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2 14:42: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08-01
一、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口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产业结构、人居环境、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加快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国外思想不断的涌入我国社会,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群众在不经过任何考虑之下就盲目的接受各种新思潮,这类现象如果不加以规范和管理,势必会引起社会动乱,这对我国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以此确保我国各项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满足人们在新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必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反之,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又会拉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飞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已经远远的超越了精神文明建设。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我国为了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脚步,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导致二者的发展不同步。而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步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首先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会致使经济发展滞后,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次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会致使人们在思想上出现很多不利因素,这也会间接的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的速度,保持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步,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服务。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另外,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稳定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关系。首先,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对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其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能够消除人们思想中的不和谐因素,净化社会发展的氛围,提高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同时,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以及公众意识,加强合作,共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奋斗。
二、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落实基层公共文化的队伍建设
落实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是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提高基层公共文化的效率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可以在社会上公开聘请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加入基层文化站,也可以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养,提升其文化素质。再者,则可以鼓励基层民众积极参与或是组织文艺社团,开展文化活动,不断壮大基层文化队伍。
(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
影响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除了队伍建设以外,还有经费投入以及精力投入的影响。各级财政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经费投入,成立专项经费支持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以及基础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另外,精力投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用心做好文化建设工作,认真落实文化建设措施,只有保证足够的精力投入才能确保各项基层公共文化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起来。
(三)丰富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形式
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不能单以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开展建设活动,而要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基层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开展民间工艺展示、中老年字画展、文化节、饮食文艺、歌舞文化等等。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活动,激发各个年龄段、各个团体的参与热情,促进基层民众之间的交流,以此扩大文化建设活动的影响力,这是提高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
三、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TU7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75-01
一、引言:
随着电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家相关部门对供电企业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能够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对电力系统的需求,而且还要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为此,加大党政部门的发展力度,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对加强供电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加强供电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以此来为今后供电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供电企业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1电力企业本身的环境建设问题。员工在企业的活动时间仅次于在家时间,企业环境氛围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从人际交往的角度上来看,企业员工所建立的人际交往关系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的同事。因此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还是要首先考虑电力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并以此为起点进行扩散式建设以及企业统一文化的培养。
2.2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问题。企业有着自己的本质需求,其本质需求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完成自己的经济任务。因此,企业只有把本身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努力完成经济任务的同时针对企业中所存在的理念思想上的问题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以及改正,才能有的放矢、获得效果。通过企业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先处理企业的中心问题和重点问题,是企业在建设精神文明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2.3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效率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要讲究一个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关系,因此也要计算成本和效益。在这个阶段,对于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电力企业要投入足够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完善,从而获得一个可以预见的明确数值。否则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对于建设精神文明的热情受到打击,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会随之出现问题。
三、供电企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1 精神文明建设对电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中,企业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大多都认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电力企业中作用不大,可有可无,而实际上,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企业的一项义务又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责,更是企业中的众多员工必须执行的重要任务之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搞上去了,企业的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础才能形成,为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指明的方向,能够让企业有规划的大跨步的前进。
3.2引导企业中员工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当前电力企业来说,高层的领导干部一味的注重生产和经济效益,将精神文明建设这个误区无限扩大,缺乏对员工精神动力的激励,导致员工很难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上去努力工作,从而出现了工作怠慢,主观能动性低的表现。因此,从管理者来说要加强员工对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的认知,将眼光放长远,通过自身的以身作则来开展精神文明工作,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日常工作看的同等重要,让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深入人心。
3.3建立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一是对企业的精神文明发展要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形势相对应,从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上来做文章,把精力放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上,一味的复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和发展程度。二是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要清晰且明确。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要有明确的宏观和微观的规划,要把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宏观和微观统筹结合起来,在不影响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形势提出各项具体措施。三是得到员工的认可。在电力企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确认的时候要集中广大电力企业员工的集体智慧,取得员工们的认同感。要对经过时间的检验、已经可以固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行大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同时,在对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行确认的时候,绝对不可以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四、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4.1创建精神文明建设载体。一是企业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比如在职工中开展有关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还培养了他们爱岗敬业、专研业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将企业的决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企业在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可以告知职工,然后通过合理化建议、金点子行动等方法鼓励职工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但能够使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还能够使职工充分感受到他们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主人翁地位。三是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电力企业要积极修建一批娱乐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而增强他们的体魄。
4.2发挥好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电力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同时,它是资金较密集,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如果从具体方面来说电力企业的设备、企业管理、人才素质基本上构成了电力企业的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则还需要企业的先进文化和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来相互维持。若要真正发挥好先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就需要先进企业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又为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思想基础,而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无形的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载体和文化基础。
4.3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共同抓。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广大企业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精神生活的丰富需要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基础的时候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抓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共同抓的局面。以前有的人认为只要物质文明建设上去了,精神文明会自然的跟着上去,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通过实践证明,只抓物质文明建设,即使物质文明上去了,但没有很好的精神支柱,物质文明也不是长久的。所以,要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4软硬结合,调动职工积极性。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属于软件,需要我们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融入进去,通过教育来进行引导。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则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需要大量的资金去投入。现在,许多电力企业为了减少企业成本,往往比较重视软件的建设,轻视硬件的建设。因此,企业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一方面要重视软件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硬件建设。只有这样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五、结语
电力企业要想追赶跨越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唯有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为员工带来经济收入。同时,电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重视职工的参与度,让每个职工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让他们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也为企业的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常常想起初中物理老师(我们的班主任)给我们说的那些话“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的品德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就是说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影响更是重要的。
所谓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段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期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工作有何重要性呢?我个人认为德育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德育在古今中外得到重视
1.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教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当时的西周王朝将“三德”、“三行”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视德育的。在现代中国,德育也是得到重视的。在中国时期指出:青年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说:“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国古今都很重视德育。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四有”新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说:“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诸育只有以德为首,才能应运而生,才会有其价值。德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也就是生机.。”学校德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基础工程,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精神面貌,关系到21世纪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总称,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搞好了,青少年就能成好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走访多地,发现有些青少年中途辍学,这不全是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与我们学校德育工作也有一定关系。那些青少年能为社会作多大贡献呢?能担当社会主义这面大旗吗?当然不能。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所以说,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必须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真正做到“教育先行,德育为先。”。
三、学校德育对学生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规律表明,教育应当让青少年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这里把德放在了首位,由此可见,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上班会课更是加强思想道德。在我们班上,有的学生由于自觉性较差,有懒惰的习惯,他们就好比是癞哈蟆,你用棍子在它背上点一下,它就跳一下,不点就不跳。像这一类的学生,如果你不时刻教育提醒他们,他们的成绩就会直线下降,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除了吃好学好,锻炼身体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学校除了开体育课可以锻炼身体以外,还要鼓励学生自己下去锻炼,有恒心有毅力的学生肯定能做好的,但对那些恒心毅力不坚定的学生,我们就应多去鼓励和教育(思想教育即德育)他们。使他们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所以说,学校德育对学生在智育、体育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是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党的发展理念的升华及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生态物质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即具有相同点,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它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是它独特的要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是生态文明运行的生态轨迹。从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能力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则出发,从文明的延续、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度认识,生态文明必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应有之义。
(三)生态文明的内容
生态文明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生态法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
(四)生态文明与其他三个文明及和谐社会的关系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构成文明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脱离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这三大文明建设变得越来越空泛虚浮和不能实现。同样,离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的发展。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基础上的和谐社会,是“四个文明”总和基础上最高层次的社会形态,因此,只有“四个文明”一起抓,并发挥其内在有机联系效应,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但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2006年12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7年5月江苏无锡太湖蓝藻事件,都给人以深思、启示和警示。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将难以从根本上满足长远发展的生态条件和发展空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也难以实现。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主要依赖投资的增加或者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产能消耗量较大,总消耗速度快。我国每万美元的GDP增量,能源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而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新兴工业化道路,重视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商品是现今市场经济的主要载体,而商品则来源于自然资源的转化与再生。接下矛盾则产生了,世界中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当今社会状态下利益追求确有无限性。因此协调好二者之间的矛盾便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有效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人们的生态保护观念,使其正确面对资源的“有限性”和利益的“无限性”,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在经济活动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转变以往多年的资源开发主导型战略,坚持生态主导经济型战略,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进而长期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我国环境恶化难以根本好转,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理念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将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视,提高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
三、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一)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媒体成为最主要宣传工具,因此为建立完善生态教育机制,各工作单位应广泛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运用媒体大力宣传并支持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等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到人民的生活点滴,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而增强人民生态保护意识,树立人民生态文明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因此学校需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孩子们正确的生态意识观念。
(二)倡导绿色消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物质消费的过分追求,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不仅不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反而会造成生态危机。因此,需要建立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与保持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以节俭方式代替浪费习惯,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推广绿色环保产品,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倡导对废旧物品分类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倡导绿色出行,兴建节能住房,开展生态旅游等,使绿色生态观念深入人心。
(三)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
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工业方面:一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二要以治污治散为重点,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治理整顿。三要继续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国际通行的“绿色”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四要关停并转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农业方面: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电力安全生产影响各行各业和社会稳定。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具有社会公用事业性质的行业。它为各行各业(如工业、农业、国防、交通、科研)提供电力,为人民的日常生伙提供电力,如果供电中断,特别是电网事故造成大面积停电,将使各行各业的生产停顿或瘫痪,有的还会产生一系列次生事故,带来一系列次生灾害。另外,供电中断或大面积停电,会给社会和人民生活秩序带来混乱,甚至造成社会灾难,造成极坏的政治影响。
1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成,没有生态,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面对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倡导生态文明是人类做出的一次理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全世界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过渡开发土地,垦荒种田、滥伐森林,炸山开矿,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近些年来暴雨、高温干旱、沙尘暴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正在急剧恶化。
2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目前,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12.8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甘肃省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壤面积接近3万km2,荒漠化土壤面积达19.28万km2,全省2.60亿亩天然草原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过度放牧依旧,草皮萎缩,黄沙裸露。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连续多年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如此速度是以能源高消耗和污染多排放为代价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这是环保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质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的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所以,我们吃祖宗饭,砸子孙碗,要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经济腾飞,环保欠绩;现在,生态就是政绩,生态就是文明,政府部门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这是因为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其决策和管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为政府行为对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作用。使国家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以往的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他们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科学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论断,显露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的经典著作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他们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都包含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此做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地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并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首先,唯物论的观点。这一哲学基本观点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认为,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以及由人构成的各种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界中进行的,人和社会都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唯一的物质基础。“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
人的实践活动是利用自然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是不能创造物质本身的,“没有自然,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
其次,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关于自然界所有的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的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及上面的人、事、物是一个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统一体系。人、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
自然是人通过自身能动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的自然,是人的自然,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所以,人们不管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进行实践活动,都不能只从人的视角或社会的视角来进行,还必须关注自然,把人、社会和自然有机的统一起来。现在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人、自然、社会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只是一味地以人类为中心,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发展,过分注重物质文明,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人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自然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变化。“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这个生成和消逝的过程,可能是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转化,但也可能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具体是向哪个方向转化还需要实践与时间来检验。“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人类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只有利用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观察生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同生死,共存亡。大自然作为无意识的客观存在,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它的发展和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人类或者没有人类肆无忌惮地过度开发,我们的生态系统是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生态问题的。
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伴相生的,在我国的物质文明进入到于上个世纪相比已经彰显长足发展,我国大众已经分享到物质文明的红利,生活水平日渐提升的当下,物质文明加速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精神文明也反作用于物质文明更高水平的实现。在精神文明蓬勃高涨的态势下,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有了更广袤的园地和更丰润的土壤,各种艺术形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钢琴作为一种西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经过百年的发展后也显示出勃勃生机,钢琴教育已经逐渐由贵族艺术向平民化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钢琴教育也受其影响出现了急功近利的问题,在教育上存在过分重视技术,忽视人文教育,浅薄钢琴艺术的造诣,速成于钢琴艺术的问题。
其实,钢琴教育属于艺术教育,人文教育是人性品位的教育,二者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相互区别中尽显其独特的价值,在相互联系中可以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作为钢琴艺术的传授者――钢琴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钢琴艺术的修研和传授中,还应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并同时对学生施以人文素养的熏陶,将钢琴教育和人文教育联系起来,以人文教育促进钢琴教育则会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充分认识钢琴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
(一)人文内涵是钢琴艺术的生命力
钢琴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其本质是通过音乐符号来展现情感和社会生活。钢琴所表现的流水、虫鸣、波涛等等现象是社会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只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和展现,如同画家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一样。除此之外,钢琴通过音乐的变化和组合能够表现人的情感,欢快、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通过音乐进行表达和展现。而这些内容,构成的人文内涵赋予了钢琴艺术的生命,使钢琴所表现的音乐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二)钢琴艺术的魅力通过人文情感来体现
钢琴演奏者通过钢琴演奏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的人文情感,观众通过对于音乐的欣赏来体会音乐中蕴含的人文情感。音乐是演奏者和观众沟通的媒介,而情人文情感才是演奏者和观众沟通的重要内容要素。在钢琴教育中,只有通过提升演奏者的人文情感的鉴赏力,才能使演奏者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才能更好的通过钢琴来展现内心的情感,和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通过人文情感的表达实现与观众共鸣。
(三)钢琴艺术民族化过程是钢琴人文民族化的过程
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关乎到钢琴在中国的未来的发展。民族化是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经阶段。钢琴的民族化就是在创作上要融合中国元素,最终创作出优秀的中国民族化的音乐作品,而钢琴民族化的实现只有通过融入中国本民族的文化和钢琴创作的融合。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在钢琴教育过程中,提高钢琴演奏者和创作者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倾向才能为真正实现钢琴民族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不可否认,现代我国的钢琴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不足。首先,在教学上,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很多学习者学习钢琴并不是为了学习“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了“生活而艺术”,很多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过级、比赛、获奖…,通过钢琴的技能获得金钱和各种利益,在这种学习目的驱使下,造成了只追求技术的学习,过分的追求技术的华丽和娴熟,忽略了钢琴的人文内涵。其次,钢琴的认识上,只注重钢琴的音乐本身,忽视了钢琴音乐的人文本质。无论是钢琴的演奏还是创作缺失了人文内涵也就失去了音乐的灵魂,没有人文内涵的音乐,也就失去了其艺术价值。
二、在钢琴艺术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的两点策略
一要把钢琴艺术的演奏技能教育同做人的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发展中的动态概念,从古代到当代,人文精神的历史内涵不断丰富扩大,依次包含了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和价值观、道德感等层面.与之相应,人文教育的内容就包含了主体性教育、民主和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观教育.人文精神从本质上包括道德精神、哲学精神和宇宙精神.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将钢琴艺术教育育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所要遵循的思想是不能就钢琴教育施以钢琴教育,要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的人性具有高品位,一人性的高品位来感受钢琴音乐的真谛,来驾驭钢琴艺术所要表露的情感.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教育傅聪时,要求傅聪第一要成为一个人,第二成为艺术家,第三成为音乐家,第四才是钢琴家。傅雷把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看作是成就艺术家的最关键要素,把做人的教育看得比钢琴本身的教育要重要的多。傅雷的这些钢琴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要把钢琴的技术知识教育同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艺术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即培养艺术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启发艺术灵感,提升艺术境界的教育。钢琴教育不单纯是技能教育,更应该是审美教育。技能教育只能把人培养成为“匠人”,而不是艺术家。
第三,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修养。钢琴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无论是钢琴作品的创作者还是演奏者,人文知识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绘画艺术、诗词歌赋、文学等基本知识,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杨林岚,黄亚萍.钢琴教育的人文内涵――从素质教育看钢琴学习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1,22:253.
[2]李毅.试探人文素养、乐感与演奏技巧对钢琴演奏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3,01:67.
党十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表明了我国对环境资源的重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加高层次的认识,升华了科学发展,和谐理念,对理论更加高层次的发展。
一、我国环境资源审计现状
环境资源审计是独立审计人员和机构,审查被审单位项目的计划、管理和实施活动,鉴定和评价被审单位环境保护项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型,评定法律责任,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标而做的一种监督活动。但是以为我过环境资源审计发展和起步的比较晚,审计主要是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在对环境规划、治理以及环境效益这些方面涉及的很少。
二、审计机关在开展环境审计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保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是迅速的,但是同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很严重。只有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好环境,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管理,才能很好的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要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全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要严格遵守保护环境的准则。可以通过环境审计部门权威性的报告,显露出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产生和出现的环境问题,增加全民公众环境恶化的危机感,有利于提高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方便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
维护国际良好形象。世界发达国家一直鼓励发展中国家重视环境资源,经济发展影响着环境资源,他们会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签订协议,对于发展中国家有保护自然环境的项目有一定的财物支持。国家审计部门要提高审计质量,切合实际的履行项目合同,维护保护自然资源的形象。
三、影响环境资源审计的主要因素
认识不够充分。环境资源审计关注的都是预算的执行,财务收入和支出合法合规的情况,对于在环境资源开展上比较少。一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审计的主要作用就是监督财务收入和支出是不是合法合规,保证资金能够合理规范的使用,并没有意识到环境资源审计对环境资源保护的重大意义。
没有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环境资源审计有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参照专项资金进行评价是合规性审计,但是绩效审计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主要原因就是具体的项目绩效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三五年就去环境保护产生的效果和效益进行衡量,是比较困难的。
对相关专业知识不了解。我国环境资源审计发展较晚,审计人员结构不是很丰富,在环境审计中,专家不多,大部分都是普通审计人员,并且还都是财务和计算机人员,在对一些项目中做审计时,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就导致工作难以进展。
四、环境审计的切入点
切入点具体包括:第一保证环保资金使用情况。对环保项目资金审计可以督促相关部门和单位合法合规的使用环保资金,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第二是政策和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生态文明建设的很重要一点就是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活动的施和落实。第三是对资源投入的效果做出详细的分析。国家审计部门可以分析近几年环境资源投入和社会产生的效益情况,通过对这些结果分析和评价,总结归纳出一部分建议,加速生态文明的建设。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也对自然进行了改变,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流失。我国目前的发展越来越快,同时环境恶化也变得严重,牺牲环境来换取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并不能持久下去。所以,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核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主要思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生态文明的建设涉及很广泛,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的改变,是不断提出和不断实践,然后才能发展的必要经过的途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生活方式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空气的污染,食品安全,都在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在社会发展中,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却很少看到生态文明建设,造成发展的速度和力度远远不及物质文明建设。要改变这种格局,要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资源,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消除物质文明建设产生的威胁。
六、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要能够联系本地区的实际,进行有针对的切入,建设生态文明更能够符合当地社会的发展,审计队伍的建设也要有所保障,建设人才的同时,提高环境资源审计的能力,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建设良好的道德,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于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纠正行业的不正之风都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中,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社会中的从业人员,是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进行活动的,都具有社会意义,同样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职业整体素质,建设“四有”职工队伍的内在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伟大的时代,宏伟的事业,对工人阶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职工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按照“四有”的标准,遵循“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好主力军作用,更好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深思,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却常常感到经济生 活 中道德的失落。不守信用,不重承诺,假冒伪劣等行为的泛滥,不仅严重影响了物质文明的 发展,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障碍。
社会信用的严重滑坡,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包括市场发育不健全、法制不完备、少数 干部腐败、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等等。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社会文明,即人的素质、人 的道德问题。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经济劣行,都是不文明和反文明的。究其本源,都有道 德的背景。正视这些问题,决不意味着否认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进步 。同样,我们也不应该对社会转轨时期大量不文明和反文明现象视而不见或者讳莫如深。
诚如专家们所指出的,再成熟的市场经济也很难避免违背道德的经济行为。但不同国家 和不同历史条件会表现出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和不同成因。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更多地带有 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特点。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一些人把对传统道德的审视变成了对 道德的全面否定,导致道德的虚无。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重大历史变革,理所当然地要引发人们对以往道 德的重新审视。但审视是为了积极的选择和扬弃,而不是全面否定。涤除消极道德观念与弘 扬积极道德观念是并行不悖的。假如不是这样,就必然出现社会与经济生活的无序。在一些 人那里,问题恰恰出在这个地方。在他们看来,不仅以往的道德,包括诚实、守信等等都是 过时的,甚至连道德本身也是多余的。似乎市场经济的全部目的就是赚钱,为了赚钱可以不 择手段。
对以往道德的全面否定,有对市场经济认识的肤浅乃至无知,有愚昧和拜金主义者的利 令智昏,同时也不应否定,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把道德极端政治化和大而化之,结果使政 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失去道德支持而成为空中楼阁。良好社会道德的形成和道德的培养教育本 应是循循善诱、脚踏实地的,但摆脱形式主义的阴影又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从政治高度认识 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是以政治目标代替道德。如果一个人不诚实,不守信,政治上也不 可能成为真正的革命者。
道德原则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就经济关系而言,市场是由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组成的统 一体。前者追求的是赢利,后者要的是商品或服务的实际效用。每一个生产经营者又具有双 重身份,作为生产经营者时注重利润,而作为消费者时又希望货真价实,不能容忍假冒伪劣 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中社会责任感的 基本表现。所谓诚实、守信,是指任何人、任何经济行为都应当诚而有信,无欺无诈。在传 统道德中,诚信是做人的重要准则。先哲们“人无信而不立”、“以诚相待”等等至理名言 ,以及“信誉为本”的经商作风,如薪传火,绵延不绝。在市场经济中,承诺的兑现,契约 的践行,除了靠法律保证之外,还得靠道德的诚信来维系。这也是公平竞争和平等交易原则 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说,大力建设高校生态文明对于贯彻十八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个人与学校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现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找生态文明的建设内容、建设途径和方法,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目的,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并主动宣传和传播生态文明观念,从而促进高校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作出高校最大的贡献。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不同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文明进行了阐述。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是这样定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阶段。他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人类即将迈入第四个阶段——生态文明。
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认为,人类文明有四种,分别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是和谐社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创造安全可靠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渲染良好的价值观念,生态文明则是和谐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结合前人对生态文明的定义与解读,本论文从狭义上解读生态文明的内涵,认为:生态文明须要突出生态的重要性,以尊重生态、爱护生态、改善生态为目的,要求人类树立生态观念,践行生态行为,要时刻警醒、十分自律,用友好和理智的态度对待大自然。
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引领文明的殿堂,高校对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大力建设高校生态文明不仅仅是高校积极响应十的号召,更应该是每一所高校的必修课。
第一,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就是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建设生态文明高校,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第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遵循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为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高校必须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新型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传播者。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使现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的发展观,使其能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提高其生态道德修养,成为生态文明的创造者、推动者。
第三,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充满竞争、优胜劣汰的时代。大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但是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绝不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去践行和传播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观,应该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关爱社会、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和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
三、基于生态文明的高校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首先,利用高校的各种宣传途径,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从而把生态文明的理念灌输给广大师生。 大学应充分利用院报、宣传橱窗、网络等媒体,打造新闻舆论阵地,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使得大学生树立起生态文明下的“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理念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他们把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养成生态文明的好习惯,进而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实处。
其次,有效开展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广大师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课堂,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的使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可以开展有关生态文明的名人讲座,具有渲染力度的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等。而且,要通过高校文化的形成,辐射给社区、社会,逐渐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转化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更多人在平时生活中注重绿色、注重环保、注重低碳,为我国生态文明早日跨出一大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高校制定自己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并长期施行与监督。对于价值观还没有定型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学校宣传和制定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形成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养成一种新的节约观,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是尤为重要的。以生态文明道德规范来约束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自觉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并传播生态文明观念与行为。再加上施行规范以后的监督,把高校制定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坚持到底,一定会形成高校重视生态文明的风气,进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瑞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7(07).
[2]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J].绿叶,2006,11.
[3]陈智慧,华启和.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