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16:07: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产生了文字,因此用来记录文字的载体图书也随后应运而生。它的存在记录了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世界上珍贵的文献资源。而图书馆的功能之一,便是要收集、整理、加工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资源,方便广大的读者阅读使用。图书馆是保存人类知识财富的机构,而保存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典籍便是图书馆是最古老职能。当今的社会发展迅速,产生的文献数量也同时增长;形式多样,类型复杂,传播速度块,而且部分文献时效性强,使人感觉利用起来十分不容易。如此重要的知识机构没有便捷、快速的管理方法肯定是不行的。随着现今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程序运行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它处理的对象是信息,处理的结果也是信息,因此计算机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够迅速的进行信息处理。使用计算机对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进行控制管理,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其数据安全性,因此高效而快速的图书馆管理方法由此而生。
1、可行性分析
1.1技术可行性
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可利用现在的主流的win7操作系统,操作简捷方便。数据库系统与开发工具也均为Microsoft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因为同属于一家软件公司所以在兼容性上三者不存在问题。开发语言为C#,不但可以开发基于.net的应用程序,也可以开发基于WinForm的程序。所用软件与语言在开发中已被大量应用,技术上都较为成熟,因此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1.2 经济可行性
(1)投资成本
设计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为C/S模式,最终运行需要一台server数据库服务器。现在的计算机购买成本并不高,且设备也可使用原有的设备。
(2)收益
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图书馆的各种管理人员,减少了员工工资的开销;数据保存方便安全,可清楚的知道图书去向,防止了图书未归还或丢失时不知道借阅者是谁而无法索赔的情况。
图书管理系统对涉及各种图书管理的行业均有使有价值,通过图书管理系统可大大减轻工作人员查找图书信息的工作量,开发此系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置都不需要特别的需要,且开发周期短,故在经济上可行。
1.3操作可行性
如今计算机普及度广,大多数的人都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且图书管理系统为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操作简单,界面直观易懂,用户能很快的掌握系统使用方法。因此,能简单的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人员,对系统稍作了解便可进行自己想要的操作。
2 需求分析
2.1 用户需求分析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总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图书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实现对图书资料的集中统一的管理。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图书馆信息的管理,主要功能为用户管理、图书管理、借阅管理、归还管理和查询等。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二方面的需求,这二个方面分别是图书借阅用户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
借阅用户可以通过图书名称、作者的名字、类型和出版社来查询相应的图书信息,此查询可模糊查询也可精确查询。借阅用户可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图书管理系统,查看本人当前的借阅情况以及维护部分个人信息(如:修改密码)。同时还能继续馆内图书进行查询。
图书馆管理人员登录系统便可有对图书、用户、借阅和归还进行操作的权限。如借阅时可以通过对当前借阅的图书和借阅用户的用户名的查询来验证信息是否有误,借阅后数据库中产生一条相应的借阅记录;归还时显示借阅信息(如图书编号,图书名,借阅用户编号,借阅用户姓名,借阅日期,是否过期等);根据相应的条件查询借阅信息;对图书和借阅用户进行增删改查的操作等。管理员同样也可以通过图书名称、作者的名字、类型和出版社来查询相应的图书信息。
2.2功能需求分析
(1)首页:为未登录的用户提供图书信息查询,可按条件来查询相应图书。
(2)登录系统:分学生登录与管理员登录两种用户类型。
(3)用户管理:实现用户对账号的管理,可查看账号信息与修改密码,管理员则可以增加、删除和修改学生账号信息。
(4)图书管理:管理员登录后可对图书进行管理,如增加、删除和修改图书信息等。
(5)借阅管理:显示图书基本信息和借阅人基本信息,进行图书借阅操作。
(6)归还管理:图书归库,显示图书信息,借阅人,以及借阅是否过期,过期天数等。
(7)未归还图书查询:管理员可按条件查询当前未归还的图书的记录。
2.3性能需求分析
(1)数据精确度
当进行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时,须保证输入数据与数据库数据相匹配,从而保证数据的正确率。
(2)安全性
不同的用户类型应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来保护系统数据。对与学生用户而言,只有查询图书,查看账户信息,修改当前账户密码的操作,学生是不可随意修改自己的账户信息的,需要联系管理员核实后由管理员修改。只有管理员可以对用户、图书进行操作,图书的借阅与归还也只有经过管理员核实信息后由管理员操作。
(3)模糊查询
查询条件不一定是完整的,这就需要系统能支持模糊查询。当用户输入查询信息后,需要根据当前输入内容,查询符合或部分符合的信息。
2.4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分析
可靠性:系统完成后预计将有大量的学生用此系统此查询相关的图书信息,管理员也将添加大量各类图书的信息,因此对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如果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便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如果产生了某些损失,很有可能就会导致使用者失去对系统的信任。
可用性:图书管理系统的潜在用户群是各个系的学生具有的身份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图书管理系统应能让任何用户除管理员外都不必借助任何操作手册或相关的系统帮助就能顺利地进行各种操作。
小结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起步较晚,从7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发展初期、单向业务系统阶段和集成系统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并互相连接成国际性网络。而我国计算机网络也日渐成熟,数字数据网可满足多媒体通讯和组建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的需要,各类专业广域网纷纷建成并投入使用,如教育科研网CERNET主干网已经连通并投入使用。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的设计,给广大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05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资源高效利用提高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图书管理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的数字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图书管理系统是现代图书管理工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力求开发出一套严谨、可靠、功能完整的管理系统。使用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图书管理的问题.人员需求能够减少,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管理更加便利。
一、系统介绍
此图书管理系统主要采用的是VisualStudio2008做为前台开发工具以及SQL Server 2005做为后台支持。以操作便捷、界面友好、灵活、实用为出发点,设计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系统实现了以下基本功能:
日常操作:此功能实现图书的借阅、归还。
读者管理:可以实现读者的添加、修改、查询等操作。
图书管理:实现图书的添加、修改、查询等操作。
系统管理:实现了对管理员的添加、修改、查询等操作。
开发工具: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C#) 和SQL Server 2005。
图书管理系统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方便性:读者以及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图书情况,以便完成需要的工作。
稳定性:系统性能稳定。
操作性强:由于系统及面简洁,使用容易很便于用户操作。
二、系统分析
1.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要求系统需要有以下功能:系统登录;管理员管理;图书管理;读者管理;日常操作管理系统退出.
2.可行性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走上了科学化、系统化管理道路。
2.1经济可行性
使用图书管理系统能够极大的节约图书管理工作的运行成本。主要体现在:使用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减少工作人员数量,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实用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对管理资料维护的成本
2.2技术可行性
目前国内外软硬件产品和技术发展迅速.服务器,操作系统等相关资源技术容易获得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而且在本系统软硬件要求适中,因此现有条件在技术层面上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三、系统设计
1.设计目标
本系统是针对图书管理工作过程进行设计的,主要实现如下目标:合法用户可以登录此系统;读者可以查询图书、查询借阅记录; 工作人员可以对读者、图书进行管理和借书、还书操作。
2.数据库设计
把上面的概念结构转化为关系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各实体的关系模式(关系的码用下划线标出):
图书(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作者,出版社,页码、图书价格、图书总数、现存总数、借出次数、ISBN、备注、条形码、书架、图片)
读者(读者编号,读者名称、院系、类型、性别、证件编号、可以借阅数量、电话、备注)
用户(用户编号,用户名、用户密码,真实姓名,性别,电话,年龄)
以下关系模式为读者――图书的关系模式:
借阅图书(读者编号,图书编号,借阅日期,应还日期,归还日期,是否归还)
从以上的关系模式我们可以得到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为了优化数据表结构,部分字段采用代码形式,以便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对应起来。根据以上分析,需要设计数据表来存放数据信息,这些表分别为图书表,读者表,用户表,借阅表。
3.总体设计
图书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由应用程序和后台数据库两部分构成。
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主要包括登录,用户信息,读者信息,图书信息管理,借阅图书,综合查询,退出系统几个部分组成。
数据库: 数据库负责对图书信息,用户信息等数据的管理。
四、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1.登录界面
进入系统必须经过登录,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系统会查询数据库中的用户表,如果用户存在且密码正确,系统只有管理员。
2.主控制界面
此界面是进入相应功能模块的入口。
3.图书信息维护
在此界面用户可以对图书信息进行管理,具体包含图书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等。
4.图书借阅界面
图书借阅界面使用户完成图书借阅归还的操作。用户输入读者证件编号后单击[查询]按钮查出读者信息。输入图书ISBN编号好,查出对应的图书信息,当读者的可以借书量为0时,提示不能借阅,当图书的库存量为0是提示不能借阅。借阅和还书需要同时操作三个表,因为需要用事务来操作。
5.读者信息管理
在读者信息管理界面,可以对读者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三种操作。注意证件编号不能重复添加
五、设计总结
本文重点讨论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过程。在本次设计的全过程中,我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在设计中我才知自己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总会出现各种问题,不是理论没掌握好,而是光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多做多练,才可以把理论的精华发挥出来。知识不是知道,了解就好,一定让它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从而解决一些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虽然我按部就班的完成了设计任务,但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设计时间又较短,所以该系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用户界面不够美观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SQL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编写本报告的目的是研究本系统的总体需求、实现方案,并分析开发系统的可行性,为决策者提供是否开发该系统的依据和建议。
1.2定义
图书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对于现代图书馆而言,是能否发挥其教学、科研作用的至关重要的技术平台。对于读者和图书管理员来说,是决定其能否方便、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关键技术平台。所以,图书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准确的信息和快捷方便的操作。
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信息化不但能方便学校的管理,更能使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模式。由于学校藏书量大,借书的学生多,原来的人工工作方式不仅会造成办理时间的延误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在借书高峰期时这种冲突更加明显,而且存在着各种信息不易存放、易丢失、难以备份和查询等缺点。因此,实现一个将各种图书管理和服务功能集成起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既可以节省资源,又可以有效存储、更新、查询信息,提高工作和服务效率。为了方便图书管理员对图书和读者的管理,同时提高学生的借书效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势在必行。
开发的系统要求界面友好,方便直观。既要方便管理员对图书和读者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查询和统计等管理,图书管理员根据权限将数据库到互联网上,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权限内不限时的对图书信息进行访问,查询相关信息和进行续借操作。
2.1要求
A、主要功能
开发的系统要实现一下基本功能(1)、读者管理:管理员要为每个读者建立借阅账户,并o读者发放不同类别的借阅卡(借阅卡可提供卡号、读者姓名)。(2)、借阅管理:持有借阅卡的读者可以通过管理员(作为读者的人与系统交互)借阅、归还图书。(3)、读者查询:可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内查询终端查询图书信息和个人借阅情况,以及续借图书(系统审核符合续借条件)。(4)、图书管理:图书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图书信息进行入库、修改、删除等图书信息管理以及注销(不外借),包括图书类别和出版社管理。
B、主要性能
可以方便快捷有效地完成借阅、查询等的各项操作,录入数据合法性校验,查询速度快。同时保证信息的正确和及时更新,并降低信息访问的成本。技术先进且可靠性高。
C、安全性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系统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块,只有具有一定权限的管理员用户才能允许有借、还书权限,只有具有高级权限的部门管理者或维护人员用户才能对用户进行管理,一般的读者用户只能查看图书信息和借阅情况。
还应具有一定的保护机制,防止系统被恶意攻击,信息被恶意修改和窃取。有完善的备份机制,如果系统被破坏应该能快速恢复。
3.对拟建立的系统分析
3.1业务流程及数据流图
(1)组织结构图与信息流关系
4.所建议的系统
所建议系统是C/S和B/S模式结合。系统管理、书籍管理、读者管理和借阅管理等大部分的功能通过图书馆内的局域网实现,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图书信息查询、个人借阅情况查询、续借等功能可在互联网上进行,利于有效地提高系统使用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局域网和互联网数据交换的自动化。用户在经过身份确认后,系统按照权限的不同向其不同各种类型用户所对应的功能。
4.1影响
在建立所建议系统时,预期会带来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设备的影响:由于所建议系统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互联网的,所以需要配备足够符合以上列出的各种软硬件条件的计算机和通信线路。系统失效后,服务器端需要利用备份的数据库恢复数据信息,要求要有足够的数据备份空间。(2)、对软件的影响:需要落实是否有符合本报告所列出的正版的软件环境,如果没有则需要购买。(3)、对开发的影响:开发过程需要用户进行密切的配合,准确阐明需求。(4)、对经费开支的影响:除了需要支付开发单位的有关费用外,每年还需要一定的运行维护费用(见经济可行性分析)。
4.2 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
本系统是一个基于局域网、互联网和WINDOWS操作的系统,现有技术已较为成熟,利用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系统开发目标。同时,开发期限较为宽裕,预计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开发任务。
5.经济可行性分析
5.1投资成本
A一次性支出
(1)系统开发、建立费用共23万元。其中:本系统开发期为7个月,开发人员为在校教师,按每人每月天2000元补助计算,需开发人员4人。根据软件系统的规模估算,开发人工费用为5.6万元。书籍、读者等基础信息建立需要5人2个月即10人/月,每人月的人工费用按2000元计算,需2万元。
(2)硬件设备费共13万元,其中:微机6台约3万元;服务器3台及网络等设备费10万元。
(3)外购开发工具、软件环境费用共9万元。
(4)其他费费用共2万元。
一次性支出总费用:28.6万元。
B经常性费用
主要是系统运行费用,假设本系统运行期10年,每年的运行费用(包括系统维护、设备维护等)5万元,按年利率5%计算,10年共需要花费38.6082万元。系统投资成本总额为:
28.6+38.6082=67.2082万元。
6.社会因素可行性分析
6.1法律方面的可行性
所有软件都用正版,技术资料都由提出方保管,数据信息均可保证合法来源。所以,在法律方面是可行的。
6.2用户使用可行性
使用本系统的人员均有一定计算机应用基础,系统维护员由计算机的专业人员担任,所有人员经过本系统的使用培训后,都能熟练使用本软件。
7.结论
本项目具有方便快捷等优势,投资回报利益大,使得图书管理实现电子化,符合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技术、经济、操作、法律方面都是可行的,可以开发本系统。
参考文献:
[1]钱乐秋等,《软件工程》,青海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28-02
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的信息,其中包括用户资料、图书资料、借书情况及还书情况。图书管理系统中所提供的数据信息非常多,也很杂,这需要有系统对其进行分类管理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使借阅图书变得更加简单、快捷,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图书管理系统功能强大,如果能够充分使用其功能,即能够分析客户资料、处理借阅书籍中出现的数据、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整理、找到其内在联系,那么,一定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即使出现再复杂的数据,图书管理员也不用担心害怕。
一、图书管理系统介绍
1.主体介绍。在图书管理系统中主要存在三个主体:图书管理员、用户与系统维护员,这三个主体是图书管理系统中的主角,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1]。对于图书管理员,其职能主要为管理借书情况:负责图书的借出与还入;管理图书信息:负责将书本信息输入电脑;管理用户账号密码:密码出错可找管理员;管理订书信息:书本的更新。具体来说,图书管理员在登陆自己的账号后,可以管理书本、账户及订单。
2.系统可行性介绍。系统的运行情况是图书管理系统的关键所在[2]。要想系统能够快速地为用户服务,离不开多媒体技术与经济水平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方面,随着电脑的普及与信息化的到来,电脑技术人员的技术越来越高超,这就使图书管理系统有了技术保障。在技术方面,信息化科技的高速发展使电脑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的功能上都无比强大。当然,数据库的管理也使用户在使用图书管理体统时更加安全、快捷。另一个方面,在资金投入上,现在的成本有所降低,这就增强了系统的可利用性。
3.系统目的介绍。图书管理系统功能强大,目的明显。首先,图书管理人员可利用系统中的先进技术解决手写借书速度慢、手续烦琐的问题,从而促进图书管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在确保借书信息的准确性方面,系统检索速度快,能快速找到用户借阅图书的信息,对出现的不同状况可进行具体分析处理;还有,当用户借阅了某本书时,系统可记录下用户的具体信息,其中包含以往借阅书情况、现在已借了哪些书籍、还有哪些书籍没有归还等。同时,系统还可记录书本信息,包括这本书的作者、名字、内容等,这使工作人员对具体信息一目了然。还有,当书本信息输入产生错误时,系统可及时修改旧信息、添加新信息及删除等。
4.功能介绍。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齐全。第一,读者可以利用用户名及密码进行登录,当图书管理员验证了身份后可访问图书管理系统。第二,管理系统者可对用户和管理员进行管理,当发现用户或管理员出错时,可将其删除或做其他操作。当然,系统管理员还可以新设置一个账号。第三,图书管理员可对书本进行管理,对旧的书籍可删除,新的书籍可添加,发现错误可改正。第四,用户借阅书籍情况归图书管理员管理。借阅书籍应遵守图书管理系统的规则,若有用户在借阅书籍时违反规定,可取消其借阅书籍的资格。第五,对用户没有及时还书进行惩罚是图书管理员的责任。
二、图书馆借阅行为分析
图书馆借阅行为的组成。人的行为具有复杂性,人们做出某种行为时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且与身边事物有联系。其实,人的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态度、动作、表情等[3]。用户的借阅行为可体现出两方面的内容,一边,读者在获取信息时还是使用老的方式进行检索;另一边,电子图书馆也使用户在利用网络的力量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就表明要对图书馆借阅行为进行分析存在两部分问题:图书馆借阅行为与电脑借阅行为。这两部分贯穿于用户借阅书籍的整体过程,它使借阅行为的范围覆盖每一个书籍借阅者。总体来说,网上书本借阅行为可统称为读者使用图书馆进行书本借阅的过程中的每个具体动作,其中包含直接通过图书网站进行借阅书籍。在这里,图书馆借阅行为是由借阅书籍、下载文章、咨询业务、提出建议、网页浏览、查询书籍等组成的。尽管用户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操作,仔细观察,可发现行为背后的规律。其实,读者不管是网页浏览还是直接下载,都存在着一定的共同之处。首先,这种行为是自愿的。读者进入网上图书馆都是从自身的意愿出发,主动使用图书馆而不受外界的影响,强迫或者指令很难将这一行为维持下去。其次,这种行为是有目的的。读者进入图书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有的是为了借书,有的是为了查询资料。如何准确地获得图书馆借阅行为是系统管理员与图书馆管理员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想获得图书馆的借阅行为,图书管理员主要是通过获取数据来实现。图书管理中存在的数据非常多,但可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图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信息,我们可将数据分为以下四种:用户基本信息、流通历史数据、信息咨询记录、Web日志数据[4]。要想获得图书馆借阅行为,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借阅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输入关键词确定检索目标,通过查阅关键字可发现用户主要检索的内容从而发现用户的爱好与具体行为。第二,用户对资料的访问率、借阅率和询问情况也可一定地反映出客户的行为,通过对其数据进行收集,可找出规律。对数据信息进行挖掘、知道读者的信息行为数据与怎样利用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发现其内在规律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虽然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存在巨大的数据,对其进行处理非常困难,但随着图书管理系统迅速发展,这些数据对于图书管理来说已是非常平常[5]。相反,人们对于数据的挖掘技术重视程度加大。要想为借阅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我们就必须掌握各种数据并有能力对其分析,挖掘其内在规律。文章主要是通过介绍图书管理系统的主体、可行性、目的性及功能,分析图书馆借阅行为从而探索出更好地为图书管理系统服务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袁连海,董文,张志亮.SQL SEVER 2000应用实开发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84-185.
[2]张信东.信息系统开发教程使用Visual 和SQLServer[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34-135.
[3]蔡会霞,朱洁,蔡瑞英.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在高校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5):267-26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3-02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图书数量倍增,高校的图书馆也不断发展,但由于学生和图书的数量太多,图书的借阅及图书的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学校规范管理的要求。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运用计算机管理图书成为可能。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人数日益增多,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变得繁琐,而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数量巨大的图书和其借阅信息的管理要求,经详细分析有以下缺点:(1)图书和学生信息不易维护,数据量大;(2)查询起来不方便,借阅和还书速度过慢;(3)各种信息的记录还主要靠手写,数据容易丢失。为了弥补上述缺陷,便于高校图书馆的图书维护和借阅工作,提高其借阅和还书的效率,开发了此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以解决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现状和趋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如今,有很多的高校图书馆是初步开始使用,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根据调查得知,他们以前对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图书借阅情况(如借书天数、超过限定借书时间的天数)的统计和核实等往往采用对借书卡的人工检查进行,对借阅者的借阅权限、以及借阅天数等用人工计算、手抄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尽管有的高校图书馆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闲置比较突出,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基本环境。
基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校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修改图书情况。
本文介绍了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管理系统为背景,提出了广西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系统的思想,总体上介绍了广西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设计所采用的技术等。
B/S模式体系结构介绍
B/S模式体系结构即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与中间层通讯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民数据库进行交互。在基于B/S的三体系结构中,表示层、中间层、数据层被分割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1、表示层(Browser)位于客户端,一般没有应用程序。借助于Javaapplet、Actives、Javascript、vbscript等技术可以处理一些简单的客户端处理逻辑。它负责Web浏览器向网络上的Web服务器(即中间层)发出服务请求,把接受传来的运行结果显示在Web浏览器上。
2、中间层(WebServer)是用户服务和数据服务的逻辑桥梁。它负责接受远程或本地的用户请求,对用户身份和数据库存取权限进行验证,运用服务器脚本,借助于中间层把请求发送到数据库服务器(即数据层),把数据库服务器返回的数据经过逻辑处理并转换成HTML及各种脚本传回客户端。
3、数据层(DBServer)位于最底层,它负责管理数据库。接受Web服务器对数据库操纵的请求,实现对数据库查询、修改、更新等功能及相关服务,并把结果数据交给Web服务器。
在三层结构中,数据计算与业务处理集中在中间层,只有中间层实现正式的进程和逻辑规则。B/S结构的优点在于:客户端采用Web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应用服务器,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且对客户机性能要求不高,降低了系统成本,维护升级方式简单,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整体性以及可扩展性。
我们开发的图书管理系统,是基于Web的,没有复杂的图形处理,客户端只需要简单的查询界面和维护界面,只需要简单的浏览器用来显示就可以了。所以,我们打算采用基于B/S架构的开发模式。
二、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是为了适应高校图书馆的需求进行设计开发的,系统的特点是基于现在高校的图书管理现状,实现图书馆内部信息和业务处理信息的流转。
1、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对项目的可行程度进行分析,管理层根据可行性分析决定是否开发此系统。其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营运可行性。通过对需求分析的研究,对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如下:图书是高校学生和高校教职工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随着学生和书籍的日益增多,对高校图书的管理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实现图书的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1)论文的编写目的:从现有技术及图书馆需求等方面研究该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为上层决策提供依据。(2)论文的提出背景:广西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系统用户是该校的学生用户及图书馆的管理人员。
2、需求分析
图书馆是衡量一所高等院校办学标准的三大支柱之一,为了使我院越办越好,图书馆的发展也成为了学院发展的重点对象。而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实现本校图书馆的管理信息化,提高借阅工作的管理效率,更好地维护图书的信息,为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带来方便。因此,为了能更大的发挥我院图书馆的作用,必须研究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全面实现图书的信息化管理。
3、图书馆管理系统应用需求
图书馆管理系统具备以下功能:
用户端
(1)查询图书,学生和教师用户可以对图书馆的图书进行查找,以便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即图书检索)
(2)预约图书,如果想借的书已经借出,可以再次进行图书预约。
(3)学生和教职工可以进入系统,查询自己的基本信息(比如当前借阅和历史借阅等信息)
(4)挂失图书,图书如果丢失,可以在学生用户端进行挂失。
4、管理员端
(1)学生管理,对学生信息的增、删、改、查等操作。
(2)图书管理,包括对图书的增、删、改等。
(3)管理员管理,有权限控制,分为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管理员。
三、系统功能结构的介绍与实现
1、系统功能结构的介绍
本系统包括学生端和管理员端,学生端能进行简单的查询和修改密码等功能,而管理员则有很多项管理功能。
学生端:通过该功能模块,学生可以登录系统、修改个人密码、查询自己借阅图书的信息、查询历史借阅信息、图书检索、预约和挂失图书。
管理端:通过该功能模块,管理员可以登录系统、修改个人密码、图书管理(包括对图书资料的增、删、改等)、学生管理(包括添加学生的姓名、班级、年龄、性别等信息)、给读者办理借还书、读者缴纳罚款。
2、系统部分模块的实现流程
(1)学生端书刊借阅模块
本模块学生可以查阅图书,实现续借和挂失的操作,还可以在此模块下,查询当前借阅、历史借阅、图书丢失,罚款记录,欠款状态,读者挂失的操作。
其部分代码如下:
〈%@ page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gbk”%〉
href=”images/div.css”type=”text/css”rel=stylesheet>
当前借阅
历史借阅
图书丢失
一、Eclipse的相关介绍
Eclipse是替代IBM Visual Age for Java的下一代IDE开发环境,它本身不具有任何功能,但是通过各种开发插件,它可以扩展到很多语言的开发。Eclipse基本上是本地文件,其帮助系统会先建立一个Web服务器显示文件,它有相当舒适的本地浏览和很强大的文件搜索功能。
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的结构设计。系统的用户可分为借阅人员和管理员两个方面。基于Eclipse的平台的Web应用程序把整个网络系统的设计分为四层:Web应用层、业务逻辑层、持久层和数据层[1]。应用层包括表示层和控制器,业务逻辑层可分为业务接口和业务对象,持久层是为了实现DAO数据持久化而创建,数据层指的便是关系数据库。
(二)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指的是根据用户需求在某一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建立数据库的一个过程,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要确保数据的完整与统一性。设计可分为三块进行,一是建立系统数据模型。二是建立系统功能模型,三是建立系统的行为模型,用以记录各用户的借阅历史。整个系统包含的信息要有:一是图书信息,二是读者信息,三是借阅图书的信息,四是图书的分类和库存信息,五是管理员信息。
(三)系统主要功能的设计与实现。(1)系统的主界面及数据库的连接。系统的主界面就是我们登录系统后看到的第一个浏览界面,这是图书管理系统主要的模块,在这个页面中应包含着各个系统模块的连接。
由于图书的具体信息、读者的信息和借阅的信息等都存储在系统的数据库中,所以如果要添加和整改这些信息,就必须要连接到数据库。我们可以连接数据库的操作封装到类Dao.
java中,在其它模块调用它就可以实现连接,执行相应的操作,从而省去了每次都要编写连接程序来对其进行操作的繁琐行为,这样一来数据库的连接就变得安全高效,程序代码也更清晰简洁[2]。
(2)用户的登录与查询。用户登录是图书管理系统的入口,用户只有先完成注册再登录,才能进入系统,实现图书信息的查阅和管理等相关功能。在该系统下可划分四个不同角色,借阅人员、数据录入员,管理员和高级管理员。其中高级管理员拥有着最高管理权限,他可以管理其他所有用户,可以实现对用户的权限分配、初始化密码和删除用户等操作。普通管理员拥有一定的管理权限。数据录入员主要负责数据库中书籍信息的录入。借阅人员则只能浏览查找相关图书的信息。图书的查询可分为全部图书查询和按条件查询。
(3)图书信息的管理。图书信息的管理包括图书信息的添加,图书信息的修改和删除几个方面。进行图书信息的添加时,要对图书的名称、编号、作者、出版社等相关信息的录入。在修改图书信息的时候,要对特定的图书进行修改,只需要在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即可,修改时也可添加图书的相关信息。而图书的删除需要管理员的确认后才可进行。
(4)图书的借阅与归还。这是此系统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主要是管理员对图书的外借和归还进行管理。图书借阅主要是记录读者的编号,借阅日期,图书编号和归还日期,插入借书记录到数据库中,进行借书管理。图书归还则是输入读者的编号进行相关信息的查看,删除其借阅记录,并将该记录更新到历史记录的信息表当中,读者还书时,如果图书超期,则应该为其办理逾期缴费,并做好相关记录(图1)。
结语:综上所述,以Eclipse为开发环境,用于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不仅具有充分的安全性及灵活性,还具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行性。可以很好的实现对图书的用户管理、信息管理和借阅管理,优化了图书馆里的各项操作,简化了管理流程,达到了理想目标。
随着宽带网络的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服务器端已不再局限于局域网内客户端访问,可以供广域网客户端访问;同样地,图书馆管理系统客户端也不再局限于为局域网客户端,可以为广域网客户端服务。在这种条件下,总分馆建设模式就成为图书馆关注点。所谓总分馆建设模式,是指多个客户端(包括局限网客户端和广域网客户端)访问同一个系统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器端,从而实现本地馆藏的业务管理。
1.建立总分馆模式的优点
1.1共同投入,成本分摊
总馆服务器端软硬件及管理维护由各分馆共同投入,成本分摊。各分馆的服务器软硬件建由各馆自己负责,但资源可以共享,共享系统服务器端软硬件环境、共享管理维护人员、共享书目数据,各分馆不再重复上述投入和建设,从而极大地节省了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成本。通过总分馆制,打破过去市级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局面,只要是集群图书馆网络中的一员,都可统一使用集群图书馆网络管理平台,统一共享总馆的服务器、设备、技术和人员,无需再自购相同设备、避免了分类编目、技术维护等人员的重复劳动。
1.2书目数据共享共建
各分馆如无能力建书目数据库,可以不用考虑书目数据建设,直接利用中心人员或其它分馆人员创建的书目数据即可。毕竟党校系统馆藏资源都类同,所以有一家分馆做了书目数据库,就可以实现共享了。
1.3形成联合馆藏,产生信息整合效益
用户到图书馆就是想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实行总分馆制的图书馆所有读者,访问同一个OPAC环境,可以一目了然同一种书馆藏地点,即使本馆没有,也知道在哪个分馆找得到,可以使用户更快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资源(用户可以按照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类型,到相应的分馆查找,也可以在任何一个分馆或总馆查找所需资源的位置,然后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1.4全面化和专业化的服务优势
总分馆建设为广大读者创造了一个能够读到书的环境,使读者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但是总馆应该定期对分馆的工作进行指导,对馆员进行培训,使分馆的服务更加专业化,从而满足读者更高层次的需求[1]。
2.可操作性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互联网络很发达,在宽带接入情况下,各分馆即使远隔上千公里,其实基本类同当前局域网环境中的效果。所以,只要中心服务器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实现这些效果。虽然从技术角度,当前只要支持网络版本的图书馆系统都可以实现。但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2.1分馆的独立性问题。
不能简单把分馆视为中心系统一个远端的客户端,由中心分配帐户权限等。如果这样,其实不是总分馆,而仍可以视为同一个馆,只不过分馆的操作电脑比局域网远了些而已。所以,分馆得有独立的管理权限,包括分馆管理员可以分配本分馆的其它操作人员权限,而不影响其它分馆或中心。分馆操作人员,只能操控本馆馆藏,而不影响其它分馆或中心馆的数据等。
2.2负载分流问题
由于一个中心供各分馆共用,显然增加了服务器端的并发、多人访问压力,如何负载分流,系统架构需要独特的设计,这是建立总分馆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2.3安全防范问题
由于借助于互联网,显然将中心服务器及数据库暴露在互联网上更多的恶意访问者中,必然得面对恶意攻击更多的可能性。那么,如何进行防范,这也是需要独特的系统架构设计。
3.解决好“分和总”的矛盾
据笔者了解,当前多数总分馆模式,多注意“总”而忽略“分”。注意“总”,是指各分馆采用一套服务器端、采用一套权限控制、采用一套排架体系、甚至将业务逻辑统一集中在服务器端处理等等;忽略“分”,是指忽视各分馆的业务操作权限独立与差异性、忽视了各分馆独立的排架体系、忽视各客户端对业务逻辑的预处理与离线处理等等。即虽然号称为“总分馆”,但事实上仍是一套系统,只不过借助宽带网络,支持更广范围和更长距离的客户端接入罢了。
但乐山市图书馆管理系统模式,从“只顾自己”到“兼顾他人”,较好地解决了总分馆集群下只顾总而忽略分的问题。顺序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3.1独立的局域网系统模式
这个模式中,图书馆管理系统服务器接入乐山市图书馆局域网,供局域网内客户端(包括工作人员使用的专用客户端和读者使用的通用浏览器客户端)访问,从而实现本馆业务自动化管理。
3.2初级的“总分馆”系统模式
图书馆作为学校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组织必不可少的部门,其藏书较多、信息量大且集中,能为不同读者提供大量信息,同时能为读者提供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是师生学习、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而就现在图书管理现状看,图书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相对薄弱,管理方法和模式、服务模式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针对图书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可行性策略,以此提高图书管理效率和图书资源利用率。
一、图书管理中影响图书管理效率的因素
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学校图书管理带来了新篇章,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在给图书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新技术在管理上应用并发挥作用,需要管理人员和读者的共同努力,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图书管理状况看,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还不能在图书管理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1.一些高校图书馆在管理制度上,尤其在借阅规范数量、时间和书记丢失和损坏上未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图书使用效益得不到提高,同时给图书馆和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需要对图书管理制度进行规范。2.一些管理人员在图书管理上还存在凭借个人经验的现象,手工操作为主,利用简单的设备和技术进行文献采集、收集和整理等辅工作,而现代化图书馆要求高校图书管理必须改变现有的管理方式,全面实现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图书馆藏书作用和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现有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显然与现代化需求不符,需要对图书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进行创新。3.管理体制主要以集中式管理为主,服务对象仅限于本校师生和员工,还未形成完整高层次的图书管理部门或管理系统,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较为常见,不同学校图书馆封闭和半封闭状态较为常见,甚至相邻学校之间因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在自动化和数据库建设方面未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使资源出现重复浪费现象。
二、提高图书管理效率的可行性策略
1.规范图书管理制度
图书馆主要是为师生服务的,有无规范的管理制度直接关系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从图书馆管理现状看,还存在一些只借不还、借阅数量过多、借阅时间较长的读者,或丢失、损坏期刊的读者。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借阅数量、借阅期限、丢失图书罚款的规定,出现此类问题后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通过制定图书管理制度,提高现有图书利用效率。相关管理制度后,当读者中有借阅不还、借阅时间量大和时间久现象,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对读者进行提醒或以耐心教育的方式督促读者及早归还图书;对于丢失或损坏图书的读者,应视情况给予纪律处分或一定的经济惩罚,使更多读者能按照图书馆规定借阅书籍,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减少图书损失。
2.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作为图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素质如何对图书管理效率有直接关系,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服务师生和服务教学研究的意识,对学校学术交流、信息资源开发和启发学生的智力有重要作用。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始终以图书馆服务性质、管理内容和工作要点为依据,做好如下工作:1.要紧随时展潮流,以时代需求为己任,开拓创新,每一个图书管理人员都应该对自身素质进行完善,培养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为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而不懈努力。2.要不断钻研管理业务,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图书管理人员作为连接图书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要求图书管理掌握文献采集技术、分类分编技术、向读者宣传的技术、文献检索和利用技能、信息资源协调技术,以便读者有需求时对其进行指导并使读者在短时间内查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3.图书管理人员工作和学习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师生动态要求出发,明确自己工作、学习的研究方向,当读者有问题时,管理人员能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及阅览室现有资源,对读者进行具体指导和推荐,这样不仅能提高读者满意度,还能吸引更多读者,同时提高图书管理效率,增强管理人员的信心。
3.改变传统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图书管理系统必须遵循的原则,管理人员要以该原则为依据,打破传统管理方法和服务模式,不断对管理思想和理念进行创新。首先,在管理模式上,管理人员应在原有大众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和经营特色项目,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改变之前各图书馆之间的独立模式,并注重与不同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各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使各图书馆协同发展。再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研究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服务职能体系,并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图书管理方法,要求管理人员平时善于总结出现的问题,积极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读者的需求,听取并采纳读者的可行性建议。如向读者征询图书采购、分配和借阅方面的意见,根据获得的信息对现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政策进行适当调整,这样在确保图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同时,促使图书管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4.改变传统服务模式
图书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服务型工作,图书管理人员作为图书服务的主题,需要灵活运用现代化技术对图书进行管理,不断提高图书管理效率,以确保图书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网络信息技术、信息检索技术是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用于图书管理,能减轻图书管理人员的负担,节省读者查找书目和阅读的时间。为了使网络信息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在图书管理中发挥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机制,实现图书资源网络化管理,将不同电子文献资源分享在同一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全校联网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网,并对网络服务系统进行规范,以满足本校和其他学校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其次,全面实施网络信息导航服务,网络信息资源种类繁多且形式多样,需要一个统一的、有针对性的网络导航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工具,使读者在短时间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同时对网络服务功能进行丰富和拓展,使图书管理网络化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5.对图书管理环境进行创新
对图书管理环境进行创新,主要是对图书管理的软环境和硬环境进行创新。图书馆的软环境主要指整个图书馆里比较和谐的文化氛围;图书馆的硬环境主要指图书馆中的所有硬件设施,特别注重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首先,通过对图书馆的软环境进行创新,为图书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读者在图书馆中亲身感受知识给予人的力量。例如,图书馆拥有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源、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浓厚的书香气息,让读者沉浸其中,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愉悦身心,使读者从紧张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得到释放。因此,学校应该在图书馆的设计上下工夫,例如可以将优秀师生的书画挂在图书馆的走廊,当读者走进图书馆时,会感受到书香浓郁的氛围,让读者全身心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和美的召唤;在图书馆采光和通风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让读者在图书馆中找到归属感,同时对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进行创新,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服务手段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其次,根据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可以跟随信息时展步伐,将现代图书馆管理设备应用到图书馆中,为了实现图书馆的功能,可以在图书馆就近的功能区域放置扫描仪和服务设备,分别为学校师生借阅提供便利的条件;再次,当学校师生需要借阅时,可以给师生办理好图书借阅手续,并且将各种比较完整的资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准确储存起来。这种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比较传统的手工劳动方法,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最后,师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以和网上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不仅拓宽师生的学习视野,还能使图书馆吸引更多读者,达到图书馆读书育人的目的。
6.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要在图书馆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并鼓励图书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进取,同时在图书馆管理人员选拔上面按照各学科基本设置问题,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划分,明确图书馆馆理人员的责任,同时明确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另外,还要在人员选拔的基础上,根据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管理要求,对图书馆管理人员掌握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方法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日常工作技能。因此,只有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有效培训,才能树立图书馆管理者的良好形象,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结语
原有的图书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更无法提高图书管理效率,而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主的现代化图书管理已经成为新时期提高图书管理效率的关键途径,依托于信息和网络的图书管理方式不仅能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源,而且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管理效率,促进图书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咏梅.高职院校图书馆现刊阅览室的管理现状与发展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01):277-278.
[2]陈金平.采用有效手段提高图书馆现刊管理效率[J].华章,2008(16):117-118.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2-0103-02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感应卡、电子条码、电子标签等。RFID与传统条形码依靠光电效应方式不同,它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读标签内容,具有体积小、数据读取速度快、非接触式远距离读取 、存储容量大、可重复使用、安全性等特点。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因其先进的技术和快捷、方便的管理服务手段,在图书馆界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目前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已经遍布全世界。在我国最早、最大的RFID项目的图书馆是深圳图书馆,2006年采用RFID系统进行流通管理。之后汕头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等也纷纷引入了RFID系统 。通过使用RFID技术,可在图书馆中实现快速馆藏清点功能、读者自助借/还书功能、安全防盗功能、快速准确的数据库检查和更新功能等,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笔者所在的株洲市图书馆新馆在土建工程完工后,将进入全面的内部装饰和布局阶段,计划全部采用RFID技术进行管理,现就RFID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做个简述。
1 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优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1)读取方式便捷、读取速度快:我馆目前使用的条形码是需要扫描器逐个对准条码标签才能进行读取的,而RFID是以非接触式来读取信息,只要是在探测范围内,就可以以任何方向和角度读取数据,同时还可读取多个芯片信息,同时处理多册图书的借还手续,更可在移动中读取数据,极大地方便了工作人员和读者。但是由于天线角度、标签重叠、障碍物遮挡及信号反射等情况,会影响数据读取准确率达到100% 。因此我们在新馆布置规划时要根据周边环境考虑设备的摆放位置,规划好业务流程,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信号干扰;
2)启用自助借还设备,节省人力资源:采用RFID系统之后,有两种读者自助操作模式。一种是读者通过自助借还书机进行自助式的借还操作,这种操作可以发挥读者的自助能力,有效保护读者隐私,同时还能有效减轻流通部门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一种是闭馆后的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助还书系统,通过在馆舍外设置自助归还系统设备,方便读者在图书馆闭馆后进行图书的归还操作。通过自助借还设备的启用,确实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是取代了人力劳动,但是随着自助设备的使用,图书的流通率会有一定的提高,相应的归架整架工作量也会增加很多,即便引入了自动分拣设备,最终的上架依然需要人工完成。因此在新馆的人力资源分配方面,可对工作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化切分,通过合理的人员调配,发挥RFID系统的最大功效,使之更好地完成提高效率、改善服务、加强管理的应用目标;
3)提高了馆藏清点工作的速度:通过手持式RFID阅读器,只要沿着书架上下扫描一遍,就可以快速、非接触式的识别书架上图书的RFID标签,了解图书的信息,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馆藏图书清点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清点的准确性也有了质的提升。工作人员通过馆藏清点,不仅能准确掌握馆藏图书的数量,更能掌握图书类别,从而实现传统手工清点方式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读者服务和图书采购部门提供精确的馆藏分析数据。工作人员还可借助清点设备,通过对书架及图书RFID的扫描,可以对流通库图书进行架位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出详细的书架分布地址数据模型图;
4)减少了图书的错架率: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采用的是开架借阅方式,读者多了后,图书错架、乱架的现象也不断增加。笔者就有亲身体会,在系统里显示是入藏状态的图书,却因为放错了位置,而在几十个书架中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如果我们采用了RFID技术,则只需在RFID阅读器中输入要查找的分类号或要找的图书名等,就可以沿着书架依次扫描,利用无线电波感应,一旦找到所要的图书时,立刻用声光报警。同样这种方法还可运用到平常的清架、整架工作中,使得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同时还能显著降低图书错架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RFID系统的架位库很难按照我们现有的分类号排架规律进行排序,RFID系统是区域读取,难以精确到点,点检设备也只能提示大概位置。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建立RFID系统时就要放弃原来以类、种次号为单位的排架方式,更改为以层板为单位排架,通过RFID系统来建立新的导引体系。
2 RFID图书管理系统硬件组成
电子标签(包括图书电子标签、书架专用标签、光盘专用标签)、借书证、标签转换系统、自助借还书系统、自助还书系统、安全门检测系统、推车式盘点系统、便携式盘点系统、自助图书馆系统等。
3 RFID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功能模块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标识初始化系统:通过RFID的标签转换系统完成图书的RFID标签加工及初始化工作、读者证的加工及初始化工作、书架标签的加工工作;
流通管理服务系统:通过自助借还系统实现读者对图书的自助借还操作,OPAC系统实现读者对图书的查询定位导航;RFID安全检测系统用以保证图书的安全保障等;
图书定位系统:通过RFID移动智能书车和书架RFID层标识,实现工作人员和读者对馆藏图书的查询定位导航操作,流通书库架位的采集、整理及更新,工作人员对流通图书的上架、清架、整架操作等;
采集典藏系统:通过馆藏盘点设备,对书架的RFID层标识、图书RFID标识的数据采集、统计、对比分析,实现图书的精确盘点和典藏。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必将发生巨大变革,现代图书馆事业正在向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方向迈进。RFID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借阅服务和典藏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总之,RFID技术的利用必将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现如今,我国已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科技设备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较好地融合了新时期的各项生产活动,产生了相当高的教学效益。在现阶段的基层文化设施中,图书馆一直属于公众较为关注的内容,而其也在时代的冲击下进行了科技设备方面地更新,迅速而有效地引入了一些全新的电子阅览设备,使得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服务更加完善和切实,人们也会受到这些电子设备的影响,产生较高的阅览兴趣。从表面上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确实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契机。但是,从深层次来看,互联网对于图书馆服务的开展,也形成了较大的阻碍。而这些阻碍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图书的查阅和引导上。在最初的时候,图书馆的所有服务都由人工完成。因而,很多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也能够进入图书馆进行广泛的学习和书籍查找。但是现阶段的图书馆,无论是查阅,还是图书阅览,大都通过电子设备来完成,相应地减少了人为的成分,也就导致了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减少了一部分,失去了全面化的公众服务意义。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应当较好地认识互联网为图书馆服务带来的种种挑战以及发展的契机,正确应对它所带来的各种挑战,把握好其中的发展契机,并以电子设备为基础,结合人工形成具有特色的图书馆服务,进而深层次地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推崇。
一、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受众群体减少
互联网时代地到来,标志着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而在信息时代当中,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对于以往很难查找到的信息知识,现在仅仅需要通^互联网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查找到。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好比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人们的惰性也在互联网的基础下,得到了延伸,许多原来需要出去完成的事情,如购物、看书、查资料等,现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因而可以看出,当前的互联网,在很大基础上改善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相应地,在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地同时,它也冲击着我国其他的产业,如实体店购物和基层文化设施。在传统的生活中,人们对于图书馆有一种莫名的喜爱,一有闲暇,便会进入图书馆进行阅读和学习,对于这时候的人们而言,图书馆是享受知识海洋的一片净土,能够熏陶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变得更加豁达,并掌握到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出现,完全地颠覆了这一局面,越来越多的人群,不再愿意进入图书馆进行阅读,一致地认为去图书馆不仅会浪费相当一部分时间,而且很多时候并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知识内容。并且,相对而言,查阅书籍的过程相对较为缓慢,而新时期的生活节奏十分快,人们变得愈加忙碌,许多时候,经常没有时间去图书馆进行阅读,因而当前的图书馆,更多地被视为闲人去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的便捷性,人们在自己的家中,利用互联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内容,而且不需要像纸质书籍一样携带,所能收藏和阅读的图书种类相当多,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而且,当代的人们对于互联网已然有了一定的依赖,无暇去图书馆一类的文化设施中参观学习,也就导致了图书馆的逐渐衰落,难以得到人们的支持。
(二)图书馆服务的滞后性
虽然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健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馆都能较好地运用这些先进的电子设备。很多的图书馆,虽然引进了一部分电子查阅设备,但是除了工作人员之外,并没有太多的人们去使用它。其中的主导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图书馆的服务主体,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老年人和中年人,他们的阅读兴趣十分广泛,但是相应地,他们的电子设备操作能力较弱,因而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中,他们并不懂的如何操作各种电子查阅设备,因而更加倾向于获得人工服务。其次,很多的图书馆虽然将电子设备实时地引入进来,但不曾给予人们充分的权利进行使用,为了避免这些先进的电子设备受到损伤,图书馆管理人员选择将这些电子阅览设备的使用权完全地停留在工作人员身上,但是工作人员本身涉及这些电子设备的工作内容并不多,而且已然习惯了传统的人工服务方式,因而很少采用这些电子设备,导致它们长期地搁置在图书馆内,虽然存在,但是实际的服务效率十分低。此外,相当一部分的图书馆,没能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无论是开展的服务内容,还是采取的服务设备,都秉承着传统的图书馆特色,而新时代的受众早已经对这部分服务内容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这样的服务状况无形中加速了图书馆服务的衰落步伐,并且给图书馆服务的完善形成了相当大的阻碍。
(三)服务上缺乏良好的网络支持
网络是近些年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新鲜事物,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科技事物一样,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产生。当前的图书馆文化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科技化的进程,但主要的优化内容是设备上的先进化,并没有对当前的服务进行实时地改善。并且,对于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相当一部分图书馆采取的办法依然是通过人员素质地提升和图书种类的增加,但是这些内容缺乏一定的时代性,很难被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在现如今的社会下,人们所渴望从图书馆得到的,大都是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内容,并且希望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的过程和方式上,也具备一定的特色和先进性。但是事与愿违,当前的服务严重缺乏良好的网络支持,即使设备获得了一定的更新,但是会操作的人并不多,而工作人员对于图书馆工作地完成,也较多地依赖传统的工作方式,总体的实效性相对较低。以简单的查阅书籍为例,对于图书馆内的书籍查找,首先需要建立一定的图书管理系统,确保每一部分的图书能够迅速及时地被查找到。而很多的图书馆,并没有完善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而且随着图书的不断更新,管理人员认为图书的系统管理过于麻烦,因而较多地舍弃了这一做法,仅仅用图书馆管理系统做简单的书籍查找工作,如果某一部分的借阅信息未能得到更新,很容易对人们的借阅造成直接的阻碍,不利于整体图书馆服务的优化。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服务措施优化方法
(一)整体的服务方向:网络与人工相结合
新时代的图书馆文化建设工作地开展,更多地是为了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思想,引领人们形成全新的时代观念。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需要较多地面对社会,面向公众。现阶段,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在校的学生,还包括了社会各界人士。而当前我国人们的文化素养水平依旧是不一样的,一部分人的文化素质相当高,他们进入图书馆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符合自己思想观念的内容,并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而且对于工作人员所能提供的服务,他们都有一定的认知度。很多时候,他们能够较好地利用自己的能力,去操作先进的电子查阅设备和阅览设备,而这个过程不仅给他们形成一定的便利,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查阅时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但是,这样的人群并不能代表整天的公众。很多人的文化素质并不高,他们并不懂得如何操作新时代的电子仪器设备,因而在图书馆进行学习阅览的时候,过多地需要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和引导,而一部分先进的图书馆已然忽略了人工服务这项功能,导致人们所能得到的服务并不健全,不愿意再次进入图书馆进入学习,进而降低了图书馆社会文化导向作用的整体性。为此,在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应当树立整体的服务方向,即人工与网络服务的高效结合,将两者同时运用于图书馆的服务当中,使得人们更加愿意深层次地参与到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当中,获得更多的时代信息和知识内容。
(二)核心的工作思路:构建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
在现如今的图书馆服务当中,最能体现互联网功能的莫过于图书管理系统,它能够深层次地彰显互联网功能的便捷实效性,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为人们提供传统的各种图书借阅查阅以及相关内容上的服务。面对当前图书馆存在图书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人员应当高度重视互联网的重要性,构建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并将公众的各种服务需求实时地添加到互联网数据当中,进而为人们提供更加切实稳定的服务。由于图书馆的范围十分有限,因而在实际的图书管理系统当中,工作人员应当做好不同种类图书的合理划分和归类,将其中的相同部分书籍统一地划分到系统的某一区域内,便于进行查阅和检索。同时,对于书籍破损、更换、购置以及丢失的问题,应当在管理系统中进行迅速地备案,以及时发现图书馆的现有书籍是否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有哪些书籍已然不符合当前的文化观念,需要进行更换。只有切实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公众提供更加健全完善的服务,进而获得人们的支持和认可。
(三)拓展的工作方向:特色多样的图书馆文化服务
谈到图书馆,人们的第一直觉就是读书,而往往不会考]到它的其他功能。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拓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面对当前图书馆文化服务已然很难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状况,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当对文化服务内容进行创新,融合一定的互联网元素,进而促使人们更加愿意参与进来,自觉进入到社会文化建设的对于中来。
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服务措施,需要以新时代的发展进行全面合理地优化,并实时地利用各种策略来提升文化服务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武萍.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挑战与机遇[J]. 科技经济市场. 2015(12)
[2] 田金萍. 基于海外案例的图书馆互联网权利探析[J]. 图书馆建设. 2016(08)
为了推行“泛图书馆”管理理念,实现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室)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我区从2005年开始着手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具体来讲,平台搭建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建“烟囱”, 建构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烟囱”模式阶段。
所谓“烟囱”模式,简言之就是建构各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单机版模式,各校单机版信息化管理系统各自为政,互不相通,各冒各的炊烟,各发挥各的作用。2005年,我区5所试点校开启了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这是图书信息化管理平台进入我区学校图书馆的雏形阶段。2009年完成了20个校点达49%的学校配备量,至此,建构起了区域内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烟囱”模式。
二是破“壁垒”,建构区域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社区“云”模式阶段。
所谓图书馆管理社区“云”模式,就是引入城域网或互联网对学校、区域图书馆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它是单机版的升级换代,可以实现馆与馆信息的互通互联、区域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区域职能部门对学校图书馆的在线管理与监测。
我们建设社区“云”模式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源于两点认识、一个追问:
两点认识:(1)当图书信息化管理“烟囱”模式在区域内达到一种普及状态后,我们发现,各自为政的“烟囱”也只解决了各学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单线问题,对学校来说是鸟枪换炮了,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区级职能部门却无法实现对其应用效益的有效监测和对应管理,信息化深度应用效益又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2)在“烟囱”模式下各校数据必须随时备份,遇到突况,数据维护存在的较大麻烦和风险,给学校图书管理工作者带来新的不便和安全隐患。
一个追问:我们能否打破“烟囱”各冒炊烟的孤立状态,实现区域职能部门对学校图书馆(室)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在线管理呢?
因此,不管是从管理的角度还是从数据的安全性角度来看,都十分需要进一步建构新的模式。“云”计算技术和“教育云”等新概念的出现,为我们的追问找到了答案,我们确信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为打破“烟囱”模式,建构一朵小小的区域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云”奠定了技术基础。于是,我们在与合作伙伴多次沟通的基础上,于2010年,为教育局电教馆配备了教育局城域网版本的“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将已有的各校单机版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升级。2011年,又新装备23个校点的“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为各校图书管理系统进行了第二轮升级,使区域内配备量达到97.7%。进而很快将图书信息化管理教育局城域网版升级为互联网版。这样,通过破“壁垒”,使“烟囱”模式的图书信息化管理模式过渡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社区“云”模式,建构起了高起点的区校互动的区域图书信息化管理平台。
现在,全区新增图书全部实现数据编目入库,绝大部分旧有藏书实现数据入库上架,图书信息化管理后的流通工作开展顺利,实现了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室)在线管理。
二、创新机制,保障区域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始终行在“地面”
锦江区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室)信息化平台的成功建构,使区域图书管理工作发展有了高平台,但我们深知,再高、再现代化的平台最终是为应用服务的。如果没有配套的机制来保障,信息化平台为应用服务就会显得空洞、不实在。我们的机制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
1.实施“三化”装备机制,为“云”环境下的图书应用工作提供更优质的物质基础
针对我区学校图书装备全部达到省定标准这一实际,为进一步提高藏书质量,改善藏书结构,提升图书馆(室)装备水平,并消除原有图书集中招标采购的弊端,我们提出了周期化、个性化、集约化的“三化”图书装备机制。在新的图书装备机制中把集中指导性采购和学校自主采购有机结合,既符合装备的规范程序,又利于为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服务。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是科学有效的装备机制。
(1)周期化装备。主要指周期更新性装备,目的在于增强新书补充的常态化、针对性、高时效性和高循环更新度。我们要求学校每年必须将区教育局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的2.5%用于本校图书周期性更新并纳入考核。对未按规定更新图书的学校在目标考核中适度扣分;并对全年未购买图书的学校,由区教育局分管领导约请校长谈话。在周期化装备过程中,电教馆根据《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以及省、市相关业务指导部门下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分类比例表》指导学校进行藏书结构调整,按“进三剔一”,即购入3本新书剔除1本旧书的原则,逐步改善藏书结构,使其日益科学、合理。
(2)个性化装备。主要通过图书设备个性化、环境氛围营造个性化、藏书补充个性化充分满足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其中在改善藏书结构,提高藏书质量方面,电教馆负责指导学校根据各自办学特色进行个性化新书装备,如:成都三中的办学特色是“艺术”,重点进行艺术方面新书的补充装备;成都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特色在美容美发、幼教、旅游方面,重点进行相关图书品种补充;龙王庙小学一直致力于“绘本阅读教学”研究,重点突出绘本方面的新书补充等。
(3)集约化装备。集约化实际上就是资源的共建共享,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重复投入。现在,我们正在试点由区教育局领导提出的“六二二”图书装备机制:即学校负责自购60%的图书 ,区教育局电教馆负责配备20%的工具书,各校拿出20%的图书用于馆际流通。这种配备机制中的第三点就重点体现了集约化装备思路。我们同时也在广泛调研、论证“六二二”比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总之,不管制定多少比例,“教育局统一配备一点,学校自主购买一点,校际之间流动一点”是我们践行“三化”配备理念,实现图书装备机制创新的大方向。
2.实施“三评”工作机制,为“云”环境下的图书应用工作提供更可靠的活动载体
“三评”即星级图书馆(室)评选、优质阅读指导活动课评比和根据实际需要的专项督评。
(1)星级图书馆(室)评选。我们从2011年起,通过锦江区教育技术在线考核平台、对口联系人制度和区域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学校图书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开展全区学校的星级图书馆(室)评选活动。尤其是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从基础条件、管理、应用效益等方面设置具体的参数,对学校图书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估,为星级图书馆评选提供了可靠、科学的依据。
(2)优质阅读指导活动课评比。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小学课程也进行着相应改革。我区因时应事, 于2008年在全区启动“中小学图书馆(室)应用效益解决方案”之“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项目,要求全区各中小学将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纳入课程计划,并按学年选送1~2节录像课到区上参加优质课评比。经过近年的强势推进,现在区内各学校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程基本做到5个“落实”,即计划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5个“落实”及系列举措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读者的到馆率和图书的流通率、利用率,有效避免了学生课外阅读流于形式,使图书应用落到实处。
(3)专项督评。我区自从实现了图书信息化管理后,将提高书刊的借阅流通量,提高图书馆(室)应用效益作为重中之重,先后启动了“节假日图书借阅高峰期达标暨流通统计” 和“中小学图书周期性更新落实情况”专项督评工作。一方面要求各校利用寒暑假、节假期、双休日合理增加个人单次借书数量,使节假日图书流通达到一个高峰期;另一方面监控学校按照新的图书装备机制进行藏书结构和藏书质量的改善,专项考评成为促进各校图书借阅流通,提升图书应用效益的有力措施。
三、着眼培训,促进区域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在“云端起舞”
建了先进的云平台,就犹如买了好车,这个时候最需要技术过硬的驾驶员。驾驶员从什么地方来?—通过办驾校、考驾照。这两年我们就是借鉴培养驾驶员的思路,让各学校的图书管理员熟练掌握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区域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在“云端起舞”。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开展“两培训”和“两检测”。
1.两培训
(1)信息素养能力专项培训。这里特指图书信息化管理平台城域网版本和互联网版本的操作技能专项提升培训,除进行集中性和供应商入校一对一培训外,还利用区域“书香漫步”QQ群平台促进区与校、校与校、信息化平台供应商技术顾问之间的互动交流,适时解决疑难问题,有效促进了图书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及时运转和深度利用。
(2)“图情知识教育活动课”执教能力培训。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第三章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图书馆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并开展图书情报教育课、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读书方法以及读书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指导。学校应开设阅读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电子阅览指导课,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电子阅览系统。而开设“图情知识教育活动课”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图书管理员的执教能力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10年起,我区开展了“锦江区中小学图书馆(室)课外阅读指导”之“图情知识教育活动课”专题培训暨展示汇报活动,图书管理员“图情知识教育指导能力培训”成为本系列培训主题。除个别即将退休的图书管理员外,其余管理员均要在这个培训过程中行走一遍,既充当参培人员,又充当主讲人和评论人,互动性极强,电教馆负责全程指导和引导。
2.两检测
(1)图书管理员信息化技能检测。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应用效益的提升,是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也是目前我区中小学图书工作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我区电教馆于2012年上半年在区域内开展学校图书管理员“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技能水平检测”工作,全区各校图书管理员均必须接受检测,检测合格发放新的图书管理员上岗合格证,做到人人持证上岗。
目前全区51名中小学图书管理员接受了严格的上机检测考试,现场抽取考题题签,限时完成操作。从检测成绩汇总来看,操作水平优良者居多,优良率占74.5%,还有少数图书管理员不太熟悉业务,需个别指导,二次提升。
院系资料室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图书馆一起承担着为全校师生做好文献信息服务,其优势及特色与学校图书馆在功能及服务上形成有效的互补。
1.1资料室是图书馆的有效的补充,系部资料室图书报刊都在一室,因此为老师做科研调查,学生查找有效的资料节省了时间,使查找者能在更快的时间内方便快捷的查到有价值的专业资料。
1.2系部资料室是院系老师进行科研的重要参考,资料室为教师提供最专业的学科服务,教师也为资料室带来最新的专业学科资料需求信息,从而更加完善资料室的学科资料,这样就有效的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些方面都决定了系部资料室存在的重要性及合理性。
1.3系部资料教室是图书馆和系部之间沟通的桥梁,系部资料室虽小,但是功能强大,因此是图书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系部资料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它可以更加容易使查阅者在此查到更加前沿的科技信息,有效的补充校图书馆藏书的不足。而学校图书馆的大容量也可以使系部资料室在建设资料储备时做到在一个大范围的更具针对性。
综上所述,系部资料室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丰富的特色资源,以及在把握教学以及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的快捷性,使得资料室在学校整个资料系统中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建设好系部资料室显得特别重要。
2.系部资料室存在的问题
2.1系部资料室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并对现今的图书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及业务水平不高,因此造成了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科学的对资料室的学科资料进行归属,并且在操作中也达不到精而细的要求,使得系部资料室的整体管理水平达不到高校对图书管理的要求,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并且有的资料员还身兼数职,造成了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进行学习、钻研图书馆业务知识,缺乏相应的图书馆知识和专业训练,无法对高校师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教学和钻研的服务。
2.2经费不足影响了资料室的发展
系部资料室经费不足使得系部资料室的图书资料不能进行及时的充实和更新,尽管每年学校为各个系部资料室投入资金不少,但是随着许多新课程的开展,及由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多个学科之间的渗透,对相关的专业资料需求更大。因此投入的比例远远达不到资料增加的所需。同时,由于系部资料室的资料比较珍贵,针对性比较强,不少教师在借阅的时候会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长期使用,使得有效的资源得不到更好的流通,有效的资源不能共享,反而大大降低了资源的使用率。
2.3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协调配合不够
系部资料室在整个高校图书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整个完整的图书系统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很多高校,常常会忽略了系部资料室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反而把它看做了一个孤立的个体。因此,在现行的图书管理制度中,未能把高校系部资料室纳入到学校图书馆的管理体系中实现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在管理中的这些疏漏使得系部资料室收藏的有价值的学术资料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使系部资料室的优势变为劣势,大大降低了文献的利用率,因此应该完善图书管理体系,使得系部资料室的优势更加突出。
3. 系部资料室的重要性和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存在的重要价值
因此,在当前,高校应针对目前系部资料室在自身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
3.1努力提高系部资料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由于资料室现代化建设及高校资料室的需求,要求系部资料室的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图书管理系统管理使用等基本技能。因此,首先要对资料室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业务水平进行整体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对软硬件设备出现的一般故障及问题能够做到及时的解决,能够进行熟练的信息查找与信息开发,并且能够较好的利用网络,了解目前学科发展的大致走向,可以更好的把这些信息进行系统的归总和反馈。其次在日常的工作中形成一个互相帮扶、岗位轮换的管理模式,把学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与系部资料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岗位互换,并多创造机会让他们互相交流工作心得,这样可以使资料室工作人员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有利于激发资料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校图书馆与系部资料室的一体化实现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2规范资料室管理,建立馆系一体化模式
首先对系部资料室的资料进行清点,并且根据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及专业设置对资料的需求,做必要的资料储备。明确系部资料室的收藏的方向和重点,与学校图书馆形成一个联系密切的一个体系,避免与图书馆脱节造成的资源重复,学科资料空缺等问题。其次完善资料室的规章制度管理,并且对图书资料管理等方面进行考察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纳入员工日常工作评定中。最后提高资料室的硬件水平,建立必要的数据库和综合处理技术,从而实现对系部资料目录的编制、统计等基础性管理。
系部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作用,将会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且图书馆与资料室若能够协调到位,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功效,而且馆系一体化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科研需要的一种可行性机制。建设好系部资料室责任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规范其成长,使其真正的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康清香,王群英.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院系资料室建设[J].科技信息,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