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2-18 16:07: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文化的优缺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文化的优缺点

篇1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在商业、科技、互联网、大众娱乐甚至运动等方面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因此,英语教学方面需要更多更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教育专家对于NESTs(本族英语教师,即英语是其母语)和NNESTs(非本族英语教师,即英语不是其母语)的优缺点一直讨论不休。NESTs和NNESTs的差异是什么,教学质量是否有差异,学校应更多地引进NESTs还是NNESTs,这些问题都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在中国,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大部分都是由中国教师教授。然而现在很多学生选择到国外读书,同时,各大学中外教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外教比中国教师的教学质量好。那么NESTs和NNESTs的优缺点是什么?怎样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文章将从这两方面进行研究论述。

一、NESTs和NNESTs的差异比较

1.语言技能

NESTs在语言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然而NNESTs在语言能力方面仍面临着很多的挑战(Medgyes)。在中国,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说,外教的发音和音调对他们的帮助很大,在单词的运用方面也有优势,但在语法方面稍有欠缺。中国教师则更加注重单词量的掌握,对于学生应试需要的较难的语法知识掌握熟练。

2.教学风格

个人风格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Jeremy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更喜欢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教学并能与学生互动的教师。NESTs在课堂上都很开放活跃,能使整个课堂变的轻松有趣,相反,NNESTs更严肃,与学生的交流也较少。但是这并不能说明NESTs的教学质量比NNESTs好。有调查显示,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并不适应外教的教学风格。中国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也逐渐意识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能力

Phillipson说过,即使英语不是NNESTs的本族语,他们仍然可以成为出色的英语教师。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学生并且可以教授学生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们也更适应他们的教学风格,尽管枯燥但是条理清晰。但是对于NESTs来说,他们经常发散思维,随性而讲,有时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现如今,中国大学里外教很受欢迎,一些外语培训机构也招聘了不少年轻的外教,但是有的机构只看重外教的身份却忽略了其是否具有出色的教学质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4.教学反馈

Mccarthy说,积极地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动力的完成他们的任务。如果自己的成果得不到积极地反馈,学生就会对课堂活动产生倦怠,甚至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NESTs擅长表扬学生,但是中国的NNESTs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对学生比较严格,很少赞扬鼓励学生。

二、NESTs和NNESTs的教学建议

1.对NESTs的教学建议

首先,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中国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中安静的听教师讲课,以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不了解背景的外教可能会认为中国学生过于拘谨。因此,NESTs应该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单凭主观判断试图改变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是不可行的,因为学生受传统思想影响之深的事实是不能通过几节外教课就轻易改变的。

其次,了解教学理念和中国的教学方法。为了通过考试,中国学生更注重学习单词和语法知识,如果NESTs只强调口语而忽视了语言点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参加考试。所以NESTs应该根据中国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对NNESTs的教学建议

首先,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中国学生十分注重语法和单词的学习,他们能在英语考试中取的好成绩但是却不能流利的用英语跟外国人交流。鉴于这种情况,NNESTs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口语的机会。同时,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多关注学生,鼓励学生。

其次,丰富自己的外语文化知识和教学技巧。中国教师应该首先丰富自己的外语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外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NNESTs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结语

综上所述,NESTs和NNESTs之间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此外,学校机构在聘用外教时应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能仅认为口语好教学质量就好。只有这样,NESTs和NNESTs才能各自提高改进,共同为英语教育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Pillipson,R.1996.The Native Speaker’s Burde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15-223.

[2]王一安,刘颖.2009.从学习者视角看中外英语教师.山东外语教学 3:49-54.

篇2

[关键词]电子书籍;优缺点;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手机等智等产品广泛应用的今天,已经有非常多的阅读内容从传统书籍转向了以电子设备为阅读载体的电子书籍上,电子书籍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翻阅电子书籍的方式得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使书籍的载体媒介发生了质的改变,它完全摆脱了传统纸质书籍的种种特性,形成了一种新型阅读体验。这种新型阅读体验方式的出现和应用对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改变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子书籍作为新媒体艺术众多的表现形式之一,以它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迅速发展。

电子书阅读不局限于传统书籍的特性,电子书籍是以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智能产品为阅读载体,融入互联网和平面两者之间的优点,并且加入了声音、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动态交互式效果,使电子书籍本身的内容变得丰富和灵活,更吸引人们阅读。而传统书籍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媒介,并且书籍的形态较固定,都是以印刷输出为主,即使材料纸张、开本大小和装订方式都各不相同,阅读的媒介始终都离不开纸质。人们在纸质媒介上记录文字、图形符号,这种记录方式往往都很抽象,人们必须要对书籍中文字语言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理解。

一、电子书籍的特性分析

电子阅读不需要以纸张为媒介,它不仅节约了自然资源,并且方便随身携带,它节省了存放传统书籍所需占用的空间,电子阅读具有个强大的检索功能,很容易地就搜索到读者所需的信息,大大地节省了翻阅搜索的时间,信息传播速度快捷,使人们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和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并且有良好的休闲性和互动性……诸多的特点使电子书籍阅读更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二、电子书籍的优缺点比较分析

(一)电子书籍的优点

跟传统书籍相比电子书籍的成本远远低于传统书籍,只要有一个网络电子书制作软件就能做出成千上万的电子书,并且可以无限的复制,而传统书籍的成本要比电子书籍高很多。电子书籍要比传统纸质书籍更好保管、保存、不占空间、携带方便、容易传输分享。电子书籍的传播数度要比传统书籍快,电子书籍只要在网上,很快就会有很多的访问量。现在的社会是电子智能化、网络化的科技时代,电子书籍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和传统的纸质书籍比较,电子书籍的内容信息量更多一些,在传统书籍的文字的基础上,还可加入音乐、视频、动画等效果,吸引人们的眼球,在电子书籍中,一张照片可以360度无死角的旋转以便看清图片的每一个细节,还原更加真实的视觉效果,这是传统书籍不能相比的。传统书籍是以纸为媒介,用彩墨等材料进行印刷,而电子书籍不需要这些,这符合了环保、节约的理念。

(二)电子书籍的缺点

电子书籍以电子智能产品为阅读媒介的阅读工具辐射比较多,长期使用容易引起身体和视觉的疲劳,严重者会影响视力。电子书籍的阅读效果没有传统书籍好,人们对于文字内容不能透彻的分析理解,有很强的一过性,不能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造纸术是我们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用电子设备阅读的电子图书体会不到传统书籍的质感,缺乏传统文化的体验,传统书籍拿在手中比较有质感,更能让人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中华上下五百年的传统文化,这些是阅读电子书籍所体会不到的。中国目前的电子书籍市场,存在优质内容不足,编校质量堪忧,版权关系不明,市场竞争无序,产业监管缺位等等问题。

篇3

2 传动观念下的档案管理体制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奠定了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基本思想。传统档案管理的中心思想是绝对集中,方便君主的查阅及指令的下达。该种理念管理档案有助于中央集权,但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管理方式也暴露其存在的不足。

2.1 传统档案管理理念的精华

法国古典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提出经典管理理论,其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集中化的档案管理机制促使我国古代及近代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得以留存。集中化的档案管理体制尤其自身的优势。在我国古代,权力高度之中,君权至上,忠孝是治国的根本[2]。此种背景下,档案人员容易控制,服从上级的所有指令即是管理中的忠孝体现,自觉服从上次安排的理念使能掌控档案管理人员易如反掌。因此只需掌控文档管理人员即可完成对全部档案的掌控,由于档案的集中管理,也有效避免了珍贵资料的损坏遗失。

图1 法约尔经典管理理论

2.2 传统档案管理理念的精糟粕

传统文化中集中管理档案的措施致使大量珍贵资料得以留存,但是留存下的资料并非都是研究价值极高的宝贵资料[3],有些没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献也鱼目混珠,掺杂其中,高度集中的文档管理方式缺少对文档的整理归类,文档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整个文档存储机构错乱复杂,利用极不方便。其存在的不足如图2所示。

图2 传统档案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首先是档案实体管理存在的问题,档案的真实性、系统性及完整性得不到保障[4]。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统治阶级将不利于自身的资料都进行了破坏,档案又进行了集中管理,因此其真实性得不到考证;其次,档案的系统性也存在根本性问题,档案的整理编制由许多官吏完成,资料收集编撰中,不利于统治阶层的文化思想将被剔除,因此整体资料的系统性得不到保障;最后由于朝代的变迁,集中管理的文档受人为破坏的影响,完整性存在问题。

档案的组织利用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封闭[5];因此统治阶级不会向底层人员群众开放档案资料库,因此信息的组织利用基本没有实行。

3 现在文档管理改革

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需进行一定的改革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不仅要在管理实践方面进行改革,还要适应当前社会的意识形态。

档案管理体制随着社会文化的更新而做出适应性调整,文化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刻更新变化,但其本质内涵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国家的档案管理体制各具特色,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脱离传统文化的档案管理方式是不现实的,因此传统文档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参考当前先进的档案管理方式,对现存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首先,尊重传统集中化管理的档案管理理念,在该思想下进行档案管理改革,集权观念有助于国人注重集体利益,轻视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通过集体体现,个人在集体中又各司其职[6],这正是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集中的档案管理利于政府对全国档案的整体规划。

其次,借鉴国外优秀的档案管理理念,注重分级管理、资源共享。档案管理的目的是方便利用,因此应借助当今社会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各地的档案信息网,相互之间不应独立存在,要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灵活的档案管理机制利于信息资源的交流管理。

篇4

一、对“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定义

达斡尔是以农为主,猎业、牧业等为副的民族。其传统文化起自唐末,并且是逐步向汉族学习,接受汉族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从此开始了定居生活,创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内容,高度的价值。而我们要向学生传承的就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是能够与现代化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适应的的先进文化。

二、确定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目标

(一)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是达斡尔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繁衍生息,融合吸收形成的,富有其深刻的内容和体系。它从多方面展现了达斡尔族所特有的对民族的信仰,对生活的态度,对事物的价值观等。所以,在民族学校的课程中,为民族学生提供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机会,为汉族的学生提供借鉴达斡尔族文化的机会。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吸收其他文化,与达斡尔族文化融合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杂居的特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在互相交流,融合。所以,民族学校在设计校本课程教材的时候,不仅要把达斡尔族传统文化要编著在教材之中,更要把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编著在教材里面。这样,学生在理解,接受,学习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能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这对于消除文化的单一性,各民族文化多元性具有显著的效果,也有利于本地人民对于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

(三)培养学生的评价体系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缺点。而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教给学生对文化判断和选择能力正是民族学校校本课程的目标。让学生在评价中将达斡尔族传统文化进行发展,使之在多元文化充斥的今天,能让更多的达斡尔族学生以及其他民族的学生,发展和传承下去。

三、编写可使用,可传承的校本教材

达斡尔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古老的达斡尔族文化能够代代传承的今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现在在作者所在的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罕伯岱村的民族传承的老人已经为数不多,更多的是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可是因为文化有限,所以很多优秀的歌曲,民间故事,传说,传统歌谣,以及对达斡尔族影响深远的达斡尔族人物,独特的民族风情等,都无法继续传扬下去。所以编写适合学生阅读,能够代代传承的达斡尔族文化教材,成为民族学校的当务之急。

编写校本教材,所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要能更好的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

达斡尔族文化校本教材是由民族学校的教师,通过采访当地的达斡尔族老人,调查研究本地的实际情况后编著的。从教材的本身内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主要内容突出,讲解详细。和从前只能通过老一辈人口传身受,比较起来,更有益于学生对达斡尔族文化的了解。

(二)能更大程度化传承达斡尔族文化

对于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我们有着更高的目标,传承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我们想的是从整体上提高本地区对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掌握和认识。从前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几个人的传授方法,对达斡尔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起着制约的作用,通过校本教材对学生的教育,从而达到对成人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宣扬达斡尔族文化。

(三)使校本教材成为学生另一本教科书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数学,语文,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甚至为了成绩压缩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学校的教师,更是要将校本教材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之中,让校本教材成为“接地气”的教材。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能让学生了解达斡尔族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达斡尔族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

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教材,那么,实施就成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培养多功用型的教师

民族校本课程,需要教师的专业性很强。是本民族的教师还好,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相当的了解,但是如果不是本民族的教师,课程实施会遇到很大的阻碍。那么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头脑中形成专业化的概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的工作制度,对教师进行加强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而教师除了学习教材外,还要向当地的达斡尔族的老人经常交流。现在罕伯岱学校的音乐教师们,就常常和罕伯岱村的长辈交流达斡尔族的舞蹈,歌曲等知识,做到上课时游刃有余。

篇5

地域形象指的主要是地域发展中客观条件与文化内涵的体现,是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情况的集中体现,是该地区整体实力与综合素质的体现,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地域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正如每个人都有象征自己身份的证件一样,一个地区的地域形象也代表了这个地区的身份。

(一)对文化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地域形象往往是该地区文化的体现,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加深,许多外来文化逐渐影响着国内文化的发展,而我国许多旧有的优秀文化正逐渐被遗忘。虽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吸取精华,融合其他文化,但我们也必须认清哪种文化该成为主流。

地域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往往离不开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当地人时刻谨记本区域的文化,也有利于外来人员对本区域文化的了解,这对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拥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对经济的影响。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也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尤其是近些年,我国交通工具不断发展,交通道路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空闲时间出行旅游。看惯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许多人更愿意远离现代化的喧嚣而选择有特色的地方作为出行地点。

地域形象的塑造,可以使游客更有游玩的兴趣,不仅是国内的游客,也可以吸引大批的外国游客前来,从而促进旅游消费。所以,每个地域都应该有自己的地域形象。

(三)提高知名度。地域形象就像是一块广告牌,如果地域形象设计的好,能够使更多的焦点聚集于此,从而更快的推动地域知名度的提高,对外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地域形象的塑造,不仅可以吸引媒体、游客的目光,也会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这对该地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域文化与形象塑造的关系

地域形象受该地域自然环境以及文化资源的影响,不仅体现着地域的历史性,而且标着着地域性。历史与文化是一座城市永久的标志,是永恒的魅力,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居民可以创造不同的文化环境。地域文化在无形中孕育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城市内在的文化气质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区域形象作为区域文化的载体,是该区域通过物质与非物质为载体的各种信息向公众传递与交流的外在形式与综合反映。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建筑等外在形象,非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市民素质、治安状况等内在形象。区域的文化主要是通过这些载体进行传承与发展的。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景观,无论是风情民俗还是城市精神,都是区域文化的体现。

三、河南省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地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加强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增强地域影响力、提升地域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以河南为例来分析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一)河南省文化形象。河南省位于黄河以南,是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省拥有众多的文明古都,且为我国古都数量最多密集的省^,如洛阳、开封、商丘等地,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都名称。此外,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火药、指南针皆是起源于河南,老子、庄子、墨子等历史名人也均出生在这个省份。河南可谓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古都。

河南省有诸多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丰富,截至目前为止,该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二十四处。其中4A级以上的景区约有84个,众所周知,河南著名的景点有白马寺、少林寺、龙门石窟等,皆是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

河南的旅游文化,不仅能够反映河南的历史文化形象、河南政府以及旅游行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反映河南风情民俗、文化素养等各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联系着整个河南的文化形象。

(二)河南人舆论形象。河南的文化形象是深入人心的,但同时,河南人的舆论形象也令人记忆深刻。

现在提到河南,河南人形象问题基本与河南文化形象问题平起平坐。随着时间的发展‘背信弃义’、‘坑蒙拐骗’等贬义词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河南人形象。这种几乎蔓延了全国范围的地域歧视,让河南人难以释怀,甚至是插在胸口的一根硬刺,不仅是外省人,许多南京本地的青年人也开始‘逃离’这个省份,以此来摆脱这些不雅的称号。有些商人,在听到对方是河南人后,就拒绝和他们有生意上的往来;更甚者有些外地厂商,拒绝河南人进入商场。可以说,河南省是受到地域歧视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每个地区都可能存在着造假、欺诈等不良行为,但为什么偏偏河南人受到的歧视最大呢?这与河南的经济水平分不开。河南人多地少,众多的人口都会选择外出打工,而这些人中难免会有一些行为不良,这就导致人们容易以偏概全。河南的教育水平较低,经济较为落后,外出人口多为受教育程度较低、个人形象较差的人,所以难免会在行为上有所欠缺。

正如作家二月河所说的那样:无论地域歧视,还是身份歧视,背后都有一个深层的原因一一经济,说到底就是穷。河南省政府也反复强调,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提高河南人的形象。

其实河南人有许多美好的品质,只是大部分人都习惯于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被放大了的缺点掩埋的优点。无论是愚公精神,还是焦裕禄精神,都体现了河南人质朴、务实踏实的态度,此外,河南人向来以性格耿直、坚韧不拔、助人为乐等优质的品格著称。

(三)提高河南形象。为了重塑河南人形象,几年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发起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大型宣传活动,不仅对河南的山水、风景、古都文化进行宣传,其主要目的是树立河南以及河南人的形象。河南形象是众多省委、政府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并多次提出树立河南形象。

“河南人就是中人中的中国人”这句话传出后,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河南人存在的优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中国国民身上的优缺点,对于诸多缺点和不足的存在,我们不该是诋毁,而应该相互帮助。

近年来,关于河南形象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这不仅得力于河南政府加大了对河南形象的树立、改善与宣传,也得力于河南人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优秀品质的对外传播。

政府在对促进河南形象的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相关的政策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河南形象的建设与塑造,所以政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调动全省人民的热情,共同致力于河南形象的提升以及正确性的发展。

作为河南省的组成部分,河南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塑造河南形象的重任,河南人要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活动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单单将其看作是政府的工作。尤其是外出的人,要注意自身素质,为外省的人带去良好的印象,以此来逐步改变对河南人形象的偏见。

文化遗产与风景古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不仅可以充分提升旅游价值,而且也是对外文化传播信息与符号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以及传播原理的利用,可以推动河南文化的对外发展,提升河南的地域形象,进而推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的进行。

四、地域形象塑造与传播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利用传播媒介的作用。我国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传播方式也逐渐发展壮大,通过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利用,能够是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为精准且传播的范围更为广泛。通过对传播媒介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推动地域形象的传播。

当前,常见的地域文化传播方式有广播、电视台、网络、杂志等形式。可以通过创办专门的网站,将该地域发展的形象及最新的新闻、成果等内容到网站上,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此外,还可以进行精品板块、传播节目的建设,加强对区域形象以及区域文化的传播。

可以通过电视台,在旅游栏目推出该区域的形象宣传片,将该区域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以及优雅迷人的自然环境、古典庄严的文物古迹进行推广与宣传,充分展现该地域的典型元素以及文化素养。

(二)充分发挥节日文化的作用。在特色节日期间,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日活动,是传播地域形象的另一重要途径。定期举办节日活动,不仅能促进本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也能通过贩卖特色商品、特色小吃等提升经济收入。具有特色的节庆活动,是现代人较为向往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具有文化素养的娱乐活动,是提升地域形象的特殊活动。

如江南地区每年端午举行的赛龙舟活动,在不断发扬光大当地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吸引了无数游客为之向往,当地具有特色的服饰、食物等也都吸引着外来者的眼光。端午活动的举办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也是对本地区文化底蕴的传播,更是该地形象树立的重要途径。

只有将区域的传统文化与节庆活动相联系,是提高区域品牌形象的重要形式,是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的推动区域形象的传播,要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度的研究、发掘、提炼,制定正确的策略,不仅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还要注重对形式的创新,以保证增加游客的体验印象,满足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受众的对区域的评价。

(三)发展知名文化品牌的作用

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在无声无息中默默地影响着受众对区域文化的了解、对区域形象的认识。文化产品的推广、文化服务的发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的文化氛围,促进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文化作为发展的软实力,是区域发展重要的因素,而文化产业能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从而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如我国徐州在今年来,不断地打造“舞动汉风”文化品牌工程,形成了一条具有文化旅游、演艺活动、动漫制作等为一体的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生产链。虽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其从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以独特的方式将本区域的文化不断地进行传播,使地域文化更广泛的被人熟知。

篇6

当前,高校声乐教育多数倾向于西洋文化,逐渐忽视了民间传统文化,本文将以拓宽高校声乐艺术资源为主线,旨在将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融合到高校声乐教育中,以此丰富高校声乐教育艺术课堂。

一、拓宽高校声乐教育艺术资源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音乐也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我国声乐也借此面向世界,不仅充分汲取了西方音乐的优点,还弥补了自身的不足,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因此我国的声乐教育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民族传统文化已逐渐缺失,民族音乐意识也逐步匮乏,西洋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特别是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音乐理论正深刻影响着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攀升,经济实力也逐步强大,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显得极为重要,因而改变西洋美声音乐为基础的高校声乐教育现状,将民间传统文化融合到高校声乐教育中,不断拓宽高校声乐艺术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声乐教育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拓宽高校声乐教育艺术资源的策略

(一)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

高校声乐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歌唱技能,还要借助该门艺术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一定民族意识的人,这种民族意识是促进学生主动研究和学习声乐艺术的主要源动力。因而,教师要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民族声乐作品所占的比例,多向学生讲述民间声乐相关知识,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民间传统声乐的重视,使他们潜移默化的接受上述认识,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另外,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民间音乐文化,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以促进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音乐的品位源于对内涵的理解,品味美妙音乐就像品味美酒,只有了解其精华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的韵味。如果无法理解音乐的内涵,就无法欣赏到音乐中的美,所唱出的曲调也会毫无美感。因此要充分的理解民族传统声乐中所表达的情调,透析其内在的精华和内涵,这样才能感受和品味民族声乐文化的美感;高校声乐教育者要重视各地方人文风情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民间音乐创作的情感、内涵,增强其声乐涵养,更深层次的认识音乐中所流露的情感,这不仅关系到高校声乐学生的未来,也关系到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结合。

(三)搜寻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是否拥有丰富的声乐教育艺术资源是关系到高校声乐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拓宽渠道努力获取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对高校声乐教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通常可以借助以下两种方式获得传统民间声乐文化资源:首先要了解各民族的艺术特点,寻访地方音乐家和民间艺人,这些人对声乐的理解较为透彻,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当地的传统文化特点;其次,去资料馆或者图书馆查阅中国不同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的文本资料和音像资料,将那些已经失传或者难以找寻的音乐传统发扬光大。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均有特殊的音乐文化,如果可以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中,将会极大的拓宽高校声乐教育艺术资源;学生学习各民族的声乐,可以增强其音乐欣赏层次和水平,丰富高校艺术表演形式。

(四)在课堂中融入民间传统文化

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将传统文化概念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使学生在民间传统音乐中受到熏陶,同时还能边观察边实践;教师还应依据教学效果进行实时修改,带领学生定期寻访老辈的传统民间艺人及音乐家,鼓励学生和他们交流,在传统的自然环境中感受民间传统声乐的文化魅力。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民族地区均拥有特殊的音乐风格及声乐文化,选择其中优秀代表作,并将其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中来,不仅能丰富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容,还能将其传承下来。所以,应该将各民族、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方法和声乐作品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通过潜心研究他的文化特征及优缺点,真正实现高校声乐教育的多元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特色声乐教育与民间传统声乐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成长、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两者的结合将会带来双赢的局面。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民间传统声乐文化的遗产资源,把地域性的民间传统声乐资源引入到声乐课堂中,才能逐步冲破“学院派”声乐教学模式的限制,真正构建具有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声乐课程体系。因此,高校的声乐教育者要把民间的传统音乐重视起来,并在其中加入创新元素,使高校的声乐教育制度真正得到革新,真正的实现资源融合,达到高校多元化发展声乐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兰倩.本土少数民族声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守护与改革[J].中国科技财富,2012,10.

[2]石惟正.我们的所在是巍峨秀丽的山脉——和声乐同道们谈心[J].人民音乐,2012,10.

篇7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为内核,结合5000年文明中出现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各流派思想体系所形成的融合共通的历史沉淀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具有一脉相传、历史悠久、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特点,另外,在对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并将其与自身互补的厘定上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文思想上更加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1]。

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升华。因此,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2]另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在维护社会伦理道德、改良社会风气、培养高洁品格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学前教育是指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配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启蒙和开化的过程。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性格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也是整个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联系紧密:无论是古私塾对《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名篇中尊师重道、人伦义理、忠孝节义思想的传播,还是现代幼儿园、学前班等对汉语基础知识的灌输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因此,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囊括了学前教育的始终,为学龄前儿童进一步学习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做出了充分的准备。[4]

1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结合中存在的不足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申了“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并将文化自信作为基础,推动改革的发展。在这一具体语境中,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深度结合,通过多维度、多模式、多层次的推广,实现文化自信大背景下两者交融一体,从而推陈出新,走出一条既具有独创性,又具有普适性的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当前,在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相结合的路径上,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政策性地域影响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巨大鸿沟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具体体现在:与西部落后地区相比,北上广发达地区教育政府扶持力度大,基础设施完备,幼儿园、学前班等硬软件设施齐全。

(二)具备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基础的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培养体系的原因,目前各大高校在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短、平、快”的思想:培养周期短、培养内容一成不变、见效快。这种思想也导致了学前教育人才可能缺乏深厚的理论素养,在各幼儿园、学前班对学龄前儿童的授课中秉承一贯的理念,导致了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化”程度严重。

(三)家长的思想存在误区以及办学者的功利主义太强。一贯的理念认为:学前教育就是把学龄前儿童送进幼儿园、学前班,由老师全权负责,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而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的缺失使得学前教育办学者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商业化。

(四)学前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存在缺陷。目前,在学前教育上没有建立一个通用的办学模式和完备的考核体系。学前教育的办学模式应该时刻紧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展的需要。而学前教育的考核体系不应该仅仅以学龄前儿童为考核对象,更应该将老师及家长纳入考核体系进行综合考量。

2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结合的改进建议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紧密结合,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财政投入,对各地区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予以资源倾斜,并在财政投入上重点关注,从而保证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公平公正,让各地区学龄前儿童都有师所教、有地可学。

(二)加强对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各大高校应当改进当前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更注重对传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使得出产的学前教育人才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已入职的学龄前老师更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度提炼,从而真正实现对学龄前儿童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开蒙。

(三)政府、办学机构、家庭三方联动,以政府部门引领正确的政策导向,办学机构以此为依据进行深入展开,家庭积极配合作为补充,为学龄前儿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小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供全面的支持。

(四)积极探索先进的学前教育办学模式和建立一套完备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在学前教育办学模式上可以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采用以联邦政府决策为主、州政府权力共享,英国采用部门间相互合作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央决策为导向、省部级协调、各地区软件资源共享、地市、县级总结执行的学前教育融合模式。在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测上,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学前教育考核体系中关于托幼机构、教师、儿童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起对学前办学机构服务质量、教师质量、儿童发展表现、家长配合度“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五)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私塾教育的优点,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平台,选取试点,开办“新私塾”, 建立“云课堂”,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前教育。私塾教育的缺点主要是对儿童创新能力的抹杀,但私塾教育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推行“有教无类”,在解决教育公平、缓解各方矛盾、推行分层次教学以及民众自发参与上具有独特的效果,新私塾应当是对旧式私塾教育优缺点的扬弃,因此,选取试点,开办“新私塾”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而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以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在此背景上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云课堂”,通过信息化技术提供“慕课”等辅助教学方案,为学前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将以上两者结合,打造现代学前教育的“金摇篮”,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内涵,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完美结合的优秀范例,更是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李宗桂.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研究.2013,(20).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4;G632.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0-01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一、命题意图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很好地贯彻了关于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Ⅱ卷的作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考查,但语文素养即是人文素养、民族素养。语文素养的考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考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问题,传统文化不断流失,青少年对阅读的漠视,对母语的麻木。Ⅱ卷作文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正是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材料立意解读

对于2016年高考的这道作文题,与其名曰“任务驱动型”,不如说是“驾轭鞭轨型”,不要求立意创新有多大的发散,只求驾在轭中的牛,在牛鞭驱使下顺着规定好的路线或犁沟往前拉。如果不能入轨于“上述三条路径”,或立意只偏执于说“语文素养”之于“人的终身发展”“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的自信”的作用、意义等,这就算未执行“任务指令”,脱题了。“比较上述三条路径”a.课堂有效教学,b.课外大量阅读,c.社会生活实践。这里的“比较”一词大有文章。并非是比较论述三条路径的高下优劣,“比较”是一个“考证识别甄选抉择”的构思立意过程。于是选择立意的角度只能在 “任务指令”下组合:a、b、c、ab、ac、bc、abc。当然,立意角度要“正中下怀”,以杨玉环在李隆基前起舞作比,剥一句《长恨歌》诗句,最好是“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眸吻题别”。如果你只盯着“课堂”,只算是“凝眸”,是顺着说,跳的是“国标”,不抓眼球;如果你关照“课外”,却有“含情”,是接着说,跳的是“芭蕾”,有点意思;如果你触及“实践”,更为“亲吻”,是“兜底说”,跳的是“探戈”,拓展有力。于是立意视角的价值取向就很明确了,“课堂教学”小于“课外阅读”小于“生活实践”,即“顺着说”小于“接着说”小于“兜底说”。从内容的丰富充实、表达的全面深切、发展的特色凸显而言,上列七个角度中前三个角度胜于后四个角度,两组内细择优选,可形成如下两个不等式:a

三、备考启示

1. 核心价值观依然是主流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其被赋予的社会功能。它既要有选拔的功用,也要引导社会的舆论方向。因此,在备考时要抓住“一点四面”的教育改革思路,完善作文题目的选材或提高作文题目自主编拟模拟程度,进而提高作文备考的效度,更好地训练考生的审题意识与选材意识。

2. 注意思辨思维能力培养

Ⅱ卷的作文题可谓侧重于思辨思维考查的典范,考生在比较提升语文素养的三大途径时,需要思辨地看待问题。三大途径都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考生要善于在三大途径优缺点的全面思考中来思辨地论证分析。在备考时,教师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

3. 关注生活,以小见大

高考作文常从生活切入,然后来探讨一个有一定价值引导的问题。Ⅱ卷通过语文学习来探讨语文素养,进而谈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以及Ⅰ卷通过漫画奖惩之后来探讨教育的相关问题等都是属于这种思路。高考作文选材常以既是考生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又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有一定价值引导的内容呈现,因此在备考时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在作文题目的命制或选择中注意选择的标准。

4. 培养学生表达看法的能力

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体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Ⅱ卷写作要求有“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体现了高考作文引导考生关注个体生活,表达个体感受,而一些考生在这方面显得稚嫩,在表达个体的体会和看法时,文字单调,思维浅显,甚至是记账式的呆板。所以,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人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是作文备考中需要关注的内容。

四、 结束语

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与日俱增,研究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趋势和应对策略都是十分重要的。备考中应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思辨思维能力、对生活的关注以及表达看法的能力。

篇9

关键词:规划层面;养老居住模式;研究

近年来,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正如大家所知道那样,我国正在一步步深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我国的老龄化人群居住问题面临着比以往任何国家、任何阶段都要严峻的形势,这必然需要我们对养老居住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规划层面对养老居住模式进行了探讨,综合分析对比了不同养老居住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家庭――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最能够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国情,同时,该种养老居住模式也符合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值得相关人员的仔细研究。

1 人口老龄化过和养老居住模式概况

1.1 人口老龄化发展概况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社会总人口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标准,一般认为: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达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达10%,即被称为老年型国家[1]。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已于1999年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了,更为严峻的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大国,作为老年型国家的我们老年人口也是最多的,这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来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很自然地就会将研究具体到老年居住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前瞻性的对未来老年居住问题加以研究和思考[2],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养老居住模式,以便在我国的老龄化高峰到来之时,我们可以从容应对,继续保持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2 养老居住模式发展概况

养老居住模式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居住生活的行为方式[3],养老居住模式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综合国内外养老居住模式的发展历程,总共形成了以下几种养老居住模式[2],见表1.1。

表1.1各类养老居住模式

养老居住模式 主要特征

机构养老 由社会养老机构承担全部或部分养老责任

原宅养老 老年人仍生活在原有住宅中,自己照顾自己

居家养老 老人居住在家中,社会和子女共同承担养老责任;

老年住区 该养老居住群体全部由老年人构成;

住区远离儿女,有配套的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 将社会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体系引入社区;

维系老年人原有的居住习惯,仍与儿女、亲朋居住在一起

2各种养老居住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而言,现行的养老居住模式均是有利有弊,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养老居住模式的选择是不尽相同的。下面仅针对我国的当今国庆对各种养老居住模式进行优缺点分析[4]。

如表1.1中所示,现行的养老居住模式大致分为五种――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老年住区和社区养老[5]。对于机构养老而言,该种模式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但其经济效益却不尽如人意,这都归结于我国是老年型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原因,不难发现,对于我国的国情而言,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是不可行的。同样的,原宅养老这一模式也不适应于我国国情,因为该种养老居住模式的初期资金投入相当巨大,但短期内没有与之相当的利益回报,最终的结果便是不能够在我国大面积的推广。对于居家养老,该养老居住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养老居住模式[6],但是该种养老居住模式缺乏专业的护理服务人员,很难做到切实解决生活不能够自理的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住区养老模式具有专业的护理人员,但是,由于该种养老居住模式需要老年人远离子女,与社会公众隔离,因而与我国老年人的传统居住观念大相径庭,不能够得到老年人们的大力支持,同时,该种养老居住模式的费用高昂,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是难以承担的起的,这也进一步限制的该种养老居住模式在我国的普及。对于单纯的社区养老[7]而言,该种养老居住模式忽视了老年人的差异性需求,几乎不考虑老年人的个人生活习惯,最终的结果同样是不能够得到大多数老年人的支持。

3 养老居住模式的发展趋势

3.1 家庭――社区养老居住模式

随着人们对养老居住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慢慢的提出了一种新的养老居住模式,即家庭――社区养老[3],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产物,同时汲取了两种养老居住模式的优点。

家庭――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自己家庭或熟悉社区里,以自我供养为基础,由社区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8]”,有的学者也表述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社区养老[9]”。从长远来看,家庭――社区养老这一养老居住模式符合我国的特殊国情,会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同时也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的居住习惯,会得到为老年人的支持。

3.2 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

张玉石提出了构建中国社区分级养老体系的构想[2]。社区分级养老,顾名思义,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涵盖了“社区养老”和“分级养老”。其中,“分级养老”是指有针对性的满足老人的养老居住需求,对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级别的养老服务,划分级别的标准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性、自理能力、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10]。

社区分级养老与传统的养老居住模式大相径庭,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更加偏重于老年人的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是针对不同的老年人的不同养老需求提供差异性的养老服务,目的是尽最大努力使老年人尽可能的感受到存在感和归属感,进而使老年人的生活充满温馨,过的舒心。

3.3 家庭――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

综合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文化传统和老龄化程度,在结合国外养老居住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最适合在我国发展和大力推广的养老居住模式是家庭――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该模式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分级养老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汲取了三者的优点,最终会发展成为我国的一种主流的养老居住模式。

4 结论

综上可知,现行的国内外养老居住模式均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因此,在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文化和国外养老居住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有人提出了适合与我国国情的养老居住模式,即家庭――社区养老居住模式和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从长远来看,两种养老居住模式均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这两种养老居住模式还能够满足我国老年人特有的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传统观念,因此,可以推测,家庭――社区养老居住模式和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居住模式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篇1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恩漏洞。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无论对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对大学生个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需要感恩教育

我国古代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古训,这些为人处世的佳句中无不蕴含着感恩成分。中华民族感恩的优良传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传统文化精华。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少数学生对传统感恩文化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他们把社会的帮助、家庭的养育、学校的培育、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感恩教育

和谐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是否具有感恩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乎和谐社会构建的成败。对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有助于融化他们冷漠、自私的心理,体谅父母的养育艰辛,感恩学校的培养教育,感谢他人的无私帮助。大学生都应把感恩作为自身行为的航标,常怀感恩之心,长留感恩之意,常行感恩之举。只有对社会、家人、他人存有感恩情感,才能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才会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长期发展。

3.和谐校园的创建需要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基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因此和谐校园必须有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优秀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感恩教育的实施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感恩教育的实施有助于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大学生对学校的培养、教师的教导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老师的教学劳动,课上认真学习,课下主动实践,将老师的教导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大学生在感恩氛围中成长,才会形成感恩意识,养成感恩行为,从而实现高校的真正和谐。

4.和谐家庭的建立需要感恩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了,国家才会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老人为家庭、子女操劳了一辈子,现在年龄大了,需要有人照顾的时候,如何让他们幸福地度过余生,已是社会、国家、家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生我们,养我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一辈子都无法报答完。我们唯一可以回报父母的就是在他们年老需要帮助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去照顾他们,去孝顺他们。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毕业成家后不赡养自己父母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甚至抢夺父母财物、打骂父母。因此,为了让更多老人能够安度晚年,我们应以感恩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5.大学生的自我完善需要感恩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不仅要成为知识的精英,更要成为感恩的道德精英。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培养乐善好施的良好品行;促使大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体谅父母的艰辛;有助于大学生遵守学校的规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帮助他人;有助于大学生内省炔欤懂得自尊自爱,懂得珍惜生命。感恩是良性互动的剂。大学生在接受感恩教育的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一个心存感恩的人,才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有所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时代所需。通过感恩教育,大学生对社会、学校、他人会存有感恩之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1

二、箱包配件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

2.1、发展箱包配件的材质

箱包配件的装饰设计要突破原有的传统单调,配件的材质创新相当重要。原有的合金、木质、塑料等材质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了固有的设计套路,虽然各种材料在配件设计中广泛使用,但是材料本身的不足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箱包配件装饰设计要突破原来的格局,打造全新的设计道路,从配件材质开始就要创新。珐琅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瑰宝,为箱包配件设计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珐琅原是一种主要应用于材质表面的釉料,能够大大提高金属的色泽。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珐琅的创新工艺延续传统珐琅的透明光亮,在现代设计中将耐磨抗腐蚀的特性融入到珐琅中,打造出了全新的现代珐琅,为箱包配件设计找到了更加完美的材质。现代珐琅能够代替金属材质,不但更加透明光亮,还打破原有单一的镀金镀银,有着更加丰富的金属色泽可供选择。

2.2、加强相关工艺手法发展

加强相关工艺发展也是箱包配件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箱包配件的设计需要结合相关的工艺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将先进的科技结合设计工艺领域,研究出新的工艺手法,才能打造才完美的设计作品。随着新的材质现代珐琅在配件设计中的使用,珐琅的相关工艺也要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掐丝珐琅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珐琅工艺能够实现珐琅的成批生产,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模式。珐琅工艺是配件设计中发展比较良好的工艺手法,箱包配件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现代工艺,结合传统的电镀、喷绘等工艺,根据箱包配件装饰设计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强工艺发展,提供箱包配件装饰设计的技术支持,促进箱包配件能更好的发展。

2.3、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设计理念创新

2.3.1、继承传统的设计元素。长久的箱包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设计理念,在箱包配件的装饰设计中需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元素。在箱包配件的装饰设计中,可以结合中国风的设计元素,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继续传承。其次有关箱包配件的造型多种多样,配件设计中可以参考原有的造型设计,结合具体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取其精华所在,抛弃糟粕之处,这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传统的镂刻、烙印等工艺也是值得传承发展的工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工艺技术不能都被舍弃,只需要注入一些新的元素。2.3.2、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变化莫测,流行两的趋势也在不断地改变,箱包配件装饰设计要在现代竞争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必须充分了解当前的流行趋势。在传承优良的同时,对于配件设计需要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时尚的品味,提升箱包的美观性能。设计需要明锐的嗅觉,能够嗅到新的流行因子,其次,在变化的世界中寻不变,摸清主要的时代特征,结合时代特征的本质创新思维,才能设计出真正完美的作品。配件的装饰设计可以尝试打破原有的造型,试用新的色彩,结合整体箱包的设计理念,大胆创新,让小配件发挥大作用。时代在发展,对于造型色彩的改变是对箱包配件设计者的挑战,设计师需要走在时代的潮流,继承发展优良的传统工艺,吸收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敢于打破传统的枷锁,着眼于新时代人类的需求,从视觉上真正设计出新的产品,让人耳目一新,推进箱包配件的发展。

篇12

一、现状分析

1.企业管理与实际脱轨,缺乏科学性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卓越的企业管理理念一直为广大中国企业所学习、仿效,但是盲目灌输和照搬外国的企业管理方法并不适合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体制下,我国企业在基本国情、经济实力、文化背景等方面上都与外国企业存在很大差异。我国企业过度依赖外来经验,没有将外来经验投入到实践中去检验,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一些中国企业领导者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未能及时吸收新理念、新知识,在企业管理上存在误区,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落后。

2.过于注重行政命令,缺乏灵活性

在过去,我国由于受到经济实力不强、资源匮乏等因素的限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企业发展一直采取以命令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中国企业仍处于集权式管理,缺乏科学性灵活性的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公司体制僵化,不利于公司科学决策以及创新发展。

3.对人才建设不够重视,公司发展潜力不足

在这个科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探究的重点热点,日益成为发展企业的重中之重。一个企业由人、财、物三元素组成,而人在整个环节中处于主导地位,人支配着财务流向和物品使用,人在企业经营成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有限,对人才建设不够重视,使大量有志之士、有才之人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对于我国企业整体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会导致公司发展潜力不足,最终使企业止步不前,难以维持。

4.企业文化建设不足,竞争力不强

企业目前的发展主要侧重于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关于企业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主要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全成熟,企业文化建设主要立足于企业生产销售取得良好成就后,后期进一步进行的后续内部核心软实力的工作。企业文化的建设通常容易被企业所忽视,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工作主要是产品的提升、销售渠道的拓宽、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公司内部核心软实力的投入上有限,主要的工作还停留在实现企业利润的层面上。在完成企业的产值和利润的最终实现后,才会考虑到深化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通过管理企业人员、提高员工积极性、建立企业文化、从而达到优化公司内部软实力。

任何管理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就中国管理模式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积极入世的精神。关于入世,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都趋于未雨绸缪,对于未来的各种状r,都处于担忧状况,并自觉肩负国家的重要使命,将国家的兴旺发达与自己的前途发展息息相关,具有心系国家兴旺发达的各种使命,大部分古代文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的整体状态,

(2)强烈的管理伦理色彩。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关于层级制度,在中国大部分员工形成了君臣思想,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利于用道德和伦理的力量来管理员工,容易利用宗教和伦理的力量使员工形成管理人员期望形成的认知形态,逐渐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以无形的制度来进行约束,在员工的内心形成固定的意识形态,有利于用人际关系的纽带来进行管理,将所有员工都心系在同一件事情上。

(3)顽强的再生能力。中国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理论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衍生出当代合事宜的相关理论,继续运用在管理公司的道路上,能够因地制宜的解决每个时代应该解决的问题,具有可再生性和可创新性。

(4)注重“中和”的管理观念。在管理中重视以和为贵,以和平为中心来看待并解决问题,重视各种关系的调和以及平衡,通过辩证的思想来看待问题,具有宽阔的视野,在个人成长和整个团体成长的过程中,都注重协调统一和谐共进。这个思想贯彻于整个时代。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管理模式的意义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文化。管理思想和方式作为一种解决现实世界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深刻地反映出社会赖以生存的文化渊源。由于各国所处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均不同,因而管理思想、管理手段也就各有差异。文化有其不可隔断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国家不论发达与否,其当代社会文化都是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此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当代管理方式,同样受其社会传统和习俗的支配。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上越是能够利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和信念,则管理的成效便越大”。为了适应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企业管理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要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管理模式,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尽管现在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仍有分歧,然而从历史事实以及影响力来看,儒家思想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主干。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化和更新,其影响却是中国任何其他文化所无法相比的,它对几千年的中国文明社会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乃至行为方式,无不深深体现着儒家文化。

参考文献

[1]苏勇,于保平.东方管理研究:理论回顾与发展方向[J].管理学报,2009,12:1578-15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