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发展范文

时间:2024-02-22 14:42: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科技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科技发展

篇1

生活在当今社会,无论你过着怎样的物质生活,你都必须承认: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史无前例地依赖于现代科技。科学技术就像一个全能的保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人类文明的现代进程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历程正是同一轨迹。而今,现代科技像一双梦幻的翅膀,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然而,尽管科技是我们崇尚的第一生产力,是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的文明成果,可它也像人类信仰的其他美好事物一样,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甚至是极大的挑战。关于这一点,最显著的问题之一就是科技的发展对社会伦理的冲击。

所谓社会伦理,就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既包括道德意识现象、道德活动现象,也包括道德规范现象。现代科技作为现代文明最直接的推力,对社会伦理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科技的革命性进步,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伦理的变革,但对科技成果的滥用,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罪恶。所以,如何让伦理更好的引导科技的发展,并最终真正服务于全人类,是本文力图深入讨论的话题。

关于科技与伦理的关系的理论,古今中外,莫衷一是。有一种观点认为:科技与伦理等同。苏格拉底说“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普遍的善,属于知识的范畴,所以,知识就是道德,道德就是知识,科技进步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就是社会伦理的进步。知识使人摆脱愚昧,拓宽人的认知,提升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反之,愚昧和无知则是恶行的主要根源之一。另一种观点认为:科技与伦理相悖。老子有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改变命运,但也败坏人的淳朴天性。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科技的进步和伦理的崩溃从未曾有如此的鸿沟,如此的撕裂。国人可以把一个女子送入太空,也可以强行堕掉另一个乡村女子七个月的胎儿。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科技与伦理无关。科技与伦理分属不同的范畴,各有其研究对象和社会功能,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行其道,是不会发生冲突的。康德曾指出,科学的王国与正义的王国是不重叠的。维根斯坦也说过,科技没有善恶之别,道德没有真伪之分。

科技与伦理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笔者以为,科技与伦理不等同,非无关,亦非排斥的关系,而是既相区别却又紧密联系的。可以说,科技与伦理苦乐相随,善恶并进。诚然,人类从科技而受的利益将会比害处多,但是,对科技的滥用或不慎使用可能会带给人类无法弥补的灾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要力量之一,道德作为人类活动的普遍规范和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前提,是保障正常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石。科技发展决定着社会伦理发展的趋势,并促成新的伦理规范的形成,进而影响甚至更新整个时代的伦理观念。因此,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只有在二者取得最佳合力的情况下,才是最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

当前,科技的发展面临的伦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引发的伦理冲突直接涉及到每一个具体的人。科技的发展最直观的成果就是缩小了社会生活的空间距离,信息的数字化传播以及虚拟网络的盛行,将人类的传统生活方式大量颠覆。人们情感的表达载体在不断增加,但情感的交流程度却越来越疏浅。那种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逐渐成了一种落后的甚至是高成本的方式。因此,人类对科技的无限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当MSN、QQ、FACEBOOK以及微博、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强势崛起的时候,多情又无情就不得不成为一种人人面临的真实状态了。

第二,科技进步引发的伦理冲突越发重大、广泛、深刻和尖锐。比如,生命科学的长足进步引发的对克隆人的争论;基因技术的应用引发的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慌;高科技应用和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坏境污染;核能以及核武的和平使用带来的安全威胁和伦理挑战等等问题,无一不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难题。它们一旦成为现实的灾难,其涉及的就不只是社会伦理的问题,甚至会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解决科技发展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比如何更快的发展科技本身更为重要和紧迫。让伦理为科技领路,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是人类当前的一种义务。

首先,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和约束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法律作为社会实践的最低行为准则和最高权威规范,同时也是公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对人类活动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科技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规范和引导,尤其是在科技发展面临伦理冲突的时候,更应得到来自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具体而言,应从三个层面进行立法规范。一是对科研活动的规范。对于严重违背社会伦理、违背人类基本权益的科研活动应该明确禁止。二是对于科技工作者的职业行为的规范。根据具体的行为特征,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并形成固定的行业机制,限制和预防从业者利用职务的便利滥用、泄露科研成果或科技知识 。三是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法律责任。从法制的层面要求政府强化监管力度,减少并杜绝因科技研发、应用等而导致的社会伦理问题。

其次,强化职业伦理道德,减少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遵守职业伦理道德是一个从业者应该肩负的基本责任。科技的研发多由国家、企业、民间组织或个人资助,其研发目的是比较明确的。因此,广义的科技从业者(包括科技研发者和科技产品生产者以及科研资助者)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不仅要为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赞助者服务,更主要的是要为社会大众服务。一个健康的科研活动要以造福民众为前提。所以,科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既要服从于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又要担负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科技从业者,应该坦诚地估计一项新的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对于科研活动可能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并竭力减小甚至避免负面影响。应该肯定的是,一个负责任的科技从业者,必然会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必然会把民众的福祉放在最高的位置。强化科技从业者的职业伦理,就是要把科技发展的积极成果最大程度的投入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最大程度的减少科技发展存在的负面效应。

再次,树立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人文理念,为促进科技研发和应用提供有利条件。科技发展的本质是人类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科技活动作为人类追求真理的实践过程,本身是一桩极其伟大的事情。但是,长期以来,科技活动却处于一种远离普通民众的境况。大多数人不知道也不关心大多数最新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科技活动和民众生活处于割裂的状态。无论这样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都无法改变这本身是一种极其狭隘的科技发展理念的事实。在现今的人类文明中,以人为本已经是一个普世的价值观,无论什么活动,如果背离这样的价值选择,无疑是极不明智的选择。科技活动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必须将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科技实践中去,让更多的人去关注科学,热爱科学,服务科学,科技的发展才会减少和社会伦理的冲突,才会更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

总之,科技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福音,对科技发展的期待和规制必定不会以牺牲民众的福祉为条件。虽然,当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伦理之间的问题还很严峻,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未必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剑柄毕竟是握在人类手中的,就像罗尔斯曾说的那样,“使我们忍受一种不正义的只能是在需要用它来避免另一种更大的不正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我相信,科技作为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若与正义同行,科技发展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就会和人类在其他实践中曾遇到的问题一样,都是应该而且可以得到克服的。

参考文献:

篇2

现代的科技发展迅速。“千里眼”,“顺风耳”已出现了。日行万里已不是幻想。可是在这似乎美好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环境污染。

电的发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现。电视、电脑、手机、吸尘器等等一系列现代工具已经代替了手。很受人们欢迎。可是,它们需要电来发动,电煤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极不利于人体的。

一次性筷子,看上去很卫生。可是这些一次性筷子是砍伐树木所制造的。一棵成长二十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双至8000一次性筷子。我们一年就要吃掉1000万箱一次性筷子。

汽车、飞机等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人们。但汽车所排放出来的尾气,会污染环境;飘向天空,会形成酸雨;被人体所吸进会有生命危险......

现在的环境已经被极度污染,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爱护环境

篇3

科技进步是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决定于整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科普教育重要场所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重要阵地的科技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科技馆事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具有广阔前景,但也存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更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的诸多问题,现就如何实现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从科技馆管理创新、展品创新、服务方法创新及功能创新四个方面浅谈创新对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 管理创新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就意味着淘汰旧东西,创造新东西,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他们现在都包含着人们的精神和创新”。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因循守旧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式必然会严重阻碍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脚步。要想彻底摒弃这块束缚科技馆发展的绊脚石,我们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方式,这正是现代科技馆管理的本质所在,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1 思想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根本

哲学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事情都是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来实现的,思想意识的创新必然会带来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科技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促进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迅速增长,这些都对现代科技馆的科教服务理念及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管理思想意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馆的发展需要,面对这种环境,谁能感觉敏锐,事事做出快速反应,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作为科技馆管理创新主体的领导者,只有抢抓机遇,高度适应新环境,创新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密切关注未来发展趋势,打破科技馆管理常规,改革原始的、落后的管理工作流程,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促进科技馆管理工作的变革与更新,才会打造出高水平的科技馆管理水平,从而为现代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因此,思想创新对于科技馆的管理创新起着决定作用,它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根本。

1.2 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管理都不能离开制度,但僵化的制度不可能充满生机与活力,科技馆要想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制度。国内外诸多管理理论的研究都已经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技的优势,而实现人才和科技优势必然要靠创新的制度去保证。科技馆过去的管理制度常常是过多地规范人的行为,甚至以不犯错误为出发点,不鞭策落后,也不鼓励积极进取,抑制了人的首创精神,窒息了新生事物的嫩芽,这种僵化的管理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科技馆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要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扬弃,通过改革与创新,建立一套崭新的运行管理制度,为现代科技馆的管理创新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保证。

1.3 管理方式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正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原理,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它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就要改革或完善原有生产关系,使之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馆管理也是一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科技馆必须改革固有的僵化体制,开拓思路,创新管理方式,营造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环境。从这种意义上说,管理方式创新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科技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我们的人才观念深入人心,吸引更多有志于科普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到科技馆工作,从而为科技馆事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 展品创新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科学普及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以创新精神不断研制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展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是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1 展品创新应该在传统展品改进上下功夫

篇4

    1.1 现代医学科技的集成化

    现代科技衍生出不同的门类和亚类,不同的门类和亚类渗透衍生出不同的交叉学科。在医学科技发展过程中,吸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学乃至人文科学新理念和新技术,极大地刺激了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如核磁共振技术的引入无论在临床诊断还是在微观药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药剂学研究中引入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药质体、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融合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在原有医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了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学科。因此,在医学科技范围内,单一的学科实际上已经集成了众多的医学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现代物理学、信息网络技术可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集成化,形成以某一学科为中心的技术群、知识网。

    1.2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快速化和全球化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呈现快速化发展的特点,包括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建立、推广和应用。随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学知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医学论文、专利、专着、方法等飞速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随现代网络“高速信息公路”的建立以及网络的扩大和提速,医学科技、医学知识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共享医学知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专业人士,均能及时获得医学知识的更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网络和3G手机的普及使医学科技普及更快,更全面。从局域网到有线互联网时代,再到无线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医学科技和知识的普及。医学知识不再专属于专业人士,而成为被普通大众接受的知识。

    1.3 现代医学科技的理论和技术密切联系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技术和新理论,包括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的引入。而新技术的发现则依赖于全新理论的指导。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现象,形成新的医学知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催生新的理论,又促进技术发明,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现代医学科技中理论和技术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以医学科技为核心的技术群落支持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明。

    1.4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医学领域的专家合作更加密切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个人的行为独立完成技术和理论的创新。现代远程医疗系统的研发使来自不同领域、区域和层次的医学专家更加紧密地合作,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由于医学科技集成化使科技合作在医学科研中更加突出,能更有效地提高效率。

    2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2.1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人才思维模式培养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实践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中,没有创造性思维很难产生创造性成果。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的涌现更加依赖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关系到医学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学技术和理论应用与创新的主体,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提升未来医学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培养更强的创新思维,建立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灌输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疾病的研究,需要在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和处理能力预测某一医学现象的发展规律。要求研究者通过发散思维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建立并处理某些命题。

    2.2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包括医学科技革命使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评价的主体由科学家个体转向科学家联合体。医学科技创新思维的提出往往来自团队的智慧。医学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果没有群体意识,或失去了社会联系,任何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将一事无成。其次,科技革命推动科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区域间乃至国际合作,反过来,这种合作促进科技革命向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联系更加紧密。最后,由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形成,未来成千上万的专业论文、专利、评论产品的出现,知识和技术可能围绕某一专题展开,尤其是在医学研究方面的论着和专利发明,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全部掌握,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才可能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动态和前沿。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主体,医学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组成联合体彼此紧密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2.3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快速更新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基础知识(成熟的理论体系)的传授中,对新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介绍较少。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带来庞大医学信息量,每天都有成熟或不成熟的技术和理论观点出现,这些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广泛认同的医学理论所替换或更新。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医学教育加强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传授,为知识更新做好铺垫。如近年来提出的网络药理学(诸如信号网络药理学等)、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理论的提出,使医学工作者重新审视药物作用及机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提出观点并发展不同的技术。

    2.4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尤其明显。远程网络控制技术、网络会诊、远程课程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解决医学难题和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大学校园,而是向实现校际合作、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教育模式发展。如远程医学教育在继续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学习不需要长途跋涉,而是就地学习、更新知识。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医学教育产业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校际合作愈加紧密,诸如医学院校之间互派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的合作。医学教育资源的急速膨胀也为学生学习选择范围扩大、个性化、互动式的终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尤其是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现代医学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这将冲击乃至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3 对现代医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3.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2,4]

    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某一层次的知识展开教学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现代科技和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方法、时间等可选择性增强。来自互联网的医学传播平台,如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各种在线即时通讯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医学网站,均可提供各种医学知识。因此,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应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可选择范围,逐步将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至以学生为中心。

    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工作适应性强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现代医学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坚持“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医学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技能。

    3.2 改革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

篇5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6.08亿元增至24.09亿元,增长49.8%;农业增加值由10.12亿元增长到16.45亿元,增长62.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51元增长到7322元,增长68.3%。这组数据显示了衡山县农业经济的不凡实力,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前,记者在衡山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正蓄势待发向现代科技农业强县迈进,计划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搭建服务平台

针对特色产业,衡山县积极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至2011年,衡山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农技站分类别地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如超级稻种植信息服务、蔬菜基地信息服务、农牧养殖信息服务等。组织农技员及时调查掌握当地农民、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价格及供求信息,农业技术服务信息等农业相关信息,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有价值的农业相关信息;建立区域农业信息网络,综合农业信息,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与农户、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对接;对农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走访反馈。

衡山湘旗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曾春华介绍,每年县科技局农机推广员给农户进行养殖技术、解决病害及冰鲜加工方面的指导,这种方式提高了农业企业在生产、加工上的科技水准,促进了民间传统养殖和现代加工技术的结合。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在技术指导上,上传下达,农技员亲自指导,保证了产品在源头上的高品质。2011年,公司的“衡山黄鸡冷鲜加工技术”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与农技员的指导密不可分。

为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衡山县全力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劳动者队伍,强化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近十年来,共开办农产品加工员、畜禽繁殖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维修员等18个专业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民24000多人,建成各类专业村126个,受训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多元。

此外,县科技局还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一方面,力促高校专家指导解决农业技术难题,进行项目合作;另一方面,引进农业院校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衡山县逢缘草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康诗林告诉记者,2011年,公司加强了与湖南农业大学的联系,在席草项目研发上与农大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进行深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科技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科研创新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开拓市场提供支撑。

席草栽培在衡山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以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店面加工销售,产业化程度不高。为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县农业局、县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后,将席草作为特色产业在开拓市场上先行试点,建立席草协会,加强工艺创新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公司的席草产品分为多种档次,比如有特殊材质及编花工艺的席草在国内和日韩销售,而有一种材质一般的席草草垫作为沙滩凉席出口到美国。”康诗林说,“针对不同的市场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全县拥有席草加工机械5000多台(套),年加工床席、坐垫、地垫,枕头、枕巾等系列产品1600余万件,年创产值3亿元,纯收入上亿元。相关席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为华中地区较大的草席制品出口基地之一。店门席草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2.88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市场,年出口100余万件,创产值80多万美元。县科技局工会主席彭红雷告诉记者,衡山席草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产量和品质迅速提高,不仅畅销全国,还打开了国外市场,是全县农产品的排头兵。

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篇6

一、海洋经济概述

(一)发展迅猛,竞相开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海洋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根据市场调查显示:2000年,全球海洋市场产值为5340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全球的海洋市场产值达到了15 000亿美元。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使得一些临海国家开始重视自己的海洋资源。为了大规模、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许多国家制定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组织专家对其海域进行资源勘测,制定开发方案。可见,发展海洋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二)知识经济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对海洋所蕴藏的生物资源、矿物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的开发和利用。因为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环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开发海洋的技术及所使用的工程材料与陆地也大不相同。因此,要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海洋,必须先发展海洋科学,掌握海洋资源的特点。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实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海洋资源勘探到资源的开采、再到海洋资源的加工生产都离不开知识系统和高新技术的支持。

(三)开发与环保统一

伴随世界海洋经济的迅猛增长,海上的各项工业生产活动也多了起来,尤其是海上的石油钻井平台。海洋开发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能源和财富的同时,也给海洋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深海底资源开发造成的洋底塌陷、海洋运输石油管道产生的漏油以及运油船舶对海域的污染等。针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世界上主要的海洋国家均制定了有关法规,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调整海洋开发和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开发与环保的统一,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四)海洋经济转型

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改造,捕捞业从近海捕捞走向远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精加工的现代海洋渔业;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在船舶设计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现代船舶制造的自动化、现代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由于一系列的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开发,利用先进技术改善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了在新高技术武装下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二、海洋经济形态

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时至今日,出现了很多类型的海洋经济企业,大体上有四种主要的海洋经济形态。

(一)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是最早的海洋经济形态,就是通过一些渔具在海洋中进行海洋生物的捕捞,不过,其产品已不只限于鱼类,还包括蟹类、虾类、海星、海胆等其他海洋生物。近代海洋渔业发展迅速,在传统海洋捕捞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海洋渔业加工、海洋养殖等海洋经济形态。

(二)海洋矿物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形态就是海洋矿物开发。目前主要是通过在海洋上搭建钻井平台,对洋底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进行开采。也有对海底锰等黑色金属进行开采的,由于要深入海底开采,耗费成本太高,目前仅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三)海洋药业

在海洋中有很多海洋生物体内含有特殊的药用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降压和抗凝血等药用价值,对海洋生物加以捕捞,并从中提取药物成分制成药物产品,由此海洋制药业便发展起来。目前海洋药业已进入产品开发阶段,并已经有多种海洋药物获国家批准上市,像河豚毒素、多烯康、角鲨烯、盐酸甘露醇等。还有多个海洋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很快就可以上市。

(四)海水利用

海洋中存贮着丰富的水源,蕴藏着强大的能源。海水利用就是通过现代的科技将海水蕴藏的能源加以利用,像利用海水的涨潮落潮运动开发出的海水潮汐发电。通过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转换成淡水,解决部分省市的缺水问题。还有利用富含盐分的海水来制取食盐,都是对海水加以利用。

三、海洋科技发展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影响

海洋科技的发展对我国海洋经济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四种海洋经济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知晓海洋科技发展随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

不管是海洋渔业的发展,还是海洋矿物的开采,以及海洋药业和海水利用都是依靠海洋科技为基础的。没有海洋科技进步制造出来的捕捞设备、采矿设备、制药设备以及海水淡化、潮汐发电等仪器设备,就没有这些经济形态的产生,完善的生产设备是这些经济形态产生、发展、辉煌的基础,而海洋科技的进步是这些设备得以研制出来的基础,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的发展是海洋科技发展的前景

反过来由于海洋经济发展采用的生产设备简陋,功能不全,也为海洋科技的研发提出了要求,为了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发,新技术的实验,又促进了海洋科技的进步。

可见,海洋科技的发展与海洋经济的发展相互作用,最初是海洋科技的进步带动海洋经济大力发展,而后大力发展的海洋经济又促进了海洋科技的进一步研发,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进步,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但海洋科技不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决定条件。发展海洋经济还需要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的大力援助。先进的海洋科技发展加上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援助,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指日可待,而海洋经济的发展又会带动海洋科技的研发投入,必将换来科技与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殷克东,王伟,冯晓波等.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2):107-112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10

科技园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中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园(后发展为“硅谷”)。“硅谷”的巨大成功,使得科技园的建设逐渐遍及世界各地,并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图景。虽然各国因国情不同而导致科技园的名称有所差异,但它们一般都是以发展高技术,开拓高科技产业,振兴科教和经济作为其基本的发展目标。

二战以后,建设高科技园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实施本国高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重点。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世界上已有各种类型的高科技园1 000多个,大都分布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其中以美国最多,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建设实践证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科技园已经成为20世纪高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因此,分析国际上成功的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建设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科技园建设的升级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科技园发展历程

(一) 初创期(1951—1980年)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世界第一个专门化的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公园,后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 “硅谷”。1959 年开始,美国相继设立了波士顿128公路、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公园等著名的科技园。到1980年,美国共设立了24个科技园。在欧洲,英国、法国是建立科技园较早的国家。1969年,法国开始建设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1972 年,英国在赫利奥·瓦特大学建立了第一个高科技园。在亚洲,日本从20世纪60 年代后期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并着手实施筑波科学城计划。到1980年,全世界大约有50个科技产业园,大都分布于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二)快速发展期(1980—1990年)

在这一阶段,美国在科技园的建设上继续领先于世界各国,至1989年底美国已设立了141个科技园,遍布全美。日本也加快了建立技术城市的步伐,到1990年全国共选定18个地方兴建技术城。1984年以来,法国又在波尔多、马赛、斯特拉斯堡、里昂、图卢兹等地建立科技产业园。德国起步较晚,1983年才创建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即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但发展很快,到1990年已建立70多个科技园。此外,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爱尔兰、瑞典、苏格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建立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园区。这10年间全球新增科技园500多个,分布扩大到了34个国家和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兴办科技园,如韩国的大德研究园、新加坡肯特岗工业园等。中国的科技园是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三)稳定发展期(1990年代以来)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仅依靠廉价劳动力参与竞争,而且纷纷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把科技园作为本国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基地。同时,科技园的建设继续呈现出较高的发展速度,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面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大约有1 009个科技园分布在世界上48个国家和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各国科技园之间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

二、国外高科技产业园建设特征

(一)高科技产业选择特征

高科技产业园通常具有一定的产业主题,在某一产业领域具有突出的竞争力,以形成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目前,国外通常公认的高科技产业可归纳为如下几个部门。

一是军事高技术产业。当前,军事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开支和科研人员的投入比例都相当高。军事高技术的推动,促进了一批技术先进的公司的建立,并在一条不同于常规商业的成功创新的道路上发展着。

二是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是电子学、电讯、软件和分散的计算机工作站与信息媒体结合、综合利用的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已经允许服务业公司,如银行、旅行社、咨询机构等,为全球的客户提供服务。最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是其他高技术产业。在近30多年中,建立在信息系统基础上的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工厂生产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化、计算机辅助管理化、弹性集成制造业以及先进的办公自动化成为可能。围绕信息技术的核心,一系列新的创造不断产生,特别是新材料(陶瓷、合金、光纤)、超导、航空航天、激光、辐射、可再生能源、新医药和医疗器械等。

四是先进制造业。在整个西方世界,经济结构已经向后工业化经济转变,其制造业职工比例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50%下降为现在的15%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放弃了制造业,先进制造技术仍然作为这些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主攻方向。例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韩国大德科学城等仍留有先进的制造业。

五是生产业。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和独立的服务效用。国外许多科技园已经将生产服务业作为高科技研发向工业生产转化的不可缺少的部门。

(二)建设区位与选址特征

1.发展初期:依托城市地区。在此阶段,国家对科技园的选择考虑较少,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城市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交通与通讯设施,生产及生活的服务行业网络,以及丰富的社会网络和文化网络。因此,园区多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导或首都地区范围内选址。然而,这些地区内的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产生较大的消极性,如交通堵塞,房价上涨过快,空气污染,等等,从而对园区的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又会大大妨碍科技园的吸引力。因此,一些新建的科技园会在大都市区周边环境较好,方便通达的国家高速公路和主要国家机场的地区选址。

2.发展中期:城市郊区及周边卫星城。这一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科技园通常会在能够提供足够好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以及包括大学教育在内的特殊设施的地区选址。虽然这种选址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较低,但负面影响也可能会随着城市的扩张发展而迅速累积变大。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地区仍然需要审慎地找到具有良好基础设施和发展潜力的边缘区位。如美国科技园的区位选址一般都避开工业化地区,往往选择在现有大工业城市的边缘地区建设,如硅谷(旧金山)、桔县(洛杉矶)和128公路(波士顿)等;或者建立较小的卫星城市[2]。

3.发展成熟期:形成独立的对偶城市。随着国家经济的成熟,地区差异缩小,基础结构网络——高速公路、现代铁路、机场等设施在全国经济空间范围内广泛铺开。高质量的服务,也都不再集中于国家首都或经济领导地区,而是广泛地分布于各级城市。因此,能更加容易促成各类科技园的建立;同时,随着经济引领或首都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科技园的需要也不会像以前那么迫切,于是在城市比较容易形成功能完整、配套齐全的科学城(园),如日本筑波科学城、法兰西岛科学城、韩国大德研究园等。

(三)用地规模与布局特征

1.空间构成。科技园在空间上一般由高等教育、研究与开发、工业、居住以及城市服务五个方面构成。例如韩国光州技术城,1989年开始兴建,规划面积为18.81平方公里。园区内安排了精细化工、生物工程、信息业、新材料、航空航天工业和其他技术复杂型工业的建设用地,其中以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及其它复杂型工业为重点发展领域。园内布局了一所大学,安排了多所研究机构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布置了居住、商业等用地,以满足就业人员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

2.用地规模。从国外科技园的发展来看,用地规模不宜太大。一方面,规模太大容易造成园区管理不便,导致运营总成本上升,其实高科技及研发产业本身并不要求过大的用地。另一方面,规模过小又不宜形成一个功能完整的社区,造成基础设施投资的不经济,高技术企业之间也会丧失合作的机会。所以,一般认为,研发为主的科技园的规模一般以3~5平方公里为宜;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园的用地规模一般以10~30平方公里为宜;具有独立成长功能的科学新城的用地规模通常在30~100平方公里,以便于集聚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

在科技园的具体建设中,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智力资源状况、基础设施、技术开发条件、环境容量等情况的不同,科技园的具体规模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在进行用地规模规划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

3.用地比。研究与开发以及教育用地在科技园区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的甚至超过生产企业用地。出于对良好环境的需求,园内一般还有大面积的绿化用地和一定比例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日本筑波科学城的用地结构为例,26.96平方公里总用地中,研究、教育设施用地为14.75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54%;道路交通、绿化、水面等用地面积为4.49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6.7%;公共设施总用地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占3.4%;住宅区域总用地面积为6.98平方公里,占25.9%[3]。

三、国外科技园发展新趋势

(一)向大型综合化与小型特色化科技园两极发展

由于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科技园的建设呈现出大型综合性与小型特色化并存的特点。大型综合性科技园的典型代表有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园区和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园,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统筹兼顾,成为世界著名的综合性科技新城。小型特色化科技园的建设主要是根据各个地区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研究优势和特色,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优势,以及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倾向等等,促使园区向多元化、特色化、小型化方向发展。这给新世纪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4]。

(二)科技成为核心动力

纵观国际上成功的科技园的发展,可以发现都是依托临近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这样能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科技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并可吸引高科技人才,引导高技术产业发展。据对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9个国家的226个科技园区的统计,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创建的科技园区占总数的86.36%。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内的科技园的内涵也发生相应变化,以知识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增长成为新的发展战略。例如硅谷,在知识经济及全球化驱动下,内部功能组成逐步发生了变化。工业生产功能逐步缩减,企业的研发、创新功能更加强化,创新周期逐渐缩短,同时,它依靠市场力量为硅谷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提供各种配套的、高效的、专业化生产[5]。

(三)加强生态环境营造

一方面,高科技产业特性决定了科技园对生态景观环境要求较高。因此,高科技产业的布局一般选择在环境质量好的地区,降低为维持日常生产环境所需的费用,保证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高科技人才对环境的要求也较高。他们希望在生活的社区里,不仅要有一种激励创新的氛围,还能有充足的社区设施和美好的居家环境。因此,近些年来科技园的建设尽量控制生产性建设用地,强调绿化带和大片草地,注重对园区生态环境的营造。例如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公园的规划在强调融入优美环境的同时,保留自然环境基底,充分结合地形,最大限度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利用流经城区的河流,将公园、娱乐区和商业设施进行一体化布局。

(四)注重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

科技园的建设更加注重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以硅谷为例,其创新文化氛围是鼓励冒险,容忍失败,注重以结果为导向的精英文化。在硅谷,才华与能力主宰一切,种族、年龄、资历与经验并不能决定机会和职位。这与其他地区,尤其是非美国地区相比,显然与众不同。硅谷的精英体制为移民企业家扫清了障碍,来自全世界的大批移民企业家是联结硅谷与其母国高科技中心的纽带。这些网络使得硅谷的企业接触到其他地区的技能、技术和市场。资本的双向流动导致了外包、共同投资、技术交流和不同国家之间基于网络的创新,而这些正是硅谷活力的重要源泉。

(五)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规划或建设中的科技园,一般都是把为区域、城镇和人们生活提供一个有“活力的中心”放在突出的位置,以提供一个加速交流和有创造性的环境:开敞的绿地和多元化的居住场所,为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幽静和秀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建设多级商业服务设施,提供旅馆和会议中心、娱乐中心甚至高尔夫球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一些园区甚至还提供婴儿护理中心和专业化的小学、中学、高校。创造一个能满足经济和社会需要,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发展的崭新园区,使科技园区成为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可见,科技园的未来发展将具有新型的知识经济的特征:高品质、灵活性、设施完善化、知识化和网络化。

[参考文献]

[1]陈益升.高科技产业创新的空间——科学工业园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28.

[2]Carrillo F J.Capital systems:implications for a global knowledge agenda[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2(4):37999.

篇8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应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总之,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参考文献:

[1]蒋康穆,王学林.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

篇9

吉林省现代农业以农业增长、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特色产业,并已初具规模。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建设,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让农民在流通领域、加工领域增收。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1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吉林省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比较低,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另外,乡镇农技专家少,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3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各种农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也需大量资金投入,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1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农业企业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效益。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向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

3.2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同时也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另外要支持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10

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兴起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具有一定的阶段超前性,是依托信息技术的阶段性成果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是信息和知识含量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有别于传统服务业,其突出的特点是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

自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的科技服务业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产业化”的方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新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开拓进取,在科技对接、成果转化、产业延伸、网络建设、科技服务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创业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实施江苏省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不断完善我局的科技创业服务功能,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1、招商引资工作常抓不懈

我们坚持将招商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创业园的优惠政策、创业环境和超值服务,积极引进高科技含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原始创新的项目。历届科技洽谈会签约项目严格注重“三高两低”要求,精心准备、反复筛选。我局自身几年来完成招商引资工业项目6项。其中大盛板业、东森科技是我县近几年来引进的重大工业项目,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今年上半年,大盛板业新投入367万元用于实施农林生物质工程项目,省配套100万元,并新投入技改和厂区固定资产工290万元;东森科技新上设备和厂区建设新上200万元。同时,大盛板业正准备投资5000万元建设留言板生产线项目,正在进行项目调研和考察工作,东森科技准备投资万元上马绝缘板项目,目前正在考察生产线。

2、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种咨询和项目申报服务

一是积极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邀请专家为相关企业开展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培训。二是积极组织、协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针对企业不了解科技计划以及不知道如何申报项目的现状,我们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并帮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同时在内部加强团结和谐,形成工作合力。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领导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强化股室之间、干部职工之间的团结协作。通过沟通、配合与扶持,强化了科技局与企业间的通力合作,形成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今年以来,我县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9项,获得国家级立项的项目2项、省级项目8项、县级项目立项21项。围绕中药材和林木两个重点支柱产业扩大科技成果项目推广覆盖面,组织推广许多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项目。

3、加强学习培训,构建服务平台

①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打造学习型机关。专题学习了国家和省科技大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知识等,并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学习使干部职工转变了观念,为迎接新任务、新挑战树立了坚定的信心。通过走出去学习考察、组织干部职工集体学习形式,不断激发干部职工自学热情,使机关干部职工适时更新科技业务知识,提高驾驭科技管理工作的本领。

②加强科技信息宣传,提高科技工作的显示度。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信息宣传队伍的学习培训,提高科技宣传队伍的素质,为科技宣传奠定人才基础。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宣传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宣传工作,在不断提高全民科技意识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科技工作显示度,使科技宣传向纵深化发展。止目前,县科技局网站已信息38条,点击率近40000次。

③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信息化来强化服务手段,不断完善科技局网站功能,应对企业、乡镇及社会的要求,以强化信息沟通为中心,以服务基层、社会为宗旨,不断更新服务内容,推进我局信息化建设,实现从联网到办公服务平台的跨越。加强完善民营企业联系制度,科技局每个股室负责联系2家民营科技企业,从科技计划立项、新产品申报、科技成果鉴定以及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增强了广大企业职工对自主创新的理解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撰写有问题、有建议的调研报告,供上级领导参阅,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二、突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兴企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县科技兴企的重要任务。我局以知识产权工作为抓手,以提高专利申请量为目标,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1、多渠道、多角度地进行调研,掌握各乡镇和企业科技状况及最新发展动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一是由局长亲自带队深入规模以上企业对其企业发展现状、产品技术水平、项目研况和知识产权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调研,撰写了我县授权专利及其实施情况、科技兴企等调研 报告;二是采取座谈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与各乡镇抓科技副职、企业负责人及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分析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现状及问题,探讨如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强化知识产权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创新意识。一是以“知识产权宣传周”为契机,对我县专利技术或产品进行展览;二是组织企业负责人及局内有关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知识产权培训班,增强企业负责人知识产权意识,查找企业产品与专利申请的结合点,提高我县企业专利拥有量和质量;三是召开全县知识产权工作会。会议上印发了县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文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从促进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出发,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四是为企业赠送《中国知识产权报》。止到10月份,今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20项专利,获批12项。平时经常有人打电话咨询专利如何申请,工作开展的很顺利。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引进中介服务机构

篇11

知识量的迅速增加是继续教育得到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据统计,科学知识从1750年到1900增加一倍,到1950年,50年增加了一倍,到1960年,10年增加了一倍。上世纪80年代,每年的增长率已达到12.5%。在二十世纪前人们接受一次高等教育即可终身享受所学知识,其所学内容不必更新。随着技术进步,情报文献的半衰期在迅速缩短,科学发现与应用该发现之间的时间也迅速缩短,工程技术人员知识老化速度至少每年为7%,电子信息科学半衰期为4年。这就迫切要求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补充新知识,适应竞争需要,。也就是必须接受大学后的继续教育,才能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速度加快。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遇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挑战逐渐增多,那些没有接受或仅仅接受过传统正规学校教育的成年人在日益快节奏变化的社会经济生活面前遇到了困难,许多工程师、技术员带着工作中的难题重新回到学校求学,这对院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人们发现在高等学校毕业前所学知识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于是自发地组织起继续教育。

由于知识信息呈指数型增长和情报文件的半衰期的缩短,使得人们接受继续教育的频率加快,次数增多,周期缩短,接受继续教育的绝对时间快速增加,以至接近于其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时间。如在美国,平均每位职工每年学习2周。以工作35年计算,平均每位职工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为70周,接近于我国全日制两年制专科80周的学习时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每人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必将进一步增加,人们不能在学习上一劳永逸,而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加速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应用使继续教育对象扩大

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使继续教育的对象在逐渐扩大:普通人员也必须学习,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更需要学习,即使是杰出人才也需要学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走上社会的每一个人,不论其从事何种职业也不论其原来接受过何种教育,都面临着知识的更新和补充问题,必需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继续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最大的电子通信技术研究机构美国贝尔实验室,尽管拥有大量的博士和硕士,仍然把组织科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作为完成技术革命的基础。

如果人们不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最新的科学、管理技术,必将被社会所淘汰。知识经济的劳动力市场偏爱那些掌握专业知识的有综合能力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受过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倍受重视,没有技术的劳动者将遭到冷落。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对科技人员和有高度熟练技能工人的需求将日益增加。继续教育已成为企业和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据统计,从1950年以来,美国技术员数量增加了3倍,1994年达2000万人,其增长率是劳动力总增长率的3倍,各种类型的技术员已是美国人数最多的一类职业。这些技术员跟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变化的办法就是不断地接受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三、科技人才的需求使继续教育投入增加

由于接受继续教育的频率、次数增加,用于继续教育的经费也快速增长。高科技行业超额利润的存在,吸引投资流向高科技产业、信息服务业,对高科技产业生产要素之一――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的需求急剧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极为重视,以美国为例,每年用于继续教育的经费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经费。1970年名列美国幸福杂志前500名的大企业,到1983年已有1/3消声匿迹,美国的高新科技产业只有10%能活过五年。其他各国情况大同小异,这是为什么?麻省理工学院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分析,提出了要在今后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社会向学习化社会发展,要求企业向学习型企业发展,要求个人接受终身教育,其核心是继续教育。

对知识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使得国家、企业、个人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迅速增长,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各个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纷纷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职工培训经费也在大幅度提高,如德国和奥地利的培训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2.5%。美国企业每年用于教育培训的经费与美国四年制大学的教育总经费接近。1995年美国企业用于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费用达522亿美元,培训了4960万雇员,人均培训费约1050美元,1996年约为560亿美元,平均每位职工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费用为2000元,并且有每年按5.5%速度递增的趋势。

四、知识的快速更新使终身教育属性增强

由于知识量的高度积累,职前教育不可能也不必要掌握所学专业的所有知识,因此,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主的一种教育,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而知识范围的拓宽、深度的加深的任务将由继续教育来完成。面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加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人们必须不断加快接受继续教育的频率,增加接受继续教育的次数,决不能在学习上一劳永逸,而应该接受终身教育。

一九九六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出版的“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Treasure within)一书就明确地指出:“终身教育概念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一把钥匙。”因此,可以确切的说,未来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普通认同,因此实施终身教育的重点应是继续教育。虽然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然而对专业技术中管理人员来说,是自他们从工作直到退休,甚至退休后,约30至50年,贯穿其职业生涯,占据了生命的约一半时间。纵观人的一生,人们接受普通学校

教育是短暂的,而接受继续教育是长期的,继续教育将伴随人一生大部分时间。不言而喻,人们一生中接受继续教育的年龄段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是如此之高,以致终身教育离开了继续教育将失去其连续性,终身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

五、现代技术的运用使继续教育手段多样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继续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电视、录像、VCD教学光盘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大量被运用到教学中。信息技术带给教育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成果就是网络教育。电脑网络上的“校园世界”,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面对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接受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和培训。网络教育将彻底改变现在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时可以从网络中调出自己要学的内容。教师从传授知识变为指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由被动听讲变为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学习。网络教育既可节省时间和费用,又可提高培训和教学的效率,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能再用传统的公式来计算,只需较少的投入就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六、产业化发展趋势使继续教育效益增大

篇12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63-01

一、日韩科技政策

(一)日本战后科技

日本通过引进、模仿国外先进技术迅速缩小与技术先进国家的差距。特别是日本利用同美国的密切关系,将美国为军事目的所开发的各种尖端技术专利(如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用于开发民生产业。日本“技术立国”战略方针所规定的主要任务是:灵活运用现有技术使之更上一层楼;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促使其早日开花结果。

(二)韩国战后科技

借助买来的技术和“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连自行车都不能生产的韩国却生产出了自己的汽车、火车、轮船,奠定了本国科学技术的基础,迅速成为和日本一样发达的经济强国。重实用、重产品、重效益成为韩国出口型工业技术引进的主要特征。

二、战后优秀科技成果

(一)塑料。二战末期,聚乙烯、聚氯乙烯、聚氯丙烯、有机玻璃等塑料都被开发出来,塑料赢得了“战争的神奇材料”之名。新型塑料多样化的鲜明色彩和成型工艺上的灵活性,使许多产品设计呈现出新颖的形式,与先前的标准化的金属表面处理和工业化形成强烈对比,因而更适宜设计的个性发挥和产品符号的灵活运用。因此,塑料成为战后的热门设计材料,60年代由于其“泛滥”使用被称为“塑料的时代”。 毫无疑问,塑料是对20世纪设计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材料之一,也成为日韩尤其是日本现代设计特色彰显的有利武器。

(二)晶体管与半导体。1947年晶体管发明,1959年集成电路取得专利,这两个发明标志了微电子产业的诞生,也促使电子装置的小型化成为可能。1949年,日本获得了有关晶体管的技术资料,之后,通产省技术综合研究所主持了包括民间企业研究人员在内的学习会,并分头在各研究所进行该项技术的试制研究,1954年开始有少量产品上市。韩国最早意识到半导体作用的是三星公司。三星公司独家研制出256K芯片和1兆位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尖端产品,在三星的带动下,韩国电子出口也突飞猛进,并打入美国、日本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制造商。韩国是继美、日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生产这种产品的国家。

(三)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研究在设计人机系统时如何考虑人的特性和能力,以及人受机器、作业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人机工程学在上世纪60~70年代有相当显著的发展,对于设计的进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人机工程学在日本被引进以后,其研究迅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每一个角落,运用也越加自觉和普遍。汽车、医疗器械、餐具等方面,不但注重符合科学的人机尺寸以及使用方式,而且在光线、声音、温度、色彩、质感等方面的研究也颇具有前瞻性。目前,三星、索尼、LG、东芝、日立等日韩大企业都有专门的人机工程学研究部门,可以说为日韩产品赢得“优良设计”立下汗马功劳。

(四)IT与数码技术。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基础就是数码技术,其核心内容就是将信息数字化。在各种形式的设计制作中,计算机的帮助更是显而易见的。计算机使平面设计师可以自由地“借用”无数的图像资料,并且可以兼编辑与设计师于一身,大大提高了创作的自由度。计算机使设计师更有效地解决人机问题,更可能顾及心理和感觉因素,设计出富于人情味和人性的产品。这种摆脱了传统材料和制作技术上限制的信息技术,使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质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无形领域,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活动。

三、科技下的日韩现代设计比较

(一)趋同性

1、技术美成就日韩现代设计

日韩现代设计表现出的技术美归结于战后优秀科技成果的运用以及对设计细节的诉求。无论是晶体管给日本产品带来了“缩小、便携”的可能,塑料改变原有金属材料的冰冷而走向“人情味”,还是IT、数码技术为韩国设计“屏幕”化、动感、时尚化提供保障,都集中说明了一点――技术对两国设计的影响。设计细节的追求是日韩现代设计另一个值得褒奖的地方。日韩企业都是完美主义者,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细节最能打动人心,日韩的产品就是凭细节赢得顾客的心。

2、科技的同质化导致日韩现代设计趋同性

日韩在战后特别是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相互间加快了学习与交流的步伐。这不仅促使韩国能够从日本大量引进科技成果,并且日本曾经将许多加工生产转移到韩国等“亚洲四小龙”。随着信息社会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同样条件相近的技术成果便自然相互雷同,这些客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两国在技术上的同质化。日韩技术的同质化映射出其产品设计的趋同性。经济全球化带来技术同质化,从而促使技术产品共享化。例如平板电视行业,SONY、LG、松下、三星、东芝等几大家电厂商几乎全部从台湾外购液晶屏,在此条件下生产出的平板电视趋同化亦不足为怪了。技术的普遍化,产品功能的集中化使日韩产品设计趋同化变本加厉。电脑、手机、家电、数码产品技术上的更新基本上处于踏步阶段。因此,日韩现代设计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被笼统的归并于一类就显而易见了。

(二)异质化

日韩技术的同质化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转过来又引发了技术异质化的热潮。以微电子起家的日本现代设计尽管能够充分利用战后优秀的科技成果,也积极加以创新发展,但是由于近年日本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企业对技术投资和新商品的开发抱有消极的态度从而波及到前沿产品的开发力度。很明显的例子是在IT数码技术的相关产品研发上,韩国正是加紧了这一技术的开发进度,不断推出新产品,MP3、MP4等消费数码产品都取得了极佳的市场效应。异质化还使得日韩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各领。远的不说就目前市场上的这些产品来看,韩国以搭载“时尚”列车的IT数码产品为主,家电、汽车跟进并带动“小”饰品行业,形成了高档感、时尚感与超前的数字技术形象;日本则分担汽车、家电、办公器材、光学器械为主,维持其人性、实用、安全的惯常形象。因此双方在中国均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