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0 14:41: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水循环简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前言
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是当前国内外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高炉冷却设备,利用软水循环进行冷却可以有效清除结垢,冷却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满足提高高炉使用寿命和冷却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如果该系统出现泄漏或者由于局部过热而出现气塞现象而发现得又不够及时的时候,通常容易造成冷却设施破损程度加大,同时会影响高炉的寿命和生产能力,造成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因此,人们进一步研究并发展出了高炉软水密闭循环系统的检漏技术。
1 冷却系统水流特征
高炉软水密闭循环系统在结构上可以看做是将一定数量的阻损条件相同的管道并联到两个等压位之间,在正常条件下,每个管道的入口流量相同,但是一旦某个管道出现泄漏或者气塞是就会出现异常现象。当某一管道发生气塞时,该管道入口流量将会大幅减少,而且流量大小和气塞程度成正比,气塞的阻力足够大时会出现管道断水显现,即该入口的流量降为零。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到这种情况并且进行处理,就会造成设备损坏,发生泄漏事故,可以说,气塞故障是设备设备出现烧坏和泄漏的根本原因。而当管道发生泄漏故障时,管道入口的流量就会大幅增加,并且出口流量大幅降低。在漏阻一定的条件下,出、入口水流量的变化也会随着泄漏点位置的改变而不同。试验结果显示,泄漏点越往下游,入口流量增加越快,而出口流量减少越慢。泄漏点位置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烧坏情况越严重,漏阻越小,出、入口水流量的减小都会更加明显,相反,漏阻越大,出、入口水流量的变化越小。另外,高炉内的压力或者是热风压力也会对泄漏事故造成很大影响。炉压减小则泄漏量增大,炉压为零时泄漏量就会出现明显增加,并且泄漏量会随着泄漏位置的下移和炉压的降低变化幅度出现增大的趋势。因此,当系统出现泄漏并且需要进行休风处理时应当关闭泄漏管道或者是降低水压,减少泄漏到高炉内的水流量,否则会造成泄漏流量大幅增加,给高炉的生产和安全性带来极大威胁。
2 检测探头和显示仪器
专用的检测探头内设有一微型铂热电阻片用来测量温度。由于理论上尚且很难做到准确确定管道中的平均流速点,但是满流的管道中流速关于管周线对称,所以采取在同一截面直径上取两个平均流速点的方法,并将毕托管改为匀速毕托管,从而得到管道内流量的理论公式。这种探头称为复合式探头,其有几个明显优点,简单、高效、稳定,有比较高的测量精度和重现性,并且抗热和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很强,阻力好,环境适应性强。同时由探头检测出的信号为热电阻信号和压差信号,经过转换器转换成标准电信号后可以用显示仪显示出相关数据以表示出测定结果,这种显示仪器称为智能型数码显示流量温度仪,其显示结果一般每个三十秒进行一次循环显示。
3 便携式检漏
出于节省资金的目的,可以采用一种比较简便的测漏方法。在软水冷却系统的每根管道的入口和出口处各安装上便携式检漏仪的检测探头插入孔,在需要检漏的时候直接将探头插入插入孔,然后检测入口和出口的水流量,根据两端水流量的差值就可以确认相关的故障。经过逐段检测就可以确定管道泄漏的位置。通常情况下高炉炉身中上部的冷却壁并不容易发生破损,只是炉身下半部的冷却壁容易出现烧坏,所以仅需要对管道的入口水流量进行检测就可以找到故障管道。当管道的水流量出现明显的增加或者减少的情况就能认为是出现泄漏或者是气塞故障,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当管道的水流量与平均值相差不大时可以认为该管道运行正常,不需要再对出、入口处的水流量检测以简化操作。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管道的入口水流量是基本相等,但是会有小部分管道的入口水流量稍小,这是正常情况,这是由于每根管道的阀门的开放程度是不同的。
这种便携式的检测方法简单实用,方法科学有效,能够很好地进行系统检漏的工作,是新技术开发的基础,也推动了增加高炉服役期限的技术的开发。然而,由于高炉规模比较大,冷却系统的管道数量比较多,这种便携式的检测方式就会显得效率低下,因此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大规模自动检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计算机相结合既可以节省劳动力,而且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自动记录数据形成数据表、图表以及各种曲线图等,能够为更多的检测和预测方法提供可能。
4 高炉冷却壁的破损分析
通常高炉冷却壁有四种破损情况,侵蚀磨损:冷却壁被侵蚀或者镶嵌在冷却壁上的耐火材料出现侵蚀或者磨损而变薄;出、入管道剪切:由于管道和炉身之间采用刚性连接方式,因而容易在较大压力下被剪断;裂纹:冷却壁的热面出现纵横向的裂纹甚至是管道断裂;整体脱落。破损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金相组织发生改变和热应力的影响。当冷却壁长期出现热面温度高于铸铁工作温度允许范围以上时,铸铁的金相容易发生改变从而破坏铸铁的力学性能。而当铸铁两面温差较大时会在铸铁内部产生热应力,热应力超过铸铁的抗拉强度就会将受拉区拉出裂纹甚至是管道破裂而出现漏水事故。
(2)镶嵌方式不合理。通常在进行冷却壁铸造时会将耐火砖一起铸造进去,这样耐火砖和冷却中的铸铁之间会出现应力集中,因而不适宜采用一同铸造的方式,而应该先进行铸造然后再镶嵌耐火砖。
(3)管道早铸造过程中出现管壁渗碳,这是管道发生破坏的主因。渗入碳以后管道表面会生成碳化铁,熔化后和铸铁基体连在一起后使铸铁变脆,力学性能降低,容易使管道出现裂纹和变形,从而致使管道漏水。
(4)结构安装不合理。冷却壁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与炉身的连接方式均为刚性连接,将保护套与炉皮之间焊接,而在冷却壁内来铸造保护套管。如果冷却壁的伸缩变形和挠度比较大,保护套管就会被拉开,从而进水管也会从根部被拉断掉。冷却水管的断裂会导致对冷却壁的供水不足或者是断水,从而造成冷却壁烧坏。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高炉软水密闭循环系统气塞和泄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当前其检测手段已经从传统的需要大量人工进行检测的方式发展为主要依靠计算机进行智能化的检测和预测、警报等一体化的检测系统,其具体检测方法和指标也越来越多样化。
参考文献:
循环水浓缩倍数是指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风吹损失等情况使循环水不断浓缩的倍率(以补充水作基准进行比较),它是衡量水质控制好坏的一个重要综合指标。浓缩倍数低,耗水量、排污量均大且水处理药剂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浓缩倍数高可以减少水量,节约水处理费用;可是浓缩倍数过高,水的结垢倾向会增大,结垢控制及腐蚀控制的难度会增加,水处理药剂会失效,不利于微生物的控制,故循环水的浓缩倍数要有一个合理的控制指标。
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由于各厂补充水水质及循环水运行情况的差异,不同方法测出的结果都不同,所以对不同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是很有必要的。
1 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
循环水系统日常运行时,浓缩倍数的检测一般是根据循环水中某一种组分的浓度或某一性质与补充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或某一性质之比来计算的。即:
K=C循/C补(1)
式中 C循--循环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
C补--补充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
但对于用来检测浓缩倍数的某一组分,要求不受运行中其他条件如加热、投加水处理剂、沉积、结垢等情况的干扰。因此,一般选用的组分有Cl-、Ca2+、SiO2、K+和电导率等。
1.1 Cl-、Ca2+法
虽然Cl-的测定比较简单,在循环水运行过程中既不挥发也不沉淀,但我厂因常用Cl2或NaClO、洁尔灭等药剂来控制水中的微生物及粘泥,这样会引入额外的Cl-,用该法测得的浓缩倍数会偏高;同时循环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结垢,尤其在高浓缩倍数时更为明显,故用Ca2+法测得的浓缩倍数会偏低。
1.2 电导率法
电导率的测定比较简单、快速、准确。从理论上来说,在循环水系统中常需要加入水处理剂和通入Cl2,这会使水的电导率增加,另外当系统设备有泄漏时也会使电导率明显增高,故用该法测出的电导率也会产生很大的误差。事实上,我厂于1996年3-7月用电导率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用作基准的补充水--长江水的电导率是波动不稳的,其波动范围为154~291 μS/cm;循环水的电导率也是波动不稳的,一循、三循波动范围分别为330~613 μS/cm、308~618 μS/cm。因此,当循环水的电导率较高、补充水的电导率也较高时,得出的K值还是不高;当循环水电导率不高而补充水电导率较低时,K值也会高。
1.3 SiO2法
由于我厂循环水系统未投用硅酸盐系列水处理剂,因此原来一直沿用该法。用该法检测时,循环水浓缩倍数数据出现了异常波动且严重失真的现象:用以前沿用的室内新鲜水作基准进行比较时,浓缩倍数普遍偏高,一循曾高达8.5;后改用装置补充水作基准进行比较时,浓缩倍数又普遍偏低,有时甚至出现<1的情况。
1.4 K+法
从理论上来说,循环水系统中K+来源较少,一般在某个阶段内K+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不同时期,也会受土壤、地面水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变化。K+的溶解度较大,在运行过程中也不会从水中析出,故用K+法检测循环水浓缩倍数K时,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少。
为此,进行了如下考察。
① 现场检测结果的考察,见表1。
表1 1995年4——7月K+法规场数据 采样日期 补充水K+含量(mg/L) 一循K+含量(mg/L) 浓缩倍数 4月1日 1.25 3.40 2.72 4月5日 1.25 3.65 0.92 4月10日 1.40 4.40 3.14 4月15日 1.60 4.70 2.94 4月20日 1.50 4.80 3.20 4月27日 1.45 3.30 2.23 5月15日 1.38 3.10 2.25 5月19日 1.45 3.40 2.34 5月23日 1.40 3.70 2.64 5月27日 1.45 3.00 2.07 5月31日 1.50 2.60 1.73 6月4日 1.39 3.39 2.44 6月12日 1.30 3.70 2.31 6月18日 1.52 3.65 2.40 7月3日 1.12 3.10 2.77 7月9日 1.58 3.22 2.04 7月15日 1.10 2.35 2.14 7月18日 1.35 3.50 2.59
从表1可以看出,补充水K+的变化不大,其变化范围为1.10~1.60 mg/L;一循水K+的变化范围为2.35~4.80 mg/L。
同样以一循为例,将一循数据分成两段(4—5月/6—7月)进行数理统计结果表明:两段检测结果之间不存在系统误差,因此用K+法测出的结果是可靠的。
② 方法精密度的考察,其结果见表2。
表2 K+标液及样品的重复检测结果 样品名称 八次重复检测结果K+(mg/L) 平均结果x(mg/L) 标准偏差s 变异系数s/x(%) 标液6mg/L 5.88
5.82 5.94
6.12 5.94
5.88 5.82
6.12 5.94 0.12 2.02 装置补充水* 1.98
1.98 1.92
2.04 1.92
1.98 1.92
1.92 1.96 0.045 2.30 一循水样 3.66
3.60 3.72
3.84 3.66
3.72 3.90
3.60 3.71 0.11 2.96 三循水样 5.64
5.70 5.58
5.46 5.58
5.40 5.34
5.70 5.55 0.14 2.52 注 *该装置补充水中K+浓度数据为1999年11月8日所测。
从表2可见:该方法精密度高,其变异系数<3%。
③ 不同实验室间的结果对照见表3。
表3 1996年3-5 月浓缩倍数的对照分析结果(K+法) 采样日期 研究室测得K值 供水室测得K值 两室K值之差的绝对值 两室K值之差的绝对值/平均值×100% 一循 三循 一循 三循 一循 三循 一循 三循 3月18日 2.25 2.33 2.21 2.26 0.04 0.07 1.8 3.0 3月12日 2.16 2.20 2.16 2.10 0.0 0.10 0.0 4.5 3月25日 1.97 2.57 1.92 2.55 0.05 0.02 2.6 0.8 4月1日 1.85 2.85 1.85 2.65 0.0 0.20 0.0 7.3 4月8日 2.26 3.26 2.19 3.17 0.07 0.09 3.2 2.8 4月16日 2.12 3.04 1.93 2.79 0.19 0.25 9.4 8.6 4月22日 2.04 3.14 2.06 3.16 0.02 0.02 1.0 0.6 4月29日 2.62 2.21 2.75 2.23 0.13 0.02 4.8 0.9 5月6日 2.42 2.12 2.40 2.08 0.02 0.04 0.8 1.9 5月13日 2.31 停工 2.19 停工 0.12 停工 5.3 停工 5月27日 2.48 停工 2.36 停工 0.12 停工 5.0 停工 注 该对照结果为不同实验室的不同人员对同一天的不同样品用不同仪器进行分析的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现场应用情况也较好,两室K值之差的绝对值与平均值之比值≤9.4%。
由此可见,用K+法测出的K值误差较小,可作为循环水系统的实际K值。
转贴于 2 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控制指标
一般浓缩倍数低,耗水量就大,排污量也大;浓缩倍数高可以减少水量,节约水处理费用。但浓缩倍数过高会使循环冷却水中的硬度、碱度和浊度升得太高,水的结垢倾向增大很多,从而使结垢、腐蚀控制的难度变大,使水处理药剂(如聚磷酸盐)在冷却水系统内的停留时间增长而水解。因此,循环冷却水的K值并不是愈高愈好。
我厂现有四套循环水系统,其中一循最大,故以一循为例加以说明。一循系统容量为1.2×104m3/h,循环水量R为1.1×104m3/h,根据:
M补水量=[K·α/(K-1+α)]×R
D排水量=[α/(K-1+α)]×R
α=T/600
式中 ΔT--我厂循环水进出口水温之差(≈8 ℃)
K--循环水系统的K
α--蒸发因子
据此可计算出α=0.013和K=1~10时系统所需补水量M、排污量D、(M/R)%、(D/R)%及节水率(ΔM/R)/ΔK,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一循在不同K下冷却水系统的参数计算值 项目 浓缩倍数K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D(m3) 11000 141.2 71.0 47.5 35.6 28.5 23.8 20.4 17.8 15.9 M(m3) 11000 282.3 213.1 189.8 178.2 171.2 166.5 163.1 160.6 158.7 D/R(%) 100 1.28 0.65 0.43 0.32 0.26 0.22 0.19 0.16 0.14 M/R(%) 100 2.57 1.94 1.73 1.62 1.56 1.51 1.48 1.46 1.44 (M/R)/K(%) 97.4 0.63 0.21 0.11 0.06 0.04 0.03 0.02 0.02
从表4可以看出:
① 随着浓缩倍数的增加,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量M和排污水量D都不断减少。因此,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可以节约水资源。
② 每提高一个浓缩倍数单位所降低的补充水量的百分比[(ΔM/R)/ΔK]随浓缩倍数的增加而降低,且在低浓缩倍数时,提高K值的节水效果比较明显;但当K提高到4.0以上时再进一步提高浓缩倍数的节水效果就不太明显了,如一循由4.0提高到5.0时,节水量仅占循环水量的0.11%,因此我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浓缩倍数控制在2.0~4.0为好。
3 结论
① 我厂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采用Cl-、Ca2+、SiO2和电导率等法误差较大。
② 数理统计结果及现场应用情况表明用K+法具有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等特点。
Abstrac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treatment agent, improve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increas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in the 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system of multiple concentrated data in th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ratio detection and practical,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and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control index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scope.
Keywords: circulating water, concentration ratio, cooling, detecting methods, control index
中图分类号:V448.1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循环水浓缩倍数是指在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由于蒸发使循环冷却水中的盐类不断累积浓缩,水的含盐量大大高于补充水的含盐量,两者的比值称为浓缩倍数,也可以说浓缩倍数是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度。浓缩倍数是反映和控制循环水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综合性指标。
我单位生产给水取自嫩江岸边的自建给水泵站,取水能力为12008000T/H,用二根DN800的混凝土管送至厂区,每根管线长度约为一公里,供水能力为8000T/H。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目前我厂需要的新鲜生产用水量为9800T/H,从而使生产用水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曾出现供水困难,压力不足的现象。我集团公司焦化分厂原有一套循环水系统,98年中氮肥改造项目建成后又投入了二套循环水系统,其中一循六座冷却塔,循环水量为18900T/H,是我集团公司规模最大的循环水系统。要想解决生产用水的供需矛盾只能从循环冷却水入手,其大有潜力可挖。浓缩倍数是判定循环冷却水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浓缩倍数低,耗水量、排污量均大且水处理药剂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该数越高,说明循环水被利用的次数越多.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不仅可以降低补充水量、节约水资源、降低排污水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废水处理量,还可减少水处理剂和杀生剂的消耗量,从而降低水处理成本。提高浓缩倍数运行是目前公认的有效节水方法。但随着浓缩倍数的提高,循环水系统结垢和腐蚀因子也随着成倍上升。这就需要把浓缩倍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同时选择一个合适的检测方法也至关重要。
1、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
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很多,循环水系统日常运行时,浓缩倍数的检测一般是根据循环水中某一种组分的浓度或某一性质与补充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或某一性质之比来计算的,
即:K=C循/C补
式中 C循―循环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
C补―补充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
对于用来检测浓缩倍数的某一组分,要求不受运行中其他条件如加热、投加水处理剂、沉积、结垢等情况的干扰。因此,一般选用的组分有CI-、Ca2+、SiO2、K+等。
1.1 CI-、Ca2+等
虽然CI-的测定比较简单,在循环水运行过程中既不挥发也不沉淀,但我厂因常用CI2或NaCIO、洁尔灭等药剂来控制水中的微生物及粘泥,这样会引入额外的CI-,用该法测得的浓缩倍数会偏高;同时循环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地结垢,尤其在高浓缩倍数时更为明显,故用Ca2+法测得的浓缩倍数也会偏低。
1.2 SiO2法
此法我公司10年前曾利用SiO2法,用该法检测时循环水浓缩倍数数据有时会出现异常波动且严重失真的现象:用室内新鲜水作基准进行比较时,浓缩位数普遍偏高,一循曾高达7.2,二循曾高达8.3,焦化循环水曾高达8.5;后来改成装置补充水作基准进行比较时,浓缩位数又普遍偏低,有时甚至出现小于1的情况。目前此检测方法已不再使用。
1.3 电导率法
电导率的测定比较简单、快速、准确。从理论上来说,在循环水系统中常需要加入水处理剂和通入CI2,这会使水的电导率增加,另外当系统设备有泄漏时也会使电导率明显增高,故用该法测出的电导率也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我单位曾于2000年4―8月用电导率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循环水的电导率较高,补充水的电导率也较高时,得出的K值还是不高;当补充水电导率不高而循环水电导率又较低时,K值也会高。故此法误差也较大。
1.4 K+法
理论上来说,以K+作为浓缩倍数的标准物最佳。因为钾盐的溶解度较大,在循环冷却水运行中不会析出,一般药剂中均不含 K+,故用此法检测循环水浓缩倍数时,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少。循环水系统中K+来源较少,一般在某个阶段内K+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不同时期也会受土壤、地面水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变化。
我们还进行了不同实验室(中心化验室和动力分厂化验室)的不同化验人员用不同仪器对一循和装置补充水的同一水样的进行了化验分析,测得的K值偏差也较小,两室K值之差的绝对值与平均值之比小于8.6%,由此可见,用该法测得的K值误差较小,可作为循环水系统的实际值。
循环水浓缩位数的控制指标
一般情况下浓缩倍数低,耗水量就大,排污量也大;浓缩倍数高也可以减少水量,节约水处理费用。但是浓缩倍数过高可以使循环冷却水中的硬度、碱度和浊度升提得太高,水的结垢倾向出会增大很多,从而使防结垢、防腐蚀控制的难度变大,进而使水处理药剂在冷却水系统内的停留时间增长而水解,因此,循环冷却水的K值并不是愈高愈好,必须把浓缩倍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结论
⑴我单位采用CI-、Ca2+、SiO2及电导率法检测循环水浓缩倍数的误差较大。而根据数理统计结果和现场应用情况表明用K+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
⑵我单位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浓缩倍数控制在2―4最为理想。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8-(页码)-页数
1.问题的提出
在规模宏大的城市化进程中,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大型地下室、停车场、地下商场等地下空间结构应运而生,设施、设备齐全的城市在带给人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城市绿地大量减少,城市绿化覆盖率降低,市民住宅区附近缺少可供乘凉、游憩的场所,并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从而危害着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结合“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笔者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将建筑工程、园林绿化、市政公用工程等方面的设计与施工统筹考虑、有效衔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形成了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在满足建筑工程使用功能的同时,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施工方法,改善城市区域小环境,可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化、美化、净化城市环境,为市民就近提供乘凉、休憩的场所,并减轻城市热岛效应;通过“渗、蓄、滞、排、用”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吸纳储存雨水,减轻局部内涝和城市排水压力,实现生态雨水的循环利用,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2.设计思路与原理
在大型地下室、停车场、商场等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屋面设计方案中采用倒置式屋面、种植式屋面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改变城市区域小环境,把这些城市地下空间结构上方变成一块块城市绿地公园,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化、美化、净化城市环境,即为市民就近提供乘凉、休憩、游乐的场所,又能吸附灰尘、降低噪音、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遮蔽烈日、调节温度湿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屋面构造设置由下往上分别为:结构顶板、找平层、防水层、保温层、找坡层、隔根层、排(蓄)水层、聚酯无纺布隔土层、种植土和植被。这种构造设置充分发挥各构造层的特性优势、弥补各自不足,在满足城市地下空间的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一方面由保温层、找坡层、隔根层等做防水层的保护层,使防水层处于稳定的环境中,免受外界气温等因素的破坏影响,极大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聚苯板保温层、种植土等提高了地下空间结构屋面的保温隔热效果,地下空间结构内冬暖夏凉,建筑节能效果达到节能65%的要求。
配合园林设计合理堆筑种植土,形成浅盆地形态,人行通道等需要硬化的部位采用填砂基层、有孔面砖等措施方便雨水渗透,种植土下设置排(蓄)水板,将排(蓄)水板与集水沟通过专用排水篦子连通,集水沟再与集水池相连,并将种植层表面设置的排水沟也与集水沟、集水池相连,集水池与市政排水系统相连。这种系统设计在赋予种植层快速的水、气流动循环系统的同时,将雨水分散储存在种植土壤、排(蓄)水板、集水池里,待需要绿化用水时,通过抽水泵等自动滴灌系统,将集(蓄)水池中的水输送到需水处,集水池储满后,多余的水通过管道排入市政排水管道,通过“渗、蓄、滞、排、用”结合的方法,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与市政设计统筹考虑、有效衔接,有效吸纳储存雨水,减轻局部内涝和城市排水压力,实现生态雨水的循环利用,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3、关键施工技术要点
3.1基层处理
该系统砼结构顶板需全隐蔽,防水质量要求高,对防水薄弱环节应加强基层处理,确保。如侧墙和顶板上的预留孔洞、埋件、电器和给排水管道等,都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不得在结构和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再打洞凿槽;给排水系统的管道应在防水层施工前安装完毕并试压检验合格,各种管道节点的密封处理应符合防水施工要求;混凝土结构顶板面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蓄水、淋水试验和雨后检查,修补发现的渗漏点,对结构的局部缺陷位置做好记录,以便局部增加附加防水层;穿过车库顶板的管道与结构间应嵌填密封胶,在管道根部浇筑高度不小于100mm,直径比管道大100mm的混凝土坎台固定管道,并作为密封胶的保护层和防水层的基层。
3.2 防水层施工
该系统可选用SPU涂膜防水和复合铜胎基的SBS改性沥青根阻防水卷材复合防水层,即满足屋面规定防水性能要求,又具有根阻、耐穿刺性能,有效保证防水层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SPU涂膜防水层应分两次涂刷,在薄弱部位附加涂膜层固化、干燥、无气孔或气泡时,可涂刷第一层涂膜;否则,应用橡胶刮板将混合料用力压入气孔,再补刷涂膜后,才能涂刷第一层涂膜。第一道涂膜固化不粘手时,即可在其上均匀的涂刷第二道涂膜,涂刷方向应与第一道的涂刮方向相垂直。SPU涂膜涂刷不得在淋雨、低于5℃的环境条件下施工。SPU涂膜防水层施工完毕并完全固化后(20大约24小时),采用冷粘法铺贴复合铜胎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并做48h蓄水试验,检查确认无渗漏后应尽快铺贴聚苯板保温层,避免防水层被破坏。
3.3聚苯板保温层施工
聚苯板保温构造层在体系中不但充分起到工程保温作用,对防水体系起到了有效的隔根、缓冲、保护防水的作用;所以设计、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地气候原因和植物根系情况。综合考虑沈阳气候条件和园林种植物后,保温层材料选用100mm厚,容重18Kg/m?的聚苯板。
3.4 炉渣找坡层施工
找坡材料选择1:6水泥焦渣,找坡层坡度选取2%,坡向以车库中心线向两侧找坡。
3.5隔根层
隔根层兼做找平层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20、厚度不小于40mm的细石混凝土,宜配置双向φ5 @200的钢筋网片。
3.6 疏排水板层施工
疏排水板选用YF四代排(蓄)水板,土工无纺布选用宽幅2米,容重400g/m2。
在细石混凝土隔根层(找平层)上松散杂物清扫干净后,采用纯人工进行滤水板安装。根据测量线,顺着坡向放置第一块滤水板,通过滤水板上的扣环,连接第二块滤水板……直至第一排、第二排……至滤水板安装完成,铺设时保持每片排水板扣接好,过程中根据测量线对滤水板进行调整,保证滤水板排放整齐,排水通道形成直线。
在运输过程中土工布卷必须避免受到损坏;受到物理损坏的土工布卷必须要修复,受严重磨损的土工布不能使用。铺设时采用人工滚铺,土工布在滤水板铺好以后顺着坡向满铺于板上,边缘相互搭接不小于100mm,局部涂胶水粘接固定,与滤水板形成一个整体中空层,可以保证排水通道的通畅并阻止泥土流入其中,布面要平整,并适当留有变形余量;土工布收口时上翻,至少高出出水孔10cm(起到挡土滤水的作用),顶部用粘胶或钢钉固定。
3.7积排水管网系统施工
积排水管网主要分集水沟、排水沟、集水井,种植层表面设置的排水沟也与集水沟、集水池相连,集水池与市政排水系统相连,集排水沟负责解决种植屋面区域内雨水及浇灌用水的疏导,集水坑负责汇集管沟里的水流。并将这种系统设计在赋予种植层快速的水、气流动循环系统的同时,雨水分散储存在种植土壤、排(蓄)水板、集水池里,待需要绿化用水时,通过抽水泵等自动滴灌系统,将蓄水池中的水输送到需水处,集水池储满后,多余的水通过管道排入市政排水管道,通过“渗、蓄、滞、排、用”结合的方法,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与市政设计统筹考虑、有效衔接,有效吸纳储存雨水,减轻局部内涝和城市排水压力,实现生态雨水的循环利用,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集排水沟施工:根据疏排水层高度确定管沟底标高,将侧墙四周回填土分层夯实,回填土的密实度要求≥93%。回填至距离管沟底标高后300mm处,采用中砂回填垫层底,夯实后浇筑C20垫层。
垫层浇筑完毕,绑扎钢筋,支模模现浇混凝土积水管沟,管沟尺寸为300mm(宽)×400mm(高),管沟外侧壁厚100mm,内墙壁厚200mm。
管沟施工完毕拆模验收后,安装专用排水篦子,浇筑铺设引水坡。安装完毕后,铺设排水沟盖板。
集水池施工:首先(1)开挖前根据施工图和放线控制桩测量确定集水池中心线和附属构筑物位置,根据图纸要求定位放线,按照积排水沟高度和集水坑高度确定管沟底标高,测放挖掘坑边线,再根据确定后的基坑上口开挖宽度,用石灰线标明开挖边线;(2)测量完毕后,机械配合人工进行开挖土方、浇筑垫层,垫层采用100㎜厚C15混凝土,砼垫层浇筑完后1—2天(应视施工时的温度而定),在垫层面测定底板中心,根据设计尺寸进行放线,放出墙体定位轴线及操作控制线。(3)绑扎集水坑钢筋,在绑扎钢筋时,应详细检查钢筋的直径、间距、位置、搭接长度、上下层钢筋的间距、保护层及预埋件的位置和数量,均应与标准图一致。砼应一次性浇筑完毕,不留施工缝。砼浇筑后,其强度未达到1.2/m2时禁止振动,不得在底板上搭设脚手架、安装模板和搬运工具,并做好砼的养护工作。
3.8回填种植土介质层
在回填时先行铺设无纺布,无纺布铺设完毕后验收合格随后回填土。在回填土上行走车辆,要注意回填土的厚度,回填土厚度≥500mm后方可在上面行走车辆,防止运土车辆对排(蓄)水系统的破坏,回填需要由周边向内回填。
3.9园林种植浇灌系统施工
管道安装:积水坑施工完毕后,在回填种植土之前,在集水坑上安装抽水管和排污管,管道安装应对管材和管件进行外观检查,排除有破损、裂纹和变形的产品;在盖板和管道接触的细节部位做好混凝土墩加固。
浇灌加压抽水设备及滴灌系统安装:绿地喷灌系统常用的加压设备是各类水泵和恒压供水装置。水泵安装应考虑其在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水泵基础应能承受整个泵体充满水时的重量和可能的动荷载,并能经得住和防止任何过度的震动。混凝土结构是理想的水泵基础。在靠近水泵入口处安装真空表和在出口处安装压力表是必要的。这些仪表有利于检查水泵的实际运行状况。电机必须与水泵配套。电机应该用带有热敏线圈的并联式电磁启动器加以保护。从电力干线到喷灌泵电机,应当使用规格合适的电缆。
3.10园林、绿化施工
平整场地:用机械、工具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坡地进行平整、高坡削平、低塘填平。对特殊场地,如草坪地,应具备适宜的排水坡度,以2.5%—3%为宜,边缘应低于路道牙3—5㎝。对场地翻挖、松土厚度不低于50㎝,且将泥块击碎。
定点放线工序:对照图纸,在整形好的工程场地上,采用方格法对乔灌木、地被、草皮、小品等进行定点放线。对于规则式灌木图案花坛,做到放线准确,压线种植,图案清晰明了。
种植绿化:根据定点放样的标线,将树木土球的大小确定植穴的规格,对于花坛、绿篱的植穴按设计要求确定放线范围,或植穴的形状,绿篱以带状为主,花坛以几何形状为主,在花坛、绿篱周边须留3—5㎝宽、3—5㎝深的保水沟,翻挖、松土的深度为15—30㎝。依次进行苗木施肥、修剪、整枝等工序。
4.施工注意事项
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的防水等级和设防标准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采用刚柔相济、多道设防、节点密封的可靠措施,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的防水等级宜选用Ⅰ级且不得低于Ⅱ级标准;防水层应采用耐腐蚀、耐霉烂、耐穿刺、无浸出有害物质的环保型防水材料。
疏(蓄)水板安装直接在已经完工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上铺设,板材采用扣合的搭接方式, 疏(蓄)水层厚度和泄水口高度应根据所种植物的耐旱和耐水要求确定。铺设完毕后做好滤水板的成品保护工作,防止大风吹乱滤水板,影响铺设质量;同时避免泥土、水泥、黄沙等垃圾进入滤水板的正面空间,确保滤水板的空间畅通。
工程需要单独选用隔根层材料时,应采用耐腐蚀 、防霉烂 、耐穿刺等坚韧性的如聚氯乙烯 ( PVC) 卷材 、低密度聚乙烯 (LDPE) 、高密度聚乙烯 ( HDPE) 土工膜等均为理想的防穿刺层材料
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上的行人通道、排水沟和挡土墙,若未能与结构混凝土同时浇筑或设计采用砖砌体时,应在防水层施工前完成,以保证屋面防水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上所设置的排水管口、泄水管口、溢水管口及反梁过水口等各种管道的排水口,应设置反滤层,反滤层做法为用钢丝网片或采用不锈钢的钢丝网做成凸球状包住管口,管口内侧应堆设砂石、砂卵石的粗细骨料滤水层,以防止种植土和有机介质的流失,避免杂质、杂物阻塞管道和污染环境。
各种植区域内填放种植介质的厚度、质(重)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种植介质宜选用保水性好的粘性土壤,种植土表面宜平整并应设1%-3%的坡度,且宜比四周挡土墙低30-100mm。
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四周的排水沟、泄水孔、溢水孔和种植面,所汇集的渗水、雨水应集中排放,防止污染环境。雨水口设置数量和排水管直径大小,应满足雨季单位时间内最大降水量的排放要求。
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上露天的草坪灯、反光照明、指示灯和草坪音箱等设备,所有的金属外壳都应有良好的防雷接地装置。在种植土中暗敷的电器管道和露天设备的节口都应有防水、防渗的密封措施。应充分考虑到所种树木高度的防雷要求
埋在种植介质土内的草坪灯、草坪音乐设备和水、电管道应设置明显标识,以便检修和维护。
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应选择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喜光的花、草、藤本和小乔木等观赏植物,不宜选用根系穿透性强和抗风能力弱小的乔、灌木、大叶榕、雪松等树种。
植物的种植时间,应根据各类植物对气候条件的要求确定。
5.成品保护
所谓迁移能力,简单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于新的情境,在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以此促进新内容的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所体现出的能力。孔子所倡导的“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思想其实就是早期迁移理论的雏形。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在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迁移能力作为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突显。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特点。地理学科兼具文理科性质,具有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有利于解决地理实际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一、抓住“最近发展区”,为知识的迁移构建平台
维果斯基的最新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追求的有效地理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发展水平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知识的迁移,完善认知结构,从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讲述“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一节时,根据学情先复习太阳光照图的“三点一线”(即直射点、交点、切点和晨昏线)的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把等值线的相关知识原理进行迁移运用,引申出“等太阳高度线”的含义,即把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如图1所示。
引导学生归纳出“等太阳高度线”的基本规律:如果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太阳高度在地表的分布从直射点向晨昏线(圈)呈同心圆状递减。
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练习。
问:读“等太阳高度线图”(图 2),说出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多少?
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把“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原理和经线圈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不难得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N,120°W)。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和难于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复习相关基础知识,甚至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教具演示“等太阳高度线图”,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归纳出“等太阳高度线的判读”原理,然后展示课堂练习,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把“等太阳高度线的判读”原理进行迁移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关于“等太阳高度线图”的知识结构。在此过程中,认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为知识的迁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呈现“先行组织者”,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丰富和改造认知结构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研究迁移理论时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桥梁”顺利地产生迁移,从而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教学多媒体、教具模型,也可以是地理图表或文字材料。
例如在讲述“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时,由于水循环是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所以在学习“海上内循环”时,教师可以先展示“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形成过程,以此作为“先行组织者”,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海上内循环”过程示意图。学生通过勾画示意图,加深了水循环主要环节的认识,逐步构建了关于水循环的知识框架,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如果此时教师再抛出著名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提问学生:“天上”指哪里?黄河水真的“不复还”吗?同学们怀疑过李白这句诗的科学性吗?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迁移动机,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从而产生“顺应”和“同化”,在思辨地理问题的同时发展了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者的知识领域得以拓展,认知结构得到完善,从而丰富和改造认知结构。
三、创设“情境问题链”,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福建卷),往往将相关地理问题落实到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区域,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科学有效的思考情境,设计有思维递进关系的“问题链”,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激活学生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二区域地理《北美――以美国为例》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创设层层递进的“情境问题链”,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思考。
问题探究1:读图3回答。
(1)简述美国的本土地理位置特征。
(2)简述美国本土的地形特征。
问题探究1实质上是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回归课本,复习基础知识,进行知识建构。
问题探究2:以乌鲁木齐和芝加哥为例,对比两地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的异同及成因。(图4)
问题探究2是在问题探究1的基础上,跨越空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用相关知识并被激活迁移应用在新的情境中,巩固了相关的气候基础知识,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和运用。
问题探究3:读图(图5)分析美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知识拓展:比较北美西海岸、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及其原因。
本人曾组织常州铁本钢铁有限公司800万吨/年高炉基础和大唐多伦46万吨煤基烯烃工程空分冷箱基础施工。常州铁本高炉基础两台,每台砼2800m3。大唐多伦空分冷箱基础三台,每台砼1900 m3。大体积砼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度在于养护期间内外温差的控制。本人在组织上述工程施工时,采取内循环水降温法控制砼内外温差,从而达到防止裂缝产生,效果良好,从而保证大体积砼施工质量。下面简要谈谈内循环水降温实施的过程和效果。
内循环水降温方法就是事先预埋盘管,砼浇筑完成后通水,带走砼内部热量,加快内部散热,降低内部温度,从而达到控制内外温差的目的。根据规范规定,大体积砼内外温差控制在25℃,砼就不会出现裂缝,质量有保证。
在常州铁本1、2#高炉基础施工中,基础尺寸为34.0×28.0×3.0,砼2800m3,
砼一次浇筑完毕。对于大体积砼施工质量控制,需要从原材料、砼施工过程、后续砼养护等多方面控制,这里重点叙述内循环水降温实施过程。
1、内循环水管布置安装
参考相关资料结合理论分析,本着节约实用原则,循环水管采用Φ50的普通钢管。考虑钢管散热影响半径,钢管纵横间距均按1.0米布设。由于基础高3.0米,从基底上500mm开始布设第一层,依次1.5、2.5米布设第二次和第三层。采用∠100角钢做为循环水钢管支撑架,钢管接口焊接要牢固。在每根钢管焊接之前,一定要先将管内异物清理干净。在焊接过程中,还应采取措施,防止杂物进入管内。
2、通水试验
循环水管全部安装完成以后,进行全面检查,保证焊口外观质量良好,支撑体系安全可靠。为了保证内循环水降温效果,通水试验方向与正式水循环方向一致,即从最低端进水,最高端出水,使管内始终充满水流。试水过程有渗漏等问题必须整改,确保整个循环管无渗漏和通水顺畅。通水试验完成后,管口两端封闭。
3、循环管保护
在砼浇筑过程中,必须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对管道冲击破坏。应安排专人值班,时刻监视,一旦发现有损坏情况,立即报告,组织人员抢修,保证砼浇筑完成后循环管完好无损。
4、通水监测
一般砼浇筑完终凝后,即可进行通水。在2#高炉基础砼浇筑过程中,因砼量为2800多立方,需分层连续浇筑。因此在砼连续浇筑过程中,先期砼已经终凝,这时,循环水管就开始通水,先带走部分热量。在后续测温过程中,出水口最高温度为75度,从测温孔测得内部最高温度76度。理论计算最高温升为73度。因此,出水口温度基本反应出内部温度。实测温度记录如表1:
表1 实测温度值℃
说明:根据规范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砼测温次数:
升温期间1~4天1次/2小时;
降温期间5~7天1次/4小时;
降温期间8~14天 1次/8小时;
砼浇筑12小时后正式开始测温。大气温度白天37~39℃,夜晚25~28℃。
5、数据分析
从测温数据来看,前两天砼升温加快,第四天达到最高值。第五天开始持续下降,到第14天,表面温度基本与大气温度接近,内外温差在控制范围之内,保温措施可以解除,测温工作结束。在砼养护期间,内部最高温度为75℃,表面温度为52℃,内外温差为23℃,在允许温差范围之内。养护结束后,仔细检查砼表面,没有发现温度裂缝。
锅炉技术是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项高效低污染清洁燃烧枝术。国际上这项技术在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废弃物处理利用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商业应用;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也逐渐兴起,但是对锅炉保养与维修还是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1.案例简述
某锅炉厂生产的热水锅炉一台,经过水动力的校核,该锅炉水冷壁的上升管内的水速不超过0.12m/s,在正常情况下,这样的水速是可以的,水冷壁的安全是有保正的。但由于水中的悬浮物和总硬度指标严重超标,在较低的水速下,管内强受热区域和液气相变处很快形成水垢层,锅炉受热面管变形、爆管等故障这是导致爆管的主要原因。但若改变了热水锅炉的进水方式,使得水冷壁内水的流速尽量达到或接近安全流速,会使目前频繁爆管的现象有所改观或彻底杜绝。
2.原因分析与对策
当然,水质不良也是影响水循环不良的原因之一,因为结垢而引起的,而造成水质不良的原因又分为如下几种:制造时的失误将杂物,原材料等物落于集箱,锅筒等重要部位;没有按操作规程执行,以致影响了水循环或者锅炉本身设计上存在瑕疵。设计或运行不当,很容易引起受热面金属超温,长期超温会造成爆管,工质泄漏,停机,是锅炉故障最多的部件之一。虽然仅仅几个方面但涉及到的有制造运行的人为因素也有设计方面的技术问题。因此,水质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重视。热水锅炉水循环的安全,不仅取决对锅炉的水动力计算所确定受热面管中的安全流速,而与受热面实际热负荷、结构的布置,运行的调节等诸多因素有关。
2.1水流程、结构布置
水流程布置为尾部对流受热面和水冷壁受热面串联结构。回水经循环水泵进入分配集箱,然后分两路进入尾部对流受热面下集箱,对流受热面由4足蛇形管组成,工质经对流受热面进入上集箱,然后经炉顶包覆受热面至炉顶汇集箱;工质由炉顶汇集集箱经不受热的下降管进入炉膛前后左右水冷下集箱,经水冷上集箱至炉筒,最后经炉筒内的均流装置引离锅炉进入热网锅筒与水冷壁下集箱之间布置有不受热的直通下降管,锅炉正常运行时,该管内水流为上升流动;由于其截面积相对较小,不会影响水冷壁管内的水流量。突遇停电时,下降管与水冷壁管内工质则形成自然循环回路。在尾部炉顶汇集集箱与锅筒之问布置有带截止阀门的管道;锅筒与进水分配集箱之间布置有带阀门的再循环管。正常运行时,关闭阀门;突遇停电后,打开两路阀门,使尾部受热面内工质处于自然循环状态。
2.2自然水循环故障
锅炉水循环可靠,是保证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之一。当锅炉结构不理或运行不当时,容易出现下列水循环故障:a.汽水分层:当锅炉的水冷壁管水平设置时,管中流动的汽水混合物因蒸汽比水轻,气泡就要上浮集聚,使汽和水灾管子内分层流动。b.汽水停滞:由于结构原因造成锅炉局部受热面管子供水部足,或者在同一个水循环回路大的上升管群中,如果各水管之间受热情况相差太大,就会使受热弱的管内水流缓慢,循环动力不足,甚至由于受其他管子对循环水的争夺影响,使管内的汽水停止流动,造成过热爆管事故。
c.下降管带汽:为了保证锅炉的水循环稳定可靠,下降管中是不允许有蒸汽的。
2.3强制水循环
有些锅炉中水灾受热面管子里的流动,是靠出,入口之间大的压力差强制流动的。这种锅炉称为强制循环锅炉。常见的一些热水锅炉,靠循环水泵将循环水沿固定的流通路线在锅炉内流动受热升温,就是强制循环锅炉。这种锅炉通常采用“下进上出”水的流向,有些也有上下交替的流程,但都要求在各受热面内有一定流动速度,以防止出现气化,积垢和腐蚀。
炉膛水冷受热面与对流受热面采用串联结构,水循环采用强制循环方式。锅炉的水循环系统安全、可靠.也使运行、操作、调节比较简单。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的受热面布置,不仅保证了水循环的安全,同时采用洁净煤燃烧方式,满足环保要求。
3.锅炉水系统故障防范措施
3.1网管设计布置合理
主要由于网管设计安装或使用不合理而导致锅炉出现给水不足或中断。(1)给水网管设计或布置不合理:软化水罐至多级泵进水管位置偏高,如有漏气,管内不能形成真空,影响水泵吸水;给水管径较小,水流管阻大,减少供水量;一台泵一根给水总管分流供两台锅炉用水,给水量大小难以调节控制;两台泵并联向两台工作压力不同的锅炉供水。由于给水水压不等,使供水量失去平衡。(2)控制和调整给水量的节水阀、止回阀、手动或自动调节阀失灵或损坏。(3)软水罐水位太低或热力除氧罐缺水。(4)省煤器内产生汽化,锅炉打不进水。这是因为多级泵停止后,给水止回阀失效,锅简内蒸汽倒流至省煤器内,使省煤器出口水温超过饱和水温度而产生汽化。(5)锅筒内给水管孔眼被水垢堵塞,影响供水量。(6)省煤器或炉管破裂大量漏水。
给水设备选型和管网设计安装要合理,显示、控制和调节给水压力与流量的阀门、仪表以及联锁装置要齐全、灵敏、可靠。锅炉给水系统的布置和给水设备及其备用的台数与容量,应能满足锅炉满负荷运行的最大耗水量。
3.2水循环通畅
检测泵及出、入口管线的各部件,如阀门、法兰、地脚螺钉、联轴器、温度计和压力表等,看是否正常、打开泵的入口阀,排除泵内存气体,使泵内充满液体,启动后注意电机电流变化,不允许超过规定,待电流、转数和压力达到正常,密封也不漏,再慢慢打开泵的出口阀。对与给水泵需要检查泵及出、入口、最小流量、平衡管线的各部件,如阀门、法兰、地脚螺钉、联轴器、温度计和压力表等看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启动后注意点击电流、轴承温度、液力耦合油温变化,不允许超过规定。待电流、转数和压力达到正常,密封也不漏,方可离开现场泵正常运行时,要不断检查泵出口压力、流量、电流等,不允许超过规定指标。为了减轻省煤器的磨损,只有尽量减少漏风,以降低烟气速度。
工作压力不同的锅炉应有单独给水管道,且给水压力差不超过其中最高工作压力的20%时,可以由给水总管向锅炉供水。省煤器入口处给水管上应装设给水截止阀和止回阀,同时通向锅筒的给水管上均应装设截止阀和止回阀,并且截止阀应装在锅筒和给水止回阀之间,与给水止回阀紧接相连。额定蒸发量大于4t/h的锅炉,应装设自动给水调节器,并在司炉工人便于操作的地点装设手动控制给水装置。
4.锅炉水系统维护保养
预防和排除给水系统内部异物堵塞、漏气或漏水的关键,是加强给水设备管网和阀门仪表的维护保养,坚持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给水系统带病运行状态。例如:
(1)倘若给水多级泵进口水轮有异物堵塞,降低了供水量与扬程,则可拆去进水截止阀,由锅炉反向冲洗水泵水轮,察看有无异物排出。否则,就要拆泵检查后重装。
(2)针对锅筒内进水管孔眼水垢堵塞减少水流量弊病,应及时停炉检修疏通孔眼。
(3)为了便于管网排气,要求多级泵出口管上装设排气阀;同时,省煤器出口也应
装设排气阀。若给水管中有气体,多级泵不上水时,只要打开排气阀排气,水泵立即上水。
(4)锅炉应安装旁路给水管道。当锅炉正常运行时,给水由多级泵经省煤器进入锅筒。
如省煤器出现故障,可临时抛开省煤器,给水改由旁路管道直接向锅筒进水。
5.结束语
锅炉运行中应严格执行给水系统安全操作规程,认真监视锅炉水位和给水泵的压力,流量和电流的变化,防止误操作,以保证给水设备和管网系统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参考文献
[1]柳振铎.分析锅炉特种设备的检修方法[J].工业锅炉,2009,(01)
[2]崔晓明.工业锅炉环境污染探讨与控制[J].安防科技,2004,(09)
中图分类号: TB6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家用空调出现故障是很常见的事情,出现故障不仅会影响居民对空调的使用同时也浪费了人们的时间。下文简述了空调制冷系统常见的故障,并提出了一些简易的检测故障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空调的故障率降到最低,更好的使用空调。
1.家用空调的故障分类与检测方法
1.1水循环系统气塞
水循环系统的气塞现象是由于空调的水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其水管的不合理坡度以及走向等问题进而造成的聚气堵塞现象。在水循环系统产生这种状况以后将会造成降低流量以及水流在的噪音等一系列问题,这将严重影响空调的正常使用,更严重的后果是可能导致水流停止或是系统的损坏,进而整个的空调系统作废,空调也就无法正常的使用。
1.2冷媒水系统的堵塞
在水循环系统的装置中有可能存在着机械的杂质、污染物以及纤维性的一些杂质,在经过了长时间的运转工作之后将会使水循环系统的滤器、阀门和风机盘等地方发生堵塞。然而随着循环装置进行运转,在阀门、风机盘以及滤器等处的水流量会越来越小,进而会造成空调水循环系统发生故障,到最后会使循环停止。对于这种故障一般会出现在空调水循环的支管上,也会使支管不具有空气的处理能力,从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空气处理情况。
1.3 冷却水系统堵塞
空调的冷却塔一般会安装在室外的屋顶上即有大量的空气,当空气经过填料层时,主要依靠空气与水的接触,以使部分的水发生了汽化并且吸收了周围的热量降低冷却水的温度,而发生汽化的水量大约为循环水量的百分之一。经常出现的堵塞情况,主要是由于一些杂物,比如小塑料袋、枯树叶等形成了堵塞;其次是由于在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排出量过少,以致循环水的盐分在管道内大量的积累形成水垢,导致水的流通面积大大减少后形成阻塞;另外还有可能的情况是由于空气中的含尘量非常大,在水中形成了泥垢。
1.4在开始运行时循环泵的电流过大
在系统初期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种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的问题不够周全,造成实际的流量会大于所设定的流量范围。所以在开启水泵之前要全部打开水泵的进口阀门,并要关闭水泵的出口阀门,等到水泵完全的启动之后再开始慢慢的打开水泵的出口阀门,并且要仔细的观察期流量,避免超负荷的运行,进而导致电机的损坏。
1.5 空调系统的其它故障
空调系统会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存在,如室内机、室外机问题,电源电压的问题,或者是在安装的过程中有气密性的问题。若遇到故障和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2.空调制冷系统的故障分析
2.1制冷系统严重堵塞
在压缩机正常工作时,如果制冷系统的其中一个部位发生严重堵塞的情况,以致制冷剂被冻结而不能继续循环流动,那么空调也就不再具有制冷的作用。此时,再用压力表进行分别的检测制冷系统的高、低压两侧的压力示数,那么就会发现高压一侧的压力值要比正常的值低,然而低压一侧的压力值却呈现出真空的状态,并且在堵塞的部位前端与后端有很明显的温差,类似的故障一般会出现在膨胀阀或者储液的干燥器内。所以,面对这些问题就可以用氮气来对准膨胀阀或者是储液的干燥器进行吹起,若是不通畅,就需要进行疏通或者更换部件。
2.2压缩机部件或保护器损坏
压缩机的进气阀和排气阀的损坏或保护器的损坏等,都能够引起压缩机不工作即不压缩制冷剂或者是压缩的效果不好。在进气阀与排气阀发生损坏的时候,再用压力表来检测其在工作时进气与排气的压力,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压力相差不是很大,在提高发动机的转速时,它们的压力值都没有很大的变化。再用手触摸压缩机的的排气与进气管,能够感觉到二者之间的温度相差不大。当压缩机的缸垫出现窜起时,再触摸压缩机时,就会感觉到非常热。
2.3制冷剂过多或不足
当制冷剂多于正常容量的情况下,就会使冷凝器中的液态的制冷剂快速增加,进而使冷却的效率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系统的高压侧与低压侧的值比正常值高很多,用手触摸会感觉到非常热。此时观察不到泡沫泡沫态的制冷剂流过。遇到此类情况就应该从低压一侧出去一些制冷剂,使其趋于正常情况。
当制冷剂不足的情况下,高压侧与低压侧两边的压力值都会比正常情况下低,并且会有气泡流动。与此同时,应该首先检验制冷系统有没有制冷剂的泄漏情况。如果有就必须及时的进行排除,如果确定了没有制冷剂的泄漏部位,就应该及时的补充制冷剂。
3.故障的解决方案
3.1更换系统的堵塞部件
在冷凝器的散热片发生变形的情况下,其表面的脏物以及散热风扇的电动机会发生转速下降的情况,都会引起散热效果下降,进而导致系统的冷却系统的高压一侧与低压一侧的压力值升高以及排气的温度会很高,并且用手触摸高压管会感到非常热,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换部件。
当蒸发器与膨胀阀温包的接口处包扎不好的情况下,或者是膨胀阀的自身存在问题时,也会引起膨胀阀的开口过大。即就会表现出系统的高压值与正常情况下相比偏低,低压值会偏高,或者是从蒸发器中蒸出来的低压管温度较蒸发器表面的的温度低,那么就需要检查部件是否完好,必要时还要更换膨胀阀。
一般情况下,压缩机会长时间的运转,在这一过程中机械的磨损会产生许多杂质,严重时会引起储液干燥器以及膨胀阀的堵塞,进而会制冷量的输出不足。即表现有系统的低压值低于正常值,并且储液干燥器的管子前后温差较大,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更换清洗制冷系统。
3.2对压缩机进行供电检测
要对压缩机进行供电的检测,进行电压检查,即用万用表来测量供电的电压是不是在正常电压下,过高或是过低的压缩机都会进行自动保护,即不启动。再进行内机检查是主要检查的是空调的内积电脑板能否对压缩机进行正常的供电使用。若是不能的话,检测内外机的连线是不是发生了断裂,如果排除了连接线段的可能就可能是电脑板坏了。另外,若是内机可以向空调的压缩机正常的供电,就能够断定故障的发生与内机无关,即要检查外机。在外机的检查中,首先要检查是不是压缩机的启动电容坏了,其次要检查压缩机的保护器以及压缩机的桩头会不会发生了锈蚀短路等情况,最后检查是不是压缩机发生了破损。
3.3添加或放掉适量的制冷剂
由于空调制冷系统的制冷剂会发生泄漏的情况,首先要确定空调压缩机的能够正常运转,再用压力表来测量系统的压力。若压力显示为零,那么就可以确定是由于制冷系统的制冷剂泄漏而导致,此时就需要先找到漏点再补充制冷剂。
4.结语
家用空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是不可缺少的家用电器,然而空调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故障会给人们的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所以进行有效的处理解决空调系统的故障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还应该空调的生产过程中处理好细节问题,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从源头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以及维修等各方面的困难。然而在空调的运行过程中也会发生空调水循环系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故障现象,所以就要求管理者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还要做好故障的预防工作,使空调系统能够更好的服务人类。
参考文献:
[基本概念扫描]
1.陆地自然带
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在陆地表面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植被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
2.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构成的自然带在空间上的规律性分布。地域分异规律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中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非地带性现象
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某些地区表现出与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或者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不很鲜明,这类现象统称为非地带性现象。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大气循环等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知识梳理]
1.陆地自然带
(1)世界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模型及其对应关系。如下图。
(2)运用整体性原理探究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决定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进而影响了气候类型、洋流的分布,并最终制约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带的分布。例:赤道附近气温高、上升气流旺盛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东岸受暖流影响,热带雨林带向高纬延伸)。北半球中纬度大陆西岸盛行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受沿岸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高纬延伸)。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I)图2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5.该区域位于
(
)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答案:4.B 5.D 6.C
解析:本题组以区域遥感影像图为载体考查气候、自然带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强调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推理及对自然环境各要素间联系的理解与认识。第4题,由该地区位于“45°N附近”可推断该区域受西风控制。图示东、西两地区相距不远,但地表植被差异显著,结合图中山脉等信息可作出合理解释:西侧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植被茂密;东侧地处西风背风坡,降水少,荒漠广布。第5题,根据前面的推理,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可判断该地区位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第6题,根据“45°N、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可判断山脉西坡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2.地域分异规律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2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②为 (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4.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答案:3.A 4.D
解析:本题以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图示信息的解读及原理规律的迁移是其考核的目标所在。第3题,图2中③一②一①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落叶阔叶林”的信息和大兴安岭、贺兰山在气候上的分界意义可以判断②、①分别为草原、荒漠。第4题,图2显示我国东部森林带越往北宽度越窄。调动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我国东部越往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越少,因此森林植被分布变窄。
3.地理环境整体性
[方法技巧归纳]
1.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技巧
(1)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山体所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
(3)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副热带降水少、气温高,雪线高;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雪线低;喜马拉雅山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全球变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
2.非地带性现象的分析方法
(1)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从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人手分析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
(2)非地带性现象的判断: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属于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卷)40.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14,回答第(2)题。(节选)
(2)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答案:①地:地处低纬地区,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景观。或②地:地处山区,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随之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解析:本题依托达尔文南美考察路线考查非地带性现象和垂直地域分异的成因,对阐释成因的能力要求较高,同学们要注意表述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图中①地远离赤道却形成热带雨林景观,需要从纬度位置、地形、盛行风、洋流等角度综合分析其成因。回答②地现象的成因(安第斯山植被垂直变化的成因)时要注意把握因果链:海拔升高一水、热变化一气候带变化一植被变化。
3.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解答问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不仅是基本的地理原理、规律,更是重要的地理思维方法。下面以河流为例说明整体性原理在分析解答问题中的应用。
(1)河流特征。从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判断、推理河流特征,如:水文特征:地形、地势决定河流的落差、流速: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结冰期;流域内的地貌特征、植被覆盖状况影响含沙量的大小。水系特征:地形、地势决定流向、水系结构;支流发育、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是地形、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河流与地形、地貌。根据河流特征判断地形、地势特征:河流发育在山谷中,向心状水系指示盆地地形,两流域的界线为山脊,河流流向指示地势高低起伏。河流塑造地貌:上游地形坡度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多形成沟谷、峡谷地貌;河流流出山口处易形成冲积扇地貌:中下游地区河流流速减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貌。
(3)植被与河流。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对河流水文特征及中下游地区环境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
(4)河流与灾害。上游地区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多发滑坡、泥石流灾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泥沙淤积,易发洪涝灾害。
(5)河流开发利用。上游地区落差大,水能丰富,可开发水电;自然景观多样,可发展旅游;地形坡度大,应加强水土保持,适宜发展林牧业。中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流量大,可发展航运。干旱区流域开发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严格控制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节选)
、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
(4)我国西南地区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解析:本题以“引种速生桉”为素材综合考查水循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对考生过程描述、原因阐释的能力要求较高。第(1)题,先要锁定地下水是沼泽的稳定水源补给,进而按图索骥,以“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为主线从“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进行描述和阐释。第(2)题,对照两图,找出种植桉树前后天然次生林、灌丛、沼泽的变化,根据图示地下水位的变化解释其原因。第(4)题,比较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与西南地区季风气候降水条件的差异,可从降水多少和季节变化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桉树的原因。………。
[创新习题]
下图为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联系框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⑧分别表示(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C.空气稀薄、气温低、太阳辐射强
D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2.该图主要反映出(
)
A.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分布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序号①所代表的植被
(
)
A.在非洲分布面积最广
B.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上
C.能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D.破坏之后能快速恢复
4.序号②―⑤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
A.草原、苔原、阔叶林、针叶林
B.苔原、针叶林、草原、阔叶林
C.针叶林、阔叶林、苔原、草原
D.阔叶林、草原、针叶林、苔原下图为世界某地区气候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各气候区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I区冬季多雨是由于受冬季风影响
B.Ⅱ区极端干旱是由于深居内陆
C.Ⅲ区夏季多雨是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D.Ⅳ区多雾是由于受暖流影响
6.阴影部分示意世界著名的“绿色坝”工程,该绿化工程中最常见的树种是
(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下图为我国部分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图反映出
(
)
A.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
B.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C.降水量较多的山区,最大降水量高度相对低些
D.山顶降水量―般比山麓少
8.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的是
(
)
A.曲线1代表的山地
B.曲线2代表的山地
C.曲线3代表的山地
D.曲线4代表的山地下图为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
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
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
10.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
C.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
下图中a为某地海陆水循环示意图,b为该地甲山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区域 (
)
①地势起伏大
②冰川侵蚀作用强
③夏季降水多④河流含沙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若甲山森林急剧减少,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有
(
)
①坡面汇流速度加快
②水汽输送量减少③蒸腾、蒸发量加大④地下径流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
B.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
C.流经山地西岸的洋流为暖流
D.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300米
14.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带是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热带雨林带
15.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又有非地带性。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从甲地到丁地所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2)写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大陆的原因。
(3)分析丙地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6.读南美洲局部区域地图及南美洲南部(45°s附近)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科隆群岛是厄瓜多尔在太平洋中的火山群岛,地处赤道附近却凉爽宜人,降水稀少。
(1)科隆群岛全年昼夜长短变化幅度________,岩石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凉爽、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说明基多气温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3)指出利马附近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4)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该地区南部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17.读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________(填序号)。简述该环节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绿色植物被破坏对当地气候或河流水文产生的影响(任选其一回答)。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1.D 2.A 3.C 4.D 5.C 6.B 7.C 8.B 9.A 10.A 11.C12.D
13.D
14.C
15.(1)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热量。
(2)热带雨林带;未横穿大陆是由于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
(3)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影响,再加上沿岸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丙地气候极其干旱。由于水分不足,丙地地表径流很少或有季节性河流,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植物稀少。
16.(1)不大玄武岩(岩浆岩)寒流降温减湿
(2)特征:终年温和,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成因:地处赤道附近,地势高。
(3)热带荒漠呈狭长的带状分布。原因: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使热带荒漠向低纬延伸。
(4)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荒漠。
中图分类号T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125-02
1 概述
在大锻件中,封头的形状比较特殊,是一个不均匀的半封闭的空心体。封头一般有平、球、椭球、锥形等多种形状[1],在加氢核电等大型锻件中球形封头的应用比较广泛,它们是以球冠为基本构造,其中较为特殊的是核电上应用的水室封头,在它的球形基体上有一些贯通的孔和管嘴。本文以球形封头为代表来简述封头类产品的淬火入水方式。
2 淬火时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型锻件产品淬火的影响因素很多,由于加氢、核电等应用的多为低碳合金钢,在淬火时为了获得贝氏体组织,尽量避免产生大量的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2],一般要求有较快的冷却速度,因此多采用较为激烈的淬火方式—水淬。影响水冷却能力的因素主要是水温[3]、水槽的容量、水循环速度以及水流方式。为了增强水的冷却能力,增加水槽容量、增强水循环速度、改善水流方式(包括流速和流向)是必要的,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当锻件淬火结束后水温上升≤10℃[1],水槽容量和水循环速度就已足够。
除了以上所说的各种因素外,锻件的入水方式也是影响淬火结果的一项因素,尤其是对一些形状复杂或者形状特殊的锻件,要获得理想的淬火效果并不容易,比如AP1000的整体顶盖封头,由于其内径较大,球冠较深,淬火条件不好,最终性能受到影响[4]。考虑到生产成本,在不改变水槽、循环系统等硬件设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淬火方式的改变来达到提高淬火质量的目的。封头类锻件由于其特殊的形状,在淬火时较易出现变形,因此淬火入水时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3 淬火方式概述
3.1 球形封头
球形封头一般主要以开口朝上的入水方式淬火。上封头、底封头等一般为厚度均匀、形状规则的球冠形状,并且球形表面为封闭结构。
其淬火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专用料盘淬火方式。此类封头淬火之前预先设计一个专用淬火料盘,料盘中间根据封头尺寸设计一个合理大小直径的透孔,淬火加热以及入水时将封头开口朝上坐于透孔上,透孔大小保证封头底面不超出料盘底面,为保证热均匀以及随后淬火的冷却效率,料盘的其它部位合理的开一定大小的透孔。淬火时,用天车平稳吊起料盘浸入水中;
2)焊吊钩淬火方式。淬火之前,先在封头开口端每隔90°均匀焊接四个相同的吊钩,淬火时用四个吊钩同时将锻件吊起,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封头过度变形,能够更加平稳的将封头浸入水中[5],但是淬火时封头内会有积水;
3)专用料圈淬火方式。专用料圈淬火方式其实与料盘淬火方式类似,由于料盘的制造相对要复杂费工,可以将其简化为料圈形式,省时且节约成本。根据封头尺寸制作一较封头开口端直径小的料圈,淬火时用料圈从封头底侧套起,用单臂吊托住料圈将封头浸入水中。
以上3种方式,均可使封头外表面获得较好的冷却效果,但是封头的内表面由于封头的形状,较容易存水,不能及时将水排走,使热量部分储存,使本来就冷却较慢的内侧的冷却能力进一步降低,影响了内表面尤其是底面的冷却效果。
3.2 水室封头淬火方式
水室封头与一般球形封头的主要区别是水室封头的球形表面上有一些接管嘴和透孔,这些接管嘴也将封头球形表面内外贯通,所以水室封头的外表面的形状和构造要复杂一些,这种形状和构造也使其淬火特性与一般的球形封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水室封头的淬火一般是以开口朝下方式入水, 这种入水方式会导致淬火初始阶段产生的大量蒸汽不能及时排出,尽管球形面上有一些透孔,进而延长了蒸汽膜阶段持续的时间,使得水室封头内侧冷却速度降低,尤其是底部会有大量蒸汽的聚集,阻碍了淬火介质与锻件的接触,热量不能及时被带走,往往导致冷却不足,不能获得所需的组织,影响了淬火质量。
日本室兰厂曾经在管板淬火时在管板底部凹槽处安置了排气管,以使淬火时产生的大量蒸汽能够及时排出[5],这种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水室封头淬火之前也可以安装设置这样一种机构,使蒸汽及早尽快的排出,缩短蒸汽膜阶段,有利于淬火质量的提高。
由于大型锻件在淬火时释放的热量非常的大,同时产生大量的蒸汽,尤其是淬火的初始阶段,如何及早的破除蒸汽膜,尽快进入到淬火的第二个阶段-沸腾阶段,将直接影响淬火的冷却能力,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这些蒸汽不可能全部通过排气管及时的排出。因此借鉴了封头料圈的淬火方式,可以设计一个专用的料圈,在保证足够起吊强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封头表面的接触面积。这样可以使水室封头以开口端朝上的方式入水,就能使封头内表面的蒸汽不受锻件底部的阻挡顺利排出,但料圈的应用要注意凸出外表面管嘴的影响。由于凹面的存在必然阻挡了凹口处的水流形态,影响了该处的水循环,不能对附着在锻件表面的蒸汽膜有较好的冲刷作用,这种负面影响值得重视,可以通过其他措施进行改进。
4 结论
对于有些锻件,因其特殊性受入水方式的影响较大,因此研究并改进锻件的淬火入水方式有时会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选择一种合理的、较低成本的、便于操作的淬火入水方式将会非常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康大韬,叶国斌.大型锻件材料及热处理[M].北京:龙门书局,1998.
[2]王珉,刘慧琳.16MND5稳压器锻件的工艺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9,20(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给出的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宏观框架、必学的内容和学习标准,同时列举了活动建议。课程标准列出的不仅是学习内容,并对每项内容所要达到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表述,尤其强化对关键性动词(指出、简述、分析、说明等)的理解。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标准》的内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相对于“说出”来说,“说明”更高级,也就是说“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重点,讲“过程和主要环节”是为了“说明地理意义”服务的。但是,大多数课堂将重心放在水体介绍、河流补给和水循环过程甚至潜水等问题上,对“说明地理意义”仅花了1~2分钟点一下,显然没有准确领会《标准》的要求。再如,《标准》中“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也就意味着一定要结合实例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进行分析,在考试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也应该用一个实例请考生分析。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仅凭以前经验对课标要求任意删减或拔高。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标准》,才能真正意义上构建高效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尊重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知识的迁移
地理教材版本多样,但都是以《标准》为依据,按《标准》要求来撰写和选择的,教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依据,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的载体,教师应该研究教材,宏观上要把握到位,然后再对每节课进行深入的钻研,把每节课都吃透。尊重教材是得以创造之本。“举一反三,注重迁移”的根本是教材。用好了教材中的“一”才能有效引导“反三”,务实了教材的“本”才能有效实现学有所用的“迁移”,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载体。就教材而讲,教材与舍本逐末的做法同样不可取,教学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要充分重视教材内容的探索性、启发性和开放性。教材更新往往落后于知识的更新,多关注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地理事物,在备课时加以补充,使学生及时接收到最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另外,课堂教学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中的案例与区域,关注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目标。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夯实基础对地理学科尤为重要,因为地理在很多省份是中考不考科目,必然导致高中生对初中区域地理内容掌握有限。另外,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这使得很多学生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自然地理难度较大,加上很多教师不按《标准》一味拔高标准,使大部分文科学生感到地理难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以《标准》为依据,不仅重视知识点的教学,更应重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地理基本技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考纲》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项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面对新材料、新情境会不知所措。因此地理教学中要从能力的四项目标出发,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加强问题引领和活动引导,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训练和培养。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暖通空调的施工则是建筑施工中一直以来都是使用该类空调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施工的过程要比一般空调的复杂,所面临的问题也较多。 施工质量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到其后其工程的整体质量状况,也能够左右着整个工程使用的效果。 一般来说,暖通空调主要涉及到制冷供暖系统设计、新风系统设计和排风系统设计等,中间环节较多,安装初期就应对整个工程有全面的把握,注意每一个环节上的重点,严格控制好工程相关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功能的全面实现。
2.施工中的问题分析
大型建筑物的施工中,一般通风和空调都是整个施工过程当中的重要环节,后期的安装也是整个工程较为困难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在暖通空调的具体实施安装过程当中,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1管道铺设在标高和定位方面重合较差的情况比较严重。
因为暖通工程的整体工程量较大,铺设管道较多,管道网复杂,而且各个管道所具备的功能也不仅相同, 这中间就有可能出现送风、排风、冷冻水、线缆等等诸多不同功能用途的管道交叉铺设,这就给工程最初的设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管道的设计。 甚至与其他功能工程的交叉,如喷淋、给排水等,一旦在设计和施工环节稍有不慎,出现了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铺设, 就会导致公正整体施工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有可能严重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如果图纸在某些段点的施工设计意图不明确,无法判断具体施工的方向和具体操作的环节,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贸然的进行施工,其结果很有可能对工程的整体施工造成较大的影响,出现混乱的局面,严重的还要返工,并且可能出现后面影响后面的后面这样的恶性循环,必然使有些管道就被迫安装在不合理的位置或标高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这一情况在大型复合性工程体现的尤为明显。
1.2暖通空调系统设备噪声超标。
设备噪声超标也是暖通空调设备安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常,设备噪音主要来源于空调内风机马达的转动以及带动自身的振动,也有可能空间环境的原因。 所以在暖通空调设备安装之前首先应对工程设计图纸等先关文件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与核对,确定无误后还要查看设备的检测报告及使用说明,若认为噪音可能超过国家标准需抽样检测,以避免问题扩大;亦可事后控制,比如增加消声装置,以及在设备的减震方案上改进等。
1.3空调内的循环故障。
众所周知,在空调运行的同时,尤其是具备采暖功能的空调系统,必定要有一套相配套的水循环系统支持。 如果这一系统出现故障,则整个空调系统无法按照设计要求正常的完成暖通的任务,真个系统的效果也无从发挥。所以,暖通空调系统的安装施工一定要重视水循环系统的有效工作,把抓好水循环系统的工作作为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 通常,此类故障出现的主要原因有管道自身阻力和关内流体不洁两种,我们在施工操作的过程中,均可以通过相关的措施,避免和降低发生以上两种故障的概率。如合理的安排管道整体的标高和坡度以及对关内进行防锈处理等措施,都可以有效的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
1.4管道节点之间的渗漏问题。
这种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管道在节点操作是未能严格按照规程实施,造成节点之间松动出现渗漏。管材规格、标准存在细小瑕疵,连接后未能实现管道之间的紧密连接,导致出现滴水等渗漏问题。 所以,我们在施工过程当中,一阶段安装完毕之后,都要进行打水试压,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检查渗漏源,及时修正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笔者有过很多暖通工程施工的一线经验,结露滴水问题是层出不穷,尤其冷凝水管道的滴水现象。 受到造价的限制及传统的工艺束缚,普遍采用 Upvc 管材,这种管材,在施工的时候容易操作,施工结束后的保护工作却是相当的难,容易被破坏。
3.安装问题解决方案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暖通空调设别安装在工程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须提高其施工质量,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安装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有效地进行解决。
3.1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安装工程的材料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其采购受多方面因素限制,例如:工程造价、材料属性、施工难度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在进行材料的选择上要各方面权衡,满足质量和效益的双重要求。从我国暖通空调的材料采购现状来看,目前市场的材料种类很多,质量参差不齐,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进行严格的筛选,坚决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将会造成工程无法挽回的损失,信誉降低,经济损失等。
3.2严格控制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中管道支架的位置、标高、坡度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在进行暖通空调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坡度在一个准确的范围内,可以调整供暖干管或者填补管道漏洞空隙,此外应减小位置、标高和设计值的偏差。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严格按照章程和规范执行,并采用相关的工艺,遵循一定的原则,避免管道交叉严重、阻塞、结露漏水等问题。做好施工中的控制监督工作,减少错误出现的几率。
3.3加强各专业间的配合。
一项建筑工程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是多个部门互相配合才实现的,暖通空调设备施工亦是如此。工艺对土建就有很强的要求,例如,在土建中需预留通风管道的孔洞;在风道竖井砌砖时应该采用水泥砂抹面;为排水方便应设排水沟或集水坑和排水泵等装置。诸如这些问题需在设计初期就尽量相互沟通,在施工前和施工图纸会审阶段就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4结语
暖通空调设备安装的施工是一项复杂而且细致的工作 ,各专业、各工种、各单位相互协调的工作 ,在暖通空调安装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施工,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力求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加快进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