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9 15:22: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化教育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简介:肖泉(1988—),女,江西赣州人,牡丹江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地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其体现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时,才能够适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其实际运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性。它既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效果,也包括外在效益,同时还包括教育工作效率,是三效的有机结合。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却总是往往局限于三观点,鲜少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从人性求善、求美、求真的需要出发来安排教育内容,从而造成人性的畸形发展。事实上,任何政治思想观念的形成都建立在健康的人性基础上。失去健康的人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变为庸俗和粗暴。而健康人性的形成是人自身的知、情、意三方协调健康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天性归结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他在为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撰写的美学条目中写道:最可靠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分为认识、行为、情感,或者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确实, 自觉追求真善美和与之相联系的追求真善美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性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求真、求善、求美。思想政治教育虽以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为核心,但必须是引导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势在必行。
其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正确处理好社会化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重群体本位而忽视个人的倾向,加上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表现出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忽视甚至否定个性化教育的取向。事实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应当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反过来,个性化教育又是社会化教育的基础。二者的关系如果处理好,不仅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也有利于创造性才能的发挥,从而提高思想政教育的实效性。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首先培养出良好的个体,进而再使良好的个体成为一个优秀公民,这才是体现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教育方式极大阻碍了受教育者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这一切都被颠覆。现代的信息载体主要是互联网,互联网具有太多优势,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交流工具和传播技术,都有着根本性的超越。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契机。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的优秀成果,并通过网络大规模并且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无需收到时间、空间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自主地选择信息,并且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让自我教育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从而实现了思想的升华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传统思想政教育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只有不断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才能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很好地迎合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需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丰富,人的个性的完美发展。换句话说,就是人从自然力量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下得到彻底的解放,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力量,使个体能够达到完美的发展境界。但是,这些方面的充分发展,必须要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人自身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实现。恰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就是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人、自然社会这三者关系互动和协调发展。所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全面发展是一个同步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我们所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社会上的各种积极因素能够得到充分调动,各种利益能够得到均衡协调,社会各种矛盾能够得以妥善解决,人们生活能够美满幸福的富足社会,这样的社会,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许许多多有利的社会条件,也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天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坚实的经济、文化、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所以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而可靠的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我们所构建的是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社会,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保证人民真切而充分地享有各种权利。这就提高了人民参与政治的自由度,极大的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意识和对参与政治生活的热忱,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体国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除此意外,民主政治建设更营造出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社会公平意味着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均等、合理地分配到到社会的各项利益,同时也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享有司法公正、机会均等和权利平等。在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均等的公平正义环境里,人们都能够享有生存和发展机会,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但他们都可以做到各尽所能与各得其所,以此促进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因为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和极高道德水平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教育,让全体人民形成团结友爱、平等互助与和睦相处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谐团结友爱的社会,必定能够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提供有效的途径,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能够充分地发掘社会成员的潜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生的美好幸福,都能得到切实的感受,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
第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促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是制高点和根本保证,足够的人才支撑才更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不竭的动力。科教兴国,就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学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才强国,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重视人才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主线,加强自主创新是贯穿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产生历史可见,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重视是一脉相承。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而目的就是加强自主创新,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培养大批才,通过不断改革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任用制度,使他们更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能得到不断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能够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基础和思想保障,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知识分子的主动性个创造性,加速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首先是政治主导作用,其主要表现是各政治层面特别是人文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层面上的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深刻领悟并运用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其次是经济主导作用,以理论为指导,综合汲取各种经济制度、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的精华,以此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作模式,并依据时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实际形势,调整具体环节和措施,加速经济发展。最后是思想文化主导作用,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和广大文化产业领域里的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运用反映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作品,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并规范社会和群众的价值指取,约束或消解那些逆标准的行为或倾向,引导社会认同趋势。
第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引导人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唯一因素,但它作为影响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是毫无疑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对人的现代化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促进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现代人培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一致的思想观念。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消除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进而树立现代思想意识。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一直阻碍着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个丰富的宝库,更是一条源远流长且奔流不息的长河。我们要利用其中部分传统因素对现代性的助力,更要注意抗衡部分传统因素对现代性的阻力。第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新思想观念的任务是格外艰巨复杂的。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先决条件。由于社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思想观念也只能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发展概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不断引导与促进人们更新观念,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的现代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革新的创造性力量。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人的智能和潜力,促进其与现代化相一致的智能结构形成。
现代人在智能结构上不仅要有记忆力和注意力,更要具有创造力,创造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创造能力中,创造想象与创造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使人们掌握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以此锻炼和提高人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开发人的潜在创造能力。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人们敢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畏缩不前就不能有创新和突破。知识与创造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尽管知识和能力属于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但是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萌生的,如果离开了学习和训练,那么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发展。创新的基础是新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引导,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离开新知识便会很难有所作为,任何人都必须终身学习,接受新知识。现代的终身学习所追求的便是一个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强调学习是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再者,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现代化所需要的健全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格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在这个塑造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人的意识与活动相作用的规律,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并由此确立相应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另一方面又通过组织大量富有实效的实践活动去形成和巩固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通过传导社会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使受教育者养成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品德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知行转化,以此保证人格完善和人的发展。知行转化是一个连续的无限过程,每个良性的知行转化都是健全人格发展中的单一必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受教育者的知行转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教育的综合性,并协调各种教育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更加有利于人格的完善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中去,有机的结合各项具体工作,将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进行融合,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从而促进现代化所需的健全人格的形成。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能够很好的适应人的现代化的要求,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精神活动的表现形态,是人以精神倾注其中、并能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的利用各种手段来进行大力宣传真善美的东西,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别力,推动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基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有相当多的人比较富裕。在物质生活需要得到相当满足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为主,过渡到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为主。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人民出版社 2006.11
[2] 张耀灿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 人民出版社 2006
[3] 刘之平.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问题 《高教探索》1986.1
[4]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5] 彭虹斌. 现代化教育思想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 1999,(4).
[6] 戴锐.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 2004(2)
[7] 黄钊. 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论思考[J].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7,(2)
[8] 朱晓梅. 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J].理论学于 2005(8).
[9] 邓志中. 论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现代化[M].黑龙江高教研2004(7).
[10] 杨威、高军.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现代化[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l).
[11] 邱伟光、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2] 王瑞荪.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3] 抖晓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变革与现代化转型[J].探索与争鸣2004(4).
二、观点富有创见性。该书以四川两个山区县域为农村教育现代化实证研究案例,创新性地提出内生型与外生型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模式新论点,运用比较法认为内生型的优势比外生型突出。该书还对推进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较高质量的观点,如认为沙湾区教育现代化推进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的制度体系,汶川县教育现代化推进体现了灾后教育重建和民族地区教育特点,教育现代化对农村乡土文化、历史传统有着承续价值,教育对农村现代化有着支撑价值等。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能脱离县域教育发展的实际。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化复杂为简单,运用归纳方法对内生型与外生型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模式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概括、归纳,并在分析中看到了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在两个县域的具体实践中,更多看到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农民作为受益者被动地参与教育现代化进程。这些充分说明作者有着直面问题的勇气,而这些问题本身对农村教育现代化各方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此外,该书还基于未来学理论理性探讨了农村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之路,对“农村教育会不会消亡”、“农村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独特优势”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理性判断,提出农村教育现代化未来应走服务“三农”之路。这些观点对推进“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促进价值,有助于农村各方坚定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信心。
三、实践富有成效性。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推进工作、提升水平、促进发展,《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在四川省沙湾区与汶川县得到了广泛运用,指导着两个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目前沙湾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实现度达80.6%,汶川县全面达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走出了一条地震灾后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显著的教育发展成果无疑证明了该书的实践指导价值,说明该书从主体结构理论视角透析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关系,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与突出的实践效果。对于当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农村政府、教师、农民而言,可望从中获得更多启示。
四、语言富有平实性。该书打破了惯常的枯燥理论分析,而是以四川两个普通的山区县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为样例,进行生动鲜活的实践描述,把一个比较晦涩难懂的主体性理论解读,寓于平实而又生动的具体实践分析之中,实现了理性叙述与样例叙事有机统一,学术研究与现实实践有机统整,显示出作者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等问题的精准把握。它既给人们以理性思维上的启迪,又给以具体实践上的启发,语言平实生动,分析生动具体,非常适合农村的政府官员、学校教师、普通公民等广大人群阅读,能够满足农村教育现代化各方主体的需要,是一本易于阅读、可读性强的好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94-01
现代化教育应该是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和情感的感悟结合起来,创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使学生自主、和谐、高效的学习,通过学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的教育。而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图像、文本、动画为一体,为学生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学校教学中普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利于讲清教学重点,突破知识难点
初中化学教材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很抽象,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材料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说明这些问题。教学重点就很容易讲清,难点问题就很容易突破。例如,笔者在讲结晶的概念时,借助投影,将盛少量蒸馏水的烧杯边加热边放入硝酸钾晶体,制成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取一个小培养皿放入少量饱和溶液,并立即将培养皿放到投影台上,不一会儿,学生便可看到荧幕上出现少量晶体,进而晶体慢慢长大,向四面扩展,晶莹美丽的针状晶体布满整个荧幕。学生从妙趣横生的荧幕上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耳濡目染,对晶体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有深刻的印象,没齿不忘,使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利于加大信息量,缩短时空距离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从涉及的学科看,文理兼有,从游历的空间看,遍及全球,从延展的时间看,更是历时上下几千年。尤其是数学物理知识,几乎在化学课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中均有渗透,信息容量很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祥讲,时间不够,如果不讲或过于略讲,又会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甚至会妨碍学生对后续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浓缩教材精华,再现典型的场景,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从而有效扩大教学内容。
三、运用现代技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是创造非智力因素的源泉,有兴趣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思维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如化合价零散难记,记了又容易遗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中的声、光、色、像制成课件,是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过目难忘的效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左右两个半脑同时接受加工信息,使学生的大脑受到视听两方面的强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抽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最新内容,增强学习实效性
化学教材由于受编写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能及时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发生在学校身边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事情,有趣的事件等编入教材辅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整个化学教学的时效性。如何才能把社会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相关内容及时收入课堂,培养他们关心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辅文进行实效化处理,并找到辅文视听化和时代化的最佳结合点——电视新闻。针对教学内容,教师把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VCD影视资料,学校周边农民使用化肥农药等有关信息辑录为资料,贮存于化学知识信息库,在教学中随时可以选出播放。例如,把学校周围农民给小麦喷施农药时的浓度(即农药的稀释)带入课堂。这样既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实践教育,又可以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知识,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不是没用场,而是没有和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感到所学知识就是将来更好的为农业生产等方面而服务。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学生的求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化学课传统授课方法的不足,就是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认识。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因为它的内容浓缩,容量极大。因而在使用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可以促使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情境展开激烈的讨论、辩论甚至争论,学生的辨别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各种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了解事物现象到认识事物本质,而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生活实例,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服务。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因显示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深深地吸引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目前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境界。
1897年,正在贵州担任学政一职的严修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到传统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人才贫乏现象已经相当严峻。而此时在北京,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正拉开帷幕。“以策论代替八股”的科举改革呼声渐涨。严修听闻相关消息后,并不完全赞同维新派的主张,认为改革应以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当务之急。他连夜起草了一份名为《奏请经济专科折》的奏折,上奏给了光绪皇帝。在这份奏折中,严修主张通过举办特科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他向光绪皇帝建议:以科举取士,应取懂时务者,其或通晓兴邦治国之利弊,或精通翻译、算学,或熟悉外事,或擅长发明,或精于测量,或胜任留学[2]204。为了与传统科举以示区别,他以“经济特科”指称上述科举取士形式。此外,他还提出打破录取名额限制,考试年限缩短为一至两年为期。除了经济特科取士,朝廷还应允许地方三品以上官员和朝廷四品以上官员连同同级学政联合举荐人才,举荐不限地域、不限人数,定期将举荐名单呈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如果被举荐之人才经过考试、面试后被认定为出类拔萃,举荐者可获得朝廷重赏,而被举荐的人才不论出身,一概破格迁升。最后,身在贵州的严修还考虑到一些潜在的国之栋梁可能会因为家境贫困、身处偏远、难于跋涉而失去为国家效力的机会,所以他建议朝廷对这些人参照举人入京赶考的标准发放同等数额的路费,甚至允许他们破例乘坐各地驿站的马车入京接受考核和任用。正在酝酿维新变法的光绪皇帝看到严修的这份奏折后,予以了充分肯定,朝中有关部门也对此极为重视。1898年年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出正式公文,决定采纳严修关于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经济特科的建议,并正式允许和承认各地学堂开设经济科目。六个月后,总理衙门联合礼部一起向光绪皇帝上奏了《遵议经济特科详细章程疏》,该奏疏以严修的《奏请经济专科折》为基础和依据,详细列出了六条章程,规范经济特科,很快获得光绪皇帝御批。经济特科获得朝廷正式批准的消息传至各地,各地学堂纷纷将自然科学、外交、历史、法律、政治、外语等列为新的授课内容。严格来说,严修所提的经济特科与维新派提出的彻底改变科举制的主张有一定的差距。他只是以一名教育官僚的身份,完全站在清政府的角度,为国家培养、选拔人才作出了一项权宜之计,具有比较大的历时局限性,最后其改革计划也因的失败而被终止。尽管如此,以经济特科部分改革科举仍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打破了仅以八股取士的国家选任人才的局限,为天下英才参与政治和国家建设提供了平等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也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西方先进文化的传播以及近代中国新式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3]33。
二、改革书院立丰碑,孔孟西学共经纬
无论是建学堂,还是改书院,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经费问题。学古书院在改革之前,每月的开支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善后局发放的月钱,另一个是省中藩库的月度补助款。这两项经费只能用于书院运作的最低限度保障,如果书院要添置仪器、图书,或者增加学生补助,只靠这一点儿经费是完全不够用的。为此,严修自掏腰包,为学古书院购进了八十多种中西图书,他还拿出俸银中的一部分对学院优秀学生给予奖励。除此之外,严修还发挥他的个人影响力动员贵阳城中教育界人士、政府官僚、社会士绅为书院捐款,而且效果不错,书院发展从此有了充足的经费保障。解决了经费问题,严修将调整师资及生源结构作为学古书院改革的第二项措施。严修对于书院各科教习以及山长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精通经史和汉学的绥阳宿儒雷廷珍,在黔中南一带德高望重。严修屡次登门拜访,欲聘其为书院山长兼经史教习,均被雷廷珍婉拒。但他没有气馁,只要一想起书院发展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他就会日夜兼程赶去绥阳劝请雷廷珍。最后,雷廷珍果然被严修的执着所打动,同意了严修的聘请。至于词曲诗赋的传统教学,严修主张就地取材,在当地广邀、聘请能人担任。但数学一科在贵州地区长期属于“绝学”,全省境内都没有一位精通者。于是严修只好电请好友张之洞,请他以湖广总督的身份在两湖书院中选出一名精通数学者来学古书院执教数学科。而在张之洞完成这项请托之前,严修亲自到书院任数学教习,负责督查和简单讲授数学科。此外,他还聘请到了曾经留学美国的祁听轩担任书院英文教习。每次祁听轩讲授英文课,严修也坐在课堂的最后一排认真聆听学习。严修对书院的改革,秉承的是经以孔孟之道、纬以西方科学的双重原则。除了传统经史子集教授,书院还合理安排了格致、英文、数学、时务等课程,并分课堂讲授。严修为了让书院学生及时了解正在兴起当中的维新变法和国家大事,利用自己在天津和北京的亲朋关系,特别订购了《时务报》、《申报》等进步报刊。他还结合这些报刊上的新闻内容,与学生分享对时局的看法。为了纯正书院学风,让学生能够在安定的环境下学习,严修经过反复斟酌后制定了《学古书院肄业条约》。条约规定:书院师生必以孔子为尊;学生应恪守礼法、尊师重道;学生之间应虚心讨论、明友讲习;义理之学究孔孟程朱;经济之学究中西并受等[4]259。该条约内容类似书院管理章程,因而也是近代中国新式学校的校规雏形。
2016年12月30日,作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教育领域的细化,《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18年,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公平保障、教育发展质量、教育贡献程度、教育治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高,基本形成在国内有广泛认同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南方教育高地。”
《规划》针对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我省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发展态势,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战略主题与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中心任务,准确把握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明确提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深化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发展任务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空间布局、完善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等三项改革任务,视野开阔,重点突出,路径清晰。
《规划》强调指出:“‘十三五’是我省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关键时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决定了教育必须走出一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质化、多样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五化一体’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五化一体”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就是广东特色的教育现代化行动路径。这就要求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协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坚持绿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坚持开放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坚持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规划》所描绘的教育现代化,不仅目标、思路、任务明确,而且操作性。比如,为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专门编制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等14个专栏,作为发展任务与三项改革任务的有效补充和强力支撑。
细细阅来,《规划》如同一幅美妙的教育现代化画卷。但是,要让这幅美妙的教育现代化画卷变成美好的教育现代化现实,还需要《规划》印发不久后即召开的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所突出强调的“抓落实”理念与行动。这样,才能真正确保《规划》所明确的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与行动路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推进现代化建设,建立学习性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必须推行教育社会化。要想快速提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就应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应以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及最终的普及化为基础。教育社会化是指封闭式的学校教育系统转化为向社会开放的模式,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贯穿了人的一生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机会,整个社会的教育结构逐渐由学校中心式向社会网络式转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提高自身素质、终身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强,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对于促进我国教育的普及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有效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教育的跨跃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我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财力,物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足,因而提倡“穷国办大教育”,目的是促使教育规模的扩大、布局结构的改变、地区间教育差距的缩小。而这一目的实现的唯一途径就是教育社会化方式的形成。教育的发展史大体是从社会到学校教育再回到社会这一发展历程。在中国,教育社会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很明显,要实现教育的社会化,进而实现21世纪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不能完成的。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则是实现教育社会化比较好的选择。
二、发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教育社会化
对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同志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条件普及信息网络,发展远程教育,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教育服务。”它表明:我国政府用现代远程教育为手段来提升国民素质,以促进民族进步与发展。这些政策的提出为我国教育社会化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政策支持,为我们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最终实现教育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代表了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产生,同时又不断地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使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它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习内容传送到农村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一种全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大力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对于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提高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将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利用跨越时空的巨大教育资源培养出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使人力资源的结构和数量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创新和人才支持相适应,构建终身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体系,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按现有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现状,用增加投入,扩大现有学校规模的办法,显然是很难缓解这种供需矛盾的。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办好大教育的重大战略措施。
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社会化中的作用
1、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是教育社会化的前提。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打破了时空限制,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带来了空前的自由。现代远程教育依靠现代通讯技术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传播的范围和时效,使教育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气候等影响,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缩小了教育地区的发展差距。它真正打破了明显的界限,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农村学员能突破时空限制,接收到各方面的指导。由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采用集语音、图像、数据于一体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因而授课者和农村学员虽天各一方,但借助多媒体通讯网却相互可视,并可进行交流。不能赶上授课、培训的农民,也可以通过点播教学内容或调用以视频、语音、文字等形式存放于服务器中的课件来进行学习。学习者可获得除文本以外更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信息,共享各类各地的资料。它可以按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也可以由学习者自行控制和检测。使传统的教学由单向转为双向,实现了上下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双向交流,农村学员的个别化学习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远程教学中的反馈问题也不再是难题。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冲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具备超时空协同,量大面广等特点,从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实现了向全社会的开放,使专业化的学校教育逐渐向社会化的大教育过渡,实现了人类教育全方位的开放,使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2、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灵活性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的关键。
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媒体与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引发了人类教育方式的革命,教育形式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学生个性的需要,学习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它使家庭、社会等非学校教育方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实现了教学信息的数字化,教学媒体的交第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教学场所的全球化,使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远程教育,促使教育方式更加灵活。这种教学,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随
一是注重装备投入。我们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2007年,市政府投入2850万元,用于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添置和升级,全市学校教育技术装备达省Ⅱ类标准。在此基础上,2008年至2011年,全市又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配置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以不断适应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技术含量高、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的要求。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基础上,我们还建立完善多元化教育装备投入机制,积极争取镇(区)政府、社会捐助、上级配套等装备投入,在确保装备经费投入稳定的前提下,随着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并保证专款专用。
二是注重项目建设。从“三新一亮”到“六有”,从“校校通”到“四配套”和合格学校建设,再到率先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溧阳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了“校校通”、“四配套”、“省Ⅱ类标准建设”、“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等教育技术装备的重点项目建设的契机,用足政策,争取资金,提升标准,查漏补缺,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是对教育技术装备的整体提升。例如,溧阳市委、市政府站在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四配套”项目建设,实现了“装备标准化、人员专业化、管理规范化、效果最大化”目标。“四配套”建设为全市初中、小学配足了理、化、史、地、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仪器,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进行了图书装备,为茅山老区四所中学配备了12个理化生实验室及所有实验仪器。再如,为迎接省区域教育现代化验收,我们实施了“省Ⅱ类标准建设”项目,根据江苏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Ⅱ类要求,为全市学校添置了学生机1173台,教师机765台,多媒体180套,服务器70台,按照常州市一级校园网标准为29所学校改造了校园网。在一系列教育技术装备的重点项目建设中,我们积极争取市财政专项资金,有效整合全局装备资源,充分调动学校装备潜力和积极性,不仅注重装备投入,更注重装备的长效管理和使用。通过系列装备项目建设,大大提高了我市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在全省率先高标准通过了省区域教育现代化验收。
三是注重优化统筹。我市一直坚持优化统筹的原则,在学生公用经费中单独列支出信息技术费,小学每生每年9.6元,中学每生每年12.8元。信息技术费一部分用于硬件建设,帮助学校改善、维护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确保各级各类学校每年都有固定经费投入;一部分用于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建设,统筹购置各类软件、教材等。三年来,我市采取统筹信息技术费的办法,累计统筹300多万元,做到了专款专用。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配好了教育技术装备的基础上,你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保证管好教育技术装备,使之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李建新:近年来我们坚持建管并重,不但配齐配足,更管细管实。为努力克服重装备轻管理的现象,我局加强了装备工作的过程管理,卓有成效地开展建、配、管、培、用、研、评督查指导工作,切实搞好服务和技术支持,把来之不易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成果管好、用好、发挥好,做到了“四个坚持、四个好”:
坚持常规调研,服务好。为了解、分析各校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使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完善管理,我局建立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运用的调研机制,每两周选取一所学校进行教育技术管理和运用的专项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人员在一所学校一呆就是一整天,对学校装备工作进行“解剖”,通过现场察看、查阅资料、与学校领导和师生交流等形式对学校的建、管、用情况逐一了解摸底,发现问题进行及时指导解决,并及时反馈调研的情况,为学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力求调研一所学校,规范一所学校。对调研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寻找解决办法,而后对全市学校提出改进要求,力图以部分调研,促全市规范。
坚持制度管理,落实好。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以来,各校都添置了大量的仪器和设备,为抓好学校装备管理,结合全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现状,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合格学校建设工程长效管理的意见》(溧教装[2008]2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意见》(溧教发[2008]50号)。要求学校坚持“建、配、管、用、研、培”并举原则,为教育装备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局教育技术装备方面两个管理制度的出台,对全市学校近阶段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规范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培训好。多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促进各学科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补充新知识,正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技能,积极鼓励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效益。逐步形成了一支懂教育、懂装备、会管理和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我们在电教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又分别成立了“电视制作”、“网络管理”、“课程整合”、“实验室管理”、“图书馆管理”五个中心组,由会员中理念先进、业务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学校教学骨干组成。召开了各专业中心组负责人工作研讨会,明确了各中心组的工作职责、形式、内容等,并制定了各中心组的工作计划。各组通过活动开展,促进了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操作技能等方面进一步的提高。
坚持督导督查,规范好。我局的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承担着对全市中小学装备建设的指导、管理和督促的职能,工作中不断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指导、检查与评估。局督导室已将各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纳入办学水平的督导评估体系,组织不定期专项督导和三年一次的综合督导。各学校均把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及教师使用情况列入有关处室及教师个人的考核的内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配备是前提,管理是手段,使用是目的,教育技术装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你们在用好教育技术装备方面,开展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工作?
李建新:我们在“配、管”的基础上,坚持配、管、用结合,做到三个“抓好”,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的效益: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释传统绘画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呢?传统绘画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又会具备哪些作用与意义呢?
诚然,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国画所体认的文化意识与现代文化是有差异的。由于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人们承担着繁复的心理负担,失却了“本心”,使灵魂产生缺憾,因此被视作人格修养的中国传统绘画朝着理性和谐的方向发展,是一种新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历来是勇于吸取外来艺术精华的,在魏晋南北朝、唐、明、清时期就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的影响。学北齐曹仲达人物画的靳智翼,吸取外来画风,融会贯通,勇于变革旧貌。唐释彦惊在《后画录》中称道:“祖述仲达,改张琴瑟,变夷为夏,肇自斯人。”吸取外来技艺,经过吐纳、净化,以此来丰富、发展自己。过去如此,现今提倡开放、变革,更应如此。
画史上,东晋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论是最具艺术含义的。作为中国画艺术独特的造型理论,它比张璟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早几百年,且更具艺术的形象思维性。要求艺术家将客观世界的表现对象,通过自己的艺术思维,以超时空的方法去神交默契和意象,或概括夸张,或浓缩细化,或化平面为立体,或化立体为平面——塑造出高于现实、各自不同的精神形象。它与张璨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及后人提出的“写生”概念是互为一体的。具体来说,就是外师造化的客观形象经过艺术家心源的迁想,从而塑造出更具生命力和精神的艺术形象来,在现代语言的语境中,“写生”则是达到妙得的结果。由此,它对现代美术教学中的启导是功效显著的,“迁想妙得“论不仅适合于现代艺术,且适合于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是符合艺术发展从具象到抽象和表现主义的健康思维与客观规律的。它是艺术表现中最高级的表现技巧,也是艺术家重塑艺术形象的必要手段,和体现自身独特的艺术思想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董源、巨然把江南山的结构进行梳理,塑造出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的“披麻皴”;米芾从江南烟雨中得出造就“山色空蒙雨亦奇”效果的“横点米家皴”;而李唐创造出了独具北方山水特色的“斧劈皴“;倪云林则是把太湖一带的山石塑造成“折带皴”。在花鸟画史上,最明显的是笔下的鸟、鱼、松、石、荷花,都不同于生活,但都高于生活可见的现实形象,近代的齐白石也是如此。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载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肯定了绘画具有的社会功能,即起到美的教育作用。
现今学院教学,采用西画观念,把绘画的本质说成是“再现”自然的,或是“表现“精神的。其实,从辩证的思维观点上看,一切绘画的本质都是再现与表现的合一,而中国画恰是最能体现人类绘画的本质,它是建立在两极思维认识上的,具有在时空序列中向前延伸的先导意识,是一种无边的自由,且具有无穷的召唤力,是呼唤前进的精神力量。
目前,各美术院校基本上采用西方学院派美术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与中国画的本质特色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情况。学院教学应把历史上悟派教学适当引入课堂,采用“教悟合一”的方法去启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画从形式到内涵都是基于不同的大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的,帮助学生领悟两极思维原理的真谛意义。绘画形象来源于自然形象,但并不以模仿再现自然形象为最终目的,形象只是画家表达画意的语言而已。关于描绘形象时采用的艺术加工处理手法的这部分内容,中国画教学也应系统科学地增加讲授。
为了进一步使学院式中国画教学得到发展,应建立一门东方绘画学体系。用现时代语言,参照现时代人类发展成果,系统科学地阐述、继承和发展中国画的艺术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国画专业观念,提供最好的渐进式的知识吸收方法,彰显学院中国传统绘画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强劲的世界性潮流,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上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今后,教师专业化发展必将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
1体育教师专业化涵义
体育教师专业化可以看作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首先,体育教师个人在正式从事体育教育之前,应该具有较好专业的知识,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其次,作为正式体育教师进人体育教育事业后,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形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的习惯,能不断积累丰富的、个性化的教学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并且重视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和体育教育观以及各种先进的教学观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能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灵活地、创造性地实施自己的教学工作。
2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2.1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是教师专业化的一部分
“素养”是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心智能力、实际操作水平的基础性因素,具有稳定性与基础性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思想、方法和手段辅助教育、教学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意、美学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
2.2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2.1强化专业发展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体育教学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方面与传统教学都有较大的差别,这对教师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使体育教师职业更加专业化。
2.2.2提供专业化发展的理念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传播理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和理论指导意义。学习理论是涉及到人的学习发展的理论,教师专业化正是教师不断学习发展的过程;传播理论则是涉及信息社会中知识的传递、接受的理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必以媒体为中介,以传播理论为支持。在强调体育教师专业化的个体价值实现与主动发展的今天,体育教师发展模式也必然由行为主义所支持的被动培训转向利用教育技术,实现主动知识建构。
2.2.3提供专业化的“物化技术”支持
人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技术与个人能力的结合,才能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而在教育领域,这种技术即教育技术。媒体技术作为教育技术中的物化技术,既可以用来加强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2.3现代教育技术是体育教师优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2.3.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2.3.2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有效提高运动技能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更全地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2.3.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互动教学
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经,也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作学习;形象生动的教学信息能刺激多种感官,有利于创设情境和知识的获取与保持;符合人类思维习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和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非常有利。 3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要求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从多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又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使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能力要求。
3.1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一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3.2信息素养及知识管理能力
教育信息化成功与否,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不论从教师自身发展需求或专业化要求而言,教师都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不仅仅包括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3合作交流能力
夹板舞是民间信仰、民俗习惯以及民间艺术的综合体,它集舞、乐于一身。天水秦安夹板舞是甘肃民间民俗活动中的的重要载体。在时间的推进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碰撞、交融,这使得天水秦安夹板舞也更具有魅力和神秘感。关于天水秦安夹板舞艺术价值的研究,不仅仅是单纯地探究其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更是通过对其艺术价值的探究,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本质;同时,从中了解该地区人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审美情趣和参与者的心理的变化。
一、秦安天水夹板舞的溯源
夹板又称“云阳板”“打夹板”,是祭神古乐的延续。关于夹板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目前尚无定论。第一种观点,一些研究者门认为夹板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拍板”。《旧唐书?音乐志》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而在宋代,陈?D《乐书》又载:“拍板,长阔如手,重大者九板,小者六板。”宋代拍板不仅被用于宫廷雅乐,也被用于说唱艺术中。1985年天水市麦积区南集宋墓出土的画像砖中,《男伎击拍板图》中的“拍板”与天水早期的夹板样式尤为相似。第二种观点认为夹板舞与宗教祭祀相联系。据记载,清代初期,秦州地区多洪灾,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夹惨重,而人们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神灵,许愿在每年正月初九打板到玉泉观进香,由此,当地便有了打夹板进香这一种独特的形式;再有,部分学者认为秦州夹板是从玉泉观道场科仪的醮祭大典中衍化而来。
对于夹板舞的起源,虽没有定论,但在时代的变迁过程中,夹板舞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以更具魅力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它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祭祀活动或娱乐活动,而是成为了一种地区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如每年正月十六日在天水举办的伏羲文化庙会,夹板舞作为其中的表演节目,在丰富庙会活动的同时,更是在向国人、向世界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此外,夹板舞在历史的变更中,以它别具魅力的风格特色遗留至今,同时也在艺术潮流的推动下,被艺术化、舞台化。以夹板舞为主题的作品相继被搬上舞台,如作品《丰收夹板》在1997年8月甘肃省首届群众艺术节大赛中获得银奖。
二、表演形式与特征
(一)表演形式
夹板舞的表演形式粗犷、质朴。以雄壮、有力的动作凸显着西北人的彪悍和勇猛的民风。在天水市秦州区天景山麓的玉泉观,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在“朝山会”上都有夹板舞的表演。在夹板舞的表演队伍中,基本没有专业的舞蹈演员,其舞蹈动作都是由老一辈的艺人亲自传授于热爱民间舞蹈艺术的普通群众。夹板舞表演队由仪仗队、乐队、舞蹈表演队组成,表演人数50―60人不等。首先是仪仗队。仪仗队中有领路人和旗幡表演人,领路人一般由成年的年轻男士担任,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旗幡的表演者们,基本都是未成年的孩子,男女不限。其次是乐队。乐队的组成人员,多为年长的男性,他们手持鼓、暴锣、筛锣、手锣、云锣、小镲和唢呐,将古代法曲《太子游四门》作为伴奏,其表演声势浩大、颇为壮观。最后是表演队。夹板舞的表演者们都为男性,年龄参差不齐,一般年长者走在队伍的最前。他们手持红椿木或槐木制成的夹板,两块夹板用牛筋绳串连在一起,每块板身长约75厘米、宽约7厘米,夹板为红色,上面绘有花篮或彩带等代表八仙的图案。基本体态突出平衡感,脚下步伐较为简单,以行香步为主,上肢动作简洁、有力,举手投足之间都显示出了一股秦风古韵,如基本动作:准备时双手握住夹板下方,第一拍左脚向前,右手拉开夹板,同时上身向左横拧,第二拍右脚并脚,右手快速翻腕打板再拉开,上身向右横拧……在鼓锣镲等乐器的伴奏下,气势磅礴浩大,粗犷肃穆引人注意。
(二)夹板舞的特征
1.历史继承性与传统文化性的特征
天水夹板舞的起源虽未有确切的定论,但从以上的几种观点来看,天水夹板舞仍有数百年以上的历史。它是历史的产物,即便是在当今艺术多元化的冲击下,夹板舞的动作仍继承了原有的体态特征,保留了传统的动作风格。天水夹板舞发展至今,已不能单纯的将它视为娱神或娱人的活动,它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夹板舞不仅仅体现出当时民众的传统观念,也映射出了当时的部分祭祀活动,同时它更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2.民族地域性与适应性的特征
天水夹板舞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古时天水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开阔、水草丰茂,是牧马养畜的好地方,再有天水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这也造就了当地民众英勇威猛、粗矿豪放的性格。受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天水夹板舞的动作刚劲有力,表演路线明确,充分展现出了西北人民粗犷勇猛的民风,具有非常鲜明的表演风格。天水夹板舞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随着历史的发展,积淀了不同阶段的文化因素。夹板舞起初多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表演,后来慢慢才更多地发展为由群众自发的娱乐表演。近些年来,天水夹板舞的形式与内容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整理、提炼再加工,天水夹板舞开始被搬上舞台。与以往的原生态夹板舞比起来,经过加工后的夹板舞,除了保留舞蹈动作的传统风格外,舞姿变得不再单一,步伐在彰显沉稳的同时又更加灵活、路线更加丰富,夹板的打法也变出更多的花样。通过这样的改编,使得夹板舞也凸显出了别样的活力。
3.自娱性与教育性的特征
如上所说,天水夹板舞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在单一的在宗教祭祀仪式中表演,它开始成为广大民众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通过参与跳夹板舞,流露出心中真挚的情感。伏羲庙会、朝山会等群众庙会,已成为天水城乡每年举行的民俗活动,是天水民众敬祖、娱乐的方式,在这种活动中所跳的夹板舞本身就具有着自娱性。夹板舞在具有娱乐性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以及教育意义。天水夹板舞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传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天水夹板舞所散发出的自然雄浑的气势、坚韧执著的神态和粗犷豪放的品质,都展现出了当地民众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价值观,这对后辈的生活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及重要的教育意义。夹板舞传播的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民的信仰,更是一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学习。
三、天水夹板舞的艺术价值
天水秦安夹板舞2008年被批准为“甘肃省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的价值是拿金银无法衡量的,它不仅仅具有历史传承、科学认知、和谐社会等价值,同时还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
天水秦安夹板舞曾属民间传统仪式舞蹈,通过以舞祭神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人民平安。但在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更中,天水秦安夹板舞的特性及功能都逐渐发生了变化。它由原来单一的仪式舞蹈转变成了带有娱乐性的民间大众性舞蹈,同时它的功能也不再是纯粹地娱神,而是由原来的娱神转变成娱人。
天水秦安夹板舞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积淀保存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及艺术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艺术,是宝贵的民间艺术活化石。秦安夹板舞,代代相传,将秦安地区的文化以舞蹈的形式传承至今,是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现着祖先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向上的情感;同时,它也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更多学者与艺术爱好者的关注与探究。蕴含着秦安人民审美情趣、精神信仰及价值取向的秦安夹板舞,对研究人类学、民俗学和美学等学科都有着极为独特的研究价值。
体育的价值就是实现体育贴近生活、生活充满体育。只有这样体育才能更好地展示体育的魅力、实现体育的价值。因此中学体育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教学不管是为了实现健康体育还是终身体育,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实现现代化体育教育也是时展的大势所趋。所以构建体育信息化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服务,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加强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最终实现体育教育生活化和现代化。
1.2体育信息化教学的立体化
教育倡导“以人文本”,任何教育都是以学生为根本,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同样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体育离不开生活,生活同样缺不了体育。体育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享受运动的快乐,从而获得愉悦的体育情感体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和需求,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信息网络能够更多地了解体育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立体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更好地展示体育的高难度动作,全方位展现体育技巧,实现我国体育教育向现代化迈进。除此之外,体育教学的立体化还可以向学生展现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法,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
1.3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模拟化
体育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有充分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实施体育教学。一般情况下,中学生缺乏专业的体育基础,运动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进行一些体育知识的讲解时难以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最终会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对体育教学的动作模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这样的动画模拟中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相应的体育动作,而且教师也能够减少体育教学的压力和工作量。在信息化技术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实现体育教学。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看一些体育比赛视频等,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体育知识,强化学生的体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锻炼的意识,最终实现体育信息网络化教学的目标。视频中实际运动技巧的讲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体育的魅力。
2体育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2.1实现体育教学结构的优化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我国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的课堂上,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差异,导致许多的体育知识只能靠学生的想象以及教师的讲解来进行。长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最终会影响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态的画面以及专业人员的演示来了解相关的体育知识,提高自身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除此之外,教师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还可以减少教学压力和教学负担,优化体育教学结构。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进行交流,减少不必要的体育教学环节。在网络中教师还可以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来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
2.2能够准确把握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体育有关内容时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第一,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了解我国体育教学的动态,从而帮助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提高教学的质量。第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的状况,能够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快速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尽量满足学生的课堂需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第三,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把体育教学数字化、智能化,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2.3提升体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教学信息的实时交流,从而能够帮助中学体育教师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教师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我国国内的教学方法,还能够了解国外的一些先进教学模式,从而为自身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思考。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们对事物一般都充满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体育教学的特色化。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和兴趣爱好,找到适合他们自身条件的学习方法,最终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4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的体育知识,书本上一些抽象的讲解最终会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除此之外,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体育教学,也会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下降。所以中学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可以动态模拟体育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体育知识,最终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美的教育离不开美的校园。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新塘镇逐渐繁荣起来,但也造成当地居民精神文化的缺失,一些家长素质较差,导致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并存在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等缺点。
现代农村学校应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农村人。学校从校本实际出发,顺应孩子天性,在校园规划中,注重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帮助孩子摒弃陋习,用美的教育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行。
学校在每层楼的廊道里,错落有致地布置了古代先贤的画像和生平简介,吸引路过的师生驻足欣赏;制作名人大型雕塑,以透雕、圆雕和浮雕等艺术形式,展现孔子、范仲淹、王羲之、鲁迅、华罗庚、达·芬奇、爱迪生、牛顿等名人先贤的独特气质,并配以生平简介和名人名言,分区置放在校园的绿树翠竹之中;校园内的每一小景点都立有艺术石,上面或雕刻着名人名言,或作名著导读。每天饭余课后,学生便徜徉其中,或做作业、或运动、或背书、或切磋琴棋书画、或讨论人生,与圣贤对话,灵魂得到净化,文化的厚重气息驱走了学生内心的浮躁。
二、遵循认知规律,寓美于学
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提醒,则学生自感有无穷之乐趣。”学科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社会美的认识过程;在自然(科学)、地理、生物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过程;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科学美的认识过程;在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艺术美的认识过程。学校倡导教师挖掘学科中美的元素,确保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学科之美,在美的体验中内化学科知识,提升感受美的能力,寓美于学,以学养德。
例如,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味,更担负着基础性、文化性和民族性使命,具有关乎中华文化兴衰、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语文学科组注重结合时代需要,将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相结合,如诵读《弟子规》等,引领学生在欣赏和诵读经典美文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领悟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爱家、道德伦理等人文思想,逐步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充盈着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教材语言或充满诗情画意,或阐发人生哲理,或激情澎湃;而教材中所配置的各种中外名画、漫画、物象图、写意画等,更是形神兼备,美不胜收。政治学科组在集体备课和研讨中,倡导教师注重挖掘美的元素,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其中所蕴藏的爱国情、民族义、父母恩和社会公德等道德内涵,从中引领学生求真、向善、求美。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学校创新教师学习机制,确立了“教师学习培训是一种责任”的理念,鼓励教师们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并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战略,取人之所长,为己所用,促进教师成长。
“走出去”,学校选派中层干部和班主任赴杭州跟岗学习,英语骨干教师赴北京、河南等地参加“全国中学骨干英语老师新课程教学高级研修班”;音乐老师赴浙江绍兴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节”观摩学习,等等。“学成归来”,学校还会组织老师们开展学习心得交流,用“带回来”的先进理念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请进来”,学校经常邀请教育管理专家、艺术教育专家、德育专家、广州市教研专家、名校长等来校作专题报告会,上示范课等,传经送宝。高质量的学习和培训,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有效提高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引领学生在美的学习中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注重活动体验,以美养德
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真善美,在体验中获得道德判断能力,顺利实现自主成长。学校开展了“以美养德”系列活动,寓德育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感受和体验真善美,培养优良品质。
例如,学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组建了校园合唱队、舞蹈队、书画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等,为学生构建心灵乐园。每年,学校还定期开展科技文化节、体艺节、演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和创造力的平台。
3月是学雷锋月活动,学校组织各班自编黑板报,引导学生学习雷锋的事迹,用发现的眼光寻找身边的“小雷锋”,人人从小事做起,发现和寻找身边的社会美、人物美。学生们积极响应号召,不断挖掘和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班级的黑板报变成了美德宣传栏。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懂得了美德就蕴藏在点滴生活中。5月,学校组织了母亲节征文比赛,号召学生观察母亲的一天,与母亲谈心,共同回忆成长过程等。学生在认真了解母亲美丽的内心世界后,深感震撼,更加理解了母亲博大的胸怀和养育自己的艰辛,懂得了感恩和责任。征文比赛中,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同学们争相传看,受益良多。丰富的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欣赏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真善美,学会创造美的生活。
教师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让老师们畅所欲言,说出工作的困惑与烦恼,交流心得和经验,激励教师们发现教育之美,为老师们创造自己的心灵家园。活动促进了教师的反思,教师们在观点碰撞中获得了新的灵感,在疏解困惑中重新注入了工作的激情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