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2-20 14:41: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理性消费的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理性消费的措施

篇1

                                                                        二00四年三月十五日

                  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12315维权服务措施

一、提供全天受理服务。12315电话,工作时间人工受理,非工作时间录音电话受理。不具备录音电话受理条件的地区,在非工作时间,公布值班电话,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

二、保障受理渠道畅通。12315机构除接受电话、信函、来人申诉举报外,逐步开通互联网络,网上受理申诉举报;根据申诉举报情况,适时调整电话数量,保持电话畅通。

三、热情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受理时,做到热心,诚心、耐心。对属于工商行政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咨询、申诉、举报,有问必答,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对属于其他部门的咨询、申诉、举报,准确告知受理部门及联系方式。

四、公正处理消费侵权案件。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在处理消费侵权案件时,做到公正、公平。如有正当理由认为存在影响公正处理因素的,消费者和经营者双方均可提出执法人员回避的要求。

五、简化调解处理程序。对争议金额较小,事实清楚的消费者申诉,按照简易程序现场调解,及时办结。对疑难申诉,需要消费者提供证据材料的,一次讲清所需材料,不让消费者多次往返。

六、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对消费者的申诉,在办结后两个工作日内反馈结果;对举报人要求反馈的,在结案后三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

七、适时消费维权信息。及时汇总、分析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定期公布;针对突出的消费侵权问题,消费维权提示,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篇2

二是种菜群体发生了变化,种菜技术水平落后。老菜田被占,可以开发新菜田。从形式上看似简单,实际上有相当大的差距。蔬菜种植是一门很难的农事,不仅品种繁多,其栽培技术也不好掌握。露地、保护地、反季节性蔬菜栽培技术,没有十年二十年的种菜经历是很难掌握的。又由于房地产业发展速度太快,新建的菜田很快又被占,使城镇周围附近农村中的菜农更年轻化了,种菜群体发生了质变,种菜技术水平落后了。

三是蔬菜上市流通渠道成本加倍升高。蔬菜上市流通渠道成本加倍升高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楼市房价的暴涨,使室内交易成本加倍上升。目前在商场里每节柜台的费用从几百元上升到几千元,露天早市也受此波及,摊位费也上涨了许多。

四是菜农的经济组织落后。分散的农民经济实力太弱小,许多农民都因无法与外界沟通,使农副产品成交太难。他们不是东奔西走,就是被压等压价,或者是批零差价太高,农民被坑蒙拐骗的事情,今天早已经不成为新闻了。当前农民最困惑的事,一是生产什么,二是怎么生产,三是产品卖给谁,四是能卖多少钱。

如何解决“菜篮子”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科学规范,制定政策,因势利导,百年不变。整顿房地产市场,不能折腾,要有长远规划,不乱花钱。菜园子稳定在百年不变的地方建立,也就是在远离城市60―90公里左右,交通方便、地势高、有水源的地方开发新菜田。

篇3

DSSW

引言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网络购物人数的迅速增加,达到1.94亿人,其中团购行业表现较为突出,团购用户数上升至6465万,年增长率为244.8%,全年增速在网络服务中位居第二。团购商品因其低廉的价格、繁多的种类和电子商务本身的便捷特性而受到众多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白领和学生群体的青睐。

网络团购在方便人们低价快捷购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操作风险,售后服务难以得到保障等,其中噪声信息引发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也是团购活动的重要弊端。

1. 网络团购中的噪声交易概述

噪声交易主要是指投资者根据噪声信息进行的交易,噪声信息看似真实,但事实上并不能真正的反映市场情况。

团购网站公布的信息主要包括商品的基本介绍、原价、折扣情况、现价、团购结束时间、最低团购人数及已参团人数。其中网站公布已经参加团购的人数,消费者易将该数字理解成理性消费者的人数,同时也是消费者总数,从而引发噪声行为。所以在网络团购中,网站公布已参团人数成为交易中的噪声信息,它会引起噪声交易者的非理性消费。

2. 基于DSSW模型分析网络团购中的噪声交易

2.1模型的提出

DSSW模型是一个简化的叠代模型,它主要描述了依靠外生有偏信息进行投资的投资者行为。

在团购交易中,我们假设存在团购商品u,它带给理性消费者的真实效用为r,团购期间t内商品的价格记为p,非理性消费者的规模为μ,理性消费者的需求为1-μ。在团购期间t内,非理性消费者对团购的商品有一个定价错觉p,p服从均值为p*、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

p~N(p*,σ2) (1)

所以,理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E(U1)=C0+λ1[r+pt+1-pt(1+r)]-γ1λ12σ2(2)

非理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E(U2)=C0+λ2[r+pt+1-pt(1+r)]-γ2λ22σ2+λ2p(3)

λ1和λ2分别是单位理性消费者和单位非理性消费者对团购商品u的需求,γ1和γ2是对商品的厌恶系数。pt+1是消费者在团购时期t内对团购结束后t+1时期内商品u的基本面价格预期。

为了使得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分别对(2)和(3)式中的商品需求求导并计算得:

理性消费者对团购商品的需求数量为:

λ1=■(4)

非理性消费者对团购商品的需求数量为:

λ2=■+■(5)

通过(2)、(3)两个效用函数,分析计算得出非理性消费者与理性消费者之间的效用差值为:

R2-1=p-■(6)

非理性消费者与理性消费者之间的期望效用差值为:

E(R2-1)=p*-■ (7)

2.2 模型分析

2.2.1 非理性消费者对商品需求数量分析

(5)式给出了非理性消费者对团购商品的需求数量λ2,这里的需求数量并不是单个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而是将所有非理性消费者当做一个整体,即非理性消费群体对某种团购商品的需求数量为λ2,近似等于非理性消费者的人数(如果每个消费者指团购一次该种商品,则商品需求数量等于消费者人数),从中可以看出影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厌恶系数γ2。非理性消费者对商品的厌恶程度并不固定,会根据外界噪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2.2非理性消费者与理性消费者之间的期望效用差值分析

(7)式表示的是非理性消费者与理性消费者期望效用差值E(R2-1),在理性消费者规模μ不变的情况下,该数值主要与消费者对商品的定价错觉均值p*和方差σ2呈正向变动关系。已参团人数均会使团购的错觉定价均值p*和方差(错觉定价偏离程度)σ2增大,引起期望效用差值E(R2-1)的增加(根据(7)式),非理性消费者预期效用增加,更多的非理性消费者进入市场,参加团购。

3. 抑制非理性消费应采取的措施

消费者非理性消费主要是由网站公布的信息形成噪声从而引发噪声交易行为,抑制冲动消费就应该完善网站信息制度,给消费者呈现最客观真实的信息。

在显示已经参加团购人数的基础上,增加该团购信息访问人数,通过观察两个数字之间的比值来确定消费者的规模,而不是简单的将已参团人数当做消费者规模。如果只公布已参团人数,但这个数字较大时,消费者会不自觉的认为这款产品的消费规模大,应该值得购买。如果将它和浏览人数进行对比的话,我们可能发现信息浏览人数更大,也就是说更多的人看到并考虑了这款产品却没有购买,这样一个比较完全的信息有助于消费者更好地评定自己对商品的厌恶系数、错觉定价均值和方差(错觉定价偏离程度),从而更加客观冷静地评定商品带来的效用以及是否应该进行消费,有助于抑制非理性消费的发生。

除上述信息改善措施有助于抑制非理性消费外,还可采取健全法制、理性消费意识宣传、模式创新等多种方式来改善消费者的团购环境,促进团购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晗,钟正强.网络团购模式下的消费者行为探析[J].商业时代,2011(22):48-49.

[2] 姚磊,李英,王凤杰.基于博弈论的电子商务团购信任问题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3).

篇4

Abstract:Inrecentyearsalong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tourismdemandshavebeenmoreincreased.Thisbringsaboutnewneedsfortouristconsumptionresearch,eventhoughthecurrentstudyremainsratherlimited.Tourists′irrationalconsumptionbehaviorgetsmoreprevalentassoonastourismactivitiesdevelopmorefrequently.Thisphenomenonmayrestrictitsfurtherdevelopment.Thepaperexpoundstourists′irrationalconsumptionbehaviorintermsofcharacter,causeandprecaution.

Keywords:tourist;irrationalconsumptionbehavior;character;cause;precaution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变化,旅游在过去是有钱人的消费,现在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需要。但由于经济能力、观念和消费心理的差异,旅游者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非理性消费行为随之越来越普遍,这对于旅游者本身和旅游业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研究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旅游地的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旅行社的线路设计与服务改善以及相关部门制定旅游政策提供参考。

近几年来,学术界出现了不少研究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科研成果。黄德海对我国当前消费品市场上非理性消费的主要表现进行研究[1];黄守坤从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2];刘佳刚等[3]介绍了三种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专门研究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文献很少,仅见李菊霞等[4]研究了我国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具体表现和消除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途径。笔者试图对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进行界定,分析其特征、危害、成因,从而探索出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

二、旅游者理性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界定

旅游者消费行为是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交换”,产生消费行为或消费过程[5]。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信息接收、感知、选择和决策这一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会表现出理性或非理。所谓理性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行为。非理性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消费决策,它一般表现为消费者不按追求效用最大化进行消费,或是消费时没有考虑收入的约束,或是不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消费,或是对消费品的判断认识不足等。

三、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危害

(一)旅游时间选择过度集中

自从1999年国家假日办实行黄金周、双休日的假日政策后,旅游者进行旅游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五一、十一和春节这三个时间段。根据中国旅游网的报道,2005年的五一、十一、春节黄金周的旅游人数分别为1.21亿人次、1.11亿人次和0.69亿人次,占全年入境与国内旅游人数的22.59%(见表1)。在此期间,许多旅游目的地人满为患,旅游配套设施的利用率达到100%,有些著名景区不得不采用每天限流或提高价格来应付滚滚人流带来的压力。黄金周景点过热,不但降低了旅游者的满意度,并对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造成破坏。旅游者选择这些时段进行旅游没有追求效用最大化,属于非理性消费行为。

(二)旅游空间选择不合理

我国拥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分布地域比较广,但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地选择时,绝大部分偏向热点景区,而温点或冷点景区备受冷落。据统计,2005年五一期间,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39个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人数占五一期间总人数的38.70%。就是面对同一景区,旅游者选择游览景点也呈现出趋热避冷,例如南岳衡山的景点大庙、祝融峰游人如织,有增无减,而风景优美的藏经殿、麻姑仙镜等景点游人不多,由冷点渐成为了冰点。这一局面的进一步恶化给旅游地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此引起旅游地环境的破坏和旅游质量下降。

(三)异化旅游内容

不少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消费时,其部分行为对旅游内容进行异化。有些旅游者利用公费旅游的机会,对美丽的旅游景观不加理睬,只进行日常的一些大众娱乐项目,例如玩牌。曾有报道,不少到三峡旅游的游客在游船上不欣赏三峡风光,取而代之的是玩牌。还有些旅游者以旅游为幌子,在旅游过程中追求不健康的感官享受,开展、看、聚赌、吸毒贩毒等非法活动。这一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如不及时加以制止,随着旅游朝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只会蔓延开来。另外,在旅游过程中,一些旅游者在不良导游的游说下,或者自身的爱贪小便宜习惯的影响下,出现购物不追求物美价廉、容易上当购买伪劣旅游商品等非理性消费行为。还有一些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在没有考虑自己的收入或收入阶层等约束条件下,一味追求商品或服务的效用,盲目攀比高档消费。这些现象大大削弱了旅游本来的含义。

(四)破坏环境和设施

早在2002年,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负责人、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就指出非理性消费行为会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6]。除了上面讲到了旅游者在旅游时空选择的过度集中造成了环境和设施的破坏,还有不少旅游者受自己不良习惯的影响或者对旅游服务不满,在旅游活动中不讲卫生,例如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等,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到著名景点喜欢留下“某某到此一游”,或者在文物上面涂鸦,制造大量的旅游垃圾文化,给旅游景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无形中给后来的旅游者一个错误的引导。这些忽视社会公德的行为都属于非理性消费行为。

四、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成因

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原因很多,归纳一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旅游产品的特点造就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形成旅游者的决策是一个结构化和连续的过程,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面对复杂的情景和问题时,旅游者会采取捷径或应用部分信息进行处理,这样容易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产生。由于旅游产品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异地性和综合性等特征,供需方对旅游产品的信息获取严重不对称,使旅游者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决策出现非理性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风险,在选择旅游地时出现趋热避冷。

另外,旅游产品单一和组合不合理也是造成旅游者对旅游内容进行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旅游者在钱和闲都不缺的情况下,当然希望旅游产品能满足个人的需要,而现阶段旅游产品的内容单一,形式以团体消费为主,这无形中造成了供需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很容易产生改变旅游项目内容的心理和行为。

(二)旅游者本身的原因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

旅游者自身养成的好奇心理、对利益的冲动、贪图便宜、不计后果等消费心理和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导致了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一些旅游者出于对某种旅游资源的好奇,在不考虑自身收入、产品价格水平等约束条件,进行旅游消费。或是把旅游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为满足自身的虚荣心而进行盲目攀比和过分讲究旅游的消费档次。或是在作决策时,未经仔细考虑或者对旅游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主观上形成决策上的失误;或是受传统文化或宗教文化的影响,旅游消费并不是遵循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进行。前面说到,旅游者在旅游时间选择上的过度集中,很大程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平时聚少散多,只有在黄金周和春节,家人才有机会为了增进家人和睦而进行家庭旅游。

(三)旅游供应商的经营策略推动非理性消费行为发生

有些旅游供应商专门针对旅游者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进行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和产品促销。例如,国外和国内旅游供应商推出不少超豪华酒店或者富人度假旅游区,专门针对富豪们的攀比心理进行产品开发和定价;户外用品就是特意为野外运动发烧友开发出来的产业,不少商家推出能被发烧友们肯定的专业产品,除了赚到不少好口碑,最终反映到市场销售业绩上[7]。还有一些旅游供应商提供名副其实的旅游产品,把旅游者骗来消费,从而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

(四)旅游媒体的营销手段引发非理性消费行为

一些旅游媒体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使旅游者在作决策时产生错觉。宣传的低价旅游线路与实际消费价格不一致,或夸大旅游带来的身心体验,造成旅游者在消费时心理失衡,从而引发破坏景点、制造垃圾等非理性消费行为。旅游媒体利用事件营销,夸大或曲解旅游产品的效用,一方面,造成旅游者盲目进行消费,引起部分景区过热,旅游消费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引发旅游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不利于物价稳定。

五、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防范措施

由上面对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是普遍的但不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和旅游者合理消费。因此,针对以上情况,要对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

第一,大力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日渐丰富,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将缩小供需差距,推动大众旅游的发展。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过程中,要考虑将不同的旅游产品以一个鲜明的主题加以组合,或者开发综合性强的产品,从而满足一个团队中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要充分发挥旅游者的主观能动性,留给旅游者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旅游体验。

第二,提高国民素质,形成健康的消费观。我国相关部门对此做了不少工作。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05年7月发出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9月1日联合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12月中旬,中央文明委、国家旅游局等10部门又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深入宣传践行《指南》和《公约》。提高国民素质是一项长期工作。每一个阶段都要社会各界大力配合来完成。政府可以通过旅游媒体做大量的公益广告。

第三,加强旅游供应商的企业诚信建设。非理往往是可以预期的,旅游供应商可以利用旅游者的非理获取利益。因此,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者投诉管理制度和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对旅游供应商的商业行为进行监管,以保证广大旅游者的切身利益不受到损害。另外,旅游供应商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注重环保,讲诚信,也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了不良旅游消费行为并教育了旅游者。所以,旅游供应商应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法规意识,规范自身的执业水平,多开展诚信活动,营造诚信环境,形成诚信文化,这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有利于引导旅游者进行合理消费,达到供需双方“共赢”。

第四,正确引导媒体对旅游业的影响。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旅游业来说,一方面要借助媒体的影响来推动行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防止媒体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媒体的受众是广大民众,媒体信息传递给旅游者较其它促销方式来说更加迅速,对旅游者做决策产生影响,容易导致旅游者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因此政府部门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加以规范媒体报道的公正,社会各界应该大力呼吁媒体加强其公性力,这有利于减少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

总之,在面对旅游者的非理性消费时,除了加强行业规范和法律健全,更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去引导旅游者逐渐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社会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单单考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注重引导旅游者进行合理消费。有不少经济学学者认为假日经济在短期内刺激经济,但不能带来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节假日进行合理分流,旅游者出游的时间相对分散,这对于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者健康消费都有利。

参考文献:

[1]黄德海.理性与非理性消费行为刍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21(3):82.

[2]黄守坤.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J].商业研究,2005(10):14-17.

[3]刘佳刚,刘乐山.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6,22(1):85-88.

[4]李菊霞,林翔.关于引导我国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1(6):169-170.

篇5

一、引言

大学生理性消费一直是个热点话题,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生力军,他们既是当前消费的主体之一,也是未来消费潮流的引导者。目前,在高校生群体中,掀起了一股以“0元购机”为协约的手机消费热潮,“0元手机”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购置手机的重要因素。高校生在“0元购机”中的消费行为理性与否,引起我们的深思。大学生理性消费是其根据其经济条件,在进行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消费过程中,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依赖任何惯性或心理上的因素,不形成攀比消费等盲目行为,对消费过程能够准确认知和预测,其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相适应,以达到物有所值的一种消费方式。但由“0元购机”热潮所引起的对大学生理性消费的思考,大学生在“0元购机”中存在的理性或非理性消费的界定上,更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二、理性消费——大学生“0元购机”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案

针对大学生在“0元购机”上所发生的理性与非理性消费行为,本研究主要选用开放式的问卷调查方法对大学生在其中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与走访座谈的方式,然后根据文献研究,结合相关大学生理性消费理论对其相对问题进行分析,以此得到更精确的数据与方法,为大学生在“0元购机”中的理性消费提出有效的建议。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本调查在南昌前湖高校中随机抽取了18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包括大一到大三学生不等,对其进行开放式的问卷调查,并对其中部分同学进行了走访与座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了“0元购机”或“协约购机”的看法与感受。从问卷的编制,到发放及收回。总计180份问卷,收回170份有效问卷。并且本小组成员同时在移动通讯行业的销售网点,对其主要销售模式、盈利模式、消费限制、协约约束力、针对人群和销量等展开了实地调研并得到了有效数据。

现象调查与情况分析

首先对现状情况进行归类,并得到表1:

根据表1反映的情况来看,办理了“协约购机”活动的同学占了33%,15%的同学还有办理“协约购机”活动的倾向,且有73%的同学认为这种手机在同学之间非常常见;这表明我们周围的同学,平均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使用的是“协约手机”。但其中对办理“协约购机”活动的了解情况来看,了解其中细则的同学只占了26%,这说明,包括已办理了“协约购机”的同学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了解“协约购机”其中的细则,只因“0元”而购机。

而谈到办理“协约购机”是否理性消费,如下图1所示,有45%的同学认为其属于非理性消费行为,有50%的同学持中立意见,仅有5%的同学认为其是属于理性消费的。这说明,“0元购机”在大学生的消费中所出现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1、影响因素分析

对影响同学在“0元购机”的消费因素进行归类统计,得到表2:

据表2反映的情况来看,有65%的同学对其协约中的捆绑消费表示不满,且有44%的同学认为移动行业推出次项活动是影响了同学们的正常消费;对于已办理“协约购机”活动的同学来说,79%的同学都认为,其合同协约时间过于长久,且只有33%的同学认为其办理“协约购机”是感觉划算,其余大多数同学是受同学的影响和营业厅的宣传,并且其中认为其办理的活动手机质量差的占56%,但是根据表1所反映的情况,仍然有33%的同学办理了“0元购机”,且有15%的同学仍然想办理其活动手机。但是同学们在谈到如果遇到营业厅乱收费现象,44%的同学态度比较坚决。所以,在“0元购机”中存在的非理性消费问题,同学们也相当关注。

3、再结合我们调查小组成员在当地移动行业(包括电信、联通、移动)营业厅的实地调研数据,购买者办理这类活动手机,必须选择49或者69等最低消费套餐;但根据我们小组前面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有41%的同学每个月话费消费都是在50元以下,被低额的购机款所吸引导致每个月的话费要消费到固定限额,消费不足,则强制扣除其未消费到合同指定额度的差额,这就造成了不必要消费。且协约时间按照消费套餐和购买的手机不同,捆绑消费的时间为18个月或12个月。这说明,我们的同学,在面对一时的便宜很容易出现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以至于给自己带来非常不便的后果。因此,同学们在选择协约手机的过程中就应该更加的慎重,需真切的认识到,此“0元购机”,并非0元,从而尽量避免在“0元购机”中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

三、对策的讨论与分析

(一)建立理性、合乎实际的消费观

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一个主体部分,以及其年龄和经济水平的独特性,因此,培养理性的消费观对于大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在“0元购机”活动的影响下,我们大学生要做的便是在实际中想问题,自己到底是否需要再添置一部手机?“0元购机”给自己带来的到底是便宜还是更高、更多不必要的消费或是伴随着的是长达12个月、18个月的捆绑最低消费。建立理性、合乎实际的消费观,有助于我们大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在手机消费中所存在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有助于我们避免掉入非理性消费陷阱。

(二)适度消费,量力消费

每个人的消费情况不同,消费能力不同,消费承载能力不同,所以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做到适度消费,量力消费。在“0元购机”风气的推动下,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此来做到理性消费:制定消费计划,明确自身最真实的消费需求,尽可能的避免超前消费、超额消费的行为发生。要明确自己各方面的具体消费情况包括手机和话费的消费情况,只有明确了自身消费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才能做到理性的消费。

(三)对外界影响的控制能力

大学生每天生活、学习都在校园里,周围所接触的人都是在学校里的人,所以导致了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情况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有限。针对“0元购机”,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周围的同学,所以当周围的同学办理了“0元购机”再跟大家推荐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多加的考虑一些问题,如协约内容是否合理,协约机的质量是否过关等等一系列问题,同学们不能盲目跟风。“0元购机”看似便宜的背后,其实紧密的联系着很长很深的消费链条,在我们自己拿不定注意的时候,也需要家长、老师的劝说与引导。而老师作为学生的好导师,好朋友,更应该及时的给同学们讲解与分析“0元购机”活动的利与弊,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0元购机”的真实情况,在理性与非理性消费的岔路口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建立合理的消费氛围

合理的消费氛围可以很好的熏陶同学们,在消费的时候更合理,更理性,所以树立良好的消费氛围是极其必要的。很多时候,大学生消费的理性或者不理性,自己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个好的环境,来帮助同学们创造一个好的消费氛围。针对于“0元购机”的盛行,本小组成员建议在校园内需要培养良好的合理的消费氛围,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对大学生开放消费教育课程,让大学生普及消费知识;培养大学生“财商”,让大学生控制好自己贪小便宜的心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学生的消费行为,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和消费心理水平,培养和加强学生自身的财商;合理优化校园内的消费环境,增强理性消费的观念,尽可能在校园内杜绝损害大学生消费者权益的商家行为,更要积极主动的维护大学生消费者的权益,从自身做起。

参考文献

[1]董玉刚.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原因分析及其引导对策.沈阳大学学报[J].2007-10-15

篇6

一、调查目的

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频繁的通讯工具,促进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手机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不仅仅满足于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而是希望其具有高速上网,视频通话、3D影音等类似于电脑的功能。于是,智能手机应运而生。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及时间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15-18岁的调查参与者有50名(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不够自主,多数受父母的支配与影响,故抽样样本选取较少),19-28岁,29-35岁,35-45岁,45岁以上的调查参与者共150名,调查时间为2014年8月至10月。

2.调查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②问卷调查法;③数理统计法。

三、数据分析与初步结论

(1)调智能手机已成为大众消费品,大多数人都在使用或者近期有购买智能机的打算,其普及率在大踏步地发展与增长,智能手机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智能手机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有关,且不同的阶层对手机功能的要求也不同。调查显示,大学生和较为年轻的在职人员为智能手机市场的主要消费人群。

(3)多数智能手机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趋于理性,大多数消费是与其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的,表现出了较强的求实、求质和求廉动机。

(4)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不少消费者也在追求智能手机的美观,个性和时尚。

(5)虽然消费者的主流消费趋于理性,但仍有不少一部分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存在攀比、虚荣和自我显示心理,其中尤以在校大学生为主。

四、原因分析

(1)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的需求不断加大,智能手机的出现无疑顺应了这一社会趋势。

(2)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在校大学生和年轻的在职人员,这与该群体特征有关。

(3)以在校大学生和刚步入岗位的在职人员为主体的年轻人可支配收入有限,因此理性消费是主流。

五、存在问题分析

(1)智能手机市场理性消费是主流,但依旧存在一部分盲目跟风购买行为。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已成为市场的发展趋势,不少厂商都使劲浑身解数拉拢消费者,希望可以占据主力市场份额,此时很多没有主见的消费者往往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迷失了自我,其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往往成为牺牲品。

(2)智能手机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信息不够完善,可能会误导一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智能手机市场方兴未艾,很多相关市场机制与信息获取渠道和披露方式都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消费者。

六、应对措施与建议

1.智能手机生产厂商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针对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动机的分析,将目标市场对准智能手机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企业或盈利集团,必须采用科学准确的应对措施,包括产品的设计、价格的制定、服务活动的施行等。

(1)调产品。产品是消费者最关注的,也是消费群体最看重的。产品的好坏优良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行为,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在产品方面,为了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感,主要采取下列措施:1.1前沿化。如今的消费者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主力消费群体――以在校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上班族为主体人群的年轻一代,善于把握时代气息,有前沿的趋近性。1.2科技化。科技产品是消费者意识中的高价值产品,手机产品在制造过程中要运用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用高科技使得手机的耐用性、灵敏度等一些列评价指标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以求获得自己产品的高性能。

(2)调价格。①高价格。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价格容易使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满足虚荣心,但是过高的价格会使得消费者取消购买决策。②低价格。低价对消费者的诱惑力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智能手机这一消费群体的购买行为。但是,这一措施要考虑企业的自身情况,考虑企业的经营和成本。③促销。促销是所有销售企业促进销售,增加销量,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方法。④服务。售后服务一定要建立,大多数消费者一般不会用到售后服务,但他们可以从身边的人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售后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该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

2.对消费者的建议

篇7

[DOI]10.13939/ki.zgsc.2015.06.041

1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大学生消费观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之间的矛盾使其消费状况存在不少问题,但非理性消费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也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而言,当前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注重符号消费,忽略实用消费

很多大学生的消费从本质上说是对符号本身的消费,也或者说,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只是一种作为群体成员感的满足。大学生是一群极具敏感性和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高智商群体,他们的竞争意识强,无论做什么都不想落后于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其他同学作比较以寻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攀比的心理使他们为了争得所谓的面子与其他同学比高低,就会不顾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超前超标地进行符号消费,从而便忽略了实用消费。

1.2 注重物质消费,忽略精神消费

大学生重视物质消费主要体现在追求品牌、新颖、时尚。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已超越生存型消费的社会条件下,日益关注的是展现自我价值,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名牌消费。选择名牌,一方面是希望得到品质的保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达到表现和炫耀自己的目的。大学生在重视物质享受的同时,却极大地忽略了精神消费。现代大学生不仅满足于吃饱喝足,而且越来越追求吃好玩好。谈恋爱、玩网游、买名牌花费了他们的大量生活费用,而用在书籍、辅导班上的钱却只占很小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大学生精神消费意识的淡化和精神消费的缺乏。

1.3 盲目高消费和生活低消费的严重不协调

当代大学生以追求时尚和新潮作为消费个性化的表现形式,甚至于以极大满足虚荣心为价值取向。他们过分追求时尚,片面崇尚超前消费,出现价值扭曲,进而导致恶性循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以生活费用、购买学习资料和用品为主。但从消费比例看,目前大学生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休闲娱乐、感情投资等其他方面的费用过高,已明显偏离了学生消费的正常轨迹,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2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成因

2.1 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

当代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现象与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超前消费等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地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纯净的“象牙塔”。社会规范功能丧失,使得大学生思想涣散、鉴别善恶的能力弱化、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例如,在大学校园中处心积虑积累各种所谓“关系”,视“朋友为手足”,大手大脚,“慷慨”挥霍,而不管自身的经济条件如何。

2.2 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以良好品德的培养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为根本任务,是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基的第一基础阵地。然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以及我国素质教育转型期所带来的痛楚和迷茫,当下很多高校仍将学生的学习视为工作的重点。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直接培养和矫正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但由于消费以及消费价值观方面内容的缺失和不重视,从而导致部分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题的出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对大学生现实情况的真切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目的。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由于科研条件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等主客观原因,从调查实践开始的教学教研风气仍未形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消费价值观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仍未成体系。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重视国情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却缺失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不能及时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我国的消费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仍停留在观念的灌输上,忽视了大学生方法和能力的教育。很多大学生为消费问题而困惑,他们也想科学消费、合理理财,制订自己的消费计划,完备自身的消费价值观,但在高校中却很难找到这方面教育的踪影。消费知识、理财能力虽然不是生而知之,却可以通过反复长期地实践而慢慢获得。但消费价值观如果不经过系统的教育与引导,就十分容易失控和扭曲,从而使当代大学生丧失理性、缺乏规划、随心所欲、盲目消费。这些正是我国高校教育中所缺少的。

2.3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离开父母走进高校开始独立生活,其消费行为也必然带有家庭消费特点的烙印。首先,家庭经济状况制约着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家庭所属社会阶层决定着他们的消费观念、需求层次和消费习惯。其中后者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制约和影响更为直接。其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来自于对家长消费行为的模仿,而消费行为又直接影响到消费观念的形成。文化背景、家庭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最后,家长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大部分当代大学生都是“独一代”,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严重缺乏生活独立性与自理能力。尤其部分在溺爱与放任型家庭中长大的大学生,由于父母缺乏消费教育的知识和意识,对其教育不得法甚至忽视导致他们从小便任性、自私、好逸恶劳、为所欲为,极易形成好逸恶劳的享乐消费观。

3 理性消费的引导策略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需要懂得去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而不应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为了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大学生理性消费价值观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行为不仅关乎自身的未来,也关乎民族的未来。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高校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价值观。一方面要使大学生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不盲目消费,不超前消费。另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理性消费并不是不让消费,适度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大学生可以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适度消费。

3.2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首先,净化校园内的消费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把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规范教师的消费行为,高校教师应身体力行,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消费环境和氛围。最后,净化社会消费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新风尚。

3.3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理财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经济中的生存能力,对大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提高运用金钱和掌握金钱规律的能力。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应该形成自己的理财观,理智对待消费,杜绝奢侈浪费,彻底改变乱花乱用的不良习惯。

3.4 充分发挥家庭的督导与影响力量

家庭在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价值观的教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二者双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矫正其不良消费行为,促进其合理消费观念的形成。一方面,父母树立良好的消费榜样。家长要为子女树立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和合理消费的良好榜样,把握爱而不溺、宽而能严的教育原则,培养他们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和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合理供给大学生生活费用。父母的溺爱是导致大学生养成奢侈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以及教育方式不当,部分大学生从小便自私自利、任性妄为、过分依赖父母、严重缺乏独立性。因此,家长应将“无私奉献”的经济供给原则改成“适度提供”,在满足子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又要避免子女不良消费的余地。

3.5 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消费

科学消费是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的,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高校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分析高校学生心理的变动趋势,牢牢抓住影响高校学生消费心理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如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等方式,进而使大学生日渐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赵剑辉.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篇8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下,国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危机意识加剧且消费需求紧缩;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且理性消费行为日渐明显;网络购物、租赁等消费方式呈增长态势;发展性消费成为热点。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自2008年下半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并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下滑。此次金融危机对长期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经济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国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分析与解读这些变化,了解人们的消费趋势,有助于决策部门更准确把握市场,采取引导消费的有效措施。

危机意识加剧且消费需求紧缩

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端,首先是石油等资源价格不断高涨,推动住房、食物等商品价格连续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之后,冲击实体经济,引起实体经济下滑,金融系统岌岌可危,进而转为通缩。一些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相继宣告破产,或大量裁员,致使失业率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许多国家和个人的财富大幅缩水,造成人们对经济发展预期信心不足,消费的危机意识加剧。财富的减少,引发人们对收入增长的担心,从而抑制消费需求。

首先表现为信贷消费、借贷消费等超前消费延缓或终止。金融危机的性质决定了受其影响较大的必然是金融以及与金融关联度较高的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有关研究显示,一般人的现金消费额度一旦超过其月收入的6-8倍时就难以发生,因而在现代社会大额消费往往需要依托信用贷款来支撑。就中国人而言,“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消费发展前提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具有良好的预期,而此次危机恰恰强化了人们对未来增长的担忧,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

其次,娱乐性、享受性消费萎缩。据调查,艺术品市场遭受重创,出现画廊缩小规模,开始出租,甚至暂时休业的状况;全国不少城市陆续出现健身俱乐部倒闭的现象;投资者和收藏者均出手审慎,艺术品交易拍卖额锐减;旅游业方面,受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同比出游人数减少,行业收入下降。

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且理性消费行为日渐明显

如何使有限收入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是消费者面对危机需要理性决策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应对各种危机通常会产生适应性反应,即所谓应激性反应。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较多,如购买需要、商品信息、营销策略等,金融危机使许多因素变得不确定,对市场的预期也变得模糊不明,使得消费购买决策周期相对延长。

某项调查表明,购买私人轿车的多数人决策周期在6个月左右,但在危机之前购车家庭的决策周期远比想像中要短。调查显示,被访者对“从您家开始决定买车到最终购买,大约需要几个月”问题的回答,最有代表性的决策周期是6个月,26.7%的购车家庭决策周期正好是6个月,同时累计有74%的购车家庭是在1-6个月内完成购车。危机的到来,使市场动向、价格等影响消费的重要信息常常处于变动之中,这就使购买决策更加审慎,非理性消费、随机性消费减少,随用随买的理性消费行为已成为多数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虽然危机造成商品价格涨跌变化,但人们对此已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已能较为理智地选购商品,按需选购成为消费的主流。人们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商品和服务当中进行理性的选择。谨慎消费已成为当前消费行为的明显特征。

网络购物、租赁等新的消费方式呈增长态势

随着电子经济发展,网络购物比较省钱,比真正实体店一般情况下要便宜1/3,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购物,其崇尚的原则是能省则省,精打细算。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无须走出家门就可做到“货比三家”,他们经常大范围地进行选择和比较,以求所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最有个性。

同样,对那些积蓄不多,但又对某些高档商品有消费需求,租赁就成为不错的消费选择。如名牌高档时装、背包等,如果花一大笔钱只能消费较少的件数,但如果租赁,花同样的钱就可以消费更多的款式与数量。

发展性消费成为热点

面对危机,多数人将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寻求职业的稳定。为此,用于提升自我价值的文化性消费将进一步增加。为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学识和修养,人们会自动寻找学习和进修机会,以不断给自己充电。

危机也预示着机遇。在危机中如何发现机遇,也是人们面临的新问题。如面对全球范围的经济波动,大众了解经济现状的需求和对未来走势的关注空前高涨,使得原本只有专业人士关注的经济类图书成为人们寻求答案的重要工具。

结论及建议

尽管调查表明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到普通居民的日常消费,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镇农村居民,购物心态依然平稳。商场、超市的食品类、基本生活品类消费仍旧旺盛。但由于金融危机降低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以及居民的收入预期,使人们的消费倾向、购买决策、消费方式及消费心理都发生一定变化,在某些领域出现消费需求收缩、消费疲软的趋势。因此,我国应一方面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增加国民的可支配性收入,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的传统消费习惯是“量入为出”,中国人的高储蓄率表明中国人不敢消费,其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没有消费能力,而是因为社保水平较低,居民不仅要存钱防病,还要存钱防老。对我国而言,扩大内需的根本宗旨是富民为本,强化公共服务,给老百姓以经济安全的底线,这样才能释放居民心中的消费压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后教育。经济放缓期一般是教育发展的好时机。当高等教育不再是就业的“金钥匙”,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后教育必然成为教育消费的重中之重。

同时,还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领域。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审美型发展。尽管危机的到来,使人们的超前消费受到抑制,但消费欲望具有惯性,休闲、娱乐、审美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只要引导正确,服务到位,休闲、旅游、娱乐等必然在促进经济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逐步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形成积极的科学的消费观的同时,也出现了消极的、不科学的消费观。近年来,受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本土消费陋习的影响,不计一切社会道德责任和后果,片面追求个人享受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与理性消费行为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非理性消费行为呈泛滥之势。比如,炫耀性消费,它是指消费者为了夸示财富而不是满足实际需求的消费活动。这种消费的动机是谋求某种社会地位。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提出了炫耀性消费观点。他认为,消费依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闲阶级为了过有闲生活的消费;另一类是劳动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和便于继续劳动的消费。有闲阶级不仅要满足生理需求消费,还要满足心理的或者虚荣心的炫耀性消费。从社会角度看,对于炫耀性消费的追求会导致浪费。炫耀性消费是一种非理性消费。大量的非理性消费把花钱当作满足购物欲或炫耀财富的方式,使消费者购买不需要的商品或享受不必要的服务,互相攀比和大吃大喝将使自然资源极大地浪费,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非理性消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的浪费,助长了奢靡之风,社会福利不能达到最大化。

二 、 消费方式对渔业资源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已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居民在食品消费支出方面从以粮食类消费品为主向非粮食类消费品转变,即由植物型食物消费向动物型食物消费转化,人们更倾向于消费营养价值更高、更健康的产品,其中,水产品的消费量逐步呈上升趋势。

非理性的张扬使人的物欲泛滥,一部分人把无度的消费、物质享乐当作人生最大的意义和幸福,追求“挥霍奢侈型”的消费理念。为了了解非理性消费情况,笔者设置了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于相对规模较大、客流集中的大型餐饮企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水产品消费浪费的数值平均值大约在15%左右。浪费的数量与宴请的类型有关。在调查中,很多企业和消费者反映,企业家宴请,公款消费浪费最大,消费量在20%左右;其次是红白喜事,浪费在10%左右;家庭消费请客浪费较少,一般在5%左右。由此可见,从消费方式角度来看,个人的炫耀性消费、群体消费中的公款消费造成水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浪费较大。

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水产品非理性消费的驱动,使得对水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水产品需求,必然要加大水产品的供给。水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为水产品的捕捞和水产品的养殖。水产品需求增加会直接导致过度捕捞和养殖的扩大,对渔业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一)过度捕捞造成海洋渔业资源锐减,并逐步形成恶性循环

人类的捕鱼活动对鱼群来说是一种强加的死亡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海洋的生态系统,过度捕捞更是如此。渔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总是存在一个合理的总量范围。当总的捕捞量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将会严重影响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更新能力,势必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竭。

建国后,我国海洋捕捞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渔业资源迅速衰退。20世纪60年代前,捕捞量约200万吨左右,单位功率产量2.1左右,总捕捞量中以大型底层鱼类为主;70年代中期,捕捞量300万吨左右,单位功率产量下降至1.8左右,捕捞量中以小型中上层鱼类为主;80年代以后,海洋捕捞量迅速增加,总捕捞量中以小型中下层鱼类为主。近年的资源调查显示,处于食物链较高层次的传统优质经济鱼类越来越少,并且小型化、低龄化、性成熟提早。由于目前海洋渔业的比较效益高于种植业,大量非渔业劳动力进入捕捞业,进一步加大了捕捞强度。捕捞技术的进步,如渔船功率的增加,探鱼设备的使用与改进等也加剧了捕捞能力的过剩。可见,在捕捞过程中,渔民和渔船数量的增多,捕捞方法的改进都直接影响了渔业资源的生长与恢复,使渔业资源加速锐减,形成了恶性循环。

产生渔业生产过度捕捞的经济根源是渔业生产中的外部不经济性。渔业资源是一种流动性资源。这里所指的流动性资源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一种流动性物品。流动资源的特征决定了资源系统是共同使用的,但资源单位却不是共同使用的,而是相互竞争的。就渔业资源而言,具有流动性资源的共性。它作为公共资源具有的非排他性使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却不需为这种使用所造成的资源减少对他人的影响而付出代价。然而,在非理性消费驱动导致对水产品的强大需求下,渔业资源又是稀缺的,而渔民对渔业资源的增养殖却不需承担合理的费用,因此,渔业生产中就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另外,由于渔业生产者对生产过程中因网具流失及生产所造成的海域污染的潜在危害以及对渔获物的任意抛弃所造成的直接损失都不需支付任何费用,致使渔业生产的破坏性加大,海洋捕捞的外部不经济越发突出。渔业资源的非排他性,使得近海捕捞基本上处于“自由准入”状态。从渔民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让本来可以马上捕到的鱼继续留在海里生长和繁殖,他就必须承担被其他渔民捕走的风险。由于捕捞成本在渔获收益中仅占很小部分,因此他的收益就会遭到损失。这样,不享有渔业资源利用排他性权利的渔民就缺少为未来使用而养护渔业资源的必要诱因,渔业资源的稀缺性也就越发严重。

根据外部性理论,每一渔民的捕捞活动都会对其他渔民或其他类型的资源利用者施加“外部成本”,也就是说,渔民的捕捞活动会给其他渔民造成机会损失,但他并没有为此给其他渔民支付机会成本,这就造成了捕捞的实际成本低于真实成本,收益高于其利润。渔业生产的这种外部性使得渔民们总是倾向于过多地使用这一资源,使得过多的人加入到捕捞行业,并诱使原有渔民不断增加捕捞能力,最终导致捕捞能力超过能够提供最大经济回报的水平,产生过剩。渔民为了在过剩的捕捞能力竞争中获得优势,被迫进一步增加投资,加大渔船功能,改善渔船渔具性能, 采用更加有效的捕捞技术,其结果是渔业投资过度,捕捞季节缩短,捕到的鱼往往既小质量又差。于是,本来可以用于其它经济活动的稀缺资本和生产要素,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在过度的捕捞生产中被浪费了,同时渔业资源也因此会遭到极大的破坏。可见,海洋生产的外部性导致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成本太低,在缺乏有效管理条件下,导致捕捞的过度投资和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得渔业资源不断衰竭。

(二)水产养殖业不规范,海洋污染严重

水产养殖业对弥补海洋渔业资源不足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调整渔业生产结构,解决劳动就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由于水产养殖业的不规范,滩涂无度开发和药物滥施乱用已对近海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水产养殖引起水体水质恶化,造成水域多样性和生境减少,网箱养殖区投饵对附近海域造成的营养盐负荷成为赤潮发生的诱因,导致鱼虾大量死亡等。水产养殖引起的海洋污染主要有:对水体的营养污染、药物污染、对近岸生物群落的影响等。

1.对水体的营养污染。养殖产生的残饵和排泄物进入水体,以有机或无机物的溶解态和颗粒态存在。N、P含量升高,原有的水化学平衡产生相应改变,对水质产生影响,在水动力作用下,这种影响还可能扩大到邻近水域生态环境。虾池残饵和排泄物等有机物在海水中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大量氨氮,而氨氮是养虾池中普遍存在的毒性物质,在高浓度时对虾体有致死作用。水产养殖底泥中C、N、P的含量和耗氧量比周围水体沉积物中的含量要明显高出很多,而且,底泥中经常可见残饵。这说明,水产养殖改变了底质的运输和沉积方式及溶氧状态。而富集在底泥里的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又会重新释放出来,污染水体,成为水体污染最重要的来源。

2.药物的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散失到环境中,造成环境短期或长期的退化。药物的施放与残留,在杀灭病虫害的同时,也使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益菌、虫受到抑制、杀伤及致死。因此,不加选择的使用消毒剂、抗生素会造成微生态严重失衡。同时,多种药物大剂量重复使用,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或转移,容易产生抗药性。对于一些低浓度或性质稳定药物的残留,可能会在一些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累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对整个水体的生态系统乃至人体造成危害。

3.对近岸生物群落的影响。水产养殖水体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系统比较,养殖对象单一,即使混养,也不过两三个种群。为追求高产,部分生物因子被人为强化,而另一部分则被削弱甚至去除,造成了物质循环的部分链条受阻或被切断。从发展的角度看,大面积的单种海水养殖,必定造成海区生物多样性向单一性转化和海洋生物的“内循环”发生变异。当生态变异过大时,将导致物质循环平衡的失控,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滩涂湿地系统是很多具有商业价值生物的产卵地和育幼场,又是众多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甚至哺乳类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地,其中还有珍贵和濒危物种,在生态平衡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浅海滩涂的开发是在缺乏系统规划和技术的研究下大规模启动的,存在急功近利的盲目围垦或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现象。如大规模发展对虾的养殖,严重破坏了大片滩涂的生态平衡。

三、 改善渔业环境的对策

(一) 树立科学消费、可持续消费的意识

合理的消费应当是人性化的消费,即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目的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要注重节约,杜绝浪费,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从而促进生产的节约,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上说,消费的“可持续性”主要指当代人满足消费发展需要时不能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消费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它既要求实现资源的最优和永续利用,也要求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小污染。毫无疑问,生态环境承载力一旦被突破,消费当然就没有“可持续性”。由于各种高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等都毫无意义地增加了资源消耗,加剧了环境破坏的程度,所以都不是可持续消费。

可持续消费在实践上要求人们树立尊重生态价值的绿色消费理念。国际环保专家把绿色消费概括为5R,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生。具体说来,绿色消费应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满足自己生产、生活需要时,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购买和消费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减少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向热爱自然、追求健康、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消费。

(二)优化膳食结构,增加对水产品替代产品的消费

膳食结构指的是膳食中各类营养素的数量及其在食品中所占的比例。人类膳食中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7大类。任何一种单一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人类的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且各种食物组成比例合适,才能达到营养平衡、促进健康的目的。

近1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同程度增长,导致消费水平、购买力和食物选择的变化。尤其是高收入人群,传统的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低脂肪为特点的植物型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已经向动物型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转变。淡水和海水产品是动物性食品摄入的主要来源,过度消费导致因摄入量过多而引发患营养相关性慢性病的危险。为此,在食物消费方面,提倡和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膳食结构,适当增加奶类、豆类、绿叶蔬菜等食物,增加动物性食物的品种,并强调食物多样化和平衡膳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健康, 既可以避免植物性食物食用过多所造成的“贫困病”,又可以避免大量摄入动物性食物所造成的营养过剩,即“富裕病”。

(三)控制捕捞量,推广生态养殖,加强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控制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36-021 旅游企业营销不道德现状

近年来旅游企业竞争的加剧,导致旅游企业营销中不道德现象称为人们关注的交点。其中,旅游产品的定价与成本严重偏离、旅游商品的安全程度愈来愈低、旅游广告严重失真、旅游企业为了争取客源对消费者进行负面误导、各旅游企业之间不经当竞争愈演愈烈等种种现象严重阻碍着中国旅游企业营销道德的建设。为了旅游市场能够回归正常发展轨道,加强旅游企业营销道德建设就成为现今重中之重。

2 加强旅游企业营销道德的措施

2.1 旅游企业营销理念方面

2.1.1 加强旅游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道德观,而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旅游企业要想加强以营销道德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将强调企业与消费者的真诚合作;强调高尚道德的交易原则;强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正确的营销道德观变为旅游企业全体员工的共享价值观。用简短的口号表达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灌输、强化企业营销道德观都是十分有效的方式,但行动永远比言辞更有说服力更能保障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成功,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担当道德模范。

2.1.2 找准自身道德层次定位 由于道德是分层次的,有先进性道德要求和广泛性道德要求之分,所以有些旅游企业对自身的道德定位也不尽相同,但成功的旅游企业的道德层次定位最低不能低于社会平均的道德水准,当然也可以高于社会的道德水准。每个旅游企业只按照各自的营销理念来制定自己的道德水准。

2.2 旅游企业营销组织管理方面

2.2.1 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旅游企业组织结构中应设置企业伦理委员会,用以制定、、修改企业道德准则;解释、宣传企业道德准则;审核处理重大的可能违背企业道德准则的事件。其中,旅游企业伦理委员会应有企业最高层管理者和少数企业核心人物组成。在企业伦理委员会中应设置伦理主管职位,用以培训员工使其遵守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准则,并处理员工对可能发生的不正当经营行为提出的质疑;给其他管理者提供伦理方面的咨询、建议;最重要的是负责旅游企业的营销道德审计工作。

2.2.2 进行旅游企业营销道德审计 旅游企业营销道德审计是指对旅游企业营销活动的道德状况进行审核,已达到帮助企业准确定位他们需要关注的道德方面的问题的目的。它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经过一系列有次序的步骤,以一种可观的方式来对所有市场决策进行一次评价。

最简单的导入道德审计的方法就是回答一系列的“是”与“否”的问题并计算每个问题的百分比。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应有独立的审查员对每一个公司或者部门里的人进行调查问询,填写审查表,并将他们的答案汇编起来。

2.3 旅游企业营销战略方面

2.3.1 提高旅游产品的安全性 区别于其他产品,旅游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旅游产品的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储存性、异质性等特点决定了旅游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旅游从业人员的即时表现来决定的。因此,旅游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防范意志,强化他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意志,将安全事故的发生扼杀在萌芽阶段;依法加强旅游企业租用(使用)旅游车辆的管理,租用具有旅游消费者运资质、技术性能合格、符合旅游服务要求的车辆,配备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驾驶员。只有提高旅游产品的安全性,消除主观安全隐患,才能使广大消费者放心出游。

2.3.2 引导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 只有在出游前了解旅游行业常识、掌握旅游目的地各种信息,旅游消费者才有可能理性消费。旅游企业承担着正确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的责任。旅游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组团时,应向旅游消费者履行全面的告知义务,将旅游服务全过程的所有环节,特别是在旅游产品标准、旅游产品中各部分的详细介绍、旅游活动中自费项目的具体介绍、旅游的安全隐患和旅游售后服务内容等方面明明白白告诉旅游消费者,告诉旅游消费者如何签订旅游合同,如何维护自身权益,而不能为吸引旅游消费者,使用模糊性、攀附性、误导性、夸大性的语言宣传用语误导消费者,应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扩大旅游消费者的知情权,倡导理性消费。

2.4 旅游企业策销策略方面

2.4.1 旅游企业应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

①旅游企业应加强对售后服务的重视,把旅游企业的售后服务严密地组织起来,树立起售后服务的意识,成立专门的售后服务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形成一个责权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旅游企业售后服务有机性体。

②旅游企业应通过加强对其售后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旅游产品的售后服务品质。

③旅游企业应重视售后服务中的反馈跟踪。

④旅游企业应重视旅游企业的旅游消费者关系管理。

篇11

2.体育运动类信用卡中关于个人信用状况的记录,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为工作后依靠良好的信用记录申请更高额度的信用卡打下了基础。反过来说,这也使银行轻易地拥有了广大优质的潜在客户。

3.因为享受信用卡带来的许多优惠或礼品的赠送,体育类信用卡使大学生更加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同时为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运动健身氛围。

4.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体育系列信用卡更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消费需求较为低迷,此类信用卡的出现无疑增加了新的消费点,对于拉动内需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人人消费,惠及全国”的行为,有助于改变当前我国大的经济形势,实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当然,体育系列信用卡消费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学生盲目透支又无力还款,为得积分换纪念品而盲目消费的“舍大求小”的行为,还有屡见不鲜的信用卡诈骗、盗窃等现象,但笔者认为若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得当,这些问题是完全可以规避的。为此,大学生在选择使用信用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选择地理性办卡。体育系列信用卡并不适合每一位大学生,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消费结构、消费能力、消费方式及爱好习惯理性选择,不要盲目申请信用卡。

篇12

自2008年下半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并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下滑。此次金融危机对长期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经济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国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分析与解读这些变化,了解人们的消费趋势,有助于决策部门更准确把握市场,采取引导消费的有效措施。

危机意识加剧且消费需求紧缩

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端,首先是石油等资源价格不断高涨,推动住房、食物等商品价格连续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之后,冲击实体经济,引起实体经济下滑,金融系统岌岌可危,进而转为通缩。一些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相继宣告破产,或大量裁员,致使失业率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许多国家和个人的财富大幅缩水,造成人们对经济发展预期信心不足,消费的危机意识加剧。财富的减少,引发人们对收入增长的担心,从而抑制消费需求。

首先表现为信贷消费、借贷消费等超前消费延缓或终止。金融危机的性质决定了受其影响较大的必然是金融以及与金融关联度较高的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有关研究显示,一般人的现金消费额度一旦超过其月收入的6-8倍时就难以发生,因而在现代社会大额消费往往需要依托信用贷款来支撑。就中国人而言,“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消费发展前提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具有良好的预期,而此次危机恰恰强化了人们对未来增长的担忧,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

其次,娱乐性、享受性消费萎缩。据调查,艺术品市场遭受重创,出现画廊缩小规模,开始出租,甚至暂时休业的状况;全国不少城市陆续出现健身俱乐部倒闭的现象;投资者和收藏者均出手审慎,艺术品交易拍卖额锐减;旅游业方面,受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同比出游人数减少,行业收入下降。

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且理性消费行为日渐明显

如何使有限收入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是消费者面对危机需要理性决策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应对各种危机通常会产生适应性反应,即所谓应激性反应。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较多,如购买需要、商品信息、营销策略等,金融危机使许多因素变得不确定,对市场的预期也变得模糊不明,使得消费购买决策周期相对延长。

某项调查表明,购买私人轿车的多数人决策周期在6个月左右,但在危机之前购车家庭的决策周期远比想像中要短。调查显示,被访者对“从您家开始决定买车到最终购买,大约需要几个月”问题的回答,最有代表性的决策周期是6个月,26.7%的购车家庭决策周期正好是6个月,同时累计有74%的购车家庭是在1-6个月内完成购车。危机的到来,使市场动向、价格等影响消费的重要信息常常处于变动之中,这就使购买决策更加审慎,非理性消费、随机性消费减少,随用随买的理性消费行为已成为多数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虽然危机造成商品价格涨跌变化,但人们对此已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已能较为理智地选购商品,按需选购成为消费的主流。人们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商品和服务当中进行理性的选择。谨慎消费已成为当前消费行为的明显特征。

网络购物、租赁等新的消费方式呈增长态势

随着电子经济发展,网络购物比较省钱,比真正实体店一般情况下要便宜1/3,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购物,其崇尚的原则是能省则省,精打细算。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无须走出家门就可做到“货比三家”,他们经常大范围地进行选择和比较,以求所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最有个性。

同样,对那些积蓄不多,但又对某些高档商品有消费需求,租赁就成为不错的消费选择。如名牌高档时装、背包等,如果花一大笔钱只能消费较少的件数,但如果租赁,花同样的钱就可以消费更多的款式与数量。

发展性消费成为热点

面对危机,多数人将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寻求职业的稳定。为此,用于提升自我价值的文化性消费将进一步增加。为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学识和修养,人们会自动寻找学习和进修机会,以不断给自己充电。

危机也预示着机遇。在危机中如何发现机遇,也是人们面临的新问题。如面对全球范围的经济波动,大众了解经济现状的需求和对未来走势的关注空前高涨,使得原本只有专业人士关注的经济类图书成为人们寻求答案的重要工具。

结论及建议

尽管调查表明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到普通居民的日常消费,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镇农村居民,购物心态依然平稳。商场、超市的食品类、基本生活品类消费仍旧旺盛。但由于金融危机降低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以及居民的收入预期,使人们的消费倾向、购买决策、消费方式及消费心理都发生一定变化,在某些领域出现消费需求收缩、消费疲软的趋势。

因此,我国应一方面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增加国民的可支配性收入,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的传统消费习惯是“量入为出”,中国人的高储蓄率表明中国人不敢消费,其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没有消费能力,而是因为社保水平较低,居民不仅要存钱防病,还要存钱防老。对我国而言,扩大内需的根本宗旨是富民为本,强化公共服务,给老百姓以经济安全的底线,这样才能释放居民心中的消费压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后教育。经济放缓期一般是教育发展的好时机。当高等教育不再是就业的“金钥匙”,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后教育必然成为教育消费的重中之重。

同时,还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领域。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审美型发展。尽管危机的到来,使人们的超前消费受到抑制,但消费欲望具有惯性,休闲、娱乐、审美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只要引导正确,服务到位,休闲、旅游、娱乐等必然在促进经济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