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1 15:42: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经济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黑龙江省;农村信贷;农业经济;影响
一、黑龙江省农村信贷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况
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坚持发展农业,使农业经济蒸蒸日上,不断向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迈进。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清晰的看到所面临的问题,黑龙江财政农业资金的投入不足,农户急需要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需要农村金融发挥支农的作用。目前,黑龙江省金融机构农业信贷资金主要有三大产业的贷款、农户的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每年各项贷款投放额基本保持上升的态势。2010年至2014年,黑龙江省金融机构一直增加涉农贷款资金,所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也较以前有逐步提升。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到2014年的10月,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农业信贷资金为4498.8亿元,和年初的数据相比增加了605.5亿元,增长率为15.5%。农户贷款达1437亿元,比年初时增加245.6亿元;企业的贷款达1432亿元,比年初的数据增加了215亿元。尽管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增加了,可是还不能满足农户和企业的需求量和速度。黑龙江省在农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粮食产量上实现9连增,农村经济逐步增长,此时真的需要农村金融的发展来支撑。
(一)黑龙江省信贷业务开展情况
1.黑龙江省农村信贷业务开展的规模。经过多年的农村金融组织的结构变迁,黑龙江省已形成了形式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共同组成。农业资金的供给主体大致可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非正规金融机构包括私人借贷、高利贷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强,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信贷供给对农业经济整体投入调控功能不断增强。2012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908.6亿元,突破5000亿元,比上年增加915.5亿元,增长16.1%,与2009年相比增加2742.3亿元,增长62.0%,年均增长17.5%。2012年有21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2009年增加42.8亿元。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9年的36.9%上升到43.2%,提高6.3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2.1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县域人均地区的生产总值25816元,比上年增加4094元,增长16.0%,说明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游力和空间很大。从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建设基础设施情况来看,部分地区农民不出村便可办理日常转账以及粮食补贴发放等业务,与几年前相比农村经济设施发展迅速,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有所改善。
2.黑龙江省农村信贷业务需求现状。近年来,金融融资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农户了解和认可,这不仅体现了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而且有利于摆脱农民原始农业生产的小农意识形态。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有利于黑龙江省小微企业对扩大经营规模的资金需求的满足,同时能够改善黑龙江贫困农户的生活水平。
(二)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黑龙江省土质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地处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是全国耕地和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省份。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了1400亿斤,实现“九连增”,继续巩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地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34元,实现“九连快”,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基本保持稳定的增长情况。
2.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种植业增加值1478.2亿元,增长5.8%;林业增加值62.3亿元,增长6.7%;牧业增加值506.5亿元,增长7.9%;渔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8.9%。水稻产量增长5.3%;玉米产量增长7.9%,小麦产量下降32.5%;大豆463.4万吨,下降14.4%。全年蔬菜产量876.4万吨,增长11.0%;瓜果类下降6.1%等。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的猪牛羊肉产量比上年增长7.2%;禽肉产量增长9.0%;鲜牛奶产量增长3.1%;鲜蛋产量增长2.6%。此外,农村绿色食品产业规模不断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新建项目(亿元以上)的有24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其中省政府重点推进的97个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7亿元,超出计划27.7亿元。从建设规模、进度和投资强度都属于前列。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农村贷款与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存在较大的趋同性。从2010年至2014年,黑龙江省农村贷款与实际生产总值都是正增长,到2014年,农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农村贷款的增长速度,但随后农村生产总值的增速开始放缓,总体来说农村生产总值的增速是慢于农村贷款余额的增速。
二、完善黑龙江省农村信贷与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一)构建现代农村信贷体系
1.大力发展新型农村信贷机构。2006年l2月,银监会发出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信贷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信贷机构,并调低注册资本,取消营运资金限制。
2.完善和培育农村信贷体系的功能。继续发挥农村信贷机构便利的吸储和有效的放贷功能。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商业银行机构从农村地区撤离,农村地区的储蓄特别是借贷活动变得越来越不便利,农户借贷困难较为普遍,信贷活动的成本明显提高。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性信贷功能,加强粮油贷款营销和管理,积极开办农村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
3.加强农村信贷的监管。科学有效的监管是确保农村信贷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和防范农村信贷风险的关键。但是,目前对农村信贷的监管主要是人民银行的外部监管,长期以来,人民银行对农村信贷机构的监管定位于间接的业务指导和风险管理,而不是具体的、直接的行业系统管理。这种外部监管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有效掌握各经营主体的真实信息,满足不了对农村信贷监管的需要。要构建现代农村信贷体系,还必须发挥信贷机构的内部监管、行业协会监管和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作用。
(二)构建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1.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提升农村经济主体的经济实力和信用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困境的根本出路。
2.深化农村信贷体制改革,加强信贷支农力度。应成立农业风险保险机构,以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可借鉴建立经济特区的经验,试办“农村信贷特区”(此特区不一定非要具有相应的行政区划形式),包括农村信用社改革、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拓展、民间信贷正规化、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等实验均可在这些“特区”内进行,以总结经验再推而广之。
3.加强农村信用担保法律法规制度建没。修改、补充和完善《担保法》;出台专门针对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制度;完善与信用担保体系有关的配套法律,如,制定农业投资促进法、农村企业信贷法等。
4.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担保的其它支持体系。建立和规范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库,改善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规范政府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避免和防止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加强信贷机构与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建立良好的贷款担保协作关系,对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等。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农村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金融市场大环境的支持。目前,银监会修订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亨项实施办法》,能看出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支持与指导,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行政许可条件,增强农村金融创新动力,类似的管理办法也相继颁发。在面对快速增长的农村信贷业务,政策制定的瓶颈时期也应尽快度过,这些管理体制的建立有助于农村贷款业务在农村市场的顺利进行。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贷业务在进行小额信贷业务政策指导时,更加注重政策目标而不是盈利目标,然而从国际上的发展经验看,农村信贷业务虽是一种扶贫手段,但同时也具有盈利目标,这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以政策指导为主,注重小额信贷的市场运行,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适当放宽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把对小额信贷的直接干预改为对小额信贷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管。
(四)实行贷后监督机制
实行贷后监督机制,保证贷款资金的用途合法合理,进而保证为农业生产进行的贷款真正用于农业,而不是转做它用。同时要优化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的信用环境,一方面深入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宣传活动,保证银行贷款能够顺利的投放和收回。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为了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贷款风险,可以针对“三农”贷款业务建立担保制度,形成对农业贷款发放的激励机制。贷款担保制度的经营对象是农村种植(养殖)业贷款和乡镇中小企业,为他们贷款提供担保。贷款担保制度已经在黑龙江省出现,但是其在农村信贷中作用不是很大。所以政府要鼓励担保公司的业务深入农村,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进行转移和分摊。
作者:李昆泽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于淼.小额信贷与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4
(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青岛 266109)
(School of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摘要: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相对关联分析模型,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影响青岛市农业经济发展各种因素的关联程度,给出了青岛市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发展思路,为农业经济的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 By using the incidence analysis model of gray system theory, taking the effective irrigated area, the rural labor force, the planting acreag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agriculture mechanization as consider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cidenc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Qingdao. The advisement and thought of developing are given for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of Qingdao. The result proposed in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irection of economic reformation.
关键词:灰色系统 农业经济 灰色关联分析
Key words: grey system;agricultural economy;gray incidenc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013-02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即便是对相对比较发达的青岛市来说,也有近63.1%的人口在农村。因此,如何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也就成了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因素的结构状况、作用机理、发展趋势并不是十分清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较为隐蔽,表现为极强的灰色性,人们难以建立客观的物理原型。我们常用的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的数学方法有经济计量模型、线性规划模型[1]、统计分析中的相关分析方法等等。这些主要的分析方法根据过去统计的大量数据或精确的数学模型来研究农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方法对统计数据的精确性要求相对较高,计算量大,有时候会出现反常的情况,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而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主要是充分利用为数不多的、难以确定的数据和信息,寻求各种相关因素之间数学关系,克服了其他分析方法要求大量精确数据的不足之处,并且在农业、工业、政治、经济管理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本文将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分析影响青岛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为青岛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方向提供理论指导。
1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模型设系统的行为因子x0受到多种因素xi(i=1,2,…,n)的影响,利用因素xi对因子x0的灰关联度表示xi对x0影响大小的方法称为灰关联分析。记系统行为因子x0的参考数列为
x0={x0(k)k=1,2,…,n}(1)
相关因素xi的参考数列(即比较数列)为
xi={xi(k)k=1,2,…,n},(i=1,2,…,n)(2)
从而,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间的绝对差为
?驻i(k)=x0(k)-xi(k),(k=1,2,…,n;1?燮i?燮n)(3)
于是,定义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在第k点的灰关联系数为li=r(x0(k),xi(k))=■(4)
其中?琢∈[0,1]为分辨系数,当?琢越大时,分辨率越大;当?琢越小时,分辨率越小。这里我们取?琢=0.5。于是,定义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的灰关联度为
ri=r(x0,xi)=■■r(x0(k),xi(k)),(i=1,2,…,n)(5)
2数据收集与关联系数计算
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五个指标.本文将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农业生产总值为参考数列,以各要素为比较数列来分析影响青岛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影响农业经济的各有关数据详见表1[2]。
以农业生产总值为参考数列,以各要素为比较数列,可以计算得到各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以及灰色关联度的值。
x0={1116397,1135816,1110671,1062576,1181009,1265695,
1360755,1483733,1778404,1856753},
x1={29.52,29.70,29.43,29.24,29.25,29.65,30.31,30.58,31.39,
32.27},
x2={143.59,132.46,119.98,118.27,112.05,103.03,106.28,
100.03,100.9,102.64},
x3={76.47,73.69,72.32,67.82,71.33,75.02,74.86,72.79,74.09,
75},
x4={32.53,31.73,31.07,31.89,32.45,33.01,32.64,33.89,31.05,
30.17},
x5={459.21,496.27,534.92,560.94,598.87,619.69,650.65,
680.16,697.38,719.33}。
作无量纲化处理,可得如下数据,
x0′={1.0000,1.0174,0.9949,0.9518,1.0579,1.1337,1.2189,
1.3290,1.5930,1.6632},
x1′={1.0000,1.0061,0.9970,0.9906,0.9910,1.0043, 1.0267,
1.0358,1.0635,1.0932},
x2′={1.0000,0.9225,0.8356,0.8237,0.7803,0.7175,0.7402,
0.6966,0.7027,0.7148},
x3′={1.0000,0.9636,0.9457,0.8869,0.9328,0.9810,0.9789,
0.9519,0.9689,0.9808},
x4′={1.0000,0.9754,0.9551,0.9803,0.9975,1.0148,1.0034,
1.0418,0.9545,0.9275},
x5′={1.0000,1.0807,1.1649,1.2215,1.3041,1.3495,1.4169,
1.4812,1.5187,1.5665}。
利用(3)式得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间的绝对差为
?驻1(k)={0,0.0113,0.0021,0.0388,0.0669,0.1294,0.1922,
0.2932,0.5295,0.57},
?驻2(k)={0,0.0949,0.1593,0.1281,0.2776,0.4162,0.4787,
0.6324,0.8903,0.9484},
?驻3(k)={0,0.0538,0.0492,0.0649,0.1251,0.1527,0.2400,
0.3771,0.6241,0.6824},
?驻4(k)={0,0.0420,0.0398,0.0285,0.0604,0.1189,0.2155,
0.2872,0.6385,0.7357},
?驻5(k)={0,0.0633,0.1700,0.2697,0.2462,0.2158,0.1980,
0.1522,0.0743,0.0967}。
在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间的绝对差中,最大值为0.9484,最小值为0,从而利用公式(4)计算出各关联系数,
l1={1.0000,0.9767,0.9956,0.9244,0.8764,0.7856,0.7116,
0.6179,0.4725,0.4541},
l2={1.0000,0.8332,0.7485,0.7873,0.6308,0.5326,0.4976,
0.4285,0.3475,0.3333},
l3={1.0000,0.8981,0.9060,0.8796,0.7913,0.7564,0.6640,
0.5570,0.4318,0.4100},
l4={1.0000,0.0011,0.9226,0.9433,0.8870,0.7995,0.6875,
0.6228,0.4262,0.3919},
l5={1.0000,0.0007,0.7361,0.6375,0.6582,0.6872,0.7054,
0.7570,0.8645,0.8306}。
利用公式(5)计算可得灰色关联度系数为
r1=0.78148,r2=0.6139,r3=0.7294,r4=0.6682,r5=0.6877
3结果与讨论
在农业经济灰色关联分析中,以农业总产值为参考数列,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为比较数列,其关联度排序为:有效灌溉面积>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劳动力。从以上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看到,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最大,表明良好的灌溉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农业总产值。青岛市要利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最大可能地提高有效灌溉面积。而播种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经济影响比较明显,说明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青岛市,尽最大可能地保证播种面积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随着农村村庄规模的不断扩大,住宅用地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农村人口却逐渐向村庄的转移,形成了农村独特的“中空”居住现象,造成了土地的严重土浪费。因此,青岛市应该适当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速度,改变现有的居住格局,使播种面积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大力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加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让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如何保障充足的农村劳动力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总值所面临的问题。随着青岛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崛起,农村的劳动力也不断向其他行业转移,直接造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有效劳动力的流失,这也给青岛市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劳动力因素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却处于次要地位.因此,青岛市必需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在青岛市发展过程的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顾焕章,周曙东.农业经济分析模型的理论与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2,(2):1-5.
作者简介:孙养学(1960-),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2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51-03
从全国范围来看,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也快速增长,而农村居民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激化,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新疆来看,同样存在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影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一、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2001-2009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及影响农民收入的6个指标,即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X1)、人均农业贷款(X2)、人均财政农业支出(X3)、农业保险深度(X4)、农业保费收入(X5)和农业保险赔付(X6)。上述指标的对应数据皆为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新疆统计年
鉴》。
二、模型和实证结果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样本区间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及影响农民收入的6个指标作散点图(如图1、图2),发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农业贷款两个指标数据存在明显的趋势,为了避免因自身的趋势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对变量Y和变量X2取自然对数,则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为LY,人均农业贷款表示为LX2。
(二)单位根检验
很多经济变量作为时间序列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即非平稳性。如果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来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即出现伪回归,从而导致各种统计检验无意义。因此对所选的经济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1所示)。
(三)协整检验
为消除数据的不平稳性,使回归有意义,通常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分来进行处理,该方法虽然可以消除不平稳性,但差分后的数据会导致两个变量之间长期关系的信息损失。另一种解决方法就是协整。在某种情况下虽然变量都是不平稳的,但它们的某个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这时变量被称为是协整的,这个组合表示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下面对不平稳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建立协整回归方程:
(1)
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上式进行估计,计算结果:
(2)
然后,求出上述模型的残差序列,得到:
(3)
对■t进行平稳性检验,计算结果见表2。
表2表明,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就表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人均农业贷款、人均财政农业支出、农业保险深度、农业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赔付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回归方程(2)式是协整回归,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人均农业贷款、人均财政农业支出、农业保险深度、农业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赔付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四) 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研究表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人均农业贷款、人均财政农业支出、农业保险深度、农业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赔付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在短期内可能存在偏离均衡的情况,因此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
令et=■t,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4)
经试算,得到以下模型为较优模型:
(5)
(5)式模型通过了F检验,模型整体显著;模型中拟合优度为0.734,拟合的效果较好,从DW=1.939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模型参数在不同显著性水平通过了T检验,短期变化的影响系数为0.175。
(五)结果分析
通过(2)式的协整回归方程得出,当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会引起农民人均纯收入降低0.0038个单位;当人均农业贷款每增加1个百分点,引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126个百分点;当人均财政农业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引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00027个单位;当农业保险深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降低0.917个单位;当农业保费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019个单位;当农业保险赔付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0542个单位。农业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和农业保险深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呈现负相关,而对于农业贷款、财政的农业支出和农业保险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正相关,说明了农业金融和农业财政的支持将会有效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而农业保险深度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负相关,农业保费收入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正相关
对协整回归方程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是平稳的,表明了影响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影响农业财政、金融指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短期变化发现,影响农民纯收入的农业金融因素的短期影响系数为0.175,变量短期偏离均衡的恢复速度为17.5%。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2001-2009年样本区间的新疆金融财政支持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贷款、人均财政农业支出、农业保险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从系数上来看,人均农业贷款对新疆农村人均收入影响最大,而农业财政支出对新疆农村人均收入影响最小。因此,支持农民增加收入应更多地使用金融手段;(2)从实证结果上分析,农业保险总体上对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有正的影响,但从农业保险的各个指标上来看,农业保险深度同新疆农村人均纯收入呈负相关,即新疆农业保险深度每上升1%,农村人均纯收入下降0.917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业保险应是一项政策性保险。因此,相关部门在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时,应更加重视农业保险的密度而非深度,同时政府财政应对农业保险进行相应的保费补贴。
参考文献:
[1] 谢平、徐忠. 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J].经济研究,2006,(04).
中图分类号 S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57-02
随着水利部全力推动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和南方节水减排等节水灌溉发展战略部署,我国高效节水灌溉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云南作为南方农I高效节水减排改革先行先试省份,以节水促减排,以减排强保护,积极探索南方农业高效节水减排改革的经验,本文以云南中部高原特色林果蓝莓高效节水减排工程项目为例,通过典型设计和总投资预算进行效益分析和经济评价,旨在为农业高效节水减排工程在南方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区基本情况
工程所在地为云南中部低纬高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5.6 ℃,年蒸发量1 600~1 700 mm,干湿季分明,年降水量930 mm,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以上。年日照时数2 000~2 200 h,干季(11月至次年4月)天气晴朗、日照充足、气温高。工程建设地块总面积90 hm2,土壤以黏土为主,种植作物为蓝莓。
1.2 工程规划
1.2.1 灌溉模式方案比选。从节约用水和最经济角度分析,当地现有3种节水灌溉模式,即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微喷灌。低压管道灌溉比喷灌、微灌节能且投资较低,但田间采用畦灌或沟灌,水利用系数比微灌低,特别是坡度较大的坡耕地,易造成水土流失,不适宜高原农业。喷灌省水、省工、省地,但耗能较大,投资较高,蒸发损失大,且受风和空气湿度影响大,遇4级以上风时,会使灌溉均匀性大大降低。结合蓝莓生产要求实际情况,优选微喷灌。
微喷灌按作物需水要求适时适量灌水,仅湿润根区附近的土壤,因而显著减少了灌溉水损失,省工、省水、节能,水均匀度高,一般可达85%以上[1-2]。微喷灌便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以实现自动控制,能适时适量地向作物根区供水供肥,为作物根系活动层土壤创造良好的水、热、气、养分环境,以实现高产稳产,提高产品质量。微喷灌采用压力管道将水输送到每株作物根部附近,可以在任何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有效工作,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相比低压管灌和喷灌,微喷灌灌水器容易堵塞,投资较高。
1.2.2 工程设计。设计依据《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485―2009)、《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20203―2006)、《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的规定。本次规划现状基准年为2015年,现状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3,2026年设计水平年,随着项目区管网全部配套完毕,高效节水农业的推广,水土保持等措施的实施,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3]。
设计灌水定额:m=mmax/η=0.001γzp(θmax-θmin)/η
式中:m―设计灌水定额;mmax―最大净灌水定额(mm);γ―土壤容重(g/cm3);黏土取值1.4 g/cm3;z―计划湿润土层深度,取值50 cm;p―土壤湿润比(%),取值70%;适宜土壤含水量上下限(重量百分比)分别取值90%和70%,田间持水率取25%;θmax、θmin―适宜土壤含水率上下限(占干土重量的百分比),上限为90%×25%=22.5%,下限为70%×25%=17.5%;η―灌溉水利用系数,微喷灌取90%。
通过计算,mmax=24.5 mm,m=27.2 mm。根据蓝莓灌片自然条件、水源条件、种植作物的生长特性及实际管理经验,确定蓝莓在整个生育期内灌水11次,具体灌水时间为旱季每月灌溉1~2次,单位面积灌水定额270 m3/hm2。
设计灌水周期:T≤Tmax=■
式中:T―灌水周期(d);Ea―作物最大耗水强度(mm/d)。蓝莓综合日耗水强度为3.5 mm。计算得T取7 d。
灌溉设计流量:Q=■
式中Q―系统灌溉设计流量(m3/h);A―项目区面积;td―每天运行时间,取20 h;计算得Q=291 m3/h。
管径计算:D=■
式中:D―管道内径(mm);Qn―支管流量(m3/h);v―经济流速(m/s)。按规范规定,出水管道流速可取v=1.0~1.5 m/s。根据计算可选用的管径范围在90~355 mm,采用0.63~1.00 MPa PE管道,输水主管、干管、分干管、支管均设于地下[4]。
2 投资预算
2.1 工程预算依据
工程总概算组成、项目分划、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等执行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云南省水利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水规计〔2005〕116号文和〔2013〕157号文。
2.2 费用构成
工程主要建设水源工程和配套管理房1座,开挖回填土方23 560 m3,修筑闸阀井5座。安装管道24.7 km,安装射频IC卡灌溉供水计量收费管理系统320套,总投资为431.43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用117.67万元,设备与材料购置费292.68万元,独立费用21.06万元。
建筑工程包括取水点建设、闸阀井修筑,以及井房、管沟的开挖、回填等,费用小计75.84万元;设备安装工程包括水泵、过滤器、PE管、管件及控制测量设备及附件的安装,费用小计322.56万元;施工临时费用按建筑和设备安装工程的1%计取,共11.95万元;独立费用按照建安与临时费用之和的0.5%~4.0%计取。
3 工程效益分析及经济评价
3.1 经济效益
工程实施后,将彻底改变项目区灌溉条件,保灌面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按项目实施前后农作物产量水平分析计算,蓝莓实施高效节水后年增加产量108 t,增加经济效益总值410.4万元。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扣除农业生产成本,其值取0.3,则高效节水减排净增效益123.12万元,经济效益好。
3.2 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工程项目的实施,夯实了农业基础,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凸显了省水、省地、省工、增产、增收的效果,为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群众增收、农民致富创造了条件,同时有利于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和项目区种植结构产业化的发展,为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高效节水减排技术实现了水肥同步,提高了水肥利用率,有效减少了农业灌溉用水和化肥施用量,避免了沟灌开沟追肥因挥发、深层渗漏造成的肥料损失,减少了农业面源对地下水的污染,促进了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3.3 工程经济评价
按照《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灌溉工程的经济适用年限为20年,工程年运行费用按项目总预算投资的5%计为21.57万元,当社会折现率为8%时,经计算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21.24%,大于8%;经济净现值为523.71万元,大于0;经济效益费用比1.24,大于1.0;投资回收期为6.41年。各项经济评价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指标,说明该项目工程经济合理。
4 参考文献
[1] 叶寿仁,吴志平,孙志,等.强化农业节水管理 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关于太湖流域农业节水减排的调研报告[J].中国水利,2012(11):27-30.
在本次研究中,以时间序列分析相关理论、方法作为基础,从而展开对农业科技资源、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按照基本理论要求,所采取的属于定量分析,具体是通过计量的办法,以ADF对应研究农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各项投入,其要素包括设备、活动经费和技术人才等,重点是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加以检验。若通过以上分析证实了序列的同阶单整性,再通过E-G两步法对形成关系的两个对象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属于长期均衡关系。另外,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观察短期动态关系,利用Grange因果关系进行逻辑讨论。
二、实证分析
1.基本情况说明
首先,本次研究变量选取有两大方面:一是农业科技资源;二是农业经济增长(Y)。具体来看,第一,主要是H-农业技术人员、RD-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M-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二,则主要是指农业总产值。此次选择的数据资料取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2014),若存在数据缺失,则选取当年的平均值进行补阙。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协整关系方面,对数变换并不对原始变量发生影响,所以,在农业科技资源方面主要是取自然对数,将新的变量分别标记为LNY、LNRD、LNH、LNM。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应用软件为Eviews5.1。
2.分析
首先,根据此次研究,在变量ADF单位根检验方面,变量总共得到12个,即上面的4个变量,加上LNY、LNRD、LNH、LNM(民各于一阶差序列),2LNY、2LNRD、2LNH、2LNM(二阶差分序列);具体根据检验类型,一一对应的对ADF统计量、临界值(1%、5%、10%)进行了细致分析,最终根据测算,得到了在不同的临界值方面的平稳或者不平稳性;结果为LNY、LNRD、LNH、LNM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其次,在协整检验、协整方程方面,应用E-G两步检验法、Johansen检验法。具体是先通过迹检验、最大特征根检验方面的统计量、5%临界值、Prob.(均选择零假设、特征根);结果是四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当解释变量为农业经济增长之时,就可以利用OLS,即普通最小二乘法实现回归方程,即LNY=-11.733+2.743*LNH-1.279*LNM+1.096*LNRDt=(-6.43)(5.41)(-2.89)(5.52)R2=0.9766F=209.2018DW=1.006因此,检验整体通过,证实了二者间的关系。第三,设E为回归模型残差,就可以得到残差序列,然后进行残差的稳定性检验,方法依然是ADF单位根检验,需要注意的是,在E序列中,ADF检验值为-3.011794,通过分析对应的1%、5%、10%三个临界值,得到滞后期为3,因此判定它属于平稳型。具体是根据上面所说的软件SIC准则自动计算得出。第四,透过对误差的分析,即机械利用不足,两个对象的关系是正相关,前者推动后者;但存在误差,所以,需要借助于误差修正模型加以解决。本次研究选择Grange表述定理,即若存在变量X、Y时,且存在协整关系,那么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通过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表述,从而可以对不同时间序列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修正情况进行正确反映,即短期关联性小,长期关联性显著。因果关系检验则主要是透过零假设、F-统计值、P值、滞后阶数四个要素,进行不是格兰杰原因的分析。
3.结果
农业科技资源序列、农业经济增长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序列;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动态关系存在误差,应该进行偏离均衡方面的调整,力度约为60%,重点是对农业机械方面的拉动经济的因果性加以有效评估,认识到它的利用率不足问题;农业经济类型为粗放,但处于向集约型过渡阶段。
三、建议
首先,建议在农业科技资源方面,做好资源的科学配置,即减少无实践应用价值的科技及相关资源配置,增加有用的科技成果应用实验;最好是通过建立实验田的方式,进行多种、重复性的实验,以提高应用实践的频率,缩短研究与实践间的时间间隔。其次,注重对土壤、环境、水、气和生态等各方面的资源的深入分析,将生态、科学发展相结合。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环境恶劣、生态破坏严重,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科学理性地促进农业、生态和谐发展。再次,短期增加设备投入,硬件配置;长期做好技术型投入、资金型投入;使其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第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在这方面,应该借鉴袁隆平的实践经验,开设当地的研究机构,利用老师带徒弟,共同研究的模式,真正抓住农业发展的软要素,将科技与农业本身的要素进行结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地制宜。
四、结语
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技及相关的资源配置,只有通过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不断投入,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分布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土地的分散性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集中化、精细化发展。最好是通过目前正在建设的农村合作社形式不断扩大对农业的革新,让土地实现集约化,挖掘出土地本身所具有的真实产出价值,减少地方政府过度依靠土地开发拉动GDP的增长模式,使我国的经济整体上趋向于平衡、正常的发展。
作者:王光红 单位:吉林省抚松县北岗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杨传喜,张俊飚,李树明,等.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农业生态区划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5,25(6):138-143.
[2]杨传喜.转型期引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15,13(7):46-49.
[3]孟鹤,郭建强,张峻峰,等.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供给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19(12):104-108.
关键词 :农业 机械化 经济 发展 影响 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农业,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化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业活动的效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替代传统的畜力或人力生产,从而提高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使用鼓励政策和补贴,农业机械化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也得到有效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率,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把农民从繁重的耕种生活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农业的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抗旱抗涝、翻整土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设备替代畜力和人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播种、喷洒药剂和施肥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
其次,表现为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最后,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态势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活动中占的比重,这样才能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导致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虑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防止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后,能够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管理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推广过程,建立规章制度,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混乱状态问题,从而提高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机械化知识的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的操作水平和认识程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显示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包括3个层面,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1.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广给农民,使农民能将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至农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增产的目的,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技术指导是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在技术指导基础上,增加产前咨询指导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与组织农民经营均属于该范畴。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对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广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指基于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作用下,通过多样化形式,使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至三农中,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推动三农综合发展[3]。沟通与咨询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2.1农业技术推广是传播科技成果的纽带
科技成果的传播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媒介,将农业技术扩散至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成果是农业专家与学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实践基础上得以归纳、总结和研发的农业成果。如何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至农业生产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发挥着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
2.2农业技术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农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指导,优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技术,以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若想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中的创造作用,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为研发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据,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综合素质具有教育作用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诸多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作用,结合多样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并认可农业技术推广。
2.5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方针、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参谋作用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员充分掌握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发展基本状况,为制定新的农业方针及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3小结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作用、创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参谋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作者:蒋洪元 单位:云南省巧家县老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1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将对经济管理的重心放在工业发展上,往往忽视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由于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经济管理制度的认知不清,在农产品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中缺乏健全的制度予以支撑,导致经济管理水平低下。例如,采用合作制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经济,在分配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出现经济纠纷,是制度不健全的重要体现。
1.2 缺乏专业性的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性管理队伍来予以支持。但就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缺乏专业性的经济管理队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农村大都相对偏远,经济水平、文化素养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稀缺,是影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致命伤。
1.3 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
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大都是采用人为纸笔的形式来进行管理,涉及的数据众多,记录、整理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效果不尽人意,是管理模式滞后性的重要体现。
2 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2.1 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态势,具有创新性特色农产品的出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补充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规章制度,将发展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作为重要目标,构建创新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产品发展方面,应加强对农产品种类的培育,实现产品的多元化,能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为农业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农村应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并构建问责制度,实现权责明细化,设施管理人员应发挥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灌溉设施、水利设施、农耕机械等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增强制度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2.2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为此,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了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聘请高素质、专业性的年轻经济管理人才,将最新型的管理观点融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能让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紧跟时展的步伐,建立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经济管理队伍。另外,农村应组织经济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学习城市的先进经济管理方法,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核,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是进行考核。例如,以计算机操作为主,让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操作,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例如,在销售一批苹果时,传统的销售形式大都是采用将苹果运输到市场中进行销售,若始终以此种方式进行销售,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专业性人员会创新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化、信息化。
2.3 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
第一、开发者和政府应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内涵,宏观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应该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深入调查、记录并研究现代旅游者消费需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结合现代管理技术,优化其产业结构,扩大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市场,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发者和政府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内涵、规律,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宏观规划、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风土人情和农业特点等因素,研究及符合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又能满足旅游者消费要求的创新型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使该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最大利用化、产业结构优化,产品新颖的发展目标,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1荆州共享农业的表现形式
1.1农地的共享
土地共享主要是指农民将土地的相关信息发送到规范的网络共享平台。一是供需双方根据各自的实际需求直接进行磋商,从而使得土地使用权得到高效流转。二是平台对土地进行使用权的收购,平台再将使用权转让给其他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土地进行收购使用。这种土地共享的模式,可以很好的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整合闲置土地,加快土地流转和集约化、规模化,让供需双方达到共赢。
1.2农产品的共享
农产品共享与农村物流共享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农村购物数量和质量都在提升,农村的物流也呈现井喷式发展。这就为农产品共享提供了条件,在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预售,消费者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消费,更可全程参与、管理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最后依托农村物流将产品送入消费者手中;消费者也可以亲身体验农产品收获过程,体验农村文化和饮食,带给消费者另一番体验。这种模式:一来为农产品生产者增加了销量;二来为消费者增加了满足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1.3生产工具的共享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土地分散化严重,小农户生产占主体,小规模生产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难度较大。小农户购买现代农业机械成本巨大。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也高,而且农业机械使用率较低,当机械闲置下来就是一种巨大浪费,这就为农业生产工具共享提供了发展空间。利用现达的信息网络,对于闲置的生产工具进行信息共享,对供需双方进行匹配,实现农业生产工具共享,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工具的使用效率,节省农民生产成本。
1.4农技的共享
当下,知识的共享随着信息化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农业科学技术业发展迅速,但是农业科技的推广难度不小,当农户遇到一些种养或者生产性问题,又或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操作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平台进行咨询,政府也可以整合行业专家进行答疑,回答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类似于以前的农业热线,现在具有更多的咨询渠道,信息发展也更加完善,农业科学技术的共享更加便捷,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5劳动力的共享
我国一直是廉价劳动力大国,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社会条件不断进步,城乡距离的进一步拉大,农村的廉价劳动力现象将一去不复返。而且很多农业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工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目前劳动力缺失、劳动比例失衡现象严重。目前仍以小农生产为主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劳动力流动,通过共享平台,可以做到家庭劳动力的有效利用,解决劳动比例失衡,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来调整务农、务工的工作时长,充分利用生产力。
2荆州共享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现有政策法规很难适应共享农业新兴发展业态
共享经济的发展是依托互联网存在的,互联网经济不同于实体经济,它的跨地域、跨行业的特点明显,由此带来的是现有政策法规很难与共享农业发展相匹配。一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和责任人的法律地位和责任界定模糊不清,易造成行业混乱;二是平台的行业划分、雇佣关系,平台税收等难以明确规定。互联网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由此带来的行业混乱和责任不明,给政策法规的制定带来了巨大挑战,不可避免就会出现一些政策法规触及不到的地方,从而为共享平台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2农业共享平台数据获取困难
共享农业的发展动力仍然是大量的共享数据。农业作为相对弱质的产业,随着气候变化较为明显,尤其要注重实践性和科学性。因此,农业共享的平台数据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事实上,很多重要数据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平台公布的数据的可靠性有待商榷,也有待实践来检验。对于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来说,对数据的甄别能力弱;对平台来说,数据整理和维护也是需要剧的成本。由此可见,数据的共享面临着重重困难。
2.3共享农业监管和信用体系亟待健全
共享农业是信息化发展与农业生产的结合产物,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业态,新生事物必然在行业发展的规范性方面有所欠缺,以及出现一些行业监管问题。新兴行业鱼龙混杂,市场准入条件不够完善,难以规范和监督市场参与者的各种行为。而且,谁来作为监管者仍然难以确定,最终政府不得不出面,无形增加了监管的隐成本。制定一套适用的监管机制需要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另外,新兴行业的崛起,带来的又一个问题是行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互联网平台的信息量巨大,如何甄别这些信息得到有用信息,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4缺乏共享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共享农业是一个新生儿,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很成熟的体制机制,尤其是保障机制。不同于传统的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各种机制已经趋成熟,而共享农业首先在地域上不受限制,其次是在行业上不受限制,以农业为基础,融合了加工业、物流业、服务业、餐饮业等多个行业。因此,相比于传统行业,在行业管理、行业发展保障、劳动关系等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调整,以维护该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机制体制的建立时间比起行业崛起速度慢了很多。
3荆州共享农业发展的建议
3.1政府创新管理方式,规范法律法规
共享农业发展模式下,平台企业、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都会大幅度增加,需要政府更加开放的治理环境。敢于放权,让农民与企业、市场之间走得更近,使得市场中的利益体相互促进和监督,形成良性循环。但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建设,明确企业责任,划定责任界限,明确共享农业法律界限,规范共享农业市场化发展,避免市场混乱。
3.2建设共享农业协会,共享农业信息
类似农业合作社,建立共享农业行业协会,一方面企业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交换市场信息,能及时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联合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竞争成本,共同维护共享信息的整合,信息搜集范围和完整性也能得到有效加强,进而有利于市场均衡发展,更加明确共享农业发展的规划。另一方面,农民可以从行业协会得到更为全面和可靠的信息,形成双向互补共赢,实现共享农业健康发展。
3.3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二、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今后发展的势趋,为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就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内容,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逐渐缩小工农、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城乡一体化。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当下,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仍相对比较落后,农产品的生产率也较低,科技含量不高。我国的农业技术人才不足等,无法适应与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无疑对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产生较大影响与制约,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农业劳动力过剩且素质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当下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严峻。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以及劳动素质的提升问题,都会对城乡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产生较大影响。
1.3结构调整规模不大,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尽管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加之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然较落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更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除了少量的农场外,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的存在,无法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1.4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发展缓慢缺少资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缺少经费搞示范、做推广;缺少经费对病虫害进行防控,以及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等方面,也是由于经费的不足,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5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也远不及发达国家。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更加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加之我国农业发展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使大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恶化,大大降低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含量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扶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及资金投入,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倾斜与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再到水利灌溉及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等,均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同时,还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着眼于对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与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农作物的安全水平。加大与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尽可能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以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并扩大农作物经营规模,切实增加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市场竞争力。
2.2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现代化的种植主体和创造主体是广大农民,那么农民首先就得现代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稳定的人才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调整与推动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努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3强化农民素质建设,激发与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经济主体,尽管我国总体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民自身素质改变并不大,与其生活条件、教育水平落后有直接关系。那么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增加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相关政府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热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融入其中,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3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对待,并解决好存在的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