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2-20 15:49: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篇1

二、有效把握小学数学的重难点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效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首先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其次会导致课堂教学过于分散,使学生听课后无法把握教材知识,不能做到学有所获。教学重点是一堂课中教师依据课程目标确定的,一般而言,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只集中在一两个知识点上,教师要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有效把握,并在课堂上充分落实。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明白,让学生真正理解。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找规律”这一内容时,依据教材给出的场景,给学生规律性地摆放了三种物体:盆花的颜色依次是蓝、红、蓝、红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能观察到盆花、彩灯、彩旗这几种物体的摆放规律吗?按照这种规律,右起第12个是一盆什么颜色的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简单的周期规律是重点。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方法找出规律,运算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的具体方法,这样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三、课堂小学数学设计与教学生成

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教学生成的具体效果。教学设计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去检验其设计得科学与否。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中,并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例如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设计一些师生间的互动或者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设计之前一般只是设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状况,比如由于学生知识的不足,导致教学环节不能充分有效地开展;或者由于预留时间不足,导致在活动后,教师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发现和改进。有的时候,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和不同班次间学生的差异性也具有密切联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班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这样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教学设计是理论,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篇2

一、概述

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二、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分析

(一)课堂外“知识获取”过程

将知识传授的过程提前到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由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教学视频和辅助材料完成。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学生整体情况,安排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包括:学习的内容、目标、练习以及学习记录。同时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为学生设计开发系列微课、练习题库、制作素材等各类学习资源,例如,制作一些时间短、信息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与此同时还需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比如QQ 群、微信群,便于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课前学习学生则依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源的侧重点,进行知识的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当他们遇到不易理解、难以把握的知识点时,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或资料,或借助于网络上的各种教育资源拓展思维,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完新的知识后,可以利用网络平成一定的课前针对性练习,检查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巩固学习内容。同时,练习结果也会提交给教师,用以检测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程度。另外,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要做好记录。

(二)课上“知识内化”过程

在课堂上,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不是教学视频的代名词,教师角色发挥的主阵地仍然是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自己在课前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向教师请教,接受教师的启发和个性化指导,或者学生将课前有疑问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师根据课堂需要成立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帮助,解决问题。若仍然解决不了,则最后请教教师。

三、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设计主要是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 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分析,制作课程内容(教学视频、PPT课件、测试题库等);设计教学活动,包括学习任务、分组规则、活动规则、评价机制等;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学设备、在线学习平台、网络资源等。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也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

翻转课堂能优化教学结构,由“以教导学”转变为“以学定教”,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能改变课堂职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分层教学,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教师有必要对其教学设计的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对翻转课堂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包括:课前知识的获取和课堂知识的内化。总体来说,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阶段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明确教学三维目标。在翻转课堂实施教学模式之前,需要进行清晰的教学目标分析,比如哪些内容需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哪些内容需要直接讲授等等;同时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哪些因素或特征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习者特点的个性化课堂方案,使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选定教学内容,设计计教学资源

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学生起始能力和终点能力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确定,接下来教师就应该设计合适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以填补学生学习前后的差距,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课前学习环境设计

设计自主学习环境,支持学生课下学习过程。翻转课堂中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其课下的自主学习过程,因此有必要对其自主学习的环境进行设计,支撑学生顺利完成课下的“知识获取”。同时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设计一些题目,并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给予价值判断,以检测其知识掌握的程度。

(四)课堂活动情境设计

提高学习效率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需要设计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供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学习,以促进其知识的内化过程。

(五)学习成绩交流展示设计

设计成绩交流展示活动,促使学生将自己的探究结果以及在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心得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升华。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资源不断丰富,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资源基础。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翻转课堂模式势必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2.《实用中成药》课程实施翻转课堂

《实用中成药》课程是五年制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中成药的应用情况,如药物组成,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是今后从事药品经营必备的专业知识。目前该课程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知识广泛,抽象难懂;学时少,内容多,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知识枯燥,学生缺乏兴趣;课堂上学生被动大于主动。课后学生知识内化缺乏监督评价。鉴于翻转课堂的优越性,《实用中成药》课程很适合这种教学模式。课前依据调剂员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工作过程,明确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制作学习任务包,包括学习步骤,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视频,反馈习题,学习提示,PPT课件,参考资料等。其中关键资料是学习视频,制作视频,是以每味中成药应用作为一个单位,视频时间5-10分钟,时间过长学生不能有效集中注意力。课前所有资料通过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视频,设置任务点便于视频按步骤学习为了补漏补缺,还将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视频也上传平台。学生还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讨论,留言,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来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分享学习心得。该平台还能通过课堂统计功能了解学生登录情况,学习时间段,视频观看次数,作业成绩,讨论次数等,有利于跟踪学习过程,保证学习有效发生。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

3.1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

工作过程导向源自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在对职业工作岗位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引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课程改革。我国也积极推行这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特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3.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堂教学

《实用中成药》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出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脱节,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不符,教学内容跟不上实际工作需要等现象。根据翻转课堂之前学习情况确定课堂教学以应用知识为主,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该课堂教学,其程序是:①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该专业今后从事职业方向有药品批发企业,药品连锁经营企业,社会药店等,在这个职业中的工作过程是药品的营销,转化成《实用中成药》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中成药的销售。②创设工作情境。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做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模拟社会药店这一工作情境进行中成药的销售。我校校内实训基地“海王星辰”健康药房为仿真药房,其质量管理、布局、结构、操作规程均与社会药店工作情境一致,完全能提供最真实的工作场景。③分析教学内容,整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中成药销售工作的需要的知识要求掌握中医辨证、中成药的功效与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等知识。④确定教学设计,仿真工作工程。教学情境为仿真社会药店,模拟中成药销售过程,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篇4

二、细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要将这三个目标进行细化并加以具体化,从而促进目标达成。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制定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素质教育,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并能使这些目标在课堂教学能够得以实现。能使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使大多数学生获得一些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能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巧设教法、学法,优化课堂结构

新课程改革下优化教法、学法,力求科学高效,在课堂教法、学法方面还要做得更细致,把握更准确。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要融进教师自己的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体现问题化、情境化、层次化。教师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新的教育理念必须经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转变为教学实践。我们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只改变教学观念而教学方法却没有跟进和改变。在实际的教法、学法设计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②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③把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在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合作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品质,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篇5

在课堂教学之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极为重要。教学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是备课中最关键的一环。克莱茵说:“好教师能使任何教科书都出奇迹,克服差课程缺陷,而差教师却会把好课程和好学生教坏。”教师的教学总体设计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筹划,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我从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和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程序以及化学课堂设计三个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

(一)以诱思点的切入为先导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探究。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系统、条理、规范的一面,也有繁杂、零散、正统的一面。如果教师没在诱思点切入上下工夫,照本宣科、枯燥生硬的讲授,怎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愿望呢?如何把化学基本内容变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知识探究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诱思探究切入点,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揭示规律为重点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质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例如,对于气体的制取,就可以抓住规律展开。先是研究药品的状态、所需的条件,由此可知所需的仪器。接着,收集气体的方法可根据本身的化学性质而得出结论。

(三)以多感官参与为手段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能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学课上实验很多,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分组让学生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原理。这样做一方面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会有真情实感的切身体会,这是学生单凭听或看所不能完全获得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各种感官协同活动,既能减少感知材料的错误,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程序

(一)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设计也就是把教学的有关因素组织在一起,按最优化的原则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一般地,新授课的结构则包括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后小结。

(二)课堂结构的功能

化学知识告诉我们,同是碳元素,其分子采取平面结构方式排列形成石墨,而采取立体网状结构方式排列,则形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元素构成一样,但由于结构方式不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同理,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从两种课堂结构的时间分配上看,传统结构把“检查复习”放在最佳时间里,转入“新投”时学生已经疲劳了,新课的教学效果就差。新的结构把“进行新课”放在最佳时间里,学生精力比较充沛,注意力也较集中,就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其次,从各个教学环节师生活动看,传统教学结构基本上是属于以老师的“教”为中心,以传授为主的结构模式。而尝试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以学生“学”为主的结构模式,“教”服务于“学”。前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而后者则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后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优于前一种课堂结构。

三、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化学学科是要通过实验、理论及其元素化合物性质用途等知识结合成的知识网络体系,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注重学生科学的发现观、思考观和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

篇6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从新课程教学理念到教学创新实践,还是从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管理评价,都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整体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面对成绩的取得,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之一:过多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工具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正视语文是非下苦功夫才能学好的这一客观规律,缺乏必要的语文实践体验,使语文教学流于空疏,导致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之二:在学科整合的大旗下,进行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导致语文学科“红杏出墙”,“不务正业”,“为他人作嫁”,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品德课。

之三:课堂上用大量的师生对话讨论代替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静不下心来潜心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有浮躁之气。

之四:语文实践的形式单一,朗读感悟有余,积累运用不够,夸夸其谈,学生不写字,教师不板书。

之五:在教学中出现方式、方法过多,为合作而合作,有哗众取宠之嫌,实际效果不佳的现象。

基于这些问题,我认为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准确定位,新课堂应该注重动态生成,更应该注重预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从课程性质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什么。教学设计必须要突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学会正确地理解和得体地表达,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第一,强调语言感悟。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精要、有效的科学训练,更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运用的创新实践。因而,设计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重视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语文课程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任何语文活动,都是思维活动,听和读,是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抓住了思维训练,也就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核心。

第三,开发学习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先要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明确教材编写意图。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倡导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在教学环节安排、教材处理、课堂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学习、平等对话等整堂课的设计中,体现对教师、师生、生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师生的生命生成。

体现民主和谐。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构建“和谐课堂”。课堂中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环境和谐、学生发展和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要义。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赞赏,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专长。在课堂对话设计中,要体现出民主、平等、热情、真诚和合作。教学环境、氛围的设计上要突出和谐,在师生交流环节设计中,表现出友善、商量、切磋、讨论、倾听、沟通、信任;在师生互动设计中,要尽量留出时间,允许学生答错了再重答,答不完整允许再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整个设计应该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互信的课堂设计。

构建对话机制。汉字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和语文阅读的多解性,语文教学构建“对话”机制,正是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性的潜力,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的水之荡、石之激。因此,教学设计要把握对话的创造、生成功能,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情境对话。通过对话,改善教与学的质量。

追求教学创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课堂教学的现代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根据语文新课程所表现的新理念,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思考的时空,尊重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成为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创新者。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生成能更好地达到预设目标,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评课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评价,也就是对教师预设能力的评价。

教学目标的设计。预设什么,怎样预设,首先得弄明白为什么而预设,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既能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又能为评价提供依据。

语文教学目标一定要有语文学科的独特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立足“字、词、句、篇”,提升“读、写、听、说”能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可操作性强。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中介。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一堂课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其教学方法怎样设计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一堂课如果没有一定的容量的教学内容,那也将会是一堂空洞的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应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的刺激程度,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

教学内容确定后,更重要是还要从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出发,创造性地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立足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适当拓展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厚,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水平选用教材,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地舍取、重组或调整,使教材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一定不要生硬地照搬教学参考用书。教师要在重视学科知识学习和学科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语文生命性、人文性的感悟和表达。教学内容要开放,注意有限的课堂与无限的生活的沟通,处理好文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的关系。

篇7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比如:学生在学习"百以内不进位加法"时,许多学生在学之前,都能正确算出答案,一些学生还能把算理清楚的表达出来。如果还按教材安排的起点去设计教学计划,学生就会"吃不饱"。有如,在学习"元、角、分"之前,我调查全班同学,结果发现,大多数同学不仅对元、角、分认识,还会使用、换算。全班49名同学都认识元、角、分等各种纸币、硬币,或多或少都花钱买过东西;全班有42名同学知道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认识元、角、分",显然不符合学生实际。为此,我把教学起点调整为"用元、角、分纸币、硬币换算",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相学习,用换币、买东西、拍卖等游戏形式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认知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例题,更谈不上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例如:在学习三步计算试题时,我在所教的两个班(四·3班和四·4班)进行了对比实验。

(1)前测: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四则计算顺序,对做数较大的计算题有畏惧情绪,错题率较高(每班每次作业有半数人有错)。两个班同学的计算能力、计算水平基本相同,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匹配较好。

(2)教学实验:实验班(3班)我没有按例题编排顺序一步一步的讲计算规则,而是出几道相关的一步、两步计算试题,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编题,看哪组编的题多、形式多,这样一下就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每组编出了十几道试题。全班汇总后,请学生挑出没见过的、有疑问的几种形式的试题试做,并讨论总结出好的计算方法。课堂效果: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非常喜欢做自己编的试题,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非常全面、准确的找出了计算规则,而且还总结出易错点,怎样做又省事又不容易出错。总结之后,学生意犹未尽,还要求再编、再做。控制班(4班)采用常规教学手段,按顺序2课时完成课本的4个例题,教学形式是小组讨论,按教师的要求把准备题改编成例题。学生试做,教师讲解计算规则。课堂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兴奋程度一般,按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做题,完成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3)后测:运用问卷调查实验后对学习数学、做四则计算试题的兴趣,测试学生实验后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作业追踪观察。

(4)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班的学生测验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班的成绩(实验班有50人,有35人全对,控制班49人有20人全对);实验班同学对做四则计算试题的兴趣、信心高于控制班,实验班的作业质量也优于控制班。

实验表明,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领会教材意图,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分析教材不足,敢于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题材应作调整、修改和补充,不必刻守一例一课,照搬教材。因为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会主动探索,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篇8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029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是体现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中必须创建一种既发挥教师教学指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以此为主要思想,经过多年不断探索,我总结出“指导学生研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强化跟踪训练――提高自我反馈”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指导学生研读

指导学生研读是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和自读课本及相关学习资料,它能将学生阅读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指导”与学生“研究”成为一体是关键。化学课堂教学首要条件是“有的放矢”,而“研读”是必须准备过程。在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发挥研读的权利,可使学生居于学习主体地位。研读课本和学习资料所提供信息,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通过研读,学生可明确学习目的、找出重点、难点,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组织学生研读,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整合知识能力,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研读。

1. 选择研读

开始尝试可选择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易由原有知识迁移而来的化学性质和物质运用等知识学习,可给出研读内容的框架,使学生有针对性完成研读任务。例如,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有得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研读。给出内容框架:从得失氧研读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研读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化合价――从化合价角度迁移研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时间以5分钟左右为宜。

2. 重点研读

随着研读能力的提高,可选择重要的理论知识和重点掌握的化学知识,可设计出研读要求和思考题,让学生自主完成。例如高一氯气性质教学,可设计如下要求:

氯气的化学性质

①从氯原子结构分析氯气化学性质

②与金属反应:Ⅰ. 与金属钠、铜反应的方程式和现象、产物溶于水后颜色;

Ⅱ. 铁与氯气反应方程式及化合价变化特点。

③与水反应:Ⅰ. 反应特点及方程式;

Ⅱ. 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成分及对应性质;

Ⅲ. 次氯酸的漂白性、不稳定性、极弱酸性。

④与碱反应:可由氯气与水反应联系到氯气与碱反应、氯气制漂白粉、漂白粉久置空气失效反应特点及方程式。时间以8分钟左右为宜。

3. 整体研读

待时机成熟后,可选择整节内容供学生研读,给出研读内容知识纲要,设计综合性思考题结合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生学习时间紧张程度,也可安排课前研读,研读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

高二教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设计如下研读纲要:

①化学反应中化学键变化及实质――气体反应中分子分类――活化分子碰撞分类――化学反应发生的充要条件;

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探究――分类归纳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质探究:活化分子个数、活化分子百分数、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变化分析;

③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一定量气体,压强、体积、浓度的关系――分类归纳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④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探究――归纳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质探究:活化分子个数、活化分子百分数、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变化分析;

⑤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探究――归纳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实质探究――活化分子个数、活化分子百分数、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变化分析。

设计一些思考题

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纯液体、溶液、气体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如何对其化学反应速率影响;

②气体反应物参加的反应,分别改变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活化分子个数、活化分子百分数、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如何变化。

研读指导和要求设计,可把知识与问题串联起来,使学生在研读中解决问题、在探索中把握知识结构,可让学生体会到研读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可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主体利用集体智慧,有目的地解决问题。合作探究是学生在研读环节中形成的认识水平的检测和认识过程的重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中之重,结合教师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可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中开发学生认知能力。

合作探究的教学可按如下方式进行:(1)同桌合作,可由同桌间结合各自研读合作整合知识结构,也可由同桌间一问一答梳理知识网络,还可由同桌间合作剖析知识疑难。(2)分组探究,将前后左右四位同学分成一组,各选一组长,知识明确之处达到共识,知识疑难之处讨论分析,教师也可参与其中一组或几组探究,时间以5―8分钟为宜。(3)集中探究,每组推送一位同学发言人,由其中一组同学发表自己见解,教师需适时加以引导,结合此组学生见解,教师及时带领大家分析,不够完善之处可由其他组同学加以补充,疑难之处由教师剖析完成。(4)总结评价,可由教师实施或学生讲教师补充或全由学生完成。

例如,在“乙酸”教学时,在学生研读的基础之上,学生和教师共同提出探究流程:乙酸物理性质――乙酸表示及结构与官能团――乙酸化学性质。乙酸化学性质探究又提出三个讨论题:(1)请用事实说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硫酸、碳酸、乙酸的酸性强弱。(2)结合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说明酯化反应的概念,反应规律及反应方程式的书写。(3)如何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学生先通过同桌合作探究形成初步认识,再在小组中边实验边讨论,气氛热烈,教师及时答疑解惑,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集中探究则能集思广益,充分说理,同学间不同结构及认知水平的交流、碰撞、补充,往往会有一些独到发现,深刻理解疑难点。总结评价可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互帮互助,在实践中吸取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强化了学习效果。

三、强化跟踪训练

跟踪训练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理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强化。

学生探究知识过程必须尊重认知规律,既有理解知识的过程,又有内化和运用过程。跟踪训练是内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是在“实践――认识”的基础之上实施“再实践――再认识”。由此可知跟踪训练在前两个环节结束之后必不可少,而且必须强化。跟踪训练的习题设计,首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根据探究知识来选择,紧扣学习内容,紧扣教材,不可盲目追求难度,也不可草草了事。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知识特点来设计,即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差、中、优生;既能巩固基础,又能强化运用;既有选择、填空,又有推断、解答;既可模仿熟练,又可创造提高。同时训练形式可以多元化,除笔练形式外,可以口头训练、实验操作、分组竞赛,还可以学生自己出题、交换作答,交换评价,课内训练和课外训练相结合。此外要严守科学性,训练题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能出现知识性、常识性错误,更不能前后矛盾,化学用语规范合理,答案明确清晰。最后选题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多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多种形式的跟踪训练,是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通过训练可在理解知识、分析问题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综合评价能力,从而使认识水平达到一个新境界。

四、提高自我反馈

学生自我反馈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使学生深刻理解、强化记忆,也能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认知水平。

经过“研读――探究――训练”三步教学,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及时自我反馈可进一步对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还能对学生进行评价,取长补短,为今后更好学习奠定基础。自我反馈的内容一般可以是:(1)知识反馈,反馈所学知识结构、挖掘知识联系、系统知识网络。(2)认识反馈,反馈学习得失,结合自身特点评价学习方法。(3)体验反馈,反馈学习感受,培养积极进取理念。

例如“共价键”教学时,学生常会进行如下反馈:

(1)梳理共价键形成及特点,归纳共价键分类及表示,比较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异同,明确化学键实质及分类。(2)评价知识掌握情况,小结探究知识方法,确定以后完善之处。(3)感悟学习过程中情感变化,体会探究知识中难易相随,形成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学生在“听课模仿”基础上,学会“研读”,学会“动手”,学会“运用”,学会“思考”,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研读――合作探究――跟踪训练――自我反馈”的教学设计,确实可起到积极推进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灵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科学教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低效教学课堂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有效课堂才是提升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不断获得知识、积累知识并不断进步的过程。小学科学教育应始终把让学生有机会亲自探究自然奥妙,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小学科学教师就必须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的策划和调整,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提高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习探究欲望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一,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教学情境要与课堂探究的问题结合对应起来。创设的情境必须是通过学生视角产生的,如果教师用成人化的视角去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无法理解和发现问题。第二,创设情境开放度不要太大,避免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探究活动内容之间缺乏联系,使学生产生太多无法探究或与探究内容不相关的问题。第三,创设符合学生经验水平的情境。有些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缺乏真实感,不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无法引导学生充分发展思维。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潜在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和所要探究的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时,可以利用自制的“迷宫电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探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下小电灯会亮,什么情况下小电灯不会亮,从而发现哪些电路是通的,哪些电路是不通的,电路不通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哪些材料可以导电、哪些材料是绝缘体了。他们通过游戏的过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来获取知识。

(二)运用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分层次进行提问,首先要提问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点,其次所要提问的是基于这些知识点的扩展和延伸问题。教师通过对课堂基本知识点的提问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所教学的哪些知识点已经被学生吸收和理解,哪些知识点学生还没有掌握。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二次教学,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提问,准确用词,将所要提问的问题表达清楚。例如,在进行《沉与浮》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提问“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因为学生不能理解“因素”这个词语的含义,所以就很难理解问题的含义。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具体、指向明确,不要模棱两可,不可包含太多含义。例如,在教学《溶解》这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慢慢搅拌,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时候很多学生都会答非所问,因为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就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如果教师这样提问“仔细观察食盐、沙等物体,看看它们在颗粒大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学生就会把观察力和注意力放在物体的颗粒大小上,放在所要探究问题的核心上。教师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也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在认知上使学生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样才能启发学生思考。

(三)教学设计充分预设,有效利用教学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行为,为了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会在授课之前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整体安排。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使得所有教学活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之内,但是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就会阻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充分的教学准备和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但是充分的预设并不是教师对教学的完全控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能机械地按照原有的方案确定教学思路,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调整课堂的节奏和内容,不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和步骤。但是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预设和生成的节奏,一有课堂“生成”就紧抓不放,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有的教师甚至把“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需要教师全面理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准确把握教师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建构

篇1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自觉地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一特点既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提出,又从现在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说明小学科学教育应呈现差异化。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时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提出不同方案。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社会与家庭的影响下,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学生热情奔放,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遇事开朗,有的则顾虑重重,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一样,这都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的。我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一棵大树》一课时,环节安排是先观察一棵大树的图片,看能发现什么?再带学生到操场观察一棵大树,看又能发现什么?第一个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后相互交流,全班好中差都交流。在实地观察一棵大树时,我对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对思维较好的学生从观察的维度和细度作了明确要求,有学生就发现同是一棵树上的叶片,但颜色和形状也有差异。对思维一般的学生只是从观察量、观察要求上作不同的安排。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从不同的角度都体验了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展现生态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唤醒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动态生成的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教学环境的创建上等,要有生态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动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自然生成,能力形成,情感养成。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先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乌鸦喝水》的场景,激发思考:“乌鸦为什么要用小石头而不用其他材料?”一问激发起学生兴趣,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集中到了对物体的沉与浮的探索上来了。这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在小组实验时,我提供了学生常见的20多种物体,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充分获得经验,学生在汇报时显得兴奋而充实,这时,我问学生怎么能让沉在水底铁制材料的物体也能浮在水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点燃,我先用视频播放造一艘铁船的过程,这时再出示欣赏现代舰船图片。我再用学生常玩的橡皮泥做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验证,体验了过程。在这个学习生态环境中所有的教学目的都达到了,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篇11

一、从教师教学看,教学设计要关注教师怎样教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动态过程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语文课堂教学是丰富生动的,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外,还必须在设计中注意做到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精讲精练,落实“三维”目标,做到教得生动,学得活泼,轻负担,高质量。

(一)目标清晰适切。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目标过高,教学目标达不到;目标过低,学生感到没味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分析教学内容之前,就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弄清楚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本学年(学期)、本单元(主题)的目标是什么,再思考本课时的基本目标,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具体、可察、可测,要分层,以便于分类施教,也便于自己和他人评价。

(二)重视课堂生成。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活力。预设是教学主体的筹划与设计活动。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成长。我们必须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双重特征,二者各有其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新课改要求关注动态生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生成”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设的成分,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中的“生成”可分为“可预设的生成”和“不可预设的生成”。前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准备范围内的,是教师有意预设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相关生成行为;后者是随机的、偶发的,是意想不到的,甚至是突发的事件和行为。此时,课堂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将变成机械的程序,缺乏生气和乐趣。 (三)注重精讲精练。“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核心要素,揭示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讲求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设计要在“精”字上下功夫,适当留白,精到精粹,实用高效。

二、从课堂文化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师生生命成长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倡导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在教学环节安排、教材处理、课堂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学习、平等对话等整堂课的设计中,体现对教师、师生、生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师生的生命生成。

(一)体现民主和谐。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构建“和谐课堂”。课堂中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环境和谐、学生发展和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要义。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赞赏,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专长。在课堂对话设计中,要体现出民主、平等、热情、真诚和合作。教学环境、氛围的设计上要突出和谐,在师生交流环节设计中,表现出友善、商量、切磋、讨论、倾听、沟通、信任;在师生互动设计中,要尽量留出时间,允许学生答错了再重答,答不完整允许再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整个设计应该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互信的课堂设计。

篇12

基金项目:2008年怀化学院科研资助项目“高校声乐技巧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HUY2008-50。

有效教学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及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有效教学的研究。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声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声乐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声乐教学的重要课题。

声乐有效教学是指声乐教师遵循声乐教学活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科学的方式方法,成功促进学生的声乐学习和终身发展以及声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获得积极的教学效益,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优化声乐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实施最佳的声乐教学方案,实现学生对声乐学习的最大积极性,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和表现能力发生预期的变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由于通过优化声乐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减少和克服声乐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声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因此笔者认为,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效的教学设计,优化声乐课堂教学设计是实现声乐有效教学的前提。本文根据“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提出优化声乐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试图为实现声乐有效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认真分析学情,把握真实状态

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高校的声乐课堂教学,多以单人课和小组课为主,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是个性、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他们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接受外部信息的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增强声乐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学情分析不仅要了解声乐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需要、能力水平、智力类型和学习风格,还要研究学生对声乐课学习的期望、分析学生的知识和生活视野、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等。此外,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将声乐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差异地适应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精心设计多种类型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渠道,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供适切性的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确定具体可行、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准确性和明确性,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首先,声乐教学目标应该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声乐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撰写,以声乐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当然,三维教学目标并不是要求在每一节声乐课上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其次,声乐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定的层次。声乐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也必须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制定面向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的,即声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拟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之分别适合于好、中等、一般三类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他们在各自声乐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三、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的选择是优化声乐课堂设计,实现声乐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声乐课堂教学存在单人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形式,再加上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情况千变万化,因此在选择声乐教学方法时,应该根据本节声乐课教学的任务、内容、对象、方式、手段、条件等诸多因素,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使用示范法的时候笔者认为,对于程度较浅的学生,在布置其演唱新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完整示范是有必要的,因为通过教师规范的示范能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使学生明白该如何去演唱与练习;而对于程度较深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先通过一些语言解释或分析乐曲,启发学生对乐曲有所理解之后,让学生自主练习,但在练习过程中也可通过示范给学生一些提示和帮助。在声乐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示范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反思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式教学法等,如果教师在一节课或者一个教学阶段只采用单一的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会感觉教学单调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既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又是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它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是两者有效的统一。在以往的声乐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预设,忽视了教师的经验与风格、学生的认识与体验,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设计的教学策略则完全一样,使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千人一面,从而导致教学的低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例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弹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创造性的空间和时间。其实声乐教学的设计不仅存在于教学前的备课环节,还存在于声乐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临时发挥、声乐教师的即时表现也构成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声乐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对教学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按照学生声乐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临时调整教学万法或改变教学策略,教师的这些行为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声乐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坚持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既要重视课前预设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一种积极的动态设计的能力,这样才能提成课堂教学质量。

实现声乐有效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是前提。声乐教师要具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发展”,认真分析学情、把握学生的真实状态,深入吃透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声乐学习的最大积极性,使学生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增强和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 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j李宗堂.引导学生声乐学习的有效途径[J].中国音乐,2001(2)

[3]沈建民.论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4]龙宝新.陈晓瑞.有效教学概念的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5]程 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