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9 13:59: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关于老师的诗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日月给我们光辉;
大地给我们河流山川;
让我们永远生活在河流山川之间;
父母给我们美好生命;
是他们用爱哺育我们长大成人;
是他们用无私的爱心;
陪伴着我们相濡以沫的快乐的人生;
情人给了我们美好和神秘;
在激情中拥有了幸福跟甜蜜;
老师给我们培育的恩情;
用知识的力量来武装我们的心扉。
2、《感恩有你》
晚风吹过耳边,聆听到点点秋意;
叙述着榕阴底下深邃的曾经;
伸出双手,抚摸落叶的影子,握不住那道转瞬即逝;
指间的沙漏,夕阳在缓缓流逝;
电话那边传来的问候,眼角淡淡涩意;
化作思念,冲淡了茶杯里的误解;
无言的情感,铺成一座坚固的桥梁;
架起对你,付出的感谢。
3、《感谢您,老师》
一块黑板;
三尺讲台;
是您挥洒人生的天地;
我们在您的天地里茁壮的成长;
一支支粉笔;
在您的手里;
变幻成了黑板上的字;
又变成了我们的头脑里的知识;
一根根教鞭;
在您的面前;
不断的飘舞;
把那些做人的道理飘进了我们的心里。
4、《默默的蜡烛》
您没有雄健的体魄;
却给我们撑起了一片无雨的天空;
您没有建筑师的双手;
却给我们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您没有艺术家的眼光;
却给我们建起了一座座雄伟的大厦;
您那渊博的知识;
让我们感受文明与希望;
您那高远的胸怀;
让我们懂得宽容与忍让;
您那高尚的人格;
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心灵;
感谢您老师;
我们真诚的感谢您;
您就像那一支默默的蜡烛;
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有您的光明的指引;
我们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5、《谢谢您,老师》
您,是黑夜的启明星。
您,是白昼的晴空。
您,是骄阳下的清风。
您,是雨中的屋檐。
您,是大海
您,是山川。
是您塑造了我的灵魂。
您,是载送卫星的火箭。
您,是海上的罗盘针。
您,是投入,
这件事老妈始终记忆犹新,我也同样如此。
我想起关于世界首富比尔 盖茨的一个故事。
握着拳头走过大洋彼岸的街头
演绎出年年五一节的盛装
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权益必须得到尊重
五一节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
这天浓缩了历史的风雨
这天延续了劳动的故事
这天是一面火红的旗帜猎猎飘扬
劳动的大旗鼓舞人们前进
劳动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从古自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2、《五一劳动节畅想曲》
站在红五月首端
我想起二十一年前
参加工作报到的日子
凉风习习树枝摇曳
滴落下来的是
满地碎金婆娑斑斓
沉寂的大地上
顿时
响起了我欢愉的歌唱
回荡在爹妈心中
回荡在蓝天白云之间
阳光雨露春风
这些哺育我成长的乳汁
沅水河洞庭湖白鱼潭
这些教育我成熟的地方
还有那北拐的故事
铭刻在我心中直到永远永远。
3、《劳动者的花》
清晨,沿着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的原木台阶,走在弥河河畔。
几乎望不到边的绿绒绒的草坪,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鸟儿穿行在绿树中,不停地叽叽喳喳,亮着歌喉,赞美这温馨的家园。
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中图分类号]F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149-03
一、引言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半积累模式,然而由于政府没有及时承担转制成本,以及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混合管理,导致统筹基金大量挪用个人账户资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的产生。据有关专家测算,截至2010年底空账规模已达到13万亿元。另一方面,2011年底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2万亿元,当年中国CPI涨幅为54%,而养老金年均收益率不足2%,按负利率35%左右计算,192万亿的养老金贬值金额达到600多亿元。如果相比较于社保基金已投资部分近十年917%的年均收益率,减去2%的名义收益率,养老金的利息损失高达1300多亿元。面对我国人口的迅速老龄化、个人账户巨大的空账规模以及养老金存在的巨大贬值风险,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问题迫在眉睫。
二、造成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的原因
1转制成本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部分地区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建立了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账户实行现收现付模式,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模式。但由于改革前就已退休的“老人”没有个人账户,改革前参加工作而改革后退休的“中人”虽然建立了个人账户,但由于建账时间较短,积累基金有限,这两部分人的基本养老权益都不能因为制度的转轨而中断,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历史隐性债务。
2养老保险的投资回报率偏低
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缺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养老保险基金本身的增值去填补。但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一直以来偏低,使得这笔庞大的资金始终无法增值。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还是以存银行为主,比例达到90%以上,购买国债比例还很小,收益率十几年来不到2%,而多年来CPI的涨幅是远远大于2%的,这就意味着养老保险实际上面临着贬值风险。据了解,到2011年年底,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总额287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2万亿元。而2011年的CPI涨幅为54%,若按负利率35%左右计算,281万亿五险基金的损失就将近千亿元。而且基金规模越大,贬值风险越大。
3养老保险覆盖率和收缴率低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一般只覆盖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由于退休职工较多,企业支付压力大,欠账较多;对于职工年龄相对年轻的非国有企业,因短时间内看不到回报,加上不愿意承担弥补统筹基金缺口的责任,因而不愿缴费。但是为了保证养老金的支付,社会保障机构不得不提高缴费率,由此导致恶性循环,使养老金收缴率较低的现象进一步恶化。以上海为例,表1说明了近几年上海市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并没有随着职工人数的增长而增加,反而呈下降的趋势。
三、实现养老金多元化投资及管理的对策
养老金支付缺口的不断扩大和国内部分地区社保基金改革的成功经验,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备受关注,应改变目前养老金只能存银行或购买国债的单一化投资方式。因此,就我国当前的养老金整体情况而言,面临着绝对额巨大、单位额严重不足的矛盾,不论从解决支付矛盾上还是从自身保值增值的需要上,养老金涉足资本市场都是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参考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的投资经验,养老金入市的主要标的有三大类:股票、债券和实业投资。
1股票
从长远来看,养老金投资股市是必然趋势。养老金作为一种追求稳健投资的长期资金,如果能够很好地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并配以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鼓励投资者形成长期价值投资的观念,减少股市的大幅波动。作为独立而巨大的机构投资者,养老金可以倒逼股市进行制度改革,对股市的稳定和长期发展以及实体经济的长期繁荣都有着长远的积极影响。
养老金投资股市的目的是未来资金的长期收益,考量的是未来若干年后养老体系的支付能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养老金账户资金大幅缩水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美国私人养老金大比例投入股市,在其孕育出的20年牛市中实现了双赢局面。但在2008年,美国养老体系三大支柱中,仅有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社会养老计划,因被限定只能投资于联邦政府债券或特种国债而免遭横祸,取得了51%的年度投资收益,而可以高比例投资股市的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简称IRA),则在当年亏损高达2万亿美元。目前,道琼斯指数已从2008年的6600点谷底大幅回升至12800点上方,逼近历史高点。美国IRA账户曾经的浮亏终于可以收复“失地”。但我国的股票市场至今还不完善,投资风险还很大。“不赚不卖”是类似社保和养老金等长期资本的天然优势,养老金入市要赚钱,其战胜的不应是产业资本和散户,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资本市场共享成长的果实,我国庞大的养老资金也应该在不断督促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完善的同时,共享经济改革的成果。
2债券
债券投资的收益来源于利息,当债券利率发生变化时,债券投资也会面临风险。例如,截至2012年1月底我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已达21万亿元,倘若市场利率上行50基点(2011年7-8月的实际情况),按市值评估,全部市场成员将至少损失3000亿元。所以,养老金作为债券投资者,应充分做好利率风险管理工作。近期国债期货给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可以保护投资者不受因利率上升而引起的债券价格下降的影响,又可以避免因利率下降而引起的债券价格上升的风险。如表2提供具体的操作建议:
3实业投资
实业投资也是养老基金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国家给予优先权的实业投资。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股权投资是首要选择,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国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国家政策扶持项目,作为实业投资对象,包括铁路、公租房、医院等设施的建设。此外,包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绿色、低碳、环保等新兴领域的投资也可供选择。
私募股权投资(PE投资)的迅速发展源于其诱人的回报率,对保险资金投资PE业务所做的一个保守估计显示,预计综合年均回报率能够达到15%~20%的水平,是险资可以进入的投资渠道里回报率最高的。然而通过PE投资获取高额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包括项目选择的风险、风险以及退出风险等。首先,项目选择风险。基于退出是PE投资实现的最终目标,PE投资的管理团队需要在投资决策时,依据一个规范化的评估框架对项目选择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估应包括:管理、运作、策略和交易。PE投资与传统投资不同,它更依赖于人的因素,更需要借助管理者(团队)的智慧、毅力、才干等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运作方面的风险主要涉及收入和利润计划的实现情况、费用管理情况、运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运作过程的质量和效率。良好的运作能以较低的运作费用产出较大的投资回报。这需要对运作进行详细的计划和管理,提高运作的质量和效率。企业执行的策略则是PE投资取得收益的关键。策略方面的风险主要涉及市场趋势、市场竞争地位、成长策略和消费者管理情况。而企业的融资情况、价值实现、退出的时间预期及附加的收获则是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的交易方面的风险。PE投资企业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对投资决策中的相关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后,还要就投资的价值进行评估。投资的目的是实现未来的增值,因此,投资价值是进行PE投资决策的关键。其次,风险。在PE投资中,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存在着多重委托关系。为了减轻的风险,可以从契约的设计,激励和补偿条款的设计等方面作出努力。在考虑到企业家和PE投资基金经理能力与经验限制的前提下,企业家的努力不能完全转化为产出,而PE投资基金经理的监控努力也不能完全转化为有效的监控,由此产生道德风险。因此要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第三,退出风险。退出是实现PE投资收益最重要的环节,退出风险不但存在于退出过程的各阶段,而且很可能由于在投资组合公司选择和管理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退出的风险问题,提前对各种风险进行规避,使运作成功的企业无法成功退出。所以应从PE投资开始时,就要考虑退出安排,在管理投资组合公司使其增值的过程中,开始制定并修改详细的退出计划,并着重考虑以下影响退出的因素:退出的程度和类型、时间选择、参与退出的人力资源数量、执行成本和宣传等。要规避退出的风险,就要对以上影响退出的种种因素进行评价,找出收益最大、风险最小的退出路线。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名义账户制”: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理性选择[J]管理世界,2003(8): 33-45
[2]王芳关于解决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的思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11(2):65-68
[3]胡家强,陈凤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原因及解决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23-27
在70年代、90年代出土了帛书《老子》和竹简《老子》之后,学术界有了“地下之新材料”与传世文本相互参证的“二重证据”,解决了《老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但平心而论,此中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学术界仍存在几种不同的见解,而难以取得定论。尽管持不同见解的各方可以坚执己见,但客观上可能仍不免要“展缓判决”。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其抄写年代在汉初,这是70年代所见《老子》最早的抄本。研究者普遍认为,帛书《老子》“近古必存真”,因而较多保留了《老子》的原貌。也正是因为此,帛书《老子》的价值主要在《老子》书的校勘方面,而分歧也主要在于如何把握校勘的尺度,即是否把帛书本视为“最好的本子”,或是否在校勘时“唯帛书本是从”(较多研究者所取的态度是“以帛书为权衡,而不泥古;以各家作参考,而不执一”。见张松如《老子校读》引言,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问题,由于帛书本是汉初的抄本,所以它至多是否定了以前争论中的一种极端观点,即《老子》书成于秦汉之际的观点。对于《老子》书是成于春秋时期还是战国的前期、中期或晚期,可以说,帛书本并没有提供“充分证据”,因而主要的争论之点依然存在。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出土了竹简《老子》,这给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材料。郭店一号楚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前三世纪初”(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竹简本《老子》的抄写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三百年左右,这比帛书本的抄写时间早了约一百年。考虑到《老子》从成书到流传,以至被抄写而成为随葬品,不会是一个很短的过程,所以其书当在战国早期或中前期已经存在。这样,竹简本《老子》的出土,就以“充分的证据”否定了《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庄子、孟子之后)的观点。然而,竹简本《老子》仍留下了争议的问题。竹简本《老子》的整理者按竹简字体、形制的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简文的总字数只相当于传世本五千余言的五分之二。由此,研究者产生了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竹简本《老子》是一个原始的、完整的传本,它不含有今本(传世本)中的高远玄虚之论、非黜儒家之语、南面权谋之术,它有完全区别于今本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作者就是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的老聃,而今本则是战国中期的太史儋对竹简本《老子》加以改造、重编、增订而成。竹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可以说是两部不同的书。《史记·老子列传》中记载的孔子向之问礼的老子,是竹简本《老子》的作者;而“至关”(函谷关,据汪中《老子考异》,函谷关之置是在战国时期秦献公之世),受关尹之请,“乃著书上下篇,言五千余言而去”的老子,是战国中期见秦献公的太史儋。今本《老子》成书年代的下限为太史儋出关后见秦献公时,即公元前374年,其上限不早于秦献公元年,即公元前384年。由于太史儋将老聃书纳入自己的著作,将两个人的作品熔为一炉,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两书误为一书,把两位作者误为一位作者,以致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时所看到的“已是团团迷雾”了(郭沂:《楚简与老子公案》,《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郭沂在《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一书中对此说略有修正,认为郭店《老子》也可能并非当时《老子》的全部,今本《老子》中那些与简本思想、语言一致的部分有可能原属古本《老子》,而那些与简本不一致甚至冲突的部分,尤其是那些风格玄奥、谈论权术、抨击儒家思想的部分,都应该属于今本作者太史儋。见《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4-516页)。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竹简本《老子》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个类似于通行本规模与次序的《老子》书,竹简本《老子》的甲、乙、丙三组只是当时的节抄本。之所以如此,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由于竹简繁重,抄写不易,书写工具不便,流传受到影响,全本不易流传;二是抄写者根据自己的构思和意图来进行节抄,三组简文都体现出抄者的侧重,如丙组的主题是治国,乙组的主题是修道,甲组的第一部分的主题与丙组相似,主要讨论治国方法,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关于道、天道与修身的(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尚仁及守中思想》;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的结构与性质》。二文均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三联书店1999年版)。竹简本为节抄本的另一方面的根据是,与郭店一号墓年代相先后的一些引用老子语句的材料并不见于三组简文中,如《战国策·齐策四》载齐国颜斶云:“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为通行本三十九章文字。颜斶与齐宣王同时,其年代与与郭店墓下葬之时相距不远。《庄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通行本二十八章文字。这些材料均不见于郭店《老子》中,说明郭店《老子》并不是当时流行的《老子》全本(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的结构与性质》)。
第三种观点更多地举证了先秦时期引用老子语句的材料,如《说苑·敬慎》篇记叔向(与孔子同时人)说:“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战国策·魏策一》记魏武侯(公元前395-370年在位)说:“故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些见于今本的话,俱不见于竹简本,足证郭店《老子》并非一个完足本。这种观点虽然从整体上肯定《老子》一书为春秋末期老子的著作,但并不同意把郭店《老子》看作一个底本的摘抄本的看法,而认为《老子》书不一定全都是老子一人完成的,很可能是逐步完善、发展演变成通行本样式的,其大体规模当在战国早期或稍晚已基本形成,但至战国中期偏晚其结构可能仍然是松散的,或可称为“《老子》丛书”或“活页文本”。 从《老子》一书的原始形态向郭店竹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及各通行本的发展,编者们都是在有意识地重新编辑《老子》,使之趋向更为合理化,成为名符其实的一部书或文章。因为《老子》一书经历了一个完善化、合理化的过程,所以就版本的优劣而言,很难说简本《老子》一定优于其后诸本,正如很难说帛书本《老子》一定优于其后各通行本一样(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7页)。
竹简本《老子》与帛书本、通行本《老子》在内容上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即帛书本、通行本中比较激烈地批评儒家仁义思想的话不见于竹简本。如十九章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在竹简本中作“绝伪弃诈(诈或释读为虑),民复孝慈”;五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见于竹简本。研究者由此认为,早期的儒道关系并不像后来那样对立(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尚仁及守中思想》;李存山:《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但是,又有研究者认为——此可算作第四种观点——竹简本《老子》不仅是摘抄本,而且是“援道入儒”的产物,是“儒家化”了的改编本,是“稷下道家”或“邹齐儒者”的传本(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黄钊:《竹简的版本归属及其文献价值探微》;黄人二:《读郭简并论其为邹齐儒者的版本》。三文均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这样就更增加了对《老子》版本认识的复杂性,而要从竹简本《老子》来探讨《老子》的原貌或“祖本”就更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1998年5月在美国达慕思大学曾召开过一次关于郭店《老子》的国际研讨会。美国布朗大学的罗浩(Harold D. Roth)教授在会上提出,传世《老子》与郭店《老子》之间有三种可能的关系,可以用三种模型来表示:一、辑选模型;二、来源模型;三、并行文本模型。图示如下:
模型一
八十一章《老子》祖本
郭店《老子》
马王堆本
河上公本
傅奕本
河/王合本
模型二
推测性的甲本
郭店《老子》
推测性的乙本
八十一章《老子》祖本
马王堆本
河上公本
傅奕本
河/王合本
模型三
推测性的一种或多种来源
郭店《老子》
八十一章《老子》祖本
《内业》
马王堆本
河上公本
傅奕本
河/王合本
模型一:郭店《老子》对文是《老子》祖本的“辑选”,因此称之为“辑选”模型。
模型二:郭店《老子》对文是祖本《老子》的来源之一,因此称之为“来源”模型。
模型三:郭店《老子》对文自身构成一种独立的文本,同祖本《老子》及如从罗浩的研究中发现的《管子·内业》等类似作品一样,来自更早的一种或多种原始材料,因此我们称之为“并行文本”模型。(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66-67页。)
以上“模型一”似可以对应上面介绍的第二种观点即郭店《老子》为一节抄本的观点,第四种观点即“儒家化”改编本的观点也可粗略归入其中。“模型二”可以大致对应上面介绍的第一种观点,特别是对所谓“完整的传本”略加修正了的观点。“模型三”与第三种观点稍有相似之处,但也有重要的不同,似可把第三种观点图示为“模型四”:
郭店《老子》
老子思想的原始形态
马王堆本
传世本
?
(河、王诸本)
推测性的其他简本《老子》
此模型可称之为“演变模型”。在此模型中,还容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老子》一书在逐步完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可能不仅是结构形式上的编辑,而且可能加进一些老子思想的原始形态所本来没有的内容。如通行本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帛书本的顺序是紧接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的,竹简本《老子》中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没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者可能是后来加进《老子》一书的,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老子》书中出现了“道”就是“一”和“道生一”的矛盾(李存山:《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
竹简本《老子》甲组和丙组中都有相当于通行本六十四章的内容,但语句差异较大。罗浩教授对其异同进行了比较,认为这两组简文不可能互相抄袭,而是有两种不同的来源。这说明在郭店竹简本完成之时,《老子》的文本仍处于尚未定型的变化状态,作为一部整体的、完整的文献,《老子》一书也许并非完成于一时(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第68-71页)。事实上,持上述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如王博博士,也注意到竹简本《老子》甲组和丙组所显示的传本的不同,从而认为《老子》书从出现到定型确实经历了一个流动而漫长的过程。就竹简本、帛书本和通行本在语句上的差异而言,通行本与帛书本不同的地方,并不就意味着晚出,而是它有另外的来源,即竹简本也是通行本的来源之一(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的结构与性质》)。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以上“模型四”修改为“模型五”:
郭店《老子》
老子思想的原始形态
马王堆本
传世本
?
(河、王诸本)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4份,上课4份,一节新课,一节习题课,一节实验课,一节试卷评讲课
2.班主任工作:负责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和组织班级活动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经历了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尝试了身为一名教师的苦与乐,更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在这两个月里,我能以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仪表,关爱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教学及班主任的每一项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实习生,能够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完成我们的实习任务。
在实习期间, 我狠抓学生的学习,感觉就是每一位学生都是爱学习的,我们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他们都是一群有理想的孩子,我们只要用爱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对我们产生依赖后,就能很好地带动班里的学习气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既要抓学生的学习,还要抓纪律和卫生,每天早上都很早到课室提醒科代表带读,巡视早读情况,监督打瞌睡,发呆或赶写前天晚上作业的同学,提高早度效率。登记好迟到的同学,进行时间观念教育。
学生的纪律方面,363班的学生较为活跃,部分学生很调皮,自修自习课常有讨论问题的现象,偶尔有看课外杂志的,课前课后五分钟较吵,影响到安静学习的同学。根据观察,问题主要出在那三四个学生身上,只要管理好那三四个学生,整个班就可以正常化了。因此我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首先向班主任指导老师了解了那四个学生的一些情况,如学习情况,入学以来的一些表现等。然后在平时的早晚读、自修时间对他们重点观察,对他们不良习惯进行约束。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对他们进行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时,首先让他们作自我评价,看他们那是否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生对自己的缺点还是有一定认识的,有些还是清楚地认识到,但约束不了自己去改正。认识得不到位的,我再以“老师发现,老师觉得……你觉得是不是呢?”这种方式与学生对话,给学生辩解的机会,避免对学生的片面了解而伤了学生的自尊,甚至造成逆反心理。学生虽然很调皮,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服理、重事实,容不得老师半点夸大;但,是就是,能勇敢承认。这时,再对他们进行指导教育,学生才能放下防备武器,真正从心里接受老师的教育,认真思考老师的教诲,真正去努力改进。
此外,是对班干的培养,留心值日班干的工作,强调他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要管好别人,要先管好自己,这样同学们才会服从班干的管理。对于新班干,强调他们一开始就一定要严管,才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有利于接下来的工作。
在协助指导老师进行周记的批改中,了解到的学生心理问题,学习困惑,我都一一做了记录,为个别教育之用,并在周记的评语中写下对他们得鼓励和最适合他们的方法指导。
对活跃的学生,班级纪律难管理,宿舍纪律同样难管理。针对晚休特别吵的问题,再三批评教育都没有效果,但班主任指导老师采取“自动退宿”的措施后,宿舍纪录就一直风平浪静到现在。看来对于顽皮得学生还应适当采取些硬办法。
现在,班里的学习气氛和班级纪律方面都表现很好,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这是我欣慰i之处.
总体来说,我觉得只要有爱,没有什么不可以!
老师寄语:每个人都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完成这位置上的职责,而且热爱着它
学生寄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只要学不死,便要往死里学
老师实习个人心得体会 感觉是在一瞬间,一个月的辛苦而有意义的实习生活就要结束了。这份艰辛,这份感悟对于我们实习小组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宝贵的回忆。我们的教育实习的任务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以及协助学校的一些其他工作。在武夷学校领导、数学科指导老师游兴奴和班主任的支持和指导下,,我的实习工作了得了很圆满的成功。总结起来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一、教学工作
1、听课、准备阶段
第一周是听课周。我先认识班上的每个学生以及他们学习情况,主要是掌握他们对学习的态度。然后,认真听原任老师上课。现在的听课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现在注意的是观察老师怎样讲课,学习如何传授知识,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控制授课时间。作好听课记录,多学习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数学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第一个就是他每节课都很会引入,而且引得恰到好处。第二个就是他是个讲课很有激-情的老师,也很细致,很有想法;对每节课的重难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处理得很好。第三个就是他给学生很多现象的空间。这是我望尘莫及的。
2、上课实战阶段
第二周,我们小组就开始上台讲课,进入课堂教学实践。上课前我做足了准备工作,在活动室试讲给老师看,并接纳他的很多意见,比如,如何引入得更好,如何讲得更清楚,哪些该板书。上课期间,我出现了极度紧张。毕竟是自己第一次走上讲台讲课。不过也顺利完成。课后学生、队友们对我的反馈还不错。我坚持每次都认真备课,试讲虚心请教数学老师,听取老师的意见,努力改进不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3、评改作业、试卷
数学的作业是较多的。包括写在作业本的和阶段练习卷。我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并注评语,批改试卷,将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和试卷的问题及时的反映给指导老师,协作老师作分析总结。看哪些方面需要讲或强调。并且课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积极、耐心对辅导学生。
4、课后辅导学生
我一直注重加强了课后辅导工作,数学的问题总是问不完的。。通过他们的问题,我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思路、薄弱方面。我在课中着重抓基础训练,并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尽能使他们感觉到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技术和技能。
二、班主任工作
我担任四(1)班的实习班主任。经过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我收获匪浅。
1、见面、熟悉、计划阶段
这几天,我给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初步做了一个计划。我仔细的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班级纪律、班干部工作、个性等方面分析,提出了一个总体的目标,并做出了4周的活动安排。在以后的工作中逐一实施。
我相信,只要走到学生当中去,真心的想学生所想的,做学生所希望的,我会成为这群孩子的好朋友。
2、落实班主任工作
接下来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跟学生们呆在一起。跟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情况。我觉得,只有你对学生付出真爱,你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和信任。但在实习中,我不能很好的做到爱跟严结合,可能我的他们的爱有点过度,以致于有时有点迁就他们。我想对学生的爱一定要有一个度,而且必须跟严结合。该严的时候就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你的爱。
对班里的清洁工作,也有时候注意点。星期一早上要叮嘱他们把走廊扫干净。有时我们班主任跟着大伙一起清洁。
我按照政教处的相关要求完善班级制度建设,参与班级管理工作;除了常规工作外,有时辅导一下学生出黑板报。
3、主题班会
活动主题:《让绿色永驻》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之中去。
活动重点:充分认识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其迫切性和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密切关系。
活动关键:寓思想性于整个活动过程之中。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 风险 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全民、大体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养老金“双轨制”已从国家层面提上了日程。近2年,随着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指日可待。对于中央在京事业单位而言,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直接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基金管理的事业单位,除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外,均未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其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还有很多尚未明确的政策以及实施风险。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政策梳理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4年,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对“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做了立法性规定。2015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强制建立职业年金等政策,并且确定了实施事业养老保险改革时间从2014年10月1日起。后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陆续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随着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也日趋明晰,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明确的政策。比如视同缴费指数是多少、还未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在京中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缴费基数会是多少等一些关键性政策还有待明确。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存在的风险
1.事业单养老保险基数偏低风险。事业养老保险参保范围为事业单位编制内的工作人员,编制外人员应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与事业单位工资结构紧密相关,包括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其余项目暂不纳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因此,事业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按上年度月平均工资计算不同。目前中央在京事业单位还未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事业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尚不明确。如果受财政约束的绩效工资不能完全覆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际收入的话,事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就会低于本人上年实际收入,导致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低于编制外人员,直接影响其将来的养老金水平低于编制外人员。而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与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其他四险的缴费基数也不同,如果事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低于本人上年实际收入,则会导致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低于其他四险。
2.事业单位内部同工不同酬风险。由于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不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之内,须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导致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人员编制超编的事业单位内部有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并存,即编制内人员参加事业养老保险,强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而编制外人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能否为编制外人员建立企业年金还有待政策进行明确,而且是否为他们建立企业年金也由单位根据经营状况自主决定。目前事业单位编制超编的情况极为普遍,单位内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导致两种不同的员工养老待遇并存,造成内部不公平。
3.企事业人员流动困难风险。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改革后,虽然事业单位实行与企业一致的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退休后由社保机构支付养老金,但是不同的缴费基数核算办法、不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职业年金不同于企业年金的强制性,导致企事业养老待遇的差距依然存在,事业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实现真正意思上的“并轨”,事实上很难达到当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现人员合理流动、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4.分类改革后转企的事业单位人员维稳风险。按照《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总体部署,2015年之前将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目前中央在京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作还在进行。《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规定,按照《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但尚未转企改制到位,且尚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按有关规定纳入企业职工基本保险范围。这就意味着这些事业单位须先进行编制清理规范、将人员划分编制内和编制外、编制内人员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转企到位后,再整体转移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这期间可能存在人员编制清理过程中的员工稳定问题、参加事业养老保险过程中编制内外保险制度不统一,进而导致转企后编制内外养老待遇有异等诸多关系员工切身利益和稳定的问题。
三、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1.覆盖现有水平基础上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目前中央在京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尚未实施,绩效工资标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参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水平以及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在现有工资总额总量管控的体制下,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尽量覆盖改革前的实际收入水平,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数按工资结构核算后与本人上一年度收入水平大体相当,从而避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数与其他四险基数相差过大,减少单位内部编制内和编制外人员缴费基数差距过大的风险。
2.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目前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编制核定给事业单位后就为单位所有且多年不变,有的事业单位职责弱化但编制却减不下来,有的职责强化但编制却不增。这样导致,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编制已经很难满足单位的用人需要,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现象极为普遍。要规范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避免事业单位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并存,除了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外,也应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事业单位承担职责的实际情况对事业编制进行动态调整,建立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事业单位编制资源配置,实现事业单位编制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3.分类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11万个,但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即便同是中央在京事业单位,有的已经完成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甚至转企改制工作已经完成;有的正在开展事业单位分类,分类结果尚不明确;有的已经实施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有的还没有开展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为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该根据各中央在京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分类分批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对于已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划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且已经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事业单位,可先行实施养老保险参保;对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尚未完成的单位可待其分类确定后再行实施养老保险参保,划分为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建议暂不实施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直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关乎大约3000万职工养老保障权益,是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而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离退休养老保险制度,与整体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大趋势相悖,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为了进一步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我国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进行全年的改革,其改革的步伐应该与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同步,共建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1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是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职工自己不用承担缴费责任,而是由国家财政或者职工所在单位代为缴纳。这种保险制度模式,有力的保障了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之后的基本生活,非常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稳定单位的职工人员。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比较而言,事业单位的保障制度对员工的吸引力较大,因此其在改革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也比较大。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我国应该有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自1994年以来,我国多地的省市已经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试点。总体上来看,各地的改革试点,基本上打破了几十年“吃皇粮”的坚实局面,初步建立起了多渠道的基金筹集机制,成功进行了养老机制的改革。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还没有实行统一的政策,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始终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处于脱轨的状态,不利于国家总体养老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制度的基本路径
2.1 事业与企业单位养老制度的相统一
即事业单位应彻底改变全部依靠单位和政府财政部门来缴纳养老费用的制度模式,与企业养老制度相一致,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分别承当相应比例的费用,在筹资模式上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各部分的缴费比例应与企业职工保持一致,缴费基数为职工的基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种补贴、津贴。让其养老保险不依附于事业单位,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更社会化的方式来管理。
2.2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依据企业养老制度来看,其在改革和完善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点:一是低水平的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多样化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三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也应学习企业,以这三点作为一个基本改革框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事业单位也要对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职业年金制度。首先,年金的制度建立应该是强制性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既保证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一致,又在不降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的前提下进行。其次,事业大内的年金制度的筹资渠道应该与企业有所不同。由于事业单位是公益性,而非盈利性的,其资金应该更多地来源于国家财政部门、单位和职工,其中财政应该占据更大部分。对于来自职工的部分,可以以绩效工资为基准,由于绩效工资和单位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职工的工作情况紧密相连的,这样既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水平,也避免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数的重复计算。
2.3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权利与义务是社会保障制度一个明显的特征。换句话说,必须在缴纳费用,并满足相应的资格的前提下,才有权利获得基本养老保险金,而不是几十年前的免费直接获得。我国的事业单位和个人呢,必须与企业保持一致,每位职工实行强制性的参保制度,按规定缴纳保费。自1994年以来的地方改革试点,虽然各地方法各有不同,但是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机制是基本相同的,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个人不缴费、国家全部承担的状况。实施证明,中国90年代开始建立的以统帐结合为主题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非常适合于中国目前的发展国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制度。即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单位的缴费由社会统一管理,基金实行现收现付,而个人缴费的部分计入到个人账户当中,进行资金的积累。在基本养老金的发放上,应同企业一样,由基础养老金账户和个人养老金账户两部分共同构成。
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3.1明确各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防线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职能定位和体制创新的问题,还与分类管理、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密切相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应该与事业单位的改革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将现有的事业单位,依据改革方向的不同基本分为两类:单位自行收缴最后自行进行资金发放、转制为企业的原事业单位,以及由财政部部分拨款的事业单位,应按照企业的制度进行养老金的管理;而由国家全额拨款,并且与公务员待遇相一致的单位,应该实行公务员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此外,从长远来看,机关的基本养老制度也应与企业职工的制度相接轨,杜绝养老保险制度的“二元结构“。这样不仅统一了社会保障制度,有能增强人才市场活力,有利于人员相互流动和统一劳动力。
3.2建立统帐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统帐结合制度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逐步与企业和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一致,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并由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一同承担资金的缴纳。
但是建立统帐结合基本养老制度,还应注意另一点,即解决好改革成本和平稳过渡的问题。改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盲目的全力进行推广,而是要顾忌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单位承受能力低问题。还要正确估计改革所需的成本,解决好历史遗留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5-0034-07
中国的人口红利用尽后,未来经济增长是否会受到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制约,已经成为人 们关 注的话题。事实上,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复杂,仅通过人口总量规模和年龄结 构变化的简单统计,我们仍然无法判断未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全部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 中国经济增长与各种投入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来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由人口转变所 引致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二是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 化和人力资本质量的变化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怎样的影响?
1 相关理论回顾
从本质上讲,研究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是寻找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并做 出合理解释。国外有关人口转变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讨论,早在约翰•穆勒及马 尔萨 斯时代即已引起关注。美国人口经济学家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1966)[1] 最早把经济增长模型和人口转变模型结合起来。其他经济学家如加里•贝克尔(Gary Beck e r,1960,1973)[2,3]、朱利安•西蒙(Julian Simon,1984)[4]等基 于 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将人口与收入增长视为内生变量,以解释经济动态增长的过程。以罗 默(Paul Romer,1990)[5]的内生技术进步理论和卢卡斯(Robert Lucas,1988) [6]的人力资本理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是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该理论考虑一 个全内生的增长因素,其数学表述可以解出:要使经济增长的路径达到最优,劳动增长率、 资本增长率以及技术进步率之间必须满足一定的配比关系;每种要素的最优增长路径都符合 增加常数项的逻辑增长曲线;经过长期增长后,每种要素的增长率都会趋近于各自的极限水 平,也就是长期均衡状态。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和动因问题等研究上,重点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研究资本、劳动要 素在增长中的贡献及全要素生产率[7,8] ;二是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性,并借此检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 度,或以此来解释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9,10],并且得出了较为 一致的结论:即中国各地区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收敛 ,只存在有条件的收敛。李文彬、赵大立[11]较早地利用内生增长 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得到了人力资本贡献率、技术进步贡献率;舒元、徐现祥( 2002)[12]指出引入制度变迁的AK型增长函数更加适合描述我国经济增长;安立仁 (2003)[13]通过对生产函数设置假设条件推导出中国的生产函数是AK型。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人口总量和结构急剧变化与经济高速增长共存的特殊时期,强调人口转 变与经济增长关系中人口数量变动的强大作用很有代表性,如蔡(20 04)[14]认 为,我国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先推动后阻碍,当人口转变到第三阶段(对于我国人 口 转变第三阶段何时到来,有关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如于学军(2003)、王德文(2004)等 。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将在2020年左右到来),人口红利消失必然 对 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很大冲击;都阳(2004)[15]使用中国分省资料, 指出人口出生率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小、新增劳动 力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同样,都阳也认为,未来人口转变造成的人口红利下降会深刻阻碍中 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2 模型设定及基础数据
要合理证明劳动投入如何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就需要引入 人力资本概念,以剖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来源于劳动供给数量的增加抑或是质量的提高, 对此经济增长理论分别有两种不同的模型可资对比分析。
2.1 模型介绍
(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令Yt表示t年产出;Kt 表示第t年资本存量;Lt表示第t年劳动力投入数量;At表示第t年技术进步水平。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定中国生产函数为C-D生产函 数,则经济增长模型为,
Yt=AtKαtLβt(1)
两边取自然对数有:
ln(Yt)=ln(At)+αln(Kt)+β ln(Lt)(2)
陈?璋等:关于未来中国劳动力是否短缺的一个证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5期根据定义可以推得:K的弹性=α;L的弹性=β
(2)新经济增长模型:令Ht表示第t年人力资本存量,et为第t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受教育水平代表人口质量,有如下关系:H t=Lt ×et,L描述了劳动力投入的数量,e描述了劳动力投入的平均质量。根据新经济 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模型为:
Yt=AtKαtHβt(3)
两边取自然对数有:
ln(Yt)=ln(At)+αln(Kt)+ β ln(Ht)(4)
于是根据定义可以推得:K的弹性=α;H的弹性=β;
代入Ht=Lt×et有:
ln(Yt)=ln(At)+αln(Kt)+ β ln(Ltet)(5)
可以推得:K的弹性=α;L的弹性=β;e 的产出弹性=γ。
2.2 数据准备
表1是本文分析中所需要的相关数据 ,数据的样本区间:1978-2004。
(1)产出(Y):我们以国内生产 总值指数(不变价格,1978年=100)作为衡量产出的指标(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5》)[16]。
(2)资本投入(K):资本存量数据直接获取非常困难,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 戈登斯密斯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基 础上进行估算,只是在处理细节上有较大差异,因此所得出的数据差距也很大。比较有代表 性的有:邹至庄(Chow ,1993)[17]、任若恩等(1997)[18]、王小鲁和樊 纲 (2000) [19]、Zhangjun(2003)[20]、宋海岩等(2003)[21]、李 治国和唐国兴(2003)[22]等;张军、章元(20 03)[23]、张军等(2004)[24]比较了之前的几种测算方法,以1952年作为 基年,用1952-2001 年的上海 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作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序列,然后对名义投资进行平减从 而获得1952-2001年的资本存量数据。本文借用王小鲁(2000)[21]估算的1978-20 00年的资本存量数据,并按照他们的方法推算了2001-2004的资本存量数据。
(3)劳动力投入(L):与大多数研究相同,本文同样将从业人员数作为 劳动力投入 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发现在1990年这一指标突增了15.5%,远大于1990年之 前平均2%~3%的增长率。王小鲁、樊纲(2000)[22]认为这一变化是因1990年人口 普查将以往漏 报人数包括进来的结果,并提出了处理方法。本文引用二人处理过的1978-1989年从业 人员数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1999-2004年从业人员年底从业人员数 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
(4)人力资本存量(H):为了度量不同劳动力之间所含人力资本的差异性, 最一般的方法 是将劳动力分类,然后按照不同类型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特征加权求和,即得到总的人力资本 存量。本文同样采用这种测算方法,定义小学文化程度者受教育 年限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为12年、大专及大专以上为16年,然后以教育年限为权重,将 就业人口按不同文化程度分类并加权求和可得到1978-2004年人力资本存量的数据。
所有分析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3 计量结果及检验
新经济增长模型(不包含人力资本):ln(Yt)=ln(A t)+αln(Kt)+βln(Ht)
由结果中的D.W.检验发现,估计模型的残差序列有可能存在序列自相关,再经 LM检验发现残差序列存在2阶自相关。用AR(1)、AR(2)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
修正过的模型消除了序列自相关,参数t检验、F检验、拟合优度均令人满意。最终模型 为:
ln(Yt)=-5.298 868+0.696 221ln(Kt)+
0.585 74 3ln(Ht)(6)
或ln(Yt)=-5.298 868+0.696 221ln(Kt)+
0.585743ln(Lt*et)(7)
经正则化处理后,K的产出弹性为0.543 089 354;L的弹性为0.456 911;e的弹性 为0.456 911。根据表1与模型
4 人口转变的前景以及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模拟
4.1 人口转变的前景
关于中国的人口预测目前有许多大同小异的版本,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在 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人口发展有3 个转折点:
第一,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开始进入稳定期,然后趋于下降;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趋于稳定,然后大幅度减少;
第三,总人口达到峰值,随后绝对减少。
三个转折点具有一个共性特征:即未来劳动力供给趋于下降,只是各种预测拐点出现的时间 不同。对本研究而言重要的是,早晚都要发生的人口转变所导致的 劳动力供给下降对中国经济会产生何种影响。为行文方便,这里我们引用“中国人口与发展 研究中心” [25] 所作的预测,该预测采用的总和生育率(TFR)参数为1.8,预测 未来的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果如表5所示。
4.2 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模拟
在前面建立的模型框架下,以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特点和历史数据为基础,我们可以构建出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的路径,并根据等式3.1计算出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未来对劳动力投入的需求分别会怎样。具体步骤如下:
4.2.1 经济增长目标
我们按照我国十六大确定的2010年翻一番,2020年翻两番的远景规划为目标,根据计算,实 现这两个目标要求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7.2%。因此,我们的假设条件有三:一是路径最 终目标―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2%;二是劳动年龄人口按照上文的预测进行变动;三是只从 生产要素供给角度分析设定路径。
4.2.2 路径设计
通过模拟未来资本存量、全要素生产力、劳动力素质(平均受教育年限)三种生产要素供给 增长的不同情景,我们可以构建出经济增长为了达到7.2%年增长率目标可能存在的不同增长 路径:
(1)资本存量年均增长率GK。首先我们需要判断未来资本存量年均增长率。根据历史 数据及年增长7.2%的经济目标,我们可以判断到2030年未来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长率不 会低于0.05。为了保证论证结果成立,最保守的未来增长路径中最保守的设定为0.05(新经 济增长模型中:在GDP产出增长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存量增长速度越低,其他要素如劳 动力投入的增长速度就越高,也就是说这时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因此证明结论就会更加有 力)。
(2)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值TFP。表2中的历史数据表明,从1979-2004年,剔除由于特殊非 经济原因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负贡献值后,最大值为0.08,最小值为0.01,平均值为 0.01 6 88,剔除异常负值的年份的平均值为0.029 9。到2020年,无外乎会发生两种情况:其一 、未来中国的技术进步、制度变革等因素对经济增长仍然发挥显著作用;其二、未来这些因 素无法像过去那样做出显著贡献。因此不妨假设两种情况对应的年均贡献值为:低值徘徊于 历年均值0.017 95,可持续的最高值为0.035。
(3)代表劳动力素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增长率Ge。表2中的历史数据表明,从1979-2004年 ,剔除由于特殊非经济原因所导致的负值后,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增长率最大值为0.074,主 要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所以水平提高很显著。最小值为0.00 3,近年多次出现相近数值,由于未来教育水平提升的权重在农村,且人均教育水平增 长符合逻辑曲线,可以断定未来速度不会太快。因此假设高值取历年均值0.019 14,低值略 微下降,为0.017 95。
至此,我们得到各生产要素不同组合的4种经济增长路径,如表4所示。
上述组合的含义是,路径1至路径3表达了未来中国
经济资本存量增长将放慢,但劳动力 素质按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水平增长。区别在于:路径1中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 发挥更大作用,届时我国经济成功转型,从依靠资本投入转变为通过劳动力素质、技术进步 和制度革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在路径2中,技术进步或制度革新没有重大突破,基本维持改 革开放以来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即去除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值为负值的年份的均值);而路 径3中技术进步或制度革新不仅没有较大突破,还给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值带来轻微负面影响 。而在路径4中,未来中国经济资本存量依然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但考虑能源和环境等因 素的可持续性而有所下降;同时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也比较缓慢,基本沿袭以前走过的高耗 低效的发展模式,并且劳动力素质增幅略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水平。
4.3 路径模拟
(1)模拟方法:根据等式(7)有:
ln(Yt)=-5.298 868+0.696 221ln(Kt)+
0.585 74 3ln(Ht)(9)
正则化处理后K、H的弹性分别为0.543 089 354和0.456 910 646。路径目标 Y 年均增长率7.2%。根据各个要素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公式,有如下关系式:
0.456 910 646×GL=GY-0.543 089 354×GK-
0.456 910 646×Ge-TFP(10 )
由可以解出GL即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从而可以与表3预测的劳动人口进行比较。
(2)模拟结果:经过计算结果如下:
(3)结论。在路径一中,如果我国成功进行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未来的全要素生产 率的贡献率高于以往水平,超过改革开放以来去掉异常年份后的平均水平,则维持劳动力的 零增长也仍然不会影响经济以不小于7.2%的速度增长,这一模式也意味着我国劳动力供给始 终存在过剩现象。在路径二中,未来一段时间内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可以维持在以往的水 平,只要在2020年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力依然不会出现短缺困境。路径三显示的 是一种最糟糕的路径,即资本投资不足,人力资本增长维持历史平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贡 献值低于历史正常
年份的均值,以至于在2012年左右便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状况。路径四表 明,即使全要素生产力的贡献率保持以往包括异常年份在内的低水平,人力资本增长也略低 于历史平均水平,只要投资依然强劲,也可在劳动力供给减少的情形下满足年均7.2%的经济 增长条件。
事实上,我们可以就资本、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各种组合进行多种模拟,但我们 认 为,即使在GDP增长率比7.2%低1~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资本存量年均增长率仍然可以达到5 % 这个历史上偶然出现的最低点。因此这是个有保证的增长水平。如果放宽这个条件,也就是 出现路径四的结果,即使其他因素变化一些,劳动力的减少依然能够保证7.2%的增长速度。
5 结论的政策含义
(1)我国的人口转变并没有使劳动年龄人口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按照 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人口转变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下降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有可 能的瓶颈应该是资本存量是否能继续维持目前这种高速增长低效利用的状态。连年大规模的 投资不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目标,既要减少以掠夺式利用资源的投资,又无法快速 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只有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贡献值,即发挥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的力 量。
(2)路径模拟告诉我们,我国未来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的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等其他因素和 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口素质)都会降低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可能的影响,如我们每 天都在努力追求的诸如自主知识产权、节能减排、绩效管理、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减少重复 投资、发展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目标,都是宏观战略上的减员增效措施。只要沿着这一 方向走下去,没有必要为一些简单的人口统计数据而生杞人之忧。事实上,人口统计学意义 上的一些指标并不代表它们所描述对象的实际意义。
(3)未来的经济增长中,我们急需改变对资本投入的过度依赖。因为在这种模式下,经济 增长缺乏持续性。因为过度的资本积累必然挤压消费,而消费需求不足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 导致经济运行出现危机。另外,过度依赖资本存量使得我国经济容易受制于外资。一旦这些 国外资本大量外迁,宏观经济整体将会受到重大冲击。1997年的金融危机正是这样一个很好 的例子。
(4)对于我国劳动力投入,今后更需要做的工作是:一方面如何推动职业教育和促进就业 和职前培训,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面―是如何提高包括农村新增劳动力在内的 我国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从而大力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5)另外需要讨论的是劳动者的退休年龄问题,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但可通过延迟退休得以解决,如果以瑞士标准计,则女性可以获得7个年龄组、男性可以获 得5个年龄组的劳动力。随着世界范围内预期寿命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有计划地推 迟退休年龄或实行由自愿延长过渡到强制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只要真的会出现劳动力短缺 ,相关政策也应在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得到关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eibenstein H. The Economic Theory of Fertility Decline[J].Quart erly Jou rnal of Economics. 1975,89(l):15~31.
[2]加里•贝克尔,生育率的经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Becker Gar y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 Rate[M].Beijing:Peiking University P ress,1986.]
[3]Becker G S, Lewis H G.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Quantity and Qualityof Childre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supplement) ,1973,81(2) :79~88.
[4]朱利安•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9~53. [Julia nSimon.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Growth[M].Beijing:Peiking University Press ,1986:49~53.]
[5]Paul Romer.Endogenous Techn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 990, 98(5):71~102.
[6]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 ry Economics, 1988,(22):3~42.
[7]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1999,(4):1 4~24.[Shen Kunrong.The Positiv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China’s Economic G rowth from 1978 to 1997[J],Economic Science,1999,(4):14~24.]
[8]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 (2):17~24.[Zhang Jun,Shi Shaohua.The Alterna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 ty about China Economy from 1952 to 1998[J],World Economic Papers,2003,(2):17 ~24.]
[9]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放战略的启示 [J].经济研究 ,2000,(10):30~37.[Cai fang,Du Yang.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Regional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Economic Research,2000,(10):30~37.]
[10]沈坤荣,马俊.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江苏行政学院 学报,2002 ,36(3):52~59.[Shen Kunrong,Ma Jun.The Convergence of Economic Growth:A The oretical Analytical Framework[J].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2 002,36(3):52~59.]
[11]李文彬,赵大立.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实证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13(2):23~25.[Li Wenbin,Zhao Dali.The Positive Analysis of the New Economi c Growth Theory[J].Journal of Shanxi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2005,13(2): 23~25.]
[12]舒元,徐现祥.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J].经济研究,2002,(11) :3~11.[Shu Yuan,Xu Xianxiang. The Specific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 del:1952-1998[J],Economic Research,2002,(11):3~11.]
[13]安立仁.资本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1952-2002[J].人文杂志,2003,(6):44~ 54.[An Liren.China’s Economic Growth by the Capital Drive:1952-2002[J].TheJournal of Humanities,2003,(6):44~54.]
[14]蔡.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 何促进经济增长 [J].人口研究,2004,28(2):2~9.[Cai Fang. Demographic Transition, Populati on Dividend, and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Minimum Employment As A Sour ce of Economic Growth [J].Population Research, 2004, 28(2):2~9.]
[15]都阳.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 004,(5):33~39.[Du Yang. The Impacts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on the Susta 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Population Science of China, 2004,(5 ):33~39.]
[16]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Edited byState Statistics Bureau. China Statistic Almanac 2005[M].Beijing: China Stati stics Press,2006.]
[17]Chow G C.,1993,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Quarter 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111:243~266.
[18]任若恩,刘晓生.关于中国资本存量估计的一些问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7,(1):19~25.[Ren ruoen, Liu xiaosheng.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estimat i on of China's capital stock.[J].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l Economics,1997,(1): 19~25.]
[19]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 00:55. [Wang Xiaolu,Fan Gang.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ns titutional Changes[M].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0:55.]
[20]Zhang Jun Investment,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3,(14):713~734.
[21]宋海岩,刘淄楠,蒋萍.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J].世界经 济文汇,2 003,(1):44~55.[Song haiyan, Liu zinan, Jiang ping. The Determinants of Inve stment during China's Reform[J].World Economic Forum,2003,(1):44~55.]
[22]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 析[ J].经济研究,2003,(2):34~42.[Li zhiguo,Tang guoxing. The Capital Formatio n and The Capital Adjustment Model During The China's Transition[J].Economic R esearch,2003,(2):31~42.]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仍明显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管理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规划。近年来,高校在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上普遍加大了力度,教学条件逐渐改善。
然而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全局性、可持续的建设思路和发展规划。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设计,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任课教师各自为战,为了应付差事,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多次重复采用,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规范管理。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师授课的纲领性文件。近几年多数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上,没有体现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导致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过多依附于某门理论课或现有教材,缺乏实际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内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较为薄弱。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在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通常与理论课教学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或虽有相应的实施方案,但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监控措施,使得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思路
1.实践教学管理管理改革的目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管理目标在于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备劳动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能从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
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实践教学管理客体的分类化管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的客体是实践教学所涉及的人与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本身。在教学实践中,管理的关键内容是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评价。课程是连接教师、学生、教学过程的纽带,又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分类化”实践教学管理,就是首先从课程入手,针对课程的特点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分类,为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不同类别的课程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明确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规范实践教学方案;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确定各个类别实践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
三、“分类化”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1.“分类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要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课程划分为三大类别:一是基本实验课程。这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二是专业技能实验课程。这类课程与现实对接紧密,实践性较强,需要通过现实操作或模拟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熟练掌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技巧。三是综合性实验课程。这类课程需要综合性的实训环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
2.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既是对课程的有效规范,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性文件。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教学管理的主要工作,首先就是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分别制定不同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定教学大纲要注意各课程实验内容的优化组合,避免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其次,教学大纲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根据大纲规定检查教师的实践教学情况。注重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严格遵守实践教学大纲要求。
3.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分类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由“分类化”学生成绩考核、“分类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组成。
构建“分类化”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是指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课程类别制定不同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的考核可分为统一考核和独立考核。统一考核是指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综合起来加以统一考核,即将实践教学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学科总分。独立考核是指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记入若干学分,没有相应学分,大学生不得毕业。
“分类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是指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课程类别制定不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成绩考核相对应,可分为统一评价和独立评价。统一评价是指将教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综合起来加以统一考核,即将实践教学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教师总的质量评价。独立评价是指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质量评价过程对教师进行考核。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139-01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行。现阶段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在延续着,但是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问题一直被提及。
一、我国事业单位中养老保险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的过程中,在事业单位中仍在沿用的养老保险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到了现在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趋势,同时也不再与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相适应,所以在事业单位中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必要和紧迫的。
(一)筹资的结构非常单一,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应对存在一定的困难
事业单位的退休养老制度和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化发放与管理不同,它采用的是单位发放和单位管理,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是由原单位进行管理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单位保险。这种保险的社会化程度很低,相应的筹资结构也非常单一,员工缺乏一定的保障意识,在这种保险形式上不能体现出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结合,也不能体现出贡献与待遇和社会保障之间的联系。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是超前的,这对于我国来说,财政上将会不堪重负。所以我国的事业单位中需要进一步建立一套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使因大龄人口增多带来的众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得到减少和避免。
(二)事业单位中的养老保险制度不能促进人才的流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能得到建立
现阶段企业劳动者都建立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但是始终有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个人养老保险账户,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力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的正常流动无法实现,养老关系得不到顺利的转续。在养老保险改革的实践中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在改革完成以后,养老保险关系将会转变成制度内的转续,从此不再存在制度性差异。
(三)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待遇与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事业单位中的人员和企业中的职工在改革开放初期退休金的水平大致相当,但是自从企业社会保险制度得到统一以后,养老金的替代率和缴费率都开始趋于合理,在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和职7-7-资增长等因素的同时,企业中的养老金结构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主要来自于财政,与企业职工相比要高出很多。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在养老金方面存在的差距还在持续的拉大过程中,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与企业职工相比还是高出不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职工在心理上的不平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在事业单位中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
养老保险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改革意义非常重大,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现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始终处于改革的初级阶段,在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客观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法
在社会保险制度安排中,立法是一项最基本的原则,事业单位中因为法律的欠缺改革很难得到顺利进行。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依靠一定的政策和文件推动改革的进行,这样才可以不断的走向定向性的发展。因为立法的欠缺,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还没有得到相关的法律认可,人们对于这种制度的准确性就无从把握。所以要想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首先要完善立法。
(二)使统筹的层次得到全面的提高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是分级进行统筹的,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非常弱,所以事业单位应该对资金进行统一的调配,进行统一的管理,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制度,真正体现养老保险积极的共济性和互济性,使社会保障的能量得到真正的发挥,进而确保社会的稳定。
(三)建立待遇和缴费相挂钩的激励机制
养老保险的缴纳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尽的义务,对于养老金的享受也是每个缴纳了一定养老保险金的公民能够享受的权利,这种义务与权利的统一是养老保险的基本要求。现阶段事业单位中缴费与待遇的享受之间得不到紧密的联系,只有通过对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借鉴,对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充分的探索,才可以使事业单位中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趋于成熟。
(四)实行统一的缴费比例、缴费基数和统筹范围比例
社会和谐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于事业单位中养老保险进行统筹的范围国家应该进行充分的明确,在事业单位中推行全员统筹。关于岗位工资、各类津补贴、绩效工资作为缴费的基数,在事业单位中推行“单基数”缴费。
(五)筹资渠道应该得到扩大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