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1 14:39: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儿科学的预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几年,儿科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逐渐从单一的临床治疗向综合性治疗方向发展,其中儿童保健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由于儿童保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儿科学的发展,自从拓宽儿科学的研究范围之后,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对儿科医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儿科医师具备基本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儿科医师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儿科学的发展。
二、儿科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儿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首先,儿童的疾病种类增多,甚至有一些疾病严重威胁到儿童的生长发育,比如儿童呈现出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肥胖症人数逐渐增多,许多儿童养成了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习惯,甚至艾滋病等传染病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髙,这些疾病都影响到儿童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提髙了儿童的死亡率:其次,儿科学研究范围增宽。在儿科学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儿科学模式逐渐显露问题,该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涉及心理行为保健等较多领域,只有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渗透,才能做好儿科学的工作。
三、儿科学向儿童保健方面发展的总体趋势
3.1儿科学有向预防保健方面发展的趋势
保健的方法主要是预防,只有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才能进一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比如做好孕早期的预防工作,可以降低儿童先天性缺陷的发生率,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饮食卫生,能够有效避免传染病的发生,所以儿童疾病的预防需要社会做好保健宣传工作,建立健全的社会医疗健康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儿童保徤意识,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目前儿科学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儿童保健学还存在脱节的现象,但是多数家长在希望孩子生病时候得到及时治疗的同时,还要求了解更多相关的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由此就需要儿科医师同时具备预防与治疗疾病的知识,从而将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传达给家长以及儿童,进一步增强病人及其家属的自我保健能力。所以,儿科学向预防保健方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3.2儿科学有向综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儿科学的综合性发展趋势越来越突出,融合了纵多学科的知识内容,由此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儿科疾病的治疗不能只是依赖实验室的方法以及临床实践总结,而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充分运用心理学、儿童保健学等知识,这样才能深入了解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奥秘。同时学者们还认识到医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儿科学与儿童保健学完全分离,否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儿科学的发展。儿童还没有发育完全,他们的身体健康更容易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至今为止,许多相关儿童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所以,在预防儿童疾病的研究上,需要综合各个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宏观的分析。儿童保健学受到越来越多国家与专家的关注,儿科学向综合方向发展是时代进步的需求。
3.3儿科学有向增强儿童体质、加快素质发展的趋势
儿科学除了重视疾病的防治,同时更加注重儿童健康以及素质发展的问题,因此营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越来越重要。儿童的健康不仅指身体上的健康,还指心理上的健康,当前有些儿童不仅因为家庭破裂等外在因素出现吸毒、酗酒等不良行为方式,并且心理上也出现了抑郁、偏执、孤独等症状,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为学习考试等方面的压力,心理上产生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还有一些儿童不注重身体锻炼,身体极其虚弱,为了能够改善儿童的体质,使儿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需要从营养、社会、环境等方面改善。
四、新时期儿科医师应当掌握的基本能力
儿科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从原来的治疗儿童相关疾病到防治疾病,以此降低儿童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了适应当前儿科学的发展趋势,儿科医师应当掌握以下的基本能力:第一,儿科医师应当全面了解儿科学发展趋势,具备基本的职业精神能力,充分认识医患之间的关系。日常工作中诊疗对象只是儿童,但是现在大多数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他们非常疼爱孩子,儿科医师只有更全面的了解儿童保健的内容,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第二,儿科医师应当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儿科医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世界先进的髙质量医学信息,掌握各个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才能熟练的运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从而提髙诊疗质量;第三,儿科医师应当了解社会因素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儿童疾病的发生与心理、社会以及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只有全面了解相关的知识,才能给病人制定科学的诊疗计划,给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第四,儿科医师应当学会运用循证医学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循证医学主要是以大宗病历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相关疾病的诊治进行分析,从而为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法,运用循证医学于临床实践中,可以有效提高治疗质量。
中图分类号:G612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50-02
中班的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不难发现,他们好动、特别爱做游戏但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语言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对周边的事物充满了未知,各种科学现象激发着他们探索的欲望。新《纲要》中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其动手的能力,进而使其动脑,最终能主动去探索。
一、敢于动手,从身边的常见科学现象着手
与幼儿最密切相关的就是他的一日生活,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必须从幼儿身边的常见的事物着手,让幼儿感到亲切、自然,而不是遥不可及、莫名其妙的各种科学原理。中班的幼儿好奇好新好问,具有发现求知的心理基础,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利条件。例如,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让幼儿开展“说发现”的活动,利用一日生活的散步,课间等环节,鼓励幼儿自由地向教师报告自己的“发现”:春天,幼儿发现草地上长出新芽;夏天,幼儿发现天气闷热;在种植园地,幼儿发现地里有蚯蚓的地方泥土又细又松等等诸如此类。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观察积极性提高了,发现的现象就十分丰富,有了这样精彩的发现,就更加能激发幼儿动手的欲望。科学发现变得常见,那么动手操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二、乐于动手,提供丰富、适宜的可操作的材料
科学活动的要素就是幼儿的操作材料,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例如,在“奇妙的声音”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播放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铃声、说话声、早操声等进行引题,让幼儿运用听觉感知进行“听声音说话”来激发幼儿对幼儿园各种声音现场的兴趣,继而启发幼儿回忆讲述并模拟自己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如:鸟叫声、水声、雷声等等,来丰富幼儿对“声音”的认知。接着投放大量可操作的材料,玩听声游戏,如在玻璃瓶、塑料罐、金属罐中分别装上水、沙、小石子、小铁片等,然后盖紧盖子,幼儿自己使劲摇晃。采用自主游戏的方式听辨声音,从中发现声音与“振动”的关系。接着教师进行“声音与振动”的科学小实验演示,进一步理解声音是怎么发出的。最后,活动延伸,指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声音“乐器”,激发幼儿自娱自乐的情趣,体验各种声响带来的愉快享受。这样的环节设置有利于幼儿的表达能力、听声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善于动手,巧用各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索和总结
1.巧用科学记录表。各科学活动区内的活动内容必须有精心的设计,让幼儿多思路、多形式去观察、探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看到教师请幼儿口头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一个讲的不全,就请另外的幼儿补充,一个接着一个,直到讲得教师满意为止。教师对幼儿发言的来源、对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直接证据,不加关注,科学缺失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证据的记录。教师忽视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记录,不仅不利于幼儿对当前科学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幼儿学习科学良好习惯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幼儿科学发现和探索的兴趣。
2.重视团队合作。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多人、小组和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探索过程和总结结论。通过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中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教师以4名幼儿为一组,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和记录过程。教师提供给每组幼儿水、糖、盐水等材料,要求每组幼儿通过实验完成“水的溶解”记录表。活动中,同伴间的互助行为无形中帮助了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在进行科学结果谈论时,能力强的幼儿就能说出“把糖放进水中,搅拌一下,糖就不见了,而水变甜了,所以糖是可以溶解的。”这样的思维和完整语言表达,更有助于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动动手可以让许多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让幼儿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科学知识,并能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去。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所需的人才,不仅要善于学习已有的现代科学技术,更需要善于探索和发现的创新人才。对于中班幼儿的科学教育而言,让他们“动起来”学科学,“动动手”学科学是十分必要的。幼儿能乐于动手、快乐学习,科学不再成为幼儿的负担,才是真正地在幼儿的心中萌芽。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占兰,沈心燕.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克里斯丁·夏洛,劳拉·布里坦.儿童像科学家一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陆艳萍.将科学教育融入到幼儿日常生活中[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06).
面对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尤其是不同于专业法语,如何能够有效地把学生引领进入法语课堂呢?笔者就自身的经验,结合现行的教学理论,对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入门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法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一、二外法语应该注重文化的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学习一门外语的首要目标,然而现在人们认为:仅有语言技能,尽管是必需的,但从交流的角度来看还是不够的。从表达角度看,学生应该学会运用各种形式,采用熟知的语言行为和态度,以使他们的对话者明白自己的意图。从理解角度说,他们应该能够在交流过程中正确地区分、认识,明白对话者的态度和行为,且不管这种交流属于肢体语言还是在某个历史文化背景之下。
语言首先是产生自己文化的交流载体。该国的历史、社会规范和社会历史基础都是了解文化的必要因素,能使学生更适当地应用这门语言。这就是为什么教师需要在语言学习中引入文化学习,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涉及一些更深入的元素,比如价值观体系、信仰、世界观。这不仅是给学生教授一些文化知识。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来看,交流能力取决于交谈者在语言交流中发现文化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教授跨文化知识,如法国及法语区文学作品、历史、地理、政治等常识;社会准则、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干扰交际但不体现在言语和非言语形式上的文化因素;特定的文化背景;话语、语篇结构蕴含的文化因素;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如手势、姿势、体距等。学生也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跨文化领域里需要学掌握的能力和个人能力联系很深:自我形象、价值观,信仰、善与恶的个人判断、美与丑的个人判断,对现实的定义。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种不同,提高学生和不同对话者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教学方法和技术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比较,因为知识并不能确保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知道如何面对。
经验学在跨文化意识培训中被公认为是效果最好的方法。它不仅局限于角色扮演和模拟,还能让学生管理和分担学习行为中的责任。它是建立在和其他学生共同建构的基础上的,在相关方面意识到的真实具体的经验。它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学员参与,分析真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比如说Bonjour,Madame/Bonjour,Monsieur!这是笔者在法语第一课时会教的句型。法国人很重视口头上的礼貌,尤其是「Bonjour一词,宛如一把和人沟通的钥匙,说了Bonjour,法国人才会认为你要和他说话,于是,除了遇到认识的人要打招呼外,上公交车的时候要说Bonjour,就连进电梯也要先跟本来在电梯里的人说Bonjour。去过法国的人都知道,若要去商店买东西、到银行办事情、上馆子吃饭,一定要先和店员说Bonjour,否则店员是不会理人的。譬如在法国邮局寄信,一大早邮局里大排长龙,邮局里的人员照样以自己的速度服务,从来不会考虑有多少人在后面排队。大约等了二十几分钟,一位老太太突然从后面钻出来,劈头就问行员一些事情。本来慢条斯理处理邮件的行员突然变了脸色,大声呵斥:太太,和别人说话前要先说Bonjour!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在说她插队了,而是骂这位老太太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
在法语能力测试口试评分标准里,考生见到主考官的第一句话一定要是Bonjour,否则主考官会认为考生的沟通建立能力不足,影响口试成绩。由此可见,法国人是多么重视Bonjour打招呼这件事。
至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面临无本可依、无纲可靠的境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源整合教学呢?在二外课堂上,开始我们可以先跳过音标,马上进入简单问句的教学,顺便让班上同学互相认识。一开始笔者请大家说出自己的名字:
Moi,c’est...
每个人说出自己的名字后,笔者把大家的名字重复两次,接着指一位同学,问大家:
Qui est-ce?
同学必须回答:C’est...
这样轮流问完每个同学的名字后,再开始进入课文及发音教学。
二、中文教材和原文教材相结合
现在高校二外法语的教材大多数使用《简明法语教程》。这本教材主要以法语语法点为主导线,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教学法安排课程内容。即有目的地将与学习者母语相近的元素置前,与母语不相近的元素置后。如此才能达到由简入繁的教学目的。而进度上的安排,则实践Stephen Krashen①的《i+1》输入假设,也就是每次输入给学习者的内容必须比学习者所知的高一级。但其实这样的方法在发音、字汇、文法、语言功能(acte de parole)上几乎不能面面俱到。这样的方式也许对师生互动不易的大班教学而言是有利的,因为学生容易了解与学习,而不需要再发言问老师。但是小班教学不一定适合这样的教学方式,因为对比分析教学法只能照顾到学生理解能力问题,但是语言功能方面则乏善可陈。由于注重法语发音由浅入深的编排,使得语言功能的安排不丰富,也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表达欲望。小班教学的学习者多半学习动机很强,希望立即能学到如何和法国人开口说法语的语句,总不能一开口就说Qui est-ce?(这是谁?)吧。反之,大班教学的学生多半是观察者,不爱开口说话,学习动机也比较低。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使得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话。
多数原版教材注重法语交流内容而非单独的发音内容,尽可能使课文与发音都能协调。也就是说,先让学生开口说话进行交流,之后通过学生交流语境中的内容教语音,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既能练习发音,又能实现交流,一举两得。所以建议引入以语言交流为主导线,安排课程的原版教材,比如ALTER EGO,实现传统中文教材和原版教材相结合。
当然,提高口语教学质量,不能仅靠课堂上有限的实践,我们还应该努力开辟第二课堂。在第一课堂里我们主要是“授之以鱼”,在第二课堂中我们主要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办法语角、法语俱乐部、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运用外语进行口语表达的机会,提高其运用外语的兴趣和能力。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语言,而不仅是传授该语言的语言知识,二外法语教师应通过实现二外法语课堂文化内容的引入和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引导,对传统中文教材和原版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配置,帮助广大二外法语学习者告别哑巴法语,培养二外学生的语用能力。
注释:
①Stephen Krashen是美国南加大双语教学的荣誉教授,对于英语为第二外语的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马晓宏.法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朱纯,编著.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René Richterich,Nicolas Scherer,munication orale et apprentissage des langues,1975.
[4]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Edu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中图分类号】R473.72;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10-02
新生儿是指自母体娩出至生后28天内的小儿,这个阶段是人类生长和发育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生命体征最为脆弱的阶段,婴儿出生后开始适应外界环境,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各器官形体和功能不够完善,从母体获得的抗体不足及本身合成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病原体侵犯,若护理不当,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将会有直接影响。因此,对于此阶段的新生儿,医护人员应当进行适当的护理,并针对其可能出现的疾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证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从而保证其后续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分娩出生的186例新生儿,所有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均处于正常状态,未出现残疾。其中,男95例,年龄4―22 d,女91例,年龄5~25 d。新生儿的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2 保暖护理: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快,同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多,肌肉活动能力小等原因,易导致散热大于产热,从而出现体温低下,因此,自母体分娩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温措施:将患儿置于温暖柔软的棉被中包裹,室温>24℃,湿度50%-60% ;早产儿室温24℃-26 ℃,医护人员要尽量减少其暴露在外面的面积,以免丢失热量。新生儿由于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温护理措施,容易导致新生儿伤寒综合征,同时,气温过低,也会导致新生儿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甚至发展为肺炎,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娩出母体后就要采取相应的保温护理,以保证新生儿有足够的热量。
3 抚触护理
新生儿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有技巧地对新生儿进行抚触,通过抚触者对新生儿皮肤各部位进行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按摩,让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的操作方法抚触是对婴儿皮肤进行科学的、温和的刺激,可促进婴儿健康发育。室温在26℃~ 28℃下抚触,婴儿疲劳、烦躁时,不宜抚触。
4 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带残端是和血管相通的,是一个开放性的伤口,该处有丰富的血管供给,是病原菌轻易滋生的部位。若护理不当则引起致病菌侵入,轻者引起脐炎,重则致新生儿败血症,危及患儿生命。其护理主要是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避免排泄物污染。每日用消毒棉签蘸 2%的碘伏消毒 1-3 次,从脐根部呈螺旋状向四周擦拭,不可来回乱擦,以免将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带回根部,若脐部有脓性分泌物、或周围皮肤发红、渗血,发现有肉芽组织、红肿、臭味,应加强脐部护理,可用双氧水、龙胆子、2%的碘酊外涂,若渗血量多时,应从新消毒结扎。
5 皮肤护理
刚出生的新生儿,在身体表面,尤其在皮肤皱褶处有一层油性的胎脂,胎脂有保温和防止感染的作用,清除时可用消毒的植物油轻轻擦去,再用煮沸过的温水(36~37℃)为婴儿洗浴,在脐带脱落后体温稳定的新生儿可全身浸入浴盆中洗浴,每日1 次,减少皮肤菌群聚集,保持皮肤清洁。新生儿脐带在生后第1 天都是无菌的,以后逐渐有各种细菌集落生长,由於污染、护理不当,可出现脓性物质,脐周软组织发红而发生脐炎 (omphalitis),脐带残端应保持干燥、清洁,脱落后可用碘伏涂抹、暴露、干燥、防止感染。每次更换尿布时都应用温水清洗臀部,擦干后,涂摸少量油膏,防止出现臀红和尿布疹。对已发生皮肤湿烂、尿布疹者应加强护理,局部保持干燥、洁净,并用氧气吹患处或红外线灯照射,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6 喂养护理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约半个小时就可以吸吮母乳,吞咽和吸吮功能良好者可给予配方奶喂养,奶量根据所需热量和新生儿耐受情况计算,由小量逐渐递增,因母乳是婴儿最好、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营养丰富、容易被婴儿消化吸收,而且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病率低,母乳是最经济、方便、温度适宜、不易过敏,是任何乳类、食品不能取代的,母乳喂养还可加快母亲子宫复原,因此提倡母乳喂养。如果对新生儿的喂养不当,则可能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如呕吐等,从而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因此,当新生儿出现频繁的呕吐现象时,临床医生要考虑其是否出现咽下综合征或者是消化道畸形症等,并对新生儿进行及时治疗,以保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喂养完毕将婴儿抱直,轻拍其背,减少溢乳。两次喂奶之间,可喂点温开水。有些婴儿奶后常有溢奶现象,这时应将婴儿抱起头高位片刻,卧位时应侧卧,以防发生新生儿吸人性肺炎。
7 疾病预防
由于新生儿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肺炎、破伤风、细菌性败血症等,对于这些疾病,临床医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出现疾病的概率。新生儿由于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从而致细菌侵入血液中,引起细菌性败血症,因此,医护人员要指导新生儿家属对新生儿的居室进行严格的消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生儿发生此种疾病的概率对于肺炎,医护人员要保证新生儿的居住室保持经常通风,减少探视,与婴儿接触时,应先洗手,以避免将细菌带给新生儿,导致其出现感染。对于破伤风,在接生的过程中,医生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实行无菌操作,将新生儿发生破伤风的概率降到最低。
8 总结
经过精心的护理照顾,除3例新生儿出现新生儿肺炎,需要转新生儿科治疗外,其他新生儿都正常出院。结果提示,我们医护人员如果能对新生儿实行有效的护理和疾病预防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发生疾病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陈琳华. 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35): 68-68.
[2] 实用新生儿护理[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