青一代是伴随着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纸质媒介没有像父辈那样深厚的依恋之情,对于这些新的受众而言,新型媒介才是他们这代人的主要接触对象。网络的实时性、互动性、丰富性等都以非常大的优势遥遥领先于纸质媒介,这就导致现阶段纸质媒体在发掘和培养新一代读者方面居于劣势,读者的流失对于报纸的长期生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据统计,在2007年,中国2.1 亿网民中,有73. 6% 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已有1.5 亿。新闻网站吸引了大量的网民,有1 /5 的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面临着发展势头如此强大的网络受众资源,报业的危机具有长期性。①
2、报纸的广告收入减少
广告之于媒体就好像食物之于人类,没有广告商的投资,媒体的运转就不可能进行下去。自2005 年以来,全国报纸广告的收益均呈现下滑趋势,而与此同时,门户网站的广告收益却一片飘红。广告商投资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报社的经营管理,进而间接导致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降低与报纸质量的下降,使报纸的生存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直到被兼并或彻底消亡。
3、报纸的时效性不足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出现并受到追捧,并不是空穴来风。其内容的实时性、音视频效果的丰富性、链接内容的全面性等都比传统报纸更有竞争优势,再加上移动上网平台的出现,各种电子媒介的普及,网媒的发展势不可挡。相比较而言,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新闻媒介,一直以来以“内容为王”标榜自己的权威和独立,却不得不面临网络带来的挑战。虽然报纸一直以来都是权威信息的者,纵深报道的探讨者,但这并不能否定网络在未来也会成为另一个信息权威的主导者。
二、传统报刊向数字报刊转型面临的问题
所谓报业的数字化,是指报业基于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与新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②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实时应用,受众对数字化报业的需求大大提升,而传统报刊在向数字报刊转型的探索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数字报业的版权与政策监管
报业的数字转型是当前适应整个市场潮流的去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了网络技术和虚拟空间,这就导致很多网络监管的问题不得不纳入考量的范围。如何最有效保证数字报业的版权不受侵犯,如何协调传媒内部针对数字变革而进行的人员、制度的调整,如何最大化的发挥记者编辑的能动性,都成了传统报刊需要面对且尽快解决的问题。就国内媒介融合现状而言,不少媒介集团已意识到媒介融合能提高传播效率,却大都苦于政策瓶颈难以推行改革,目前仍有75 号文件明文禁止广电和电信的互相渗透。③
2、固有传统思维的局限性
数字报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而在我国却仍旧停留在报刊网络版的发行上。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地区对当前数字报业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再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电子信息水平的限制以及通信技术的落后,致使部分处于转型期的报刊不能全面数字化;④另一方面是由我国特有的国情所致。自报刊诞生到现在,报纸的发展都是以一种“国有企业”“政府喉舌”的身份自居,几乎没有过彼此之间的媒介联动和激烈竞争。养尊处优的地位使得他们不再具备一种较强的风险意识,对行政机关的庇护和依靠使得报业结构不容易像国外的媒介集团一样被摧毁。因此,抱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心态维持着现有的稳定的报业结构。
三、数字报刊发展的趋势与动力
数字报业的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报纸的网络版而不进行新的深化改革,那么在世界数字浪潮中总有一天会被吞噬而不自知。报业的数字化是整个发展的大趋势,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向传统报业抛出了层出不穷的挑战,而且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是目前全球数字化转型都处于一个探索时期,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只能摸索着前行。
1、丰富数字报刊的内容
“内容为王”一直是报纸孤芳自赏的一个骄傲。于受众而言,报纸是一种权威的代表,是核对信息的一个标准,形式较为单一的报纸只能在内容上更加凸显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权,访难访之新闻,做独家的深度报道。在数字变革的过程中,报纸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深层次开发信息平台,整合多元媒介,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来呈现新闻,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降低报纸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效益。另外,除了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呈现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制作不同的专版和模块,适应手机、电脑、乃至将来的“电子纸”等媒介载体。
2、拓展数字报刊的业务范围
在媒介的经营管理体制上,我们不应再只限于新闻的与采集或者只是纸质报刊的网络版,而应该注重数字平台的立体化经营。例如《纽约时报》网站针对“报纸参与教育”这一发展计划而开辟的一个“时报学习”的专栏,其免费为3 到12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老师提供信息,学生可以在线阅读新闻、参加专栏游戏、向《时报》记者编辑发送邮件及问题,老师根据网站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时报》一方面为社会教育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新一代读者群。⑤在借鉴西方数字报业发展的同时,报业集团也应该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业务的拓展,比如在网络中开展音视频业务,融入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在内的文化活动等。
参考文献
①甘东、谢莎莎,《传统报纸与网络媒体互补——以〈新民晚报〉2008 年“两会”报道为例》[J]《. 新学术》,2008(4)
②石本秀,《融合还是分化——试论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的思维局限》[J]《. 新闻界》,2011(7)
③李娇,《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发展导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1)
④秦银萍,《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报业的发展》[J]《. 赤峰学院学报》,2011(3)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发展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弥补传统新闻传播工作弊端,提升新闻传播工作有效性,需要在了解新闻传播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方式。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价值
在新闻传播变革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媒介融合手段可以优化新闻传播的材料,拓宽传播范围,人们也可以运用新媒体时代的多样化传播渠道,了解和接收各类信息资源,增强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发生很大改变,为提升新闻传播的速度、效率,需要以媒介融合为基础,促进新闻传播工作的多元化发展,这样也能为新闻传播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和发展动力。新媒体时代,新闻热点的获取方式更加便捷。为实现新闻传播工作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需要发挥媒介融合作用,拉近新闻传播工作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在新媒体平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官方微博、门户网站等新闻传播形式越来越多。为加大宣传力度,需要传统媒体将发展重点转向新媒体网络平台,积极提升自身新闻在新媒体平台中的影响力,加强与媒介融合平台的密切合作,推动新闻传播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变革策略
1.创新新闻传播形式
一方面,新闻传播可以运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良好互动优势,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还可以与受众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第一时间了解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实际需求。新闻传播工作可以结合新媒体编辑技术,提升新闻传播的新颖性,不断将真实有效的新闻内容传递出去,这样也能更好地满足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需求。在新闻传播形式创新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还要注重新闻传播内容的质量,并通过与各类网站、APP有机融合的方式,拓宽新闻传播的渠道,从而达到新闻传播工作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发展目标,提升新闻传播工作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响力。此外,新闻媒体可以创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传递信息内容。比如,可以创建抖音账号,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让大众及时了解新闻热点。
2.优化新闻传播内容
媒介融合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发展的弊端,传统媒体可以结合新媒体平台创设自身的官方平台和网站,积极优化新闻传播的内容。传统媒体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化自身新闻节目,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形成媒介融合体系。在优化新闻传播内容的过程中,传统媒体还要重视对新媒体平台网络资源和信息内容的应用,使传统媒体的信息与新媒体内容有机融合,达到丰富新闻传播资源的发展目标,不断强化自身影响力。在优化新闻传播内容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可以结合受众的实际需求和特征,积极挖掘新媒体平台的网络素材、网络资源,关注热点话题,增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比如,新闻工作者可以挖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网络素材,结合受众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网络流行语等,促进新闻传播内容的有效创新。
3.提升媒介融合意识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多关注新媒体平台信息,积极分析新媒体平台信息内容特点,加快新闻传播工作的变革和发展。传统新闻媒体为了避免被边缘化,需要加强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其次,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结合受众对信息的获取和学习需求,重新定位新闻传播发展方向,不断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加快新闻传播速度,充分发挥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平台、网站对新闻传播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当前时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新闻传播工作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积极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新闻的传播,这样也能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和手机了解最新的信息,提升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响力。最后,在提升媒介融合意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积极学习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平台使用方法、网络信息新闻制作方法等,从而深度参与到媒介融合发展工作中,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认清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及时把受众反馈的信息表现在内容生产中,打造出“生产——反馈—吸收—再生产—再”的完整链条。
一、媒介融合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
(一)媒介融合概念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概念,也是中国目前媒介发展过程中要应对的现实问题。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体终端融合的过程。[1]从国际范围内看,最早描绘“媒介融合”图景的是1978年尼葛洛庞蒂,他认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而带来不同媒体间的互换互联。[2]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些涉及媒介融合基本概念的西方著作被译介到我国,例如,托马斯・鲍德温等合著的《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明确指出:之前各自为政的电信、有线电视广播和计算机工业将汇流到一起,产生整合宽带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3]。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等合著的《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一书第一章“变化中的媒介环境”也探讨了媒介融合及其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4]“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正式的学理性概念最早是由蔡雯于2004年在美国进行富布莱特项目研究时引入国内的[5]。
(二)媒介融合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与整体文化感受,是历史与文化的凝聚构成的符号性说明,是城市各种要素整合后的一种文化特质,是城市传统、现存物质与现代文明的总和特征,城市形象是城市景观客观的、集中的表述[6]。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指的是针对国外受众传播城市形象,媒介融合改变了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基于此背景,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可能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就传播场域而言,在传统媒体时代,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一般模式是利用行政力量引导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而随着新的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大众媒介接触行为和媒介使用方式不断革新,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传播场域、舆论环境和传播态势发生相应的变化。区别于国内传播场域,媒介融合背景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要面向国际受众,聚焦国际受众关心的议题,满足国际受众的信息诉求。
就传播渠道而言,媒介融合背景下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依靠单一媒体传播信息已无法覆盖大部分目标受众,为适应这一传播实践需求,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全媒体传播应运而生。它以新媒体的涌现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互补为特征,通过集合各种传播渠道,使信息传播涵盖人的全部感官,不同的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接受信息并随时参与反馈与分享。基于全媒体传播的优势,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渠道建设上,建设多维的媒体传播平台。
就传播主体而言,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主体日益多样化,在传统媒体环境中,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主体是相对固定的媒体和机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媒介融合背景下,人人都可成为媒体,城市形象的传播主体越来越多元,呈现出“全民化”效应。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现状分析
综观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现状,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关注:
(一)对外传播主体仍需形成合力
所谓对外传播主体是指主要承担对外传播任务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主体多元,其中不仅包括大众媒体,同时还应包括合肥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合肥对外交流的机构,NGO组织,团体和个人都应该承担起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职责。目前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大众传媒与其他机构和个人尚未自觉形成对外传播的合力,不能够充分地利用已经积累的传播资源和外交资源。
(二)对外传播受众定位需加强
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实质上是将城市独特的内涵进行提炼后,形成独特的形象,将形象中所蕴含的核心文化价值表达出来,并为受众所认知和接受的过程。理论上来说对外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受众对对外传播内容的认可和接受才是衡量对外传播工作有效与否的重要指标。但在目前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过程中,缺乏对目标国际受众的研究与针对性内容的架构设计,对他们的接受心理、审美情趣、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的研究与回应依然不够理想。还要强化传播效果跟踪和评估,制定传播战略和具体方法。
(三)对外传播内容设置需彰显特色
从时间上来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并非能够一蹴而就,所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内容选择尤其突出。目前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内容的选择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造出一系列能够彰显城市形象的传播内容,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合肥最真实的声音、讲述合肥最美的故事。
(四)对外传播渠道有待拓展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特征;优势;发展前景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相同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介产品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加速传播。既扩大了市场,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
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信息的接收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能够获得更更准确、快速、及时的用户信息,有利于媒介受众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在同一时间认识客观界[3]。
(四)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信息本身才是传播过程的主体,而传播信息的内容恰恰受到了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制约。媒介融合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突破了传播信息内容的境界,使媒介成为为内容服务的真正传播载体[4]。
三、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
(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
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
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转贴于
四、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尽管媒介融合现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出特点和优势,我国政策和媒介环境中众多因素仍制约其发展,但纵观全球视域,媒介融合呈积极走向,我们应在积极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改变束缚其发展的消极因素,优化其发展进程。
(一)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媒体内容的融合,即分属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交换和消费平台,利用数字和网络终端,逐渐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而传统媒体自身却难以对规模化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变为可能,但资金的缺乏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媒介融合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媒介产业融合形式在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主导下更加多样化,将进一步打破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壁垒,并趋向跨地区的媒介融合。媒介跨媒体、跨地区的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改变了媒介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使得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新型的媒介融合以此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另外,当媒介发生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后,会大大增强垄断势力,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使得节目创新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节目种类和媒介言论都将更加多元化[5]。
(三)关注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使媒介尽可能为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成为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样也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消费中,现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受众可以享受到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当前来看是“三网合一”——融合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逐渐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音频和影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并依赖全数字化网络设施的支持,将电视、电脑及手机有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信息人性化服务的“三网合一”,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将给受众带来更加快捷、便利、舒适的服务[6]。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寒.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J].才智,2011(28).
[3] 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3).
[4] 周志平.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编辑素养研究[J].编辑之友,2010(10).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79-01
一、新媒体冲击下,校园传统纸媒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基础数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5.8%。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近几年,用移动电子产品、手机等进行阅读的人数以阶梯式上升,而图书、报刊、杂志的市场份额占有率持续下降。校园里有许多纸质媒介,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有《理工之光》《大学生学刊》《心桥》《成都理工大学报》《成都理工大学学报》《北辰》等。据调查,大学生们收到这些校内报纸后,75%的学生不会翻看;15%的大学生会在无聊时翻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些纸质刊物在学生中的阅读率不足10%。这是当下校园内传统纸媒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校园纸媒发展的瓶颈。
除此之外,纸媒的发行速度也制约着其发展。据实地走访调查,校内纸媒一般为月刊或半月刊,重大事件不能及时报道,这也是它们不再受大学生青睐的原因。因此,校园传统媒介的转型和发展成为众多媒体人思考的问题。
二、新媒体冲击下,校园内传统纸媒的转型与发展
(一)媒介融合是趋势。在当今大环境的影响下,媒介融合是趋势,“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让传统纸媒有了新的“助力”,传统纸媒对数字化拓展需要一个实践与探索的阶段。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新媒体融合是校园纸媒的一个有效应对策略。传统纸媒只有在整合各种资源,占领多种媒体传播平台,才能更好地在大趋势中有大作为。
媒介融合在新传播技术的推动下,校园传统纸媒和新媒体不断走向合作,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媒介融合的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校内传播方式上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做到图文声像并茂;二是传统纸媒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接收、储存、检索,极其便捷;三是纸媒发展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模式。
(二)发挥内容优势。纸媒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大学生的喜好。在此基础上实行纸质内容数字化,才能提高校园内纸质媒介的竞争力。校园纸质媒介有原创的内容资源,有成熟的新闻采集运作模式,有传达引导思维的媒体人与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这之中,有多年积累的采访和编辑经验,有长期形成的舆论导向能力,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在与其他新媒体融入的过程中,校园传统媒介中的纸媒要发挥它的“内容优势”,再加上对新近发展的渠道的应用,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发展可以改变校园传统纸媒的宣传形式和内容特点,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目前,新媒体以其传播方式的巨大优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众,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冲击校园传统纸媒的强势地位时,结合新技术的数字化多元素发展,是传统纸媒发展的有效策略。另外,数字化是在一个更高形态上对校园纸质媒介核心能力的开发。校园传统纸质媒介的数字化转型,不是在数字平台上对媒体产品的重新组合,也不是对本身传统业务流程的简单整合,而是打破了校园传统的媒体边界和行业疆域,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对校园媒体产业链进行价值重构。
三、结语
校园纸媒与新媒体不是“冤家对头”,而是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共生共荣。校园纸媒转型、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与新媒体竞争,而是为了未来的发展。以开放性的姿态拥抱数字化、主动推进媒介融合的变革进程,抢占校园纸媒融合的新高点,是当前校园媒体人与校园纸媒的正确选择。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校园内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形势所趋,每位媒体人任重而道远,校园内传统纸媒一定不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消亡。
参考文献:
[1]翟秀凤,李慧宁.从美国《新闻周刊》去纸化看新闻类周刊的数字化生存[J].中国记者,2013,(8):120-121.
[2]CNNIC.第33次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3]Dan Gillmor.We the Media[M].O’Reilly Media,2015.
[4]彭兰.“内容”转型为“产品”的三条线索[J].编辑之友,2015,(4):5-10.
[5]孙铭欣.新媒体环境下纸媒商业模式转型初探[J].新闻与写作,2014,(2):46-49.
作者简介: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意义
随着网络和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将是全媒体时展的一种新形态、新趋势,这将有效地推动既具有较强媒介素养又能够熟练掌握语言技能的英语人才的培养。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地辨识使用英语媒介工具的能力
一方面,媒介素养对传统听、说、读、写认知能力的诉求以及对各种形式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与英语教育注重的技能培养目标具有极大的耦合性。另一方面,面对全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有针对性地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到英语课堂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性地媒介辨别能力,批判性地接受错综复杂的英语媒介及媒介信息资源,懂得合理利用媒介来完善提高自我,最终形成具备正确的媒介观念、良好的媒介能力以及健全的媒介心理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二)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目标
全媒体时代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媒介平台提供的丰富课程资源渗透媒体素养教育,利用媒体素养教育的优势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不断完善英语教学模式、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有助于实现英语课堂活动的教学目标。另外,媒体素养教育符合当前英语教学的改革趋势。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新时代语言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意识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因其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始终渗透着西方的多元文化。全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接触西方文化的学习平台。媒介素养教育让英语学习者在面对多元文化时应持有客观、平等的态度,引导学习者在多媒介的比较分析中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异同,了解到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消除对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逐步建立起多元文化认同的意识,为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接触到的西方文化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进而使英语语言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二、影响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因素
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为培养学生理性地辨识使用英语媒介工具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意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归其要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影响
英语老师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英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媒介素养的学习成果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英语教师的教育专业化程度、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评价对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能否有效融合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教师在多媒介的教学环境下,要能对大量的英语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认知,对优质的英语媒介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甄别,加工及应用,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的前沿性、丰富性等优势,并对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程度进行准确地评价,教师的这些教学业务素质和媒介素养教育能力都影响着预期融合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的自身行为对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主要需要学生通过自我教育途径来实现,因此学生的自身行为对于两者的融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以媒介工具作为学习基础平台,学生对时下流行的媒介工具,如电脑、手机、mp4等都有着较强的使用兴趣,除教师需对学生正确地使用媒介工具的引导之外,学生自我能否在学习实践中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媒介信息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这对于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有效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教学设备和环境对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影响
教学设备和环境是媒介素养与英语教学相融合的重要保障。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学校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学校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备上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一现状的存在使得媒体素养教育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及重视程度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现状。另外,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模糊了传统媒介信息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缺少了对海量信息审核的把关人,部分媒体为扩大市场份额,营造出的功利化媒介环境对学生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提供良好的媒介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理性分析媒介信息,这对于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中营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氛围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与英语教学目标
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设置合理可行的课程目标,同时这也是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进行融合的先决条件。这一过程是以明确两者各自的教育目标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找寻分析两者切实可行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媒教融合的新路径。如何将媒介素养的培养目标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这是全媒体时代运用媒体技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又对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媒介素养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融入现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是媒教融合迈出的关键第一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有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育部在2017年5月颁布的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原则,设计和构建移动英语学习平台……凸显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移动性、随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媒体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相互契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媒介素养教育是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同时英语教学丰富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载体。
(二)拓展教学内容,挖掘媒体素养教育资源用于英语课堂
教学资源是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各种教学素材,包括了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这些教学资源正是媒体素养应用于英语教学最直观、最佳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媒体资源,改变了传统英语课堂以教材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使英语教学向着多素材、多资源的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将媒体素材资源有效地引入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善于发现和选取优质的英语教学资源,如著名的演讲视频、电影或最新的英语频道新闻等,并且能够将这些资源通过后期的加工和制作,建立各种英语教学优质资源数据库供学生课上课下、随时随地获取英语学习资源。另外,在引入媒介素材时,英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向导,以课程知识点为选材依据,注重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才能达到最佳的媒教融合效果。课后教师要对融合课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教学成果进行不断反思和改进,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英语学习世界中拓展学习视野。
(三)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媒介工具
教学手段作为教学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全媒体时代的现代化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较好地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理性地辨识、合理地使用媒介工具的引导,可通过课内小组合作、课外探究等方式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确定研究主题,然后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任务,合作完成对研究主题的分析、讨论和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中,各小组需要借助媒介工具进行搜集、整理相关主题的媒介信息,教师则需要有针对性地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英语课堂活动中,锻炼学生理性甄选、辨别媒介素材的能力。另外,探究活动作为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重要课外教学活动,是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延展。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又要积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选择和接受错综复杂的英语媒介及媒介信息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