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市场环境范文

时间:2024-02-19 15:22: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药市场环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药市场环境

篇1

1.施工现场对周围空气环境的影响

施工前期进行拆迁时由于现行的拆迁方式大多是人工拆迁方式,所以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随着大气的扩散对周围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周围空气环境质量下降,对周围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另外,施工时由于需要大量的水泥、白灰、粉煤灰等易飞扬的细颗散体材料,这些材料在装运过程中,将会造成大量的扬尘。如果当风速达到一定速度时,将对下风方向的居民区或文化区等敏感区域造成一定的影响。

再有由于施工现场大多为土路,各种车辆在此运输过程中,必然造成大量扬尘,所以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对周围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

2.施工现场各种机械设备对周围噪声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期间由于各种振捣器、风机、电动空压机、电锯在施工期间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尤其在夜间施工噪声已成为城市居民最为敏感的环境影响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解决施工期间的噪声问题。而且车辆的行驶也将产生交通噪声。目前施工噪声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影响已经日益严重。

3.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拆迁必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于这部分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一定会对存放此部分建筑垃圾的地点带来很大影响。首先影响环境美观,造成潜在的污染源,如果遇到大风天气会造成大量扬尘;如果遇到雨天会造成道路泥泞;长期存放还会滋生大量的蚊蝇等。

由此可见,建筑施工期间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是较大的。保护环境质量是当前施工期间急待解决的重要内容。

二、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的需要

1.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

工人是企业的主人,是施工生产的主力军。防止粉尘、噪声和水源污染,搞好施工现场环境卫生,改善作业环境,就能保证职工身体健康,积极投入施工生产。若环境污染严重,工人和周围居民均将直接受害。例如:由于拆迁期间造成大量扬尘,在施工期间又会产生许多水泥粉尘,如果粉尘污染严重,不仅使作业人员因长期吸入水泥粉尘,而可能患上职业性矽肺病;而且随着大气的扩散,同时将会对附近居民带来一定影响。另外各种机器设备在施工过程中,也将产生无规则噪声,使人听之生厌,干扰睡眠,引起人体紧张的反应,如果长期连续在强噪声环境中作业,会损害人的听觉系统,造成暂时性的或持久性的听力损伤(职业性耳聋),严重者造成脱发、秃顶,甚至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肠胃功能紊乱等。因此做好环境保护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任务。

2.是消除外部干扰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需要

随着人们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尤其在城市施工,施工扰民问题反映突出,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的扰民来信来访增多。有的工地时常同周围居民发生冲突,影响施工生产,严重者,环保部门罚款,停工整治,如果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就能防止环境污染,消除外部干扰,使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再则,企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事关国计民生,责无旁贷。

3.是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要求

现代化施工广泛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新的生产工艺,对环境质量要求很高,如果粉尘、振动超标就可能损坏设备、影响功能发挥,再好的设备、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于发挥作用。例如:现代化搅拌站各种自动化设备、计算机、电视机、精密仪器仪表等都对环境质量有很严格的要求。

三、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综合评述

1.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由于工地施工期间的建筑机械和车辆比较多,其中:搅拌机、振捣棒、自卸卡车、电锯、打桩机、推土机等设备为强噪声设备,噪声基本上都是宽频带、高频可达16kHz,低频噪声最低为30Hz。各种噪声源的噪声强度在85-105dB(A)之间。对周围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对上述各类噪声拟采取的防治对策如下:

各种机械设备应配消声装置(如隔声罩、减震垫),以减少噪声对外界环境的影响。

为防止建筑机械噪声以及为施工服务的运输车辆的噪声扰民,每天作业时间应定为早6:30―晚9:30,在学生中考和高考期间,还要减少建筑机械的运转时间。

对突发性的大噪声污染(如打桩作业)应避免在人群休息时发生,尤其是禁止在夜间施工作业。

科学地安排施工区汽车运输作业时间,设法压缩汽车数量与行车密度,同时,运输车辆在施工现场严禁鸣笛。

对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要定期维护修理,减少不必要的磨擦阻力,使施工现场的各种建筑机械保持良好合理的工作状态。

 以上噪声防治对策可行。

2.施工期粉尘污染防治对策

施工期的粉尘污染主要是各种施工步骤的建筑粉尘,其次是水泥、砂石、砖瓦、建筑垃圾在装卸、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对于这部分气态污染物必须拟采取如下防治对策:

对现场土堆、石料堆、建筑垃圾所产生的扬尘,拟采取喷洒水雾的措施进行防护,其扬尘量可以减少70%以上。

为减少汽车行进中的扬尘,对施工现场的临时道路以及施工场界以外50m的汽车行进通道定期喷水,并限定行车时速。

 高层建筑垃圾一定要用升降机运至地面,并喷水处理后运往指定垃圾场。

 混凝土搅拌机一定要在棚内作业,严禁露天作业力争将粉尘污染压缩到最低程度。

 施工现场对建筑物设遮布,并随建筑物增高而同步升高。

 施工场地四周均设高1.8m的围墙,实现封闭式施工。

 工地所用水泥、白灰均应置于库房内,即可防雨又可防尘。

 工地茶炉、火灶、锅炉应采用消烟除尘型和消烟节能风灶,烟尘降至允许排放为止。

3.废水污染防治对策

施工期间,对于有些建筑机械和运货车辆的清洗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工地均修建废水池,对冲洗废水进行沉淀处理,澄清水可再次用于清洗。

4.固废污染防治对策

篇2

全球目前已有194个国家、地区有中医医疗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30万~50万人,海外注册的中医机构至少超过5万多家。发达国家至少使用过一次中医的人口比例:德国80%、加拿大70%、法国49%、澳大利亚48%、美国42%。

中医药教育培训事业在国际的发展取得不小的进步。中医已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进入大学教育。每年来华留学人员近5000人,同时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

从世界植物药市场发展情况看,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约为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全球传统药物/天然药物每年的贸易额已高达600亿美元。全球传统药物/天然药物市场发展速度为10%-20%左右。

中医药服务贸易具有最大的比较优势

中医药服务贸易在国际化实践中要明确几种认识。首先,中医药的“天然禀赋优势”不等于市场竞争力优势;二是中医药如今的技术、资源优势不等于贸易产品竞争力;三是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不等于进入欧美市场;四是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不等于忽视中药货物贸易;五是中医药境内外产品价格差不等于贸易利润。

中医药服务贸易是具有最大比较优势(“禀赋优势”)的医药服务贸易行业,但“禀赋优势”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基于要素积累的静态的比较优势往往难以持久,要想赢得长期发展,必须动态的运用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战略管理。

恰当的国际化路径选择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应坚持西向取势、东向取利。具体来说,在欧美地区强化科技合作、文化交流,扩大对医学主流社会的影响;在东南亚、东亚寻求中药、服务市场的战略突破。

中医药服务贸易特征包括:以医疗、教育、文化传播、旅游等为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理论等内涵;对能源等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小;对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的需求和集聚效益较大。

之所以说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不等于忽视中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增长具有内在相关性。再者,运用WTO公布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数据分析表明,全球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相关性为0.997,说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呈现互补性。影响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几个问题

影响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包括:在生产要素中,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源结构、质量、数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生产业欠缺;在需求要素中,缺少国际渠道、品牌优势等引导需求的资源。

如今,中医药企业对海外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够。2008年全国中成药销售额1676亿元,饮片销售额395亿元,中药材销售额372亿元。三项合计总体规模为2443亿元。2008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为5.21亿美元,中成药出口额为1.71亿美元,两项合计约合人民币48亿元。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国内市场与出口市场的比例为51比1,出口所占比例不到2%。

另外,与中医药相关的生产业欠缺。生产业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专业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的相互传递和管理等活动,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

策略建议

我认为,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需从以下四方面人手:一是创造投资需求。健康产业已被国际经济学界确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

篇3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057―04

一、我国医药商业行业内部面临的竞争力障碍

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医药市场在分销领域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国际医药企业的侵入越来越迅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药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药品零售价格的宏观控制力度还在不断加强,降价的幅度和品种越来越多。因此,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要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须提高其竞争力。但是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自身还面临许多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问题:

其一,我国医药市场结构呈现出多头型分配。如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表现出“小、散、弱、差”的现状。据统计,我国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零售企业近14万家,全国零售药店总数12万家,90%为小型企业。2004年,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股份公司、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仅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3%~5%左右;而美国医药分销企业的前3位就占到整个医药市场销售额的95%以上;日本最大的75家药品批发企业也占了全日本业务量的95%以上。随着竞争的演变,市场结构会转变为相对寡占市场分配,打的是规模经济战。在多头型分配的市场结构中,商家各自攻城掠地,厂商互相侵略对方市场,相对外来竞争者而言,这是一种内斗的局势,对国际医药零售巨头或大型医药企业的进入非常有利。在这种情形下,只要经营稍为松懈市场占有率就可能下降,难以适应国外规模化的竞争游戏规则。

其二,资源的经营效率低。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6%,而平均费用率却达到12.5%。美国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5%,平均费用率只有3%-4%,平均商业纯利润率达到1%―2%。目前国内医药商业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该项指标仅为2.6%;医药商业纯利润率仅有0.72%,全美医药批发商纯利润率为1.55%。另外,非法药品市场的假药、劣药充斥,非法经营者偷税、漏税的经营行为,以及“以药养医”体制下滋生的高额回扣、拉关系等不规范竞争行为,使得医药商业企业呈现出激烈的无序竞争状态,医药流通成本高,利润少。从国际化的竞争视角看,我们打的是内耗战,难以适应速度战和满足终端顾客经营的要求。

其三,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原创性产品少。我国医药产品97%为仿制品,普药占据70%的市场份额,仿制品要抽专利费,普药的利润非常低,70%的普药市场份额只获取利润的30%,而且医药产品趋同,附加价值低,意味着我国医药商业企业产品创新竞争力弱。

其四,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改革对原有的价格和通路策略带来冲击,利润空间发生变化。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现在处在一个被上下游挤压的中间位置:一方面国家严格对药品的零售价格进行监管,2005年10月10日是药品的第17次降价,平均降价幅度40%左右,最大降价幅度达到63%,而同时对药品的出厂价、批发价则取消了限制;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和医院销售终端已经开始出现联合的迹象,如2005年8月,浙江医院就提出要自办医药公司,这无疑是对医药批发、商的巨大打击,因为我国80%的药品都是通过医院销售的。而且,一些行业外的资本还在不断地进入这一领域,如2005年9月联想通过收购先声药业而进入这一领域,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摊薄这一领域的边际利润,加剧行业竞争。

可见,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如果试图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克服自身弱点,努力塑造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医药商业行业外部竞争对手的入侵

我国医药市场已处于国际化的竞争市场环境中,我国医药商业行业外部面临着国际医药零售巨头的侵袭。正如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发出呼吁“如果我国政府不在WTO框架下进行合法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年内完全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国际医药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业企业大举全面进入,表现特征如下:

第一,抢占OTC终端市场。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医药跨国企业现在都已经进入了中国。在初期,中外股份各占50%,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多数外资企业要求扩股。德国默克2003年9月宣布启动其中国市场的OTC项目;罗氏将中国纳入OTC全球10大核心国家之一,计划今后5年在中国的OTC销售年增长为50%,到2008年要达到10亿元规模;2004年2月,香港最大的OTC生产商乐信药业与美国雅来制药联手开拓国内OTC市场;2004年4月,诺华公司整合旗下的“扶他林”系列品牌,标志着诺华将发展中国OTC市场;接着,德国马博士进驻中国OTC市场;2005年9月,德国哈尼尔集团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医药零售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医药企业已经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建立合资企业1700多家。外资的大量进入将大大促进国内医药市场的国际化竞争。

第二,大量侵袭医药流通领域,形成通路格局的破坏。从2003年,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瑞士裕利集团裕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新兴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合资成立第一家药品分销公司,涉足国内医药流通领域。接着2004年10月,葛兰素史克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外商独资企业,外资医药制造企业也开始试水流通环节;2005年5月正式对外营业的上海赤帽物流有限公司则由日本全国赤帽株式会社(持股40%)与日本有限会社IDCM(持股20%)、中国香港中讯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5%)及上海迅领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5%)共同投资组建,成为医药批发企业承担“第三方物流”的先例;另外,零售连锁企业也开始涉足医药流通。除了由全球第一大医药零售特许经营公司美国Medicine Shoppe公司提供品牌、管理和营运支持的美信国际连锁药房外,全球两大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与相关的审批部门以及国内的合作伙伴进行了多方接洽,意欲涉足医药。目前,世界三大国际物流巨头都已进驻中国。按照中国加入WTO

的承诺,从2005年12月11日起,外资公司可在中国独资经营国际快递业务。这给外资进军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抢夺中国医药市场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第三,外商利用他们在医药产品领域原创性与开发实力等优势攻击我们的产品结构的弱势,抢占高利润市场空间。原研新药,特别是专利期保护的原研药是利润增长的强大驱动力。GSK、阿斯利康、拜耳、礼来等都纷纷推出新药,高端市场是他们瞄准的主战场。并且,跨国制药企业开始纷纷把研发中心移向中国。2004年1月,罗氏首个研发中心已落户上海;礼来在上海浦东建设了实验大楼;瑞士诺华拟在中国设立其全球第研发中心,以中草药作为主要研发项目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2004年7月,诺和诺德则将研发中心从北京亦庄迁到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新研发中心的规模比原来的扩大了一倍多;葛兰素史克公司(简称GSK)在天津建立其非处方药(OTC)研发中心。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进行研发能获得明显的成本优势。数据表明,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费用要比在欧美国家低30%左右,人力成本是美国的1/4。低廉的成本、高价值的新药将对我国医药的流通市场构成巨大的压力。

从我国医药行业自身的现状与竞争分析看,我们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劣势,面临着难以抵御的生存利基再造的课题。

三、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生存利基再造的策略

为了抵御外来竞争,构建竞争的屏障,并提升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我们认为应该运用兰金流的控制四大要素人手来思考其执行策略,营造自己的生存利基优势。

其一,利用文化特色,抓住消费终端,提升我们的需求效应。在我国的地域上展开竞争,就要利用各国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不适应性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本土人文资源优势。发挥我们的文化特色是我国医药商业企业与国际医药企业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出路。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根植于本土市场进行经营,建立适合本土文化特色的营销策略是制胜的一个关键。比如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就是一个特色产品,一方面我国医药消费者对中药的青睐程度高,据一项关于上海癌症患者用药情况的调查,86.3%患者选择中药,而且趋势有所加强;另一方面,中医药行业平均利润率高达11%,中医药的切斯特原理中的集中化原则与目标原则,确定出其竞争区隔和可领先的优势目标,用整合思维科学观对我国医药领域作出资源整合的对策,进行规模化经营与市场梯度屏障设置的战略定位,将市场占有率稳定在70%以上,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导的相对寡占市场占有率分布模型,达到战略上的安全优势布局。根据这一战略定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界已行动起来,采取了相应的资源整合策略和调整政策,以达到相应的整体竞争能力的成长(表1)。

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笔者认为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要从文化特色、信息价值链、医药专业通才、现市场前景广阔。除特色产品外,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还要形成特色服务。作为本土顾客来说,在医药需求上必然有着一定的地方特点,在把握顾客需求特性的文化理解上,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将比外来企业更准、更快、更贴切,因此,有针对性地建立起特色服务,利于实现与国际巨头的差异化竞争,提升我们的需求效应。

其二,建立起信息价值链,支撑供给效率。在当前这种信息社会时代,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利益机会,谁能快速地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并将信息快速转化为决策与管理策略,谁就能领先市场竞争。医药流通涉及多重主体,信息在这多重主体间被传递、过滤和加工等,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所需要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处理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相互之间整合出一条信息价值链,保证医药商业企业各环节主体能快速获得需要的并有价值的信息,以便迅速地提供服务,那么就能形成稳、准、狠、快的市场反应与服务链,赢得顾客的满意,也保证竞争结构成本+市场活动成本+物流成本调整的速度化。

其三,加强对现金流的管控,满足快速的市场交易。因为充实的现金流是参与速度竞争的重要资源,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也是衡量供给效率的指标。

其四,培养具有国际化经营眼光和经验的医药专业通才,以适应国际化的竞争需要,应对人才抢夺竞争。对于医药商业企业人才的要求来说,不仅要懂得医药知识,还要具有国际化经营眼光和经验、懂得营销战略规划、信息技术运用、需求的把握与服务的设计、资本运作与理财的经验等。所以,具备整合经营思维能力的专业通才是医药人才竞争的焦点要素。

四、传统通路商的危机管理的对策

传统医药通路商要营造好自己的生存利基优势,落实上述的四项生存利基再造的策略,首先要做好经营企划规程,来适应整体产―供―销变化的挑战。还要根据策略执行过程中环境的继续变化,做好危机管理。其中传统医药通路商的危机管理的对策思考如下:

其一,做好短期3年企业经营规划,其中包含:资金管理、顾客管理、经营分析组织体系等。

其二,重视现有市场经营能力的提升,如OTC人力培育与专业才能、市场销售量与利润化分析管理、顾客管理与市场危机管理等功能加以强化。

其三,注意短期经营策略与中长期策略的衔接,改善现有市场活动的目标管理及激励政策,使之向合理化方向强化。

其四,把追求的重点目标放在如何提升促销的专业才能与企业品牌形象等综合的非附加值,以增加企业的利润成长优势。

其五,传统通路经营应着重于对农村和社区的服务通路网,加强建设与配置设点。现有的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人均享用药品比为1:9,这种状况必定要向城乡医疗资源均资化政策方向发展。所以,抓住农村和社区市场缝隙,充分发挥出传统通路本身具有的诸如短小精干和反应机制快而准等优势,加速市场顾客群类的占有,可以增强传统通路商的速度竞争化优势。

其六,各药店应立即按《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中“能保持24小时供应”的规定进行服务。经销商应通过强化物流网络服务,以合理的成本配合药店24小时的药品供应,这是巩固终端、维护市场占有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冯变玲,王锦霞.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药房,2001,(5).

[2]陈成春.加入WTO后我国医药商业的发展思路[J].海峡药学,2002,(6).

[3]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发展趋势[J).医药导报,2003,(5).

[4]程雪翔.制医药营销变革的必然[J).医药产业资讯,2005,(5).

[5]张余文.中国药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6]跨国药企十年破题[EB/OL].http://biz.163.com/special/jjkuaguomedicine.html.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8-0024-03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学子步入中医药院校的非中医药专业学习。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中医药本科院校非医药专业的招生规模出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01年为3.62%,2010年为18.5%[1],这充分说明非医药专业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今高等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我国新医改的逐渐深化引发了医药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由此,医药市场营销在现代激烈市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多医药企业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予以了高度重视,认识到在新医改新常态新竞争中,优秀的医药营销人才是其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然而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药营销人才需要经过系统培养、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就成为了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科建设较为重视的一项工作。本文主要探讨现有湖南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校企合作模式下此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一、市场(医药)营销专业概述

市场(医药)营销专业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对医药行业细分基础上新设立的应用型专业。相对于其他医药专业,市场(医药)营销专业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历史中较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制定、实践环节安排等方面更是不够成熟,仍处于摸索阶段。

市场(医药)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医药行业新环境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诚信品质,熟练掌握医学知识和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 和专业技巧,具备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制订(医药)企业总体营销计划以及发展战略目标,依据医药行业市场变化随时调整市场营销战略与战术,制定公司品牌管理与发展策略;能独立进行业务谈判,从事(医药)企业广告、市场调研、企业策划、销售管理、基层销售等职位的应用型人才。

二、市场(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跨国公司蚕食我国的医药市场领域的步伐;另一方面,随着 “回归自然”、“生态健康发展”理念的强化,引发了人们对天然药物的追捧热潮,而这些变化无疑给医药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进而对此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市场(医药)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快速适应这些新变化,有必要认识到现有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目前,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如下。

(一)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

市场(医药)营销专业作为湖中医大的一个新建应用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其行业特色性而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有所区别,但发现现有课程设置把综合性大学的课程体系照搬到中医药院校中,再加上一些医药方面的课程,生硬地拼凑在一起[2],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与行业特色课程、医药类课程相互之间的耦合不够,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

(二)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

在现有课程设置上,市场(医药)营销专业主要开设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个课程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与学校其他专业统一设置。专业主要课程有“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销售管理”、“广告学”、“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3],而医药方向的课程比较少,仅有“医学概论”、“药学概论”等作为专业限选课进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从课程体系来看,课程涉及面较广,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市场营销方向和医药方向两个专业的教师是分开的,因而传播理论知识的交叉点自然就会很少,全凭学生自己去耦合这些知识点,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可能不是社会真正所需的医药市场营销人才。

此外,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总学时为2720),必修课占主要地位(2128学时),达到总学时的78.2%,远远高于国外50%的水平。而选修课偏少(592学时),占总学时的21.8%,不超全部课程的1/4,跨学科、跨专业、跨系的很少。

(三)理论课与实践课配置欠佳

市场营销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理论性相对偏弱,且实践内容不同于学校的医药类专业。但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偏多,而实践课程偏少,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严重脱节[4]。即使有些课程安排了实践课,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相关实践教学的条件限制,老师们基本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实践指导,而无法亲临市场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四)过于强调专业学科教育,忽视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其是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扩大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5]。相关研究也证实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但现有课程体系中,特别重视营销管理的专业核心,过早地给学生进行专业定性,且教学过程完全是按照单纯学科的自身内容进行的,而语言、历史、文化、科学技术、逻辑思维等方面通识教育比较缺乏,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校企合作下的市场(医药)营销专业课程

设置策略

在各种数字新媒体时代,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因此,新形势的发展对市场(医药)营销专业的教学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要求营销专业的教学不止完成理论的教学、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营销的创新思维,营销动手能力。而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质量培养,注重在线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6]。从实践来看,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模式和订单式合作模式[7]。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一般只有校方和学生两个基本构成要素,而校企合作模式,把企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把企业引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校方、企业共同参与,学生互动”的格局。因此,我们可以把校企合作概括为“教学三要素,学习两课堂”。

(一)湖南中医药大学市场(医药)营销专业校企

合作项目特点

为探索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卓越计划”,湖中医大管工学院从2014年开始,启动“卓越营销师”培养计划,寻求与企业合作,加强(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实施方法是:每年暑假在市场(医药)营销专业中从大一到大四,选出部分学生进医药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旨在让学生从大一时起就能学习与市场对接、与社会接轨,避免学生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探索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下的市场(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为了使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顺利实施,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1.在课程体系的结构上,可分成“学校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和“企业课程”三大模块。学校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根本,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战略视野;培养专业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掌握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学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校企共建课程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保障,是课程体系结构的重点,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在掌握学校课程体系下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提供相关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市场(医药)营销专业的校企共建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调研”、“产品管理”、“分析渠道管理”、“广告策略”、“营销策划”等。

企业课程主要是指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是校企合作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认知就业所需的专业岗位技能,熟悉和适应就业岗位环境,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2.在原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上,重新组合“学校课程”的构成。学校课程设置不能脱离校企合作培养目标的核心思想,基础课程应重视文科基础课程、科学技术基础课、商科基础课程。因此,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应做如下调整与改革:(1)合理增加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教学,以此培养大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至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2)合理加强专业基础平台的教学。市场(医药)营销专业在专业理论课程上,授课内容应该以越简明、越通俗易懂越好,关键是把要求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融汇到解决实际的企业管理问题中,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线性代数”的学分,但需增加与市场营销专业岗位竞争力相关的“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理论性课程的学分。(3)聚焦专业核心课程,打破以往教学计划中拼凑的课程体系,以医药行业特色为背景,以营销管理的理论为支撑,增设医药学专业的前沿性课程,把医药学专业前沿性课程与营销管理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3.根据学校特色、师资力量与企业资源,共建“校企课程”模块。(1)可以根据具体课程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提出相关课题,由课程授课教师和企业专职人员进行教学设计、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以“产品管理”课程为例,合作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拟定企业产品(线)规划项目,将项目的实施与学校“产品管理”课程相结合,企业产品部门负责人与学校授课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并共同组织教学。(2)校企分别担任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其中,理论部分由学校专业教师讲授,实践部分由企业人员负责指导。如“市场营销调研”课程就可以采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进行教学。

总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应该使各种教育资源更加优化,课程模块设置更趋科学,比例结构更加合理,课程应用性更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置的实施和推广,将有利于高校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洋,张智兵.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教育发展过 程分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4).

[2]申俊龙,陶林.论高等医药院校非医药类专业的课程设 置[J].中医教育,2005,(1).

[3]冯夏红,肖晗.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 究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2).

[4]官翠玲,杨柳青.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5).

篇5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144-02

    0 引言

    藏药是一种绿色产品,生长在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纯天然,无毒副作用,对治疗久病、慢性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杂症都有较好疗效,是一种具有特殊疗效的民族药物。在当今这个崇尚自然的社会,因为它符合市场潮流的发展趋势,也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特别是在日本、美国等部分国家,也已经开始对藏药的研究给予关注。目前国内的藏药生产企业所拥有的外部市场环境较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却还未能在市场上成长得足够强大,不光不能与西药企业相比,即便是与国内的中药企业相比也还有不小的差距。藏药企业如何有效地培育藏药产品的市场,让更多消费者接受和使用藏药,对藏药企业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藏药企业的发展过程,对于国内其它民族医药企业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1 国内藏药企业的生存现状

    1.1 企业规模小,偏居一隅

    据《2008年中国中药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显示,全国现有民族药生产企业仅130余家,主要包括藏、蒙、维、苗、傣、彝六大类,达到国家标准的民族成药865种、药材230种,2008年民族药销售在50亿元左右。以发展最好的藏药为例,目前全国藏药企业的藏药工业总产值约为10亿元,仅占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0.2%左右。这些藏药生产企业与藏族文化一样,集中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新疆等地,长年偏居一隅默默耕耘,很少能被外界所熟知。而其中走出西部面向全国,且发展得相对较好的也只有奇正药业、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与传统中医药一样,藏药的生产方式也是以手工作坊为主,很难转化为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式,由此导致藏药生产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再加上受到“药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影响,使藏药生产企业的发展得不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1.2 拳头产品贡献巨大

    虽然藏药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但我们不能忽视在藏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每一家藏药企业所生产的藏药数量都不多,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就靠企业的某一个产品,但该产品在该细分市场上却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如奇正药业公司的“奇正消痛贴膏”,现已在外用祛痛类药物中占据第一的市场份额。“奇正消痛贴膏”2008年销售收入达到3.57亿元,占该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了86%。凭借着藏药的良好疗效和独特的剂型,虽然该产品的市场价格远高于同类产品,但是依然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而甘肃独一味公司的藏药“独一味”系列产品营业收入,占整个企业营业收入的70%以上,07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达到6997.54万元。其中“独一味胶囊”在全国止血镇痛类中成药销量中仅次于“云南白药”位居第二位,公司“独一味”产品占独一味药品市场的87%。

    1.3 假药泛滥,扰乱市场

    据相关部门和企业反映,几乎所有藏药企业的知名产品都遭受着假药的侵害。有关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仅青海、甘肃就发现假冒藏药厂名40余家,盗用已有藏药厂名20余次。

    藏药具有独特的功效,使其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藏药由于其神秘的特性,很多人不懂,容易被假冒,因为藏药并不普及,销售渠道还以传统大流通批发市场为主,生产企业对产品的防伪意识相对薄弱,且生产企业自己没有把市场占领好,致使假冒伪劣乘虚而入,也间接造成了假药横行的现状。据保守的估计,医药市场上真假藏药的比例高达1:10,假药严重扰乱了藏药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很多本来冲着藏药独特功效而来购买的消费者在使用到假藏药产品后,对真产品失去信心,影响了藏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也不利于生产企业的市场开拓。

    销售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假药蚕食市场,藏药生产企业将最终难以为继。目前,青海藏药企业在假药充斥市场的高压下,普遍开工不足。目前业绩较好的晶珠藏药如果满负荷生产,年产值可达到10亿元,但目前只有五六千万元,就是因为产品卖不出去。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内藏药企业户户都有亿元产值的生产能力,如果能够满负荷生产,园区内仅中藏药就有几十亿元的产值。但目前全省十多家藏药企业,除金诃、晶珠情况稍好外,其余都是在勉强度日。

    2 藏药生产企业面临的机遇

    2.1 国家政策对民族医药发展的扶持

    中药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行业,中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已经写入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简称《纲要》),现代中药作为重大专项已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中药行业的发展业已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3月21日国务院16个部门联合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中医药产业的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最主要是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才得获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2.2 全球对天然药物的研究方兴未艾

    随着国外对化学药物的研究越来越难,而且人们对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反感,回归自然的心态让天然药物受到青睐。藏药就是这样一种以天然动、植物为主要原料的药物,对人体基本无毒副作用,而且药效明显。国外知名医药企业目前纷纷进入中国,涉足中国传统的天然药研究领域。

    3 藏药企业的营销策略

    3.1 产品策略――做强做大拳头产品,大力发展二线产品

    产品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其一为产品的开发方向,其二为产品的包装设计。

    3.1.1 产品开发

    在前文中我们已提到,藏药企业一般都有一个主打产品,不但是企业的利润来源,也是该类产品的领头羊。这可以反映出藏药企业在选择医药细分市场上是成功的。但当一个产品发展成为企业的支柱之后,企业就需要依靠这个支柱产品来带动其它产品的发展,进而为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创造贡献。目前在藏药企业中这一点还表现得不是很明显。如何选择新产品的开发方向呢?

    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奇正药业和独一味公司,前者在开发新产品方面是以策略为主,而后都则是采用的多元化产品策略。奇正药业在主打产品“奇正消痛贴膏”的翅膀之下,推出了中低价位的铁棒锤止痛膏,想依靠奇正消痛贴膏在外用?痛贴膏这个细分市场上的影响力,来为其它产品进入新的贴膏细分市场降低门槛。

    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最大化的节约企业的采购成本。因为藏药的原料均为生长在高原的动植物,其生长周期长,且野生数量有限或正在逐步减少,原料供应在品种及数量上都与企业的工业化大生产需求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也是一个制约藏药企业大规模生产的因素。如果企业开发的产品相似或相近,就可以共用某一种或某几种原料,尽可能减小原料供应对生产的制约。

    3.1.2 发展二线产品

    现今藏药产品的包装设计大多相对比较粗糙,有些藏药产品在外包装上未标明药品的有效成分、有效期等信息,同时也未完全体现出藏族的民族特色。这种现象也不利于产品的推广。作为产品的一个载体,在包装设计方面,藏药企业可以合理并加大使用藏族文化元素的力度,以文字、颜色、产品外形等方式,为产品赋予浓厚的民族特色,体现藏药产品的悠久历史,将本品与其它药品形成有效地区隔。利用藏族文化的神秘感,来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理,让产品主动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以节约企业有限的广告费用。

    3.2 价格策略――高溢价策略

    藏药产品的价格受原料来源的限制,生产成本偏高,导致产品售价要高于同类产品。但藏药产品的功效很突出,这也是藏药产品能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占据榜首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采用“产品溢价”的方式来确定价格,通过高价格来塑造产品的高品质。通过高溢价政策,可以确保企业获取足够的资金反哺于市场。

    3.3 渠道策略――打牢根据地,梯次向外扩张

    藏药作为一种民族药,在藏族地区有极高的知名度和浓厚的根基,但在藏区之外,却是知者甚少,默默无闻。这种现象就迫使藏药生产企业必须根据不同销售区域设立不同的销售渠道。

    3.3.1 藏族地区

    藏药产品可以利用较高的知名度与本地企业的优势,很方便地溶入消费者的生活圈中,故生产企业就可以采用药店、医院主渠道与医药批发流通渠道并举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全面构建销售网络,让企业的品牌和产品深入人心,圈好自己的后花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篇6

高药价的根子在医院以药养医。体制不畅是事实,但药价经过层层盘剥,价格虚高,显然不仅是以药养医的问题了。我们不能因为体制弊端忽视了流通环节的腐败。

在医疗投入不足,以药养医现状暂时无法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应该在理顺药品定价体制,减少药晶流通环节上下工夫。一方面有关部门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拿出严格问责的大动作。压缩药品审批定价的权力空间,取消地方给药品定价的权力,解决药品定价价出多门的问题。药品统一按成分定价,不按药名定价,坚决杜绝一药多名,保证药品性价比。不追求新药数量,要追求药品的安全性与药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医院、药店直接从药厂进货,或者由政府统一采购,减少流通环节就是减少腐败环节。

更重要的是,要挤出药价中的水分,就要给高药价戴上紧箍咒,实行药品出厂价与零售价对接。规定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价比例,如果差价超标要坚决问责,铲除回扣、提成的土壤。这或许比纪检部门强调打击商业贿赂,药企联合发倡议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川新闻网

药店不要在医保卡上玩猫腻

“网络假繁忙”是指网络一切正常,完全具备刷卡交易条件,而药店却以网络繁忙为由,告知顾客不能刷卡。对不能实现现场交易的问题,药店的解释听起来十分合理:刷卡设备运转不过来。看来,不能实现方便、快捷购药的原因不在药店,而在于医保刷卡网络技术不高、网速太慢。

但能查询卡内余额就能当场结算。那么药店为什么不当场结算呢?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药店希望以现金结算。

如果是网络技术上的原因,顾客当然可以谅解并感激药店的做法,但如果是“网络假繁忙”,本意是促成顾客以现金支付,以减少医保资金在经营资金中的占有率的话。那么。这种做法不单单是制造了麻烦,而且已经涉嫌违规。药店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做法,很有可能会出现聪明反被、害人又害己的严重后果。

医药经济报

医疗资源动员不足亟待解决

国内医疗行业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资源动员不足,也就是供给不能够充分满足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

如何动员体制外资源进入体制内、体制内医生、护士如何通过制度变革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医改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建立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完善。解决“看病贵”的关键是建立“风险分担”的保障体系。而“看病难”解决的关键是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乡镇:卫生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使之能够分流病人。

建立医疗管理体系后,首先政府需要建立统一的医疗卫生监管机构。其次是管好两个“极”-极端的病症如癌症和极端的人口,即城镇和农村低保人群。

新华网/岳瑞芳

中医院姓“中”不能动摇

基层中医院因业务收入“含金量”低,在补偿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发生亏损并非个别。因此,对中医院的亏损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只要并非管理不善,又非经营失策,也非业务清淡所造成,就得从补偿机制的问题上研究切实的对策。

篇7

宁波三生日用品有限公司无疑是直销竞技场上慧眼独具的成功者,它以博大精深的中华养生文化为根基,率先走出了民族直销企业的差异化之路,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经营差异化的抉择

在东海之滨的文化古城宁波,曾经孕育了同仁堂乐氏一族的中医药佳话,而今,这个古老的城市,成为了三生“御坊堂”品牌的腾飞基地。

在目前的中国直销市场,三生“御坊堂”的品牌渗透和覆盖水平都还相对较弱。然而,正是三生这家目前还不强势的直销企业,不但拿到了让不少企业梦寐以求的直销牌照,而且其稳健成长的赶超态势在目前并不景气的直销环境下令不少企业艳羡。

其实,三生在直销初始阶段,同很多中国本土直销企业一样,其业务发展也走了一些弯路。后来经过公司高层的敏锐观察,分析市场的动向,最终明白:随着我国直销业整体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壮大,本土品牌的持续崛起、国际品牌和优质资本的不断注入,高竞争壁垒的神话已经被彻底打破了。三生若是还按部就班地发展,那就难以看到胜利的曙光。所以,三生的业务没有可参照、可复制的基础,只有在日益同质化竞争的直销行业,挖掘自身优势进行创新,以独特的中医养生品牌奠定公司国际化竞争的基础,做到差异化发展。

所谓差异化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独特的形象。也就是说企业拥有的这种竞争优势,既是自身特有的不易被他人摹仿,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三生公司董事长黄金宝表示,目前在我国直销界没有看到一个绝对强势成功的中医药保健品牌。而差异化竞争战略,特别是实施独一无二消费认知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则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特征,应该是度过生存期,希望进一步做强做大的三生“御坊堂”品牌的战略选择。

“我们要真正把中医药养生文化运用到生活当中,让中医保健家庭化、生活化,让人类共享健康和谐。”黄金宝董事长如是表示。

践行差异化战略

面对一个发展迅速、竞争主体越来越多的直销市场,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很大程度上已不仅是企业的制胜法宝,而且也成为生存的根本要素。三生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不仅是针对国内直销市场产品同质化竞争状况的突围战略,而且也是为了奠定未来立足国际市场的基础。

产品差异化

市场的竞争支撑点是产品。差异化产品被认为是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龙头,是带动整个差异化竞争的先决条件。

产品差异化是指某一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明显优于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从而形成独自的市场。对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说,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在性能和质量上,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要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产品是差异化战略追求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在于不断创新,以获得相对竞争优势。

“我们为什么将主导产品定位于中医药养生文化呢?”黄金宝强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整个中国的营销界都在热议‘中国元素’,甚至很多跨国品牌已经将‘中国元素’融入了他们整个品牌运作之中,并给这些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中医药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具有特色的‘中国元素’,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征,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张好牌,也最容易被世界所接受。而国产直销产品一直给人的感觉是大众化,档次不高,因此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缺。那么,我们三生必须把握好这个时机,全力打好这张牌,让中医药文化这个显著的‘中国元素’成为品牌的支撑点,让‘御坊堂’走向世界。”

为此,产品成为撬动御坊堂品牌的支撑点。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下,三生“御坊堂”的拳头产品“御坊堂海狗丸”无疑打响了其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第一枪。“御坊堂海狗丸”传承自中医百年名方,并随着华人在海外的经营活动而远销海外,无论在国际国内,都以其独特的功效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目前,“御坊堂海狗丸”成为三生产品的最大卖点,也是与竞争对手之间最大的差异点,三生已成为国内海狗丸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在“御坊堂海狗丸”取得成功的同时,三生公司也在进行着产品的系列化创新:一方面,御坊堂海狗油、海狗胶囊等产品相继问世,将原料有效成分做了系列化的拓展;另一方面,三生立足中医药养生文化,将中医保健产品做了系列化的延伸,发掘着灵芝、芦荟、银杏等传统药食两用的中草药的现代保健功效,并结合现代营养保健理论,以专注的研发和高标准的生产,探索着中医保健现代化的发展之路。记者翻开三生产品创新名录,发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先后有近百款新产品推向市场,从第一款主导产品海狗丸到康辐宁,三生始终将“融贯中西,传承创新”的产品理念贯穿于中医药养生文化,并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下的产品体系。

三生“御坊堂”的产品差异化战略,不仅弘扬了中医药文化,而且其运用产品填补战略在强敌环视的中医药市场上获得了生存之本、立足之地。

品牌差异化

品牌创造价值。

从产品填补战略到差异化品牌竞争战略的打造,三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一跃而成为中国直销界的黑马。虽然三生“御坊堂”目前还是中国直销界的二线品牌,但其并没有迷失于品牌战略的误区,惟愿在引领中医药直销品牌上马首是瞻。

三生“御坊堂”的品牌意识是清醒的。

而如何在众多直销品牌的“大海”中脱颖而出?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要“万绿丛中一点红”,尽力创造品牌的差异化,追求与众不同,以鲜明、独特的品牌形象占据消费者的心智,依靠品牌定位,使消费者易于将其与其它品牌区分开来。

我们从御坊堂的发展沿革可以清晰的看见,御坊堂所有的推广都在强化“中医药养生文化”定位,一条中医药养生文化的主线贯穿了御坊堂品牌成长的始终,品牌定位持之以恒,从不轻易改弦自己的品牌定位,从不放弃对消费者所做的承诺。

然而,业内的中医药保健品品牌绝不仅仅是御坊堂一个。如何寻找品牌差异?凭借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御坊堂在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中找到了品牌差异化的核心所在――御坊堂品牌核心价值观:“精、诚、正、善”。精益求精的产品研发精神,诚信务实的经营作风,源自正统中医文化的品牌渊源,以及“大医精诚”的仁善济世情怀,让御坊堂从中医药文化中汲取的不仅仅是产品的配方,更是“仁爱、奉献、求精、济世……”的中医药文化精神。而这种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恰恰成为了御坊堂区别于众多其他中医保健品牌的关键之所在,避开了行业产品同质化竞争。也正是这种品牌核心价值观;传达出了健康、仁善的品牌形象,增强了御坊堂的品牌张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成功塑造品牌形象和价值的同时丰富了企业品牌的内涵,令其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历久弥新,昭示着品牌的朝气和活力。

同时,三生公司收缩品牌战线,弱化相关子品牌的打造,集中深度挖掘御坊堂品牌的内涵和外延,集中精力、人力和财力,培育、保护和开发好具有竞争力的御坊堂中医药养生品牌形象。“毕竟外资企业多品牌运作的背后是数十年管理经验的累积,而条件还不成熟的中小直销企业匆忙上马多个品牌,管理将不堪重负。”近年来,公司还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鼎力赞助全国贫困地区儿童和妇女,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弘扬中医药文化万人签名启动大会,争取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潜移默化树立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而公司也在继续保持高成长的基础之上,逆风飞扬,成为直销行业中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的一面新升旗帜。

篇8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鼓励中药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中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人类对中草药认识的逐步深入,现行医药市场逐步走向由化学合成药逐步转向天然药;由单纯治疗型转向营养保健型;由化学药与天然药的分离转向相互结合。采用传统药与现代药相互渗透,采用中药材保健治病,已成为新的时代潮流。因此,大力发展中草药材产业是适应时展的潮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供应,主要依靠的是野生资源。自20世纪中叶,我国大力发展中药材的栽培和养殖,虽然目前仍有70%左右的中药材品种来自野生资源,但30%来自栽培和养殖的药材品种,其生产量占到了中药材供应量的70%以上。截至2012年,全国药材种植总面积约140万公顷(不含林下种植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药材品种达616个,种植养殖品种近在300个,其中生产供应以栽培(养殖)为主的近200种,占常规使用品种的40%以上,基本满足了中医药临床用药、中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困境

①盲目种植、管理粗放、种植规模小。由于缺乏政府引导和受小市场环境的影响,多数药农(中药材种植农民的简称,以下相同)在中药材种植中各吹各打,没有统一的计划和规划,栽培品种混杂,产量低质量差。无市场观念,盲目种植。把中药材种植当成常规粮食作物种植,未进行精栽细管,管理粗放。每家每户在房前屋后小面积种植,种植规模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②资金和人工投入不足。由于药农对中药材种植发展前景认识及中药材产品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导致药农对品种、种苗、肥料、农药、人力等投入少,粗放管理,任其自然生长。加之,中药材种植前期资金投入大,成本高,所需肥料、劳动力多,种子价格高,种植年限长,药农资金有限,投入少。③深加工产品开发水平低,产业链短。一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差,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二是产业链短,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中药材企业投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④市场体系不配套,市场营销能力弱。一是中药材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二是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品牌培育滞后,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的知名品牌稀缺,靠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够,延伸中药材终端产品,实现走出国门的竞争力不强。

三、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建议

①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中药材质量。通过加大科技的投入,大力支持中药材的育种,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由政府财政部门安排专门的优良品种,进而推广补助经费,鼓励基地、药农示范优良品种;运用重大项目平台,将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注重培养能够承担中药材种植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国家重大项目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中药相关学科体系建设,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对药农开展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培训,让药农根据中药材生理需要和土壤状况进行施肥。②提升产业重视层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层面提高重视程度,从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富民角度出发,制定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可以正确引导产业发展,解决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盲目性大的问题;二是根据当地关于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相关指导意见,结合实际,能够出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使中药材产业在融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撑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③提高种植效益。通过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提高药农的经济收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增加药材的种植效益,必须攥紧科技这把金钥匙。要把科学技术运用到中药材生产中去,严把选种、育苗、移栽、管理、加工、收藏等关口,提高药材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增加种植效益。④强化科技支撑,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一是通过建立研发中心和专家服务团,开展以大田规范化种植、林药间作、良种繁育、资源修复保护及药用花卉栽培技术为重点的科技培训。二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制定中药材技术操作规程与质量标准。三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成果转化,以打造品牌为根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四是引进、发展、壮大一批道地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

总之,在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回归自然的潮流中,绿色中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天然药物的种植将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因此,各地区应积极组织和行动起来,加快科技兴药,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使中药材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切实提高药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邢振杰.中药材种植业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05):53-55.

[2]周飞跃,卢凤君,张佑林.中药种植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15(02):76-79.

[3]刘刚,曹方,方伟,王志扬,陈垣.甘肃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开发研究,2002,(1).

篇9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药品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药品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销售渠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强对整个市场的实际考察调研,严格根据市场的发展特点出发,为了最大化满足社会的需求,合理地制定现代化药品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保证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伴随着国家新医改制度的不断深入,药品销售市场变得更加宽松化,药品企业要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创新销售渠道,加强用户的服务体验,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

1我国药品销售渠道模式的概况分析

1.1目前医药行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市场上升至全球的第三位,仅次于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1]。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未来五年内,我国极有可能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据权威部门调查得知,在我国投资的外资医药企业存在313家,外资药品制造企业则有389家,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药品需求是较高的。与西方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下的药品市场相比较,我国药品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优秀外资医药企业入驻中国市场[2]。随着市场新医药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于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群的慢性病例不断增多,这也导致市场对于先进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大,有效促进了慢性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1.2药品市场的销售渠道模式发展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的药品销售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方式单一,药品处于一种购销的状态。在整个药品市场中,药品得到总局的统一管理,购销坚决实行“三级批发,一级零售”[3]。各药品商店需要得到上层的同意,才能得到所需的各类药品,导致市场药品流通效率偏低,药品的流通方式与销售渠道完全被国家所控制管理。各大医院要想获取缺乏的各类药品,需要加强与药品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因此,在计划经济时期,医药市场的药品生产企业,根本无需关注如何开拓药品销售渠道工作。我国医药市场是在近几年才迅速发展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药品分销集中度明显偏低。例如在美国医药市场中仅排名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就占据了整个市场的95%以上份额。而在我国医药市场的产品销售信息化水平落后,不具备完善的全国性药品网络,位于市场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只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市场上分布的大大小小分销企业高达上万家。然而,随着新医改制度的不断推进,国家积极引导规模较大的分销企业收购较小的分销企业,争取将自身企业做大做强,带领整个市场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4]。

1.3当前药品市场的主要销售渠道模式

1.3.1区域经销商制

制药企业在销售渠道管理中,往往会选择与市场几家大型医药企业进行合作,让它们作为自己在某个区域的药品经销商,负责药品的配送。各个区域的医药企业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加强各类药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药品的销售量。当前市场上多数的制药企业都是使用这种销售模式的。按照我国颁布的药品管理法规定,市场上的药品制造企业必须在获得GSP证书后,才能够直接向社会各大药店与医院供应药品,但是获得此证书的制药企业毕竟还是占少数,为了降低企业运用成本,通过采用区域经销商制无疑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制药企业只需要关注到自身产品的质量,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药品价格,防止假冒药品出现,这样能够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有效维护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图1为区域经销商制的运作流程。

1.3.2制

制本质指的是制药企业通过委托市场的医药企业进行药品的销售,委托方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进行销售渠道的开发和管理,有效建立起完整的销售网络,提高产品的销售服务水平,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互联网宣传与广告宣传。目前市场上药品商多为中小型医药企业或者个人。制药企业按照商的选择个数,主要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家制,另一类则是多家制[5]。顾名思义,独家制指的是制药企业选择一家医药企业负责药品销售,而多家制指的是制药企业指定多家医药公司销售自身生产的药品,这几家企业必须有效完成药品的宣传推广以及分销回款等工作。制的采用有效降低了制药企业的销售成本,通过充分利用下游商的市场营销优势,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3.3直销制

直销制指的是制药企业直接省略掉商的指定工作,通过自身将药品销售给社会的各大药店或者医院,甚至是药品需求者。然而采用直销制的制药企业必须满足取得GSP证书的条件,这样才能直接从事药品流通业务,这种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对于小型制药企业来说负担太重,只能够作为大型制药企业新的销售渠道。

2当前市场药品销售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先进的药品销售观念

由于我国新医改推行时间较短,药品企业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未能深刻认识到销售渠道创新优化的重要性。因此,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先进的销售观念,始终认为只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就能有效打开市场,提高药品的销售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他们严重忽视了社会大众的需求,在购买方式上过于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未能对整个药品销售市场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分析,导致销售渠道较为混乱[6],企业整体缺乏与市场销售渠道合作共赢的观念,思想过于保守,这样也就严重制约了药品企业的快速发展。

2.2企业药产品与服务落后于社会需求

医药企业过于注重自身的产品制造,忽视了与下游终端销售的联系与合作,导致自身的发展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特点,在医药产品制造和服务上落后于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医药市场上大部分的制药企业规模偏小,资金能力有限,无法引进先进的制药大型设备。因此,在制药过程中无法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相对落后,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那些规模偏小、生产落后的医药企业生产的众多产品不能正常得到GMP认证,它们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得不到下游商和销售商的认可,产品打不开市场销路,也就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3药品零售终端建设有待加强

众所周知,零售终端作为市场任何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核心环节。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制药企业中零售终端的发展较为落后,大多数的中小型药品企业未能认识到互联网销售与电话销售的重要性,仍在一味沿用传统的连锁商店销售方式,这样无法提高产品销售的效率,实现医药产品的集中化配送与购进。由于药品总部与分店之间存在空间距离,无法得到及时的沟通与联系,导致分店的需求无法得到解决[7]。一旦分店库存产品缺乏,就会使商店的声誉受到影响,相反,一旦库存量过多,就会增加分店库存的成本费用。

3优化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管理策略

3.1创新药品营销渠道观念

制药企业要积极引入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要对医药市场展开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聘请专业人士对企业员工展开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营销技巧和市场竞争意识,要让员工认识到先进营销方式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企业要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员工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始终坚持以人文本,要将用户放在药品销售工作的主置,有效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最大化满足市场药品的用户需求,提高自身药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3.2加强销售渠道的开发

制药企业要加强与市场药品商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开发药品销售渠道。为了进一步优化药品销售管理策略,企业要积极建立起优秀的销售团队,定期的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制药企业可以采取与各大经销商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销售渠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激励市场零售终端创新药品的促销手段。要加强药品销售网络的完善建设,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的实施销售策略。企业要定期调配专业人员对零售终端进行销售业务的指导,不断提高药品促销和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经营水平,从而促进制药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3.3加强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

当前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药品企业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营销的重要性,要不断加大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资金,借助互联网把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给社会广大消费者。互联网能够及时上传企业的产品各类消息,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充分了解掌握产品的信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购买药品。医药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药品零售,降低线下销售成本的压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伴随着我国非处方药制度的制定颁布,企业在生产非处方药时可以将此类药品直接零售销售给有需求的用户,促进药品企业的未来发展[8]。

4结语

综上所述,制药企业要想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渠道销售管理工作,先进的销售渠道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推动制药企业和谐健康的发展。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药品市场环境下,制药企业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制药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销售渠道服务,加强与市场药品零售端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了解掌握市场对于医药产品的需求,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作者:贾政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彭诗荣,吴惠芳,任吉民,杨悦.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商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药业,2012(08).

[2]陈红,武海斌,企业营销渠道变化与新型营销模式构建[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9).

[3]张广伟,郭晓曦.我国医药行业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5).

[4]刘伟宇.营销渠道管理理论发展及其重心演变[J].审计与财经研究,2012(08).

[5]屈伸,陈玉文.新医改背景的医药第三终端市场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药业,2013(02).

篇10

Abstract: China’s medicine is facing a serious situation. At present, Chin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 far cry from the western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quality lags behind Japan and South Korea;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ina’s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ducts insignificant, the only Chinese international trade 5%; and that, even in the domestic market also is facing strong foreign competi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ducts. As a result, Chinese medicine is at a turning point in the life and death.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measures

前言

这种严峻局面已经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1998年开始,国家将“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列入“九五”重中之重项目,对“九五”、“十五”期间的中药现代化计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方案;在“十五”计划里,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工程又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中的生物技术产业的22个重大专项之一,对中医药的产业化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实际上,由于加入WTO后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中药自身的特殊性,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将构成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对于如何实现中药由传统向现代的对接、如何实现中药从中国向世界的传播与扩散,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一、以知识产权作为中药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及有效工具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根据中医理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改进,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中药制造体系,在植物的药学属性与药用植物选择、中药材栽培、种植、炮制、成药的加工等所有方面都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规范。这些都构成中华民族造福于全人类的宝贵的知识财富。因此,中医药同样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中药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诸多方面;内容包含中药材、饮片、处方、制药工程、文献及信息资源等。例如,由动植物原料制造成中成药,要经过诸多生产制作工序,像中药材生产、中药炮制与饮片、组方(处方与配方)、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等,其中的每个工序都可能包含诸多的知识产权内容,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因此,中药知识产权应该构成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但是,对于中药现代化,人们强调得更多的是如何采用各种规范以及何种新技术应用于中药产业,而对于知识产权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却认识不够。实际上,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物力、财力和人才之后的又一种新的经营资源,被人们称为“第四经营资源”。中药现代化将产生众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价值,而现代化的这些成果只有固化为受到法律保护的各种知识产权,才能真正保护中药企业的合法利益、规范中药市场秩序。

中医药理论与知识产权制度并不矛盾。专利制度的“三性(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求适用于所有行业,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实际上,知识产权不仅可以作为中药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成为推进中药现代化的有效工具。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以专利保护制度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促进产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效机制,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器。因为,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给予发明人一定期限的垄断权利而鼓励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发明内容,后人可以在更高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发明与创造,既避免了社会的低水平重复,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从而推动社会快速向前发展。

二、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理论传统是中药现代化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工具,并不表明可以无须坚持中医药的基本特征了。目前,对中药未来的发展,有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认为中药应该按照西药的人体解剖学以及生化生理理论来加以改造,强调中药西药化,要求中药“与国际接轨”。其实,这样一种观念不但不会使中药得到发展,还可能导致中药与中医相分离,最终使中药走入死胡同。这是因为,中药知识产权具有不同于西药的特征,它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脱离了中药的基本原则,药物也就不成其为中药了。实际上,在中医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过程当中,绝大部分标准规范,只能由中国自己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机制、依据几千年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来制定;并且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之获得国际认可并成为国际植物药的规范与标准。

三、建立中药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有效利用以及人才培养体系

中药知识产权本身是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有效利用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又都包含众多的内容。因此,中药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个保护的问题,必须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对待。

(一)中药知识产权的创造

中药知识产权具有长链性(中药主要以动植物资源作为自己的原料来源。由动植物原料制造成中成药,必须经过诸多生产制作工序,其中的每个工序都可能包含诸多的知识产权内容,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中药知识产权的长链性)。由于历史传统,我国在这个长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未能建立起现代规范科学的知识产权体系。与此同时,许多有关中药的知识与技术大都还是以比较原始的方式存在着,面临着如何以现代技术进行表述与改造的问题。因此,我国在中药知识产权方面将大有可为。

1.理清中药知识产权的链条,明确各环节的具体情况、技术创新内容以及知识产权的表述方式(专利、商标、著作权)。根据特点,可以将中药知识产权的链条连结成中药材资源及其生产、中药炮制与饮片加工制造、处方与配方管理、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中药质量控制与保障技术、中药产品的包装、中药基础研究、中药临床用途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结合不同特

点,选用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方式,对中药知识产权链条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使我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药的国际贸易加以控制。

2.中医药知识产权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工具,选择那些共性的关键技术(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这些共性技术主要包括指纹图谱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以及膜提取分离技术等)为突破口,以克服中药知识产权的难表达性,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战略性的知识产权优势。我国已有民方和验方十万个之多,我国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民方和验方进行单方分解,对每种药材的有效部位、有效组分甚至是化合物结构及其各类药物特性进行分析,完成“现代李时珍”的创举。与此同时,按照现代科学技术,以现代科学范式对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君、臣、佐、使”等中医药基础理论与原则进行重新表述,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操作规范以及可供国际交流的平台。

3.中医药信息资源将是创造中医药知识产权的重要领域,也将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创新和保护提供有效工具。目前,我国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分布比较散乱,因此中医药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将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成立医药分类以及数据库软件系统开发与管理的权威组织,建立包括中药材资源分布和中成药等在内的各类中医药信息标准数据库,完善数据库加工与检索系统,使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与保护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

(二)中药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

我国中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中药企业习惯于以商业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数量少、质量不够,专利、商标等意识也强烈;二是非职务发明比例远远高于职务发明,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利用;三是行政保护为企业提供了过度的保护,企业对现行的行政保护过于依赖;四是中医药的研发与产业化相互脱节。因此,要提高中药知识产权的利用效率,必须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与提高。

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以加快中医药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查新以及知识产权申请工作步伐。此外,进一步完善各类已完成与政府机构脱钩的中介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中药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三)中药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药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体系由知识产权申请、、中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以及司法等几个方面。我国知识产权的专业人员本来就非常缺乏,由于中医药行业的专业性,这方面的人才就更是稀少。为此,除了加快高等院校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之外,还应当加快相关的人才培训步伐。

四、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关键在于根据中医药知识产权特征,协调知识产权法律与行政保护法规之间的关系。

(一)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从最近对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专利法的修改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与WTO的TRIPS相一致的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现在的问题在于,知识产权这套制度如何与中医药行业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就专利制度而言,在中药专利的申请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将中医药的理论与原则融入到专利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求之中,制定适合中药专利审批的具体规则(为此,国家专利局可以考虑将隶属于“化学发明审查一部”的“中药处”单列出来,成为专司中药专利审查工作的“中药发明审查部”,从组织上保证中药专利审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得中医理论与中药本身都可借助专利机制而获得创新与发展(中医药理论的专利化问题,可以参考世界上某些国家的软件专利化的做法)。只有与现代专利制度对接,古老的中医药才能真正地获得新生。

强化商标保护对中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尤其要解决中药企业的“老字号”问题。长期以来,“老字号”已经成为困扰中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潜在问题。例如,“同仁堂”是个已有300多年的中药老字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在除了北京同仁堂外,还有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等。这些“同仁堂”们都以中药为主业,但是相互之间却没有任何利益连带关系。因此,一旦哪个“同仁堂”出了什么质量问题,就很可能会产生连带影响,重演“冠生园陈馅月饼”的悲剧(2001年9月,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使用“陈馅月饼”被媒体曝光,上海冠生园集团也受到“株连”,10天内月饼销售量急剧下跌50%。于是,上海冠生园首先站出来声明自己“与南京冠生园毫无关系”,后来四川新都冠生园又联合全国20多家冠以“冠生园”名称的食品企业,准备向南京冠生园“讨个说法”。

冠生园品牌系由1918年到上海经商的广东人冼冠生先生所创,最早经营粤式茶食、蜜饯、糖果。1925年前后,上海冠生园在天津、汉口、杭州、南京、重庆、昆明、贵阳、成都开设分店,在武汉、重庆投资设厂。其南京分店即是现“南京冠生园”的前身。1956年,冠生园进行公私合营。冼氏控股的冠生园股份有限公司解体,上海总部“一分为三”,各地分店成为隶属地方的独立法人,与上海冠生园再无关系。时至今日,全国已有数以百计的食品生产企业共占着这个知名商标的使用权)。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根据新商标法有关驰名商标、集体商标以及“权利在先原则”的规定,结合行政与市场手段,实现“老字号”的整合与一体化。

(二)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中药的行政保护主要包括新药保护与品种保护制度。尽管行政保护的初衷是为了规范中药产品的市场秩序,但是由于行政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保护,因而对中药知识产权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现在的问题是,10多年前的行政保护制度到如今已经成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调整与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1.就中药而言,取消新药保护制度。新药保护政策主要是为了便于我国西药企业仿制国外专利药,但是,加入WTO之后,这种作用显然已不再存在了。2001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药品管理法》对此也没作要求。实际上,如果对品种保护政策进行修改,新药保护制度的某些功能完全可以合并到品种保护政策当中来。

2.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新的《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第三十六条)。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1993年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显然已经不适合WTO框架

下的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修改。重要的是,中药品种保护的宗旨要从提高中药品种质量、维护中药企业利益转移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以及中药企业技术创新上来。为此,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可做下列修改:

(1)调整保护范围。第一、被保护的必须是符合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原则的中药品种,已经西药化的药品不能作为接受保护的中药品种。第二、取消第二条 “申请专利的中药品种,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办理,不适用本条例”,除了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品种外,还应当将获得发明专利的中药品种纳入其中,并且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过渡到专利中药品种上。第三、由于行政效力只在一国国内有效,因而品种保护仍然是在我国国内生产的中药品种。但是,在加入WTO之后的国际化经济环境下,这里的“国内生产”不仅包括内资企业,也会包括外资企业,从而体现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这就表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将采取开放政策,借助跨国制药企业的科技实力,让其与国内企业一道,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努力。另外,如果今后逐渐过渡到专利中药品种的话,中药专利的国际保护也将得到保障。同时,中药行业的低水平重复生产问题也将得到根本的解决。第四、中药保护品种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鼓励开发野生中药材的人工制成品。中药品种保护必须用好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的有关措施,利用绿色技术管理体系保护我国中药产业。

(2)改善保护机制。第一、专利保护机制与分类保护相结合。利用专利保护机制的科学性,使中药创新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同时,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原则所确定的中药品种的“三性(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差异,对不同的专利中药品种实行分类保护。因为,专利制度实行的是无差异的等同保护,即对所有获得发明专利的产品一律实行20年的保护期限。不同的发明专利,其“三性”差异可能会比较大,在许多行业里,甚至还存在着垃圾专利的情况。以专利机制对中药品种进行分类保护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行政手段对真正的创新药品进行差异化保护,真正地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与科技创新步伐。第二、分类保护。行政保护自然要实行分类保护,可以考虑结合现有的新药保护和品种保护的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4类或5类。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套机制就相当于让专利保护与中药品种保护成为中药的两种可供选择的保护方案。虽然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效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在保护效率与力度方面尚嫌不足,而行政保护则具有便利、快捷的特点,因而能够适应企业对中药行政保护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如果行政保护程度高于专利保护的话,中药企业将优先选择中药品种保护。此外,由于中药行政保护结合了专利制度,因而避免了与WTO有关法律与原则的冲突。

(3)合并保护期限。合并新药保护与品种保护之后,行政保护的期限应该减少,但是必须长于专利保护的20年,以真正体现差异化保护的目的。在WTO的机制下,这种较长期限的保护将促进跨国制药企业进入中医药行业,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也许会因此获得新生。

(4)改革管理机构。目前的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工作由“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具体负责。中编办明文规定,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为事业编制,经费自理。但是,品种保护整合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与药政管理职能,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显然属于政府职能。因此,将“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定为“事业编制”且“经费自理”,会给具体的评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篇11

一. 对中国营销界的影响。

作为近三年内中国医药市场上最为成功的品牌之一,“速立特”在竞争激烈的肝药市场上,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即成长为第一品牌,并迅速达到了近40%的市场占有率,其影响力超过了很多三年内崛起的知名品牌对本行业的影响力。

二. 对医药营销界的影响。

“速立特”改变了医药市场对“北派”营销只靠狂轰滥炸的广告拉动市场、“能赚就卖,不能赚就走”的认识。“速立特”对市场深入渗透、深耕细作,做长线,做品牌,成为我国医药营销界的一个分水岭。它同时催生了3T营销,开创了医药产品新的营销模式。

三. 对营销企划界的影响。

“速立特”诞生于主要肝药品牌从期向衰退期转变、消费者对肝药市场发生信任危机的背景之下。其它与“速立特”同时推出的肝药新产品如“慢肝宁”和“双琥清肝颗粒”,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在市场上反应平淡。而速立特策划组从宏观的市场、产品以及对消费者购买心理的缜密分析,提出了“谁解决了消费者信任,谁就解决了营销”的口号,得出了解决消费者信任危机的有效方法——3T,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对营销企划产生极大影响的“3T模式”!目前,“3T模式”已经在医药、IT、文化、教育、通讯、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等产品营销上推广应用,并获得了成功。

我们认为“速立特”的策划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策划组创造性把解决产品“消费者信任问题”的方法分为三大部分,软包装、硬包装以及产品内在的功效三块,并通过全方位的软包装和硬包装,奠定了“速立特”质量过硬、疗效显著的产品形象。

其次,策划组把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分解为需求产生过程—信息收集过程—信息分析过程—产品选择过程—产品尝试过程—产品权衡过程等六大过程,通过六大过程的解析,得出了“3T模式”控制消费者决策过程的解决方案。

第三,策划组通过具有创新的“八度理论”,用于解决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环节——“产品选择过程”,全面包装“速立特”,赢得消费者对“速立特”品牌的信任。

最后,落实到实施层面上,“速立特”成长的每个阶段,3T都设计了不同的侧重点,通过不同的营销组合手段去实现。从2000年5月在武汉首次进行3T活动试点的成功(导入期),到“报春鸟”活动的遍地开花(成长期),又到“速立特”健康咨询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成熟期),处处体现了3T策略的成功。在实施3T的过程中,策划组还摸索出了“3T”的各种实现手段。 第二章

危机带来机会——“速立特”上市时的市场环境及机会点

我国是肝病大国。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统计,我国约10%的人群为肝炎病毒携带者;按分省统计,肝病患者最多的广东省,其肝炎病毒携带者总数约占到广东省总人口的17%以上。肝炎防治一向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大事之一。在这一大背景下,随着国家对医药市场的放开,经过九十年代中期的大发展,到1999年,我国肝药市场逐渐趋于成熟。其具体表现为:

1. 在肝药市场大战中,以蒂达胶囊、金马肝泰、中隆肝脾康和二十五味松石丸等为首的品牌陆续创造市场佳绩,成为单品种年销量过亿元的产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2. 在当时约100亿元的市场总容量中,西药占到约30%,中药占到约70%。以当时销量领先的蒂达胶囊为例,其市场占有率也不超过5%,而其它几个肝药品种也紧随其后,市场上没有产生一个真正的领导品牌。

3. 肝药市场竞争激烈,以三大品牌为首,五小品牌紧随其后,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药商在重重市场压力之下,以任意承诺、夸大产品疗效、炒作“新概念”,甚至利用虚假的病例等危险的方法拉动市场,以获得短期的市场回报。

4. 到了1999年底,药商突然发现,患者购药前犹豫时间变长了,购药时提的问题变多了,每次购买的量变少了。变化产生后,市场上没能马上总结出好的应对方法,主要肝药品种销量开始大幅度下滑,市场开始出现萎缩,肝药市场从期进入了衰退期。

危机同时意味着机会!凭着在医药保健品市场拼杀十多年练就的敏锐觉察,身为医药保健品营销界领军人物之一的李贵平,决定在此时上马肝药新品种。从此,调集各路精英组建的“速立特”的策划组,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服务。

市调工作立即展开。我们在最终的市场分析报告中认为:

1、 在不断扩大的肝药市场上,各肝药产品群雄割据、各霸一方,并且主要产品均由顶峰向市场衰退期回落。这为新品牌的进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 由于当时国家对药品广告监管力度不够严格,随着肝药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药商在重重压力之下,以任意承诺、夸大产品效果、炒作“新概念”等违背市场规律的方法拉动市场,去博取高额利润。患者往往都是在听信宣传的情况下去购药吃的。由于中药本身药效慢、服药期长的特点,患者可能三个月、六个月甚至一年过去了仍未达到理想的疗效。于是患者就认为产品疗效与当时药商的承诺不一致,是受骗上当了。当时市场上的产品几乎都采用这些短期行为拉动销量,使得本来已经很脆弱的患者又一遍一遍受到创伤,肝药市场出现了一场可怕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危及到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对企业的信任、对广告的信任、对承诺的信任等各个方面。于是就产生了前面提到的“三大变化”——患者购药前的犹豫时间变长了,购药时提的问题变多了,每次购买的量变少了!解决“信任危机”成为摆在药商面前的最大难题。

3、 辩证无处不在,危机并不等于死亡。我们从当时最典型的消费者心理——“想治疗、怕上当”——的分析中,找到了两大机会点:

一是消费者厌恶了市场上的误导与炒作,希望看到市场上真正的诚信,这意味着“诚信”将成为最有力的市场推广武器。

二是消费者呼唤真正疗效好的产品出现,以代替现有的“令其失望”的产品,迅速治愈肝病;这意味着在市场上推出具有良好疗效的肝药新品正当其时!

于是,一种能有效治疗乙肝的新药——“速立特”由此诞生了。  第三章 信任危机解决方案——“速立特”锁定3T模式

为什么选择“3T”?

患者选择肝药产品时,花费了时间、财力、人力、物力等成本去换取利益回报(即产品的疗效),但未必花费了这些成本就能得到满意的回报。如果消费者选对了产品还好说些。一旦消费者选择了错误的产品,那么利益就得不到保障。也就是说,患者购药时是要冒风险的。如果患者总是选择错误的产品,就会对肝药产品乃至整个医药市场产生“信任危机”,对好的产品也抱怀疑的态度。这就是我们以后常说的“信任危机的经济学解释”。

相应的,我们提出了“解决信任危机的经济学手段”。

我们认为:消费者对肝药产品发生信任危机,只是不相信肝药厂商以及他们的夸大宣传,他们是相信医生、相信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相信政府的。也就是说,如果政府、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专家等权威机构能够充当产品的信用担保人,只要产品的功效确切,那么消费者的心理信任危机也就随之而散。当然,做“担保人”也是两厢情愿的。经过缜密的分析,我们最终确定最合适的“信用担保人”首选公益性组织。

所有的营销归根结底都是信任营销。消费者只有信任你的产品,才会矢志不渝地购买你的产品,相信你的品牌。我们果断提出以公益组织作为依托,对“速立特”进行全新的营销策划!

何谓3T模式?

何谓3T模式?邵千华认为,3T就是从解决消费者信任(TRUST)入手,以关心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借助消费者信任的沟通管道(TUBE),与终端(TERMINAL)消费者进行全面沟通,在产生公益效益的同时,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偏好,并优先选择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一种营销模式。

如何通过3T模式解决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3T模式如何来解决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我们认为,消费者在最终选定一个产品时,具体要经过以下六个过程:需求产生过程—信息收集过程—信息分析过程—产品选择过程—产品尝试过程—产品权衡过程。在每个过程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让消费者成为产品忠实使用者的目的。同样,3T模式也有其具体的解决手段:

在需求产生过程中,3T可以利用宣告式广告,企业形象广告、新产品广告以及相关的公益活动等影响消费者需求的产生。

在信息收集过程中,3T模式下的解决方法为以下几种传播途径,第一是公益+品牌的广告,第二是公益宣传小册子,第三是公益活动。

在信息分析过程中,消费者要考虑到产品是否满足了其心理需求。3T模式下,企业可以通过公益活动、产品介绍两个手段去衔接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

产品选择过程。3T模式认为: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过程。全部的营销学教科书其核心点其实就讲了两个字——“选择”。3T模式将达成消费者购买的思考重点放在了“选择过程”。我们全面分析了影响消费者选择过程的所有因素,并将其总结归纳为“八度理论”,并结合3T模式全面解决消费者的选择问题。(第一是功能可信度;第二是公益支持度;第三是专家认可度;第四是消费者证明度;第五是竞品对比度;第六是舆论赞赏度;第七是质量可靠度;第八是品牌知名度)

在产品尝试过程中,如何推动消费者进行尝试呢?3T模式认为:达成消费者购买的解决重点应放在销售终端,放在推动消费者尝试。其解决方案要围绕终端进行:一是售点公益推广活动(售点宣传),二是包装,三是促销,四是免费赠送(派发样品),五是终端销售人员培训,六是直销+广告。

在最后一个过程——产品权衡过程中,解决如何推动消费者再次购买?3T模式通过建立咨询服务中心、开展消费者满意度工作、组织联谊会,或者直销等形式了解消费者的不满,最终使消费者获益。

“速立特”的3T战术

3T模式仅仅是一个战略,是要通过具体的战术手段来完成的。我们策划组认为3T可以通过活动、广告、公关以及服务等四个手段来执行。

活动营销包括会议营销、终端整合营销和促销等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会议营销,这也是与3T结合最紧密的一种营销方式,对于“速立特”来说,包括肝病知识讲座、专家义诊咨询、捐赠活动、康复明星座谈会等活动。

第二是终端整合营销。所谓终端整合营销,我们认为就是把所有的营销手段集中作用于产品销售最后一个环节以拉动销售。因此,在终端,公益组织、药厂、商、药店管理层、医药代表、终端营业员协同作业,让消费者在购买的最后一个环节,充分感受公益的力量。

第三就是促销活动(这里指的促销是狭义范围内的促销),也就是说,以让利的方式在短期内实行销量的最大化。

广告也是3T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报纸、电视、专刊等方式告之消费者。我们认为“速立特”做广告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单纯的广告狂轰烂炸去实现销售量的提高,而是为了增添经销商和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增加消费者对肝药产品的信任感,缓和肝药市场的“信任危机”。因此,在广告载体上我们抛弃了自办专刊的作法,而是充分与国家级权威媒体合作,通过大篇幅整版的新闻报道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在广告的内容上我们也将其定位在“健康咨询”宣传上。这种方式后来演变为在中央电视台一年近5000万元的公益广告投放。此后,国内有三十多个品牌跟进这种策略,但往往“只识其一,不知其二”,并没有领会其中真意,因此也很难得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公关对于“速立特”的3T营销具有特殊的意义。众所周知,国家对医药产品的管制非常严格。“速立特”的工作人员就需要与当地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便市场活动的顺利开展。

全方位的服务是3T模式高度提倡的。对于“速立特”来说,更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售前服务(健康知识讲座等);售中服务(专家咨询义诊、健康档案等);售后服务(回访活动、患者联谊会、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的执行,“速立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速立特健康咨询中心”为基地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通过以上四种手段的紧密配合,“3T”最终把“速立特”打造成为患者高度信赖的产品! 第四章 3T模式成就“速立特”——“速立特”3T模式的实施

“速立特”在市场发展的每个周期,严格按照3T模式设计了不同的公益主题,并配合公益主题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这有效地帮助“速立特”成为肝药中的第一品牌,创造了肝药市场奇迹。

一、产品导入期

产品的导入期,首要问题是解决信任危机。

我们认为,对于任何产品来说,只有外在评价、外表形象与内在功效三方面关系一致,才不会产生信任危机。如果在消费者未见产品之前,就已经听说是国家免检产品,又是行业主管部门推荐产品等光环(也称之为“软包装”);在见到产品之后,发现产品的包装精美、形象得体等(这些被称之为“硬包装”);使用之后,更是发现产品功效正如所愿,能够解决问题,消费者就不会产生信任问题。因此,解决信任问题,在硬指标(内在功效)可靠的前提下,首先必须对产品实行软包装和硬包装。

项目组决定从“速立特”产品本身入手,为其进行全方位包装。

在软包装上,争取到政府部门的支持。1998年,国家卫生部批准“速立特”为国家治肝新药。1999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29位肝病权威,向全国乙肝患者郑重推荐“速立特”。2000年8月,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审定,确定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001年4月,被中国药学会选定为“向革命老区送医送药指定产品”。2001年6月,被列为中华预防医药学会“健康金桥”重点推广工程。

在硬包装上,采用洁白的颜色和世界流行的环保绿色相结合,大盒包装,设计现代感强;在POP、宣传册、广告带等宣传品上沿袭这一定位,体现现代科技与人类共享,让人有耳目清新的感觉。

在硬指标上,除了让患者购买后体验疗效,首先要对产品的定位以及诉求点做了明确阐述。策划组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能够有效清除乙肝病毒的成分描述为“克氏”成份,诉求点被描述为:经过微生物活化和基因整合后的“克氏”成份与乙肝病毒有着很强的亲合力和整合性,能够有效识别乙肝病毒。“克氏”成份进入肝细胞后,首先与乙肝病毒很好的对位,并将其紧紧的嵌住,在肝细胞内外渗透压力的作用下,将乙肝病毒“拖”出肝细胞,并将其杀死。

第二,对于运用专家牌,增加产品疗效的可靠性。项目组又突出宣传了“速立特”胶囊的发明人胡翔鹄教授,胡翔鹄教授是国内知名的肝病专家、北京肝病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生导师、“乙肝病毒清除学说”的创始人。

采用3T模式全面包装过的“速立特”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市场。2000年5月在武汉样板市场,3T模式进行了首次试点。在武汉广场举办了大型的义诊促销活动,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活动四天的销售量就达到平时全月销售量的三倍以上。自此以后,作为3T模式的试验场,武汉市场不断完善和深化细节,到年底最终取得了总销量高达数千万元的辉煌战果。

通过样板市场的测试,到2000年底,“速立特”初步认定了3T模式的可行性。

案例 武汉大型义诊赢得销售奇迹

武汉地处我国中心地带,很多商家都把武汉市作为市场必争之地,造就了武汉人被充分“教育”的心理特征,武汉人对新产品见怪不怪,比较难以打动。当然,如果产品在充分教育的市场中都能脱颖而出,那么在全国其他市场肯定没有问题。难怪很多商人认为,如果商家能把武汉占领,那么就能征服全国,曾经轰动全国的诸多产品如鸿茅药酒等均把武汉作为样板市场来培育。

“速立特”刚刚进入武汉市场时,品牌知名度低,其他品牌如蒂达胶囊、金马肝泰在武汉市场已经竞争得非常激烈了。经过前期的市场铺垫后,通过大型的公益活动来迅速赢得消费者对“速立特”品牌的认同变得相当重要。同时通过大型的义诊活动,对于消费者的资料收集,建立客户数据库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便于以后的跟踪服务。

样板市场工作小组经过与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等公益单位协商,确定选武汉作为3T活动的试点市场,决定通过免费咨询的方式,为武汉的乙肝患者举行一个大型的义诊活动,以便让消费者能够认同“速立特”这个品牌,为“速立特”今后的销售奠定基础。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全国著名肝病专家与江城乙肝患者面对面”,并由策划组负责落实全国知名专家的邀请。

5月13日,星期六。在武汉人气旺盛的武汉广场上,“速立特”彩旗飘飘,人头攒动,武汉市民纷纷向来自北京等地的专家咨询乙肝防治知识。工作人员把本次活动化分为几个场,有讲座场、咨询场以及优惠赠药场,每个场地都排起了长长的咨询队伍。据工作人员统计,当天有两万人当场咨询,并创下了四天销售量××万元的惊人记录。

二、产品成长期

(1)2001年“人人健康,康复2001”

背景

经过2000年的市场运作,“速立特”在全国慢慢建立起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高密度的产品覆盖。到了2001年,“速立特”步入成长期。

策划组认为,本阶段的重点应该由产品认知阶段改为产品促销阶段,并且在适当时候进行促销活动,吸引更多的购买者。在2001年,项目组确定了以3T为主线,其他手段为辅助的方式带动整体销售的策略。

活动实施

2001年年初我们成功策划了“人人健康,康复2001”的主题促销活动。4月22日,项目组策划了“中国药学会向首都六大医院/革命老区捐赠30万元‘速立特’药品暨康复明星座谈会”的活动。本次活动实现了“三高三广”的标准。“三高”,即首先规格高,选择在人民大会堂;第二气势高,通过中国药学会来捐赠产品;第三宣传定位高,请出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主持会议。“三广”则是地域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二人群广,所有的乙肝患者都可参加;第三影响广,通过“三高”的选择,自然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力。

2000年10月,8岁的孤儿屈海平由于身患乙肝大三阳,受到歧视。“速立特”事业部了解到此事后,决定救助她,使得原本没有进行下去的腭裂手术得以继续。项目组在分析此事之后,认为可通过专题片的形式放大,借机宣传“速立特”的美名。因此在4月22日前夕,请专人把“速立特”救助孤儿海平之事制作成专题片。活动当天又邀请海平以及抚养她的爷爷奶奶,通过当场资助海平手术费和今后的上学费用等活动形式,给到场的观众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场景。

在这个主题下,又辅之以专题片、广告、有奖知识竞赛等手段辅助本次活动。在广告方面,2001年初,项目组结合外脑智慧,提出了“治好乙肝,生活就是美”的广告语,并制作了以“筷子”为创意的“速立特”电视广告。8月,广告在全国各地卫视台播放,以支持各地促销活动的开展。

项目组又采用有奖知识竞赛的形式来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参与活动。“速立特”投放的所有媒体和发放的宣传资料上都印有“肝病知识竞赛试题”,如电视、报纸、杂志、终端宣传品等。

通过公益专题片、广告篇以及肝病有奖知识竞赛活动等方式,有效地延续了人民大会堂活动的影响,贯彻了“人人健康,康复2001”的活动主题,“速立特”的美誉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其他肝药产品相比,“速立特”对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度达到了最高点。2001年,“速立特”直接跃升为在全国药品零售市场排名第五位,肝药产品零售排名第一位。

(2)2002年“报春鸟”活动

背景

2001年底,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颁布实施,规定心脑血管、乙肝等疾病治疗药物不允许在大众媒体上广告。这对于“速立特”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不能在大众媒体上广告,意味着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不能连续贯彻,怎么办?

回头看当时的市场,由于当时各个市场发展和政策执行不平衡,各地的外联环境不一样,虽然有些地方仍可上广告,但直接做广告绝对不是好的选择。因此,以3T模式为理论指导的公益活动,成了[速立特]成长期的首选模式。

活动实施

项目组决定在2002年再次推出大型年度主题促销活动。“治好乙肝,生活就是美”全国大型肝病知识普及活动(简称“报春鸟”活动)由此展开。我们邀请了千名专家分赴全国各地,为乙肝患者提供肝病的预防治疗知识和科普保健知识,为乙肝患者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

除开展年度公益活动外,“速立特”项目组还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售后服务。对于乙肝患者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社会的关怀与情感的支持。因此进行人性化、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是非常合适的。因此根据当前顾客服药情况、市场调研情况、顾客购买心理、名单分类情况,做出活动前期预测,确定相应活动形式。一般分类为:1、发现停药患者较多时,举办“特诊”、“康复明星活动”;2、患者需要化验时,举办免费化验活动;3、大型活动结束后,举办大型肝病知识讲座;4、让老顾客继续服药巩固疗效时,推出“理疗活动”。

终端营销上,项目组认为不仅要对消费者实行3T整合宣传,对商、营业员也要以公益性的活动调动他们的销售热情。因此项目组创造性地把终端划分为“硬终端”和“软终端”两个概念。

硬终端的基本原则设为:多、好、牢固。多——即是终端宣传品的类种多,数量多,营造出浓厚的市场气氛。好——即是宣传品的设计制作精美,品牌醒目,主导诉求突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牢固——即是为保持时间长,宣传品制作要坚固,摆放要牢固,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挪移丢失。

软终端的建设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终端工作人员和营业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相互信任协作的友谊,提高营业员对产品的首推率,全面细致地介绍产品。二是需要和顾客进行情感交流,例如设立专家咨询热线,聘请退休专家、教授、医生为顾客解答疑难问题。同时,成立“消费者沙龙”,发现并培养新老顾客成为“沙龙”的会员,定期组织聚会或联谊活动。印制精美的会员卡,会员可享受免费健康检查,送货上门等待遇。通过这些相应的售后服务机制,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及产品形象。

由于采取了年度的公益活动加上其他售后服务活动,到了2002年6月,“速立特”市场销售遥遥领先于竞争品牌,基本从成长期过渡到了成熟期。

案例 茂名五一“报春鸟”活动案例

2001年9月,“速立特”在茂名正式上市以后,经过9月—11月的整合宣传,12月8日成功举办了一场大型活动,产品知名度得以迅速提升。2002年1-3月份通过媒体整合,销售首次出现大幅提升,市场已基本上平稳地步入了快速成长期。

对于茂名市场来说,市场部收集服药者名单1000人左右,准客户名单1500人左右,其中老客户中的冲动型购买者较多,新顾客中随大流的顾客多。从茂名市区的患者情况来看,冲动型患者对随大流型患者,带动作用不明显,正从这一点上讲,茂名市场潜力很大。

然而在茂名市场启动一年多,针对现有的众多准顾客(包括老顾客)对产品疗效持怀疑态度的心理,是用“患者牌”,举办一个“大型乙肝康复明星报告会暨‘速立特’真情回报”的活动?还是用“专家篇”,利用中华预防医学会全国肝病咨询活动,去开发新的患者?这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经过市场调查,得出结论:茂名市场还是处于成长期的早期,“速立特”的品牌知名度有了,但美誉度不够,利用“报春鸟”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速立特”的美誉度。2001年5月,黄金周时期老百姓也乐于出来闲逛,因此茂名市场部决定在茂名影剧院举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全国肝病咨询‘速立特’真情回报”的活动。

考虑到与外联环境的关系,又邀请了选择中华预防医学会茂名分会、茂名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茂名市卫生防疫站作为主办单位。为了提高活动本身可信度,又将茂名日报社、茂名广播电视局、武警医院作为此次活动的协办单位。

活动前期通过当地媒体,本港、翡翠、无线电视台、报纸等多重媒体的大量宣传,活动现场通过专家一对一的诊疗服务,免费检测以及赠送资料,肝病明星交流等活动形式调动患者的参与积极性。

据调查,活动当天到场人数约4500人,通过附近药店购药人数约900多人,新老顾客购药比率分别为77%和23%,本次活动挖掘了大量的新顾客和准顾客名单,当天销售额达××万元,活动结束以后,茂名市场销售额由原来的××万元达到××万元。

三、市场成熟期

背景

2002年6月,“速立特”基本进入成熟期。此阶段,为了巩固成果,“速立特”还是延续了“报春鸟”活动主题,通过在各地播放的卫视广告“千名专家奔赴全国各地”。到2002年下半年,无论是哪一个市场,哪一个地方,只要用了“报春鸟”的资源,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市场成功。

然而到了2002年下半年,整个肝病市场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肝病专科迅猛发展,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导致恶性竞争问题;国家监管力度日益加大,产品宣传进一步受限的问题;市场逐步成熟,如何解决部分患者的抱怨问题;活动如何创新的问题;回访工作中的患者排斥问题。

“报春鸟”活动开始明显出限局限。由于“报春鸟”活动只是单场的“肝病知识讲座”,不能有效及时跟踪消费者的近况,项目组必须创新活动形式,既能及时有效跟踪患者情况,又能实时促进销售。

活动实施

2002年下半年,项目组提出了代号为“报喜鸟”的3T营销活动。作为“报春鸟”活动的延续,“报喜鸟”行动是以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名义与各级医疗机构合作,成立“速立特肝病康复咨询中心”。这样就能围绕“肝病康复中心”,为各种促销活动提供支持点,为宣传提供便利,为日常营销活动提供依托。

“报喜鸟”是围绕“肝病康复中心”展开的一整套系统性营销方案,是各种营销手段的有效整合。

对于消费者而言,报春鸟活动带给消费者公益权威性、专家咨询、乙肝五项指标的免费检测等利益,“报喜鸟”除了“报春鸟”的利益之外,增加了服务协议、仪器整合理疗、长期服务等利益点。有了肝病康复咨询中心,不但为大型活动提供了支持点,同时为日常活动提供了服务、宣传、促销的平台,使得回访服务职能公开化、社会化,树立了负责可信的形象,也为长期的3T营销实施奠定了基础。

可以这么说,“肝病康复中心”为3T营销的持续性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保障,为长期实施公益活动,提供了活动基地。在这个思想指导下,“速立特”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各地的肝病健康咨询中心的建设,目前已经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初具规模。

案例 “速立特”健康咨询中心诞生记

2002年6月,“速立特”项目策划组接到任务:启动“速立特”全国媒体计划,全力塑造“速立特”肝药市场领导品牌。为了规范混乱不堪的肝药市场,国家工商总局已经宣布:2002年3月肝药产品禁止在大众媒体做广告。怎么办?

策划组经过几天的头脑风暴,结果汇集到一个问题上来:能否以‘速立特’冠名成立一个公益机构,比如“速立特肝病健康教育中心”之类的机构,进行公益广告宣传?

一路人跑工商局和广告协会,落实成立一家名称中含“速立特”字样的机构;一路人抓紧落实在央视及全国卫视联播方案。仅八个工作日,一个从事公益宣传活动的“速立特健康咨询中心”在北京顺利注册成功。对于广告创意,还是采用“筷子篇”,只是采用“速立特健康咨询中心”的企业形象,这样消费者马上就会联想到全国这样一个免费肝病咨询中心。

2002年7月22日,央视广告如期播出,“速立特”各地市场每天平均接到近××个咨询电话,捷报频传,销售一路上升。 第五部分 谁获得消费者信任,谁就能赢得市场—— 总结及展望

回头看“速立特”,我们也要说,在“速立特”品牌建设上也出现过问题。2002年8月,在山西某地,一经销商为了完成当月销售任务,滥用消费者信任,夸大病例检测结果。此事经媒体报导后,给“速立特”在当地乃至全国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速立特”经过全面的整治,把不合格的经销商和商清除出销售队伍,并通过危机公关等多种方式,终于把此事的影响减少到最小范围。

篇12

 

一、我国中药出口越来越困难

欧盟是我国中药出口的重要市场,也是一个富有影响力和潜力的巨大市场,开拓欧盟市场对我国中药国际化意义重大。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盟市场快速复苏,对中药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2010年至2011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对欧盟出口额分别为2.5亿美元、4.16亿美元,同比增幅达22.78%和66.26%。自2011年上半年过渡期届满后,指令对我国中成药出口的负面影响快速显现。在中药产品整体贸易上涨的情况下,中成药出口额增速放缓,出口量明显下滑。2011年全年数据显示,我国对欧盟出口中成药1331.4万美元,同比增长6.3%,出口数量85.5万吨,同比下降13.5%。欧盟在我国中成药的全球市场中成为出口额增幅最小而出口量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见表1)。大多数出口省市(如广东、北京、天津、黑龙江和安徽等)对欧盟的中成药出口量均同比下降。中成药的欧洲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注册困境,指令无疑成为我国中药企业进军欧盟市场的一道注册标准壁垒。

 

从出口结构来看,提取物和中药饮片是我国对欧盟出口的主要产品,约占总出口额的90%,而受指令影响最大的中成药,仅占5%左右。尽管指令的注册标准门槛较高,由于中成药并非主要出口品种,短期来看,对我国中药产品的整体出口影响有限;但从长远来看,却非常不利。大多数中药都是以膳食添加剂、保健品或植物药原料的形式销往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植物药大国,在欧盟的许多国家,中药主要通过医生处方在当地的中医诊所出售,销售渠道相对狭窄;除用于日常保健之外,中药在欧盟还常用于治疗西医无法根治的一些病症,如抑郁症、肾虚、更年期综合征、痛症等。一些中成药品种,如逍遥丸、六味地黄丸、更年安、天河骨痛、归脾丸等在欧盟都有较多应用,显然,中药在欧盟发挥了重要的防病治病的作用,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合法的药品地位。

 

作为食品、保健品管理,中药不仅面临着更高的进口食品的卫生检疫标准(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污染等),而且始终游离于欧洲主流的医药市场之外,在包装、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上不能宣传功能主治,限制诸多。我国中药要想彻底改变目前低附加值的出口结构,转变食品和保健品的不合理身份,在欧洲主流市场求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正视欧盟的注册制度,跨越注册标准壁垒。

 

在7年过渡期内尽管我国中药注册尚无一例成功,但国内不少中药企业一直在积极准备、不断尝试。2012年3月,中药在欧盟的注册终于有了突破,由成都地奥集团生产的地奥心血康胶囊以治疗性药品身份在荷兰获准上市,成为我国首个在欧盟成功注册的中成药品种。地奥集团的成功为国内企业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其注册经验也值得企业借鉴。我国企业应当充分认清当前中药注册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真分析,寻求突破,积极思索应对之策。

 

二、指令生效后中药出口欧盟面临的注册标准困境

(一)中药复方注册难度大

中药使用讲究复方配伍,根据“君臣佐使”的原则,有目的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达到增效减毒作用。因此,中成药大多是由5味及以上药材组成复方制剂,有效成分多且难以一一检测。由于中药复方的独特性,其质量控制相对于化学药、生物药都要复杂。

 

根据欧盟要求,植物药的注册申报资料需要提供每一种中成药的成分、活性物质的性质和用量,要进行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稳定性试验等。若无法在成品中对复方中每味草药(或制取物)进行全面检定,则要在从投料到产出的整个过程中控制质量,对生产过程设计、验证的具体步骤以及最终成品整体性质和用法用量进行检测。对于成分复杂、复方配伍的中药来说,要达到欧盟指令对植物药全面质量分析和质量评估的要求相当困难。

 

(二)欧盟植物药质量要求严格

为了保证药品的安全和有效,欧盟注册十分重视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在植物药质量研究上,欧盟要求分别提供草药及制剂的质量研究资料,包括提供关键工艺环节和中间体的控制方法及其标准等。欧盟草药复方通过两种方式成方:一是先按单味药提取草药,之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混合,最终成方;二是在提取前将之混合,再提取最后成方。大部分欧盟草药复方按照前一种方式成方,而我国中成药除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新药外,大都采用饮片或药材作为原料直接投料,故很难符合欧盟对草药原料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此外,在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上,根据欧盟规定,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范围为±5%,如成分不明确或为复方制剂,则要求采用指纹图谱进行控制,其范围为±10%。我国药典对中药含量测定一般只规定下限,不规定具体范围;除中药注射剂外,指纹图谱也未列入质量标准要求。显然,欧盟的质量控制标准更加严格,对我国中成药的注册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两套gmp标准缺乏等效性

gmp认证是中成药通过欧盟注册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中药企业虽然已经强制通过了国内认证,但我国的gmp并未获得欧盟认可,两套标准之间缺乏等效性,使企业面临着双重标准。我国gmp是由who制定的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gmp规范,而欧盟与美国、日本一样,执行的是国际gmp(也称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更偏重生产软件,如人员操作、流程控制、质量管理等。

 

国内目前最新的2010年版gmp虽然不断与国际接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但与欧盟相比,仍有较大差异。欧盟 gmp 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比国内要求严格,给企业出口注册带来了障碍。国内企业要进军欧盟市场,必须按照欧盟gmp的要求重新进行改造和认证。

(四)注册证明材料缺乏

对于具有悠久使用历史的传统草药,欧盟注册指令提供了便利的简化注册程序。与完整注册相比,简化注册可免做临床前及临床试验,不提供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资料,只提供药学研究资料。但在申请时,为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必须附上相应的材料(包括文献或专家证据),证明该草药在申请注册前的使用期至少30年,包括欧盟内使用期至少15年。

 

对我国中药企业而言,提供国内安全使用30年的证明材料相对容易,但要获得欧盟境内的使用证明却比较困难。由于机构改革变更和单据留存的期限,我国外贸企业很难查到15年前出口欧洲的原始单据,且报关单

一般不列明药品明细,企业难以获得海关报关记录作证据;而欧盟境内的大部分中药销售商也无法查到当初的原始记录。此外,公开发表的文献材料也是一项有力的证明材料,但国内反映阴性结果的安全性实验文章并不多见,能证明安全性的外文文献更是极其匮乏。

 

(五)高额注册成本加重企业负担

中药在欧盟的注册需要支付高昂的注册费用,包括提交材料时缴纳的注册费(8.6万欧元)、费、欧洲gmp专家现场核查费,加上专家写报告的费用、药品在中检所复核的费用,单味药大概需 70~80 万欧元,而复方制剂较单方还要成倍增加。如果企业注册多个品种,注册费用还会不断累积叠加。

 

此外,企业通过欧盟gmp认证所需的硬件(生产车间、厂房等)改造费用和对原有管理系统改造的软件投资(培训、专家指导等)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由于每一次注册都要经过复杂的申请和审评程序,投入产出的周期往往也较长。对我国大多数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的中药企业而言,欧盟注册耗时耗力、难以负担。

 

三、我国中药突破欧盟植物药注册标准的对策

(一)加强双边磋商,争取有利注册条件

从政府层面来看,我国应该将中药产业国际化以及开拓欧盟市场作为国家战略,积极加强政府间的谈判和对话,为企业争取有利的注册条件。政府可以组织国家商务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积极与欧盟磋商,大力促进中外gmp互认、药典互认;也可借助世贸组织的谈判机制,联合印度等植物药大国与欧盟就注册限制问题进行交涉,包括延长过渡期时限、降低注册费用等。

 

我国可借鉴印度的做法,加强与欧盟药品管理部门以及hmpc的联系,尤其是在“欧盟草药专论”制定方面与欧盟积极沟通交流。欧盟草药专论是针对某种特定草药(或制剂)建立的关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论述,由hmpc负责制定,是欧盟各成员国审批植物药注册的重要依据。我国应积极协助并参与欧盟草药专论的制定,推动中药进入欧盟植物药目录、建立草药专论,促进中药在欧盟注册。

 

(二)开展国际合作,中欧联手注册

根据欧盟规定,注册申请者必须是在欧洲合法注册的机构,也就是我国企业无权直接提交资料,企业必须在欧盟寻找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或机构来协助注册。况且药品注册实行属地化管理,我国企业也亟需一个精通专业、熟悉所在国法规且有一定实力的合作伙伴,以协助办理注册方面的相关工作,如资料准备、递交申报、政府事务沟通等。

 

地奥集团的成功注册就与它在欧盟开展的国际合作密切相关。2006年地奥集团与荷兰本土企业su biomedicine公司(简称“sub”)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地奥心血康胶囊的注册研究。sub公司是荷兰国家科学院下属的独立机构,一直从事植物药的基础研究,学术实力雄厚,且熟悉注册国的药政法规,在申报资料的准备方面为地奥集团提供了很大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因此,我国企业应该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欧洲当地的科研机构、医药企业共同开展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联手推进中药的注册工作。

 

(三)组建专业申报团队,加强注册研究

欧盟的中药注册对企业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应当首先成立一个由企业内各部门(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国际贸易等)组成的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和负责中药的注册工作。同时聘请相关的技术专家,包括熟悉欧盟药政管理、医药市场、注册、法规等方面专家,与工作小组一同组成一支专业的申报团队,对欧盟植物药注册的标准、要求和流程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目前,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于2011年11月组建了中药欧盟注册专家指导组,企业申报团队应与专家指导组加强交流,就注册的相关问题向指导组主动咨询、接受其技术指导。

 

(四)加强中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

我国中药质量和技术要求与欧盟注册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是阻碍中药在欧盟注册的一大障碍。中药企业应对照欧盟注册的具体要求,与国内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加强中药的质量研究,充实申报所需的药理、毒理、质量标准等数据,同时不断探索、完善中药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运用指纹图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在中药种植、实验室研究、临床研究及生产工艺等多方面以更高的国际标准来控制产品质量,使我国中药质量标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欧盟的注册要求、质控标准不断接轨。

 

(五)利用成员国差异低门槛注册

注册指令在欧盟虽已全面实施,但各成员国实施的具体力度并不相同,对中药的监管程度也有差异。其中,德国、法国、英国的监管比较严格,植物药必须注册,否则不得以食品等形式销售,这些国家的植物药往往来自日本及其他成员国(如荷兰、比利时等)或由港台转口输入;而荷兰、瑞典、比利时、匈牙利等国对传统医药尤其是中医药认可度较高,政府部门比较重视,植物药仍允许以食品形式销售,市场环境较其他国家宽松。

 

地奥集团的注册就选择了监管相对宽松的荷兰作为注册地,荷兰是欧盟中成药最大的集散地,不仅民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高,荷兰政府对中医药的引进也相当重视,且地奥集团的国际合作伙伴sub公司也是荷兰的本土企业。可见,地奥的成功也部分归功于它在注册地上的巧妙选择。我国中药企业可以借鉴地奥的做法,利用欧盟各国注册准入和政策执行上的差别,认真研究各国注册制度,优先选择低门槛国家申请注册,以降低注册难度。待中药产品在注册国上市后,再通过欧盟的互认可程序,申请其他成员国的准入资格,“以点带面”、有步骤地进入欧盟市场。

 

(六)遴选合适品种降低注册难度

注册品种的选择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应重点遴选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行性的中成药品种进行申请,为顺利注册奠定基础。首先,在中药的适应症方面,企业应该结合中成药特色优势以及欧盟民众的现实需求,在治疗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痛症、高血压等常见疾病的具体品种中筛选出疗效独特、安全可靠的优势产品;其次,在中药组方上,应优选药味较少、组方简单、成分明确的中成药,以达到欧盟植物药注册全面质量检测的技术要求。

 

在欧盟成功注册的地奥心血康胶囊就是一种单味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是薯预皂苷。简单的组方和相对明确的成分,不仅降低了申报和审批时技术难度,而且较之复方制剂与西方植物药的理念更加接近,更容易获得欧盟的理解和认可。

 

(七)多渠道寻找用药证据

对国内企业而言,提供中药在欧盟具有15年应用历史的证明是申请简化注册的条件、顺利注册的突破口,也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企业应该多渠道地寻找相关证明材料并与hmpc积极沟通。“15年”的证据其实可以有多种渠道,除了海关进口销售证明或记录、当地中药商的销售记录外,还包括公开发表的文献材料,如期刊杂志论文、教科书、药典、医药书籍、百科全书等;医师开具的处方资料;企业的存档宣传手册、产品目录及发票等;该产品在欧盟各成员国注册的有关情况;以及草药行医者的证明材料或能说明中药在连续和广泛应用的其他证据。

 

企业必须充分认

识欧盟15年之限的真正含义,时限的重点其实并非在具体的时间上,而是通过时限规定来确保药品在长期使用中的安全性。如果企业能提供中药的安全性科学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证明产品是安全的,并获得hmpc认同,即使中药应用期不足15年,也能顺利注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