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0 15:49: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法的运用,为提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文学素养提供依据。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首先,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诗歌在语文考试中所占比例不高,教师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在教学中将诗歌层层分解,导致诗歌语句脱离了诗歌的整体语言环境,使诗歌缺乏美感,使学生缺乏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其次,朗诵是诗歌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诗歌朗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而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只注重诗歌教学的速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诗歌朗诵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产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第三,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少,教师只讲解诗歌的具体含义,让学生机械地记笔记,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和含义理解不够,更无法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与创作意图,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诗歌审美与鉴赏能力
由于学生对作者的诗歌创作意图与创作背景难以掌握,而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具体意境。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诗歌教学。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资源中搜集有关作者创作年代与创作背景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诗歌创作意图与诗歌产生背景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例如,在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诗歌作者的故事,以及作者创作《沁园春・长沙》时在其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资料可以以影视作品、历史记载的形式出现,教师将从网络资源搜集到的诗歌利用多媒体等形式播放,使学生充分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意图,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诗歌中所表达情感的领悟,对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诗歌朗诵竞赛,培养学生诗歌朗诵意识
诗歌朗诵是诗歌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才能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将诗歌的具体含义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表达出来。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并朗诵诗歌。例如,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开展一次班级诗歌朗读比赛,诗歌朗读的内容由学生设定,教师给学生准备时间,朗诵内容可以是本学期学过的诗歌,也可以将朗诵内容开放到课外诗歌,只要是学生喜欢并能够充分表达其诗歌内涵的内容即可。教师找一节自习课作为诗歌朗诵比赛时间,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带衬托诗歌意境的背景音乐。学生先确定比赛内容并加强练习,对自己选定的诗歌深入了解,并在比赛过程中通过朗诵将诗歌的创造意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自主意识,对提高诗歌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创造写作机会,加强学生诗歌创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写作机会,培养学生诗歌创作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例如,在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再别康桥》进行仿写练习,自主选择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可以根据徐志摩先生的作品进行模仿,简单的模仿写作使学生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此外,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写作手法之后,对诗歌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诗歌创作。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机会,在课后作业中给学生布置字数较短的短小诗歌创作,并将其创作结果带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评价,为学生创造诗歌写作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对诗歌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世界。然而进入高中后,多数学生对古诗文学习逐渐感到不适应,力不从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初高中知识之间存在着“断层”。
一、开发初高中古诗文教学衔接校本科程的必要性
(一)初中与高中课程目标的差异造成“断层”
在诗歌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为:“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为:“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由此可见,初中与高中在教学目标方面确实各有侧重,而高中学段的学习难度却陡然上了一个台阶,这表明两个学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
(二)初中与高中课程评价的差异造成的“断层”
在诗歌方面:7~9年级阶段考察重点是背诵与默写,试卷题型是填写上下句,内容主要以经典名句为主。而高中阶段考察重点是鉴赏诗歌的能力,试卷题型是分析意象意境、品词炼句、体悟情感及表达技巧。
在文言文方面:7~9年级阶段阅读的评价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试题内容以课文注解的词句为主,而这种教学要求也就不能使学生自然地过渡到高中文言知识的学习。
所以,初中生古诗文部分得高分是依赖于积累与识记,但他们升入高中后,面对文本中突然出现的众多的词法、句法、技巧等知识不能有效的理解与把握,实践运用更加艰难,也就不能体会到获得新知的快乐。
二、开发初高中古诗文教学衔接校本科程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外对于课程衔接与校本课程开发已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借助学校推进校本科程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古诗文知识水平,并按照学科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引入新的知识,消除初高中知识之间的“盲区”。
三、校本科程研发的策略
(一)具体分析初高中古诗文课程的衔接点,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
将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有关古诗文的例文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比照,确立衔接课程的知识点。初中教材选定的诗文篇幅较为短小,文义较为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文本的内容与主旨;高中教材选定的诗文有一定的难度,诗文篇幅长,选文为历代的精品名篇,诗词歌赋文各体兼备,这之中亦有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写景方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鉴赏诗歌的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词义和少数虚词的用法。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学生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学习与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
(二)开发以课程衔接为目的的古诗文教材
初中的文言文多以短篇寓言、魏晋南北朝笔记为主,所以衔接教材宜多选取以故事性和说理性见长的课文,适当地引入有难度的例文。而诗歌鉴赏的知识也不要面面俱到,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性的原则,由浅入深,不断引入新知。
(三)教师更新观念,探寻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步下降,理科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多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而且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他们会在愿学、好学、乐学、活学中形成语文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四)研究衔接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阶段测试、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鉴赏诗文、朗诵表演、生生互评等方式考察评价学生的诗文水平。这样既达到了夯实新知识、肯定学生能力的目的,又能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新的学习体验,进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
五、校本科程研发的思路
(一)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和对初高中古诗文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探索造成初高中衔接困难的原因。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具体的教学策略。
(三)对策略进行实施。
(四)通过座谈、走访和检测等方法检验教学策略的效果。
蓉城十一月,天公作美,暖阳如春。南充市高中语文黄政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黄政老师的带领下,于11月6日上午准时到达成都市石室中学文庙校区参加高考语文名师示范课观摩活动及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分析与备考策略培训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有三大内容:观摩示范课,听讲座,参加主题沙龙。
(一)示范课:花开三朵各傲枝
〈一〉
11月6日下午,冯小琼老师献上了一堂极具实践价值的示范课:《现代文阅读模块概括能力的复习》。
冯老师基于学生学情,步步引导,让学生树立了一种观念:答题思路就在题干中,答案就在文本中。并在师生合作中,让学生学会了摘抄法、连缀法、转换法等概括方法,要求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做到四有:有序、有数、有术、有为。
〈二〉
11月7日上午,陈维贤老师呈现了一堂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示范课:《诗歌鉴赏之读懂诗句》。
陈老师首先提出了诗歌鉴赏要三方面并重,实现综合突破的策略,即知识、能力、方法三方面并重,并从真正读懂、题型方法、精准表达三个层次上进行训练突破。
教学过程中,陈老师以探讨如何读懂诗句,研讨理解诗句题做题方法,探讨与诗句理解相关选项的解决之道,整理、构建、内化等四重任务为推手,步步推进,在“读懂(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方法和认识的突破。学生认识到:在做题过程中,要真正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不仅要积累必备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和能力。
〈三〉
11月7日下午,默文婷老师从学生解题能力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默老师从具体生动的题例中教会了学生读懂诗歌的重要方法,并把它们总结成四句话:还原现汉常态,填补内容空白,琢磨语句修辞,思考表现手法。
(二)专题讲座:名师频出有真经
〈一〉
11月6日下午,冯小琼老师作了名为《深研高考语文命题,导向课堂提质增效》的讲座。
冯老师指出,高考命题有三次变革,从考是什么(知识立意),到怎么做(能力立意),再到如今的考思维方法(素养立意)。她从评价体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教语文,他认为,学生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应该构建起自己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并打通各个复习模块间的联系,综合归并一些系统和训练,做到化繁为简,以求高效。
〈二〉
11月6日下午,罗小维老师作了关于高考作文复习策略方面的讲座:《阅卷忧思与指导策略》。
罗老师有六年的担任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组长的经历,对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改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主要从高考阅卷的情况引发的十大忧思出发来展开论述,指导高三的作文复习和备考策略。罗老师特别强调了老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指出了老师写下水作文的重要性。
〈二〉
11月7日上午,黄怡老师作了一堂生动而务实的讲座:《高考语文薄弱模块复习与优生提升策略》。黄老师认为:学习一定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牵涉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思维活动过程;考试一定是一场越来越关乎素养的测试。
黄老师特别强调了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和做好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列举了一系列学生做的优秀的读书笔记案例,以实际的案例证明了读书笔记在高考复习中突破学生薄弱环节的重要性。
黄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和学生开展的阅读时光、我看天下、书写规范等语文教学活动,讲解了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这些活动是她在教学中实现突破与培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黄老师还强调一定要严选试题,要严,要全,要活,要透;同时,她还介绍了对高三学生进行心理调试的做法,要百炼成钢,也要有法有方。
高一语文必须掌握的三种技能一、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三、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四、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高一语文高效率学习方法(1)预习
在测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
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因为提高课堂效率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呢?
a、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b、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c、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
d、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e、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有的同学在听课,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错误的,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要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f、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a href='//xuexila.com/fanwen/shiji/' target='_blank'>事迹梢钥朔?a href='//xuexila.com/naoli/' target='_blank'>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
g、注意和老师的交流,目光交流,提问式交流,都可以促进学习。
提高语文学习的三种技能1、学会快速阅读
2、学会快速书写
3、学会快速笔记
同时,巨人专门推出了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以期使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重新聚集。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一点一滴的重要,其实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如果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就会永远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永远干涸。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将积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其意义非同一般。应该说,这为改革语文教学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一、语文积累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语文教学界重视积累的人越来越多,但认识中的模糊、偏颇也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视野狭隘
人们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看法却往往大相径庭。不少人谈积累都只局限在语言层面上,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不在视野之内,这就是个“大语文”“小语文”的认识转变问题。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热切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教育能造就出“孔乙己”式的酸秀才,却很难培养出心胸开阔、涵养丰厚、有历史责任感的现代英才。语言积累方面,则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文字符号,记住一些词语, 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一些精彩语段、篇章就万事大吉。
(二) 理解机械
积累是什么,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不是死背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是不动脑筋地记诵他人语段、篇章。当前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切断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经验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机械的累加、堆积。积累的对象必须是有意义的内容,不能是无意义的符号群。弄清内容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一切理解、感悟、品评、揣摩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学生的兴趣难以持久,“悟性”也会逐渐萎缩。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就是这个原因,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何异?
2.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只有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眼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把眼界打开,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价值判断的标准,研究探索积累的方法策略,而不是充当包办太多的“保姆”,硬让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积累指导偏重于内容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内容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 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己“持续发展”。
二、高中语文积累的做法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1.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2.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3.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在逐渐熟悉新课改的理念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了在新一年的教学中,针对高一新生以及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对高一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究。
在整个高中的语文学习当中,高一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很重要且很关键的阶段,高一一学年语文要完成必修一到必修四四本书的学习,这为高三的复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是积累储备知识的主要时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得要领,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学习信心受挫,从而造成学习兴趣降低,成绩的不断下滑。
1.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不同点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繁多,课时量少,高考压力大,在课堂上,生动活泼、畅所欲言、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较多,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文字表达的方式较多,这也更符合高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在课外,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比比皆是,充分发挥了语文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出高中语文教材的知识技能密度大、难点多、要求高、坡度陡的特点。
初中的语文学习方法较单一,有许多内容"读读背背写写"即可完成,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要采用机械记忆识记的学习方法;而高中语文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所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方法纷繁多样。
2.高一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的问题
2.1 不良的学习习惯
初中科目较少,课业负担较轻,语文学习的内容比较浅,能力要求层面较低,而高中科目较多,学习压力较大,语文学习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积累,如果还是按初中的学习习惯,那想学好高中语文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2.2 学习态度不端正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以来还是把初中的学习态度带进了高中的学习生活。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中的三年里并没有很用功刻苦,只是在初三的一年里才抓紧时间就很轻松的考上了高中,有的很可能还进了重点中学的快班,尖班,从而觉得高中也不过如此。因此也认为,高中也是这样的,高一高二也可以随便学习一下,根本用不着用功,也一样能有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再加上语文科目近年来不太受重视,特别是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更是对语文不屑一顾,认为语文嘛,随便学一学就可以考个一百多分。具有这样想法的同学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高考不同于中考,中考是过关性考试,而高考却是选拔性考试,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成千上万考生中选拔优秀人才,而能够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却是少数的。如果一直抱有侥幸心理,想在高三时在发奋努力一两个月就能考上大学,那最终的结果将让你后悔终身。很多同学到了高三整体复习时,才发现自己很多知识都处于缺漏状态,这时候从头再来积累记忆,为时已晚。
2.3 学不得法
上课时,老师把每课的重点知识做了讲解并归纳总结,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对要点没有听到,笔记记了一本子,但是课下不去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方法只是记在了本子上而没有记载脑子里,做作业时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背诵时,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还是按照初中的方法死记硬背,高中很多篇目较长的文言文,单凭死记硬背是很难完成的,久而久之,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拖欠越来越多,难题越积越多,解决起来的就越困难。
还有的上课不听讲,下来自己凭借参考书自学,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针对学生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我从高考语文试题的几类题型出发,对高一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3.古代诗文阅读
3.1 文言文阅读
高考新课标考试大纲中规定:高中阶段语文学习要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用法,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这些知识如果等到高三总复习时再来归纳总结记忆,一是时间不允许,再者学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记住和掌握。因此,我建议在高一教授文言文时,就要重点去强调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并作归纳总结,此时词汇积累量少且时间宽裕,能够及时的进行检测,反馈掌握情况,为高三的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文言文翻译句子历年来都是失分较多的题型之一, 翻译句子的前提就是掌握重点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再者就是在翻译是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初中的文言文大多内容浅显,没有太多难懂的文言实词、虚词,高中以来,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知识深度的加深。高中所学习的文言文难度就有所加大,程度有所加深,要扎实掌握这些实词、虚词,在高一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就要严格执行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做到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使学生脱离文言文翻译书,通过字组词,词连句,最后再根据上下文整理通顺的方法翻译文言文,通过高一高二的连续不断的训练,到高三复习时,学生面对课外文言文也就不再有惧怕和抵触心理。
3.2 古代诗歌鉴赏
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古诗鉴赏包括以下两个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也是学生最害怕最难掌握的题型。失分的原因主要有:答题语言不规范,没有词语可用,不会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格式不符合要求,不分层次,没有分条缕析;读不懂诗歌,更不用说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就是诗歌学习,学生刚开始进入高中语文诗歌学习,那么就要从头抓起,从高一开始就学习规范答题,练习使用专业术语。经过三年的练习,积累,高考时使用专业术语,规范答题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4.语言文字运用题
语言文字运用题我主要从正确使用成语和辨析修改病句两大方面来谈。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不断的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么多的成语,都到课业压力很重的高三去记忆,恐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可以着手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可以从以下几类开始:
4.1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罪不容诛、文不加点、七月流火等
4.2 褒贬易混的成语:弹冠相庆、胸无城府、连篇累牍等
4.3 褒贬两用的成语:如虎添翼、粉墨登场、独善其身等
4.4 易重复运用的成语:水到渠成、生灵涂炭、三令五申等
4.5 有特定含义的成语:妙手回春、举案齐眉、首当其冲等
4.6 常见且易错的成语:差强人意、侧目而视、惨淡经营等
4.7 表示谦敬的成语:蓬荜生辉、忝列门墙、敬谢不敏等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鉴赏的目的是批评,它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E级)。在高中语文诗歌,小说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和认识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生活品位、格调、情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现鉴赏目标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人的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两大方面。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个体素质必须通过“内化”才能形成,这一内在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素质教育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道德和其它各种活动中的主动性。
但是,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避免走入贬抑或削弱、甚至排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误区。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忽视。在当今中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如何冲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向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为此,在诗歌、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既要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化”的鉴赏步骤,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发表个性色彩浓厚的独到的见解。归结起来,主要是把握好三个教学环节:
1.1 学生独立鉴赏前的教师示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自由发挥,相反,在给学生较大的自由之前,教师不能放弃对实现预期目标而作的必要的引导和调控。在诗歌、小说单元的教学中,在学生独立完成鉴赏活动之前,教师应选取典型范例,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鉴赏。
1.2 课外准备工作的组织指导。学生在完成鉴赏活动之前,一定要经历一个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阶段。在此阶段中,教师应布置“课题”,确定讨论方向,提供基本的资料目录。在学生个体的观点形成之后,教师又应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评议(教师可参与其中的讨论并作必要的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自己寻找答案)。形成统一的意见之后,由学生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负责成文,以备课堂讨论。整个过程始终不忘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首先,在教师的示范与激励机制下,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鉴赏活动,主动参与、互相激发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其次,学生在查找资料、选择资料中逐渐超越感性,上升到逻辑的理性的思维,观点从潜在状态被激活到现实状态,其中颇有创意的见解闪耀着创造思维的光辉。再者,学生在从产生观点到形成文字的过程中注意遣词造句,连缀成篇,这又是一个创造过程。
2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培养人在整个一生中丰富自己智慧的需要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他反对“单纯智育”的观点。他说:“那种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以外什么都不去想的学生,他的命运是不值的羡慕的,千万不要让你的学生被这种学究气所控制。”为此,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适应将来瞬息万变的生活需要的能力,教师就一定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关心到底的框框。因此,在诗歌、小说单元教学中,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证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鉴赏过程的确能起到培养素质的作用。
2.1 技能素质的培养。在诗歌、小说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鉴赏过程可以使学生最先得到技能素质的培养。其中集中体现为学习技能的培养,即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我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证明:高中同学只有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时,才有可能主动地、愉快地、积极地投入学习。那么,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激发同学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应善于运用新颖独特的、以点带面的预习激趣法,可以激发这种浓厚兴趣。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之前,我布置了以下两道极富艺术趣味的预习题,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请列举三首我们没有学过的苏轼的古典诗词,(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并简要介绍作者在这三首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古今中外以咏古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很多,请列举三首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不一致的咏古诗。
课后,我在检查同学们的周记时,发现不少同学都认为“通过这两道预习题开阔了学习、品鉴中国古典诗词的视野”,“我们在完成这两道预习题的同时,不仅品鉴到了同一作者在不同古典诗词中所寄寓的丰富而美好的情感,还品鉴到了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题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所寄寓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细细品读,感受情操美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认为:“虽然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非常多,但是有一种经典艺术却保存得非常完好,这种艺术就是中国的古典诗词;而中国的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一直蕴含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典诗词‘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的缘故。”中国古代先民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古典诗词的涵咏与诵读。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古典诗词,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他们领略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等美学特质,体味古典诗词中所寄予的美好情感,得到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教学曹操的《短歌行》这首乐府诗词时,我要求同学们每读一遍,就把自己在诗歌中感知到的作者情感或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等美学特质记录下来。课后,我检查同学们的阅读笔记,发现很多同学每次诵读曹操的《短歌行》时,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请看下面这位同学的诵读笔记:“第一次诵读品鉴:我感受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生逢乱世却胸怀一统天下大志的豪迈气慨和忧国忧民之心:他目睹黎民百姓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悲惨情景,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他渴望为天下的统一建功立业却一时难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因而发出深沉的“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二次诵读品鉴:我感知到了曹操具有求贤若渴之美德……”
三、快乐写作,展示才艺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诸多文学作品中最具凝练美与想象美的一种精美的文学作品样式。鉴于此,教学中我注重在同学们反复阅读、深刻理解古典诗词审美意蕴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古典诗词中的诗题、诗中或者诗末等部分进行合情合理、富有文采的补白,并给同学们创设展示、交流精彩文笔的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在缥缈的、神秘的、唯美的、虚幻的时空中与远古作者的美丽灵魂、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并在这种美妙的沟通与交流之中,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表达的艺术才能。
比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要求同学们在反复诵读这首古典诗词的基础上,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诗句,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其进行合情合理的激情演绎。结果很多同学在对其选中的诗句的补白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展示出了各自的写作技艺。
“语文才子”的窘境:我初中语文在班级算好的了,可现在都“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高中语文怎么学呀?
高中语文教师的无奈:这么简单的内容怎么不会,初中没学过吗?生(异口同声):没学过。
英语教师向语文教师的抱怨:你们初中语文不学语法吗?学生怎么连动词、名词都弄不清,主语、宾语更是鸭子听雷,语文没学语法,英语很难上呀!
随着高中教育的慢慢普及,上述这些现象正日渐突出。那究竟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下面我们就从初高中语文的差异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从几方面探讨做好衔接的方法。
一、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
1.两个阶段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识字 写字 高中课程标准:积累 整合
阅读 感受鉴赏
写作 思考领悟
口语交际 应用拓展
综合性学习 发现创新
初高中课标在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上有共同的内容,即都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从上列对比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阶段则偏重积累基础的运用。这种不同在于:初中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东西,而高中是要把学生引上自我发展的轨道。二者的衔接点是“语文基础”,是从知识本位到知识本位发展模式的转变。初中是能够一般应用,高中是达到较高素养。
2.培养目标(理念)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
高中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
从这方面来说,初高中的语文衔接点也是“能力培养”,初中的能力培养是为高中综合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高中的能力培养是为形成应用、审美和探究所必需的综合能力提供支持。
3.阅读能力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的作用。
高中课程标准: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
例如:(1)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理解主要内容”;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2)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初中的阅读应当是以读懂作品为主,高中的阅读应当是以鉴赏作品为主;初中的阅读应当是读出共性的认识,高中的阅读应当是读出个性的理解;初高中阅读的衔接就在于由对文本的理解到个性化解读的转变。
4.表达能力不同
作文内容方面要求:初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高中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从写作时长和平常积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作文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初中作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从内容上看,初中要求能够把观察所得和自我感受结合起来;高中要求能够把不同角度的观察所得与个人的独到思考结合起来。从表达上看,初中要求掌握常见文体的表达,高中要求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初高中在写作上的衔接就在于由一般的规范表达到根据不同的目的有个性地表达。
二、初高中语文教与学的差异
1.从选文角度看,高中比初中篇幅加长,难度明显加大
内容也更加广泛、丰富。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高中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初中几乎未涉及的虚词、句式、修辞、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从初中的教学目标来看,与高中教学有一定的脱节
近年的语文教育在语法教育方面着重于语言文字的解释方面,而是“淡化语法教育”,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在写作中形成语法、修辞、逻辑上的严重混乱。纵向与高中与语文教学脱节,横向也与其他学科不能融合,也才会出现前文中所提及的现象。
3.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受年龄的限制,在语文能力方面要求较低
语文中考大部分试题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相对较少,以课本为依据,使很多初中生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教师也停留在以本为本的教学上,形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力没能发挥出来。到了高中,不再以机械记忆为主,而是注重平时的积累及综合能力的运用,所以仍用以前的学习方法固然是行不通的,就会出现前面“天之骄子”的困境。
4.学生学习心理的不同
初中语文是基础型知识为主,学生大多在教师指导下猎取知识、获得能力,考试也是以课本为依据,所以能读读背背,会写作文,相比其他学科花的时间不多,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差,在心中大多把语文定位为简单学科。而到了高中,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对新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不了解、不适应,在心理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做好准备,给新阶段的学习带来很大障碍。
三、做好几方面衔接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以自己浅显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与大家探讨。
1.做好知识层次的衔接
高中课文不仅篇幅长,而且知识容量大。它在知识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加深,迁移性强,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特点。
对策:(1)了解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学习特点,做到心中有数。(2)做好由关注基础知识的了解,到关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宽加深的转变。(3)初高中教师常进行教育教学探讨,罗列出其中的不同之处,温故知新,设法在衔接阶段教学中补上其中的差距。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直接对接,做到融会贯通。
2.做好思维能力的衔接
初中主要加强识记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文化熏陶。从知识的记忆理解到分析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转变是初高中语文的又一关键。
对策:了解学生语文学情,了解学生课内课外相应的知识结构与层次、学法层面、语文素质素养层面,并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
3.做好教与学方法层次的衔接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磨合,学生基本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同学摆脱了初中时段机械地、死记硬背地学习语文的思维定势,大体上能感觉到高中语文学习与以往有所不同,懂得了主动学习、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最起码有了这种认识、这种欲望了。
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中,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从不知考什么中反映出不知学什么,很迷茫。到期末考试时,大多数同学知道高中语文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了。当然,迷惘的同学也还有不少。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激发和引导他们学习语文。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和必修4两本书的内容。
必修3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中外小说和科普科幻作品。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感受与共鸣(唐宋诗),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作品)。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口语交际专题为议论。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字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介绍《红楼梦》和《高老头》。
必修4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戏剧,宋元词曲,古代人物传记及社会科学论文。四个单元分别是: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思与意境(宋元词曲),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知人论世(古代人物传记)。
“表达交际”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口语交际专题为辩论。
“树立探究”设计的专题为: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介绍莎士比亚戏剧和朱光潜的《谈美》。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拟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3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后完成必修4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1——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
教学中要求做到:
1、依据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力求获得的教学效果。
2、认真钻研、领会新教材和新大纲,提高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
3、本学期要完成必修3和必修4两部书的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与提高。
4、本学期在写作上,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先了解议论文文本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议论说理的兴趣和能力,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学情分析,面对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科的现状,认识并了解新的学生,尽快熟悉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围绕学法设计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讲究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梳理。
4、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解疑答难,加强辅导,补学补差。
5、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在集体备课和教学中,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在作文备课和训练中做到系列性、科学性、实效性。
六、教科研设想:
1、充分认识到教科研工作在实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性。
2、认真学习、钻研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
3、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群体智慧和力量,提高整个高一年级组各位语文同仁的语文教学水平和能力。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笔记本电脑在备课、教学、辅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课外认真学习有关语文教学的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广泛吸收,不断充电,以期高屋建瓴地实施教学。
总之,不能做经验型语文教师,而要做科研型语文教师。
亲爱的同学:你好!
为进一步感知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带给广大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同学们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教学工作,下面拟出了30个问题,你的答案只表示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请答出你的真实想法、真实情况。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谢谢!
学校: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请对下列问题选择你认为适当的答案上打“√”,每个问题只打一个“√”,多打或不打的无效。
1、你对新课程改革的关注程度如何?( )
A、非常关注 B、关注 C、一般 D、不关注
2、新课程背景下,你最喜欢的老师类型:( )
A、喜爱学生,喜欢和学生交流,对学生公正。
B、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了解学生心理及性格。
C、让学生全面发展,不只注重成绩。
D、文化程度高,知识渊博。
3、你认为目前语文教学模式(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需要改进
4、在你看来,教师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是否发生转变?( )
A、根本改变 B、较大改变
C、基本没有 D、根本没有
5、在语文学习遇到难题或困难时,你会( )
A、认真对待,动手动脑,尽自己所能去突破、克服或解决。
B、经过看书或思考仍不能解决,就去问老师和同学。
C、想一想就算了,反正老师会讲。
D、经过一番努力,无论解决与否,总喜欢去和同学讨论交流。
6、在语文课堂上,你( )
A、经常主动提问,老师也鼓励提出问题。
B、偶尔提出一些问题,但老师很少认真对待。
C、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学生没有必要提出问题。
D、有时不知道怎么提问题,有时感到题目太死,不好提问。
7、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提问的情况是( )
A、很少提问,只顾自己讲解。
B、有个别提问,但主要在老师与优等生之间进行。
C、有提问,但很少有个别提问,且大都是记忆性和机械性提问,老师一问就可以马上回答。
D、经常提一些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而且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8、下面情况的哪一种,会使你的注意力不集中( )
A、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
B、受其他有兴趣的事物吸引。
C、上课内容听不懂。
D、上课内容已经懂了。
9、你在语文课堂上最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是( )
A、以被动的听记为主(如听讲、记笔记)
B、以积极思考为主(如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
C、以讨论活动为主(如小组讨论,同桌交流)
D、以个人活动为主(如不听讲,自我安排)
10、你认为老师课堂讲授的时间( )
A、正合适 B、太多 C、太少 D、无所谓
11、预习方法多种多样,你常( )
A、把要学的问题看一遍。
B、阅读要学的内容,并划出不懂有疑问的地方。
C、阅读要学的内容,并归纳重点和难点。
D、阅读要学的内容,并查阅参考资料,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12、同学们有不同的听课方法,你的听课方法是( )
A、一面听,一面把老师要求的内容记在笔记本上。
B、一面听,一面想,不记笔记。
C、一面听,一面想,记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
D、听课时不记笔记,但喜欢对老师讲的内容提出问题,在课内课后和老师、同学讨论讨论。
13、复习方法多种多样,你采用的是( )
A、把学过的内容看一遍,或把学过的内容背出来。
B、根据老师布置的提纲复习。
C、把学过的内容回忆一遍,抓住要点和难点,找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及时弄懂。
D、除了平时弄懂所学内容外,每一单元结束后,还要系统的整理。
14、你是怎样完成作业的( )
A、做作业中碰到困难,就不能完成。
B、作业中有困难,需要参考同学的作业。
C、做理科作业,碰到困难,常用看例题,套公式的方法完成;做文科作业,常在教科书上找答案完成。
D、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作业中遇到困难,通过看教科书,后向别人请教,弄懂后再完成。
15、你能够全部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吗?( )
A、全部理解 B、大部分理解 C、小部分理解 D、不能理解
16、你对目前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和选修教材( )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D、感觉有些内容设置不妥
17、你最喜欢课本中的( )
A、文学性阅读材料 B 知识性阅读材料
C、写作及口语交际材料D 综合性学习专题
18、你使用语文课本的情况是( )
A、自觉主动地独立阅读,配合教材作进一步地学习。
B、根据老师要求,完成指定的阅读篇目。
C、有时间就翻一翻,没时间就不看。
D、要没有时间,所以基本没有看过。
19、高中语文教材上的词语注释( )。
A、不一定完全正确 B、完全正确
C、或许 D、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20、你认为语文课中的理解性问题( )固定答案。
A、全部有 B、大部分有 C、极少数有 D、全没有
21、你( )愿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A、非常 B、比较 C、很少 D、从不
22、你认为高中语文( )需要个性化地阅读。
A、应该 B、偶尔 C、从不 D、无所谓
23、你( )喜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的学习。
A、非常 B、比较 C、一般 D、不
24、你个人拥有下列工具书吗?
A、《现代汉语词典》 B、《成语词典》
C、《古汉语常用字字典》D、其他
25、你每天是否有自主学习语文的时间( )
A、充足 B、较少 C、很少 D、没有
26、下列学习能力中,你认为最需要培养的是:( )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有效学习
27、在你看来,新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最大转变是:( )
A、学习理念 B、学习方式 C、学习能力 D、学习效果
28、你对目前语文课的效果感到( )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29、到目前为止,你感到语文学习中最难的地方或内容是( )
A、语言知识和表达、应用 B 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C、现代文阅读D、写作
30、你认为目前自己较为欠缺的是( )
A、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写作能力D、鉴赏评价能力
如果阅读课“无兴趣”“无书籍”、“无时间”、“无方法”,自然就“无成果”。 任何一个要素缺失,都可能导致阅读活动无的放矢、流于形式。
那么,如何保持五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的基本作用呢?
1 师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师是阅读教学的主导与主体,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师生如果能共同积极探讨阅读的方式方法,预设阅读活动的重难点,更有利于阅读学有序地进行。
高中生无论面对图文并茂的叙事类材料,还是面对抽象概括的说理类材料,普遍能借助输入的语言信息,学习语用知识,进而进行重构形象或理性思辨,利用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万象做出认识与评价。
2有利于阅读的时空条件
时间和空间条件,是影响阅读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由于一些城镇高中学校图书馆规模和设施不全,管理不到位,不对学生开放。阅读课就几乎都被固定在教室里。
然而,学生的课程表中,根本就不存在语文阅读课,而高中生课业负担又较重,课下阅读时间几乎没有;而语文教师,为了完成语文教学的进度,只能忍痛割爱,舍弃大量的文本阅读时间,往往预设一些阅读结论,主观地进行 “填鸭”,这有类于揠苗助长!何谈学生自主阅读、创造性生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反而受到过分压制;语文素养的养成,也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所以教师要学会科学规划课堂时间,使阅读教学得到时间上的保障。要认识到,充分的阅读,是进一步思、评、写的基础。而要保证读的时间充足,就要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开发,否则会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3得当的阅读方法
高中生主要采取圈点勾画的方式,默读、精读文本,对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概括、整合,或进行鉴赏评价。
学生进行圈点勾画的方法不系统,不科学,乱象纷纷。经常出现忘记划分自然段、不分层次结构、不会提炼关键词、不会抽象概括、不会运用用术语评价鉴赏等现象。
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一定要明确循序渐进、科学提升的原则。否则,学生的阅读习惯很难养成,也很难完成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逐渐转化。
主要引导学生有七种意识。
“作者”意识。阅读思考时要揣测,语句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态度情感。
有“主旨”意识。对词句的理解、手法的鉴赏,要关注其与主旨的关联。
有“形式和内容兼顾”的意识。高考试卷中各类文本阅读材料,不管如何设问,角度也无非是内容和形式两大层面。
有“位置”意识。无论是词语解释还是段落作用,都要根据其在文本中的位置来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如首段点题、渲染气氛、设悬、铺垫、引起下文的作用等;结尾段的深化主题,升华主题作用等。
有“修辞” 意识。诗歌鉴赏阅读、现代文阅读,都会涉及九种常见修辞手法及效果的理解和运用。
有“术语”意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运用文学理论术语来思考问题。如评价写作手法,可考虑象征、抑扬、正侧、小大、动静等手法。
有“具体完备”意识。阅读鉴赏评价过程中,不可以偏概全,过于单纯肤浅,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高品位的阅读材料
由于高中生课下阅读时间较少,所以课上阅读材料被老师掌控。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对阅读材料思辨价值的指导挖掘的深浅,对课堂阅读时效性的完成起到重要的影响。
高中生可供选择的课内外阅读材料,除选修和必修课的文本之外,就是名著导读部分推荐的书目。此外,师生之间好书好文推荐,也是个有益的补充。
但所有的阅读材料,都应该有利于打开阅读视野,对课堂教学构成必要的补充,并且能与时俱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品。
5有效展示阅读成果
阅读学习活动,实践性较强,习得性也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